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诗其三》原文及注释

时间:2022-10-18 08:17:5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感遇诗其三》原文及注释(精选8篇)由网友“皮尔洛皮不皮”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感遇诗其三》原文及注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遇诗其三》原文及注释

篇1:《感遇诗其三》原文及注释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

作者:唐·陈子昂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篇2:《感遇诗其三》原文及注释

①丁零:古民族名,后称铁勒,又称回纥。丁零塞:丁零人所居边塞之地。唐初置丁零州,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此泛指西北边塞。垂拱二年(686),子昂从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诗当作于是时。

②缅:远。

③亭堠:望敌情的亭堡。摧兀:高峻貌。

④暴骨:弃于原野的尸骨。

⑤幕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地区。幕通“漠”。

⑥汉甲:犹汉兵。汉高祖率兵三十万伐匈奴,被困于白登。见(史记·高祖本纪》。汉武帝时,韩安国率兵三十万击匈奴,劳而无功。见《史记·韩长孺传》。

⑦上:全诗校:“一作下。”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赏析

公元686年(武则天垂拱二年)春,金微州(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一带)都督仆固始叛乱,南下烧杀掳掠,边境受到很大危胁。同年四月,陈子昂怀着“感时思报国”的满腔热忱,参加了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率领的北征军,在疆场战斗了三个月。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次北征中所作。从首句的“苍苍丁零塞”可知,它作于其年五月唐军进驻同城(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黑城废墟)之后不久。

丁零,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元魏时称铁勒或敕勒,唐时称回纥。诗人来到西北边陲,遥望丁零人的居处,只见“荒途”一直伸向苍茫的远方,用“今古”二字表明,当今边防不仅没有新的设施,而且连旧有的.古道也荒废了。对于近处的“亭堠”(戍边的城堡),诗人在用“何摧兀”(多么险峻)加以赞叹之后,又列举了士兵的惨死沙场,暴尸旷野。暗示边塞徒有险峻的城堡而已。在《感遇》(三十七)中诗人曾经明确写道:“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在这次北征中,他向朝廷上书的《为乔补阙论突厥表》也曾指出,边防惨败的沉痛教训之一,就是“主将不选,士卒不练”,轻率出兵。由此可知,此篇慨叹士卒丧生,亭堠虚设,旨在抨击朝廷任人不当,守边将帅无能,指挥不当。紧承“暴骨无全躯”,诗人又描绘了“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的黄昏景色: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这阴沉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也在塞外遭到了惨败。历史的回顾与眼前的自然环境融汇在一起,渲染了古战场的悲惨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由对死亡士兵的同情,诗人又推及到对他们的遗孤的关切。“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直接谴责当政者不吊死问生,冷酷无情。“但见”与“谁怜”呼应,对比鲜明,激愤警切,发人深省。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边地荒凉悲惨的景象,抨击了边备空虚、将帅无能,丧师辱国,以及塞上遗孤得不到体恤等弊政,表达了自己对广大兵民的同情。在唐近三百年间数以千计的边塞诗中,呼喊出了关切时弊民瘼的第一声。在写作上,这首五言古诗以沉郁悲壮之气贯穿其中,直抒胸臆;见闻与感慨也结合得很自然紧密;语言质朴劲健,一扫齐梁浮艳之风。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作者介绍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的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24岁时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后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陈子昂的诗全集栏目。

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子昂死后,其友人卢藏用为之编次遗文10卷。今存《陈伯玉文集》是经后人重编的。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繁体对照

感遇詩叁拾捌首·其叁

作者:唐·陳子昂

蒼蒼丁零塞,今古緬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無全軀。

黃沙幕南起,白日隱西隅。

漢甲三十萬,曾以事匈奴。

但見沙場死,誰憐塞上孤。

篇3:《感遇诗·其五》原文及注释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五

作者:唐·陈子昂

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

倾夺相夸侈,不知身所终。

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

窅然遗天地,乘化入无穷。

篇4:《感遇诗·其五》原文及注释

①矜:炫耀。

②童蒙:暗昧。

③倾夺:竞争,争夺。夸侈:夸耀。

④曷:何。玄真子。仙人。

⑤“观世”句:用壶公事。

⑥窅然:深远貌。

⑦乘化:顺随自然。《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五》作者介绍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的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24岁时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后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陈子昂的诗全集栏目。

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子昂死后,其友人卢藏用为之编次遗文10卷。今存《陈伯玉文集》是经后人重编的。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五》繁体对照

感遇詩叁拾捌首·其伍

作者:唐·陳子昂

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

傾奪相誇侈,不知身所終。

喝見玄真子,觀世玉壺中。

窅然遺天地,乘化入無窮。

篇5:寓意诗·其三注释

①促织:蟋蟀。不成章:织不成布。

②提壶:鸟名。彻鹞,有麻斑。其鸣声似云提壶,而未见酒来,故云。

③久要:《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何晏集解引孑按国曰:“久要,旧约也。”

④《左传·嘻公二十四年》:“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盟:发誓。

⑤《文选·王集<赠蔡子笃诗>》:“风流云散,一别如雨。”吕延济注:“如风流云散,无所定止,如雨之降,不还云中也。”飞沉:指鸟、鱼。并:会合。

⑥鹏:鹍鹏。

⑦《史记·汲郑列传论》:“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篇6:寓意诗·其三注释

作者:唐·白居易

促织不成章,提壶但闻声。

嗟哉虫与鸟,无实有虚名。

与君定交日,久要如弟兄。

何以示诚信,白水指为盟。

云雨一为别,飞沉两难并。

君为得风鹏,我为失水鲸。

音信日已疏,恩分日已轻。

穷通尚如此,何况死与生。

乃知择交难,须有知人明。

莫将山上松,结托水上萍。

篇7: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及注释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2.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3.林栖者:指隐士。

4.坐:因而。

5.本心:天性。

6.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创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认为写兰只写叶,写桂只写花。这样的解释未必符合诗意。这大概是将“自尔为佳节”一句中的“自”理解为介词“从”,又转变为“因”,把“尔”理解为代词“你”或“你们”,用以指兰、桂。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首先,前二句尽管有“春”“秋”二字,但其主语分明是“兰叶”和“桂花”,怎能将“春”“秋”看成主语,说“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呢?其次,如果这样解释,便与下面的“谁知林栖者”二句无法贯通。再次,统观全诗,诗人着重强调的是一种不求人知的情趣,怎么会把兰、桂抬到“使春秋成为美好季节”的地步呢?根据诗人的创作意图,结合上下文意来看,“自尔为佳节”的“自”,与杜甫诗句“卧柳自生枝”中的“自”为同一意义。至于“尔”,应该是副词而不是代词。与“卓尔”、“率尔”中的“尔”词性相同。“佳节”在这里也不能解释为“美好的季节”,而应该理解为“美好的节操”。诗人写了兰叶桂花的`葳蕤、皎洁,接着说,兰叶桂花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用“自尔”作“为”的状语,意在说明那“佳节”出于本然,出于自我修养,既不假外求,亦不求人知。这就自然而然地转入下文“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便运用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意却另辟蹊径,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其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实际上,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从“何求美人折”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篇8:《感遇诗其四》的原文翻译及注释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四》作品介绍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四》的作者是陈子昂,被选入《全唐诗》的第83卷。

《感遇第三十五》陈子昂唐诗全诗赏析

《感遇其一》张九龄全诗鉴赏

《感遇其二》陈子昂唐诗鉴赏

唐诗《池上》赏析

唐诗七夕简单赏析

南奔书怀

含夏字的唐诗佳句及赏析

阮籍《咏怀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

唐诗摘选赏析

古诗江南全诗鉴赏

《感遇诗其三》原文及注释
《《感遇诗其三》原文及注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感遇诗其三》原文及注释(精选8篇)】相关文章:

唐诗赏析2024-05-17

缚戎人 元稹原文及赏析2022-06-05

《知其白而守其黑》阅读答案2022-06-23

《有木诗·其五》作品介绍2022-08-21

《闺怨》全诗鉴赏2023-04-07

送魏大从军原文及赏析2023-02-14

江汉全诗鉴赏2023-11-03

《乡愁》全诗鉴赏及课堂练习2023-06-28

小学《唐诗》赏析2022-08-12

感遇其一张九龄意思2023-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