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三大主题(合集8篇)由网友“红毛主唱陈飞宇”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三大主题,欢迎阅读!
篇1: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三大主题
1 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优化
1.1 优化前提效益原则优化完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文献信息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产生最大的效益,因此优化必须紧紧围绕着效益这一原则。这里所说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对民族地方文献的科学开发利用产生最大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是指文献信息资源中沿袭承接的民族文化、民族团结和民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因素,使其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最大的效用,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同;综合效益是指文献信息资源优化要从全局出发,要服从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地方的整体发展战略,注意协调好文献资源服务体系与其它系统的关系,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综合最优化。
1.2 文献信息数字化的优先选择
由于经济能力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民族地方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来者不拒的信息大收罗,而是建立在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针对性、时效性、正确性和系统性进行仔细甄别和选择的基础上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选择是一个综合系统工作,涉及文献信息资源的内容、类型、特点、价值、开发程度和读者层次、市场需求、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的组合和相互作用又决定着文献信息选择的水准。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进行评价与选择,其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和把握资源特点、价值和分布状况以及读者与市场对它的需求程度,消除靠推断、经验等主观意愿来判断取舍的弊端,从而为信息资源的分析和选择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为此,首先应该认真调查分析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构成和分布、种类和范围、品种和规模以及正在研制开发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进展情况,从而在宏观的角度对信息资源的选择有一个清醒的把握,以便确定重点,统一规划和调整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项目,避免信息资源选择的低水平重复。在微观上对信息资源的选择,要从信息资源的内容风格、载体类型、学科专业、水平层次和文化语言等方面考虑,了解和掌握信息资源数字化后的读者定位与市场需求,减少信息资源选择的盲目性。其次建立可操作的科学筛选方案,多方位地对信息资源进行测定,最后确定哪些信息资源可进行数字化,以保证数字化馆藏的权威性和高质量。
1.3 信息资源的整合及开发
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将选择好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并在网上传递,或者利用检索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查询网络信息资源便万事大吉。实际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智能检索只是优化过程中的第一步,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这一步,那么当我们需要某种资料及相关信息时便会摆脱不了从一个数据库转到另一个数据库反复来回点击进入的窘境和不断寻找相关网址的烦恼。所以对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进一步优化的发展方向是积极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充分挖掘信息资源中的知识内涵,实现知识因子的有序化和知识关联的网络化。试想,当人们需要有关我州凤凰境内著名历史遗址中国南方长城的有关资料时,从数字馆藏中寻找到任意一个中国南方长城的原始文件时,便会出现诸多的信息链接,把与中国南方长城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新闻图书、知识资料、述评综述、人物剪影、历史传说、旅游动态等等信息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对一名想探究神秘湘西的游客会产生莫大的吸引力。由此可见,对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不仅仅是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而是要对信息资源的知识内容进行组合与扩充,围绕每一信息资源的主题,纵向挖掘和横向开发相关的信息资源与之整合,并进行动态地实时匹配,使整合匹配后的信息资源更具有广度和深度,提升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多维立体感和文化厚重感。
1.4 资源数字化的共建共享
长期以来,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受到诸多问题的困扰,如采集成本的大幅增加,文献收藏的分散无序,封闭半封闭的藏书体系和读者服务上的自给自足的小农方式,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迅技术的高速发展后读者对各种信息需求表现出的多样性、及时性要求等。这些都从客观上迫使各民族地区图书馆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方式上加强相互合作和协调,自觉遵守网络环境下的入藏新规则,形成各馆互补型的馆藏,共建共享整个文献信息资源。
在网络环境下,各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建立“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只有各图书馆上网的文献信息资源具有各自的特点,互不相同,网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信息宝库。因此,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必须走整体化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的道路,各民族地方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的数字化采集过程中,应根据本馆现有的文献资源和状态、各地用户需求、本馆典藏的特点,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多馆配合、分担或合作收藏文献,以数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收藏来共同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大大提高整体的文献保障水平。
2 实施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生态保护
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相对经济资源而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更是它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古迹、历史名胜等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主要由民族民间传承的活态文化构成,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具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民族民间文化,各地的民族歌舞、戏曲、剪纸、刺绣、民居、民族民间传统故事、宗教艺术等等,这一切都使得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在资源优势,更是民族地方文献主要和活的信息源泉。
要实施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战略,就要正确处理好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辩证关系。一是要在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规划中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努力把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变成文化发展的优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因子;二是积极呼吁、建议、参与制定有利于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保护和建设的相关政策规范,促成民族地方文献收集的规范性文件的`产生和实施,确保文献信息资源的稳定和供给,为真正保护好信息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提供必要保证;三是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克服重利用、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防止盲目的、过度的甚至破坏性的开发,更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四是拓宽典藏视野,对民族地方文献信息源泉中的珍品民族活态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采集和保护性建设。古老民族承载文化往往是不自觉的,这是文化在其生存精神上最真实的一面,任何民族区域都是由具体的族群构成的,不同信仰的族群也是一个个活着的、传承着的、运动着的、完成并发展着的文化族群,从而构成了这个区域的民族丰富性。民族活态文化又是一个具有真正文化时空含量的传统,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族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隐含着民族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由于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活态文化遗产传承渠道不畅,原生态传承缺乏自觉,民俗流变冲击大,更加之在开发利用中滥用,这些都导致民族活态文化正在迅速地消失着,这种消失是永远的,也是不可能再生的。也就是说,民族活态文化像自然生态一样,我们不仅要提倡生态环保,同时也要大力提倡文化环保。我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大州,这是我州土家苗汉各族人民用巨额的时间白银和古老漫长的农耕文化生活换来的。在民族民间,许多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时代通过积淀形成了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只不过我们还没去从容地认读,便面临消失。一个民族的发展基因是不能丢掉的,只有守住自己的根,才能向上发展。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眼前经济利益而丢失掉象征民族标志的文化遗产,应当打破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之间的隔阂,打通各民族间文化血脉和深层关联,把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触角主动及时地伸向民族活态文化领域,抢救性地加以采集和典藏。这项工程的实施,无论对于社会亦或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无疑都是作用巨大和影响深远的,可以断言,它将是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系统中重复建设率最低的品种,更是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独一无二的特色馆藏,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地民族特色信息数据库资源建设中的核心和权威部门。
篇2: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三大主题
我州是一个土家、苗、汉、回、白、瑶、侗、壮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种多民族分布状态使得民族地方文献在数量、表述形式、文献内涵、载体形式上都有很大差异,要兼容这些差异,完备性是必需的。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和不同研究的需要,只有坚持完备性原则,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状况相适应,并且还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很多文献的价值是潜在的,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值的。
3.1 系统连续性
民族地方文献的首要价值不在于个别的珍稀版本而更多体现为文献内容的群体优势,即内容体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它是对地方事物在时空两个方面的全面记录,众多文献共同反映出地方事物的全部发展历史,上承前、下启后,不可缺少也不可能替换,这就决定了其资源建设就是要访求、发现、识别、占有这些个体的文献,并利用这些断续的文献来锻造这条民族地方史实的完整链条。
3.2 整体性
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应全面反映本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保证其整体性,在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的采访过程中需格外注意大量非地方文献中所隐含的地方文献因素,如某些与地方事物密切相关的章、节、目、表格、图片等。大量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又往往是分散在正史、丛书、文集和其它各类文献中,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要采用文献编辑与制作的手段,将零散民族地方文献信息按专题加以复制、编辑、加工,装订成册,系统入藏。
3.3 民族性
第一,要求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规划上要突出民族特色,时刻把民族特点放在建设的重要位置。
第二,要求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要兼顾到其中每个少数民族的文献信息的特殊性和特殊需要,不论民族大小、人口多少,文献的历史现状如何,都不能忽略对该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
第三,要求信息资源建设要考虑到同一民族分布不同地域的特殊情况,民族地方文献不仅要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还有很强的地域特征,这些特征呈现在文献的分布上就较为复杂和多姿多彩,只有把这些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突出起来,才会使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4 前瞻性
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作为国家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系统的一个负有独立责任的子系统,必然具备考虑全局性、统一性的战略构想和策略要求,必须考虑到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从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看,未来更重要。前瞻性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建设规划上要立足现在、着眼将来实现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如我们过去容易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历史文献的入藏上,忽视对大量产生的现代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和开发。历史文献入藏研究毕竟是个总结性的项目,对学术研究很有裨益,对普通大众来说利用价值不高,容易形成封闭的资源体系,资源体系应该建设成为实用的、开放性的、与时俱进的体系;二是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要着眼于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发展,要着眼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三是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要考虑到对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适应与应用,一些规则和标准要与国家乃至国际的通行惯例相配套,留下同国际接轨的接口。
〔出处〕 高校图书馆工作(4)
篇3:浅谈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文章认为民族文献信息具有广泛性、回溯性、准确性、有序性等特点。因此,在开发利用民族文献信息资源时,应从加大搜集力度、建立文献数据库、成立研究与服务中心、加强人才培养和运用现代技术等五方面着手。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44702 0129 02
民族地方文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这项资源开发,不但能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在推动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充实整个中华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宝库等方面,发挥独特的功效。本文试就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的特点及开发利用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不切之处,恳请教正。
一、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的特点
民族地方文献是反映民族地区的过去和现在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民情、山川形势、民族迁徙、地理沿革、天文气象、矿藏河流、城郭郊野等方面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文献。一句话,是具有民族地方特点的丰富的文献资料的总汇。与其它信息比较,它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以下特点:
1、内容的广泛性。从民族地方文献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来看,它包括了民族地区各个时代的历史沿革等内容,大体分为历史文献类、宗教类、经典类、道德类、文学类、其他学科类型。
2、信息的准确性。民族地方文献大多是身在其境、面临其事的人的著述,所以,它是最基本的信息层次,属于原始信息,比较准确可靠。由于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这种渊源性,它能起到别的`信息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民族地方文献的价值无比珍贵。
3、信息的回溯性。民族地方文献一旦形成,即成为本民族地区历史活动的见证和记录,描述着本民族地区历史发展的轨迹。这些信息的储存,成为历史对象,为后人研究古代民族活动的史实、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研究民族地区农牧医技术以及民族地方矿藏资源的状况等问题提供依据。
4、信息的有序性。从民族地方文献实体讲,一般都是经过图书馆的整理、编目。按照民族地方文献内容来源、时间、形成等方面形成有机的联系,因此,民族地方文献信息比较规范有序。
二、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作为一种信息,它当然是一种资源,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科学的信息资源。民族地方文献中包含了数量巨大的关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及历史事件的情报,尤其对于描述民族地区历史的完整面貌,是无价的原始资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图书馆广泛、大量储存和迅速、系统地提供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为其服务。大力开发、传递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已成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1、加大对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搜集力度。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对象是信息源,所以加大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力度是非常必要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系统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图书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民族地方文献数量日益稀少,收集不易。基于此,图书馆必须改变过去在采集工作中重正式出版物,轻非正式出版物;重历史文献,轻当代文献;重文史资料, 轻经济资料、自然状况资料的观念,开展全方位的采集工作,以保证民族地方文献信息收集的完整性、系统性。非正式出版物(或称内部资料、灰色文献)这类文献来源十分广泛,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学校科研院所等部门,它能从各个方面快捷地反映民族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研究及各行业建设中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民族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
2、建立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民族地方文献就其来来看,除一部分公开出版物外,有很大一部分是民族地方历史文献,以及相当数量的非正式出版物,这些文献不可能在版编目,也不可能被国家的文献数据库统一标引,只有地方文献收藏单位才能对这类文献进行整理和标引。因此,应以省馆为龙头,联合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及有关收藏单位共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网,实现优势互补,减少信息资源交叉收藏和重复建库的浪费,促进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整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3、成立民族地方文献研究与服务中心。作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开发利用的研究部门,民族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应认真对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进行研究、加工、整理、发掘工作,开展智能服务。在直接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情报信息、专项数据资料并帮助论证的同时,应配合市场经济,从大量民族地方文献资料中系统地编制出与市场有关的民俗、人文、自然、工艺、美食等方面有开发价值的二次、三次文献,为各民族地区发展第三产业服务。
4、培养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人才。民族地方文献信息收集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工作人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多思善辨的工作作风,要善于发现捕捉文献信息,必须思维敏捷、手快腿勤,同时还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就目前我们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队伍而言,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不能完全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因此,加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队伍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和极其重要的任务。应该在现有条件下加强组织管理,充分调动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及相关的博物馆、档案馆、文研所参与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提高人才的素质和水平,保证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还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互相切磋,活跃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研究,及时学习、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水平。要培养更多的中青年优秀民族地方文献开发人才,使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后继有人。
5、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加强对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就不能简单地、低水平重复前人劳动,而应该是高水平地开发与利用。针对民族地方文献数量巨大、开发利用不足、人才匮乏的现状,我们认为一定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开发服务,利用计算机技术使民族地方文献尽快实现数字化,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加速资源共享。
总之,根据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的特点,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这对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应当引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京山.必须加强史志文献资源研究与开发[J].新世纪图书馆,2003,(1).
[2]包和平.试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民族地方文献目录工作的改革[3].内蒙古图书馆工作,1990,(1).
作者简介:单大妹(1964 ),女,浙江东阳人,青海省图书馆馆员。
〔出处〕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第30卷第2期4月
篇4: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
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呼唤文献信息工作要同步发展。作为党校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献信息研究部门,要不断开创新的路子,从各个方面拓宽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适应党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加重和深化,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地方文献信息的内容、形式及特点
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是党校文献信息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党校文献信息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方文献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从纵的方面看,从古到今,上下几千年;从横的方面看,包含着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历史、军事、人物等一切自然的和人文的内容。地方文献的信息形式既包括书刊、报纸、图集、图片、乐谱、碑贴等一切文字的和图籍的资料,也包括比较现代化的影、视、听等音像制品。地方文献既反映了地方特色,又体现了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的历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重视开发和利用能够充分体现本地区特色的各种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根据党校教学和科研的特点,党校应该注重开发和利用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料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本省、本市、本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情况,包括各项方针政策的提出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重大事件、各种学术会议及其活动、成果和动态、各种统计资料等方面的内容,使地方文献这一宝贵财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地方文献信息的价值
地方文献信息的价值在于可以促进三个服务
1、促进为党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党校的教研人员既不同于一般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也不同于一般政策研究者。他们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重大的现实问题、焦点和热点问题。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全国,特别是密切联系本省、本市、本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才能有效地帮助学员提高他们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综合领导能力。从地方文献中获取所需要的实际生动的事例,是解决理论联系实际深度和广度的一个有效途径。
2、促进为领导决策服务。党校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他们都是各单位的带头人和决策人。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各级领导者,必须掌握本地区各个方面的一定知识,全面了解实际情况,谙熟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不断提高决策意识,而学员们尽管大都是来自实践第一线,但由于工作性质和范围的不同,使其接触到的实际有相对的局限性,如能充分利用地方文献资料,可以给领导者启迪思路,拓宽视野,增加知识,为其搞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成为驾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家里手创造有利的条件。
3、促进为社会服务。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为其服务。社会各阶层、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一批又一批从党校毕业后返回工作单位的广大学员,他们最需要有关本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变革中的实践经验和典型事例,作为借鉴和参考之用,以推动本单位改革开放的进程。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最新的情报信息,包括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经济信息、人才信息等等,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是其一。其二,要深入社会,了解各方面的信息要求,将服务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针对用户的需求提供信息服务,让文献信息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各级企业党校,可根据企业的需求向企业提供本地区的会议文献专题报道。会议文献能及时反映重大科技成果和重要科技信息,可及时传递给企业决策者和科技人员。也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确定几个专题,将各种资料进行摘编整理,及时提供给企业。
三、怎样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
如前所述,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目前,有些党校对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的重要意义还认识不足,这项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有些党校也在收集、整理和研究地方文献信息,但没有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项目来规划和从事。鉴于此,在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工作中,必须注意研究和解决几个问题。
1、从领导到每一个工作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是搞好这一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对文献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不能只注重与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以及与党的方针政策有关的文献资料的采购、收集和管理,也要重视地方文献的采购、收集和管理。要充分认识地方文献资料在改革开放和学术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现在,许多社会科学研究部门都很重视地方文献资源的利用。我们党校系统的文献信息部门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充分利用现有地方文献资料的同时,不断发掘新的'地方文献资料。
2、抓好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工作,要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项目来规划和从事。
(1)在收集的原则上,坚持突击性和持久性、连续性相结合。“收集”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收集”的归宿,“收集”是手段,“利用”是目的,资料只有收集得完整、准确,才能更好地利用。比如本地区年终的各项统计数据,一定要连续收集,以便利用者对比鉴别。适应教学和当前形势需要的资料,可以以专题的形式,集中力量,突击加工、整理,提供给利用者,要把收集资料的责任具体落实到人,不要因为工作忙就把收集工作停下来。只有坚持资料收集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才能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达到充分“利用”的目的。
(2)在收集的内容上,坚持点和面相结合,突出重点,有质有量。要广开门路,拓宽信息渠道。如本地区的宣传部、组织部、党史办、政策研究室等部门都有相当丰富的情报信息。要和这些部门建立经常的联系,通过互相交流情报信息,拓宽信息面。只有这样,地方文献信息资料的收集才比较全面。但也要注意重点突出,保证质量。必须根据党校教学和科研的特点,尽可能把近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确实有实用价值的信息收集起来,历史上的可以不收集,也可以少收集。如我们在收集广州市情资料时,尽量收集有关广州市各个方面的情况,但收集的侧重点是广州市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有借鉴意义的资料。
(3)在收集的程序上,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先急后缓,收集资料的工作原则上不能停下来,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要有急有缓。不是当前急需的资料可以推迟收集,当前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要先收集。一是为配合当前教学和科研需要的有关资料先收集;二是为适应当前形势需要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先收集。
3、加强对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研究、加工、整理、管理以及咨询服务工作。仅仅停留在收集和积累阶段的资料还是“死”资料,只有加以适当的整理、加工和研究,并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使“死”资料变为“活”资料,以便更好的利用。(1)分类集中管理。设立地方文献藏书室,把以往分散的地方文献资料集中起来管理。(2)编写地方文献目录(包括藏书、期刊等),方便读者检索;向读者推荐书目,并提供咨询服务,(3)把报刊中有关地方文献的资料编制成题录索引,要把文章题目、责任者、刊名、日期、关键词等著录清楚,方便读者查阅原文。(4)地方文献目录和题录索引用卡片编制,将这些卡片按照不同的内容分类后放入卡片柜,有电脑设备的可以输入电脑,利用现代化的电脑设备来贮存、检索。(5)将收集到的地方文献资料加工编辑成文摘、综述、述评、专题索引等二、三次文献信息。编制加工力求做到资料面广、内容集中、观点全面,特别是要抓住新的观点、方法、技术等,最后把筛选加工的信息及时提供给读者。如广东省委党校图书情报中心对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比较重视,他们组织了3位同志专门负责省情资料的收集、积累、整理、加工和研究,定期编写《省情快讯》(每半个月一期),及时传递给教学人员和学员,并向社会上征订,和兄弟单位交流,使地方文献信息得到广泛的传播。又如广州市委党校文献信息研究所编辑的《社会科学动态》(包括“教参版”和“信息版”),每期都刊载有关省情、市情的文章和文摘,比较及时地反映了本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最新情况。他们还将收集到的市情资料撰写成综述,使分散、零碎的市情信息变成比较完整、集中的信息资料,满足了利用者的需求。
4、地方文献信息要采用多流向、多类型的传递方式。一是和兄弟单位建立信息交换关系,不仅要和党校系统的文献信息部门互相交流,还要和宣传部门、高校、社会科学院、公共图书馆等单位建立交流关系;二是和利用者建立信息传递关系;三是加强各单位特别是党校之间地方文献信息传递的网络化建设。
〔出处〕 情报资料工作 1995(3)
篇5:开发地方文献 服务西部大开发
开发地方文献 服务西部大开发
地方文献是指反映某一特定地区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源流、风俗民情等的信息载体,它包括有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及工农业等方面的图书、报刊、会议文集、文件汇集、年鉴、统计资料、地名录、画册及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目录等;各有关单位编印的地方志、地市乡(镇)志、专业志(厂志、行业志)、群团组织志、校志以及修志有关的资料目录、索引、资料汇编等;各单位编辑的改革成果,如汇编、科研成果和专利说明书等;现在还应包括当地有关的音像资料等。文献的载体有纸张、多媒体电子型等种类。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地方文献的发展现状、地方文献在西部开发中的突出作用、地方文献发展措施等进行探讨。
1 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体现状是:发展大势不容乐观,但少数地方形势喜人。
1.1不容乐观的大势。根据笔者所占有的资料看,长期以来,由于地方文献出版、发行的不规范,使得大量珍贵的地方文献零乱、无序地留存在原始作者或编辑发行单位手中,许多单位和部门对它们也很不重视,认为各单位和个人编写的地方文献信息,是它们的个人行为,只是一些过去的信息和文艺作品,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没有什么作用,更没有想到地方文献所包含的巨大潜藏价值。使得地方文献的收集、管理和利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之收集的艰辛,经费使用困难,保护抢救不得力,致使许多具有保存价值的地方文献流失,这是各地市地方文献信息收集、整理、保存、传递部门的一大憾事。
1.2少数地方地方文献建设形势喜人。我们以十堰市地方文献情况为例,近几年来湖北省十堰市及下属各县市的图书馆、科技情报所、各单位图书馆(室)以及相关的单位,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十堰市的地方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工作,做了大量的认真、积极的工作,使得原来零散、无序的文献信息,得到了初步的抢救和汇总,在此过程中并逐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十堰市及西部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十堰市地处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鄂西北,与河南省、陕西省、四川省和重庆市相临,川、陕、渝三地是我国西部开发的重要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人文的关系,十堰市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川、陕、渝与东部联系的重要通道。为使党中央、国务院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能顺利实施,十堰市市委、市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紧密配合,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来参与西部大开发,在出台的这些重大决策中,十堰市的地方文献信息的咨询、检索、分析和开发工作,都起到了很好的参谋作用,提供了可靠、科学的决策依据。
2 地方文献在西部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地方文献在西部开发中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
2.1地方文献信息是发展交通事业的“桥梁”
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西部大开发,首先是发展交通,地方文献在发展交通中有什么作用?譬如十堰市,在历史上就是著名的中原到西北的交通要道之一,从三国时期蜀国东进,明朝李自成农民起义南进,到抗日战争的阻止日军西进,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但近几十年来,由于地理和行政管属等原因,只有一条襄渝铁路从此经过,公路建设也较为滞后,交通的不畅,极大地影响到陕南、川东、渝东与中原腹地的经济交流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在这一带有80%的县是国家贫困县,但有许多宝贵的山地资源和农副土特产,因交通不便,极大地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了带动和促进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堰市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西部开发、交通先行的发展规划,先后决策修建“武汉一十堰”的高速公路;“十堰―巫溪”高等级公路,使西安到长江三峡的路程缩短约五百公里;打通与西部各地的公路断头路;修建“郧县一庙坯”的高等级公路,使之与“西安一南京”的新修铁路相通;修建“银川一武汉”的高速公路相通,使得陕西向南又多一条通道等等。在此众多的交通开发决策中,地方文献信息部门主动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地方文献信息,如:《十堰历史与地理》、《郧阳公路史》、《郧阳府志》、《湖北下荆南道志》、《郧县志》、《竹溪志》、《十堰市建置沿革》以及《湖北市县概况》、《湖北公路史》、《陕西公路史》、《襄樊公路史》、《湖北经济大观》等,供市委、市政府以及交通建设部门参考决策,由于史料真实,数据准确,科学性、实用性强,减少了人力和物质上的投入,增加了产出比值,避免了“主观工程”的不规范行为。以上交通建设项目都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确认和西部相邻地区的协同支持,并都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有些项目工程已初见成效。
2.2地方文献信息是发展旅游产业的“节点”
旅游产业是社会现代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刺激着假日经济的迅速发展,并能带动一系列的经济发展。著名的道教圣地武当山位于十堰市,如何打好武当山这张牌,促进十堰与西部的交流,带动各地的经济发展。从全国地理大势来看,在十堰市的北面有著名的华山和旅游名城西安,西面有三国故地汉中市和安康市区,南面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农架和著名的三峡旅游地和森林公园张家界,这些全国闻名的旅游圣地,距离十堰市都不大远,但过去都是互不相接,各自为营。随着“西康”铁路的通车,以及十堰到巫溪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使得西北和北方的游客到长江三峡旅游又多了一条新的路线,又有西安(华山)一十堰(武当山)一神农架一巫溪(小三峡)一长江三峡为一线通,十堰市及武当山在此环状衔接中成了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由此带动陕、川、渝等地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十堰市在制定深度开发以武当山为龙头的旅游资源的规划时,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和地方主献信息收藏单位,充分地调研了大批量的以武当山道教文化,古建筑、旧驿道、古“神道”、古盐道及汉水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文献信息,如:《武当山与国内知名山岳型旅游经济对比研究》、《武当山志》、《武当道教史略》、《郧阳府志》、《均州志》、《大岳太和山志》等文献,厚今不薄古,从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地质地貌、民间传说、交通驿道等方面,挖掘新的旅游资源和新“卖点”,通过整合武当民歌村,打通武当山“北神道”等,为十堰市与陕西省西安、安康、与重庆市巫溪共同建立华中旅游黄金新航线,提供了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3地方文献信息是整合区域经济的“支点”
“支点”就是一种依托,支点作用是为了产生杠杆效用,十堰市与陕西省南部的商州、安康,四川省的达川,重庆市的万州同属于秦岭和大巴山地区,从地质结构、土壤类型、降水气温、物种植被、生态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十分的相似和相近,历史上各地人民的交往十分频繁,但行政管属限制了各地的往来和发展。在这次西部大开发中,为了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十堰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创建“秦巴经济联合体”的战略构想和框架,筹备建立“中国武当药谷”、“秦巴高山无公害蔬菜科技园”、“秦巴自然资源保护区”等,得到了周边省市的热烈响应,尤其在交通集成、生态联动、统一市场、科教协作、资源整合、经济一体等方面的构思,还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十堰市的黄姜种植技术、魔芋种植技术、地膜水稻种植技术、“水窑”建设技术、木耳和香菇种植技术、东风汽车公司汽车销售服务等经济、科技活动,在临近几省市的十多个县市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流传,陕西、四川、重庆的商家与十堰市各方面搞起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合体。利用汉水水力优势,十堰市与陕西安康成为水电工业长廊,促进了秦巴山区农业、工业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繁荣。这些重大的决策和先进的实用技术的推广,都依赖于地方文献信息的辅助。如:《十堰土壤》、《十堰林业》、《十堰农牧志》、《十堰植物》、《十堰药用植物》、《郧阳山区经济考察》、《国土总体规划监测资料整编》、《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白河县志》、《神农架志》、《实用技术》等系列地方文献的信息,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和指导作用。
以上证明,地方文献信息的潜在能量是不能低估的,只要努力做好地方文献信息的'搜集、整理、开发利用,定会发挥其重要作用。在其地方文献信息的利用中,许多文献信息单位,深深地感受到地方文献信息现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收集的面还不够宽,特别是随着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地已不再是单一、封闭的行政区域,跨地区、跨行业的经济联合体发展十分迅猛,在此情况下,无特色的信息已没有什么价值,有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的文献信息,可利用的价值倍增。
3 地方文献建设今后发展思路
3.1地方文献的区域范围应重新界定
地方文献信息的定位和搜集工作,也应尽早脱离旧的模式和框框。由于历史变革和行政区域变动等原因,各地方的所属也不断变化,许多边缘相交的地区与本地分分合合,所以地方文献信息的收集,不应只局限在按行政区划的范围内,而应该按经济区域、地理区域重新界定。把过去与本地有关连的相邻地区的相关地方文献信息也纳入范围之内,形成一个具有特点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是传统的地方文献信息的外延和扩展。例如:十堰市及下属六县市,在历史上曾先后被陕西的陕南、河南的南阳、陕西的安康、湖北的襄阳等地管辖过,各县在历史上与重庆的巫山县、巫溪具有着非常密切的经济往来,湖北与重庆有著名的“盐道”相通。相邻地区的地方文献的许多内容虽然没有发生在本地,但其发生与本地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通过文献就可以反映出本地与外地之间的相互影响,许多只言片语和相关事情的记载,对后人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相邻地区的地方文献信息的收集,也要纳入本地地方文献收集的范围中,但一定要精选、慎选,来充实本地地方文献信息库。
3.2地方文献的科学开发问题
周恩来同志曾说过:“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各县都有县志,县志中保存了不少各地关于经济建设的有关资料,要有系统地整理县志中及其它古籍中关于科学技术的资料做到古为今用”。地方文献信息记录的是本地区的客观事实以及当地历史的描述与探讨,是地方历史和地方专业史的基本史料。其内容丰富,数据准确,具有较强的实际性、政策性、依据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地方文献信息工作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服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各地文献信息部门应把地方文献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和利用,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在搜集上要立足于全,立足于广,立足于“今”,持之以恒。在利用上要提取有价值的高层信息,所谓高层信息是指占有大量零散信息资料基础上对某一事物、某一专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要求对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深度,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对领导决策能起到重要的启迪和导向作用,因此在领导决策研究中常常被直接采用。
地方文献信息它具有很强的持久性价值,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它没有明显的信息内容更新和老化的问题,其参考价值在很长的时间内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其价值越来越显著。所以说收集地方文献越齐全,越系统越好。地方文献的内容还具有派生性和价值的增值性,文献中用于标识、分类、描述实际情况的一些基本的固定数据,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根据需要将若干数据以不同的逻辑处理形成而合成,就演绎出更新的复合数据,这些复合数据已不只是简单的组合、相加,而是地方文献信息的新生命的诞生,使地方文献信息的利用能够更上一层楼。地方文献的开发是提高地方文献信息地位的关键。
3.3推动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
地方文献信息的收集开发利用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动态系统,没有横向联系,走馆(所)际协作的道路,是很难充分发挥功能的。统一规化、统一协调,按照类型、地区、专业的纵横联系,构成一个立体网状的、多层次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机构形式,并对过去单一纸张的文献信息载体进行数字化处理。有条件的馆、所、室应编辑和建立自己特色的专题网页,申请检索网址域名,使其地方文献成为数字化的图像、文字、声音的多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使各相关单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资源共享,产生协同效应,来实现最佳开发功能,促进地方文献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向着健康良性循环的方面迈进。
〔出处〕 《图书情报论坛》(2)
篇6:网络环境下云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网络环境下云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摘要]通过分析云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新特点,提出云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要从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网上地方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加工两方面进行。
[中图分类号]G250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02-0076-05
云南地方文献资源是反映云南政治、经济、科教文化的知识宝库和信息源。它是云南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群体活动的记录;是云南地方文化的沉淀;是了解和研究云南的社会生活、历史和现状的主要来源;云南区域经济的研究更离不开地方文献的支持。云南图书馆要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如何根据地方文献的特点,将那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信息资源建成适合用户需要的网络资源,更方便研究者的使用,实现跨地域的资源共享,则是数字化图书馆的目标。纵观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新特点,网络环境下我省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主要从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网上地方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加工两大方面进行。
一、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
(一)云南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
在云南社会历史发展中,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风格类型的民族文献,可概括为民族文字古籍、石刻、影片图片、汉文民族文献几大类。
民族文字古籍。云南有自己古籍传世的民族有:纳西、彝、傣、藏、白、壮、布依、瑶、傈僳等民族,其中以纳西东巴象形文字、彝文、傣文、藏文文献和白族文献最为珍贵、悠久。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还在使用的极少数象形文字之一,共1400余字,并以此创作出东巴经书1000余卷。东巴经记载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学的方方面面,是研究纳西族社会的百科全书;东巴彝谱,是迄今世界上唯一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舞谱,东巴文是研究人类文字起源的第一手活资料,堪称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彝文古籍不仅有写本,还有刻本。如用彝文翻译的《太上感应篇》,原系云南武定茂莲乡土署旧藏,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部明版彝文刻本。如20世纪代杨成志赴滇民族调查时所获的《云南昆明西乡明代夷人手抄经典》,是明代有年代可考的彝文抄本经书中最早的一部。其它如彝文《彝族天文学史》,《彝族医药志》,彝文文献《吴三桂》,《夷?榷濮》、《尼苏夺节》、《洪水泛滥》、《裴妥梅妮》等均是彝文古籍中经典之作。傣文古籍中,贝叶经所占比例最大,号称84000卷的傣文贝叶经,是小乘佛教典籍中的精品:《芒策法典》是最早的傣文法规,在西双版纳长期保持法律效应;《囊丝本勐》记述了1180-1950年间西双版纳的史实;《论傣族诗歌》,虽成书于公元1614元,但对诗歌的起源发展、与佛教的关系论述已十分精辟。天文学是傣族崇尚的学问,《苏定》、《苏力牙》、《历法星十要略》等,都是重要的傣族天文学文献。云南的藏文古籍,以《格萨尔王传》为最著名。白族典籍较为特殊。白族创造了南诏文化,有语言但无文字,历史上曾用汉字记录白语之音,以《?古通纪》、《玄峰年运志》为代表,而典籍以汉文撰写的居多。
石刻文献。云南民族地区的石刻,是云南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史料。现存云南少数民族石刻文献,文种包括蒙文、藏文、满文、回文、彝文、纳西东巴文、傣文等,以丽江东巴文《麦宗摩崖》为最早,系宋宁宗、理宗时期的石刻;刻于1533年的彝文汉文合壁的《镌字崖》,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彝文石刻之一,石刻反映了彝族先民开发滇池地区的情况。此外,《德化碑》、《石城碑》、《元世祖平云南碑》、《爨宝子碑》、《爨龙颜碑》、《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等一些汉文少数民族的石刻文献,亦是研究云南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
照片资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全国民族大调查,留下了几万幅珍贵的云南各民族照片资料和民族电影资料片,内容多反映建国初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多种形态并存的现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可从中探索云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轨迹。
汉文民族文献。民国以前,汉文少数民族文献多见于史书有关记载,主要有:刘日旬等撰《旧唐书・南诏传》。宋祁撰《新唐书・南诏传》和《南蛮传》。《南诏图志》,系南诏时期记载地理的专书。《资治通鉴》中记载南诏历史较详。唐梁建芳《西洱河风土记》,系最早记载南诏文化的著作,已佚。袁滋《云南记》,已佚。樊绰《蛮书》。徐云虔《南记录》,已佚。元郭松年《大理行记》、《马可波罗行记・云南行记》、李京《云南志略》、张立道《六诏通说》和《云南风土记》等。明诸葛元声《滇史略》、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蒋彬《南诏源流记要》、彭汝实《六诏纪闻》、杨慎《滇载记》、倪辂《南诏野史》、阮元声《南诏野史》、佚名《白古通记笺述》、杨鼐《南诏通纪》、顾应祥《南诏事略》、刘文徵《滇志》等。清代寂裕《白国因由》、释同揆《洱海丛谈》、倪蜕《滇云历年传》、师范《南诏徵信录》、丁毓仁《南诏备考》、毕曰氵零《苍洱小记》等。以唐代樊绰的《蛮书》、明代钱古训的《百夷传》为代表。樊绰《蛮书》,是研究南诏史最重要的一部典籍,全书l0卷,书末有附录、系表、地图、参考书目等,成书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较真实地记叙了当时云南的山川地理、南诏历史、少数民族风俗制度。近现代,随着民族学研究的兴起,杨成志、方国瑜、江应梁先生等人首次开始对云南部分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留下了一批民族研究文献。抗战期间,高校内迁,昆明一时名流荟萃,闻宥、费孝通、潘光旦、向达、白寿彝、陶云逵、马学良、傅懋绩、凌纯声、李佛一、李霖灿、江应梁、方国瑜、田汝康、范义田、彭桂萼等一批国内著名学者云集昆明,推动了云南民族学研究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学术价值很高的民族研究文献。建国初期的民族大调查,形成了上万件云南少数民族调查资料手稿,内容涉及云南彝、傣、白等23个少数民族的简史、概况、语言、民族识别等, 价值极高,不可复得。这些资料,为把握云南民族地区的情况、制定民族政策、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民族学研究的发展,影响极大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云南部分,就是在这些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成书的。近现代云南文献主要有:吴金鼎等《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方国瑜的《滇史论丛》以及以南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建置沿革》、《疆域考》、《金石考》、《宗教考》、《族姓考》等。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续编》、《西南民族史论集》、《中国西南民族史》、《南诏史话》、《南诏史概要》以及《古通纪浅述校注》。向达《蛮书校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王忠《新唐书南诏传笺证》。马长寿《南诏国内的部族组成和奴隶制度》。(美)查尔斯・巴克斯著,林超民译《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台北)李霖灿《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江鸿《南诏兴亡之追踪》、王吉林《唐代南诏与李唐关系之研究》。香港林旅之《南诏大理国史》(上下册)。马曜《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简史》。李昆声、祁庆富《南诏史话》。邵献书《南诏大理国》等。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开发民族文化、保护世界遗产的今天,民族学研究倍受重视,一批见解独到,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民族地方文献纷纷问世。
综上所述,云南民族地方文献,种类浩繁,内容广博,为构建云南少数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准备了充足的数据源。
(二)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首先应该把已有的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形成自己的信息产品,增加网上信息存量,为云南地方文献网络体系提供充分的数据源。因此,云南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首先要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建立云南专题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先分为三种:云南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一云南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一云南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按内容再细分为民族历史、文化、经济、民俗、文学、科技、医学、宗教等。将三种数据库有机的结合起来,分层次、分轻重地揭示云南专题文献的全部内容,提供给网上用户,实现资源共享。
1 建立云南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
地方文献是关于地方的全部资料,不仅其内容涉及一个地区的历史、现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著述形式也有方志、专著、期刊、族谱、地图、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记录等多种形式;文献载体更有印刷型书籍、缩微品、录音制品、录像制品、磁盘、光盘等众多品种。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要将这些原始数据以相应的电子记录组织成联机目录数据库,使用户了解各馆的馆藏地方文献信息,这是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的第一步。
地方文献的书目数据库可以在目前正在建设的全国性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大前提下进行,可以借鉴CALl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心建立联合目录数据库的经验,以我省各馆的书本式或卡片式的地方文献目录为基础,按照《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进行规范著录,建立全省图书馆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并待机与全国性的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数据库相联。书目型云南文献资源库,范围包括云南特色文献之全部,侧重于文献名称、作者、出版地、出版时间等外部特征的揭示,提供文献的所有查找与检索途径。目前,国内许多省、市图书馆已完成地方文献信息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及其网络化转换工作。如首都图书馆的北京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上海图书馆的馆藏上海地方文献中文图书目录、深圳大学图书馆的特区资料书目数据库等。
2.建立云南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
云南毗邻东南亚,少数民族众多,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烟草经济为支柱产业经济,气候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各图书馆保存着大量宝贵的古籍、珍本、善本、珍本、地方志、历史档案等具有云南特色的专题文献。省政府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绿色生物工程”、“建设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作为本世纪初云南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为图书馆则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与之相适应的诸如“云南文献库”、“云南少数民族数据库”、“云南地方文献数据库”、“东南亚库”、“生物资源库”、“旅游经济库”、“烟草经济库”、“有色金属库”等专题数据库,形成为本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构建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这样便于将分散于各学科,分布于各种载体,分藏于各单位的零散的地方文献通过建库集中起来,既能弥补馆藏的不足,又方便读者。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中利用率高、有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地方文献转化为计算机化的可检索的数据,传输上网,建成具有本馆特色的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为用户直接提供所需的全文信息。
在资源共享的信息时代,地方文献是图书馆信息资源中真正独特的财富。地方文献全文数字化的建设可以吸取一些地区古籍数字化的经验。如上海图书馆将古籍善本的全文,以图像形式扫描录入计算机,保留了善本的原样,研制出了中国古籍善本查阅系统;开了古籍善本全文光盘制作与服务的先河,也为地方文献的数字化提供了样板。又如,我国台湾的科研机构建立了汉籍全文资料库,其中就包括地方文献的全文库。再如,香港迪志文化有限公司与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制作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更是古籍数字化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为地方文献的全文数据库的建立积累了经验。我省地方文献的全文数字化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原始纸质型民族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可采用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KD3.0系统和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公司开发研制的超星数字化系统,通过扫描将其变成图像存放到计算机中,再通过OCR软件的识别, 使其转化为文字,在原始文字的基础上进行文字的编辑。和书目数据库的建立一样,各个图书馆也可以采取联合操作的模式,分工协作,在完成各自独有的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的同时,互相交换数据,直至最终建立全省全国的全文联合数据库。云南社科院图书馆已建成馆藏云南民族文献数据库。
3 建立云南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
地方文献除了印刷型书籍外,还有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缩微胶片、光盘等非书资料。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对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媒体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实现录音、录像资料的网上视听阅览,建成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
图片零散资料的数字化。手稿、碑帖、照片、图片等可用电子扫描等方式变换成BMP,JPD,JIE等文件保存在光盘或存贮器上。云南地方文献多形式、多语种,要使图片、碑刻、手稿、族谱、家谱等零散资料保持其原貌,可通过扫描,存贮成图像的方式,再现原版。
录音和影视资料的数字化。可通过专用设备转换成计算机识别的音频和视频(AVI、MOV等)文件。即将视听资料的音、视频模拟信号,分别经计算机视频采集卡、声卡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硬件实时进行压缩,然后将压缩后的数据存储到高速硬盘中,即高保真地保存在光盘上或存储器内,使声音图像、动态图像数字化。将这些多媒体数字化信息制成多媒体光盘数字化文献和虚拟文献,以供脱机检索和网络传播。既方便了用户,也有利于非书资料型地方文献的保护,实现资源共享。
二、网上云南地方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加工
我国政府上网工程和企业上网工程的全面实施和推广,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反映地方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网络文献信息不断涌现,成为网络信息资源中独具特色的信息源,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对象。根据我省图书馆现有的条件,建设网络地方信息资源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云南地方信息资源导航库
搜索引擎能提供网络分类目录浏览的查询方式和关键词全文检索方式,但缺乏概念的、主题的、特定学科等的多种检索途径,检索效果不尽人意。中国高等学校文献保障体系(CALIS),把建立“重点学科导航库”作为一个重要的子项目。深圳大学图书馆参照CALIS重点学科导航库的要求和标准,根据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和该校的学科设置特点,建立了特区经济网站导航和特区文化网站导航两个专题导航库,分别通过CALIS管理中心的一期和二期验收。这是CALIS学科导航库中惟一以区域信息资源为研究对象的信息导航系统。我省图书馆对地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应突出其研究性、学术性和民族性,各馆可根据本地民族经济建设和本校学科建设的重点,编制地方信息导航库。地方信息导航的研究对象是地方网站,原则是提供查找网上地方信息的捷径。图书馆可对网上本地区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分类和组织,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网上信息资源重组,使网上的地方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的虚拟地方馆藏。
(二)建立云南网络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界对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早已达成共识,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势在必然。图书馆应有目的地下载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参考价值的网络地方文献,把分散、杂乱的网络地方文献加工成适用的网络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把丰富的网络地方信息资源转化为馆藏,把网络中不稳定的地方文献资源转化为稳定的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可检索的专题地方情报服务。不仅方便用户,而且使网络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得到有序地管理和发展。深圳大学图书馆根据该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特区发展的需要,开发利用网上资源,建立特区研究资料数据库。他们根据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和各经济特区的发展特点,筛选网上各经济特区的地方文献,建立了特区大事记、特区法律法规、特区二十年专辑等专题数据库,以Web浏览形式供读者使用,这些专题数据库已被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作为经济特区研究常用资料挂在主页上。
(三)云南网络地方文献的分类和著录
互联网的信息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要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文献,使用户更加准确地获取地方文献资源信息,必须对网络地方文献进行分类和著录,建立可检索的全文数据库。深圳大学图书馆利用其开发研制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SULCMISⅢ),在原有的CAMARC格式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模块,对馆藏主体的中西文电子资源进行规范著录,并根据ISBD标准编写了《中西文电子资源CNMARC格式著录细则》,增加了856字段著录,856字段是关于电子资源的定位与检索,其著录规范包括电子资源的访问方式(协议)、关系、名称(描述注释)、形式、规范、统一资源定位(URL)等。对于网络地方文献著录来说,其访问方式(协议)是HTTP协议;关系是资源本身;名称(描述注释)是原文;形式是文本;规范是原文;统一资源定位(URL)是文献在本地服务器的URL和原文献的URL。目前已建成了特区全文数据库供校园网用户使用,为学校师生及特区研究人员的专题研究提供快捷、有效的特区资料全文检索服务,同时为经济特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地方情报服务,这是图书馆对网上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实践,可供参考。
三、结语
云南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建设工程将围绕科技、文化、教育领域或选择知识网络所需的资源内容,建立若干个超大规模的多媒体资源库,资源内容要按照数字图书馆的要求规范加工和标引。各图书馆可根据自身馆藏文献特色申请立项,这有利于数字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我们要通过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将我省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当代建设的成就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展示,让世界了解云南,让云南走向世界,形成云南文化在网上的特色和优势。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就是资源,特色就是生命。加快区域性、地方性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特色化建设,构建民族地方文献数据中心,走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发展之路,建立与国际间的文化信息传递网络,保护原始而又古老的民族文化,更好地为地方建设和发展服务,为地方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显得任重而道远。它将会推动着区域性、地方性的民族文化、民族旅游和民族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宋绮.关于构建云南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数据库的思考[J].云南图书馆,,(3).
[3]王效良.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的几点思考[J].津图学刊,,(1).
[4]王月娥.西部民族地方文献与旅游产业开发[J].图书情报工作,2003,(5).
〔出处〕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4卷第2期6月
篇7:西部图书馆民族地方文献建设略论
民族文献是指除汉族以外的研究和记载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文献,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用汉文记载的有关民族问题的民族文献;②用少数民族文字记载的民族文献;③用简易图形符号记载和语言代代相传的具有史料价值的口碑文献。它是中华民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文献是指关于地方的一切书刊资料。地方文献的内容十分广泛,从纵的方面看,它包括古代直到当代;从横的方面看,它包含着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历史、军事、人物等一切自然的和人文的内容;从文献信息形式来看,则包括书刊、报纸等一切文字的和图籍的资料。地方文献既反映了地方特色,又体现了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的历程。民族地区的地方文献,叫做民族地方文献。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强西部图书馆的民族地方文献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民族地方文献是西部民族长期历史文化创造的结晶,蕴含着不灭的民族精神
西部大开发,涉及到我国西北和西南的12个省、自治区、市。这片广袤的土地面积为54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7%;人口2 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囊括了我国所有少数民族。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潮流,但它离不开民族的传统文化,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发掘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乃是我们办馆的宗旨。例如,苗族先祖历史上曾进行了数次的民族起义和民族迁徙,由此养成苗族艰苦奋斗和挑战生存的民族精神,这在苗族古歌等典籍中处处闪耀着光辉。土家族先民巴人“刚勇生其方,风谣尚其武”,历史上巴人曾参与武王伐纣的正义战争,明代又有永保土兵奔赴东南沿海英勇抗倭,立下“东南战功第一”的业绩,近代又有土家族出身的将领罗荣光镇守大沽炮台、陈连升父子镇守虎门炮台而为国捐躯的壮举,现代又有湘鄂土家族儿女跟随贺龙闹革命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这在民俗口碑文献和正史中都有记载,充分体现了土家族那种崇拜白虎、尚武赴义的民族精神。
2 民族地方文献为西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实施提供重要的信息保障
西部大开发要有新思路。在开发的“路径选择”上,要打破常规,努力推进新技术革命的进程,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寻求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所谓信息化,是指加快信息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主要标准,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个方面。
当今,知识信息正成为巨大的社会财富。而图书馆作为搜集、整理、存储和传播知识信息的专门机构,已成为社会的文献中心,成为全社会信息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部大开发中,它不论在信息化的生产还是应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信息化的生产方面,图书馆是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存储的全社会文献信息中心;其次,在信息产业的应用方面,图书馆对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则为发展生态经济和旅游产业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
1.3 民族地方文献建设是西部图书馆馆藏特色的体现,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我们现在进行的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图书馆事业应该是有自己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西部图书馆要更多地体现少数民族的文献特色,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和优势,才能在数字化网络化资源共享中占有一席之地。西部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源,这是我们西部图书馆馆藏特色建设的最大优势。
1.3.1 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根据《史记》记载,传说中神农为首的炎帝一族和少典氏部落的黄帝一脉都栖居于今陕西境内。秦皇汉武以后,这里形成了著名的古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还有至今为世界瞩目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交河古城、布达拉宫、大召寺、三星堆、大足石刻等历史文化遗存,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总之,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具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历史特征。
1.3.2 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
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集中的地方,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使这些地方得以保留下来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某些古老艺术品珍贵的“活化石”,如纳西古乐,各地的民间歌舞、戏曲、剪纸、刺乡、民居、岩画和民间故事、民间文学、宗教艺术等,有如一个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亟待加以保护、整理和开发利用。另外,东巴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于阗文化、金文化、大理文化和黑汉文化等,都曾在文字学、文学艺术、哲学、建筑学和文化制度方面取得过辉煌的成就。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三大史诗,其鸿篇巨制可以与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媲美;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集歌、舞、乐为一体,是举世闻名的音乐经典。总之,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此外,西部地区还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遵义、延安、红岩村等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传统。
既然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还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西部有着如此丰富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我们西部图书馆馆藏特色建设只要注意发挥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优势,就必然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2 加强民族地方文献建设的着力点
2.1 注重馆藏特色,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在全国文献总布局中,西部地区由于先天不足,属于文献贫乏区,跟其它地区相比,这是我们的劣势,扬己之长,取他之优,补己之短,在不足的方面迎头赶上,在占据优势方面力争走在全国的前面。这是西部图书馆迎接未来社会挑战的战略性决策,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根本保证。■
有重点地收集、存储西部民族地方文献,由此形成馆藏特色和优势,这是我们加强民族地方文献建设最重要的着力点。因为只有抓住了文献资源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才能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馆藏特色和优势。每一个西部图书馆都要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特色,找准发展自己的着力点。
吉首大学是一所座落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地方性的省属综合性大学。该校图书馆近年来注重湘西区域文化(如巫傩文化)和湘西两大主体少数民族土家族、苗族文献资料的收集,成立了民族地方文献中心,藏书数万册。从微观上,该馆注意收集湘西诸县的地方志、野史及近现代文史资料。湘西凤凰驰名中外,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代百年来小小县城出了近百位将军,出了中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一代艺术大师黄永玉。该馆注重收集了这些名人的文献资料,如今该馆有了黄永玉的巨幅国画《湘荷白鹭图》,沈从文的字和手稿,熊希龄的书等珍贵文献,引人注目,从宏观上,该馆以湘西和湘鄂渝黔边区为依托,注意收集湘鄂渝黔乃至滇桂川的地方民族文献,以形成自己的馆藏优势,把自己办成湘鄂黔边区最有影响力的高校图书馆和民族地方文献中心。
2.2 结合生态经济和文化产业,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开发最难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增强西部地区的内在活力和吸引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西部地区内在活力和吸引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发展生态经济,而要发展生态经济,除了重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生物制衡作用外,还必须重视西部各民族文化对生态环境(如水土流失)的文化制衡作用,这就必然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问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已入围西部大开发范围,湘西土家族所在地的张家界、武陵源、永顺小溪、沅陵等都保存有大片原始次生林,葱茏壮观。这与土家族人爱林如宝的文化传统有关。土家族俗有“山青水秀地方兴旺,山穷水尽地方衰亡”之说。挖掘这种深藏于民风民俗中的文化资源,做好生态环境的文化制衡,这是我们发展生态经济必不可少的一环。吉首大学图书馆收藏有大量的土家族文献,亟待我们去开发利用。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魅力无穷、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文化蕴含着经济,文化是生产力。西部资源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前景,充分利用西部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形成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规模,完全可以培育出西部的支柱产业,成为带动西部全面发展的突破口。结合生态经济和文化产业,积极开发利用馆藏民族地方文献,西部图书馆必然大有英雄用武之地。
在西部大开发中,云南、湘南两省都在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文化大省,且都成效显著。如云南是个多民族省份,云南文化的突出重点,是特色鲜明的文化多样性。迪庆香格里拉的开发和丽江的开发,是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具有国际眼光的大手笔。丽江与中甸地处偏远,但经过对纳西东巴文化、象形文字、纳西古乐、四方街古城等多方面的深度开发和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古朴雄奇的丽江推向了全国和世界,成为带动一方经济迅猛发展的世界著名旅游区。在云南,迪庆、丽江、大理、楚雄、西双版纳这些名闻遐尔的文化胜地,就是把民族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开发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以建设优秀的旅游地区为龙头,盘活了当地所有的文化资源,带动了相关产业项目的开发,形成云南特色经济新的增长点。云南的成功,作为云南民族地方文献中心的图书馆功不可没。在湖南,吉首大学与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老爹”系列产品,其中的老爹酒就是对土家族传统酒文化的开发的成果,其中的猕猴桃果汁和杨梅果汁饮料则是湘西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成功结合的产物。吉首大学图书馆为开发“老爹”系统产品提供了相当多的文献资源,同样是功不可没。该馆为开发南长城和凤凰,也发挥了图书馆民族地方文献资源雄厚的优势,提供了大量的一次、二次文献。
2.3 西部高校图书馆要把民族地方文献建设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
在高校,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教学是永恒的主题。西部高校图书馆的民族地方文献建设,只有和本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吉首大学民族学学科是湖南省重点学科,多年来在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体育等研究领域成绩斐然,已先后推出了《五溪文化丛书》和《湖南少数民族研究文库》。吉首大学图书馆的民族地方文献中心,实际上成了民族学学科的文献资料库。该馆还先后编了《土家族研究目录》和《苗学研究目录》等二次文献。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斐声海外,先后两次举办了国际沈从文研究学术讨论会,又出了《长河不尽流》、《沈从文别集》等很有影响的书籍,■吉首大学图书馆为沈研提供了《沈从文研究目录》及大量文献资料。
总之,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民族地方文献建设的着力点,西部图书馆必然会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其文献中心的功能,在为西部的大开发服务中实现自身的大发展。
〔出处〕 现代情报10月
篇8:浅谈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
浅谈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
地方文献工作是各级公共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图书馆收集、整理、典藏的大量地方文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传统的服务往往只重视为读者提供地方史料的查询,忽视了地方文献信息资料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在“信息高速公路”兴起的当今之世,做好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就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图书馆要做好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做好社会调查研究工作,走出馆门,深入厂矿、科研机构,了解它们生产,科研实际。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地收集开发信息资料。其次要对收集的地方文献,结合用户的所需进行精筛细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准确、可靠的信息传递给读者。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应具备有一定的文献分析研究能力,应按一定的职称比例,配备高级职称的工作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有了这两方面的保障,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地方文献开发。
1 开发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
1.1地方科技人员申报专利文献数据库
专利文献信息资源是揭示当地科技发明创造成果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科技信息源,图书馆应加强与专利局等管理部门的联系,全面收集本地区科研技术人员申请并被授权的专利。将其输入到计算机内,建立地方科技专利文献信息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发这些专利文献,可聘请专业技术研究人员,对所收专利研究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四个方面,及专利技术产品的国内外市场调查分析;专利技术产品的生产投入与最佳经济效益分析。并将这些分析情况对应输入所收专利文献之下,以便于投资者全面详细地了解每项专利技术的情况,最终决定是否值得购买该项专利技术。这一数据库的建立,既能使投资者全面了解该地区科技发明的情况,又能帮助当地科技人员推广、宣传他们的发明创造,对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1.2地方年鉴数据库
地方年鉴是按年度编辑出版,系统汇集综合性或专业性的有关该地区时事大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等史实资料的一种连续出版物。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能系统丰富地反映某时期地方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尤其是经济年鉴和统计年鉴,以其信息密集,含研究成果丰富而深受用户欢迎。图书馆应保证各类年鉴的收全率。在不缺卷短期的基础上,建立地方年鉴、经济年鉴、统计年鉴全文数据库。一方面为读者和用户查找检索各类文献信息提供多种途径,另一方面还可对数据库做深入的开发。开展二、三次文献的加工工作,将数据库中的各年度的地方政策、法规汇集于一册,以供读者阅览;将各种科研成果、新产品信息汇集成册,为科研生产部门提供所需资料;将数据库中的经济文献进行研究、分析,编写“地方经济发展综述”,“地方经济调查报告”、“对外经济技术协作综述”等三次文献,提供给有关领导,为其决策服务。总之,全文年鉴数据库一次建成,可多角度、多途径检索利用地方文献信息。是开发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3地方人才数据库
依图书馆的职能,人才开发不属其工作的内容,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才也成为宝贵资源,许多中小科研生产单位,不仅需要科技文献信息,更缺少专业人才。因此,图书馆应和人事部门,当地人才交流市场建立关系,建立地方人才数据库。这将和其它各类型文献数据库相辅相承,并进一步推动文献数据库的利用。人才数据库的建立,可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人才两大体系。各类下又可细分为研究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
1.4 地方厂矿、企业、产品名录数据库
在日常的`工作中,人们使用的是书本式的地方厂矿、企业、产品名录,而这类名录因其篇幅所限,收录单位较少,且不宜随时反映各单位的人员、生产技术、产品规格、经营范围等变化情况。图书馆可以其收藏各类名录品种多、数量全的优势,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与各单位建立联系,及时更改有关数据。使读者和用户在检索时得到的是最新、最准确的文献信息。
各类型数据库的建立,标致着图书馆文献开发手工时代的结束。数据库将为计算机联网打下牢固的基础。成为联网系统中的文献信息源。数据库的建成,使得馆藏静态文献通过载体形式的变化,使之传播的广泛,利用的更充分。是当今文献开发最佳方式之一。
2 建立地方动态信息中心
地方动态信息中心的成立,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中,起着两个作用。一是收集、整理每日或近期的地方各类型动态信息。如报纸、电视、广播中的各种政治、经济、科研、文化信息,各类商品的新闻发布会信息,广告、股票、每日商品价格等信息。方法可利用计算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信息中心联网,也可以加入全国性有关信息网络,并将收集的不同信息分类建库,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最新的动态地方信息。二是通过信息中心的计算机网络将建立的各类型数据库向社会传播,最终步入“信息高速公路”。使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资料得以广泛的传播利用。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随着各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也将与其并驾齐驱,而且信息资源开发的质量高低,将对“信息高速公路”的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收藏中心,要及时做好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抓住机遇,尽早步入“信息高速公路”行列。使图书馆收藏的文献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郝瑞芹,杨红军 如何发挥专利信息资源的作用 情报杂志 1995(4)
2 林萍心 浅谈年鉴特点作用及开发利用 福建图书馆学刊 1995(4)
〔出处〕 晋图学刊 1997(4)
★ 环境保护地理课件
★ 学术会议发言稿
★ 产业园项目建议书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三大主题(合集8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初中礼记教案优秀2023-11-08
区域地理课件北美2022-11-16
市旅游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2023-04-24
高中区域地理巴西课件2024-03-04
有关高三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2022-07-22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2022-05-18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2023-07-27
八年级地理上册问题式复习提纲2023-04-25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2022-12-14
犯罪的基本特征的说课稿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