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生平及诗词介绍(精选16篇)由网友“伏至扬”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黄庭坚的生平及诗词介绍,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黄庭坚的生平及诗词介绍
黄庭坚的生平及诗词介绍
桃李春风一杯酒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史书上说,黄庭坚自幼聪明好学,读书几遍之后就能背诵。一次他的舅舅李常来访,随意取书架上的书问他,黄庭坚都能成诵,李常十分惊奇,认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黄庭坚七岁能诗,是名副其实的神童,据说,这首《牧童诗》就是他七岁时候写的: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垄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
骆宾王七岁写咏鹅诗,黄庭坚七岁写牧童诗,两个相去数百年的文人似乎都有同样的神童经历。但是,骆宾王的《咏鹅诗》天真烂漫,童趣十足,黄庭坚的《牧童诗》却显得老气横秋,甚至有一种看破红尘的颓废,似乎这个七岁的小孩此时已经预见到了自己一生将要遭受的波折和痛苦,让人不免有些惊讶。
治平四年(1067),23岁的黄庭坚高中进士,被授为叶县县尉,后来又担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吉州太和知县等职。步入官场之后的黄庭坚,诗名渐渐远播,前文提到的李公择和孙莘老,分别是黄庭坚的舅父和岳父,也在不遗余力地把黄庭坚推荐给当世文坛高人。也就在这时,苏轼知道了他的名字。但是对这位当时公认的文坛盟主,黄庭坚则既有景仰,也有一些胆怯。他后来在《上苏子瞻书》中说:“我年少。出身地位,又缺乏能力,没有什么可以能侍奉先生的。我曾经在众人广座之中看见过先生,但是始终没有勇气上前见您。”
但是,在元丰元年(1078),黄庭坚终于和苏轼走到一起了。黄庭坚上书苏轼并写了《古诗二首上苏子瞻》,苏轼也回信并和诗。之后,两人书信密切,酬答往复不断,黄庭坚也自投苏轼门下,执弟子礼,并与张耒、秦观、晁补之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这一年,苏轼四十二岁,黄庭坚三十三岁。
虽以学生自居,但是在诗、词、书法等方面却不让其师,黄庭坚诗歌书法成就尤高,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造诣极深,至今有墨迹传世。而在词上,黄庭坚与秦观齐名,他最为人赞赏的,应该是这首《清平乐》吧?
清平乐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归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伤春似乎是中国文人最喜爱的主题之一,从孟浩然的《春晓》到苏轼的《蝶恋花》,表现的都莫不是诗人对春日已去,落红无数的惋叹,可是,如黄庭坚这首《清平乐》这样写得趣味横生的伤春之作却是少见。
《山海经》中传说,上古有夸父逐日,而诗人却是在逐春。不同的是,太阳东升西落,夸父可以仰头朝着那个不变的方向执著地追下去;可是春天消失得却无迹可寻,如一个可爱而调皮的.少女,“爱而不见”,让寻找她的小伙子“搔首踯躅”。
也许,有人会知道春天的去向?诗人寻觅未果之后,突发奇想。如果你看到了她,请带话给她,让她回来吧,永远不要离开。
春天在诗人眼里,已经不是一个轮回的季节,似乎是诗人的情人,或者,是诗人的亲人,不愿她离开,即使她还会再次回来。
可是,这世间的人似乎都和诗人一样,无法知道春的去向。大自然的秘密,也许只有大自然的精灵们才能知道吧?那长着羽翼的精灵,在花丛中翩翩飞舞的精灵,能告诉我春的去向吗?
黄鹂——这造物的使者,自然的精灵,很愿意告诉诗人关于春的秘密,可惜,她的语言,无人能懂。人不管如何想融入自然甚至化入自然,但是终究是白费力气,我们早已离自然越来越远,我们无法读懂花的语言,无法读懂树的叹息,无法读懂兽的呼喊,当然也无法听懂黄鹂泄露的天机。
黄鹂也累了,不耐烦了。跟这些毫无悟性愚蠢的人类的确没有什么好说的。她飞走了,飞过一片蔷薇花。诗人终于明白:春天的确走了,因为蔷薇花的夏日已经来临。
古人曾说,好的诗歌应该“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不管这样的说法我们是否能接受,但是这首《清平乐》应该是个中典范的。用夸父逐日的精神来追逐春天,但是却没有夸父那样悲壮的结局,春日已去,留下的只是淡淡的忧伤,如清净的水面泛起的一圈圈涟漪,静静荡漾到池边,在没人注意到的那个早晨悄悄消失。
这首《清平乐》写出之后,立即受到好评。当时的词人王观,就化用黄庭坚词的意境写了一首《卜算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美丽的情怀,总是人类共有的,而诗人们,用他们的如椽之笔为我们描画出了这美好的情怀,这情怀透过千百年岁月的风霜,透过无数次季节轮回,抵达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于是,我们能够与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一起呼吸,一起微笑。
篇2:黄庭坚生平经历及诗词
早年经历
黄庭坚,字鲁直,生于宋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千里之才。
宋皇祐三年(1051年),七岁,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宋皇祐四年(1052年),八岁,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供职京师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五月黄相出生,后任神宗实录检讨官,着作佐郎。
宋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宋元祐二年(1087年),迁着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
流寓江汉
宋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神宗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受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因避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戎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柔意和他亲近。他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暮年余晖
宋元符元年(11),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
宋崇宁二年(11),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
崇宁四年(11), 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广西宜山县)贬所,终年六十岁。
大观三年(11)二月,门人苏伯固、蒋湋护其丧归葬双井祖茔之西,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高宗中兴,赠直龙图阁,德祐元年乙亥(1275年)太常寺议谥“文节”。
篇3:黄庭坚生平经历及诗词
八音歌赠晁尧民
金荷酌美酒,夫子莫留残。
石有补天材,虎豹守九关。
丝窠将柳花,入户扑衣冠。
竹风摇永日,思与子盘桓。
匏瓜岂无匹,自古同心难。
革急而韦缓,只在揉化间。
木桃终报汝,药石理予颜。
跋子瞻和陶诗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罢姑熟寄元明用觞字韵
追随富贵劳牵尾,准拟田园略滥觞。
本与江鸥成保社,聊随海燕度炎凉。
未栽姑熟桃李径,却入江西鸿雁行。
别後常同千里月,书来莫寄九回肠。
白鹤观
复殿重楼堕杳冥,故基乔木尚峥嵘。
银河不改三千尺,铁马曾经十万兵。
华表故应终化鹤,谪仙未解独骑鲸。
林泉一二儿童旧,白发衰颜只自惊。
白莲庵颂
入泥出泥圣功,香光透尘透风。
君看根元种性,六窗九窍玲珑。
篇4:黄庭坚 生平
黄庭坚,为盛极一时的江西派开山之祖。江西修水县人。生于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1045年7月28日),北宋诗人,书法家,词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11九月三十日(11月8日)死于宜州贬所。
篇5:黄庭坚 生平
擅文章、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教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跌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 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集》七十卷。
北宋元符元年,居戎州时,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意境,于今宜宾市郊北凿石饮水为池,现为宜宾市江北公园,曰“流杯池”。受当地人喜爱。
《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是北宋书法家、诗人黄庭坚晚年草书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
篇6:黄庭坚 生平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篇7:黄庭坚的生平简介及诗词
黄庭坚的生平简介及诗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史书上说,黄庭坚自幼聪明好学,读书几遍之后就能背诵。一次他的舅舅李常来访,随意取书架上的书问他,黄庭坚都能成诵,李常十分惊奇,认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黄庭坚七岁能诗,是名副其实的神童,据说,这首《牧童诗》就是他七岁时候写的: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垄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
骆宾王七岁写咏鹅诗,黄庭坚七岁写牧童诗,两个相去数百年的文人似乎都有同样的神童经历。但是,骆宾王的《咏鹅诗》天真烂漫,童趣十足,黄庭坚的《牧童诗》却显得老气横秋,甚至有一种看破红尘的颓废,似乎这个七岁的小孩此时已经预见到了自己一生将要遭受的波折和痛苦,让人不免有些惊讶。
治平四年(1067),23岁的黄庭坚高中进士,被授为叶县县尉,后来又担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吉州太和知县等职。步入官场之后的黄庭坚,诗名渐渐远播,前文提到的李公择和孙莘老,分别是黄庭坚的舅父和岳父,也在不遗余力地把黄庭坚推荐给当世文坛高人。也就在这时,苏轼知道了他的名字。但是对这位当时公认的文坛盟主,黄庭坚则既有景仰,也有一些胆怯。他后来在《上苏子瞻书》中说:“我年少。出身地位,又缺乏能力,没有什么可以能侍奉先生的。我曾经在众人广座之中看见过先生,但是始终没有勇气上前见您。”
但是,在元丰元年(1078),黄庭坚终于和苏轼走到一起了。黄庭坚上书苏轼并写了《古诗二首上苏子瞻》,苏轼也回信并和诗。之后,两人书信密切,酬答往复不断,黄庭坚也自投苏轼门下,执弟子礼,并与张耒、秦观、晁补之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这一年,苏轼四十二岁,黄庭坚三十三岁。
虽以学生自居,但是在诗、词、书法等方面却不让其师,黄庭坚诗歌书法成就尤高,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造诣极深,至今有墨迹传世。而在词上,黄庭坚与秦观齐名,他最为人赞赏的,应该是这首《清平乐》吧?
清平乐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归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伤春似乎是中国文人最喜爱的主题之一,从孟浩然的《春晓》到苏轼的《蝶恋花》,表现的都莫不是诗人对春日已去,落红无数的惋叹,可是,如黄庭坚这首《清平乐》这样写得趣味横生的伤春之作却是少见。
《山海经》中传说,上古有夸父逐日,而诗人却是在逐春。不同的是,太阳东升西落,夸父可以仰头朝着那个不变的方向执著地追下去;可是春天消失得却无迹可寻,如一个可爱而调皮的少女,“爱而不见”,让寻找她的小伙子“搔首踯躅”。
也许,有人会知道春天的去向?诗人寻觅未果之后,突发奇想。如果你看到了她,请带话给她,让她回来吧,永远不要离开。
春天在诗人眼里,已经不是一个轮回的季节,似乎是诗人的情人,或者,是诗人的亲人,不愿她离开,即使她还会再次回来。
可是,这世间的人似乎都和诗人一样,无法知道春的去向。大自然的秘密,也许只有大自然的精灵们才能知道吧?那长着羽翼的精灵,在花丛中翩翩飞舞的精灵,能告诉我春的去向吗?
黄鹂——这造物的使者,自然的精灵,很愿意告诉诗人关于春的秘密,可惜,她的语言,无人能懂。人不管如何想融入自然甚至化入自然,但是终究是白费力气,我们早已离自然越来越远,我们无法读懂花的语言,无法读懂树的叹息,无法读懂兽的呼喊,当然也无法听懂黄鹂泄露的天机。
黄鹂也累了,不耐烦了。跟这些毫无悟性愚蠢的人类的确没有什么好说的。她飞走了,飞过一片蔷薇花。诗人终于明白:春天的确走了,因为蔷薇花的夏日已经来临。
古人曾说,好的诗歌应该“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不管这样的说法我们是否能接受,但是这首《清平乐》应该是个中典范的。用夸父逐日的精神来追逐春天,但是却没有夸父那样悲壮的结局,春日已去,留下的只是淡淡的忧伤,如清净的水面泛起的一圈圈涟漪,静静荡漾到池边,在没人注意到的那个早晨悄悄消失。
这首《清平乐》写出之后,立即受到好评。当时的词人王观,就化用黄庭坚词的意境写了一首《卜算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美丽的情怀,总是人类共有的,而诗人们,用他们的.如椽之笔为我们描画出了这美好的情怀,这情怀透过千百年岁月的风霜,透过无数次季节轮回,抵达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于是,我们能够与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一起呼吸,一起微笑。
拓展阅读:黄庭坚典故
黄庭坚的父亲黄庶为人刚正,饱读诗书,曾中过进士,但一生未能发达,仅是州府的幕僚,后来到康州任了一官半职。康州地偏民困,**不断。黄庶不畏艰难,鞠躬尽瘁,最后积劳成疾,中年卒于任所。母亲李氏,是著名藏书家、诗人李常的妹妹,出身于仕宦读书世家。父亲在临终前把年仅十三岁的黄庭坚叫到床前,对他说:“为父命不久矣,我儿长大了,不要只顾着读书,要好好照顾母亲,好好跟随舅舅。”黄庭坚含泪答应了。父亲不久便去世了,这让平素活泼好动的黄庭坚一下子陷入了沉默,常常一个人躲在藏书室里翻书度日。舅舅李常把他当亲儿子一样对待,耳提面命,尽心栽培。他看出端倪,便悄悄走进藏书室找了个机会安慰他。黄庭坚哀伤地说:“以前我只顾戏耍和读书,从来没有想过人会死去,父亲大人待我恩重如山,我却再也见不到他,再也没有机会帮他做事,为他尽孝了。”李常说:“尽孝不是感恩戴德忘乎所以,也不是做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在平素点滴中学会关照至亲,在务正业的同时见缝插针利用闲暇满足家人所需,这两件事并不矛盾。”黄庭坚想起父亲的遗言,忽然意识到自己只顾着自己哀伤,忽略了此刻比他更哀伤百倍的母亲,于是便往母亲房间跑去。
父亲死后,母亲思念成疾,身体抱恙,常常卧床休息。他走进母亲的卧房,发现母亲正在吃药,药汤极苦,母亲直皱眉头,恰巧贴身丫鬟告假回家探亲,母亲吃完药端起茶杯想抿一口水,杯里却是空的,杯沿上还有茶垢,她看了一眼就放下了。父亲在任时为官清廉,生活节俭,家中并不曾雇用过多的仆役婢女。黄庭坚立即自动请缨,跑去为母亲清洗茶杯并沏好茶。母亲看着干净的茶杯,喝着黄庭坚泡的茶,甚感欣慰地笑了。黄庭坚看看便桶还没有倒,又跑出去倒了。这一切做完后才去学堂。
篇8:黄庭坚生平及主要成就
黄庭坚自幼聪颖异常,五岁能背诵五经,七岁写过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因此黄庶非常喜爱这个孩子。舅父有时亦来黄家,随便从书架上取书一本查问庭坚,他能对答如流。李常为之惊奇,称他有“一日千里之功。”
嘉佑三年(1058年),其父黄庶在康州(今广东省德庆县)任上逝世。由于家境不太富裕,黄庭坚才十五岁,遂跟着舅父李常到淮南游学。嘉佑六年,他在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认识诗人孙觉(字莘老)。孙觉推崇杜甫,认为杜甫的《北征》诗胜过韩愈的《南山》诗。而另一诗人王平甫却认为《南山》诗比《北征》诗好,两人反复争论,都不能说服对方,时值庭坚在座,两位老人征求他的意见,他说:“若论工巧,《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范温《潜溪诗眼》)当时庭坚仅十七岁,而他一席之言,使两位前辈心服口服,结束一场争论。从此,孙觉非常赞美这位聪颖少年,后来就把自已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他。
嘉佑八年,黄庭坚首次参加省试,当时传说他中了解元,住在一起的考生设宴庆贺。正在饮酒间,忽然有一仆人闯了进来告诉大家:这里有三个人考中了,而他不在其内。席上落第者纷纷散去,而庭坚仍若无其事,自饮其酒,饮罢,又与大家一同看榜,毫无沮丧的神色。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黄庭坚再次参加省试。诗题是《野无遗贤》,主考李洵看到他试卷中的“渭水空藏月,传岩深锁烟”,不禁拍案叫好。说黄庭坚“不特此诗文理冠场,他日有诗名满天下。”就此中了第一名。第二年春天,再到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参加礼部考试,中了三甲进士,登上仕途。初任余干县主簿,后调汝州叶县(今河南省叶县)县尉,途中写了一首《冲雪宿新寨不乐》诗:县北县南河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小吏有时须束带,故入频问不休官,江南长尽梢云所,归及春风斩竿竿。”抒发开始走向仕途,对小吏生涯郁郁不乐的心情。熙宁五年(1072年),诏举四京学官,庭坚考得优等,被任为北京(今河北省大名县)国子监教授。当时留守北京的大老文彦博很器重他的才学,在他任满之后,又留他再任,一直在北京度过了七年。七年中,他致力于诗歌创作,在艺术技巧上有较大的提高。元丰元年(1078年)庭坚作了二首古风,投书给当时任徐州的太守苏轼,以表示仰慕之意。苏轼读其诗,认为“超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由是诗名大震,两位大诗人也从此结下至死不逾的友谊。
神宗即位后,于熙宁三年(1070年),任王安石为宰相,开始实行新法。但是,新法一开始就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革新和保守的斗争逐渐蜕化成官僚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在这场斗争中,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他很尊敬司马光和苏轼兄弟。司马光逝世后,他作诗追挽:“毁誉盖棺了,于今名实尊。哀荣有亡命,终始酌民言。蝉冕三公府,深衣独乐园。公元两无累,忧国爱元元。”(《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之四)但是,他也很尊敬王安石的人品:“然余尝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跋王荆公禅简》)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
元丰三年(1080年),黄庭坚入京改官,被任为吉州太和县(今江西省太和县)知县。这是他第一次担任独当一面的地方官。为了了解人民的生活实际情况,他常常深入穷乡僻壤,踏遍了太和县境的崎岖山路,将农民的疾苦,如实上报,减轻农民负担。人称:“治政平易,人民行以安定”。元丰六年,庭坚调任德州平镇(今山东省商河县境内)的监镇压官。此时德州通叛赵挺之属于新党,正在德州推行市易法(由官府管理市场贸易),他认为德平镇小民贫,实行市易法有困难,不同意这样做,与赵挺之公文往来,反复争论,种下了后来遭受贬的祸根。元丰八年三月,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因哲宗年幼,由神宗的母亲太皇太后高氏执政,司马光任宰相四月,庭被召入汴京任秘书郎,因司马光的推荐,参加了几个有的校定《资治通监》的工作;十月,被任为神宗实录院检讨官,集贤校理,主持编写《神宗实录》。检讨官。此处据《历代著名文学家列传》)元佑六年书成,擢起居舍人。元佑八年,被任为国史编修官。这年哲宗亲政。九年,改元绍圣,表示要继承神宗在熙宁、元丰年间的政策,并起用新党的蔡京等人。蔡京等虽然打着神宗和王安石的旗号,事实却在排除异已,借此打击一切旧党人员。他们对旧党主修的《神宗实录》大为不满,下令国史院核实《神宗实录》的记载,以“诬毁先帝”、“修实录不实”加罪,于绍圣元年(1094年)十二月,黄庭坚被贬为涪州(今四川省涪陵县)别驾、黔州(今四川省彭水县)安置,左右惨然不安,他却颇能自我解脱,坦然处之,在黔州四年,寓居开元寺摩围阁,仍然诵书写字,沉醉于艺术世界之中。绍圣四年,庭坚的外兄张向任提出举夔州路常,十二月,朝迁以“回避亲嫌”为由,下诏庭坚移到戎州(今四川省宾市东北),在州南的一个僧寺里住下来。为了避免遭受进一步迫害,他自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把寺中的居室叫作“槁木庵”和“死灰”。后来在城南另外租了房子,又起名叫“任运堂”,表示自已安分守命,无心世事了,所以在戎州的三年中,生活还算安定。
元符三年(11)正月,哲宗去世,徽宗即位,暂时由太后向氏听政。五月,诏复司马光等三十三人入官。十月,蔡京等人相继被贬出京。次年改元为建中靖国元年(11)。三月,庭坚接到权知舒州的任命。四月,又被召为吏部员外郎。两次上表,说明身有羸疾,请求在太平州(今安徽省当涂县)或无为军(今安徽省无为县)当一个地方官。崇宁元年(11)四月接到知太平州任命。六月,到达太平州,接受了知州的职务。不料只过九天,吏部公文就下来了,免去了知州职务。原来,此时徽宗亲政,起用蔡京为相,新党重新握政权,蔡京等人对旧党人物迫害比绍圣年间更加残酷。崇宁二年四月,下诏销毁三苏、秦观和黄庭坚的文集。九月,又下诏在各地立“元佑奸党碑”,几乎把旧党人物一网打尽。这时,赵挺之已被蔡京荐为副宰相。庭坚地德平镇时曾与赵有过政见上的冲突,因而假公营私报宿怨,暗中指使荆州转动判官陈举从庭坚所写《承天院塔记》中摘取“天下财力屈渴”等语句,诬告庭坚“幸灾谤国”,使庭坚受到“除名羁营宜州”(今广西省宜山县)的严厉处分。崇宁三年三月,庭坚到宜州贬所,初租民房,后迁寺,都被官府刁难。崇宁四年五月,被迫搬到城头破败戍楼里栖身,人不堪其忧,庭坚终日读书赋诗,举酒浩歌,处之泰然。宜州人民敬其旷达高洁,许多人慕名前往求诗求书,向他请教学问,他也尽量满足来访者的要求。崇宁四年(11)九月三十日病逝于戍楼,终年六十一岁。大观三年(11)春,由苏伯固、蒋伟护柩归葬修水县双井祖坟之西。南宋绍兴初年,高宗中兴,追封直龙图阁士,加太师,谥号文节。
篇9:黄庭坚生平及主要成就
文学
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黄庭坚的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苏轼作诗以气运笔、放笔纵意、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变化莫测、结构复杂,无迹可求,所以苏诗成就虽高,师之者极少,未能形成流派。黄庭坚的创作思路有迹可寻,甚讲法度,便于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黄庭坚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代表了宋诗的特点。可以说,黄庭坚诗是最具宋诗艺术特色的,受黄庭坚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也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并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句,可见推举之重。
黄庭坚作诗一是注重用字。用字“要字字有来处”。时人评黄庭坚作诗“一字一句,必月锻季炼,未尝轻发”。黄庭坚还提出诗的 “句中眼” ,所谓“句中眼”即后人所说的“诗眼”,就是注重对关键字词的锤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即是锤炼而来,可谓“置一字如关门之键”。二是重视句法。黄庭坚《送顾子敦赴河东》诗:“无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何谓“句法”,从这句诗里可以看出,黄庭坚论诗的句法尚简易,如秋月澄江,明晰可感。在 《与王观复第二书》中说:“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齿凿痕,乃为佳耳。”三是讲究章法。黄庭坚讲章法命意言论甚多,如:“欲作楚辞,追配古人,直须熟读《楚辞》,观古人用意曲折处讲学之,然后下笔。譬如巧女绣妙一世,若欲作锦,必得锦机乃能作锦。”把章法结构喻为“锦机”。又如“山谷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又如:“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浑,方是出场。”综合起来看,黄庭坚所谓章法是讲求诗的结构的曲折变化,而这些曲折变化是通过学习前人作品揣摩出来的。黄庭坚虽讲诗法,但他并不固守诗法,而是要求最终超越诗法,达到 “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
书法
行书
黄庭坚 书法作品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其有一首赞颂杨凝式的诗可以说明他对《兰亭序》习练体会之深:“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这其中不能没有其对王羲之书法学习的深悟。
黄庭坚在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可以说黄庭坚的手札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苏轼的。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不能不受苏轼书风的`影响。在黄庭坚书论中,评东坡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者。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上的老师和提携者,而且也是其书法的学榜样。在黄庭坚题跋中,即反映出黄庭坚从苏轼处学习书法的一些消息,如“予与东坡俱学颜平原。然予手拙,终不近业”,又如“东坡此帖,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铭草。余尝评东坡善书乃其天性。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中有似柳公权、褚遂良者数纸,绝胜平时所作徐浩体字。又尝为余临一卷鲁公帖,凡二十纸,皆得六七,殆非学所能到”。黄庭坚与苏轼相差八岁。二人交谊师友之间。从黄庭坚流传至今的行帮手札墨迹看,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都明显表现出苏轼书法的特征,甚至有些夸张强调,唯嫌生涩,未有苏书圃熟也。而黄庭坚以禅悟书当与苏轼互为影响。如苏轼《祷雨帖》,笔意极似黄庭坚,特别是其末尾数字,从容娴雅,行笔松缓,几若黄庭坚代笔。
黄庭坚行楷大字书风的形成当为其于京口见断崖《瘗鹤铭》之后并不断师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黄庭坚师《瘗鹤铭》有一个误会,即他把《瘗鹤铭》看做右军所书,且深信不疑,故而倾力揣摩师习。不过也算是歪打正着,这倒促进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书风的形成。从客观上看,黄庭坚与苏东坡是中国书法史上早于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书风的笼罩而远溯先唐碑版或者说进行碑帖结合的书家。对于苏轼书风形成的渊源,只要把其代表作《寒食诗帖》与洛阳《龙门二十品》做一比较,即可得出明确答案。黄庭坚则明确标榜师法《瘗鹤铭》。
草书
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局部 黄庭坚的草书是学时人周越的。苏轼以周越书为“险劣”,米芾则评周越书为“气势雄健而锋刃交加”。黄庭坚后来在一则论书语中道出了其书法及书学思想成熟后对周越书法的看法:“王著临《兰亭》《乐毅论》,补永禅师、周散骑《千文》,皆妙绝,同时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力也。”
无疑,黄庭坚对草书笔法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当是“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的。他在《跋此君轩诗》中写道:“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可,不知蝌蚪、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余碌碌耳。”
黄庭坚草书的成熟还得益于其书外功的参悟。除其上述“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外,他还有一段自道可说明因缘:“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颠长史、狂僧皆倚而通神入妙。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张旭、怀素作草皆以醉酒进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状态,纵笼挥洒,往往变幻莫测、出神入化。黄庭坚不饮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笔。然其参禅妙悟,虽多理性使笔,也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而其用笔,相形之下更显从容娴雅,虽纵横跌宕,亦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黄庭坚所作《诸上座帖》等佛家经语诸草书帖,乃真得其妙理者。也正由此,黄庭坚开创出了中国草书的又一新境。
篇10:诗人黄庭坚生平
诗人黄庭坚生平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生平!
早年经历
黄庭坚,字鲁直,生于宋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千里之才。
宋皇祐三年(1051年),七岁,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宋皇祐四年(1052年),八岁,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供职京师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五月黄相出生,后任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佐郎。
宋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宋元祐二年(1087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
流寓江汉
宋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神宗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受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因避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戎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柔意和他亲近。他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暮年余晖
宋元符元年(11),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
宋崇宁二年(11),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
崇宁四年(11), 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广西宜山县)贬所,终年六十岁。
大观三年(11)二月,门人苏伯固、蒋湋护其丧归葬双井祖茔之西,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高宗中兴,赠直龙图阁,德祐元年乙亥(1275年)太常寺议谥“文节”。
篇11:黄庭坚诗词全集
鹧鸪天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望江东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诉衷情
一波才动万波随 蓑笠一钩丝。锦鳞正在深处 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 信还疑 上钩迟。水寒江静 满目青山 载月明归。
虞美人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醉落魄
苍颜华发 故山归计无因得。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家人 犹作殷勤别。
离亭欲去歌声咽 潇潇细雨凉生颊。泪珠不用罗巾沾 弹在罗衫 图得见时说。
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雨谢,池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谒金门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诉衷情
小桃灼灼柳髳髳,春色满江南。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山泼黛,水挼兰,翠相搀。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南乡子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布解愁。
满庭芳
修水浓清,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
锦鸳霜鹭,荷径拾幽蘋。香渡栏干屈曲 红妆映、薄绮疏棂。
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
堪听,微雨过,媻姗藻荇,琐碎浮萍。
便移转胡床,湘簟方屏。练霭鳞云旋满,声不断、檐响风铃。
重开宴,瑶池雪满,山露佛头青。
满庭芳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惊动京关。
粉身碎骨,功合上凌烟。樽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
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登前,醉玉颓山。
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
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
水调歌头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攲玉枕,拂金微。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千秋岁
苑边花外,记得同朝退。飞骑轧,鸣珂碎。
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严鼓断,杯盘狼籍犹相对。
洒泪谁能会?醉卧藤阴盖。人已去,词空在。
兔围高宴悄,虎观英游改。重感慨,波涛万顷珠沈海。
醉蓬莱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
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
荔枝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茵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念奴娇
断红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
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渌?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遶张园森木。
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
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病起荆江亭即事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滕。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氵预]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弈棋二首呈任渐
其一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其二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
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喜太守毕朝散致政
功名富贵两蜗角,险阻艰难一酒杯。
百体观来身是幻,万夫争处首先回。
晚楼闲坐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新竹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
归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篇12:黄庭坚诗词全集
夜半解围灯寂寞,樽前翻却酒阑珊。 ——黄庭坚 《观叔祖少卿奕棋》
“轻裘缓带多公暇,公独奈何犹不乐。 ——黄庭坚 《次韵任公渐感梅花十五韵》”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黄庭坚 《南歌子·槐绿低窗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间。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 《牧童诗》
海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 宋·黄庭坚
自成一家之言,谓之本色 ——黄庭坚
贫贱交情富贵非... —— 宋·黄庭坚
晓日成霞张锦绮。 ——黄庭坚 《题安福李令朝华亭》
世上滔滔声利间,独凭棋局老青山。心游万里不知远,身与一山相对闲。 ——黄庭坚 《观叔祖少卿弈棋》
海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滕。 ——黄庭坚 《寄黄几复》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 宋·黄庭坚
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 宋·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黄庭坚 《望江东》
黄鲁直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黄庭坚 《黄庭坚文集》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 《清明》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 宋·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黄庭坚 《鹧鸪天》
贫贱交情富贵非 ——黄庭坚
妙语益难忘... —— 宋·黄庭坚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山一昧凉... ——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 黄庭坚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 宋·黄庭坚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山一昧凉 ——黄庭坚
篇13:季羡林生平介绍
季羡林生平介绍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华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会成立。
篇14:陆游生平介绍
陆游生平介绍
陆游平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幼年时受到父辈的熏陶,怀报国之志。29岁时考中进土,因主张恢复中原,被秦桧罢黜。南宋孝宗时被起用。先后在王炎、范成大的幕中担任军职。他亲至前沿视察,提出北伐之策等,均未被采纳。又因故土没有收复,遗民于水火之中,内心非常痛苦,经常“脱巾漉酒,柱笏看山”,又不谙官场的礼法,遂遭“不拘礼法,待酒颓放”的讥讽。因此,自号“放翁”。121月26日(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他怀着悲愤离开了人世,享年86岁。
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陆游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
篇15:白居易生平介绍
白居易生平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人物生平
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仕官生活
8,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贬谪江州
8,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到任。8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10]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
任职苏杭
820年冬,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8,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绯色即朱色,为五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秋天至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宅。8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12]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两岸栽种有杨柳,后世误传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
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从宰相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当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晚年生活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846年8月去世,赠尚书右仆射。葬于龙门(今龙门石窟之白园)。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洛阳安逝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个人成就
官场
翰林学士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江州司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现九江)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文学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21]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22]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创作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品风格
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篇16:张九龄生平介绍
张九龄生平介绍
张九龄,中国唐代著名的宰相和文学家,其家族显赫,祖上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留侯张良和西晋的武郡公张华。
张九龄,生于公元678年,卒于740年。唐代韶州曲江人,世称其为“张曲江”。是西汉时期留侯张良的后人。他在任宰相期间,尽忠职守,选贤任用,不趋炎附势,是开元盛世最后的一名贤相。
据说张九龄年纪很小就很有名,他7岁就能写文章,弱冠中了进士。在他的仕途中,宰相张说是他的命中贵人。而张说,也是开元盛世期间的一个名相。他看好张九龄不仅是因为两个人都姓张,还因为张九龄文章写得好,他常常对张九龄在政治、文学方面指导激励,对张九龄的影响很大。
开元四年,张九龄和当时的宰相姚崇发生矛盾,回家闲赋去了。在此期间,他修建了大庾岭,为他家乡的人民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开元六年,他因修建大庾岭有功,重新入朝为官。几年后,张说被李林甫、宇文融等人弹劾后罢相,张九龄也受到牵连。十七年,张说重新被启用,张九龄被他多次推荐任用。
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被拜为宰相(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始了他的宰相历程。在任期间,多与奸臣安禄山、李林甫等恶势力斗争不止。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被周子谅牵连,被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张九龄在家乡病逝,葬于老家。唐玄宗赐谥号文献,封荆州大都督。
拓展阅读:张九龄字什么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唐代韶州曲江人,死后谥号文献,因此后世人也称他为“张曲江”和“文献公”。他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任名相。在在任期间,轻徭薄赋,重视农桑水利,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事,续写了开元盛世的辉煌。
他有卓越的政治远见,曾极力建议诛杀安禄山,可惜唐玄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要不然,历史上也就不会发生安史之乱了。在和李林甫等人的`权力斗争中,被李林甫诬陷罢相。四年后,在回乡扫墓时突然发病去世。
在中国古代,名字的含义是要分开来看的。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名字有三部分组成:姓、名、字。部分豪华一点的,还有号。古时候,婴儿刚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对其命名。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要举行一次成人礼,也就是冠礼。在此之后,就表示此人已经成年,可以顶戴成人的标志“冠”。在冠礼时,同样由父亲对其名取“字”。如果是女子的话,应该还要早一点,在十五岁的时候举行笄礼,表示可以嫁人,并取“字”。而“号”分成很多种,有的是自己取,有的是别人取,有的是皇帝赐,以及死后的谥号等。通常,字和名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而字是对其人名的一种释义。如关羽,字云长,取的就是一飞冲天的含义。
张九龄,字子寿。九龄,大概是有九十高龄的意思。表达了张九龄的父母对孩子的祝福,愿他健康长寿。子,在古语中一般是对男子的美称。比如杜甫,字子美。甫是对男子的美称,子不解释,美就和甫对应。同样,张九龄字子寿,子不释义,寿和九龄对应,长寿、高寿的意思。
★ 诗人秦观简介
★ 定** 黄庭坚
★ 苏轼的介绍
★ 参观杜甫草堂作文
【黄庭坚的生平及诗词介绍(精选16篇)】相关文章: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辛弃疾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05-15
送春,送春王安石,送春的意思,送春赏析2022-11-28
念奴娇赤壁怀古扩写作文2024-02-21
文学才子辞职报告2023-07-12
刘铉《蝶恋花·送春》赏析2022-10-15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四)2022-05-04
秦观《鹊桥仙》教学设计2023-06-23
《西河》词作鉴赏2022-08-17
如梦令春景秦观2023-08-24
秦观是哪个朝代的202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