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流产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集锦10篇)由网友“今日綾波明日香”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人工流产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人工流产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1 心理需求及护理
(⒈) 安全的需要是人工流产者最普遍的需要“他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人流室,担心操作者技术如何,疼痛、术中出血情况,会不会影响今后的生育等等。这时医护人员应主动和其交流,态度诚恳热情,引导其说出自己的担忧,给予心理上支持和安慰。
(⒉) 尊重和理解对接受人工流产者来说,她们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和理解。由于种种原因需要终止妊娠,她们多以自责、羞愧、尴尬的心情来到医院,害怕遇见熟人,害怕医护人员的训斥和嘲笑,故应以温暖体贴的话语、真挚的同情心,给予心理上开导,尊重她们的人格,切忌态度简单粗暴,语言粗鲁,伤害病人自尊心。
2 不同年龄组心理需求及护理
(⒈) 24岁以下(第1组)该组多为初次怀孕,初次做人流术,对手术过程不了解,处于完全陌生的气氛中,主要的心理问题是胆怯、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器械的碰撞声、吸引器的响声及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十分敏感,对疼痛的耐受性较差。对此可用暗示转移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减轻其心理负担。对她们提问要善于解释,有的未婚先孕者出于羞耻心理常出现掩饰行为,暗自忍受、对手术中出现不适不吭声,应予以重视,注意观察其表情、面色、脉搏的变化,尊重她们。使其适应手术过程,消除不良心理反应
(⒉) 25~35岁(第2组)这组是生育高峰期的妇女,多经历了怀孕分娩的过程,有的亲身体会过人流术,多因节育措施不当或带环妊娠,主要的心理问题是恐惧,对这些病人要合理恰当地向其解释,讲清楚越怕越紧张越疼痛的道理,用关切的话语和她交谈,以转移其注意力。
(⒊) 35岁以上(第3组)除有第二组的经历外,有的是换取节育环后未采取节育措施或措施不当而怀孕。这组病人常顾虑重重,处于紧张尴尬状态,怕遇上熟人,希望尽快地做充人流术,由于年龄较大,在手术中比较关心医生的技术水平,担心手术的成功率,术后是否有后遗症等,医护人员应以姻熟的技术,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热情的态度,给病人心理上支持,使其主动顺利完成手术。
篇2:糖尿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
一、愤怒、悲观和失望的心态:此类心态患者均为1型dm,占54.4%.由于患者多是青少年,一旦被确诊,将终生依赖外源胰岛素治疗,如果没有外源胰岛素替代治疗,将会导致危及生命的代谢紊乱,而他们又正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当他们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加之必须终生控制饮食,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同时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情感脆弱,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有些青少年还认为患病是父母遗传的结果,将愤怒的情绪针对父母,责备父母。针对患者的心理情况,我们在做宣教时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渲泄法使患者发泄愤怒的情绪,以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并且反复讲述dm的治疗前景并请恢复较好的患者介绍经验,消除患者悲观、愤怒和失望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必胜信心。这类患者情绪稳定后均很主动地配合治疗护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内疚混乱的不良情绪:此类患者均为2型dm,占39%,中年人居多,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有的父母自己患dm,又看到下一代也患了dm,以为自己遗传给了孩子更产生深深的内疚心理;有的患者伴随dm诊断,需要改变多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食物选择受到限制而出现愤怒、拒绝和忽略。有的患者被家庭成员过度保护,导致过度的依赖和反抗心理。对于这类患者需用真诚的态度使之相信我们,让其把思想顾虑倾诉出来,让患者了解到dm目前虽不能根治,但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运动、科学地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象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帮助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使患者调适自己的不良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焦虑恐惧的心理:此类心理患者1型占4.2%,2型占35.9%,较为多见,这是因为dm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dm知识的不准确认识而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他们惧怕因患有dm而影响自己的将来和那些需要他们负起责任的家人,惧怕死亡,对治疗过分关心,甚至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护理人员平时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焦虑恐惧的原因,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给患者以支持、鼓励并提供疾病的忠告,适时进行dm知识宣教,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转移其消极心境。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并介绍意志坚强的住院病人与患者进行“心理交换”,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洞察法”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焦虑恐惧的心理障碍。
四、怀疑、拒绝和满不在乎的心理:此类心态患者中1型dm占8.9%,2型dm占17.6%.1型dm患者被确诊后,不愿意看到与他人不同,他们拒绝胰岛素治疗和血糖检查或者放弃计划好的治疗饮食,特别是恋爱中的患者害怕对方知道自己患有dm而抛弃自己,有意识地拒绝治疗而发生酮症酸中毒,28例2型dm患者均为早期,症状较轻或无症状,一般情况好,有的则红光满面,貌似“体格健壮”,自认为得了dm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对身体无大影响,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有的患者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这种心理在疾病的早期能使患者保持积极的态度,仍忘我工作而不重视治疗,但长时间的拒绝则阻止了适当的自我监护致病情加重。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于有意识拒绝的患者给予关心和照顾,鼓励患者倾诉心里话,针对其内心矛盾作疏导安抚工作。有的患者认为胰岛素就像毒品一样,一旦使用就会上瘾,导致用量越来越大,而拒绝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应同主管医生一起向患者说明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注射适量的胰岛素是对自身分泌不足的补充,正确注射胰岛素不会上瘾也没有危险。对于满不在乎的患者应控制好自己的感情,耐心细致地介绍有关dm的知识。高血糖的危害性及不重视治疗已发生并发症的病例,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使其克服对疾病怀疑、拒绝承认及满不在乎的心态,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以后,治疗信心增强,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五、厌世抗拒治疗的心理:有此心态患者1型占2.5%;2型占7.5%,均为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治疗效果不佳者。他们对治疗用药产生对立态度,认为无药可医,迟早都是死,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对于这类患者首先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患者的信赖,主动与患者谈心,合理提供治疗信息,对病情变化、检查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信心;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影响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厌世的心理现象,从而积极地与疾病抗争。
篇3:2患儿输液心理护理分析
250例患儿输液心理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患儿输液心理的心理特征,加强心理护理。方法:采取调查、心理询问、表情观测等方法,对250例患儿进行心理特征分析,并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对不同的情况分别处理。结果:护理组患儿输液合作率为87.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患儿输液时,应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可提高患儿配合治疗的成功率。
关键词:输液疗法;方法;心理护理
随着我国医学环境的不断改善,心理护理已经成为医院护理环节中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患儿输液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安抚家长的情绪及护士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患儿输液的心理护理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本院1月~月在门诊部首次进行静脉输液的急诊患儿250例,年龄2~9岁。研究中,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对照组125例,男66例,女59例,年龄(5.90±1.12)岁;护理组125例,男61例,女64例,年龄(5.40±1.54)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使用调查法,护理人员向患儿家属询问患儿平时的性格特征、心理行为,同时观察患儿的面部表情,大概了解其心理活动。嘱咐对照组的家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并说明注意事项,与患儿家长加强沟通,对患儿采取常规的治疗手段。而护理组则是加强与患儿的沟通,温柔的对待每一位患儿,轻拍、抚摸患儿,并积极鼓励患儿,主动与其交朋友,语言温柔,动作轻微,同时要求加强积极配合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软件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实践证明,对照组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比较紧张,眼神较恐惧,配合率为68.0%(85/125);而护理组的患儿比较平静,表情轻松,眼神轻松,治疗配合率为87.0%(112/1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心理护理与输液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联系,如果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情绪不好,也很难一次成功,所以,除了应具备完善的医学理论知识外,还需掌握数量的穿刺技术,当然,高度的责任心也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输液的一次性成功率。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输液的滴速,并观察针头有无断损[2]。
医护人员必须根据输液规范严格操作,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儿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向患儿家属说明输液的必要性,以及输液有可能引起的并发症。输液应在医护人员的监控下进行,门诊患儿应集中在输液观察室,同时做好记录,以便医护人员应对输液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措施熟练掌握正确实施[3]。
3.1 对患儿的心理护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需采取不同的护理手段:①对于周岁以内的患儿输液,在穿刺过程中通常需要助手协助固定患儿头部,这必然使患儿感到恐惧,所以,护士应尽量缩短这一过程持续时间,在静脉穿刺时,可以选择让患儿家属抱住患儿,穿刺完成后再放下患儿,穿刺并妥善固定后立即抱起并哺乳以安抚患儿;②幼儿学前阶段的患儿反抗情绪较强烈,也比较喜欢新奇的玩具,好奇心强,护士可以和家长配合,许诺给他买喜爱的物件,同时安抚他们,告诉他们这是最小的针头,无疼痛感,减轻患儿的紧张情绪,积极取得他们的配合;③上述的护理方式主要适合幼儿园学前时期的患儿,而已经步入幼儿园的儿童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喜欢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采取各种鼓励的护理手段是十分可行的,例如,通过言语进行鼓励,或者给一些小朋友喜欢的玩具等鼓励他们。待患儿的情绪逐渐放松后,并在家长的配合下,尽快找到血管行静脉穿刺;④学龄前儿童通常可以主动配合治疗,但也有些许紧张情绪,此时,护士可与患儿交谈,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对肥胖或手足冰凉等血管显现不明显的患儿,可在与他们交谈的同时,采用手臂下垂、局部热敷等方法帮助血管的显露,选择桡静脉等易于穿刺的静脉进行穿刺[4]。
3.2 注意与患儿家长沟通:护士要发自真心的关心患儿,重视患儿家属的实际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在治疗中,一些患儿家属不希望进行头皮穿刺,认为头皮穿刺会剃光头发,影响美观,护士应说明头皮穿刺的必要性,并指导患儿科学的看待头皮穿刺,除此之外,还可选择前额浅表静脉行离心穿刺,这样做就不需要提出太多的头发,保证患儿头部美观。完善自己的心理护理知识,认真对待每一位患儿,对年龄稍大一些的患儿可进行输液前教育,以鼓励、赞美为主,耐心引导他们积极配合输液治疗,提高治疗效果[5]。
3.3 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在静脉穿刺中,也会出现一次不成功的问题,此时的家属往往不能理解,有的还会向护士发脾气。因此,护理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耐心仔细,抱着负责到底的态度,奉献自己的爱情,并向家属解释清楚没有一次穿刺成功的原因,尽量得到家长的谅解与配合,及时完成静脉穿刺。患儿在输液时,身边最好只留下一位亲人,这样做既可以减轻家属的心理压力,也能减轻操作护士的心理负担,提高输液效果。
4 参考文献
[1] 陈晓燕,郑修霞.门诊注射室患儿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17(2):126.
[2] 邓维英.患儿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16(1):57.
[3] 严 谨.住院学龄儿童的医疗恐惧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35(10):584.
[4] 刘桂莲,王秀梅.改进患儿静脉输液固定方法的探讨[J].护理研究,,22(4C):1099.
[5] 蒋智慧,缑 蔚,张 瑶.急诊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7):4237.
篇4: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探讨
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探讨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就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作一简要的分析概述。而临产时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正确护理对产妇顺利分娩。
关键词:初产妇,心理分析,护理
产妇临产时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变化,而临产时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正确护理对产妇顺利分娩,产后母体恢复及母乳喂养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分娩虽然是生理现象,但对于产妇却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分娩应激即可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同时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应激。产妇精神心理因素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和健康。本文就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作一简要的分析概述。
1 心理状态分析
1.1 待产期
1.1.1 恐惧心理 自怀孕到分娩这段时间里,她们经常从同事、同学、亲朋好友及书本等处接受到有关妊娠、分娩的信息,而这些人往往将个人的经历加以渲染、夸大,对分娩这一必然过程产生一种无法抗拒的恐惧感,常常感到害怕、恐惧和紧张,加之对医院环境不熟悉,更加重了这种感觉。部分年龄较大者认为自己年龄偏大会难产,而一些高危孕妇(巨大儿、骨盆畸形等)需手术结束分娩者,因为对手术不了解,惧怕麻药会对胎儿及个人产生不良影响,另有部分初产妇因对胎儿性别的.企盼(多见于独生子或纯女户家庭)以及惧怕胎儿畸形等,导致初产妇产生紧张、恐惧心理[1]。
1.1.2 焦虑心理 产妇入院后都希望尽快分娩,早日出院,但因个体差异,胎位、胎儿大小、精神紧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初产妇到预产期时无临产征象,就会认为到期不分娩是一种异常现象,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如担心胎儿是否有问题,自己分娩是否会不正常等。还有部分经济困难者,害怕不及时分娩会增加经济负担,因而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复杂心理。
1.2 临产期
1.2.1 烦躁心理 初产妇临产时由于剧烈阵痛,加之疼痛却有增无减,会觉得这段时间漫长无边。尤其是进入待产室后,身边无家人陪伴护理论文护理论文,产妇易出现烦躁不安的心理,常常表现为大喊大叫、哭闹,不由自主的寒战、出冷汗等,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1.2.1 怨恨心理 临产时的剧烈疼痛,会让产妇难以忍受,将这种疼痛怪罪于腹中的胎儿,企望能尽快处理掉胎儿或期望医护人员或家属能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或缓解这种疼痛,而这种愿望一旦无法实现,就会认为家人及医护人员对她痛苦置之不理,而产生怨恨心理论文下载小论文。
1.3 分娩期
1.3.1 害羞心理 分娩期因产妇此时宫口已开全,疼痛感稍有缓解,但是因抬头下降,肛门坠胀感明显,产生便意,此时需要用腹压和肛提肌的力量,但是产妇往往因为惧怕大便(害羞)而不敢用全力,导致产程延长。
1.3.2 无助心理 第一产程较长时间的疼痛,会使产妇消耗很大的体力,到第二产程时,助产人员要求产妇配合尽可能地向下屏气,而体能不足而出现疲乏无力,不能很好地配合,有时受到助产人员的呵斥或责备等,产妇往往会有筋疲力尽的感觉,产生孤独无助的心理。
2 护理措施
2.1 待产期 首先对新入院产妇,护士要热情接待,态度要和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周围环境、病室的设施及住院的各项制度,减轻或消除其紧张情绪。其次向患者讲解分娩的一些知识及注意事项,使产妇对分娩这一生理过程有一正确的认识。让产妇及家属适当了解一些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向患者耐心细致的说明,使产妇有所了解,主动配合,在进行操作时做到轻、细、稳。在进行交谈时,要使用文雅和气、通俗易懂的语言,态度要亲切、和蔼,使患者对你产生信任,使其精神、情绪都得以放松,保持平静的心理状态,从而平静地过渡到临产期。
2.2 临产期 临产后患者常常有较强的不适感和疼痛感,甚至有些体质较差或痛觉敏感者更是觉得难以忍受,因而心情烦躁,大喊大叫,并产生恐惧、孤独感,甚至怨恨情绪。在此期首先护士要有强烈的同情心,不能对患者的哭闹、喊叫等行为责骂或者是熟视无睹,漠然置之,应针对其恐惧心理进行安慰及心理开导,消除其恐惧心理。其次有意识地与患者多交流,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同时给予一些生活上的帮助,使患者能用自身的意志克制自己的行为,对部分极度烦躁、恐惧的患者,可酌情让家人陪伴,使患者获得一种安全感,必要时可使用一些镇静剂,帮助患者休息,同时给予安慰,体贴和鼓励的语言和行为引导护理论文护理论文,使患者感到受到了尊重、关心和重视,以保持良好的心境,保证充沛的精力,顺利分娩。
2.3 分娩期 分娩期因宫口已开全,疼痛感相对减弱,而肛门下坠感和憋胀感增加,并伴有便意,此时护士应耐心安慰,告知有便意是正常现象,不必紧张,也不必要害羞,在应该用力时大胆地向下屏气,并告知胎儿在产道时间过长的危害性,讲解分娩时的呼吸技术和躯体放松技术,并询问是否口干,是否需要喝水等,尽可能满足产妇的正当要求,在宫缩间歇期可告诉产妇全身放松休息,适当地应用表扬、鼓励的语言,帮助初产妇解除畏惧、害羞、无助心理,使其放松心情,配合助产人员安全分娩。
3 小结
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减轻产妇的各种心理反应程度。在整个产程中要热情接待孕妇,关心孕妇,做好孕产妇正常分娩知识的宣传,讲解影响分娩的各种因素,充分了解孕妇各方面的情况,多安慰、多鼓励,消除其陌生、恐惧、不安全感,从而减少产后出血,缩短产程,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保证母婴平安。
【参考文献】
[1]张丽芳,包翠荣.待产妇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15(2)
篇5:骨髓移植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68例骨髓移植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68例骨髓移植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7月~5月共收治的白血病骨髓移植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34例);参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上给予强化心理护理,对比两组前后护理总有效率。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明显优于参照组(8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患者心理消极状态,同时加强了他们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预后。可见,强化心理护理是促进白血病康复期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加强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
关键词:骨髓移植;分析;强化心理护理
白血病属于血液系统中的恶性肿瘤,目前骨髓移植早已成为治疗白血病最有效方法首选。但是由于移植所需环境特殊,治疗时间十分长,且副作用较多,患者难以避免心理产生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当患者被单独隔离在层流时极易出现严重的临床心理反应,相应影响了治疗效果。我院长期以来致力于研究心理干预在骨髓移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获得了良好护理效果,本文将随机选择68例骨髓移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血液科207月~205月收治的骨髓移植患者68例,按照国际字母排列法将患者均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参照组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17~55岁,平均年龄为(38.7±5.2)岁。实验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年龄19~50岁,平均年龄为(33.5±5.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参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动态观察,特别是病情的转变与心理状况极其重要。其中包括对患者生命体征、情绪与意识等进行监测。在骨髓移植后,室内空气要保持畅通,预防感染和保持良好的心情。护士叮嘱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切记不能随心所欲。另外,协助患者做好定期血常规检查,如若存在异常现象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
1.2.2实验组 患者在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上给予强化心理护理,护理措施如下。①建立心理干预基础:患者入院后护理工作人员针对性对患者建立倾听制度,仔细倾听他们的意见,并且认知回答患者与家属的疑问,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与患者进行对话,了解他们心理的想法与对疾病的态度,以及患者家庭、文化以及社会经济背景等信息。然后根据此构建交流的方向与重点。②改善不良心理认知:患者入院5~7d内,根据患者的家庭与人文背景等情况使用患者容易接受的形式,及与家人的配合下,医护人员对患者讲到所患疾病,并立即给予心理疏导。由于化疗的时间较长,每周举办一次专题讲座,对患者进行了健康宣教。邀请到相关专家对疑题进行解答,然而分发相关科普知识宣传品,让患者与家属渐渐对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让患者认识到疾病后首先要积极面对,从而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③减轻负性心理情绪:护理工作人员每日按时查房,除了常规护理外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护士要针对患者个体情况给予不同心理干预措施,加强对治疗效果的认识。另外,在倾听他们意见的过程中,对他们多加鼓励,让他们保持与外界进行沟通,增进患者的自信心与抵抗疾病的信心。同时,还可以在患者家属的配合下让患者更加安心、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合适的气功疗法,音乐等措施,进行合适的活动使心情得到放松、又缓解了压力。
1.3疗效评定标准 ①显效:患者负面情绪基本上得到缓解,并未出现任何不适感觉。②有效:患者焦灼与消极等情绪恢复正常,但有时因疾病的疼痛出现负面情绪,采取强化护理有效措施能恢复。③无效:患者病情恢复了一些,相对于护理之前并没有较大的明显改观。
1.4统计学法 本次研究过程我们采取SPSS13.0系统对骨髓移植患者进行研究,(x±s)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P<0.05表示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疗效对比(34) 通过两组护理后,观察组有效30例(88.2%),有效3(8.8%),无效1例(3%),护理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有效26例(77%),有效3例(8%),无效5例(15%),护理总有效率为85%。两组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均已使用匿名形式,治疗前后分别填写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与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接受强化心理护理前,两组患者SDS与SAS评分比较无任何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三、讨论
随着医疗科技飞速的'进步,白血病的治疗方法日渐增强,心理因素在治疗中地位占据着重要位置[1]。在实行骨髓移植以来,进行骨髓移植的患者不论是异体骨髓移植还是干细胞移植等,患者都很难避免产生不同的焦虑心态。焦灼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对患者会造成危险与灾祸,然而在主观上是出现一种不愉快与紧张等情绪。焦虑是有消极、担心与恐惧等交织而成的复杂负面情绪反应,为了能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护士要熟悉临床医学心理学知识,具有良好的素质与完善的性格与稳定情绪,同时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医德修养,临床操作技术熟练等丰富林经验,才能及时发现不同患者的内心想法[2]。通过自己良好的情绪、言语等态度去影响患者,让患者改掉不良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建立乐观治病的积极心态,才能使患者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从而让骨髓移植更加顺利,让疾病早日获得康复。
参考文献:
[1]崔秋梅.骨髓移植患者的心理护理[J].南京部队医药,,,06(48):49.
[2]庄小珍.骨髓移植患者的心理护理[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04(26):63.
篇6:浅谈门诊患者心理护理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西方整体护理模式的引入,重视患者心理需求与心理护理成为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护理变革,这变革在我国护理学界开始蓬勃兴起。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健康素质迅速提高的新时代,社会对门诊医疗的需求逐渐增大。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的对象日趋扩大,门诊护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护理工作逐渐系统化、规范化、全面化。患者来医院就诊,都是抱着驱除病痛、恢复健康的愿望而来的,因而需要得到医护人员对患者角色的认同,希望医护人员能了解其病情,同情其疾苦。这就要求门诊不仅仅对患者进行病理护理,还要对其做好心理护理和抚慰。准确把握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基础。
篇7:浅谈门诊患者心理护理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单位,展现了医院服务质量与医务人员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和形象以及经济效益。由于工作的性质和特点,门诊也是医患矛盾的多发点。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之间的矛盾,门诊护士不但要掌握高超的护理操作技术,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心理学知识,并将其发挥到门诊护理工作中,把握好患者的心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门诊同时也是患者集中就诊的场所,患者因疾病因素、个人素质、经济状况、个体心理特征不同,存在明显差异。门诊护士应根据其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需要,给患者以理解、尊重、同情关心。做好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提高门诊医护质量的最好体现。门诊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就必须学习现代心理治疗技术。除了做好说服解释和安慰患者以外,还应辅以支持疗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音乐疗法、暗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1]。
门诊患者普遍存在着“早就诊,早治疗”的迫切心理,急切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安慰和交流,及时获得病情信息,对医护人员的态度十分敏感。医生和护士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情绪变化等对患者及家属可产生直接的影响,一名称职的门诊护士不但要具备精湛的技术操作水平,还要具备敏锐的应变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疏导患者的情绪,协调医患关系,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就诊环境。
尽管医院设有鲜明就诊指示标牌,但一般病患者初来到医院,面对陌生的就诊环境感到困惑茫然,迫切希望护理人员能适时引导。来院就诊者希望对自己所患病痛得到合理解释。需要更多了解所患病症的前因后果,治法的确切效果和不良反应。
一般来说,门诊病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格外突出,主要表现为紧张烦躁、抑郁不安、容易激惹,有些甚至兼有明显的神经官能症症状。患者因病常处在情绪易激惹状态,常因小事与人争执。因此,护士在施治过程中,讲究语言的技巧应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不同心态,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安慰、鼓励、劝说、疏导、解释或指令等,并使用暗示性语言,通过积极巧妙的暗示,使治疗发挥最好的效用。还要主动协调,营造温馨和谐的人际氛围。如播放轻松愉快,有益于平和心境的音乐,或开设医疗知识讲座等。
除了就诊时的焦虑心理,患者还往往表现出较常见的抗拒与依赖的用药心理。对抗拒用药心理,必须具体分析,弄清患者抗拒用药的原因,是不喜欢药的气味,还是药物的不良刺激,或者是药的疗效不佳。清楚地了解原因后,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消除抗拒用药心理,阐明“良药苦口利于病”的药疗方针和效果。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帮助患者解决困难,由于受到“病弱需进补”理论的影响,病患常常要求医生开些含有人参等补气血成分的药,对患者中最多见的这种盲目求补的依赖用药心理,医护人员要指出其危害性,必要时可做适宜的行为阻断。
大多数的患者刚进入患者角色,行为退化、感情幼稚、依赖心理强、自我控制力下降,表现为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希望得到医生重视,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诊治,尽早期确诊断,了解到最佳治疗方案[2]。并有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的心理。因而就诊时,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患者热情,工作态度认真负责,问诊详细。查体时神态严肃稳定,不可漫不经心闲谈和说些与病情无关的事情。需要做辅助检查时,要讲明检查的目的、意义,并指明去向,消除患者恐惧和疑虑。如果需要检查的是未婚女性患者,在查体时,多有羞怯心理,女性护理人员应在旁陪伴,做好必要的.遮挡,使患者有安全感。检查结果出来后,对患者做恰如其分的解释,使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2 讨论
普通患者了解病情,经过适宜治疗,身体很快康复,呈现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慢性患者病程长、治疗效果差,表现焦虑、忧郁、烦躁不安。疑难患者病情较重,诊断、治疗难度较大,表现忧心忡忡。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分别给予相应的心理安慰、鼓励、支持、暗示、疏导,使患者面对现实,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患者在患病期间,感情敏感,依赖性比较强,希望得到周到、方便、快捷的诊治服务,门诊护士必须处处为患者着想,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充满关爱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交流过程中,要善于发病患者的思想变化和情绪波动,给予恰到好处的心理指导和护理,从而减轻患者的病痛,消除其烦恼。总之,门诊护理人员要善于发现患者心理特征及规律,满足患者心理需要,使患者心情愉快,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护士要了解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即患者想什么、要求什么、希望什么,把问题找准,做到心中有数,为超前服务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超前服务,让患者能够处处感受到门诊护理人员的温馨服务。把心理护理有机地渗透到工作中去,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患者将更加满意,效益也会因之提高。只有正确掌握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才能真正地做好“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病人满意为目标”的整体护理。
[参考文献]
1 周碧兰.门诊护理工作与情商应用.现代医药卫生,,14:2219.
篇8:儿科心理护理
儿科心理护理
儿科心理护理【1】
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科护理心理护理的应用体会和总结,提高护理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
方法:配合医生治疗小儿疾病的同时,考虑小儿的心理需求,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
结果:良好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的身心康复有明显的效果。
结论:在儿科护理中,坚持做好心理护理,是医学模式转变、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需要,也是促进医学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儿科;心理;护理
心理状态的改变常常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有经验的母亲常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躯体疾病的初期,往往表现为情绪烦躁、好哭、不安等。
事实上,许多躯体疾病都可以伴随着心理状态的变化。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既要配合医生治疗小儿疾病又要考虑小儿的心理要求,并要顾及家长的情感需求,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
护士要成功地完成一项护理措施,必须懂得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有关知识,具有必要的动手能力。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坚持做好心理护理,不仅是医学模式转变、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需求,也是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医院发展的保证。
本人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浅谈一下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体会。
1 儿科患者的心理特征
1.1 恐惧不安。
幼儿期的孩子生病住院,离开了熟悉、温馨、备受呵护的家庭环境,被迫与家庭成员分离,对患儿心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再加上疾病、检查、治疗带给患儿躯体的不良刺激,以及生疏的环境、饮食的不适应等多种因素,都会使患儿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
1.2 爱的需要增强。
幼儿在生病时,对爱的需要更加强烈。
他们依赖母亲,希望母亲陪伴,如果得不到满足,会引起患儿食欲不振、沉默少言、精神萎靡,失眠多梦,甚至行为异常。
1.3 依赖性增强,情绪自控能力差。
目前的儿科患者,大多是独生子女,日常在父母和家庭成员的'百般呵护下成长,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
生病后住进医院,离开父母,离开家庭,精神上受到打击,加上疾病的折磨,自理能力进一步减低,而依赖性加强。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脑神经发育还不成熟,表现为耐受力低,尤其是生病后,感情更加脆弱,稍有不适,既表现出焦虑不安、哭闹。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表扬艺术,有效的实施心理护理,影响和转化患儿的消极情绪,激发和调动其积极情绪,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2 了解患儿及家属心理活动,用言语技巧满足心理需要
患儿从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到陌生的医院,由于受到家长的宠爱和娇生惯养在无形中养成了任性、霸道、自私等不良习惯,加之生病后家长对其的同情、迁就,使其变得更任性,不愿意接受治疗、讲条件等。
对此,护理人员必须用自身的职业素质去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绝不能有责备或用不良的行为惩罚患儿,要以高尚的护理情感去接触、亲近患儿,做好说服工作。
在治疗前努力用语言技巧去解除他们的紧张恐惧心理,千方百计使患儿从情感上接受并信任护理人员,同时要做好家长的工作,争取家长的协作,因为家长的行为情绪、言语对患儿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应使其以积极的心理支持给患儿增加信心和勇气,起到良好的心理传导作用,从而诱导患儿在不愿意的前提下同意治疗。
3 巧妙语言和娴熟技术是顺利完成患儿治疗的保证
在儿科治疗护理中,药物治疗是疾病康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造成患儿痛苦、恐惧的主要原因。
如输液、注射等均可给患儿造成精神上的紧张恐惧和肉体上的痛苦,导致患儿产生反抗行为。
对此,在治疗护理中要抓住患儿的心理特点,在治疗前尽量使用巧妙的语言排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消除见医生就哭、谈针色变的恶性刺激,主动诱导和鼓励并争取他们患儿的合作,千万不能因他们年龄小就忽视他们的感情,用吓唬或强迫的行为来完成治疗任务。
在做各种治疗时应用娴熟的治疗技术,稳、准、轻、快地完成操作过程,把痛苦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向患儿保证许诺,使患儿从心理上确认许诺是真的,从感情上依赖护理人员,完成从不愿接受治疗到主动配合治疗的心理过渡。
4 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由于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儿童患病后家长会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
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的情绪倾向可以转化为患儿的情绪倾向,这会直接影响医患配合和患儿自身的康复。
作为医护人员应充分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对患儿的不恭言语和家长的抱怨都忍让在先。
适时地向家长介绍情况,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告诉他们稳定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有利于患儿的配合,减轻患儿的痛苦,并利于疾病的康复。
5 对恐惧和缺乏安全感的心理护理
入院后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以客观、理解、关心的态度向家长讲解和说明该疾病可能发生的各种事项,让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来面对即将发生的所有问题。
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操作前应向家长说明检查步骤、方法以及检查目的,求得家长的配合。
静脉输液治疗时,要告知家长头皮输液和其他部位是一样的,并且头皮静脉穿刺更易于固定和观察,一旦出现渗漏,可以立即发现。
进行护理操作时一定要有自信心,特别是新护士不要慌慌张张,避免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比如“我试一试”。
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和家长交谈,告诉他们“我们将会最大程度地减轻孩子的痛苦”。
努力提高操作成功率,如小儿静脉穿刺争取一次成功,这样可以减轻家长的恐惧感。
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和加强,使患儿及家属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不但提高了医患合作的效果、增强了医患关系,而且对完善儿科整体护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戴晓阳,佟术艳.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 杨秀丽,刘前,孙莉莉.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78
[4] 苗秀芳.首接负责制在临床中的应用与效果[J].家庭护士,2007,5(7):72
[5] 黄永健,黄永军.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7,5(14):2961
外科护理体会【2】
手术感染的发生受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急诊手术是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之一。
在急诊条件下施行手术,可因术前皮肤清洁不充分、存在开放性创口、术者为及时抢救伤患而不规范洗手等多方面原因削弱灭菌效果,从而引起手术感染的发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前列腺增生病人显著增多,对适用手术治疗的病人,一般采取经尿道前列腺液压电切术(TUVP)、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TUSPP)和耻骨上膀胱切开前裂腺摘除术等,自5月~月共收治前列腺增生病人70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采取TUSPP术病人6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年龄62~92岁,平均78±5岁。
合并冠心病2例,肺心病5例,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4例,慢性肾功能不全1例。
术后观察并发症情况,膀胱痉挛30例,未发生继发性出血及下肢栓塞等。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手术感染的发生受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急诊手术是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之一。
在急诊条件下施行手术,可因术前皮肤清洁不充分、存在开放性创口、术者为及时抢救伤患而不规范洗手等多方面原因削弱灭菌效果,从而引起手术感染的发生。
2.1.1 皮肤屏障功能破坏病人手术的切口和开放性创伤破坏了皮肤的正常防御功能,致使细菌直接进入皮下组织或更深部位引起感染。
2.1.2 炎症反应异常车祸伤、跌伤等所致的手术病人因创伤组织出血、水肿、缺血、坏死或创口内留有异物、血凝块和手术部位时间过长、组织水肿、缝合材料的使用等均可抑制巨噬细胞向微生物趋化、聚集而致炎症反应异常,导致手术感染。
2.1.3 机体防御力下降开放性创伤伴有大血管损伤,内、外大出血病人因血容量下降,机体防御力下降,增加了感染的危险。
2.1.4 术中用药如术中用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影响炎症反应。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手术不了解,害怕疼痛,担心手术危险,常常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护士针对病人心理特点,向病人讲解手术方法的优越性,手术后的注意事项,指导病人自我放松,并介绍手术成功病人,让他们相互沟通,使病人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
肠道准备:术前禁烟、酒,术前晚及术晨予清洁灌肠,防止术中大便污染,并指导床上排便。
术前禁食12小时,禁饮4~6小时。
协助做好术前各项检查,如心电图、胸片、腹部B超、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等。
术前停用抗凝药物或活血药物。
2.2 术后护理
心理护理:术后返回病房,因不了解手术成功与否,患者的紧张情绪未得到缓解。
此时,向病人说明手术情况,嘱其按照医护人员指导进行康复阶段的生活,使病人情绪稳定。
TUSPP术一般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后嘱患者平卧6小时,医。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双下肢恢复知觉后协助翻身,更换卧位。
膀胱冲洗:术后要进行膀胱冲洗。
为防止血凝块及前列腺碎屑组织堵塞导尿管,冲洗一般为10小时~2天,在冲洗过程中定时(1次/2~4小时)挤压导尿管,防止导管扭曲、受压,并观察冲洗、引流是否通畅等,冲洗速度随引流液颜色调节。
会阴护理: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会阴护理2次。
饮食:术后禁烟、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嘱其进食粗纤维、高维生素食物,日饮开水ml以上,以起到内冲洗作用。
防止感染:留置导尿管期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TUSPP术后并发症以膀胱痉挛常见,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也会增加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影响术后恢复。
护理上应注意主动倾听病人主诉,即有无尿液、便意、下腹胀痛等,观察膀胱冲洗中是否出现速度变慢、停止,莫非氏滴管液面上升或尿道口溢尿等现象。
如出现上述现象,应安慰病人,嘱其深慢呼吸,放松全身肌肉,使其紧张情绪得以缓解。
检查原因有:导管是否堵塞、折叠,冲洗液温度(25℃~30℃)是否太低,是否遵守了膀胱冲洗原则――妥善固定导管,确保冲洗、引流通畅,冲洗速度与引流速度一致,定时(1次/2~4小时)一边快速冲洗,一边挤压管腔。
术中留置(PCA)继发出血,多发生于术后2~3周,因痂皮脱落、便秘、腹压增加引起。
3 出院指导
指导病人出院后注意休息,术后1~2月内不宜过早过度活动,不宜坐硬椅或长途旅行,避免提重物等。
2个月内禁止性生活,2个月后也要节制性生活。
日饮开水在2000~2500ml之间,医。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保持大便通畅,多吃粗纤维食物,如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应及时复诊。
篇9: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
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
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重庆市酉阳县人民医院 石 群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老年化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有关资料,我国现有老年人口1亿多人,80岁以上老人达900余万,平均年龄77.7岁,为全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随着老年人在社会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老年心里护理及老年慢性病护理的需求大大增加,心里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笔者从事老年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十多年,通过长期护理过程中的仔细观察并与患者的广泛交流,有很多体会与收获,在此不揣冒昧,把我的经验和体会谈出来,以就教于方家。我选择的对象是4月1日至204月31日77位老年患者,其中90岁以上的2人,80岁至89岁12人,70岁至79岁37人,60岁至69岁26人;男31人,女46人。对他们在本科住院期间的一些心理状态与心理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心理分析
1.焦虑紧张
大多病人住院后,突然由自由人转换为病人角色,饮食起居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加上疾病的困扰,惟恐自已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经济和生活的压力,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等紧张、焦虑心理,使躯体疾病造成了恶性循环。
2.孤独寂寞
孤独寂寞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特征。当步入老年后,社会角色发生重要改变,自己似乎一下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机体机能衰竭的情况下,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于子女的成家立业,忙于工作,各奔东西,加之与社会的日益隔膜,或亲朋亡故,就更加孤独寂寞,忧心忡忡。特别是生病住进医院时周围都是陌生人,加上一些医生护士表情淡漠,态度生硬,这样患者自然更易产生孤独寂寞感。
3.自卑抑郁
很多老人由于子女不孝,子女不才,生活的艰辛,想操心又操心不了,于是存在了自卑与无奈的心理。当有病时,这种心里就更加明显,往往因一些小事大发脾气,不与人沟通,交流,性格孤僻、固执,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不感兴趣,久而久之,便觉得生活毫无意义而导致抑郁,加上疾病的折磨而感到生活没有希望,甚至出现放弃治疗甚至轻生的念头。
4.失望与绝望
每一位老年患者都有自已不同的生活经历,有些患者夫妻不合,或者失偶,或者子女不孝,有一些患者甚至无儿无女,老来无靠,住院后又无人关心、照顾,加上疾病的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经济负担一年比一年重,生活质量与自理能力逐渐下降,从而产生了失望乃至绝望的心理。
5.恐老惧死
有的老年患者生活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子女事业有成,他们自已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已老,一但身体有一丁点儿不适,就惶恐不安,小题大作,怀疑误诊、漏诊,怀疑自已患了癌症,对所有的.检查结果将信将疑,要求高年资深医生亲自处方,老护士或经验丰富的护士给亲自治疗与护理,这些老人面对正常生老病死有一种恐惧和无法接受的心理。
二、根据以上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拟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1.热情周到地接待每一位入院的老年患者。微笑、诚恳、尊重、体贴、语言与非语言相结合沟通,赢得病人及家属的第一好感印象,消除病人的陌生感、孤独感,增加彼此之间的信认度。
2.健康教育。利用健康教育时间和病人聊天,耐心听取患者的一些人生经历,了解患者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掌握一些相关的心理信息,在平常治疗与护理过程中,恰如其分地给予心理支持与安慰。
3.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注意保护隐私。冬天注意保暖,防止皮肤烫伤,对脾气不好,固执、猜疑、喜欢唠叨、挑剔、岁数大、答非所问、眼花耳聋患者,多给一份理解,多给一次解释,尽量让其信认的医护人员给予治疗与护理,满足其心理与被尊重的需求,让患者事事处处都感到和受到优待,从而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增强对医院对科室的信赖,解除恐惧,焦虑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病房环境清洁舒适,空气新鲜,安静,安全。病房设备配置合理,人性化,被褥无血迹,污迹,还要轻柔、保暖,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力争住院环境家庭化,以减轻病人的不适应性;走廊、厕所处要设扶手,有安全警示,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问,让患者感到住院比呆在家里舒适安全,不寂寞,不孤独,有利于身心健康,疾病的康复。
5.指导老年患者生活要有规律,培养自已的爱好与兴趣,增强体质,延缓大脑功能的衰竭;客观认识自已的身体变化,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早治疗。同时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正确对待和认识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认真过好生活的每一天,提高每天生活质量,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为社会贡献自已的余热,骄傲而自豪地走完自已人生最后的旅程。
总之,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是走向人生的完成阶段,也是实现作为人的生活价值的最后阶段,随着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身体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分析与心理护理尤其重要。
篇10:心理测量者台词
当你看着虚渊的时候,虚渊也在看着你。
人只是在杀人而已
各位潜在罪犯,今天也请尽力净化色相吧无法做出决策的人,或欲望过大,或觉悟不足。
真相关乎人的生死,要揭开真相,我们也要以性命相搏!
我觉得我们应该至少睡一晚
不要慌张……不要害怕,冷静下来寻找出路,一慌张就中了敌人的下怀……
谁都是孤独的,谁都是空虚的,谁都不再需要他人,无论什么才能都能找到替补,不论什么人际关系都能替换,我对这样的世界已经厌倦了......可到底是为什么呢?被除了你之外的人杀死的情景,我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
两人大概是在初见之前就已注定了这段宿命,他们并非意见不合,也并不是不能互相理解,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深入的了解对方,全心注视着对方一人.....
★ 社区护理溺水课件
★ 应急措施
★ 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 人员应急预案
★ 护理论文格式
★ 护士实习报告
★ 给医生感谢信
【人工流产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集锦10篇)】相关文章:
内科护理学试题及答案2023-08-14
心肺复苏试题2023-04-03
护理毕业生论文2022-06-03
护士成长报告范文大全2023-03-26
护理的毕业生论文2023-10-08
妇产科实习个人总结及心得2024-01-25
经典护士实习报告2023-03-31
关于心肺复苏的体会2023-12-07
工地应急预案2023-07-05
护士的工作实习报告202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