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德育的再思考-新三中心理念的思考

时间:2022-07-09 05:56:3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时期德育的再思考-新三中心理念的思考(精选8篇)由网友“麻辣小霹雳”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新时期德育的再思考-新三中心理念的思考,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新时期德育的再思考-新三中心理念的思考

篇1:新时期德育的再思考-新三中心理念的思考

新时期德育的再思考-关于新三中心理念的思考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核心价值和心理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素质的教育.

作 者:蒋警华  作者单位:定西市卫生学校,甘肃,定西,743000 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年,卷(期): 27(7) 分类号:G416 关键词:德育   实践   体验   情感教育  

篇2:德育“三结合”问题的新思考

德育“三结合”问题的新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个方面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意见》提出的这一要求,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强调的德育“三结合”问题。对此,我主观认为,至今在相当多的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仍然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基于此,本文欲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不戍熟的想法。

一、“6+1=0”的基本原因

近多年,?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流行一句评价民谣,即现在德育是“6+1=0”。为此,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向,不在于评价其科学性如何,而在于认真探究其间奥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但短期教育(周时)因强化不力,使学生的某种品种或行为还未达到“定型”水平,此恰巧为学生的可塑性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与基础,因为学校教育的“主导性”,学生心理的“可塑性”与德育过程的“反复性”,都是德育规律研究与构成的重要因素,其若能优化正态组合,既可成为学生品德、行为健康发展的动力杠杆,又可获得惊人的育人效果;反之,若其组合失常,形成错位,既会导致功能淡化,动力减弱,甚至会出现深层次的内耗效应。?上述现象则属于后者。?学校教育的“短期”弱点,本应通过“三结合”功能之强化,使其向成熟水平发展。但受到的却是消极刺激,于是乎,学生的品德与行为必产生“倒退”现象。其次,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抵制外界诱惑能力和对社会复杂性认识能力之低下,是造成其品德、行为可塑多变的主观原因,学生有限的知识水平与前多年学校德育的不佳现实,必导致他们的明辨是非能力低下,而低下的明辨是非能力再加上缺乏实际社会锻炼与脆弱的意志力,又必使其抵制外界诱惑与认识复杂社会能力的培养发生困难。在这种心理条件下,若恰逢社会消极干扰、影响,学生怎能不无所适从、盲目随从、行为多变呢?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矗”再次,社会与部分家庭存在的具有力度的消极影响与诱惑,的确是引发学生品德、行为多变的重要因素。九十年代以来,尽管反腐败的号角越吹越响,尽管打击社会各种恶势力的专项战役接连不断,尽管扫黄与取缔社会丑恶现象日益深入,但社会与部分家庭存在的消极、腐改、丑恶现象仍然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成长。青少年的出走、犯罪等现象,也仍然是司空见惯之事。

综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在教育时间、空间领域之差与相互之间教育力度、影响水平与监控措施的不协调性,实际上给德育工作造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背景,其中教育的时、空差在此背景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此背景下,幼稚的、可塑性强的一部分学生则形成了口头上的朝向性(嘴上说得好),书面上的欺骗性(写检查,编好了写作文等),行为上的多变性(校内外、家内外不一致)。此“三性”最终导致了学校德育的低效性与艰巨性。这大概就是“6+1=0”的基本原因所在。

二、3个整体“1”的功能差异

既然“三者”错位组合造成了德育效果的低效状态,那末,我们就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三者”功能上的共性与个别差异,以便实现它们最优化的组合与互补。

首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又有无法互代的个性优势功能。从目标上讲,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其个性表现为:学校--好学生,家庭--好孩子,社会--好公民。从优势功能看,学校教育具有理论系统性、群体竞争性、科学艺术性与形式规范性四大特征。它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决定、意见、大纲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层次、有序列进行教育的。同时,它是通过规范化、多样化、情趣化的方式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的。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集体还是个别教育,它常常是以竞争为动力,推动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则表现为亲切感人,及时具体与持久面广。

这主要是由于家庭的血缘继承性和社会细胞的小空间、小结构等特点所决定的。

因为血缘,它可在亲切感人的情境气氛中进行。尤其是血缘的传宗接代,可使家教长时间,乃至跨时代地延续。由于小空间与小结构,家教又在思想、技术、生活、待人、游乐等方面随时、随地、随事、随人具体实施。社会教育的优势体现了空间广阔、形式多样、人际广涉与贴近实际的特点。其既可在家乡小社会接受教育,又可在全国乃至更广阔天地实施;既可通过调查、参观、游览、夏令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又可通过榜样报告、基地专访、远足锻炼进行;既不受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的'限制,又不受区域、行业、事件、善恶的约束;特别是它的“实践性”,更是学校,家庭所不备不及的。

其次,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功能又存在鲜明的劣势差异。从学校教育看,其劣势--是视野有限,易脱离社会实际,其主要是在有限制的时间、空间、内容、形式内进行;二是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性与集体性,因而又导致了针对性差,不利个别教育,使活动与效益混淆了具体性。至于家庭教育的劣势也有三点:其一是因家长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的差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之不同,给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较大麻烦,这是近几年家教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其二是家教方法的相对简单化、单一化,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尤其在广大偏僻山区与农村,此问题更加突出;其三是家教目标的不集中与时、空的有限性,也是其劣势的一个显著特点,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且消极影响的腐蚀力、诱惑力之大,则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劣势。此对认识水平、明辨是非力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教育的难题。同时,教育责任落不实,教育的名目之多,部门之多,形式之多,但实际上是教育的“大锅饭”。

总之,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延伸,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各自独立的有机系统。从目前现状看,家庭与社会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保证。若其一偏废,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必会出现危机。

三、“1+1+1>3”的有关设想

人常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0亮。实际上,这句话的科学性在于它直观而形象地揭示了系统功能的原理,即“1+1+1>3”。按照这个原理,我们应该如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最佳优化组合,进而实现改“6+1=0”为“1+1+1>3”的最佳功能呢?

1、根据中央《意见》与中宣部《纲要》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当前,首先要在认真学习、领会实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突出教育重点,尤其要依据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遵照中央具体要求,抓住全社会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这个大好机遇,采取富有情趣和教育实效的方法,把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要结合经常的思想教育实际和行为规范训练要求,认真搞好“言行一致教育”。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言行一致是人的道德品质的核心,”“当口头上说的是一套而行动上是另一套的时侯,这就会毒害年幼的心灵……使他们养成不诚实、两面派、假正经的坏品质”。再次,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当前形势下,特别要强化培养学生的明辨力、抗诱力和意志力。

2、把家庭、社会教育法制化、国策化,努力提高国民的教育素质。对此,在进一步加大惩治腐败、打击犯罪、净化文化市场力度的前提下,我大胆提出这样两个设想:一是把社会教育法制化、国策化。国家可制定简明而有力度的法律条文,要求全社会每个成员,都必须依法监控、教育青少年成长。使青少年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机会。这套法规必须像计划生育那样,家喻户晓,人人执行。二是以法制手段强化家教,提高家长教育素质。设想可由教育部门与有关社会组织创办专门的家长学校,凡婚龄青年必须先依法接受较系统的家教培训,经考核合格再发给结婚证书。对婚后家教,由子女所在学校负责连续性的素质培训。使未来的家长基本成为合格的“家庭教师”。

3、扬长补短,整体互补,进一步优化“三结合”教育的系统功能。

①针对学校教育“易脱离实际”问题,要通过参观访问、“榜样”报告、游览山河、节 日感染、实践操作等方式和充分联系实际,改进课堂教法,丰富学生社会知识。

②针对学校教育“不利个别教育”问题,可通过家、校联系,社、校沟通,补其之短。特别应建立典型后进生的教育计划或“联教档案”,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③针对家教存在的诸问题,主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报”、“家长委员会”等方式,集中指导家教方法,实现家庭内部教育的合力效应。

④针对社会存在的消极影响与职责不明不实的问题,主要应通过法制手段与政府行为,强制完善之、优化之。

4.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进行德育的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工作大军。根据中央《意见》精神,在德育队伍建设上必须做到“两为主一加强”,即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教育上,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要自觉发挥主导性功能。在队伍结构及动力上,要以教师为主。教师要依法履行教书育人天职。

在德育队伍建设上,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及各方面德育业务素质的培训。

尤其要引导广大教师遵循改革开放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规律、原则、方法和青少年年龄、心理的新特点,科学地、自觉地、创造性地搞好德育工作。这是当前与今后优化教育队伍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务必面向未来,抓紧落实。

篇3:德育“三结合”问题的新思考

德育“三结合”问题的新思考

一、“6+1=0”的基本原因

近多年,?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流行一句评价民谣,即现在德育是“6+1=0”。为此,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向,不在于评价其科学性如何,而在于认真探究其间奥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但短期教育(周时)因强化不力,使学生的某种品种或行为还未达到“定型”水平,此恰巧为学生的可塑性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与基础,因为学校教育的“主导性”,学生心理的“可塑性”与德育过程的“反复性”,都是德育规律研究与构成的重要因素,其若能优化正态组合,既可成为学生品德、行为健康发展的动力杠杆,又可获得惊人的育人效果;反之,若其组合失常,形成错位,既会导致功能淡化,动力减弱,甚至会出现深层次的内耗效应。?上述现象则属于后者。?学校教育的“短期”弱点,本应通过“三结合”功能之强化,使其向成熟水平发展。但受到的却是消极刺激,于是乎,学生的品德与行为必产生“倒退”现象。其次,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抵制外界诱惑能力和对社会复杂性认识能力之低下,是造成其品德、行为可塑多变的主观原因,学生有限的知识水平与前多年学校德育的不佳现实,必导致他们的明辨是非能力低下,而低下的明辨是非能力再加上缺乏实际社会锻炼与脆弱的意志力,又必使其抵制外界诱惑与认识复杂社会能力的培养发生困难。在这种心理条件下,若恰逢社会消极干扰、影响,学生怎能不无所适从、盲目随从、行为多变呢?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矗”再次,社会与部分家庭存在的具有力度的消极影响与诱惑,的确是引发学生品德、行为多变的重要因素。九十年代以来,尽管反腐败的号角越吹越响,尽管打击社会各种恶势力的专项战役接连不断,尽管扫黄与取缔社会丑恶现象日益深入,但社会与部分家庭存在的消极、腐改、丑恶现象仍然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成长。青少年的出走、犯罪等现象,也仍然是司空见惯之事。

综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在教育时间、空间领域之差与相互之间教育力度、影响水平与监控措施的不协调性,实际上给德育工作造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背景,其中教育的时、空差在此背景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此背景下,幼稚的、可塑性强的一部分学生则形成了口头上的朝向性(嘴上说得好),书面上的欺骗性(写检查,编好了写作文等),行为上的多变性(校内外、家内外不一致)。此“三性”最终导致了学校德育的低效性与艰巨性。这大概就是“6+1=0”的基本原因所在。

二、3个整体“1”的功能差异

既然“三者”错位组合造成了德育效果的低效状态,那末,我们就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三者”功能上的共性与个别差异,以便实现它们最优化的组合与互补。

首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又有无法互代的个性优势功能。从目标上讲,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其个性表现为:学校--好学生,家庭--好孩子,社会--好公民。从优势功能看,学校教育具有理论系统性、群体竞争性、科学艺术性与形式规范性四大特征。它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决定、意见、大纲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层次、有序列进行教育的。同时,它是通过规范化、多样化、情趣化的方式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的。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集体还是个别教育,它常常是以竞争为动力,推动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则表现为亲切感人,及时具体与持久面广。

这主要是由于家庭的血缘继承性和社会细胞的小空间、小结构等特点所决定的。

因为血缘,它可在亲切感人的.情境气氛中进行。尤其是血缘的传宗接代,可使家教长时间,乃至跨时代地延续。由于小空间与小结构,家教又在思想、技术、生活、待人、游乐等方面随时、随地、随事、随人具体实施。社会教育的优势体现了空间广阔、形式多样、人际广涉与贴近实际的特点。其既可在家乡小社会接受教育,又可在全国乃至更广阔天地实施;既可通过调查、参观、游览、夏令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又可通过榜样报告、基地专访、远足锻炼进行;既不受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的限制,又不受区域、行业、事件、善恶的约束;特别是它的“实践性”,更是学校,家庭所不备不及的。

其次,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功能又存在鲜明的劣势差异。从学校教育看,其劣势--是视野有限,易脱离社会实际,其主要是在有限制的时间、空间、内容、形式内进行;二是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性与集体性,因而又导致了针对性差,不利个别教育,使活动与效益混淆了具体性。至于家庭教育的劣势也有三点:其一是因家长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的差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之不同,给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较大麻烦,这是近几年家教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其二是家教方法的相对简单化、单一化,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尤其在广大偏僻山区与农村,此问题更加突出;其三是家教目标的不集中与时、空的有限性,也是其劣势的一个显著特点,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且消极影响的腐蚀力、诱惑力之大,则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劣势。此对认识水平、明辨是非力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教育的难题。同时,教育责任落不实,教育的名目之多,部门之多,形式之多,但实际上是教育的“大锅饭”。

总之,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延伸,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各自独立的有机系统。从目前现状看,家庭与社会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保证。若其一偏废,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必会出现危机。

三、“1+1+1>3”的有关设想

人常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0亮。实际上,这句话的科学性在于它直观而形象地揭示了系统功能的原理,即“1+1+1>3”。按照这个原理,我们应该如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最佳优化组合,进而实现改“6+1=0”为“1+1+1>3”的最佳功能呢?

1、根据中央《意见》与中宣部《纲要》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当前,首先要在认真学习、领会实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突出教育重点,尤其要依据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遵照中央具体要求,抓住全社会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这个大好机遇,采取富有情趣和教育实效的方法,把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要结合经常的思想教育实际和行为规范训练要求,认真搞好“言行一致教育”。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言行一致是人的道德品质的核心,”“当口头上说的是一套而行动上是另一套的时侯,这就会毒害年幼的心灵……使他们养成不诚实、两面派、假正经的坏品质”。再次,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当前形势下,特别要强化培养学生的明辨力、抗诱力和意志力。

2、把家庭、社会教育法制化、国策化,努力提高国民的教育素质。对此,在进一步加大惩治腐败、打击犯罪、净化文化市场力度的前提下,我大胆提出这样两个设想:一是把社会教育法制化、国策化。国家可制定简明而有力度的法律条文,要求全社会每个成员,都必须依法监控、教育青少年成长。使青少年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机会。这套法规必须像计划生育那样,家喻户晓,人人执行。二是以法制手段强化家教,提高家长教育素质。设想可由教育部门与有关社会组织创办专门的家长学校,凡婚龄青年必须先依法接受较系统的家教培训,经考核合格再发给结婚证书。对婚后家教,由子女所在学校负责连续性的素质培训。使未来的家长基本成为合格的“家庭教师”。

3、扬长补短,整体互补,进一步优化“三结合”教育的系统功能。

①针对学校教育“易脱离实际”问题,要通过参观访问、“榜样”报告、游览山河、节 日感染、实践操作等方式和充分联系实际,改进课堂教法,丰富学生社会知识。

②针对学校教育“不利个别教育”问题,可通过家、校联系,社、校沟通,补其之短。特别应建立典型后进生的教育计划或“联教档案”,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③针对家教存在的诸问题,主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报”、“家长委员会”等方式,集中指导家教方法,实现家庭内部教育的合力效应。

④针对社会存在的消极影响与职责不明不实的问题,主要应通过法制手段与政府行为,强制完善之、优化之。

4.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进行德育的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工作大军。根据中央《意见》精神,在德育队伍建设上必须做到“两为主一加强”,即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教育上,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要自觉发挥主导性功能。在队伍结构及动力上,要以教师为主。教师要依法履行教书育人天职。

在德育队伍建设上,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及各方面德育业务素质的培训。

尤其要引导广大教师遵循改革开放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规律、原则、方法和青少年年龄、心理的新特点,科学地、自觉地、创造性地搞好德育工作。这是当前与今后优化教育队伍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务必面向未来,抓紧落实。

篇4: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再思考

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再思考

近年来,随着关于高校辅导员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地位得到明显提高,发展路线日益清晰.基于此,本文拟从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与认识上对辅导员角色定位进行再思考.

作 者:董建党 赵伟 张庆强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角色定位   社会需求   自我发展  

篇5:新时期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再思考

新时期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再思考

导读:新时期农业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农业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新时期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再思考。

论文关键词:农业风险,农业保险,有效需求,制约因素,措施安排

一、新时期农业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力不规则变化所引起的,且大多数自然灾害是人力无法抵御的。在我国,农业属于基础性产业,占国民经济较大比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遭受灾害损失最为严重,而且由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波及面广,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通过合理的途径分散风险损失。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资料,-期间我国因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两项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90840157万元。以20为例,其中由风雹、台风、低温冷冻和雪灾、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1752.35万元,灾害损失的人口达到47795.0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为2137.67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达到246.45万公顷①。严重的农业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与经营,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传统意义上的农业风险主要指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约因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技术型、生态型及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农业风险的外延和内涵进一步扩大,农业还受来自市场行情波动、国际环境、技术因素及制度安排等方面的风险。

1.市场风险。入世以来,我国农村市场逐步放开,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以出口初级农产品为主的对外贸易结构,易受国际市场行情的波动。到,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仍然以亚洲为主,出口集中度达到60.4%,且出口农产品依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其中水产品及其制品的出口份额最高;而进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和南美洲,进口市场的集中度仍保持在52%以上,且进口农产品集中于土地密集型产品上,进口量居于前三位的农产品依次为油料、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和畜产品[1]。从农产品对外贸易结构来看,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收入弹性很低、价格弹性较高,且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偏低,这种结构性失衡增强了风险的不可预测性。

2.技术风险。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农业技术应用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致使技术应用受到影响。国家“863”重点科研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有一致命弱点,即制种期间如果不育系在始穗前10~20天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4℃,母本育性就会改变,从而造成自花授粉使种子纯度降低,导致制出的种子不能用于大规模生产。专家们试图利用救灾方式来弥补遭受低温风险的制种农户的损失,但由于救灾方式补偿水平有限,农户的损失得不到有效补偿,农户对此项技术的使用心存担忧[2]。

3.制度风险论文的格式。传统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发生变动,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长期停滞的小农经济,是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失衡状态制约因素,该失衡状态使农业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投资率低下。从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到农业税的逐一取消的农业制度变迁过程中,专家对制度变迁怀有种种担忧,即认为农民负担随着“并税”改革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即“黄宗羲定律”,由此造成农村社会稳定性的风险(尽管后来被证实此担忧是多余的);同时也有专家认为取消农业税将会带来地方财政陷入困境、农村经济政府支持乏力等问题;另有专家指出农业税负的减免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移与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等[3]。出现上述现象的现实背景及原因复杂,因制度变迁所带来的风险不能忽视。

二、新时期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实需求

农业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其功能性作用在于通过集合多数可能遭遇同样危险的经济单位的资金力量,分摊少数人将遭受的损失伤害,使每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负担减轻。纵观世界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农业保险已成为政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宏观经济政策之一,是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的有效组成部分。

传统农业投入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开展农业保险的技术难度大,农业保险市场易出现“供需双冷”现象。现代农业一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农产品表现出高产、优质、高效等特点,然而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复杂的风险,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由潜在变为现实。

(一)农业保险是农业产业化实施的重要保障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以推动农业竞争力及经济效益的过程。农业产业化的过程首先表现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即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结合,增强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提高农产品的高附加值,改变农民低收入状况,从而使得各环节主体形成利润共享,风险共同承担的利益共同体。其次表现为农产品的市场化。农产品的市场化的目的是提高农产品的比较利益,改变过去长期实行的统购统销的封闭状态,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整合生产要素的作用。再次农业产业化还表现为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除有效的科技投入外,还需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制约因素,从而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强农业产业的带动力与辐射力,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防患于未然,为保障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实施,必须通过农业保险制度合理地消除由农业规模化所引起的农业风险的集中而带来的隐患;同时必须有效地防范由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及农产品市场化所导致的农业风险外延的延伸而产生的来自市场、政策与制度方面的风险。

(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渴望农业保险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投入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农业产品表现出高产、优质、高效等特点。因此,现代农业对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规避风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农业生产方式已不再是孤立的超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结构,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使得农业生产与经营涉足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不仅仅是单个的农户,农业风险承担主体发生了改变。

据冯·诺曼-摩根斯顿效用模型,假设持风险厌恶态度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均愿意购买农业保险。即他们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货币财富量的效用大于在风险条件下保险的期望效用。确定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购买支出量至关重要。一般来讲,如果支付的保险金额刚好等于财产的期望损失,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就去购买保险,使得所遭受的任何可能损失得到全部补偿。[4]

现假定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拥有的初始财富为W,他可能遭受意外事件使财产损失L,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且令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购买保险的支出为S。

因此,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面临风险时的财产期望值为:P·(W-L)+(1-p)·W

根据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支付的保险金额等于财产的期望损失,可得:S = p· L+ (1-p) ·0 = p L

根据以上两个式子,下式一定成立:W-S = p·(W-L)+(1-p)·W

上式说明,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投保以后所拥有的稳定财富量W-S等于风险条件下的财产期望值p· W+(1-p)·W。而对于持风险厌恶态度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来讲,确定的财产期望值的`效用水平,肯定会大于风险条件下的财产期望值效用,所以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愿意去购买保险。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尽管投保没有改变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财产期望值,但投保以后消除了风险,可以使农民拥有稳定的财产,从而达到一个更高的效用水平。

(三)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农业合作组织、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业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及农业保险制度等是现代农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从现实发展情况来看,自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合作组织制约因素,经营范围狭小,资金积累和规模有限,集体应对风险的能力不强;期货市场的功能之一是价格发现,且期货市场是建立在成熟的现货市场基础之上,但目前我国现货市场不完善,多年来被扭曲的价格体系并未得到矫正,且农产品流通体制还未完全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回避风险的功能在短期内效果不是很明显;农业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着眼于现代农业风险信息的收集,而现代风险波及面大、辐射范围广,农村信息不畅,地区结构差异较大,给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农业保险作为政府社会福利政策及宏观调控手段的有效组成部分,在现阶段我国农村有其特有的运行空间:农业保险主要是在政府支持与市场机制的结合下开展,因此能有效保证其运行的稳定性;农业保险能够使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单一经营风险在全国范围内分散;在现阶段农业基础薄弱、农产品市场不完善的背景下实施农业保险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三、新时期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困惑

农业保险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困惑除农业保险技术层面的原因及事前事后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外,在新时期,制约农业保险发展还存在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人均GDP与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呈正相关

纵观世界各国人均GDP指标和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的分布状况,不难发现,人均GDP水平高的国家保险深度与密度水平也高。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上看我国在这两方面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目前,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已达12%左右。而我国的保险深度为2.8%论文的格式。保险密度发达国家已达2000-3000美元,日本高达4600美元。而我国人均保费只有127.7元,约15美元。相比之下我国农业保险的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则更低②。全国农业保费收入为4.8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0.16%,比上一年下降20%,也是开办农业保险业务20多年以来下滑幅度最大的一年,全国2.3亿农户,平均保费不足2元。分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过去20多年间的变化,农业保险与其它保险相比发展滞后,严重萎缩制约因素,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农业的边际成本高、边际收益低,对GDP增长的贡献较少。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统购统销的农产品供给体制,通过“剪刀差”抽农补工,加速了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客观上形成了农业与工业之间,农村与城镇之间的不平等局面,阻碍了农业自身的资本积累。到80年代国家通过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通过价格杠杆调整了工农业发展关系,缩小了工农业发展“剪刀差”,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然而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又应运而生。我国农业出现的问题是农副产品销售难,部分农产品价格下滑,农民增产不增收,粮食收购企业亏损严重,粮食主要生产省份财政补贴压力增大。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市场化水平不高、层次低、市场体系极不完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6]。我国农业人均GDP低,少有保险公司热衷于农业保险事业,农民更是无力购买农业保险商品,结果是农业保险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其它保险业务的发展。

(二)农业风险的特点表现出突发性与异常性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区域性明显,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的气候特点。因此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将会不同程度地受地域差异性的影响。西北高原地带降雨量少,经常遭受旱灾;东北高纬度地区气候严寒,无霜期短,农作物易受冻灾;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淮河地带,地势低洼,春夏多雨时节时,水涝灾害严重;沿海地区,易受不可控制的洪水、风暴潮、热带气候和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7]。据国家统计局最新资料制约因素,仅年西部5省遭受旱灾损失的面积达到287.16万公顷,华东6省一市遭受洪涝灾害损失的面积达到162.64万公顷。

现阶段,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环致使自然灾害表现出突发性与异常性等特点。以2008年为例,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新疆9省共遭受低温冷冻和雪灾的面积达到1188.28万公顷,占全国遭受低温冷冻和雪灾的总面积1469.56万公顷的80.86%(如图)。其中以湖南、湖北、贵州与江西受灾面积最为严重③。相比之下东北地区遭受低温冷冻和雪灾的程度并不是很严重。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与异常性加剧了农业风险的非控性及不可预测性,为农业保险开展进一步增加了难度。

图 2008年9省及全国遭受低温冷冻和雪灾损失面积及比例(单位:万公顷)

(三)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定位

从国外农业保险的发展实践来看,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推行了农业保险制度。其中以美国和日本的农业保险的发展较为典型,在制度约束上不但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支持体系,有力的政策支持及多元化的组织体系,而且农业保险已成为了国家福利政策的有效组成部分。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通过农业保险使遭受灾害事故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迅速恢复,保障农业的持续和稳定增长,为市场提供充足的农产品。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定位应该是:一是通过农业保险促进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朝着良性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二是通过农业保险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出口创汇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提升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扩大农业的对外经济合作与技术交流。三是通过农业保险确保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四是通过农业保险扩大社会资金的积累,为社会再生产提供资金保障。五是通过农业保险减轻事故损失的消极影响有助于稳定社会生活

四、新时期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再思考

(一)积极开展农业保险的试点经营

只有通过农业保险的试点经营才能探寻出适合我国农业保险的运行模式,发挥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功效。笔者在我国农业保险运行模式探索过程中倾向于“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农村保险互助合作社+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此模式现阶段是适应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发展需要的。首先,克服了政府直接开办农业保险所承担的高成本及低效率问题。借鉴国外经验充分利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及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多年经营农险的管理经验和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实现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确保农业保险的经营稳定性。其次,通过农村保险合作社经营原保险的形式克服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论文的格式。农民自愿联合、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广大农民所接受。政府通过分保形式保证了农业风险在全国范围内分散。最后,政府直接经营与间接支持制约因素,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相结合原则,划分了政策性与其他非政策性保险的界限,明确了政府、保险公司、农民三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了地方保险的责任[8]。

(二)促进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

为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社会管理、资金融通、价值补偿等功能性作用,政府应该做到:

1.建立并健全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体系。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合理区分农业保险与农村保险的承保范围(农村保险是一地域概念),明确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主要是依托商业保险公司运作)及界定开展农业保险的目的、性质等,这均需有健全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做支撑。

2.发展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体系。为减轻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可以通过分包由多家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其形式可以是比例再保险(包括成数再保险和溢额再保险)与非比例再保险(包超额赔款再保险和赔付率超额赔款再保险及复合再保险)。

3.发展政策支持型农业保险。国外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支持措施主要有:保费补贴、业务费用补贴、免征营业税以及提供再保险支持。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农业保险的发展经验,应尽快地建立政策型支持体系,其措施主要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手段来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规范农业保险市场主体行为,营造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

1.营造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营造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环境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求政府对农业保险高度重视,确保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合理地进行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与经营体系的创新及政府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等方面。二是政府作为制度供给的主体,应该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组织意识和诚信意识。

2.转变农业保险的经营策略。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重点应放在关系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维持农民生活稳定的,大规模、易管理、高风险地区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上,同时把出口创汇能力强的高科技、高投入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纳入其中,附之经营农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短期的农村居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等。着力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保险的专门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以此推动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

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迫在眉睫。充分利用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功效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岳云.入世5周年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回顾及国际竞争力变化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8):67-72.

[2]李军,段志煌.农业风险管理和政府的作用:中美农业保险交流与考察[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345-347.

[3]曾维涛.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治理的几点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8,(9):80-81.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6-17.

[5]黄正军.农业风险的规避与农业保险运行机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54-265.

[6]孙东升.资本、体制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0-18.

[7]黄正军,袁杰.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成因探讨[J].社科纵横,,(4):61-63.

[8]黄正军.我国农业保险运行模式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08(1):334-336.

篇6:新时期和谐理念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思考

新时期和谐理念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思考

[摘 要]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实施和谐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谐教育管理具有以人为本、柔性管理、非理性成分的特点。学校在实施和谐教育管理时,要明确教育理管目标,发挥校长个人影响,正确处理各种事务,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关键词]和谐理念 教育管理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其自身的和谐发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其教育工作对国家未来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小学教育管理中实施和谐教育管理也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和谐理念下的教育管理

“和谐”思想是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哲学而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其蕴含着《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论”和《尚书·尧典》中的“和合论”,是指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要协调统一、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合作互利,以达到整体的最佳发展。和谐理念下的教育管理是指由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和教育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通过理性、民主的决策来营造和谐学校管理氛围,构建和谐的领导、教师、师生关系等,以实现学校教育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教育管理学家认为,好的学校需要和谐、协调、均衡有序的环境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只有运用和谐高效的教育管理,形成教育内部的和谐,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和谐理念下教育管理的特点

1.以人为本

教育管理的根本是“人”的管理,“以人文本”是和谐理念的核心,要求在尊重和理解人的基础上,营造和谐的氛围。教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即是以师生为本。于学校而言,教育教学管理中需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促进师生的个性发展;于校长而言,需理解和关心教师,尊重教师的合理需求和自主管理,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管理氛围;于教师而言,需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和成长。

2.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相对刚性管理而言的,与以工作为中心、强调规章制度管理的模式不同,柔性管理是以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为前提的,采用非强制性的方法,以激励的方式挖掘人的潜力,焕发人的内在动力,极大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主动行动,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和谐理念下的教育管理中渗透的柔性管理,需要校长、教师运用的品格、情感等因素,与学校职工、学生平等地交往,以激励的方式,让他们从内心信赖、认可自己。

3.非理性成分

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既有理性的思维能力,还有情感、意志、信仰、本能冲动等非理性的信念和情感。管理中的理性主义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视人为“经济人”,在管理中将人与财物、信息等其他管理要素或对象视为同等的客体,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漠视了非理性因素,忽略了人的因素的管理,易使被管理者产生逆反心理。和谐理念下的教育管理注重人的`非理性因素,要求在理性化管理的基础上实行人性化管理,渗透非理性成分,使被管理者充分发挥主动性。

三、和谐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开展的途径

1.精心设计,明确教育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对于管理效率和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教育管理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以人为本,提高效率,争创一流”的工作目标。根据目标制订计划和制度、标准等,建立以中心班子成员为核心的决策层、以教导处为主的指导层、以各年级学科教研组长为主的具体操作层三个层面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在执行中对目标发生偏差的情况进行调整,使学校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环节都应当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尽可能地将学校目标与教师目标、学生目标和合趋同,形成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愿景”;同时健全目标评价标准及奖惩机制,以此使教育管理向着预期的目标前进,发挥共同目标凝聚人心、引领方向的作用,最终实现教育管理的和谐高效。

篇7:科学类文章阅读教学再思考(教师中心稿)

科学类文章阅读教学再思考(教师中心稿)

作者:江苏省泗阳县众兴中学   胡学文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中的重点也是个难点,问题主要是现在的高中学生平时并不注重阅读,也就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了。学生自己不爱动脑筋而只靠老师讲解,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从近年的高考看,“科学类”和“文学类”文章逐渐形成了二分天下的局面,文学类文章阅读因为学生读的多,所以问题不是很大,而“科学类”文章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接触外课外基本是没有接触的,这样“科学类”文章就成了现代文阅读中难点中的难点,所以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也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一、何谓“科学类”

“科学类”是近年高中语文教学中淡化文体概念之后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包括“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从而形成了一个笼统的概念。“社会科学类”即社会科学论文的简称。现代汉语辞典中这样解释社会科学: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以发表观点见解为主,属议论文范畴。社会科学是人们对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自然科学类”即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内出现的新的理论、新的发明、新的技术,以说明为主,属说明文范畴。正由于其内容的广泛性,才决定了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了很大的比例和很重的份量。

我们以近七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为例

年度        文  本  选  材 文本类别 题数 分值

1996 造纸新工艺研究 科学类 4 10

贝多芬之迷 科学类 5 20

颅脑与肠脑研究 科学类 4 10

《中国新文化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科学类   5 20

转基因作物研究 科学类 4 10

报秋 文学类 4 20

动物及人类冬眠研究 科学类 4 12

创造宣言 科学类 4 18

用铷“小室”实现慢光研究 科学类 4 12

长城 文学类 4 18

铜奔马正名 科学类 4 12

门 文学类 4 18

2002 沙尘暴 科学类 4 12

话说知音 文学类 4 18

从表中不难看出,前四年科学类文章在高考中占绝对统治地位,近三年来才逐渐形成了科学类和文学类平分天下的局面。

二、“科学类”文章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科学类文章与文学类文章不同,高三学生读到文学类文章虽然叫苦不迭,大呼难做,但它读起来多少还有点情趣,有时能勾起一点回忆,有时能激发出一点灵感,虽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但总还能答个八九不离十。科学类文章就不同了,读起来枯燥,选起来麻烦。它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无论对还是错都是百分之百,不会出现“八九不离十”的情况。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中有一个求助热线--要求电脑降低难度。有的同学便阿Q式地“开心”起来--大不了还可以采用没有办法的办法--猜,不好做好猜,起码还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中奖”机会。参加高考的学生变成了“彩民”,把事关自己的终身高考系于一“猜”,表面看是无奈,实质这就是悲哀。于是许多高三语文老师和学生便无可奈何地说:“科学类文章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三、练就好牙板,啃硬骨头

难啃又不能不啃,“高考”这一关总得要过。课堂上我一再告诫学生,要想啃硬骨头,一定要先练就一副好牙板。

首先我要纠正学生的一个错误认识,就是前文提到的“不好做好猜”。你错了,大错特错。准备去猜你就是准备去投降,毛主席他老人家不是早就说过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然后我带领学生重温《庖丁解牛》,让他们讨论“丁厨师”为什么技术那么高?重点研究他那把刀为何能“十九年若新发刃于硎”?是因为刀好吗?显然不是。原因是善用刀。为何能“善用刀”?原来是注重研究,研究牛的内部结构,直至“目无全牛”,然后才能“游刃有余”。庄子讲“丁厨师”的故事当然不是教人去杀牛,他是想谈养生的道理。对我们这些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和从事高三教学工作的同仁们又何尝不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们也应该把科学类文章当作一头牛,要像“丁厨师”一样,潜心地研究它的内部构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不能像普通的厨师那样“所见无非牛者”。

“如何研究科学类文章的特征,以求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便成了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

四、科学类文章文体特征的定位

前文已提到,科学类文章其实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和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总称,社会科学类文章主要是指人文科学方面的文章,它包括文化评述、文学评论、社会、历史、政治及人文科学方面的评介文章。不管它的内容包括多少,但根据“评介”二字,我们就可以把它的文体特征定位在“议论文”的范畴。“自然科学类”即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内出现的新的理论、新的发明、新的技术,以说明为主,属说明文范畴。有了这个定位,阅读就有了方向。

议论文这种文体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作者在文章中必须要明确地表明一种观点,学生通过阅读必须能找出这个观点。这就是《考试说明》中“分析综合”部分中的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文题即观点。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因为议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这一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一内容。(3)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4)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这种的观点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

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是用来说理的,所以它的逻辑性要求很高。这就给我们分析其结构、思路带来一定的方便。“分析综合”部分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相对来说则较为容易。完成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寻找文章的分论点和过渡句,这种方法最有利于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议论文的语言特征有别于其他文体。议论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考试说明》中的“理解”部分有两个要求: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这里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它不像文学作品那样从表现手法上去着重理解。而要从“与观点的关系上”去体会。

说明文主要是向读者传递信息的,它的语言精确性要求很高,所以答题是关键是“找”,找信息源;“比”,比选择枝和信息源,比它们表达,比它们的语气,比它们是否有歧义。

五、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内容

《高考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考查内容: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学作品。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鉴赏评价B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与去年的《考试说明》相比,今年的《考试说明》有如下几点变化:(1)总的要求上有变化。去年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科技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而今年变成了“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很明显,这一改变拓宽了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材范围。(2)分析综合部分有较大改动。去年这部分要求有3条,今年是5条。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去年的“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变成了今年的“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回避了“表现形式”这个字眼。二是增加了两个内容,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从高考《考试说明》的变化上可以明显地看出:高考对现代文阅读部分分析综合能力要求大大地提高了。

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科学类阅读考查内容其要点可以归纳为:

1要注重文章中的特殊词语和特定语句的理解。

2要能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思路、理清结构,能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

3要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作出评价。

如下图所示:

理解 →       分析 →       概括归纳    ↓           ↓            ↓     词语      筛选                 文章思路、中心     语句      准确获取             作者观点、态度               新鲜信息                             推断想象                               ↓   文学作品                                    文章作者                             鉴赏评价

六、苦练基本功,以不变应万变

高考改革的最大特征是“稳中求变”,它虽然年年都在不停地改革,但改革的步伐却迈得不是很大。所以高三语文教学既要关注高考改革,又要抓住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苦练基本功,以不变应万变。科学类文章阅读同样如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和同学们一起研究阅读科学类文章的方法和解题技巧,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简要概括如下:

1练就快速阅读法。

应试阅读与平时的阅读大有不同,应试阅读由于时间的关系它对阅读速度要求很高,所以我们要求学生一定要在3分钟之内快速读完一篇文章。时间那么短,当然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慢慢地读,要快速的读,要一目十行的读,只要求读其大概,不要求当时就懂。科学类文章较文学作品来说更容易进行快速阅读,因为它每一段的首尾句和文中的过度句一般来说都比较明显,这就好比《庖丁解牛》中所说的“彼节者有间”,找出“节”,发现“间”,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通过快速阅读,可以简要地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及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带着问题研读法。

快速阅读法可以解决文章的思路结构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问题,但是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并解释言文中重要的句子”,“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等等,则必须要通过二次阅读才能解决,这就是快速阅读之后必须再带着问题去研读。

3、要学会“找”,寻找信息源,要学会“比”,比选择枝和信息源,比它们表达,比它们的语气,比它们是否有歧义。

4、不能忽视问题中的“暗送秋波”。

一般来说文章后面的问题在提出疑问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给了我们许多的“暗示”,恰当地运用这些暗示,可以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我们以几个例子来做简要分析。

例一: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简明灵活的辩证法。

问题:“写实”在本文中指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从上下文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后文有这样一句话,“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写实”指什么?实际上只要找到“这”指代什么就可以了。“这”指代的内容是不难确定的,这就是上文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按稍加穿凿。”

例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的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问题:文中的“大地”指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通过上下文也是不难解决的。我们只要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式:“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的芜杂”,这两个句式很相似,“突破”与“摆脱”对应,“硬壳”与“芜杂”对应,那么“大地”就该与“现实”对应。再来确定“现实”的内容,就很容易找到,“大地”指“现实生活”。

例三:

一个人不欢喜读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好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求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趣的故事。他们最受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是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 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簇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扩其他种类文学。

问题:“小说中的诗”指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看起来好象很难,但我们只要注意一下它的句式,就很容易找到答案。“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我们可以把它改为:小说中的诗就是故事外的东西。然后再找“故事外的东西”是什么。这就不难找到了,那就是“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点的技巧。”

科学类文章阅读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但是如果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用心去研究它的特征,训练自己一种清晰的解题思路,你就会发现,找出它的答案其实也不难。这样在高考时,你就会像《疱丁解牛》中的“丁厨师”那样“踌躇满志”。

篇8:现代教学理念为导向的高等数学教学研究的再思考论文

现代教学理念为导向的高等数学教学研究的再思考论文

一、引言

数学的教学改革是工作在一线教师们的重点项目,课堂上渗透着数学文化,使数学这门博大精深的科目,显得那么的实用,那么具有趣味性,这离不开数学教师们的宝贵经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高等院校的数学是基础课,在数学教学改革方面承担着重任,积极采取先进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切实推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在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时应注重数学建模思想以及方法的融合采用渐进的方式,与数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比较固定和单一,高校教师的配置不够合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不够重视,因材施教的原则没有更好的实施。所以,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数学教学改革的历史,从中查阅资料找出经验教训,来指导我们的数学教学改革,国外的东西固然好,但要根据我们的情况适当借鉴,不能全部照搬,否则会扰乱我们教学改革的实施。

三、高校数学教学的基本现状

现如今许多高校的数学教学还采用“黑板+ 老师+ 学生”的老样式,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学设计也是重理论而轻实际,对学生能力的评判标准依然是成绩的高低,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整个数学课堂的效率和质量都上不去,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提高,更没有将思想政治及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无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为数学作为一般高校的公共课程,没有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导致数学教师整体结构配置不够合理,新教师偏多,有经验的教师偏少,忽略了中青年教师的塑造和培养,对现任教师的再教育和培训工作缺乏足够重视,致使整个教师队伍无法实现重组和优化[1]。

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教学改革中,备受教师重视的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这一点众说纷纭,从规律上总结,其实质就是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贵州民族大学的唐小丹在《重塑高校数学教育理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一文中提出,高效的教师教学主要体现十三性征,主要是教学系统的清晰性,教学准备的充分性,教学组织的技巧性,教学气氛的民主公平性,教学设计的缜密性,教学内涵的兴趣性,教学载体的高端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学用时的精确性,教学互动的双向性,教学语言的精练性,教学设疑的梯度性与教学引导的内在性。高效课堂要与教师专业特长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能力,除完成数学教学的短期成绩提高以外,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数学兴趣,以及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学思相结合的目的。

五、重视数学人才培养

古语说“数学乃百科之父”,这句话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很多数学专业毕业的高材生都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比如,国际营销师,多家出口贸易公司的培训师黄泰山先生,就是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走向营销领域,现已经是这个领域的传奇人物。还有,中搜总裁兼CEO 的陈沛,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走向互联网领域,致力于互联网的创新,改变互联网搜索规则,是第三代搜索引擎的倡导者,现已成为这一领域的商业精英。所以,数学人才的培养不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每个人对数学的能力都是一样的,据此在授课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有针对性的实施多样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三个层次,针对优等生要加强其数学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针对中等生让其掌握基础知识以外,不断拓展知识面; 针对差生应该加强基础知识的练习。让这种分层次教学拉近优等生和中等生的差距,促进优等生的数学能力发展,所以,分层次教学的有效实施,能够最大化的对数学人才进行培养。

六、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后对教学计划、备课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做出的评价,是对教学的总结,坚持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优化课堂效果、进行教学科研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人说PPT 害了老师,没有PPT 就不会上课了,这一点和值得我们反思,PPT 确实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方便,也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看清一些数学图形,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懒惰的教师来说,PPT 教学就会带来一定的惰性,把所有的知识点罗列在PPT 上,学生只是接受课件上的内容,缺分析与缺少判断,给课堂效率的提高带来一定的阻碍。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下,离开PPT 的课堂也显得有点枯燥,对于PPT 课件的问题我们要正确对待,PPT 只是我们的教学助手,对于运用的时候要得当,不能一味的依靠PPT,应该PPT 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深化教学改革的目的。

七、结语

在数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既要注重时代的要求,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数学教学中需要灵活多变,通俗易懂,融会贯通。数学教师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方向,明确目标,以人为本,努力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优秀的各层次人才。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外出学习交流心得体会

单位学习计划

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教师外出交流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

外出学习交流教师心得体会

上学期教务处工作总结

领导秘书XX年年终总结

师德师风先进校

新时期德育的再思考-新三中心理念的思考
《新时期德育的再思考-新三中心理念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时期德育的再思考-新三中心理念的思考(精选8篇)】相关文章:

小学学校德育年度工作计划2022-12-17

教务处上学期工作计划2022-11-08

个人年度思想工作总结2022-05-08

《米洛斯的维纳斯》导读 教案教学设计2023-12-08

德育工作计划 :小学学校德育工作计划2022-09-06

学习遵纪守法个人总结2022-11-04

郡长中学开学典礼致辞2022-05-24

骨干教师跟岗研修总结2023-11-29

关于党代表述职报告大合集2024-01-04

校长秋季开学致辞2023-08-2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