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网友来稿)(共13篇)由网友“水宝宝”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我看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网友来稿),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我看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网友来稿)
我看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网友来稿)
广东潮州市瓷都中学语文组 李远峰
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语文课新标准高中阶段阅读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语言能力。这是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精辟概括,而在 实际上,新课标也很好地体现了阅读的精神新课标的阅读要求说明白了便是让学生自主的去多读多背,读多了 背多了语文能力自然便提高了。那么,为什么要多读多背,又应该如何去读,如何去背呢?
一、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不像自然学科那样严密,它始终离不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这个道理。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对于背诵记忆的积累作用谈得更为直接 ,他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 究过,但这么多的具体东西最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注这便是积累 的很好体现,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是同样的道理:读得多了,自然就会从各个方面得到提高,诸 如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自然科学的理解。“读”与“背”是学习语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 法,认认真真地读,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增强语 言文字的感染力,靠读;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纯熟度,也主要靠熟读和多背诵。有些文章,它 的好处、妙处,它的弦外之音与韵外之致不容易分析出来,讲解也难以深透。只能靠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吟咏,然后才能悠然有所意会。
对于阅读与背诵的重要性,古典诗词、现代新诗自不必说,必须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诵读品尝 。一些看似浅显的现代白语文,也还是要多读才行,读多了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 感受到什么叫“言已尽而意无穷”。叶圣陶先生早说过:“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 导学生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本文’”。“所谓阅读总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学习语文重在语文实践,重在训练。而“读”又是最为基本的实践和最为有效的训练。在 课堂教学上,我们教师应该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扎实认真的阅读、背诵训练。因为语言文字往 往包含着很大的文章,离开了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的读,单凭老师在讲台上的讲解,学 生能学到的只是皮毛!而且学生平时语文基础差,错别字多,不也正明说了他们读得少,是凭 自己想当然在写字吗?如果经常读书,字形多次在头脑中显现,哪会写错别字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多读与多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要 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有关 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使他们获得 满足之后的快乐。如在老版教材高中第二册《神奇的极光》一文的教学中,可以在阅读之前先设计出思 考题:
(1)关于极光的古老神话传说有哪些?引述这些神话传说有什么作用?
(2)极光的形体类型有哪些?
(3)极光的亮度及色彩变化如何?
(4)60年代以前,人们对极光成因的三种推测是什么?
(5)科学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6)极光的发光原理是什么?
这六道题分别解决了极光在传说、形态以及成因等方面的疑问,在课文中都可以较为准确地 把问题的答案筛选出来。在教学中,可适当鼓励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回答较为容易的问题,让 他们在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与满足感。经过多次练习以后,同学们的阅读兴 趣自然而然便提高了。 当阅读的兴趣成为一种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时,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 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会从内心产生学好语文的自我要求,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觉 地去提高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注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 以多搞一些课内外的阅读竞赛,教师在平时教学以及竞赛中要注意发现、培养阅读能力强的苗 子,鼓励并公开表扬他们,让他们经常在班上朗读,在校会上发言,推荐他们参加学校和社会 组织的诗歌朗诵会、演讲会,使他们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水平的阅读,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阅读效应也会逐步形成起来。同学们的 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叶圣陶先生所提倡与追求的“不待老师教”的境界便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
三、重视阅读方法的掌握
阅读方法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阅读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整体性与 创造性。 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教师应首先有整体阅读意识,谙熟整体阅读教学方法,让 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得到潜移默化,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整体阅读习惯 。如:每教一篇课文都不应急于进入分析阶段,而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主要是材料内容)和形式(文体和语言),要求学生确定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让课文中的“ 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 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那种盲目照抄教参资料,一开始就支解课文,一背景、作者 ,二解词,三分段,四归纳中心,五指出写作特色,让学生一开始在头脑中使留下支离破碎的 印象和不少疑问的做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美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书人分四类: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读书好象漏沙,注进去,漏出 来,到头来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比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 变。第三类,象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漏了留下的只有豆渣。第四类,象是石床的矿工,把渣 甩一旁,只拣些纯净的宝石。这第四类读书人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了“矿石”到“宝石”的升华 过程,便带有一定创造性阅读的特色。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资源匮乏 的日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当作经济起飞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而具有创造 式阅读能力,又是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中所急需的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这便要求我们 在教学中应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更谈不上阅 读能力的提高。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 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 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从而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插上 理想的翅膀,获取奋斗的力量。而在学校里阅读能力强,能说会道的学生,大多也是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爱看书,多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书的学生。 良好阅读心理的培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学生阅读能力进 行检查,会发现一些平时阅读水平不差,但测试时却反常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都有虎头蛇尾或 六神无主的不良心理表现。前者是一看题目难度不大,自以为稳操胜券,急忙中答错了答案; 后者一看题目繁难,便处处小心谨慎,生怕出了乱子,结果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平时的功 夫全无踪影,弄得脑子一片空白。这两种情景,前者男生居多,后者女生居多。要治好这类不 良的阅读心理,要不断采用暗示或激励手段,强化与提高他们的良好阅读心理,在平时教学中 应多教育学生不要患得患失,为名利所累,成天想着自己能否考上大学。要树立起足够的自信 心,任何时候都要有“我能行”的信念。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则要严格要求,让学生做到一丝不苟。尽 可能地避免各种失误,在不断的成功面前,学生才可能树立起必胜的信念,才能调整出适应学 生自己的最佳阅读心理。卢森堡曾谈过:“不管如何,你们仍然要平静和愉快”,这也说明我 们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要时刻注意让学生控制好自己的阅读心理。
阅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与不断付出的过程。只要在阅读中有足够的重视,在注意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同时又注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克服不良阅读心理,才能较好的完成20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语文课新标准高中阶段阅读课的要求。
作者邮箱: feng703@263.net
篇2: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思考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思考
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思考文/胡齐林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诸多困惑,新的挑战和机遇都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摆脱传统阅读教学思维模式的束缚,洞开新天地,如何在新课改课程增多、课时减少的情形下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培育新的涨分点,是当前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简析,就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作一些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阅读;提升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要“注重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可以说真正而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学生阅读实践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做好阅读的管理者、组织者、引导者及参与者。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及创造性阅读,让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呢?从阅读的切入点、目标任务、方法技巧等方面看,以下几种方法值得思考、探索与实践。
一、解读标题,紧扣文眼,打开阅读文章明亮的窗户
标题和文眼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老师指导学生写作拟题目时,常说“题好一半文”,可见写作很重视题目,其实阅读也应该重视题目,用好题目,不管是诗词鉴赏,还是其他散文、小说等文体的阅读,都应该强化“题目”或“文眼”意识,好的文题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阅读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抓住文章的标题或文眼,打开阅读文章明亮的窗户,进入对文章内容的阅读理解,以此展开阅读就可以思路清晰,要点明确,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一篇文章都有“文眼”:或题目,或重点句、关键词。抓住文章的这些关键处,(www.fwsir.Com)从整体着眼,顺藤摸瓜,梳理经纬,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窦娥冤》紧紧抓住题目中的“冤”字做文章,就可以洞开课文学习的窗户,进入课文的深处。这样的导读会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依据目标,师生设问,进入阅读文章神秘的天地
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呼唤一种新的教学策略。阅读教学如何开展,如何让阅读教学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价值追求,目前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思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双向问题式”阅读教学策略主张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通过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与同学、老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中,在思想与心灵的交流碰撞中,自主协作地开展阅读活动,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从而在阅读实践中不知不觉地使语文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努力构建问题驱动机制,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巧设问题,以“问题”促“教学”。当然,问题的设置可以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去思考。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巧妙地运用提问,不仅可以保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及创新精神,从而起到增进教学效果的作用。师生首先要明确“问什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设问,问焦点、问亮点、问重点、问难点、问疑点。通过“五问”,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热情,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学习课文。例如上面举到的《窦娥冤》,学习时可以围绕“冤”字设计问题:(1)窦娥的“冤”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冤”情的原因有哪些?(3)课文哪些描写说明了窦娥的“冤”情?又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可以设计问题:(1)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谁?(学生可能回答:“别里科夫”或“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一类人”)(2)文中的“套子”是什么?(有形的、无形的)(3)别里科夫身上的“有形的`套子”和“无形的套子”分别是什么?上面几个问题是理解鉴赏这篇课文的有效抓手,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就非常深入而具体了。
可见,要搞好问题式阅读,关键是要首先构建问题驱动机制,根据目标巧妙设置问题,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去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提问题,并参与问题探究。这样学生课堂智力参与程度都会大大增强,问题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效果也会随之显现,课堂教学活动就可真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三、明确文体,拟写提纲,把握阅读文章清晰的思路
指导作文时经常要求学生拟好写作提纲,这样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不致偏题。现在许多学科在组织教学或复习时也经常运用提纲式方法,如政治、历史、英语等。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经常使用的。
其实语文的阅读教学也可以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初拟提纲,按照行文思路进行快速有效的阅读。例如,叙述类文章,我们可以预设这样的思路“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如果是议论类文章可以预设这样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很多的诗歌鉴赏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梳理行文思路,从而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与思想情感。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句(总括句、过渡句、结论句、段首句)和关键词(首先、其次、然后、总之、所以、因此、但是、而且等等)。例如,教学《囚绿记》时可以拟写阅读提纲“择绿―恋绿―囚绿―放绿―怀绿”,理清文章阅读思路。
以上是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与思考的一些内容。当然,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怎样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都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和效度,注重个性化阅读,允许适当多元解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我相信这样的创新式阅读教学应该会进一步激活课堂、丰富课堂,不断提升课堂效益和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陈梅芳。浅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J]。教师,(20)。
(作者单位 四川省绵阳中学)
篇3:新课标下感受性阅读教学之思考
新课标下感受性阅读教学之思考
新课标下感受性阅读教学之思考江苏 新沂 ●鲍九斤
摘要:新课标大力倡导感受性阅读教学,感受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自己从语言中产生真实地情感冲动、情感共鸣,积淀情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感受性;阅读教学;新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取向――感受性阅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受到广泛关注。方智范教授认为,倡导感受性阅读是为了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在阅读目标上,感受性、体验性是教师要重点强化的方面,而让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点。
一、感受性阅读的基本内涵
(1)感受性阅读是自主性阅读。所谓阅读,就是以特定作品为媒介,借此感悟作品中潜藏的作者的情思。从一定意义上说,阅读其实是一种灵魂与灵魂之间的拥抱,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而这种拥抱与对话则发生在作者与读者之间。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营造一种氛围,让文本直接面向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去读,认真地去读,兴奋地去读。而让学生有阅读之感受性的重要保证,是给予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
(2)感受性阅读是体验性阅读。感受性阅读,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合乎时代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方式。它已成为新时代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也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理想追求。感受性阅读强调教师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学习的目的,使语文教学迸发出青春的旋律。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生命个体的激活。比如《桂林山水》一课,在教学如何理解“水美”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的训练内容。①从不断变化的句子中,感悟桂林的水美。如见到漓江的水时往往会赞美,若变成感叹句又如何?要通过不断变化的语言,激起学生的丰富情感。②重视细节描写,体会漓江水之美。比如,可以让学生感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意境。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调动学生的感知与情感活动,让学生进入漓江畔的情境之中,感知漓江的安宁,漓江的美丽。
二、实施感受性阅读教学的操作策略
(1)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与权利。《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阅读的时候,其自主性越强,则越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尤为重要。学生各人的知识水平不同,且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必须尊重。学习方式要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师只在一边相机引导。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老师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可以准备一些问题来提问。比如,倘若要你欣赏漓江水,感悟桂林山的特点,你想如何做?学生通过思索,会想出一些办法。有的说,可以有感情地朗读;有的说,可以抓住一些重点字、词、句;有的说,可以边读,边欣赏插图……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欣赏漓江水,感悟桂林山的特点。如此,学生有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习会更加专注,更加投入,体会更加深入,更有个性。
(2)激活课堂,让个性的花蕾尽情绽放。课堂教学应是师与生之间,心灵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激活课堂,关注个性,凸现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①以“读”激活课堂,使学生学有情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语,以读悟情。②以“说”激活课堂,使学生学有动力。好的语文课,要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教师要将生动活泼的演讲形式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教学论文 )学生可以上台朗诵一首自创的配乐诗,或者朗诵课文。优美动听的乐曲和波动心弦的朗诵,像一股股暖流沁入学生的心田。这能充分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么本课也达到预期的`效果。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乐趣充分调动起来了,则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提高。
(3)创设实践情境,拓展学生创新时空。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学生需求,努力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及课外语文学习资源,为学生的阅读探究与创新拓展时空。如在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之后,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到图书室、网络去收集有关王二小的故事,以进一步地了解王二小人小志大、英勇顽强的精神。在学习了《秋天到了》之后,可以带学生观察家乡秋天的景物,写成观察日记,使阅读走向广阔的生活,将语文课程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裕的拓展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可运用“一点突破”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即以课文中关键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过渡段等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步延伸、扩展,突破教学重点。如我在执教《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抓住关键词“永远”“白衣战士”,通过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仔细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主人公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语句,品读感悟,加强理解。
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这样,才能加强学生阅读后独特的感受性。如教学《燕子》一文后,我组织学生利用春游的机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自己看到的燕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沂市时集镇西洪小学)
篇4:如何进行新课标下的现代文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新课标下的现代文阅读教学
实验中学 张少元
在近几年中考中,现代文阅读的地位越来越高,它的价值也越来越来越大。追究个中原由,分值比例大是一个原因。其中另一个原因就在于现代文阅读是一道能拉开考生考分档次的难题,也是考生失分最多、败得最惨的一块领地。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的水平,这是一个长期困惑着考生、也困惑着语文教师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进行现代文阅读训练,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训练什么。为了让训练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首要的应是明确考纲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与《宜昌市中考考试说明》对阅读都提出了要求,比较而言,《说明》上的要求更易操作。纵观近几年的《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尽管每年都有细微变化,但大致要求不变,概括地说,对阅读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1、整体感知文章,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的评价。2、读文学作品,能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3、熟练解决阅读中典型字词的读音、解释和运用问题。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组的专家就当年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在考前发布的唯一却又是极其重要的信息。它是命题的依据,其权威性不容置疑,既然如此,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如果对它反复推敲、仔细琢磨,就能领悟到现代文阅读训练的要著,把握现代文阅读的航线,就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二、仔细分析中考现代文阅读的特点。现代文阅读特点包括材料特点和测试特点。我们先来看看材料特点。浏览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一般为一篇说明文、一篇议论文一篇文学作品。据语文界一些专家总结,说明文全部来源于报刊杂志,一般反映的是全球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内容涉及生物、物理、化学、地理、通迅、工程技术等等。如克隆、环境问题、三峡工程等。由于受试卷长度的限制,这类文章篇幅短小,在400字到500字之间,这类文章最大的特点是信息密度大,有时一句话就包含了几条重要的信息,而且,由于是全球最新的科技成果,学生对这类知识十分陌生,有时甚至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因而往往看了文章却不知文章所云。值得学生欣慰的是,考点所涉及的问题都比较贴近生活、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因此,只要学生平时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答起题来还是能得较多的分。如宜昌市中考阅读题《昆虫与音乐》所设计的问题是“请把你听到某一昆虫歌唱的情景和感受描写出来”。学生都答得很好,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所接触的昆虫确实很多。让学生更觉无从下手的,往往是议论文。这类文章相对于说明文而言,篇幅长,容量大,思考力度深。论述严谨而滴水不漏,阅读此类文章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深厚的社会阅历及广博的知识基础。而这一些恰恰是中学生所缺少的。更让中学生伤心而害怕的,这类文章的考题是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这就增加了学生主观思考的梯度、概括综合的力度及语言表达的难度,让许多语文基础一般的同学手足无措。如宜昌中考阅读题《不求甚解》所设计的问题是“请简要谈谈你对‘观其大略’的看法”。这完全是一道主观题,尽管是开卷考试,学生都答得五花八门。文学作品相对说明文、议论文而言较通俗,语言优美,能给人美的享受。此类作品材料较散,作品的观点也较含蓄,往往缺少直接表露作者观点的语句,须通过学生的思考揣摩,综合分析才能领悟作者主旨。而且,此类文章往往具有较强的鉴赏性,对缺少一定欣赏知识的中学生来说,要准确的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欣赏意见,具有一定困难。如宜昌中考语文阅读《山水之歌》所设计的问题是“本文语言极有特色。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简要谈一谈”。答这样的主观题,如果一着思考不慎,失分便相当多,因而也是最容易拉开考生差距的一部分。
根据近几年试卷分析,三类文章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对字词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其中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三、有的放矢地采取对策。在理解《考试说明》的要求的基础上,我们在平时讲解课文或综合复习中,就可以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具体做法,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让学生明确要考什么会考什么。在考前复习中,必须让学生彻底了解近几年中考的`阅读材料、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训练中自我摸索,把握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及解题规律。
2、利用现成的课本进行现代文阅读训练。语文课本上有许多有价值的文章,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方式方面都值得研究。《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量应达到400万字。面队浩瀚的书海,课文就是最基础的东西。而且,当老师在讲解这类课本时,其实也是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分析及鉴赏文章的能力,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思考问题,并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为同学进行课外阅读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到答案的途径,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幼稚地认为语文课毫无价值了。
那么怎样高效利用课本呢?我觉得可以利用课本进行各类文体的阅读训练。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模仿中考题型,对各类文体提出不同的欣赏要求。说明文就着重理解词句含义、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小说着重鉴赏作品形象、语言特色及蕴藏在作品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记叙文可以分析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以及表现形式、作者观点、表达技巧等;议论文着重分析文章的内容要点、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还可以评价一下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总之是通过整体阅读,总结出各种文体类型文章的不同要求,让学生对各类文体类型的阅读心中有数,避免考试时的心慌意乱、手足无措。
3、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及解题技巧。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如授之以“渔”。这“渔”便是方法技巧。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在同一课堂同一时间段内,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文章便能侃侃而谈,有的同学却什么收获也没有,这固然有基础差异的因素,但更大的差异在于阅读的方法上。因此,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十分重要。在我看来,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对文章有个整体把握。包括题目、作者、文后注释、作者要表达的主题,采用的表达方式,阅读者都要心中有数,其次是文章的结构层次,通过理清思路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观点。再次,就是咬文嚼字了。通过细琢细磨,把握文章的细枝末节、关健语句,从而正确接受文章提供的信息。最后便是分析概括,欣赏评价。可以从内容、表现形式和语言等几个角度对文章提出看法。这是阅读的方法。至于解题的技巧,我认为可指导学生先通读全文,尤其要提醒学生不可忽略文章的题目及文后的注释,哪怕只是括号中的一个出处,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概括了文章的主题,而文后注释,则往往暗示着写作的背景、目的等。这样,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分范围检索问题答案,尽量根据文章的关健语句,上下句之间的逻辑联系、特定的语言环境等把答案找出来,一般情况下,答案肯定在文中,就看同学找得准不准,概括得好不好,表达得清楚不清楚。
4、增加阅读量。俗话说,熟能生巧,要使解题过程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阅读训练就要有足够的训练量以及足够的训练心得和对训练的高度类型化的概括。因而,仅仅局限课本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针对中考阅读材料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信息量大、思考力度深,欣赏价值大的说明文及说明文、文学作品,用增加阅读量的方法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与外界的接触面,积累一定的鉴赏知识。也可以推荐一些文章,让学生对照着《考试说明》的要求,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用老师教的方法去寻求答案,让学生在这种自我摸索自我感悟中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总的来说,现代文的阅读范围很广,要求较高,阅读训练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要提高阅读水平,还得靠各位语文教师及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摸索出一条更快捷、更有效的途经。
章园
篇5: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有效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有效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有效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作者/ 吕强梅
摘 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既要着重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又要注意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并为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并结合近几年英语教学经验,对如何进行有效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这一问题作详细的论证和阐述,希望能对广大的英语教学同仁在英语阅读教学问题上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
在英语阅读教学方面,因为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开始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下面,我先对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的这些问题作简要总结,然后提出进行有效英语阅读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从语篇角度出发,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现在的英语阅读材料的题材内容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从文章的角度出发,对不同题材文章的结构有个大致的了解,当学生遇见一篇文章就会判断出它属于什么题材,并有不同的处理办法。如,在阅读过程中会发现描写人物的文章会比较多,关于这类文章,我们就可搜索记忆中教师讲过的结构特征,并且按照一定的主线、逻辑来分析和解答这篇文章。
2.注重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扫除阅读障碍
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障碍都是来自英语生词和英语语法,贫乏的英语背景知识也有可能造成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产生偏差。因为英语阅读材料可能会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拿涉及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的文章来说,因为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国家代表的含义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帮学生补充阅读材料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并让他们理解和掌握更多的不同国家之间的文
化,这不仅能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任务,还可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二、实施有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步骤
在进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时,我把整个过程分成了三部分,即阅读前(Pre-reading)、阅读中(While-reading)、阅读后(Post-reading)。
在进行英语阅读前,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者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一种有趣、新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从而提高英语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
如,让学生阅读Good manners这篇课文时,我们可先让学生观看几张关于西方国家餐桌礼仪的图片,并进行简要的介绍,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背景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当学生再对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时,就能够做到入情入境了。
第二部分即阅读中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获取详细语篇信息和掌握阅读能力技巧的重要过
程。在遇到不同题材的文章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可让学生把精读(Intensive reading)和泛读(Extensive reading)的技巧有效结合起来,进行分阶段、分类别的阅读训练。
就拿最常见的主旨大意题为例,它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在理解和分析语篇的基础上区别出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并对段落和文章的大意进行总结和归纳。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拿出一些典型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找出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并联系起来,然后结合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结论性语句,总结出文章的主旨大意。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表明教师要把教学侧重点由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让学生既能掌握英语阅读技巧又能熟练运用,所以,我们要把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作为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并在训练过程中提高他们猜测、判断生词词义的能力和语篇分析能力,实现有效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后也是进行有效英语阅读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我们可以构建一种由教师启动、学生主动、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一种阅后模式,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高中英语阅读是常规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要想实现有效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并不是靠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实现的,它需要身为英语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适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以后英语阅读的学习奠定基础。当然,我们还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不断累积教学经验,以创新研究出更多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使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的有效性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戴军熔,郑春红,朱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浙江大学出版社,.
[2]王笃琴,程晓棠。英语教师发展系列:英语阅读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单位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胜境中学)
篇6: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阅读教学,多局限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色方面,其实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还必须要注重“读”的训练。因为,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阅读教学中由学生读中理解语言的有效方法。
一、尝试性朗读一般在刚接触课文时进行,很多学生阅读文章,往往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去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这样,就要注意教给学生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要轻易剥夺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要动辄就要“朗读”让位,不要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象征性地让学生读一读,使“读书”通常成为一堂课的补白。我们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读”出情,“读”出韵,“思”出义,“思”出神,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蓬勃生机。通过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边思边议,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课文感情。
三、真情实感是朗读的灵魂。指导学生进行感受性朗读时,要把理解思想感情和朗读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时,可以作示范朗读,要诱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课文的思想感情。如教《桂林山水》一文,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结合文中插图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的图画美,让学生在边看边读边想中,有如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基础上,再有感情地引导学生朗读,这样会产生强烈的感染效果。
四、品味性朗读。传统语文教学特别重视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学生学习课文,不是靠教师去分析教材,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品味,加上教师讲解、点拔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仍要继承这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让学生进行品味性朗读,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品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领悟课文所表露出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当然,如果只是“不求甚解”地读,漫无目的地读,这又陷于简单、机械的操作。我们强调要“熟读”的同时还要“精思”。古人注重“多读”,更重“自悟”、“精思”,重视在熟读中感悟。一篇文章,是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或是思想内容,或是写作技巧,或是语言运用,或是艺术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正确地加以理解、感悟,让学生在品味感悟中对文章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有更高的认识,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数是阅读的精品和典范,语言风格各异,思想内容丰富,表现技巧不同。因而,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加强“读”的训练,恰当地指导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学生从书中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篇7:新课标下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
关于新课标下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
摘要: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以往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注重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反映在阅读上就是要通过阅读过程的引导,达到对学生基本语文知识技能、人文素养和学以致用习惯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简单分析,以期对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作为母语体系的基础性学科,对于我国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一直以来语文都是基础教育系统极为重要的课程,尤其是小学阶段更是如此,识字断文也成了许多教师和家长衡量语文学习的水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的综合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新课标对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也有了新的内涵界定,即语文教学要在以往基础知识技能教学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完善人格的培养。那么,这一长远目标的落实,体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需要怎么去做?教师在阅读教学的环节中又该如何去把握呢?我们循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流程,结合教材内容来简单归纳如下。
一、导读
合理引导,聚焦注意力,增加阅读课文内容的针对性导读是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必要前提,对阅读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进行阅读。通常来讲,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课文导读。第一种就是通过课文背景的介绍,为学生做好文章整体基调的铺垫,这个环节也有利于将小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聚焦。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抗日战争硝烟场景的视频,并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的艰苦,进而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上。第二种就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更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比如教授《开国大典》的时候,教师可以列出以下几个问题:1.找出开国大典的时间与地点;2.开国大典的会场布置怎样;3。课文共描写了哪几个场面。通过这些提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够带着明确的问题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敏感性。
二、速读
眼手并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寻找生疏知识点有了良好的导读过程,学生就能够很顺利地进入到速读状态。速读,简而言之就是快速阅读,是从课文中迅速提取所需信息的一种方法,是帮助小学生提高注意力的很好训练方法。默读是速读的最好方法,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语言系统发展不完善,比如不出声便很难进行流畅的阅读,因此这个环节教师尽量不要让学生进行默读,可以用小声读的'方式代替默读。速读质量主要依赖于教师在导读阶段给学生呈现的问题,另外教师应该让学生在速读阶段做到眼手共用,阅读过程中碰到不认识的字就用笔画出来,等速读完后进行统一解答。速读在课堂组织上可以通过小组形式开展,比如将班级学生分为六组,各小组学生可以就教师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朋辈互学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总之,速读的核心在于一个“快”字,通过快速的阅读帮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
三、精读
解析课文,融入情感教育,实现升华精读是阅读过程的核心部分,很多实质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这一环节的顺利实施。精读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化,以高频率的师生互动实现对课文的分析,通常是通过教师带领学生逐句、逐段阅读与分析展开的。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可以在精读环节实现以下几个目标:给学生解释新词“风和日丽、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的意思并进行造句练习;引导同学进行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和段落的划分;分析课文几个场景中周恩来内心思想的转变,通观全文地让学生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远大,达到对学生的激励。精读部分操作相对较为灵活,只要围绕教学任务而开展,教师可以在形式上进行多种创新,师生问答、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等方式均可使用。
四、诵读
强化训练,注重迁移,学以致用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诵读,诵读可以说是阅读的良好检验与收尾,对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迁移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作为语言载体来讲,语文学科诵读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有效的记忆是学生有效使用语文言语工具的重要前提。诵读还有一层重要含义,就是能在强化学生记忆基础上,达到顺利迁移的目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的熟读,在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诵读。小学生的知识相对较少,需要大量的原始材料积累,才能够开拓其思维空间,进而对相仿的材料进行信息加工,产生新的知识经验。基于这种需要,语文教师应该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诵读过程教师可以通过随机点名、小组竞赛、默写等方式进行。鉴于小学生的理解力和整体把握能力不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将诵读任务进行分解,比如一人背诵一段,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感的培养为中心,强调老师和课文对学生的熏染、陶冶、感化,讲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涵泳、体验、感悟。“语感中心论”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走进生活,走进作者。“语感中心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追求学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境界。让学生在我们的带领下真正走进课文的世界,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被感染,被陶冶,被震撼——这也就是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小学阅读课“四点'导学、多元感悟”教学尝试.张贻波.上海教育科研,(8).
〔2〕创新小学阅读教学策略,增强小学阅读教学效率.徐光华.中小学教师培训,(8).
〔3〕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杨忠勤.东京文学,2009(5).
〔4〕谈语文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陈秀珍.教师,2009(18).
篇8: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初探(教师中心稿)
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初探(教师中心稿)
东阳市巍山高中
【摘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新课标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笔者通过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试图从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让学生成为合作学习者、让学生成为积极探究者三个方面建构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笔者从主体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尝试构建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一、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
阅读教学往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所以阅读教学要避免“满堂灌”,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这里的学生自读不是盲目的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是教师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自主学习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而且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和“西”是否都可以理解为名词作状语?(提出问题的学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有区别)。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入,是学生探索研究闪出的思维火花。许多参考资料上都认为“东”和“西”是名词作状语,课文注释“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往西扩大边界”也有视它们为名词作状语的倾向。但深入探究句子的内部结构,这两个词在用法上确有区别:“封”,名词作动词,解释为“把郑国当作边境”,“东”放在动词之前,理解为名词作状语,但“又欲肆其西封”中,“西”处在动词之后,名词之前,把“西”也理解为名词作状语,理由不充分,这里的“西”实际上就是名词修饰中心语,充当定语,此处“西”没有活用现象。
因此在阅读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二、让学生成为合作学习者
在现代社会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素养。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以单一的个体学习为主,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忽视集体观念的教育;重学生独立思考,忽视群体之间的合作;重师生的纵向交流,忽视学生之间的横向沟通。阅读教学应改变学生个体独立的学习方式,提倡合作性学习。中国有一句俗语: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虽然这句话有失偏颇,但确实反映了一些问题,我们培养的学生缺少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语言沟通能力较差。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推行“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好体现。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的整体功能。因为有些问题靠个人力量无法进行,有些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无法独立自主地探究,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在互帮互助、集思广益的前提下进行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完成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培养团队意识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能力高低和教材的特点灵活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如为了发挥优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可以将学生按照能力的高低搭配分组。这样,差生可以在优生的个别指导下进行探索,得到表现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优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增强,这种分组方式可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供自我表现和自主发展的机会。又如为了合作过程中便于沟通,易于交流,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自然群体采取自由组合的方法,这样,学生合作的兴趣大,学习的效果好。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采取辩论赛、集体汇报、评选最佳小组(组员)等方法,提高学生合作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学会倾听、乐于表达、敢于交流、勤于动手、勇于争先。这样,可以较好地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三、让学生成为积极探究者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给学生尽可能地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探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同时通过提问辩论,质疑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学习过程,思维的质与量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学生细读课文之后,提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于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释疑,要求他们精读多想,比较分析,展开论辩交流,求得问题的解决,此环节要不惜花费时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可通过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讨论学习,课堂上不一定要把追求完美的答案作为教学目标,而应当引导学生在辨析问题上下功夫,以求理解更深入,思路更清晰。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思考的自主权,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有想象力的、有个人见解的答案。解决一个个自主发现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一次次的创新演练。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学生对“峭楞楞如鬼一般”这一句提出疑问,认为它破坏了这一副塘上月光图的美的意境,前后文也无法衔接,提出应该把它删掉。这一问题是很多专家学者一直在争议的问题。我告诉学生,以前的教材是没有这一句话的,由此肯定了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同时又指出,现在的教材又把它加上了,恢复了朱自清先生原作的风貌,到底可不可行呢?于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的热情很高,联系前后文,有学生认为这是和作者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复杂的感情相联系的。”有另一学生发言说:“从整体来看,本段是描写荷塘上的月光,采取了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方法,这一句是通过树影来侧面表现月影的特征:阴冷、静谧。而这正是作者真实心境的反映。”学生的回答有观点,有论据,表现出对教材的清醒认识以及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在教师的导引下,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明显带有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勾践灭吴》一文教学后,为了给学生对勾践这个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出了《我看越王勾践》一题,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查阅有关资料,写出自己的认识。课堂交流时,学生对勾践这个历史人物作出了全方位的评价,课文节选写越王勾践处在逆境之中,但没有自甘堕落,一蹶不振,而是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终于赢得民心,击败了吴国。节选中的勾践,确是一代圣君,那种在逆境中奋起精神值得今人推崇。但越国不久就逐渐走向衰落,究其原因,真是“成也勾践,败也勾践”,有李白的《越中古览》为证: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吴国兴衰又何尝不是如此?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引用史实,对历史人物做出了客观的评价,深深体味到文言教材内涵的博大精深。
实践证明:“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使学生活跃了,主动了。敢于辩驳,敢于争论,敢于坦露自己独特的感受。有创意的表达,放射出智慧的光芒。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语文教师如果能持之以恒地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创新,语文教学定会像雨后的彩虹,绚丽多彩。
参考书目
[1]《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5月版
[2] 王尚文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7月版
[3]袁振国,《问题与答案哪一个更重要?》,《人民教育》,第4期
(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高中 陈伟东 邮编322109 05793639136 cwd81353@sohu.com《考试报》金华工作站 晁元萍)
篇9:新课标下高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问题和策略论文
新课标下高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问题和策略论文
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精神世界的产物,可以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对还没有形成完整人生观世界观的高中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拥有良好的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不仅是判断一个人文学素养高低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然而现在有关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足。把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融入到阅读教学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下文讲座具体阐述。
一.新课标要求下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1.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单纯地迎合考试大纲的要求,是典型的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而进行的教学。在这一模式下,老师教学的目的不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面、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教学方式也是死板单一,教学方式就像人体解剖一样把文章进行段落划分、大意详解、中心思想等几个方面,千篇 一律,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兴趣更别提成绩的提高了。在新课标影响下的阅读教学,改变了过去功利化的教学方法,把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这一模式的影响下学生能够好的体会文章的意境,开放式的思维模式产生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了,无形之中也就增加了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阅读成绩自然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搞题海战术成了老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不二法宝,大量的考试试题压得学生喘不过气,这时候学生自己为了更好地适应阅读考试,把自己的语文思维固定在了“考试模式”上。在这种情况下且不说学生的成绩能否提上去,单就它所造成的僵化的思维模式也是值得批判的,它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新课标要求下对文学阅读教学工作的改革,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新思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另外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工作不仅要教会学生句子、字词以及文章写作,更要通过阅读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学生乐在其中,充分享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文章阅读教学的改革就是顺应了这一号召的产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新课标要求下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教学对策
1.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摒弃机械化的教学方法。
当今社会把文化教育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但是对人才的评定标准却显现出畸形的评定模式,即把考试成绩作为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唯一标准。在这一情况下,老师、学生都沦为了考试的奴隶。高考作为考生面临的一道大关,高中教育更是机械、呆板的代名词。对此,转变思维方式,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变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淡化“考点意识”,不要把考试大纲中所谓的考点就大讲特讲,而忽略很多趣味性、文学性很强的文章。比如高中课本有关鲁迅的学习中,老师要抛弃原来只详讲重点的教学方法,把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作为教学重点。为了增加学生对鲁迅生活年代的了解,老师可以规定学生做与此有关的读书报告,或者把鲁迅的作品作对比分析,以此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面。
2.改变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的新突破。
要想实现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方式的新突破,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努力找出和学生的契合点,以此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情境教学法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教学方法。如在对戴望舒的《雨巷》进行讲解的时候,正式上课之前老师可以对戴望舒的生平做些解释,利用在雨巷中的那个姑娘就是戴望舒表妹的“八卦”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戴望舒对其表妹求而不得的故事的讲解,把学生带入那个美丽又略带忧愁的情境。又如对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讲解,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荷塘月色的美好景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带着对这种美好景象的喜爱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的学习中去。然后老师再慢慢地把学生引到作者生活的年代,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心情,进而产生共鸣效应。
高中教学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文学素养有重要作用。在新课标要求下的阅读教学改革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法两个方面着手。本文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探讨,希望能为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
篇10:浅谈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容量最大的教学内容。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由于目标欠明,过多地沉溺于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和机械的练习之中,造成了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阅读教学的目标时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较丰富的积累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发展个性,有创新意识,丰富自己的精神。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新理念阅读教学指导下,要达到这些目标,就要在“感悟、积累、运用 ”上下番苦功夫。
【关键词】新理念 阅读教学 感悟 积累 运用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繁琐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大量作业训练为依托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了。如何解决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而学生读得少”这个问题呢?大都教师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就是放手让学生多读,一遍又一遍地读,结果是适得其反,与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是背道而驰,这种目的不明确,要求不具体,方法不灵活的教学,久而久之,学生都会读烦读腻,有的甚至对读失去了兴趣,感到上语文课索然无味。这种表面上看读书的的时间是增多了,实际上学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批判性阅读等,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地了解阅读教学的现状,准确地把握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特征,①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读中悟、疑中议、写中运用的学习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习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并非是将阅读教学倒退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形式。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不知所云地摇头晃脑地背课文,这种有口无心的机械化的阅读只会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导性,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我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做到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条理地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另一头就是“人本”,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吃透两头,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自觉地将“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所以阅读教学要坚持从读入手,以读为主, 落实“读”的训练。但有的教师急于“讲”、“问”,挤占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没有或很少读的机会,以致一篇课文学完,连课文还读不懂,对课文内容印象不深,教师讲解分析得多,亦如空中楼阁;或过于强调读背,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束缚思维发展,这两种教学方法容易走极端。因此,新课程标准科学总结了近年来教改的成果经验,呼吁阅读教学要反璞归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②如教学《荷花》一课时,为了避免单纯地进行理性化逻辑分析的倾向,我没有做过多的理性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朗读、比较、体会。首先我对朗读提出明确的指向:图文对照,品读想象,再借助课件把一池荷花图放出来,微风一吹,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然后通过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想象荷叶,花骨朵,花蕊,荷花开放时的颜色和形态,把一幅美丽的荷花图镶嵌在学生的脑海中。其次以读促思,在品词析句的朗读过程中,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词语,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冒”字用得非常传神,教师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进行换词比较,结果学生把“冒”字换成“长”、“窜”、“钻”、“伸”等词,通过反复朗读比较,这些词都不能像“冒”字这样准确把白荷花迫不及待地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冒出来的形态表现出来。这样美的课文,只有让学生在读中亲自去发现、品味和吸收,才能真正领悟文中之情,在情感上与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思维碰撞,质疑问难。
众听周知,思维活动一般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学习中,学生中只有遇到困难,感到有问题必须自己去解决,才会积极地去思考。因此,课前教师要做足功夫,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精当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入课文“情境”中去的重要手段,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保证。这就正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1]再者,《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③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关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思考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阅读教学中,从小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以“疑”为线索,使学生对知识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如教学完《草船借箭》时,一位学生对课题提出质疑: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因为借是要经过别人同意的情况下,用完再归还,可是课文中的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也不必归还,这不是“借箭”而是“骗箭”,所以我觉得题目应该叫《草船骗箭》,更恰当。话一说完,学生沸腾了,各抒已见,形成反对和赞成两派,争论不休。我抓住此契机,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品读课文,再次组织大讨论,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的说用“借”字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说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地把箭交给诸葛亮的,以后交战时还要“还”给曹军,用“借”合适;有的说题目用“借”字风趣、幽默,讥讽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这堂课正是由于学生的敢于质疑,才引发了一场唇枪舌战,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创新阅读,他们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全班学生不仅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而且还提高了阅读质量。学生的这种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并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读的能动性,积极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深入发现,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认识论角度看,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形成问题意识的过程。学生一旦读入情境,会全力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参与当前的阅读活动,去解决自己能读懂的内容,梳理出自己无法读懂的问题,形成一种激情难耐的阅读状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时机,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问能够提。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尽情地提,提充分。踊跃提问,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意识和不懈的追求精神,我深深地体会到它不仅是促进学生由理解性阅读向创造性阅读发展的重要教学策略,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三、讨论交流,议中释疑。
讨论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对质疑的升华,“引议释疑”,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讨论研究,取长补短,逐一解决疑问,并鼓励、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求,使“思”得到交流与深化。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的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堵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让学生在阅读感悟、亲历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全班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把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语言的领悟、对情感的体验释放出来,引导学生关心文本中的人物,鼓励他们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人讨论交流,学生就可以把文本所蕴涵的价值观的感悟和体验表达出来,展示个性的阅读过程。学生在充分发表意见,学生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疑”自然而然也就解开了。如教学《雪孩子》一课,我采用了先讲述插图然后开讨论会的方式,学生讲述插图的过程,不仅使他们熟悉了课文内容,而且通过对插图的观察,他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接着,组织学生开讨论会,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形成了富有个性色彩的见解,阅读的创造性得到张扬。又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为什么重点写议花生而不写清种花生的过程呢?如果教师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那么学生就体会不到本文的写作目的,只有让学生经过熟读,精思、讨论、点拔,学生才能认识到议花生是本文写作重点,是由写作目的决定,经过讨论,“疑”解开了,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只有突破为教而说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桎梏,学生的说才会走向多样化;只有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讨论的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不要怕学生说得慢,或一时说不上来;不要怕学生说错、说罗嗦、言不达意、或张冠李戴,这都是学生走向敢说、能说、会说必须经历的实践过程,是非常正常的。学生一旦走入无拘无束的说话境界,思维会变得异常活跃,创造精神会得到大大增强。阅读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说,能创新阅读教学,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更加积极地凸现出来。让学生自己读书,,让学生自己提问,让学生自己抒情,让学生自己说话,就是让学生拥有了阅读过程!
四、读中促写,写中运用。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④[2](叶圣陶)的确,没有吸收,哪来的倾吐。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写作是表达人的思想,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发展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写的能力。首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观察训练、思维训练、说话训练密切配合,为写做铺垫。如教学《松鼠》一课时,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把松鼠的外形写具体的。借此机会让学生也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许多学生都能把小动物的外形介绍得生动具体。其次,知识积累主要来源于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积累并使运用积累经常化、日常化,使学生掌握有效的积累和运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和运用的习惯。让学生从有意识地到自如地驱遣积累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在写的时候“言之有物”,解决了有话可写,有话要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的问题。⑤因此,我布置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一本采集本,把平时看到,读到,想到的优美词、句、段记录下来,一学期下来,学生从阅读中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好段,解决了写作中的“无米之炊”。接着,在阅读教学中注重知识迁移,强化训练。如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课后安排学生模仿本课写作方法写一篇《我爱……》的小练笔,有助于把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利于把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在阅读中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最后,提倡广泛阅读。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要注重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功能很大,可以丰富词汇,提高读写能力,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吸收信息,丰富精神生活。我曾经有幸听过南安移动公司为广大家长和学生举行的一次有关作文的讲座,现场有一个互动环节,家长与名师进行面对面交流,我发现大多数小学生的家长向专家请教的问题都是围绕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总是言之无物,有的小学生一说到作文就头疼,害怕,不喜欢写作文等,如何解决学生的这种写作现状,我记得当时专家就目前小学生的写作现状,解决的关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归纳起来最重点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从专家的分析当中,我们不然发现阅读与写作息息相关,脱离阅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经常性的写作对于阅读有促进作用。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3]“有法”,只要遵循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与文本对话,其间教师要启发、诱导、点拨甚至讲解,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阅读到逐渐学会阅读。“无定法”,只要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法,直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⑥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是把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他们,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求的场所,真正让课堂充满活力。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充分读的时间,给予学生敢问的权利,为学生搭建议的平台,丰富学生写的积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局面,让学生在读、问、议、写等多种实践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引文注释】
[1]朱熹《观书有感》
[2]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1页
[3]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专著,第七章《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①黄亢美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
②江苏教育出版社《构建生活的课堂》-现代生活教育案例解读
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④⑤.04《福建教育》“阅读与写作如何双剑璧”等
⑥崔峦老师的“谈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篇11:从“放虎归山”看阅读教学
从“放虎归山”看阅读教学
前不久,看了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张立博士写的《关于“放虎归山”》一文,文中的几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对某些濒危珍稀动物圈养繁殖个体的野化及放归野外的工作是许多动物保护工作者的美好愿望。但是这项工作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对大型食肉类动物。将圈养动物放归野外的工作,除了动物本身的体质状况需要考虑外,还要考虑……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外,将圈养条件下繁殖的动物放归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还忽视了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即动物的自身的行为是否还能够适应野外生存环境。在自然条件下,动物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从双亲那里学习而得来的。例如很多食肉类动物的捕食行为,对猎物的咬杀行为往往是幼兽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杀死猎物、成功地完成捕食过程,则是幼兽通过跟随母亲或群体中其它成年个体捕猎过程中实践、学习而得。幼兽在捕食过程中可能只会抓咬猎物的背部或体侧,那样是不能立即置猎物于死地的,并且可能遭到猎物的反击而使自己受伤。通过学习过程,幼兽可以逐渐学会在捕猎过程中首先咬住猎物的喉咙,这样就可以很快地杀死猎物。除了捕食行为外,动物如何在丛林中隐蔽自己,如何在群体中进行社会交往和生活,如何繁育和哺育后代等等,这些行为的学习过程是动物的行为发育中不可缺少的,也是决定动物是否具有野外生存和繁衍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将直接影响到被放归的动物在野外是否能够存活。
“但是,遗憾的是国内的很多机构在放归圈养动物的计划中往往忽视了这些动物自身行为方面的缺陷,而只是片面地考虑放归能够增加在野外的该种动物的个体数量。需要指出的是,这是非常危险的作法……”
由此看来,人们“圈养老虎”以助老虎渡过难关,日后再放回大自然,让老虎过上自由自在的山中生活,这想法虽然顺应民意,但恐怕也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事。试想,习惯了从饲养员那儿获得现成食物的老虎,放回山野后,能凭着自己的力量捕获到食物吗?过惯了动物园与世无争的生活,它们能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中躲过更强大的猛兽的侵袭吗?…… “放虎归山”中的“虎”由于习惯于圈养生活,失去了许多虎的天性,再无法回到山中过虎本来的生活。这是人们没有预料到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由“放虎归山”,我想起了我们的阅读教学。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阅读教学似乎一直在追求着一条“捷径”:那就是怎样花费更少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怎样用更接近标准答案的回答赢得考分。应试教育的扭曲,使“以本为本”已变“本” 加厉为死抱课本读死书。死读书,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课文中抠出的所谓“标准答案”成了考试得分的`“命根子”。重结论而轻过程,重死记而轻感悟,重照搬而轻发现。由此派生出的弊端便是,本应充满人性之美、洋溢人文意趣的阅读,却演变为枯燥乏味的一种技艺,一种令人望而生畏、做而生厌的训练。更令人揪心的是,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学生离开了教师的讲解分析,离开了教参教辅,有很多都不会自己阅读!
面对阅读教学的不尽人意,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要让阅读教学回归自然。
那么,究竟什么是“阅读”呢?《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此所作的定义性界说中有这样的话:“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当然是指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而不同读者对同一读物所产生的心理过程(阅读效应)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系辞》),就说出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可以说,阅读当不限于课文本身,更不仅仅限于对课文内容的某一种所谓的“正确理解”。
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作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阅读的结果,是读者在与文本的碰撞、交流和对话中产生的。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阅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意味着动态生成。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通过阅读主体的潜心内化,即通过读者与文本通过不断地“视界融合”,渐进地、动态地生成意义。这样,“文本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掺入了读者的意义;读者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接纳了文本的意义,扩大了原来的视界,又回到了自身,成了一个新我。”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走出“教材至上”,把教材也视作“活的生命体”,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生成独特的理解、体验。
由此,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师都应努力引导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在操作上应做到:一、让学生全程阅读。先从对课文的“叩问”开始,让学生带着期待走进阅读;然后经历“体验”阶段,通过学生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言语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 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境和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最后是经历“发现”阶段,引导他们对课文进一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并活用语言和语言规律,进行极具个性色彩的言语实践。二、让学生全心阅读。全程阅读,高质阅读,必须把学生带入“情境场”――上下文语言情境,现实生活情境,作者及学生的文化生活背景。神游于这“三境”,才能激发阅读兴趣,激活阅读欲望,诱发阅读体验,使学生全心沉浸于阅读之中。
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与由教师直接把文本的意义讲解给学生听相比,也许前者费时费力得多,而且刚开始,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得到的不一定如教师讲解的全面深刻。但是,这毕竟是学生自我阅读的结果,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接受知识的阅读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决不是一知半解的,更无需死记硬背,因而是一种“优质”的知识;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创造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是一种“活化”的知识;另外,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而这些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从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还是一种极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不可量化的“长效”回报。
老虎的野外生存和繁衍能力,直接影响被放归的老虎在野外是否能够存活。而老虎的这些能力,必须通过它幼时在山中学习、实践得来,“山”是老虎获得生存能力的自由天地。圈养的老虎,住食无忧,可是它们已失去回归大自然的本领。同样,阅读教学如果停留在教师主讲的层面上,那么,在考试得高分的同时,学生失去的,将是终身无法弥补的会阅读的能力。
这是“放虎归山”给我的一点启示。
篇12:从“放虎归山”看阅读教学
从“放虎归山”看阅读教学
前不久,看了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张立博士写的《关于“放虎归山”》一文,文中的几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对某些濒危珍稀动物圈养繁殖个体的野化及放归野外的工作是许多动物保护工作者的美好愿望。但是这项工作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对大型食肉类动物。将圈养动物放归野外的工作,除了动物本身的体质状况需要考虑外,还要考虑……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外,将圈养条件下繁殖的动物放归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还忽视了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即动物的自身的行为是否还能够适应野外生存环境。在自然条件下,动物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从双亲那里学习而得来的。例如很多食肉类动物的捕食行为,对猎物的咬杀行为往往是幼兽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杀死猎物、成功地完成捕食过程,则是幼兽通过跟随母亲或群体中其它成年个体捕猎过程中实践、学习而得。幼兽在捕食过程中可能只会抓咬猎物的背部或体侧,那样是不能立即置猎物于死地的,并且可能遭到猎物的反击而使自己受伤。通过学习过程,幼兽可以逐渐学会在捕猎过程中首先咬住猎物的喉咙,这样就可以很快地杀死猎物。除了捕食行为外,动物如何在丛林中隐蔽自己,如何在群体中进行社会交往和生活,如何繁育和哺育后代等等,这些行为的学习过程是动物的行为发育中不可缺少的,也是决定动物是否具有野外生存和繁衍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将直接影响到被放归的动物在野外是否能够存活。
“但是,遗憾的是国内的很多机构在放归圈养动物的计划中往往忽视了这些动物自身行为方面的缺陷,而只是片面地考虑放归能够增加在野外的该种动物的个体数量。需要指出的'是,这是非常危险的作法……”
由此看来,人们“圈养老虎”以助老虎渡过难关,日后再放回大自然,让老虎过上自由自在的山中生活,这想法虽然顺应民意,但恐怕也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事。试想,习惯了从饲养员那儿获得现成食物的老虎,放回山野后,能凭着自己的力量捕获到食物吗?过惯了动物园与世无争的生活,它们能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中躲过更强大的猛兽的侵袭吗?…… “放虎归山”中的“虎”由于习惯于圈养生活,失去了许多虎的天性,再无法回到山中过虎本来的生活。这是人们没有预料到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由“放虎归山”,我想起了我们的阅读教学。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影响,我们的阅读教学似乎一直在追求着一条“捷径”:那就是怎样花费更少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怎样用更接近标准答案的回答赢得考分。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扭曲,使“以本为本”已变“本” 加厉为死抱课本读死书。死读书,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课文中抠出的所谓“标准答案”成了考试得分的“命根子”。重结论而轻过程,重死记而轻感悟,重照搬而轻发现。由此派生出的弊端便是,本应充满人性之美、洋溢人文意趣的阅读,却演变为枯燥乏味的一种技艺,一种令人望而生畏、做而生厌的训练。更令人揪心的是,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学生离开了教师的讲解分析,离开了教参教辅,有很多都不会自己阅读!
面对阅读教学的不尽人意,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要让阅读教学回归自然。
那么,究竟什么是“阅读”呢?《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卷)对此所作的定义性界说中有这样的话:“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当然是指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而不同读者对同一读物所产生的心理过程(阅读效应)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系辞》),就说出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可以说,阅读当不限于课文本身,更不仅仅限于对课文内容的某一种所谓的“正确理解”。
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作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阅读的结果,是读者在与文本的碰撞、交流和对话中产生的。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
[1] [2]
篇13: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文 于 红
摘 要:随着国际化的趋势一再加强,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独立能够完成的事情。汉语虽然是世界上最多人应用的语言,但是英语却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无论是经济贸易,出国留学,还是旅行等等各个方面都会应用到英语。对于中学生来说,怎样学好英语成为他们初中学习中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英语阅读;初中英语教学;新课标
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对于初中生来讲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本土没有相应的语言环境,就会造成他们对学习英语形成一种屏障,就这样英语的阅读就成为中学生的困难。那么,到底该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面对新课标,相信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应运而生。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觉得阅读英语可以带来愉快感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英国朗文出版公司联合出版编写的初中英语教材参考资料里面有很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英语阅读文章。比如,里面的语句“The dog and the pig”“The Linkin Park”,当学到关于林肯乐队的时候,笔者先从网上下载一些关于乐队的情况,然后在上课的时候会先放一些关于这个乐队的歌曲,放完歌曲之后会问学生“Do you like this music?”学生回答“Yes”。然后就跟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这个乐队的一些情况,告诉他们这个乐队叫做林肯公园,但不是那种可以去散步的公园,大家千万要记得。这样学生就哄堂大笑,以为这是一个公园。顺着这种热情问,大家还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关于这个乐队的情况,这样就拿出来英语阅读课文,让大家阅读学习,增加他们对阅读文章的印象。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内容
1.可以在上课的'时候介绍一些相关的英文动画片来播放给学生看。比如,学习“zoo”这个单词的时候,学生脑中想象的是不一样,这样就播放一段关于动物园的影片,还可以让学生接触一些别的动物词语,如tiger,giraffe,wolf等。接着组织小组讨论:What kind of animal do you like?Why?
2.拿出一些卡片,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模拟的表演。比如,一个学生模拟dolphin,老师进行提问:“Do you think the dolphins?”学生会说“Yes”。老师接着问:Why?学生回答:“Because the dolphins are very friendly。”
三、设计一些关于英语阅读的活动,让大家充分交流
在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应用在实际的交流中,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在新课标的初中英语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与学生的才是英语阅读教学的核心,面对“zoo”的场景布置,笔者设置了一个辩论主题:Put the animal in the zoo is the best choice?老师布置主题,让学生自己来寻找问题的方法,以自由组合的方式来辩论。通过听、说、读、写、练来运用英语,并且掌握阅读的技能。不但可以学习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操。
综上所述,通过新课标理念的研究和指导,在教学方式上坚持以学生为本,能充分发挥学生英语阅读的自主能动性,并且实现逐步击破各个目标的原则,让英语阅读学习在初中阶段学习更加合理化、规范化、先进化。
参考文献:
[1]仇兆怀。精选材,重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J]。中国校外教育,2011(03)。
[2]姚建英。高中英语阅读课的任务型教学[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9(04)。
(作者单位 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石岭职业高中)
★ 五年级集体备课中心发言材料-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我看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网友来稿)(共13篇)】相关文章: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2023-01-12
小学低年级教学论文集2022-05-08
写日记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网友来稿)2023-02-22
小学二年级美术教研计划2022-11-05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浅探2023-12-24
学生到职场的角色转变心得体会2022-06-17
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教学论文)2022-06-04
认知新课标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2022-05-22
常识组教研活动计划2022-05-07
艺术“新课改”提前露面202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