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科普小知识,小暑习俗吃6种食俗食物(共7篇)由网友“闪电小兔”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小暑科普小知识,小暑习俗吃6种食俗食物,希望大家喜欢!
篇1:小暑科普小知识,小暑习俗吃6种食俗食物
小暑食俗1、吃三宝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民间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
小暑食俗2、食新(食辛)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小暑食俗3、黄瓜+煮鸡蛋
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小暑食俗4、吃饺子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小暑食俗5、吃面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小暑食俗6、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小暑谚语
旱了东风不下雨,涝了东风不晴天。
常刮南风忽转北,风雨齐来到不黑。
常刮北风忽转南,当夜就是阴雨天。
伏里顶风乌云集,顷刻之间下大雨。
六月好下隔道雨,六月好下牛背雨。
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淋死鸡;云往南,水漂船;云往北,瓦碴晒成灰。
云彩往东一阵风,云彩往
淋了伏头旱伏尾。
东南风,雨太公。
东南风上不来,上来漫锅台。
夜起东南风,下雨就不轻。
六月东风当时雨,好似亲娘叫闺女。
东风急溜溜,难过五更头。
东风刮得急,就要披蓑衣。
雨过东风急,还得披蓑衣。
东风不倒,雨下不小。
风急云越急,越急越有雨。
西雨凄凄,云彩往南雨连连,云彩往北一阵黑。
篇2:小暑科普小知识,小暑时令食物
小暑食经:小暑习俗吃什么,小暑时令食物大全
夏夜追凉
宋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题图】温风至。小暑一过,就快进入初伏天,气温愈来愈高,南风居多,连风都被烤热了,故有“温风至”一侯应。
时令良品:西瓜、扁豆、豇豆、四季豆、绿豆、番茄、西瓜格兰尼塔
时光滑过夏至,白昼就开始变短,天气也愈发炎热起来。从现在起,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全年气温最高的阶段,所谓的“三伏天”也拉开序幕。对于拥有电器的现代人来说,准备各色冷饮毫无难度,而在古代,盛夏食冰却不可多得,更多还是以冰凉井水湃上一盆凉菜或是西瓜。这一时节,各种豆类也进入旺季,诸如扁豆、豇豆、四季豆等,比起立夏,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时令水果:西瓜
西瓜,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数九寒冬里吃西瓜早已不是稀罕事,然而提起这一水果,更多还是与盛夏有关的记忆。西瓜原产非洲,自从汉代被引入中国,便开始在神州大地上广为流传。文人墨客们似乎对它也颇为钟爱,历朝历代吟咏西瓜之诗极多,明朝瞿佑一首《红瓤瓜》还为它留下“青门绿玉房”的美称。西瓜瓤含糖、含水量极高,在夏日众多水果中最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本经逢原》即将之奉为“天生白虎汤”,更有“醍醐灌顶,甘露洒心”之誉。除此之外,西瓜皮、西瓜子也都可食,并都有一定食疗功效。
既是广布栽培,又颇受欢迎,西瓜的品种自然不在少数。如清朝的《燕京岁时记》便有登载:“六月初旬,西瓜已登,有三白、黑皮、黄沙瓤、红沙瓤各种。”早先的无籽西瓜算是稀罕之物,如今也是寻常得很了。市面上常见的优品如红小玉、黑美人、蜜宝等,外形、口感、上市时间各有不同,想来大家也已不陌生。近年来更有如迷你西瓜、方形西瓜、观赏西瓜等特色品种,新奇可观,滋味倒是在其次了。
西瓜加工:西瓜子
嗑瓜子在华人世界是一个特色,瓜子是一个统称,最常见的有三种:西瓜子、葵花籽、南瓜子,营养的果仁外覆脆壳,需嗑而去之。而西瓜子的食用记录明朝已有,《本草纲目》之西瓜条目载,“瓜籽爆裂取仁,生食、炒熟俱佳”,又有早前文献提及明帝朱元璋喜欢鲜西瓜子加盐焙干而食。
嗑瓜子香口但油脂含量高,再加上炒货会添加各种调味料,所以需注意不要过量。家中有烤箱者不妨尝试烘烤鲜瓜子,剖开的西瓜、南瓜所获得的新鲜瓜子只要洗净,直接就可以烤,即便不加调味料也是酥脆可口。
时令蔬菜:扁豆
扁豆的豆荚扁平,又有别名眉豆、鹊豆、沿篱豆等。这一起源非洲与南亚地区的植物最初在印度广布栽培,传入我国后也遍布大江南北,山东特产栽培尤多。常见品种如白扁豆、紫扁豆、猪耳朵、大青芸豆等,各有千秋。
藊豆,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扁豆的嫩荚和嫩豆可食用,炒、煮、腌渍、干制均可。子实有黑白之分,入药主要用白色扁豆,其豆粒加糖煮食也别有风味,可堪与莲子相媲美。《本草纲目》对此亦有说明:“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其软壳及黑鹊色者,其性微凉,但可供食,亦调脾胃。”此外又有红褐色的扁豆,即广西民间所谓“红雪豆”,也有清肝明目的食疗效果。然而和许多豆类一样,生扁豆所含的部分化学物质会对人体产生毒性,故而必得烹熟才能食用。
时令蔬菜:豇豆
豇豆,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作蔬菜食用的豇豆品种甚多,一般根据外皮色泽分为白皮豇、青皮豇、花皮豇、红皮豇等。南方地区又称为饭豆、长豆角等,食用方法颇多,虽说是夏令时蔬,但冬季里也常吃到酸豆角或干豇豆烧肉,其中风味,并不逊于新鲜豇豆。无怪乎李时珍赞之“可菜、可果、可谷,备用最好,乃豆中之上品。”到了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则有更为讲究的食用方法:“豇豆炒肉,临上时,去肉存豆。以及嫩者,抽去其筋。”肉类成为豇豆的配角,鲜美滋味可见一斑了。
时令蔬菜:刀豆
刀豆,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清代的《素食说略》中有关于四季豆的一段:“刀豆,一名四季豆。摘嫩荚,去其两边之硬丝,切断,以酱油炒熟。或以水淪,加酱油食、香油闷熟食均佳。若与豆腐烩汤亦美。洋刀豆、扁豆照作。”然而这里所提到的刀豆却是另一种豆类,如今所称的四季豆实则是“洋刀豆”,豆荚较刀豆更为丰厚鲜嫩,清炒或与肉类相佐均可,后者则更多用于入药。
不过,对于这几种豆类究竟有何区别,也有人完全不以为意。譬如大文豪苏轼先生,由他所开创的“东坡豆粥”便是将各色刀豆、扁豆、豇豆等入水熬成豆羹,加入米粥红糖而食,据说也颇具风味,苏轼自己的《豆粥》便是力证——“地碓舂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所谓烹饪中的大手笔,想来也不过如此吧。
时令食材:绿豆
绿豆,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绿豆又名目豆、青小豆,以其种皮青绿得名,但也有黄、褐、黑等颜色,并不多见,根据种皮光泽与否又分为明绿豆与毛绿豆。和红豆一样,绿豆在中国栽培历史已逾两千年,国内吉林、辽宁、广西都是出产绿豆的大省。绿豆在东南亚地区也是非常普遍的传统食材,西方世界却少有食用。印度人习惯将之与咖喱烹调,主要用作炖菜,这样的食用方法倒也有趣。至于国人还是更多用以煮粥、熬汤、制作糕点,味道清淡,也更加注重养生之用。陈果夫在民俗论著《国民生活历》中说的便足够全面:“绿豆,性甘寒,消积热,解百毒,润皮肤,和五脏,磨为粉,解诸热益气,故以之制饼,煮粥食,或汤饮,极为有益。”
绿豆食用:绿豆芽
绿豆发芽是个奇妙的过程,用温水浸泡绿豆一夜唤醒其活性,继续保持湿润,只要温度得当,很快绿豆就会发芽。这个过程中豆内储藏的营养物质会转化为人体更易吸收的氨基酸,而且维生素C也会增多,水灵白嫩的绿豆芽营养价值实际上高过绿豆。
夏季食用绿豆芽相当爽口,炒、拌两宜。《本草纲目》载:“诸豆生芽、皆腥韧不堪,惟此豆之芽,白美独异,今人视为寻常,而古人未知者也。但受湿热郁浥之气,故颇发疮动气,与绿豆之性,稍有不同。”
据日本的豆芽厂商在中国的实地调查,吉林白城子和陕西榆林地区的绿豆所发豆芽口感最好,有条件者不妨尝试一二。
绿豆食用:绿豆糕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即见绿豆糕的记载:“绿豆磨之为面、澄滤取粉,作饵炖糕⋯⋯有解诸热、补益气、调五脏,安精神,厚肠胃之功。”严格来说,最初的绿豆糕该算京式糕点。然而如今流传的又分南北两种,北方绿豆糕即是所谓的京式绿豆糕,以绿豆粉、豌豆粉、砂糖桂花为原料,制作过程不加油脂,故而入口绵软清新,更具干爽质地;南方绿豆糕则以苏杭一带产出最为正宗,与北方绿豆糕最大不同在于加入熟猪油或芝麻油,口感也更为油润浓甜。关于这一做法和用料之别,权可参见清代食谱大全《调鼎集》——“(法一)将豆煮烂、微捣、和糯米粉,洋糖蒸糕,或用白面亦可。(法二)磨粉筛过,加香稻粉三分,脂油、洋糖印糕蒸。(法三)豆粉一两、水三中碗,加糖搅匀,置砂锅中煮打成糊,取起分盛碗内,即成糕。”至于从何选择,便是看个人口味了。
以绿豆粉为主也可制作无馅料的绿豆糕。
时令蔬菜:番茄
小金瓜,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番茄源起南美地区,最初只是出于观赏的目的而进行栽培,因为外形过于鲜艳夺目,反而让人们怀疑其中含有剧毒而退避三舍。直到十七世纪,它的酸甜可口与营养丰富才渐渐为众人所接受,并迅速风靡西方世界,各种酱料、沙拉、配菜、果脯层出不穷。番茄在明清时期引入国内,由于来自西方故而又得名“西红柿”,但此前国人也早有栽培小西红柿作为水果,称为“小酸果”、“小金瓜”,即如今的樱桃番茄一类。除此之外,又有形似葡萄的串番茄,欧洲普遍栽培而国内较少见。近年来新见暗黑红色的黑番茄,味道更为浓郁香甜,算是番茄家族中新晋的翘楚了。
番茄中的特有成分之一是番茄红素,也是目前自然界中最强的抗氧化剂之一,抗癌、抗辐射、抗衰老的作用尤其明显。然而这一成分只有溶于油脂后才更利于吸收,故而比起生吃或凉拌,煮熟后的番茄更加能发挥营养功效。夏日炎炎,番茄的防晒修复功能也堪称一流,一碗番茄鸡蛋或番茄牛腩是不错的选择。
时令良品:西瓜格兰尼塔
“Granita”格兰尼塔,起源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是介于雪糕和刨冰的一种半冰冻甜点。主要由白糖、清水和风味调味而成。这里介绍了一种手工制作的方法,其结晶会比较大一些,但不妨碍品尝到西瓜的清香与冰镇的凉爽,喜欢的话还可以加点酒来调味,同学拿起西瓜来试试吧!
准备材料:
适量无籽西瓜
1只柠檬
少量细砂糖
制作步骤:
1 青柠檬对半切,挤出柠檬汁。
2 将切了块的西瓜与柠檬汁倒入搅拌器,加入少量的细砂糖。
3 打成西瓜泥,倒入容器里,盖上保鲜膜,冰箱冰冻2小时。
4 周围会先冻结,所以用勺或叉子把西瓜冰弄碎后,再回冻2小时,然后用叉子刮碎。一碗西瓜冰霜就完成了,最适合盛夏来享用啦!
篇3:小暑科普小知识,小暑节气吃哪些食物养生?
河蚌
河蚌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A、B1、B2,夏季来临,人们常呆空调房也会诱发“干眼病”,中医认为蚌肉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功效,对人体有保健功效。河蚌做法很多,烧、烹、炖均可。水煮河蚌是很多人喜爱的美食。
需要提醒的是,河蚌性寒,脾胃虚寒、腹泻的人不宜吃。
荔枝
荔枝果肉中含丰富的葡萄糖、蔗糖,总糖量在70%以上,列居多种水果的首位,具有补充能量、增加营养的作用。研究证明,荔枝对大脑组织有补养作用,能明显改善失眠、健忘、神疲等症。
吃荔枝前喝点盐水、夏枯草凉茶,或冬瓜汤、绿豆汤等对上火有预防作用。或吃荔枝的同时,多喝盐水,也可用20-30克生地煲瘦肉或猪骨汤喝,或与蜜枣一起煲水喝,都可以预防荔枝病。
红豆
红豆,性平偏凉,味甘,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族、钾、铁、磷等。红豆能促进心脏血管的活化,利尿;有怕冷、低血压、容易疲倦等现象的人,常吃红豆可改善这些不适的现象。另外,红豆还有健胃生津、祛湿益气的作用,是良好的药用和健康食品。
小暑时节重养心,红豆有清心养神、健脾益肾功效,加入莲子、百合更有固精益气、止血、强健筋骨等作用,能治肺燥、干咳,提升内脏活力,增强体力。
姜
俗语有“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小暑过后,盛夏来临,不少人会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夏日人们好贪凉,喜爱电扇空调,很容易引起伤风感冒。这时及时喝点姜糖水有助于驱逐体内风寒。
而且,生姜中含有辛辣和芳香的成分,含有姜油酮、姜辣素、淀粉和纤维,用于风寒感冒,可通过发汗,使寒邪从表而解。姜辣素对口腔和胃粘膜有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可使肠张力、节律和蠕动增加。姜油酮对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有兴奋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
篇4:小暑科普小知识,小暑都有哪些习俗
小暑习俗:小暑黄鳝赛人参
“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的是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小暑习俗:吃芒果
小暑吃芒果代表这个时节是芒果的成熟盛产期台南县白河镇的莲田盛产莲蓬和莲子,素有莲花之家的白河镇每年都会举办莲花节。
小暑习俗:吃藕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小暑习俗:六月伏日食汤饼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 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 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小暑习俗:徐州人吃伏羊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小暑习俗:吃饺子黄瓜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小暑习俗:晒衣曝书
“曝书”习俗,在我国则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到汉唐时,曝书逐渐形成制度。北宋更形成了独特的馆阁翰院文人的曝书集会,文人士大夫相互参观,品鉴学习。
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说过一个风雅趣事,东晋名士郝隆,见邻人皆晒衣被,就跑到太阳底下平躺着,掀起衣服把肚皮对着太阳。旁人不解,问他干什么,答曰:“晒书。”
小暑习俗:尝新食新
小暑时节,各地时兴“尝新”。早先北方的小麦、南方的稻子,小暑时节都已收割完毕。伴随新粮食的收获,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祭祀仪式,包括祭天、祭地等,甚至还会祭祀“土地公公”。
古人将后稷(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奉为“谷神”,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成饭祭祀谷神,然后尝新米、喝新酒,谓之“六六福”。尤其是北方人,还会将最新鲜的面粉蒸成馒头吃食和献给祖先,而且还习惯在这天用新米做粥喝。
自宋朝末年时起,在南方就出现了在每年小暑过后早稻成熟开镰食新的习俗。人们在自己吃第一口新米饭之前,把新米做成干饭,酿成新酒,备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丝瓜、茄子,有种忆苦思甜的味道。
具体仪式据文献记载是这样的:物品摆放在五谷大神位上敬奉时,在烧香点烛后要念:“请五谷大神食新!多谢五谷大神恩泽,五谷丰登,保佑一家顺劲,身体强健,紧做紧有来。”待香火成灰后,便烧上衣纸。
然后,把干饭酒肉菜摆放在自己的饭桌上,念“请先祖(上辈)们尝尝新”,用双手拜上三拜。待中午时分,请来帮工收割过稻谷的乡人一同食新,并交流生产经验,共谋发展生产的计划。用自己双手种出来的稻谷做出来的干饭,吃起来当然香喷喷,也更富有亲切感。
小暑习俗:食新米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六月食新,是客家人在早稻开镰后,把所收的新米做成饭,在开餐时进行敬奉五谷大神和先辈的一种民俗活动。
由于战乱灾荒,客家人从中原不断南迁,由于许多平原良地被土着或早先来到的居民占领,客家人只能靠山居住,在山区开荒造田,大都生活比较艰苦,一日三餐靠稻米煮成稀粥或茨粟杂粮作为主食,要想吃顿干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客家人在南方安居乐业后,对祖先辛勤垦殖,营造良田怀有崇敬之心,而自宋朝末年以后,在民间出现了在每年小暑过后早稻成熟开镰食新的习俗,在自己吃第一口新米饭之前,把新米做成干饭,酿成新酒备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丝瓜、茄子。
据客家《风情》载,物品摆放在五谷大神位上敬奉时,在烧香点烛后要念:“请五谷大神食新,多谢五谷大神恩泽五谷丰登,保佑一家顺劲,身体强健,紧做紧有来。”待香火成灰后,便烧上衣纸。然后把干饭酒肉菜摆放在自己的饭桌上,念上“请先祖(上辈)们尝尝新”,并用双手拜上三拜。
待中午时分,请来帮工收割过稻谷的乡人一同食新,并交流生产经验,共谋发展生产的计划。因为食新的习俗,使在城的居民也会纷纷到乡间买上新米与旧米合起来食新。
此时的小暑,新米是要尝的,怎么尝?新米富含维生素B族、维生素E和谷维素,倘若吃精白米,尝新是无意义的,要吃带壳的新米或糙米才能获得完整的营养。带谷壳的糯米,有温胃养胃之效,可以用来煲汤,但不用吃。糙米,可以多泡半天,拿来煮粥或蒸饭。
小暑节气,讲究吃新。就是用新米做饭做粥。北方人习惯在这天喝粥,主要是为了防暑和调理肠胃,而为清热解毒,炒绿豆芽成了小菜首选。
消费者在购买大米的时候,可以采取“看、抓、闻、尝”4种方式。“一看”就是指看大米的色泽和外观。正常大米大小均匀、丰满光滑,有光泽,色泽正常,少有碎米和黄粒米;“二抓”为抓一把大米,放开后,观察手中粘有糠粉情况,合格大米糠粉很少;三闻大米的气味。手中取少量大米,向大米哈一口热气,或用手摩擦发热,然后立即嗅其气味,正常大米具有清香味,无异味;四尝大米的味道。取几粒大米放入口中细嚼,正常大米微甜,无异味。
小暑节气的民间习俗:簪茉莉
茉莉,性喜烈日,于炎夏盛开。花香浓郁,能祛秽浊之气。江苏和上海等地,夏天的卖花人,常把连蒂的茉莉花用细铁丝扎成花球、花带等,供女子簪戴。苏州虎丘的花农,把茉莉放在马头篮里,沿街叫卖,称之为戴花,妇女们一般都会购买、簪戴。《晋书》载“都人簪奈花”,奈花,就是现在的茉莉。盛夏时候,每晚采下茉莉花,取井水半杯,用东西把花架在杯上,使花离水一二分高,用厚纸密封。第二天花可答戴,水用来点茶,清香扑鼻,尤其绝妙。
篇5:小暑科普小知识,小暑习俗有哪些
小暑习俗1:吃暑羊
“吃暑羊”是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时节的传统习俗。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刚过、秋收未到的夏闲时候,忙活半年的庄稼人便三五户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来。而此时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小山羊,吃了数月的青草,已是肉质肥嫩、香气扑鼻。
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在当地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暑羊的爱好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小暑这一天,江苏徐州人有入伏吃羊肉的习惯,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小暑习俗2:食新
民间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时节“食新”的习俗。农民会用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丰登。然后人们开开心心地品尝新酒等。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麦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后用水加糖伴着吃。这种吃法,早在汉代就有,唐宋时期更为普遍。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在民间,小暑过后人们要尝新米,这就是小暑“食新”习俗。小暑时节,农民会把新收获的稻谷碾成米,然后将新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以供奉五谷大神和祖先,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新米尝新酒。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会在小暑这一天买少量新米以及新上市的蔬菜、水果等,回到家把新米与老米同煮。俗话也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我国地大物博,而夏季又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因此应时可口的食品于此时最多。如《东京梦华录》中关于宋代开封风俗的记载:“是月时物,巷陌路口,桥门市并,皆卖大小水饭、炙肉、干脯、葛筐笋、芥辣瓜儿、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金杏、小瑶李子、红菱、沙角儿、药木瓜、水木瓜、冰雪、凉水荔枝膏,皆用育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
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悉用银器。沙糖绿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鸡头秧、水雪、细料情础儿、麻饮鸡皮、细索凉粉、素签、成申熟林擒、脂麻团子、江豆锅儿、羊肉小馒头、龟儿沙馅之类。”应时美味繁富,不妨选择益处多、容易得的时令之物来祛暑消渴。
小暑习俗3:封斋
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了要招灾祸,但仍可吃猪、牛、羊肉。
小暑习俗4:吃伏面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过后就进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饮食上,人们会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以度过炎热的伏天。
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在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据考证,伏日吃面习俗出现在三国时期。《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与五月相近,故也应“辟恶”。
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过水面,就是将面条煮熟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可以“败心火”。炒面,就是用锅将面粉妙干炒熟,然后用开水冲后加糖拌着吃,具有“解烦渴,止泻,实大肠的作用”。
小暑习俗5:小暑舐牛
在山东临沂地区,每到小暑,人们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有;“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习俗6:吃藕
此外,在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在清咸丰年间,莲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藕与“偶”同音,所以人们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满。藕与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也被看做是清廉高洁的人格象征。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钾和膳食纤维也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偎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小暑习俗7:市冰
冰,性寒,盛夏的时候用冰冷藏肉、鱼、蛋、水果等,可以抑制微生物的活动,长时间保持新鲜清洁。但是此时不宜多食,因为冰的性质与此时炎热的气候相反,冷热相遇,最容易导致疾病。《食谱》中有述:“凡夏用冰,止可隐映饮食,令气凉耳,不可食之。虽当时暂快,久乃成疾也。”妇女尤其应当注意勿多食寒冰。
我国人民很早便愉得了贮冰用冰。《周礼》载:“凌人掌冰,春始治鉴。”鉴是如甄一般大小的容器,在鉴口放上冰块,把食物贮存在鉴中,就像现在的冰箱一样,可以冷藏食物。
在没有人造冰以前,一般所用的冰都是窖藏之冰,吴地的人称之为凉冰。每当三伏,就有人在街上担担卖冰,有的还将杨梅、桃子、花红之类的鲜果放在冰中,通常叫作冰杨梅、冰桃子等。鲜鱼店铺则用冰来给鱼保鲜,称之为冰鲜。
周代有在夏季发放冰块的规定(见《周礼·天官)),后世的人也加以效仿。《邺中记》称:“后赵石虎都邺,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以藏冰,三伏之月。以踢大臣。”《元和县志》记载:“冰窖在薪门外,设窖二十四座,以按二十四气,每遇严寒,戽水蓄于荡田,冰既坚,贮之于窖,盛夏需以护冰鲜,并以涤暑。”
在旧历五月就有人开始挑着担子卖冰。宋代诗人陆游〈重午》诗中写道:“叶底榴花蹙绛增,街头初卖苑池冰。”他自己解释道:“会稽不藏水,卖者皆自行在来。”小暑时,已人炎夏,为使食物保持新鲜,或者食用冰块以清凉解暑,冰市便应运而生。
《燕都杂咏》中写道:“磕磕敲铜盏,街头听卖冰。浮瓜沉李脆。三伏绝炎蒸。”这描绘的就是卖冰人夏日沿街卖冰核的情形。
小暑习俗8:弈棋
弈棋,《路史》称是尧帝制作,用来教育儿子丹朱的。现在广泛应用的,有围棋和象棋。围棋古时候称为弈,《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孔子说:“虽小道,必有可观。”《孟子》中也有记述:“弈秋,通国之替弈也。”
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弈棋的风气已经很盛行。《西京杂记)载,汉宫曾有人在竹下弈棋;西汉杜陵杜夫子善于下棋,号称天下第一人。在唐代以前,棋局纵横各有十七道,共二百八十九道,黑白棋子,各有一百五十枚。唐代以后,变为纵横各有十九道,共三百六十一道。
至于象棋,古时候都称象戏,相传是北周武帝所制,并撰有《象经〉。他让王褒作注释,聚集起群臣来演说象棋之法,还命令庚信作《象戏赋〉。当时的象棋棋子是以日月星辰为形象顺应六律来走的。
唐时相国牛僧孺最先用车、马、将、士、卒等来代替原来的棋子形象,后来就演变成现在的象棋形式。到了宋代,司马光作《古局象棋图》,又发明了七国象棋,其整个棋局分为七国,王位于正中,秦国居于西方,楚国、韩国居于南方,东方是齐国、魏国,北方是燕国、赵国。每一国用十一个棋子,以不同的颜色作为区别,可以合纵,亦可以连横。后来又有改为三国的,现在都已经不流传了。
六朝时期,弈棋的风气最盛,弈棋成为全国上下的共同嗜好,朝中订立官名,列出等级,以求棋中高手。官职的评定,就按棋手的下棋水平定。
更有甚者,天子遇到有功的大臣,也用棋子作为赏赐的物品。梁武帝让柳浑品定棋谱,棋谱中共收人二百七十八人。梁武帝还亲自撰写《围棋品》《棋势》《棋法》等书。
弈棋可训练思维,使人运用巧思,得心应手,出奇制胜,并养成精密审慎、预料时事的习惯。所说的品势行局,都是关于对弈双方优劣强弱、奇正胜负的说法。所以古人把棋书附在兵书之后,而历代的圣主名将,如晋武帝、唐太宗、谢玄、关羽,也都特别喜欢下棋,即使在军中也不荒废。
夏季漫长无聊,于桐荫下对弈,是极有趣味的事,局外之人,也可以作壁上观。
小暑习俗9:垂钓
盛夏酷署,不适于进行剧烈运动,宜于做怡情养性的活动。在柳塘垂钓。披襟当风,则是最令人惬意的闲情逸趣。
小暑习俗10:斗画眉
画眉,其眉如画,叫声婉转,富于变化,有如百舌鸟。雄者善鸣好斗,人们多喜欢蓄养。将画眉放在高笼中,悬挂在廊之下,精心喂养,极具乐趣。画眉声音悠扬,极为动听,可以解闷添兴。小暑这天,饲鸟者各提鸟笼,至公园等地,摆开阵势,让画眉相斗,以决胜负。有民谣形容斗画眉的情形:“身如胡虏尾如琴,颈如削竹嘴如钉。再添一对牛筋脚,一笼打尽九笼赢。”
饲养画眉,需要精心。鸟笼高悬,放入水罐和食罐,笼内立一株天竺葵杆,这样画眉冬天栖在上面就不会冻脚。每天用鸡蛋黄拌水,再和少许细沙饲喂。天气渐热后,可以把鸟笼漫在水盆里,让它自己洗浴,这样会使羽毛更加光鲜,且避免因中署而死。
小暑习俗11:簪茉莉
茉莉,性喜烈日,于炎夏盛开。花香浓郁,能祛秽浊之气。江苏和上海等地,夏天的卖花人,常把连蒂的茉莉花用细铁丝扎成花球、花带等,供女子簪戴。苏州虎丘的花农,把茉莉放在马头篮里,沿街叫卖,称之为戴花,妇女们一般都会购买、簪戴。
《晋书》载“都人簪奈花”,奈花,就是现在的茉莉。盛夏时候,每晚采下茉莉花,取井水半杯,用东西把花架在杯上,使花离水一二分高,用厚纸密封。第二天花可答戴,水用来点茶,清香扑鼻,尤其绝妙。
清代的吴伟业有诗道;“新桌浸后香恒满,细缕穿成蕊半开。”北平四五月份交替之际,街上就有人担着担子卖茉莉,花香清远馥郁,可供雅客点茶,妇女装扮。胡孟向有诗歌咏茉莉说:“兹花最郁烈,亦是八闽产。舟船共北来,道里复何限!燕中豪贵重尔香,盆盎骄罗栽满堂。浇用腥汁开特盛,繁星绝露凌晨光。闺中爱此起恒早,摘取偏宜鬓发傍。”
小暑习俗12:养蝈蝈儿
蝈蝈儿,一名叫哥哥,其名最早见于《虫荟旧说》。蝈蝈儿常用翅摩擦发声,声音洪亮。夏秋之间,儿童大多饲养它们。《瓶花斋集》中说有一种好像蚌猛而又身体肥壮的昆虫,京师人都将其叫作烟蝈儿,南方人把它称作叫哥哥,喜欢捕捉饲养它。蝈烟儿吃丝瓜花和瓜瓤,叫声和促织相似而又比促织清越。清露之下,烟蝈儿彻夜鸣叫,声音凄凉,酸楚异常。
浙江一带,盛夏时街巷里就有肩挑着蝈蝈儿叫卖的,都养在纸糊的盒子里,或者小竹丝笼中。繁密的虫鸣,激越凄楚,妇女孩子,听到叫声就聚集过来,因此卖蝈蝈儿的地方,就成了热闹的交易之地。每个蝈蝈儿卖铜元五枚至十多枚不等。
富贵人家买回去后,养在红木盒里,上面嵌着玻璃,下面有底,可以开启,以便于喂食。食料一般是毛豆子肉、米饭、青辣茄和南瓜花等。晚上,将蝈蝈儿悬于床头,虫鸣声清脆悦耳。《清嘉录》中记载吴地风俗:“秋深笼养蝈蝈,听鸣声为玩,藏怀中。或饲以丹砂,过冬不僵。笼例干葫芦为之,金镶玉盖,雕刻精致。虫自北来,熏风乍拂,已千筐百营,盈于吴城矣。”
北方喜欢养蝈蝈儿的,大多用笼喂养。好的烟蝈儿一只价值十余金。蝈蝈儿笼用小葫芦去掉上截制作而成,以色泽如蜜蜡一样的为佳,镶嵌以象牙或用紫植做盖,四围雕刻花鸟用以通气,工艺极其精细巧妙。如果形状是扁的,就在旁边开一扇玻璃窗,价值有贵到百金的。天寒之时,蝈蝈儿于此藏身,可以保暖,鸣声更加响亮。
如果用银朱喂养帼蝈儿,会使其腹赤有光,能够耐寒。八旗满洲妇女大多将鞋底挖空,把烟蝈儿放在里面,使蝈烟儿的叫声和鞋子踩踏的声音相应,也称之为聒聒。清代韩宝荃的《咏叫哥哥》诗中写道:“少小怜为客,关山万里过。樊笼甘我素,口舌让人多。北望空回首,南音孰倚歌。世途行不得,何苦叫哥哥。”
小暑习俗13:扑流萤
萤火虫是益虫,吃各种害虫,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萤火虫有雌雄两种,雄虫体黄头黑,有复眼,翅柔软,上面布满点线;雌虫没有翅,形状如蛆。雌雄虫尾端都有发光器,呼吸时,空气流人,发生氧化作用,发出光亮,十分美丽。夏季小暑节气期间,雌虫在水草里产卵,虫卵也发微光,大约大暑前后小萤火虫飞出。晋代的车胤家贫,读书没钱买灯油,于是在夏天用锦囊装进数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见《晋书·车胤传》)。
隋朝建立十五年时,隋场帝在东都录华宫征集来萤火虫数解,晚上出游到山野,将萤火虫全部放出,窦时萤光闪烁,遍布岩谷(见《隋书·场帝本纪》)。《演繁露》引沈存中的《清夜录》:“丁朱崖败,有司籍其家,有绛纱笼数个,大率如烛笼,而无跋无虫也,名聚萤囊,有火之用,无火之热,亦已巧矣。”大概萤火虫的萤光虽然微弱,然而在一个地方聚集多了,也十分光明。
夏夜里,孩子们还往往用蛋壳,或者薄纸,或者白云母片,制成透明的火笼,将萤火虫放在其中,萤光忽明忽暗。拿着把玩欣赏,名为萤火虫灯。
小暑习俗14:游胜景
小暑夏日的傍晚,夕阳西下,凉风习习,人们或休憩于庭院,或泊船于柳塘,或泛舟于大河,以消涤酷暑。国内著名的风景胜地,如苏州的虎丘山塘,南京的秦淮、后湖,扬州的瘦西湖,芜湖的陶塘,绍兴的东湖,嘉兴的南湖,杭州的西湖,广州的荔枝湾,北京的三海,天津的青龙潭,济南的大明湖,南昌的百花洲,桂林的漓江,昆明的滇池,都给人们提供了消夏解暑的好去处,有条件者不妨一游。
炎炎夏日,不论老幼男女,借水消暑,最是惬惫。游船之上,披襟当风,山光水色,尽人心胸,晚上人港,则灯火辉煌。
四面八方的游人聚集一起,泛炯中流,月色与波光相接,灯光与水光相映,或者美酒佳肴,管弦竞奏;或者茶香袅袅,品茗闲话。在山水雅趣、逸兴闲情之中放松身心,实在是消夏的乐事了。
篇6:小暑科普小知识,小暑都有什么哪些吃的习俗
小暑习俗:吃藕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小暑习俗:吃芒果
小暑吃芒果代表这个时节是芒果的成熟盛产期台南县白河镇的莲田盛产莲蓬和莲子,素有莲花之家的白河镇每年都会举办莲花节。
小暑习俗:小暑黄鳝赛人参
“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的是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山东临沂习俗:给牛改善饮食
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篇7:小暑节气的食俗及习俗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民间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
1、食新(食辛)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2、黄鳝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各地经典菜肴几乎都有以黄鳝为原料的。黄鳝生长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补、最味美的莫属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另外,这个时期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根据冬病夏治的说法,此时用黄鳝滋补更能起到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的作用。
3、绿豆芽
炎炎夏日,烹制一道绿豆芽菜肴可以清热解毒、利尿除湿。同时,绿豆芽的热量很低,而水分和纤维素含量较高,可促进肠蠕动,具有通便的作用,是人们公认的夏季瘦身佳品,也是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对食道癌、胃癌、直肠癌患者也有良好的食疗价值。
健康提示:虽说绿豆芽的食用价值高,但食用起来也颇有讲究。绿豆皮不要随便去掉,要知道,这层不起眼的绿豆皮具有比绿豆还要强的清热解毒功效。另外,绿豆芽性偏寒凉,吃多了容易损伤胃气,因此,慢性肠炎、脾胃虚寒、慢性胃炎者不宜多吃。不过烹调时配上一点姜丝或椒丝,或是搭配些偏温的香菜、韭黄,就能很好地中和掉它的寒性了。
4、莲藕
不少朋友曾有过这样的体验:每到夏天,稍不注意,就会流鼻血,去医院也查不出什么问题,医生只是叮嘱道:多吃点莲藕就可以了。果真没过多久,问题自然消失了。其实,这里边也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在空气干燥、补水又不足的时候,常吃莲藕可以凉血、滋阴、清热,解决流鼻血这种麻烦可以说是小菜一碟。对老年人来说,夏藕更是补养脾胃的好食材。此外,莲藕也是高血压、肝病、食欲缺乏、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者的保健食物。
5、黄瓜+煮鸡蛋
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6、吃饺子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7、吃面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8、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小暑科普小知识,小暑习俗吃6种食俗食物(共7篇)】相关文章:
夏至节气民间传统风俗2022-05-07
夏至的传统习俗及天气特点2024-04-11
小暑科普小知识,小暑为什么要晒衣曝书?2023-04-30
小暑科普小知识,小暑节气可以做哪些运动?2024-01-22
24节气清明的来历和风俗2022-09-16
2022小寒节气的含义是什么2024-03-13
大暑科普小知识,大暑节气民俗2022-06-02
小寒节气含义是什么2023-09-12
大暑的节气饮食注意2023-02-03
二十四节气小寒的含义介绍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