吕祖谦的方法论及其对老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精选10篇)由网友“纪沾衣”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吕祖谦的方法论及其对老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吕祖谦的方法论及其对老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吕祖谦的方法论及其对老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吕祖谦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吸取并发展了老庄的道、理自然观和辨证运动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
作 者:程梅花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32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 15(3) 分类号:B244 关键词:吕祖谦 方法论 顺动 逆观 老庄思想 继承 发展篇2:朱熹与吕祖谦的交谊
朱熹与吕祖谦的交谊
中华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而儒家思想,周秦及宋明先后辉映.宋明儒学,上承孔孟成德之教,融贯儒释道三家之学,更臻于精微.以两宋来说,北宋诸儒,远绍儒家经典本义,讲天道、诚体,而归宿于孔孟的仁义与心性;南宋干淳以后,学派三分,就是朱熹、陆九渊与吕祖谦之学.三家同时,但是不相合,就广义的思想渊源来说,朱、吕、陆三家同出伊洛,而朱熹承受小程的规模,又融合周敦颐、张载等人,主「格物致知」、「即物穷理」,集两宋理学的大成;而陆象山则心印大程,其高明处也像大程,主明心见性、明辨义利,以开发「本心」为主,深深影响明代王阳明的心学;而吕祖谦的学术,本有家学之传,又兼传关学,究心中原文献,重典章制度、历史与事功,成为浙东史学的开山祖师.学问与德行的成就,必须师友的切磋夹辅,否则必「孤陋而寡闻」,甚且愚顽不灵.朱、吕、陆三人学术虽然有异同,但是私谊却非常笃厚.考朱熹的交游,当以吕祖谦最为亲密.笔者在1985年著有<吕东莱之文学与史学>一书,略提吕氏的师友朱熹,只是限于篇幅与内容重点,未曾详述他们两人彼此的交谊.今考朱吕的`交谊,诚属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哲人相重的显例.征文考献,草撰本文.首先论述宋代理学的渊源,以明宋代理学的背景;再来简介朱吕的生平;其次考述朱吕的交谊,由初识于福建、论学、相互忠告(奖)劝几点说明;再次⑹雎雷媲安排朱、陆鹅湖之会,以见三人的关系;再次⑹鲋炻蓝员舜司焓舻墓匕情形;再次记朱熹哭祖谦之丧,最后结语,强调朱、吕的儒者风范,值得后世景仰.
作 者:刘昭仁 作者单位:台北市实践大学,台湾,台北,104 刊 名:黄山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SHAN UNIVERSITY 年,卷(期): 6(4) 分类号:B244 关键词:宋代理学 朱熹 吕祖谦 陆象山 <近思录> 的知识脉络' > 鹅湖之会篇3:论吕祖谦的历史哲学
论吕祖谦的历史哲学
在最近的几项研究中,本文作者提出南宋时期包括永嘉之学、永康之学以及婺学在内的“浙东学派”,反对空言道德性命,而特别重视将天道的追寻贯彻于社会历史的全部领域,从而实现了历史学与哲学的.融合,实际上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哲学”学派.南宋时期浙东学的集大成者应归于吕祖谦,他亦是历史哲学观念的系统表达者.本文即以此观点为前提,对吕祖谦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又简要的梳理,论述了其关于历史的观念、历史解读的方法、历史的价值理念以及将历史视为天道自身的运动性展开的根据.
作 者:董平DONG Ping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刊 名:中国哲学史 PKU CSSCI英文刊名: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年,卷(期): “”(2) 分类号:B2 关键词:吕祖谦 历史哲学 浙东学派篇4:《宋书吕祖谦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吕祖谦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吕祖谦字伯恭,尚书右丞好问之孙也。自其祖始居婺州。祖谦之学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献之传。长从林之奇、汪应辰、胡宪游,既又友张械、朱熹,讲索益精。初,荫补入官,后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南外宗教。丁内艰,居明招山,四方之士争趋之。除太学博士,时中都官待次者例补外,添差教授严州,寻复召为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轮对,勉孝宗留意圣学。且言:恢复大事也,规模当定,方略当审。陛下方广揽豪杰,共集事功,臣愿精加考察,使之确指经画之实,孰为先后,使尝试侥幸之说,不敢陈于前,然后与一二大臣定成算而次第行之,则大义可伸,大业可复矣。”召试馆职。先是,召试者率从学士院求问目,独祖谦不然,而其文特典美。尝读陆九渊文喜之,而未识其人。考试礼部,得一卷。曰:“此必江西小陆之文也。”揭示,果九渊,人服其精鉴。父忧免丧,主管台州崇道观。迁著作郎,以末疾请祠归。诏除直秘阁。时方重职名,非有功不除,中书舍人陈骙驳之,孝宗批旨云馆阁之职文史为先祖谦所进采取精详有益治道故以宠之可即命词骙不得已草制寻主管冲佑观。明年,除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卒,年四十五。谥曰成。祖谦学以关、洛【注】为宗,而旁稽载籍,不见涯涘。心平气和,不立崖异,一时英伟卓荦之士皆归心焉。少卞急,一日,诵孔子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忽觉平时忿惶涣然冰释。朱熹尝言:“学如伯恭方是能变化气质。”其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既卧病,而任重道远之意不衰。譬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考定《古周易》《书说》,皆行于世。晚年会友之地曰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既殁,郡人即而祠之。
【注】关、洛,宋代理学的两个学派。关学指以张载为首的学派,因张氏讲学于关中雨得名;洛学指二程为首的.学派,因二程为洛阳人而得名。
译文:
吕祖谦,字伯恭,是尚书右丞吕好问的孙子。从他祖父时候起,其家便居住在婺州。祖谦学问来自家庭,熟悉传统文献。成人后,吕祖谦与林之奇、汪应辰、胡宪等人交往密切。并与张械、朱熹等理学名流成为好友,并一起探讨,学问做得既深又细。起初,吕祖谦受父荫进入仕途,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遂调南外宗教,服母丧期间,吕祖谦住在明招山上,由于他有名声,所以四方名士、学子都前去向他求教、问学。不久,吕祖谦被授为太学博士,当时中都官在等待引见皇上、正式赴任前按规定补外,遂以添差官的身份教授严州,旋又被朝廷召为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在任职期间,他曾建议……并说:“要恢复大业,应当定规模,审方略。陛下正广揽豪杰,共同积累成绩,我愿精加考察,将政策方略拟定好,并分清主次,排定先后,使那些侥幸之言无立足之地,然后与一、二位大臣商定后按顺序颁布实行。这样一来,就可伸大义,复大业了。”吕祖谦被召试馆职。召试前,许多人到学士院打听题目,独吕祖谦不这样做,但召试结果,吕祖谦的文章特别典雅优美。吕祖谦曾经读过陆九渊的文章,且非常喜欢,但并不认识这位后生,在负责礼部考试的时候,吕祖谦阅鉴一份答卷后说:“这肯定是江西小陆的文章。”揭开弥封一看,果如其言。人们因此都叹服吕祖谦有精湛的鉴别才能。父亲死后,守孝期满,主管台州崇道观。吕祖谦升著作郎后,因病请辞归。吕祖谦受诏升直秘书阁。当时很重职名,不是有功之人不能升任,所以中书舍人陈揆不同意起草诏书。孝宗批旨说:“馆阁之职,文史为先,祖谦所进之书,取舍精当,有益治道,因此特受朕之器重,应当马上起草任命诏书。”陈揆不得已照办。不久,吕祖谦主管冲佑观。又过一年,升为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去世,终年四十五岁,谥号“成”。吕祖谦把关洛之学作为师法的学问,能多方查考典籍,学问广博无边(学问看不到边际)。平生心平气和,不标新立异,一时间,许多杰出人士皆对其心悦诚服。小时候,性情较为急躁,有一天,当谈到孔子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时,忽然觉得平时那种急躁之情消失了。朱熹为此曾说:“如果能像吕祖谦那样学习,就能改变自己的气质之性。”吕祖谦所追求的是通晓万物的道理并按这道理行事,患病后,其任重道远之意不衰。其居家之政,可成为后世楷模。但他考定《古周易》、《书说》等,皆流传于世。吕祖谦晚年会友之地称为“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去世后,郡人于此为他建了祠堂。
篇5:吕祖谦《游赤松山记》的阅读答案
吕祖谦《游赤松山记》的阅读答案
淳熙十五年,南至①后一日,与二三友访吕兄仲平之庐。
后二日,呼儿觅藜杖,命友戒行囊。缓步出北郭五里许,山光野色,渐与人相应接,而晴光亦时着人。又二里许,至季氏之庐。所居依山,茂林清池相映带。季民兄弟与其知友陈岩夫,亦赍袱被,欲共宿山中。又行十里,至小石桥。望赤松山,积霭横翠,蔚然深明。复行三里许,入山门。长松偃蹇道旁,若不肯与世士为伍。至桥亭,坐于老木之上。与涧横石,激为清湍,澎湃汹涌。人籁俱息,心目为之醒然。复曳杖入“桃源”,暝色已满岩谷矣。徙倚“枕流”,四际溟蒙,天水一色,泉声松韵,殆若暴风急雨之骤至。徐行察之,又若车马卒奔而未有所止也。云间时有疏星,点缀林杪,与水影相照,清澈无底。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盏亦非人间世也。
晨兴复至其处,灏气游衍,天宇无滓。再至“过清”,驻目久之。即寻支径谒二仙祠,世相传以为黄初平②觅亡羊之地;或曰,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偕行者俱欲登山,酌丹井饮,造之。中道或有依涧而上,观瀑泉,履白石,欲穷其源而不可得,复相与会于丹泉之上。山高而深,下视群谷,莫不献状。归途高者平,险者顺。山回路转,鸟纱欹斜,随意先后。至山下,日犹未中。饭竞,信其所之。再寻“桃源”之游,昔林木交翳,今皆廓然。复循山磴,游于“物外”。乔木倚天,涧流清壮。此问桃源之津所从始也。过小桥,缘山而行。泉石相捕,无风而涛。行且百步,幽意益邃。横涧为桥,榜曰:“三峡”。惊涛怒流,与巨石相吞啮。前莫知其所穷,后莫知其所止。复行数十步过盘石,临浚流,景象天逸。不特与所谓“物外”者并,亦与所谓“三峡”者异。久之,暮烟四合,不可久留,遂寻旧游而归。抵夜复坐于“枕流”,林外灯火,久益微茫。泉流静深,尤与夜气相宜。
是行也,极目于丹井,称心于桃源,而于“枕流”“过清”之间,朝暮几与神交。自己未至辛酉,凡三日而后返。
(选自中华书局《古今游记从钞》,有删节)
注:①南至:冬至。②黄初平,东晋人,著名道教神仙,俗称黄仙。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赍袱被,欲共宿山中
赍:携带
B.又若车马卒奔而未有所止也
卒:通“猝”,突然
C.晨兴复至其处
兴:高兴,兴奋
D.不特与所谓“物外”者异
特;只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籁俱息,心目为之醒然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殆若暴风急雨之骤至
句读之不知
C.泉石相捕,无风而涛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D.抵夜复坐于“枕流”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描写赤松山景致的一组是
①积霭横翠,蔚然深明
②云间时有疏星,点缀林杪,与水影相照
③山高而深,下视群谷,莫不献状
④鸟纱欹斜,随意先后
⑤乔木倚天,涧流清壮
⑥极目于丹井,称心于桃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熙十五年冬,作者与几个朋友到了吕仲平家,后又到了季氏兄弟依赤松山而建的住处,然后一起去游览赤松山。
B.作者一行先后两次游历“桃源”,第一次是傍晚时分,光线昏暗,树木互相遮蔽;第二次是午饭后,光线明亮,视野开阔。
C.作者一行在赤松山中住了两夜,赤松山的夜晚静谧而清幽,让人感到神气清爽,心情放松,梦中所到之处也超尘脱俗。
D.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记述了作者游览赤松山的经历,景物随作者游踪而变化,时远时近,有高有低,动静结合,写景极具特色。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6分)
(2)或曰,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4分)
参考答案
9.C
10.C
11.B
12.A 并非依赤松山而建
篇6:李白对鲍照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李白对鲍照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唐代诗人李白善于学习前人的经验,南朝杰出诗人鲍照对李白影响尤为深远。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其诗歌创作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除了自身的天赋外,更重要的是汲取前人的成果。可以说,李白对前人的学习是全方位的,远至诗骚,近至六朝乃至同时代的诗人,都成为他学习的对象。南朝的鲍照虽然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钟嵘《诗品》),但他诗歌上的成就却备受李白等后世诗人重视和继承。李白曾高度评价鲍照:“梁有汤惠休,常从鲍照游……卓绝二道人,结交凤与鳞。”李白对鲍照诗歌的继承,前人多有论述,但多局限于乐府诗。如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说:“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 ;詹英《李白乐府诗探源》一文把李白和鲍照的乐府诗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比较。但对于他们诗歌的题材内容及风格特点方面的继承关系,前人则缺乏以其诗歌总体为考察对象的应有的关注和系统研究,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作一全面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
鲍照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奢侈、猜忌刻薄到市井小人钻营奔走都有所反映,对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予以了猛烈抨击;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妇女的悲惨命运,寄寓了满腔的同情。其中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描写委婉深沉的爱情,表现山河的壮丽,反映边塞生活等成为他诗歌的主要内容。其诗歌以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在南朝颓靡诗风中独树一帜,成为李白模仿学习的榜样。
李白虽然生活在有“开元全盛日”之称的盛唐时期,但其孤傲的性格使他没能实现“使海县清一,寰区大定” 的远大抱负。而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下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对建功立业的执著追求,对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使他在诗歌题材内容的选取上多继承鲍照的传统,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风貌。
第一,抒写情志的诗。鲍照出身寒族又才气横溢,有理想有抱负,但尊世胄卑寒士的门阀制度使他无从施展。他把一腔不平之气倾注于笔端,或抨击黑暗现实中存在的龌龊和丑恶;或倾吐下层士人被压抑受歧视的愤懑;或慨叹人生道路的坎坷,抒写忧生之惧。这一类诗歌更多的带有慷慨悲凉之气,爆发出顽强的不屈精神和抗争意识,给读者以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方虚谷评曰:“明远多为不得志之词,悯夫寒士下僚之不达,而恶夫逐物奔利者之苟贱无耻。唐以来诗人多有此体。李白、陈子昂集中可考。”李白一生追求用世却不为世所用。从长安赐金还山以后更是满腔愤懑。因此他把自己的忧愤、苦闷都写进诗歌中。李白的《行路难》,无论在诗题的选择、词句的化用,还是情感的抒发上,都明显地模仿鲍照《拟行路难》其六,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伤和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愤慨心情,表现出一种挣脱困境与苦闷的自由精神。但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正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和积极乐观精神的表现,也是与鲍诗的甘愿孤贫的不同之处。李诗有更阔大雄健的气魄,有更积极昂扬的精神,对自我充满了信心,始终执著于现实人生。诗人的个性鲜明而具体,充分体现了盛唐的时代强音。这是李白对鲍照抒情诗的发展。
第二,闺怨诗。描写男女爱情,表现出对社会底层妇女的同情,是鲍诗的重要内容。其闺怨诗一方面歌颂男女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另一方面又深切同情妇女的不幸遭遇,多写得或情意脉脉,或哀怨凄怆,细致感人。李白继承了鲍照的传统且内容更丰富。他或写对坚贞爱情的追求,或写她们独守空房的孤寂,或写对抛家别子、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或表现被遗弃妇女的悲哀。如:
冬夜沉沉夜坐吟,含声未发已知心。霜入幕,风度林。朱灯灭,朱颜寻。 体君歌,逐君音,不贵声,贵意深。(鲍照《代夜坐吟》)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泉月入闺,金钅工青凝照悲啼,金钅工 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李白《夜坐吟》)
两首诗的主题相同,表现了闺中怨妇的相思之情,但描写略有不同。鲍照写得缠绵悱恻、浓情蜜意;李白描写更加具体细致,想象力更丰富,对女主人公的内心刻画更加深刻,形象更饱满,显示了女主人公不肯苟容、狷介高傲的性格,突出了女子的独立意识,主题更深刻,比鲍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边塞诗。鲍照生活的刘宋时期,战火频仍,南北战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把边塞征战题材大量地写进诗歌中,既表现了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又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鲍照有边塞诗十三首。这里既有军旅生活艰辛的具体描绘,也有报效祖国的慷慨高歌。李白虽然生活在太平盛世,但敏锐的观察力使他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他用如椽巨笔创作边塞诗三十多首,或直接抒发靖边御侮、建功立业的豪情;或借古讽今,写出战争的残酷性;或直接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豪迈乐观、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李白的《出自蓟北门行》明显地模仿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写得豪迈雄放,气势恢弘,充溢着奋发向上的爱国豪情,无论是立意还是语言都有相似之处。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
虏阵横北荒,胡星耀精芒。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孟冬风沙紧,旌旗飒调伤。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收工报天子,行歌归咸阳。(李白《出自蓟北门行》)
鲍照描绘严酷的气候和将士们慷慨赴国的激情,赞美捐躯为国难的壮烈行为,抒发了诗人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得波澜壮阔,沉郁悲壮,成为唐代边塞诗的先驱。李白以纵横多变的笔墨,从边疆到朝廷,从天子到将士,从敌军到我军,从气候风物到人物心理,画面缤纷络绎,转换迅速,显示出鲜明特色。王壬秋评曰:“(明远)作边塞诗,用十二分力量,是唐人之祖”,指出了鲍照对李白乃至唐代边塞诗的巨大影响。
第四,山水诗。鲍照是南朝山水诗的大家。其山水诗善于选择险峻奇特的.意象。写得或矫健、峭拔,或雄浑险峻,气势磅礴,意境阔大。其次善于运用夸张、神话传说、比喻和拟人等手法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再次,描绘逼真,形象贴切,融入了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富于情感和个性,成为南朝山水诗独具一格的景观。李白吸收了鲍照山水诗的精髓。诗人笔下呈现出峥嵘险峻的大山,波涛翻滚的江河,飞流直下的瀑布,划破长空的闪电,呼啸而来的狂风,咆哮的猛虎,展翅的苍鹰等等,他借这些雄伟的意象表现他辽阔的胸襟,释放豪放纵逸的激情。其山水诗,除了雄阔豪放外,还给人恬淡舒适的感受。诗人笔下的青山、白云、芳草、春风等静谧优美的物象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带有诗人活泼鲜明的个性。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读者可以领悟到诗人真诚的心灵之中,渴望精神飘逸的那一份真实淡泊和自然宁静。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自由的热爱统一在一起,诗人刻画的自然形象与他傲岸不屈的自我形象融为一体,把山水诗发展到了顶峰,这是鲍照难以企及的。而且鲍照山水诗以深秀幽奇、严整厚重为特点,少有李白那种浪漫飘逸的气质。
二
除了题材内容方面,在诗歌艺术风格上,李白对鲍照诗歌多有继承。这种继承主要体现在诗体形式、抒情方式、诗歌风格以及语言特点等方面。
第一,在诗体形式上,李白多选用乐府诗。李白对鲍照乐府诗的继承,前人多有论述。明代张溥评价鲍照:“诗篇创绝,乐府五言,李杜之高曾也”;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 ,都明确指出李白鲍照乐府诗的承继关系。
首先,李白多袭用鲍照的诗题。鲍照有乐府诗一百三十六首,诗题四十五个。李白有乐府诗约一百五十首,诗题约八十个,其中十八首和鲍照同题。其中《夜坐吟》《出自蓟北门行》《春日行》《鸣雁行》《空城雀》《行路难》等诗题,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载,它们或是鲍照自创,或是乐府古题虽有前人之作,但已经散佚,现存的以鲍照作品为最早。可以说李白有意识地继承了鲍照这些乐府诗题,使这些古题得以保存下来,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优良传统的乐府诗。
其次,李白继承了鲍照七言为主的诗体和“君不见”的开头方式并加以发展。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通体七言的五首,其余的以七言为主,使七言诗发展渐趋成熟。胡应麟说:“明远颇自振拔,《行路难》十八章欲汰去浮靡,返于浑朴,后来长短句,实多出此……兆唐人轨辙矣。”( 《诗薮》) 李白继承鲍照的传统,大力创作七言诗,特别是把歌行体发展到了极致。歌行体篇幅较长,能够容纳较多的内容和丰富的情感;七言为主的句式,音节错综变化,节奏缓急相间,顿挫抑扬;结构上大开大阖,尤其适宜于天马行空般情感的抒发。正如胡应麟所说:“古诗拘于格律,近体束于声律,唯歌行大小长短,错综开阖,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任才思。”(《诗薮》) 赵翼评价李白的诗歌:“(白)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非常精炼地概括了李白多选用七言为主的歌行体来抒发飘忽不定的情感的原因。
“君不见”这种开头方式是鲍照在《拟行路难》中的独创,其中七首使用了这种形式。这种句式用在开头,发语惊警,摄人心魄。李白往往追求起句突兀,一开始就以惊人的语句先声夺人。如《将进酒》以“君不见”形式开头,加以极度的夸张,仿佛天风海雨扑面而来,郁积在诗人心中的激情喷薄而出,形成一种排山倒海、先声夺人的气势,抓住读者的心。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曰:“李太白亦多建安句法而罕全篇,多杂以鲍明远体。”而且,李白打破原歌行创作的固有格式,扩大篇幅,句式上二、五、七、十言不断变化,使形式更为自由灵动,向散体复归。章法上跌宕腾挪,达到了任随性情之变换、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在情感抒发上一气直下,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呈现出豪迈飘逸的风貌。其独特的个性、非凡的气魄和生命激情全部展露出来,充分体现了盛唐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第二,在抒情方式上,鲍照诗多慷慨任气,直吐胸臆。他或写人生无常之悲,或写人生孤独之忧,或写世路艰辛之不平,都是诗人现实人生的体验和感慨。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善于创造丰富奇特的意象,笔力雄肆,音节错综,想象奇特,奔放流畅。正如陆时雍在《诗境总论》里所说:“当其得意时,直前挥霍,目无坚壁也,如骏马轻貂,雕弓短剑,秋风落日,驰骋平冈。可以想此君意所在。”读其诗,可以看到诗人愤怒时的目发指之状,激动时的慷慨激昂之态,听到他悲戚时的哀怜叹息之声。鲍诗正是以这种饱满的气势、明快的语言直抒其情,被誉为“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刘熙载《艺概•诗概》)的千古绝唱。王夫子在《古诗评选》中说:“《行路难》诸篇,一以天才天韵,吹宕而成,独唱千秋,更无知者。太白得其一桃,大者仙,小者豪矣。盖七言长句,迅发如临济禅,更不通人拟议。”清人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评价: “诗至明远,发露无余,李、杜、韩、白皆从此出也”,从诗歌艺术方面指出明远开启了唐诗之路。
李白生性高傲,才华横溢常使他自命不凡。其诗歌直抒胸臆,毫无做作之态,直接继承了鲍照诗歌慷慨任气的特点。当其得意时,就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的豪迈;忧愁时,就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叹息;失意时,便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的无奈。诗人旷达超俗、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决定他的情感抒发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兴发,就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诗人那嶙峋的傲骨,耿介的性格,蔑视权贵,不惧邪恶的品格跃然纸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怀才不遇的愤懑如火山喷涌;他肯定自我,“天生我才必有用”。激情是他诗歌生命的脉搏,读其诗,喜怒哀乐,长吁短叹无不可见可闻可感可触。毫无遮掩的情绪化的表达方式,使诗人自我意识更加膨胀,胸臆狂露,发言率直。谢榛在《四溟诗话》卷一评说道:“李白斗酒诗百篇,岂先立许多意思而后措词哉?盖意随笔生,不假布置。”非常精炼地概括了李白诗歌直抒胸臆的特点。
第三,杜甫评价李白诗歌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明确指出李白与鲍照诗歌有着共同的风格――“俊逸”。鲍照很多诗歌以阔大的胸襟,宏伟的气魄,写得生机蓬勃,雄壮有力,诗风俊逸。这一特征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朱熹看得更为真切:“鲍明远才健,其诗乃《选》之变体,李太白专学之……语又俊健。”(《朱子语类》)鲍照诗歌不仅善于写实,而且多运用神话传说、夸张、拟人、比喻等多种手法,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李白继承了鲍诗的传统并把它发展到极致,他运用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新颖不俗的比喻、美妙的神话传说创造出一种古今相通、超越时空、气象万千的奇幻境界,给人一种神奇莫测的新奇感。如他常用峥嵘巍峨、惊险奇丽的高山,奔腾咆哮的江河来表现豪壮、豪爽、豪迈的激情,或爱,或恨,或悲愤,或得意,或慷慨激昂,或嬉笑怒骂,种种炽热的感情,汇成一股奔放的气势,震动着读者的心弦。夸张手法使用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和夸张之大胆是前所未有的。
奇特而浪漫的想象是形成李白诗歌豪放飘逸风格的一种重要手段。李白突破了世俗思维模式的束缚,凭借丰富奇特的想象,赋予天地万物以人的意志和情感。他常把景物人格化,使物我融化,万物和谐。在广袤的洞庭之上,君山有些碍眼,他就想“?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奇特而浪漫的想象鲜明地表现了诗人飘逸的性格和超凡的情怀,唤起读者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赵翼曰:“李青莲之不可及处在于神识超迈……不屑雕章琢句,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种神奇的想象使多少才能出众的诗人为之叹服倾倒!
李白更善于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造成极度浪漫的风格。《蜀道难》用五丁壮士的开山和杜宇化璧、曦和驾日等等神话传说,极写蜀道之难、高、险。司空图评曰:“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李太白之诗,足以当之。”这是盛唐时代精神在李白诗歌中的反映,是偏安江南的鲍照时代所不可能具备的客观环境,也是身处下僚的鲍照所不具备的主观素质。
第四,就语言方面来看,李白对鲍照诗歌的继承首先表现在用词、用句上。鲍照诗歌语词量很大,辞藻华丽而又流畅。李白有意识地袭用或化用鲍诗的词句。如鲍照有“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李白则有“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鲍照有“人生不得恒称意 ” ,李白则有“人生在世不称意” ;鲍照有“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李白则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等等,举不胜举。可见李白在学习鲍诗的过程中,或拟其句,或仿其意。李梦阳在《章园饯会诗引》里说:“李杜二子,往往推重鲍谢,用其全句甚多。”其评说是中肯的。
其次,用韵方面。七言诗自曹丕《燕歌行》后,较长的时间内停留在句句用韵、一韵到底的阶段。鲍照打破陈规旧式,或者句句叶韵,第四句换韵;或者隔句用韵,一韵到底。时而曼声促节,时而变化超忽,使七言诗的用韵臻于成熟。特别是隔句用韵的手法为唐诗的前奏,在七言诗发展史上有重要贡献。如《白舞曲》,首句用“三、三”式,以下六句都用七言,造成较强的节奏感。后三句由前面的ü韵、u韵换为ang韵( 黄、霜、央都是ang韵),句句叶韵。李白《白辞》其一明显遵循了鲍照同题诗的用韵规律。前面是ī韵,到了后三句换为ong韵(空、鸿、终都是ong韵脚),句句叶韵。胡仔云:“太白诗其源流出于鲍明远,如乐府多用《白辞》。”( 《苕溪渔隐丛话》) 可见,李白在诗句形式、韵律、意境方面也多继承鲍照的传统,且发挥得巧妙优美、淋漓尽致。
总之,李白诗歌无论在题材内容上、诗体形式、语言特征方面,或是艺术风格方面都深受鲍照的影响。也正是因为李白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才成就了他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英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篇7:王安石对老子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王安石对老子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北宋著名哲学家王安石在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对老子哲学多有吸收和借鉴,同时也有创新和发展.首先,在天道观上,王安石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并把老子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思维模式发展成为宇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其次,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王安石一方面继承了老子主张人应效法天道的自然无为的思想,但同时也对老子人道无为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再次,在辨证思维领域,王安石继承了老子天道运行不已的观念,形成了“天道尚变”的进步历史观;同时,王安石用“耦”、“对”概念来概括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矛盾规律的认识.
作 者:魏福明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96 刊 名: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XI TEACHERS'COLLEGE 年,卷(期): 20(4) 分类号:B244.5 关键词:王安石 老子哲学 继承 发展篇8:朱子对孔子孝论的继承和发展
朱子对孔子孝论的继承和发展
朱子对孔子“孝”论有重大的继承与发展:给予“孝”明确的.定义和解说,此其一;其二,赋予“孝”新的内容;其三,把“孝”纳入其理学体系;其四,重视常规教育和格物致知说与“孝”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活的流动的文化.现代社会对于朱子“孝”论应有所扬弃、有所继承。
作 者:何乃川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 刊 名: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 20(1) 分类号:B244.7 关键词:朱子 孔子 孝 继承篇9:李白对乐府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李白对乐府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同时又是新体乐府的集大成者。
一、李白乐府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艺术特点、风格转变及取得的成就
文学的演进总是伴随着新的历史条件,李白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繁荣昌盛的盛唐时期,政治开明,思想比较开放,社会秩序稳定,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各族间联系密切,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生活于这样环境和条件中的知识分子,大多具有积极进取、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因此,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大胆的批判精神和昂扬进取劲头就成了盛唐诗歌的重要特征,亦有人称之为“盛唐气象”。由于大一统帝国的巩固与经济的日趋繁荣,生活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文学的生机也被这种新的生活之风所触动。百花齐放的盛唐,同时也是文化领域各种文学艺术样式,特别是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体制发生变化的时代。文学艺术不仅继承了前人所有的成就,而且超越前人的境界,更上一层楼,乐府也处于这一发展变化之中。
当我们阅读了《诗经》《离骚》、汉魏乐府、六朝民歌,又读了杜甫、元结以及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前后比较,发现李白正处于这一变化的激流之中。他继承了前代人的一切优良传统,而又为后来新乐府的创作作了充分的准备。李白的乐府已不同于旧的乐府了。
李白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居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的诗作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优美的典型形象,长久地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杜甫曾称赞李白诗作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诗的成就所以这般高,是同他向民歌学习,特别是创造性地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分不开的。
郁贤皓在《李白选集序》中说道:“李白诗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他的乐府诗,其现存乐府诗一百四十九首。他沿用乐府旧题,在传统规定内加以变化。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扩大题材,改换主题,恰恰相反,他是在继承前人创作总体性格的基础上,沿着原来的主题、形象、气氛、韵律向前发展,即在同一方向上把这题目写深、写透、写彻底,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境地,从而使后来的人难以为继。”
二、李白――新乐府的开创者
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乐府题者也。”概括的说,唐代以前的乐府诗就是旧乐府诗,唐以后诗人自立新题写的乐府诗就是新乐府诗。
新题乐府的开创者是杜甫还是李白,一直是文艺界争论的话题之一,在我看来新题乐府的开创者实为李白。首先,杜甫确实是创作新题乐府诗的先驱之一,其最早的新题乐府《兵车行》写于天宝十载,安史之乱中还写有《哀江头》《悲陈陶》《悲青坂》等,均收入《乐府诗集》。但有名的“三吏”、“三别”却未收入,令人费解。即便加上“三吏”、“三别”,也不过十余首。比起李白来,不仅创作时间上迟了一步,而且作品数量上也少得多。李白最早的新题乐府诗《峨眉山月歌》作于开元十二年,因它的平仄不符合七绝的要求,所以李白才将此诗诗题名为“歌”,显然他是作乐府新题处理的。第二年即作《荆州歌》《横江词》(六首)《东山吟》《白毫子歌》,开元二十二年作《襄阳歌》《元丹丘歌》《江夏行》《江上吟》等,此后,新题乐府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势头之盛,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他的五十三首新题乐府诗有力地说明李白是唐代新题乐府诗的开创者。而杜甫的新题乐府诗是在李白的影响下才出现的,开创之功不在杜甫。
三、李白创作乐府的动因
格律诗早在初唐时期就已成熟,在盛唐时期更因为行卷和女乐传唱等因素蔚为大观,而身当其时的'李白为什么偏爱创作乐府诗歌,并作了如此之多,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其一,源于李白的“大雅观”和诗歌复古思想,因其诗歌复古倾向,使他偏重于创制乐府诗歌。其二,与其多才多艺、唱制娴熟有直接的关系,多才多艺给了他的创制乐府诗歌以极大的便利,于是乐此不疲。其三,李白创作乐府诗歌的动因,不能排除其借女乐自娱和扬名的因素,在李白这类乐府诗歌里塑造了一系列追求爱情、敢爱敢恨、或受礼教摧残的女性形象。
除以上三个方面因素外,当然也不能排除乐府诗歌本身的形式优长对诗人的吸引力。乐府杂言歌词在章法、句式上参差错落,不拘一格,其形式既扬《诗》《骚》之长,又弃其弊。
四、李白对乐府诗歌的继承
汉魏六朝是乐府诗创作的高峰时期,作者多、作品多,然而散佚也多,有待加工的也多,这个任务应当说历史地落在唐代诗人身上,可惜唐代诗人大多专注于创作,忽视了对历代乐府的收集整理,只有李白对传统的乐府旧题作了大量的加工整理与挖掘创新的工作。李白对传统乐府旧题的挖掘整理可分为五个方面。
(一)对乐府旧辞的语言加以修改锻炼,以达到凿璞为玉的功效。
例如李白对《独漉篇》的改编。原作语言精练,但是过于朴实粗糙,有些语句语意不明,特别是最后两节不连贯,李白将“报父冤”改为“雪国耻”,以“鹏搏九天”收尾,浩气磅礴,实为点睛之笔。
(二)将文不对题的乐府旧辞尽力根据史料依题立义。如《幽州胡马客歌》古辞写“剿儿常苦贫”,又写“男女共燕游”,既不统一,也不很切题。李白作新辞极力描绘边塞士卒的豪迈气概:“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笑拂双只箭,万人不可干。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这才真正挖掘出了这一乐府旧题的本义。 (三)有些乐府旧题无古辞,或者由于年深月久,词已亡佚,李白根据旧题所流传的故事加以增补。如《梁甫吟》本无古辞,《三国志》所谓“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正好说明《梁甫吟》不起自诸葛亮。郭茂倩的《乐府解题》也解不出《梁甫吟》的本义。只是猜测地说:“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这显然不得要领,诸葛亮隐居隆中怎么好唱葬歌呢?张衡《四愁诗》云:“我之所爱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甫艰。”显然有奸臣当道,难近君侧之意,《梁甫吟》当是隐士之歌。李白的《梁甫吟》正是从这一角度生发题意:“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李白的新作,显然有拨乱之意。
(四)有些乐府旧题的古辞,立意实在欠佳,不足以垂示后人,所以李白要另铸新辞。例如梁朝王筠的《游侠篇》,竟有“侠客趋名利,剑气坐相矜”这种诋毁侠客的句子,这当然是李白所不能容忍的。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对侠客的评价很高:“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不矜其能,羞伐其德”。所以李白的《侠客行》重新塑造了一个“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豪侠形象,可谓郑重地为乐府歌词中的侠客形象正了名,纠正了旧题乐府的失误。
(五)有些乐府旧题立义本佳,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和讽谕意义。可是后人尤其南朝诗人的拟作,往往偏离原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辞的价值和意义。于是,李白便努力以自己的创作重新阐释本义。
李白以振兴乐府为己任,发掘,加工整理乐府旧题,继承了前人的一切良好传统,他的歌行和他的乐府,虽体制不同,实互相融会。这固然是李白创作上的特色,但也有历史上的渊源和前人创作的根据。《诗经》虽不以乐府名,实为周之乐府。李白在《古风》第一首中提到“大雅久不做,吾衰竟谁陈”?就是宣誓他要继承《诗经》的传统,主要是继承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比兴手法。
李白在盛唐时代精神的哺育下,养成了一种感情奔放,乐观激愤,兴奋超越抑制的心理特征;他的理想,他的苦闷,他的忧伤,都具有当时思想解放浓厚的时代特色――狂放的理想主义。
乐府的变化,不是孤独的或者偶然的现象,也不单纯是作家个人主管的愿望,而是和一定的时代文风和乐府本身流传变化的规律相联系的。乐府古调陈陈相因,传到盛唐时期,老化到再也不能按原板眼歌唱了,不得不为新起的绝句小诗所代替,其后又不得不为词所代替。从杜甫到元稹所写的新乐府,论其内容可谓“缘事而发”,但能唱者绝少。李白处于盛唐,在整个文化领域(诗歌、散文、绘画、雕塑、音乐、书法等)发生剧烈变化而臻于成熟的潮流中,他在乐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与其说他是旧乐府的终结者,不如说他是新乐府的催化者。
篇10:试析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试析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是当代法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之一.她在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深受巴赫金语言哲学理论和狂欢化文学思想的影响,并认为巴赫金的.研究不仅阐释了文本之间的关联关系,而且预示着在诸学科之间建立间性联系的可能性.她借用巴赫金的研究成果以及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价值生成理论,在解释文本间性、现象文本与生成文本、过程主体、符号与象征等独特概念的同时,深入探讨了文本意义的形成过程问题.
作 者:孙秀丽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 刊 名:黑龙江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 “”(2) 分类号:H0-06 关键词:克里斯蒂娃 巴赫金 文本间性 符号 过程主体★ 立春偶成古诗阅读
★ 金华八咏楼导游词
【吕祖谦的方法论及其对老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精选10篇)】相关文章:
《介子推不言禄》阅读答案及译文2022-12-08
标准答案2023-07-28
辛弃疾简介2024-02-04
辛弃疾的简介2022-10-22
写福州的三坊七巷作文2022-05-16
导游词作文福州三坊七巷2022-12-31
《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2022-05-02
唐宋八大家曾巩简介的文学作品介绍2023-03-12
《歙县志卷三才猷》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2-11-06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行苇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