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游散文(集锦12篇)由网友“Priestess”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忆旧游散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 忆旧游散文
――秦淮桑
【一】
零六年去广西,那时还有卧铺,可以舒舒服服躺着,闭上眼睛,臆想天黑。偶有人絮絮地说话,声音轻极又轻,似带着迷蒙的睡意。
也听歌,任贤齐的《老地方》,轻缓的旋律,听着听着,快要睡着了。迷迷糊糊中想,车要驶离熟悉的风景,进入陌生的区域。我对自己说,再见,老地方。
也不知车开了多久,醒来的时候,车窗外掠过一片茫茫无际的海,问了人,说是到北海了,睁大眼睛看着一车窗一车窗的海水汹涌而来,又迅速消退,竟想听听潮声,让海风吹散旅途的疲惫。
明知是不能的,有些怅怅然,又躺下,想起小时,一位漂亮的女老师教给我们的歌,“海风吹,海浪涌,随我飘流四方……”那时,她唱得动情,我们学得认真,然,游子对故乡的牵念与孤独的漂泊之感我们是不懂的,毕竟,故乡,在睁眼可见触手可及的地方,不曾离开,也就无所谓记挂。
【二】
天色暗下来的`时候,有大片大片的莲荷映入眼眸,“接天莲叶无穷碧”,粉白嫣红掩映其中,如娇羞的新嫁娘,扯了绿罗裙半掩着脸,不禁让人想起李清照笔下那个“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女子,花娇人媚,一样嗔痴,两样风情,便恰是这份纯朴可爱,逗人流连。
我也多想和衣卧倒在莲池边,听水蚓拖声,也听水漾清涟,看露宿荷衣,也看云醉波心。心境宁和地等待夜色降临,黑暗犹如丝绒将我全身包裹,骤降的星光是嵌在黑丝绒上面的水钻,闪呀闪的,俏皮得很。
我只安静地守着一池莲梦,守住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没有心事,亦没有妄念,静看一朵幽寂的时间在身旁缓缓打开,离我最近的那朵莲含苞待放。
“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不知是谁的诗,爱极,想着,荷香沾满衣,便有无限的美与好溢满心头。
【三】
壮族民居,木质结构,多为三层,底层养牲畜,中间住人,顶层放粮食,各得其所。木阁楼,沉静地伫立在那个闭塞的乡镇,几十年了,走近它,犹如走近一本厚重的史册,线装,繁体,古老而陈旧,翻开,有温雅与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条石阶梯被过往岁月打磨得光滑不已,人踩上去,仿佛溯游回记忆里的小河,小伙伴们捉鱼戏水,流水潺,赤足踩在鹅卵石上,冰凉而光滑,冷不丁要滑一跤,惹一阵哄笑。纯真的笑声,隔了水的空灵,听来格外欢畅。
我坐在高高的石阶上,回看从前,充满了不合时宜的感伤。用简单的几句壮语与人交流,多半的时候是沉默,听着永远的小虎队,跟着轻轻哼唱。
“海风在我耳边倾诉着老船长的梦想,白云越过那山岗目的在寻找它的家,小雨吵醒梦中的睡荷张开微笑的脸庞,我把青春作个风筝往天上爬,贝壳爬上沙滩看一看世界又多么大,毛毛虫期待着明天有一双美丽的翅膀……”
毛毛虫,最终真的会破茧成蝶吗?
【四】
屋后的坡上种着竹。竹,在乡下人家,是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并存的。竹叶可当柴烧,竹笋可做菜,竹竿破开,可以架篱笆,种瓜种豆;织席子,清凉宜人;编箩筐,盛装谷物。
风来,满山坡竹叶簌簌,舞态婆娑。我坐在木头墩子上,看一本文思简朴的书,偶尔,仰头看流云来去,它们的意态闲而又闲。感受带着竹木清馨的风拂过脸庞,手掌上躺着一片轻而薄的竹叶,举起来,对着炊烟袅袅的竹林外人家,吹落。
我喜欢一个人穿行在阳光碎落的竹林里,尽管,不曾逢着浣衣归来的女子,也不曾逢着采莲路过的姑娘,不打紧的,“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一样清雅赏心。
一日,在枯落了枝叶的小径上捡到一只蜗牛,带回去,养在吃完八宝粥的瓶子里,弄些菜叶与它加餐,小小蜗牛,躲进精致的屋子,怕羞一样不肯再出来,或许,它是想念那片竹林了?
【五】
山雨欲来的时候,我在郊野,听着沙拉拉的风声雨声从一个山头飘过另一个山头,像是被人赶着一样,一刻也不肯停,马不停蹄地,倏然就到了眼前。
白雨潇潇,明知是跑不过了,索性由它去,依旧不紧不慢地走着,在人家的田里撷了两片肥硕的香芋叶子,顶在头上,任凭雨水斜飞如秀娘手中起落的针线,在我眼前,织一个鲜嫩的夏天。
山宜青,水宜秀,石宜奇,竹宜瘦,菜宜鲜,瓜宜脆,茄宜紫,椒宜红。牵牛花攀上竹篱笆,大白鹅晃上岸来,老黄牛在田边吃草,农人顶着草帽把黄豆种进地里。这图景,多鲜活呀,明艳艳的,惹人的眼。
少年不识愁滋味,即便全身被雨水淋透又如何?依然是满心欢喜呀,田埂上,摘几朵淡雅的野菊,河岸边,采两枝蕴秀的紫薇……
篇2:趵突泉边忆旧游散文
趵突泉边忆旧游散文
挚友苏君予生,和我熟稔已近二十年。自公元相别,他旅居京城繁华都会也将三载。期间,他多次盛情相约同行以壮游,除北戴河之旅同乐尽兴之外,其余像黄山之旅、蒙古之旅、昆明、雪山之旅等,皆因我生性懒散缘故,均爽约未能前往。现在想来,深以为憾事。今夏,适逢“世博会”在我国上海举办,予生君也得闲暇,遂再次致电相约。我也正当创作才思枯竭之际,便欣然应允,随后相约文友乔靖哲,股友小马两人偕行。几人北京聚齐后,稍事叙旧,殊顾不及西安至北京的一夜长途奔波之疲累,即驱车开拔,一路南行游山历水而去。
出得京城,为繁华喧嚣所禁锢的心情,似乎也随着车轮的飞转、路旁树木的疾逝、天空悠云的卷舒而清爽欢快起来。京沪高速公路两侧,所种植的杨树防护(风)林,绿色俨然蔚为壮观。林间不时有喜鹊等鸟儿,翩然飞出巢穴,恰恰争相啼鸣于树梢,倏尔戏逐随风而上青天。过廊坊,飞渡永定河。那河水之清洌,自是与我往日所见的西北河水大为不同,涟漪微起的水面上,丝毫没有污秽的漂浮之物,很是令人悦目。永定河水最终注入我国的内海渤海,对我而言,此行也算是在渤海湾身旁游走了一遭吧。
沿静海县,青县一路南行,冀中平原的丰饶丽姿坦露无余。在以往的印象中,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偃卧在南山(秦岭山脉)北塬(陕北黄土高原)之间,东起潼关西至大散关,其间地势开阔平坦之壮美,土质肥沃之名闻天下,早已令我心生嗟呀。更不必说,战国时期,苏秦向秦惠王陈表“连横”计策,就称赞关中“此所谓天府,天下雄国也。”(《战国策.秦策一》)及至秦末汉初,张良曾建议高祖刘邦定都关中时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汉书》卷四十)遥想此类典籍掌故,每每让我在游散于这片土地上的时候,禁不住心驰神往。然而,面对眼前的冀中平原,这块由黄河、海河冲积而形成的一望无垠的华北沃土,一种“而今阔步向前迈”的辽阔豪情油然充溢于胸臆之间。它的面积约有8万平方公里,抵得上关中平原的两倍。更令人回味的是,《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等影片反映的抗日战争故事,就曾发生在这方热土地上。
由德州进入山东境内,傍晚时分,跨过浊浪滚滚的黄河,逼近泉城。作为我们此行沿途打尖歇脚的所在,济南可谓第一站佳选。济南城西外,小清河上,暮色苍茫之中,约五十艘渡船搭建浮桥一座(近旁正在修建新桥),过往行人车辆依次通过。这小清河虽然声名并不显赫,但缘因它前身是古济水的下游之故,因而,谁人也不可小觑了它。儒家经典《尔雅》曰:“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可见,在中国古代,这小清河曾是与江、河、淮三大入海水系并驾齐驱的著名河流,自非凡胎俗骨。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西的王屋山,其一脉清流时隐时现,奔波千里而入海,这种不达于海决不罢休的精神和毅力,想必就是它能够与江、河、淮齐名遐迩的主要原因吧。对此,当年曾在河南做官的.白居易,在游访济水时留诗感叹道:“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自今称一字,高洁谁与求?唯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等到得济南市里,已经是华灯初上时光。车子沿着泉城路、解放路继续东进。彼时情景,我等三位“乘客”倒是很闲适,小马连续开车已久,确已累得着实够呛。停车下榻济南市区——山东国际饭店,已是晚上八点时分。稍事洗漱后,几人便到楼下餐厅觅食。
期间,一小女生服务员热情前来招呼:几位看要点些什么菜?
我等众人几乎异口同声道:先将顶饱的特色主食上吧。
单县百年羊肉汤和大饼盛上餐桌后,看到几人饕餮大嚼的状貌,方才吃惊的女服务员不禁掩嘴窃笑不已。疑问何故?对方礼貌答曰:还是第一次见客人这么就餐的。于是,再点四个当地特色的家常凉菜来,顷刻又是杯盘狼藉了。几人瞅瞅在旁的服务生,也不禁相视莞尔。却也都道此处民风淳朴,不愧为古之礼仪之邦。
饭毕,距离休息时间尚早,于是几人商议到市区中心,一观泉城夜景。
泉城广场西邻趵突泉,南靠千佛山,北依大明湖,此时已是灯火辉煌,休闲人群如流的景状。最为瞩目的是,耸立在广场中心的主体雕塑《泉》之形象,其高约四十来米,恰似三股清泉从地下喷薄冲向天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向西散步,经过一道高耸的大理石牌坊。东面顶额草书题写“趵突胜境”四字,朝西一面顶额题写“观澜知源”,体为行书。然因夜晚黑暗之故,辨不清落款何人。继续前行数十步,已到趵突泉东门入口之处。夜色中,围墙内景物影像依稀,树廊难辨;入口处,铁锁上扣,门扉紧闭。广场上游人吆喝声,音乐演奏声不绝如缕;泉园侧,泉水平日里喷薄之声,寂寂无闻。心中顿生苏东坡“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总被无情恼”之感慨。趵突泉奔腾不息的泉水哦,难道是因为水位的降低,你已经失却了喷薄涌动的狂劲?还是缘于这尘世太过喧嚣的纷闹,淹没了你声声不息的咆哮?
记得前,我也曾到过你的身畔。我曾欣赏过你敏捷暴跳的声威,也曾聆听过漱玉泉里李易安凄凄惨惨的低吟。然而,似乎一切都抵挡不住“晚来风急”的岁月荏苒?
还依稀记得,当年那位邂逅的古道热肠的齐鲁义兄张荣天。当时,我生平第一次出差,就住在当时济南市士兵酒店附近一家旅店,离火车站不远。每天除了公干外,就到一家小餐馆就餐。在那里,远离家乡的我,结识了前来就餐的那个异乡仁兄。从他的口中得知,这家餐馆的老板娘就是张荣天老兄的表妹,他来就餐是为了顺便照理一下表妹的生意;从他的名片方知,他当时就是济南铁路段隔热材料厂厂长兼总经理。一来二去,张兄和我已经相处稔熟。等我公干事毕,身边的盘缠已经所剩无几(记得所带元好像仅剩下50多元吧)。当我拎着笨重的仪器设备,在售票厅转了几圈后,发觉返程车票几乎无法买到。于是我只能返回到那个小餐馆,求救于张兄。记得匆匆开车赶到餐馆的他,安慰我不要急。原来他正陪着女儿在游泳,看到我的电话后(他表妹餐馆电话),安排好女儿后,立刻赶了过来。张兄问明我情况后,不假思索便道:“咱们先吃饭,算老兄我为你送行。车票的事,你别担心。我一会亲自给去你办理。”酒足饭饱之后,张兄让我稍等片刻,他即去火车站给我买票……
转眼间,时间已经过去十五年。期间,开始我一直和张兄保持着联系;孰料,后来单位几次住房调整,电话也几次升级更换,最后竟然遗失了张荣天仁兄的联系方式……然而,对于张兄热情仁义的品行之印象和感念,早已如趵突泉喷薄的泉水、漱玉泉低浅的吟唱一般,永远洇染在了我记忆的沙滩之上,且历久而弥新,使人难以忘怀。
假如,岁月能给我一个转身的机会,我将对张兄郑重地道声问候:你在他乡好吧,我曾经邂逅的异乡兄弟!然而,岁月就如滚滚东流的济水一样,悄然声息。因此,惟以拙笔记之,使我勿忘人间真情,勿忘此行所思所忆:
暮色苍茫入泉城,浮舟渡我过桥东。
故地重来忆旧友,趵突泉水悄希声。
篇3:忆旧散文
忆旧散文
一江静水澄如练
春节里,去看望一个朋友。
我们抵达,他已迎到楼下,化疗化到头发掉光,戴个帽子,瘦得像根弯着腰的绿豆芽。
他的家在我们城区最好的楼盘,家里明窗净几,阳光鲜亮。茶几上摆着果盘,果盘里盛着切成块的梨和剖成块的橙。还有饼干。还有烧饼。林林总总。
他还带我们去阳台上看面盆,里面是他和好的面,中午他要蒸豆包,蒸糖包。
他是食道癌。
坐下来攀谈,自言住院开刀,无法进食,看着别人吃咸菜都觉得是山珍海味。
尚是冬天,出院回家,想着不能就死,起码得撑到春暖花开,“这样弟兄们送我的时候,就不能冻着了”,一边说一边呵呵笑。
同行女伴不肯提这个“死”字,总是拣宽心的话说给他听,我却是看着他刀条一样的瘦脸,想着从前,一米八多的大个,四四方方像块厚板砖,于是宽慰的话就有点说不出来。
他却是对“死”字毫无忌讳,他说我现在活的每一天都是赚的,天天高兴。他说回来之后,还是吃不下东西,结果有一天晚上,实在馋了,试着吃了一小汤匙的鸡蛋羹,已经做好咽下去之后再返吐上来的准备,谁想竟然顺着食道滑下去了,堪惊堪喜。第二天晚上又尝试吃了两根细挂面,也顺着食道滑了下去,更是喜气重重。
然后就是现在这样了。茶几上摆着以前也许他觉得不屑一顾的平凡吃食,时不时拈一点送入口中,觉得真幸福。还猛力撺掇我们吃一点梨和橙,吃两片饼干,吃一块烧饼,觉得看着我们吃,也是幸福。
朋友一生打拼,事业有成,以前也许觉得能出名是幸福,能得利是幸福,能买房置业是幸福,儿女事业有成是幸福,自己得人敬重是幸福,现在,这些功利世俗的幸福和人间牵绊的幸福都已经不挂在心上,能吃两口饭,吃半杯水,就是最大的幸福。而能亲手做饭亲自吃,更是幸福中的幸福。
那么,我那一肚子安慰普通的绝症病人的话,面对一个不惧死也不忧生的人,也就不必说出。
临走前开口向他求了一幅字--他原本就是一个书法家。可惜此前烟火气很重,所以三年前搬新家,思来想去,也没有敢向他求字,因为求来的字,不知道如何安放。放角落是我不忍,挂墙上是我不愿。如今却是一身尘气尽脱,他的字给我的感觉和他的人给我的感觉,就整个都不一样了,以前好比春花春鸟春气喧,如今却是一江静水澄如练。去年有几天心不静,爱看河边秋月。夜坐堤岸,水拍崖响,头顶一星,云鳞如梭,虫唱入耳,万籁俱寂。坐上一时半刻,便又有胆量回去直面万丈红尘。
明治时代的日本有位乐乐北隐禅师,有一天,对一个侍奉自己多年的比丘尼说:“你已经照顾我好多年了,很辛苦。今年过盂兰盆节的时候,咱们就告别吧。”
尼姑只当他在开玩笑:“老师父,您是要死了吗?可是盂兰盆节的时候,大家都很忙,要为施主们作法事,那时候为您操办葬礼,我们会手忙脚乱的。”
北隐一听,好吧,那我今天就死吧。
尼姑说您着什么急呀,今天死,我们一点准备也没有呀。
“是吗?”北隐说,“那我明天死吧。”
尼姑笑着摇摇头,想着老师父真会开玩笑呀。
结果第二天正午之前,北隐禅师沐浴净身,盘腿而坐,唱起佛教歌曲《净琉璃》,众人俯首静听,万虑顿息,不知何时声渐不闻息渐歇,北隐禅师已振袖归隐。
佛陀圆寂前对哀哀哭泣的弟子们说:弟子们,你们为什么要伤心欲绝呢?天地万物,有生有灭;大千世界,最大的实相就是无常。生死,聚散,荣枯,住坏,乃是万古不灭的定律呀。
《禅的智慧》的'作者吴言生说,当一个人能够泯灭了包括“生”与“死”在内的一切对立,人生真的能够通达洒脱,左右逢源,触处皆春:“……自与他的区别云散了,就能领悟万物一体息息相通的情趣,培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襟怀;生与死的矛盾化解了,就能打破生死牢关,来得自在洒脱,走得恬静安详,使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那么,一个堪破生死牢关,握住幸福真义的人,也就与佛无二了吧。
白菜开花似牡丹
那年,秋风萧瑟,草木摇落。冷。凉。收白菜。
一个画家朋友包一百亩的土地,分割成块,再分包出去,供人们体味种菜之乐。朋友大发慈心,赏我们一块地,如给小孩子一片纸,又提供菜籽如同纸笔,供我们写写画画,随意涂鸦。
我们涂的是白菜和萝卜。
胡兰成其人飘宕流离,如同水银,其文却绣口锦心。爱看他的《今生今世》,又喜爱那里提到的一个人,步奎,因其看世界别有一番喜悦与不争的情致,又如幼儿看天地,眼眸清亮如水,所见时常出奇:
“温中教员宿舍楼前有株高大的玉兰花,还有绣球花,下雨天我与步奎同在栏杆边看一回,步奎笑吟吟道:‘这花重重迭迭像里台,雨珠从第一层滴零零转折滚落,一层层,一级级。’他喜悦得好像他的人便是冰凉的雨珠。还有是上回我与他去近郊散步,走到尼姑庵前大路边,步奎看着田里的萝卜,说道:‘这青青的萝卜菜,底下却长着个萝卜!’他说时真心诧异发笑,我果觉那萝卜菜好像有一桩事在胸口满满的,却怕被人知道。秘密与奇迹原来可以只是这种喜悦。”
如今成熟,将要收获,数行白菜与短短一行的萝卜挤挤种着,看着青青的萝卜菜,想到的便是曾经活在世上,只在这本书里被提上一笔的这个清透如同雨珠露珠的人,顿时觉得萝卜果真是满怀的心腹事不肯对人明言呵。
白菜用细绳把叶片松松拢着,外面的大叶子把里面白白的嫩叶子包裹住。两手搂菜,一旋,两旋,根断茎离,一棵白菜就被满满抱在怀里。一个,两个,朋友们拧得,旋得乐不可支。旁边不知是谁的菜园,起的名字叫个“吃不清”,十分挑衅,于是我们便去偷偷拔了一棵大白菜和一根大萝卜,替他们吃一点。
偌大的百亩园,成排成阵的大白菜,到处都是收菜的人,手上沾得有泥,鞋底踩的是黑土地,那一刻整个人都厚重起来,好像接通了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地气。
然后就看见了那朵菜。不成材。散叶片片铺展开,开成一朵牡丹花的模样。
绿牡丹。层层叠叠的瓣,午后秋日的阳光淡暖淡金,照得它莹透如同翠玉,脉络丝丝精致得不真实--你一棵大白菜长成牡丹花的模样到底是怀着怎么样的一个心思?
收毕白菜,晚上赶去市里聆听一位老先生的教诲。先生姓董,七十余岁,大名子竹,念通四书五经,勤于布道讲学。和七七八八的人坐在他的房间,听他讲论人心,说世界上绝对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大同世界其实很难存在,真正的天堂是人人都能够在他自己的位置安居乐业,我贸然插了一句嘴:“各安其位”。老先生说:“对,各安其位。”
可是很难。
人从来都是得陇望蜀,这山望着那山高是常事。好在所谓的安于其位和安居乐业,一个“安”字,一个“乐”字,说的无非是一种精神境界。不去削尖脑袋钻营,不去左踢右踹竞争,不去损人只为肥一己之私,而是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精神上无限满足与喜悦。安,是安于物质,乐,是乐于心灵。
我的小孩是一个比较普通的小孩,日前开家长会,代表学生发言的没有她,上台表演节目的没有她,她的同窗,好友,宿舍的好姐妹都一个个上台,她在台下是那个一脸兴奋地鼓掌的人--一个被边缘化的好小孩。家长会散了之后,她拉着我,去看教室的外墙,上面都是学生们的涂鸦,里面有一圈一圈的彩色泡泡,还有一颗大大的镶金边的红心,她拉着我的手:“妈,妈,这是我画的。”
我拿出相机,认真拍了下来,就像在教室里拍孩子们唱歌的时候,我拿相机扫遍全教室,然后认认真真拍她专注聆听的侧脸。妈妈在,妈妈爱她,关注着她。牡丹是花王,吸收了世界上生生世世恒河沙数以千亿计的目光。世上的普通人千千万,就像栽种在泥土里的成排成阵的大白菜,他们也都有一棵想要长成牡丹花的心啊。
“步奎近来读莎士比亚,读浮士德,读苏东坡诗集与宋六十家词。我不大看得起人家在用功,我只喜爱步奎的读书与上课,以至做日常杂事,都这样志气清坚。他的光阴没有一寸是虚度的。他一点不去想到要做大事。他亦不愤世嫉俗,而只是与别的同事少作无益的往来。”
这就是我喜欢这个步奎的原因,因他不钻营,他普通,但是志气清坚,好比白菜开花似牡丹。我只愿世上众人以及我的小孩,都如这个步奎平常而又清贵,那么,这颗安居乐业与各安其位的牡丹心,就算真正长成了。
篇4:忆旧经典散文
忆旧经典散文
早上,媳妇跟我说:“咱家的房顶漏了,去看看吧。”我有点茫然。听了她后面的话,才知道是我们前几年在唐山市区新买的房子出现了状况,租住的小两口想让媳妇去解决一下。这所房子自打买来,名义上我是主人,可是我没有住过。去过几次也是为了收房租,自前年开始,媳妇和那小两口约好以后转账,从此连登门讨要租金的麻烦都省掉了,我更不知道我的最新的“家”变成什么样子。
思想里,“家”的范畴归属于我和母亲、父亲在一起时的“大家”。一些黑白和彩色留影让我试着回忆起那些过去的事情,并且记住它们,在脑子里镌下那些或好或坏,或悲伤或欢喜的往日。
听母亲说,我最早的家在百年老矿西北角,那时的胡同名称有几分文书气——同德里,同仁里……记忆中的家是黑白的,黑色的胡同,黑色的大门,还有黑白照片。破碎的记忆拼出来也是模糊的,模糊里有几宗事情反倒很清晰:母亲用一块点心哄我入睡,姐姐和我抢糖纸,和一圈小孩子去看另一胡同口的老爷爷砸开废电池抛出去后黑色粉末四溅等等。
有一天,一个邻居家里很热闹,我偷偷地溜进去,瞅见一帮大人扳着一个疯女人,另一个穿大褂的一针下去,那个女人不吭一声的躺下。我飞快跑到家跟母亲说起。母亲告诉我,那个女人被迷了,大仙儿在给她治病。过后,在胡同口看到那个女人,觉得她一点也不疯,几分若有若无的亲切挂在她脸上。
记忆中我家门楣上有一张蛛网,一只硕大的、黑色的蜘蛛漂在网上。我翘着脚让父亲抱我去看,父亲答应,而我盯着那只蜘蛛看了很久。还有额头的疤是自己三岁时一摇三摆扑倒在门槛,头撞在水缸茬上留的记号,这件事亲人一遍遍讲给我,我却是一点儿不记得。四岁时的大地震,于我,没有多少印象,悲情都是大人的.感觉,我只知道我的家一夜之间没了,同时和家一起走了的还有亲生父亲和姐姐。
77年到79年我们一家开始住乡村小院的两年,那时时光,除了一点儿对父亲拳头的恐惧,心中更多的是小孩子本性里的快乐和新奇。
我们一家五口住在一个硕大的院子角落里——一间小房子,外加一个小院子。我依稀记得一进门是地炕炉,屋地靠墙边,摆着两个木箱,炕上也摆着两个木箱。那时,我和二弟喜欢爬上摆炕上的箱子,平躺在上面,鼻子离屋顶很近。母亲担心我们睡觉不老实掉下来,所以,躺在箱子上的事情都是在母亲不在的时候才会发生。这间小小的院落,父亲、母亲和我们兄弟三个一起过了两年,父亲说,两年里乡亲从没收过我们一分钱房租,打心里感谢他们,乡亲们则说,认识父亲很值得。我家搬走以后每年秋收,乡亲们都会带一些农产品去我家看看父亲。父亲受不得好,直到现在,父亲在春节都买点儿东西去看看老房东爷爷。
那个年代,那个大大的院子里,同宗的人长幼有序的住在一起;一到晚饭的时候,几家屋子飘出饭味,你可以走进任何一间房坐下吃一顿饭,不用担心被拒绝。靠着我家小院墙有几根大圆木,风吹日晒,房东爷爷说要把木头的劲儿都放净,盖得房子才长久。院子西南角有一个柴棚,里面堆放着麦秸,我和几个孩子躺在麦秸垛,柴棚顶漏光,阳光洒下来,照得身子和心里一样斑斑落落。秋天和大我几岁的房东叔叔走很远的路扒草,他背一个荆条筐,手里拿着铁丝编的筢子。扒完草,我们会在废弃的砖窑停一会儿,或者钻进窑口坐在里面看天,或者爬上窑顶向着窑里喊,歇够了,两个人再一前一后回家。有一次,我上山时在前面跑得急了,脚下一滑滚下山,房东叔叔在下面及时挡住了我,免了我一场大灾。
印象里,村东头靠石榴河岸有一口大棺材,大头朝北。风吹雨淋后,棺材不龟裂。棺材旁一条小路斜着向下通到石榴河边,我经常在河边抓蝌蚪,抓小虾。秋天的时候,翻开河岸边的石头,有秋虫跳开,还有些比蜈蚣纤细的多脚虫子飞快地爬走。那些多脚虫子被老乡们称作“钱串子”,不会被乡亲踩死,乡亲们说,看到钱串子,没有穷日子。
说到穷,那时每家都差不多,细粮很少,母亲用高粱米熬粥,,高粱米粥暗红色,米粒扎口,汤比米味道好。一天傍晚,母亲用铁锅烙了馅饼炒一盘青菜,把高粱米粥摆在小平桌边等父亲回家。我想先吃一个油灿灿的馅饼,不由自主伸出手。母亲打下我的手说,得等父亲回来。母亲给我舀了一勺高粱米粥,我先喝了汤,等汤没有了,才捏着鼻子吃下米粒。
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游戏,也和农村生活相关:把几个小板凳用细绳套起来一字排开,再和小平桌结在一起,我盘在平桌上用竹竿栓一根皮条,像赶车人一样,挥舞皮条呼喝。这个游戏很简单,也很让我很高兴。
记着小时候,拿着苹果远远看见父亲爬在高高的电线杆上工作,我站在电线杆底下向父亲叫,吃我的苹果。父亲不耐烦,吼我快回家,我的心一下冰凉,抹着眼泪一溜烟地跑回家。小时候,喜欢靠在院墙边圆木上眯起眼睛对着天空,让阳光刺透眼睑,眼前变得一片通红,然后逐渐变成紫黑;太阳的灼点停在中央,再睁开眼睛时,一帘阳光倾在脸上、眼上。喜欢看电焊烧出的银光,回到家,眼睛灼痛,等过几天好了一些,又不由自主盯着银光中像太阳一样的亮点不放。乡村里有一些用来储藏红薯的地窖,不用的时候乡亲们用一些门板盖在窖口,防备小孩子掉下去,而我确实掉下去过一次。不记得当时和谁一起走在路上,我一眼看见盖在窖口的木板,兴兴地在上面蹦啊蹦,木板折了,我落了下去。有人找来正在和叔叔喝酒的父亲,是叔叔把我抱上来,我毫发无伤,父亲虚惊一场。父亲说我从小就楞,现在想想,这个楞是不是傻的意思呢?
79年,我们搬进工房。尖尖的瓦房,低矮的院墙,满院子的野草和破落的门窗让我感觉这不是一个好地方。父亲和母亲则高兴地看着房子,现在我知道,他们和我想的不一样。父亲找单位的木工重新换了门窗,每天下班从班上拿两块耐火砖,时间不长就攒够了盖下房的物料。我不晓得这样做是否损公肥私,当时倒觉得父亲好聪明。盖房子那天,父亲叫来一起工作的工友,从早忙到晚,两间砖木结构的小房子就这样在正房对面耸起。过了些日子,下房和正房过道被父亲用方方的水泥板铺满,方方的水泥板被我们当成拍“四角”的阵地,谁的四角出界而对方的留在方砖里,谁就输。父亲在西墙边垒砌煤仓,可以储存一冬的煤炭。煤仓顶也没有闲置,五六只枣红色的鸡圈在大笼子里,每天都有几颗蛋被母亲拾起来贴补家用。鸡笼里一只雄赳赳的公鸡让我不敢接近。每次母亲捡鸡蛋的时候,总让父亲用木棍抵住公鸡,不然的话,被公鸡啄一下,很疼。两年后父亲宰了公鸡送给爷爷,自那以后我家再也听不见清早报晓的鸡鸣。
一年春节,父亲买了一捆二踢脚,我从腊月放到正月十五。年三十时,我在院子里燃放,一颗二踢脚点燃后突然倒下来,一下在院子里炸开,我的耳朵嗡嗡地响了一天,不敢跟父亲说起,第二天还心有余悸。三十晚上,和我一般大的孩子都提着纸灯笼满街跑。一不小心灯笼里的蜡烛就会烧了蒙在外面的纸,烧了灯笼的孩子看着别人疯跑,他只好跟在后面。有一年,三十晚上我和小伙伴悄悄爬上北面的山,在半山腰看南面的夜空中闪烁的焰火,我们两个相互说着话,时间不久,又害怕山上有鬼,急忙下山,回家暖和去了。
两间房子我们住了七八年,随着我们兄弟三人慢慢长大,越来越拥挤,父亲和母亲商量和别人交换把两间变成三间。不就有人找上门来,两家一起去单位改了手续,于是,我们又要搬家。
和我们交换的那家房子和我家一条胡同,我们是最西边,他们是最东边。他们的房子很寒酸,院子里只有简陋的半幅棚子,另一半种着一棵樱桃树,火红的樱桃树上有虫。
讨厌这些,以为父亲和母亲会听我们的意见,我开始在父母准备搬家的时候在他们耳边说搬家的坏处——太靠边,东边的人坏,怕三弟被欺负等等。但他们忙着整理新房子不理我们。搬家那天,和母亲相好的阿姨送几包火柴和铝锅说是添宅,让我家越来越旺。
父亲又开始每天拿两块耐火砖,接着在工厂寻找合适的树,用来作房檩盖三间新下房。母亲则唠叨他不该跟和我们换房子的少要钱,父亲说,多点儿少点儿无所谓,不占别人的便宜。三间房盖起来,东屋可以住人,西屋当厨房。东屋的小火炕很好烧,只要让炉火燃起来,总把炉盖烧得通红。这间小屋也当过我侍候媳妇和很小的女儿的窝。现在还留着一张女儿刚周岁的照片--她坐在小炕上,手里拿一个大苹果,嘴里的几颗乳牙用劲在上面啃。
父亲因为不喜欢樱桃,把它砍掉换种了柿树。
后来,单位给平房安了暖气,把自来水接进每家每户,虽然定点给水,不过比起别处的平房,我心中生出一些优越。
每当夏天大雨,胡同东边沿着兵营大墙泻下的山水形成一条湍急的小溪,夹带着北山的红泥一直淌到最南边的沟里。雨停后小溪慢慢平缓,水也开始变清澈。从家里走出来踩在水中,用脚挡一个棱,水分成两股转下去,脚边遗留一点红色,等我回到家里轻轻抹去红泥,一星红染了脚趾缝,不容易抚掉。
围在工房边上的大墙像一个铜镯子圈住我们,从春到秋,大墙爬满藤蔓。我家往北,还残着两个门垛,就像铜镯子上的两个圆头,两个门垛上装大门的橛子锈迹很多,两扇大门一直没按上去。看着用来封闭而遗留的垛子,我不禁想,如果两扇门安好,能挡得住我年少的心吗?沿着山一路向上,可以直达山顶的铁塔,不过,铁塔已经没有了,我的心也和消失的铁塔一样——空空的。母亲和父亲在我上学时于门垛外老早开了一片荒地,后来因为疏于打理,转让给别人。大前年,父母亲又怀念旧年时光在菜园中的劳作,重新找到一块满是垃圾石子的荒地,两个人用铁锹一遍遍地翻除石子垃圾,把大石头摆在周边,形成一个小小的方形界线,小小的菜园又成了形状。每当秋收时,父亲催促母亲给我们打电话,告诉我们菜已经熟了,他们吃不完,等我们去采。
母亲都在阴历二月双日子做酱,冬天积酸菜,还杂用萝卜和萝卜缨做料菜。我媳妇爱吃酸酱瓜子(把萝卜煮透,放在酱里,酸酸的软软的),就味道来说,它们都酸酸的,是我的家的味道——有一些酸、略微带点儿苦,比一辈子甜甜美美多点儿作料,多点儿回忆。
我以为,只有接得地气的老家,才有我能感到的乡土味。今年过节父亲说,明年就要平改,我沿着父亲说的地点看了一下,那个地方也依着山,我打心里希望分给我家的楼房别离父母心中的旧忆太远。最好可以有一块可以他们操心费力的小菜园。而我和女儿,依然可以在搬家以后那些秋天,去小菜园采些熟透了的西红柿、辣椒,和不曾掉落的青豆。
篇5:古镇忆旧散文
古镇忆旧散文
人总有一种情结,热闹了想寂寞,寂寞了又盼热闹。穷怕了向往富足,有钱了却常喜欢回味过去的岁月。社会进步了,吃的、穿的、住的、行的,明明是即将步入小康,却总念叨着过去如何如何。这就叫做怀旧情结。同样,我也不能免俗。
举个例子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都有的搪瓷缸,在家里一个烂箱子里一天偶然被翻了出来,上有油漆写着的语录字样,还有一顶雷锋护耳帽,至今还保存完好,它们都勾起我对往事的记忆,都成了我们老俩口的谈话主题,成了我们的心肝宝贝。从这个意义上讲,怀旧是一种生活态度,怀旧更是一种生活经验,它能指引我们去奔往幸福的方向。
人老了,总是想念故乡,想念那个原来呆腻了的地方。总觉得陈年老醋比酒香。我的家乡秦渡镇,就是这样让我怎么也割舍不去!多少年没有回过老家,这次终于回了一趟。随着中国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古镇秦渡已成为总面积四十平方公里,四十八万人口,各级公路纵横交错,本来就十分便利的交通较前更加便捷。古城西安不断膨大的影子已倒影到沣水之畔秦渡古镇的古城墙下。古镇人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城市化了,穿的、戴的、吃的、用的,已少了很多乡下人的特点,相形之下,我倒显得乡巴佬了很多。然而,在我心里,挥之不去的,还是那个老秦渡的印象。
秦渡镇是陕西关中名镇。离秦岭不足十公里,发源于秦岭的沣水,奔出沣峪,紧贴着镇东城墙缓缓向北流去,清澈见底,历经千年万载,淤积成平平的河滩,细砂色白质坚,形成了一片天然的广场,好几十亩地大呢,自古以来,就是得天独厚的农贸市场。每逢集日,山里的,平原的,户县的,长安的,还有来自更远处的商贾,赶集的农民,皆汇于此。横亘沣水的石板桥,西来东往的人流,显然无法承载。性急的人便涉水而过,于是形成了城里人挤人,车连车,万头攒动,声响五里,而城外,特别是北门外的沣河滩,只能用人海来形容。这就是千年古镇的丰姿。
秦渡是丁字街:西街、南街和北街。东面是沣水,古镇滨河而立。犹记小时候,南街多是粮食集,北街多是作坊加工业,舅家的薛家染坊和薛家皮坊都是老字号。丁字街口有万春堂和其它几家中药铺。西街直面户县,各种商铺齐全,街心一座药王楼是镇上的古老建筑。清末明初,这里设有经学专馆,坐馆授徒的先生就是我的外曾祖,我的母亲常跟随着她的爷爷在此听书和玩耍。由南街出南门,尽是江南风光:稻禾连片,荷菱飘香,莲叶田田。由西街出西门,二里长的山货市场,由山客挑夫采自秦岭车载肩挑下来,山柴、木炭、枸树皮、药材、山果、野味,应有尽有。枸树皮是造纸的唯一原料,河东岸的一个村庄家家手工造纸,供镇里商铺包装纸之用,同时也是学生们习字的廉价纸张。北门外的河滩,脚下是洁净而松软的砂子,风再大,也吹不起来。累了你可以随便躺卧,如果你想体验一下按摩的舒适,尽可以脱去鞋袜随意踱步和奔跑,可绝不会有污身迷眼之虞。当然也少不了衣不遮体的叫花子,头上开刀溅血旨在吓人施舍的行乞者,还有卖唱的、耍把戏的,随处可见。这里,平常的集日是猪市骡马市,每年腊月就是肉林,一家连着一家的肉架子,挂满河滩,任人挑捡,尽管一家多是买五六斤一吊子,但也十分热闹。浓烈的年味在这里高度浓缩。年集最为壮观,城里城外人挤人,由于逆向行进,没有秩序,要想挤到集中心或是由集中心挤出城外,二三里的街道,没有一个钟头两个钟头是绝对走不完的。
米面凉皮儿,是秦渡镇的著名小吃。把白米研磨成粉,又经密罗过筛,蒸成凉皮儿,鲜红荃香的油泼辣子储放在精制的罐子里,摊主夹一撮凉皮儿往辣罐中一蘸,挑到盘中拌均,递到顾客手中,低矮的长凳四周围定,客人们坐下边吃边聊,可口的香、辣、筋、绵,吃一次会记忆一辈子。据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是知名的陕西小吃。据我所知,克拉玛依也有一家秦渡薛家凉皮店,生意尚可。不过呢,我曾怀着认祖归宗的心理去一打听,店主并不姓薛,也不是秦渡人。由此可见秦渡凉皮的影响力之大了。
秦渡镇是农历双日集,单日是背集。逢集和背集是两行截然不同的抒情诗。逢集,热闹非凡,背集,难得的寂静。时至今日,背集还原封不动地保持着苍老的原貌:正街很少有人光顾,背街更是很少能碰见人。这时,最好的风景是在城外。城外最好的去处是沣水两岸。你可一个人或结伴在柳岸徜徉,可在水里洗脚,可在河滩沙浴,可在杨柳岸、榆桑林里憩息。特别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看着面前旖旎的风光和眼下清澈的流水,那是最能勾魂摄魄的时刻。
记得学生时代,有一次,在一棵高大的桑树下,我认识了一位采桑丽姝,她叫秦罗敷。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着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一篇极富情趣的《陌上桑》,一个行人见了驻足,挑夫见了卸担,少年见了摘下帽子呆站在路旁观看的村姑。就在这个时节,她从书里走进我的心里。是呀,自古道:沣河两岸好苇子,秦渡街里好女子。我想象着喜蚕桑的秦氏姑娘,在春光明媚的时节,拎着筐子,一身素裹,款款走来,采摘着我眼前的桑叶,那么青春靓丽楚楚动人。我甚至越想越远,就在那月色朦胧的'夜晚,比我大一岁的漂亮的表姐,就在这桑树下,正在观赏月色。春风吹拂着她的秀发,月光照耀着她的倩影,她会不会就是罗敷再世?而今,那些我想象的人,现在哪里呢?我想念他们。眼前,只有北门还在这,药王楼在那,很多古迹已经坍塌,长满了杂草,留下了个烂底滩。让我去穿越时空,坐在家里,幻想着这里的人,这里的事。
伴随着老祖宗的离世,薛家染坊只剩下一句称谓,跟着老舅的死去,薛家皮坊连一把割皮弯刀都没留下。清晨,我走过绝对不超过五间的舅家的老房子,这屋顶还是古老的青瓦,由于雨量充沛,瓦沟里长满青苔和一种叫蛇床的葱绿植物,但并不阻挡流水,还在这瘠薄的瓦缝里生长。听说,这是先母当姑娘时的老屋,还有周边一院房子,这就是先母常说的七十口人,一个锅里搅勺把的舅家,也基本上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了。但在解放前,乱世沧桑,早就崩溃了,败落了,里边的人他们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们。
走进几家亲缘较近的舅家本门,我锐敏地发现,古镇的民风十分淳朴,古老而圮废的秦渡老城墙,包围得他们像是与世隔绝一样,不管外边世界发生着多大变化,生活水平多么提高,谈话的内容还是谁家儿子取媳妇了,谁家女儿出嫁了,谁家生了个女娃或是男孩。邻里们吃饭端个老碗,一顿饭功夫就逛完好几家,然后又带回诸如上述的新闻。他们有时也吵个小架,但一会儿就好了。
今日是背集,我太想吃秦渡凉皮了。可是走了三条街才碰到一家摊子。吃了一碗之后,抬头看天,已是傍晚。步出北门,夕阳金色的光,洒在连着沣河两岸的新建成的钢筋水泥桥上,当年的石板桥已无踪可寻。水波晃晃悠悠,浮光跃金,偶而还可以看见水底的游鱼,似乎也被这光芒所吸引,用嘴亲吻着水面。我喜欢像少年时那样,坐在柳拂苇影的沣河堤上,看着眼着这一幕幕美景,心旷神怡,如归仙境,这就是我此时的心境。这是一种宁静,一种忘我,我多么想成为一尊雕像,一辈子在这里厮守。
篇6:忆旧
夜来了,来得那么突然,就像在一瞬间,暗了下来。
空气中氤氲着水汽,弥漫着寂静,一种凄凉之感包裹着我的心,走到书桌前,拧亮那盏台灯,又是一瞬间,枯黄色灯光,“扑”地打湿了乳白色的墙壁,一股暖流盈满了我的.心,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二十年前的场景
这盏台灯,应该是我们家最老的一件东西了吧!但妈妈一直没有丢,因为也许是这盏台灯陪了妈妈了吧。那时妈妈18岁,就很懂事,不想给家里添负担,就去了村里的农织厂工作,上班的第一天,舅舅就送了这盏台灯给他,并希望她晚上加班不要太晚,好好保护眼睛,或许这盏台灯给了妈妈动力吧?!妈妈一个月的工分永远都是他们车间的最高,加班加到最晚的也是她,妈妈很勤劳,每天5点就起床,带着台灯骑着自行车去了农织厂,中午又骑自行车回来吃饭,吃完又接着去工厂……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妈妈和台灯一起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令人辛酸的事情。
如今,这台灯几经“漂泊”,终于,妈妈把它又“传给了我”。这学期刚开始,因为科目增多,作业也随之增多,所以晚上要加班加点,于是我叫着要去书店买一盏台灯,可是挑来挑去红的绿的蓝的都不喜欢,它们还昂首挺胸地站在货架上,结果,到了家,妈妈把事先准备的老台灯拿了出来,说是传给我。和别的台灯不同的是,这台灯明显是有了岁数,但我却不嫌弃,因为它发出的灯比我们家任何一盏都炫目,它很谦逊,从来都是弯着腰;它很专注,“目光”总是向前;它很古老,“开关”的字迹只能依稀可见;它有荣耀,“脖子”上挂着红棉布……
夜深了,灯光依旧亮着,20年前亮着,20年后也亮着,永远亮着……
篇7:忆旧
忆旧
忆旧――读《城南旧事》有感 作文网 www.zww.cn
昏暗的煤油灯光摇曳着,那是英子的一家。温馨和睦的一家,在黄晕的灯光中映现。这情景似乎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感觉,莫名的温暖。 作文网 www.zww.cn
《城南旧事》是著名作家林海英撰写的,她以其7岁至13岁的生活为背景,描写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的一座四合院中英子的一家。
初读文章,便会被文章的情节所吸引,随后便是一股子的温暖。现在这种文章似乎也难找了吧,它是如此的精致。短短几句话,便把老北京的平民生活描绘的淋漓尽致了。虽然是一个六岁孩童稚嫩眼中一个天真的世界,却道尽人世间复杂的关系与情感。
《城南旧事》主要描绘了一个六岁女孩林英子眼中复杂的大人世界。半个多世纪前,因为台湾被日本军占领,迫不得已,六岁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迁居北京,住在城南的四合院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的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妈宋妈、得重病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什么这人世间是如此的凄苦?这让不谙事理的英子百思不得其解。
读着《城南旧事》,我的眼前仿佛看见了天真善良的英子。她虽然小,但是她有一颗纯洁的心。她不怕疯女人秀贞,还帮着秀贞找孩子。后来她发现秀贞辛苦找着的女儿就是她的好朋友妞儿时,还帮助她们母女相认,以及逃跑,还帮他们筹盘缠。英子发现了藏在草丛中的小偷,并且知道了他是因为家中的生活贫困所以去当小偷的时,她并没有像大人一样鄙视小偷,甚至有些想帮他的`意思。当小偷被抓住时,英子很伤心。斜着嘴笑的兰姨娘最后跟着韵仁遄吡耸保英子却是开心的。一直照顾英子家生活的宋妈,却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因为她的孩子死的死,送人的送人,宋妈也离开了英子家,英子是难以割舍的。当石榴花落下时,她亲爱的爸爸也离她而去了。这些亲人,朋友都离她而去了,英子也在渐渐地长大。但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却懂得了爱,懂得了友谊,这大概也是生活中的坎坷曲折伴着她成长吧!不知不觉得,读着文章,我流泪了。它让我感动。
全文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读者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与复杂情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但却道尽人世间的情感。
看完全文,心中漾着一波波温暖。莫名的,似乎已是心的深处的感觉。
篇8:浣溪沙·马上凝情忆旧游
浣溪沙·马上凝情忆旧游
原文:
浣溪沙
(唐五代)张泌
马上凝情忆旧游。照花淹竹小溪流,钿筝罗幕玉搔头。
早是出门长带月,可堪分袂又经秋。晚风斜日不胜愁。
注释:
①旧游:旧时的游客或游侣。
②钿(diàn)筝句:钿筝,嵌金为饰之筝。筝,古代弦乐器。罗幕,帷帐。玉搔头,即玉簪。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
③早是:与韦庄《长安清明》诗:“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羊芊。”句式相同。
④可堪:那堪,怎能经受得住。分袂,分手。袂(mèi), 衣袖。
翻译:
骑在马上一往情深地忆起旧游,啊!那条映照花丛浸润翠竹的小溪流。还有那溪边罗幕里的`钿筝和晃动的玉搔头。
披星戴月地出门离家已经太久,又怎堪离别的相思又经一秋!晚风萧瑟。斜阳惨淡,令人不胜悲愁。
作者简介:
张泌(bi)(生卒年不详),《全唐诗》作曰字子澄,安徽淮南人。五代后蜀词人。是花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词用字工炼,章法巧妙,描绘细腻,用语流便。
篇9:忆旧游初中优秀作文
忆旧游初中优秀作文
雨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海子河公园的草坪上。看薄烟轻绕湖面,点染了一流涧水的空灵。倒影的青山,在水光的潋滟里略显空蒙,若有若无,更显一番奇妙景致。不经意间回归到那隐约飘渺的时光。
早已不记得我们的相识是一个怎样的开始,在只言片语里寻找着属于我们的记忆。总喜欢一个人在这个人工湖畔或者静坐,或者漫步,或者发呆,不管是怎样的怎样的心情,每次在这里,我会忘记自己的角色,零距离地触碰诗人特有的心境。
那是一个温晴的冬日午后,我把你带入了我的小小天地。一棵古槐下,我们似乎要把荒草坐穿。望着那一片枯黄的草色,你在耳边呢喃,“你喜欢那颜色吗?”“那是自然的本色,就像某一天我们都老了。”你又问,“什么是忧伤?”“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我浅笑。“丫头,那你是鱼,我是水,我不就能感知到了吗?”久久无语,闭上眼睛,懒洋洋地晒着阳光。没有眼神的交流,却依稀感觉彼此心跳频率的相同,两颗纯洁的心,轻轻叩开了彼此灵魂的门。
依稀记得你问我,“你的爱情在哪里?”“丢失在了风里。”“那我帮你捡起。”随意的调侃,诺言却没有随风远去。一直拒你于千里之外,因为在我们的意识里,距离就像一层迷雾,当你穿透朦胧的`感觉,原来只是苍白的天空。
你让那个在黑夜里行走的女子看到了黎明,你让落满尘埃的心里再次开了花,你用你的执着打开了那把锈迹斑斑的心锁。夜深人静时,所有的情思化入文字。那个午后不在重现,重现的是那让你心里笑开了花的《深冬的午后》。
沉睡的人工湖上当所有的颜色都已沉去淡淡的斜阳小心地开着花藏到任何人 也无法触及的 距离没有芬芳 没有颜色就这样静静地静静地在素简的时光里沉沦 浅笑如那些纯洁的如山百合般的秘密无瑕的美丽有的只是生命的单纯与澄明
静默的风景里世界忽然沉默唯有关不住的心跳来自你的,还有我的胸腔有些什么,有些什么轻轻袭入我们柔软而敏感的心最老的一棵树下在无涯的荒草上啊我们的目光伸入同一片斜阳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
宁静的斜阳啊请你一定不要揣摩不要揣摩两颗年轻的心 无端的涟漪若是,若是你一定要知道那么,请你温暖那那柔润的心若掌心的温度在这个这个柔和的午后,属于我们的一瞬
空白的纸笺,一纸寂寞我在孤灯下猜想窗内的你会不会忽然发笑忽然之间想起那个短暂的午后而此刻正有一轮明月在静静地沉思我喜欢这样的默契我知道没有人会记起我们和那个不会再出现的午后有些感觉尽管很美很美但千万不要走近它更不要装饰它时光在静默里老去 终于只剩下我的断章 和一抹淡远的斜阳
我不知道这首小诗会在你的心里藏多久?如果这是一场梦,但愿不要惊扰它,如果这是现实,那么便请将其模糊浪漫,不是不懂,只是懂了又如何。我们的相遇就像海子河,从不存在,到存在是一个奇迹。如果我是曾经的水沟,那么你就是那除污治理的工人;如果我是澄澈的水塘,那么你就是那漂浮的水生植物;如果我是湖中的回音岛,那么你就是穿越雾岚,在湖面上空凌厉地府冲的苍鹰,即使搏击长空的影子融入苍茫天色,高亢的啸声依然回旋。
那一季的荒芜,这一季的苍翠,不同的色调,冷暖之间,游离不定。依约相逢,无限思量,都变成长长短短的诗句。芳时易度黄昏催人,那隐藏在眸子里的情愫,如指尖滑落的时光,一念成词。忆旧游,人似当时否?
篇10:浣溪沙·马上凝情忆旧游
唐代 张泌
马上凝情忆旧游,照花淹竹小溪流。钿筝罗幕玉搔头。
早是出门长带月,可堪分袂又经秋。晚风斜日不胜愁。
译文
骑在马上一往情深地忆起旧游,啊!那条映照花丛浸润翠竹的小溪流。还有那溪边罗幕里的钿筝和晃动的玉搔头。
披星戴月地出门离家已经太久,又怎堪离别的相思又经一秋!晚风萧瑟。斜阳惨淡,令人不胜悲愁。
注释
旧游:旧时的游客或游侣。
钿(diàn)筝句:钿筝,嵌金为饰之筝。筝,古代弦乐器。罗幕,帷帐。玉搔头,即玉簪。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
早是:与韦庄《长安清明》诗:“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羊芊。”句式相同。
可堪:那堪,怎能经受得住。分袂,分手。袂(mèi),衣袖。
创作背景
南唐亡国后,张泌随后主李煜投降北宋。这首词为他追忆往事,追想旧游之地与旧游之人之作。
赏析
这首词录自《花间集》,写一位行役之人旅途中追念旧游的情怀。
上片写旧日景致,幽雅缱绻,点明旧游景致之美,人之娇艳,引入对旧游情境的回忆。
“马上凝情忆旧游”。一位游子离乡远行,鞍马劳顿之际,他凝神远想,情寄旧游。这个开头领起下文,对抒情主人公的生活状况、感情色彩、想念的对象,都作了概括的描述,笔墨简练省净,既规定了词的下文所将叙写的情事,也为全词创造了深沉哀伤的感情基调。
“照花淹竹小溪流,钿筝罗幕玉搔头。”二、三句承“忆旧游而来,追想旧游之地和旧游之人。这两句,前句写自然环境,后句写人及情事,都是侧面着笔,以虚涵实,描绘出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片断,非常真切。上句写了三个自然事物,各用一动词来刻画,且写花、竹,避实就虚,不直接进行描写,而是写其被澄明的溪水所反照、所浸渍的情形,倍觉姿态摇曳,灵动有味;那一片甜润温馨、深挚缱绻的依恋之情,更是油然溢出纸外。下句写人、地、乐器,叠用三名词,但所在地的环境,人物的美貌,尽形毕态,跃然纸上;赏心乐事,难以忘怀。
下片写别后情况,渲染出一位在晚风斜阳中充满忧愁的旅客形象,极言旅途之劳顿与别后思念之情。 [5] “早是出门长带月,可堪分袂又经秋。”过片承“马上”,叙写与旧游分离以后的浪迹情景。别后常是披星戴月,辛劳奔波,忽忽又已经年。行役已艰辛备尝,更难堪分别日久的相思之苦。“早是……可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已是……哪堪……”的句式,具有递进、加倍的作用,与上片“旧游”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比较之下,显然见得在外漂泊的'艰辛与浪游人的哀伤情绪。
“晚风斜日不胜愁。”结句再作渲染。晚风萧瑟,斜阳惨淡,游人对着这寂寞苍凉的景色,不禁触目伤情,愁绪无穷。词至这里,既回应了开头情境,使首尾相贯,浑然一体,又借苍茫暗淡的暮色,将无形的愁思衬出,收到语深意长、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按其内容来说,是典型的香艳词了。但作者却将男欢女爱、卿卿我我这样的情事有意淡化,而着重写两颗心灵的追忆与呼唤,这就使香艳词脱离了脂粉气,男欢女爱的感情得到了升华与净化,风格也显得清俊明秀,空灵透脱,疏中有密,跌宕多姿。
词是抒发追忆旧游的感情,表现上却纯用叙述手法。全词通过精心选择、描述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场景,事中见意,景中含情,使词画面鲜明而情味浓郁;再者,以首句领起全词,照管上下片,前后呼应,起承转合,脉络分明,构思精巧,结体颇具匠心,堪称“章法极妙”。
篇11:琦君散文《西湖忆旧》
我生长在杭州,也曾在苏州住过短短一段时期。两处都被称为天堂,可是一样天堂,两般情味。这也许因为“钱塘苏小是乡亲”,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它格外有一份亲切之感。平心而论,杭州风物,确胜苏州。打一个比喻,居苏州如与从名利场中退下的隐者相处,于寂寞中见深远,而年轻人久居便感单调少变化。住杭州则心灵有多种感受。由湖似明眸皓齿的佳人,令人满怀喜悦。古寺名塔似遗世独立的高人逸士,引人发思古幽情。何况秋月春花,四时风光无限,湖山有幸,灵秀独钟。可惜我当时年少春衫薄,把天堂中岁月,等闲过了。莫说旧游似梦,怕的是年事渐长,灵心迟钝,连梦都将梦不到了。因此我要从既清晰亦朦胧的梦境中,追忆点滴往事,以为来日的印证。若他年重回西湖,孤山梅鹤,是否还认得白发故人呢?
居近湖滨归钓迟
我的家在旗下营一条闹中取静的街道上。街名花市路,后因纪念宋教仁改名教仁街。这条路全长不及三公里,而被一条浣纱溪隔为两段,溪的东边环境清幽。东西浣沙路两岸桃柳缤纷,溪流清澈。过小溪行数百步便是湖滨公园。入夜灯火辉煌,行人如织。先父卜居于此,就为了可以朝夕饱览湖光山色之胜。他曾有两句咏寓所的诗:“门临花市占春早,居近湖滨归钓迟。”父亲不谙钓鱼之术,却极爱钓鱼。春日的傍晚,尤其是微雨天,他就带我打着伞,提着小木桶,走向湖滨,雇一只小船,荡到湖边僻静之处,垂下钓线,然后点起一支烟,慢慢儿喷着,望着水面微微牵动的浮沉子而笑。他说钓鱼不是为了要获得鱼,只是享受那一份耐心等待中的快乐。他仿着陶渊明的口吻说:“但识静中趣,何须鱼上钓。”他曾随口吟了两句诗:“不钓浮名不约愁,轻风细内六桥舟。”我马上接着打油道:“归来莫笑空空桶,洒满清樽月满楼。”父亲拍手说“好”,我也就大大地得意起来。
夏夜,由断桥上了垂柳桃花相间的白公堤,缓步行去,就到了平潮秋月。凭着栏杆,可以享受清凉的湖水湖风,可以远眺西湖对岸的黄昏灯火市。临湖水阁中名贤的楹联墨迹,琳琅满目。记得彭玉麟的一副是“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蘋秋老;把酒对琼楼玉宇,莫辜负天心月老,水面风寒。”令人吟诵回环。白公堤的尽头即苏公堤,两堤成斜斜的丁字形,把西湖隔成里外二湖。两条堤就似两条通向神仙世界的长桥。唐朝的白居易和宋朝的苏东坡,两位大诗翁为湖山留下如此美迹,真叫后人感谢不尽。外西湖平波似镜,三潭印月成品字形的三座小宝,伸出水面。夜间在塔中点上灯,灯光从圆洞中透出,映在水面。塔影波光,加上蓝天明月的倒影,真不知这个世界有多少个月亮。李白如生时较晚,赶上这种景象,也不至为水中捞月而覆舟了。
六月十八是荷花生日,湖上放起荷花灯,杭州人名之谓“落夜湖”。这一晚,船价大涨,无论谁都乐于被巧笑倩兮的船娘“刨”一次“黄瓜儿”。十八夜的月亮虽已不太圆,却显得分外明亮。湖面上朵朵粉红色的荷花灯,随着摇荡的碧波,飘浮在摇荡的风荷之间,红绿相间。把小小船儿摇进荷叶丛中,头顶上绿云微动,清香的湖风轻柔地吹拂着面颊。耳中听远处笙歌,抬眼望天空的淡月疏星。此时,你真不知道白己是在天上还是人间。如果是无月无灯的夜晚,十里宽的湖面,郁沉沉的,便有一片烟水苍茫之感。
圆荷滴露寄相思
荷花是如此高尚的一种花,宋朝周濂溪赞它出污泥而不染。它的每一部分又都可以吃。有如一位隐士,有出尘的高格,又有济世的胸怀。所以吃莲花也不可认为是煞风景的俗客,而调冰雪藕,更是文人们暑天的韵事。新剥莲蓬,清香可门,莲心可以泡茶,清心养目,莲梗可以作药。诗人还想拿藕丝制衣服。有诗云:“自制藕丝衫子薄,为怜辛苦赦春蚕。”如果真有藕丝衫,一定比现代的什么“龙”都柔软凉爽呢。倒是荷衣确是隐者之服,词人说:“新着荷衣人未识,年年江海客。”我想只要能泛小舟徜徉于荷花丛中,也就是远离烦嚣的'隐士了。
写至此,我却想起了荷花中的一段故事:那一年仲夏,我陪着从远道归来的姑丈,和见了他就一往情深的云,三人荡舟湖上。从傍晚直至深夜,大家都默默地很少说话。小几上堆了刚出水的红菱,还带着绿色茎叶,云为我们—一地剥着红菱。她细白如兰的手指尖,与鲜嫩的红菱相映成趣。船儿在圆圆的荷叶之间穿来穿去,波光荡漾中,云娇媚的面容有如初绽的红莲。她摘下一片荷叶,漂在水面,水珠儿纷纷滚动在碧绿的丝绒上。我伸手上捉时,它们就顽皮地从手指缝中溜跑了。云说:“谁能捉住水珠呢?”姑丈说:“找们不就像这些水珠吗?”她深湛的眼神注视了他半晌,低下头微喟一声,没有再说什么。沉默的空气重重地压着我的心,想想他们这一段无可奈何的爱,将如何了结呢?云捡起一片藕,双手折断,藕丝牵得长长的。在细细的风中飘着。她凝视一问,把藕扔在水中。藕丝是否还连着,我就看不清楚了,只看见云的眼中满是泪水。
对岸五彩霓虹灯在闪烁,岸边的世界依旧繁华,我们的船却飘得更远了。到了西泠桥边,冷清清的苏曼殊墓显得更寂寞。这位“才如江海命如丝”的情僧,纵然面壁三年,又何曾斩断情丝?是否他就不会吟“还君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的诗了。那时,我还是一个单纯的高中学生,可是“人间情是何物”,却已困惑了我,使我为旁人而苦恼。
我们舍舟登岸,从湖堤归来,三人并肩走在柏油马路上。尽管荷香阵阵,湖水清凉,我的心却十分沉重,相信他们的心比我更重。姑丈忽然拍拍我的肩说:“希望你不要去捉荷叶上的水珠,那是永远捉不住的。”他这话是对我说的吗?
桂花香里啜莲羹
中秋前后,满觉陇桂花盛开。在桂林中散步,脚下踩的是一片黄金色的桂花,像地毯,软绵绵的,一定比西方极乐世界的金沙铺地更舒适!浓郁的桂花香,格外亲切。我那时正读过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文人笔下的哀伤,也深深感染了我。仿佛那可爱的女孩,正从桂花中冉冉而来。
桂花林中还产一种嫩栗,剥出来一粒粒都带桂花香。满觉陇一路上都有小竹棚,专卖白莲藕粉票子羹。走累了,坐下来喝一碗票子羹,顿觉精神饱满,齿颊留芬。母亲拿手的点心是桂花枣泥糕,所以趁每回远足满觉陇,都要捧一大包撒落的桂花回来,供她做糕。留一部分晒干和入雨前清茶中,更是清香可口。
不知何故,桂花最引我乡愁。在台湾很少闻到桂花香,可是乡愁却更浓重了。
篇12:忆旧游,忆旧游周密,忆旧游的意思,忆旧游赏析
忆旧游,忆旧游周密,忆旧游的意思,忆旧游赏析 -诗词大全
忆旧游作者:周密 朝代:宋 体裁:词 记移灯翦雨,换火篝香,去岁今朝。乍见翻疑梦,向梅边携手,笑挽吟桡。依依故人情味,歌舞试春娇。对婉娩年芳,漂零身世,酒趁愁消。天涯未归客,望锦羽沈沈,翠水迢迢。叹菊荒薇老,负故人猿鹤,旧隐谁招。疏花漫撩愁思,无句到寒梢。但梦绕西泠,空江冷月,魂断随潮。
★ 怀宛陵旧游,怀宛陵旧游陆龟蒙,怀宛陵旧游的意思,怀宛陵旧游赏析
★ 母亲生平简介范文
★ 描写雪的诗初中
★ 生平简介范文
【忆旧游散文(集锦12篇)】相关文章:
边游,边游项斯,边游的意思,边游赏析2023-01-13
高二散文诗歌:别秋100字2022-05-07
秦观的生平简介及作品2022-07-23
点绛唇,点绛唇谈羲仲,点绛唇的意思,点绛唇赏析2024-01-19
描写祖国山河的散文2022-12-26
流向远方的河散文2023-12-29
李白醉了酒作文2023-06-26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的意2023-04-08
雅趣散文2023-02-13
苏州太湖游记散文202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