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李花赠张十一署》(精选9篇)由网友“ftaftia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韩愈 《李花赠张十一署》,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韩愈 《李花赠张十一署》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赏析】
“江陵”二语,前人多所不解。如清末诗评家陈衍说:“桃花经日经雨,皆色褪不红,一望成林时,不如李花之鲜白夺目。”实未领会作者深意。“二月尾”,已点明是无月之夜。“花不见桃”,并不是没有桃花,而是在黑夜中红桃反光微弱,看不清楚;“惟见李”,李花素白,反光强烈,在黑暗的背景中特别鲜明可见。这里以桃花作陪衬,更突出了李花的素洁与繁茂。王安石《寄蔡氏女子》诗:“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也注意到颜色与光的关系,把桃花和李花在昼夜间给人不同的感觉准确地表达出来。最能领略韩愈此诗妙处的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他的《读退之李花诗》云:“近红暮看失燕支,远白宵明雪色奇。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晓退之诗。”并有小序:“桃李岁岁同时并开,而退之有‘花不见桃惟见李’之句,殊不可解。因晚登碧落堂,望隔江桃李,桃皆暗而李独明,乃悟其妙。盖‘炫昼缟夜’云。”
“风揉”五句,极写李花“缟夜”的情景。诗人在低徊叹赏:城西的李花啊,和煦的春风在抚摩它,霏微的春雨去洗涤它,李花白得连雪花儿也比不上。繁密的花树林,望去像无际的波涛,在空中翻腾涌动。古来咏花之作,每逢偏于纤巧娇媚,而韩愈却以如椽之笔,写奇壮之景,形象生新,境界宏阔,颇有韩诗“思雄”、“力大”的特色。诗人接着写道:朋友,您知道这儿的李花像什么呢——那亿万朵洁白的花儿,把夜空照得通亮。群鸡误以为天明,都惊觉而啼,官吏们因此也纷纷起床了。这段描写浓墨重彩,正是韩愈善用的“狠”笔。“群鸡惊鸣”之语,想象怪异,把李花的“缟夜”渲染到极至。韩愈是写文章的大手笔,很讲究谋篇布局,法度严密,命意曲折,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
每段每句,都要布置得法,以使文章变化多姿。“群鸡”一句,似虚似实,正是上下接榫之处,仿佛李花真的把天照亮了,而下面紧接“金乌海底初飞来”句,由虚写转为实写,由夜晚写到清晨,接得相当自然,韵脚也由仄韵转为平韵,声情一致,音节流畅。且看诗人是怎样描写朝阳初照花林的情景的:那神话传说中的金乌——太阳,刚从海底飞来,半天空红光散射,青霞披开,使人目迷五色,无法逼视——啊,阳光正照耀着千万树李花,繁密成堆!诗人以厚重的笔触和浓烈的色调,描绘了阳光、云彩和花树交相辉映的美景。诗中这无比奇特的意象,正表现了韩诗“放恣横从,神奇变幻”的艺术特征。“念昔”句以下为第二段。
由花及人,感物兴怀,今昔对比,自伤身世。诗人回忆起往日少年时期,喜欢游赏宴乐,对着美丽的春花,开怀畅饮;自从流落不遇,百忧交集,要去看花时,未到已先想着回家了。而此时从阳山贬所迁移江陵,追想起自己被放逐的经过,不禁感喟苍凉。末四句更跌深一层,写自己此刻尽情对酒赏花,是为了不忍辜负春光,让美好的花儿寂寞地零落在黄土里。这一段抒发个人的感慨,纯用散文化笔法,而依然有着浓郁的诗味。“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等句,虚字的使用尤为妥贴。如方东树所云:“其于闲字语助,看似不经意,实则无不坚确老重成炼者。”(《昭昧詹言》)此诗上半段,造意奇特,气象万千。诗人以劲健之笔描写奇丽的景物,发掘出常人所未曾领略到的自然的.美。诗中的奇思壮采,浪漫的情调,雄阔的意境和难以捉摸的纷繁的艺术形象,都表现了诗人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如用翻空的波涛形容李花林,写白花倒映得天亮而使群鸡惊鸣等,都是戛戛独造的未经人道之语。然而,正如李黼平《读杜韩笔记》指出的,这些诗句“可谓工为形似之言,而诗之佳处不在此”。诗人写李花,也是在写自己。上半篇极写李花的洁白与繁茂,读者也可以联想到诗人那惊世的才华。
时当盛年的诗人,胸怀着匡时济世之心而处于无用之地,他只叹惋光阴的抛掷,大丈夫志业无成,故在诗中借花以寄个人的深慨。下半篇惜李花也是自惜,诗语质朴,与上边华赡的写景语恰成强烈的对比,而诗中有文,则辞气更为流畅,感情也显得更为浓挚了。蒋抱玄《评注韩昌黎诗集》云:“此诗妙在借花写人,始终却不明提,极匣剑帷灯之致。”如宝剑在匣,华灯在帏,而剑气灯光却若隐若现,给观者以无穷的想象天地,这正是此诗的高妙之处。
拓展阅读:韩愈名句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进学解》
2、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韩愈 《与孟尚书书》
3、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草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韩愈 《 春雪》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韩愈
5、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 ——韩愈
6、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韩愈 《祭十二郎文》
7、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 《师说》
8、少年乐新知,哀暮思故友。 ——韩愈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韩愈
10、形成于思荒于嬉,业精于勤毁于随。 ——韩愈 《围炉夜话》
11、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 ——韩愈
12、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韩愈 《幽兰操》
13、圣人无常师 ——韩愈
14、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韩愈
1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16、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 ——韩愈
1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韩愈 《原道》
18、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韩愈
19、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 影不与吾形 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韩愈 《祭十二郎文》
20、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韩愈
21、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2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韩愈
2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
24、文约而义薄,辞近旨远 ——韩愈
25、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韩愈
26、辞,达而已矣 ——韩愈
27、驾轻车,就熟路。 ——韩愈 《送石处士序》
28、学知不足,业精于勤。 ——韩愈
2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 师之。 ——韩愈 《师说》
30、博爱之谓仁。 ——韩愈
31、学者当务实 ——韩愈
32、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韩愈 《与李 翱书》
33、星河尽涵水,俯仰迷上下 ——韩愈
34、濯清泉以自洁。 ——韩愈
35、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韩愈 《幽兰操》
3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韩愈
篇2:《李花赠张十一署》韩愈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赏析】
“江陵”二语,前人多所不解。如清末诗评家陈衍说:“桃花经日经雨,皆色褪不红,一望成林时,不如李花之鲜白夺目。”实未领会作者深意。“二月尾”,已点明是无月之夜。“花不见桃”,并不是没有桃花,而是在黑夜中红桃反光微弱,看不清楚;“惟见李”,李花素白,反光强烈,在黑暗的背景中特别鲜明可见。这里以桃花作陪衬,更突出了李花的素洁与繁茂。王安石《寄蔡氏女子》诗:“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也注意到颜色与光的关系,把桃花和李花在昼夜间给人不同的感觉准确地表达出来。最能领略韩愈此诗妙处的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他的《读退之李花诗》云:“近红暮看失燕支,远白宵明雪色奇。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晓退之诗。”并有小序:“桃李岁岁同时并开,而退之有‘花不见桃惟见李’之句,殊不可解。因晚登碧落堂,望隔江桃李,桃皆暗而李独明,乃悟其妙。盖‘炫昼缟夜’云。”
“风揉”五句,极写李花“缟夜”的情景。诗人在低徊叹赏:城西的李花啊,和煦的春风在抚摩它,霏微的春雨去洗涤它,李花白得连雪花儿也比不上。繁密的花树林,望去像无际的波涛,在空中翻腾涌动。古来咏花之作,每逢偏于纤巧娇媚,而韩愈却以如椽之笔,写奇壮之景,形象生新,境界宏阔,颇有韩诗“思雄”、“力大”的特色。诗人接着写道:朋友,您知道这儿的李花像什么呢——那亿万朵洁白的花儿,把夜空照得通亮。群鸡误以为天明,都惊觉而啼,官吏们因此也纷纷起床了。这段描写浓墨重彩,正是韩愈善用的“狠”笔。“群鸡惊鸣”之语,想象怪异,把李花的“缟夜”渲染到极至。韩愈是写文章的大手笔,很讲究谋篇布局,法度严密,命意曲折,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每段每句,都要布置得法,以使文章变化多姿。“群鸡”一句,似虚似实,正是上下接榫之处,仿佛李花真的把天照亮了,而下面紧接“金乌海底初飞来”句,由虚写转为实写,由夜晚写到清晨,接得相当自然,韵脚也由仄韵转为平韵,声情一致,音节流畅。且看诗人是怎样描写朝阳初照花林的情景的:那神话传说中的金乌——太阳,刚从海底飞来,半天空红光散射,青霞披开,使人目迷五色,无法逼视——啊,阳光正照耀着千万树李花,繁密成堆!诗人以厚重的笔触和浓烈的色调,描绘了阳光、云彩和花树交相辉映的美景。诗中这无比奇特的意象,正表现了韩诗“放恣横从,神奇变幻”的艺术特征。“念昔”句以下为第二段。由花及人,感物兴怀,今昔对比,自伤身世。诗人回忆起往日少年时期,喜欢游赏宴乐,对着美丽的春花,开怀畅饮;自从流落不遇,百忧交集,要去看花时,未到已先想着回家了。而此时从阳山贬所迁移江陵,追想起自己被放逐的经过,不禁感喟苍凉。末四句更跌深一层,写自己此刻尽情对酒赏花,是为了不忍辜负春光,让美好的花儿寂寞地零落在黄土里。这一段抒发个人的感慨,纯用散文化笔法,而依然有着浓郁的诗味。“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等句,虚字的使用尤为妥贴。如方东树所云:“其于闲字语助,看似不经意,实则无不坚确老重成炼者。”(《昭昧詹言》)此诗上半段,造意奇特,气象万千。诗人以劲健之笔描写奇丽的景物,发掘出常人所未曾领略到的自然的美。诗中的奇思壮采,浪漫的情调,雄阔的意境和难以捉摸的纷繁的艺术形象,都表现了诗人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如用翻空的波涛形容李花林,写白花倒映得天亮而使群鸡惊鸣等,都是戛戛独造的未经人道之语。然而,正如李黼平《读杜韩笔记》指出的,这些诗句“可谓工为形似之言,而诗之佳处不在此”。诗人写李花,也是在写自己。上半篇极写李花的洁白与繁茂,读者也可以联想到诗人那惊世的才华。时当盛年的诗人,胸怀着匡时济世之心而处于无用之地,他只叹惋光阴的抛掷,大丈夫志业无成,故在诗中借花以寄个人的深慨。下半篇惜李花也是自惜,诗语质朴,与上边华赡的写景语恰成强烈的对比,而诗中有文,则辞气更为流畅,感情也显得更为浓挚了。蒋抱玄《评注韩昌黎诗集》云:“此诗妙在借花写人,始终却不明提,极匣剑帷灯之致。”如宝剑在匣,华灯在帏,而剑气灯光却若隐若现,给观者以无穷的想象天地,这正是此诗的高妙之处。
拓展阅读:《送桂州严大夫》韩愈
送桂州严大夫①
苍苍森八桂②,兹地在湘南③。
江作青罗带④,山如碧玉簪⑤。
户多输翠羽⑥,家自种黄柑⑦。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⑧骖⑨。
【注释】
①桂州:即今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自古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称誉,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②苍苍:深绿色。森:高耸繁茂的样子。八桂:指桂州,即今广西桂林。
③湘南:桂林在湘水之南。
④江:指漓江。 青罗带:青绿色的绸带。
⑤碧玉簪:碧玉簪子。簪子,别在女子发髻的条状物。
⑥输:缴纳赋税。翠羽:翠鸟的羽毛可做成名贵的装饰品。
⑦“自家”句,说桂林盛产柑橘,几乎家家种植。
⑧不暇:没有空闲。
⑨骖(cān餐)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这里作动词用,驾的意思。
【赏析】
杜甫未到桂林而有咏桂林的诗(《寄杨五桂州谭》)。韩愈未到桂林,也有咏桂林的诗,这就是公元822年(长庆二年)为送严谟出任桂管观察使所作的《送桂州严大夫》。可见在唐代,桂林山水也已名闻遐迩,令人向往。
诗一起便紧扣桂林之得名,以其地多桂树而设想:“苍苍森八桂。”八桂而成林,真是既贴切又新颖。把那个具有异国情调的南方胜地的魅力点染出来。“兹地在湘南”,表面上只是客观叙述地理方位,说桂林在湘水之南。言外之意却是:那个偏远的地方,却多么令人神往,启人遐思!以下分写山川物产之美异。
桂林之奇,首先奇在地貌。由于石灰岩层受到水的溶蚀切割,造成无数的石峰,千姿百态,奇特壮观。漓江之水,则清澈澄明,蜿蜒曲折。“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极为概括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千古脍炙人口之佳句。但近人已有不以为然者,如郭沫若《游阳朔舟中偶成》云:“罗带玉簪笑退之,青山绿水复何奇?何如子厚訾州记,拔地峰林立四垂。”日人吉川幸次郎《泛舟漓江》云:“碧玉青罗恐未宜,鸡牛龙凤各争奇”等。其实,桂林之山虽各呈异态,但拔地独立却是其共同特点,用范成大的话来说:“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简瑶簪,森列无际,其怪且多如此,诚为天下第一。”(《桂海虞衡志》)而漓江之碧澄蜿蜒,流速缓慢,亦恰如仙子飘飘的罗带。所以这两句是抓住了山水形状之特征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实只是秀丽甲于天下,其雄深则不如川陕之华山、峨嵋。桂林山水是比较女性化的。韩愈用“青罗带”、“碧玉簪”这些女性的服饰或首饰作比喻,可以说妙极,不能说不奇,也不能说“不宜”。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二句则写桂林特殊的物产。唐代以来,翠鸟羽毛是极珍贵的饰品。则其产地也就更有吸引力了。加之能日啖“黄柑”,更叫宦游者“不辞长作岭南人”了,这二句分别以“户”、“家”起,是同义复词拆用,意即户户家家。对于当地人来说是极普通的物产,对于来自京华的人却是感到新异的呢。
以上两联着意写出桂林主要的秀美奇异之处,酝酿够了神往之情。最后归结到送行之意,严大夫此去桂林虽不乘飞鸾,亦“远胜登仙”。这是题中应有之义,难能可贵的是写出了逸致,令人神远。
韩诗一般以雄奇见长,但有两种不同作风。一种以奇崛见称,一种则文从字顺。这首诗属于后一类。写景只从大处落笔,不事雕饰;行文起承转合分明,悉如文句。无论哪种风格,均为韩诗本色。
篇3: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鉴赏
“江陵”二语,前人多所不解。如清末诗评家陈衍说:“桃花经日经雨,皆色褪不红,一望成林时,不如李花之鲜白夺目。”实未领会作者深意。“二月尾”,已点明是无月之夜。“花不见桃”,并不是没有桃花,而是在黑夜中红桃反光微弱,看不清楚;“惟见李”,李花素白,反光强烈,在黑暗的背景中特别鲜明可见。这里以桃花作陪衬,更突出了李花的素洁与繁茂。王安石《寄蔡氏女子》诗:“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也注意到颜色与光的关系,把桃花和李花在昼夜间给人不同的感觉准确地表达出来。最能领略韩愈此诗妙处的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他的《读退之李花诗》云:“近红暮看失燕支,远白宵明雪色奇。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晓退之诗。”并有小序:“桃李岁岁同时并开,而退之有‘花不见桃惟见李’之句,殊不可解。因晚登碧落堂,望隔江桃李,桃皆暗而李独明,乃悟其妙。盖‘炫昼缟夜’云。”
“风揉”五句,极写李花“缟夜”的情景。诗人在低徊叹赏:城西的李花啊,和煦的春风在抚摩它,霏微的春雨去洗涤它,李花白得连雪花儿也比不上。繁密的花树林,望去像无际的波涛,在空中翻腾涌动。古来咏花之作,每逢偏于纤巧娇媚,而韩愈却以如椽之笔,写奇壮之景,形象生新,境界宏阔,颇有韩诗“思雄”、“力大”的特色。诗人接着写道:朋友,您知道这儿的李花像什么呢——那亿万朵洁白的花儿,把夜空照得通亮。群鸡误以为天明,都惊觉而啼,官吏们因此也纷纷起床了。这段描写浓墨重彩,正是韩愈善用的“狠”笔。“群鸡惊鸣”之语,想象怪异,把李花的“缟夜”渲染到极至。韩愈是写文章的大手笔,很讲究谋篇布局,法度严密,命意曲折,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每段每句,都要布置得法,以使文章变化多姿。“群鸡”一句,似虚似实,正是上下接榫之处,仿佛李花真的把天照亮了,而下面紧接“金乌海底初飞来”句,由虚写转为实写,由夜晚写到清晨,接得相当自然,韵脚也由仄韵转为平韵,声情一致,音节流畅。且看诗人是怎样描写朝阳初照花林的情景的:那神话传说中的金乌——太阳,刚从海底飞来,半天空红光散射,青霞披开,使人目迷五色,无法逼视——啊,阳光正照耀着千万树李花,繁密成堆!诗人以厚重的笔触和浓烈的色调,描绘了阳光、云彩和花树交相辉映的美景。诗中这无比奇特的意象,正表现了韩诗“放恣横从,神奇变幻”的艺术特征。“念昔”句以下为第二段。由花及人,感物兴怀,今昔对比,自伤身世。诗人回忆起往日少年时期,喜欢游赏宴乐,对着美丽的春花,开怀畅饮;自从流落不遇,百忧交集,要去看花时,未到已先想着回家了。而此时从阳山贬所迁移江陵,追想起自己被放逐的经过,不禁感喟苍凉。末四句更跌深一层,写自己此刻尽情对酒赏花,是为了不忍辜负春光,让美好的花儿寂寞地零落在黄土里。这一段抒发个人的感慨,纯用散文化笔法,而依然有着浓郁的诗味。“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等句,虚字的使用尤为妥贴。如方东树所云:“其于闲字语助,看似不经意,实则无不坚确老重成炼者。”(《昭昧詹言》)此诗上半段,造意奇特,气象万千。诗人以劲健之笔描写奇丽的景物,发掘出常人所未曾领略到的自然的美。诗中的奇思壮采,浪漫的情调,雄阔的意境和难以捉摸的纷繁的艺术形象,都表现了诗人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如用翻空的波涛形容李花林,写白花倒映得天亮而使群鸡惊鸣等,都是戛戛独造的未经人道之语。然而,正如李黼平《读杜韩笔记》指出的,这些诗句“可谓工为形似之言,而诗之佳处不在此”。诗人写李花,也是在写自己。上半篇极写李花的.洁白与繁茂,读者也可以联想到诗人那惊世的才华。时当盛年的诗人,胸怀着匡时济世之心而处于无用之地,他只叹惋光阴的抛掷,大丈夫志业无成,故在诗中借花以寄个人的深慨。下半篇惜李花也是自惜,诗语质朴,与上边华赡的写景语恰成强烈的对比,而诗中有文,则辞气更为流畅,感情也显得更为浓挚了。蒋抱玄《评注韩昌黎诗集》云:“此诗妙在借花写人,始终却不明提,极匣剑帷灯之致。”如宝剑在匣,华灯在帏,而剑气灯光却若隐若现,给观者以无穷的想象天地,这正是此诗的高妙之处。
拓展阅读:韩愈出使镇州故事
长庆元年(8)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当时,镇州(今河北正定)兵变,杀害新任成德节度使田弘正,都知兵马使王廷凑自称留后,向朝廷索求节钺。
长庆二年(822年)二月,朝廷赦免王庭凑及成德士兵,命韩愈为宣慰使,前往镇州。
韩愈即将出发时,百官都为他的安全担忧。元稹说:“韩愈可惜。”穆宗也感到后悔,命韩愈到成德军边境后,先观察形势变化,不要急于入境,以防不测,韩愈说:“皇上命我暂停入境,这是出于仁义而关怀我的人身安危;但是,不畏死去执行君命,则是我作为臣下应尽的义务。”于是毅然只身前往。
到镇州后,王庭凑将士拔刀开弓迎接韩愈。韩愈到客房后,将士仍手执兵器围在院中。王庭凑对韩愈说:“之所以这么放肆无礼,都是这些将士干的,而不是我的本意。”韩愈严厉地说:“皇上认为你有将帅的才能,所以任命你为节度使,却想不到你竟指挥不动这些士卒!”
有一士卒手执兵器上前几步说:“先太师(王武俊)为国家击退朱滔,他的血衣仍在这里。我军有什么地方辜负了朝廷,以致被作为叛贼征讨!”韩愈说:“你们还能记得先太师就好了,他开始时叛乱,后来归顺朝廷,加官进爵,因此,由叛逆转变而为福贵难道还远吗?从安禄山、史思明到吴元济、李师道,割据叛乱,他们的子孙至今还有存活做官的人没有?”众人回答:“没有。”
韩愈又说:“田弘正举魏博以归顺朝廷,他的子孙虽然还是孩提,但都被授予高官;王承元以成德归顺朝廷,还未成人就被任命为节度使;刘悟、李祐当初跟随李师道、吴元济叛乱,后来投降朝廷,现在,都是节度使。这些情况,你们都听说过吗!”众人回答:“田弘正刻薄,所以我军不安。”
韩愈说:“但是你们这些人也害死田公,又残害他家,又是什么道理?”众人都称善。王庭凑恐怕将士军心动摇,命令他们出去。然后,对韩愈说:“您这次来成德,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军和羽林军、龙武、神武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为什么你到现在仍包围深州,不放他出城?”王庭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便和韩愈一起饮宴,正逢牛元翼逃溃围出,王庭凑也不追。
篇4:《李花赠张十一署》韩愈唐诗鉴赏
《李花赠张十一署》韩愈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公元8(唐宪宗元和元年)春,韩愈为江陵府法曹参军,常与功曹参军张署诗酒往还。在二月底的一个晚上,韩愈往江陵城西看李花,张署因病未能同游,韩愈归作此诗以赠。
此诗写得奇丽精妙,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诗歌前段着力描摹李花的情状,刻画从黑夜到清晨之间李花的物色变化,写得绚丽多姿,令人魂迷眼乱。后段借花致慨,百感交集。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堪称咏物佳作。
【原文】
李花赠张十一署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赏析】
“江陵”二语,前人多所不解。如清末诗评家陈衍说:“桃花经日经雨,皆色褪不红,一望成林时,不如李花之鲜白夺目。”实未领会作者深意。“二月尾”,已点明是无月之夜。“花不见桃”,并不是没有桃花,而是在黑夜中红桃反光微弱,看不清楚;“惟见李”,李花素白,反光强烈,在黑暗的背景中特别鲜明可见。这里以桃花作陪衬,更突出了李花的素洁与繁茂。王安石《寄蔡氏女子》诗:“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也注意到颜色与光的关系,把桃花和李花在昼夜间给人不同的感觉准确地表达出来。最能领略韩愈此诗妙处的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他的《读退之李花诗》云:“近红暮看失燕支,远白宵明雪色奇。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晓退之诗。”并有小序:“桃李岁岁同时并开,而退之有‘花不见桃惟见李’之句,殊不可解。因晚登碧落堂,望隔江桃李,桃皆暗而李独明,乃悟其妙。盖‘炫昼缟夜’云。”
“风揉”五句,极写李花“缟夜”的情景。诗人在低徊叹赏:城西的李花啊,和煦的春风在抚摩它,霏微的春雨去洗涤它,李花白得连雪花儿也比不上。繁密的花树林,望去像无际的波涛,在空中翻腾涌动。古来咏花之作,每逢偏于纤巧娇媚,而韩愈却以如椽之笔,写奇壮之景,形象生新,境界宏阔,颇有韩诗“思雄”、“力大”的特色。诗人接着写道:朋友,您知道这儿的李花像什么呢——那亿万朵洁白的花儿,把夜空照得通亮。群鸡误以为天明,都惊觉而啼,官吏们因此也纷纷起床了。这段描写浓墨重彩,正是韩愈善用的“狠”笔。“群鸡惊鸣”之语,想象怪异,把李花的“缟夜”渲染到极至。韩愈是写文章的大手笔,很讲究谋篇布局,法度严密,命意曲折,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每段每句,都要布置得法,以使文章变化多姿。“群鸡”一句,似虚似实,正是上下接榫之处,仿佛李花真的把天照亮了,而下面紧接“金乌海底初飞来”句,由虚写转为实写,由夜晚写到清晨,接得相当自然,韵脚也由仄韵转为平韵,声情一致,音节流畅。且看诗人是怎样描写朝阳初照花林的情景的:那神话传说中的金乌——太阳,刚从海底飞来,半天空红光散射,青霞披开,使人目迷五色,无法逼视——啊,阳光正照耀着千万树李花,繁密成堆!诗人以厚重的笔触和浓烈的色调,描绘了阳光、云彩和花树交相辉映的美景。诗中这无比奇特的意象,正表现了韩诗“放恣横从,神奇变幻”的艺术特征。“念昔”句以下为第二段。由花及人,感物兴怀,今昔对比,自伤身世。诗人回忆起往日少年时期,喜欢游赏宴乐,对着美丽的春花,开怀畅饮;自从流落不遇,百忧交集,要去看花时,未到已先想着回家了。而此时从阳山贬所迁移江陵,追想起自己被放逐的经过,不禁感喟苍凉。末四句更跌深一层,写自己此刻尽情对酒赏花,是为了不忍辜负春光,让美好的花儿寂寞地零落在黄土里。这一段抒发个人的感慨,纯用散文化笔法,而依然有着浓郁的诗味。“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等句,虚字的使用尤为妥贴。如方东树所云:“其于闲字语助,看似不经意,实则无不坚确老重成炼者。”(《昭昧詹言》)此诗上半段,造意奇特,气象万千。诗人以劲健之笔描写奇丽的.景物,发掘出常人所未曾领略到的自然的美。诗中的奇思壮采,浪漫的情调,雄阔的意境和难以捉摸的纷繁的艺术形象,都表现了诗人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如用翻空的波涛形容李花林,写白花倒映得天亮而使群鸡惊鸣等,都是戛戛独造的未经人道之语。然而,正如李黼平《读杜韩笔记》指出的,这些诗句“可谓工为形似之言,而诗之佳处不在此”。诗人写李花,也是在写自己。上半篇极写李花的洁白与繁茂,读者也可以联想到诗人那惊世的才华。时当盛年的诗人,胸怀着匡时济世之心而处于无用之地,他只叹惋光阴的抛掷,大丈夫志业无成,故在诗中借花以寄个人的深慨。下半篇惜李花也是自惜,诗语质朴,与上边华赡的写景语恰成强烈的对比,而诗中有文,则辞气更为流畅,感情也显得更为浓挚了。蒋抱玄《评注韩昌黎诗集》云:“此诗妙在借花写人,始终却不明提,极匣剑帷灯之致。”如宝剑在匣,华灯在帏,而剑气灯光却若隐若现,给观者以无穷的想象天地,这正是此诗的高妙之处。
篇5: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原文赏析
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原文赏析
韩愈的《李花赠张十一署》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堪称咏物佳作。
李花赠张十一署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赏析】
“江陵”二语,前人多所不解。如清末诗评家陈衍说:“桃花经日经雨,皆色褪不红,一望成林时,不如李花之鲜白夺目。”实未领会作者深意。“二月尾”,已点明是无月之夜。“花不见桃”,并不是没有桃花,而是在黑夜中红桃反光微弱,看不清楚;“惟见李”,李花素白,反光强烈,在黑暗的背景中特别鲜明可见。这里以桃花作陪衬,更突出了李花的素洁与繁茂。王安石《寄蔡氏女子》诗:“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也注意到颜色与光的关系,把桃花和李花在昼夜间给人不同的感觉准确地表达出来。最能领略韩愈此诗妙处的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他的《读退之李花诗》云:“近红暮看失燕支,远白宵明雪色奇。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晓退之诗。”并有小序:“桃李岁岁同时并开,而退之有‘花不见桃惟见李’之句,殊不可解。因晚登碧落堂,望隔江桃李,桃皆暗而李独明,乃悟其妙。盖‘炫昼缟夜’云。”
“风揉”五句,极写李花“缟夜”的情景。诗人在低徊叹赏:城西的李花啊,和煦的春风在抚摩它,霏微的春雨去洗涤它,李花白得连雪花儿也比不上。繁密的花树林,望去像无际的波涛,在空中翻腾涌动。古来咏花之作,每逢偏于纤巧娇媚,而韩愈却以如椽之笔,写奇壮之景,形象生新,境界宏阔,颇有韩诗“思雄”、“力大”的特色。诗人接着写道:朋友,您知道这儿的李花像什么呢——那亿万朵洁白的花儿,把夜空照得通亮。群鸡误以为天明,都惊觉而啼,官吏们因此也纷纷起床了。这段描写浓墨重彩,正是韩愈善用的“狠”笔。“群鸡惊鸣”之语,想象怪异,把李花的“缟夜”渲染到极至。韩愈是写文章的大手笔,很讲究谋篇布局,法度严密,命意曲折,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
每段每句,都要布置得法,以使文章变化多姿。“群鸡”一句,似虚似实,正是上下接榫之处,仿佛李花真的把天照亮了,而下面紧接“金乌海底初飞来”句,由虚写转为实写,由夜晚写到清晨,接得相当自然,韵脚也由仄韵转为平韵,声情一致,音节流畅。且看诗人是怎样描写朝阳初照花林的情景的:那神话传说中的金乌——太阳,刚从海底飞来,半天空红光散射,青霞披开,使人目迷五色,无法逼视——啊,阳光正照耀着千万树李花,繁密成堆!诗人以厚重的笔触和浓烈的色调,描绘了阳光、云彩和花树交相辉映的美景。诗中这无比奇特的意象,正表现了韩诗“放恣横从,神奇变幻”的艺术特征。
“念昔”句以下为第二段。由花及人,感物兴怀,今昔对比,自伤身世。诗人回忆起往日少年时期,喜欢游赏宴乐,对着美丽的春花,开怀畅饮;自从流落不遇,百忧交集,要去看花时,未到已先想着回家了。而此时从阳山贬所迁移江陵,追想起自己被放逐的经过,不禁感喟苍凉。末四句更跌深一层,写自己此刻尽情对酒赏花,是为了不忍辜负春光,让美好的花儿寂寞地零落在黄土里。这一段抒发个人的感慨,纯用散文化笔法,而依然有着浓郁的诗味。“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等句,虚字的使用尤为妥贴。如方东树所云:“其于闲字语助,看似不经意,实则无不坚确老重成炼者。”(《昭昧詹言》)此诗上半段,造意奇特,气象万千。诗人以劲健之笔描写奇丽的景物,发掘出常人所未曾领略到的自然的美。诗中的奇思壮采,浪漫的情调,雄阔的意境和难以捉摸的纷繁的艺术形象,都表现了诗人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如用翻空的波涛形容李花林,写白花倒映得天亮而使群鸡惊鸣等,都是戛戛独造的未经人道之语。
然而,正如李黼平《读杜韩笔记》指出的,这些诗句“可谓工为形似之言,而诗之佳处不在此”。诗人写李花,也是在写自己。上半篇极写李花的洁白与繁茂,读者也可以联想到诗人那惊世的才华。时当盛年的诗人,胸怀着匡时济世之心而处于无用之地,他只叹惋光阴的抛掷,大丈夫志业无成,故在诗中借花以寄个人的深慨。下半篇惜李花也是自惜,诗语质朴,与上边华赡的写景语恰成强烈的对比,而诗中有文,则辞气更为流畅,感情也显得更为浓挚了。蒋抱玄《评注韩昌黎诗集》云:“此诗妙在借花写人,始终却不明提,极匣剑帷灯之致。”如宝剑在匣,华灯在帏,而剑气灯光却若隐若现,给观者以无穷的想象天地,这正是此诗的高妙之处。
拓展阅读:韩愈与大颠
韩愈因上《谏迎佛骨表》忤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来到潮州,听说大颠禅僧是境内有名的僧人,心想自己既因排佛遭贬,对佛门的有名人物还是见识一下为妙,遂至灵山造访大颠。他来到大颠的僧舍,噼头便问∶“禅师,如何是道?”大颠正在坐禅,听到韩愈动问,从定中醒来,但好久也没想起要回答韩愈的问题。这时,大颠的侍者正好在场,他便举手勐击禅床三下。咚、咚、咚,三声响起,大颠与韩愈俱是一愣。大颠问道∶“你干什么?”侍者回答∶“先以定修,后以慧拨。”韩愈一听大喜,对大颠说∶“和尚的门风真是高峻啊,我在你的'侍者那儿就找到了修道的门路了。”原来,待者的回答是绝顶聪明的双关语。韩愈初问大颠如何是道?大颠不答,正与侍者的“先以定修”一句相应;而侍者击床三下,则与“后以慧拨”一句相印,所答言词与动静相依,与情景交融,相互照应,别有趣味,难怪韩愈一听之后便欣喜若狂了。
一天,韩愈问大颠禅师∶“今年春秋几何?”大颠提起念珠,边数边问∶“你知道了吧?”韩愈回答∶“不知道。”大颠说∶“昼夜一百八。”韩愈这下更加煳涂了,根本不知大颠所言何意?
第二天,韩愈又来寺中,碰上了首座和尚,便问首座道∶“昨日我问大颠禅师春秋几何?他不回答我,却取出一串念珠,说了句什么昼夜一百八,不知是什么意思?请你告诉我吧。”那知首座不回答,只是扣齿三下而已。
韩愈无奈,只好又去问大颠。说也奇怪,大颠也不回答,同样是扣齿三下。韩愈见状大笑道∶“哈哈,佛法原来都是一样的。”大颠问∶“你这么说,难道明白什么道理了吗?”韩愈说∶“道理倒没明白,只是刚才首座对我也是这番举动。”大颠一听,立即叫来首座和尚问道∶“刚才韩愈侍郎问你佛法,你扣齿三下,是吗?”首座回答∶“正是。”那知大颠一把打来,吓得首座急忙跑出了寺院。
韩愈在一边看得莫名其妙,但他却感到大颠确是不同常人,能超出形骸之外,不为外物所累。所以,韩愈对大颠便越来越佩服,有事无事经常跑到寺中看看,与大颠闲聊一会。几个月后,韩愈迁为袁州刺史,想到将要和大颠分别,便最后一次登山拜访,并留给大颠两套衣服以作纪念。
不想此事传了出去,说韩愈与大颠成了好朋友,不会再为难佛法了。尚书孟简知道此事,特地写信给韩愈以示赞赏,并鼓励他继续与佛教徒结朋友。韩愈收到来信哭笑不得,便回信孟尚书说∶“潮州地远偏僻,没人可与交谈,而大颠却较聪明、识大体,所以我只好与他往来谈论。我确实喜欢这个人,但那不过是因为他超乎形骸之外,不为外物所累。我临别送他衣服,也不过是人之常情,并非崇信佛法,以求来日的功德。积善馀庆,积恶馀殃,物各以类聚,我崇尚儒典,怎么会舍弃先王之法、圣人之道,而从夷狄之教呢?”大家这才知道,韩愈与大颠交往,原来只是喜欢大颠个人,与佛教却是无关。
韩愈本是坚决的排佛论者,但一见大颠,却不由自主地与之亲近起来,与大颠保持非常好的私人关系,传为一段佳话,佛教徒也经常引用此事作为佛教僧人风采的证据。按照韩愈的说法,他喜欢的只是大颠本人,而不是整个佛教。但在佛教徒看来,自己能与排佛人物保持友谊,正说明佛教的博大胸怀,是佛教强大有力的证明。所以,佛教徒在评论韩愈时就表现得非常客气,没有像对付传奕那样把他打入泥犁地狱,最多只说他没有理解佛教罢了。
此话抛开不说,上面的故事中出现“昼夜一百八”、“扣齿三下”等模煳对答,其含义是什么,大家想必急于理解。据笔者揣摩,当韩愈问大颠年纪时,大颠只举出念珠说∶“昼夜一百八。”那是说大颠与诸佛一般无异,佛无春秋之数,大颠亦无年纪可说,二者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佛教念珠有一百零八粒之制,大颠说昼夜一百八,代表了佛教,而韩愈问的是大颠的年纪,是人的寿数。把人的寿数与念珠数相提并论,正好表示人即是佛、佛即是人,大颠与佛无异。禅宗正好也有这种教理。而当韩愈问大颠一百八是什么含义时,大颠只拉齿三下作为回答,意思则是说佛法与世间万物并无不同,念佛(一百八的另一意义)与扣齿没有差别,那便是行住坐卧皆是禅之意了。
篇6:李花赠张十一署韩愈唐诗赏析
李花赠张十一署韩愈唐诗赏析
《李花赠张十一署(或作李有花)》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38卷。公元8(唐宪宗元和元年)春,韩愈为江陵府法曹参军,常与功曹参军张署诗酒往还。在二月底的一个晚上,韩愈往江陵城西看李花,张署因病未能同游,韩愈归作此诗以赠。
此诗写得奇丽精妙,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诗歌前段着力描摹李花的情状,刻画从黑夜到清晨之间李花的物色变化,写得绚丽多姿,令人魂迷眼乱。后段借花致慨,百感交集。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堪称咏物佳作。
【原文】
李花赠张十一署(或作李有花)
作者:唐·韩愈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注释】
①李花:全诗校:“或作李有花。”此诗元和元年春在江陵作
②练:通“谏”,冲洗。雪羞比:指李花洁白,白雪也难与它相比。
③涘:边际。
④倒:反。烛:照耀。
⑤金乌:太阳。神话传说谓太阳中有三足乌,故称。
⑥著:犹喜爱。游燕:即游宴,游乐
⑦流落:困顿失意。指贬谪阳山,徙官江陵。
⑧论理会。
⑨虚掷:白白浪费时光。委:废弃。指李花。
【赏析】
“江陵”二语,前人多所不解。如清末诗评家陈衍说:“桃花经日经雨,皆色褪不红,一望成林时,不如李花之鲜白夺目。”实未领会作者深意。“二月尾”,已点明是无月之夜。“花不见桃”,并不是没有桃花,而是在黑夜中红桃反光微弱,看不清楚;“惟见李”,李花素白,反光强烈,在黑暗的背景中特别鲜明可见。这里以桃花作陪衬,更突出了李花的素洁与繁茂。王安石《寄蔡氏女子》诗:“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也注意到颜色与光的关系,把桃花和李花在昼夜间给人不同的感觉准确地表达出来。最能领略韩愈此诗妙处的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他的《读退之李花诗》云:“近红暮看失燕支,远白宵明雪色奇。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晓退之诗。”并有小序:“桃李岁岁同时并开,而退之有‘花不见桃惟见李’之句,殊不可解。因晚登碧落堂,望隔江桃李,桃皆暗而李独明,乃悟其妙。盖‘炫昼缟夜’云。”
“风揉”五句,极写李花“缟夜”的情景。诗人在低徊叹赏:城西的李花啊,和煦的春风在抚摩它,霏微的春雨去洗涤它,李花白得连雪花儿也比不上。繁密的花树林,望去像无际的波涛,在空中翻腾涌动。古来咏花之作,每逢偏于纤巧娇媚,而韩愈却以如椽之笔,写奇壮之景,形象生新,境界宏阔,颇有韩诗“思雄”、“力大”的特色。诗人接着写道:朋友,您知道这儿的李花像什么呢——那亿万朵洁白的花儿,把夜空照得通亮。群鸡误以为天明,都惊觉而啼,官吏们因此也纷纷起床了。这段描写浓墨重彩,正是韩愈善用的“狠”笔。“群鸡惊鸣”之语,想象怪异,把李花的“缟夜”渲染到极至。韩愈是写文章的大手笔,很讲究谋篇布局,法度严密,命意曲折,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每段每句,都要布置得法,以使文章变化多姿。“群鸡”一句,似虚似实,正是上下接榫之处,仿佛李花真的把天照亮了,而下面紧接“金乌海底初飞来”句,由虚写转为实写,由夜晚写到清晨,接得相当自然,韵脚也由仄韵转为平韵,声情一致,音节流畅。且看诗人是怎样描写朝阳初照花林的情景的:那神话传说中的金乌——太阳,刚从海底飞来,半天空红光散射,青霞披开,使人目迷五色,无法逼视——啊,阳光正照耀着千万树李花,繁密成堆!诗人以厚重的笔触和浓烈的色调,描绘了阳光、云彩和花树交相辉映的美景。诗中这无比奇特的意象,正表现了韩诗“放恣横从,神奇变幻”的艺术特征。“念昔”句以下为第二段。由花及人,感物兴怀,今昔对比,自伤身世。诗人回忆起往日少年时期,喜欢游赏宴乐,对着美丽的春花,开怀畅饮;自从流落不遇,百忧交集,要去看花时,未到已先想着回家了。而此时从阳山贬所迁移江陵,追想起自己被放逐的.经过,不禁感喟苍凉。末四句更跌深一层,写自己此刻尽情对酒赏花,是为了不忍辜负春光,让美好的花儿寂寞地零落在黄土里。这一段抒发个人的感慨,纯用散文化笔法,而依然有着浓郁的诗味。“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等句,虚字的使用尤为妥贴。如方东树所云:“其于闲字语助,看似不经意,实则无不坚确老重成炼者。”(《昭昧詹言》)此诗上半段,造意奇特,气象万千。诗人以劲健之笔描写奇丽的景物,发掘出常人所未曾领略到的自然的美。诗中的奇思壮采,浪漫的情调,雄阔的意境和难以捉摸的纷繁的艺术形象,都表现了诗人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如用翻空的波涛形容李花林,写白花倒映得天亮而使群鸡惊鸣等,都是戛戛独造的未经人道之语。然而,正如李黼平《读杜韩笔记》指出的,这些诗句“可谓工为形似之言,而诗之佳处不在此”。诗人写李花,也是在写自己。上半篇极写李花的洁白与繁茂,读者也可以联想到诗人那惊世的才华。时当盛年的诗人,胸怀着匡时济世之心而处于无用之地,他只叹惋光阴的抛掷,大丈夫志业无成,故在诗中借花以寄个人的深慨。下半篇惜李花也是自惜,诗语质朴,与上边华赡的写景语恰成强烈的对比,而诗中有文,则辞气更为流畅,感情也显得更为浓挚了。蒋抱玄《评注韩昌黎诗集》云:“此诗妙在借花写人,始终却不明提,极匣剑帷灯之致。”如宝剑在匣,华灯在帏,而剑气灯光却若隐若现,给观者以无穷的想象天地,这正是此诗的高妙之处。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繁体对照】
卷338_22【李花贈張十壹署(或作李有花)】韓愈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見桃惟見李。
風揉雨練雪羞比,波濤翻空杳無涘。
君知此處花何似,白花倒燭天夜明,群雞驚鳴官吏起。
金烏海底初飛來,朱輝散射青霞開。
迷魂亂眼看不得,照耀萬樹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遊燕,對花豈省曾辭杯。
自從流落憂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後日更老誰論哉。
力攜壹尊獨就醉,不忍虛擲委黃埃。
篇7:李花赠张十一署,李花赠张十一署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的意思,李花赠张十一署
李花赠张十一署,李花赠张十一署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的意思,李花赠张十一署赏析 -诗词大全
李花赠张十一署作者:韩愈 朝代:唐 体裁:七古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风揉雨练雪羞比,
波涛翻空杳无濉>知此处花何似,白花倒烛天夜明,
群鸡惊鸣官吏起。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念昔少年著游燕,
对花岂省曾辞杯。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力携一尊独就醉,
不忍虚掷委黄埃。
篇8: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鉴赏及译文
《李花赠张十一署》
唐代:韩愈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篇9: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鉴赏及译文
在江陵城西郊在二月底,白色的李花到处开遍,几乎看不出红色的桃花。
在春风的抚摸与春雨的洗炼下,李花的洁白连雪也难与相比,花林象波涛在空中翻滚一样杏无边际。
您知道这里的花到底象什么呢?
白色的花儿反照着天空,把夜色中的天空也照亮了,以致于群鸡也惊觉而啼鸣,官吏都起床了。
那承载着金鸟的太阳从海底升起,红光照射,青霞披开。
李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繁密成堆,令人魂迷眼花,不敢直视。
我想起少年时候,喜爱游赏宴乐,对着美丽的花儿哪里肯推辞美酒。
自从流离贬逐以来,百忧交集,即使去赏花,人还没到赏花之处就已经盘算着回来了。
现在我才四十岁就已经是这样了,以后年纪更大又不知将与谁说起。
还是让我独自喝得酩酊大醉,我实在不忍心将美丽的光阴抛弃而让鲜艳的李花零落在黄土中。
《李花赠张十一署》注释
⑴张十一署:即张署,时韩愈与张署同在江陵府任参军。十一,行第。
⑵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二月尾:二月末。
⑶风揉雨练:言李花经春天的风雨搓洗出来。雪羞比:言李花洁白,使白雪羞于与之相比。
⑷波涛翻空:李花繁密,似波涛在空中翻动。杳无涘(sì):无边无际。
⑸倒烛:倒照,言李花的白光从下往上照,使夜空明亮。
⑹群鸡惊鸣:群鸡见天空发白,误以为天亮,争相打鸣,此夸张之辞。官吏起:官吏闻鸡鸣,便起床前往官衙,此夸张之辞。
⑺金乌:太阳,古神话说日有三足乌。
⑻朱辉:红霞,红光。青霞:青云。
⑼迷魂乱眼:阳光下的李花,光彩撩人,使人神魂恍惚。
⑽繁如堆:形容李花之茂盛。
⑾著:著意,贪恋。游燕:游赏宴饮。燕,通“宴”。
⑿辞杯:推辞酒杯。
⒀流落:远流他乡,穷愁潦倒。此指远贬阳山。
⒁“欲去”句:要去看花时,未到就已先想着回家了。意即再无赏花的兴趣。
⒂只今:如今。
⒃力:尽力。尊:酒器。独就醉:独自喝醉。
⒄虚掷:虚度光阴。委黄埃:零落到黄土里。
【韩愈 《李花赠张十一署》(精选9篇)】相关文章:
水龙吟梨花翻译赏析2024-05-03
表达对女子暗恋的诗句2023-06-17
坚定信心的诗句诗歌《别放弃》2023-03-06
黎明的励志诗句2023-12-12
经典励志的诗词名句2024-02-06
寒食日同,寒食日同皎然,寒食日同的意思,寒食日同赏析2022-08-25
念开头的诗句2022-04-29
励志诗词名句2022-09-14
初中语文课外知识2022-05-06
描写人生的诗句202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