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词走进音乐课堂(整理8篇)由网友“明天再努力叭”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让古诗词走进音乐课堂,欢迎大家分享。
篇1:让古诗词走进音乐课堂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对中小学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提出了具体的背诵古诗词的要求,音乐教材中的古诗词歌曲比例也有明显的增加。我校通过开展“古诗词歌曲进课堂”活动,借助音乐教学为载体来学习古诗,使“古诗音乐化”,指导学生学会吟唱古诗,收集了解古诗,学会古诗新编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粹,使学生在传唱中掌握古诗词历史知识,积淀文化底蕴,提高古典文化修养,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品味,陶冶高尚情操,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诗风词韵的探究激情。
一、创设情境,潜移默化中渗透古诗词。
音乐,不同于其他的艺术门类,如绘画、摄影、雕塑等“空间艺术”那样,可以整体欣赏,也可以局部临摹。音乐是“时间艺术”,是看不到,摸不着,而又能最直接感染人的心灵的东西。它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最直接、最玄妙、最淋漓尽致的手段。但任何的音乐作品,都通过教师的言语表达来传授给学生的,教学语言就是教师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再创造的过程。而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夺目光辉的诗词,以她简洁、凝炼、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化提炼,成为千古传唱,至今仍使人从中得到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我们精心挑选了十首风格多样的歌曲,包括《咏鹅》、《春晓》、《游子吟》、《静夜思》、《明日歌》、《村居》、《满江红》、《清明》、《江南》、《悯农》。课间及放学时间利用校内广播播放古诗词歌曲,利用学校电子铃声播放古诗词歌曲,使歌曲充满校园每个角落,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在营造校园学唱氛围的同时,使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学唱歌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古诗词歌曲教学。
二、结合语文教学 收集了解古诗词
中国古诗读起来很有韵律,理解起来很有意境,无疑是人们学习古典知识的一大享受。首先发动学生收集语文教材中和教材外的古诗收集来的古诗词歌曲,然后把收集来的古诗词歌曲进行分类,人手一册。从语文课的角度讲:音乐是一种手段,美化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和运用;从音乐课的角度讲:语文是一种载体,深化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它是介于语文和音乐课之间的综合学科。因为识谱、乐理以及对诗词的记忆等都可以在唱诗课上进行集中、系统的学习,所以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生要必背古诗70首,小学音乐课本上的古诗学唱都是语文课本上选出来的诗歌,这样可以结合语文教学进行古诗新唱的教学,在充实学生语言积累,丰富学生文化底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
三、 身势游戏 激发兴趣
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然后在此基础上划出正确的停顿标记。一般来说,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按照这样的节奏进行声势训练,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一节课之前或中间,选一些声势训练让学生做,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子就会高起来,并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当古诗词歌曲进入音乐课堂后,对节奏的把握就可以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以《锄禾》为例,音乐课本中就有如下的二声部节奏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用拍手跺脚的身势来练习伴奏。学生会感觉非常的快乐和兴奋!
同样的,除了节奏的变化,还可以进行速度变化,力度变化。如:让学生左手匀速的拍,右手比左手快一倍或左手画圈,右手上下直线拍,便会感觉两手程度不等的互有牵制和干扰,还要记得按节奏念古诗词。这说明各自独立活动,互相协调的双手活动平衡能力的获得也要经过一定的锻炼,也使学生们懂得双手活动平衡的练习,在音乐中具有重大的实际价值。每一次小小的改变都可以把学生的兴趣推向一个
高潮,他们会在一轮轮的变化中乐此不疲的反复练习、表现,从而更好的掌握诗歌,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味。个人双手操作方式与他人合作都需要具备这种既能各自独立,又能互相协调的能力。通过这个教学内容使同学们不仅学会音乐也懂得了集体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不知不觉中更好地传承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四、 诗情画意 激发情感
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兴趣,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在小学古诗词歌曲教学中,要把激发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贯穿于全过程,而一些形象生动的FLASH动画,就可以很好的勾画出诗情画意,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始终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春夜喜雨》一诗时,动画展示了一段诗中描写的情景,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诗中的一些词语,还能通过动画给学生带来一种诗情画意般美的享受,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一下子将学生投入诗境之中,更是一下子对整首诗有了大概的了解,更形象的理解诗的意境。 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再加音乐完美的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听音乐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另外我在教学语言中,能注重把音乐与诗词两者恰当的有机结合起来,在音乐中创造诗词的`意境,把诗词的情感溶入音乐中,达到一种可意会也可言传的艺术效果,这不失为一种珠联璧合的结合。
五、以演传情 感悟诗意
我们的唱诗是要学生在音乐中去感受古诗的意境,体验其中的美感。体验是现代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力求让古诗词自身的美感和音乐的美感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唱诗课中获得美的体验、美的感受。在这个美的历程中陶冶情操、培养人格、培养美的心灵。
小学生是爱表现的,我们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倾洒热情。通过表演来展示学习成果是再现古诗意境的好办法。“表演”可以化抽象语言符号为生动直观的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因而在教学易表演的古诗时,等学生唱熟歌曲后,可激励他们上台表演。
例如二年级课本上有一首《游子吟》, 描绘的是母子离别时的情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全诗的中心画面,表现了儿女们对父母的深情,是诗的精神所在。在学唱歌曲后,我让学生分小组来设计表演,他们分工合作,有人扮演儿子,有人扮演母亲,有人扮演一些场景,还有人在一边演唱歌曲。月光下儿子在母亲身边聆听着母亲的教诲,母亲在一针一线的给儿子缝着衣服,一针一线都是母亲对儿子的爱,整个情境设计的非常丰满,一边演唱一边深情的表演,其中的情感表现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真正的体会到。
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很多歌曲都可以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演唱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
六、古诗新编 培养创新
如果我们老师对古诗教学能给予充分的重视,我们的小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鉴赏能力都会有提高。由于古诗积淀在学生的脑海中,在教学一个主题的古诗后,对古诗进行分类比较:哪些是绝句?哪些是律诗?哪些用我们现有的旋律能直接吟唱,哪些不能吟唱,还可以做哪些修改?这样可激励学生进行古诗改作,举一反三,进行归类吟诵、吟唱,记得有一次临近期末,我在班上组织了一次小组竞赛:每组每次派一名代表上台演唱古诗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比如:当学生学会了《春晓》、《春游》两首歌曲后,我就鼓励他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还学过哪些古诗词是描写春天的景色的?能不能背诵一下,和大家进行交流。结果,同学们就跟赛诗会一样,一个比一个踊跃,争先恐后地与大家分享着背诵古诗词的乐趣然后我再利用同学们已有知识帮助同学们分析这些古诗词并进行归类之后,再回到音乐上来,想一想:用我们刚学过的歌曲的旋律,能不能把这些古诗词唱出来?这样一来,同学们不仅对古诗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对音乐的兴趣也大增。同学们运用“歌词反复”、“修改旋律”等方式创编一首首的古诗词,大家唱得带劲,老师教得轻松。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了学习古诗词的乐趣。
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国,孕育了一大批的优美诗、词、曲,这块芬芳绚丽的园圃令人目迷,令人神醉。每每徜徉其中,都会有各自种种的感受,而其与音乐
的内涵与外延的结合,又显得相得益彰。也正是这种诗情画意的结合,使学生获得了感知与创造音乐美和表现与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与抒发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让古诗词走进音乐课堂,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轻松地领悟古诗的魅力,更能让中国古诗这非物质遗产更好的传承。
篇2:让英雄走进课堂
让英雄走进课堂
在今天的班会上,王强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讲一讲王成和雷锋的故事?结果,没有一个同学能比较完整地把雷锋事迹讲出来,有少数同学知道王成的故事,但讲出来的内容非常笼统。
紧接着,老师们就同学们了解英雄人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同学们对英雄人物了解得比较少,比较空泛;二是同学们对英雄人物的理解比较片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只有战争时期才会出英雄,和平时期是远离英雄的时代。这种观点与学校长期以来忽视这方面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少数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因此便有了“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说法。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英雄的品质便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代表。英雄的事迹不是空泛的,而是具体的,感人的。因此,从这节班会后,老师们开展了“让英雄走进课堂”的活动,同学们系统地学习了英雄事迹,受到了很大启发和教育。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英雄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课堂里,就在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当我们自觉地关上流水的水龙头,自觉地捡起地上的果皮纸屑……我们便一步一步地向英雄走近……”
英雄的事迹,英雄的语言,英雄的形象,支撑着青少年心中一片纯洁的蓝天。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给青少年树立更牢固的精神支柱,拨正他们人生路上的航向,为他们点亮闪光的航灯。
篇3:让生活走进课堂
职高英语新大纲强调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英语能力的培养,<英语基本版>(第二版)第六单元的课题是In the Restaurant,它的教学内容就是生活中如何选择餐厅及在餐厅点餐的过程.这一内容给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在实际实践中运用语言提供了-个很好的平台.而能否让这样的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置身在这个情境中,使他们全身心地体会生活中英语的应用,从而体会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就是笔者本堂课的任务.英语基本版>
作 者:潘丹 作者单位:富春职业高级中学,浙江富阳,311400 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G633.41 关键词:篇4:让生活走进课堂
【摘 要】《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强调了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DD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为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整相应的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就教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感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优化;生活实际;生活素材;生活情景
一、联系生活实际,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寻找生活事例中有趣的数学知识,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括的紧密联系,让课堂教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教学。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可以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出示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五星啤酒’、“古井贡酒”的酒精度,以“喝什么酒更容易醉些?为什么那么容易看出来,你认为喝什么酒好,”为题,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不仅认识到酒的“酒精度”,实际上就是酒精含量与酒的总量的百分比,而且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应用的全过程。不仅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而且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练习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下面两杯开水哪杯更甜些:一杯开水300克,放人18克糖,另杯开水400克,放人23克糖。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
二、捕捉生活素材,充实课堂教学
数学已经渗透到一切科学部门与生产活动中。而且还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每日的天气预报到个人的投资方式,从旅游到房屋的布局和装修,从购物到每天的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带给人们的各种各样信息都与数学有密切的联系。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多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则是以一种散乱的数据形式,需要我们捕捉生活素材,根据问题的要求对信息灵活地进行筛选、整理。在教学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的素材和解题要求,让学生自己来搜集,处理信息,寻找答案,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发现问题。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的比较大小的练习”时,他将搜集的四年级学生在运动会上取得各项成绩,如,男女60米、800米、跳高、跳远、铅球等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当一回“裁判总监”,重新确定他们的名次,并说明为什么。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最终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我们的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题材必须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然而教材的更新速度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现行教材中还随处可见诸如“修一条水渠”、“筑条河堤”、“供销社有化肥 ”等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已经明显表现出滞后性。学生既不知所学的数学从何而来,更不知将走向何处。他们每天只是在反复的类化训练中习得机械的解题技能,而一旦面对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更别说通过数学学习来促进他们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答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了。作为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小学数学教师面对教材跟不上理念的问题,只能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改动教材。例如,同样是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位教师课开始。就让学生讲甲与乙的年龄关系:“乙比甲大1岁若甲l岁,则乙2岁,甲2岁,乙3岁,甲3岁,乙4岁,”一直往下讲,当学生自感罗嗦麻烦时,老师讲话了“是否需要用一个什么来概括一下甲与乙的年龄关系昵”?于是引出了用字母表示一个数使学生通过“说”以后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字母表示数的简约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再现生活情景,激活课堂教学
在情景中学数学,是学生最喜欢的、最感兴趣的,也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和生活实际,抓住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从学生感兴趣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表演,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来激活课堂教学。
一位教师教学“圆的认识”时,并不是上课就直奔主题DD介绍圆的各种名称,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圆的画法,而是先组织一个投沙包的游戏,分组让学生在不同的位置把沙包投入相同的地点,这样学生有争议说有失公平性,从而引发了怎样站位才算公平的实际问题,体验与圜相关的经验,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另一方面,也激活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心向,使认知活动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处于最佳状态,形成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又如教学“小数初步认识”时,在唤起学生原知后出现以下两条信息,让学生读读想想:①王是老师身高165米;②咱们班的期中考试数学科平均成绩是925分。显然,这些没有小数点的数据跟学生所掌握的生活常识是相矛盾的,“这是不可能,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的心里形成疑团,学生的情感在这种激化下强烈地高涨起来,产生了纠错的欲望,这时再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生活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牛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考虑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和运用数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郑继明。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教学[J]。 考试周刊,20xx(18)。
[3]李红熙。让数学课程魅力而升[J]。 新课程学习, 20xx(12)
[4]朱莉。让学生领悟数学的魅力DD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 小学教学参考,20xx(15)。
篇5:让生活走进课堂
摘要: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生活逻辑贯穿始终。本文从“感知生活----时政热点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探索生活--巧用问题教学,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参与生活---综合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个维度阐述生活化思想政治教学的实现。
关键词: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感知;探索;参与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基础。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生活逻辑贯穿始终。无论是从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还是从课程目标中的“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生活逻辑成为提升学生素养,体现教育目标的直接落脚点。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让生活这一大课堂走进政治小课堂,让政治课堂教学摆脱纯知识教学的樊篱,还原课堂教学的真本,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索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感悟,从如何实现生活化思想政治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感知生活--时政热点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要感知生活,就需要利用引入的素材、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激发起内心的思想共鸣,进而为课堂内容的展开作好感性铺垫。
关心社会热点是新课改中的一个亮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时政热点的引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增强教学的时效性,体现教学的时代感。那么,什么是社会热点呢?社会热点是指社会生活中能引起广泛关注,并在学生中产生较大影响或争议的问题,是学生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比如在“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播放3.15晚会视频。视频中“明星的虚假代言”、“卫生筷不卫生”、“手机中的诈骗”……这些就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强烈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唤起学生的生活共鸣,也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在这样的铺垫中教师趁势而上引出“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当然,引入时政热点就需要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把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融合到教材中,使现实社会生活与书本知识相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知识的角色转变为使用教材的决策者和创造者。
二、探索生活--巧用问题教学,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就我们每一个人的主观感受而言,生活世界“感性而又庞杂无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通过理性思考去探索生活内容,解剖生活过程,透过生活现象认识生活的本质。
根据认知心理学,学生是否愿意学是教学过程是否有效的首要条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源于他们认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发了学生对原有认知和当前问题的冲突,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也搭建了沟通生活素材和教学目标的桥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
例如在《市场配置资源》教学中,在讲解“市场调节”这一知识点时,可以结合教材P78页漫画,设计框架问题引导教学。 1.漫画中的人、钢、钱,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经济学上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2.需要钢材的人很多,假定分配钢材有两种选择――由国家做计划来分配这批钢材或把这批钢材放到市场让大家自由竞争,你会选择哪种方式?为什么?
3.我国钢材的生产地在北方,却有大量钢材运输到南方。同样,福州盛产荔枝、龙眼,北方的市场上也摆上了荔枝、龙眼。是什么在发挥作用使各种商品南输北运?
4.这种以市场价格、供求因素为基础来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属于什么经济形态?
通过结合漫画、生活中的素材所设计的问题,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明确资源配置的必要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以及市场如何配置资源的。
当然,在问题的设计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以及教材本身的逻辑结构,寻找生活与教材的切入点,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参与生活--综合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目标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的革命。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有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健康的情感和科学的价值观,才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和途径获取鲜活的知识,更好地发展自己,贡献社会。
结合教材的逻辑结构,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综合探究”实现这一目标。“综合探究”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参与生活的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例如在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中,学生就“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以及体现各种金钱观的具体事例”上网收集材料;以高一全年段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就“金钱是魔鬼还是天使”,“钱应该怎么用?用到什么地方?”分组进行辩论。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综合探究活动,为教师开展教学、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一块广阔的舞台。通过综合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多种活动形式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接触社会、参与生活进行问卷调查,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总之,生活是一大课堂,它满是宝藏也多姿多彩。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像寻宝人一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灵活、创新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相信我们的课堂将化被动为主动,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马凤龙、黄微《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20xx年第7期)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辽宁渤海大学政法学院
【2】李昌营、刘东林《“主题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课教学20xx年第10期)
【3】杨志敏《生活逻辑的课堂实现:内容设计与过程控制》(思想政治课教学20xx年第11期)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和庄中心中学
篇6:让生活走进课堂
【论文摘要】音乐课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前提,强调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科学认识的紧密结合。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课本知识,简单的去教一句学一句,学生在这种教唱过程中容易失去学习动力和兴趣,更谈不上创造力。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可表现因素,找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精心设计,营造出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和美的体验,并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论文关键词】生活;音乐课堂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开展音乐学习是我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问题。为了组织小学低段学生开展有效的音乐学习,对于每节课的设计我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凸现音乐教学生活化、活动化、人文化的特点,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此,我进行了让生活走进小学低段音乐课堂有效性的尝试
1.创设情境,联系音乐和生活
有专家指出: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中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的音乐学习情感,增进音乐学习的信心,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境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努力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一年级《小宝宝睡着了》一课中,我事先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毛绒玩具,每人头上包好头巾。我说:这里是一只大摇篮,你们是47个可爱的宝宝,让我来做一回这么多孩子的妈妈吧,轻轻地躺下,摇,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摇篮孕育了一个又一个可爱的孩子,你们,也是在摇篮中慢慢长大的,想看看杨老师小时候睡过的摇篮吗?(推出摇篮)我的妈妈就是这样坐在摇篮边把我摇大的。接着,我让孩子们坐在摇篮边轻轻地摇,他们立刻进入情境。你摇得多温柔啊,真是位好妈妈,我走近学生及时评价,顺便把摇篮中的娃娃奖给他。就这样,孩子们边摇边聆听,边摇边跟唱,感受到了歌曲的优美、温柔、安静,并认真、用心的思考、讨论,如何给小宝宝唱歌,哄她睡觉。他们控制音量,调整情绪,为摇篮中的小宝宝唱歌。并律动感受:第一段轻轻拍孩子,第二段轻轻抚摸孩子
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激发了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音乐实践的过程,感受音乐实践的必要性,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音乐的魅力
2.捕捉生活素材,提升学生的创编能力
音乐教师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主要是学唱歌曲,偶尔有创编的任务对他们来说也是很难的。首先,他们积累的词汇很少;其次,他们写字很慢,创编歌词往往要花很长时间。这样就没有时间来表演歌曲和拓展歌曲了,所以老师们常常省去了创编歌词部分。我通过不断在平行班的教学尝试中发现,其实,生活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难题
最近,我在一年级上了一节二年级的唱歌课《不再麻烦好妈妈》,而且歌曲有创编歌词的要求。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学会了歌曲,还剩10分钟时我让孩子们创编歌词,就遇到了这个难题,直到下课时只有几个孩子写出了两三句歌词,很多孩子根本就没写,竟然玩起来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写呢?他们委屈的说不会写。课后,我认真分析了原因,主要还是我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引导,直接让他们创编歌词。孩子们不知所措,更何况有很多字不会写。接下来的一个班,同样的创编我先让他们把平时生活中帮妈妈做的事儿说一说,然后再出示一些劳动的图片来引导,最后让他们在伴奏音乐中直接唱出所编创的歌词。结果与上一节课大相径庭,孩子们很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没有将歌词写出来,但伴奏音乐刚停,就有孩子举手,在我的伴奏音乐中,他们中的很多人井然有序的将四句新歌词都唱出来了。我当时忍不住对她们说,你们太有才了。更有孩子将妈妈换成了爸爸、奶奶、爷爷,而且主动来表演
看来,创编歌词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不是做不到,而是可以做的很好。关键是老师如何设计,怎么引导。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深入反思,把学生生活经历和教材相关的内容巧妙结合起来,就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3.结合生活经验,解决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唱变得轻松、容易,让学生感兴趣,是我一直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通过实际教学的尝试,我发现,教学方法是学生对学唱感兴趣的关键。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教唱,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 音乐课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前提,强调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科学认识的紧密结合。这个环节的设置适应儿童的认知特点,从孩子们感知较为清晰的生活中的事物为教学活动的起点,由寻找春天的声音引出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然后让学生在各种声音的模仿与模唱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掌握难点,,并在集体个人小组等自由灵活的形式中进行,通过以上体验 探究 合作等方式和过程,变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活动,解决了歌曲的难点
实践证明,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课本知识,简单的去教一句学一句,学生在这种教唱过程中容易失去学习动力和兴趣,更谈不上创造力。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可表现因素,找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精心设计,营造出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和美的体验,并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篇7:让生活走进课堂
一、 课堂上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情感,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动认知和心理活动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被激发,能促进意志的发展,推动学生更加勇敢、自信、主动地去学习,不断获得成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教学合力, 是把生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学生与教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在学生与教师的生活中,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或相近的感受。这些感受可能是对生活的零碎体验,可能是生活中的不起眼的点滴心得,可能是一现即逝的、而且永远不会再有、但可以回味的一种心灵感悟,也可能是经常出现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一感悟找到与学生感情共鸣的基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对教学的效果来说应该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在教师与学生找到情感共鸣的时候,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种状态下,可以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还可以有更多的人生馈言。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不只学语文,而是敞开心扉,用“心”和学生对话,用“心”和学生交谈,让“心”与“心”之间的碰撞,激起学习的火花。如在执教《小镇的早晨》第三自然段时,紧紧抓住“紧张”一词做开了文章:
师:生活中有过紧张的感觉吗?
生:有过,当我上学要迟到的时候,心里很着急,很紧张。
生:在很多人面前发言的时候很紧张。
生:我也有过,当我犯了错误的时候,就紧张。
生:有过啊,刚才那刘星宇说的就是,考试之前是紧张的感觉,我有过。
师:老师以前在考试之前也有紧张的感觉,而且有时候还是非常非常紧张。这是很正常的,每个人在考试之前都会紧张的,不用怕。犯了错误有些紧张也很正常的,知道自己错了,只要改过来就行了。老师记得刚做教师的时候,第一次上课还说错了话呢!那也是因为紧张的原因。……
讲到这里,听课的学生在下面“交头接耳”了,有的还在偷偷地笑。我想,如果下次再考试的时候,那些紧张的同学一定会不再紧张了吧?
(二)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情感共鸣
教材编排的.内容是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的。教材中对许多内容的描述其实就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剪影,一个不经意间从眼前滑过的生活画面。只是我们不是有心人,没有能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笔把它记录下来而已。在学习这些课文时,这些画面又会很自然地在学生的脑海中重现。这时,能利用这一瞬间抓住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共鸣,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形成是非常有帮助的。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主人翁”的感觉。还用《小镇的早晨》的一个教学片断为例:
师:选择这一节中你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小镇的热闹吧。谁读一读你选择的部分。
生:“路不宽,人很多,沿街……第一批顾客。”
师:还有谁想读一读你选择的部分?
生:我也是选择的这一部分。
师:好的。那你也读一读吧。
生:“路不宽,人很多,沿街……第一批顾客。”
师:还有谁想读?
生:我也选择的这一段。
师:也选择的这一部分啊,那也读一读吧。
生:……
师:选择这一部分的同学多吗?举手给老师看看。
(有一大半的学生)
师:为什么你们都喜欢这一部分啊?
生:我读了这一部分,就好像自己和妈妈去买菜时一样,真的很热闹。
生:我也去买过菜,就像书上说的这样。
师:这作者就好像和我们在一起,写的就是我们的生活。真是太“厉害”了!
正是这样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描述,与学生的认知相近,产生情感共鸣,激起学生内心学习的情趣,所以学生很喜欢读这一部分,让学习成了快乐,让学习成为生活,让学习成为享受。如果有一天,学生和他的家人再去菜市场买菜时,一定会想起作者这么生动有趣的描述,说不准还会情不自禁地背诵出来呢。
(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学生之间有着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他们可以谈天说地,可以天南海北,可以东拉西扯,可以……原因何在?因为他们是同龄人,有着共同的情感体验。传统的语文教学没有顾及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感受,只是把学生引导到老师早已设定好的“圈子”,是教师对教材的再体验,是重复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所以,一堂课结束,学生学得更累,教师教得也不轻松。如果在语文学习的课堂上,能够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学习的感受,相信学生们一定会更喜欢上语文课,更喜欢学习语文。在教学《快手刘》时,让学生谈谈读了课文的感受。孩子们用自己的思想,从他们的角度,用他们的眼睛,解读课文。一个学习小组是这样交流他们学习后的感想的:
生1:快手刘如果是在我们学校周围,我一定会天天去看他变魔术。
生2:我会拜他为师,学会这个戏法,我就可以变给别人看,那多神气啊!
生3:快手刘真“精”,用变“小碗扣球”的戏法来吸引人买他的糖吃,真会做生意。
生4:他也该再学几种其它的魔术了,要不,天天去看的都是这个戏法,会觉得没意思的,他的糖也就很难卖了。
生5:他可以用送奖品的方法来卖他的糖。那北边的那个小商店就是这样做的,昨天我买笔的时候,还送给我一个贴画。
生6:我上次买笔记本的时候他送给我的是一个玩具小汽车,回去玩了一会就“咔嚓”了。
生2:反正是送给你的,你又没有花钱。
生5:我的贴画可不会坏啊。
……
学生的交流并没有触及到教师想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多练、熟能生巧。但这些是学生的心里想说的,是他们生活中有过的体验。其中也不乏一些新鲜、有趣、独特的见解。看,那位学生建议“快手刘”要多学几种变戏法的本领,要懂得创新,这不正是我们祖国、我们民族需要的精神吗?语文的工具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
二、 善用教材,让教材走进生活
如何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这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一)传统考评制度给教学带来的误区
传统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教材的讲解,增加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功利主义的侵袭和应试教育的挤压下,形成了“以本为本”教学思想,禁锢了教者的思想,不敢超越教材,教材成为教学的依赖。不管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只要有可能成为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都灌输给学生。相反,那些很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但不可能在考试时遇到、无法用分值来衡量教学效果的内容则成为选学内容,抑或不讲,抑或略讲。这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大相径庭。
(二)善用教材,不依赖教材
教材是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载体,是我们教学素材的参考依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理论平台,是教育科研人员以及教学一线的工作人员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凭借自己多年教学积淀的经验编写而成,有着很强的科学性、思想性、知识的系统性。所以,教材在教学中的主" 导地位和指导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依赖于教材,被教材的编排思想和内容束缚住手脚。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合理组合教材、运用教材,让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1) 教材是生活的再现
教材中编写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是平时的生活场景经过作者的笔,利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是情感的再体验,意识的再强化。其意义在于把已有的认知、体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再付诸实践的过程,从而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和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应该让它成为生活的再现,把学生带进生活的意境。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情境教育的提出者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根据教材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把学生带进教材,让他们融入其中,与教材同喜同悲、同欢同乐。让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寓寄在生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让教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随着情感的迁移过程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2) 生活是教材的延伸
教材只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平台,但知识的渊博不仅仅与此。生活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宝库。教材只是语文教学的介质,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应该把教材看成是一种有待于师生共同开发、构建的学习资源,师生应该利用各自的生活实践,共同合作,共同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每堂课应该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下雨了,有些学生老是往窗外看,老师让学生到室外去“疯”,不过,有个“条件”:得带着任务,用心去观察。同班老师的小孩没人带,课间跑到教室找妈妈,快上课了,小孩赖着不肯走,教师索性让学生写观察作文《小妹妹来到我们班》。班主任在班上放了一本本子,取名《心灵网吧》,让学生们按照网络规则,用网名来写公开的悄悄话,老师叫“大江东流”,学生们则是“小酷妹”、“小侦探”……把许多不便言说的东西,都写在本子上。教师把生活中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片断、场景、细节,充分加以运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强调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生命活力。
(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课程教育资源。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其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拓宽教材运用的领域,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整合中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努力构建一个开放的、丰富的语文学习的世界,要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开发学习资源。
篇8:让英雄走进课堂
在昨晚的班会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哪个同学能讲一讲王成和雷锋的故事?”结果是全班同学都知道他们的故事,但没有一个同学能比较完整地把雷锋的事迹讲出来,有少数同学知道王成的故事,但讲出来的内容却非常笼统。
在这节班会以后,我对同学们了解我国英雄人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有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同学们对英雄人物了解得比较少,比较空泛;二是同学们对英雄人物的理解比较片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只有战争时期才会出英雄,现在生活在和平时期,是远离英雄的时代,这种观点与学校的长期以来忽视这方面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少数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因此便有了“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说法。
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英雄的品质便是中华民族高尚精神的代表。每个人都有崇敬英雄,渴望成为英雄的心理,英雄的事迹不是空泛的,而是具体的,感人的。因此,从这节班会后,我们班开展了“让英雄走进课堂”的活动,同学们系统地学习了英雄事迹,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英雄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课堂里,就在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当我们自觉地关上流水的水龙头,自觉地捡起地上的果皮纸屑……我们便一步一步地向英雄走进。”一滴水珠虽小,但它却反映了每个同学闪光的思想。
英雄的事迹,英雄的语言,英雄的形象,支撑着青少年心中一片纯洁的蓝天,我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给青少年树立更牢固的精神支柱,拨正他们人生路上的航向,为他们点亮闪光的航灯。
湖北省老河口市竹林桥中学高三:孟国
★ 游子吟的教学反思
★ 谈小学作文的教学
★ 《所见》说课稿
【让古诗词走进音乐课堂(整理8篇)】相关文章:
《渔歌子》教后反思2024-01-08
游子吟的教学反思2023-01-12
西江月教学反思报告2023-12-04
人教版语文渔歌子教学设计2022-12-18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2022-11-17
《长相思》的课后教学反思2023-05-25
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2023-09-03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2022-11-18
试论新课标指导下的古诗教学2023-12-13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