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记游记随笔

时间:2022-07-02 05:55:1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西行记游记随笔(锦集16篇)由网友“塔塔呀”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西行记游记随笔,供大家参考。

西行记游记随笔

篇1:西行记游记随笔

又是一年鱼跃龙门的季节,又是一场选择的盛会。夏日的热烈加上学子的热情使得这个季节特别“火。”每个人都在忙,带着希望,带着力量,带着爱,奔向梦的远方,这使我想起了去年和女儿的一路奔波。各种纷繁的考试落下帷幕,走出高考考场的女儿稍事休整便又踏上了“自招”的闯关之旅。

没有出过远门的我陪着初次远行的女儿踏上西行的列车去往兰州。女儿有一点小小的激动,我看见她随手在本子上写下了“兰州之行”四个字并标上了时刻。我却是满满的担心,因为前方是未知的一切。虽然我时常把“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挂在嘴边,但当“远方”就在路的尽头时,我的担心却把“诗”厚厚的掩盖住了……我貌似平静的关照者正在看书的女儿,尽显一个母亲在陌生环境中应有的本能。女儿却非常淡定,表示她会照顾好自己,让我休息一会儿。

贯穿东西的陇海线上有着太多的景色和故事,随着站点的停靠,上下车的人们忙碌着自己的生活。列车员甜美的声音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渐渐地我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流动的世界里,开始观察车厢内的旅客。

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可爱的儿子到西安看望家人;一群打工的'中年男人占了几排的座位,其中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样子,他们聊着各自的经历。没多长时间“眼镜”的目光就被一个打扮新潮的姑娘给转移走了。他不再侃侃而谈,而是有一句没一句的回应着同伴的话。我们的对面来了一位上年纪的男人,黑红的脸膛,结实的身体,花方格的短袖衫,一双夸张的圆眼睛透露着质朴,大嘴岔,嘴角流露着善良。人还没落座,话就来了:“又坐上这趟车了,又是十几个钟头。”声音中带着豪爽和无奈。听口气是个熟客,话语中得知是德州平原的,要去兰州的儿子家。我于是暗自庆幸有了同路的。

一直坐在过道对面的女孩很安静,她正低头摆弄手机。扎个短短的羊角,衣着朴素。一个精致的粉色小行李箱放在她脚下。看模样像个学生。

女儿还在看她的书,时不时用笔做着记号。我有点累了。列车不间断地在站点停靠,有人上有人下,然后一路前行。

忽然,风风火火到来的两个人引起了大家短时间的关注------原来是看错了座号,一路顺车厢找过来的。一对年龄相差不少的父子。年轻人一身崭新的衣装:纯白的T恤,元白的长裤,脚上是一双雪白的运动鞋。瘦削修长的身材,戴一副近视镜,头发是刚理的,很精神。略显稚嫩的脸上有几颗明显的“青春痘”。长者则是一件肥大而略旧的浅色长条衬衫,一条宽松的深色旧长裤,一双半旧的黑皮鞋擦得很干净。一阵忙乱,有两个人起身离开座位和“眼镜”他们站到了一起。父子俩各自坐了下来。年轻人坐在了女大学生的里面,靠近车窗。我看见他使劲儿往窗户靠了靠,尽量离女孩儿远一点,而后便一直盯着窗外;年长者则坐在女学生的对面,和一个商人模样的时髦男子同座。

车上开始供应晚餐了。女儿和我都不饿。我坚持让她喝了一点酸奶。很明显女儿累了。

我对面的“平原君”和同座吃起了碗面,吃得开心聊得尽兴,有一种说不出的豪爽,让人不禁联想到刘欢的《好汉歌》。“眼镜”一族们在分享着自带的一大包美食,每个人都嚼得津津有味,他们是出行还是回归我不得而知,但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希望正在内心随着路的延伸而升腾……对过的女学生没有吃饭,大概是给家里报了个平安。后来从她与朋友的通话中得知她是在山东学医的,要回家办事情。

“哎,姑娘,咱俩换一下座位行吗?”那位坐在女孩对面的长者说。女孩先是一怔,继而用询问的目光看着长者。

“我是说,咱俩换一下座位,换一下。”长者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你坐在我这里,换一下。”

“我的座号就是这个。”女学生轻声但很坚决地说。我看到她白皙的面孔微微泛红。

“换一下,换一下……”长者说着站起身离开自己的座位,手里提着一个大大的黑色双肩包。

出于礼貌,女学生把自己粉色的旅行箱换了地方,起身和老伯交换了位子。女孩脸上的微笑消失了好大一会儿。我善意的微笑着冲她点了点头表示赞赏,她客气的笑了笑。女孩戴上耳机听起了自己的东西,脸上又渐渐浮起了自信的笑容。

直到长者坐好,一直望着窗外的小伙子才回过脸来,清澈的目光中有一丝的忧郁。他喝了几口水,水壶很好看。长者的心终于放下了似的将头靠在椅背上眯起了眼睛。短而稀疏的一头白发,深深的皱纹镶嵌在宽宽的前额,黑黑的面庞有着太阳的印记。魁梧略胖的身躯显示出他的健壮。不一会儿,长者重新坐好,用极快的方言和年轻人交流了几句,年轻人开始在手机上写东西,放下手机他笑了,给长者轻声说了几句话。他把眼镜摘下来趴在桌子上,脸冲窗外不再说话。

长者喝了几口水,开始在包里掏东西,好大一会儿,他拿出一个红色的布包,里面用塑料袋裹着什么。他一样样都拿出来,原来是一摞煎饼。他拿出一张煎饼又拿出一小袋孩子们爱吃的辣条,撕开,均匀地铺在煎饼上,然后仔细的卷好,便大口大口地嚼起来。

列车继续行驶,沿途经过的城市已经华灯闪烁。车厢里开始安静下来。“平原君”打起了盹;“眼镜”和伙伴们小声地聊着养生话题,小男孩一家人相互依偎着休息。女儿靠在我的肩上小憩。这时我看见长者拿出一碗上好的面,一根火腿肠。两个熟鸡蛋。他把面用开水泡上,鸡蛋剥好,静静地看着东西出神……

“请问,你们这是去哪儿啊?看这孩子像个学生。”我好奇的问道。

“要去兰州考试。”

“大学面试吗?”

“啊,对”

“我们也是去考试的,真巧。我们是聊城的,你们是哪儿的?”我有点小兴奋。

“沂蒙的。”长者的回答很简短。一向健谈的我想把谈话继续下去。

“您的孩子报考的是什么专业?”

“物理吧?我不太清楚。”

“看来学习肯定很棒。他是老几呀?您的孩子都学的这么好吗?”我觉得这几个问题有点唐突。

长者轻声笑了一下:“还行吧,拿了物理和数学的什么一等奖。这不是我的小孩,是我闺女的孩子。他妈身体不好,爸爸不在家,我就来陪他考试了。这也离家太远了……不过,这个大学挺好的。”

“是啊,孩子们的理想都远大着呢。”我笑着点了点头。

长者轻轻拍了拍外孙的肩膀,示意他饭一定要吃一点。我不便再打扰。女大学生向长者投去尊敬的目光,她大概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吧?长者看着外孙开始吃饭,自己拿出一本厚厚的有些磨损的书,戴上眼镜认真地看了起来。

女儿轻轻地对我说:“今天可能是‘父亲节’吧?明天?”原来她并没有睡着。我没有说话,只是在心里默默地祝福这位长者。

篇2:一个人的西行游记随笔

一个人的西行游记随笔

延绵数百公里的贺兰山,守卫着宁夏这段古老而宁静的黄河,造就了富饶一方的宁夏平原。走出了岳飞书写里的那段战火纷飞岁月,贺兰山依旧屹立在黄河西岸,千古不变的精神和意志力,带给了居住在黄河两岸的人们无限的希望和遐想,坚定的力量和朴实的面容正是这里的写照。

多少次在想象历史书中的西夏古国,多少次在心里塑造地理课本中的河套平原。有幸在一次出差的机会中,走遍了整个宁夏平原,亲眼目睹了多年来盼望已久的黄河富庶之地--宁夏。有说道千里黄河富宁夏,宁夏平原借助天然的贺兰山屏障,在黄河水的冲刷下,经过上万年的沉积,形成了现在的平原地带。

银川,宁夏自治区的首府,一个横卧在黄河西岸的千年古城,被历史前进的脚步推向现代化,但万古不变的却是他的精神和守卫家园的贺兰山。远处,贺兰山屹立,光秃秃的山峰层峦叠错,是他的永久颜色,不论春夏秋冬,他的面容依旧。与贺兰山遥遥相望的是造就了这片富饶之地的黄河水,就在银川市的东郊,川流不息的黄河从这里流过,也是那永久不变的颜色,中国黄色,夹杂着泥土和来自高原的霸气从这里飞涌而下,去远方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却留下了这个狭长的肥沃平原。

这是一个有历史的古城,从古至今,经历了太多的他,给人们留下的历史遗迹不是很多,更多的是无限的想象和推测。在贺兰山脚下,有一大片戈壁滩,滩上五十多平方公里的地方树起无数小土包,经考证,这就是当年威震河套平原的党项部落,西夏诸位国王的陵墓和陪葬墓。追寻着历史的'气息,有幸来到这里亲眼目睹这一伟大历史奇迹,号称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虽然经历了近一千年的风吹雨打、战争涂炭以及人为破坏,但西夏王陵的遗迹依然顽强地留存了下来,虽然屡遭破坏,损毁严重,但还是留下不少可以考证的地面遗迹。开国皇帝元昊的陵墓保存较为完好,封土、城郭、围墙及其他祭司的建筑物地基在风雨中犹存,没有了当年那种气吞山河的雄姿,留下了一片荒凉与杂草。站在王陵前,不由的回想起当年西夏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元昊率领百万大军,东征西讨,确立了自己的权威,扩大了自己的底盘,在傲气与霸气的推动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君临天下,号令群臣。想当年是何等的霸气,何等的气魄!历史的前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国家统一的力量始终存在,所到之处无人能敌。经历了近两百年的统治,这个国家终于走向灭亡,被迫走上大一统的道路,在做了许多无端抵抗之后,被元所灭,最终纳入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之中。站在荒凉的戈壁滩中,望着这一个个的土丘,只能感慨,元昊精神可嘉,但却没有更为远大的目标,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不可能这样永久地脱离出去,迟早是要被统一进大中国的版图之中。而元昊及其后代,有着游牧民族的放荡与不羁,没有更深远地去考虑这个国家的经济方针,政治远虑,而最终为此付出沉痛的代价。

中卫,半山半水、半绿半漠,这样的形容随不能恰到好处,但却是他的真实写照。山与水在这里自然结合,黄河凭借自身的雄伟之力,开拓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带给安居在这里的人们用之不竭的农业资源。绿色对于沙漠是奢侈,但对于河套平原来说,却不为新奇,放眼望去,到处是一片春意盎然,如果不是远处沙坡头那段荒凉的沙子呈现在天边,没有会知道这是塞外不毛之地。人工绿化加之合理利用黄河水浇灌,培育出这个风景优美,被纯天然绿色覆盖的城市。有绿色的植被,也有一望无际的沙漠。这些相互不容的自然之敌在这里却得到有效融合,和谐共处的守护者这一个西北边睡小城。

固原,宁夏南部高原地带一个较为落后的地区。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但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有着他骨子里的那种任性和毅力,千百年来顽强地对抗者各种自然灾害,坚强地守护着这片贫瘠的土地。这里海拔近两千米,降雨稀少,干旱始终是挥之不去的阴影,人畜饮水非常困难,更不用说庄稼需要灌溉。庄稼吸收不到有效的雨水,在干涸中苦苦挣扎,一年到头的收成总比其他地方底了好几成,同样的劳动付出,却得不到同样的收获,也许是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现状,没有太多的抱怨,只有更为勤奋的劳作。

在历史上,这里有他辉煌的一面。据史料记载,这里自古以来便是东进中原,西出塞外的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的北线从这里经过。当年,马蹄声还未走远,就迎来了驼铃声,川流不息的商人,在这里过往,带来了西域各种新奇的物品,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固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也拉近了固原与关中乃至东部地区的联系,先进的农耕技术在这里得到快速的传播,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得汉回一家亲,不在有更多的隔阂,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使得民族大团结,国家统一,固原也不在是塞外闭塞之地。

走过河套平原,挥去印象中的风沙,留下更多的是自然与绿色。历史带走了过去的荒凉,留下了一片现代化的城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促使了民族融合的脚步加速向前,没有了隔阂,更多地是信任与和谐。

篇3:西行记游记的散文

西行记游记的散文

又是一年鱼跃龙门的季节,又是一场选择的盛会。夏日的热烈加上学子的热情使得这个季节特别“火。”每个人都在忙,带着希望,带着力量,带着爱,奔向梦的远方,这使我想起了去年和女儿的一路奔波。各种纷繁的考试落下帷幕,走出高考考场的女儿稍事休整便又踏上了“自招”的闯关之旅。

没有出过远门的我陪着初次远行的女儿踏上西行的列车去往兰州。女儿有一点小小的激动,我看见她随手在本子上写下了“兰州之行”四个字并标上了时刻。我却是满满的担心,因为前方是未知的一切。虽然我时常把“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挂在嘴边,但当“远方”就在路的尽头时,我的担心却把“诗”厚厚的掩盖住了……我貌似平静的关照者正在看书的女儿,尽显一个母亲在陌生环境中应有的本能。女儿却非常淡定,表示她会照顾好自己,让我休息一会儿。

贯穿东西的陇海线上有着太多的景色和故事,随着站点的停靠,上下车的人们忙碌着自己的生活。列车员甜美的声音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渐渐地我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流动的世界里,开始观察车厢内的旅客。

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可爱的儿子到西安看望家人;一群打工的中年男人占了几排的座位,其中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样子,他们聊着各自的经历。没多长时间“眼镜”的目光就被一个打扮新潮的姑娘给转移走了。他不再侃侃而谈,而是有一句没一句的回应着同伴的话。我们的对面来了一位上年纪的男人,黑红的脸膛,结实的身体,花方格的短袖衫,一双夸张的圆眼睛透露着质朴,大嘴岔,嘴角流露着善良。人还没落座,话就来了:“又坐上这趟车了,又是十几个钟头。”声音中带着豪爽和无奈。听口气是个熟客,话语中得知是德州平原的,要去兰州的儿子家。我于是暗自庆幸有了同路的。

一直坐在过道对面的女孩很安静,她正低头摆弄手机。扎个短短的羊角,衣着朴素。一个精致的粉色小行李箱放在她脚下。看模样像个学生。

女儿还在看她的书,时不时用笔做着记号。我有点累了。列车不间断地在站点停靠,有人上有人下,然后一路前行。

忽然,风风火火到来的两个人引起了大家短时间的关注------原来是看错了座号,一路顺车厢找过来的。一对年龄相差不少的父子。年轻人一身崭新的衣装:纯白的T恤,元白的长裤,脚上是一双雪白的运动鞋。瘦削修长的身材,戴一副近视镜,头发是刚理的,很精神。略显稚嫩的脸上有几颗明显的“青春痘”。长者则是一件肥大而略旧的浅色长条衬衫,一条宽松的深色旧长裤,一双半旧的黑皮鞋擦得很干净。一阵忙乱,有两个人起身离开座位和“眼镜”他们站到了一起。父子俩各自坐了下来。年轻人坐在了女大学生的里面,靠近车窗。我看见他使劲儿往窗户靠了靠,尽量离女孩儿远一点,而后便一直盯着窗外;年长者则坐在女学生的对面,和一个商人模样的时髦男子同座。

车上开始供应晚餐了。女儿和我都不饿。我坚持让她喝了一点酸奶。很明显女儿累了。

我对面的“平原君”和同座吃起了碗面,吃得开心聊得尽兴,有一种说不出的豪爽,让人不禁联想到刘欢的《好汉歌》。“眼镜”一族们在分享着自带的一大包美食,每个人都嚼得津津有味,他们是出行还是回归我不得而知,但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希望正在内心随着路的延伸而升腾……对过的女学生没有吃饭,大概是给家里报了个平安。后来从她与朋友的通话中得知她是在山东学医的,要回家办事情。

“哎,姑娘,咱俩换一下座位行吗?”那位坐在女孩对面的长者说。女孩先是一怔,继而用询问的目光看着长者。

“我是说,咱俩换一下座位,换一下。”长者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你坐在我这里,换一下。”

“我的.座号就是这个。”女学生轻声但很坚决地说。我看到她白皙的面孔微微泛红。

“换一下,换一下……”长者说着站起身离开自己的座位,手里提着一个大大的黑色双肩包。

出于礼貌,女学生把自己粉色的旅行箱换了地方,起身和老伯交换了位子。女孩脸上的微笑消失了好大一会儿。我善意的微笑着冲她点了点头表示赞赏,她客气的笑了笑。女孩戴上耳机听起了自己的东西,脸上又渐渐浮起了自信的笑容。

直到长者坐好,一直望着窗外的小伙子才回过脸来,清澈的目光中有一丝的忧郁。他喝了几口水,水壶很好看。长者的心终于放下了似的将头靠在椅背上眯起了眼睛。短而稀疏的一头白发,深深的皱纹镶嵌在宽宽的前额,黑黑的面庞有着太阳的印记。魁梧略胖的身躯显示出他的健壮。不一会儿,长者重新坐好,用极快的方言和年轻人交流了几句,年轻人开始在手机上写东西,放下手机他笑了,给长者轻声说了几句话。他把眼镜摘下来趴在桌子上,脸冲窗外不再说话。

长者喝了几口水,开始在包里掏东西,好大一会儿,他拿出一个红色的布包,里面用塑料袋裹着什么。他一样样都拿出来,原来是一摞煎饼。他拿出一张煎饼又拿出一小袋孩子们爱吃的辣条,撕开,均匀地铺在煎饼上,然后仔细的卷好,便大口大口地嚼起来。

列车继续行驶,沿途经过的城市已经华灯闪烁。车厢里开始安静下来。“平原君”打起了盹;“眼镜”和伙伴们小声地聊着养生话题,小男孩一家人相互依偎着休息。女儿靠在我的肩上小憩。这时我看见长者拿出一碗上好的面,一根火腿肠。两个熟鸡蛋。他把面用开水泡上,鸡蛋剥好,静静地看着东西出神……

“请问,你们这是去哪儿啊?看这孩子像个学生。”我好奇的问道。

“要去兰州考试。”

“大学面试吗?”

“啊,对”

“我们也是去考试的,真巧。我们是聊城的,你们是哪儿的?”我有点小兴奋。

“沂蒙的。”长者的回答很简短。一向健谈的我想把谈话继续下去。

“您的孩子报考的是什么专业?”

“物理吧?我不太清楚。”

“看来学习肯定很棒。他是老几呀?您的孩子都学的这么好吗?”我觉得这几个问题有点唐突。

长者轻声笑了一下:“还行吧,拿了物理和数学的什么一等奖。这不是我的小孩,是我闺女的孩子。他妈身体不好,爸爸不在家,我就来陪他考试了。这也离家太远了……不过,这个大学挺好的。”

“是啊,孩子们的理想都远大着呢。”我笑着点了点头。

长者轻轻拍了拍外孙的肩膀,示意他饭一定要吃一点。我不便再打扰。女大学生向长者投去尊敬的目光,她大概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吧?长者看着外孙开始吃饭,自己拿出一本厚厚的有些磨损的书,戴上眼镜认真地看了起来。

女儿轻轻地对我说:“今天可能是‘父亲节’吧?明天?”原来她并没有睡着。我没有说话,只是在心里默默地祝福这位长者。

篇4:西行记500字作文

西行记500字作文

早上八点半,别过游船,我们如期而至重庆。在等火车去成都的档儿,我和爸爸妈妈在车站附近的富侨店做了个足底按摩,潇洒了一把。当火车顺利抵达成都后,我们前脚刚入住蜀亭酒店,后脚便奔向了著名的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始称“成都草堂”。杜甫在这里先后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他的诗作不像诗仙李白那样浪漫洒脱,处处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草堂中有一尊杜甫的`塑像,他衣衫单薄,瘦骨嶙峋,可见当时他的生活是多么穷困潦倒啊。据说,就是这么一间简陋的草屋,在一年秋天,一场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秋雨浇透了屋内的衣被。茫茫黑夜,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脍炙人囗的不朽诗篇。

望着现在翻修一新的杜甫草堂,听妈妈背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我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草堂门前那一幅名联上——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晚上,爸爸请我们吃了一顿热乎乎的火锅,四川麻辣名不虚传,我用筷子蘸了一点红油汤,舔舌尝了尝,立马感到舌头就像生起了熊熊烈火,又麻又辣,直逼喉咙,那股味道真是无法形容。我只能用冰镇的饮料来缓解口中的 “痛苦”,唉,看来,我是当不了四川的“辣妹子”了。

篇5:湘西行记读书笔记

今天,我阅读了沈从文《湘行散记》中的《鸭窠围的夜》。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夜宿鸭窠围的所见所闻,不仅描写了湘西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更写出了对生命的感悟。夜本是黑暗、寂静的,但在沈从文的笔下,却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每一位人物、每一个场景都描写得生动、自然,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既体现出鸭窠围热闹的气氛,又让人们对人与自然这一话题有了新的思考。同时,文章也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写了鸭窠围夜中的人、景、物,极具文学色彩和诗意。结尾段中,作者又通过声音和色彩,将先前 “娱乐”的主题转化为“生存”,告诉读者那“原始”的生活几乎是恒古不变的,是会一直延续下去的,使读者极其深刻地感受到湘西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

《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散文的代表作,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真挚吐露出自己的感情,且文笔流畅、感情真挚、用词优美,彰显出沈从文独有的特色,是整个《湘行散记》中最为动人的文章。

篇6:湘西行记读书笔记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沈从文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交际女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交际女,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沈从文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沈从文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沈从文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沈从文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沈从文们在沈从文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篇7:湘西行记读书笔记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是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许多年前读沈从文,是《边城》里的翠翠和傩送,是夜晚伴着虎耳草的清香入梦的爱情。如今再读沈从文,却是字里行间满溢的爱和尘世烟火气息里的宁谧与惬意。

《湘行散记》作为沈从文最富代表性的散文集,收录了沈从文最经典的散文和他写给张兆和的信件。与沈从文走在湘西小城的字里行间,水手们的野话,吊脚楼的风韵,落水的候选水手荷荷的哭声,行舟水上吃的鱼,南方薄薄的积雪,每一个物事,都是日常生活里的平凡,却是在平凡里透露出安详的幸福和暖意。

在写这些信件的时候,沈从文刚与张兆和新婚四个月,母亲重病,沈从文回湘西看母亲,在分离的行船上,他动笔写下了这些字。人间自是有情痴,更何况张兆和对于沈从文,是多年的执念和恋恋不忘。当年在他的课堂上旁听的学生,萦绕在他的梦境里多年,如今终于成为了他的妻子。但新婚燕尔,却要遭受近一月的分离。“你只瞧,如今还只是四分之一的别离,已经当不住了,还有廿天,这廿天怎么办?”

那些浸着摇橹人的歌声跋山涉水到达张兆和身边的信纸,一封接一封,透着沈从文浓情的蜜意。“你不要为我难过,我在路上除了想你以外,别的事皆不难过的。”在南方清明如玉的水里行船,是归途亦是离途,他向着暮年病重的母亲归去,心中却念着远在北地的爱人。是爱人温暖的手掌,泛着浅浅笑意的唇边,带着他绻绻的爱的温婉女子。可是如今,他在行船上,他盼望归途,也渴望离途,只是那船,度日如年。

篇8:湘西行记读书笔记

1934年年初,因母亲病危,沈从文自北平回凤凰探视。据吴世勇编著《沈从文年谱》所述,沈从文于1月7日离开北京,先坐火车至长沙,继而在长沙转汽车至常德。随后在旧友曾芹轩的陪同下于1月12日到达桃源。

往后十多天,沈从文坐小船沿沅水逆流上行,于1月22日抵家。行船途中,沈从文每日给新婚妻子张兆和写信,报告行程及途中之见闻感想。一路下来,共写了将近50封信。

回到了北平后,沈从文以这些家信为底本,整理成散文多篇,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后商务印书馆于1936年3月将《湘行散记》结集出版。

集子中的文章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展现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自发抗争。

篇9:湘西行记读书笔记

再读《湘行散记》,又一次感受到了从文先生那如水一般的文字带着湘西的秀丽山水,带着浓浓的湘西风情,带着对生命,对历史的感悟静静流淌而过。文字虽如水,过而无痕,却沉淀下了太多的叹息。

《湘行散记》收录了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湘行书简》《湘西》及《烛虚》等作品,可以说贯穿了从文先生20、30、40年代三个时期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创作在纵向发展上,因表现形式的的差别体现出三个阶段的不同风貌,展示出从文先生对生命意义始终如一的探究。

《湘行书简》作于从文先生回家探母途中,是他与夫人张兆和的一组信札,以散文般的文字描写了先生归途中的所见所闻,后来的《湘行散记》即是根据这些诗意的信札写成。仅仅是六篇散文,那条纵贯湖南西部的河流以及两岸的风光民俗人情,就被用清新优美的文字展现在世人面前。

篇10:川西行之十二随笔

川西行之十二随笔

稻城亚丁是此次旅行的目的地之一,为了一睹她的尊容,洗涤心灵的尘埃。我驱车苦行,山一程水一程,跋山涉水,风雨兼程。

终于可以亲手撩开她神秘的面纱,聆听她那神奇美丽的传说。一路的艰辛,难以表述,终是苦乐相伴,悲欢自喜了……!

在亚丁自然景区下的香格里拉镇找到了一家叫稻城亚丁智选假日酒店安顿好住宿,条件不错,就是价格贵了点,但要在此逗留三天,且又是主要目的地,隐痛的心也就释然了许多。

此行运气很不错,少有的目睹了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三座神山的尊容。

她们雄踞群峰之上,与苍穹相接,洁白的雪峰与白云相拥,千百年蕴蓄的雪岭冰峰,在春风里消融,化为千万朵在峭壁上飞泻的浪花,沛泽成川,滋润着万物大地;她静谧圣洁,威仪中透着慈祥的光芒,令无数芸芸众生匍匐在她的脚下。令我等凡尘中人也是望峰息心,窥谷忘返。

亚丁自然保护区,原始风貌保存极为完好,雪山、冰川、湖泊、草原、沼泽,川谷,野生动物,原始森林植被茂密等构成了极为和谐的天然生态系统。是立体的诗,天然的画。被称之为蓝色星球上最后一块净土。

景区内成片的数百年的苍松虽遭雷霆霹雳,寒风凛冽,苍劲盘曲,不改其贞。依旧青翠挺拔,终活成永恒的样子。

高不余米的荆棘灌丛,经历了百年岁月,鸟不敢落,兽不敢过,以自己的姿态守护着脚下的一方土地,这里的每一株植物在这高寒的`天地间都有着自己的尊严。

在苍岩罅隙中顽强生长的绿植,纤弱的径叶却开出一朵晶莹美丽的花朵,谁能不被这生命的顽强所感动呢?这里山川清丽,林海茂密,河谷绿洲,芳草萋萋,

亚丁极美,美的我语尽辞穷,她的美无法描述。

无法描述的美一一才是最美!

出行以来,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旅行的目的是什么?旅行的意义又是什么?

是筋骨的放松?是心情的愉悦?是灵魂的归属?这在我千里之行中似乎并没有变得明晰。

或许,旅行就是一场修行,修自己的耐心、恒心、平常心。

因旅行中的许多不确定性,使得我们在过程中常常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一边选择,一边放弃。在旅行中能更好地理解日常中常纠结的得与失、取与舍。

通过旅行能清醒的看到与他人的不同,无需迎合,无需攀比,无需,凡事尽力不苛求,尽心极力走好自己的路。

求一自在,得一欢喜,素心简囊便好!

篇11:游标本记-游记随笔

游标本记-游记随笔

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有机会欣赏这别致的“标本”,我期盼已久。

皇家风范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一进门,就看到一座高耸雅致的小凉亭,名叫天泉亭,出檐高挑、庄重质朴。

再往前,便是秫香馆,远看秀美精巧,近看古朴雅致。馆里面都是各式各样的苏绣,让人看了爱不释手。踩着用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往前走,看,那就是梧竹幽居啦!屋顶上的六个檐角翘起来,有一种特别的典雅姿态,仿佛走进了几千年前的院落一样。在屋顶上还有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木头窗向外敞开着,大门也是向两侧开放着,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屋内古老的家具把我深深地吸引了,棕色的椅子背上刻着精美的图案,两个高架台上摆着两盆盆景,为梧竹幽居增添了不少生机。

走出梧竹幽居,是一座小岛,岛上的放眼亭雕镂精细,层次丰富。阳光照射下来,使它的身影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路过小岛后,就是听雨轩,它的前面有一汪清水,水中植有荷花,水边有芭蕉、翠竹,与荷花前后相映。穿过听雨轩,眼前出现一座古风浓郁、小巧玲珑的堂苑,那便是远香堂。导游说,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留听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盛夏,是荷花盛开最为美丽的时刻,来自世界各国的游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不只是为了观赏拙政园的古典美,也为欣赏这园中荷花的淡雅清秀。

古典私家园林狮子林

欣赏完皇家风范的拙政园,肯定不能错过汉族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狮子林,于是我们便赶到了这里。

狮子林以假山着称,狮子林的'假山模拟与佛教故事有关的人体、狮形、兽像等,怪石林立,水池萦绕。狮子林中有一座假山八卦阵,山体分上、中、下三层,有山洞二十一个,曲径九条。山上古柏、古松枝干苍劲。据说乾隆皇帝来到这里,在八卦阵中转了大约两个时辰才出去,可见这假山千奇百怪,蜿蜒曲折。

园内水池中心有亭伫立,曲桥连亭。在假山深处,山石呈悬崖状。一股清泉经湖石三叠,奔泻而下,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引人注目的人造瀑布。

定园及其他

定园是明代开国重臣刘伯温的私家住宅。

走进园内,先是一条长廊,水声清脆入耳,向左望去,便是一座水榭廊桥,还有一个大茶壶,高耸在空中,顺着壶嘴向外喷散着伴有茶香的水,虽只不过是湖水罢了,但伴着满园的茶花泛出的清香,让这园中的景象怡人许多。走入廊桥,一幅天然水墨画随即映入眼帘。

定园内水味浓郁,一路走过,都有流水相伴,颇具灵性。一路上也都有走廊通行,中间环绕的一条河,有小船游过。还有一座座小桥,连接着两边的走廊。通过景观图一看,中间那条绿色连接两端的一大一小的湖水,分明就是一只绿如意。这时,导游便有了“正因此处有如意之形,才被称之为风水宝地”之说。

微风徐徐,碧波荡漾,我们也乘上了乌篷船,在水中随船荡摆,过足了渔橹闲人的隐。听着船橹的咿呀声,再向岸上看去,刚刚走过的亭廊似乎更加别具特色,我们置身在绿如意的柄上,眼前是有一半儿结构的“半亭”,身后便是形似一把撑开的大伞的“伞亭”,真不敢相信,竟有这样风格奇特的景观,怎不引人注目?

姑苏城内每条路都通向一座园林,每座园林都倚水而建,亭台楼阁、廊桥水榭,把姑苏城连成了一幅最美的画卷。

篇12:游记随笔:玉成桥记

游记随笔:玉成桥记

坐看山川八百里,谁人不识玉成桥,玉成桥橫卧于绛水之上,是连接草池,三岔坝,巫庙沟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有玉成锁钥,纵横雄州的'美称。

玉成桥又名王成桥,始建于明武宗正德八年(即公元15),相传时任知州朱佑平征调数千民夫采丹景山之石,伐垮龙山之木,历时三年终于筑成了一座可并排行进三乘马车的石混拱桥,桥两侧有二十四尊伏水兽镇水,离桥二十步,建有石牌坊一座,上书君恩二字,昭示皇恩浩荡。

桥建成后,乡人沿河遍植黄桷树,感其恩,将此桥命名为王成桥。历经明清战火,王成桥早已残破不堪,二十四兽和石碑坊荡然无存,只有当初的种植的黄桷树成了玉成桥著名的风景。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吊脚楼人(今玉成落魂桥一带)苏玉成,出任四川督军刘存厚副官。刘念其是同乡,从军饷中拨出300大洋,在王成桥旧址重修石板桥一座,乡人感其恩德,将王成桥更名为玉成桥,并在桥头立碑,以彰其功勛。

一桥凌云落日斜,夜半渔歌下草池。玉成桥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1972年,简阳县人民政府兴修玉成桥水电站,折除了有近60年历史的玉成桥,筑一小坝,当地人称之为小桥。同年,在水坝50米的下游,筑一砖混结构的十二孔拱桥,命名为玉成桥。二桥映月成了玉成桥老街独特的风景。

大桥小桥月中藏,绛溪河水锁二娇,相传玉成桥在三国时,就成了太子刘禅读书,溜马的好去处。现在玉成乌棒桥,滚柴坡一带还保有诸如读书台,饮马池等三国遗迹。

篇13:老鼠西行记童话作文

老鼠西行记童话作文

这是一只“不可理喻”的老鼠,他每天呆呆的坐在山坡上,望着太阳从山的那头升起,再从平原的另一头落下,脑海里全是对太阳的'憧憬,一点也不像一只老鼠该有的样子。

这天,老鼠终于不能忍受未知的痛苦,不顾众人的劝阻,毅然踏上了寻找太阳的旅程。

一路上,风呼呼的吹,雨啪啪的打,仿佛都在对小小老鼠表示疑问,可小老鼠手持一根小小的竹棍,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

经过了一望无际的原野,爬上了直插云天的险峰,踏上了荒无人烟的沙漠,可小老鼠觉得,太阳还是那么遥不可及。

这时,远处走来了一只蚂蚁,小老鼠赶忙跑上前去打听。蚂蚁说,它是从太阳落下的地方来的,从这儿,越过十五座山,渡过十五条河,再穿过十五片平原,就能看见太阳在洗澡了。

小老鼠听了,连忙道谢,踏上了更艰苦的路途。

一路上,经历风雨冲刷的小老鼠逐渐长大,支持它的信念永远是太阳。这一天,当年过花甲的“小”老鼠,站立在那一片海洋边的时候,它感到生命中从未有过的兴奋。因为它感到太阳的温暖,它看到太阳像一个大大的玻璃球,在水中一沉一浮。

它平静的闭上了眼,做一个很长很长的美梦,它看见,太阳向它微笑。

篇14:随笔游记

随笔游记500字

随笔游记500字

“疏林泛潮景,翠岭含云烟,祠殿何沈邃,古木郁苍然。”这便是朱熹对北辰山的喜爱。

抬头向上看,宏伟的大门上刻立着北辰山这三个大字。

走进大门,心里感到飘飘然,说不清是什么感觉,有种成仙了的兴奋。

北辰山的'大名早有所闻,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客都曾在此地留下的诗词墨宝,如宋代的朱熹曾在石矶上提“仙苑”二字,在当今的21世纪人能一览它的风范。苍劲而有力,古韵十足。

来北辰山,必不可少的地方便是那十二龙潭,那里景色宜人,一条白玉带从山涧上直惯而下,打在岩石上,“啪啪啪”的响,构成一曲悦耳的乐章,一曲未完,一曲又起……那,溅起的水花,如仙女散花,又如一朵盛开的白莲,赏人悦目。

十二龙潭里的水“青蓝冰水”。捧起来喝上一口,甘润中带着甜美……

据说,唐末时期,王审知“北山竹林拜剑,”剑竟三拜而三升。起义军欲拥立为王,王审知受后梁朱温封为“闽王”后,施政有方,恩泽八闽,被尊为“开闽第一”,后人称为开闽王,老百姓为纪念王审知,特建忠惠王庙及闽王衣冠冢。

此时我们便是在广利庙,望着那可望不可即的庙,我的心里像是被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交结在一起,有崇拜,羡慕……

篇15:武陵山峡谷记游记随笔

武陵山峡谷记游记随笔

山间的索桥上,白云象浪花,江中的波浪瞬息万变,我仿佛是一只山鹰,我想飞。

可笑的是蹒跚的脚步嘲弄了我。

“你还在桥上打颤,怎么会想到飞天......”

恍然大悟,我集中了注意力摸索着过了桥,向前面的大山奔去。

山径上,一只小鸟衔着一颗生命的种子掠过我的头顶......

武陵山大峡谷的回声

“你好......”

迸住全力喊了一声,惊扰了流云,让小鸟扑扑地四下飞,山泉也止住了喧闹。

望着眼前如黛的.群山,枫树燃着红烛,柔柔的光点亮陡峭的山顶。

天,蓝得晶莹,透明。

山如此的静,静得听见血在流淌。

“你......好......”

真的,听清了,这是我们的声音,也是大自然的声音;在这绿色的峡谷中,是生命的呼喊,是对人们深深的祝福。

篇16:优美游记随笔写作:摩天岭行记

丁酉年仲秋,既望之后二。午后觉时,趣至于思,情泛于行,遂纵车漫如。

忽望眼,摩天岭三字赫然在目。即解鞍驻足,过油路,盱碑石。再行,弥望远山朦胧;起似浪,涌如龙的云朵,百态千姿,风情万种;时而演绎着千军万马,浴血奋战、人嘶马喧的古战场、时而又似丢戈弃甲、漫卷祥和之经幡;须臾,碧空如洗,苍山呈秀,层林尽染;烽火台,杂杨柳,落叶松,沙棘树,明长城蜿蜒远方,清晰可见。此乃杜郎在世,豆蔻词工,难赋其无穷画卷之俊美。

若夫徐行山间,林壑蔚然幽深,时伴水声潺潺,野莺吟颂。峰回路转,偶现独木伴崖;傲视群峰,长谷铺毡,驳荦牛羊,恬静悠然。真乃是醉翁之意,山水之间。噫吁嘻!自然造物,迥态万千,似无字经书,众僧研读;又是无疏之教案,启迪莘莘学子之智慧。敬畏天地,静观其变,闲庭信步可安然。

至若上路高巅,大翅飞展,挟鹏降云,载殊伦之伟力,经络远连。俯视山川,胸襟畅怀,放声长歌,豪情逸兴勃然;苍天高远,大地廖廓,顿觉宇宙之无穷。时至此,再眺远山,暮阳如血,绚焕群峦;烟波浮幻,佛入仙端;水墨丹青巨幅,更境若幽禅。踽踽牧归野老,越陌珊珊。此游意酣情未尽,只是夕阳在残;不老童心依旧,落霞今去,翌日依然。

琴心剑胆两相随,秋水长天浑一辉。

闲云伴舞共君悦,远岫出阁隐若微。

轻风野鹤碧落列,谁敢控抟涧喧豗。

睡红醉脸何时醒,只在汽笛把我催。

作者:苏庆昌

公众号:优页作文选

西游记鉴之事业成功有玄机散文

游随州大洪山记游记随笔

白湖毅行记游记随笔

西游记摘抄笔记

白马之白杂文随笔

西游记的读书笔记随笔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杂文随笔

名著导读试题及答案

楼观台行吟现代诗歌

我眼中的西游记作文

西行记游记随笔
《西行记游记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西行记游记随笔(锦集16篇)】相关文章:

旅行游记随笔:伯尔尼2023-06-18

描写火焰山作文2022-09-09

新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提纲2023-12-24

我的唐玄奘作文2022-09-17

《小石潭记》原文及赏析2023-01-09

笔下漫记散文随笔2022-08-21

小石潭记原文翻译2023-04-10

西游记阅读笔记作文2023-01-14

《小石潭记》原文、翻译2022-08-23

小石潭记思想感情2022-11-1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