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第九册全册(通用10篇)由网友“潜入湛蓝”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小语第九册全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小语第九册全册
小语第九册全册
小语第九册全册/Article/UploadFiles/08/20040826161224487.rar“>点击浏览该文件
小语第九册全册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美术教案第九册(全册)
人教版美术教案第九册(全册)
人教版美术教案第九册(全册)目录:
1万绿丛中一点红2色彩的和谐3美丽的纹样4礼物的外套5趣味文字
6地球的新生7古朴精美的华表8鸟语花香9陶泥的世界10诗情画意
11为解放军叔叔画张像12会跳的玩具13电脑美术14美术学习纪录袋
15元宵节里挂彩灯16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
1、万绿丛中一点红
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色彩的对比并进行涂色练习,引导学生能利用对比色来装点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点:
认识色彩的对比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对比色
教学用具:
教师:课件
学生:水粉颜料,毛笔,调色盘,笔洗,报纸,抹布
教学思路:
本课首先通过欣赏,使学生感受到对比色的强烈,在观察色轮表发现哪些颜色是对比色,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明白补色的关系,最后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欣赏:
(1)出示课题万绿丛中一点红
(2)比较:相同的主体,不一样的背景,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2发现:
(1)当一种颜色出现在另一种颜色上,人们在视觉上便会比较两种颜色.当两种颜色相差得远时,就会特显出另一种颜色.这就是对比了.
(2)观察色轮,发现三原色中任何两色相混所得的间色与另一原色互为对比色,即互为补色关系
(3)在色相环上,直线相对的两种颜色配合,会产生强烈的对比如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都称为对比色
(4)引导学生欣赏课例,通过欣赏使学生认识到强烈对比使画面响亮,生气勃勃,可以更形象更生动地衬托出主体
3学生在色环上寻找尽可能多的对比色并尝试用水粉色表现出来比一比那一组同学画出来的对比色最多
第二课时
1欣赏作品;
绘画(高更凡高卢梭等)雕塑家居服饰等诸多方面对比色的应用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2了解招贴画
欣赏德国和俄国的对比色招贴画
学生分组讨论:
什么是招贴画?
它们有什么特点?
了解元素:标题主题图标注语
3实践:
(1)以剪贴为主,用对比色组织一幅招贴画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的作品展评:结合招贴画的特点根据本节课的要点开展点评
2、色彩的和谐
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邻近色,掌握邻近色的调配规律
2用邻近色进行涂色练习
3感受色彩的魅力
教学重点:
认识邻近色并掌握其调色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邻近色表现出和谐的色彩搭配和完整的画面效果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水粉颜料和绘画工具
学生:水粉颜料,毛笔,调色盘,笔洗,报纸,抹布
教学思路:
本课首先通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邻近色,使他们感受到邻近色的和谐美;接着通过观察色轮表,明白邻近色之间的色彩关系和变化规律,并在多媒体的演示下理解邻近色的调配方法;最后最后通过动手实践达到本课的学习目的
教学过程:
1引导欣赏:
(1)播放录象,欣赏生活中的邻近色画面
(2)出示课题色彩的和谐
(3)复习对比色,比较邻近色与对比色的区别
2目标发展:
(1)什么是邻近色?(出示色轮)
在色环上,相邻近的色彩,称为邻近色如:
黄黄绿绿
红紫紫蓝紫
黄橙橙红橙
(2)寻找邻近色(师生互动)
A家居图片
B生活图片
C建筑图片
(3)欣赏画家作品,找出邻近色,并说说邻近色在画面中产生的效果:和谐
(4)师示范邻近色的调配方法
黄色里逐渐加大蓝色比例,最后变成绿色
3实践活动:
(1)作业:用邻近色组织一幅画面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作业展评
3、美丽的纹样
教学目标:
了解适合纹样的基本知识,掌握其图案装饰的一般规律,知道适合纹样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应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点线面等装饰方法和夸张变形省略等变化方法来对适合纹样进行装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几何形自然形等要素点线面来装饰适合图形的纹样
教学难点:
运用点线面三要素及夸张变形等变化方法来设计制作适合纹样
教学具准备:
适合纹样图片资料作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欣赏图案将学生带入美丽的图案中
(图案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美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欣赏图案
提出问题:刚刚欣赏的图案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它们的外形有的是我们数学中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生:有的外形像桃子有的像树叶
生:里面的图案类型有的是一个形象,有的是几个形象组合在一起
生:里面的图案跟外面的形状是一样的,也跟着是圆形方形
(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观察的很仔细,说出了这些图案的特点)
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揭示课题:适合纹样
2了解知识掌握方法
师:在我们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图案来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它们?
生讨论发言
师:那我们同学想不想自己来做一做这样的图案呢?
我们在来仔细的观察欣赏一下,同时思考以下的问题:
1)什么是适合纹样?
2)基本形有哪些?
3)我们可以有哪些填充的图案
生欣赏思考讨论
师和生一起总结:1)适合纹样指适合于一定的外轮廓形状中的装饰纹样适合纹样的形态要与外廓相吻合,就是说,在除去边框时,仍旧具有清晰的边框外形特征2)可以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自然形人造形等3)我们可以用点线面来装饰,也可以用一个形象或者几个形象来装饰
(了解了适合纹样的一般知识,掌握了基本规律,有利于下一步的设计制作)
师:在以前我们学过了夸张变形省略等方法,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用到它们
3构思设计制作精美的适合纹样
师:我们很多同学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手了今天呢,我们每位同学就来设计一些适合纹样,要求先选好某种外形,在根据外形设计选择填充图案,去掉外形后,图案仍能保持其形状
生作业起稿师巡视辅导
第二课时
1学生展示纹样底稿,师生根据本课学习重点要求进行互评
2学生进一步涂色完成作品师生根据本课学习重点要求进行互评
3教师展示适合纹样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服饰家居等
4学生尝试将自己设计的纹样应用装饰生活物品师生根据本课学习重点要求进行互评
4、礼物的外套
教学目标:
1了解礼物包装的作用
2通过折剪粘等技法,给礼物穿上美丽的外套
3将废旧的盒子或纸袋,进行重新美化与包装
4让学生感受美化生活用品的乐趣
教学重点:
礼物外包装的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
不同包装材料的巧妙地设计
教学准备:
1学生寻找身边的各种可利用的材料
2课前教师收集不同风格的礼物包装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组织教学
2教师出示图片对比:一普通的月饼和经过包装后的月饼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日常礼包装越来越重视;让礼品穿上美丽的外套,能使人们更加喜爱
3导入课题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展示课件,讲解方行纸盒的包装
(1)根据废旧盒子的.大小裁剪与之相适应包装纸的大小,将盒子放在包装纸的正中央
(2)用双面胶或胶水接合两边
(3)抓住包装纸,沿着礼盒边缘,将有打折的部分往下折左右部分的纸,也是沿着礼盒边缘往中间折入
(4)将底部的纸对折,再粘上双面胶或胶水固定,注意折线须对准盒高的中线另一面做法相同
(5)用柔软的材料制作花束系在理盒上
2让学生讨论不同的礼物是怎么包装的,师生交流
3教师给学生展示不同包装的礼物,开拓学生的眼界
4学生练习:用废旧的盒子或纸袋,进行重新美化与包装可以设计单独的包装,也可以设计一组包装
5教师巡视指导
6作业评讲: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点评
三教学拓展
1可以将包装设计装饰成小动物小娃娃旅行鞋星星等形状
2也可以使用用旧的药瓶饮料瓶香水瓶牛奶纸盒等作基本形状来练习包装,然后再用带子彩色纸等材料加以美化,利用纸垫金属小圆片等物进行装饰
5、趣味文字
教学目的;
在了解美术字知识和汉字结构的基础上,了解笔画笔顺与书写方法和美化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学习美术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美术字基础知识,掌握变体美术字的书写方法与美化方法
2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感受趣味美术字的乐趣
课前准备
1学具:记号笔水彩笔荧光笔
2教具:各种美术字和变体美术字记号笔
教材分析:
通过欣赏美术字了解各种美术字体的特点,比较变体美术字并感受变体文字的趣味性引导学生掌握变体美术字的基本书写方法,提高对美术字装饰和美化效果,了解美术字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导阶段
认识基本美术字体及其特点:
出示宋体黑体等基本文字引导学生欣赏其特点
宋体:端庄大方,笔画横细直粗,点上尖下圆,横画收笔有顿角,笔画转折时顿角明显
黑体:笔画横竖一样粗,方头方尾,醒目有力
欣赏基本美术字体和变体美术字的比较
出示范字花两种美术字引导学生观察那种更有趣味?为什么?生--
2发展阶段
认识趣味文字的特点:
趣味美术字是根据文字的内容和含义,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文字的笔画进行变形加工装饰而成的,使之更加夸张突出醒目美观趣味美术字在艺术上有较大的自由变化,所以它的特点是:具形象又简洁美观生动有趣等
趣味文字的分类
a笔画变化:改变笔画的形状或粗细,使之更有装饰性
b字形变化:改变字的外形,使之更有造型感
c结构变化:将某笔画进行夸大或缩小来求新颖的效果
d形象性:根据文字含义运用形象图案来装饰字体
欣赏优秀美术字
篇3:小语第二册全册
小语第二册全册
小语第二册全册/Article/UploadFiles/08/20040826160925570.rar”>点击浏览该文件
小语第二册全册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第九册数学全册教案3
西师版第九册数学全册教案3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1,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中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能利用原有的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234÷6。 教师: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解决,一会儿咱们再请一个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解一下。学生独立解答后,请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从计算单位方面说计算过程。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整数除法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吗?昨天,丁丁给我发了email告诉我他们这学期搬进新的教学区了,他还把开学第1天的录像资料给我们发过来了,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主题图) 二、学习例1 教师:瞧,校园里多热闹啊!大家都在为新学期做准备呢?可是他们却遇 到了这么多新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发现这些问题“新”在什么地方吗? 学生:这些除法算式里都有小数。 教师: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关于小数的除法随处可见,怎样解决呢?咱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关于小数的除法。 (板书:小数除法)出示例1。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题目,分析一下该怎样列算式? 学生: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我觉得应该用除法解决,算式列为23.4÷6。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刚解决的234÷6这个算式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被除数一个是小数,一个是整数;但是它们的除数都是整数。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完善课题板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这道题怎样算,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学习。 教师:讨论好了吗?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给大家讲解一下? 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学生1:我们小组想把小数23.4变成一个整数,于是我们就把它乘10,得到23.4×10=234 ,然后再用234÷6=39,因为开始多乘了10,所以最后我们再除以10,39÷10=3.9,得到平均每层楼高3.9 m。随学生的介绍板书: 23.4×10=23439÷10=3.9 教师:大家觉得他们分析得有道理吗?他们这个组利用我们学习过的小数扩大缩小的知识,把小数变成我们学习过的整数来解决这个问题,非常不错,掌声送给这个小组的同学们。 学生2: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知道了1m=10dm,我们可以把23.4m化成234dm来进行计算,234÷6=3(dm),39dm=3.9m。 教师:大家都觉得他们小组的算法好吗?从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入手,利用它们之间的进率,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也就巧妙地把小数变成了整数,再来进行计算,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孩子。还有哪些组有不同的意见? 学生还有其他的算法,也鼓励学生进行交流。 教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里老师还提出一个更难的问题,你能直接用竖式计算23.4÷6吗? 学生用竖式独立计算时,可能能完成第1步。如: 这时,教师可以作如下的指导。 教师:能说说你第1步的计算过程吗? 指导学生说出第1步是用23个一除以6,在个位商3,还余5个一。 教师:把剩下的5个一和后面的4合起来是多少呢? 让学生明白这是54个十分之一。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把54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呢? 学生:9个十分之一。 教师:怎样在竖式上表示9个十分之一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9前面点上小数点,这样9就表示9个十分之一了。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从竖式上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发现商的小数点是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 教师:如果这里不打这个小数点行吗? 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要在9的前面打小数点的认识。 教师:你觉得应该怎样用竖式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学生:我觉得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检验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教师:这个方法对吗?请学生们用这个方法计算19.6÷7。 学生计算后回答答案是2.8。 教师:这个答案对吗?请同学们用乘法检验一遍。 指导学生用2.8×7=19.6的方法检验。 教师:检验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说出检验的结果是对的',说明这个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四、巩固练习 教师:同学们,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丁丁的问题咱们已经帮他解决了,瞧,他乐得合不上嘴了呢!可是,还有几位同学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呢,你们能帮他们解决一下吗? 学生:能! (课件再次展示主题图) 教师:请各小组选择你们这个组最想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学生交流学习,汇报学习情况。 五、小结 【简评:该教学案例从教学主题图入手,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由价值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还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地应用学生原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教学例1时,并不急于直接学习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而是让学生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如:小数变整数,长度单位米和分米的换算等来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可以用一个竖式来解决吗?”),再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这样的学习既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态度。】 (本案例由林洁提供)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教学片断)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座两层的新楼。 教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修房子的问题。小娟家新修了一座2层的新楼,这座楼一共有6m高,平均每层楼有多少米高? 引导学生说出6÷2=3(m)。 教师:小娟用积木给她的布娃娃也搭了一座2层的新楼。 多媒体与新楼对应出现积木搭的楼,如图所示。 教师:这座楼只有0.6m高,你知道平均每层楼有多高吗? 引导学生说出0.6÷2=0.3(m)。 教师:你怎么知道0.6÷2=0.3? 因为被除数和除数都比较小,学生至少能说出因为0.3+0.3=0.6,所以0.6÷2=0.3;也可以这样想,把6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所以把0.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0.3。 教师:你能把上面两道除法算式试着用竖式写出来吗? 指导学生写出: 教师:对比这两道竖式,联系它们的计数单位来理解,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主要引导学生发现把6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一;把6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多媒体课件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现上图的板书。 学生还可以初步发现被除数的小数点与商的小数点是对齐的。 教师:所以我们在研究小数除法的时候,要注意联系它的计数单位来理解它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的情景图) 教师:这里也修了一幢高楼,当然不是小娟姐姐家修的那座房子了,而是学校新修的教学楼。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答:我知道这幢楼共有6层,总高度是23.4m,要求平均每层楼的高度是多少米? 教师:求平均每层楼的高度,应该怎样解? 引导学生列出:23.4÷6。 教师:为什么要用除法? 学生:因为要把23.4m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引导学生把这个横式写成竖式:。 教师:第1步用23÷6同学们会做吗?(会)把它算出来。 学生计算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教师:你能像前面一样联系计数单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指导学生说出这里用23个一除以6,每份是3个一。 教师:我们重点讨论第2步怎样算。 在“5”的后面添上“4”。 教师:这儿的“54”表示什么? 学生:表示54个十分之一。 教师:把54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呢? 学生:是9个十分之一。 教师:怎样在商上面表示9个十分之一?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9”的前面点上小数点,再商“9”。 教师:不点这个小数点行不行呢? 学生:不行,如果不点这个小数点,就不是9个十分之一,而是9个一了。 教师:所以我们要在这儿点上小数点,再商“9”。边说边完成板书: 教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1)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要联系计数单位来想;(2)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教科书第38页例1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简评:这个教学环节采用了改换情景的方式把较大的数变成较小的数来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因计算困难造成的对算理的理解障碍,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由于计算上的障碍没有了,学生可以充分应用自己原有的知识重点从算理上来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引导学生学习例1,这样,使整个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易于接受,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案例由路平提供)除数是整数的除篇5:第九册数学全册教案4
西师版第九册数学全册教案4
(版修订)第四单元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页例1及练习十六中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368+32×5-8815×(107-35+18)30÷[480÷(24-8)]2.说说上面三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教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来研究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简评:通过复习旧知识,使学生意识到这节课新知识的学习与原来的哪些知识有 联系,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增加篮球价格:35元/个,足球价格:63元/个) 课件出示问题1:王老师用200元买了3个篮球和1个足球,还剩多少钱? 教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解答,鼓励学生尽量写综合算式。 引导学生汇报,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综合算式(学生汇报时教师板书): 学生1:200-(35×3+63) =200-(105+63) =200-168 =32(元) 学生2:200-35×3-63 =200-105-63 =95-63 =32(元)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1:因为要算还剩多少钱,就应先算出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也就是3个篮球的钱和1个足球的钱,再从200元里减去一共用去的钱。 学生2:我们也可以从200元里面依次减去买两种球各用去的钱,也得到还剩多少钱。 教师:大家非常能干,一个数学问题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咱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数学问题又该怎样解决。 (课件出示问题2:方方用20元买了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钱?) 教师:讨论讨论我们又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解答: 学生1:我们先算出方方买3支钢笔一共用了多少钱,算式是3.5×3=10.5(元),再算买两种文具一共用了多少钱,算式是10.5+6.3=16.8(元),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钱,算式是20-16.8=3.2(元)。 (教师板书出3个算式) 学生2:我们写的是综合算式:20-3.5×3-6.3。 (教师板书:20-3.5×3-6.3)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学生2:我们是从20元里依次减去方方买两种文具分别用的钱。 教师:那你们在计算的时候准备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3: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学生3:我们也是写的综合算式:20-(3.5×3+6.3)。 (教师板书:20-(3.5×3+6.3))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3:我们先算出方方一共应付的钱,再算出剩下多少钱? 教师:你为什么要加这个括号呢? 引导学生回答出,因为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里,如果不加这个括号,计算了乘法以后,就应该计算减法,要使这个运算顺序由先减后加改变成先加后减,就要加上括号。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是这样规定的,我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也应该这样。 教师:也就是说加上这个小括号是为了改变运算顺序。在计算的时候,也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学生2: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教师:请你们选择一个综合算式,按照刚才讨论的运算顺序算出结果,看看结果是不是和分步解答的结果一样。 学生算出结果后,与分步解答的结果进行比较,证实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 教师:现在请大家把这4个综合算式进行比较,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200-(35×3+63)(2)200-35×3-63 =200-(105+63) =200-105-63 =200-168 =95-63 =32(元) =32(元) (3)20-(3.5×3+6.3)(4)20-3.5×3-6.3 =20-(10.5+6.3) =20-10.5-6.3 =20-16.8 =9.5-6.3 =3.2(元) =3.2(元)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学生1:(1)和(2)这两个算式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3)和(4)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学生2:我发现(1)和(3)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先算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面的。(2)和(4)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学生3:我觉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教师: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板书)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下面的算式中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算哪一步? 38.4÷6+4.8×227.5-(6.2-2.1÷3) 学生说运算顺序后,再请学生算出答案。 【简评:本教学环节在情景图中增加了用整数作条件的数据信息,让学生先解决整数作条件的问题,再解决小数作条件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所列出的整数算式和小数算式进行观察、比较,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另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解答同一个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从刚才我们的研究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们发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出示题目:0.36÷[ (6.1-4.6) ×0.8] 教师: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和像这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吗? 学生:我想应该是一样的。 教师:那么请同学们凭借你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说说这个算式我们又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学生:这道题应先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的乘法,最后算除法。 教师:那你们能把这道题计算出来吗? 学生:能! 教师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为了便于检查和验算,在草稿本上应把同一题的竖式写在一起。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计算结果一定要正确。 【简评:由于有了例1的学习基础,在本教学环节中放手让学生把例1抽象出的结论 应用到“试一试”的学习中,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同时也注意了对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三、课堂小结 教师:说说这节课自己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1,3,5题。 (本案例由徐君谊提供)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片断)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 教师:怎样计算还剩多少元?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随学生的回答重点板书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的分步算式。如: (1)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 3.5×3=10.5(元) (2)再算一共要付多少元? 10.5+6.3=16.8(元) (3)还剩多少元? 20-16.8=3.2(元) 教师:下面我们要讨论的是,能把解决这个问题的3道算式写成一个综合算式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写? 学生讨论后回答,估计学生有3种答案: (1)20-[(3.5×3)+6.3](2)20-(3.5×3+6.3)(3)20-3.5×3+6.3 教师:能说一说你们这样列式的理由吗?我请列2号算式的同学回答,和1号算式比,你比他少用了1个括号,能说一说不用这个括号的理由吗? 学生:因为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都是先乘除,后加减,因此我认为加这个括号没有必要。 教师:和3号算式比,你又多用了1个小括号,你能解释你用这个小括号的原因吗? 学生:因为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没有这个小括号,就要用20减去3.5×3的积,再加6.3,这就和题目要求不一致了。 教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个列2号算式的同学吗?如果有,就请这些同学直接与列2号算式的同学争辩,通过争辩加深学生对正确算式的理解;如果没有,就按下面的方案组织教学。 教师:大家既然都赞同列2号算式同学的意见,老师也赞同。(擦去黑板上第1,3号算式)但是老师还要问你一题?你为什么都是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比呢? 引导学生说出:我认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师:是这样的吗?按这个运算顺序,在20-(3.5×3+6.3)这个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应该先算3.5×3,再用它们的积加6.3,最后用20减去它们的和。 教师:这个运算顺序和我们分步解答时的运算顺序相同吗? 学生比较后回答:相同。 教师:估计照这样的运算顺序算出的结果和分步解答出来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估计是一样的。 教师:请同学们按照这个运算顺序算出结果。 学生算出结果后,与分步解答的结果进行比较,证实自己的估计是正确的。 教师:能说说在计算中你有什么收获吗? 指导学生说出两方面的收获: (1)感受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2)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一样,有小括号的算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下面的算式中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算哪一步? 5.3×1.5+3.6×2.422.2÷(2.8+2.7÷3) 学生说运算顺序后,再请学生算出答案。 【简评:这个教学片断从现实情境出发,用分步解答确定了解决问题的顺序以后, 再引导学生借鉴这个顺序来思考怎样列综合算式的问题。在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完全 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重点对学生列出的几种综合算式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整数四则混 合运算顺序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影响,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小数四则混篇6:第九册数学全册教案2
西师版第九册数学全册教案2
第二单元: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 教师:先看这样一些现象。(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知道这是一些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教师:在三年级时我们就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你能用手做一做平移吗? 学生用手做平移。 教师:很好,原来我们都是研究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 二、 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①研究长方形的平移 教师:我们以长方形为例,(课件出示长方形和方格图)仔细看看长方形是怎样平移的?(课件演示长方形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②)看清楚了吗?再看一遍。(课件放慢速度再演示一遍)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从位置①平移到了位置②。 教师:长方形平移了多少格呢?请先用学具在方格纸上移一移。 学生操作学具后讨论。估计有的学生会说移动了6格,有的会说8格。 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观察长方形移动格数的? 请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一个到视频展示台上边展示边介绍,说6格的是两个长方形间相隔6格,说8格的是从位置①的某个点到位置②相应点相隔8格。 教师:你们觉得谁的意见对呢? 如果学生能说出平移是点到点的移动,则加以肯定;如果学生思考有困难,则可以用课件再演示一遍。演示时先在位置①的长方形上找一个点A闪烁,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这个闪烁的点到A′平移了多少格,通过演示统一学生的意见。 教师:你们觉得是平移了6格还是平移了8格呢? 学生:8格。 教师:从中你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我知道平移的距离是平移前的点到平移后相应点的距离。 教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长方形是怎样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②的?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从位置①向右平移8格到位置②。②研究的平移 教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研究平移现象时要关注点到点的距离。现在我们回到开始上课时看的图片中,(课件出示例2)这也是一个平移现象,把它和刚才的长方形的平移相比,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估计会回答:相同的是和长方形都在平移而且都是点到点之间的平移;不同的是长方形是沿水平方向平移而是沿竖直方向平移) 教师:在方格纸上竖直平移了多少格呢? (如果学生能直接看出来,教师给予表扬;如果学生不能直接看出,仍可以在方格纸上用学具操作后再说出平移了5格) 教师:现在你又能说说是怎样从位置③平移到位置④的? 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能说完整:是从位置③向下平移5格到位置④的。 教师:从上面的研究中你知道我们研究平移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要注意图形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教师:很好!我们观察平移现象时就应该注意观察图形的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板书:方向距离) ③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完成练习六第1(1)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学得不错,(课件出示如下图情景)你能再说一说三角形怎样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②吗? 学生:三角形从位置①向左平移5格到位置②。 教师:不错,(课件出示位置③的三角形)三角形怎样才能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③呢?小组讨论,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纸上平移,操作完以后抽学生展示汇报,汇报的结果可能有两种: 学生1:三角形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4格到位置③。 学生2:三角形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5格到位置③。 教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种方法,你们赞成哪一种呢? 学生:两种方法都可以。 教师:我们就以第1种方法来研究(课件演示三角形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②再到位置③的过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次我们研究的平移和前面我们研究的平移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学生发现:前面我们研究的是1次平移,现在我们研究的是2次平移。 教师:对,你能介绍一下三角形是怎样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③的吗?注意两次平移都要介绍清楚。请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把同学们的说法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像这样介绍:(课件出示)三角形先由位置①向平移格,到位置②;再由位置②向平移格,到位置③。 学生一起介绍一遍。 教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介绍刚才同学们汇报的第2种方法吗? 学生:能。(抽学生介绍) 教师:同学们在介绍的时候把两次平移有顺序地介绍清楚了。你觉得在介绍两次平移时要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有顺序地介绍,还要注意把两次平移的方向和距离都介绍清楚。 三、 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第1(2)(3)题,在完成第2题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四、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在平移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略。 五、拓展延伸 多媒体课件上展示沿一个方向平移制成的各种花边。 教师:这些花边漂亮吗? 学生:漂亮。 教师: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这样的花边呢? 学生:想。 教师:请同学们在桌上挑一个老师给你准备好的你喜欢的图案,用这个基本的图案在作业纸上画出美丽的花边来。你能画出来吗? 学生:能! 教师:你准备怎样画呢?能说说在画花边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用这个基本图案在作业纸上平移,就可以画出花边。但是在平移时,要注意图案移动的方向和距离,特别是距离要相等,这样设计出来的花边才好看。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设计花边,然后抽几个画得好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教师:同学们的花边设计得真漂亮,你能用这些花边来装饰你的墙报、装饰你的家吗?大家课后可以试试看。 【简评:本节课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每道题教学的侧重点都不同,例1中的第1个小题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平移现象,重点让学生理解平移距离是点到点的距离;而第2个小题重点让学生比较水平平移和竖直平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了解平移与方向和距离有关。这样从不同的侧重点设计教学,使学生感到每个小题都有新意,能自始至终地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二是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依靠学生对原有平移现象的了解来教学新知识;三是教学内容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设计花边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本案例由郑继提供) 图形的平移(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26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画出两次平移后的图形。并能运用两次平移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方格纸、平行四边形、例4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移,我来考考大家。(课件出示右图)平行四边形是怎样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③的? 引导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从位置①先向下平移4格到位置②,再向右平移7格到位置③。 教师:你是从哪些方面来清楚地描述平行四边形的平移的? 引导学生说出:关键是要说清楚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怎样观察平行四边形平移的距离? 学生要明白图形平移的距离是图形上的点到平移后的相应点之间的距离。 教师:看来上节课同学们学得不错。今天我们要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研究平移要从方向和距离这两方面来研究。(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同课件上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和方格图)你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4格吗? 学生先用自己的学具操作,再抽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抽到的学生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请其他学生来检查。检查时要引导学生从方向和距离两方面进行,更重要的是检查距离时是点到点的距离。 教师:(把平行四边形原来的位置画出来,再拿走)如果我们把平行四边形拿走,你能在这个方格纸上画出它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4格的图形吗? 学生:能。 教师:你准备怎样找出它两次平移后的图形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不同的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怎样找到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二是怎样使画出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一样。本案例以下面的学生汇报为例: 学生:我看着方格在心里想向右平移5格会到哪儿?然后继续想再向下平移4格会到哪儿?最后把它画下来。 教师:你们对他的方法有什么要问或要补充的吗?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怎样找出5格的位置和4格的位置?并引导学生找到解决的办法:先在平行四边形上确定一个点,然后再根据点到点的距离看通过两次平移后这个图形会到哪儿?做上记号。 学生讨论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师:找到点不一定就能画出和原来的图形一样的图形,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总结出:确定点后还要看原来图形中的每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多少格? 教师:谁能根据我们刚才说的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两次平移后的图形呢? 抽一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画,其余的在自己的方格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质疑:按照这样的方法来画是否正确呢?请一个学生用平行四边形来按要求移一移、验篇7:第九册数学全册教案6
西师版第九册数学全册教案6
(版修订)第六单元 可能性 第1课时 可能性(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9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转转盘中的可能性大小与圆盘圆心角所对的面的大小有关。 2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观察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试验活动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态度,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守株待兔”动画。 教师:农夫天天等着捡兔子,结果会怎样呢? 学生:可能捡到,可能捡不到。 教师:两种可能都有,但哪种可能性大一些呢? 学生:捡不到兔子的可能性大一些。 教师:为什么? 学生可以回答多种理由,例如兔子有经验了,不再来撞树了;或者兔子本来就很少,兔子撞树的事件也非常少见等理由。 教师: 生活中许多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可能性的大小。(揭题:可能性的大小) 教师: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怎么样来判断?依据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简评:由故事引入可能性的大小,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可能性的大小。可能性本身就是与生活中的事件联系得非常紧密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启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可能性的大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教学 1.转转盘猜测 教师:同学们,喜欢玩转转盘游戏吗? 学生:喜欢。 图1教师:老师这儿有1个转盘, (多媒体课件出示,如图1所示)如果转动转盘,请你猜一猜,指针可能停在哪儿呢? 学生猜测:可能停在红色区域,也可能停在黄色区域. 教师:也就是说有几种可能? 学生:2种。 教师:下面,老师准备换1个转盘,多媒体课件出示(如图2所示),如果转动转盘,请你再猜一猜,指针可能停在哪儿呢?有几种可能出现的结果? 学生:可能停在红色区域,也可能停在黄色、蓝色、白色区域。有4种可能出现的结果。 教师:这一次,教师再换1个转盘,多媒体课件出示(如图3): 指针可能停在哪儿?有几种可能出现的结果?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跟上面两个转盘一样,也是4种可能,因为这个转盘虽然分成了很多小份,但依然只有4种颜色。 教师:那转动转盘后指针最有可能停在哪种颜色上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猜测最有可能停在红色区域,因为它占的份数要多些,占的面积要大些;而停在黄色区域的可能性小,因为它占的面积要小些。(板书:如图4) 教师:也就是说可能性的大小与面积的大小有关,对不对? 2.组织活动,转转盘验证 表1 颜色 记录 次数(次)红色蓝色白色黄色教师:刚才同学们对转盘转动以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和停在哪个区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了猜测,你们猜得对不对呢?这个谜底还是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揭晓。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验证。 多媒体课件出示合作要求:按规则每组的每个同学轮流转动4次转盘,将每次转出的结果填在记录表1中。(组内分工合作) 老师巡视指导。 教师:试验的结果和你的猜想一样吗?你有什么想法? 小组实验完了以后全班交流,老师记录各组汇报的情况在表2中。 表2 颜色1组2组3组4组5组6组7组8组红色蓝色白色黄色教师:看到这个表格,你能发现什么?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1)各组的数据都是红色的多,黄色的少。 (2)个别组出现了其他颜色比红色多的情况。 若出现第1种情况,教师则追问: 教师:为什么都是转到红色区域的次数要多些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红色区域占的面积要大些。 教师:占的面积与可能性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说出占的面积越大,可能性就越大,占的面积越小,可能性就越小。 如果出现第2种情况,则按以下教学。 教师:他们组为什么会出现跟其他组不一样的情况呢? 引导学生回答,由于多种因素,当实验的.次数比较少时就会出现偶然性。 教师:出现这种情况后我们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可以把各组试验的次数加起来,求出每种颜色的合计数。 教师:观察各组的结果,多数是转到红色的可能性大,再看全班的结果,也是转到红色的可能性大,和我们的猜想一样吗? 学生:一样。 教师小结:以上我们通过猜想、验证,发现了转转盘中可能性的大小与占的面积的大小有关,占的面积越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少。 教师:如果让你们再转一次,指针可能落在哪个区域呢?落在哪个区域的可能性大一些呢? 学生:指针落在4种颜色的区域都有可能,但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简评:这个教学环节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这样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完成了对可能性大小的认知,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二是通过对转盘的改动,使学生的认知活动成为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样降低学习起点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学生接受;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还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这样一个引导作用使课堂学习成为一个生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2.教学例1 教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所分析的有关转转盘可能性大小与所占面的大小有关的这个结论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比如,在元旦节即将来临之际,重百商场准备举行促销活动,活动的方式很简单,转转盘,凡是一次购物满100元的顾客,均可凭小票转动这个转盘一次(多媒体课件出示转盘:教科书119页上的转盘图)。转到什么就是什么。 教师:如果你去转动转盘,可能会转到什么? 学生:自行车、洗发水、香皂、纸巾都有可能得到。 教师:在这些奖品中,哪种奖品最容易得到?哪种最不容易得到?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纸巾最容易得到,自行车最不容易得到。因为纸巾在转盘上占的面最大,而自行车在转盘上占的面最小。 教师还可以继续追问:如果要想使转到每一种奖品的可能性差不多,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使每一种奖品在转盘上所占的面积差不多。 三、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略)。 四、作业布置 练习二十五第1题。 (本案例由唐敏提供) 第2课时可能性(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9~120页例2、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验证的过程,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有关。 2.知道摸到画片的可能性再大也有摸不到画片的可能,摸到画片的可能性再小也有摸到画片的可能性,加深学生对可能性的理解。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师准备4张虎、2张大象和1张燕子的画片,每一小组准备黑桃A,K,Q,J,方块A和一张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通过上一节课转转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能性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引导学习回答:某些可能性的大小和它在圆面上所占的大小有关,面越大,可能性越大;反之,面越小,可能性越小。 教师:可能性的大小除了和面的大小有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也能决定可能性的大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板书课题。 【简评:通过对前一节内容的小结和复习,为下面新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做好铺垫;同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喜欢摸牌游戏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摸牌游戏。 教师出示黑桃A,K,Q,J和方块A。 教师:这几张牌认识吗? 学生:认识。 教师边和牌边说:把这几张牌和好后,请你从中任意抽出一张,抽出的牌会有哪几种可能? 引导学生说出:可能会抽到黑桃A,也可能会抽到黑桃K、黑桃Q、黑桃J或方块A,也就是说每种牌均有可能被抽到。 教师追问:那抽到黑桃的可能性与抽到方块A的可能性哪一个大? 学生猜测:抽到黑桃的可能性大。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亲自来摸一摸。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摸牌游戏。 提出要求:把5张牌和好后从中任意抽出一张,做好记录后把牌放回,和好后再抽,要求小组内的4个人每人轮流摸5次,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种类黑桃方块AKQJA抽到次数(次)学生小组实验完成后全班汇报。抽其中几个小组的实验记录单到视频展示台展示。 教师: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通过观察几个表格,发现抽到黑桃的次数比抽到方块的次数要多,也就是说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比抽到方块A的可能性要大。 教师追问: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刚才同学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但为什么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比抽到方块A的可能性要大呢?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黑桃有4张,而方块A只有1张。 教师继续追问:也就是说在这里是什么决定了可能性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回答出是“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可能性篇8:第九册数学全册教案5
西师版第九册数学全册教案5(2)
(20版修订)第五单元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认识公顷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6例1、例2,练习二十二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道公顷和平方千米是计量大的土地面积单位,知道边长是10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hm2,能想象出1hm2的实际大小,理解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2.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类推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价值体验和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 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面积单位,还记得1dm2有多大,1m2有多大吗? 指导学生说出:边长是1d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dm2;边长是1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m2。 教师:你能比划出1dm2有多大,1m2有多大吗? 分别抽学生比划出1dm2和1m2的大小。 教师:计量一间教室有多大用什么作单位?(生:平方米)计量一块操场有多大用什么作单位?(生:平方米) 教师:你知道一个村的土地面积有多大,我们祖国的面积有多大吗? 课前,老师随机查阅了一个村的面积,它的面积是15000m2。我们祖国的陆地面积约9600000000000m2。 板书:15000m29600000000000m2 教师:看到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可能说到以平方米作单位表示,数很大,很不方便。教师趁机指出:计算大的面积,用平方米作单位测量不方便时,就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这就是公顷和平方千米。 介绍公顷用字母表示为“hm2”,平方千米用字母表示为“km2”。接着教师明确指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公顷。 板书课题:认识公顷。 【简评:在引导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复习后,由“数很大,计量不方便”引出学生对大的面积单位的认知需求,在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再转入新课的学习】 二、教学新知 1.认识公顷,感受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师:同学们,知道1hm2有多大吗? 学生可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师指出:一个边长是10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hm2。(板书) 教师:体育课上大家都跑过100m,你能想象100m有多长吗? 学生自由想象。 教师:想象一下,如果以操场100m跑道为正方形的一条边长画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想象。 教师: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的面积和你想象的`这个正方形的大小差不多大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再抽学生汇报。其中可能涉及一个小学的占地面积大约是1hm2。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想象,我们可以知道1hm2大约有多大,但是头脑中想象的大小与实际的大小还有一定的差异,要进一步感受1hm2究竟有多大,我们还可以把它转化为较小的单位来思考。 教师: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你觉得可以把1hm2转化为我们掌握的哪个较小的单位来理解呢? 指导学生说出转化成平方米来理解。 教师:你是怎样想到要转化成平方米的? 指导学生说出一个边长是10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hm2;也就是1hm2是以100m为边长的正方形,而1m2是以1m为边长的正方形,所以联想到公顷与平方米有联系。 教师:能计算出1hm2是多少平方米吗? 学生独立计算推导公顷与平方米的进率。 教师:谁来说说? 因为:100×100=10000 (m2) 所以:1 hm2=10000 m2(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这样用平方米作单位来表示1hm2的大小,你对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说出感受,如感受到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有10000个1m2那么大。 教师:这样一来,我们对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感受更加深刻了。 填空: (1)我们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m2,两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00m2,要有间这样的教室,它的面积才是1hm2。 (2)32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m2。()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hm2。 教师:现在,我们不但知道了1hm2有多大,还知道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让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掌握的有关公顷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简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公顷的实际大小。由于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不能像平方米那样直接比划,因而教学中采用了想象与转化成较小的面积单位来感受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公顷的大小。教学中把推导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与感受公顷的大小结合起来,既让学生掌握了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又同时让学生通过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进一步感受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收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教学中还联系“教室面积”和“手拉手围成的正方形面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公顷的实际大小,把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文文小朋友,去年暑假去了一次北京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 ①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大约400000m2,合( )hm2。 ②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hm2,合()m2。 学生自主计算,再抽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果园,底长250m,高120m,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学生自主计算,指名板演) 250×120=30000(m2) 30000m2=3hm2 (3)一个粮食专业户在一块长400m,宽300m的地里收小麦7kg,平均每公顷的产量是多少千克? (4)某房产公司买得一块面积为12hm2的地建小区,规划为住宅楼、公共设施和绿化地带。其中规划住宅楼房68幢,每幢楼约长80m,宽约10m,公共设施大约1hm2,其余为绿化地带。这个小区的绿化面积是多少公顷? 3.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学生回答略。 【简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前面学生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经验,结合这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拓展延伸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部,全境东西最长470000m,南北间最长距离450000m,幅员8240300hm2。这么大的占地面积用公顷计量方便吗?用什么单位计量好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讨论的问题。 【简评:用重庆市的面积引出下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既能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又沟通了本节课所学内容与下节课内容的联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去。】 (本案例由杨利提供) 认识公顷(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6页例1、例2。 【教学过程】 一、激化认知冲突,产生学习欲望 教师: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面积单位?你能按一定的顺序说说吗? 在学生口答的基础上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教师:能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吗? 引导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师:回忆一下1m2、1dm2、1cm2有多大? 引导学生回答出边长分别是1m、1dm、1c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分别是1m2、1dm2、1cm2。 教师:你能用学过的面积单位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预设学生会用平方分米做单位。 教师:估计我们的教室地面的面积用什么作单位呢? 预设学生会用平方米作单位。 教师追问:为什么数学书的面积用平方分米作单位而教室面积用平方米作单位? 引导学生说出,大的面积一般用大的面积单位,小的面积用小的面积单位比较方便。 教师:你能估计一下我们的学校的面积吗? 预设:由于学生受原有知识的影响学生仍会用平方米来估计学校面积的。但由于数字一下子突然增大,学生会感觉困难。 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冲突,问:是不是感觉有困难了? 教师追问:学校的面积太大,相比较我们用面积单位“平方米”就显得不太方便了。 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说出我们需要学习一种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公顷。 板书课题:认识公顷 【简评:通过复习已学的面积单位及其进率,为学生的新知学习作好认知方面的准备,也通过让学生先估计数学书的面积和教室面积而后估计学校的面积,形成认知的冲突,为学生产生要学习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做好准备。同时也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公顷产生的原因,从而产生认知的需求。】 二、新课教学 教师:关于公顷,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预设:由于有了复习这个环节,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它的实际的大小,它与平方米的进率,学来有什么用等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与平方米的实际的大小、进率、用处 教师:要了解这些知识,首先我们有必要先知道1hm2有多大。 教师:1hm2有多大呢?同学们知道边长1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m2;1hm2是边长为多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呢?同学们可以看看书。 学生看书后回答:边长是10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hm2。 教师:你能通过计算找到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计算结果。师在公顷和平方米之间板书:1hm2=10000m2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1hm2等于10000m2了,那你能想象这10000m2组成的1hm2到底有多大吗? 学生可能会感觉很困难。 教师追问:想象不出没关系,其实老师也想不出10000m2组成的1hm2有多大。记得我们在课前用班上28个同学围成个正方形吗?它的面积是多少呢?(100m2) 教师:请你算一下篇9:第九册数学全册教案5
西师版第九册数学全册教案5
(版修订)第五单元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1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87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八第1,2,3题。 【教学目标】 1. 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用这个公式计算图形面积。 2.能主动应用原来掌握的相关知识探索新知识,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多向思维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图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方格纸、剪刀等教具,学生准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方格纸、剪刀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这是小华、小红和小青家种白菜占地的面积(出示下图),当然,这些土地的面积都是按相同的比例缩小了的。你能直接判断哪一家种白菜的土地的面积大一些吗? 引导学生说出小华家的白菜地大一些。 教师:用小红家的白菜地和小青家的白菜地比,哪块地大一些呢? 引导学生说出这两块地的大小比较接近,不能用观察的方法直接判断地的大小。 教师:我们怎么来比较这两块地的大小呢?对了,有同学提出把两块地的面积算出来就能比较这两块地的大小了。如果老师告诉你这两块地的一些数据(在图中添上数据),你能算出这两块地的面积吗? 学生:能算出小红家白菜地的面积是4×6=24(m2),但算不出小青家白菜地的面积。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小红家的白菜地是长方形,我们学习过计算长方形面积的;但小青家的白菜地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我们还没有学习过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 【简评:这节课是以农村学生为教学对象进行设计的,所以采用了“比较白菜地大小”这个农村题材来引入新课。这个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比较图形的大小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获得价值体验,用价值体验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进行新课1.教学例1,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刚才同学们说都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能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吗? 学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教师:这儿老师有一个设想,如果把这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变成长方形以后,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 学生:当然能呀。 教师:问题在于平行四边形能变成长方形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用你们准备的方格纸、长方形纸片、平行四边形纸片和剪刀等试一试,看平行四边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 学生操作,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教师:转化成功了吗?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转化的? 引导学生说出转化过程,要求学生边用学具演示边说是怎样转化的。学生说出一种转化方法后,可以用“还有和他不一样的转化方法吗”的问话,引导学生说出多种转化方法。学生的转化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把平行四边形放在方格纸上,发现方格纸的一边多出1个三角形,另一边少了1个三角形,如果把左边这个三角形剪下来放在右边,就刚好拼成1个长方形。 方法二:把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重叠起来,发现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比,一边多了1个小三角形,一边少了1个小三角形,把这个小三角形剪下来拼在另一端后,就成为一个长方形。 …… 教师:观察一下,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大小发生变化没有?你怎样知道它的面积的大小没有变? 引导学生说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因为面的大小没有改变。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直观地在黑板上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面的大小没有改变。 教师:请同学们再思考这样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是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第2个问题是你能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抽学生边演示边回答: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 教师用重叠和平移的方式演示,让学生确信“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这个结论,在此基础上,作如下板书: 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再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教师:请大家用这个公式计算出小青家白菜地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用6×4算出小青家地的面积是24 m2后,发现小青家的地和小红家的地同样大。 【简评:从学生原有知识入手探讨新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整体认知结构。重点强调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和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教学重点突出;设计中突出学生在探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掌握知识,同时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方向明确,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教学例2和试一试 (出示教科书第87页例2) 教师:同学们能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想想在计算面积前先要知道什么? 学生: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教师:能说出这两个图形的底和高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说图形的底和高。 教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学生计算后汇报,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同学们计算的结果正确吗?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检验一下。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呢?(学生回答略)与计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学生:是一样的)说明我们总结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正确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个公式计算第87页例2下面的试一试。 完成后抽学生汇报,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简评:这个教学环节一方面通过对公式的应用强化学生对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公式计算和数方格的结果的对比,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这个面积计算公式是正确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讨论课堂活动第1题,要求学生先判断哪个图形能拼成正方形,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指导学生做一做,看自己的猜想对不对。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第1题,抽学生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四、课堂小结 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2,3题。 (本案例由路平提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下列图形。 教师:用1号图形和2号图形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学生:1号图形。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一眼就看出1号图形要大一些。 教师:用2号图形和3号图形比呢?你还能一眼就看出哪个图形大一些吗? 学生:不能。因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太接近了。 教师:这种不能一眼就看出大小的图形我们就要借助工具来比了,看看你们桌上的盒子里,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哪些工具? 学生打开盒子看后回答:有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纸片、方格纸和小剪刀。 教师:盒子中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纸片的大小与图2和图3的大小是一样的,方格纸中的小方格是边长为1cm的小方格,同学们可以用这些工具来比两个图形的大小,怎样比呢?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以适当加以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出两种比较方法:一是把图形放在方格纸上看一看,二是把两个图形重叠起来比。 教师:每个小组可以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比一比,在比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比图形时,教师加以指导,然后抽有代表性的两种比法在全班交流。 教师:请你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比的。 学生:我们是把图形放在方格纸上比的,通过数方格,我们发现两个图形一样大。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演示数方格的过程。 教师:这组的同学通过数方格的方式知道这两个图形是同样大的。大家数一数,两个图形的方格是同样多吗?1个方格是多少平方厘米?1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数方格后,证实两个图形的面积是一样大的,1个方格是1 cm2,1个图形有8个方格,它的面积是8 cm2。 教师: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如果沿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平行四边形分成A,B两个图形,并且把图形A向右平移4格,图形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学生平移后发现,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 教师:这个有趣的变化也说明两个图形的面积是一样大的。下面请用重叠方法比的组来说一说,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我们把两个图形重叠起来比,发现平行四边形一边多了1个小三角形,一边少了1个小三角形。 教师:把你们重叠的图形拿给大家看一看。 多媒体课件展示: 教师:是这样的吗? 学生:是。 教师:对这两个三角形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我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是一样大的。 教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可以说观察到两个三角形一样大,也可以用剪下来比的方法发现两个三角形一样大。 教师:这两个三角形一样大,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补在另一个三角形旁边。 用多媒体直观地演示三角形的剪拼过程。 教师:发现了什么? 学生: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剪拼一下,边剪拼边思考两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 (1)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篇10:第九册数学全册教案8
西师版第九册数学全册教案8
八、总复习 小数的乘除法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142页第1~4题,练习二十九第1,3,4,5,6,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口算、估算和笔算。 2.让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简便运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1.知识回顾 教师:小数乘法和除法这两部分内容,分别学了哪些内容? 同桌的两名同学合作整理小数乘法和除法这两部分内容。再全班汇报交流、展示。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最后可整理如下:(课件展示) 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小数乘法 小数除法 近似值积的近似值 商的近似值 循环小数 2.知识复习 教师:怎样计算小数乘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哪些地方相同和不同? 学生回答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后,重点比较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不同,再提醒学生注意在积中点小数点时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比如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位。学生再现知识后,计算下列各题: 0.16×1.72.8×751.36×0.05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帮助指导。 教师:怎样计算小数除法?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除法有两种情况:一是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时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要注意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照前一种情况计算。然后计算下列各题: 28.56÷51230÷0.463250÷25 教师:在小数乘、除法计算中,怎样求积或商的近似值? 学生讨论,明确求积或商的近似值是在计算出积或商后,再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 教师:哪些情况下需要求积或商的近似值? 学生练习第142页第2题。 教师:什么样的小数是循环小数? 学生讨论,教师补充,使学生明确循环小数是指小数部分的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二、复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1.复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师:四则运算指的哪些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教师:在四则运算中,哪些是第1级运算?哪些是第2级运算? 教师: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应该按照什么运算顺序计算? 学生讨论,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师: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吗? 学生回答后,完成142页第4题。 2.3+3.9÷(22-14.2)18-(1.4+1.25×2.4) 2.复习简便运算 教师: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可以运用哪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学生练习142页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九第1题。 (2)练习二十九第3题。 学生独立估算,教师巡视,注意倾听学生是如何估算的,鼓励算法多样化。 (3)练习二十九第4,5题。 四、归纳梳理 教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归纳、梳理今天复习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板书补充,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教师归纳:在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先要观察题目的数字特征和运算符号,想一想有没有简便算法,如果有简便运算,那么该怎样进行简便运算,如果不能进行简便计算,就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计算完以后,还要进行验算。 五、作业 练习二十九第6,7题。 【简评:本课时的教学设计,通过恰当的设问,引导学生“想”、“说”、“议”,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整理和复习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突出对小数乘除法和整数乘除法的比较,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深学生对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的理解。避免了程式化地背“法则”。在学生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案例由熊斌提供) 图形的变换和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2~143页第1,2题,练习二十九9,10,11,12,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图形平移、旋转的理解,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对称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图形的变换 教师:同学们,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运动现象是平移?哪些运动现象是旋转?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在研究平移现象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后梳理出:要注意物体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教师:在研究物体旋转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后整理出:研究物体旋转时,要从“物体从哪个位置开始旋转?绕哪个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等方面进行描述。 学生完成142页“图形的变换和面积计算”的第1题。 二、复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1.沟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教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求哪些图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后回答: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成两部分,通过平移,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教师板书面积公式) 教师: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推导的呢?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复习方法与复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大致相同),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面积公式并画图。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都是有联系的,可以用前一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后一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推导这些公式时,都用了转化的方法。 教师:理解了这些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有时忘记了其中一个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用另一个公式来推导这个忘记了的公式。 【简评:学生已基本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对这3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知识进行整理、科学归纳,沟通了各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使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 2.应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 教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三角形呢?梯形呢?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都需要知道底和高,计算梯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上底、下底和高。 要计算下面这些图形的面积,应该怎样做?(教师课件出示,并画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说出先要测量出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所需要的条件,然后请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再计算图形的面积,其他学生来点评。(也可以印在题单上发给每一个学生都做) 教师:下面请大家完成143页上面的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3.应用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师:下面我们应用刚才复习的面积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一块梯形的白菜地,上底是6m,下底是14m,高5.5m。每平方米白菜地大约可以收6.8kg白菜。这块白菜地一共可以收多少千克白菜? 学生讨论后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148页第14题,完成后全班集体订正。 【简评: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通过强化价值体验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九第10~12题。 (本案例由熊斌提供) 倍数和因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3页“倍数和因数、可能性”第1~2题,练习二十九第2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倍数、因数、质数、合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掌握2,3,5的倍数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沟通联系 教师:研究倍数、因数的知识是在什么范围内研究的? 引导学生说出:研究倍数、因数的知识是在非零自然数的范围内研究的。 教师:根据算式4×8=32和54÷6=9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倍数和因数是相互联系的,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不能单独存在。 教师:42的因数有哪些?60呢?56呢?5的倍数有哪些?能找完5的倍数吗?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说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小语第九册全册(通用10篇)】相关文章: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全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2023-05-18
小学语文第九册上学期教学计划2023-12-05
全册教案pep2 Unit Five Where is my ru2023-02-05
小学语文第九册课件2023-09-28
黄山奇松的说课稿2023-01-04
《黄山奇松》的优秀说课稿2022-08-21
初中数学全册优秀教案有哪些2022-09-21
初中数学具体教学工作计划2022-05-07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2022-07-21
初中数学教学的工作计划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