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20个实验重点知识

时间:2022-10-28 07:24:4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中生物20个实验重点知识(精选8篇)由网友“蔡根花”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中生物20个实验重点知识,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生物20个实验重点知识

篇1:高中生物20个实验重点知识

必修一:

▐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 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_______,即_______和_______,而不是面积。

2.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置镜(装镜头)→_______→置片→调焦→观察。

3. 高倍镜的转换: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_______,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_______和_______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顺序:移装片→转动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答案:

1.直径倍数 、长度、宽度 2.对光 3.视野中央、细准焦螺旋、反光镜

▐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 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 实验原理: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在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沉淀。淀粉遇碘变蓝色,若检验有色组织或器官,如绿叶,则需酒精_______处理。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_______(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_______)。

(3)蛋白质与_______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_______,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3. 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_______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易于观察。

4. 实验试剂

(1)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_______CuSO4溶液)、与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_______CuSO4溶液)的比较:①CuSO4溶液的浓度不同。

②原理不同。斐林试剂的实质是新配制的_______溶液;双缩脲试剂实质是Cu2+,能和肽键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络合物。

③使用方法不同。斐林试剂是先将NaOH溶液与CuSO4溶液_______后再使用;双缩脲试剂是先加入_______溶液,再滴加_______溶液。

(2)脂肪鉴定中用体积分数为_______洗去浮色。

5. 实验说明

(1)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_______到棕色到_______。

(2)花生种子切片要_______,这样才能透光,有利于显微镜的观察。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切片的_______。

答案:

2.脱色、橘黄色、红色、双缩脲试剂、肽键

3.含糖高、颜色为浅色

4.0.05g/ mL、0.01g/ mL、Cu(OH)2、混合、NaOH 、CuSO4 、50%的酒精溶液

5.浅蓝色、砖红色、很薄、厚薄不均匀

▐ 实验三: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 实验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_______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_______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的_______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 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_______,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_______的结合。

3. 常用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_______ 。

4. 方法步骤:

(1)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_______溶液;用消毒牙签在已经漱净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再将牙签上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_______。

(2)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进行材料的_______;

(3)30℃温水中保温5分钟后用_______冲洗载玻片10秒钟;再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4)用2滴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分钟;再吸去多余染色剂,盖上盖玻片。

(5)先用低倍镜找到染色_______、色泽_______的区域,再用高倍镜观察各部分的染况。

答案:

1.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2.通透性、染色剂

3.内表皮细胞

4.0.9%的NaCl、烘干、水解、缓缓的蒸馏水、均匀 、浅

▐ 实验四: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1. 实验步骤:

(1)用试管吸取少量红细胞_______,滴一小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2)在高倍镜下观察,待观察清晰时,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_______,同时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小心吸引,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跑。上述操作均在载物台上进行,并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可以看到近水的部分红细胞发生变化;_______,细胞体积增大,很快细胞破裂,_______。

2. 稀释及稀释的时候用生理盐水的原因:稀释后,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血浆蛋白等杂物。用生理盐水是为了保持_______,防止在稀释的时候就发生_______。

3. 选择动物细胞进行实验的原因:动物细胞无_______。

4. 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进行实验的原因: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_______,可以得到较纯净的细胞膜。

5. 细胞破裂后,用什么方法获得较纯的细胞膜:将涨破的细胞溶液,经过_______分离得到细胞膜。

6. 如何获得植物细胞膜: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植物细胞壁水解得到_______;再将其放入清水中,水自由扩散进入,原生质体涨破;最后经过离心分离得到植物细胞膜。

答案:

1.稀释液、蒸馏水、凹陷消失、内容物流出

2.渗透压、细胞破裂

3.细胞壁

4.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膜)

5.离心

6.原生质体

▐ 实验五: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1. 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_______下观察它的形态。一般选择藓类叶做实验材料。藓类属于低等植物,叶片是绿色的_______,不需加工即可进行观察。或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因为表皮细胞不含_______,下表皮叶肉细胞排列疏松,叶绿体_______便于观察。

2. 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健那绿染液(将0.5g健那绿溶解于50mL生理盐水中,加温到30-40℃,使其充分溶解)能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_______。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处于_______的线粒体的形态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可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没有_______干扰。

3. 观察叶绿体时可以看到叶绿体是可以_______的,能随_______的流动而流动,还会受到_______的影响。

4. 临时装片中的材料要随时保持_______状态的原因:保证细胞器的正常形态并能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 否则,细胞失水收缩,将影响叶绿体形态和分布的观察。

答案:

1.高倍显微镜、单层细胞、叶绿体、大且数目少

2.蓝绿色、生活状态、颜色

3.运动、细胞质、光照强度

4.有水

▐ 实验六: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 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_______,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够通过_______吸水或失水。

2.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根据扩散作用原理,水分会由细胞液中渗出到外界溶液中,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由于细胞壁的_______较小,而原生质层的较大,从而使二者分开;反之,外界溶液浓度_______细胞液浓度,则细胞通过渗透作用_______,分离后的质和壁又复原。

3. 实验材料:紫色特别深的洋葱外表皮、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4. 方法步骤:

(1)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

(2)用_______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_______的位置。

(3)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_______。这样重复几次,洋葱表皮细胞就侵润在蔗糖溶液中。

(4)再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位置变化。

(5)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表皮细胞就侵润在清水中。

5. 还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位置变化。

6. 相关问题探讨:

(1)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吗?可以,其他_______细胞也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选用外表皮细胞的原因是具有_______,便于观察。

(2)是不是只有在清水才可以使分离细胞发生复原?只要外界溶液浓度_______就可以使其复原。若观察分离时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可以观察到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原因是细胞主动吸收了_______。

答案:

1.半透膜、渗透作用

2.伸缩性、大于、吸水

4.低倍镜、原生质层、用吸水纸吸引

6.活的成熟的植物、紫色大液泡、低于细胞液浓度、K+和NO3-

▐ 实验七: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 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本质酶是一种有机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较,其主要作用是高效性即在_______下能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_______,从而促进化学反应高效地进行。

2. 加热能促进H2O2的分解为水和氧气,提高反应速率;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在常温下可以催化H2O2分解。过氧化氢酶在不同的温度下催化效率不同。FeCl3溶液中的Fe3+也对过氧化氢具有催化作用。

3. 需要注意实验设计中的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方法。

(1)什么是自变量?本实验中哪些变量是自变量?自变量是_______的变量。本实验中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都属于自变量。

(2)什么是因变量?因变量是指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本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就是因变量。

(3)什么是无关变量?如何控制无关变量对本实验结果的影响?无关变量是指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本实验中试管的洁净程度、是否准确滴加FeCl3溶液和过氧化氢酶溶液等都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要尽可能地排除_______对实验的影响。

答案:

1.常温常压、活化能

3.人为改变 、无关变量

▐ 实验八: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1. 实验原理: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等条件的影响,适宜的温度和pH有利于酶发挥活性。

2. 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容易获得,温度和pH在实验室条件下容易控制。

3. 几个具体案例:

(1)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说明:①本实验应该将底物和酶_______,然后才_______。

答案:分开保温、混合在一起

(2)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_______。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

2. 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_______。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_______,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_______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_______。

4. 将装置(甲)连通橡皮球,让空气间断而持续地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既保证O2的充分供应,又使进入A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的锥形瓶,洗除空气中的CO2,保证第三个锥形瓶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5. B瓶应_______放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是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6. 检测洒精的产生: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2支干净的试管中。向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_______溶液(体积分数为95%-97%)并轻轻振荡,使它们混合均匀, 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7. 该实验是_______实验。此类实验一般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相当于“相互对照实验”。

答案:

1.兼性厌氧菌

2.蓝变绿再变黄、时间长短

3.酸性、灰绿色

5.封口

6.浓硫酸

7.对比

▐ 实验十: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 实验目的:尝试用_______方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和用_______法分离提取到的色素。

2. 实验原理:

(1)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_______中,所以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若没有无水乙醇,也可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但要加入适量的_______,除去水分。

(2)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_______不同,分子量小的溶解度 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所以用层析法来分离四种色素。

3. 实验材料:幼嫩、鲜绿的菠菜叶。

4. 提取色素:5克绿叶剪碎,放入研钵,加_______、CaCO3和10mL无水乙醇,进行迅速、充分研磨。(_______可中和液泡破坏释放的有机酸,防止叶绿体被破坏。)

5. 划滤液细线时应注意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划出_______的一条滤液细线,干后重复三次。

答案:

1.过滤、纸层析

2.有机溶剂、无水碳酸钠、溶解度

4.SiO2 、CaCO3

5.细、齐、直

▐ 实验十一: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1. 实验原理:用琼脂块模拟_______。琼脂块越小,其表面积越大,则其与外界效换物质的表面积越大。琼脂块中含有酚酞,与NaOH相遇,呈紫红色,可显示物质(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深度。然后通过计算在相同时间内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可以反映细胞的_______。

2. 在相同时间内,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深度基本相同,说明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_______是相同的。

3. 结论: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_______;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_______。

答案:

1.细胞、物质运输效率2.速率3.减小、减小

▐ 实验十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 实验原理:

(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_______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 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2)染色体容易被_______ (如龙胆紫溶液)着色,通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

2. 实验步骤:

(1)洋葱根尖培养到根长约5cm时可用。

(2)装片的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① 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取洋葱根尖_______,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_______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室温下解离3~5min。目的:溶解细胞间质,使_______。此时,细胞已被盐酸杀死。解离时间要保证,细胞才能分散开来。解离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根尖过于酥软,无法取出。

② 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_______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 min。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

③ 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的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min。

④ 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洋葱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洋葱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_______。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使细_______。

3. 观察

(1)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分生区细胞特点是:细胞_______,有的细胞正处于分裂期。

(2)再用高倍镜观察,找出处于细胞分裂期_______的细胞,再找出_______的细胞。

答案:

1.分生区、独立、碱性染料

2.2~3mm、95%的酒精、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清水、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胞分散开来

3.呈正方形,排列紧密、中期和前期、后期和末期

必修二:

▐ 实验十三: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 实验原理: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_______,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_______,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2. 问题探讨:

(1)为什么每次抓取小球后都必须先_______,然后才重新抓取?确保每个小球被抓取的几率相等,数据准确。

(2)随机抓取10次,请同学们统计结果,是否出现三种基因组合,且性状分离比是否为1:2:1?不能,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答案:

1.雌雄生殖器官、雌雄配子 2.放回原位

▐ 实验十四: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1. 目的要求:通过观察_______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 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3. 先用低倍显微镜依次找到_______的细胞。

4. 再在高倍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_______。

答案:

1.蝗虫精母细胞

3.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

4.形态、位置和数目

▐ 实验十五: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1. 实验原理:

(1)进行有丝分裂的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在纺缍丝的作用下分别移向两极,最终被_______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2)低温处理植物组织细胞,纺缍体的形成受抑制,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_______发生变化。

2. 实验步骤:

(1)低温诱导:培养洋葱根,待洋葱根长出1cm左右时,将整个装置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

(2)固定形态: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_______中浸泡0.5-1h,以固定细胞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_______溶液冲洗2次。

(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观察:用显微镜观察,并寻找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细胞。

答案:

1.平均分配、染色体数目 2.卡诺氏液、95%的酒精

▐ 实验十六: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 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_______遗传病;所调查的群体要足够大,并注意在人群中_______调查。

2. 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要在_______中调查并绘出_______。

答案:

1.单基因、随机抽样 2.患者家系、遗传系谱图

必修三:

▐ 实验十七: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

1. 实验原理:植物插条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_______。

2. 选择插条: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_______,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一样多。

3. 插条处理方法:(1) _______(2)_______。

4. 可先设计一组_______比较大的_______进行摸索,再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

答案:

1.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2.斜面 3.浸泡法、沾蘸法 4.浓度梯度、预实验

▐ 实验十八: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 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 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3. 酵母菌计数方法:_______。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_______,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_______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4.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_______。如果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计数时要先_______再计数。

答案:

3.抽样检测法、盖玻片边缘、估算4.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稀释

▐ 实验十九: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 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操作简便,有助于理解群落的_______ 。

2. 取样可以在野外用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 采集小动物:一般使用_______取样。也可采用简易采集法。发现体形较大的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形较小的动物可用_______采集。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4.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_______和_______。目测估计法的等级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答案:

1.基本特征与结构 2.取样器取样3.诱虫器、吸虫管4.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 实验二十: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1. 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_______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但同时,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它会发生群落的_______。

2. 水族箱必须是密封且是_______的。

3. 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的生物_______,具有很强的生活力。

4. 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要避免阳光_______。

答案:

1.基本成分、演替2.透明 3.种类要齐全数量要合适 4.直接照射

篇2:高中生物知识重点归总

高中生物知识重点归纳归总

一、常见化学反应方程式:

1、ATP合成反应方程式:ATP→ADP+Pi+能量

2、光合反应:

总反应方程式:6CO2+12H2O→C6H12O6+6H2O+6O2

分步反应:

①光反应:2H2O→4[H]+O2 ADP+Pi+能量→ATP NADP++2e+H+ →NADPH

②暗反应:CO2+C5→C3 2C3 →C6H12O6+C5

3、呼吸反应:

(1)有氧呼吸总反应方程式: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分步反应:

①C6H12O6→2 C3H4O3+4[H]+2ATP(场所:细胞质基质)

②2 C3H4O3+6H2O→6CO2+20[H]+2ATP(场所:线粒体基质)

③24[H]+6 O2→12H2O+34ATP(场所:线粒体内膜)

(2)无氧呼吸反应方程式:(场所:细胞质基质)

①C6H12O6 →2 C2H5OH+2CO2+2ATP

②C6H12O6→2C3H6O3+2ATP

4、氨基酸缩合反应:n 氨基酸→n肽+(n-1)H2O

5、固氮反应:N2+e+H++ATP→NH3+ADP+Pi

二、生物学中出现的人体常见疾病:

① 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自身免疫病。免疫机制过高)

② 艾滋病(免疫缺陷病)胸腺素可促进T细胞的分化、成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功低下患者。

三、人类几种遗传病及显隐性关系: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原理与方法

1.色素的提取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提取方法:用丙酮、乙醇等能提取色素。

2.色素分离的原理: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分离方法:纸层析法。用毛细吸管在滤纸条的下端沿铅笔线划一条滤液细线,待滤液干后再划一两次,然后将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滤液细线不能接触层析液)。分离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出现四条色素带:橙黄色(最窄,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最宽,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胡萝卜素与叶黄素之间距离最大,叶绿素a与叶绿素b之间距离最小。

二、实验注意事项

1.加SiO2为了研磨得更充分。

2.加CaCO3防止研磨时叶绿素受到破坏。因为叶绿素含镁,可被细胞液中的有机酸产生的氢代替,形成去镁叶绿素,CaCO3可中和液泡破坏释放的有机酸,防止叶绿体被破坏。

3.加无水乙醇是因为叶绿体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

三、实验讨论

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答: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如触及层析液,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就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实验就会失败。

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什么?

答: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①叶片要新鲜、浓绿;②研磨要迅速、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一是滤液细线要细且直,而且要重复划几次;二是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线。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实验原理

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2.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通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

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过程

三、讨论

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是什么?

答: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剪取洋葱根尖材料时,应该在洋葱根尖细胞一天之中分裂最活跃的时间;

(2)解离时,要将根尖细胞杀死,细胞间质被溶解,使细胞容易分离;

(3)压片时,用力的大小要适当,要使根尖被压平,细胞分散开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一、实验原理与步骤

原理:显性遗传病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隐性遗传病隔代出现。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交叉遗传,隔代出现,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世代相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步骤:①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②设计记录表格及调查要点③分多个小组调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④汇总结果,统计分析

二、注意事项

1、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2、为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小组调查的数据,应在班级和年级中进行汇总: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

高考生物易错知识点

1.诱变育种的意义?

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马上点标题下“高中生物”关注可获得更多知识干货,每天更新哟!)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

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3.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变化?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主要特点是?

(a-氨基酸)都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5.核酸的主要功能?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性,变异性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

6.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

7.选择透过性膜主要特点是?

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

8.线粒体功能?

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9.叶绿体色素的功能?

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10.细胞核的主要功能?

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11.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

使亲代和子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2.ATP的功能?

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13.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4.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结构)?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结构))

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

能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

14.确切地说,光合作用产物是?

有机物和氧

15.渗透作用必备的条件是?

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要有浓度差。

16.矿质元素是指?

除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17.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8.呼吸作用的意义是?

(1)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19.促进果实发育的生长素一般来自?

发育着的种子。

20.利用无性繁殖繁殖果树的优点是?

周期短;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

21.有性生殖的特性是?

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具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2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是?

对维持生物体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重要意义。

23.被子植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

受精卵, 生殖生长的起点是?花芽的形成

24.高等动物胚胎发育过程包括?

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组织分化、器官形成→幼体

25.羊膜和羊水的重要作用?

提供胚胎发育所需水环境具防震和保护作用。

篇3:高中生物实验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总结

实验一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1、实验原理

①叶绿体呈绿色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②线粒体呈无色棒状、圆球状等,用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步骤

①观察叶绿体: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叶绿体 ②观察线粒体: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健那绿染液染色)→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观察线粒体

3、注意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②要漱净口腔,防止杂质对观察物像的干扰。

③用菠菜叶带叶肉的下表皮的'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为海绵组织,叶绿体大而排列疏松,便于观察;带叶肉是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④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椭球形的正面朝向光源,便于接受较多的光照;在强光下则以侧面朝向光源以避免被灼伤。

实验二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

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5、注意事项:

(1)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2)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实验三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 6H2O6 →CO2 + 12H2O + 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2、检测: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四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1)洋葱根尖的培养 (2)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观察 :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

答: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答: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答: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答: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答:压片时用力过大。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答: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

答: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

答: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答: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答: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答: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答: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篇4:20个高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20个高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1.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

①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②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气压下面高于上面。

③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因其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

④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

(4)大气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

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③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作用力

概 念

方 向

大气运动与等压线的关系

摩擦力

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作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之间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与风向相反

在受摩擦力影响的情况下,当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与气压梯度力相平衡时,风向斜穿过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

地转

偏向

由地球自转产生的使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的力

与风向垂直

在未受摩擦力影响的情况下,当地转偏向力增大到与气压梯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是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沿垂直于等压面的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在自转的地球上不存在

①从热力环流可以看出,冷热不均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使得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从而促使大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由此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要认清影响风向的三种力的相互关系。

②不同情况下风向特点: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3.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4.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5.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风向与等压线关系:

①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②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3)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下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6.等压线图的判读(1)等压线图: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情况。

(2)等压线图判读:首先识别气压场的基本形式,其次判断风力大小和风向;最后分析天气变化。

(3)判读规律:

①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低压中心—— (中心为上升气流);高压中心—— (中心为下沉气流);

高压脊(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低压槽(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②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③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

A.在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如下: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做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用来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右或向左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过该点的风向。

7.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海陆分布下气压带、风带特点:

①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②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A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B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季风环流

①.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②.东亚季风最显着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③.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地区

           

④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宜兴修水利。

⑤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A--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B--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C--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D--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盛行风的垂直郊外)。

E--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8.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1)雨带的移动:

①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②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③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④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2)雨季: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3)旱涝灾害:

①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②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③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9.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1)概念: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2)锋面的特点:①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②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③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3)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

分类

概念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实 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云层加厚、大风、多雨雪天气

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云层加厚、多连续性降水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地形阻挡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阴雨连绵

雨过天晴

初夏(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

注意: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0.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的特点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由于低压(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形成云雨天气,而高压(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形成晴朗天气。

(1)低压(气旋)系统

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从四周流向中心,使气旋中心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被迫上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其中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所以每当气旋过境时,云量就会增多,常常出现阴雨天气。夏秋季节,在我国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2)锋面气旋

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锋面气旋是我国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冬半年在我国东部地区十分常见,除整体自西向东移动外,还应注意比较冷锋与暖锋的移动速度。如果冷锋移速较快,则冷锋附近形成较窄的雨区,并伴有大风降温;暖锋雨区较宽,持续时间也较长。若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便追赶暖锋,直至暖空气完全被抬升,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被冷气团占据,气温明显下降,云和降水逐渐消失,天气以冷、晴、干为主。

一般气旋是辐合上升系统,特别是锋面上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常常产生云、雨,甚至有暴雨、雷雨、大风天气。一个成熟的锋面气旋的天气模式是,气旋的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的降水天气,气旋的中部(两锋之间)是暖锋控制下的晴朗天气。

(3)高压(反气旋)系统

反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中心向四外流出后,垂直方向上高层的空气就自上而下来补充,形成下沉气流。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其中所含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反气旋控制的地区,天气晴朗。例如,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秋季经常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4)存在锋面的低压系统,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多见于温带地区,人们习惯称之为锋面气旋。

在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一般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是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

(5)低压系统(气旋)、高压系统(反气旋)及其影响下的天气比较

 

气 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气压梯度力方向

从四周垂直指向中心

从中心垂直指向四周

气流流向

北半球

逆时针方向中心辐合上升

顺时针方向四周辐散下沉

南北球

顺时针方向中心辐合上升

逆时针方向四周辐散下沉

天气状况

多云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我国典型的天气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冬季暴发的寒潮天气

11.影响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等

12.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判断南北半球→判断热量带→判断雨型。

(1)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0℃(或15℃-有分亚热带沙漠划分时)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①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②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③热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形成。主要分布在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④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控制。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总的来说:热带季风比热带草原雨量多

重点区别: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①前者年雨量1500-mm而后者 750-100mm;②前者的雨季是突变的,而后者的雨季是渐变的;③前者月降水量超过3个月,而后者的月降水量不超过3个月。

(2)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10℃,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①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它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º--35º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偏南风--高温多雨。

预热不同期:重点区别:亚热带季风气候是雨热同期而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

(3)温带与亚寒带、寒带气候类型: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10℃之间,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②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④针叶林气候:最热月均温在10-20℃之间,分布在北纬50°~70°N,受极地大陆(海洋)气团控制,冬寒长夏短暖

⑤苔原气候:最热月均温在0-10℃之间,分布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极地气团控制,全年严寒。

⑥冰原气候:最热月均温在0℃以下,分布在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极地气团控制,全年酷寒。

有无降雨的区别。重点区别: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前者有明显雨季(2-3个月),后者没有。

(4)注意区别下列气候:

①“热草”与“热季”:“热季”年降水量>1500 mm,月降水也多于“热草”;

②“亚季”与“温季”:“亚季”最冷月>0℃,“温季” 最冷月<0℃,只能在1月。

③“温季”与“温大”:用月降水量区别,“温季”有2个月降水量>100mm。

④“温海”与“地中海”:“温海”最冷月>0℃,最热月<20℃,降水分配较均匀,冬雨较多。

⑤ 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与北半球的“亚季”:降水柱状图特点相似(七月多雨),气温曲线不同。

1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⑴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⑵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表现在:

①海洋与陆地: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且比较集中。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分配较均匀。

②地形:A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日较差)。

B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山脉往往是气候的分界线。

③植被:裸地和植被覆盖地不同。

④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⑶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

①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显着影响各地气候。大气环流通过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风环流导致各地的降水时空分布,与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因素)共同形成了各种气候类型(水热组全类型)。②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⑷人类活动:

①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如CO2等增多,温度升高),向大气释放热量(如热岛效应)。

②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

A良性的:a.修水库,使库区附近的大气湿度、云量和降水量有所增加,缓和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调节气候。b,人工造林,使风速减小,气温降低,湿度增大;防风固沙,保持水土。B恶性的:①围湖造田、排干沼泽,使生态平衡破坏,气候恶化;②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导致尘暴盛行,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气候恶化。③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

14.降水的类型(1)对流雨:特点: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暴风、雷雨。典型分布地:赤道地区,我国夏季午后。实例:东南亚的对流雨。

(2)地形雨:特点:迎风坡,降水强度较大,降水丰 富。例子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年降水量可达10000毫米;北侧的背风地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我国的雨极:是台湾的火烧寮,位于台湾东北部的山地,主要是地形雨。背风坡典型区:大分水岭西侧;南美安第斯山东侧;台湾山脉西侧的台湾海峡。

(3)锋面雨:特点:强度小、历时长、范围大锋面雨是我国主要的降水类型。实例:我国夏季主要的降水类型,

(4)台风雨:特点:强度很大,多为暴雨,且伴有狂风、雷电。典型分布地区:夏秋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15.降水的时间变化(1)全年多雨型:“热雨”——2000毫米;“温海”——700~1000毫米。

(2)冬季多雨型:地中海气候——300~1000毫米。

(3)夏季多雨型:“热草--﹤1500mm;“热季”--﹥1500mm;“亚季”—1000mm,“温季”—500~1000mm,“温大”--300mm。

(4)全年少雨型:“热沙”——﹤200毫米;“苔原、冰原气候”——﹤250毫米。

16.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⑴赤道多雨带: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分布在赤道及两侧,全球降水最多地带,对流雨为主;因为气温高,海面广,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以上升气流为主。

⑵副热带少雨带: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下,分布在副热带大陆西岸和内陆(也可说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因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所以降水少,加上气温高,使其蒸发旺盛,因而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形成干旱、半干旱区的沙漠地区。此地带的大陆东岸,受夏季风、台风等影响,降水丰富。

⑶温带多雨带: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降水较多,以锋面雨、气旋雨为主;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受西风带控制,东岸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⑷极地少雨带: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下沉气流,降水少。可以说是地球绝对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但因气温低,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所以仍是湿润地带。

1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暴雨涝灾

旱灾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大风、雨雪、冻雨

台风灾害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监测,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及时组织大家做好抗台风工作。

暴雨涝灾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旱灾防御措施:①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②种植耐旱作物;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做好防寒准备。

1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臭氧)、酸雨(SO2、氮氧化物)

19.温室效应(1)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2)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3)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4)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20.绿化的环境效益:(1)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2)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3)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区域地理知识之印度

印度

1.临海:孟加拉湾(东)、阿拉伯海(西)、印度洋;

2.三大地形: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

3.三大河流: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为雅鲁藏布江);

4.加尔各答、新德里、孟买(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泰姬陵(位于阿格拉附近)

世界文明古国

南亚面积最大,人口(10.65亿)仅次于中国,本世纪中叶可能超过中国。

农业

1.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耕地面积大,热量充足,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因此发展水利灌溉对农业生产特别重要。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

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

3.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哪些?

有利:①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②土壤肥沃;③气候温暖湿润,热量、水资源充足;④劳动力丰富;⑤农业历史悠久。

不利:多水旱灾害。

4.印度的农业主要面临水旱灾害频繁和粮食需求大两大问题。

热带季风气候与印度的农业密切相关,影响印度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印度半岛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西南季风强的年份,雨季来得早,去得晚,雨水过多,容易造成水灾;西南季风弱的年份,雨季来得迟,去得早,雨水不足,容易造成旱灾。

为解决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在水源充足的北部(印度河、恒河流域),兴修水利灌溉系统,而在南部降水不足、水源缺乏的高原地区,则主要修建大量的贮水池等来缓解旱清。

印度的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粮食生产的不足制约着农业结构和经济的发展。为解决粮食不足,印度政府在 20 世纪 60 年代实施了“绿色革命”,即推广了先进的耕作方式和培育良种,并且增加兴修水利、化肥和农药的投入,以增加粮食产量。近些年来,粮食己基本能够自给。

工业发展较快,形成完整体系

1.工业

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

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棉、毛纺织、重工业),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是新兴工业区(电子、软件业、原子能、航天,第二软件国,仅次于美国)。

2.城市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第二大海港,人口最多城市(第一大城市)——黄麻产地。

孟买:位于西部沿海,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产地。

3.南亚地区在每年的3-5月出现热季,气温高达45℃以上,原因是什么?

此时夏季很少登陆,阴雨天少,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迅速升高,而北面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冷气流的南下,形成岛上特有的热季。

自然灾害

1.为什么孟加拉国多洪涝灾害?

孟加拉国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集中在夏季,飓风也会带来大量的降水,两河的水量大并且集中;为恒河和布拉普特拉河的三角洲,并且地势十分低平,排水不畅;一旦受天文人潮的影响,会受潮水的顶托,加大洪涝;该国人口众多,可居住地海拔低,加重受灾。

2.南亚多旱涝灾害的原因?

南亚的气候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雨水的多少与夏季风(西南季风)的强弱关系密切:西南季风强的年份,夏季风来得早,去的晚,雨水就会过多,容易造成水灾:西南季风弱的年份,夏季风来得迟,去的旱,雨水就会不足,容易造成旱灾。

其他

1.印巴冲突(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山区,面积 218平方千米,人口 550 多万,经济以农业为主。

二战前为英属印度的土邦。

1947年印巴分治后为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印巴两国曾多次发生冲突。

1948年和1949年联合国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决议,1949 年划定停火线。

目前克什米尔地区仍争端不断,表现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国家间的冲突,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冲突,其根源是英国分而治之殖民政策的结果。

2.印度板块周围多地震

近些年来,印度板块周围不断的强烈地震,实际上是板块运动增强的结果,而这种增强最容易在板块交结地带和边缘地带表现出来。

印度板块每年向北移动 4-5 厘米,与亚欧板块相碰撞,使碰撞交界地区成为地震频发区域。

印度板块和亚欧大陆有两个作用的“结点”区域,一是位于帕米尔高原,二是阿萨姆地区(我国云南、西藏和缅甸交界地区)“结点”区域是板块之间受力最强的地区,引发地震的概率相对较高。

10 月 8 日的克什米尔地震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移动形成碰撞,进而引发的构造地震,而 年 12 月引发海啸的印度洋地震是印度板块北移错动造成构造断裂,进而引发强烈地震和海啸。

处于冲突和争端不断的克什米尔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建造的房屋抗震性能差,一旦发生地震,造成的破坏极大。

篇5:高中生物20个知识“陷阱”巧避开

20个知识“陷阱”巧避开

1.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识记常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走出误区:不仅要记住教材中出现的常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如蛋白质(C、H、O、N,有的含S、P)、核酸(C、H、O、N、P)、糖类(C、H、O)和脂质(C、H、O,有的含N、P)等,还要理解由这些物质水解或分解的产物的化学元素组成。另外,还要注意总结一些化合物的特征元素,如Mg、Fe分别是叶绿素、血红蛋白的特征元素,N、P是构成DNA、RNA、ATP的重要元素。

2.中心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等主要细胞器的功能

易错分析: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一些特殊问题理解不到位。

走出误区:(1)具有中心体的不一定都是动物细胞,如果有细胞壁也有中心体应该属于低等植物细胞。

(2)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线粒体:有些细菌(如硝化细菌)、蓝藻等虽然没有线粒体,但它们可通过细胞膜上的有氧呼吸酶进行有氧呼吸。真核细胞不一定都有线粒体:某些厌氧型动物,如蛔虫细胞内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还有一些特化的高等动物细胞(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也没有线粒体。

(3)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叶绿体: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属于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它的光合作用是在细胞质的一些膜结构上进行的,上面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色素和酶。另外,如光合细菌等可进行光合作用,但也没有叶绿体。

3.真、原核细胞和病毒的结构

易错分析:不能认清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结构及其独有的特征,是造成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

走出误区:

原核生物的特征主要有:

(1)从同化作用类型来看,多为寄生、腐生等异养型生物,少数为自养型生物,如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硫细菌等,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合细菌等。

(2)从异化作用类型来看,多为厌氧型生物,部分为需氧型生物(如硝化细菌)。

(3)生殖方式多为分裂生殖(无性生殖)。

(4)原核生物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因为原核生物只进行无性生殖)。

(5)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一般只有基因突变,因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

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没有细胞核的生物不一定是原核生物,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核酸构成,结构非常简单。既然没有细胞结构,就不是真核细胞或原核细胞。

4.ATP分子结构的相关内容

易错分析:不清楚ATP、ADP与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关系。

走出误区:从ATP的结构式分析,1分子ATP包括1分子腺苷A(与DNA、RNA中的A含义不同),腺苷由腺嘌呤(碱基)和核糖(五碳糖)组成,3分子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首先断裂,释放能量,变成ADP;若完全水解,另一个高能磷酸键也将断裂变成AMP,AMP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5.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关系的相关曲线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分析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有关曲线,不能理解细胞呼吸量、总光合作用量和净光合作用量的关系式。

走出误区:光合作用的指标是光合速率。光合速率通常以每小时每平方米叶面积吸收CO2毫克数表示,一般测定的光合速率都没有把叶子的呼吸作用考虑在内,测到的是净光合速率,而总光合速率还要加上呼吸速率。

6.细胞周期概念的实质

易错分析:一是对细胞周期的概念模糊,不清楚一个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二是不理解图中不同线段长短或扇形图面积大小所隐含的生物学含义。线段长与短、扇形图面积大与小分别表示细胞周期中的间期与分裂期的时间长短,间期主要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该时期没有染色体出现,分裂期主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

走出误区:

理解细胞周期概念时应明确三点:①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周期性;②分清细胞周期的起点和终点;③理解细胞周期中的分裂间期与分裂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各期在时间、各种数量等方面的关联性。细胞周期的生物学模型主要有以下四类:线段描述、表格数据描述、坐标图描述、圆形图描述。

说明:观察细胞周期的材料最好选择分裂期较长且整个细胞周期较短的物种。因为各时期的持续时间长短与显微镜视野中相应时期的细胞数目呈正相关,所以分裂期相对越长的细胞,越容易观察各期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

7.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细胞图像、曲线图等问题

易错分析:不能将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与细胞曲线图很好地对应,不能正确理解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等位基因等概念间的关系,不能正确掌握细胞图像的判别方法等都是同学们出错的原因。

走出误区:

要理解并掌握判断细胞图像分裂方式的三看识别法:一看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二看细胞中有无同源染色体。三看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此外,从细胞的外形上看,方形的一般为植物细胞,圆形的一般为动物细胞,不均等的分裂为减数分裂。

特别提醒: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体细胞有丝分裂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条数也有可能是奇数。

8.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特点

易错分析:易混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的概念、本质,或者虽熟悉了中心法则的图解,而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高度分化了的细胞的遗传信息流动不能由DNA→DNA。甚至有的同学会认为分化的细胞不仅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而且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走出误区:细胞分裂、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项目

结果

遗传物质变化

细胞分裂

单细胞生物完成生殖,多细胞生物产生新细胞

遗传物质复制后均分

细胞分化

形成不同组织器官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细胞癌变

形成无限增殖的癌细胞

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续表

项目

结果

遗传物质变化

细胞衰老

细胞正常死亡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细胞凋亡

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2)联系: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是细胞的正常生理现象,细胞分裂是生物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细胞学基础,仅有细胞分裂而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细胞癌变是正常细胞在致癌因子的影响下畸形分化的结果,内在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9.探索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易错分析:未彻底理解“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步骤、现象,对“转化”的过程分析不够,导致拓展能力不足。

走出误区: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质是外源DNA与受体细胞DNA之间的重组,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此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实验证明转化率与供体菌细胞中DNA的纯度有关。DNA越纯,转化率也就越高。如果事先用DNA酶降解供体菌细胞中的DNA,那么转化作用就不复存在。

(2)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运用的是同位素标记方法(噬菌体是病毒,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直接培养标记),在分析32P、35S的存在位置及实验结论上易错。

10.DNA分子结构问题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识记DNA的分子结构特点,不能正确计算如DNA复制、碱基排列种类等问题。

走出误区:应在明确DNA分子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总结涉及DNA计算的类型及方法。

11.遗传规律中的比例关系运用问题

易错分析:不能灵活运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的比例关系正确分析并解答一些特殊的比例关系题。

走出误区:变式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素材很多,尤其是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关于鸡冠形状、香豌豆花色遗传中的互补效应,家蚕茧色遗传中的修饰效应,家兔毛色和燕麦颖色遗传中的上位效应等。在F2的比例上,学生应灵活应用教材中的一些比例关系,学会将9∶3∶3∶1的比例转换为9∶7、13∶3、9∶3∶4、12∶3∶1等比例,寻找突破口。现将特殊条件下的比例关系总结如下:

条件

F2表现型及比例

正常的完全显性

4种;9∶3∶3∶1

A、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一种性状,否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2种;9∶7

aa(或bb)成对存在时,表现双隐性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3种;9∶3∶4

存在一种显性基因(A或B)时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3种;9∶6∶1

只要存在显性基因(A或B)就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2种;15∶1

另外,某些致死基因可能导致性状分离比发生变化,如隐性致死、纯合致死、显性致死等,其后代不一定出现特定的性状分离比。

12.自交与自由交配

易错分析:对豌豆这类特殊生物的生殖方式记忆不清,不能正确区分自交与自由交配的范围。

走出误区: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即AA×AA、Aa×Aa、aa×aa;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随机交配,即AA×AA、AA×Aa、Aa×Aa、aa×AA、aa×Aa、aa×aa等随机组合。自交和自由交配对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影响:同样在一个足够大的种群中,如果不存在突变和自然选择,自交和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基因型频率不同。如Aa种群自交多代,纯合体AA和aa的频率逐渐升高,而杂合体Aa的频率逐渐降低,趋向于0,即自交是获得纯系的有效方法。而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各种基因型出现的概率相等,因此自由交配不改变后代的基因型频率。

13.基因突变与性状的关系

易错分析:对基因突变的概念理解不够,不能分析突变后基因表达时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此类题目出错的一个主要原因。

走出误区:亲代DNA上某碱基对发生改变,则其子代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原因是: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②若该亲代DNA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产生的是一个隐性基因,并将该隐性基因传给子代,而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③根据密码子的简并性,突变位点对应的密码子有可能翻译出与突变前相同的氨基酸;④性状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改变了的基因可能并不会在性状上表现出来等。

14.染色体变异相关知识

易错分析:对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染色体组等概念及特点不理解。

走出误区: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在此基础上理解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等概念。一看来源,二看染色体组数。如果是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直接发育来的,称单倍体;若是受精卵直接发育来的,称二倍体或多倍体,具体看染色体组数。单倍体与染色体组数没有必然联系,若生物体是二倍体,则其单倍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若生物体是四倍体或多倍体,则其单倍体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染色体组。另外,对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特点也要注意区分。

15.生长素的作用与运输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理解“两重性”的本质,即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混淆生长素极性运输与横向运输的原因。

走出误区:

(1)茎的背地性和向光性都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2)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由内因——植物的遗传性决定的;而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则是由外因——单侧光、重力等引起的。

16.兴奋的传导方向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理解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以及兴奋传导的原理。

走出误区: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

(2)在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

(3)在膜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17.动物激素

易错分析:对动物激素的概念理解不透。

走出误区: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腺产生并分泌到组织液中的一类有机物,是动物体内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信号分子。

18.人体内环境的概念与组成成分

易错分析:不知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导致出错的根本原因。

走出误区:

(1)辨别某种物质是否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时,首先要分清它是否为液体环境中的物质,其次要看这种物质是否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如血红蛋白、呼吸酶所处的液体环境,不是细胞外液,而是细胞内液,因而血红蛋白、呼吸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要清楚内环境中各种不同的成分。

①血浆的成分:水,约占90%;蛋白质,约占7%~9%;无机盐,约占1%;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等,如O2、CO2、胰岛素等。

②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液体”并非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①泪液、尿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②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但血液不属于。请注意,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血红蛋白是细胞内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19.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各类细胞的作用

易错分析:混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各类细胞的起源、作用。如浆细胞不仅可来源B细胞,也可来源于记忆细胞;浆细胞的作用只是分泌抗体,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等。

走出误区:识记各种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吞噬异物,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续表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B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分泌淋巴因子,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

细胞

T细胞或记忆T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分泌淋巴因子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其中吞噬细胞只能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因而没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其余的细胞都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

20.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

易错分析:①对题目中的“最多”“最少”“至少”等特殊的字眼未引起重视。

②食物网中,同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中获得能量,没有根据各途径所获得的生物量的比例计算后合并。

走出误区:

(1)注意题目中是否有“最多”“最少”“至少”等特殊的字眼,据此确定能量传递效率是10%还是20%。

(2)①在某食物网中,同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中获得能量,应根据各条途径所获得的生物量的比例,按照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再合并。

②在某食物网中,确定生物量变化的“最多”或“最少”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a.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

b.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消耗的能量越少,如在中,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计算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应取最短食物链A→D,并以20%的效率进行传递,即M÷20%;计算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时,应取最长的食物链A→B→C→D,并以10%的效率进行传递,即M÷(10%)3。

(3)同一食物链不同环节的能量传递效率往往不完全相同,不涉及“最多”“最少”,计算时不能按10%或20%,而需按具体数值进行。如在食物链A→B→C→D中,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a%、b%、c%,若A的能量为M,则D的能量为M×a%×b%×c%。

篇6:高中生物重点知识内容总结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篇7:高中生物必考的重点知识

生物,这个有着“理科中的文科”称号的科目,除了需要学生们进行一定的逻辑运算推理之外,还要求孩子们背诵大量的知识点,稍不注意就会将各种只是概念搞混淆,考试里“张冠李戴”的情况也是层出不穷。

一提到高中生物,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就是挠头,它虽然不像理科那样需要推理,也不像语文那样需要积累,但是它需要背啊!几乎全背啊!这对于一些记忆力稍差的同学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高中生物远比初中生物要难很大,知识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如果同学们不学好环环相扣的知识,必然会在学习生物这一门科目的路上苦不堪言。高一高二阶段学习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比较零散,很多学生对其概念、规律、原理等理解不清,不能灵活应用,导致成绩不佳,到了高三综合学习阶段感觉更加吃力。

而且我们都知道理综实验在高考题的比重是越来越大,目前高考实验命题的特点有二:一是突出考查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二是突出考查实验探究能力,这一点在考试大纲中已有明确要求。课本实验往往成为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命题的载体。

篇8:高中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实验归纳

1.实验原理

(1)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放大倍数的实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3)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可以将细胞放大,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区别不同的细胞。

2.操作步骤

[深度思考]

(1)如何区分目镜与物镜,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提示 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提示 低倍镜下视野范围大,而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小,如果直接用高倍物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3)如何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提示 物像在视野中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简称“偏哪移哪”。

(4)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 前者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后者可能是由花生切片厚薄不均匀造成的。

(5)若所观察视野中有“污物”,应如何判断“污物”位置?

提示:

[方法技巧]

1.关注显微镜使用的“4”个易错点

(1)必须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换用高倍物镜。

(2)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3)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4)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

2.显微镜下细胞数目的两种计算方法

若视野中的细胞为单行,计算时只考虑长度和宽度;若视野中充满细胞,计算时则要考虑面积的变化。

(1)若视野中为一行细胞,高倍镜下细胞数量与低倍镜下细胞数量之比等于其放大倍数之比的倒数。

(2)若视野中充满细胞,则高倍镜下细胞数量与低倍镜下细胞数量之比等于其放大倍数之比的倒数的平方。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实验原理

2.实验步骤

[深度思考]

(1)上述实验选材的标准是什么?

提示 ①被检测物质含量丰富;②材料接近无色;③易取材,易操作等。

(2)实验中,在加相应试剂之前为何要留出部分组织样液?

提示 作为对照,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颜色作对比,增强实验的说服力。

(3)鉴定还原糖时使用的斐林试剂为何要现配现用?

提示 因为斐林试剂很不稳定,容易产生蓝色的Cu(OH)2沉淀,所以应将甲液和乙液分别保存,使用时现配现用。

(4)蔗糖溶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呈现什么颜色?

提示 蔗糖属于非还原糖,不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观察到的现象不是无色,而是蓝色[Cu(OH)2的颜色]。

(5)在使用双缩脲试剂时,为什么要先加入试剂A,后加入试剂B?

提示 先加入试剂A,造成碱性环境,只有在碱性环境中,蛋白质才容易与Cu2+发生颜色反应。

(6)鉴定蛋白质时,加入试剂B后,如果没有产生紫色反应,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可能加入的双缩脲试剂B过量,CuSO4在碱性溶液中生成大量的蓝色Cu(OH)2絮状沉淀,会遮蔽实验中所产生的紫色,影响观察结果。

(7)脂肪鉴定实验中为什么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而不用清水?

提示 因为苏丹Ⅲ或苏丹Ⅳ易溶于有机溶剂酒精中,而不溶于清水中。

[技法提炼]

1.利用“一同三不同”区分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

“一同”是指都含有NaOH和CuSO4两种成分,且NaOH溶液的质量浓度都为0.1 g/mL。

“三不同”分别指:(1)使用原理不同。斐林试剂的实质是新配制的Cu(OH)2溶液,双缩脲试剂的实质是碱性环境中的Cu2+。

(2)使用方法不同。鉴定还原糖时将甲、乙两液等量混匀后立即使用;鉴定蛋白质时先加A液1 mL摇匀,然后加B液4滴,振荡摇匀。

(3)CuSO4溶液的浓度不同。斐林试剂中CuSO4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05 g/mL,双缩脲试剂中CuSO4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01 g/mL。

2.三类有机物检测在操作步骤上的差异

(1)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检测,且必须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2)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检测。

(3)混合后加入——斐林试剂;分别加入——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后加B液,且B液不能过量)。

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DNA→绿色;吡罗红+RNA→红色。

(2)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可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

2.实验步骤

[深度思考]

(1)实验选材时,为何不选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

提示 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含紫色液泡,叶肉细胞含叶绿体,易对实验结果造成颜色干扰。

(2)不能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观察DNA和RNA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没有DNA。

(3)制片时,为何滴加0.9%的NaCl溶液?

提示 0.9%的NaCl溶液可以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

(4)水解之前,为何用酒精灯烘干载玻片?

提示 烘干可迅速杀死并固定细胞,否则细胞内的溶酶体会对核酸造成破坏。

(5)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用缓水流冲洗载玻片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防止细胞被水流冲走。

(6)由上述实验得到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提示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易错警示]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注意事项

(1)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混合使用,且现用现配。

(2)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只是量不同,故结构中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四、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1.实验原理

(1)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2)线粒体呈无色,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用健那绿染液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步骤

(1)观察叶绿体

(2)观察线粒体

[深度思考]

(1)观察叶绿体时,为什么常用藓类叶片?

提示 藓类叶片很薄,仅有一两层叶肉细胞,可以直接用来制作临时装片。

(2)选菠菜叶作为观察叶绿体的材料,为什么要撕取带少许叶肉的下表皮?

提示 叶绿体主要分布在叶肉细胞中,叶表皮处无叶绿体,接近下表皮处为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易撕取。

(3)观察线粒体时,为什么选健那绿染液进行染色,观察叶绿体为何不需染色?

提示 健那绿是专一性用于线粒体染色的活细胞染料,染色后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叶绿体本身含有色素,不需染色即可观察。

(4)观察叶绿体时,临时装片中的材料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保持有水状态以保证叶绿体的正常形态,并能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否则,细胞失水收缩,将影响对叶绿体形态的观察。

[易错警示]

走出叶绿体、线粒体观察实验的“5”个误区

(1)观察线粒体应选择人体或动物细胞或植物体无色部位细胞,不能选择绿色组织细胞。

(2)观察线粒体与叶绿体均需保持细胞活性状态。

(3)观察叶绿体时需保持叶片有水状态,防止失水。

(4)制作观察线粒体的临时装片时,是滴一滴健那绿染液于载玻片中央用于染色,而不是滴一滴生理盐水。

(5)叶绿体不仅随细胞质的流动而流动,还随光照方向的改变而旋转,一般叶绿体以正面朝向光源,以利于接受更多光照。

五、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1.实验原理

(1)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2)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能渗透吸水和失水。

(3)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得多。

2.实验步骤

[深度思考]

(1)实验时一定要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吗?

提示 不一定。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中含有色素,使液泡呈现紫色,更有利于观察。

(2)为什么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否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提示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具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根尖分生区的细胞无大液泡,不发生质壁分离,不能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3)选择试剂时,为什么选用0.3 g/mL的蔗糖溶液而不用0.5 g/mL的蔗糖溶液?

提示 使用浓度过高的蔗糖溶液(0.5 g/mL),质壁分离现象明显,但不能复原,因为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

(4)适宜浓度的KNO3溶液或尿素、甘油、乙二醇等能否作为该实验的试剂?为什么?盐酸、酒精、醋酸等行吗?为什么?

提示 K+和NO3

-

可被细胞吸收,从而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所以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不适于作为该实验的试剂(尿素、甘油、乙二醇等现象同上)。盐酸、酒精、醋酸能杀死细胞,不能作为质壁分离实验的试剂。

(5)该实验无独立的对照组,为什么还叫对照实验?

提示 该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装片中先后进行,属于自身对照。

[归纳整合]

1.关于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注意点

(1)本实验存在两组对照实验

(2)引发质壁分离的两种原因

(3)本实验是教材中涉及“显微观察”实验中唯一的一个“只在低倍镜下”观察(不曾换“高倍镜”)的实验。

2.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的拓展应用

(1)判断成熟植物细胞是活细胞还是死细胞

(2)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

(3)比较不同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4)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如KNO3和蔗糖溶液)

六、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实验原理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反应原理:淀粉淀粉酶――→麦芽糖

碘↓液 碘↓液

蓝色 无蓝色出现

②鉴定原理: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滴加碘液,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反应原理(用反应式表示):

②鉴定原理:pH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氧气的生成量,可用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情况来检验O2产生量的多少。

2.实验步骤

[深度思考]

(1)为什么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提示 过氧化氢酶催化的底物是H2O2,H2O2在高温时分解,这样实验中就存在两个变量,使实验结果受到干扰。

(2)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能否用斐林试剂来检测实验产物?

提示 不能。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只有在加热的条件下才有砖红色沉淀生成,而该实验需严格控制不同的温度。

(3)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提示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淀粉水解程度。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4)整个实验过程中,除温度或pH之外,其余的变量为什么相等或相同?

提示 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这样可以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5)在探究温度或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控制条件的步骤和酶量控制的步骤为什么一定不能颠倒顺序?

提示 若控制条件的步骤和酶量控制的步骤颠倒顺序,会在调节温度或pH的过程中,酶先将底物分解,导致实验失败。

[归纳整合]

1.用梯度法确定酶的最适温度和pH

设计思路:常用“梯度法”来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或pH),设计实验时需设置一系列不同温度(或pH)的实验组进行相互对照,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酶促反应时间最短的一组所处的温度(或pH)即为最适温度(或pH)。相邻组间的差值(即梯度值)越小,测得的最适温度(或pH)就越精确。

2.酶实验探究的两种方法

(1)试剂检测探究酶的本质

①设计思路:从酶的化学本质上来讲,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在高中教材中常见的一些酶,如淀粉酶、蛋白酶等,其本质都是蛋白质。所以,对酶本质的验证常常是变相地考查蛋白质的鉴定方法。因此,使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即可。

七、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实验原理

2.实验步骤

(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葡萄糖溶液)。

(2)检测CO2的产生,装置如图所示。

(3)检测酒精的产生:自B、D中各取2 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编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0.5 mL溶有0.1 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并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3.实验现象

4.实验结论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2)在有氧条件下产生CO2多而快,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CO2。

[深度思考]

(1)为什么选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

提示 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可通过测定其细胞呼吸产物来确定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2)为什么先将空气通过10%的NaOH溶液后,再进入酵母菌培养液中?

提示 10%的NaOH溶液用于吸收空气中的CO2,以保证用于检测产物的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导致的。

(3)用于测定无氧呼吸的装置中,为什么将酵母菌培养液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提示 酵母菌将锥形瓶中的氧气消耗完毕后再进行检测,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是由无氧呼吸产生的。

(4)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原则,此实验为何不设置对照组?

提示 此实验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不设对照组,而是通过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两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得出实验结论。

(5)实验所用的葡萄糖溶液为什么需煮沸?

提示 煮沸的主要目的是灭菌,排除其他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方法技巧]

1.运用液滴移动情况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方法

(1)欲确认某生物的呼吸类型,应设置两套呼吸装置,如前面5题中的图所示(以发芽种子为例)。

(2)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见下表):

2.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

(1)实验装置

(2)实验原理:组织细胞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CO2被NaOH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刻度管内的液滴左移。单位时间内液滴左移的体积即表示呼吸速率。装置乙为对照。

(3)误差的校正

①如果实验材料是绿色植物,整个装置应遮光处理,否则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干扰呼吸速率的测定。

②如果实验材料是种子,为防止微生物呼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对装置及所测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③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膨胀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将所测的生物材料灭活(如将种子煮熟),其他条件均不变。

八、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

(1)提取: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可用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色素。

(2)分离: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从而使各种色素相互分离。

2.实验步骤

提取色素:称取5 g的绿叶,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入少量SiO2、CaCO3和10 mL无水乙醇

↓ →研磨→过滤→将滤液收集到试管内并塞严试管口

制备滤纸条: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略小于试管长和直径的滤纸条,将滤纸条一端剪去两角,

↓ 在距离剪角一端1 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

画滤液细线: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的滤液,沿铅笔线均匀地画出一条细线,待滤液干后,

↓ 再画一两次

分离色素:将适量的层析液倒入试管中,将滤纸条轻轻插入层析液中→

↓ 用棉塞塞紧试管口,装置如图所示

观察结果:滤纸条上呈现四条颜色、宽度不同的色素带

[深度思考]

(1)为什么需要选用新鲜绿色的叶片做实验材料?

提示 新鲜绿色的叶片中色素含量高,从而使滤液中色素含量较高,实验效果明显。

(2)为什么研磨时要迅速?为什么研磨时要加入少量的CaCO3和SiO2?

提示 叶绿素不稳定,易被破坏,因此研磨要迅速、充分,以保证提取较多的色素。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3)为什么盛放滤液的试管管口加棉塞?

提示 防止乙醇挥发和色素氧化。

(4)滤纸为什么需预先干燥处理?在制备滤纸条时,为什么将一端的两个角剪掉?

提示 干燥处理的目的是使层析液在滤纸上快速扩散;剪掉两角的目的是防止层析液沿滤纸边缘扩散过快,从而保证色素带分离整齐。

(5)为什么画滤液细线要直、细、匀,而且待滤液细线干燥后再重复画一两次?

提示 画滤液细线要直、细、匀的目的是使分离出的色素带平整不重叠;滤液细线干燥后再重复画一两次,使分离出的色素带清晰分明。

(6)在层析时,为什么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提示 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会使色素直接溶解到层析液中,结果使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

(7)分析滤纸条上色素带宽窄不同的原因。

提示 不同种类的色素在绿叶中的含量不同,含量多的色素带宽,反之色素带窄。

(8)如图是实验得到的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布图示,分析比较各种色素的含量及其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的大小。

提示 ①色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

②溶解度大小: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归纳整合]

1.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异常现象分析

(1)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的原因分析

①未加石英砂(二氧化硅),研磨不充分。

②使用放置数天的叶片,滤液色素(叶绿素)太少。

③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乙醇(正确做法:分次加入少量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④未加碳酸钙或加入过少,色素分子被破坏。

(2)滤纸条色素带重叠: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

(3)滤纸条看不见色素带

①忘记画滤液细线或没有提取出色素。

②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且时间较长,色素全部溶解到层析液中。

2.实验设计的四大基本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即除自变量(实验变量)以外,应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如生物材料相同(大小、生理状况、年龄、性别等)、实验器具相同(型号、洁净程度等)、实验试剂相同(用量、浓度、使用方法等)和条件相同(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振荡等)。

(2)对照原则:应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变量不同(其余因素都相同),以便减小实验误差。

(3)平行重复原则:在实验设计中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必须对所做实验进行足够次数的重复,以获得多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科学性原则:指在设计实验时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即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研究的材料和实验方法的选择要恰当,整个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实验原理、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

九、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1.实验原理

(1)高等植物的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较旺盛。

(2)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质)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染成深色。

(3)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判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2.实验步骤

[深度思考]

(1)取材时为什么只能剪2~3 mm,而不能过长?

提示 若剪得过长会包括伸长区,伸长区无细胞分裂,增加了寻找观察细胞的难度。

(2)解离和染色时间要严格控制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①若解离时间太短,则压片时细胞不易分散开;时间过长,则细胞分离过度、过于酥软,无法取出根尖进行染色和制片。②若染色时间太短,则染色体不能完全着色;若染色时间过长,则使细胞核等其他部分充满染色剂,无法分辨染色体。

(3)实验操作中漂洗和染色的顺序能不能互换?并说明原因。

提示 不能。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根尖组织细胞中的盐酸,有利于碱性染料的着色,若二者顺序颠倒,解离液中的盐酸会影响染色的效果。

(4)在制片时两次用到载玻片,作用分别是什么?

提示 第一次是放置根尖;第二次是在盖玻片上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按压,目的是使细胞均匀分散,避免压碎盖玻片。

(5)为什么不能对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如何才能找到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

提示 ①解离过程中细胞已经死亡,观察到的只是一个固定时期。②如果要找到各个分裂时期的细胞,要不断移动装片,在不同的视野中寻找。

(6)使细胞分散开的操作措施有哪三种?

提示 ①解离;②镊子尖弄碎根尖;③拇指按压载玻片。

[易错警示]

观察有丝分裂实验的3个易错点

(1)不清楚“解离”的作用原理,误认为可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变化过程。

(2)不清楚细胞具有的相应结构,误认为赤道板也能观察到。

(3)对取材原理不清楚,误认为根尖任何部位的细胞都可作为观察对象,实际上只有分生区细胞才可以作为观察对象。

十、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实验原理

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2.实验步骤

(1)装片制作(与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过程相同)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显微观察

[深度思考]

(1)本实验宜选用雄性个体生殖器官,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 ①雄性个体产生精子数量多于雌性个体产生卵细胞数;②在大多数动物卵巢内的减数分裂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排出的仅仅是次级卵母细胞,只有和精子相遇后,在精子的刺激下,才继续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

(2)制作形成的装片中可以观察到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有哪些?

提示 精巢内精原细胞既进行有丝分裂,又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可以观察到的染色体数为n、2n、4n等不同的细胞分裂图像。

(3)视野中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一定位于“一条线”的位置吗?

提示 从细胞侧面看,中期时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一条线”的位置,从细胞极面看,染色体分布在细胞各处。

[实验拓展]

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关键提醒

(1)临时装片制作时应特别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

①为了更加清晰地观察染色体形态,在解离前,一般要对动物组织进行低渗处理,其目的是凭借渗透作用使细胞膨胀,染色体铺展,同时可使黏附于染色体的核仁物质散开,以便能在一个平面上观察所有染色体形态。

②低渗处理后再进行解离固定,将细胞杀死并去除细胞之间的黏连物,使细胞彼此分开,经压片,细胞会彼此分散开,解离后进行漂洗,去除解离液对染色效果的影响,染色体容易被醋酸洋红(染)液或龙胆紫溶液染色,染色完成后进行制片并压片。

(2)确定中期细胞的类型:睾丸内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目。因此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应该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丝分裂中期,产生的子细胞分别是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原细胞。

十一、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1.实验原理

(1)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2)遗传病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了解其发病情况。

2.实验步骤

[深度思考]

(1)调查时,为何最好选择单基因遗传病?

提示 多基因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不宜作为调查对象。

(2)能否在普通学校调查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概率?

提示 不能,因为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做到在人群中随机调查。

(3)遗传病发病率与遗传方式调查的区别

十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1.实验原理

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纺锤体不能形成→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细胞不能分裂→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2.实验步骤

[深度思考]

(1)为什么选用洋葱(或大葱、蒜)作实验材料?除此之外还可以选用哪种植物?

提示 选用实验材料的原则是既要容易获得,又便于观察;常用洋葱(或大葱、蒜)的染色体是2n=16条;若用蚕豆(2n=12条)染色体更便于观察。

(2)比较实验中所用试剂的使用方法及作用

[易错警示]

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3个易错提醒

(1)细胞是死的而非活的: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是已被盐酸杀死的细胞。

(2)材料不能随意选取:误将低温处理“分生组织细胞”等同于“任何细胞”。选材应选用能进行分裂的分生组织细胞,否则不会出现染色体加倍的情况。

(3)着丝点分裂与纺锤体无关:误将“抑制纺锤体形成”等同于“着丝点不分裂”。着丝点是自动分裂,无纺锤丝牵引,着丝点也分裂。

十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实验流程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增长只受一些环境因素(如培养液成分、温度等)的影响()

(2)一定容积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增长呈“S”型()

(3)在取样液前要将培养液振荡,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4)酵母菌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只能用“S”型曲线的形式表示()

(5)重复实验次数可以减少实验的误差()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为什么要轻轻振荡几次?

提示 使酵母菌均匀分布,计数准确。

3.该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及重复实验吗?

提示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所以无需设置对照实验。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进行重复实验,求得平均值。

4.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提示 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

[归纳整合]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注意事项

(1)我们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

(2)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我们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算。

(3)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十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

(1)提出问题:不同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

(2)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等。

(3)实施计划

①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②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

③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④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⑤统计和分析:设计数据收集的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4)得出结论

①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②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将表层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将取样器来回旋转按入土中进行取样()

(2)调查时既可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以通过调查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3)在同一地块不同时间或不同深度土层,调查结果应一致()

(4)吸虫器主要用于采集体型较大的小动物()

(5)采集的小动物应一律放于70%的酒精中()

2.如图表示的是两种采集土壤中小动物的装置。甲装置的花盆壁丙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什么?利用该装置采集主要利用了小动物的什么习性?乙装置采集的小动物保存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提示 甲装置的花盆壁丙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归纳提升]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十五、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1.实验原理

(1)DNA与蛋白质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

(2)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将DNA与蛋白质进一步分离。

(3)DNA与二苯胺沸水浴加热,呈蓝色。

2.操作流程

(1)材料的选取:选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

(2)破碎细胞(以鸡血为例):鸡血细胞→加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用纱布过滤→收集滤液

(3)去除杂质:利用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通过控制NaCl溶液的浓度去除杂质

(4)DNA的析出:将处理后的溶液过滤,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的、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

(5)DNA的鉴定:在溶有DNA的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5 min,溶液变成蓝色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进行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时,加入洗涤剂后用力进行快速、充分的研磨()

(2)洗涤剂能瓦解细胞膜并增加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

(3)将制备的含有DNA的滤液加入60~75 ℃的恒温水浴箱中保温10~15 min,可以将DNA析出()

(4)本实验可以用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作实验材料()

(5)本实验中两次使用蒸馏水的目的不同()

2.下图为“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的相关操作,请仔细观察并分析①~④操作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提示 ①是使鸡血细胞吸水涨破释放出核物质 ②是析出DNA,去除溶于酒精的杂质 ③是使DNA溶解在2 mol/L NaCl溶液中 ④是稀释NaCl溶液使其浓度接近0.14 mol·L-1,去除溶于低浓度NaCl溶液的杂质

[技法提炼]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的“2、3、4”

加蒸馏水2次

①加到鸡血细胞液中,使血细胞吸水涨破;②加到含DNA的2 mol/L的NaCl溶液中,使NaC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稀释到0.14 mol/L,使DNA析出

用纱布过滤4次

①过滤血细胞破裂液,得到含细胞核物质的滤液;②过滤用2 mol/L的NaCl充分溶解的DNA,滤去溶液中的杂质;③滤取0.14 mol/L的NaCl溶液中析出的DNA(黏稠物);④过滤溶有DNA的2 mol/L的NaCl溶液

用NaCl溶液4次

①加2 mol/L的NaCl溶液,溶解提取的细胞核物质;②用0.14 mol/L的NaCl溶液使DNA析出;③用2 mol/L的NaCl溶液,溶解滤取的DNA黏稠物;④用2 mol/L的NaCl溶液,溶解丝状物用于鉴定DNA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发表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八年生物教学论文

生物电子学教学实践的论文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教材现代化问题的若干思考

高中生物教学课件

高中生物教学计划

高中生物20个实验重点知识
《高中生物20个实验重点知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生物20个实验重点知识(精选8篇)】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总结2023-05-22

高中生物的教学工作计划2023-09-26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新教学大纲特点浅析2022-11-24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2023-11-11

高一年级生物教师教学计划2023-11-24

高一生物工作计划2023-05-09

高中生物阶段教学反思2024-01-05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2023-02-10

高中生物个人工作计划2023-06-21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总结2022-11-2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