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留别翻译赏析

时间:2023-06-30 07:50:5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西湖留别翻译赏析(合集11篇)由网友“老子明天不上班”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西湖留别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西湖留别翻译赏析

篇1:西湖留别翻译赏析

西湖留别翻译赏析

《西湖留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前言】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三年,对西湖充满了感情,写下了许多关于西湖的诗篇,都是赞美西湖的美景,表达对西湖的留恋之情。

【注释】

湖:即指西湖。

【鉴赏】

这首诗写西湖春景,全诗围绕一个“春”字和一个“湖”字,展开景境。湖上春来,顿时非同凡响,其秀其美简直如同一幅画图,写景中已经包含了赞美之情。既如画图,诗人便以绘画的视角来处理景境的关系。

以“湖”开头,以“湖”字作结,全诗亦以“湖”字为中心,画出湖上春景图。不用典故,纯用白描,只借巧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皆巧极形容,如画面之点苔,增添无限神韵。时作者将离杭州刺史任,故末联有留恋之意。即离任时所作《西湖留别》结句所云:“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首先从大体布局上看,西湖之美,在于有山有水,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非整齐排列,而是 “ 乱 ” 峰簇拥,高低错落,水面平铺,澄澈清碧,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宛然一幅泼墨山水图画。接下来细看山水,峰峦起伏,且有青松妆点山的颜面,形成千重翠黛,湖水平铺,月影沉波,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构成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

除了这湖中主景之外,诗人进而配以衬景,四周农田新插的水稻,一片茵茵翠绿,仿佛是一片巨大的碧毯缲抽出的线头,水中新生的蒲草,随着波浪飘转,恰如女子的青罗裙带随风飘扬,写生中又带有了奇思妙想,使得平常的景色充满奇谧的趣味。经过这样一番泼墨皴染、工笔细描、奇思妙想的功夫,西湖终于变成了人间天堂,使人无法抛舍而去,情之深缘于画之妙。

篇2:《留别王维》翻译赏析

《留别王维》翻译赏析

《留别王.维》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古诗全文如下: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前言】

《留别王维》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将离长安时赠别王维之诗作。此诗先述说自己在京没有什么希望,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想离京却又可惜与好友分别,表达了心中的怅惘和矛盾。接着慨叹自己无人援引,只好甘守寂寞,回乡隐居。全诗语调低沉,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语言浅显,表达直率,对偶不求工整,但却自然流畅,显示出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

【注释】

⑴寂寂:落寞。竟何待:要等什么。

⑵空自:独自。

⑶欲寻芳草去:意思是想去寻找理想。芳草:理想

⑷违:分离。

⑸当路:当权者。假:宽假,优容的意思。

⑹扉:门扇。

【翻译】

这样寂寞无聊还有什么可待?天天碌碌无为独自空手而归。我想归隐山林去寻芳馨花卉,但又珍惜友情不愿分手相违。如今当权者们谁肯提携我辈,世上要寻知音实在寥寥无几。或许今生今世命合空守寂寞,还是回家关闭我的故园门扉。

【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篇3:白居易 西湖留别

,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典型的写景抒情诗作,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下面是此诗的原文,欢迎大家参考赏析~!

西湖留别原文: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翻译:无

赏析:无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篇4:留别王维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出处】唐·孟浩然《留别王维》。

【意思翻译】我在这里冷清清的,还有什么好等待的呢?天天在外面走一回,却仍旧空自归来。

【全诗】《留别王维》.[唐].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全诗赏析】本诗是孟浩然将离长安、赠别王维的诗,诗中抒发的还是求仕碰壁后苦闷怨愤的感情。? ? ?孟浩然曾于太学赋诗,“一座嗟服,无敢抗。张九龄、王维称道之”,但这次入长安竟然无功而返,诗人心中是很惆怅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是一时牢骚语,他与王维还是甚为相知。前二句“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直写自己失意,无限愁恨和怨恨之情力透纸背。既然长安是这样的难堪,所以三四句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即那就不如回去了,只好和友人惆怅地告别。五六句“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进一步说明仕进不达的原因就在于无人援引; “知音世所稀”,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珍视与王维的知音之情。既然求仕无望,诗人再留京城就毫无意义,因而决心回归故园隐居山林,寂寞地度过余生了。? ?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十分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作味,耐人咀嚼。

篇5:留别王维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词语解释】

违:分离。

当路:当权者。

扉:门。

⑴寂寂:落寞。竟何待:要等什么。

⑵空自:独自。

⑶欲寻芳草去:意思是想归隐。芳草:香草,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

⑷违:分离。

⑸当路:当权者。假:提携。

⑹扉:门扇。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两句是说他要从长安归去的原因,充满了愤怨之情,辛酸之泪——当权者是不能依靠的,他们不会给我一条做官的路;能了解我的心事,赏识我才能的人,只有你王维,这实在是太稀少了。语气沉痛,感情真挚。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深刻体验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言浅意深,余味悠长,耐人咀嚼,感人至深。

【诗文解释】

静静地生活还等待什么呢?每天都空手而归。想要寻找幽静的山林归隐,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当权者有谁能容纳我?世上知音毕竟是稀少的。只应该守住寂寞的日子,回乡关上故园的门。

【作品译文】

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诗文赏析】

《留别王维》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将离长安时赠别王维之诗作。此诗先述说自己在京没有什么希望,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想离京却又可惜与好友分别,表达了心中的怅惘和矛盾。接着慨叹自己无人援引,只好甘守寂寞,回乡隐居。全诗语调低沉,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语言浅显,表达直率,对偶不求工整,但却自然流畅,显示出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

孟浩然因为《岁暮归南山》这首诗得罪了皇帝唐玄宗,因此不想在长安多呆一天。王维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是怎么想的,你千里迢迢来应试,皇上又非常赏识你的才能,你就不能吟诵一首别的诗,偏偏念这首诗,惹得皇帝不高兴,不赐你一死就算万幸了。”晚上,孟浩然想起白天的事情,思绪万千,仕途失意,惆怅与怨恨溢于言表。他决定归隐山林,但不忍心与朋友分别,就写下了《留别王维》这首诗。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又有谁来理睬,又有谁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篇6:留别王维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译文:

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注释:

⑴寂寂:落寞。竟何待:要等什么。

⑵空自:独自。

⑶欲寻芳草去:意思是想归隐。芳草:香草,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

⑷违:分离。

⑸当路:当权者。假:提携。

⑹扉:门扇。

赏析:

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创作背景:

此诗是孟浩然游京师,应进士试,失意后所作。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又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载:王维曾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命其出,并问其诗,浩然乃自诵所作(指《岁暮归南山》),至‘不才明主弃’句,玄宗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于是孟浩然决定归隐山林,但不忍心与朋友分别,就写下了《留别王维》这首诗。

篇7:《留别王维》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别王维》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唐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释】:

①违:分离。

②当路:当权者。

③扉:门。

【译文】:

静静地生活还等待什么呢?每天都空手而归。想要寻找幽静的山林归隐,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当权者有谁能容纳我?世上知音毕竟是稀少的。只应该守住寂寞的日子,回乡关上故园的门。

【赏析】:

孟浩然因为《岁暮归南山》这首诗得罪了皇帝唐玄宗,因此不想在长安多呆一天。王维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是怎么想的,你千里迢迢来应试,皇上又非常赏识你的'才能,你就不能吟诵一首别的诗,偏偏念这首诗,惹得皇帝不高兴,不赐你一死就算万幸了。”晚上,孟浩然想起白天的事情,思绪万千,仕途失意,惆怅与怨恨溢于言表。他决定归隐山林,但不忍心与朋友分别,就写下了《留别王维》这首诗。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篇8:金陵酒肆留别翻译赏析

金陵酒肆留别翻译赏析

《金陵酒肆留别》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古诗全文如下: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前言】

《金陵酒肆留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篇幅虽短,却情意深长。此诗由写仲夏胜景引出逸香之酒店,铺就其乐融融的赠别场景;随即写吴姬以酒酬客,表现吴地人民的豪爽好客;最后在觥筹交错中,主客相辞的动人场景跃然纸上,别意长于流水般的感叹水到渠成。全诗热情洋溢,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及其豪放性格;流畅明快,自然天成,清新俊逸,情韵悠长,尤其结尾两句,兼用拟人、比喻、对比、反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有强烈的感染力。

【注释】

⑴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酒肆:酒店。留别:临别留诗给送行者。

⑵风吹:一作“白门”。

⑶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压酒:压糟取酒。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唤:一作“劝”,一作“使”。

⑷子弟:指李白的朋友。

⑸欲行:将要走的人,指诗人自己。不行:不走的人,即送行的人,指金陵子弟。尽觞(shāng):喝尽杯中的酒。觞,酒杯。

⑹试问:一作“问取”。

【翻译】

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金陵的年轻朋友们都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鉴赏】

杨花飘絮的时节,江南水村山郭的一家小酒店里,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小酌。骀荡的春风,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轻飞乱舞,扑满店中;当垆的姑娘,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劝客品尝。这里,柳絮濛濛,酒香郁郁,扑鼻而来,也不知是酒香,还是柳花香。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的画面,该用许多笔墨来表现。此诗只“风吹柳花满店香”七字,就将风光的骀荡,柳絮的精神,以及酒客沉醉东风的情调,生动自然地浮现在纸面之上;而且又极洒脱超逸,不费半分气力,脱口而出,纯任直观,于此,充分显示了李白的.才华。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和风吹着柳絮,酒店里溢满芳香;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劝客品尝。“金陵”,点明地属江南,“柳花”,说明时当暮春。这是柳烟迷蒙、春风沉醉的江南三月,诗人一走进店里,沁人心脾的香气就扑面而来。这一“香”字,把店内店外连成一片。金陵古属吴地,遂称当地女子为“吴姬”,这里指酒家女。她满面春风,一边压酒(即压酒糟取酒汁),一边笑语殷勤地招呼客人。置身其间,真是如沐春风,令人陶醉,让人迷恋。

这两句写出了浓浓的江南味道,虽然未明写店外,而店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杨柳含烟的芳菲世界,已依稀可见。此时,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视觉、嗅觉、听觉全都调动起来了。

“柳花”,即柳絮,本来无所谓香,但一些诗人却闻到了,如传奇“莫唱踏阳春,令人离肠结。郎行久不归,柳自飘香雪。”“香”字的使用,一则表明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香”字代表了春之气息,这不但活画出一种诗歌意境,而且为下文的酒香埋下伏笔。其实,对“满店香”的理解完全不必拘泥于“其柳花之香”,那当是春风吹来的花香,是泥土草木的清香,是美酒飘香,大概还有“心香”,所谓心清闻妙香。这里的“店”,初看不知何店,凭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实在也唯有酒店中的柳花才会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书肆,在情景的协调上,恐怕也还当不起“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七个字。所以这个“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妥贴。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金陵的一群年轻人来到这里,为诗人送行。饯行酒啊,你斟我敬,将要走的和不走的,个个干杯畅饮。也有人认为,这是说相送者殷勤劝酒,不忍遽别;告别者要走又不想走,无限留恋,故“欲行不行”。

李白此行是去扬州。他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白之轻财好施也。”李白性格豪爽,喜好交游,当时既年轻富有,又仗义疏财,朋友自是不少。在金陵时也当如此。一帮朋友喝酒,话别,少年刚肠,兴致盎然,没有伤别之意,这也很符合年轻人的特点。“尽觞”,意思是喝干杯中酒。“觞”,酒器。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他在想: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无限惜别之情呢?也许饯别的酒店正面对大江,诗人顺手一指,以水为喻:“请你们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李白可能受到前人的启发,如谢朓就写过“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但李白写得更加生动自然。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诗构思巧妙。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是阒无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当垆红粉遇到了酒客,场面上就出现人了,等到“金陵子弟”这批少年一涌而至时,酒店中就更热闹了。别离之际,本来未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来,更觉情长,谁也不愿舍此而去。可是偏偏要去,“来相送”三字一折,直是在上面热闹场面上泼了一盆冷水,点出了从来热闹繁华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李白要离开金陵了。但是,如此热辣辣的诀舍,总不能跨开大步就走吧。于是又转为“欲行不行各尽觞”,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

很多人写离别,大多少不了言愁,所谓“离愁别绪”。然而,李白这首诗中连一点愁的影子都不见,只有别意。诗人正值青春华茂,他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这种惜别之情在他写来,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富于青春豪迈、风流潇洒的情怀。

篇9:《和董传留别》翻译及赏析

《和董传留别》翻译及赏析

《和董传留别》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前言】

《和董传留别》为北宋文学家苏轼由凤翔府回到长安时所作。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贫困的董传曾与苏轼相从。

【注释】

粗缯:粗丝绑发,粗布披身。

裹:经历。

生涯:人生的境遇过程。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成。

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

华:丰盈而实美。

老儒:博学而年长的学者。如:博学老儒。

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或以为燕饮之诗。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举子:被举应试的士子。

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翻译】

我虽然身穿简陋的土布,用粗丝绑发,却满腹诗书,自然气质高华。我厌倦了与老书生清谈,却鼓舞精神和众多士子共赴中制科考试。兜里没钱,一双旧鞋已跟随我多年,出行全靠它;富贵人家的香车美女,让我眼花缭乱。放榜以后我成绩好,得意洋洋来夸耀,看,黄纸诏书上墨迹还湿着。

【赏析】

《和董传留别》是苏轼写给朋友董传的一首留别诗,作于苏轼从凤翔回到长安时。苏轼在凤翔,董传曾与苏轼相从。董传当时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篇10:留别妻原文翻译赏析

原文: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译文

你我结发成为夫妻,相亲相爱两不相疑。

欢乐只在今天晚上,两情欢好要趁这美好的时刻。

远征人心里老惦记出行的事,起身看看深夜到何时?

天上星星全都看不到,走啊从此分别了。

奉命远行上战场,两人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紧握双手长声叹息,生离别啊泪更多。

努力珍惜青春,不要忘记欢乐的时候。

如果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如果不幸死了,也会永远想你。

注释

结发:指男女成年时。古代男子年20束发加冠,女子年15岁束发加笄,表结发。

嬿(yàn)婉:两情欢合。及:趁着。

怀往路:想着出行的事。“往路”一作“远路”。

往:去,上。

夜何其:语出《诗经·庭燎》:“夜如何其?”是说“夜晚何时?”其(jī),语尾助词。

参(shēn):星名,每天傍晚出现于西方。辰:星名,每天黎明前出现于东方。

参辰:宿。

辞:辞别,分手。

行役:即役行,指奉命远行。

生别:即生离。

滋:益。多。

爱:珍重。

春华:青春。比喻少壮时期。

来归:即归来。

赏析:

这首诗在徐陵的《玉台新咏》中题作《留别妻》,旧传为苏武初出使时留别妻子之作。然而今读诗中“征夫怀往路”、“行役在战场”诸语,诗中的主人公应是一个即将应征出战的青年男子,作品所表现的也是汉代末期常见的征夫别妻的主题。 诗的前四句写一对青年男女正沉浸在新婚的欢愉之中。“结发”是古代男子二十束发加冠、女子十五束发为笄表示成年的一种仪式,诗中的青年男女到了这个人生的美好时刻便结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婚后生活过得十分美满、幸福。“嬿婉”语出《诗·邶风·新台》:“嬿婉求之”,和顺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两人的爱情生活非常融洽,亲密无间。这一段用墨不多,却通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婚夫妇那种恩爱、琴瑟和谐的欢乐情景,把一种人生和青春的愉悦传递给了读者。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然而严酷的现实很快搅散了这对恩爱夫妻“嬿婉及良时”的美梦,一度出现于两人之间的一小块晴空被即将出征、离别在即的阴影覆盖了。作者在此笔锋陡转,在点出主人公“征夫”身份的同时,随即将开头轻松、欢快的气氛一下子抛入生离死别的无限悲哀。诗中的男子惦念着不久将要上路,时不时地起身探望窗外的天色,因为他心里清楚地知道,只要天一亮,他就要启程应征,那漫无期限的离别将要取代新婚的片刻欢愉。所以当他看到参辰星已在天边隐去,天将破晓时,心中顿时涌起一般股难以言传的酸楚。“去去”两字相迭,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道别时那种痛苦不堪、语噎词塞的情态。人世间的一般离别,已使人为之黯然销魂,何况新婚嬿尔正是人生“花好月圆”之时,又何况这对年轻的恩爱夫妻所面临的不是一般的离别,而是奔赴战场、相见无期的生死离别;这不能不叫人五内俱裂,泪如泉涌。“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读着这样的诗句,这对青年男女无限悲怆、难以自持的情景如在眼前,此景此情催人泪下,历千年而不灭其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以后宋代词家柳永写恋人之别,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寒蝉凄切》)之语,元代戏剧家王实甫《西厢记》写张生、莺莺长亭之别,又有“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的描写,虽然都有一定的感染力,并与此诗有某种相似之处,但与此诗对封建兵役制给青年男女带来的心灵创伤的表现相比,毕竟显得纤弱多了。

末四句写新婚夫妇临别时的相互郑重叮咛。其中“努力”二句是妻子对丈夫的嘱托,她要丈夫在行役中爱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注意保重身体,同时牢记夫妻间的恩爱与欢乐,体现了一个妻子的关心和担心;“生当”二句是丈夫对妻子的回答:“若能生还,一定与你白头偕老,若死在战场,也将一直把你怀念。”表现了丈夫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人物朴实、美好的内心,而且更充实了诗首二句中“两不疑”的内容,使全诗增添了一种悲剧气氛。前贤曾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此诗正符合这样一种说法。男女相爱结为夫妻,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可是在残酷的兵役制逼迫下,它只能像一朵刚绽放即被摧残的花,转瞬即逝,无法追回。

历史上有许多写离状别的佳作,此诗当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它的选材、表达、风格等,都对后代有广泛的影响。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新婚别》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

篇11:留别妻原文翻译赏析

原文:

留别妻

两汉: 苏武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译文: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你我结发成为夫妻,相亲相爱两不相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欢乐只在今天晚上,两情欢好要趁这美好的时刻。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远征人心里老惦记出行的事,起身看看深夜到何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当星辰隐没在天边时,我就不得不与你辞别了。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奉命远行上战场,两人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紧握双手长声叹息,生离别啊泪更多。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努力珍惜青春,不要忘记欢乐的时候。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如果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如果不幸死了,也会永远想你。

注释: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结发:传统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欢娱在今夕,嬿(yàn)婉及良时。

嬿婉:欢好貌。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怀往路:想着出行的事。“远路”一作“往路”。夜何其:语出《诗经·庭燎》:“夜如何其?”是说“夜晚何时?”其,语尾助词。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参(shēn)、辰:二星名,代指所有星宿。辞:辞别,分手。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行役:赴役远行。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生别:生离死别。一作“别生”。滋:多。

努力爱春华(huá),莫忘欢乐时。

爱:珍重。春华:春光,借喻少壮时期。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来归:即归来。

赏析:

此诗是一首抒情诗,前四句说夫妻恩爱,五句至八句写深夜话别,九句至十二句写黎明分手,最后四句写互勉立誓。全诗以时间为序,围绕夫妻恩爱,突出话别、分手和互勉。语言质朴明白,生动流畅。

开头四句从夫妻平时恩爱叙起,说明自结为夫妻之后,两相恩爱,从无猜疑,这样就为离别与相思,做了铺垫。三四两句,虽未明言离别,但从欢娱燕婉,仅有今夕的描写中,已透出夫妻即将分别的信息。既然夫妻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良辰在于今夕,这短暂的时光就特别可贵,从惜时写惜别,虽未明言离别而离思已满。开头四句,委婉含蓄地写出了夫妻离别的凄苦。

“征夫怀远路”以下四句,叙述将要分别的景物。“征夫”乃作者自指,“远路”即去匈奴之路。此时作者王命在身,奉命使北,不得不割舍夫妻之情。也可能是王命急宣的缘故,诗人需要夙夜起身,故起观夜色,惟恐误了行程。仰观天际,看到参星与辰星皆已陨落,天色将曙,此时应踏上征途,别妻远行了。

“行役在战场”以下四句,正面摧写夫妻离别。首句点明去路,“战场”指匈奴统治之地,自秦至汉,匈奴成了北地主要的边患,可以说是个古战场,所以李白《战城南》云:“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不过这次苏武使匈奴,并不是到这个古战场上去与匈奴打仗,而是因“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此处露出了伪托的马脚。既然去路是如此遥远,不管行役作战也好,出使也好,夫妻再相见是无有定期的,想到这里,夫妻之间惟有握手长叹,泪满衣襟,有不胜临歧之痛。

末四句写新婚夫妇临别时的相互郑重叮咛。其中“努力”二句是妻子对丈夫的嘱托,她要丈夫在行役中爱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注意保重身体,同时牢记夫妻间的恩爱与欢乐,体现了一个妻子的关心和担心;“生当”二句是丈夫对妻子的回答:“若能生还,一定与你白头偕老,若死在战场,也将一直把你怀念。”表现了丈夫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人物朴实、美好的内心,而且更充实了诗首二句中“两不疑”的内容,使全诗增添了一种悲剧气氛。前贤曾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此诗正符合这样一种说法。男女相爱结为夫妻,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可是在残酷的兵役制逼迫下,它只能像一朵刚绽放即被摧残的花,转瞬即逝,无法追回。

历史上有许多写离状别的佳作,此诗当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它的选材、表达、风格等,都对后代有广泛的影响。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新婚别》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

苏轼《和董传留别》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春题湖上》译文及赏析

春题湖上 白居易

夏日诗,夏日诗曹丕,夏日诗的意思,夏日诗赏析

满江红苏轼赏析

带夏的古诗有哪些

白居易古诗词

离别的诗句内容及翻译

文言文 诗词 评语

写送别的古诗词

西湖留别翻译赏析
《西湖留别翻译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西湖留别翻译赏析(合集11篇)】相关文章:

钱塘湖春行翻译2023-08-21

叶清臣《贺圣朝·留别》翻译赏析2022-05-08

含夏字的唐诗佳句及赏析2022-09-02

和董传留别,和董传留别苏轼,和董传留别的意思,和董传留别赏析2024-01-17

《金陵酒肆留别》翻译及原文赏析2023-01-21

赏析苏轼的诗句2022-09-18

留别王维,留别王维崔兴宗,留别王维的意思,留别王维赏析2024-01-15

留别妻原文及赏析2023-01-14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之表达技巧2022-11-27

《钱塘湖春行》中考阅读训练202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