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祖席得秋字》

时间:2022-10-02 07:40:3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韩愈《祖席得秋字》(共9篇)由网友“顽强的豆豆”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韩愈《祖席得秋字》,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韩愈《祖席得秋字》

篇1:韩愈《祖席得秋字》

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

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创作背景】

公元8(元和元年),韩愈的门生皇甫湜,在对策中触犯了宰相,牵连到其舅王涯。公元8(元和三年),王涯被贬为州司马,是年秋,复徙袁州。韩愈与王涯是同年进士,兼有与皇甫湜之谊,因而写《祖席》二首相送。一首云“得前字”,一首云“得秋字”,即分别以“前”字、“秋”字为韵。此选后一首。

【赏析】

首联是开题,主要写木落悲秋,古今同慨:“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淮南”即西汉淮南王刘安。他在《淮南子·说山》中,有“桑叶落而长年悲”之句。两句意思是说:淮南王当年曾悲哀秋来草木零落,而作者自己也见秋至而独自伤怀了。在古汉语中,“悲”和“伤”虽为同义词,但“伤”却比“悲”在感情上更深一层。特别加一“独”字,情味更浓,表示了诗人对朋友冤情的理解与悲伤。并切“秋心为‘愁’”之题旨。颔联承首联之意而再推进一步:“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意思是说:有情人见秋叶落本来就伤悲,更何况是在这愁心的季节要与好友相别呢?故人相别,已是痛苦难耐,更何况再加上羁宦之愁呢?“羁”是羁绊,“羁宦”相联,便有从京城外放为官,常常倍受监视、官身更不得自由之意。这一联中的虚词用得好;“况与”与“那堪”相搭配,至少有两点妙处:一是几层意思相递进,一层更比一层深入;二是这种“流水对”,转折轻灵,语气如行云流水,使人觉得似乎未用对仗,而实际上却是十分工稳的对偶。

颈联转入回顾友情和叙述今日之悲:“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上句暗用《淮南子·说林》篇中“有荣华者,必有憔悴”之意,下句用《诗经·风雨》篇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语,表示天时不利,忧思君子之情。两句意思是说,当年同科进士,本望同有荣华之乐;而今已成异路之人,愿与君子风雨同忧。此联用典自然贴切,读之不觉是在用典,而是出自肺俯之言。并且这种“不能同乐,便来同忧”的感情,更体现出友人间的关怀。

尾联归结到送别的`用意上来,劝朋友要想得开,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意思是:您不要以为属于江南西道(今属江西袁水流域)的宜春离京城太远,那里的江山如画,风光宜人,希望您能在那里畅快地游赏。言外之意是:千万不要以暂时的荣辱升降为念,要好好地保重身体,保持开朗的心怀。这比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在意义上更加丰富动人;因为王勃的诗只单纯表现了“身可离而心相近”之意,而韩愈的诗却替友人着想,提出了如何解脱精神苦恼的劝勉。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两个特点:1、诗人虽然写的是一首格律严格的律诗,但能一气呵成,明白如话;2、此诗的虚词用得好,典故用得活,叙述友情和劝勉友人,皆能情真意切,而在表现手法上却又不即不离,使深情厚谊溢于言外。

拓展阅读:《送进士刘师服东归》(作者:韩愈)

【作品介绍】

《送进士刘师服东归》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0卷。

【原文】

送进士刘师服东归

作者:唐·韩愈

猛虎落槛阱,坐食如孤豚。

丈夫在富贵,岂必守一门。

公心有勇气,公口有直言。

奈何任埋没,不自求腾轩。

仆本亦进士,颇尝究根源。

由来骨鲠材,喜被软弱吞。

低头受侮笑,隐忍硉兀冤。

泥雨城东路,夏槐作云屯。

还家虽阙短,把日亲晨飧。

携持令名归,自足贻家尊。

时节不可玩,亲交可攀援。

勉来取金紫,勿久休中园。

【注释】

①刘师服:唐时凡应进士举者皆日进士,得第则称前进士。此诗盖送师服下第东归。

②“犭屯”:同“豚”,小猪。

③腾轩:飞升。

④硉兀:突出。律兀冤,指才高而下第。

⑤阙短:匮乏。

⑥令名:美名。

⑦金紫:指称高官显位。

⑧中园:园中。指家园。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篇2:《祖席得秋字》韩愈

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

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创作背景】

公元806年(元和元年),韩愈的门生皇甫湜,在对策中触犯了宰相,牵连到其舅王涯。公元808年(元和三年),王涯被贬为州司马,是年秋,复徙袁州。韩愈与王涯是同年进士,兼有与皇甫湜之谊,因而写《祖席》二首相送。一首云“得前字”,一首云“得秋字”,即分别以“前”字、“秋”字为韵。此选后一首。

【赏析】

首联是开题,主要写木落悲秋,古今同慨:“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淮南”即西汉淮南王刘安。他在《淮南子·说山》中,有“桑叶落而长年悲”之句。两句意思是说:淮南王当年曾悲哀秋来草木零落,而作者自己也见秋至而独自伤怀了。在古汉语中,“悲”和“伤”虽为同义词,但“伤”却比“悲”在感情上更深一层。特别加一“独”字,情味更浓,表示了诗人对朋友冤情的理解与悲伤。并切“秋心为‘愁’”之题旨。颔联承首联之意而再推进一步:“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意思是说:有情人见秋叶落本来就伤悲,更何况是在这愁心的季节要与好友相别呢?故人相别,已是痛苦难耐,更何况再加上羁宦之愁呢?“羁”是羁绊,“羁宦”相联,便有从京城外放为官,常常倍受监视、官身更不得自由之意。这一联中的虚词用得好;“况与”与“那堪”相搭配,至少有两点妙处:一是几层意思相递进,一层更比一层深入;二是这种“流水对”,转折轻灵,语气如行云流水,使人觉得似乎未用对仗,而实际上却是十分工稳的对偶。

颈联转入回顾友情和叙述今日之悲:“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上句暗用《淮南子·说林》篇中“有荣华者,必有憔悴”之意,下句用《诗经·风雨》篇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语,表示天时不利,忧思君子之情。两句意思是说,当年同科进士,本望同有荣华之乐;而今已成异路之人,愿与君子风雨同忧。此联用典自然贴切,读之不觉是在用典,而是出自肺俯之言。并且这种“不能同乐,便来同忧”的感情,更体现出友人间的关怀。

尾联归结到送别的用意上来,劝朋友要想得开,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意思是:您不要以为属于江南西道(今属江西袁水流域)的宜春离京城太远,那里的江山如画,风光宜人,希望您能在那里畅快地游赏。言外之意是:千万不要以暂时的荣辱升降为念,要好好地保重身体,保持开朗的心怀。这比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在意义上更加丰富动人;因为王勃的诗只单纯表现了“身可离而心相近”之意,而韩愈的诗却替友人着想,提出了如何解脱精神苦恼的`劝勉。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两个特点:1、诗人虽然写的是一首格律严格的律诗,但能一气呵成,明白如话;2、此诗的虚词用得好,典故用得活,叙述友情和劝勉友人,皆能情真意切,而在表现手法上却又不即不离,使深情厚谊溢于言外。

拓展阅读:《华山女》韩愈

华山女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

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

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

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

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

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

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輧。

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

抽簪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

天门贵人传诏召,六宫愿识师颜形。

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

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

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

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

【赏析】

唐代皇帝崇道佞佛,到中唐时期,全国数以万计的寺庙道观遍布京城及州郡名胜之区,数十万僧民道士不仅广占田地,且受十方供养,以致“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这个势力庞大的僧侣地主阶级,不仅生活奢侈无度,而且四处招摇撞骗,蛊惑人心,成为社会的一大痈疽。韩愈一生“觝排异端,攘斥佛老”,或谏诤于庭,或笔伐于众,向封建宗教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诗的开头四句,作者以用漫画式的笔法,为读者形象地展现出佛教徒“俗讲”的盛况。中唐时期,京城长安,处处传来佛教徒撞钟击磬、吹法螺、讲唱佛经故事的喧闹之声,一直响到九重宫闱之中去了。这就是唐代佛教僧侣盛行的所谓“俗讲”。他们借佛经故事大肆宣扬崇佛之福和世俗之罪,恣意地诱惑、恫吓听众,而听的人却重重叠叠、密密麻麻,像水上的浮萍那样飘来荡去。“广张”,是大肆宣传的意思。“狎恰”,唐时口语,是密集的意思。作者仅用四句铺写,就把中唐佛教势力之盛和群众迷信的狂热劲儿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来了。

“黄衣道士亦讲说”等十六句铺写道教与佛教抗衡、转败为胜的经过及盛况;为了与佛教徒争夺听众和钱财,道教徒们登坛讲道,但在他们的法座之下,听众却如拂晓的星星,寥寥无几。道教徒们当然不甘心,为了挽回败局,于是巧施妙计,寻得一个世代崇奉道教的华山年轻女道士来长安讲道。“异教”,指佛教。因佛教从外国传入,非产自中国本土。“仙灵”,指道教。这个女道士洗妆拭面,擦脂抹粉,双眉画得又黑又长,浓妆艳抹地披上道袍登坛讲道。“帔”(pèi),道袍。这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女道士,她揣摸听众普遍存在好奇心理,所以她一方面故意紧闭观门,摆出一副道家真诀不能外传的样子,另一方面又暗中派人散布消息。“不知谁人暗相报”,不过是诗人使用反跌法虚晃的一笔。突然之间形势陡转,长安城里,如风卷浪,如雷振耳,车马连翩,万人填巷,一齐拥向这个清冷的道观,出现了观内观外,听众如云、立脚无地的场面;而众家佛寺,则人迹如扫。“骅骝”,这里泛指马。“缁軿(zīpíng),车的前帏后幔,这里代指车辆。这个女冠的美目倩笑,立即征服了这些善男信女,他们当场施献财物,“抽钗脱钏”,唯恐不及,法座之下,“堆金叠玉”,盛况空前。这一段看似极客观自然的铺叙,实际上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巧妙安排的。它一方面通过这场闹剧,形象地说明这次道教徒的转败为胜,并不是靠高深灵验的道法,而靠的是女道士的搔首弄姿,卖弄色相,实际上和那些倚门卖笑的娼妓并无二致。而佛教的经义和高僧们的如簧巧舌,竟抵挡不住一个青年女道士的红颊长眉,它的虚伪和脆弱便可想而知了。这场闹剧还使读者看到了那些善男信女们的精神之空虚和愚昧,其手法可谓一石三鸟。“天门贵人传诏召”十句写华山女冠的风流韵事和入宫秘密。这个女道士的姿色和风流,不仅轰动了长安市井,而且传入了禁宫深闱,赢来了六宫的召见,玉皇的颔首。“天门贵人”,指宫廷内监。“六宫”,指后妃们。“玉皇”,指皇帝。“归去”,回到天上去,这里借喻进到宫中去。“龙”、“鹤”,这里用以比喻车驾,渲染华山女入宫之隆重。诗的最后六句,写那些过去曾与华山女有过暧昧关系的“豪家少年”、浪荡子弟,以为华山女还在道观,仍象过去那样如蝇逐臭似地在道观周围一遍一遍地转来转去,并且买通人去暗表情愫。他们哪里知道华山女早已尘缘断绝,身处“青冥”,但事涉皇帝,不得明言,所以作者只得以“慌惚”之笔,写“慌惚”之事。托诸“豪华少年”的俗缘太重,“仙梯难攀”,虽然青鸟频遣,殷勤叮咛,仍是枉费精神罢了。这一画龙点睛之笔,把华山女入宫前与豪家少年的风流韵事和入宫后与皇帝不可告人的秘密写得曲尽其妙。它不仅通过女道士的秽行,进一步撕开了道教的虚伪外衣,也无情地撕破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冠冕堂皇的龙袍,所以查慎行说:“与杜老《丽人行》结处意同,而此更含吐蕴藉。”而儒学家朱熹则指责说:“亵慢甚矣!”通过这截然相反的评语,可以看到诗的讽刺力量。韩愈善于用小说式的手法写诗。他不仅用小说式的手法描写文人的坎坷身世和文化生活,乃至家庭生活的幽默小景,更善于用小说式的手法去描绘现实生活的重大题材。《华山女》就是一例。在这首诗里,作者成功地寓讽刺于写实之中,用漫画式的笔调,展现出一幅幅中唐长安佛道二教激烈斗争的风俗画卷。并通过佛道教徒自身的登台亮相,穷形极相地撕开了封建宗教庄严神圣的外衣,把它们用以欺骗民众的卑劣伎俩,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而且还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上自皇帝、下至市井小民的污浊社会风气。它揭露的深刻性和描写的生动性,是韩诗中最为特出的一首,所以有人说“《华山女》类传奇小说”。至于这首古体叙事诗结构上的转折顿挫、笔法上的虚实衬跌,语言上的平直浅近,风格上的古朴劲健,亦堪称韩诗中的上品。

篇3:《祖席得秋字》 韩愈

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

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创作背景】

公元8(元和元年),韩愈的门生皇甫湜,在对策中触犯了宰相,牵连到其舅王涯。公元8(元和三年),王涯被贬为州司马,是年秋,复徙袁州。韩愈与王涯是同年进士,兼有与皇甫湜之谊,因而写《祖席》二首相送。一首云“得前字”,一首云“得秋字”,即分别以“前”字、“秋”字为韵。此选后一首。

【赏析】

首联是开题,主要写木落悲秋,古今同慨:“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淮南”即西汉淮南王刘安。他在《淮南子·说山》中,有“桑叶落而长年悲”之句。两句意思是说:淮南王当年曾悲哀秋来草木零落,而作者自己也见秋至而独自伤怀了。在古汉语中,“悲”和“伤”虽为同义词,但“伤”却比“悲”在感情上更深一层。特别加一“独”字,情味更浓,表示了诗人对朋友冤情的理解与悲伤。并切“秋心为‘愁’”之题旨。颔联承首联之意而再推进一步:“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意思是说:有情人见秋叶落本来就伤悲,更何况是在这愁心的季节要与好友相别呢?故人相别,已是痛苦难耐,更何况再加上羁宦之愁呢?“羁”是羁绊,“羁宦”相联,便有从京城外放为官,常常倍受监视、官身更不得自由之意。这一联中的虚词用得好;“况与”与“那堪”相搭配,至少有两点妙处:一是几层意思相递进,一层更比一层深入;二是这种“流水对”,转折轻灵,语气如行云流水,使人觉得似乎未用对仗,而实际上却是十分工稳的对偶。

颈联转入回顾友情和叙述今日之悲:“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上句暗用《淮南子·说林》篇中“有荣华者,必有憔悴”之意,下句用《诗经·风雨》篇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语,表示天时不利,忧思君子之情。两句意思是说,当年同科进士,本望同有荣华之乐;而今已成异路之人,愿与君子风雨同忧。此联用典自然贴切,读之不觉是在用典,而是出自肺俯之言。并且这种“不能同乐,便来同忧”的感情,更体现出友人间的关怀。

尾联归结到送别的用意上来,劝朋友要想得开,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意思是:您不要以为属于江南西道(今属江西袁水流域)的宜春离京城太远,那里的江山如画,风光宜人,希望您能在那里畅快地游赏。言外之意是:千万不要以暂时的荣辱升降为念,要好好地保重身体,保持开朗的心怀。这比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在意义上更加丰富动人;因为王勃的诗只单纯表现了“身可离而心相近”之意,而韩愈的诗却替友人着想,提出了如何解脱精神苦恼的劝勉。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两个特点:1、诗人虽然写的是一首格律严格的律诗,但能一气呵成,明白如话;2、此诗的虚词用得好,典故用得活,叙述友情和劝勉友人,皆能情真意切,而在表现手法上却又不即不离,使深情厚谊溢于言外。

拓展阅读:韩愈读书三法

1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韩愈指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记事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阅读材料时要善于提炼与概括,拎起其基本要旨,以便于理解与记忆;而“纂言者”要善于深入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深层意涵与内容实质,进而写出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在韩愈看来,读书不仅仅是一股脑地埋头苦读,在自己的头脑中机械地堆砌大量的阅读素材,而是要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记忆,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记忆,不断增强对事物本质认识的能力,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这样,读书才能从“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的第一阶段进入到“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者焉,昭昭然白黑分矣……”的更高境界。

韩愈认为,读书不是复制性地背诵“古圣贤人”的陈词滥调,不是对前人成果的沿袭剽窃,而是在汲取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韩愈在文学上具有较深造诣,造语生新,自成一家。这与他读书“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是分不开的。

2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正如韩愈自己所言,他以“读书着文”为“业”。既然读书是为了作文,那么文章的内容就必须丰富、充实。要想文章的内容丰富、充实,就必须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要想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就必须有大量的阅读。韩愈阅读的范围相当广博。他认为,掌握和积累更多的知识是基础,否则学业就难以达到精深的地步。

“读书患不多”,读书应广泛涉猎,如果读书仅仅局限于儒家经传,那学业与知识面有些窄。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记载了韩愈“诸史百子,皆搜抉无隐”。韩愈认为,不但要读诸子百家的书,还要读一些史书,这样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

正如韩愈在《答侯继书》中所言:“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韩愈更强调要牢牢掌握所读书中的知识,不管是大的方面的思想观点还是细节上的知识问题,都不宜随便将之抛弃,而须对所获得的知识转化为己有。

3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韩愈读书是为了恢复儒学的“礼”“道”,弘扬循礼治国。因此,他主张倡导古文运动。他致力于整理古代典籍,以使世人明圣人之道。韩愈除了提供较为完整、准确的阅读范本之外,如对《荀子》《鹅冠子》《仪礼》等古代典籍进行了删校、辨伪的整理工作,他还详细提供了自己的阅读书目。

为了实现他恢复儒学的远大志向,韩愈读书思想开明,不拘泥于儒家经典的阅读内容。韩愈把学“道”与学“辞”结合起来,旨在为文明道。显然,这对于扭转六朝以来浮华空虚的骈体文有着重要作用。

在整理古籍等倡导古文运动的过程中,韩愈不畏艰辛,脚踏实地。正如他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在他那个时代,韩愈以读书学习为突破口,为扭转六朝以来浮华空虚的学风、文风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值得称道。

篇4:《祖席得秋字》韩愈唐诗鉴赏

《祖席(得秋字)》韩愈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祖席》,五言律诗,作者韩愈,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整首诗抑郁低沉,抒发作者对宦海沉浮的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心。

【原文】

祖席(得秋字)

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

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创作背景】

公元806年(元和元年),韩愈的门生皇甫湜,在对策中触犯了宰相,牵连到其舅王涯。公元808年(元和三年),王涯被贬为州司马,是年秋,复徙袁州。韩愈与王涯是同年进士,兼有与皇甫湜之谊,因而写《祖席》二首相送。一首云“得前字”,一首云“得秋字”,即分别以“前”字、“秋”字为韵。此选后一首。

【赏析】

首联是开题,主要写木落悲秋,古今同慨:“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淮南”即西汉淮南王刘安。他在《淮南子·说山》中,有“桑叶落而长年悲”之句。两句意思是说:淮南王当年曾悲哀秋来草木零落,而作者自己也见秋至而独自伤怀了。在古汉语中,“悲”和“伤”虽为同义词,但“伤”却比“悲”在感情上更深一层。特别加一“独”字,情味更浓,表示了诗人对朋友冤情的`理解与悲伤。并切“秋心为‘愁’”之题旨。颔联承首联之意而再推进一步:“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意思是说:有情人见秋叶落本来就伤悲,更何况是在这愁心的季节要与好友相别呢?故人相别,已是痛苦难耐,更何况再加上羁宦之愁呢?“羁”是羁绊,“羁宦”相联,便有从京城外放为官,常常倍受监视、官身更不得自由之意。这一联中的虚词用得好;“况与”与“那堪”相搭配,至少有两点妙处:一是几层意思相递进,一层更比一层深入;二是这种“流水对”,转折轻灵,语气如行云流水,使人觉得似乎未用对仗,而实际上却是十分工稳的对偶。

颈联转入回顾友情和叙述今日之悲:“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上句暗用《淮南子·说林》篇中“有荣华者,必有憔悴”之意,下句用《诗经· 风雨》篇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语,表示天时不利,忧思君子之情。两句意思是说,当年同科进士,本望同有荣华之乐;而今已成异路之人,愿与君子风雨同忧。此联用典自然贴切,读之不觉是在用典,而是出自肺俯之言。并且这种“不能同乐,便来同忧”的感情,更体现出友人间的关怀。

尾联归结到送别的用意上来,劝朋友要想得开,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意思是:您不要以为属于江南西道(今属江西袁水流域)的宜春离京城太远,那里的江山如画,风光宜人,希望您能在那里畅快地游赏。言外之意是:千万不要以暂时的荣辱升降为念,要好好地保重身体,保持开朗的心怀。这比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在意义上更加丰富动人;因为王勃的诗只单纯表现了“身可离而心相近”之意,而韩愈的诗却替友人着想,提出了如何解脱精神苦恼的劝勉。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两个特点:1、诗人虽然写的是一首格律严格的律诗,但能一气呵成,明白如话;2、此诗的虚词用得好,典故用得活,叙述友情和劝勉友人,皆能情真意切,而在表现手法上却又不即不离,使深情厚谊溢于言外。

篇5:《祖席得秋字》韩愈的唐诗鉴赏

祖席(得秋字)

韩愈

淮南悲木落,

而我独伤秋。

况与故人别,

那堪羁宦愁。

荣华今异路,

风雨苦同忧。

莫以宜春远,

江山多胜游。

篇6:《祖席得秋字》韩愈的唐诗鉴赏

元和初(806 ),韩愈的门生皇甫湜,在对策中触犯了宰相,牵连到其舅王涯。元和三年( 808),王涯被贬为州司马,是年秋,复徙袁州。韩愈与王涯是同年进士,兼有与皇甫湜之谊,因而写《祖席》二首相送。一首云“得前字”,一首云“得秋字”,即分别以“前”字、“秋”字为韵。此选后一首。

首联是开题,主要写木落悲秋,古今同慨:“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淮南”即西汉淮南王刘安。他在《淮南子·说山》中,有“桑叶落而长年悲” 之句。两句意思是说,淮南王当年曾悲哀秋来草木零落,而我现在也见秋至而独自伤怀了。在古汉语中,“ 悲”和“伤”虽为同义词,但“伤”却比“悲”在感情上更深一层。特别加一“独”字,情味更浓,表示了诗人对朋友冤情的理解与悲伤。并切“秋心为‘愁’”之题旨。

颔联承首联之意而再推进一步:“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意思是说,有情人见秋叶落本来就伤悲,更何况是在这愁心的季节要与好友相别呢?故人相别,已是痛苦难耐,更何况再加上羁宦之愁呢?

“ 羁”是羁绊,“羁宦”相联,便有从京城外放为官,常常倍受监视、官身更不得自由之意。这一联中的虚词用得好;“况与”与“那堪”相搭配,至少有两点妙处:一是几层意思相递进,一层更比一层深入;二是这种“流水对”,转折轻灵,语气如行云流水,使人觉得似乎未用对仗,而实际上却是十分工稳的对偶。

颈联转入回顾友情和叙述今日之悲:“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上句暗用《淮南子·说林》篇中“ 有荣华者,必有憔悴”之意,下句用《诗经·风雨》篇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语,表示天时不利,忧思君子之情。两句意思是说,当年同科进士,本望同有荣华之乐;而今已成异路之人,愿与君子风雨同忧。此联用典自然贴切,读之不觉是在用典,而是出自肺俯之言。并且这种“不能同乐,便来同忧”的感情,更体现出友人间的关怀。

尾联归结到送别的用意上来,劝朋友要想得开,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意思是您不要以为属于江南西道( 今属江西袁水流域)的宜春离京城太远,那里的`江山如画,风光宜人,希望您能在那里畅快地游赏。言外之意是:千万不要以暂时的荣辱升降为念,要好好地保重身体,保持开朗的心怀。这比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在意义上更加丰富动人;因为王诗只单纯表现了“身可离而心相近”之意,而韩诗却替友人着想,提出了如何解脱精神苦恼的劝勉。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两个特点:一、诗人虽然写的是一首格律严格的律诗,但能一气呵成,明白如话;二、此诗的虚词用得好,典故用得活,叙述友情和劝勉友人,皆能情真意切,而在表现手法上却又不即不离,使深情厚谊溢于言外。

篇7:古诗鉴赏祖席得秋字

韩愈

淮南悲木落,

而我独伤秋。

况与故人别,

那堪羁宦愁。

荣华今异路,

风雨苦同忧。

莫以宜春远,

江山多胜游。

韩愈诗鉴赏

元和初(806 ),韩愈的门生皇甫湜,在对策中触犯了宰相,牵连到其舅王涯。元和三年( 808),王涯被贬为州司马,是年秋,复徙袁州。韩愈与王涯是同年进士,兼有与皇甫湜之谊,因而写《祖席》二首相送。一首云得前字,一首云得秋字,即分别以前字、秋字为韵。此选后一首。

首联是开题,主要写木落悲秋,古今同慨: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淮南即西汉淮南王刘安。他在《淮南子·说山》中,有桑叶落而长年悲 之句。两句意思是说,淮南王当年曾悲哀秋来草木零落,而我现在也见秋至而独自伤怀了。在古汉语中, 悲和伤虽为同义词,但伤却比悲在感情上更深一层。特别加一独字,情味更浓,表示了诗人对朋友冤情的理解与悲伤。并切秋心为‘愁’之题旨。

颔联承首联之意而再推进一步: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意思是说,有情人见秋叶落本来就伤悲,更何况是在这愁心的季节要与好友相别呢?故人相别,已是痛苦难耐,更何况再加上羁宦之愁呢?

羁是羁绊,羁宦相联,便有从京城外放为官,常常倍受监视、官身更不得自由之意。这一联中的'虚词用得好;况与与那堪相搭配,至少有两点妙处:一是几层意思相递进,一层更比一层深入;二是这种流水对,转折轻灵,语气如行云流水,使人觉得似乎未用对仗,而实际上却是十分工稳的对偶。

颈联转入回顾友情和叙述今日之悲: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上句暗用《淮南子·说林》篇中 有荣华者,必有憔悴之意,下句用《诗经· 风雨》篇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语,表示天时不利,忧思君子之情。两句意思是说,当年同科进士,本望同有荣华之乐;而今已成异路之人,愿与君子风雨同忧。此联用典自然贴切,读之不觉是在用典,而是出自肺俯之言。并且这种不能同乐,便来同忧的感情,更体现出友人间的关怀。

尾联归结到送别的用意上来,劝朋友要想得开,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意思是您不要以为属于江南西道( 今属江西袁水流域)的宜春离京城太远,那里的江山如画,风光宜人,希望您能在那里畅快地游赏。言外之意是:千万不要以暂时的荣辱升降为念,要好好地保重身体,保持开朗的心怀。

这比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在意义上更加丰富动人;因为王诗只单纯表现了身可离而心相近之意,而韩诗却替友人着想,提出了如何解脱精神苦恼的劝勉。

篇8:韩愈《祖席》阅读答案

韩愈的《祖席》写的是一首格律严格的律诗,但能一气呵成,明白如话

祖席

韩愈

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

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注】 ①祖席:饯别的宴席。元和初,王涯因其甥皇甫湜触犯宰相而受牵连被贬,韩愈与王涯是同年进士,兼有与皇甫湜之谊,因而写《祖席》二首相赠,此其一。②宜春:地名,今属江西袁水流域。

(1)中国古典诗词往往以虚字传神。请简要分析第二联以“况与”与“那堪”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内心哪些复杂的感情。

(2)“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与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根据你的理解,结合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

参考答案

(1)“况与”与“那堪”呼应,表达了三种情感:①有情人本悲秋,此苦之一;②在这愁心的季节伤离别,此苦之二;③羁宦之愁,此苦之三。情感层层相递,一层比一层深入。

(2)示例一:韩诗好。诗人劝朋友要想得开,保持乐观的情绪。这里不仅有劝慰之情,而且替朋友着想,提出了如何解决精神苦恼的建议,比王诗单单表现身可离心相近的意思更为丰富、温暖、动人。

示例二:王诗好。豪迈宏放,赞颂了人间友谊坚不可摧,知音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即使千山万水也难以阻隔。诗句富有哲理,闪现着理性的光辉,这是韩诗所不及的。

《祖席》,五言律诗,作者韩愈,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整首诗抑郁低沉,抒发作者对宦海沉浮的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心。

篇9:韩愈《祖席》阅读答案

首联是开题,主要写木落悲秋,古今同慨:“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淮南”即西汉淮南王刘安。他在《淮南子·说山》中,有“桑叶落而长年悲”之句。两句意思是说:淮南王当年曾悲哀秋来草木零落,而作者自己也见秋至而独自伤怀了。在古汉语中,“悲”和“伤”虽为同义词,但“伤”却比“悲”在感情上更深一层。特别加一“独”字,情味更浓,表示了诗人对朋友冤情的理解与悲伤。并切“秋心为‘愁’”之题旨。颔联承首联之意而再推进一步:“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意思是说:有情人见秋叶落本来就伤悲,更何况是在这愁心的季节要与好友相别呢?故人相别,已是痛苦难耐,更何况再加上羁宦之愁呢?“羁”是羁绊,“羁宦”相联,便有从京城外放为官,常常倍受监视、官身更不得自由之意。这一联中的虚词用得好;“况与”与“那堪”相搭配,至少有两点妙处:一是几层意思相递进,一层更比一层深入;二是这种“流水对”,转折轻灵,语气如行云流水,使人觉得似乎未用对仗,而实际上却是十分工稳的对偶。

颈联转入回顾友情和叙述今日之悲:“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上句暗用《淮南子·说林》篇中“有荣华者,必有憔悴”之意,下句用《诗经·风雨》篇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语,表示天时不利,忧思君子之情。两句意思是说,当年同科进士,本望同有荣华之乐;而今已成异路之人,愿与君子风雨同忧。此联用典自然贴切,读之不觉是在用典,而是出自肺俯之言。并且这种“不能同乐,便来同忧”的感情,更体现出友人间的关怀。

尾联归结到送别的用意上来,劝朋友要想得开,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意思是:您不要以为属于江南西道(今属江西袁水流域)的宜春离京城太远,那里的江山如画,风光宜人,希望您能在那里畅快地游赏。言外之意是:千万不要以暂时的荣辱升降为念,要好好地保重身体,保持开朗的心怀。这比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在意义上更加丰富动人;因为王勃的诗只单纯表现了“身可离而心相近”之意,而韩愈的诗却替友人着想,提出了如何解脱精神苦恼的劝勉。

拓展阅读:对韩愈的评价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登临祝融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在南岳衡山传为佳话,历代文人以“开云”为题歌咏不绝。

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杨慎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赞岂在石鼓之下哉?”

因此四事,成为对衡阳人文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大文学家。

送钱给事赴虢州,送钱给事赴虢州刘得仁,送钱给事赴虢州的意思,送钱给事赴虢

描写雨的古诗

描写雨天的诗句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译文及赏析

描写雨天的唯美诗句阅读

武威送刘单,武威送刘单岑参,武威送刘单的意思,武威送刘单赏析

夏天下雨天的诗句

《桂林路中作》原文注释作者介绍

《客广陵》的原文注释作者介绍

胡笳弄的作者介绍与注释评析

韩愈《祖席得秋字》
《韩愈《祖席得秋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韩愈《祖席得秋字》(共9篇)】相关文章:

含有雨的诗句2023-06-13

带秋字的诗句2023-08-04

《踏莎行·祖席离歌》原文赏析2024-02-10

寒露的古诗2023-03-12

美丽的秋300字作文2022-06-26

寒露唯美诗词2023-05-20

秋分诗词2023-01-14

踏莎行晏殊阅读答案翻译赏析2023-08-30

寒露的古诗词2023-03-21

寒露的诗句2022-04-2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