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简短文明礼仪的故事

时间:2022-06-29 06:00:5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古代简短文明礼仪的故事(精选12篇)由网友“毛绒短腿狗”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古代简短文明礼仪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代简短文明礼仪的故事

篇1: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

狗熊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大黑,一个叫小黑,它们长得挺胖,可是都不爱动脑筋,还总是喜欢吵吵嚷嚷。

有一天,天气真好,哥儿俩手拉手一起出去玩儿。它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边有一块干面包,捡起来闻闻,嘿,喷喷香。可是只有一块干面包,两只小狗熊怎么吃呢?大黑怕小黑多吃一点,小黑也怕大黑多吃一点,这可不好办呀!大黑说:“咱们分了吃,可要分得公平,我的不能比你的小。”小黑说:“对,要分得公平,你的不能比我的大。”哥儿俩正闹着呢,狐狸大婶来了,她看见干面包,眼珠骨碌碌一转,说:“噢,你们是怕分得不公平吧,让大婶来帮你们分。”哥儿俩说:“好,好,咱们让狐狸大婶来分吧。

狐狸大婶接过干面包,恨不得一口吞下去,可是它没有这样做,它把干面包分成两块,哥儿俩一看,连忙叫起来:”不行!不行!一块大,一块小。“狐狸大婶说:”你们别着急,瞧,这一块大一点吧,我咬它一口。“狐狸大婶张开大嘴巴,啊呜咬了一口,哥儿俩一看,又叫起来了:”不行,不行,这块大的被你咬了一口,又变成小的了。“狐狸大婶说:”你们急什么呀,那块大了我再咬它一口吧。“狐狸大婶张开大嘴巴又啊呜咬了一口,哥儿俩一看,急得叫起来:”那块大的被你咬一口,又变成小的了。“

狐狸大婶就这样这块咬一口,那块咬一口,干面包只剩下小手指头那么一点儿了。它把一丁点大的干面包分给大黑和小黑,说:”现在两块干面包都一样大小了,吃吧,吃得饱饱的。"大黑和小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小朋友说说看,这两只狗熊正因为不爱动脑筋,被别人给了占便宜。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多动脑筋,还有要相亲相爱,学会礼让。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2:古代简短文明礼仪的故事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1.古代简短文明礼仪故事

2.古代敬老的故事

3.古代名人孝的故事

4.古代关于诚信的故事

5.古代诚信的故事

6.古代外国诚信的故事

7.简短励志的故事

8.清明节的故事简短

9.古代勤奋学习的故事

10.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集锦

篇3:古代历史文明礼仪小故事精选

1.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 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

2.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母亲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4.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我的母亲喜欢吃橘子,我要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篇4:古代文明礼仪故事 经典成语典故故事

1.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 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 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 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 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 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 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2.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 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3.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4.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篇5:古代文明礼仪名言

1、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2、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左传

3、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汉·王符

4、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元·许衡

5、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6、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7、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8、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

9、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10、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11、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民,政之大节也-----左传

12、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13、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14、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15、礼仪周全能息事宁人-----儒贝尔

篇6:古代文明礼仪名言

16、头衔愈大,礼仪愈繁-----丁尼生

17、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翟

18、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19、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

20、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

21、奢侈总是跟随着淫乱,淫乱总是跟随着奢侈。 ----- 孟德斯鸠

22、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 苏轼

23、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石

24、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 作者: 罗大经

25、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 邹韬奋

26、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27、利益,是聪明人想出来的与愚人保持距离的一种策略。-----爱默生

28、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29、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

30、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王充

31、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32、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33、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 林逋

3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3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陶渊明

36、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程颢

37、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爱默生

38、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39、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莎士比亚

40、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 ----- 谢觉哉

41、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 谢觉哉

42、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 刘鹗

43、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44、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

45、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46、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 曹植

47、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48、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

49、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50、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

51、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 陆游

52、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 吕坤

53、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李白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校园文明礼仪名言警句

2.中学生文明礼仪名言精选

3.古代文明礼仪名言大全

4.校园文明礼仪名言大全

5.中国文明礼仪名言名句大全

6.文明礼仪名言警句集锦

篇7:文明礼仪故事

1、古代的时候有一个男人,他想要去一座寺庙,于是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镇。走着走着,他越来越迷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这时,他身边刚好有一个老伯伯走过,他一把挡在老伯伯前,大声吼道:“喂,老头儿!快告诉我XX寺庙在哪里!还有多远啊!”老伯伯望了望他,平静地说:“无礼(五里)。”于是那个男人往前走了五里,可是还看不到他想到的那

座寺庙。这时候,他寻思着老伯伯的话,突然明白了什么……

2、孔融让梨

孔融(1532),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3、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

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

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

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 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

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

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篇8:古代文明礼仪的名言

古代文明礼仪的名言

古代文明礼仪的名言

1、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爱默生

2、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3、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4、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莎士比亚

5、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6、利益,是聪明人想出来的与愚人保持距离的一种策略。——爱默生

7、人不可以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出自 但丁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出自 刘备

9、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出自 张衡

10、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出自 李白

11、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出自 神涵光

12、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13、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出自 郭沫若

14、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出自 德谟克利特

15、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出自 高尔基

16、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出自 契诃夫

17、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出自 马克思

18、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出自 卢梭

19、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 邹韬奋

20、知耻近乎勇。 ——出自 孔丘

21、不是不可以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 ——出自 谢觉哉

22、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出自 德谟克利特

23、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出自 诸葛亮

24、君子忧道不忧贫。 ——出自 孔丘

25、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出自 子贡

26、强本而节用,则天不可以贫。 ——出自 荀况

27、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出自 韩非

28、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自 诸葛亮

29、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出自 白居易

30、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出自 魏徵

3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出自 李商隐

32、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出自 王安石

33、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出自 司马光

34、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出自萨迪

35、无礼貌的人,就像无窗户的房屋。——维吾尔族谚语

36、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出自 管仲

37、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出自 苏轼

38、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39、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 ——出自 松苏内吉

40、其实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出自 萨迪

41、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出自 约翰?洛克

42、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出自 孟德斯鸠

43、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 ——出自 梅里美

44、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出自冈察尔

45、脾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

46、礼仪周全能息事宁人——儒贝尔

47、头衔愈大,礼仪愈繁——丁尼生

48、生命是短促的,然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有时间讲究礼仪——爱默生

49、假如把礼仪看得比月亮还高,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培根

50、礼仪就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洛克

51、举行盛大的葬礼,与其说是向死者志哀,不如说是为了满足生者的虚荣——拉罗什富科

52、人间的面孔从未像在葬礼中看上去那么世俗——乔?艾琪渥斯

53、一个人假如在街上注意观察的活动,我相信,他一定会在灵车上发现最愉快的表情。——乔?斯威夫特

54、人们最看重的是特权,哪怕是主持葬礼的特权——詹?拉?洛威尔

55、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56、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57、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

58、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59、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60、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左传

61、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62、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63、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民,政之大节也——左传

64、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65、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元?许衡

66、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汉?王符

67、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6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70、明德尚美,求真扬善。

71、生命因你而美丽,世界因我而精彩,学校因文明而美好!

72、天空是广阔的,而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73、校园从此而美丽,从我做起. 闪光的青春,从文明起步。

74、拥有一颗豁达、开朗、文明之心,能使平凡黯然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75、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

76、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77、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赫拉克利特

78、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情感。——梅里美

79、礼貌像只气垫,里面什么也无,却能奇妙地减少颠簸。——约翰逊

篇9:古代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曹州赵楼村有个花园叫奇香园。奇香园里住着一对老夫妻.老夫妻爱花如命。人们都叫他们花公、花婆。花婆五十多岁了,还没生过孩子。老两口想孩子想得入了迷,便把花园里的花儿当成自己的孩子,还给它们起下许多有趣的名字:“藏珠”的花儿开在绿叶丛中,他们说“藏珠”是个害羞的女娃.“脂红”技条粗壮,他们说“脂红”是个楞小子,还有什么“白丫头”、“二黑”、“三花脸”、“小豆豆”……喊起来那么亲切,他们还常常对着花儿说笑:昨天“楞小子”受凉了,赶决给他加床棉被,于是老两口就忙着给牡丹培土,今日“白丫头”渴了.快去送茶,于是老两口使给杜丹浇水。一年四季,他们就是这样伴着自己的“孩子”,愉快地生活着。

一天黄昏,老两口在花园乘凉”花婆突然感到肚子隐隐作痛,花公急忙扶她坐下。准备回房去取开水,刚走两步,听见身后有婴儿啼哭之声,老花公转身一看;咦,是花婆生下了一个女娃,那孩子白白胖胖,在花丛中哇哇啼哭。那哭声好象风吹银铃一样清脆,尤如百灵鸟唱歌一样动听,更奇怪的,那婴儿身上银光阅烁,如天际百万颗星斗。花公又惊又喜,急忙将孩子抱起来。他见女婴生得眉清目秀,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花婆抢着把婴儿抱过来;搂在怀里,亲也亲不够,想不到五十多岁了,老两口还能有孩子!他们把婴儿看做宝贝,给她起了个名字,叫琨珊。

一年小,二年大,十八年过去丁,琨珊长成了大姑娘。她喜欢穿白衣、白裙、白鞋,连平日用的手绢都是白色的。远远望去,象玉石人儿一样漂亮。琨珊心灵手巧;很会栽花;她栽的花儿出奇的鲜艳,香气能飘十里。每逢苍雨牡丹花.赏花的人几乎把园门都挤破了。

这年春天,曹州知府王昌盛也来观赏牡丹。牡丹花美他不看;眼珠子直往琨珊身上瞅;这么个美人儿,美得如天上的神仙,那个头,那个脸儿,那个鼻子,那个眼儿,、那身段儿,那腰杆儿,高一寸不美,胖半指不俊,琨珊进屋去了,他还死死地盯住不放。花公前来献茶,身后的衙役王二告诉知府,刚才那美人儿就是这花公的女儿。知府王昌盛急忙向花公施礼,口中说道:“本官今年四十五岁,属狗哩!花公早巳看出他心中有鬼,舱口答道:“嗅,原来王大人局狗I,说罢抽身便走。王昌盛紧追两步,说道:“本官来曹州上任前,夫人病故了……”不等王昌盛说完,花公已走进房去,紧紧地关上了房门,衙役王二见知府神魂颠倒,说话差三落四,笑了实说:“大人,请您暂回府衙,这件事包在小人身上,保你美人儿到手!”知府王昌盛笑眯了眼:“事成有赏!事成有赏!”说着钻进轿中,回府去了。

第二天,花公便被“请”进了府衙。面对丰盛的酒宴.花公呆呆地坐着,莱不吃一口,酒不沾一口。当王二提到知府要娶琨珊做夫人时.花公猛地站起;“贫寡小女,不敢高攀!”说罢扬长而去.气得知府面皮发黄。人家想巴结都巴结不上,莫非这老头傻了!知府心里想,也许我没送彩礼。对!世上没有不爱财的,只要我多送些金银绸缎,那老头定会答应。于是,他命王二带着几名衙役,拾着彩礼来到奇香园。谁知花公一见,暴跳如雷,恨恨地将彩礼扔了出去。知府王昌盛听说此事,气得直骂王二不会办事。王二偷眼看看知府,低声说:“大人,我有个主意,“啥主意?”知府喘着粗气问。王二趴在知府耳边,叽咕了半天,知府笑了;“好快去办吧!”

王二来到奇香园,对花公说:“知府大人说了,你若不愿叫琨珊姑娘去当夫人,就要给知府大人送上一棵好牡丹[”花公心想:“我宁肯送给他十棵社丹,也不能把女儿嫁给他。于是急忙答道:“园中牡丹任知府大人挑选。”王二冷冷一笑,说道:“知府大人喜欢夜间赏花,命你送一棵夜晚会放光的雪白牡丹,如果明天送不去,就把你女儿送进府去I”花公一听,气得浑身颤抖,天下哪有夜间会放光的白牡丹,这不是逼着我把女儿送去吗?花公欲上前争辩,王二一摆手;大声说:“没花有人,明天不送去,知府大人要问你个戏弄朝廷之罪!”说罢,转身走了。

花公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他望着园中牡丹,心中一阵酸楚:看来曹州地是呆不下去了,只有舍去奇香园,带领老伴、女儿奔走他乡了,花公轻轻抚摸着用血汗浇灌成长的棵棵牡丹,泪如雨下。忽听身后有脚步声,花公急忙擦去眼泪,转身一看,是老伴和女儿琨珊来了。琨珊气愤地说‘“知府逼婚事,孩儿俱已知晓。二老无须难过,他不让咱活下去。咱也不让他安宁!”花公手拉琨珊,悲凄地说:“儿啊!咱斗不过他,咱走!”

“走?往哪里走?这是咱的家。这是咱的园,这是咱的故乡,这是咱的田,咱哪里也不去!”

“咱没有夜光牡丹送给他,那知府…”花婆话没说完,已泣不成声。琨珊心里难过,眼含热泪说:‘孩儿本是牡丹女,今日还我牡丹魂!明朝送得牡丹去,莫忘取回牡丹根!”琨珊说完,将花公、花婆扶回房去,并再三嘱咐,不让花公、花婆走出房门。

花婆放心不下,照着门缝向外张望,只见琨珊对着房门拜了一拜,口中说道:“父母的养育之思,琨珊纵死不忘!”说罢站起身来,旋转如飞,似火球一样滚动,如电闪一般明亮,开始象征风大作,“呼呼”声响,霎时如空中霹雷、震耳欲聋。花婆口喊女儿,要冲出房门,被花公一把拉住。只听琨珊撕肝裂肺般的一声哀嚎,便无声无息了。

花公、花婆冲出门去,见园中一株牡丹,雪白如玉,闪闪发光,花辨上露珠滚滚,似汗水,似眼泪!花公将牡丹抱在怀中,花婆扑倒在地,老两口对着牡丹哭得人心都碎了天还没亮,曹州知府王昌盛使命人准备好了花轿。他心想;你花公有天大的本事,也送不来夜光牡丹,只要你今日不来,那美人儿就得乖乖和我成亲!他高兴地在灯下忙着洗脸、刮胡须。刚刮了一半,王二匆匆闯进来说;“花公把夜光牡丹送来了。”王昌盛一份;“他真有夜光牡丹?”另一半胡须顾不得刮掉,便命王二将花公带进来。花公端着一盆花,上面用白布蒙盖着,慢馒走进来。王昌盛一拍桌案,大声说:“你哄骗老爷,该当何罪?”花公冷冷一笑:“你不曾观看.怎说老汉哄骗于你”王昌盛两眼一瞪,大声吼叫:“把案上的灯烛吹灭,王二急忙吹熄灯烛,房中一片漆黑。花公轻轻把白布扯开,咦!神了!一盆雪白的牡丹闪闪发光,将房间照得如同白昼。知府呆呆地望着牡丹,张着嘴巴再也合不上了,众衙役“忽”地一下围上来,争着看稀奇珍宝。王昌盛走近牡丹.伸手一摸“叭”地一声,脸上挨了一掌,左腮火辣辣的疼。“谁?谁打老爷!”叭”又是一掌,王昌盛见花公袖手站在一旁.并没伸出手来。“哪个小子?是哪个小子!”王昌盛两手捂腮,高声叫骂。众衙役莫名其妙,面面相观。王昌盛气得暴跳,欲将牡丹端进内室,手刚触到花盆,只见牡丹花辩纷纷脱离花技,如流星一般飞将起来,顿时,房中花辨飞舞,火星四溅,吓得知府、王二和众衙役四处躲藏,鬼哭狼嚎。

过了一个时辰,天亮了。房中死一般寂静。知府王昌盛从书案下慢慢地爬出来.王二也正从衣架下边往外钻,二人相互一看,都怔住了,王二的头发、眉毛都被烧光,光秃秃象个肉球,那知府嘴歪眼斜鼻子塌,左腮上一个泡,有腮上一个疤,说他象个鬼,他比鬼都难看,变成丑八怪了!二人相互看看,都忍不住捧腹大笑。知府指着王二,“哈哈,秃了!”王二捂着知府,“嘻嘻!.歪了!”他们笑了一阵,同时来到镜前,看到自己的模样。都急忙把眼睛捂上:“这镜子里是吗!”二人嚎啕大哭起来。

王昌盛变成了丑八怪,官见了害怕,民见了躲藏,头上的乌纱帽戴不成了。

那日,花公在混乱中抱回了牡丹根,栽在了花园中。第二年,牡丹根发了芽,一年长成三尺多高一株牡丹,花儿雪白,雪白,夜晚放出光亮。因它是琨珊姑娘变成,夜晚又会放光,人们都叫它“琨珊夜光”。后来人们把它写成“昆山夜光”。现在,曹州牡丹园西南角的花园里,还有这种牡丹。

昆山夜光,每朵牡丹花象一个小小的灯笼,十分美丽有趣,因此又叫“灯笼花”。说起昆山夜光,‘还有一段神话故事呢。

相传明代永乐年间,曹州一家牡丹园主,从亳州花重金买来一棵“昆山夜光”牡丹.把它视为珍宝,并专门雇了一个小伙子负责培育管理,小伙子名叫王小四,十分勤劳。秋后,他把牡丹栽在园中,细心地浇水培土,他还特地打了个厚厚的草苫子,天黑时盖上。天明时就揭掉。冬天下雪,他把雪培在牡丹周围,春天“雨水”季节一到,他就加紧松土施肥。刚到清明,他就发现长出了几个嫩绿的芽儿。头一年就要开花,他真是喜出望外。他日日夜夜招心地护理着它,眼看着枝叶长大,花芽儿发育成熟了。然而,谷雨已过,别的牡丹相继开放,难有这棵“昆山夜光”还没有开。王小四心里焦急,等啊,盼啊,当大批牡丹快谢的时候,它终于开放了。看到几颗蓝宝石般的“灯笼花”,王小四心中的喜悦更是无法形容,他更加昼夜舍不得离开了。

三年后,这棵“昆山夜光”在王小四的精心管理下.又繁殖了十余棵。这种牡丹花别具一格,每到花期,赏花的人络绎不绝,把王小四忙得不可开交。夜深人静,赏花的人都已离去,他才能一个人细细欣赏;有一次,送走最后一个赏花人,他出乎意料发现,有几个美丽的姑娘.身穿洁白的衣服在花上偏偏起舞。他感到非常惊奇,急急地走到花儿跟前,可哪里还有姑娘的影子?他仔细看看,只有亮晶晶的灯笼花。

从此,王小四就留心了。每到夜深入静,都能看到几个姑娘在花丛中舞蹈。可一走到她们身边,她们就飘然而去,王小四明白,这一定是仙女了。于是,他不再走近她们,只是远远地欣赏她们那优美的舞姿,可是,有一次,他看到有个仙女向他招手,请他过去。他迟迟疑疑地走过去之后,这个拉手,那个扶肩人非常亲热,她们还邀他跳舞。那个招他前来的仙女指着一位年龄稍大一些但姿容俏丽的仙女说:“这是我们大姐,她看上你最勤劳,最忠厚、喜欢上你了。可我们是花仙,你害怕吗?”王小四欣喜若狂,说道:“仙姐能够看上我,我求之不得.哪有害怕之理!”从此,王小四同牡丹花仙谈情说爱,海誓山盟,非常快活。

谁料.王小四和花仙恋爱的事被牡丹园主发现了,因为社丹园主也常在夜间前来观赏灯笼花。他见牡丹花仙貌美,早已垂涎欲滴。正当王小四和花仙商议拜堂成亲时.他派人把花仙抢到家中,强制花仙和他拜了天地。可他万万没有料到,进入洞房后,花仙竞变为一条火龙,把他的家化为一片废墟,园主差点丧命。而火龙腾空飞去,不知去向。园主解雇丁王小四,繁殖的“昆山夜光”牡丹,也全部刨出来廉价卖掉了。

篇10:古代故事

相传,曹州牡丹乡的万花村,有很多人专门养花,靠卖花来维持生活。万花村南有个不小的花园,柴门篱笆,十分幽雅。看园人名春宝,年方十八。在他小时候.他的父母因病双亡。小春宝就跟着祖父生活。小春宝聪慧伶俐,勤劳好学,人见人爱。但不幸的是祖父在他刚刚成人之后。就撒手而去。春宝感到十分悲伤。每当月儿高悬,夜风吹拂,他便吹起祖父留下的竹笛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这一天,春宝刚刚吃过晚饭,又拿起竹笛。万花村的上空,又飘荡起他那悠扬悦耳的笛声,听了让人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儿。不知什么时候,天上竞晰浙沥沥地下起雨来。他把板凳往屋里挪了挪,望着门外那细雨濛濛的夜色,春宝又沉入了对祖父的深深思念中。忽然,一个人跌跌撞撞地从外面跑来,没等春宝开口,那人先说话了:‘对不起,打扰您了,让俺在这儿避避雨好吗?

听声音是个女子,春宝赶忙点上了灯。灯光下,春宝看清楚.这么一个姑娘,长得眉清目秀,落落动人。雨水顺着她的发梢往下涌,她那娇美白微的脸宠更加动人了。

春宝一时之间不知说什么好。心想,外面雨这么大,一个女子前来求助,不能不答应.可房子这么小.留下她怎么办呢?

姑娘见他没有说话,又说:“如果你实在为难,我就另找一家吧。”转身就要出门。

春宝连忙拦住姑娘,说道:“姑娘请留步!姑娘如果不嫌弃这里脏乱,就留下避雨吧。”他心里想,如果姑娘真的走了,那我就太不巴乱;就留下避雨吧。”他心里想,如果姑娘真的走了,那我就女子仁义了。姑娘十分高兴,连连致谢。

春宝见姑娘浑身都湿透了,身子有些颤抖。可他又没有衣裳让 她替换。他想了想,对姑娘说:“你先在屋里暖和暖和,我到园里看花去。”拿起挂在墙上的蓑衣出了门,把姑娘一个人留在了屋里。 春宝披着蓑衣在园里转了一会,见雨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他在园里走来走去,不知不觉地走到屋门前,见屋门已经关上了。他正要上前扣门,又觉得不妥。想来想去,他就倚在屋檐下的屋门房等起来。

春宝就这样,披着蓑衣在门外站了一夜。天快亮的时候,雨终于停下来了。

这时,他听见屋门“吱呀”一声,门开了,姑娘走出来,见春宝披着蓑衣,满脸疲惫之色,十分不安,说道:“打扰您了,真是过意不去。改日我一定再来致谢。”

春宝连连说:“不,不用”。看着姑娘渐渐远去的背影,不知为什么,春宝有些张然若失的感觉。

三天之后,一个月明之夜.春宝又吹起竹笛,笛声悠扬,飘荡在夜空,那笛声里仿佛又多了几分韵味。不知吹了多少时候,忽然听到身后有人说话:“春宝哥,你的竹笛吹得真好啊!”听到声音,春宝觉得有些耳熟,春宝回头一看.果然是那天晚上来避雨的那个姑娘。姑娘手中提着个竹篮,向他微微一笑。

“是你!你什么时候来的?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春宝一连串提了好几个问题。

姑娘笑了笑,说道:“我来了好大一会儿了,看你吹笛入了神,没敢打搅您。至于你的名字嘛,我不告诉你。

姑娘从手中的竹篮里取出一些香喷喷的饭菜,又拿出一双崭新的布鞋。春宝不知说什么好,从祖父去世以后,还没有一个人如此地关杯体贴他呢。

再次见面,二人仿佛老朋友似的,再也没有那种拘束感了。月下,花丛旁,他们畅谈起来。谈话问,两人都流露出对对方的爱 之心。春宝不愿姑娘匆勿离去,姑娘也总是迟延着不走。不觉天要亮、姑娘不得已,只好起身告辞。临时走,姑娘对春宝说:“我住在村南篱笆园,姓蓝。天明你去我家,对上这只簪,咱们就结成夫妻。”说罢,从头上拔下一只金光灿灿的玉簪,送给春宝,飘然而去,留下一股清香。

天亮了,春宝回味着姑娘说的话,不停地念叨着村南、篱笆园 …他忽有所悟,忙向园中的牡丹花丛走去。但见棵棵杜丹上朝露晃动,唯有一棵蓝牡丹,浑身干松松的,不曾沾一滴露水。春宝立刻想到姑娘姓蓝,他已经猜想到,这蓝姑娘一定就牡丹仙子。又一想:对呀!这蓝姑娘在我屋里呆了一整夜,自然没有露水。便忙拨开花蕊,仔细看竞少了一根。他拿出姑娘给他的玉簪往上一对,那棵牡丹霎时变成了昨夜的蓝姑娘:春宝又惊又喜:蓝姑娘!我可找到你了!”蓝姑娘也说:“我能找到你这样勤劳聪明的后生,也算是终身有靠了。”

从此,他二人结为夫妻。夫妻俩相敬相爱,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篇11:古代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书生很爱好养花,人们便送他一个外号,叫他“花相公”这花相公的花园正靠着大马路,南来北往的人看了,都夸他的花养得好。花相公听了,心里也喜滋滋地直点头。

一天早上,花相公正在花园里浇花,忽然,从园口走来一个白胡老头。花相公笑着走上前,问道:“老爷爷,您看我这花园怎么样?”老头摸了摸胡子说:“好归好,就是少棵绿牡丹。”花相公听后,又问道:“老爷爷,您说上哪儿能弄到绿牡丹呢?”老头说:“有是有,就怕你受不了苦,找不着。”花相公说:“老爷爷,您说吧,只要能找到绿牡丹,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也不怕!”白胡子老头听后,说:“好吧,既然你一定要去找,我就告诉你。”于是白胡子老头便如此这般地把找绿牡丹的方法和他说了一遍。

花相公听后,回家带上了银子,骑着马上了路。他按照白胡子老头指的路,顺着大道一直往前走。走啊走,走啊走,不知走了多少天,走了多少路,银子花光了,粮食吃完了,后来,连马也卖了,但,仍然没找到绿牡丹。正在他左右为难的时候,一抬头,发现前面果园里,有个老头摘杏子。他急忙走过去,双手抱拳,作了一揖,对老头说:“老爷爷,您行行好,告诉俺上哪儿去才能找到绿牡丹?”老人听后,叹了口气说:“唉,就是告诉你,你也去不了!”花相公一听,双膝脆在地上,再三央求老人,让老人告诉他那绿牡丹长在哪里。老人见花相公找绿牡丹心切,便说:“想找到绿牡丹要过三关:一是,路上要过黑水湖。那湖里的水啊,黑得象锅底一样,凉得刺骨。这湖上一没有桥,二没有船,只有一根独木头横在湖面上,走不好,人就掉进湖里淹死了。二是,要过蒺藜山。那山上的蒺藜刺,个个都有一尺多长。山上没路,只能从蒺藜空中过。人要过蒺藜山,弄不好,恐怕连脚也会扎个稀糊子焦烂。三是,要过落魂涧。那涧又深又陡,人站在涧底下往上望,只能看见一线天。要想越过涧去,只能抓住一根又细又长的树根荡过去。弄不好掉下来,不光没有了命,连尸首也会跌成碎渣渣!”

花相公听完老汉的话,说:“老爷爷,谢谢您的指教。为了找到绿牡丹,我什么都豁出去了!”说完,就照老汉的指点,又上了路。

他走啊走,走啊走,不知走了多少时候,果然看见前面有个黑水湖。放眼望去,那湖水确实黑得惊人,黑色的波浪翻滚着,一眼望不到边。湖面上,只有一根又细又圆的木头搭在上面。双脚踩在木头上,只打颤,花相公顾不了这些,把眼一闭,趴在木头上,拚命地往前扒水游去。身子不时浸在湖水里,那湖水凉得象锥子刺在骨头里。他咬着牙,忍耐着,又游了好长功夫,好容易才过了黑水湖。上了湖岸,他又继续往前走。走啊走,走啊走,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前面果然来到了蒺藜山。抬头看,山上的蒺藜刺,真的都有一尺长。一走不好,身子摔倒在蒺藜山,就会被扎得皮开肉绽。可是,为了找到绿牡丹,他睁大双眼,两脚专拣蒺藜空走。走这蒺藜空,要走得稳,站得牢,踩得准才行。因此,走起来很慢很慢。他一直走了两天两宿,好不容易才走过了蒺藜山,找到了前行的路。花相公脚不停地顺路走了一程又一程,这天来到了一条深山涧里。抬头一看,这大山涧又长又深又陡,只有一根又细又长的树根从山上挂下来。为了找到绿牡丹,花相公忍着满身的伤痛,双手攥着树根,两脚蹬着山崖,使劲往上爬起来。他爬啊爬,爬啊爬,手勒破了皮,他不叫苦;脚割开了口子,他也不抱怨。不知爬了多久,突然看见眼前一闪,一条铮亮的大路横在眼前。花相公心里话:这下可找着路了。他急忙跳下树根,顺着大道往前走去。走了不多远,进了一个小村子,看见村头上有个老头坐在小板凳上晒日头。那老头一见花相公走来,就站起身来说:“你这位相公,大概来找绿牡丹的吧?”花相公惊奇地说:“正是。老爷爷,您知道那绿牡丹在哪儿吗?”老头说:“你别急,先跟我进家歇歇脚,吃点饭。吃饱了,我就领你去找。”花相公一听,恣得蹦了起来,跟着老头就去了。他在老头家,急忙窜火地吃了点饭,就跟老人家找绿牡丹去了。

老头领着花相公,来到他家的花园里。只见那花园里,开着一色绒绒的牡丹花。花色迷人,香味扑鼻。花相公叫这满园的绿牡丹给迷住了。他左求右求地告老人给他棵。老头说:“这样吧,我叫我七闺女把你送回家去。到家三年后,你家中的花园里也就有绿牡丹了。”花相公听后半信半疑。这时,只见老头把手一招,叫出了他的七个闺女来。花相公一看,这七个的个量、面貌都一个样儿。老头把排在末后的七闺女叫过来,对花相公说:“你让她背着,要紧闭着眼,不叫你睁,不要睁开。”起先,花相公还不好意思让大闺女背。但是,想到为了得到绿牡丹,自己千难万险都不怕,便一硬头皮,趴在七闺女的背上,把眼一闭,让她背着就走了。只听,耳边风声直响,飞沙走石,不一会儿,风停了,声住了,双脚也试着落地。那七闺女叫他睁开眼。他睁眼一看,哟,已进了自己的家门。花相公的爹娘一见走了多日的儿子回来了,还领来个俊闺女,欢喜得不知怎么好。他们问明了原由,当天就给他俩办了喜事。

第三年头上,那俊闺女生了个女孩子,又白又胖,俊得活象一朵牡丹花。孩子长得出奇的快,不到三个月工夫,就会走,会说、会笑、会叫人了。

这天,女孩子跟他爷爷上街耍,不小心叫石头一绊,一下子摔倒在地,摔死了。爷爷见了,便放声嚎啕大哭起来。他抱起死了的孙女回了家,不知跟儿媳妇说些什么好。媳妇说:“人已经死了,哭也不会活了。”花相公一看孩子死了,也跟着放声大哭起来。媳妇又对正在大哭的花相公说:“孩子死,哭也哭不活。你把她埋在咱花园里的百花中间。想她时,就在清早上、日出以前,围着她的坟子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孩子就会出来和你见面。”说完,那媳妇一打影也不见了。

花相公一见眨眼工无,死了孩子,又失去了媳妇,更放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照媳妇的嘱咐,抱起孩子走到花园里,在那百花中间挖了个深深的土坑,把她埋在里头。然后,又哭着回了家。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起床子,他照媳妇临走时留下的话,日出前,就来到花园中间,围着自己孩子的坟,左转了三圈,右转了三圈。刚转完,就见那坟“呼啦”一下裂开了,从坟子底下长出一棵绿杆绿叶的牡丹花来。一眨眼,那花的叶间又冒出一个个花骨朵,接着便开出了朵朵绿绒绒、香喷喷的绿牡丹花。

从此,花相公家的花园里,便有那名贵的绿牡丹花。

篇12:古代故事

纷纷乱世,“七节纸”险中求生!薄薄纸片,藏着一个耐人寻味的秘密……

一、老字号换了新东家

光绪年间,宣城有个“聚纸斋”,是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了,里面汇集了各种优质宣纸,其中,由这一代老板沈万页亲手改良研发的一种叫“七节纸”的宣纸更是纸中翘楚,为宣城每年的贡品。这种纸除了有天然的芬芳,下笔更是不滑不涩,吸墨不饱不浅,一旦着色,可保数百年不褪色。因为“七节纸”制作工艺极其繁琐讲究,因此每年产量有限,除掉当作贡品的,所剩下的,沈万页全都无偿赠送给聚纸斋的一些老友。旁人就是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

如今,沈万页年过七旬,如何将祖宗的基业顺利地传下去成了他的首要任务。

沈家人丁不旺,沈万页到了五十岁才盼来一子,叫沈心文。沈心文自幼聪明机智,在十五岁时,便已经掌握了沈家制纸所有的工艺,等到成人后,更是成了沈万页的得力助手。

这天是初九,也是聚宝斋各个分号的掌柜来沈家大院汇报上月业绩的日子。沈万页眯着眼睛坐在太师椅上,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听完汇报后,这才睁开眼睛,转头问在一旁的沈心文:“上月营业额怎么涨了这么多?”

沈心文上前道:“回父亲,从上月起,我实施了三个方案,第一,将制纸坊里的工人工钱上涨两成,将纸价上涨一成。这样,工人们自愿日夜加班,产量上去了,因为纸价高而工钱低,所以利润也上去了。第二,我亲自去了一趟江浙地带,联系了不少大客户,上月只是初有小成而已,接下来的这月会更有效果。第三,我请了一些名人仕子为我聚宝斋各分号题招牌……”

沈心文正说得得意洋洋,没想到却父亲却突然起身,头也不回地向内室走去,一向沉稳的脚步竟然有些踉跄了。沈心文急忙追了过去。

来到后室,沈心文见父亲正坐在桌前,一动也不动,脸上满是无奈的表情。他上前不安地问道:“父亲,是我说错了什么吗?”

沈万页叹了一口气,说:“儿啊,你的三个方案,一个涉及到成本,一个涉及到业务,一个涉及到影响力,这三件事足以证明你是经商之才,但是,此乃盛世经商之道,乱世之中,用不得啊!”

沈心文一愣,问道:“眼下难道不是太平盛世吗?”

沈万页欲言又止,最终,他提起桌上的笔墨纸砚,在上面写了几个字。沈心文一看,见上面写着:天颜戚戚,常若不悦。他顿时惊住了,民间传说,这话出自光绪皇帝之口,可是,父亲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看着儿子茫然的样子,沈万页正要开口明示,却突然胸口一痛,嘴一张,一口鲜血喷了出来。沈万心大惊,忙上前扶住父亲。沈万页怒目圆睁,大口喘着气,哆嗦着从怀里掏出一张纸,塞在沈心文的手里,一字一句地嘶喊道:“忠、孝、礼、义、仁、智、信……”话没说完,便头一歪,撒手西去。

将父亲的丧事办好之后,沈心文这才来得及看父亲给自己留下的那张纸。这张纸上写满了人名,沈心文大多认得,这些人都是父亲的老友,每年“七节纸”出品时,父亲便会办一个宴会,将他们请来,把剩下的“七节纸”均分给他们。沈心文明白,父亲把这张名单给自己,是想让自己将这个沈家的传统继续下去。不过,现在还不到制“七节纸”的时间,沈心文顺手将名单放了起来。

沈心文接手聚纸斋初始,便开始按照自己的理念大力整治聚纸斋的生意。从沈心文年少知事时起,他就觉得父亲的经营过于小心谨慎了,按沈家的实力,完全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果然,在沈心文的精心打理之下,短短半年,聚纸斋便在江浙、两广一带开起了分号,生意甚至做到了大马、新加坡一带。一时间沈心文踌躇满志。

二、聚纸斋的老友们

这天,沈心文正在客厅里会客,下人来报,说郭宝定郭秀才来访,沈心文顿时皱起眉头。郭秀才是城中一介寒儒,年近七旬,自幼读书,到老还只是个秀才,一生潦倒,连纸都买不起,却偏爱吟诗作画。不过,他却是沈万页名单上的老友之一。郭秀才平常不来走动,此番前来,必定是为了一个月后制“七节纸”而来。沈心文挥挥手说:“让他在偏厅里等吧。”

不想片刻后,郭秀才却气匆匆地闯进大厅来,朝沈心文嚷道:“岂有此理,往年你父亲都是去拜会我,今日我亲自登门,你竟让我去偏厅等候!”

沈心文很生气,一个上门乞讨的穷酸秀才而已,竟然敢冲他这般嚷嚷,他没好气地道:“郭秀才,你上门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求我施舍!乞讨者竟然如此没有礼貌,你平日读的那些书去哪里了?若不是看在父亲的面上,我这就叫人打你出去!”

郭秀才一听,老脸羞得通红,他哆嗦了半天,这才扭头而去。

“七节纸”的选料极为严格,其中有一种叫“百叶草”的,只生长在附近的象鼻山上。百叶草无法人工栽培,所幸山上虽然生长不多,但年年都有。每年百叶草枯黄的季节,便是制作“七节纸”的时节。事关重大,沈心文不敢马虎,从搜集草料,一直到纸成型,他都事事亲为。

“七节纸”出品时,按照往年的习惯,沈家会请聚纸斋的老友汇聚一堂,共庆盛事。今年,沈心文却想改变一下。原来,贡纸还没出品前,他便已经接到不少关系户的请求,要他务必为他们留一些下来,至于钱,随他开口。沈心文觉得,与其将纸送给像郭秀才这样的人,还不如拿来赚取更大的利益。

于是,沈心文没有请一个父亲的老友来参加,而是请了当地官员以及各大客户。宴会上,众人把酒言欢,同庆大喜。待到众人醉醺醺地散宴时,沈心文站在门口,将贡纸奉上。

客人走后,沈心文正要躺下休息,突然听到门口传来一阵喧哗声。下人来报,说是郭秀才带着一大群人要来见他。沈心文极为不耐烦,挥手说不见。下人有些迟疑,说:“老太爷在世时,对他们可是以礼相待的。如今大老爷刚过去,你就不见他们,要传出去……”沈心文无奈,只得起身。

客厅里,郭秀才和一帮老头老太都群情激愤,见到沈心文,立即围上来,冲他嚷道:“少东家,为什么把我们的纸给了别人?”

“是啊,几十年了,都是给我们的,怎么突然就变了?”

“可怜我的儿啊,还等着卖纸的银子救命呢!”

……

沈心文本来就喝多了,脑子里乱糟糟的,这时被人一吵,更是头痛欲裂,他大声喝道:“吵什么吵,一个个地说!”

大家顿时静了下来。沈心文指着一个老婆婆说:“你先说吧。”

那老婆婆鼓起勇气说道:“少东家,我是在四十岁那年接到老东家邀请参加每年一度的喜宴的,今年我六十二岁,二十一年里从来不曾间断。为什么今年不请我了?”

一个看起来已是风烛残年的老汉接口说:“我更早,三十多岁时便收到老东家的邀请了,五十多年了都没变。”

“对对,我三十多年了。”

“我也十几年了。”

……

众人又吵闹起来了。沈心文忍无可忍地吼道:“这就是说,你们中最少的也已经接受了我沈家十几年的恩惠了,多的有五十多年了,我沈家待你们不薄吧?‘七节纸’你们拿去做什么?还不是拿去卖掉补贴家用。也就是说我沈家白养了你们这么多年了,你们还不知足?你当我沈家是你们的金山还是银田?我这么跟你们说,不只是今年,明年,后年,以后,我都不会白给你们了!”

一番话说得众人面面相觑,半天开不了口。最终,郭秀才叹了一口气,对众人说:“少东家说得有理,大家还是走吧,以后还是自己去寻个活路吧!”

众人散去后,沈心文虽然有些愧疚,毕竟他们都是父亲的老友,不过,总算解决了一件麻烦事,也是喜事一桩。

三、屋漏偏逢连夜雨

几年后,光绪帝驾崩,宣统皇帝溥仪上台。此时整个国家已经开始**连连,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如此乱世,文人哪还顾得上吟诗作画,聚纸斋的生意也开始不景气了。沈心文明白父亲写的那八个字“天颜戚戚,常若不悦”的意思了,皇上都不开心,普通百姓哪还有好日子过啊。父亲应该早就看出来国家将开始**,所以,反对他将生意做大,因为船小才好掉头。

好在沈心文及时醒悟,将江浙、两广一带的分号盘了出去,集中力量固守宣城。这一来,危机便减少了很多。只是,因为这几年他为了提高工人的积极性,连涨工钱,虽然成本都算在了纸价上,但纸卖不出去,这一部分的开销就大了。尽管他也曾想过辞掉一些工人,但那些工人都是各个家里的顶梁柱,要是失业,一家人怎么办?此时的沈心文年岁渐长,与当初痛斥郭秀才时的心境已是大不相同,实在不忍心开除工人。

这天,有个制纸坊的工人来求见沈心文,开口便要他将西门聚纸斋分号的招牌送给他。沈心文以为他发疯了,招牌是一个店的灵魂,怎能随随便便送人?正要喝令他离开,不想,那人凑上来,在他的耳边轻轻地说了“周新平”三个字,沈心文顿时心里一凛。

当年他给各分店换招牌时,请了很多各地的名人雅士题写。周新平是知名的书法家,是他给城北分号题的字。这事沈心文已经差不多忘记了,眼下工人一提起,沈心文突然想到,几天前,周新平与乱党勾结,已被朝廷拘捕待斩。若是聚纸斋仍然挂着他的字,只怕会惹上祸事。

沈心文连忙拿出银子要酬谢工人,那人却摆摆手说:“眼下生意不好,东家还养着我们,已经是万分感谢了,哪里还能要你的银子!”说罢,他便转身走了。

工人走后,沈心文突然想到,这个工人是不识字的,肯定是有人托他来告诉自己的。是谁呢?

第二天一早,知县大人突然带领一队人马来到了城北分号,到了之后,却目瞪口呆,原来,分号的招牌已经不是周新平所写的了。这时,沈心文施施然从里面走出来,拱手问道:“大人,不知这一大清早的带这么多人来做什么?”

知县脸色变了又变,勉强笑道:“本县接到举报,说你这招牌乃是乱党所题,特意带人过来看看。原来是个误会,沈老板见谅。”说罢一招手,示意众人回去。一行人灰溜溜地走了,衙门的师爷回过头来,远远地朝沈心文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大清虽如强弩之末,但朝廷的体制还没变,仍然要求各地官府进贡。这天,知县向沈心文下了今年进贡“七节纸”的数量,竟比往年还要多出一倍。沈心文不解,知县解释说现在朝廷跟日本国走得比较近,日本人用了“七节纸”后,也喜欢上了,所以才要多一倍。沈心文面有难色地说:“可是大人,贡纸产量有限,实在制不出来这么多啊!”知县脸色一变,冷冷地说:“那你就等着杀头吧。”

沈心文忧心忡忡地回到家,将制纸坊的管事以及各分号掌柜叫来一起商量。众人摇头,都毫无办法。老天让百叶草生多少就是多少,纸的数量都有定数,求多一张也求不来。沈心文想了想,说:“这样吧,第一,多派人手出去寻找,或许别的地方也有百叶草只是我们不知道。第二,以比往年高三成的价格收购百叶草,务必不使它们落入别人之手。第三,严格控制工艺流程,务必不浪费一根草。”

众人领命而去。不想到当天下午,众人又纷纷回来禀报,说产百叶草的象鼻山脚有部队驻扎,说是演练阵法,操练兵士,不让任何人上山去。沈心文赶紧亲自去了象鼻山。驻军千总本与沈心文有过数面之交,但此时竟然见都不见他,只是托人带出口信,说是奉上面命令,要在山上驻扎三个月之久。

三个月,百叶草早就枯烂了。沈心文大叫一声,当场便晕了过去。

等到他醒来,已经是在家中了。他抬眼看去,吃了一惊,原来身边围着的竟是郭秀才和那些老头老太……

四、忠孝礼义仁智信

一个月后,到了百叶草枯黄季节,正是贡纸制造的最佳时期。只是因为象鼻山有部队驻扎,无法采集百叶草,正当众人都为沈心文担心的时候,沈家来了一个客人。

这客人叫王三,四十来岁,开口便道:“听说沈老板正在为百叶草一事忧愁,我特来指点迷津。”

沈心文猛地站了起来,几步冲到他面前,问道:“快请先生示下。”

王三从怀里掏出一个包裹,在桌上打开,顿时,沈心文目瞪口呆,他不敢置信地问道:“百叶草!你是从哪里弄来的?”

王三指了指,说:“象鼻山。实不相瞒,我与那千总有交情,想什么时候去采就什么时候去采。虽然我拿这草来没什么用,不过,我觉得应该可以跟沈老板做个交易吧。”

“什么价?”

王三竖起一根手指,道:“一捆一百两。”

沈心文沉默片刻,突然笑了起来,说:“往年一捆一两,你竟开出一捆一百两的价,实在令人哑然。”

王三冷笑说:“买卖既然做不成,那我就只有走了。”说罢,起身告辞。他走得很慢,似乎想要沈心文拦着他,但走到门口也没听到动静,终于憋不住回过头来,问道:“沈老板,银子难道竟比命还重要?”

沈心文不紧不慢地说:“一切自有定数。你的草,我最多开到一捆五两银子,再多的话,就请你另寻买家吧。”

王三气极,扭头就走。

转眼到了交贡纸的日子,知县带着一帮人来到沈家,冷笑道:“沈老板,今日可是交货时期,你若交不出货,别怪我不认旧情了。”

沈心文哈哈一笑,道:“劳烦大人操心了,贡纸已经备好,敬请大人验货。”说罢,便一挥手,十几个人抬着七八个箱子鱼贯而入。沈心文顺手打开其中一个箱子,道:“请。”

知县一看,瞠目结舌,箱子里竟都是洁白如玉的“七节纸”,他不敢相信地又打开其他的箱子,里面也都是贡纸,他失声叫了起来:“你、你这是从哪儿弄来的百叶草?”

沈心文笑了笑,说:“抱歉了大人,聚纸斋自接受朝廷委派制作贡品时,便有保密工艺的约定,这个不可道明。”

知县脸皮抖动,正是他与驻军千总勾结,想要谋害沈心文夺其家产,才将部队驻扎到象鼻山的。随后他又派王三去跟沈心文谈卖百叶草一事,因为他知道就算沈心文得到整个象鼻山的百叶草也不够制作贡品所需的,这样他便可多捞一笔,却没想到沈心文竟然不买。今天他就是来抓沈心文的,可是,谁能想到,贡纸的数量竟然丝毫不差。知县只得一跺脚,灰溜溜地走了。

几天后,沈心文照例办了酒宴,今年,他将父亲的那些老友全都请来了。席间,他高举杯子,诚恳地对众人说:“各位叔伯,我向大家道歉了。过去,因为我少不更事,没有领会到父亲传给我的道理,得罪了各位,幸亏各位不计前嫌,使得聚纸斋化险为夷,在此,我感谢大家。”

不仅是知县,连沈心文也没想到,他的父亲沈万页未雨绸缪,在几十年前便已经发现百叶草是沈家的死穴,于是,他在山区的一个偏僻小村请那些村民也就是今天在座的人,人工培养百叶草。而郭秀才是军师,沈万页给他们的报酬便是每年庆纸宴上的“七节纸”。因为百叶草的特性,一直到沈万页去世后才培植成功。当时郭秀才喜滋滋地去沈家报喜,却不想遭到沈心文一顿痛骂,随后村里人又一起去跟沈家理论,却引起了沈心文的极度反感而断了给他们的报酬。不过,村民们念在老东家的仁义上,仍然将种植百叶草这事继续了下去。也因为这,沈心文才平安地度过了这一劫。

酒席散了后,沈心文开始给大家发放剩下的贡纸。看着这些眉开眼笑的老人,沈心文突然明白了父亲为什么要给贡纸取名“七节纸”了,因为忠、孝、礼、义、仁、智、信是经商的根本,也是徽州商帮之所以能驰骋商界数百年之久的原因啊!

文明礼仪 主持词

古代礼仪小故事

简短校园广播稿

公司员工礼仪心得总结

饮食礼仪之点酒的礼仪的知识

春节主题班会教案

婚礼上的简短主持词

国学经典知识集

国学知识活动总结

大学班会记录范文模板

古代简短文明礼仪的故事
《古代简短文明礼仪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古代简短文明礼仪的故事(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大班毕业典礼简短致辞2022-05-07

我国文明礼仪故事2022-05-06

端午节主持稿2022-11-28

二年级关于儿童班会记录合集2022-07-15

小学生诵读三字经心得体会2023-07-17

文明礼仪班会2023-05-03

写文明的作文800字2023-12-18

班会记录表2023-06-01

礼仪知识策划书2023-09-16

我身边的传统文化征文500字202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