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董传留别》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2-08-31 07:43:3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苏轼《和董传留别》翻译及赏析(共10篇)由网友“风在六月扬帆”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和董传留别》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和董传留别》翻译及赏析

篇1:苏轼《和董传留别》翻译及赏析

《和董传留别》原文:

苏轼

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和董传留别》注释:

1、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卒。

2、麤(cū)缯:粗制的丝织品。麤:同“粗”。大布:古指麻制粗布。《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杜预注:“大布,粗布。”裹:经历。生涯:人生的境遇过程。语本《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3、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此泛指书籍。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华:丰盈而实美。

4、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唐牟融《寄周韶州》诗:“十年学道困穷庐,空有长才重老儒。”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或以为燕饮之诗。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5、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6、囊空不办:引自《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只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唐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7、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座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8、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唐赵氏《闻夫杜羔登第》诗:“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9、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南史·王韶之传》:“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西省如故。凡诸诏黄皆其辞也。”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语出唐人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和董传留别》白话译文: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和董传留别》的背景:

《和董传留别》这首诗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留赠董传的。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董传时与之相随。董传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次年苏轼回长安后作此诗。

篇2:苏轼《和董传留别》翻译及赏析

第一、二句写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裹生涯”词语搭配新颖巧妙。本应是“生涯裹麤缯大布”,但词序一颠倒变成“麤缯大布裹生涯”,就有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生活已是常态。这两句诗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

第三、四句是说董传的志向,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老儒是指年老的学人。“烹瓠叶”是用典。《诗经·小雅·瓠叶》,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瓠叶味苦,诗中以瓠叶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简约,但主人并没有以其微薄而废礼,而是情真意挚地“采之亨之”。

第五、六句中“寻春马”是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这里苏轼是说董传即便登科也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择婿车”是用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所载唐进士放榜日公卿家倾城选取佳婿,“钿车珠鞍,栉比而至”的典故。苏轼的意思是说,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这两句诗是苏轼鼓励董传的话,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时什么都会有。

最后两句是承接前面的两句,对董传给予鼓励,希望冀董传能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苏轼写到这里,似乎完全忘记了此诗开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剩下的就只有对一个不得意书生的一点祝福了。

这首诗的特点是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至今让人传诵于口的名句。“诗书”在这里泛指书籍;“气”是指气质风度;“华”指有光彩,与众不同。脱开诗中赞扬董传的语境,单独来看,“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就是:那些勤于读书的人身上总会一种儒雅之气自然地流露出来,使他们看起来与众不同。正因为它概括出了读书人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所以才成为了有关读书学习方面的诗词名句,被广泛引用。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篇3:《和董传留别》翻译及赏析

《和董传留别》翻译及赏析

《和董传留别》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前言】

《和董传留别》为北宋文学家苏轼由凤翔府回到长安时所作。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贫困的董传曾与苏轼相从。

【注释】

粗缯:粗丝绑发,粗布披身。

裹:经历。

生涯:人生的境遇过程。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成。

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

华:丰盈而实美。

老儒:博学而年长的学者。如:博学老儒。

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或以为燕饮之诗。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举子:被举应试的士子。

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翻译】

我虽然身穿简陋的土布,用粗丝绑发,却满腹诗书,自然气质高华。我厌倦了与老书生清谈,却鼓舞精神和众多士子共赴中制科考试。兜里没钱,一双旧鞋已跟随我多年,出行全靠它;富贵人家的香车美女,让我眼花缭乱。放榜以后我成绩好,得意洋洋来夸耀,看,黄纸诏书上墨迹还湿着。

【赏析】

《和董传留别》是苏轼写给朋友董传的一首留别诗,作于苏轼从凤翔回到长安时。苏轼在凤翔,董传曾与苏轼相从。董传当时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篇4:和董传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译文及注释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此泛指书籍。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华:丰盈而实美。

厌伴老儒烹(pēng)瓠(hù)叶,强随举子踏槐(huái)花。

不喜欢陪伴着年老的学人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囊(náng)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xù)车。

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

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坐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中举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呢。

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

中举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呢。

注释

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卒。

麤缯:粗制的丝织品。麤:同“粗”。大布:古指麻制粗布。《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杜预注:“大布,粗布。”裹:经历。生涯:人生的境遇过程。语本《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此泛指书籍。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华:丰盈而实美。

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唐牟融《寄周韶州》诗:“十年学道困穷庐,空有长才重老儒。”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或以为燕饮之诗。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囊空不办:引自《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蒵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只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唐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坐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唐赵氏《闻夫杜羔登第》诗:“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南史·王韶之传》:“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西省如故。凡诸诏黄皆其辞也。”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语出唐人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创作背景

《和董传留别》这首诗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留赠董传的。公元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董传时与之相随。董传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次年苏轼回长安后作此诗。

赏析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篇5:和董传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曾与苏轼相从,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在诗中一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黄榜得中。

“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两句写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裹生涯”词语搭配新颖巧妙。本应是“生涯裹麤缯大布”,但词序一颠倒变成“麤缯大布裹生涯”,就有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生活已是常态。这两句诗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这两句是说董传的志向,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老儒是指年老的学人。“烹瓠叶”是用典。《诗经·小雅·瓠叶》,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瓠叶味苦,诗中以瓠叶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简约,但主人并没有以其微薄而废礼,而是情真意挚地“采之亨之”(“亨”同“烹”)。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寻春马”是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这里苏轼是说董传即便登科也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是用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所载唐进士放榜日公卿家倾城选取佳婿,“钿车珠鞍,栉比而至”的典故。苏轼的意思是说,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这两句诗是苏轼鼓励董传的话,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时什么都会有。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这两句诗是承接上两句,继续对董传给予鼓励,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苏轼写到这里,似乎完全忘记了此诗开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剩下的就只有对一个不得意书生的一点祝福了。

这首诗的特点是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至今让人传诵于口的名句。“诗书”在这里泛指书籍;“气”是指气质风度;“华”指有光彩,与众不同。脱开诗中赞扬董传的语境,单独来看,“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就是:那些勤于读书的人身上总会一种儒雅之气自然地流露出来,使他们看起来与众不同。正因为它概括出了读书人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所以才成为了有关读书学习方面的诗词名句,被广泛引用。

篇6:苏轼的古诗《和董传留别》赏析

苏轼的古诗《和董传留别》赏析

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译文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注释

⑴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卒。

⑵麤(cū)缯:粗制的丝织品。麤:同“粗”。大布:古指麻制粗布。《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杜预注:“大布,粗布。”裹:经历。生涯:人生的境遇过程。语本《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⑶腹有:胸有,表示学业有成。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此泛指书籍。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华:丰盈而实美。

⑷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唐牟融《寄周韶州》诗:“十年学道困穷庐,空有长才重老儒。”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或以为燕饮之诗。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⑸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⑹囊空不办:引自《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只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囊空:口袋里空空的,表示没有钱。唐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⑺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座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⑻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唐赵氏《闻夫杜羔登第》诗:“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⑼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南史·王韶之传》:“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西省如故。凡诸诏黄皆其辞也。”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语出唐人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赏析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篇7:和董传留别原文及赏析

和董传留别原文及赏析

原文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翻译

译文

我虽然身穿简陋的土布,用粗丝绑发,却满腹诗书,自然气质高华。我厌倦了与老书生清谈,却鼓舞精神和众多士子共赴中制科考试。兜里没钱,一双旧鞋已跟随我多年,出行全靠它;富贵人家的香车美女,让我眼花缭乱。放榜以后我成绩好,得意洋洋来夸耀,看:黄纸诏书上墨迹还湿着。

注释

麤缯:粗丝绑发,粗布披身。

裹:经历。

生涯:人生的境遇过程。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成。

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

华:丰盈而实美。

老儒:博学而年长的学者。如:博学老儒。

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或以为燕饮之诗。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举子:被举应试的士子。

槐花: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囊空不办:引用《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只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

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

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官贾富家之千女所座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古有择婿楼。

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

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赏析

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篇8:和董传留别,和董传留别苏轼,和董传留别的意思,和董传留别赏析

和董传留别,和董传留别苏轼,和董传留别的意思,和董传留别赏析 -诗词大全

和董传留别

作者:苏轼  朝代: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篇9: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篇10: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佑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第二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和董传留别,和董传留别苏轼,和董传留别的意思,和董传留别赏析

西湖留别翻译赏析

写送别的古诗词

读书的古诗句有哪些

写读书的诗词

读书的古诗词有哪些

读书的诗句

描写小朋友春天的诗句

读书诗词

读书古诗

苏轼《和董传留别》翻译及赏析
《苏轼《和董传留别》翻译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苏轼《和董传留别》翻译及赏析(共10篇)】相关文章:

离别时作文2023-06-07

腹有诗书气自华650字作文2022-07-16

腹有诗书靓的人生散文2023-03-23

描写春天的诗句——《甲午元旦》2023-10-18

离别的诗句内容及翻译2023-09-08

送别古诗诗句2022-04-29

关于读书的励志诗句精选2022-11-29

赏析苏轼的诗句2022-09-18

王维读书的诗句2022-10-15

腹有诗书气自华高一作文2023-07-1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