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担郎经典散文(合集10篇)由网友“唐朝举重的荔枝”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货担郎经典散文,方便大家学习。
篇1:货担郎经典散文
货担郎经典散文
宁静的午后,村庄只听见恼人的知了时起时伏的“滋滋”声。这时,“当当当当当”的声音由远及近,从村口慢慢飘过来,“卖杂货啰——”一个中年男子肩上搭着一块白色的物件迈着结实的步子边吆喝边向村里走来。一支扁担,一副货担,手里拿着一个拨浪鼓,走几步摇晃几下,小木球欢跃地拍打着鼓面,肩上的扁担随着男子移动而有节奏地起起伏伏。
男子吆喝声被打断了,“卖杂货滴师傅,过来下呢。”村里六婶叫住了货郎,男人笑脸疾步迎了过去,找了块空地放下担子,用肩上的毛巾擦了下额头上的汗珠。六婶家里的镜子前些天被小儿摔坏了,正愁没有镜子了,凑过去透过左边一侧的玻璃盖板,六婶仔细地找寻镜子的踪影,货担郎平平的柜子里面的东西很多很杂,镜子并没有看到,就又走向另外一侧,依然没有发现自己需要的物件,六婶问了货担师傅,师傅笑呵呵地打开柜子,拿起一个隔层,才看到红框圆形的镜子。货担郎拿出来递给六婶镜子,也不急着问六婶付钱,“好姐嘞,屋里有水呗,先让我去喝口水吧?”六婶脸上露出了微笑,径直去家里倒了一碗野茶叶泡的茶水递给了货担郎,货担郎一口气把水喝完就把碗递给了六婶,六婶将拿碗的手放后背,继续扫看着琳琅满目的货柜里面的东西。货担郎又吆喝起来:“卖杂货啰——”,一会工夫就围上几个带着孩子的妇女,她们让货担郎拿出来扎头的皮筋,红的,黄的,粉的,绿的……在讨论着哪个好看,时不时还用手拉动下,看看是否牢固。
小孩儿则趴在玻璃货架上,眼睛死死盯着玻璃里面的铁皮青蛙和小娃娃,那些都是他们在家里没有见过的玩具,有的妈妈耐不住孩子要的急切,就买下来了,孩子拿了青蛙就带着伙伴蹦跳着离开了货担。
不一会,有个小男孩拿着几块牙膏皮过来了,货担师傅一看就知道孩子的意图了,因为牙膏皮是铝皮的',铝制品他们可以回收,故而一直以来可以拿它换点小物品,孩子拿它们换了2颗糖,然后就兴致勃勃走了。
女人们围着货担好一会,更多的是闲话家常嬉笑凑热闹,有的挑选了几个家用的东西,比如绣花针、缝补线等。有的就说说笑笑没有买什么了。货担师傅看看人渐渐散去了,盖上了单子,系好了绳索,挑起重重的货物摇起鼓儿向另外一个村庄走去了……
货担郎,80-90年代,我所记忆的这个独特的乡村行业,已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个时候就有这个行业的存在了,货担郎一般体质要非常好,翻山越岭,一天不停地在一个个村庄走着,还得挑着很重的担子,这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但是它却给物资匮乏的乡村带来的很大的便利。山区人出去集镇不容易,所以有的东西是货担郎给他们提供了方便。而小孩则只对他们带来的新鲜玩具很感兴趣,好新奇的东西。货担郎在行走中也同时传递了外面的新闻到这些山旮旯里面。一副货担,一双铁脚,走遍天下,就是货担郎的真实写照,乡下人总是质朴的,碰到饭点货担郎经过,总会主动叫他们到家里吃个便饭,吃百家饭也是货担郎的一个特点了。
拨浪鼓声回荡在我们那可爱的大山间,一个行人穿梭于其间,不停的走着,
走着走着,他的踪迹再也不见了;走着走着,扎堆聊天唠家常的人们也没有了;走着走着,山村也没有了。
篇2: 吃货散文
吃货散文
据说贪吃的人是饭桶,会吃的人才是吃货。
我认为吃货的标准至少有两条,符合两条标准之一,就可以算是吃货。一是能做几道降人的私房菜,这条适合我,但我的资历不算深。二是各菜系,甚至国外的洋菜都吃过见过,还能够说得头头是道,这条不容易。据说上海过去有一个顶级吃货,就符合第二条标准。但是,除了吃他什么都不会。他的前辈是很有钱的,因此把他培养得吃遍天下无敌手,最后把继承的万贯家财一吃而空。赶上新社会他没有技能找不到工作,陈毅知道后指示让他去锦江饭店品菜,人尽其才,亏得陈市长想得出。
我也是能做几道好吃的菜的,其中有一道干烧糖醋排骨,在我们一家吃货的评比中战胜了做了近二十年厨师的弟弟。悲催的是,我经常没有机会施展伸手,因为家里的成年人差不多都是厨房高手,他们嫌我动作慢。我生气,技痒难忍时就在厨房空闲时先下手为强。当然,公认鱼比肉难做,我做鱼只是一般,所以算是资浅吃货。为了证明我的吃货资格,我把干烧糖醋排骨的私房做法公布在文后。也许它不是我个人独创,但同样一道菜,下料、火候、工艺有所不同,风味就会迥异。我发在江山文集的小说《云深不知处》和《都市言情》中,对饮食文化有很好的演绎。
吃货男人下厨房,出手就会不一样。这里有个道理,虽然平常做饭、做衣服、带孩子的都是以女人为主,但优秀的厨师、服装设计师、摇篮曲作家却是男人多,甚至唱戏的女性角色京剧四大名旦都让男人给占了,为什么?因为男人喜欢研究,只有男人知道男人喜欢什么样的女人,然后在舞台上塑造她们。呵呵,这个说法女同胞们还别不高兴,因为不同性别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比如同样是用电脑,女人只想用来把工作做好,再有就是别把电脑弄坏了。男人会想,它是怎么做的.?能不能做得更好?很多男人总有拆开来看的冲动,甚至想自己装一台。女人只关心应该怎么样,男人更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如果那样好不好。从这点可以看出,女人踏实,细致,男人想法多,不安分。女人善做,男人善思,烹调也是一样,当然也有例外。有点扯远了。
吃,是人生是最基本的欲望之一,人生除了安全需要,就属这个需要大了。而且,这个欲望自古很少像其他欲望那样被禁止,出于贵族享受和社会安定等等的需要,朝廷一般是大力提倡美食的,毕竟这是太平盛世的景象之一。承平社会经常有禁酒的,但很少有禁食的。况且,臣民们专注于享受了,也许就分散了问鼎政权的心思。这也是中国自古崇尚饮食文化的政治原因。
也有例外,比如“染指”这个典故:春秋时,郑国的贵族公子宋和子家去进见灵公,走在路上,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动了起来,就把它给子家看,说:“以往我遇到这种情况,一定可以尝到美味。”子家不信。等到进去以后,看见厨师正准备宰甲鱼,两人相视会心而笑。原来,楚国人献给郑灵公一只大甲鱼。郑灵公问他们为什么笑,子家就把刚才的情况告诉郑灵公。等到郑灵公把甲鱼赐给大夫们吃的时候,也把公子宋召来,但下令不给他吃。公子宋发怒了,用手指头在煮甲鱼的鼎里蘸了蘸,尝到味道后扬长而去。郑灵公发怒,要杀死公子宋。公子宋和子家策划先下手,他们后来杀死了郑灵公。
臣下悍然违反国君刁难人的禁令而染指美食,至少算是率性而为的、有尊严的吃货。那个小心眼儿的一国之君,见不得别人高兴的郑灵公,因为请吃一只王八而招来杀身之祸,并且这个糗事流传千古,真是活该!看“灵公”这个谥号就知道他不是个好鸟儿。这个故事给后代君王一个教训:不让臣民染指食鼎,他们就有可能问鼎王权。
吃的典故是饮食文化的一个方面,除了染指,还有很多,比如“饕餮”。相传五千多年前黄帝战胜蚩尤,为了铭记战果,将蚩尤的形象铸在青铜礼器上,称之为“饕餮”,民间也有称为“吞口”的。这个形象只有一个脑袋,张开的大嘴占据了脑袋的大半,寓意是饕餮贪吃,把自己的身躯都吃掉了,只剩下一个头。此后饕餮就成为贪吃的代名词,它本来是带贬义的,但在现代广告词里经常用作褒义,比如“快来参加某某饕餮大宴吧”。
我见过的最能吃的人,一个是小时候邻家的一个大胖子。他买了一个大猪头,自己拔毛、洗净,用大锅煮了一天一夜。上午日出三竿,他把猪头摆在家门前的圆桌上,还有半瓶白酒,一碗酱油。然后他和猪头面对面,嘴对嘴,开吃。先撬开脑壳,挖出猪脑美餐,再各个击破,消灭残余……到下午结束战斗――自己一个人吃了一个大猪头,用了半天时间,吃了大约十几斤猪头肉。
另外一个是个胖丫头。一天清晨,我在小摊上买煎饼子(天津小吃),找了一个人少的摊子排队,排在我前面的只有一个胖姑娘,有多胖呢?只见她提着一篮子鸡蛋(怪不得她的后面没人排队呢),她的每套煎饼子放四个鸡蛋、两根油条。摊主一边做,她一边吃;做完下一套,她吃完上一套,前后吃了八套煎饼子。她一边吃着,还不停唠叨,说她家里是做生意的,从小家里就不拦着她吃,现在19岁了,不吃就难受,吃完刚才那些也就刚饱,顶不了两个小时。由此可以想见她有多胖。
说到天津人爱吃煎饼子,有一个笑话,说的是有三个民工在建筑工地打工,分别是山东人、四川人和天津人。连续半个月的中午饭,山东人带的都是煎饼卷大葱,四川人带的都是担担面,天津人带的都是煎饼子。这一天的中午饭依然如故,山东人一边骂老婆一边发誓,明天再给他带这种吃腻了的中午饭,就从这三楼上跳下去。天津人和四川人讲义气,也跟着他发一样的毒誓。第二天中午,山东人打开饭盒一看,二话没说,跳下楼去。四川人、天津人打开饭盒看了带的饭,也相继跳下楼去,结果三个人都摔伤被送到医院。医院里,山东人和四川人的老婆在哭诉:“你吃腻了也不说,人家以为你爱吃呢……”天津人的老婆哭诉的和他们不一样:“你个倒霉鬼怎么也跟着往下跳啊?你的煎饼子都是你自己买的啊!”呵呵,他们算不算桃园三结义的吃货?不过这是笑话,请勿模仿,毕竟安全的需求大于饮食的需求。
前面说了,贪吃的人是饭桶。暴饮暴食的人绝不是吃货,可以说吃饱了再吃就是毒药。自从人类产生到现在,整个人类的历史几乎都是饥饿的历史,也就是说全人类从远古至今基本上是饿过来的。多数人能吃饱、吃得过饱甚至能够暴饮暴食,只是最近数十年间的事情。因此,本来人类的身体千万年来已经适应了长期饥饿或者饥饱无常的状态,对于突然饱食终日,养尊处优难以很快适应,也就是人类进化的速度难以跟上。人体难以处理突然增加的、太多余的高营养,于是就产生了诸多的“富贵病”,比如肥胖症,比如高血压、血脂、血糖,引起心脑血管、代谢系统疾病等等,而这些疾病往往不能根治,只能有限控制,终身服药。
不能适应过量地摄入高营养而引起的种种疾病,也都体现在了家养的宠物猫、狗等身上了。所以过去的饮食观念如什么“早吃好、中吃少、晚吃饱”等等,需要重新审视了。尤其晚餐吃太饱造成心率偏高,心脏不能休息,导致疾病,对老病弱者不利。所以,只要不是重体力劳动者,每顿吃八九分饱就可以了。可是,中国自古崇尚饮食文化,于今更是发扬光大,要做到节食保健是多么难啊!
吃什么,怎么吃,也能反映食客自身的素养,为此我写过一篇《自助餐一幕》,有兴趣的看官可以一读。还有,关于吃肉杀生的问题,我曾有过一番议论:人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对等级低的动植物有着生杀予夺的主宰权利。但是现代的人们越来越明白了,动植物作为地球资源,人类对它们存在不可或缺的依赖性,应该得到保护和善用。同时,对于家禽家畜来说,它们也是能够感知痛苦的生命,它们没有表达能力,又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它们既然给人类提供了役使和食物,理应得到善待。作为食物,我们可以杀死和食用它们,但最起码的,我们要尽可能地不去侮辱和折磨它们,缩短和减少它们的痛苦。这种善待反映了人对于自然界的态度,尤其,如果在肉类食物相对充裕的时代,还要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或者猎奇的欲望,而把屠刀挥向与人类感情更亲近的猫狗宠物,以及其他千奇百怪的野生动物(比如当年引发非典的果子狸),这种行为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的自身素养和对待他人的态度。儒家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表达的就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是仁心而不是迂腐。有素养地吃,也应该是吃货的标准。
因此,做饭桶还是做吃货,大家不得不慎选啊!
干烧糖醋排骨(独家秘制,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雕虫小技,美食大家,到此止步。)
配料:
肋排2至3斤(可以带点肥的),盐,白糖,醋(不要白醋),干淀粉、植物食油,大茴(大料),白胡椒面,干辣椒,整根大葱1至2棵,姜块。(土著中国人做肉不用味精)
步骤:
1.将肋排剁成寸段,每段1至2根骨头,将排骨放大锅里,水放到与肉平齐,大火煮,沸腾2分钟熄火。倒去脏水,净水冲洗2-3遍,控干水备用。(这叫做“焯肉”,为了去污、去腥、收紧肉质)
2.炒勺放3两油,中火(火苗在锅底垂直不拐弯)加热,加3大勺白糖,用铁铲尖不断搅拌至糖融化、起泡沫,待泡沫散尽、油色暗红时迅即倒入(沿锅边滑入)排骨,大火,不停翻炒至有些排骨表面焦黄,加入少许酱油,至颜色均匀即可。(这叫做“炒糖色”或者“红烧”,不只是为了颜色,更是为了味道,这是中国特色。火候很关键,排骨放早了不红,晚了就糊了。当心热油溅到身上)
3.加净水至淹没排骨(当心热水溅出),姜块切大片、整大茴两个放入,盖盖儿,大火煮开后文火(小火保持汤水小沸腾)炖40分钟,中间可以翻一、二次,注意不要烧干。(绝对不能用高压锅,否则就毁了,后面还要翻炒,成脱骨肉泥了,而且高压锅炖的不香,速成=垃圾)
4.小碗倒4两醋,加入1勺糖(根据喜好酌量)、3大勺干淀粉、适量白胡椒面(依口味)调匀备用。大葱剥皮洗净,整根竖剖两半,再斜切寸段备用。
5.揭锅盖,依口味加适量盐,喜辣的可适量加入数个干辣椒(不可太辣),大火不停翻炒至水干、出油。(这叫做“收汤水”,为了把熬出来的美味还原到排骨中)
6.备用的醋淀粉再次调匀,倒入炒勺翻炒至水干、出油,撒入葱段,熄火翻匀。(这叫做“倒炝锅”,为了保留葱香。锅里粘满淀粉无碍,但不要吃它)
7.出锅盛盘,净水泡锅。胳臂都酸了,甩一甩,夸张地大声抱怨,让女友揉揉,饭后让她洗炒勺(粘呼呼的都是油,嘿嘿)
特点:
这道菜的特点嘛……我想听你说,呵呵。
篇3:阿尔斯郎散文
阿尔斯郎散文
在西域生活的这些年里,我常常对一些叫起来朗朗上口的人名地名萌生起了情趣。比如吉里格朗,蒙古语意为“幸福的河流”;古丽斯坦,维吾尔语“花城”的意思;乌拉斯台,蒙古语“白杨树沟”的意思……
这样的地名形象而生动,一提起,脑海中霎时间便会浮现出潺潺流淌的河水,五彩斑斓的鲜花,郁郁葱葱的树木哗哗地响着。
这回,我要去的一个地方叫阿尔斯郎。
阿尔斯郎,多么响亮上口的一个名字。记得十余年前我读过一篇《重归阿尔斯郎》的散文,说阿尔斯郎是蒙古语,意思是像狮子一样的石头。或许是那篇文章笔墨酣畅文笔优美给我以性情陶冶之故,也或许是阿尔斯郎叫起来响亮清脆动听的缘故,我深深记住了这个地名——阿尔斯郎,它位于伊犁河谷尼勒克县加合斯台乡,是天山脚下一个有着百余户人家的牧业村。
那天,我们乘坐的越野车在白茫茫的雪原上一个沟一个沟爬爬上下地行驶着,后面的一辆桑塔纳轿车还不时陷进雪窝里,非得我们的车辆使劲拉才能继续行走。
当我们左拐右转爬上一条数百米的沟壑,又穿过一片树叶早已落尽空荡荡的白杨树林,便见几幢红砖砌成的瓦房立在面前。一家一户的院落里空空荡荡的,没有一点喧哗声,只有三三两两的牛羊闲散地咀嚼着金黄色的秸秆和麦草,闻听汽车声纷纷扬起头来,一边继续咀嚼着,一边瞪大了眼睛好奇地看着驶过来的或红或黑的轿车。
汽车驶到一处白色的砖混围墙前停了下来,左边有一铁制的栅栏,右边的墙壁上挂一铜色的牌子,上面写着:加哈乌拉斯台阿尔斯郎小学。
加哈乌拉斯台是什么意思呢?问同来的一少数民族,答曰:是哈萨克、蒙古复合语,意为“河边的杨树”
他这一说,我的眼前又忽闪过刚才见到的那些光滑挺拔的白杨树,白杨树是新疆极普通的一种树,它随处可见,只要有人家房屋,只要有潺潺的水系流过,河两边或河滩上就会有白杨树。春天的时候它翠绿挺拔,夏天的时候它挡风遮雨,秋天的时候它金黄一片,即使冬天它也显露着苍劲的筋骨直刺苍穹。而牧民的家园大多是依靠着白杨树支撑起来的,因而他们喜欢找有白杨树的地方安家,即使没有白杨树,他们来了也会在房前屋后种植起一棵棵白杨树。不是有一首唱遍大江南北的歌《一棵小白杨》吗?那首歌唱得就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某边防哨卡,而歌中唱的那棵小白杨树就是一位伊犁河谷的农村妈妈带给部队儿子种植在哨卡边上的。我在一九九九年的夏天去过那里,那时那棵小白杨已长成胳膊腿那么粗了,白杨树像一个哨兵,陪伴着一代代边防军人,守候着祖国的边防.白杨树是伊犁各族人民的钟爱啊……
正想着,一阵“叮铃铃”的铃声响起,随之两幢白色水泥砖房的所有房门被撞开了,“哗”地涌出一群群活奔乱跳的孩子,他们像春天的燕子一样,欢快地笑着跳着含着叫着,使寒气弥漫的雪原顿时充满了生气。
孩子们大多身穿五颜六色的羽绒衣,也有穿着蓝白相间的学生服,里面套着白花花的羊皮袄,一个个小脸上堆着灿烂可爱的'笑容。
这是一所哈萨克语小学。6个年级6个班,全是哈萨克族小孩。据我所知,十多年前,哈萨克族牧人的孩子大多不能正常读书。他们随父母逐水草而居,或在高高的山梁上,或在郁郁葱葱的水渠林间,或在那个避风而牧草丰厚的山窝里,虽然自由而烂漫,但终究无书可读,要读书就得骑马或步行几十里的山路,倘使寄宿制的话,一个星期可以来回一趟,倘若不是,那就得天天跑了,辛苦不说,主要还是太艰难了,常常是顶着星星出门,披着月亮回来,碰到大风雪天,迷了路,还得大人四处寻找。
如今好了,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在政府的大力帮助下,他们的父母们逐渐定居下来,政府在家门前办起了学校,我们所见的这两幢砖混水泥房,就是前两年建成的。
走进窗净明亮的教室,漆黑的黑板上用哈萨克文和汉文书写着的:“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向你致敬!”旁边画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这个时候的我,心里暖洋洋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欣慰感。改革开放的硕果已在偏远的农牧区显现出来,牧人家的孩子再不会为上学路远而犯愁了,他们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沐浴着阳光雨露,生长着欲展翅飞翔的翅膀,他们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未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兴旺和发展的前景……
“叮铃铃”,一阵铃声响过,孩子们又潮水一样涌进来,噼里啪啦地忙乱了一阵,而后端端正正地坐着座位上,瞪着一双双好奇而又稚嫩的大眼睛看着我们。我想,他们一定是这么久以来第一次见到有这样多的车这样多的人来到他们这个小地方——阿尔斯郎,来到他们这所小学校——加哈乌拉斯台阿尔斯郎小学。而且我还忽然发现,他们那一双双好奇而大的眼睛,有的乌黑明亮,似一汪黑幽幽的潭水;有的则是蓝灰色或金黄色的,如玉一般,如大海一般,一闪一闪,像是轻轻吹起了一股蓝色的风。我记起一位学者说过,伊犁是古代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汇聚地,那种文化美妙结合的结果,常常会从后人的皮肤、头发、眼睛里闪烁出来。伊犁是一座宝库,也是各类民族和人种汇聚的地方。据说,最早在伊犁河谷活动着的人群不是月氏人,也不是乌孙人,而是塞种人,而塞种人是古代伊朗人的一支,所谓伊犁(音义伊犁)就是古伊朗语。至于究竟是什么意思,谁也说不清楚,现代人只从汉字的字面上来解释其含义,其实不然。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前不久参加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那是伊宁市塔塔尔族学校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给予保护的挂牌仪式上。那天闻讯赶来参加的人有许多个民族,大多碧眼金发高鼻梁,他们说,早年在这个拥有80多年的学校接受过教育。年轻一点的,都称自己是塔塔尔人。塔塔尔族是祖国56个民族之一,在新疆有5000多人。可在俄罗斯,有个塔塔尔共和国,有数百万人呢!集会上,我见一个黑发黑眼睛高鼻梁的小伙子,我说你不是塔塔尔人吧?他笑着说:父亲是,母亲是维吾尔族。他见我笑了,又慌忙补充道:怎么办呢?塔塔尔人越来越少,你总不能不让我们结婚吧?我听了哈哈一笑,他也哈哈笑起来。我说,看你这鼻梁那么高大直挺着,我想肯定是欧洲那边的,可看你黑眼睛黑头发,又想你是这边的。说着我们俩都哈哈笑起来,而我在笑声中仿佛看到一些历史的烟云在天空里丝丝缕缕地飘着,他们一会聚集着,一会又悠忽着飘散了,不久又聚集起来……
当那些哈萨克族年轻的教师们知道我们是来做九年义务制验收检查工作的,眼睛里即刻放出闪亮的光芒来,他们毫无困难地用汉语和我们交流着,我因此知道,他们的教学活动还是与城市里的学校有所区别的。这种区别在于,他们在秋天天冷时节把随父母放牧回来的孩子集中起来,一直学习到来年的六月下旬,这个时候,一年的学业已经完成了,天气炎热,酷暑难耐,于是他们便与和父母一起,驱赶着牛羊,晃晃悠悠地哼唱着悠悠扬扬的牧歌,步入绵延无尽的茫茫大山里去了。绵延起伏的苍茫天山啊,那里天空碧蓝,白云飘飘,有苍鹰久久地在天空中盘旋;那里绿草茵茵,泉水潺潺,有各色野花开遍满山峡谷;那里有郁郁苍苍的深黛色的雪岭云杉,雪岭云杉上面是皑皑的雪山,那里有耀眼的阳光,有缠绵洁白的云朵;雪山下的森林里有迅猛灵巧的雪豹,到了夜色沉沉的时候,也有野狼的嚎叫,不过不怕,哈萨克人有牧羊犬,只要羊群不走失,狼是不敢近前的。
我这样听着想着,似乎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哈萨克人为什么那么纯朴善良,热情好客?为什么他们自古以来就崇拜大山,仰慕英雄,血性和气质如天山上的冰川一样?我想,这或许与他们的生活的习性有关,因为他们始终不愿意离开大山和草原,始终与大自然相伴,他们是大自然,大自然就是他们。大山给了他们刚强的翅膀,草原给了他们辽阔的心胸,雪山给了他们圣洁的灵魂,河流给了他们音乐的琴声……
整齐而朗朗的读书声响起来了,我脑海中又忽闪过几个字:阿尔斯郎。
阿尔斯郎,狮子一样的石头,一个多么富有想象力而又刚强如英雄般的名字啊!
篇4:读书郎散文
读书郎散文
听到《读书郎》这首歌,是在杏坛重蘸春风之后。
那是一个星期天,村里有位八九岁的儿童,侧骑体大如山的水牛,在禾苗青葱的田间小嵘戏拍痢M范ケ汤度绾的天空,和清新鲜艳的太阳。那儿童忒恣情,放开嗓门用了天然的声音,把歌声释放在天地间。
“小呀么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不怕那风雨狂……”
时在五月,夏花灿烂,熏风弥漫。那孩子满面未经雕琢的淳朴和欢欣,目光中跃动着幸福和希望,虽然饱满的额头泊着汗珠,但每一粒汗珠中都卧着一轮太阳。
牛儿揿了头纳着岜叽渎痰牟荩汁水汪洋的草儿经过咀嚼,溢出柔润爽嫩的清香。一两只粉中沁黄的蝴蝶,在有些木讷的牛头前翩翩。歌声飞起来时,牛儿突然擎起朴拙的头颅,支起耳朵,欣赏起背上娇儿的歌声。蝴蝶更欢快地鼓翅。牛儿的心灵受歌声的滋润,发出表达欲望的芽儿,于是张开阔气的嘴,对着太阳“哞――”地唤了一声。
这一声唤得阳光宽大而慈祥,让流到此处的`灌河柔了几柔。放眼望去,一只抟风戏云的雄鹰在蓝汪汪的天空翱翔。河滩芦苇荡中,斥决起而飞,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与同伴嬉闹于苇丛柳林之间。
那孩儿依然旁若无人地唱着,滋得美。
田中干活的一位老汉问:
“娃子,读书干啥?”
“读书?”那孩儿挠挠头,拍拍从敞着的衣襟袒露出来的被阳光炙黑了的肚皮,说:“读书可以懂道理;学科学,让稻子一亩打两千斤!”
老汉“呵呵”地笑起来,说:“你吹吧,你个小娃子也敢牛皮哄哄?”
那孩儿说:“真的,不吹牛。老师说的。”
说完,那孩儿起立于牛背之上,昂起头,把歌畅快地唱下去。天地无限宽广,铺陈开去的是碧绿或葱翠的禾苗,绿的风和朴素的音符在天地间跳跃嬉闹。
是夜,全村响遍了孩子们稚嫩的歌声:
“……只怕先生骂我懒哪,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在我上学的时候,根本没有听过这样朴实无华、发自内心的歌。书包里装的,多是阶级斗争那冷硬的文字。
那夜虽然没有月亮,但星星欢快地眨着眼睛。
篇5:家乡吃货散文
家乡吃货散文
“吊罐肉”就是山里人用“吊罐”熬熟的肉。“吊罐”在那年那月,是家家必备的炊具,生铁铸成,粗拙蛮实。
白河的资深“吃货”们都这样埋怨:“吊罐肉”的名称和熬“吊罐肉”所使用的工具虽然都没变,但是,就是再也找不回记在“死心肝”上的那个味了。
是啊,这个很有怀旧感的“吊罐肉”,还依旧是这个名字,依然用“吊罐”来熬肉。那种很有些岁月的味道究竟去哪儿了呢?
我也算得上是一个“二不跨五”的吃货了,我认为味道一定与加工美食的工具有关系。电饭煲蒸米饭就是没有铁锅蒸米饭味道香。用燃烧煤气来蒸米饭又没有柴火烧出来的米饭味道正。同理,你吃的“吊罐肉”还是不是那年那月的“吊罐肉”?熬“吊罐肉”的燃料还是不是那年那月的花栎木疙瘩?还有,吃“吊罐肉”的氛围还有没有那年那月的氛围呢?
记得曾经住在山旮旯里,那年月虽然“穷在深山”,但“有远亲”,一到寒冬腊月,外面漫天大雪,屋里其乐融融。一家人围坐在木疙瘩火很旺势的火炉边,“吊罐钩哒子”从屋梁上吊下来,伸到火炉正中央,钩上挂着一个很蛮实的且能装大半桶水的吊罐。吊罐中咕咕嘟嘟响的是用斧子,剁成一节一节的猪蹄子肉。时不时地有肉汤从吊罐盖旁边溢出,撒落在火炉中红黄的火苗上,发出“滋滋滋”勾人魂魄的声响。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香气萦绕着暖烘烘的屋子,戏弄着每一个人的嗅觉,蹂躏着每一个人的肠胃。这时,母亲端来堆得满满一大葫芦瓢的已经切好了的白萝卜坨儿和胡萝卜坨儿,我赶紧揭开吊罐盖,母亲慢慢倒入萝卜坨儿,偶尔溅起几滴油汤散落在我的手背上,麻麻的',痒痒的,一点都不觉得疼。倒进了萝卜坨儿的吊罐更充实了,猪蹄子已被深深地埋入萝卜之下。我想象着猪脚已经有八成熟了,还有两成是同萝卜一起熟的。八成熟的猪蹄子最好吃,撕扯着吃,转起圈儿啃,使劲儿嚼,两手沾满了油水,嘴角直淌油。母亲用汤勺在我眼前摇晃一下提醒了我,我从美丽的童话世界里走出来,赶紧盖上吊罐盖。
父亲就用火钳把木疙瘩捅一捅,火更旺了。不一会儿,好听的“咕咕嘟嘟”、“滋滋滋”的声音又重新响起来了,猪蹄子有了萝卜的陪伴,香味格外敦厚有趣了。我们在这敦厚有趣的气味之中,听着老爷子讲着我们已听了几十遍且能顺溜倒背的老古今。
从前有两亲家,一个姓张一个姓李。亲家张煽经会念“防贼”咒语。亲家李的家经常遭贼,就准备了一桌酒菜向亲家张求教。其实亲家张哪有什么防贼咒语,只不过是在亲家面前吹牛罢了。酒过三巡,亲家李催亲家张赶紧教念咒语,亲家张心里很着急没有咒语可念。亲家张正感到不好意思的时候,无意看见一只老鼠在屋梁上跑来跑去,于是就随口念到:你过去我看见,回来我看见,你用爪子捋胡须我也看见。亲家张十分郑重地嘱咐亲家李,就这样念咒语,每天念三次,每次念三遍,切记,切记!恰巧在当天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有一个小偷准备入室偷盗。忽然有鼾声和说梦话的声音传来,小偷十分害怕,准备进另一间没有鼾声的屋子去偷东西。这时,只见一个人说着这样的梦话:你过去我看见……小偷听到以后更加害怕,怀疑自己已经被发现,准备轻手轻脚退出去。梦话又说:回来我看见……小偷惊呆了,用手托着下巴沉思,梦话又说到:你用爪子捋胡须我也看见……小偷骇得一溜烟地跑了。
我们依然大笑起来,我依然笑得眼泪八撒的,屋子里充满快活的空气,快活的空气中夹杂着浓浓吊罐肉香,酝酿着荡漾着。我敢肯定这香味已经传到田野间的小路上——父亲已把甘榨酒煨得滚烫尖。我赶忙搬来一个小桌桌放在火炉旁,铺上碗筷酒盅。母亲先给老爷子挑两坨子软和一些的猪蹄子肉,然后再给我们分发——深藏在萝卜深处的有限的几坨子猪蹄子都分发到我们的碗中。萝卜和肉汤是随便吃随便喝的,嚼一口蹄子肉,吃一口萝卜,再喝一口汤,那气氛,那感觉,那味道……岂是现如今的人所能享受得到的?
哎,我也不禁嗟叹,今“吊罐肉”非昔“吊罐肉”,此“吊罐肉”非彼“吊罐肉”,真有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感慨!你觉得呢?
篇6:卖庙郎散文
卖庙郎散文
小时候印象很深的一篇课文,鲁迅的《社戏》,三五伙伴,偷罢毛豆橹长桨,几近灯火观花腔。虽然鲁迅最为世人称赞的一直都是他针贬时弊并又鞭之入理的杂文,但是他的这些小故事,小散文,也着实显出了大师的小情怀,无论是月下闰土,还山间迅哥,无不让人觉得朴实,就像我平日里都能见到的那样,几陇瓜地,一条小河,三五星辰,几点社火……
在外时间久了,偶尔回来,会觉得家里与外面确实有着太大的区别。这里没有随处可见的大超市,没有挤不完的大公交,没有堵不尽的大马路,也没有遍数珍馐的大饭店。能有的只是望不断边的山壑丘陵,夹杂其中的农田,村落,以及不时在山间滚过的羊群,泛着雪白映衬在青绿之间。
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我的爷爷,我的奶奶,我的父亲母亲,他们的脸上有着与土地一样的颜色,他们在土地里翻食,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断的用脚步丈量了这里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垄田埂,把汗水滴落在土地里,滋润出一粒粒饱满的庄稼。他们活在这片土地上,与脚下的黄土有着不可阻隔的感情,就像臧克家在《泥土的歌》里写到的那样:“”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土地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让他们深爱而又敬畏,生于斯,长于斯,而又老于斯。他们这一辈子也许就像田地里长出的一棵庄稼,在土里破芽,在土里生长,结出丰硕的果实,然后在土里死去。
但土地的厚重所给予他们的远不止一餐一粥,更带给他们独有的喜爱及艺术。就像城市人喜欢看电影,喜欢看演出,喜欢跳舞唱歌一样,乡下的人们总是对大戏有着太多的热情。
夜清凉,天上一点星光,地上一片银亮,大戏一场。
乡下人爱戏,懂戏,更识戏。一段青衣上场,一颦一笑一甩袖,还没等你开口,底下的`人们已把你摸透了七七八八,几斤几两,什么水平,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因为他们知道戏在嘴上,更在身上,更在脸上。虽然很多时候他们都是缄默而且腼腆的,但此时此刻一个个仿佛俨然都成了专家,他们评头论足,毫不客气的挑剔你的不足,嘲笑你的失误,严格的几近苛刻。但是如果你真的技艺娴熟,唱腔自然清晰而又不做作,真的用心把戏做足,他们又毫不吝啬自己的掌声,他们甚至会站起来为你叫好,掌声雷动之处一改平时的拘束与沉默。
我从小跟着祖辈们看过不少的戏,散折子,大挑梁,长的短的听了着实不少。但是用我爸的话说,我却不识戏。快餐式的思想意识让我在听戏的时候总是把大多的精力放在了故事情节上,可是戏曲却是一种慢套路的艺术,它的故事发展是很缓慢的,可能一个推杯换盏的客套场面就能唱上半天,可是这也正是它的精华所在,它让你品味的是一个过程,以及各个表演者出彩的动作或者唱腔。故事的巧妙性也许会让戏曲的内容得到升华,但肯定不是它的精髓,其实,很多戏曲的故事都是很老套的,才子佳人,针线簸萁,永远都是相似的主题,但是各个表演者的不同风格就能表现出迥异的美感。所以,南辕北辙的意识形式让我看戏颇多,确不得精髓。
其实,我知道,看不懂戏或者不知道怎么看戏的人远不止我一个,作为年轻的一代人,生活越来越快的节奏,导致已经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去品味那悠远的艺术。戏曲作为日趋式微的艺术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好的东西终究是会被传承的,就像我们脚下的这片黄土地,厚重深沉,缄默朴实,它厚载万物又不愿声张,就这样不喜不躁,不卑不吭的流传着……
篇7:夜郎优美散文
夜郎优美散文
再写夜郎,是一种情感的需要。
夜郎在新石器的灰堆上安营扎寨,在大山流水的绵延中哺育繁衍。用一朵花,献于它的头顶,请一朵云,带它飞翔。用一段舞,献于它眼前,用一支歌,悠扬于它耳畔。夜郎的确是这样,我们只能够在野花里看到,只能够在白云里看到,只能够在舞蹈里看到,只能够在歌声里听到。
史书里看到它骄傲如水,一路流去,蜿蜒至今。再次翻阅西南史料,再次描绘夜郎古国。线装的书,散落四方,拿书的手,不能自已。
夜郎的旌旗招展着,一缕来自坝子的风吹进部落。那些王子手执弓箭,猎来野味,摘来阔叶,席地而坐,微笑着逐渐消散,这种沧桑的瞬间,我们如今只能从想象中获得。铁马兵戈,喋血厮杀的描述,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回忆,在谁的`话语里流传?放眼远望,可乐这天然屏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夜郎王在一万座大山相连的地方,营造宫廷,繁衍子孙。享受天籁之美,人伦之乐。
我们依稀看到炊烟漫过来,流水漫过来。因此,只要可乐的大地仍然存在,流水仍然存在。夜郎就注定要以神秘的姿态洞穿历史的星空。
篇8:夜郎行散文
夜郎行散文
这里是中国的西南地区,有古代夜郎国一说。这里民风淳朴,青山绿水间夹杂着悬崖飞瀑,百鸟争鸣中有着虎啸低吟。山里的时日总是过得飞快,兴许下河捉鱼就是一天,兴许上山捕兽也是一天。时间过得飞快,小木头一转眼也是十来岁的样子。
木头他家坐落于山腰上,听说山的那边已经在开发了,这六旬天听说涌来了很多游客避暑,近些日子家里的李子也熟了,木头的父亲准备把李子摘下一些去山的那边卖给游客。
天还没亮,木头的奶奶已经把饭做好了,叫上木头两父子很快吃好。背上头天下午摘好的李子,开始翻越高山。路真难走啊!还好平时习惯了的,可是背上沉甸甸的李子实在驼背。木头不禁要求父亲歇一歇,他父亲黑着脸说:路还没去三分之一呢?嚷个啥?这会天还没亮走起凉快。要一会太阳出来了,可把背篼里的李子晒焉了。哪个还会买这李子吃?小木头皱着眉头不吭声了。
天越走越亮,路也越来越难爬了。木头的父亲告诉木头,翻过这山,那边就是下坡了,轻松很多的。沾满晨露的林间小草上不时有飞跃而过的小鸟,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好奇转移了木头的疲累,追问着他父亲不同的鸟儿。山上的树林真茂密,走着走着感觉走进了原始深林一般,那树得多大啊!得要好多人才能合抱呢?小木头充满了好奇,这里完全不同于平日家后面那些低矮的灌木丛。小木头闻到了深林的芬芳。
终于抵达了山顶,这是怎样的一幅风景呢?南天门,木头的父亲说这里叫南天门。好开阔的视野,好让人心旷神怡。木头呆了,呆呆的接过父亲递来的老荫茶喝了一口,放眼望去一片碧蓝,山顶中间有一条凹道,两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得像两扇大门,野猕猴桃树上已经开始窜出小小的果实。真美!木头心里暗暗的感叹!木头兴奋的问父亲,是不是就要到了。他父亲咧了咧嘴,还没有到滴水岩呢!
小木头背上可能有四五十斤李子,是他自己挑的。他父亲的肩头上可是有一百五六十斤呢!小木头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兴奋。他想想又不觉得累了,父亲一路给小木头讲些打猎的趣事,也讲讲年轻时的得意。终究小木头太小了,十来岁的身躯终究单薄了点,他有些抗不住了。开始嘟着嘴,也不知道父亲的摆谈有没停在心里,只是偶尔的应上一声。后来的路倒是越来越好了,可是肩膀上的火辣却越来越深。小木头低着头,嗪着泪。父亲要求木头给到一点李子到他的背篼里,木头看了又看,还是摇了头。他看见父亲的头发里也不断的冒着白气呢!日头开始火辣起来,小背心反正早就湿透了。木头的父亲笑着对木头说滴水岩过了,快要到了!木头追问‘滴水岩’哪里呢?我怎么没看见?他父亲哈哈笑着说,你去爬在水边边就看得见了!木头呆了半响还是没弄懂。
终于听见了声音,听见了在树林那边传来的此起彼伏的声音。夹杂着瀑布,夹杂着笑声,小木头看见了许许多多的游客在水边嬉戏,他们倒掉手里的饮料,用空瓶去接满山泉,然后就看见那瓶身布满了一层小水珠。
木头的父亲找了个空旷的地儿,就把称给拿出来吆喝了。‘又脆又甜的李子哦!不甜不要钱,好多钱一斤哟!只要一块半。’木头在旁边看着父亲渐渐的忙碌起来,他也帮着。很多游客好奇的问着小孩多大了,木头憨憨的笑,看着这些穿得花枝招展,打扮得光艳照人的城里人。有的'人给了整的大额票子,木头的父亲错不开钱。那人看了看小木头说算了吧!当给贫困山区的儿童捐款。说完拧着李子就走了,木头的父亲很是感激,硬要给那人把钱退去,说你这好心我领了,山里人的果子你就免费尝尝吧!那人死活不要,说他曾经也是农村的,知道生活不易。摸了摸木头,就走了!一大拔游客过去了,李子还剩下小半。这会木头感觉困了,坐在父亲旁边就睡着了。
迷迷糊糊中,看见个女孩指着自己。木头呆愣愣的揉了揉眼睛,感觉有些害羞。他父亲把他拉了出来说‘你看看这些个小妹妹,多礼貌的。给你打招呼呢!你咋不回应人家’木头还是不吭声,跑去小溪边洗了下脸。感觉好多了,才发现那小女孩还在望着他,望着那小女孩子一对俏生生的眼珠子,木头又感觉脸红了。那确实比村里的二妞好看多了!木头心里默默的想着。
后来爷俩背的李子卖完了看见个女孩指着自己。木头呆愣愣的揉了揉眼睛,感觉有些害羞。他父亲把他拉了出来说‘你看看这些个小妹妹,多礼貌的。给你打招呼呢!你咋不回应人家’木头还是不吭声,跑去小溪边洗了下脸。感觉好多了,才发现那小女孩还在望着他,望着那小女孩子一对俏生生的眼珠的粽子,似乎也洗去了一天的疲累。
篇9:吃货的童年散文
吃货的童年散文
我从小爱吃,且特别能吃,是个典型的“吃货”。就因为我从不挑食,小名又叫亮亮,村里有人给我起了个外号—亮猪,叫着叫着村子里的人就都知道了。从此我再无他称,只有“亮猪”这个可爱的外号。
小时候特别爱吃豆角,这种豆角在豆子刚刚成形时可以生吃,味道极好。母亲在田间劳作时,我就围着自家田地边摘边吃。由于自己实在太能吃,别人家年底都能打几斤豆子,我家则几乎颗粒无收。
那时,我们邻村有一位放羊的老奶奶,看我长得胖嘟嘟的,对我极为喜爱。每次放羊遇到我,都要把我叫到她跟前,她总能从衣兜里拿出好吃的塞给我。什么花生、核桃、大枣、葡萄干等应有尽有,仿佛她的衣兜是一个百宝箱,随时随地都能给我变出好吃的来。可是后来上了高中后,就听说她老人家已经去世了。
每到六月中旬,田里的麦子就可以吃了。这时,割几把麦子,回家后在簸箕里把麦粒外面的皮壳揉搓干净,放进锅里轻轻一炒,再洒点盐就可以吃了。一家人边看电视边吃着这独特的美味,那感觉真是回味无穷。
到了七八月份,暑假来临了,我们就相约去附近的池塘钓鱼。由于池塘常年有水,鱼类繁殖迅速,钓鱼时就鱼儿频频咬钩。可又因为池塘的鱼都是吃水里的小虫或者浮游生物长大,鱼都长得比较缓慢,最大的也超不过三指宽度。但恰恰因为它们长得缓慢,这鱼的味道竟是极为鲜美,钓十几条鱼,剖腹刮鳞过后,熬一锅鱼汤,吃得也是有滋有味的。
我那时也爱调皮捣蛋,坏气比力气还大。本村和邻村的果园,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曾有过“光顾”。我们分工明确,胆子小的负责放哨,上树本领强的负责去摘东西,剩下的负责接应。每当听到什么风吹草动,就立马四散而逃,令果园的主人颇感头疼。村里和邻村的.桃子、杏子、李子、苹果让我们摘了个够。
我们还偷摘过人家的西瓜,在夏季最炎热的中午,趁主人家不在,我们几个小伙伴匍匐着身子就溜进西瓜地里去了,看着瞅着,挑一个大点的,抱上就跑,然后立马钻进附近的玉米地里。听到没什么动静后,再用石头把西瓜砸开,分开了吃,一个个吃得像个大花脸。有一次,我们吃完西瓜正准备离开玉米地时,却不料西瓜地的主人已经在外面等候多时,我们被逮了个正着。主人家并没有为难我们,而是教育我们说:“既然西瓜已经摘了,就不要吃的吃,扔的扔,乱糟蹋,太浪费,也太可惜。”我们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主人家也就放我们走了。
由于玉米和土豆是家乡最常见的农作物,我们还就地取材,烤着吃玉米和土豆。烤玉米是先将玉米整个摘下(不去皮),然后找一根木棍从底部穿进去,架在火堆上烤。等玉米的外皮烧光的时候,玉米也就熟了。至于烤土豆,就比较讲究了。先挖一个小坑,在里面生起一堆火,再在火堆周围垒起土块,等到土块差不多都烧得发红的时候,再将裹上泥巴的土豆放进火堆,然后将周围的土块一起推倒,用脚踩实。一两个小时之后,土豆也就差不多能吃了,然后把土豆一个一个从火堆里刨出来,这时的土豆被烧的黄黄的,发出诱人的香味,吃一口,香极了。
我的家乡还时常有野鸡出没,每逢繁殖的季节,它们总会在麦地里垫窝下蛋,可是这样就糟蹋了庄稼。有时候去田边玩耍,野鸡就会突然腾空而起,吓你一跳。这使我们欣喜不已,赶紧跑到刚才野鸡飞出的地方,里面常常会有一堆鸡蛋。挨个拿起鸡蛋一摇,若是有声音就证明鸡蛋是很早前下的,若是纹丝不动,没有任何声响,就说明鸡蛋是刚下不久的。这时,拿个破烂的草帽,将它们全数拿回家中,无论是煮着吃还是炒着吃都是一种佳肴。
转眼间童年已经远去,可那甜蜜的童年回忆,依旧深藏心中,历久弥新,如在昨天。当我老去, 仍会拾缀那些记忆于心怀,然后撇嘴微笑,回到稚嫩的年少。
篇10:吃货的世界散文
吃货的世界散文
今天的阳光格外明媚,灿烂夺目地照耀着大地万物。我沐浴其中,那份好心情让我走路轻快,身姿婀娜,面带微笑,一路上见了熟人就抢着问早,整个人就像得了奖似的处于亢奋状态。
到了办公室,习惯性地开了窗通风,再钻进里间换鞋换衣,穿上白大褂就偷偷地直奔食堂。见食堂专门给职工打饭的漂亮阿姨就笑着:“美女早!”
阿姨问:“吃什么呀?”
我悄悄地说:“青菜鸡蛋面。”因医院食堂要做病人和本院职工这两块的一日三顿饭。早上是不供应青菜的,而我是没菜就不吃面的。我又不吃姜丝和咸菜,所以每次就是鸡蛋加花卷或馒头或粥。阿姨看不过去,就常常偷偷地给我做青菜鸡蛋面。
她也悄悄回答说:“好,就给你一个人做了!”说完就回头准备去了。
我兴奋地在她后面回答:“谢谢啦,美女,你真是人漂亮心也好!”这可不是恭维,她白皮肤,脸上红扑扑的,大大的黑眼睛总是露出和善的笑意,让人觉得很亲切。虽然人已中年,但仍是个美人。我从一开始就喜欢她。
中老年人的美主要表现在脸上,一副和善的笑面,就把她们整个灵魂深处经过几十年历练的沉淀和对人生的态度表露无疑。这种美是出自内心的,不是打扮和化妆所能拥有和雕琢的。
民以食为天,只有吃舒服了心情才会好。对于国人来说,吃向来是第一位的。我也不能免俗。我是个吃货,常常闻听哪里有好吃的,哪里新开了新的特色店,就会忍不住奔去,一吃而解馋。
自古到今,作为女人,向来以婀娜多姿的优美身段、漂亮的脸蛋来示人。而身为女人的我却是个吃货,这在大众脑海里该是多么得想入非非呀!一定是个膀大腰圆的“男人婆”、肥头大耳的.猪婆、挺着大肚腩的“三八”等等。
你的想象发挥到极致,也猜不出我这个吃货的身段哦!
我是个身材还在苗条范围内的尚属正常体型的女人。如果打扮包装一下还算美好的形象、可以示人的那类吧。
其实:吃和身段不一定成正比,想和看到的不一定一样,听到的和见到的不一定一致。
所以,有些人绞尽脑汁的耗费大量时间、经历和心血去犯的嘀咕可能是多余的。
有些人想尽办法,不惜一起得来的信息可能是笑话一个。
有些人交头接耳,推心置腹的所谓真理也可能仅仅是个玩笑。
我行走在什么地方,是虚拟世界,是游戏王国还是网络纵横交错的未来世界?
我不得而知,只愿一路走好!
★ 公司乔迁讲话稿
★ 公司年终的讲话稿
★ 乡村印象优美散文
★ 过小年不辞灶散文
★ 米花五年级散文
★ 奠国魂散文
【货担郎经典散文(合集10篇)】相关文章:
汪曾祺《我的高邮》简介2023-09-19
新中国的变化作文2023-09-03
陕西概述2022-05-30
宋人小品画艺术解析论文2023-06-28
开心爆米花作文300字2023-01-31
散文:米米不是好孩子2023-02-17
如意河畔春来早散文2022-12-31
爆米花的作文300字2023-11-03
北方过小年吃什么2022-05-08
精选的著名纪念馆导游词参考202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