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原文翻译的古诗文

时间:2022-11-03 07:46:2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原文翻译的古诗文(锦集9篇)由网友“晚睡小狗”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原文翻译的古诗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原文翻译的古诗文

篇1: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原文翻译的古诗文

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原文翻译的古诗文

《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作者为唐朝诗人韩愈。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月阴气盛,北风无时休。

苍茫洞庭岸,与子维双舟。

雾雨晦争泄,波涛怒相投。

犬鸡断四听,粮绝谁与谋?

相去不容步,险如碍山丘。

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

男女喧左右,饥啼但啾啾。

非怀北归兴,何用胜羁愁?

云外有白日,寒光自悠悠。

能令暂开霁,过是吾无求。

【前言】

《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是由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韩愈所作的一首五言古体长诗,凡十韵,二十句。公元八百零五年(唐德宗永贞元年),韩愈接到唐廷调令,由阳山令移职江陵法曹,是年由阳山开始出发,至十月到达洞庭湖岸,适遇风浪,不得前行,与同行的张署避风浪于小舟之上。韩愈见景生情,思及于己,并联系个人遭遇而作此诗。在此诗中,韩愈通过对洞庭湖上风浪和周边环境的描写,借助为风浪所阻洞庭湖的羁愁,用暗喻的手法表现出了对个人遭遇的不满情绪,“写得不即不离,自具神妙”(蒋抱玄语)。后收入《韩愈集》、《全唐诗》中。

【注释】

⑴樊汝霖云:“永贞元年自阳山徙掾江陵,十月过洞庭湖作。或云赴阳山时作。公《江陵途中》诗,叙初赴阳山云‘春风洞庭浪’,而此诗则首云‘十月阴气盛’,可知其非矣。”王元启云:“此诗卒章明云‘非怀北归兴,何用胜羁愁’,则其为徙掾江陵时作,非南迁时作可知。”洪兴祖《韩子年谱》:“即祭文云‘避风太湖,七日鹿角’者。”钱仲联云:“《水经注》:‘湘水左迳鹿角山东。’公盖阻风于洞庭湖南岸也。”张十一署,即张署,河间人。贞元中监察御史,谪临武令,历刑部郎,虔、澧二州刺史,终河南令。诗一首。

⑵顾嗣立云:“杜子美诗:‘烈风无时休。’”

⑶韩醇云:“《汉书·邹阳传》:‘浮云出流,雾雨咸集。’《楚辞》:‘雾雨淫淫。’”

⑷朱熹云:“‘断’,方从杭、蜀本作‘绝’。今按:此句既有‘绝’字,则下一句不应便复出。方为杭、蜀所误。此比多矣,今但刊正,不能悉论,而论其最著者一二,以晓观者。”

⑸蒋抱玄云:“《论语》:‘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⑹李详《证选》:“应璩《与曹长思书》:‘有似周党之过闵子,樵苏不爨,清谈而已。’”

⑺朱彝尊云:“偶然境道来亦醒眼,兴趣乃在近而不得相就上。”张鸿云:“造意可爱。”

⑻祝充云:“啾啾,小儿声也。”

⑼“用”,或作“由”。方成珪《笺正》:“此诗第二字仄平平仄,循环相间,井然不乱,当作‘用’为协。况第六韵即是‘由’字,不应复出也。”

⑽蒋抱玄云:“《南史·宋文帝纪》:‘风转而西南,景色开霁。’”

⑾“无”,或作“何”。张鸿云:“寄托悱恻。”蒋抱玄曰:“写得不即不离,自具神妙。”

【翻译】

十月的时候冷锋极盛大,北风的吹拂完全没停休。在这苍茫的洞庭湖岸边,你我相傍分别系着小舟。此时雾雨晦暗争着落下,湖面波涛怒击如同对投。小舟四周的鸡犬难鸣吠,你我船上的粮绝无处谋。想要移步也不能成功啊,险像好似被阻碍着山丘。现在清谈虽可驱散饿感,平生梦想却是来之无由。左右的男女们都在喧哗,有的`还因饥饿哭声啾啾。想到如非那北归的吸引,怎会羁留此地忍受忧愁。但看着天上云外的白日,射出的寒光却自在悠悠。若此刻暂能停雨见晴天,这就已是我无上的祈求。

篇2: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的意

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的意思,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赏析 -诗词大全

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

作者:韩愈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十月阴气盛,北风无时休。苍茫洞庭岸,与子维双舟。

雾雨晦争泄,波涛怒相投。犬鸡断四听,粮绝谁与谋。

相去不容步,险如碍山丘。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

男女喧左右,饥啼但啾啾。非怀北归兴,何用胜羁愁。

云外有白日,寒光自悠悠。能令暂开霁,过是吾无求。

篇3:《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自阳山徙掾江陵》原文及翻译

唐代:韩愈

十月阴气盛,北风无时休。苍茫洞庭岸,与子维双舟。

雾雨晦争泄,波涛怒相投。犬鸡断四听,粮绝谁与谋。

相去不容步,险如碍山丘。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

男女喧左右,饥啼但啾啾。非怀北归兴,何用胜羁愁。

云外有白日,寒光自悠悠。能令暂开霁,过是吾无求。

译文

十月的时候冷锋极盛大,北风的吹拂完全没停休。

在这苍茫的洞庭湖岸边,你我相傍分别系着小舟。

此时雾雨晦暗争着落下,湖面波涛怒击如同对投。

小舟四周的鸡犬难鸣吠,你我船上的'粮绝无处谋。

想要移步也不能成功啊,险像好似被阻碍着山丘。

现在清谈虽可驱散饿感,平生梦想却是来之无由。

左右的男女们都在喧哗,有的还因饥饿哭声啾啾。

想到如非那北归的吸引,怎会羁留此地忍受忧愁。

但看着天上云外的白日,射出的寒光却自在悠悠。

若此刻暂能停雨见晴天,这就已是我无上的祈求。

注释

⑴樊汝霖云:“永贞元年自阳山徙掾江陵,十月过洞庭湖作。或云赴阳山时作。公《江陵途中》诗,叙初赴阳山云‘春风洞庭浪’,而此诗则首云‘十月阴气盛’,可知其非矣。”王元启云:“此诗卒章明云‘非怀北归兴,何用胜羁愁’,则其为徙掾江陵时作,非南迁时作可知。”洪兴祖《韩子年谱》:“即祭文云‘避风太湖,七日鹿角’者。”钱仲联云:“《水经注》:‘湘水左迳鹿角山东。’公盖阻风于洞庭湖南岸也。”张十一署,即张署,河间人。贞元中监察御史,谪临武令,历刑部郎,虔、澧二州刺史,终河南令。诗一首。

⑵顾嗣立云:“杜子美诗:‘烈风无时休。’”

⑶韩醇云:“《汉书·邹阳传》:‘浮云出流,雾雨咸集。’《楚辞》:‘雾雨淫淫。’”

⑷朱熹云:“‘断’,方从杭、蜀本作‘绝’。今按:此句既有‘绝’字,则下一句不应便复出。方为杭、蜀所误。此比多矣,今但刊正,不能悉论,而论其最著者一二,以晓观者。”

⑸蒋抱玄云:“《论语》:‘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⑹李详《证选》:“应璩《与曹长思书》:‘有似周党之过闵子,樵苏不爨,清谈而已。’”

⑺朱彝尊云:“偶然境道来亦醒眼,兴趣乃在近而不得相就上。”张鸿云:“造意可爱。”

⑻祝充云:“啾啾,小儿声也。”

⑼“用”,或作“由”。方成珪《笺正》:“此诗第二字仄平平仄,循环相间,井然不乱,当作‘用’为协。况第六韵即是‘由’字,不应复出也。”

⑽蒋抱玄云:“《南史·宋文帝纪》:‘风转而西南,景色开霁。’”

⑾“无”,或作“何”。张鸿云:“寄托悱恻。”蒋抱玄曰:“写得不即不离,自具神妙。

篇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翻译及原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者: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篇5: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原文赏析

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原文赏析

韩愈的《李花赠张十一署》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堪称咏物佳作。

李花赠张十一署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赏析】

“江陵”二语,前人多所不解。如清末诗评家陈衍说:“桃花经日经雨,皆色褪不红,一望成林时,不如李花之鲜白夺目。”实未领会作者深意。“二月尾”,已点明是无月之夜。“花不见桃”,并不是没有桃花,而是在黑夜中红桃反光微弱,看不清楚;“惟见李”,李花素白,反光强烈,在黑暗的背景中特别鲜明可见。这里以桃花作陪衬,更突出了李花的素洁与繁茂。王安石《寄蔡氏女子》诗:“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也注意到颜色与光的关系,把桃花和李花在昼夜间给人不同的感觉准确地表达出来。最能领略韩愈此诗妙处的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他的《读退之李花诗》云:“近红暮看失燕支,远白宵明雪色奇。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晓退之诗。”并有小序:“桃李岁岁同时并开,而退之有‘花不见桃惟见李’之句,殊不可解。因晚登碧落堂,望隔江桃李,桃皆暗而李独明,乃悟其妙。盖‘炫昼缟夜’云。”

“风揉”五句,极写李花“缟夜”的情景。诗人在低徊叹赏:城西的李花啊,和煦的春风在抚摩它,霏微的春雨去洗涤它,李花白得连雪花儿也比不上。繁密的花树林,望去像无际的波涛,在空中翻腾涌动。古来咏花之作,每逢偏于纤巧娇媚,而韩愈却以如椽之笔,写奇壮之景,形象生新,境界宏阔,颇有韩诗“思雄”、“力大”的特色。诗人接着写道:朋友,您知道这儿的李花像什么呢——那亿万朵洁白的花儿,把夜空照得通亮。群鸡误以为天明,都惊觉而啼,官吏们因此也纷纷起床了。这段描写浓墨重彩,正是韩愈善用的“狠”笔。“群鸡惊鸣”之语,想象怪异,把李花的“缟夜”渲染到极至。韩愈是写文章的大手笔,很讲究谋篇布局,法度严密,命意曲折,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

每段每句,都要布置得法,以使文章变化多姿。“群鸡”一句,似虚似实,正是上下接榫之处,仿佛李花真的把天照亮了,而下面紧接“金乌海底初飞来”句,由虚写转为实写,由夜晚写到清晨,接得相当自然,韵脚也由仄韵转为平韵,声情一致,音节流畅。且看诗人是怎样描写朝阳初照花林的情景的:那神话传说中的金乌——太阳,刚从海底飞来,半天空红光散射,青霞披开,使人目迷五色,无法逼视——啊,阳光正照耀着千万树李花,繁密成堆!诗人以厚重的笔触和浓烈的色调,描绘了阳光、云彩和花树交相辉映的美景。诗中这无比奇特的意象,正表现了韩诗“放恣横从,神奇变幻”的艺术特征。

“念昔”句以下为第二段。由花及人,感物兴怀,今昔对比,自伤身世。诗人回忆起往日少年时期,喜欢游赏宴乐,对着美丽的春花,开怀畅饮;自从流落不遇,百忧交集,要去看花时,未到已先想着回家了。而此时从阳山贬所迁移江陵,追想起自己被放逐的经过,不禁感喟苍凉。末四句更跌深一层,写自己此刻尽情对酒赏花,是为了不忍辜负春光,让美好的花儿寂寞地零落在黄土里。这一段抒发个人的感慨,纯用散文化笔法,而依然有着浓郁的诗味。“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等句,虚字的使用尤为妥贴。如方东树所云:“其于闲字语助,看似不经意,实则无不坚确老重成炼者。”(《昭昧詹言》)此诗上半段,造意奇特,气象万千。诗人以劲健之笔描写奇丽的景物,发掘出常人所未曾领略到的自然的美。诗中的奇思壮采,浪漫的情调,雄阔的意境和难以捉摸的纷繁的艺术形象,都表现了诗人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如用翻空的波涛形容李花林,写白花倒映得天亮而使群鸡惊鸣等,都是戛戛独造的未经人道之语。

然而,正如李黼平《读杜韩笔记》指出的,这些诗句“可谓工为形似之言,而诗之佳处不在此”。诗人写李花,也是在写自己。上半篇极写李花的洁白与繁茂,读者也可以联想到诗人那惊世的才华。时当盛年的诗人,胸怀着匡时济世之心而处于无用之地,他只叹惋光阴的抛掷,大丈夫志业无成,故在诗中借花以寄个人的深慨。下半篇惜李花也是自惜,诗语质朴,与上边华赡的写景语恰成强烈的对比,而诗中有文,则辞气更为流畅,感情也显得更为浓挚了。蒋抱玄《评注韩昌黎诗集》云:“此诗妙在借花写人,始终却不明提,极匣剑帷灯之致。”如宝剑在匣,华灯在帏,而剑气灯光却若隐若现,给观者以无穷的想象天地,这正是此诗的高妙之处。

拓展阅读:韩愈与大颠

韩愈因上《谏迎佛骨表》忤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来到潮州,听说大颠禅僧是境内有名的僧人,心想自己既因排佛遭贬,对佛门的有名人物还是见识一下为妙,遂至灵山造访大颠。他来到大颠的僧舍,噼头便问∶“禅师,如何是道?”大颠正在坐禅,听到韩愈动问,从定中醒来,但好久也没想起要回答韩愈的问题。这时,大颠的侍者正好在场,他便举手勐击禅床三下。咚、咚、咚,三声响起,大颠与韩愈俱是一愣。大颠问道∶“你干什么?”侍者回答∶“先以定修,后以慧拨。”韩愈一听大喜,对大颠说∶“和尚的门风真是高峻啊,我在你的'侍者那儿就找到了修道的门路了。”原来,待者的回答是绝顶聪明的双关语。韩愈初问大颠如何是道?大颠不答,正与侍者的“先以定修”一句相应;而侍者击床三下,则与“后以慧拨”一句相印,所答言词与动静相依,与情景交融,相互照应,别有趣味,难怪韩愈一听之后便欣喜若狂了。

一天,韩愈问大颠禅师∶“今年春秋几何?”大颠提起念珠,边数边问∶“你知道了吧?”韩愈回答∶“不知道。”大颠说∶“昼夜一百八。”韩愈这下更加煳涂了,根本不知大颠所言何意?

第二天,韩愈又来寺中,碰上了首座和尚,便问首座道∶“昨日我问大颠禅师春秋几何?他不回答我,却取出一串念珠,说了句什么昼夜一百八,不知是什么意思?请你告诉我吧。”那知首座不回答,只是扣齿三下而已。

韩愈无奈,只好又去问大颠。说也奇怪,大颠也不回答,同样是扣齿三下。韩愈见状大笑道∶“哈哈,佛法原来都是一样的。”大颠问∶“你这么说,难道明白什么道理了吗?”韩愈说∶“道理倒没明白,只是刚才首座对我也是这番举动。”大颠一听,立即叫来首座和尚问道∶“刚才韩愈侍郎问你佛法,你扣齿三下,是吗?”首座回答∶“正是。”那知大颠一把打来,吓得首座急忙跑出了寺院。

韩愈在一边看得莫名其妙,但他却感到大颠确是不同常人,能超出形骸之外,不为外物所累。所以,韩愈对大颠便越来越佩服,有事无事经常跑到寺中看看,与大颠闲聊一会。几个月后,韩愈迁为袁州刺史,想到将要和大颠分别,便最后一次登山拜访,并留给大颠两套衣服以作纪念。

不想此事传了出去,说韩愈与大颠成了好朋友,不会再为难佛法了。尚书孟简知道此事,特地写信给韩愈以示赞赏,并鼓励他继续与佛教徒结朋友。韩愈收到来信哭笑不得,便回信孟尚书说∶“潮州地远偏僻,没人可与交谈,而大颠却较聪明、识大体,所以我只好与他往来谈论。我确实喜欢这个人,但那不过是因为他超乎形骸之外,不为外物所累。我临别送他衣服,也不过是人之常情,并非崇信佛法,以求来日的功德。积善馀庆,积恶馀殃,物各以类聚,我崇尚儒典,怎么会舍弃先王之法、圣人之道,而从夷狄之教呢?”大家这才知道,韩愈与大颠交往,原来只是喜欢大颠个人,与佛教却是无关。

韩愈本是坚决的排佛论者,但一见大颠,却不由自主地与之亲近起来,与大颠保持非常好的私人关系,传为一段佳话,佛教徒也经常引用此事作为佛教僧人风采的证据。按照韩愈的说法,他喜欢的只是大颠本人,而不是整个佛教。但在佛教徒看来,自己能与排佛人物保持友谊,正说明佛教的博大胸怀,是佛教强大有力的证明。所以,佛教徒在评论韩愈时就表现得非常客气,没有像对付传奕那样把他打入泥犁地狱,最多只说他没有理解佛教罢了。

此话抛开不说,上面的故事中出现“昼夜一百八”、“扣齿三下”等模煳对答,其含义是什么,大家想必急于理解。据笔者揣摩,当韩愈问大颠年纪时,大颠只举出念珠说∶“昼夜一百八。”那是说大颠与诸佛一般无异,佛无春秋之数,大颠亦无年纪可说,二者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佛教念珠有一百零八粒之制,大颠说昼夜一百八,代表了佛教,而韩愈问的是大颠的年纪,是人的寿数。把人的寿数与念珠数相提并论,正好表示人即是佛、佛即是人,大颠与佛无异。禅宗正好也有这种教理。而当韩愈问大颠一百八是什么含义时,大颠只拉齿三下作为回答,意思则是说佛法与世间万物并无不同,念佛(一百八的另一意义)与扣齿没有差别,那便是行住坐卧皆是禅之意了。

篇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唐代〕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秋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注释

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坐观:一作“徒怜”。徒:只能。一作“空”。

赏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本文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赏析二

洞涛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张时相指张九龄。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八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涛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八羡鱼的情怀八曲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涛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涛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洞涛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此时,诗人面对洞涛,极目远望,则不仅水岸相平,八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篇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及赏析

八月的湖水与岸平,远望广阔的水天相交映。

蒸气弥漫云梦泽,波涛撼动岳阳城。

想渡洞庭却没船,惭愧在圣明之世闲居。

眼看钓鱼者屡屡得手,窄有羡慕之情。

篇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及赏析

一、内容分析

此诗是诗人游览岳阳时写给张九龄的,希望他引荐而步入仕途。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雄浑而见潇洒。开头两句,写八月的洞庭湖湖平水满,和岸上几乎平接,涵容天宇,天水仿佛混而为一,极开朗也极雄浑,汪洋浩阔。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水汽蒸腾,笼罩着整个云梦大泽,足见湖的蓄积丰厚,

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润,而显得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波撼”句写波涛澎湃,岳阳城受到强烈的震撼,见其活力之强。这两句与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同为咏洞庭湖名句。但三、四两句仍有区别,第三

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第四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垠,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

后四句抒情,恳切而又委婉。“欲济”句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荡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无人荐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句是说在这个“圣明”之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

来干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迹,说明白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中向往的,只不过至今仍找不到路径罢了。

七、八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此诗乃专指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在位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还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您效力,只有徒然表

示钦慕之情罢了。这几句诗,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这一典故,另出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他要求援引的心态。

这首要求引荐诗,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全诗遣词造句恳切得体,颂称对方很有分寸,不失身份,而求仕措辞又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因此被称作是求职诗中的上乘之作,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二、中心

希望通过张九龄能在官府中求得一官半职。

篇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⑴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⑷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⑸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⑹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⑺坐观:一作“徒怜”。

⑻徒:只能。一作“空”。

翻译: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赏析: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坚定信心的诗句诗歌《别放弃》

表达对女子暗恋的诗句

经典励志的诗词名句

黎明的励志诗句

杜甫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励志诗词名句

互诉爱意的诗句

含有惆怅感情的诗句是

励志的古诗词

有关梦想的励志诗歌

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原文翻译的古诗文
《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原文翻译的古诗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原文翻译的古诗文(锦集9篇)】相关文章:

古诗有风诗句2023-06-11

励志古诗词大全2024-01-31

李花赠张十一署韩愈唐诗赏析2022-11-03

古诗词句子励志2023-05-17

《赠李颀》-作者:王维唐诗赏析介绍2022-04-30

描写人生的诗句2024-01-14

描写伤感的诗句摘录2022-07-23

韩愈 《李花赠张十一署》2023-12-07

关于励志的古诗有哪些2022-04-29

读书励志的古诗词2023-10-1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