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喵喵喵”为你分享6篇“哪种公务员一考上就是金饭碗,大学毕业就可以考”,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哪种公务员一考上就是金饭碗,大学毕业就可以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一直以来都是非常热门的一大考试,尽管国家现在已经是削减了公务员岗位,但是依然是大家心目中的铁饭碗。
不过,这样铁饭碗的岗位必定也是很多人竞争的,国考的难度也不是一般人能够通过的。近几年,国考的录取率是在1%-2%之间,可见竞争之大!
国考的难度大,很多人也就转战省考了,省考的难度没有国考那么大,但是部分省份的录取率和国考也是不相上下,并不会低于国考。
看到这里,不少朋友就心慌了,既然国考和省考都那么难,就没有比较容易考的公务员考试吗?其实是有的,这种公务员一考上就是金饭碗,升职时间短,大学毕业就可以考了!
那就是选调生。
选调生是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选调生的录取率是在8%-10%之间,竞争比公务员要小很多,不过要求也是不少。
主要有三个条件,一是党员,二是学生干部,三是应届毕业生,三者条件缺一不可。所以在大学期间做一下学生干部也是很不错的。
选调生与公务员有什么不同呢?
应届大学毕业生用半年的时间就可以成为副县级的干部,这样的升职时间可以说是非常短了。这是普通公务员想都不敢想的,而选调生却可以做到。
一般来说,本科毕业定科员,硕士定副科,博士定正科。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金饭碗呀。
那么选调生考试是怎么样的呢?
选调生除了考试之外,还需要获得所就读的大学的推荐,对于博士和硕士还会放宽条件。
选调生考试一般是在每年的三月份报名,四月份考试。不过,各省的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希望有意向的大学生要做好准备。
篇2:想要考公务员?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身份”,考上的机会更大
1、党员身份
公务员作为国家机构的工作人员,对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甚至部分岗位还要求报考学生有党员身份。一般来说,只有上大学才能入党,能够在大学期间入党都是非常优秀的人。大学入党的名额是有限的,而且对学生有很多要求,竞争同样非常激烈。如果报考学生具有党员身份,不仅有更多的选择范围,而且在面试的时候更容易被选上。
2、应届毕业生
从近几年的公务员录取情况来看,很多地方都明确规定只有应届毕业生才能报考,这对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一件好事。一般来说,应届毕业生具有更高涨的热情和活力,具有较为浓厚的理想主义气息,更容易实现良好的发展。因此,如果是应届毕业生报考公务员,那被选上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如果是往届毕业生,在报考公务员的时候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往往一两年才能达到应届生一样的水平。
3、全日制研究生
通常来说,公务员考试的学历要求比较低,大部分岗位都是专科学历要求,只有少部分岗位是本科学历要求及更高。如果报考学生具有全日制研究生学历,那在考公务员时就有很大的优势,不仅选择范围更多,而且竞争压力会比较小。此外,研究生学历在薪资方面也会更加可观,岗位发展的前景也会更加光明。
4、英语六级证书
公务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这样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而获得更为光明的未来。通常来讲,英语四六级证书是每个大学生都会考的,四级的难度并不大,而六级则比较难。能够考到英语六级,那就能够证明学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具有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因此,如果报考学生具有英语六级证书,那在报考公务员的时候会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考上的机会会更大。
你觉得这些“身份”对考公务员有没有用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本文编辑:阿零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侵联删)
篇3:杭州:大学毕业考上公务员要先下基层锻炼两年
从开始,全市各级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的公务员,录用单位确定后,原则上先下派到农村或社区工作两年。这是杭州市日前出台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规定的。
每个社区今后至少有一名大学生
据市委人才办介绍,为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快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社区建设,杭州市确定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底前基本实现全市每个社区都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目标;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到底前基本实现全市每个村都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目标。
今后,我市将根据农村和社区人才需求的实际,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招聘工作。招聘岗位一般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助理,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等。
今后公务员两年基层经验不可少
今后,两年基层工作经验,将成为新进公务员的必不可少的要求。
从年开始,全市各级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的公务员,录用单位确定后,原则上要先下派到农村或社区工作两年。下派期间的工资等待遇在被录用单位享受。
同时,全市各级前几年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录用的公务员,凡没有经过基层锻炼的,都要有组织、有计划地下派到农村和社区工作两年。
今后,年轻干部下基层锻炼将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对那些经过艰苦复杂环境和基层锻炼,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干部,要及时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对那些贪图安逸,不愿到困难艰苦的地方和基层去工作,或敷衍塞责的干部,不能提拔使用。
基层工作薪水待遇有财政保障
到农村和社区基层岗位上工作的大学生,聘用期间,大专学历的年总体收入一般将不低于当地上一年的职工平均工资(含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水平,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年总体收入一般将略高于这一水平。
市财政对5县(市)的村每聘用1名高校毕业生工作满3年的给予一次性补助,其中淳安县每名补助2万元,建德市和桐庐县每名补助1万元,富阳市和临安市每名补助5000元。
招聘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被国家机关或国有企事业单位录用的,由录用单位按照所任职务比照同等条件人员确定其工资待遇,并依据其在农村和社区工作期间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年限,合并计算为工龄。在今后晋升中高级职称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
3年后仍留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待遇还将逐步提高。对长期在农村工作、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根据本人意愿,其户籍可以在所在地的区、县(市)或乡镇落户。受聘高校毕业生3年期满后续签合同的,从第4年起由乡镇(街道)统一为其办理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单位缴纳部分由区、县(市)和乡镇(街道)财政共同承担。
考公务员研究生还可获加分
到村和社区工作满1年,且年度考核称职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在报考本省高校研究生时,考试总分可适当加分。到村和社区工作2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表现优秀、条件具备且有空缺职位的,可通过法定程序进入村、社区领导班子担任相应职务。到村和社区工作3年以上,且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在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时,也可享受相应的加分优惠政策。
篇4:如何备战“天下第一考”专家解读公务员考试
如今,报考公务员已成为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青年择业的重要选择。考生究竟该如何备考公务员?在公务员考试时应怎样运用答题方法?就这些问题,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供考生参考。
第一,考生要严格按照当年考试大纲的要求准备考试。
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每年的考试大纲都对考生有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考生仔细阅读,把考前有限的时间用到“刀刃”上。
第二,考生别搞题海战术,但考前需做几次模拟练习。
过多地做“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练习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只要通过做几次“自测”,真正弄懂考题的类型并掌握该用什么样的思路去解答就行了。
当然,找近一两年考试科目的“真题”进行“自测”也是个好方法,可以藉此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练习,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
第三,平时积累比临时突击重要,掌握方法比反复练习重要。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的考题覆盖面很广,只靠临时突击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关键是要平时注重对多种知识的积累,注重写作的练习。
考生还要熟悉并掌握“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的做题方法。
就“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而言,常有些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不完全部的考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常常是因为考生不熟悉做题方法。考生做题应掌握“先易后难”的原则,对于一些可能一时找不到正确答案的难题,那就放到后面采取“大胆猜测”法来做,不要在难题上耽误太多时间;另外,所谓难题也是因人而异的,比如数学专业的考生会将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这两部分的考题视为容易题,语文专业和新闻专业的考生,会将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考题视为容易题。
就“申论”而言,考生首先应具有鲜明的“角色认定”的本领,即要求考生以怎样的身份出现?是以普通公职人员身份还是以领导者的身份出现?其次是注意“限制性规定”,如字数限制、自拟标题限制、资料性质(是找教训的资料还是总结成绩的资料)的限制、归纳主题或主要内容时应透过现象抓本质的限制、提出对策时不要离开给定资料内容与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的限制、进行论证时主旨突出及申发式与申说式不同的限制,此外,还有近两年的选项判断与不要求确定主题就要提出对策并进行论述的限制,甚至要求写两篇不同论文的限制等等。
因此,平时知识积累中也包含做题方法的积累。比如,在平时阅读与练习中发现图形推理的规律掌握的少,有不少题目不会做,那就通过对各种图形进行归纳与分析,找出解题的方法并记牢。又比如,在平时阅读与练习中发现对申发式的写作要领掌握不准,那就应学习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并加强运用,直到熟练为止。
此外,平时应注意收集新题型与一些难题的做题方法。近些年的考试科目中,常出现些新题型与少量的难题(并非偏题)。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演练时多注意积累这些新题型与难题的做题方法,并力求掌握,到了考场上就成了胜出的“法宝”。
第四,要想在公务员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考生还必须加强心理锻炼。
考生平时应培养自己在笔试考场上遇到难题时不紧张、不慌乱,从容应对的能力;面试中的心理因素更为重要,有些考生就是因为平时没有面试的经历,到了面试考场上就过度紧张,从而导致失败。所以,如果有机会,考生在考前可以搞几次“面试演习”,或多参加专题辩论与演讲比赛,这对锻炼自己语言表达与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坚持实事求是、随机应变与自圆其说等应对面试的能力。
第五,对“考公”参考书与辅导班要有选择地购买和参加。
现今的“考公”参考书有多种,其中粗制滥造者甚多,高价者也不少。有的甚至将数年前出版的过时书的封面与扉页换成当年的就当新书卖;有的参考书对考题妄加预测,误导考生。所以考生购书时应注意挑选,看其是否有近一两年的有关考题的题型及其详解等内容。
现今的“考公”辅导班良莠不齐,有的主办者大吹教师是什么“辅导专家”,甚至吹成是“首席专家”、“押题能手”、“×城第一人”;有的主办方吹嘘自己有什么强大的“辅导团队”,而到实际上课时,主办方就随便找人讲讲,甚至有的冒名顶替,糊弄考生;有的主办方说什么他们的辅导团队中有不少人是“参与出题之人”。甚至还有的讲课者不懂装懂,随意发挥,胡乱点题、押题,误导考生。因此,考生如需报班时(或听远程教育的“考公”辅导课时),要精心挑选,看其是否按有关考试大纲讲解、是否能摘要讲解近两年的考试内容、是否深入浅出,将考试科目内容归纳得清清楚楚,使自己真正有所收获。以免上当受骗,贻误考试。
此外,现今,有的人在辅导中公开传授报考时的作假“策略”,诸如:什么“千万不能讲出自己真正的缺点”,什么“不能在表上填入自己所受过的纪律处分”,什么“不是党员的可填成是党员,不是××专业的可先填上,到录用时再‘随机应变’”等等。应该引起考生的注意,如果不实事求是的话,到时吃亏的只能是你自己。
篇5:四处赶考公务员的“考碗一族”
新华社资料图片转战数省 四处“赶考”公务员报考热催生“考碗族”4月,大学生找工作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上周在杭州举行的新春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招聘会——春季人才交流大会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进企业,不进公司,而是四处参加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不考到“金饭碗”,决不停下脚步。他们有一个很新鲜的名称——“考碗一族”。本报记者 章建森 实习生 肖云泽/文转战数省 四处“赶考”公务员报考热催生“考碗族”“考碗族”眼里只有公务员“早上的火车,投完简历,下午就回去。”上海某知名高校法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刘明,7日上午风风火火赶到杭州招聘会现场,一共投了10多份简历,全都投给了事业单位。和刘明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几个同学和朋友。他们和其他应聘者不同,不到处撒网,而是目标明确地只挑事业单位投简历。“我们(投简历)一般都不投公司。”刘明说,“我们就想当公务员,要是当不成,进事业单位也行。”刘明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国家和各省市公务员考试时间,其中中央国家机关、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江西省这5处的公务员考试时间和事业单位的招聘用黄色荧光笔标了出来,非常显眼。从11月26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到现在,刘明在半年时间里已经辗转了多个省份,参加了多次公务员考试。刘明的大四生活就是在考试中度过的。最早是国家公务员考试,是“去(上海)市区考的”。接着是省级公务员考试。他本来想上海和浙江的公务员都考的,但发现时间上有冲突,“上海是1月6日、7日考试,浙江是7日、8日考,没办法,只好放弃上海,选择了浙江的”。接着,刘明又参加了江西省的公务员考试。“江西虽然不如浙江上海,毕竟也是多一个选择。”这次刘明报考的是离浙江比较近的鹰潭的公务员。现在,刘明又在准备考江苏省的公务员了,4月9日报名。利用报名前的双休日,刘明来了一趟杭州。“知道今天杭州有场招聘会,有好几家事业单位,都挺不错的,就赶过来了。”刘明说。刘明找工作的方向十分明确,那就是绝不去企业。“我实在不喜欢进公司、企业,工作时间不固定,收入不稳定,经常加班加点,而且工作岗位也朝不保夕。”为捧“金饭碗”全国各地巡回考试和刘明一样,有这么一批毕业生,为了各种质地过硬的“饭碗”而奔波在全国各地的公务员考试之间,历经“考途”劳累却精神振奋。他们被称为“考碗一族”,在大学最后半年里为公务员职位和事业单位的岗位而“全国巡考”。“族”里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有个女硕士,很牛,一年时间考遍了湖南、北京、上海、江西、浙江、广东等10个省市。”根据“族内”的说法,考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就意味着拿到了“金碗”,省级公务员是“银碗”,地市级是“铜碗”,镇、街道一级最起码也是“铁饭碗”;而事业单位,虽然不如公务员,但也能算是“金饭碗”。“我有一张全国各个省份公务员考试的时间表,但是有选择地去考。”刘明向记者透露了他和他的“考碗一族”的价值标准:多考级别高的,如中央和省级的公务员,少考基层的公务员;多考经济发达省份的,少考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离家越近越好。“原因就不用说了吧。”“考碗”的开支是个不小的负担为了实现自己的“考碗梦”,“考碗族”首先必须面对不菲的考试成本。“报名、交通、食宿、通讯……随便哪一项都要花钱。”浙江大学大四学生周静(化名)说。在前后4个月的时间里,周静报考了中央国家机关、北京市、湖北省(老家)、浙江省的公务员,在“考碗一族”中,算是比较普通的了,可她还是觉得费用有点高。“报名费每门50元,资料费没底,自己看着办,也得好几百吧,还有交通费,更没底,不是寒暑假火车票也不能打折。”为省钱,“考碗族”也有自己的办法。刘明去江西考试时,就用同学的学生证买了一张半价的火车票,住的也是同学家。“吃可以将就,住可以住同学家、朋友家,但交通费,报名费,资料费什么的就没法省了。”周静说,这让她在大四学期几乎月月超支。周静给自己的考试预算是元,早已超支,不足的部分得硬着头皮继续向家里伸手。周静半开玩笑地说,她只担心费用问题,对考试难度倒不怎么担心,“全国各地都差不多,我们这类人,别的都怕,就是考试不怕”。每一只“碗”都热到发烫然而事实上考试并没有周静说的那么轻松。在上周末杭州的春季人才招聘会上,事业单位的172个招聘岗位的报考总人数高达6700多人,平均录取比例接近39比1,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杭州市就业服务局只推出了会计、计算机和管理3个岗位,但报名者却超过了600人,其中最热门的计算机岗位,竟然有将近400人报名;杭州市医保中心20个岗位的报名人数也超过1000人;连杭州市原种场的园艺岗位也有20多人报名。公务员考试的竞争同样激烈。今年1月,参加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有143626人,比20增长约12.4%,录取比例为38比1(年为30比1)。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总报考人数的72%。20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达53万人,仅录取12724人,报考与录取的比例约为42比1。“简直热得发烫。”一位“碗友”这么说。尽管这样,“考碗族”仍然往来奔波,并乐此不疲。吸引他们的,是这些“碗”的含金量。刘明并不讳言自己的想法:“我就是要走仕途。虽然考试很难,竞争很激烈,而且即便考上了,也要从基层干起,也很辛苦。但我认了。”“退而求其次,进事业单位也好。听说很多事业单位工资都很高的。”他对这两者的认识是,“在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工作,待遇又好,工作又稳定,使人有一种安定感”。适合自己的“碗”才是“金饭碗”但工作仅仅是待遇够好、够稳定就够了吗?毕业于上海某知名高校的张璐(化名),在工作一年后通过公务员考试,进了绍兴市一政府部门。“一开始挺兴奋,现在觉得有点后悔了。其实我不太适合机关生活。但之前我没想过这个问题,总觉得能做公务员就是好的。”宁波某区教育局的一名刚刚工作了一年的工作人员则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公务员不是所有人都能干的。考进去时会因为知道饿不死而兴奋,进去之后会因为发现不过如此而郁闷。”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朱法贞认为,“考碗族”的出现,是一种不太正常的现象。朱法贞说,从表面上看,考公务员或者进事业单位,这似乎是理性选择,因为这些岗位待遇中等,福利好,社会地位高,更重要的是受到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官文化”影响,很多考生片面地把当公务员理解为“当官”,他们认为只要能“当官”,付出再大的成本也值得。“对大学生来说,似乎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事实上,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朱法贞说,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人才,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合适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工作。“就我所知,很多人在进了政府部门之后就极其不适应。反而不如一些进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发展来得快。”盯着各种“碗”一哄而上,对其他工作岗位视而不见,结果很可能迷失了自己,也失去了找到更合适工作的机会。而浙江工商大学的一位教授则更简单地说道:“工作和人的关系,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总有一个是最合适自己的,但最合适自己的那个坑肯定不是非公务员不可。一门心思要考公务员,想进事业单位,都不是理性的想法。”篇6:中国第一考: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之重
公务员职业的种种显性和隐性的好处,加上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使得原来只是录用政府工作人员的考试,变成了全国高学历人才竞争最激烈的“中国最难的考试”
2004年10月18日下午,山城重庆万州区。
50岁出头的“棒棒”(搬运工)余继奎走在狭窄的人行道上,他的扁担不小心碰到了39岁的妇女曾庆容。争吵之中,曾打了余一耳光,而曾的丈夫胡权宗说了一句激起众怒而导致整个事件升级的话:我是国家公务员,出了什么事情花钱就可以摆平!
——11月份,在几位中国的社会学家的一次聚会上,这一事件,被作为了公务员考试热的一个旁注被提了出来。
“中国第一考”
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实在是热。
据人事部统计,2006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中央国家机关有97个部门8662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但到10月28日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截止日,全国总报考人数已接近100万,有36.5万人参加考试,在一些热门职位上,录取比例超过1000:1.
这意味着,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远远超过高考和考研,被许多网友称为“中国第一考”。
事实上,自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实行网上报名以来,报名人数就一路攀升,五年里分别达到32904、62268、121165、360240、541552人,增长幅度分别为89%、95%、197%、50.3%。
而且,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高学历的越来越多,一个盛行的说法是,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队伍是“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
连一些已经工作多年的人,也不耐寂寞而加入报考大军。数字显示,今年社会在职人员的报考人数显著上升,与去年相比提高了18.7%。
二十年的风水轮流转
事实上,万州“10.18事件”中的胡权宗并不是国家公务员,在次日凌晨的一次电视采访中,他承认自己是昊盛房地产水果批发市场的一名临时工。
社会学家举出这个例子想表明的是,在“公务员考试热”的情境下,民众对公务员那些隐晦而复杂的心理。
从一开始引进公务员考试的改革开始,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一直参与中国公务员考试的命题工作,他告诉记者:
“上世纪80年代时,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公务员考试作为一项重要的人事制度从国外引入中国,就此结束了政府机构遴选的非制度化特色,人事部和中组部制定了规定,叫‘凡进必考’,即国家机关凡补充人员都要通过考试。”
谢小庆介绍说,一开始公务员考试并不那么热,自1994年第一届正式的公务员考试起,至2000年,总共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员不过4万多人。
在80年代,中国的年轻人对职业的选择,并不以进政府机关为最理想目标。一项名为“中国青年的就业问题”的调查显示,1984年时,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对理工科感兴趣,追求的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
而到了80年代中后期,青年们开始重视经济收入,同样的调查显示,这个时期,对理工科感兴趣的大学生比例降到五成以下,89.3%的青年希望从事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高的职业;若“双高”达不到,则选“单高”,经济收入可以暂不考虑。
到了90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经商热”成为社会的聚焦点,大量的政府工作人员“下海”。不过,一位在当年就颇有影响的学者告诉记者,“公务员里那时真正下海的还是有资源有本事的官员居多,他们利用开始时的权力和拥有的便利资源为自己淘了第一桶金。”
到了1992年后,另一份名为《92青年热点透视》的调查报告显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是当时青年“最迫切需要”,成群结队的大学生开始踊跃奔赴沿海开放地区。
这种“好日子”在1995、1996年左右随着国家宏观调控而开始变得不再那么自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学艺说,“到了1995年,通货趋冷,银根紧缩,大量的下海者又纷纷上岸。”
而现在之所以出现了公务员考试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在分析了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的社会职业变迁之后说,“这和大环境相关,也和公务员职业在当前的社会地位相关。”
【哪种公务员一考上就是金饭碗,大学毕业就可以考(共6篇)】相关文章:
国家公务员考试祝福语2022-09-13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学八大原则2022-07-05
改变自己励志文章2024-05-10
精选大学生励志故事2023-03-25
会计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范文2023-06-15
杜甫“高考”也落榜2023-06-20
私人健身教练月薪过万元 北京持证者仅1000人2022-04-30
“小高考”只为学位2022-04-30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2023-03-18
大学计算机专业个人职业规划2022-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