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语文精读思想及对新课改的启示

时间:2022-06-26 05:29:0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叶圣陶语文精读思想及对新课改的启示(合集10篇)由网友“真的江湖骗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叶圣陶语文精读思想及对新课改的启示,欢迎阅读与借鉴。

叶圣陶语文精读思想及对新课改的启示

篇1:叶圣陶语文精读思想及对新课改的启示

叶圣陶语文精读思想及对新课改的启示

作者:欧治华

课程・教材・教法 05期

自从19语文设科以来,精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叶圣陶高度重视精读问题,对其性质定位、任务目标、教材编选和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构成了完整的语文精读思想体系,其中许多精辟的观点至今仍对语文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叶圣陶语文精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精读的性质定位

在我国语文教育发展中,精读主要是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加以重视与研究。虽然叶圣陶未对精读下一个明确定义,但他与上述理解明显不同。他不是将精读定位为一种阅读方法,而是将其视为语文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系统地实施精读教学。他在1923年起草发布的《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内容和方法”中将精读与略读、写作并列,分别从作业、学分和教材等方面的分配来规定精读的内容和要求。[1]274-275他将精读解释为“细琢细磨的研读”,“精”“读”这两个字都要落实,既要有吟诵与宣读等多种方式的“读”,也要读得“精”。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观点去研究它,如作者意念发展的线索、文字后面的时代背景、技术方面的布置与剪裁的匠心、客观上的优点与疵病等。教师就每一个观点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够解答得大致不错,那就真个做到了‘精读’两字了”。[2]2有学者认为,“叶圣陶仍然以课内外、单篇短文和长篇巨著、教师指导的多寡来看取精读与略读,是一种分界、具象、线性的思维,缺少了整合、抽象、循环往复、螺旋上升那样切实而不失空灵的观照”,[3]这是有失偏颇的。叶圣陶在1946年《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指出:国文教材“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4]82他所指的国文教材就是指精读教材。精读整本的书,不可能全在课内进行,必然由课内延伸至课外。由此可知,叶圣陶不是以简单的线性思维来对待精读问题,而是将其作为语文课程中一项重要内容,以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视角来系统安排精读的任务目标、教材编选、教学实施等方面,整合了课内外,具有崭新的理论建构意义。

(二)精读的任务目标

叶圣陶对精读任务和目标的理解源于其语文课程性质观。依据“语文工具论”和“习惯本旨论”,他明确指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字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2]31945年他进一步强调:讲读(即精读)负担着三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训练了解的能力,一方面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供写作的范本。[4]52他所指的“了解”,“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4]53这“了解的能力”是理解、欣赏的深入阅读能力,绝不是粗知大意的浅读能力。叶圣陶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视为阅读教学特别是精读教学的独特任务和首要目标。此外,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目的各自明了而又彼此紧密相关的,精读对于写作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他指出:“写作基于阅读。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5]279叶圣陶对语文性质的辩证理解使他在强调工具性的同时也重视人文性,传播文化也是精读教学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与目标。当然,如果认为精读教学甚至语文教学的目标旨在灌输固有道德,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实在是不必的”。[4]57

(三)精读教材的编选来源

1.编排体例:由分到合、由文集型到单元型

在教材体例上,叶圣陶反复实践、思索,思想不断创新。他指出,语文教本只是例子,教师教语文教本的任务就在于指导学生精读。[4]183关于精读教材中的文言与白话、汉语与文学是分编还是合编,叶圣陶做过多种尝试。1942年,他在编《初中国语教科书》时认为语体、文言合编多有优点,既便于文法上的说明、比较和练习,也可以收语体与文言过渡的实效。后来,他反思合编的利弊,认为混合教学虽有比较与过渡的好处,也有两难俱精的毛病,从而赞成分开来编和分开来教学。至于选好课文后,按何种依据将每篇文章排列组合,叶圣陶认为,既有文集型也有单元型。文集型就是将选文汇集成册,每篇文章前后有作者介绍、解题、注释、练习等辅助性材料;至于选文次序的排列,也有一定原则,或侧重内容由近及远,或依据形式由浅入深。1934年叶圣陶编辑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用《开明国语课本》规定:本书随着儿童生活的进展,从家庭、学校逐渐拓展到广大的社会。1935年他与夏D尊合编的《国文百八课》则体现出其教材编排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我国单元型教材的开端。针对当时语文教材都是杂乱地堆积文章,老师讲解漫无目的的普遍现象,叶圣陶“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6]1着力于语文教材科学性的探索。整套教材侧重语言的形式,以文话为中心来安排各册和各单元,每单元所选精读课文要配合文话的需要,真正使精读起到“例子”的功能与作用。

2.选文标准:文质兼美、适合教学和文体匀称

叶圣陶在长期的教材编写实践中坚决反对那种“拉在篮里就是菜”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一直主张“须在内容跟形式两方面找出些条件来作取舍的标准”。选文首先要文质兼美。1962年,叶圣陶明确提出:“我人首须措意者,所选为语文教材,务求其文质兼美,堪为模式,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确有助益”。[7]370坚持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必须反对三种不良倾向,即“先有框框”倾向、“唯名主义”倾向和“盲从市场”倾向。“譬如一定要选一篇讲模范人物的文章,或者选一篇反映某种内容的文章,就到处去找,看到题目合适就选。可是题目合适不一定是好文章。”[7]371他坚持从严采选,绝不问其文出自何人,流行若何,而唯以文质兼美为准。选文的第二条标准是适合教学。如何才能做到“适合教学”?他指出,首先,要符合精读教学目标。其次,课文篇幅要恰当。早年,叶圣陶主张精读课文都是单篇短章,没有长篇巨著。后来,他全面分析了精读教材全是单篇短章的利弊,提出国文教材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理由有三:其一,记叙、说明、抒情、议论几种文体在一些整本的书中一样具备,要讨究各体理法,整本书同样适用;其二,就学生方面说,某一时期专读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其三,读整本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4]82选文的第三条标准是文体匀称,兼容博取。叶圣陶认为文体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记述、叙述、解释、议论等基本体式而言,二是指便条、书信、电报、广告、章程等实用文体而言。这些文体都是日常需要的,他主张兼容博取,而且力求文体匀称,不偏于某一类、某一作家,尤其不宜偏重文艺。因为偏重了文艺,忽略了非文艺的各类文字,就减少了学生生活上的若干受用,这是语文教学的缺点。《国文百八课》中语体文比文言文多,应用文、说明文比较多,这就是叶圣陶文体兼顾、注重实用教材思想的实践检验。

3.读物来源:专门创作与选现成文章

确定了读物的具体标准以后,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找到读物来源,即这些符合教学标准的读物从哪里获得。叶圣陶在这方面提出了许多创见。首先,最理想的来源是教材编写的相关人员为青少年儿童创作受欢迎的作品。基于20世纪代难以搜集到这类作品,叶圣陶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号召教材编写者、教师、科学技术工作者、老一辈革命家等各界人士都来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以满足教材编选需要。特别是教师,最了解自己的学生,他们最有可能写出最适合其学生口味的精神食粮。叶圣陶甚至认为:“倘若自己不敢创作,而唯赖编辑先生信手拈来的作品以临事,乃是教师的奇耻。”[8]174在这一点上,作为教材编者和教师的叶圣陶身体力行,创作了如《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深受学生欢迎的童话。精读教材的第二个来源是儿童自身的写作。儿童生活中常有最感兴味的事,记在他们脑海里便是丰妙的情思,出于他们的口便是有味的一段语言,再由他们写出来,“即令自读,便是最好的教材。”[8]175精读教材的第三个来源是选取现成的文章。叶圣陶认为现成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往往不完全符合精读标准,需要认真修改、适当加工才行。其一,要明确修改标准。对所选文章要依据精读文的标准进行修改,力求文质兼美、适合教学。其二,态度要极严肃、极精密,一丝不苟。他强调:“加工之事,良非易为,必反复讽诵,熟谙作者之思路,深味作者之意旨,然后能辨其所长所短,然后能就其所长所短而加工焉。”[7]375修改选文决不能抓大忘小,要一句话一个字都不放过。其三,应尊重作者,既不迁就,又不莽撞。“作者文笔,各有风裁,我人加工,宜适应其风裁,不宜出之以己之风裁,致使全篇失其调谐。”[7]376其四,宜反复商议,再三斟酌。一篇文章涉及方方面面,一个人往往囿于见闻,看不周全。他要求组成小组修改,譬如五个人一组,一个人读,四个人听。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教材创作、修改、加工的态度与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警醒与启迪作用。

(四)精读指导的过程策略

1.“预习―讨论―练习”的精读指导过程

叶圣陶将精读指导过程分为三个环节:预习、讨论、练习。第一个环节是预习指导,包括预习内容的提示、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效果的考查。预习有三个方面:通读全文以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翻检工具书以认识生字生语、解答教师所提示的问题以深切领悟课文。通读最好用宣读法进行考查,而宣读就是“依据着对文字的理解,平正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2]5指导学生查阅工具书时“仅仅知道生字生语的读音与解释,还不能算充分认识;必须熟习它的用例,知道它在某一种场合才可以用,用在另一种场合就不对了,这才真个认识了”。[2]5考查方法可以是看学生的预习笔记,也可以听学生的口头回答。一篇文章,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难易适当的问题让学生预习时寻求解答。这一项也要求学生精心记笔记,把思索结果写下来,作为上课讨论的依据。第二个环节是讨论。叶圣陶认为,第一,平时要培养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这就需要语文老师甚至所有老师负责培养。第二,学生要预习充分,做好讨论准备。如果准备不充分,学生就不愿或不敢开口,即使开口也只说一些不关痛痒的话。教师无奈只得自己讲,这就完全不合讨论的宗旨了。第三,要确定好讨论的要点和重点。不同文章体裁、内容、教学目的各不相同,讨论的要点和重点也要因文而异。第四,正确对待教师的“讲”。讨论时教师的讲应做到内容到位、态度客观、条理简明。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师要能“有错误给予纠正,有疏漏给予补充,有疑难给予阐明”。同时,教师不能因为自己偏爱某一语体或某一类文体,就一味说某一种(类)好而其他都不值得读,这不利于学生的平衡发展。讨论是学生精读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讲在于点拨、归纳和提示,简明扼要才好。第三个环节是练习。练习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吟诵。叶圣陶认为,学生在通读、讨论文章后,通过吟诵可以获得理智的理解和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中将内容与理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进入“一种最可贵的境界”。二是参读相关文章。参读的文章有多种,如文体相同而手法不同的文章,即使手法相同的同类文章也可以比较其优劣得失,还可以参考关于精读文的文体知识、时代背景、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文章。这样,以点带面,才能扩大阅读视野,逐渐走向广博与精深。三是应对教师的考问。为了全面衡量教学的成功与不足,师生对考问的态度要正确。学生不能敷衍应付或提心吊胆只看分数,而应该尽其所能认认真真地应对。教师对分数少的学生,也要设法给予帮助,使其有切实的进步。

2.重积蓄、设境遇与讲方法的精读指导策略

为了使精读教学过程有效开展,需要运用多种精读方法与策略。第一,学生要靠自己的力,注重积蓄。叶圣陶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多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直到自己实在没法解决,才去请教老师或其他的人。[3]121既然要靠自己的力,就不能不有所准备,加强积蓄。这积蓄包括:留心听人家的话;留心查字典;留心查辞典;留心看参考书等。第二,要“设备一种境遇”,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叶圣陶反复强调国文教师要为学生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儿童既处于特设的境遇里,一切需要,都从内心发出。教师于这个当儿,从旁导引,或竟授与。这个在儿童何等地满足、安慰,当然倾心接受,愿意学习。”[8]170第三,掌握多种精读方法。叶圣陶提出了一整套精读的方法,如美读法、解读法、欣赏法、揣摩法、表演法、比较法、抄读法等。精读时往往不只是采用一种方法,而要综合运用多种,“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糊”。至于选用哪几种读法合适,还得针对阅读材料的文体性质不同而不同。议论文是阐明理论、表达意志的。“阅读一篇议论文,在推索的时候,应该纯粹运用理智;而在信服了作者的主张以后,又该梳理意志。不运用理智,就无从辨别作者所说的话合理与否;不树立意志,就无从贯彻自己所信服的作者的主张。”[2]135至于小说,虽也在叙述文和描写文类里,但跟普通的叙述文和描写文不同,它有意念的发展。[2]55阅读小说时,不能只注意故事情节,而要抓住作者意念的发展,与作者的精神相同,才是正当方法。

二、叶圣陶语文精读思想对新课改的启示

(一)精读的性质目标有待纠偏与明确

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总目标未涉及精读,阶段目标也没有出现“精读”这一概念,只提出学习略读、朗读、默读、浏览等阅读方法,而在“教学建议”部分规定:“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9]22语文课程标准是将精读作为一种与略读、浏览并列的阅读方法予以定位的,旨在使学生掌握精读方法,提高精读能力。而与此不一致的是,近年来的`语文教材安排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没有相应安排浏览课文。可见,教材将精读的性质定位为一种课型,而不是阅读方法,以课文本身的学习作为精读教学的目标。这种对精读性质与目标定位不一致的认识导致语文教师无所适从,随意解释精读的内涵和处理精读课文的教学,带来教学的混乱,异化了精读的价值。叶圣陶对精读的性质与目标的理解前后一致,认为精读和略读共同构成完整的阅读教学内容,两者同等重要,彼此相对独立而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叶圣陶从精读的目标、教材、教学过程与方法等方面全方位思考与实践,使精读内涵既包括精读方法、精读课型等要素在内而又超出了这些要素,达到了相对独立的精读课程的视角与高度。这种认识使我们进一步反思精读的性质、目标,不能将精读简单地作为一种阅读方法或课型,而应视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与略读、完全课外阅读一样贯穿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全过程。精读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掌握精读方法或学习具体的精读课文本身,而在于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一目标具体包括三方面:发展阅读能力、传播文化和为写作打基础。新世纪以来的语文课程标准也非常注重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文化的学习、传播,但没有明确提出精读在写作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叶圣陶“写作基于阅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仍有启发。“阅读目标是多元的,但在学校语文教育中,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个人言语表现、精神创造的欲求,满足人类文化、文明的承传、发展的需要。”[10]只有牢牢抓住了“为什么精读”这根缰绳,“精读什么”“如何精读”等才能走上正途,精读教学才会有效和高效。

(二)精读教材编排要优化结构、开放过程

教材的结构(主要指其内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逻辑结构、文本结构和教学结构,[11]517叶圣陶对于精读教材结构的一系列研究,至今仍值得借鉴。我国长期的语文精读教材都以单篇为主,以整本书的某一选节为辅。新世纪以来的语文课程标准开始重视整本书的阅读,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9]23课程标准提出这一理念旨在扩大学生课外阅读范围,没有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因而近年来的精读教材与一线语文教师仍然选择让学生精读单篇短章,没有进行精读整本书的编排与教学。叶圣陶所提“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启发我国精读教材的编排需要大力改革,将单篇短章和整本书有机结合。这样,就不会因全是单篇短章导致阅读量太少、阅读进度迟缓,可以通过读整本的书,既练精读又练速度,提高阅读效率。对于选用的单篇短章,叶圣陶要求广泛选取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各类文体,做到兼容博取。20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也强调:教材选文要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纵观我国现今语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文体类型还不够全面、多样,普通文比例明显偏向于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很少,特别是应用文所涉及的种类更少。叶圣陶大力提倡的“文体匀称”“兼容博取”的原则,还有待在以后的教材编写中引起更多重视。为了保证教材质量,教材编排过程的完善要开放教材编写者身份和编排过程,编写者的态度要一丝不苟。参与教材编写的人不能只是教材编写专家,而应该开放编写者身份,让文学家、语文教师、心理学家、出版家、美术家等参与,同时更不能忽视学生的心声。教材编写的过程也可以更加开放,如广泛发动学生、教师、文学家等社会各界人士推荐可作精读用的文章、书籍,在有关报刊上公布候选篇目,多方征求意见。中小学各阶段精读教材的编写也要统一规划,前后衔接,不能各自为政,互不沟通。对于选入教材的读物,叶圣陶强调教材编写者的态度要一丝不苟。当今教材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屡遭社会诟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选文的加工、修改不当,甚至篡改作者原意,使课文变成假大空的道德说教,不符合学生阅读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因此,教材编者要明确修改标准,以极严肃极精密的态度对待读物。对读物内容的修改、加工要尊重作者原意,不能单凭个人想法,而要聚集大家智慧,仔细斟酌再定。

(三)精读教学过程要改革学习方式、开展有效对话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4]261可见,他所理解的阅读本质就是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年版课程标准在继承叶圣陶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叶圣陶所总结的“预习、讨论、练习”三步精读教学模式,与语文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完全一致的,为当今实现有效对话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开展对话教学,关键要做好四个方面。一是预习时学生精读文本,与作者对话。目前,一些语文教师在学新课文之前只是简单地交代学生预习,至于具体要做什么、如何做都没有提示;或者只要学生读一遍课文,查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和注释。其实这些做法都没有达到叶圣陶所要求的预习目的,他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对自己不知道的每一个生字词要有“相当的认识”,能举例运用;还要独立思考,解答老师所提问题。到了课堂上,老师要认真考查预习情况。只有做到这些,才是真正的预习,学生才能有与作者的真正对话。二是备课时教师精读文本,与作者对话。学生的精读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从某种意义说,教师对文本领悟的深度决定了他引领学生登上的阅读高度”。[12]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充分研读文本,深入地感受和体会,与作者进行反复的对话与交流。三是课堂中尊重作者,展开师生对话。叶圣陶将“讨论”作为精读课堂师生对话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新课改以来,存在讨论泛滥、忽视自主阅读的现象。对此,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9]22因此,教师在课堂讨论中要发挥好组织者与指导者的作用,要允许和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创造性阅读。但自主阅读并非抛开作者意图,随意歪曲与误解。尊重作者,立足文本,才会产生有价值的师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四是课后学生通过练习、拓展,与文本进一步对话。走出课堂,学生在课后与文本的对话也是精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反复的吟诵、参读相关文章与应对教师的考问等练习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与作者的对话也就更深入了。

作者介绍:欧治华(1970-),女,湖南长沙人,惠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广东 惠州 516007)。

篇2: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之我见

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之我见

[作者]  兰州十二中 钱玉芳

[内容]

叶老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文中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解放后,他在讲到语文教学时又进一步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叶老的这一教学思想是合乎教学规律的。它要求我们必须把以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现代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综上所述,我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正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的基本点,它充分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培养“能力”这一原则。要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预习训练,提高预习效果吐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方法论中指出:“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就是说,“预习”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是通过学生“劳力与心力并进,手与脑并用”(徐特立语),以求了解课文,养成读书习惯,训练读书能力的好方法。朱熹所谓“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正是这个道理。我在讲课前总是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文并注意思考。当出现疑难时,就要他们动脑筋、查字典或请教于人。所有这些,都要靠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才能做到的。唯如此,方能鼓励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效果,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废除逐句讲解法,采用讨论教学法叶老在谈及关于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时,曾明确地指出:“我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除逐句讲解的方法,这是私塾时代的遗产。”即,教材是例子,通过指导学生精读教材,养成独立阅读、写作的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用。叶老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逐句讲解”的危害性:首先,这千篇 一律的方法很难突出重点,很难有针对性;这是一种刻板、教条而又无的放矢的方法。其次,这种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而养成填鸭吃食、照本宣科的陋习。再次,它造成了学生对课文的厌倦,形同嚼蜡。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所谓学习兴趣,就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而学生对“逐句讲解”的厌倦,是产生不了这种心理倾向的,当然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与效果。教学不仅是为了给学生讲授知识,更重要地是教给学生自己掌握知识的方法。这种探求知识的方法一旦掌握在学生手中,便如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将使学生“终生受用”。

十多年来,我曾尝试叶老“在学生是报告讨论”,在“教师是指导订正”的课堂讨论方式,其效果如下:

1?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了思维能力。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这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我在给学生讲授《理想的阶梯》时,根据其难点与重点,设计出有指导性的思考题。(1)课文的中心论点;(2)课文在论证中列举了哪些论据?(3)你能再举几个课文以外的事例来证明论点吗?我要求学生在预习、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做好准备以待课堂讨论。对于议论文,一些学生兴趣不太大,但这样的设计却吸引了学生,促使他们去认真阅读、积极思维,整理课文中的论据,翻阅有关资料。在课堂讨论中,他们不仅准确地分析出课文的论点论据,而且还列举了课文以外的大量事实进行论证。诸如:珍惜时间研究物候的竺可桢、刻苦勤奋终于摘取数学王冠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知难而上、多次试验发现了镭元素的居里夫人……有的学生在复述时,还穿插了许多动人情节,使讨论生动活泼,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学生的口述能力得到了提高。

我班有个学生,很用功,成绩也不错。可他很少主动发言。当老师叫到他时,只见他汗流满面,说话结巴,紧张极了。这样缺少魄力、高分低能的学生,目前在中学生中为数不少。这是值得注意的。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面临社会的选择,像这样在广众面前不敢或不会说话的学生,怎能去迎接选择、开拓自己的未来呢?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之“终生受用”,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为此,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我先让学生在小范内进行说话训练,使其思维得到广泛活动,说话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然后各小组推举代表发言,以发挥学生的最大能量。对于不惯发言或表述能力较差的学生,有意识地推他们为代表发言,给他们以锻炼、提高的机会。至于诗歌、散文、童话等课文,我则将它们放在一起讲授,通过故事会、朗诵会等形式,指导学生阅读,引导他们进入角色,使其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与主题。这样要比老师自我陶醉地“讲书”效果要好得多。这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3?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庸》里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实际上,也是继承和发展了古人这一教学思想。它要求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审问之”而“明辨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和《故宫博物院》都是把方位说明与记叙见闻结合起来的说明文。在教学中,如运用比较阅读,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我的做法是,先讲析《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的说明顺序与结构方式,然后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故宫博物院》,让他们自己“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通过对比,找出两篇课文的异同点。学生经过认真阅读、讨论,总结出了课文的空间顺序与结构特点,较好地完成了思考题。整节课大都是学生的活动,老师只是做些指点。结果,不仅每个学生的见解都得以阐发,而且在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基础上,达到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预期目的。

三、写作训练叶老认为:“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中学国文学习法》)他又说:“语文知识的传授,就有一定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即,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集中表现,而作文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1?仿写训练。

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预选定的文话项目有一百零八个,就代表着文章知识的一百零八个方面。”(《关于〈国文百八课〉》)每一单元以文话统领文癣文法、修辞以及习问各部分,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以便学生掌握一项文章知识。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课文从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地归纳出不同的文章知识,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如,学习了《记一辆纺车》,就要求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特点,仿写一篇类似作文。德国哲学家狄慈根指出:“重复是学习之母”。这种仿写训练的结果,使学生不仅学习和掌握了课文知识,而且对他们也进行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给其观察法。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叶老认为:“要写出自己的经验,经验又必须深切、正确。从整个生活里下功夫。有了深切、正确的经验,写作就不愁没有很好的材料。”鲁迅也曾经说过:“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可见,观察在写作能力的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生活周围的事物纷繁庞杂,观察时,往往无所措手足。教师要教给他们一些具体的观察方法,方能收到预期效果。由于观察的内容很多,类型不一,方法也就随之而变化。归纳起来,有定点、定序、移步换景观察,也有比较观察、提纲观察、表述观察等。为了指导学生掌握景物的观察与描写,我带学生到滨河路,指导他们有重点、有层次地观察黄河两岸的景色。定点观察滨河公园、河北岸果树林的色彩变化;观察初冬时节河水的流量及清浊程度等。然后以《初冬的黄河两岸》为题,写篇散文。这样做,学生不仅观察、积累了写作素材,而且认识了大自然,增加了知识,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陶冶了情操。

总之,从课前的预习,到课堂的讨论,直至课后的写作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突破了课堂的范围,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这个过程,自始至终都十分清楚地贯穿着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也明确地体现着“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语文教学思想。这种训练过程,循环往复,坚持下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提高,直到学生自能阅读、自能写作,那么,教师便可以不教了。

篇3: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略论

!

叶圣陶这样解释说+

&语文一名#始于9575年华北

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

叶圣陶

篇4: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略论

!彭小明

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后来#叶老又补充说+

&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

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

因此#语文一词应是并列关系的合成词#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一句话#叶圣陶所理解的语文应是&语言’语文的本义!

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是什么)一百年来#这是困扰中国语文界的一大问题!

早在95:7年#叶圣陶就说过+

&国文这一科#比较

动物

&浯言是一种工

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这一论断#对纠正语文本质是&政治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的$语文课程标准%仍然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叶老这里强调的'是语文的&手段’&目的’

8用现在的话说应是&言语’3#这是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从事语文教育

目前研究叶圣陶教育思想的论著很多#如董菊初的$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

笔者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中学教学法’研究#对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下过一番功夫#下面对其语文教育思想作简单论述!

一!语文课程名称论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语文课’#语文教学与经

(工具本质

8形式3#对语文

8内容3#他也是非常重视的!如他在$六年一贯

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使学生&了解固有文化#增强民族意识’等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

三!语文教学任务论

&语文不仅

8文章之

>6世纪初期叶圣陶就多次提出&教育是养成良好

习惯’的观点!他说+面说#

&教育这个词儿**就粗浅方

,养成好习惯-一句话就说明了它的含义’#

&养成良好的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

&国文’!9575年初#华北人民政府

想编制统一教材#称什么好呢)请教叶圣陶#叶老经过思考#正式取名&语文’!

语文定名后即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国语

&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是一条规律’!

以上是从整个教育任务来看的#推引到语文教学#叶圣陶这样说+

&必须使一切方法化为自身的习惯#那

才算贯彻了学习国文的本旨!’他拟订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8草稿?%中明确地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

代语文

**叶圣陶认为都有不妥#语文应该是&口头语’和&书面文’的合称!

!

*+,-./01.,2,

!

!

是!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素质教育&

$终身教育&

的思想观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四!语文教学目的论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的又一教育理念’这是他对语文教学目的

上世纪34年代他就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54年代末%他又说!任何功课6不限于语文7%(讲)%换个说法%

$教师教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

..笃行之’用现在的话讲%即读文...发辨之.

问...思索...评价...运用’近代王森然提出了$四段教程&!参考...研究...讨论...读后-黎锦..练习...发展’熙提出了$三段教程&!理解.

叶圣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精读略读理论和精读教学过程的独特见解’他说!

$就

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他指出了精读的教学过程应是!预习...课内报告,讨论6包括教师精讲7//练习’这是一个十分科学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步骤%它符合心理学和哲学的基本原理’心理学,哲学认为%人的认知或掌握技能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感知...理解...实践’预习就是感知课文%讨沦,报告,精讲就是理解课文-练习就是$实践&’正由于它科学,实用%所以至今仍是语文教师奉为$经典&的教学进程’

早在上世纪84年代%叶老在*国文科之目的+中就指出!国文科之目的在$养成阅读能力&与$养成写作能力&两项’为达此目的%

$精讲多练&原则是最有影响的’

$教师不宜以

$课本只是举出些例子%以$精读文章%只能把它当

便指导说明而已%这里重要在方法&’94年代他又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指出!

..6笔记作例子与出发点’&:;9

(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

这几句话强调了教学目的和总目标’他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能力’传授知识是手段%培养习惯

叶圣陶一生对语文教学提出过许多原则%如$文道统一&原则

$听说读写并重&原则

$语言训练与思

维训练并举&原则

$课内课外一起抓&原则等等’并

且针对阅读教学

在这些原则中%他说!讲课为专务&%

他甚至讲!

$讲的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讲&%

$语文教师不要做说书先生&’

$现在一般学生很不喜欢而且不很善于

读书%如果说%原因就在国文教学专用逐句讲解的办法%大概也不是过火的话吧’&所以%他要求$(不用逐句讲解的办法)一条是应该在*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法概要)下大书特写的’&

我们要全面理解叶老$精讲多练&原则’也不是讲得越少越好或索性$不讲&%倡$题海战术&,多多益善’确&

$精要&

$精当&

$精讲&

$多练&也不是提

:;5=年他再次强调说%

练技能&’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

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

这一观点%是对语文界有的教师$以教材为目的&,只要教好课文就行的观念的批评%它指明了$文选型&教材的最终目标%也为我们指明了教语文,学课文,用教材的方向’

叶圣陶教育思想全面,丰富,深刻%不是一文一书能阐述清楚的’本文粗略简介之%希望有更多的人研究叶圣陶%介绍叶圣陶%使他留给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宝库

!彭小明

!

$精讲&是为了帮助学生掌$精彩&-练要练得$有趣&

握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并提高练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略论的效率’讲要讲得$精$有度&

$有法&

$有效&’

我国古代

中的珍贵财富能给当前语文教育带来更多的帮助’

*+,-./01.,2,

代语文

篇5: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之我见

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之我见

[作者]  兰州十二中 钱玉芳

[内容]

叶老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文中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解放后,他在讲到语文教学时又进一步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叶老的这一教学思想是合乎教学规律的。它要求我们必须把以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现代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综上所述,我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正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的基本点,它充分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培养“能力”这一原则。要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预习训练,提高预习效果吐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方法论中指出:“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就是说,“预习”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是通过学生“劳力与心力并进,手与脑并用”(徐特立语),以求了解课文,养成读书习惯,训练读书能力的好方法。朱熹所谓“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正是这个道理。我在讲课前总是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文并注意思考。当出现疑难时,就要他们动脑筋、查字典或请教于人。所有这些,都要靠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才能做到的'。唯如此,方能鼓励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效果,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废除逐句讲解法,采用讨论教学法叶老在谈及关于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时,曾明确地指出:“我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除逐句讲解的方法,这是私塾时代的遗产。”即,教材是例子,通过指导学生精读教材,养成独立阅读、写作的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用。叶老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逐句讲解”的危害性:首先,这千篇 一律的方法很难突出重点,很难有针对性;这是一种刻板、教条而又无的放矢的方法。其次,这种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而养成填鸭吃食、照本宣科的陋习。再次,它造成了学生对课文的厌倦,形同嚼蜡。

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心理学告诉我们:所谓学习兴趣,就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而学生对“逐句讲解”的厌倦,是产生不了这种心理倾向的,当然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与效果。教学不仅是为了给学生讲授知识,更重要地是教给学生自己掌握知识的方法。这种探求知识的方法一旦掌握在学生手中,便如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将使学生“终生受用”。

[1] [2] [3]

篇6:谈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

谈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

摘要:本文围绕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展开研究,首先从语文教学目的“应需”观以及语文教材“科学”观两点,详细论述了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其次,通过以上论述总结出了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既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特点,又具有辩证性且通俗易懂。最后,详细介绍了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和意义,即树立新型语文教育观、深刻认识语文教学目的,加快语文教学改革、适应当今社会信息化的要求。意在对前人语文成功教学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推动我国当今语文教学思想发展。 关键词: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概述;特点;启示和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47-0168-02 一、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内容论述 1.语文教学目的“应需”观。在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中,他认为语文教学根本的价值和目的在于“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这一思想是在对语文教学本质科学的认识为基础上而产生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叶先生对社会价值的正确把握以及对现代语文教学目的理性认识。现代教学的价值及目的在于:以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取向,意在将人们培养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全的公民,促进人类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而如今我国语文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要的工具,能够熟练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来应对生活也已成为做人最为基本的条件,是作为一个健全公民所必须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语文教学目的“应需”观念,正是对现代教学价值及目的的良好体现,叶圣陶关于语文教学思想的这一观念强调,语文教学要切合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需要,切勿实行模仿、记诵式的与现实社会相脱离的教学;语文教学内容及方法要使学生终身都能够受用,而非只是一时作为应试之用。与此同时,这一观念也意味着现代语文教学在教育人群上,要由过去针对儒生及官吏进行教育的贵族化语文教学,向面向广大劳动者的大众化语文教学转变,进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民主、科学的现代语文教学。 2.语文教材的“科学”观。叶圣陶自19参加语文教学工作起,就开始致力于语文教材的分析、革新工作,对于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叶先生还亲自参与了多种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其具有丰富的语文教材编写理论和思想,涉及面十分广泛。关于语文教材的作用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除了应发挥其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作用外,还应当起到提高和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作用,成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关键点,进而作为语文教学例子、工具、凭借的一种而存在。针对这一内容,叶圣陶提出了“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的著名理念,这一理念打破了长期以来封建社会将教材视为不可更改的藩篱,对当时的语文教材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指出了语文教材的本质,以及在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作用和地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其主旨在于提倡发挥语文教材举一反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这一理念对那些错误的认为语文教师就是讲教材、教教材,围绕教材开展语文教学的观点,能够起到纠正的作用,能够使语文教师正确的看待教材,开展科学的语文教学工作。 二、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特点 1.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特点。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其科学性表现为:叶先生能够深刻而准确地认识语文这一学科,并对其进行恰当而正确的定位。叶圣陶科学语文观基本的立足点在于“用语文”,其中“用”即运用、使用,掌握语文知识使其作用于实际生活,使语文成为人们生活的必要工具,使学生掌握文字、语言运用的能力。正是基于这一观点,才要求广大语文教育者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采用科学的语文教学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叶圣陶关于语文教学的这一观点,正确揭示了语文教学在现代发展的具体方向以及价值观。在对人们现实社会生活进行关注的过程中,叶圣陶逐渐建立起了语文教学人文观。他指出,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学会怎样做人,做国家、社会当中合格的一员。在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中,做人和作文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教授语文课程即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2.具有辩证性且通俗易懂。叶圣陶通过长达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在语文教学方法论、教学论、教师论、教材论、课程论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建树,并且形成了系统而全面的语文教学思想。叶先生通过自己特有的语言形式将其关于语文教学思想的相关论述,以通俗浅近的类比和富有辩证思维的概括式语言表达出来,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本质,进而形成了鲜明的教育理论。 三、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和意义 1.树立新型语文教育观,深刻认识语文教学目的。叶圣陶认为开展语文教学首先要正确认识教育活动开展的目的,只有教育目标清晰了,教育活动才能有方向、有目标地开展,不至于胡乱地盲目进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逐渐成为各企业竞争的焦点,处于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综合型的人才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为此,我国语文教学要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作为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基本的任务。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语文应用人才,拓宽语文教学的面向面,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语文文化、道德、科学、精神等素质,进而服务于学生的终身语文学习。作为语文教育者来说,要在结合社会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结合现代教育观念认真学习叶圣陶语文教学理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对当前的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实现当今语文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 2.加快语文教学改革,适应当今社会信息化的要求。讲求实效,使学生有所收获,是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中一贯的作风。其很早就提出了“语文教学要既节教师之劳,又不损学生之益处”,这即是语文教学经济观,同时也是语文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处理。根据这一观念,我们在进行实际的语文教学时,要注重教学精力、时间、投入以及成效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其进行最优化处理,以实现效益、效率、效果这三者之间的统一。并倡导探究、合作、自主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且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进入到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处理人员,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加快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将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眼界,使学生吸收新的语文信息,接受新的语文事物,改革当今语文教学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希凡.叶圣陶的教育情结与倪焕之的心灵变[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 [2]冯兆珍.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给我的启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5,(02). [3]魏冰.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看语文教学的任务――由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想到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08). 作者简介:李君(1981-),男,内蒙古包头市萨拉齐人,工作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助教,职务:教学秘书,学位:文学学士,具体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篇7: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特色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个性特色

任何科研成果的获得,不管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虽然受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的限制,但都离不开研究者个人的努力,它是个人心智结构的体现。叶圣陶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的形成亦复如此。叶圣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修养成良好的个性品格:禀赋聪慧、博闻强识的基本素质,勤奋刻苦、好学深思的良好态度,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的谦逊品性,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严谨作风,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坚韧毅力,求真求新、创新自铸的创造精神。所有这些,使他特别执着于自己的实践,潜心于对实践的思考,从而作出对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可见这些品格形成了他理论的广博特色,而理论的形成又促使他个人品格的升华,可以说他的个性既是他获得成功的条件,也是他获得成功的结果。这体现了,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着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的改造又促进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清楚地表明在叶圣陶对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客观规律的揭示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渗透着他的`个性特色。

诸途贯通,是其内容方面的个性特色。叶圣陶是集文学家、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多栖式”人物,这就使他能够通过创作、教学、编辑、研究诸条途径,把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贯通起来。这也就是说,他通过这四方面的具体实践,从立体的角度来整体地综合地观照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作实践,使他备尝语言运用的种种甘苦;教学实践,使他积累了指导读写训练的诸多经验;编辑实践,使他了解教材编选的分寸得失;研究实践,使他居高临下洞察现象的表里深浅。所有这些,使他每下断语,往往见解独到、切要中肯。尽管与叶圣陶同辈的一些学者也有与叶圣陶同样的经历,但却没有他那么全面久长,那么纵横贯通。可以说,叶圣陶对中小学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问题关注之深切、改革心情之急切、研究内容之详明,在中国近代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各方聚焦,是其形式方面的个性特色。一般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研究工作者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形式往往比较单一,主要是论文或论著。而叶圣陶多才多艺,表达自己对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主张,其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他用不同的方式聚焦于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使之更加突出,更加鲜明;或者通过小说,运用形象的方法,对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规律作出艺术概括,让读者获得感悟;或者通过诗词,运用想象手法,抒发对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感受,让读者获得感染;或者通过书简,运用叙谈的方式,对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与方法进行点拨,让读者受到启迪;或者通过散文,运用理性与形象结合的方式,结合事例介

[1] [2] [3]

篇8:浅谈语文新课改

现在,具有较好的母语的语文表达能力,已成为谋职的一个先决条件。而目前大家对大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普遍感到忧虑,以致要考虑在大学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是一条教学长河 ;大学是下游,中小学是上游。上游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清澈的河水,才能保证下游不但水质好,而且水流宽广 。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造成大学生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板子光朝中小学语文老师身上打,这是很不公平的。这也不是说我们做老师的没有责任,而是说真要解决问 题,必须首先反思我们总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然而,这是中央的事,小民往往是说不上话的。不过我们也不能等着,我们也有责任思考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如何不断改进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这里想就如何改进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说一点我的看法,向大家请教。

一、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技能?

那还用你说,学生需要听说读写的技能。但是,对于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汉族人来说,怎样才能听好、读 好?怎样才能说好、写好?我觉得,重要的是他要能知道并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当 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中学语文教学要给中学生的语文技 能,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

二、学生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技能?

要让中学生获得上面所说的技能,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做三方面工作:

1.设法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写作。

2.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知道,一篇文章好,好在哪儿,一篇文章不好,不好在哪儿。

3.需要给学生一点语文知识。

其中,第1点是根本;第2点也很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开窍;第3点起辅助作用,目的是为了有利于老师教, 有利于学生学。

设法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并在老师指导下模仿写作,这是中国语文教学的老传统,应该说是一种好的传 统。但光靠这一条是不够的。一个高明的、有责任心的语文老师一定会在第1点的基础上设法让学生知道,一篇 文章好,好在哪儿,一篇文章不好,不好在哪儿。为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还有必要而且是恰到 好处地给学生一点语文知识。第2、3两点应该说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学高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地方。

三、应该怎么讲课文?

讲解课文,不能满足于讲文章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段落大意、生字生词;应该对课文中一些起关键作 用或带有深刻含义的词句,紧密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特点、上下文语境进行必要的分析讲解。举例来说 ,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都有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这一篇课文。有一次,我恰好在某个中学听一位老师讲解《祝福》。老师讲得很认真。他首先介绍了鲁迅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一位勇猛的斗士;接着他详细说明了鲁迅写《祝福》时的时代背景。之后,他先解释了课文中一些生字 、生词,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而后他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边讲解、边提问、边讨论,详细分析说明了《祝福》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段落大意。最后他给学生分析了几个多重复句。可以看出,老师的备课是很认真、很充分的。我想,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解后肯定是会有不少收获的。但是,从学生获得语文技能的角度说,我虽没有作调查,但估计收效甚微,获益甚小。事实上,课文中有些段落、有些词句是应该而且值得好好给学生分析讲解的。譬如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里“我”对他在街上所遇到的祥林嫂,有这样一段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 一个乞丐了。

大家知道,小说《祝福》运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刻画主人公祥林嫂这个下层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来解剖 旧中国的农村社会,抨击黑暗的宗法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作者对祥林嫂的这一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很重要 的作用。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特别注意语句的运用。老师可以这样来启发学生思考:第一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一句包含了三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 的“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这样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为什么?第二,“(她)一 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一句包含两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的“ (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这样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为什么?在启发学生思考这 两个“为什么?”时,老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主题、联系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来考虑,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 者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祥林嫂的。我想,语文老师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为什么”讲清楚了,语文教学的收 效肯定会比较大;学生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为什么”领悟到了,他的语文水平肯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四、学生最迫切需要学习、掌握的母语知识是什么?

这里只就词汇、语法方面说些意见。就词汇、语法方面说,学生最需要的是两方面的知识,一是词语选择 和句式选择方面的知识,一是有关虚词的知识;此外,还需初步具备一些分析句子结构的基本技能。其他有关 词汇、语法的知识都是为上述目的服务的。

词语的选择,包括在某个上下文里该用哪个词语、不该用哪个词语以及用哪个词语最为合适这两个方面。 简单一句话,包括词语的选择和词语的锤炼这两个方面。通过语文教学,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在某个上下 文里可以用哪些词语,最好要用哪个词语;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白,在某个上下文里,为什么可以用这些词语, 为什么最好用这些词语。在词语教学中,人们常常举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又”一说“自”) 里“绿”的使用作为实例。这无非是说明在说话写作中注意词语选择和词语锤炼的必要性。

句式的选择,是指在某个上下文里该用哪种句式最为合适,最富表现力。我们知道,词汇中有同义词;同 样,句子中也有同义句式。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但不同的句式,其风格色彩、表达效果不完 全一样,换句话说,各有其适用的场合。选用什么样的句式,这跟文章的体裁、文章的主题、全篇的风格、所 要刻画的人物形象以及句子的上下文语境有密切的关系。上面所举的对祥林嫂的那段描写,为什么要用几个短 句的句式,而不用一个长句的句式,这就是句式选择的问题。

虚词在汉语里的重要作用,早为大家所共识,并一再为人们所强调;但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 并不是都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重视虚词的运用。譬如说,我们的课文中都选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都强调一定要把其中的“依”和“穷”讲透 。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其中的虚词“更”也需讲透,这样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这首诗。试想,我们能把“ 更”换为“需”、“要”、“再”或者“又”吗?为什么不能?其实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虚词运用上也都 十分见巧,耐人寻味。

如果我们把“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看作是炼实词的范例,我们也不妨可以把“更上一层楼”里的 “更”看作是炼虚词的范例。

初步掌握分析句子结构的基本技能,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某种长句(包括复句)的意思,为了更有效 地防止或纠正写作中的语法病句。举例来说,的高考语文题中的第7道题,要考生在所列出的四个句子中 挑出没有语病的一句。有不少考生选了下列C句:

C.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其实,C句不是没有语病的句子,选C句就错了。C句是从某报上摘取来的。根据报道的内容,作者原本是要 说大家对护林员所揭发的问题感到非常气愤。护林员揭发的什么问题呢?是林业局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 换句话说,原本是要说大家对林业局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感到气愤。但是由于作者组织句子时在“揭发” 和“林业局局长……的问题”之间少用了一个“的”,句子意思就完全变了,变为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局 长的问题这一举动感到气愤了。因此C句是个病句。

五、怎样进行语文知识教学?

在中学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必须坚持随机教学。所谓随机教学,就是紧密结合课文的讲解或作文、练习的 评讲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知识教学。试以虚词教学为例。我们不能脱离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孤立地给 学生讲解某些常用虚词,把虚词教学跟课文讲解、语文实践(如做练习、做作文)、作文或练习评讲弄成两张 皮,而要触为一体。从随机教学的角度说,要把虚词教学跟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 这样,同学才爱听,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不妨略举一两个实例。

先说文言文。大家知道,在古代汉语里,“……者……也”是常用的格式,学习古汉语就一定要学习、了 解这一格式。怎样给学生讲解“……者……也”这一格式呢?最好结合课文来讲解。中学课本里有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这一名篇。《醉翁亭记》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从写作上不能不说别具特色,有极大的创造性。这 篇散文不仅在构思上别具匠心,也不仅在写景抒情上达到了高度融合、形神兼备的地步,在虚词运用上也有极 大的独创性。他在采用骈文句式的同时,一连用了21个语助词“也”,并每每与“者”字相应,构成“……者 ……也”的格式。我们就可以结合这篇课文给学生讲解“……者……也”这一格式的用法和作用。大家知道, 在古代汉语里,“……者……也”这一格式,都用来表示陈述、判断、解释的语气。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大 量运用这一格式,每每对景对情下判断,作解释,这很合乎一州之长的太守的身份,同时使全文形成回环往复 、忽起忽落、高低跌荡的旋律,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在欢快中所蕴蓄的抑郁的抒情气氛。我们读着这篇文章不 能不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我想这比孤立地举些实例讲解这个格式的教法肯定效果要好。

下面再举现代文的实例。鲁迅先生的《祝福》中写祥林嫂听了柳妈的话到土地庙捐了条门槛,从而又对生 活充满了希望,但封建礼教还是容不得她,给了她新的致命打击,使她生活的最后一线希望遭到破灭,随之发 生一蹶不振的变化。鲁迅在这一段描写里,虚词运用得很讲究,值得结合课文给学生讲讲。如“她做得更出力 ”里的“更”;“你放着罢”里的“罢”;“她像……甚而至于常常忘了去淘米”这一长段文字里关联词语的 使用。关于“更”,可以启发学生考虑这样一些问题:这里的“更”能不能替换为“很”或“非常”?为什么 必须用“更”?联系上下文,这里用“更”将会起到什么样的表达作用?关于“罢”,可以启发学生考虑这样 的问题:这里能不能不用“罢”?考虑这个问题时,要学生注意这样两点:第一,用“罢”不用“罢”,句子 的语气不一样;第二,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对四婶和鲁四老爷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因此在人物描写上也是有区别 的。了解了这两点,就可以体会到为什么这里的“罢”用得好。关于描写祥林嫂急剧变化的那一段文字里大量 关联词语的运用,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样一点:关联词语的作用在于显示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适当运用关 联词语可以使说的话、写的文章脉络清楚,增强逻辑力量;但在一般文艺作品中不宜用得太多,用多了,动不 动来个“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这不仅会使语句显得罗嗦 ,而且会使话语不活泼,不生动;而鲁迅在这里正是运用关联词语的这一表达特点,故意在描写祥林嫂急剧变化的文字里集中使用大量关联词语,从而对刻画祥林嫂在受到封建礼教新的打击后越来越变得衰老、胆怯、呆 板、麻木的神态,收到了独特的修辞效果。

关于怎么结合作文或练习评讲进行语法教学,我们将另文讨论。这里只简单说一点意见。那就是首先对学 生在作文中或练习中出现的语法毛病要做到心中有数,明了学生最容易犯的是什么语法毛病(也就是说最常见 的语法毛病是什么),当前最普遍存在的语法毛病是什么,这样讲起来才有针对性。讲解时,一次讲一个问题 (也就是说一次讲一个毛病),所选例子要精当,要选容易引起学生重视的例子。要讲就得把问题讲透讲清楚 (但又不能面面俱到,而且要采取点拨式教学法),并且要讲得学生心服口服。这样讲,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词语教学、其他语法教学也都应采取这种随机教学。总之,需要给中学生适当讲点语文知识,但决不能采取学院式的讲法,决不能把语文知识的讲授跟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弄成两张皮,否则会把学生讲倒胃口 ,会让学生感到语文知识的讲解是一种负担而本能地加以拒绝。

《浅谈语文新课改》

李文

[浅谈语文新课改]

篇9:新课改是努力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广阔舞台

新课改是努力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广阔舞台

叶圣陶教育思想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20世纪我国社会变迁和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历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它具有普遍意义、当代价值和民族风格。叶圣陶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包括教育改革思想、以人为本思想、教为不教思想、养成习惯思想、创新教育思想、教师发展思想等。 在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汲取借鉴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丰富教育素养,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行为,升华教育境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叶圣陶教育思想具有巨大的现实生命力,新课改需要叶圣陶教育思想来引领和指导。 一 叶圣陶教育思想和新课改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那就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至理名言。为了不教而教,这表面上似乎看来上有些矛盾。但仔细研究就会觉得并不矛盾。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学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必须树立生活本源观,而实现不教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的这一思想,也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也正是已经颁发的语文新课标所确定的努力方向。新课程标准中,论述课程性质时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里所说的为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与叶圣陶所说的“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新课程标准中,介绍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的任务时又强调: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并且提倡在学习中外文学作品的活动中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要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味。要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这里所说的“独立阅读”“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及“积极的鉴赏态度”“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精神,就是叶圣陶所倡导的让学生自求得之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介绍表达与交流的任务时还强调:要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这里更是强调“自主写作”“独立修改”和“主动发言”,与叶圣陶主张的“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是高度一致的。 二 叶圣陶教育思想和新课改都十分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正在在进行的新课改,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主张: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所以,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叶圣陶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提出正是基于学生的今后的发展,学生的终生发展。叶圣陶的教育思想正是关注人的发展的具体体现。教是手段,不需要教是目的。要达到不需要教,就得在教的过程中就考虑今后的不需要教,即在教的过程中“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 在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步自求得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做呢,如何“导”呢? 首先,教师心中有学生,要想到学生未来的发展,要想到学生今后的不需要教也能终生学习的这样一个目标。有了这样的目标,教师就可能时时处处考虑到,现在的每一堂课,都将使学生获得一种受益一辈子的能力,每一次的教都将使学生获得“自求得之”的具体方法。 其次,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牢固确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老师的身份角色,是一个“导”,是辅导、引导、开导,而决不是象以前那样,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被动的灌输,丝毫没有自主的思考,主动的学习。 第三,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该肯定学生的差异,而绝对不能强求一律,强求整齐划一。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千万不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对待所有的学生。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学生的个性是千姿百态的,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丰富多样的。让我们的教育颂扬人性,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塑造人的个性。 总之,教师的“导”,应该以学生的学为重心,以教学的对象为主体,充分注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让教师的导,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心中有了学生,想到了学生的未来,就能自然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主体地位,就会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而一旦关注了充满个性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程,把表扬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要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而要巧妙地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和神态,来激发学生的新的求知****,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把语文课上成诗意的语文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这就是说,教师要具有一颗“童心”甘做一个“小孩子”,愿意走进学生丰富多彩,曼妙无比的生活情感世界。教师要有同理心,,时刻想着如果此时处于学生的位置会有怎样的情绪情感反应,不然就可能以教育的名义伤害了学生而不自知,在动机上与效果之间出现巨大反差。 除了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以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每个学生都有才能,只要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都能成材,成功。这是教育的真谛。孩子们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教学双方都要付出心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局限的学生需要我们去关心呵护,去尊重,去引导,而不是“拔苗助长”,“越俎代庖”。学生发展过程中会有“真实的残缺”,而“真实的残缺”胜过“虚假的完美”。因为是真实的,所以才是可贵的。因为是残缺的,所以才需要我们去关心,才需要我们去引导,才需要我们去帮助学生去完善。其实残缺也是个人在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时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弥补残缺,也是一个人认知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关注、呵护学生的认知水平,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成长的需求。我们经过努力会收获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三 叶圣陶教育思想和新课改都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所谓教学相长,教与学互为前提而存在。一个理想的课堂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也就是叶圣陶所强调的“导”。 学生居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教师的主导并不是可有可无,即使有了导也决不是放羊式的消极的形同虚设的导。而是应该象叶圣陶所指出的“致力于导”。 能致力于导的教师,才是我们新课程所大量需求的教师。叶圣陶先生指出,实现不教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在引导学生从需要老师到逐步不需要老师的过程中,高素质的老师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教师的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学生最终走上不需要教的道路是不可能的。 《基础教育参考》(。1)刊载的《教师的三种专业境界》提出:依据专业水平的层次不同,教师大体可分为教书匠,名师和人师三种境界。 教书匠多深陷“此山中”的禁锢与迷绕,常自我设限,自我框死,对于教学,教书匠多唯上唯书唯教参唯教条,“匠气有余,质气不足”,容易将涌动着生命气息,千姿百态的教学固定化,模式化,脸谱化。教书匠的`教学往往干瘪刻板,味同嚼蜡,生气全无,是对一个人独立发展的致命捆绑与桎梏。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终非“像诗一样迷人的字眼”(康德),而是“已经变成令人厌烦的同义语,一课堂等于一种苦役”(杜威)。对于学生,教书匠对其人生的感召微乎其微,黯淡无光;不仅不能成全学生完美发展,而且有意或无意将学生也禁限于自己受制的“旧轨道”上。日本教育家东洋先生有言:“一个蕴藏可贵才华的青年,只是由于落到了某位半瓶醋的老教书匠之手,于是丧失了英才的光芒,结果以无名小卒告终。”因为“平庸的教师只能限制学生的智力把学生束缚在教师自己的狭隘的能力范围之内”。(卢梭) 名师和人师确实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的,但教书匠却可以避免做的。新课程的实施就是为了让教师能够在教学专业上得到长足的进步和成长,让更多的人摆脱教书匠那一套毫无生气的陈规旧律。 如果说名师是一个思考者,他反思自身的专业成长,思考学生的未来趋向,引领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思考一切学生,一切思考学生,思考学生的一切”是名师思考的逻辑起点,也是价值终点。那么我们应该以名师为榜样,始终以人的发展,以人的终生学习为出发点。 人师则是比名师有着更深的洞悉与超脱。他不仅具有独特的判断和独立的思考,而且能够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醍醐灌顶。人师是一个人格崇高的人。人师的崇高人格是一股最强大的教育力量,一种最珍贵的教育宝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陶行知),对自己从事的崇高的教育事业至死不渝。人师是一个热爱学生的人。“我没有一切,只有学生”(斐斯泰洛齐),是人师博大人性世界的自然袒露。人师也因爱的无限付出而得到永生。 很显然,人师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终生追求的目标、方向。叶圣陶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师。他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个论断,闪现出人性的光芒,人类的睿智。他的教育思想应该作为我们新课改的旗帜,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我们才能朝着正确的教改方向,努力迈进。 因为新课程理念倡导新的教育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师观,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观,新的评价观,所以说,进行新课程,实行新课标,这恰恰是我们努力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广阔舞台!    本文是在叶圣陶教育思想课题研究活动中写成的,去年参加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评比中,荣获省二等奖。(作者自评)

篇10: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郑 正,苑萌萌(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062)

摘 要:孔子的一生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作为博大精深的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仍有其巨大的研究价值、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怎么写

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精选

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心得

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英语阅读课题开题报告

我看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网友来稿)

初中作文教学设计

教师新课程培训总结

初中教学设计

促进中老年教师提高新课改能力论文

叶圣陶语文精读思想及对新课改的启示
《叶圣陶语文精读思想及对新课改的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叶圣陶语文精读思想及对新课改的启示(合集10篇)】相关文章: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2023-05-24

2022七年级下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022-05-25

培养读书的兴趣作文2024-02-23

小学语文《我是猫》说课稿2023-02-03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本精选参考篇2023-10-11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心得体会2022-12-06

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论文2023-09-26

新课程改革关注人论文2023-06-10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计划2023-11-18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教研工作计划2023-04-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