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山看梅记》原文及译文(共8篇)由网友“喵星帝王姜西鲁”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法华山看梅记》原文及译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法华山看梅记》语文阅读和答案
《法华山看梅记》语文阅读和答案
余性酷喜看梅。西子湖一片胭脂气味,初至武林,未敢唐突。闻古荡二十里梅花,心神已飞越矣。花盛时天雨如注,淋漓暗淡,阴云不开。私意谓妒花风雨,差可于桃李场中争胜,岂得碍此冰雪姿耶?于十一日定游期,拉计部谢二兑、李顺嵩,乡绅杨紫沂,决意走绿萼丛中,一畅此神情也。
先期听檐溜淙淙有声。黎明见一碧轻云,四山如黛,山容初浴,溪流送响,树色花光,俱如晓妆初罢。迢迢一舆,从雨缝中度去,绝不见一沾洒。出郭至昭庆,转松木场,望保俶塔下一带,渐有山林气色。行二三里许,小桥流水,修竹长松,茅屋一两家,掩映于深翠浓荫中。童子村妪,蔽竹窥人,一如武陵人初入桃花源惊喜相问时也。再三里至古荡,紫沂携家童候本家庄上。竹径逶迤,茶香正熟,指隔溪梅花,数枝如雪,此时已窥见一斑矣。茶毕,同登笋舆②至佛慧寺,一派绿云波荡中,点缀积雪数亩,已自不暇应接。进三四里许,山环径转,竹密松深,梅花千万树,回视舆人仆从,俱在众香国中。
梅全以韵胜,不但花萼之奇,芬芳烂漫,即虬枝铁干,潦倒离披,千奇万怪,莫能名状,恐梅花道人持淡墨横拖醉抹,亦当敛衽。土人爱惜本业,花下不容一凡草。松下映竹,竹下映梅,深静幽彻,到此令人名利心俱冷。
看梅如看画,太晴枯而不润,太雨滞而不活。是日大半阴晴,密云翠霭,聚而复散者几番,一天雨色,悬在眉睫,翩然不坠,如设数重水墨障,以爱惜此仙姿,令吾二三子轻描淡抹,得悉尽此佳趣也。
溪山尽处忽开广陌,为西溪、留下。竹林深处乃永兴古寺,绿萼梅可荫数亩,甃③以怪石,蔽云欺日,香雪万重。同紫沂上僧楼俯视,如坐银海。顷,二兑、顺嵩先后至,叱侍童治具花底。引满尽醉,咏歌而归。枕上袭袭作梅花香气,早起急敕墨卿④笔之,以告后来看梅者。
(选自《西溪志》)
【注】①法华山:杭州西溪之南,群山列若屏障,东自古荡,西至花坞,统称法华山。②笋舆:竹舆,竹轿子。③甃:zhu砌。④墨卿:墨君,墨的风趣说法。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差可于桃李场中争胜 差:差别 B.蔽竹窥人 蔽:隐藏
C.亦当敛衽敛 衽:整理 D.早起急敕墨卿笔之 敕:命令
3.下列各组句子,全都属于直接描写法华山梅花的一组是( )(3分)
①树色花光,俱如晓妆初罢 ②指隔溪梅花,数枝如雪
③一派绿云波荡中,点缀积雪数亩 ④虬枝铁干,潦倒离披
⑤密云翠霭 ⑥蔽云欺日,香雪万重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酷爱梅花,认为梅花冰雪之姿不会受到风雨的影响,于是邀请友人一同前往法华山赏梅。
B.作者从杭州城中出发,至昭庆,转松木场,至古荡,访佛慧寺,最后到永兴寺,一路上移步换景,选奇择要,尽得梅花佳趣。
C.置身于松竹梅交相辉映的深静幽彻中,作者感叹“到此令人名利心俱冷”,决意退出官场。
D.游览了法华山,作者写下探梅的经过和感受,道出了“梅全以韵胜”和“看梅如看画”的赏梅心得,给人以启迪。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土人爱惜本业,花下不容一凡草。(3分)译:(2)顷,二兑、顺嵩先后至,叱侍童治具花底。(3分)译:
参考答案:
2.(3分)A(差:勉强)
3.(3分)C (①是作者住处的景色。⑤是云雾)
4.(3分)C(“决意退出官场”于文无据)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3分)当地人爱惜自己的产业,梅花下容不得一点杂草。
(“土人”、“本”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3分)不久,谢二兑、李顺嵩也先后来了,叫侍童在梅花树下准备好酒食。
(“叱”、“治”、介宾结构后置,各1分)
【参考译文】
我生性非常喜爱赏梅。西湖一带脂粉味浓,我初到武林,不敢乱闯。听说古荡那里有二十里的梅花,我的心思已飞到那里去了。(今年)梅花盛开的时候,天上大雨如注,淋淋漓漓下个不停,天色暗淡,阴云密布。我私下里想,那妒忌梅花的风风雨雨,勉强可在桃花李花中竞争得胜,哪里会影响得了梅花冰肌玉骨般的姿态呢?于是我在十一日定下游览日期,叫上计部的谢二兑、李顺嵩和乡绅杨紫沂,决定要前往绿萼梅丛,畅享这份神情。
(那天)起先我听到檐沟流水淙淙作响。黎明时,看到天空晴朗,轻云飘浮,四面山色如黛,山容好像刚洗过,溪流潺潺作响,树色花光,都好像早上刚刚梳妆过。我乘着一辆马车,远远地(驶向法华山),从雨缝当中穿过,一点也没有被淋湿。出城到昭庆,转过松木场,远远地看见保俶塔下一带,渐渐地有了山林的气色。走了二三里,有小桥流水,有高大的竹松,茅屋一两家,掩映在深翠浓荫中。山村的儿童和老妇,隐藏在竹林后偷看我们,就像武陵人刚进入桃花源(人们)惊喜相问的那个时候啊。再前行了三里到了古荡,紫沂带着家童已经在自家庄上等候了。竹林中小径蜿蜒,茶香正浓,指隔溪梅花,有几枝白得像雪,这个时候我们已经窥见了古荡梅花的.一些风貌了。茶后,我们一起乘着竹轿子到了佛慧寺,一派绿云缭绕中,点缀着如雪一样的梅花,有数亩之多,这种美景已经让我们目不暇接了。再前进三四里,群山环绕,小路盘旋,竹松茂密深幽,梅花千万树,回头看轿夫仆人,都在众香国里。
梅花一概以韵味取胜,不只是花萼奇特,气味芬芳,烂漫夺目;即使是虬枝铁干,也旁逸斜出,参差错杂,千奇百怪,没有人能用言语形容。只恐是梅花道人(吴镇)拿着淡墨来画,横拖醉抹,也应当整衣致敬(甘拜下风)。当地人爱惜自己的产业,梅花下容不得一点杂草。松树掩映着竹子,竹子掩映着梅花,幽深宁静,到这里会让人的名利心都淡泊了。
看梅花就像看画:天气太晴朗了,梅花显得干燥不润泽;雨太大了,梅花就显得滞涩少活力。这一天,大半是阴天,密云青雾,几番聚集又分散,满天的雨气,就挂在眼前,飘来飘去,但始终没有落下,就好像设置了几重水墨障一样,(天公)以此来爱护梅花的仙姿,让我们这几人轻松愉快地游玩,得以尽情地享受赏梅的美好情趣。
溪山尽头,忽然变得开阔,那是西溪和留下镇。竹林深处是永兴古寺,绿萼梅占地数亩,砌上怪石,(浓密高大的梅树)遮天蔽日,香雪几万重。我同杨紫沂一起登上寺中高楼俯瞰,我们如同坐在银海里。不久,谢二兑、李顺嵩也先后来了,叫侍童在梅花树下准备好酒食。大家倒满酒杯,尽情饮酒,都喝醉了,然后唱着歌回去。(第二天)枕头上还袭来一阵阵的梅花香气,我早早地起床,马上命令墨君记下这次游览,以此来告诉后来赏梅的人。
篇2:法华山看梅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明)杨师孔
余性酷喜看梅。西子湖一片胭脂气味,初至武林,未敢唐突。闻古荡二十里梅花,心神已飞越矣。花盛时天雨如注,淋漓暗淡,阴云不开。私意谓妒花风雨,差可于桃李场中争胜,岂得碍此冰雪姿耶?于十一日定游期,拉计部谢二兑、李顺嵩,乡绅杨紫沂,决意走绿萼丛中,一畅此神情也。
先期听檐溜淙淙有声。黎明见一碧轻云,四山如黛,山容初浴,溪流送响,树色花光,俱如晓妆初罢。迢迢一舆,从雨缝中度去,绝不见一沾洒。出郭至昭庆,转松木场,望保俶塔下一带,渐有山林气色。行二三里许,小桥流水,修竹长松,茅屋一两家,掩映于深翠浓荫中。童子村妪,蔽竹窥人,一如武陵人初入桃花源惊喜相问时也。再三里至古荡,紫沂携家童候本家庄上。竹径逶迤,茶香正熟,指隔溪梅花,数枝如雪,此时已窥见一斑矣。茶毕,同登笋舆②至佛慧寺,一派绿云波荡中,点缀积雪数亩,已自不暇应接。进三四里许,山环径转,竹密松深,梅花千万树,回视舆人仆从,俱在众香国中。
梅全以韵胜,不但花萼之奇,芬芳烂漫,即虬枝铁干,潦倒离披,千奇万怪,莫能名状,恐梅花道人持淡墨横拖醉抹,亦当敛衽。土人爱惜本业,花下不容一凡草。松下映竹,竹下映梅,深静幽彻,到此令人名利心俱冷。
看梅如看画,太晴枯而不润,太雨滞而不活。是日大半阴晴,密云翠霭,聚而复散者几番,一天雨色,悬在眉睫,翩然不坠,如设数重水墨障,以爱惜此仙姿,令吾二三子轻描淡抹,得悉尽此佳趣也。
溪山尽处忽开广陌,为西溪、留下。竹林深处乃永兴古寺,绿萼梅可荫数亩,甃③以怪石,蔽云欺日,香雪万重。同紫沂上僧楼俯视,如坐银海。顷,二兑、顺嵩先后至,叱侍童治具花底。引满尽醉,咏歌而归。枕上袭袭作梅花香气,早起急敕墨卿④笔之,以告后来看梅者。
(选自《西溪志》)
【注】①法华山:杭州西溪之南,群山列若屏障,东自古荡,西至花坞,统称法华山。②笋舆:竹舆,竹轿子。③甃:zhu砌。④墨卿:墨君,墨的风趣说法。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差可于桃李场中争胜 差:差别 B.蔽竹窥人 蔽:隐藏
C.亦当敛衽敛 衽:整理 D.早起急敕墨卿笔之 敕:命令
3.下列各组句子,全都属于直接描写法华山梅花的一组是( )(3分)
①树色花光,俱如晓妆初罢 ②指隔溪梅花,数枝如雪
③一派绿云波荡中,点缀积雪数亩 ④虬枝铁干,潦倒离披
⑤密云翠霭 ⑥蔽云欺日,香雪万重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酷爱梅花,认为梅花冰雪之姿不会受到风雨的影响,于是邀请友人一同前往法华山赏梅。
B.作者从杭州城中出发,至昭庆,转松木场,至古荡,访佛慧寺,最后到永兴寺,一路上移步换景,选奇择要,尽得梅花佳趣。
C.置身于松竹梅交相辉映的深静幽彻中,作者感叹“到此令人名利心俱冷”,决意退出官场。
D.游览了法华山,作者写下探梅的经过和感受,道出了“梅全以韵胜”和“看梅如看画”的赏梅心得,给人以启迪。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土人爱惜本业,花下不容一凡草。(3分)译:
(2)顷,二兑、顺嵩先后至,叱侍童治具花底。(3分)译:
【答案】
2.(3分)A(差:勉强)
3.(3分)C (①是作者住处的景色。⑤是云雾)
4.(3分)C(“决意退出官场”于文无据)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3分)当地人爱惜自己的产业,梅花下容不得一点杂草。
(“土人”、“本”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3分)不久,谢二兑、李顺嵩也先后来了,叫侍童在梅花树下准备好酒食。
(“叱”、“治”、介宾结构后置,各1分)
【参考译文】
我生性非常喜爱赏梅。西湖一带脂粉味浓,我初到武林,不敢乱闯。听说古荡那里有二十里的`梅花,我的心思已飞到那里去了。(今年)梅花盛开的时候,天上大雨如注,淋淋漓漓下个不停,天色暗淡,阴云密布。我私下里想,那妒忌梅花的风风雨雨,勉强可在桃花李花中竞争得胜,哪里会影响得了梅花冰肌玉骨般的姿态呢?于是我在十一日定下游览日期,叫上计部的谢二兑、李顺嵩和乡绅杨紫沂,决定要前往绿萼梅丛,畅享这份神情。
(那天)起先我听到檐沟流水淙淙作响。黎明时,看到天空晴朗,轻云飘浮,四面山色如黛,山容好像刚洗过,溪流潺潺作响,树色花光,都好像早上刚刚梳妆过。我乘着一辆马车,远远地(驶向法华山),从雨缝当中穿过,一点也没有被淋湿。出城到昭庆,转过松木场,远远地看见保俶塔下一带,渐渐地有了山林的气色。走了二三里,有小桥流水,有高大的竹松,茅屋一两家,掩映在深翠浓荫中。山村的儿童和老妇,隐藏在竹林后偷看我们,就像武陵人刚进入桃花源(人们)惊喜相问的那个时候啊。再前行了三里到了古荡,紫沂带着家童已经在自家庄上等候了。竹林中小径蜿蜒,茶香正浓,指隔溪梅花,有几枝白得像雪,这个时候我们已经窥见了古荡梅花的一些风貌了。茶后,我们一起乘着竹轿子到了佛慧寺,一派绿云缭绕中,点缀着如雪一样的梅花,有数亩之多,这种美景已经让我们目不暇接了。再前进三四里,群山环绕,小路盘旋,竹松茂密深幽,梅花千万树,回头看轿夫仆人,都在众香国里。
梅花一概以韵味取胜,不只是花萼奇特,气味芬芳,烂漫夺目;即使是虬枝铁干,也旁逸斜出,参差错杂,千奇百怪,没有人能用言语形容。只恐是梅花道人(吴镇)拿着淡墨来画,横拖醉抹,也应当整衣致敬(甘拜下风)。当地人爱惜自己的产业,梅花下容不得一点杂草。松树掩映着竹子,竹子掩映着梅花,幽深宁静,到这里会让人的名利心都淡泊了。
看梅花就像看画:天气太晴朗了,梅花显得干燥不润泽;雨太大了,梅花就显得滞涩少活力。这一天,大半是阴天,密云青雾,几番聚集又分散,满天的雨气,就挂在眼前,飘来飘去,但始终没有落下,就好像设置了几重水墨障一样,(天公)以此来爱护梅花的仙姿,让我们这几人轻松愉快地游玩,得以尽情地享受赏梅的美好情趣。
溪山尽头,忽然变得开阔,那是西溪和留下镇。竹林深处是永兴古寺,绿萼梅占地数亩,砌上怪石,(浓密高大的梅树)遮天蔽日,香雪几万重。我同杨紫沂一起登上寺中高楼俯瞰,我们如同坐在银海里。不久,谢二兑、李顺嵩也先后来了,叫侍童在梅花树下准备好酒食。大家倒满酒杯,尽情饮酒,都喝醉了,然后唱着歌回去。(第二天)枕头上还袭来一阵阵的梅花香气,我早早地起床,马上命令墨君记下这次游览,以此来告诉后来赏梅的人。
篇3:《梅》原文及译文
《梅》原文及译文
梅
(清)李渔
花之最先者梅,果之最先者樱桃。若以次序定尊卑,则梅当王于花,樱桃王于果,犹瓜之 最先者曰王瓜,于义理未尝不合,奈何别置品题,使后来居上!首出者不得为圣人,则辟苹昧(混沌)致文明者,谁之力欤?虽然,以梅冠群芳,料舆情必协;但以樱桃冠群果,吾恐主持公道者,又不免为荔枝号屈矣。姑仍旧贯,以免抵牾。
种梅之法,亦备群书,无庸置吻,但言领略之法而已。花时苦寒,既有妻梅之心,当筹寝处之法。否则衾枕不备,露宿为难,乘兴而来者,无不尽兴而返,即求为驴背浩然,不数得也。
观梅之具有二:山游者必带帐房,实三面而虚其前,制同汤网,其中多设炉炭,既可致温,复备暖酒之用。此一法也。园居者设纸屏数扇,覆以平顶,四面设窗,尽可开闭,随花所在,撑而就之。此屏不止观梅,是花皆然,可备终岁之用。立一小匾,名曰“就花居”。花间竖一旗帜,不论何花,概以总名曰“缩地花”。此一法也。若家居所植者,近在身畔,远亦不出眼前,是花能就人,无俟人为蜂蝶矣。
然而爱梅之人,缺陷有二:凡到梅开之时,人之好恶不齐,天之功过亦不等,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令人开户不得,闭户不得,是可爱者风,而可憎者亦风也;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令人去之不可,留之不可,是有功者雪,有过者亦雪也。其有功无过,可爱而不可憎者惟日,既可养花,又堪曝背,是诚天之循吏也。使止有日而无风雪, 则无时无日不在花间,布帐纸屏皆可不设,岂非梅花之至幸,而生人之极乐也哉!然而为之天者,则甚难矣。
腊梅者,梅之别种,殆亦共姓而通谱者欤?然而有此令德,亦乐与联宗。吾又谓别有一花,当为腊梅之异姓兄弟,玫瑰是也。气味相孚,皆造浓艳之极致,殆不留余地待人者矣。人谓过犹不及,当务适中,然资性所在,一往而深,求为适中,不可得也。
(选自《闲情偶寄》)
【参考译文】
花中最先开的是梅,果中结得最早的是樱桃。如果按照次序定尊卑,梅应当做花王,樱桃应当做果王,就像瓜中最早结瓜的叫王瓜,这在道理上未尝不合,为什么(有人要)另设名目,让后来的(花果)居于梅和樱桃之前?如果世上首先出现的人不能当圣人,那么开辟混沌、达到文明,是谁的功劳呢?虽然如此,把梅作为群花之首,料想大家不会反对;但把樱桃放在群果之首,我担心所谓主持公道的人又不免替荔枝叫屈了。(这里)姑且沿袭***惯,以免抵触。
种梅的方法,群书也说得很详细,不需再讲,只谈谈欣赏的方法吧。开花的时候,天气苦寒,既然有以梅为妻的想法,就应该筹划同它相处的办法。否则被子枕头没准备好,露宿野外是很困难的。那么乘兴而来的人,无不扫兴而归,(此时)就是要做驴背上的孟浩然,所得也不多了。
观梅的器具有二:山游的必带帐篷,让帐篷三面严实,前面空虚,样式像汤网那样,里面多设炉炭,既可取暖,又可温酒。这是一种方法。园内停驻的人,摆几扇纸屏,覆上平顶,四面设窗,全都可开可闭,花在哪边,就撑开哪边的窗。此屏不仅可以用来观梅,什么花都行,可备常年使用。挂一小匾,取名“就花居”。花间竖一面旗帜,不论什么花,一概取名“缩地花”。这是一种方法。至于居家所植的,近在身边,远也不出眼前,这是花能亲近人,不需等人来做蜂蝶亲近花了。
不过爱梅的人,有两种遗憾:凡到梅花开时,人的`好恶不齐,天的功过也不等,风送香来,香来寒也来了,叫人开门不好,闭门也不好,这样一来可爱的是风,可恨的也是风;雪能助花变美,雪冻花也冻,叫人去也不好,留也不好,有功的是雪,有过的也是雪。那有功无过,可爱而不可恨的只有太阳,它既可养花,又能晒背,它确实是上天循礼守法的好官。如果只有阳光而无风雪,就能无时无日不在花间,布帐纸屏都可不设,那难道不是梅花的大幸、人生的极乐么?不过那做天的,也很为难哩!
腊梅是梅的别种,大概与梅也算得上是同姓同谱吧?不过有梅这样的美德,梅也乐于和它联宗。我看另有一花,应该称得上是腊梅的异姓兄弟,那就是玫瑰。它们气味相当,都达到浓艳的极致,几乎待人不留余地。人们说凡事过犹不及,应当追求适中,然而(事物)天性如此,一门心思,追求适中,是不可能的。
篇4:病梅馆记原文及译文
病梅馆记原文及译文
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译文
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花。有人说:“梅以枝干弯曲为美,笔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倾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为美,稠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如此。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用这个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除去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摧残梅、阻碍它的生机,把它弄成病态来作为赚钱的方法。梅的枝干的倾斜、疏朗、弯曲,又不是忙碌的、只知赚钱的人能够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墨客这隐藏在心中特别的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伤害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高价: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竟惨烈到了这个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没有一盆完好的。为它们流了好几天泪之后,就发誓要治好它们:我放开它们,顺着它们的天性,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的束缚;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使它们恢复本性,保全健康的形态。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心甘情愿受到辱骂,设立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
唉!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闲暇的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贮存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呢?
篇5:《雪梅》原文及译文
《雪梅》原文及译文
原文:
雪梅
卢钺〔宋代〕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赏析: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评章”即评价。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前人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但是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作者简介:
卢钺,别名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流芳百世。
篇6:病梅馆记的原文及译文
病梅馆记的原文及译文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译文】
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有人说:“梅凭着弯曲的姿态被认为是美丽的,笔直了就没有风姿;凭着枝干倾斜被认为是美丽的,端正了就没有景致;凭着枝叶稀疏被认为是美丽的,茂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就如此。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个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能够来让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枝条,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态作为职业来谋求钱财。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隐藏在心中的特别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高价,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严重到了这种程度!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没有一盆完好的。我已经为它们流了好几天泪之后,于是发誓要治疗它们:我放开它们,使它们顺其自然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棕绳的束缚;把五年作为期限,一定使它们复原和保全。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心甘情愿受到辱骂,开设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
唉!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闲暇的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贮存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竭尽我一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呢。
篇7:学记原文以及译文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原文: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译文: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原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可以由“小成”到“大成”)”。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译文: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官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译文: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译文: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原文: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文:君子知道了教育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也明白了教育之所以失败的道理,这以后就可以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了。所以,称职的老师在施行教育的时候,是善于告诉学生并且让学生明白的。第一是只注重引导,而不是强行牵拉着学生走,去强迫学生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第二是督促勉励学生,但是不要过于严厉,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思考,使他们丧失自己;第三是适当给学生以点拨,但是不要直接把答案交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如果只作引导,而并不去逼迫学生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就能够亲和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让学习过程愉悦和谐起来;教师如果严格要求学生,而并不去强制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那么,就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志趣都能充分发展;教师如果只加以点拨提示,开启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兴趣,而并不是答案直接交给学生,使得学生学习被动,那么,就能够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习惯了。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热情上进,个性创新,独立研学,那么,就可以算作是称职的教师了。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文:谈到学生学习的偏向,有四种类型,教师不可不知道。在学习中,有的学生的偏向是兴趣多样,贪多务得;有的学生的偏向是迟钝内向,狭隘寡闻;有的学生的偏向是急躁外向,没有主见;有的学生的偏向是笨拙拘束,畏惧竞争。这四类偏向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客观心理实际不同。教师带班上课,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类型的区别,这以后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健康的发展他们的优点,帮助学生克服个性上的不足。
原文: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译文:优秀的歌手,教人唱歌,只需要起一个头,定一个音,就可以让听歌的人都跟着他一起唱起来;优秀的教师,教人学习,只需要做一个点拨,定一个方向,就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辩。优秀教师的的教学语言,虽然简约,但是却能明白的表达深刻的道理,让学生容易理解;虽然义理幽微,但是却能讲解得浅显生动,能够形象的说明问题,让学生容易接受;所使用的比方很少,但是却能讲解得十分恰当,让学生容易懂得。这样的优秀教师,就能够让学生在他的启发下深入的思考探索下去了。
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译文:君子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时的难易实际,他们对于哪些知识能力的掌握感到困惑疑难,他们对于哪些知识能力感到简单易学,君子还了解学生个人资质的差异,各人有哪些长处有哪些短处,了解了这些学情以后,君子才能够根据具体实际,从多个不同方面对学生作多方面的启发诱导。能够联系实际从多方面启发诱导学生,才能当好教师。只有能够当一个好教师的人,才能胜任基层领导的职务;能够胜任基层领导的职务了,才能够做一个统治者。所以说,做教师,就是学习做国家统治者的一个必由步骤。因为这样,所以选择教师人选是不可不慎重的。古书上说:“古代圣贤的君王都把教师选拔当作首要任务”。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大凡国家统治者要进行更新学习的过程,最关键的在于发自内心的尊敬教师。只有做到了尊敬教师,才能够尊重知识。只有尊重知识了,才能够严肃的认真学习。所以,统治者在两种情况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一是当下属在祭礼中担任祭主的时候,那么就不能用对待下属的态度来对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祭主的安排;二是当下属在自己学习时担任教师的时候,那么也是不能用对待下属的态度来对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教师的教诲。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在统治者面前给统治者传授知识讲解经典,是不需要施行下属的礼节的。统治者在听讲学习时,忘记了自己的君主之尊,而恭敬认真学习,那就是尊敬老师了。
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对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得轻松,毫不费力,学生却学习得很好,并且跟老师一样轻松,还能对老师教学有方非常钦佩。对不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得费力,非常劳累,学生却学得不好,并且跟老师一样劳累,还会对老师严厉的督责心生埋怨。善于提问的老师,向学生提问好像用斧头劈砍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劈砍的地方砍起,最后才去劈砍木材的关节、根部;等到这样做的次数多了,难于劈砍的关节、根部就可以得心应手的劈砍开了。不善于提问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对待问题的解答,就好比和尚撞钟一样。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小,轻轻的敲,钟的响声就小;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大,重重的敲,钟的响声就大;无论轻重,老师都要在从容把钟敲打完了后,还要优游不迫的等待钟声慢慢消失。而不善回答问题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这两点讲的都是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原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译文:只会记诵书本,靠揣摩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事先背好答案,自己没有心得,没有独到见解的人,不够资格来作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才组织学生讨论,一定要深入下去,倾听学生的思考;学生心里有疑难,想问可是又没有能力表达不知道如何提问的时候,这以后老师才在讨论交流中导引学生;讨论交流中导引了,学生暂时还是不明白,即使暂时放弃,应该是可以的。
原文: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翻释:优秀的铁匠,一定会让他的儿子先学凿打的技术,在穿孔拼补弥合皮革中,锻炼打铁的腕力和技能,然后再学习冶补铁器,这样就会学得容易一些了;优秀的弓匠,也一定会先让他的儿子学习用柳条编制箭袋,练习煣曲竹木的技术,然后再学习制作弓箭,这样做起来也就不会太难了;刚开始学习驾车的小马与驾车的马正好相反,它会先被拴在马车的后面,先适应驾车的环境和道路,练习驾车的技能,以后驾车就不会惊慌了。有学识的人能够明白这三件事中的所体现出的学习道理,就可以去实现自己做学问的愿望了。
原文: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译文:古代的学生对于老师是非常尊敬的,他们总是善于从许多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尊师重道的重要意义。鼓点,并不在宫商角徵羽这五种乐调以内,但是如果没有鼓点来调节,在音乐演奏时,各种乐调就不会和谐;清水,并没有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但是,如果不用水来调和,各种颜色就不会鲜明耀眼;求学,并不等于就当上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这五种官员,但是如果不学习不更新知识不与时俱进,国家各行政部门的官员就不能胜任自己的职务,就没有业绩;教师,并不是你需要遵照五种丧服礼仪去尊奉的亲戚,但是,如果没有教师实施教育进行传承与维护,五服之间的亲戚,就不可能亲密和谐相处。
原文: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译文:君子认为,德行最高的人,拥有多方面的才能,不止只限于能够担任某一个官职;普遍的真理,包容一切,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止只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需要订立契约就能够坚守信用;最懂得因时制宜的人,出入进退,能屈能伸,善于改变自己,绝不会拘泥于某一种选择。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懂得去切实的抓好教育倡导尊师重道了。古代尧舜禹三位伟大的帝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首先从源头开始,先祭祀河神,然后再祭祀水的归宿,去祭祀海神。这种做法正是我们所说的重视根本,教育先行的道理啊。
篇8:学记原文及译文
学记原文及译文
发虑善,求善良,足以謏(sǒu)文,不足以动众,学记原文及译文。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深谋远虑,物色好人,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所以《尚书》中“兑命”篇说:“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就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suì)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述之”,其此之谓乎!
——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的经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别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第七年考查能否讨论学业的是非优劣,以及选择贤能之人为友;合格的为小有成就。到第九年他们应达到,对知识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坚定不移,不失师诲;这时就可称为大有成就。这样,将来就足以能够教化民众,变易旧习,形成良好风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心向往之;这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古书上说,蚂蚁幼虫时时效法大蚁衔土成垤(dié),喻学者由积学而成大道,正说明了,求学之人也应如此,孜孜不倦以求“大成”这个道理。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入学之初,要穿礼服,备祭品,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的仪式,以表示敬师重道。祭祀时要小诵肄学,目的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获得君臣互勉的感受,懂得为官的道理。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警以鼓声,以逊顺之心敬其业也。学校里配备有教杖(夏圆和楚方),以警荒废懈怠,整肃仪容举止,维持学习纪律。不到夏祭以后,教官不去视察学校,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志趣计划从容地进行学习。教师对学生要经常检查指点,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为的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用心思考的习惯。年幼的学生对长者谘问,只可听,不可问,因为知识有深浅,学习有先后,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超级越等。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古书上说,“就教学来说,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道理。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读后感《学记原文及译文》。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教育管理的办法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课外不操弄乐器,练习手指,课内就调不好琴弦;课外不广泛学习歌咏杂曲,课内就不能谙熟诗文;课外不学习洒扫、接待、处理杂事等,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不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正课也就学不好。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地专心学习,休息的时候尽兴的玩弄杂艺。这样,他们才能爱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了师友,也不会违背老师、学友的教诲和期望。“兑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循序渐进,敏捷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道理。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现在的教师,只知道照着课文诵读,多是寻问难解的问题,且发言急速而频率较快,只照自己教法教学,不顾学生是否领悟接受,就不能使学生安心乐学。如此教学,学生就不能竭尽其诚求学,不能使学生的素质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违背教学原则,采用不合理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也就不能依顺自然的道理有所进步。以致于,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其师,只觉得学习得苦不堪言,却不知道学习可以获益终身,即使勉强结业,也必然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学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大学教育的'原则是:事情没有发生就加以防止,这叫防患于未然;在适当之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叫作及时;教学循序渐进,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叫作顺应自然;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叫作观摩切磋。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诀。
发然后禁,则扦(qiā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去禁止,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再去教育就会产生抵触而不易消除了。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以后才去学习,那么,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也难有成效。如果教学急功近利,或杂乱无章,而不是循序渐进,顺应自然,那么,教学就会陷入混乱而不能获得成效。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思路就会狭隘,见闻就不广博。如果交友不慎,行为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尽谈些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由。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教师只有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所以优秀教师的教学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而不是硬拖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推动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就会感到顺利容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学生才会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顺利,学生又能独立思考,才是善于诱导。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学生有四种类型的缺点,教师不可以不知道。学习中,有些学生的失败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失败是所学过少,孤陋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退,半途而废。产生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和才能不同。所以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才能,然后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优秀的歌手能使人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同样,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他的讲解,简单而透彻,精微而又妥帖,举例、打比方虽然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教师知道学生程度有深有浅,资质有好有坏之后,才能多方诱导,因材施教。博指广泛而多方位的,喻即诱导,启迪,教诲。能够善于多方诱导,因材施教的人,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所以教师是可以教人“治国”“平天下”之道的人。可见选择老师是不可不慎重行事的。古书上说:“前三王四代的时候最重视师质的选择”,就是这个道理!
★ 望岳的翻译和原文

【《法华山看梅记》原文及译文(共8篇)】相关文章:
梅花绝句 陆游2023-07-04
《过秦论》教学设计2022-12-3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鉴赏2024-04-14
王安石描写梅花的诗句2023-07-29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赏析2023-06-11
游褒禅山记-高中课文原文2023-03-24
过秦论教学设计2023-11-17
《新五代史孙德昭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2022-09-15
杜甫《望岳》原文及注释译文2023-08-11
孟德传全文译文202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