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专号第二关精彩呈现二:教你学会向课外迁移拓展(共8篇)由网友“requiem”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专号第二关精彩呈现二:教你学会向课外迁移拓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文言专号第二关精彩呈现二:教你学会向课外迁移拓展
文言专号第二关精彩呈现(二):教你学会向课外迁移拓展
问:学文言文跟学外语一样,都要反复诵读,那是不是说文言文是另外一门外语呢?答:文言文不是外语,而是母语。虽然我们今天不再“之乎者也”了,但文言文并不是老古董,我们日常的阅读与生活里,到处活跃着文言的身影。
现代汉语词汇里有古文知识。
举一个例子,郦道元的《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稍微琢磨一下,就发现这个文言片段跟现代汉语有很多联系,“重叠”“隐蔽”“阻绝”“朝暮”这些现在运用很频繁的双音节词语,原来都是从文言文里来的,都是文言文里近义或者反义的单音节词语“合二为一”构成的。“重叠”“隐蔽”“阻绝”是近义词组合,“朝暮”是反义词组合。顺着这个思路推下去,“阙”和“连”是反义词,“曦”和“月”是对举的概念,“沿”和“溯”是反义词,“奔”和“风”的词性应该一致。看,“今”可以诠释“古”!
利用现代词语与古文词汇的这层关联,不待老师讲,我们也能了解很多文言词语的意思。如“左手抚炉”“木兰当户织”“顾野有麦场”中的“抚”“户”“顾”,我们可以借助“抚摸”“门户”“回顾”等词语知道:抚即是摸,户即是门,顾即是回头看。
日常口语里也有古文知识。
再举一个例子,《醉翁亭记》中“佳木秀而繁阴”,其中的秀,是“抽穗开花”的意思,引申为滋长。
同学们乍读可能对这个意思陌生,在我们以往的知识经验里,“秀”好像只有秀美、聪明的意思,很难把它跟禾苗树木联系起来。
其实,抽穗开花,是“秀”的基本义。而秀美、聪明,都是后来由它发展出来的意思。日常口语里,还保存着“秀”的'基本义,乡村四五月间,麦子吐穗,农人就说“今年麦子秀得不错”。
谚语里,也可以发现“秀”的基本义。农谚有“麦秀风摇,稻秀雨浇”“稻秀暖,麦秀寒”“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的说法。
经典作品里也有“秀”的基本义,《论语》中说:“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光出苗而不吐穗扬花,这叫“苗而不秀”;吐穗扬花但是不灌浆结实,这叫“秀而不实”。孔子这里就是抓住秀的基本义,比喻那些虚有其表的人。这两个短语后来逐渐发展凝固为成语。
所以,文言文并没有远去,古文不“古”,我们今天依然身在其中。多揣摩、积累成语、俗语、口语、歇后语,乃至格言警句、经典语句等,多将课内所学向课外迁移拓展,我们就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多快好省地学好文言文。
篇2:文言专号第二关精彩呈现三:如何识别文言句式
文言专号第二关精彩呈现(三):如何识别文言句式
问1:文言句式的学习有哪些重点?答:文言句式的学习有两个重点,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
问2:什么叫特殊句式,有哪些类型,如何识别?
答:文言特殊句式,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它有四种基本类型,即: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它们一般都有鲜明的语言标志,结合上下文,可以轻易地识别出来。
如判断句。我们现在对某人或某物下判断,一般都说“什么是什么”或“什么不是什么”。古人不这样说,他们一般不用“是”这个判断动词,而用“为”“乃”“即”等判断词,如“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同上)。更多的时候,说成“……者……也”“者也”“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如被动句。我们现在表示被动,一般说成“……被……”,古文中表示被动主要有下面几种形式:一是用“为……所……”表示被动,“为”就是“被”的意思,引出动作的发出者,“所”引出动作,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二是用“见……于……”表示被动,“见”引出动作,“于”就是“被”的`意思,引出动作的发出者。这是两种完整的被动形式。但前者有时省略“所”而只用“为”,后者有时省略“见”而只用“于”,或省略“于”只用“见”,如“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如省略句。古文崇尚简洁,省略现象很普遍,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如“(毒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再(鼓)而(士气)衰,三(鼓)而(士气)竭”(《曹刿论战》),“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如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三种:一是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常的句序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二是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正常的句序应该是“吾与谁归”。三是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马之千里者”(《马说》),正常的句序应该是“千里之马者”。
问3:什么叫固定句式,有哪些类型,如何识别?
答:固定句式,顾名思义,它是由几个虚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子格式,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有陈述语气的,如“是以……”:“是以谓之文也”,“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有疑问语气的,如“不亦……乎”“得无……”:“不亦乐乎”,“不亦惑乎”,“得无异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有感叹语气的,如“何……哉”,“何有于我哉”。
篇3:文言专号第二关精彩呈现四:学会翻译有绝招
文言专号第二关精彩呈现(四):学会翻译有绝招
【导语】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原文的词语和句子结构。
直译的方法主要有扩充法、替换法、保留法、删略法、调整法、增补法等。
(一)学会翻译有绝招・扩充法
问:什么是扩充法,有哪些注意点?
答:扩充法,针对词语,是文言文翻译的主要方法。文言文词语以单音节词居多数,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居多数,这就意味着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主要工作就是运用“扩充法”,一变成二,将单音节词译为同义的双音节词。
具体分为以下三类:
(1)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也叫前缀、后缀)。如:“可以为师矣” (师:老师,加前缀),“止有剩骨”(骨:骨头,加后缀)。
(2)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节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如:“解衣欲睡”(解开衣裳想要睡觉),“峰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弯转)。
(3)换为另外一个词。如:“夏水襄陵”(夏天大水漫上山陵),“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有两种情况需要同学们注意:
(1)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现代文的一个双音节词。如“其实味不同”中的“其实”是两个词,如果误当现代文副词“其实”(实际上)来理解,就误读了。初中阶段常见的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大约几十个,应该熟记,如“妻子”(妻子和儿女)、“地方”(土地方圆)、“感激”(感动奋发)、“交通”(交错相通)、“可以”(可以凭借)、“中间”(中间间杂)、“作文”(写文章)等。
(2)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节词拆成单音节词来理解。文言文中也有小部分双音节词,如联绵词、叠音词、音译词等。如《木兰诗》中“可汗大点兵”,“可汗”是个音译词,指少数民族的首领,如果硬拆开来,解释为“可以流汗”,那就贻笑大方了。
(二)学会翻译有绝招・替换法
问:什么是替换法,有哪些注意点?
答:替换法,也是针对词语,是扩充法的补充办法。文言文的词语和现代汉语并不总是一 一对应的,有些词语,文言文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还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需要用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词替换文言文里的原词。
以人称为例。古文中,第一人称代词,有“吾、余、予”, 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第三人称有“之、其、彼”,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大都“退休”了,翻译的时候就应该相应地替换为“我、你、他”。
再如“死”。古代是阶级社会,人是分等级的,不同等级的人“死法”也不同。《礼记》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所以,《出师表》里刘备的死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赵普》里赵普的死是“既薨”,《人琴俱亡》里王子猷的死是“月余亦卒”,《活板》里毕N的死是“N死”。我们今天不讲这些繁文缛节了,“崩、薨、卒、不禄”都走进了辞典深处,不在日常语汇里出现了,因此,上面四个例句中的“死”都可以统一替换为“死”或者“去世”。
此外还有一些词,如指百姓的“布衣”(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指景象的“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指眼睛的'“目”,指脚的“足”,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都处于“半退休”状态,只有在需要古雅表述的时候才用,翻译的时候也应该作相应替换。
(三)学会翻译有绝招・保留法
问:什么是保留法,有哪些注意点?
答:保留法,针对词语,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翻译方法。文言里有两类词语在翻译的时候要原封不动照搬过来,若强译硬译,非但不好译,反而是画蛇添足。这两类词语是:①古今通用的词语,如“天、地、山、水、人、马、牛、羊、红、黄、绿、蓝、大、小、多、少”等;②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
前一种情况比较简单,不再唆;后一种情况,举两个例子简单说明一下。
《岳阳楼记》开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其中的“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这些都不必翻译,照抄到译文中去就可以了。
再如《出师表》中“侍中、侍郎郭攸之、费t、董允等”一句,“侍中、侍郎”是官职名,“郭攸之、费t、董允”是人名,整句全盘不动,直译即可。
此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况,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
一是拟声词。拟声词重在模拟声音,古今变化不大。如《木兰诗》中“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溅溅”“啾啾”这两个词语现在还在用,翻译时原封保留即可。当然,如果古文里的拟声词比较冷僻,跟我们今天的表达有较大出入,保留的话令人费解,那最好还是改一下。如《口技》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力拉”是拟声词,但又不是一般的双音节拟声词常见的“AA”结构,而且“力”“拉”二字都有实在意思,容易让人误解为“用力拉”,那就调换为我们习惯的表达“噼里啪啦”。
二是引用。古人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常常引用诗句、民谣、格言、谚语。如《三峡》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此处引用的民谣就原样保留,如果硬译出来“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泪满衣裳”,反而失去了引诗所特有的韵味。
(四)学会翻译有绝招・删略法
问:什么是删略法,有哪些注意点?
答:删略法,针对词语,主要是虚词。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有大量的虚词,它们有时只起语法、语气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这些词语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现代文中已经不再使用,也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对于这类现代文中已不存在的虚词,翻译时可删去不译。
举一个例子。《曹刿论战》中有一句“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是发语词,没有实际含义,“也”是句尾语气词,也没有实际含义,翻译时都可以删去不译。整句译为:“打仗,靠的是勇气。”
再以虚词“之”为例。“之”作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时候,可删去不译,《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就属于这种类型;“之”作为结构助词,“促成”宾语前置的时候,删去不译,《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中的“之”就属于这种类型;“之”作为结构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的时候,也删去不译,《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中的“之”就属于这种类型。
删去不译的虚词,常见的还有“而”“哉”“焉”等。以“而”为例,作为连词,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它可以分别表并列、承接、修饰、转折关系。除了作转折连词时,需要明确地译为“却、但是”,其余三种情况,都可以略去不译。例句分别如“黑质而白章”“水落而石出者”“佣者笑而应曰”,整句分别译为“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水位下落石头显露”“被雇佣的同伴笑着回答说”,只要译文把原句的意思表达清楚、完整了,这些“而”都可以略去不译。
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删略法适合于不表示实在意思的虚词,如果把表示实在意思的词语也删略了,那就是漏译了。比如《捕蛇者说》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里的“夫”和“焉”可不是“空气泡”,都有具体的意思,“夫”是代词,译为“那些”,“焉”是代词,译为“它,指这篇文章”,将这些不该删去的词语也忽略不译,那就影响原文意思的表达了。
(五)学会翻译有绝招・增补法
问:什么是增补法,有哪些注意点?
答:增补法,针对句式,主要是文言文里存在的大量省略句。文言文组词造句讲究凝练,省略句子成分就成了家常便饭。从省略的方式说,有承前省、蒙后省和对话省;从省略的内容说,既可以省主语、谓语、宾语,又可以省介词、中心词。从翻译的角度,要让译句完整、通顺,就应将文言原句中没有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下面两种情形在初中课本里比较多见:
(1)数词后面增加量词。古人不重视量词,他们计数,常常有数词无量词,以至量词成为“弱势群体”,很不发达,而我们今天的现代文中,量词成了“强势群体”,特别丰富。因此,我们翻译的时候,要找出相应的量词补充进去。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2)补充省略的成分。文言文中常有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介词或介词宾语的省略等。翻译时,只有把这些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如《黔之驴》开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 )以入。( )至则无可用,( )放之( )山下。”这个句子共有四处省略,依次为宾语、主语、主语、介词,翻译时都需要补充出来。译为:“黔地没有驴子,有位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装着(驴子)运了进来。(那驴子)运到以后却没有用处,(那人)就把它放(在)山下。”
再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译成:“(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括号里的词语,都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增补的。
提醒同学们一个细节,增补的成分或语句,翻译时要加括号。
(六)学会翻译有绝招・调整法
问:什么是调整法,有哪些注意点?
答:调整法,针对句式,主要是调整文言文里大量存在的倒装句。从现代文的语法角度看文言文,它句子内部的顺序有一些“颠倒”,如宾语放在动词前面、谓语跑到主语前面。翻译这些“特殊”的句子,如果仍按照原文的语序,就容易使人费解,读来别扭。所以,我们就“自私”一点,“霸道”一下,按照我们现代人表达的习惯,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
这些“特殊”的句子,包括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1)主谓倒装。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文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翻译的时候应该调整过来,译为:“你的不聪明,太厉害啦!”(考虑到表达的简明流畅,一般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也会前置。如《曹刿论战》中“何以战”,翻译的时候应该先调整为“以何战”,再译为:“凭借什么作战?”
(3)定语后置。现代文一般为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情况。如《马说》中“马之千里者”, 翻译的时候应该调整为“千里之马者”,译为“日行千里的马”。
(4)介宾短语后置。在现代文中,在动词前边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在动词后边的作补语;而文言文中,介词短语明明在动词的后边,翻译的时候却必须作状语。如《醉翁亭记》中“负者歌于途”,这里的介宾短语“于途”后置,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歌”之前。这句话可译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着歌”。
(5)使动用法。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句中用了使动用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应调整为“使其心志苦,使其筋骨劳,使其体肤饿”。
(6)意动用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美”是“以……为美”“认为……美”, 翻译的时候应调整为“吾妻以我为美”,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七)学会翻译有绝招・意译法
问:什么是意译,有哪些注意点?
答:意译,是一种变通的、灵活的翻译方法,是直译的补充。文言文里有些词语不好直接翻译,或者直接翻译了非常别扭。这时就应在符合原文意思的前提下,辅之以意译。意译属于“候补队员”,在主力队员无法上阵的时候才能登场。具体而言,下面两种情形意译才有用武之地。
(1)直译不够准确。如《陈涉世家》中“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大计”直译为“发动大事”,结合上下文看,这样无法准确地表达原意,跟原文要表达的意思隔了一层,那就稍微引申一点,把意思挑明,活译为“起义”。
(2)直译令人费解。文言文常用一些修辞手段,如比喻、借代、互文、并提等,来表达更丰富、幽深、婉曲的内容和意蕴。如果直译,不仅让人费解,而且意蕴全失。比喻如《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 借代如《曹刿论战》中“肉食者”,直译为“吃肉的人”;互文如《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直译为“在东西叫喊,在南北骚扰”;并提如《三峡》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直译为“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清波倒映影子”。分析一下,就发现直译的句子不合事理不近人情:飞到天上的老鹰怎么会“望峰息心”?曹刿为什么偏偏对吃肉的人有成见,指斥他们目光短浅?那些差役为什么只在南北骚扰,而不去东西骚扰?急流奔腾汹涌,可以“回旋清波”,但怎么能“倒映影子”?
这些句子,我们必须尊重它们的修辞意味,用灵活的方法,译出原文本义。原来“鸢飞戾天者”比喻那些“追求高位的人”;“肉食者”借代那些“位高禄厚的人”;“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应还原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译为“到处吵嚷骚扰”;“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应还原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译为“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篇4:文言专号第二关精彩呈现一:古诗文诵读要读出什么?
文言专号第二关精彩呈现(一):古诗文诵读要读出什么?
问1:在我看来,文言文就像外语,有没有“多快好省”地学好文言文的捷径?答:有啊!回想一下,你的外语是怎么学的?不就是反复诵读吗!晨读,晚读,读它千遍不厌倦,自然而然就懂了,开窍了。这里用哪个介词,那里是什么时态,不用老师唠叨,自己就能读会说了。其实是英语语感产生了,英语的思维方式生成了。
英语如此,古文也同理。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洞悉了这个秘诀。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先不要去抠一个一个字词的意思,先读个滚瓜烂熟,感觉这段古文似乎不是韩愈、柳宗元,不是苏轼、欧阳修写的,而是我张某人、王某人写的。到这个时候,你会觉得文言文亲切有趣了,就读进去了。
诵读这个方法,看似笨拙、不讨巧,其实是大巧若拙,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捷径。
问2:那具体怎么诵读,要读出什么境界呢?
答:从技术层面看,要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语气。
先说读准字音。
文言文毕竟是古人的语言,不那么“平易近人”。以《岳阳楼记》为例,“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其中的“淫”“霏”“樯”“楫”“冥”属于生面孔,在我们日常的阅读里很难遇上。对这几个生字,我们一定要借助课本注音或者工具书读准。
古文里,还有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多音字。还以《岳阳楼记》为例,第二段有一句“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没学这篇课文以前,你一准以为“汤”是个单音字,就是读“tāng”,很难想到它也是多音字,在作“水势很大”讲时,读“shāng”。
尤其要注意的,还有通假现象。通假字是文言文的“特产”,它的读音一般按本字字音读。《岳阳楼记》第一段“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是“嘱托”的“嘱”的通假字,应读本字“嘱”的音“zhǔ”,不能误读为“shǔ”。
再说读好节奏。
文言文的音乐性、节奏感比现代汉语强,古人读书常读得摇头晃脑就是这个原因。读好节奏,要把握规律。
把握语法规律。主语谓语之间、动词宾语之间、状语谓语之间、动词补语之间,都需要顿一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在“滕子京”后面顿一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在“刻”“唐贤今人诗赋”后面各顿一下。
把握表达规律。现代汉语表达以双音节词为主,古文以单音节词为主。如果古文中两个单音节词凑巧靠在一起,而这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成了一个词,就容易引起误解。要特别注意不能读破句子。如《晏子使楚》中“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其”“实”是两个词,解释为“它们的'”“果实”,应分开读;若连起来就读破了。
把握句式规律。一些表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前面用“夫”“盖”“其”等虚词领起的时候,后面也应稍微顿一下。《岳阳楼记》中“若夫淫雨霏霏”一句就应读为“若夫/淫雨霏霏”。
最后说读出语气。
这点最重要,用词、句式、感情色彩、修辞运用,话语间的情绪、神态,都体现在语气里。如《晏子使楚》中“晏子避席对曰”那段,“婴闻之”要读得缓慢而庄重,体现出晏子的正色以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要读疾些,体现晏子反驳的犀利;“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要读重浊点,这是整个反驳的立足点;“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要把反问的语气读出来,但又不能生硬,以便让人感受到晏子的以退为进的外交智慧。
对所学的文言篇章都这样细细读,悠悠读,就能读出真挚的情感,读出优雅的美感,读出良好的语感,读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来。
篇5:文言专号第五关精彩呈现二:诗中景-
文言专号第五关精彩呈现(二):诗中景-
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村行》)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草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左思《咏史(其三)》)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鸟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长歌行》)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秋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七夕》)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梦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篇6:文言专号第二关精彩呈现五:诗词鉴赏需要分几步走
文言专号第二关精彩呈现(五):诗词鉴赏需要分几步走
问:诗词鉴赏需要分几步走,有哪些注意点?答:首先明确一点,初中阶段的诗词赏析,有赏有析,既要品赏用字、造句、手法、修辞之妙,也要分析内容、情感、思想、哲理之味。
从阅读的角度,需要分两步:第一步,读,整体把握,了解其表;第二步,品,探幽析微,洞悉其里。
先说第一步。虽然中考所选都是浅易的诗词,但因为诗词作品的凝练性,它们比一般的浅易文言文还略难懂些。如果读不懂诗歌写的是什么,那还谈何赏析呢?
譬如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这首:“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你是不是读得有点头大,“驼褐”什么意思,“阑干”又是什么意思,这些陌生的'词汇让你对整首诗的意思都很模糊,也打击着你继续阅读的信心。
但如果我们去读诗歌的题目(一些同学缺少阅读标题的习惯)――“早行”,哦,虽然你还是不清楚“驼褐”“阑干”的意思,但你已经明白这是一首写诗人早起行走所见所闻所感的诗歌。你绕过了词语的障碍,大体上就能把诗歌的字面意思理出来了。
可见,读诗歌,不能仅读正文,还要读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窗口”,由此我们可以洞察作者的心灵;还要读注释,命题者拟写的注释往往提供了写作的背景;还要读作者,诗词赏析题目选文的作者大多是我们熟悉的名家,以前对他创作特点和思想倾向的了解能帮助我们理解其作品。
再说第二步。古典诗歌有很多类型,如写景诗、叙事诗、状物诗、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等等,不论那种类型,都要由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所状之物,分析感悟所抒之情、所言之理。微观解剖,也有三步,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下面举曹操《观沧海》一诗略加分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作者“观沧海”所见,依次写到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景象。所写景物境界都很阔大,这是第一步:“是什么”。
第二步,探究“为什么”,即深入分析写法。本诗有两个鲜明特色:一是动静结合,动景有“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有“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符合作者登高(东临碣石山)俯瞰大海的视界感觉;一是虚实结合,前面水岛树草风都是实景、所见之景,后面日月星辰是虚景、想象之景,前面的实景衬托了后面的虚景,这虚景其实是作者那吞吐日月的胸襟。
第三步,总结“怎么样”,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结合写作背景――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结合作者生平――曹操是一位有雄图大略的政治家,我们不难体会这首诗歌是作者面对这雄阔壮丽的山河,激发出统一天下、结束分裂的愿望和抱负。
走过这三步,诗歌就由表及里读清爽了,以这种清爽的阅读状态,应对具体的赏析题目,应该没有什么难的了。
篇7:文言专号第五关精彩呈现一:诗中物-
文言专号第五关精彩呈现(一):诗中物-
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月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山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梅尧臣《鲁山山行》)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云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微晴。(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风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秋风苏武别,寒水送荆轲。(庾信《拟咏怀(其三)》)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陈子昂《感遇》)
雨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释志南《绝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雪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酒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
篇8:文言专号第五关精彩呈现四:诗言志-
文言专号第五关精彩呈现(四):诗言志-
胸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抱负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其五)》)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其一)》)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志趣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其五)》)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操守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三)》)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哲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初三语文教学计划
★ 七色光五教学设计
【文言专号第二关精彩呈现二:教你学会向课外迁移拓展(共8篇)】相关文章:
六年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总结2022-12-17
四年级备战期中考试作文2023-04-23
《压指画曲线填画》教学设计2023-05-27
小学生课文《语文园地六》的教学设计2022-05-02
卖油翁教学反思2023-12-05
《语文园地六》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2023-01-06
小学生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及攻略介绍2023-10-25
《找规律》教学设计第3课时2022-12-09
教师如何阅读指导范文2022-05-03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2023-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