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陶渊明(共8篇)由网友“Mikochi”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我心中的陶渊明,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我心中的陶渊明
我心中的陶渊明字
陶渊明,一位安贫乐道的文学家,一位擅长借景抒情的田园诗人,大家心中的他是什么样的?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一千个人眼中也会有一千个陶渊明。幸而生在百花齐放、学术观点自由争鸣的年代,不然也许陶渊明永远就只有一个形象,就像某个年代满大街的人穿的都是蓝布长衫一样。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除了在他生活的本年代没有受到重视,此后的历朝历代都对他的诗文和品性大加赞赏和推崇。于是,陶渊明就此名垂千古,以田园诗人鼻祖的身份。
我不懂诗文,所以对被备受赞誉的陶渊明的诗文,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完全欣赏,更没有资格说什么批判之类的话。在此,仅是简单谈谈我对他的认识。
在中学和高中时期,读过不少陶渊明的作品,譬如《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等,对其中的流传千古的名句,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确实感觉清新脱俗。但在我对陶渊明的生平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又感觉,在他的诗句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清新脱俗的背后,又隐藏着淡淡的疾世愤俗的味道。这种味道,被我认为是一种绝望的放弃了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失望和遗憾。
空说无理,请看详解。
陶渊明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归隐的思想的。他少年时期还满怀壮志,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到29岁才开始出仕做官。不妨设想,在29岁之前,陶渊明想必一直在努力和其他文人一样,寻求仕途,希望一展政治抱负。但一定仕途坎坷,所以即将到了而立之年的他才有机会做官。
但他受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的打击。本来想要有所作为,但终其一生,做的都是一些小官:祭酒、参军、县丞等等。人微言轻,又无奈官场黑暗,而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反抗,于是不得不逃避。有些人评论说,他的归隐与借归隐之名买名沽誉不一样,与消极逃避也不一样,说他追求心灵的宁静,说是对黑暗官场的反抗。但在我看来,他就是逃避,也只能逃避,因为他没有能力反抗,因为他出身卑微,冲不破门阀制度对高管权位的垄断。
在他的《归园田居》中有这样一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可是在我看来,并不是“误落尘网”,而是“有意踏尘”。因为他一直到41岁才开始归隐。倘若是“误落”,又怎会过了十几年这么漫长的时间才意识到走错路了?他分明就是在为官的那十余年中,一直在不断地挣扎,从祭酒到参军,从参军到县丞,可不是在挣扎么?只是无奈十年代的努力,换来的却是满身心的伤痕和失望。哀,扔抱一丝希望,心死,放弃了所有的追求。哀莫大于心死,于是才有了他41岁归隐的序幕。
但他并没有真的'心死。从他归隐后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根本就没有真正宁静。倘若真的一切都看开,那就只顾“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了。但事实上,他写了大量爱自然、爱丘山等等的诗篇,这对于我来说,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说是“性本爱丘山”,说是“复得返自然”,实则掩盖却分明强调了他的那种不甘心。他甚至描绘了一个不存在的乌托邦世界桃花源,但那是他真正的生活?还是他那没有平静的内心的未了心愿?真正爱归隐的,就那样归隐了,我们并没有办法去考证他们的存在。但是陶渊明却没有归隐掉,并且和他的诗文一直活到今天。
他没有心死。因为没有心死,所以才会有不满,有遗憾,所以才会压抑。而压抑,是他写诗的直接原因。写诗,是他的一种派遣压抑的方式。自古写诗作文,就是内心包容不住种种矛盾的撞击才以文字为载体抒发出来的一种情感。但是真正心归自然的人怎会有那么多矛盾呢?就像一个潜心向佛的人又怎会六根不净呢?
所以说,他的清新脱俗的诗文的背后,藏着太多的疾世愤俗的味道,来自他内心深处的不甘与遗憾。
他是自己辞官归隐的,但在我看来,更多的是被迫归隐。被迫归隐山林,在苍天大地的环境下,也只能借苍天大地的清净来掩盖内心的纷乱。我想,这就是他那么多田园诗的诞生的背景了。我想,陶渊明能名垂千古,要感谢他卑微的出身和一直不曾死去的雄心。要不是他卑微的出身,他不会在仕途上遇到那么多的坎坷而无奈归隐;要不是他一直不曾死去的心,也不会留下那么多归隐后留下的山水田园诗。
试想,如果他真的心无杂念,甘做农夫,能写出那么多诗文吗?能活的那么落魄吗?他不是一个成功的官员,也不是一个成功的农夫;试想,如果其他归隐的人也心有不甘,从而写出大量关于田园的诗歌,那么他还会是田园诗的鼻祖吗?
但他终究是还是被学术界认定为田园诗的鼻祖了。这其中的原因自然很复杂,因为我们的试想仅仅是试想而已,时光不会倒退,而这世界上,也根本就没有如果。
所以我心目中的陶渊明,诗文成就很高,但是他的生活却是十分失败的。正像我之前说的:他不是一个成功的官员,也不是一个成功的农夫。他就注定在生的时候落魄潦倒,死后才飞黄腾达。
以上便是我对我心目中的陶渊明的详解,并无任何恶意攻击与颠覆。
篇2:我心中的陶渊明
我心中的陶渊明
我心中的陶渊明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谢集二中 杨秋爽
(指导老师 董海霞)
提起陶渊明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会说陶渊明谁不认识?不就是《桃花源记》的作者吗?古代著名诗人,谁不知道?
陶渊明,东晋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大概也是陶渊明的号吧?
难道堂堂古代著名诗人就这样被介绍完了?不,关于陶渊明的还有很多很多。
我一直很尊敬陶渊明,也很想像他那样做一个隐士,不与世俗牵连,据说陶渊明从小就满腹理想,博学多闻,29岁出仕,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几番进退,仕途不顺,最终因报复不得施展,又不肯降志辱身与仕族阶级同流合污,于是辞官归隐,过上了简朴的农家生活。
有人说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归隐田园是迫于无奈,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入仕做官是根本的目标,陶渊明也选择了做官这条路,但几次入仕的失败,使他不得不选择归隐田园的逃避方式,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归隐田园的思想是伟大的,因为这是他执著追求人格价值的表现,陶渊明归隐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他无法容忍官场的黑暗和对人性的摧残,而选择追求“本我”,以求保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这是一种崇高理想的表现。
我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歌,因为这些诗歌大多是描绘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充满了对污浊社会的`厌恶和对纯净自然的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就是陶渊明的生活。他一个人徜徉在南山下,与菊同眠,与菊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贯被称为“花之隐逸者”的菊花,让陶渊明受到了清静无为、无车马之喧的安逸生活,更让后人明白了要为自己的心灵而活的道理。
我心中的陶渊明是一位有着崇高的理想,不慕名利,向往世外桃源的清高的人。
篇3:我心中的陶渊明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流云伴着坎坷飘过清幽的山涧,风雨携夹沧桑掠过古老的年代。东晋——一个风雨飘摇,乱世纷杂的历史片段。壮美的宫殿,无上的皇权,个人的壮志满怀仅似一蜻蜓点过湖面泛起的涟漪,黄龙褂的苍穹下,似乎并没有什么能够腾起壮阔的波澜。归隐途中的元亮,你的失落与无奈又何止一恨字了得?你“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壮志还没有离弦驰骋,就已湮没于一声无以名状的“归去来兮”。“世与我而相违”,市廛的喧嚣只在眼中投下失落的阴影,你毅然驾车远去,一路尘土飞扬,并无一人举酌相送,也曾幻想,更曾迷离,或许还有布谷鸟的吟唱未央……
晨露,清酒,鸟鸣,诗意的田园生活如一只曼妙而又深远的骊歌,元亮你沉醉于它的音符,陶冶于它的旋律。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望断天涯,心远地偏。随心而游的你并没有刻意伪装,却赢得了身后一字靖节的高风亮节,随遇而安的你只做本色自我,世后人却流传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于世间绵远流长。你的心境照亮了黑暗的仕途囹圄中人,你的梦想幻化成了千百年文人雅士追寻的目标。一切的一切,元亮你都在恣意间挥洒,无意间流露,人如其生平,你生活得自然洒脱,无拘无束,却也桀骜不羁,暗含几许惆怅。曾记否你“抚孤松而盘桓”,并没有忘却百里青山之外百姓的疾苦,你孤单并非因为你不欢乐,只是无相与者,你感慨于乱世不随人意,梦想不称现实,于是你劝人“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于己你“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梦想并非你所抛弃,是乱世不容你一盏明灯,高风亮节。事后,不需思虑,无需慨叹,你融入自然,逢客必饮,有酒必醉,醉于山水,更醉于心。春及则种,夏至则耕,秋来则收,冬来则闭门自赏风景如画。一室之内,多日感受,你更名一字潜,是潜心,抑或是潜于世俗之外,或许仅有那日你檐下的鸟儿瞥见了那一瞬你面部的光华,然而几千年的轮回,东晋的鸟儿飞断了羽翼也到不了如今的年代,那个
时代的记忆仅有随风消遣,埋藏于时光的车轮匆匆,终仅有“陶潜”二字出土,留给后人无尽的景仰与浮想。
十载一轮回,生命的光华经不起时光的侵蚀与打磨,不论你如何超然于世,依然会叹于“感吾生之行休”,亦或许是你真的超脱了凡人对于生死的遐想与恐惧,早于你有生之年便有“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豁达。真的是生如夏花,死若秋水,平静得原于自然,归于大地。
纵览你一生清贫,诗般的生活入梦,你的形象却也一样高大,同样迷离。后人的眼光还不足以承载审视你一世的光环,稚幼的眼中你永远是亘古的英雄!沧桑的古老遗留下不变的客观,而不一样的年代又有不一样的论断,你定格在古老的东晋,而在我狭小的部落格中赋予你的是无限的景仰。我眼中的陶渊明,只一词心境缠绕了一生的潇洒旅途。
我眼中的陶渊明,心境如其人,千年之叹于陶潜五斗诗魂!
篇4: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在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一个影响着自我,推动着自我前进的偶像。或许,他就像天使,在前方为我们指路。或许,他就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让我们获益匪浅。我的偶像就是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是谁呢没错,他就是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一向传为美谈。他坚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傲品格,成为后世之正直文人的人生标杆。
五柳先生,他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物。
是的,他就是周敦颐笔下的莲一般的君子!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证明君子不会在黑暗、丑恶的现实中与权贵同流合污;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也说明君子是正直的人,不会被世俗与权势所折服。君子他只想永远的像莲花一般清纯,不被环境所染指。君子对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独特想法,更证明自我要在黑暗的现实中保留尊严而不被践踏。
君子对莲的态度和认知使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能低头,做人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则,在困难面前应昂起头,挺直腰勇敢的往前走,要活得有尊严。
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更让我明白了拥有金钱不等于拥有一切,金钱,名利,富贵并不代表一切,唯有学识才是我们的全部。
篇5: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超凡脱俗,是我给陶渊明的定义,他是安贫乐道,他自得其乐,他淡泊名利,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他宁愿过清贫的生活,也不愿生活在世俗中,他宁愿“夕露沾我衣”也要“但使愿无违”。我崇尚陶渊明的精神境界,我向往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但是我注定不可能如同陶渊明一般,放弃红尘,舍弃所有,隐居深林,因为这只有心境自然平静的人才能做到,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像陶渊明一样呢?现在是21世纪,当然不能同很久很久前那个社会相比较,现在处处需要竞争,而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在当今社会,不竞争是不行的,然而在竞争中却要做到像陶渊明一样的不慕荣利,在竞争中,不仅要为自己想,也要为他人着想,做到共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不过,每天生活在百花间,看百花齐放,听百鸟共鸣,观日出日落,又是何等的享受呢?永远的陶渊明,永远的五柳先生,永远的活在我心中,永远是我心中的天枰。
篇6: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闲暇之时,翻阅自己以前的一本诗集,首先是陶渊明那清新的田园气息感染着我。因为他的气质是独特而和谐的。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超凡脱俗,是我给陶渊明的定义,他是安贫乐道,他自得其乐,他淡泊名利,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他宁愿过清贫的生活,也不愿生活在世俗中,他宁愿“夕露沾我衣”也要“但使愿无违”。我崇尚陶渊明的精神境界,我向往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但是我注定不可能如同陶渊明一般,放弃红尘,舍弃所有,隐居深林,因为这只有心境自然平静的人才能做到,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像陶渊明一样呢?
林语堂曾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桑麻、榆柳、豆苗、鸡犬等等,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一经陶渊明重新审视,便进入了审美的可能,隐退尽了锋芒而泛着桃花源间的落英之芳与东篱黄花秋放之味的气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劳作虽辛苦,结果虽让人感到无奈,但这种无所拘束的田园生活却充满了欢乐,充斥着喜悦。“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尽管劳动还不熟练,但充满希望和美好向往的生活本身就是快乐的。
篇7: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在语文课上,语文老师用了落寞两个字评价他辞官归隐后的心情,我有不同的理解。陶渊明从小就深受儒家和道家两大学派的影响,逐渐的思想产生了达则兼济天下和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在家人及朋友的鼓励下,他五次出仕。然官府的黑暗,兵祸连年不断,根本无法实现心中的理想。
十三年的宦游生涯,对陶渊明来说,仅仅是一场噩梦,他的《归去来兮辞》写得再明确不过了。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是心性与出仕的矛盾;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是心性与世俗的矛盾;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是心性与时代的矛盾。既然如此,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更何况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理性抉择。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告别仕途,戡破宦海,归隐田园,是情之所致,性之必然。所以即便是晚年的穷苦潦倒,但内心仍是甘之如饴。所以他是幸福的。
篇8: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我心中的陶渊明是清高的,驕傲的。陶淵明多次辭官,厭倦勾心鬥角的官場,而嚮往幽遠靜謐的田園生活。
陶渊明早年没有做官,二十九岁时,因为亲人衰老、家道贫困的缘故,他出仕做祭酒,由于不能忍受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没过几天便辞职不干了。州里又召他做主薄,他也是“辞不就”,在柴桑过起了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七年之后,陶渊明又出任桓玄镇军的参军。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奔丧,守制两年。
後來,陶淵明又做了彭澤縣令。
陶渊明当上彭泽县令没多长时间,有一天,浔阳郡郡守派一个督邮到县里视察,县吏告诉他:“您应当穿好衣服,束好衣带前去拜见。”陶渊明听后,叹了口气说:“我岂能为了五斗米,就向那些乡里小儿卑躬屈膝?”当天便辞了彭泽县令这个职务,回归故乡。
陶渊明只当了八十五天的彭泽县令,从此就没有再做官,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陶淵明是生活的进取者,他不追求名利,不向往金山银山,始終坚持一颗欢乐的心,坚持一种进取的态度,让自我处于一种主观完美的境界。我佩服陶淵明的毅然決然,他不被名利所誘惑,雖然他在事業上沒有取得成功,卻在後世留下良好的口碑。
★ 桃花源记读后感
★ 东郊原文及赏析
★ 陶渊明金刚怒目
★ 归去来兮辞赏析
【我心中的陶渊明(共8篇)】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原文欣赏2023-05-19
归园田居诗词原文2023-01-13
给陶渊明爷爷的一封信2022-08-28
我心中的“桃花源”作文2024-05-21
品格 作文范文2024-02-29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赏析2023-09-06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022-04-29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2022-12-09
归去来兮辞作于陶渊明2023-11-02
陶渊明归园田居前赏析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