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女生求职渐显“杜拉拉”效应(精选2篇)由网友“xysh0516”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女生求职渐显“杜拉拉”效应,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大学女生求职渐显"杜拉拉"效应
《杜拉拉升职记》成为一些即将走出校门的女大学生们求职“红宝书”,女生们通过它来了解职场人情世故,虚拟的杜拉拉甚至为一些人指引求职方向。杜拉拉是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的主人公,她没有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走正规路子,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根据它改编的电影最近正在热映,受到不少都市女白领的追捧。
22岁的集大大四学生郑丽君昨日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她面试的第一家企业是福信集团。面试时,她被福信集团的招聘代表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公司需要外派你到外地,距离你的爱人十分遥远,但是,这份工作将有助于你的职业升迁,你要如何做出选择。
在迟疑了一会儿后,郑丽君回答说:这让我想起杜拉拉,她曾经面临类似的一个选择。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中,杜拉拉似乎选择了事业。不过我的选择可能是爱情。我们辛苦工作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生活?
郑丽君对记者说,她之所以马上想起杜拉拉,是因为《杜拉拉升职记》已经成为很多女大学生求职的红宝书,甚至有人说,找工作必读《杜拉拉升职记》。郑丽君通过“菜鸟”杜拉拉,学生们了解职场的险恶,也知道很多职场上的规则,因此“受益匪浅”。
虚拟的杜拉拉甚至为一些人指引了求职方向。
集大一位女生说,她看了书之后,改变了自己的求职方向:宁可在大公司每个月拿两三千工资,也不能到能拿1万元月薪的民营企业。她说,从书上描述看,民营企业随意性太大,你不可能学到东西。
另一位女生看完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后,改变自己既定的目标,她说,像杜拉拉那样奋斗,太累了!
一位学生就业指导专家昨日在被问及女毕业生中的杜拉拉现象时表示,大学生们要明白一点:杜拉拉的确是可以提供借鉴,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电影也毕竟是电影,大学生们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找工作。 《杜拉拉升职记》成为一些即将走出校门的女大学生们求职“红宝书”,女生们通过它来了解职场人情世故,虚拟的杜拉拉甚至为一些人指引求职方向。杜拉拉是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的主人公,她没有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走正规路子,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根据它改编的电影最近正在热映,受到不少都市女白领的追捧。
22岁的集大大四学生郑丽君昨日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她面试的第一家企业是福信集团。面试时,她被福信集团的招聘代表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公司需要外派你到外地,距离你的爱人十分遥远,但是,这份工作将有助于你的职业升迁,你要如何做出选择。
在迟疑了一会儿后,郑丽君回答说:这让我想起杜拉拉,她曾经面临类似的一个选择。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中,杜拉拉似乎选择了事业。不过我的选择可能是爱情。我们辛苦工作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生活?
郑丽君对记者说,她之所以马上想起杜拉拉,是因为《杜拉拉升职记》已经成为很多女大学生求职的红宝书,甚至有人说,找工作必读《杜拉拉升职记》。郑丽君通过“菜鸟”杜拉拉,学生们了解职场的险恶,也知道很多职场上的规则,因此“受益匪浅”。
虚拟的杜拉拉甚至为一些人指引了求职方向。
集大一位女生说,她看了书之后,改变了自己的求职方向:宁可在大公司每个月拿两三千工资,也不能到能拿1万元月薪的民营企业。她说,从书上描述看,民营企业随意性太大,你不可能学到东西。
另一位女生看完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后,改变自己既定的目标,她说,像杜拉拉那样奋斗,太累了!
一位学生就业指导专家昨日在被问及女毕业生中的杜拉拉现象时表示,大学生们要明白一点:杜拉拉的确是可以提供借鉴,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电影也毕竟是电影,大学生们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找工作。
篇2:杜拉拉变身高校“求职红宝书” 过早入职隐忧
杜拉拉变身高校“求职红宝书” 过早入职隐忧
杜拉拉,一位草根出身的外企白领,没有背景,也没有太多心计、不会撒娇但受过良好教育的本科姑娘,做着一份不高不低的人事行政经理的工作,拿着一份不高不低的薪水,经历着职场的跌宕起伏,
王威,北京市某重点大学经济学专业大四学生,辅修日语,现正在某外企产品策划部门实习,近期的目标是能通过实习签约留在这个公司。
“毕业了,买不起房总得租房,一不小心就掉进了《蜗居》里的生活,但‘杜拉拉’离我们更近,工作前先要过实习一关。”王威说,临近毕业,《杜拉拉升职记》让她开了眼界,而为求职而找的实习,正是这本“求职红宝书”的一块试验田。
杜拉拉的升职和实习生转为正式员工的相似之处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实习之前,对于传说中的外企复杂的工作环境和无休止的加班,王威心存恐惧。但是,“实习表现优异者可优先录取为正式员工”,对于一个正在焦头烂额找工作的毕业班学生来说,实习招聘启事的最后这句话实在太有诱惑力了。
部门一共来了3个实习生,全部“出身”重点大学,3个人都非常清楚,他们之中最多有一人可能正式留下。
在王威总感到嗖嗖“冷气”的时候,“杜拉拉”出现了。第一次看这本书只是为了消遣,某个周末的午后在宿舍室友的桌上发现并在无聊中翻看,王威没觉得有意思。
杜拉拉说,EQ在斗争中成长得最快。
实习中几个跟头摔过,王威慢慢反应过来,自己无形中已经置身一个需要斗争的环境,并在这种斗争中体会到了杜拉拉的厉害之处。
杜拉拉的升职和自己的签约有很多相似之处,而自己所在的公司与杜拉拉的世界500强相比,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王威开始觉得,“好像杜拉拉的影子进入了我的生活里”。
她把从杜拉拉身上学到的东西概括为两个词:“修炼”和“斗争”。“修炼”从外表直至内涵。为了褪去大学生的稚气,王威将自己好好改造了一番。摒弃了一直热衷的娃娃衫和牛仔裤,代之以休闲款正装;待人处事一改篮球场上呼风唤雨的女侠做派,代之以“和风细雨”;有自己的小小办公区域后,再不见宿舍的桌子永远像被打劫过一样,替之以“整齐清洁”。
“斗争”则是一个更漫长更艰巨的过程。杜拉拉生存的重要法则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对于老板和同事交待的工作,王威总是尽全力去做,仗着自己大学的专业积累和实践经验,工作的压力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也好几次受到了同事的赞许。
但王威发现了比做好本分工作更难的事。身边的同事虽然没什么恶意,却不会主动理会她,另外两个实习生似乎总在那儿窃窃私语,中午吃饭的时候两人结伴儿也很少叫她,似乎他们两人成了一个战斗的小集体。
杜拉拉说,多参加集体活动,能增加良性进程。为了这句话,王威加入了单位的瑜伽班,同时发挥自己的体育特长,耐心地与明显技不如己的同事打羽毛球、乒乓球。这种有载体的沟通似乎来得更有效,慢慢地,王威感受到了一些友善的目光。对于另外的实习生,在王威的几次“同病相怜”的主动聊天之后,虽然还有所警戒,但情况已经好转了很多。
与同事相比,和上司的沟通似乎更难一些。王威那40多岁的部门女老板是一个很注重个人工作能力的人,但脾气并不好,批评人从来不留情。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王威就发现大部分的人都挨过批。
杜拉拉说,只要上司的主意不会让自己犯错并成为替罪羊,便决不多嘴,坚决执行;哪些事情是上司不关心的没有价值的小事,就自己处理好不去烦他;还有些事情是上司要牢牢抓在手里的,但是可以提供自己的建议的,就积极提供些善意的信息,供上司作决定时参考用,
这个不二法则着实帮到了王威。虽然还是经常会挨批,但王威发现,自己的挨批频率明显要低于另外两个实习生。最重要的是,老板也会将一些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偶尔还会面露笑容表扬一番。
“从杜拉拉那儿找到了很多应对之策,这些是学校根本就学不到的。”虽然还没正式签约,但王威已经放下了半颗心,这场初入职场的修炼与斗争她应该会是赢家。
读懂“杜拉拉”不怕入错了行
“杜拉拉”在白领中火了,在大学校园,“杜拉拉”也是一本“红宝书”。
“杜拉拉的工作经历阐释了很多外企的职场潜规则,对于我们这些找工作的人来说,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和规则是很重要的。”浙江工商大学法学专业的徐毅是在找工作一个多月后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以前常常看的是如何在招聘笔试和面试中获胜的所谓秘笈,努力获取一张入场券,现在觉得了解未来我将要进入的行业更重要。”
《杜拉拉升职记》作者李可也曾应北大就业指导中心之约写给北大学生一封信。这封信在大学校园掀起了不小的风潮,在很多知名的SNS网站被大学生分享和转载。
这封信,徐毅读了很多遍。从现实定位到行业选择,从行业规则到个人的专业、兴趣和收入预期,“杜拉拉”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求职、择业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杜拉拉极力推荐新人从销售开始职业生涯并给出了五大理由,这对我影响很大。”北京大学文科专业研二的吴俊最后签约了一家大型石油跨国公司的销售岗位。每当想起入职后将要面临很多的工作压力时,吴俊就用杜拉拉的话安慰自己:超过70%的CEO出身销售;销售是晋升机会最多的职业;销售是靠打工能带来最丰厚收益的职业。
“《杜拉拉升职记》中有很多关于外企职场规则和岗位的原生态的阐释,对于想去外企工作的同学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吴俊说,除了师兄师姐的经验和来自网络的资料,“杜拉拉”之类的职场书也是事先了解未来的一条路径。
曾经根据2008年所有大学生用户在卓越亚马逊的购书记录,按照作者排名,以销售册数为统计标准,对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做了调查。在这项调查中,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名列第二。
过早进入职场状态让职业倦怠提前来临
“杜拉拉”在书中和信中告诉大学生工作比考四六级难,也教给了大学生很多的职场之道。“杜拉拉”风靡校园,不少家长的担心却来自职场之外。
孩子从大一暑假开始便四处找实习,不到两年接连去了3个实习单位,大三开始就关注各种就业信息,对于各行业的薪水待遇等都如数家珍。浙江绍兴的罗女士却并不支持大三的女儿过早进入职场状态。
她认为“这样会把大学缩短了大半,即使累积了很多实习资本,但学业水平则会大打折扣”。
“总时间和总精力都是有限的,就像天平,学业和工作,一端翘起了,另一端必然要落下,但大学毕竟不是职业学校,孩子在学校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罗女士说。
与罗女士的意见相反,大多数的职场“过来人”都会鼓励在校的师弟师妹多实习,多看“求职宝典”、“职场生存法则”之类的书,早做准备。
“正常情况下,公司的HR(人力资源)不会喜欢没有实习经历,对这个行业不了解,没有对职场做好充分准备的人。”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进入地产行业做HR的潘慧慧直言,这样的毕业生会在就业和工作适应过程中“输得很惨”。
就业压力和对未来职场的高期望是压在尚未就业的学生身上的两座大山。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未来就业和职场发展的焦虑情绪已经由高年级学生慢慢向低年级蔓延。
而职场倦怠是过早进入“职场状态”的学生身上体现的另一个问题。
“3个月实习下来,每天累得什么都不想干,和办公室的同事关系都处理得挺好,但就是不想去上班,还没工作就盼着退休。”一个毕业生发在某SNS网站上的这个并不起眼的签名状态,竟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 光电信息实习报告

【大学女生求职渐显“杜拉拉”效应(精选2篇)】相关文章:
为简历号脉2022-04-29
《杜拉拉升职记》读书心得--钱晓兰2023-01-15
杜拉拉升职记读书笔记800字2023-09-24
励志工作的励志文章2022-11-25
女性励志电影《女王》2023-06-28
工作文章2023-06-18
更重要的选择优秀作文2022-07-11
六个心理健康变现2022-09-15
简单明了的工作励志文章2022-04-30
观《亲密敌人》有感202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