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问题设计教学的探索

时间:2024-02-21 07:22:3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中历史问题设计教学的探索(精选17篇)由网友“笨仔”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问题设计教学的探索,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历史问题设计教学的探索

篇1:高中历史问题设计教学的探索

高中历史问题设计教学的探索

高玉林

(湖北省鄂州市华容高中)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问题设计”教学备受关注,已经成为最为“抢眼”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的好处颇多,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学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学习能力,还有思维的养成,使课堂教学成为实施课改的途径。

关键词:问题设计;自主学习;探索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在优秀的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是研究态度。”教师让学生提出多种问题解释,然后让他们自己在实践探索中去对假设进行肯定或排除,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再是消极的掌握,带着问题探索,在探索中掌握。

一、问题的切入

1.课堂问题设计怎样才合理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师生之间不能没有互动,教师只是对教材做详细解释,学生只是专注地听,看似井然有序的课堂,其实对学生是没有多大帮助的,他们只是一味地听教师的标准答案,然后机械地做笔记、抄答案,在此过程中,他们只充当了知识的受体,却没有发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必须有互动,但是,互动太多,也会影响课堂质量,有的老师喜欢一问一答的形式,整个课堂可能都是以问答为主,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有两点:(1)影响课堂的进度,该传授的知识没有得到有效传授,而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无聊的问题上;(2)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使他们对教师产生惧怕感。

2.深挖教材,使问题更具探索性

教师在课堂上所有的发问都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问什么样的问题,问几个问题,教师在课前都是应该经过周密筹备的,历史问题的切入点可以有:引用材料发问。这是我们高中历史课堂上还有试卷上最常见的发问方式,引用史实材料进行分析,不仅能使学生打开思维,而且也能增加他们对历史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带着问题学习

学无止境,只要愿意去思考探索,总会有新的收获,在高中时期,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好课本知识,但是学好课本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就可以了吗?不行。在新课改的大旗下,教师总是在寻求各种能够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牢牢记住不忘的方法,为什么说“记住不忘”?经历过高中生涯的人都知道,学生的学业繁重,特别是文科生,要记要背的东西太多,他们几乎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背书上面,但是,这样死记硬背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这样死记硬背得来的都只是暂时性的,原因何在?那就是他们对所背内容的理解不够。怎样增强对知识的理解?那就是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懵懂的地方不要跳过,而是要对着自己发问,再去寻找答案,问题解决了,对学生的记忆也是长久性的。

2.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问题设计同样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自己给自己制造关卡、难题,并且自己去解决,这不仅是简单的善于提问的习惯的养成,而且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起着很大作用。在高中,学生看似都在刻苦学习,但是他们当中大多数并不是在自我约束中学习,而是在教师和家长,甚至中国式教育的压迫下学习,如果他们在高中时期仅仅是机械地学习,那么,有朝一日,这批学生跨入大学门槛后再没有人来监督他们学习的情况下,他们呈现给世人的又是另一副模样。

三、探索中前进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新课改的大旗下,“问题设计”的脚步并没有停滞,怎样使问题设计变得更加有效有力,专家学者们都还在进一步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收集材料,创造直观、形象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以发展学生的潜力,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问题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已经不可小觑,通过问题设计,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来获取知识,能够让学生的努力和智力都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展现,而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会加深,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而这些学习的索引就是带着问题学习。所以,问题设计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藏国栋。高中历史“问题设计”教学的探索[J]。学周刊,,2(10):49.

篇2: 《探索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材第44页:探索图形。

教材分析:

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教材安排了“探索图形”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等知识,探索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发现其中蕴含的数量上的规律,以及每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体会分类计数的思想。

原研究内容是这样呈现的:

(1)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棱长2cm的大正方体,把它的表面涂成绿色。三面、两面、一面涂色以及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块?

(2)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个棱长3cm的大正方体,各种涂色情况的小正方体是多少块?棱长是4cm,5cm,6cm的呢?

让学生综合运用正方体的特征等相关知识,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在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中,把握问题的共性,从而发现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大正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正是由于各个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上的位置不同,所以它们涂颜色面的个数不同。研究小正方体涂色面的规律,要分类整理各种小正方体的原来位置,与刚刚教学的正方体知识有联系,对空间想象力提出了新的内容与要求,有益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教材编排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同时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为学习立体图形作好了准备。本单元前面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性以及两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动手操作、总结归纳,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教材以棱长为2、3、4的正方体入手研究规律,规律研究的最小数据棱长为2开始研究,从学生的实际反馈发现棱长为2的正方体对涂色图形的位置特征缺乏直观的感受,而棱长3、4的表格填写对规律的发现还有点薄弱。所以本课我在棱长为2教学时,切开让学生直观感受,里面的没有涂色。从棱长为3的正方体为切入点,通过观察魔方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涂色情况小正方体位置特征,再通过对棱长为4.5的正方体图形的涂色研究、数据填写,通过实验操作经历从具体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丰满学生的规律发现探究之旅。

教学目标:

1、加深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方式探索、发现图形分类计数问题中的规律,体会化繁为简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

4、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自我修正,自我反思,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阶魔方、活动任务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复习正方体知识

1、魔方大多数是正方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2、这里有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要用它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最少需要多少个?

教师:这也就是拼成了棱为几的正方体。你们用到的小正方体的总块数是?

教师总结:我们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拼出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也可以拼出棱长为3厘米、4厘米、5厘米。。。的正方体。

引出问题:

1、教师:这是棱长为几的正方体?它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2、教师:如果现在给它的表面涂上颜色,会有什么问题发生,请大家在仔细看看,其中每一个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相同吗?对应的块数又是怎样的呢?

师总结:看来要想知道准确的答案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们不妨从一个简单的图形入手,一起来探索规律(板书课题,探索图形)。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计数,深刻感受到原有的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有困难,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刻体会化繁为简、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意义,积累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经验。同时,复习正方体的有关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学习铺垫。

(二)活动研究,探索规律

1、探究棱长为2时,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

2、探究棱长为3时,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利用正方体实物进行探究)

活动一:同桌两人合作,借助桌面上的三阶魔方进行观察,完成任务单活动(一)。

①在立体图形上找出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

②数一数,算一算,每类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③汇报交流

教师:刚才你们观察到三面涂色的在的顶点处,两面涂色的在棱上,一面涂色的在面上。

猜想:是不是所有拼成后的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正方体都在相应的位置上呢?

四人一组,小组合作研究,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探究大正方体棱长为3时不同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学生利用学具能比较容易地找到答案。但本环节的意图并不在此,而是以探究不同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为主体,旨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具体感受不同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上的位置,为找不同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大正方体棱的等分数的关系扫清障碍。

活动二:四人小组继续探究,当棱长为4,棱长为5时,每类小正方体的涂色情况,并快速填写任务单(二),看一看你能否发现规律。

学生汇报数据。

探究对应的数据如何得来的,验证答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学生抛开学具的基础上探寻不同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表面上看仿佛是上一环节在量上的增加,其实也有质的变化。上一环节重在让学生感受不同小正方体所在的位置,至于答案是学生数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不作要求;而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用想象、推理加计算来找答案。由数出来到算出来,规律就在一步步的探究过程中悄悄萌芽。

(三)比较归纳,概括规律

教师:当小正方体的个数足够多时,我们再继续拼下去,这时棱长可以怎样表示呢?(用字母表示)

教师:回顾一下刚才的探究过程,你们觉得哪组数据最好找?

为什么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最好找,你有什么发现?

再来回顾下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回顾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你又有什么发现?仔细观察一面涂色的小正方形,它们构成的图形有共同点?

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什么规律呢?生汇报。

师:没有涂色的怎样找更快,还有更好的方法吗,他们都位于大正方体的什么位置?那就是需要我们揭开它表面的一层,一起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ppt播放)

师:你有什么发现?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形状有共同点吗?那它的数据还可以表示成?当棱长为n时,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就为?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不能简单理解为学生认识到什么就总结什么,而应该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顺势而为,作适当的延伸和提高,不仅使学生有机会感悟研究规律背后的数学思想,为以后的数学研究做好铺垫,也实现相关研究方法和数学思想由“外显”变为“内化”。

回到棱长为9。

师:现在你们能解决棱长为9时,每类小正方体的块数吗?生汇报数据。

(四)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1、回顾刚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说说你的体会。

其实刚才的探究方法,就是数学上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叫做“化繁为简”,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用到了这种学习方法,让我们一起回顾下吧。(ppt播放)

在今后的学习中,这位老朋友还会陪伴我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老师把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这句话能激励着你们不断探究。

板书设计:

探索图形(化繁为简)

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棱长

三面涂色的块数

两面涂色的块数

一面涂色的块数

没有涂色的块数

篇3: 《探索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小正方体学具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提问:棱长为10厘米的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

3、导入:如果给这个正方体的表面涂上颜色,每个小正方体涂色的部分会一样多吗?

学生观察分类: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没有涂色的.块数

师:你们能数出每一类小正方体到底有多少块吗?

师:这个图形太复杂了,我们很难数出。这样吧,我们先来研究简单的图形,探索图形中蕴含的规律,再利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图形,好吗?(板书课题:探索图形)

二、探索新知

1、发现规律。

用棱长1c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2c的大正方体(即①号),问一共有多少块小正方体?然后讨论:如果把它的表面涂上颜色,每个小正方体会有几个面涂色?

观察②、③号大正方体,想一想:每个小正方体会涂色几个面?看一看:每类小正方体都在什么位置。

(3)汇报交流

各小组汇报时,配合演示,集体订正。

A、三面涂色:当学生说出有8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时,追问:哪8个?学生说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来大正方体8个顶点的位置。

B、两面涂色:可能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也可能有的学生是用2×12算出来的。 先让用计算方法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2×12”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原来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体会可以从一条棱上有2个两面涂色的,推算出12条棱上就有24个两面涂色的。 引导比较“数”和“算”哪种更简便。

C、一面涂色:着重交流明确可以由一面有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推算出6个面一共有4×6=2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还要追问:4从哪来的?

D、利用经验自主探究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与原来大正方体的关系。

a、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b、学生讨论方法。估计大部分学生是用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减去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

c、实物演示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激发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

2、验证猜想。

(1)如果拼成棱长为5c、6c的大正方体后,你能猜想一下三面、两面、一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2)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想。

3、演示,总结规律。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顶点的位置。不论棱长是几,分割后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都是8个。

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只要用每条棱中间两面涂 2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乘12,就得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即 (n―2)x12。

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面的位置。(每一面上除去外圈的位置)只要用每个面上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乘6,就得出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即 (n―2)x(n―2)x6。

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正方体里面除去表面一层的位置。所以有用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减去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或演示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激发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是(n―2)x(n―2)x(n―2)。

三、巩固拓展

现在能解决我们开始遇到的问题了吗?

三面涂色:8块;

两面涂色:(10―2)x12=96(块);

一面涂色:(10―2)x(10―2)x6=384(块);

没有涂色:(10―2)x(10―2)x(10―2)=512(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解决起来有困难时,可以尝试先从简单的情况开始,看能否发现规律,再应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问题,这是一种解决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繁为简)

篇4:《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本周开始,我们将开始宇宙之旅,探索地球与宇宙的奥秘。

活动计划

前两节课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第三节课展示交流。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

参考主题:

抽签选题,如果对抽到的主题有意见,可以自拟主题,但需符合本次活动的大主题并经过老师批准。

1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古代中国人、印度人、巴比伦人的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什么?证据是什么?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怎样的?证据是什么?是何时发现的?是谁发现的?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你认为现在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正确的吗?你有自己的想法吗?

2介绍太阳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太阳的基本情况如何?太阳黑子是什么?太阳和人类有何关系?什么是日食?日食是如何产生的?日全食是如何形成的?极光是如何产生的?

3介绍月球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月球的基本情况如何?你认为我国有没有必要发展登月技术?你有何开发月球的设想?什么是月相?月相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

4星座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什么是星座?主要星座有哪些?你知道哪些星座的传说?

5太阳系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太阳系的构成,九大行星的基本情况,土星的光球是什么组成的?哥白尼与日心说。

6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作品要求:

1使用Word或Powerpoint软件制作。熟练应用上次活动讲评中强调的三点:标题的修饰,文字的修饰,超级链接的应用。

2要求主题突出,围绕主题选择合适的内容。

3作品中应有封面、封底、目录页、小组名称、组长、组员分工、日期。除封面和封底外应有8页以上正文页,在目录页应设置超级链接。

4作品中采用的文字内容或图片,提倡原创。

各小组抽签选择主题,然后开始搜集资料,制作电子作品。

篇5:《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宇宙方面的知识。

2、能自己查找关于宇宙方面的知识。

3、通过本课学习,能对宇宙产生兴趣,并热爱我们的航天事业。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宇宙方面的知识。

教学准备:

关于宇宙方面的各种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让学生查找关于宇宙方面的资料。

2、结合上几节课的内容,引领学生学习宇宙,探索宇宙。

二、膨胀的宇宙

1、我们知道在太阳系之外还有很多星体,你们都查找到了哪些关于宇宙方面的资料。

学生小组查找资料,并交流资料。

2、观察宇宙图片、资料,说说你对宇宙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

3、你知道星系间的距离是多少?能用千米单位来计算吗?

学生讨论,寻找资料。

4、引出用来计量恒星距离的`单位──光年。

5、我们知道银河系是非常庞大的星系,在宇宙中你还发现和它类似的星系吗?

学生查资料,仙女座星系、猎户座星系等。

6、师讲述:现在人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经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还发现宇宙正处于膨胀之中!

三、充满活力的宇宙

1、出示恒星一生的图片。说说恒星的一生。

学生边看图片,边查寻有关恒星资料。

2、师讲述宇宙中每时每刻都会诞生许多恒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

3、学生观察超新星的爆炸前后图片,想象充满活力的宇宙运动过程。

四、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你知道人类最早登上月球的是什么时候?

学生查寻关于人类登月的新闻资料。

2、我国是世界公认的火箭发源地,说说我国航天事业,以及对我国未来航天事业发展的猜想。

3、关于航天方面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学生继续查找资料。

4、阅读书本,人类在航天事业上所做出的贡献。

5、查寻为航天事业做出过贡献的科学家。

五、课后延伸:继续寻找关于宇宙方面和人类在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以及我国“神州6号”载人飞船资料。

篇6:心理学教学设计探索

心理学教学设计探索

进行心理学教学设计,有利于更新教学观念,实现心理学教学的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在具体的设计中,以系统论、教学理论等为指导,以当代教学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实际为依据.设计的范围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评估的设计.

作 者:付建中 FU Jian-zhong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河北,唐山,063000 刊 名: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6(6) 分类号:B84 关键词:心理学   教学设计   规划  

篇7:《探索乐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莫比乌斯圈神奇特征的过程。

2、学会制作简单的莫比乌斯圈,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

3、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体会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教学过程:

一、莫比乌斯圈

让学生读书中的文字,认识莫比乌斯圈。

二、探索活动Ⅰ

1、一齐动手制作莫比乌斯圈,教师边口述要求边示范,学生跟操作。

2、展示制作好的莫比乌斯圈。

3、(2)的要求,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并交流自己的发现,初步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

三、探索活动Ⅱ

让学生按(1)的要求做莫比乌斯圈。

提出:用剪子沿中线把它剪开,结果会怎样?鼓励学生想象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动手操作。

交流剪开后的结果。使学生发现并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

提出书中(2)的操作要求,学生先想象剪开后的结果,在实际操作,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和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篇8:《探索乐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发现图形中隐含规律的过程。

2.发现图形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发展初步的归纳和推理能力。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探索活动的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具准备:

正方形拼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数学王国,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来感受学习的快乐吧!(板书:探索乐园)

二、探索活动

那就从我们大家熟悉的正方形开始我们今天的探索活动吧!一起来找规律拼图。

看!第二幅图、第三幅图,接下来该拼成什么样呢?请你用手势做出选择!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追问:第五幅图又该拼成什么样子呢?指名到前面拼出来。(教具)

三、探索活动Ⅱ

1.自主探究

打开自主探究纸。数一数每幅图各有几条射线几个角,把数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2.手势汇报结果

用手势汇报结果。先看每幅图有几条射线。

再看每幅图总共有几个角。

第二幅图强调注意∠AOC这样的角。(板书:3 2+1)

3.重点交流

(1)第三幅图的数法

指名数角。还有别的数法吗?(板书:6 3+2+1)

强调:数角时一定要有顺序,这样才不会重复或遗漏。

(2)第四幅图的数法

接力数角(板书:10 4+3+2+1)

4.探索规律

(1)引发思考

再增加一条射线,你还会数吗?再多一条,再多一条呢……角的'总个数有没有什么隐含的规律呢?不出声独立思考,有想法就点点头。

(2)全班交流

(3)猜测印证

猜猜下一幅图一共有几个角呢?手势表示

(4)运用规律

下面我们来挑战自我,比比谁最快!只说算式即可。(10+9+8+7+6+5+4+3+2+1)

四、探索活动Ⅲ

角我们都会数会算了,你能不能用刚才的知识解答数线段的问题呢?

1.出示第一、二幅图学生手势出示答案,几条线段?

2.比较线段和角的数法是类似的。

3.利用数角的规律解答线段的第三图。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一些数学知识中蕴含的规律。其实今天这堂课重要的并不仅仅是知识本身。重要的是刚才我们一路走来一步步探索的历程。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经历的郁闷、疑惑和收获时的狂喜。回去后用我们今天研究角的总个数的方法你自己去研究一下数线段的问题,行吗?

六、作业

按规律接着画第四幅,并数出一共有多少条线段。再看看线段的总条数有什么规律?

篇9:《探索生命》教学设计

《探索生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

2、识别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并说出其用途。

技能目标:

尝试使用显微镜。

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器材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识别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尝试使用显微镜。

难点:

1、规范使用显微镜。

2、安全使用常用的探究器具。

三、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本实验内容。

2、教师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器材教育。

3、FLASH: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

4、视频文件:探究工具举例。

5、准备好显微镜及其他探究器材,并逐一检查,显微镜每两个学生一台,探究器材每四人小组准备一套。

篇10:《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数与数之间的规律

2、探索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规律

3、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数与数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规律,验证规律的过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探索数与数之间的规律。

2、探索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规律。

3、能用语言和其它方式把事物中的规律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

1、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等能力的培养。

2、发现数学规律。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一年之内1对家鸽可以繁殖成多少对?

二、新课探索:

1、填表

师:(投影展示未完成的乘法表)这张乘法表中有好多的空白,你们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生亲自填乘法表,为发现其中的规律做准备)

2、探索其中的规律

1)师:现在我们已经填好了一张完整的乘法表,我们一起对照表,找一找数字之间有哪些规律?(展示完整的表)你们可以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2)交流发现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交流我们发现的规律,告诉教师你们都发现了哪些规律?

生:从1这个表格出发,得到的数字都是一样的。

师:这是什么规律呢?

生:1和任何相乘都等于它本身。

师:还有什么规律呢?

(生各抒已见)

3、找规律,填一填。

1)811 14 17 ( ) 23 ( )

2) 4 9 16 25 ( ) 49 64

3) 1 8 27 ( ) 125 ( ),

4) 3 6 9 15 24 ( ) 63 ( )

(学生思考其中的规律,抽生回答,并说明原因)

4、学校计划按图摆放桌子椅子,照这样的方式继续摆放,第5张桌子、第20张桌子分别可以坐多少人呢?

学生认真思考,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尝试用字母表示出来。

5、为了迎接“六一”的到来,我班准备按如下的方式为教室挂上气球

红 黄 红 红 黄 红 黄 红 红 黄 那么第20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第27个呢?

(抽生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6、一些小球按下面的方式堆放,你知道第5 堆有多少个?第8堆有多少个,其中的规律是什么?

(抽生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7、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有规律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的美)

8、解决引题问题

三、本节小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探索了许多有趣的规律,同时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我们的乐园里还有许多更有趣的知识等待我们大家去继续探索,希望大家做有心人,永攀高峰。

篇11:《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探索规律》P87-8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观察、猜想、分析、证明等数学活动、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规律,解决问题。

2、形成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探索、猜想、验证、归纳等能力的培养。

2、用语言或运用算式符号描述、表示事物中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六一儿童节到了,六(1)班同学按下面的规律为教室挂上气球。

课件出示情境图,你能发现下列图形的规律吗?(按红黄红红黄,五个

一组的顺序排列)

第20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黄的)第27个呢?(黄色)

按照一定的规律,我们能很快地推算出任意一个气球的颜色。

二、探索之旅

(一)探索乘法表中的数学规律。

日常生活中的规律无处不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乘法表中的数学规律。课件出示主题图,认真观察,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请同学们打开书P87,你能快速的把它补充完整吗?

同桌交流,探索其中蕴含的规律,并用简洁明了的方式注明你们的发现。

归纳整理观察的方法:(1)横着看,每一行的数字都是第一个数的倍数。(2)竖着看,每一列都是一个数的倍数。(3)沿对角线斜着的一组数字1,4,9,16,25,36,49,64,81分别是1,2,3,4,5,6,7,8,9,的平方。(4)另一条对角线上的数字则是以两端对称形式排列的。……

师:“这张乘法表中,我们找出了几种规律?是怎么观察得到的?(横看、竖看或斜看)

(二)探索图中正方体个数的规律。

正方形边长/cm

1

2

3

4

n

正方形个数/个

用式子表示正方形个数的规律:X=N×N=N2

三、巩固应用

(一)、P88第3题--摆桌椅

(1)、1张桌子可坐6人,2张桌子可坐人,3张呢?4张呢?

(2)、猜想一下,10张坐几人呢?

(3)、摆N张呢?小组交流

(4)、小结规律:不管摆多少张,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桌椅摆放的规律4n+2

(5)、验证并填写书P88表格。

(二)、P88第4题--堆放小球

(1)、第5堆有(1+2+3+4+5=14)个小球,

(2)、第8堆有(1+2+3+4+5+6+7+8=36)个小球。

(3)、你知道第n堆有多少个小球吗?(1+2+3+…+n=?)

(4)、展示高斯求和的故事:1+2+3+……+100=5050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和=(首项+末项)×项数÷2

(三)、魔方的故事

第一个图形由1个小正方体搭成;

第二个图形由2*2*2=8个小正方体搭成;

第三个图形由3*3*3=27个小正方体搭成;

由此搭下去,第n个图形由n3个小正方体搭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在探索规律中,你有什么收获?

你是否应用一些策略?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体积与什么有关?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怎样计算正方体体积?

五、布置作业

1、P87第1题。

2、P88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探索规律

1、观察、比较 横看、竖看、斜看……

2、推理、分析 正方形个数:X=N×N=N2

3、猜想、验证 可坐人数:X=4n+2

用符号(或字母)表 第n堆小球:X=1+2+3+…+n

示实际问题的一般规律, 正方体个数:X=N×N×N=N3

并用运算来验证一般规律。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引导学生探索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鼓励学生探索数之间、图形之间、实际生活中蕴含的规律等。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学习内容。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揭示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生生互动,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自如地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篇12:《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2、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3、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有没有带计算器。

2、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循环小数,知道两个数的商有些是有限小数,有些是循环小数。

比一比,看谁能很快知道下面这些除法算式的商是不是循环小数。

课件出示:1.59÷17=19.89÷5.2=

学生反馈。

3、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较麻烦的数学计算的时候,可以使用计算器。

导入课题,揭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10。

(1)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2)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3)学生反馈,校对答案。

(3)学生独立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留足发现规律的时间。)

(4)小组交流同伴之间的发现结果。

(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5)集体交流。谁愿意来说说你的发现?(注意学生语言的规范性。)

2、师: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集体交流,发现规律。那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

6÷11=7÷11=8÷11=9÷11=

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使学生说出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3、师生共同小结。

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用计算器计算——观察、探索规律——用规律直接填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上“做一做”。

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试着写出后2题的积。

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规律?怎么找到后两题的积?

2、出示练习五第7题。]

(1)独立完成。

(2)反馈计算结果:谁来说说你的计算结果?

(因为中间7与9中间少了一个8,估计学生会计算错误,提醒学生要看清题目后再计算。)

(3)拓展:谁还能写出其他有关的算式?是否还符合这个规律?怎么写?怎么填?为什么?

3、进一步拓展。

老师也找了几个与1234.5679×99=122222.2221

1234.5679×108=133333.3332

1234.5679×117=144444.4443

1234.5679×126=

1234.5679×135=

1234.5679×144

1234.5679×153=

4、算一算,找规律:

46×96=69×64=

14×82=28×41=

26×93=39×62=

5、练习五第八题。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吗?

五、作业

1、先用计算器计算前面4题,仔细观察,再试着写出后面的得数。(保留6位小数)

1÷7=2÷7=3÷7=

4÷7=5÷7=6÷7=

2、根据规律不计算直接填得数。

5×5=25

15×15=225

25×25=625

35×35=

45×45=

55×55=

3、找规律填数。

14916()

214283()()

4、到网上或其他参考书中找一找这样的神奇而有趣的数学算式。

篇13:《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有关除法;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同时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预设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悟变与不变

(课件投影,创设情景)

电脑演示孙悟空大闹海龙宫夺金箍棒的情节,从金箍棒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扩大”、“缩小”的概念,作好铺垫。提出揭示课题,今天就研究相关问题。

二、探究规律

1. 创新情境,提出问题

孙悟空大闹天宫,如来佛祖要收服他,让他在手掌上翻筋斗逃跑。

(1)孙先跨出一步1米,如来的手掌长1米,请问如来手掌长是孙步长的几倍?(让学生说出算式:1÷1=1,师板书)

(2)孙生气了,跨出一大步5米,谁知如来的手掌长长5米,请问这次如来手掌长长的长度是孙这一步长的几倍?(让学生说出算式:5÷5=1,师板书)

(3)孙更生气了,跨出了更一大步10米,小朋友猜,如来的手掌长会长长几米,(10米),小朋友真聪明,猜对了,请问这次如来手掌长长的长度是孙这一步长的几倍?(让学生说出算式:10÷10=1,师板书)

(4)孙更气到脸都紫了,小跺了一小步1/2米,小朋友不用猜,肯定知道如来的手掌长也长了1/2米,谁能说说这次如来手掌长长的长度是孙这一步长的几倍?(让学生说出算式:1/2÷1/2=1,师板书在1÷1=1上面)

(5)孙气疯了,打了一个筋斗云,小朋友知道是多少吗,(108000里),如来的手掌长也疯长,也长到同样长的108000里,请问这次如来手掌长长的长度是孙这一步长的几倍?(让学生说出算式:108000÷108000=1,师板书)

指算式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2、探索与发现:

(让学生以个人观察算式分析思考后,小组、全班交流活动形式组织学生探索和发现商不变规律。)

1、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汇报:

a、在同一个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都相同,商都是1。(师表扬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肯定学生回答后,指着算式中所有得数回应:从算式中我们看出,确实这几个除法算式中,商是相等的。还有哪位同学结合算式说得具体一些?)

b、这几道都是用除法计算的,被除数和除数虽然不同,但商是相同的。(师表扬这位同学分析很到位,数理很清楚,肯定学生回答后,再次指着算式回应:从算式中我们看出,商是相等的,被除数和除数确实不同。现在请同学们再联系算式,看看它们之间有关系吗,你还能再发现什么?大家先独立思考1分钟,再小组交流。)

2、引导小结: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概括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汇报小结后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3、质疑: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0,商还不变吗?引导强调零除外。

4、试一试,验证规律。

刚才看的神话故事,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吗?

(1)师拿了一瓶矿泉水,说:老师去买了2瓶矿泉水,付给售货员4元,请帮老师算算一瓶多少钱?指名生板书:4÷2=2

(2)同学算得真好,售货员确实告诉我每瓶2元,写算式2÷1=2

(3)假如我现在还想再10瓶,谁愿意来算算要多少钱?写算式20÷10=2

(4)如果老师有100元,谁能很快地算出能买多少瓶?写算式100÷(50)=2,为什么?

指着4个算式让学生讨论验证商不变规律

5、引导学生归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6、让学生给我们的发现的规律起个名字。揭示课题:商不变规律。

三、应用规律。

1、让学生提出问题:(指着课题)看到这规律你想了解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最后集中解决规律应用方面的问题。

2、谁愿意举例说说你发现商不变规律在哪些地方很好用。

(让学生先说,不够老师结合例子补充)

(1)除法的简便计算。如950÷50可变成95÷5来计算,注意强调要整除的情况下使用才方便。

练习:p75第1、2小题、观察与思考。

(2)生活运用,物品的合理估算。

练习:p75第3小题。

(3)除法的小数计算和比例的应用等,在此暂不作介绍,以后五、六年级将会学习到,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找资料学习。

四、深化、拓展。(游戏:救孙悟空)

孙犯错了,最终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但是如来说,我们小朋友要是能动脑筋,过四关,答对四组问题就可救了孙来,小朋友你敢迎接挑战吗?

第一关: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500÷500= 4800÷400=

要求学生口算,并说说是怎么想的?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引导学生用商不变的规律解释以前的算法。

第二关: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让学生独立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72÷9= 36÷3=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3600÷300=8000÷400=

第三关:我当小裁判。(投影出示题目)

(1)让学生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

小结:在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商不变的规律能让我们的计算变得既简单又快捷,但在计算时要注意被除数和除数要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2)(14×2)÷(2÷2)=7( ),(14×5)÷(2×3)=7( )

第四关:填空:在□中填数,在○中填运算符号:

200÷40=5

(200×4)÷(40×□)=5(200÷2)÷(40÷□)=5

(200×3)÷(40○□)=5(200÷4)÷(40○□)=5

(200×□)÷(40○□)=5

师:□里可以填“0”吗?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你的感受或收获。(思考半分钟后作答)

五、布置课外作业:(三题中选做其中一份)

1、举例说说商不变规律。

2、说说你发现生活中的商不变规律在哪应用了,如何用,好处在哪里?

3、写一篇关于你探索商不变规律的数学日记。

篇14:《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直入课题

1.课件出示问题,复习探索图形中规律的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就一起探索过图形中的规律,今天魔法火车给我们带来了2组有规律的图形,我们赶快看一看吧。请你快速观察,用按板做出选择。问题1:后面2个图形是什么

翻板,师指名选择正确的同学问:你为什么这么选?

生1:因为是一个正方形、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个圆,所以后面也一样是一个正方形、一个圆。

师:他先仔细观察已经有的这些图形,发现了图形形状的规律,你看他这个方法多好啊!但是谁来说说你怎么不选第三个呢?

生2:因为颜色是蓝黄蓝黄的,所以后面也应该是蓝黄的。

师:(板书:形状、颜色)你们真棒,还观察到了颜色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个礼盒里藏着什么!聪明的孩子赶快作出你的选择。

问题2:后面的图形是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生:因为一个白一个黑,然后是一个白两个黑,一个白三个黑,后面肯定是一个白四个黑。

师:你发现黑色三角的什么存在规律啊?

生:数量。

师:你观察真仔细!可是第三个也是四个三角啊?(可以找选1的同学讲给选3的同学)

生:因为第三个都是向下的三角。

师:看来方向也不能错。

师:刚才同学们先从整体观察图形,然后从形状、颜色、数量和方向等方面找到了所给图形的变化规律,再按照规律确定需要补充的图形。所以大家很快就解决了魔法火车带给我们的题目。

其实图形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规律等着我们去探寻呢,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图形的规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请学生先观察再进行选择,来说一说理由,复习通过观察颜色、形状等重复出现的顺序寻找规律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一)探索顺时针旋转规律

1. 小游戏,初次感知旋转:

师:魔法火车也奖励了我们一个游戏礼盒,请同学们读一读游戏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

(1)起立,和老师一起做。

(2)边做边想,动作有什么特点。

(3)老师停后,同学接着做。

师:注意力特别集中的孩子肯定都明白游戏要求了,可以一边做一边说。

师(镜面示范)做向上、向右、向下、向左,上、右、左、下,学生跟着做。

师不做,学生依然继续做拍手动作。师追问:为什么老师不做了,你们还可以接着做?

生:按顺序就是上右左下。(用手势) 师板书:

2.课件直观演示,认识“顺时针旋转“

课件展示钟表动态顺时针旋转图片,师:你们看这样旋转的方向是不是和钟表上时针转动的方向一样?那像这样的旋转,我们给它起个名字称作顺时针旋转。板书: 顺时针旋转(画一个箭头)

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时针、分针转动的方向。

观察课件中风车转动,强化对“顺时针旋转”的认识。

师:看,小风车转起来了,快用手势学一学它是怎么转的!(带领学生一边做手势一边说“上右下左”)这样的旋转我们叫它什么?(齐答:顺时针旋转)。

那如果风车从下边开始转。“下左上右……”是不是顺时针旋转?

真棒,看来你们已经认识顺时针旋转了。赶快在桌子上用手画一画,用嘴说一说顺时针旋转的方向。

意图:增强学生对“顺时针旋转”的立体旋转和平面旋转的认识。

3.创设情境:探索图形顺时针旋转的规律

美术课上老师让同学们画四个有规律风车,这是小力画的,他只把一部分涂成了红色。(课件出示3个风车图片)师提问:快用你的手连续表示一下红色部分的位置(一边做手势一边说“上右下”)你发现红色部分连续起来是按照什么方向旋转的么,谁来说一说?

生:红色部分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

师:(课件出示第4个空白的风车)按照这样的规律,你能说出第四个风车红色部分出现的位置么?

生:第四个红色部分在左边。

师:下面的同学你们同意么。谁来具体地说说这么想的理由是什么?

——预设1 学生未能说出顺时针旋转

生:因为前三个红色是在“上右下”所以是第四个应该在左边。

师:他能观察所给图形颜色的位置,特别好,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前三个图形红色部分都在“上右下”顺时针旋转的,所以按照这样的规律转下去,第四个风车红色部分在左边。”谁能把你们推测的过程说得更准确更具体?

或者:说明了位置,我们还要告诉别人你发现的规律,所以要说“红色部分出现在上右下,是按顺时针旋转的”,然后按照你发现的规律再说“第四个风车红色应该在左边”。你能再说一次么?

(——预设2学生直接说出顺时针上右做旋转

生:前三个图形红色部分都在“上右左”顺时针旋转的,所以按照这样的规律转下去,第四个风车红色部分在左边。

师:他说得真全面,谁能像他一样说一说。)

规范语言后:

(1)指名1~2回答,师:他们都已经懂得了先观察图形的位置,确定旋转的规律,再用规律找到正确的图形真棒!请你也和你的同桌赶快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

(2)指名同学上台交流

设计意图:规范学生语言表达,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3.新知迁移,自主探索并运用规律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画好的四个图形,请你们来用刚才学过的方法先观察图形的位置发现规律,再帮老师找到蓝色部分画在什么位置呢?快来选一选吧!

课件出示题目(调整PPT):

选项:(1) (2) (3) (4)

生独立思考,进行选择。

师翻板,依据数据调整教学。

师:这么多同学选择了第一个,谁来指着大屏幕说一说为什么。

生:应该选第一个。因为涂色部分在左上、右上、右下和坐下,是顺时针旋转,所以再旋转就到了左上。学生的小手指指着,言行一致。

师:他说得理由真充分!(课件演示格子静态不动,色块顺时针旋转)他是观察到图形的颜色的位置按照顺时针旋转的,然后推测出下一个图形是在左上,还有不同的观察方法么?

其实我们也可以让格子动起来(课件演示格子和色块一起动态旋转)这样观察你们能说出后面图形的位置么(再出示三个格子,学生说出位置,课件出现相应色块)?

你们看看这八个图形,能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给他们分分组么?

生:四个一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到第五个又开始重复了。

师:(课件出示四个四个一圈)无论怎样观察,都要找到图形旋转的规律再运用规律。

(二)探索逆时针旋转规律

1. 小游戏,初次感知旋转: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研究的这些图形都是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旋转的,顺时针旋转都有什么规律呢?我们一边做手势一边说一说(带领学生做手势、说方向)。

如果反过来,你们知道怎么旋转么?(带领学生做手势“上左下右”)反过来总是按照“上左下右“的方向旋转,你们能给它起个名字么?(逆时针旋转)。

师板书, 逆时针旋转(画一个箭头)

师:咱们一起用小手说说这个小风车是旋转的方向。(课件出示风车,生边指边说:上左下右)快在桌子上画一画逆时针旋转的圆。

2.观察小明画的风车,认识并探索“逆时针旋转”规律

(1)课件出示小明画的前三个风车让学生先观察前三个风车的变化规律,再给最后一个图形涂色。

师:聪明的同学们,小明也想求得你们的帮助,你们愿意么?

课件出示题目:

(2)生选择,翻版,指名同学说理由。

生1:因为第一个在左,转到了下、右是逆时针旋转,所以最后一个是右。

师:(提问选错的同学)现在你认为应该选什么,能试着说一说现在的想法么?

3.运用规律

107页练一练第1题中的第(1)小题 半圆的练习

三、练习

1. 107页练一练第1题中的第(2)小题 有阴影的练习

2. 题目:图形方向旋转

3.组合规律:

(1)课件动态展示,风车有时候也会做逆时针旋转。那如果其中一个扇叶按逆时针旋转涂上了颜色,那你们快观察观察剩余三个扇叶的旋转呢?(也做逆时针旋转)

师:你们真会观察,现在小丽把风车的四个扇叶都涂上了颜色,赶快从四个图形中选出正确一个吧!如果觉得有困难还可以用手势帮助你。

课件出示题目3:

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想。

生1:先看绿色是上左下右逆时针旋转,再看其他颜色也是逆时针旋转,因此要选4

生2:我是看出四个颜色都是顺时针旋转,因此这样涂色。

师:你们都有了自己观察的方法,真好!

(2)课件出示题目2(数字和颜色一起变化的规律):

师:如果我们把每个风车的扇叶都标上数字,观察这些数字的位置,你知道黄色扇叶上的数字应该是几?

生选择,师翻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3)形状旋转,数字不转(可以图形顺时针旋转同时,把数字改为逆时针旋转?)

(4):形状,数字一起转

学生选择,师翻版讲解。

师总结:看来同学现在遇到涂色部分很多的图形,都懂得整体来观察

四、图形欣赏,还原生活

师: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存在图形旋转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利用图形的旋转创造美。

课件出示:拉花(每朵花的花瓣按顺时针旋转)、花坛的码放。

(设计一些形状、数字、颜色和方向综合旋转的图形排列)……

五、创造规律,全班交流

1.出示图形,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彩笔在练习纸上创造一组有规律的图形。

师: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旋转的规律,你们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和我们之前学习过有关数字、形状、颜色的规律,把下面的图形变的有规律而且丰富漂亮么?快动手试一试。

2.全班交流。

五、交流收获

今天你都学到了什么?

篇15:《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有规律的葡萄,让学生们猜一猜下一串会是什么颜色?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像葡萄这样一串紫一串绿连续重复出现的,我们就说它们是有规律的,有规律的排列帮大家猜准了葡萄的颜色。其实在生活中对规律的排列还有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规律。(板书: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超市开业情境图,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吧!开始。

2、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学生可能回答:

我发现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有什么规律,你能说说吗?)

彩旗的排列规律是……(多找同学说)(和同桌说一说)

师:我们看彩旗的排列规律是一面红色,一面黄色,一面蓝色,三个一组连续重复出现的,也就是这一组的后面紧跟着又出现一组,又一组,这就是连续重复出现。

(板书:一组一组连续重复)

这样我们发现了彩旗的排列规律,那按规律我在接着往后插一面,应该是什么颜色?再往前插一面是什么颜色?

师:我们找到了彩旗的排列规律,下面我们接着看,图中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学生想说哪个说哪个,提示学生用完整的话说)

三、游戏

师:好了,现在我们放松一下。

做拍手、跺脚、伸手臂游戏

师:其实我们都发现了规律,知道后面怎么做了,我们把拍手、跺脚、伸手臂这一组动作连着做了三次,我们就发现了规律,找到了规律,我们就知道怎么做了。其实一组固定的事物,他就是要连续重复出现三次,也就是至少要三次,三次可以,比三次多也可以,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我们就能找出规律,并且按规律接着去完成了。

四、找规律

师:好了,等了这么久,我们去超市看一看。

瞧,这些物品多整齐啊,它们的排列有规律吗?(小组合作学习,找同学汇报)

五、闯一闯

师:对规律的知识我们越来越了解了,下面我们利用有规律的知识去完成闯关练习,敢不敢?

(学生说一道解释为什么?)

第三关设计一幅有规律的图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学具,倒出里边的学具,再拿出作业纸,把长长的双面胶撕下来,用这些学具在作业纸上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听明白了吗?开始。(你可以边摆边说)

找同学说设计想法 ,并把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六、欣赏

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动你的小脑筋去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有规律的事物?

生:自由说。(说出具体的规律)

师: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这也有几幅有规律的图片,我们一起看一看。

最后,请同学们设计一幅有规律的图画。

篇16:高中文言文教学探索论文

高中文言文教学探索论文

在“言”的教学方面,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一些教学方式。最为典型的是教师带着学生逐字逐句进行翻译讲解,强调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这种“喂给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消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动起来,自己走进文言文的世界。为此我认为文言文自主翻译可分为四步走。

第一步,遮住课下注释,学生独立进行文言翻译,将翻译落实到笔上,注意将不会译的句子划横线。这样学生对于文本的难易程度就有整体的感知。

第二步,翻看课下注释,重点看上述划横线的句子,用不同颜色的笔划下再次不会的.句子。如此做学生可以清楚知道自己不会的文言知识,以便复习之用。

第三步,利用诸如文言文教材全解之类的工具书看自己不会的句子。

第四步,再次利用工具书,对照自己的已落实在本子上的翻译,进行查漏补缺,这样学生可以分层次掌握文言知识,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也能了然于胸。

学生通过上述四步之后已经对文本有了全面的了解,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的掌握,每个学习小组负责文本中的一段并选出一位代表将自己整理文言知识上讲台进行幻灯片展示,在小组代表展示的同时,其余的学生进行质疑,求解和补充,最后由老师做补充和强调。

这样一番师生合作之后,学生对言的掌握会有一个全面深刻的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全面动起来,自觉进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课堂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并成为师生、生生间信息联系和反馈交流的平台。

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这样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性被完全地调动起来,体现出了以尊重学生的天性,全面依靠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的生本教育本质,最终实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全面理解和掌握文言文语言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以此来体悟文言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深厚文化底蕴。

通过上述对言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多少有着自己的体会,为此以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为切入点,赏析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文段,或是你最欣赏的地方,或是喜欢的人物形象以及对其评价。

每个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互评,最后选出一名代表本小组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鉴赏片段,余下同学可以提问质疑,每组结束时由老师进行必要的点评与补充。总之,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学习,写出了自己的感悟,不仅更好地完成对文言文“文”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起到了一个自主提升的作用。

篇17: 高中教学设计

课题教情感目标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重点难点辅助方式世界之光《星星索》

1、了解《星星索》这首歌曲的来源以及音乐情感表达。

2、歌唱的基础训练。

3、主要学唱并实践《星星索》二声部合唱。 《星星索》二声部合唱的实践,并完整的演绎此歌曲。多媒体课件电钢琴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自学、讨论探讨、点拨释疑、运用迁移、作业布置一、导课: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探索和学习歌唱模块中《星星索》这个作品,相信同学们步陌生,我们在高一鉴赏中接触过这个作品,这节课又要学习些什么呢?一起来看一下学习目标(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基础练声(单声部和二声部)备注WU单声部的训练找声音的位置气息的运用,二声部的训练找和声的感觉,互相倾听另一个声部的声音,达到和谐的合唱音色。

2、带着调整好的声音一起来学习《星星索》。欣赏作品(问题:速度?出现次数最多的哪一句?)学唱“星星索”主要的一句,学习弱起节奏。介绍来源。 3、4、5、小声跟唱这首歌曲,思考分成几个段落?(三个段落)了解这首歌曲的结构形式以及演唱形式?(克隆宗)深入了解这首作品,分段学唱这首作品。每一段的特点都分析出来并实践学唱。(饱满、圆润的声音,三连音、切分节奏的运用、高潮结尾部分的声音处理)6、7、低声部的学习,按照前面的练声曲进行演唱。两个声部跟伴奏实践。(情感的表达,声音的控制)

三、总结

通过合唱的实践,学习合唱的基础训练,带入歌曲的情感,更加丰富合唱的和谐美感。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方面:合唱的训练必须以声音训练为前提,前面的.学习中学到了呼吸、咬字、哼鸣等基础性的知识,把这些知识都运用到练声曲中,为合唱实践做好准备。

思维基础方面:高二的学生通过初中音乐和高一学期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音乐拓展思维方法和音乐艺术感知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方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歌曲的演唱有助于学生们生活情感的表达,陶冶情操,帮助学生释放心中的负面能量,从而树立更好的三观情感。

效果分析

把前面的学习中学到了呼吸、咬字、哼鸣等基础性的知识,把这些知识都运用到练声曲中,为合唱实践做好准备,合唱的训练必须以声音训练为前提,学生们掌握了良好的发声方法,在合唱实践中达到了和谐的效果,从而增加了自己享受合唱的感知能力。在学生的生活

经验中,歌曲的演唱有助于学生们生活情感的表达,陶冶情操,帮助学生释放心中的负面能量,从而树立更好的三观情感。提高了音乐拓展思维方法和音乐艺术感知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合唱的排练过程让学生更加自信,更加热爱多元化的音乐。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歌唱·选修)第四单元《世界之光》的拓展与探究中《星星索》的合唱排练。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节课主要讲解了这首歌曲的来源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一首民歌,那里的人们生活在托巴湖地区,经常用“Sing Sing So”的哼声做为划船时号子声,歌曲由此得名。充分体现了歌曲的地域风格。正是这种民歌的地域性比较突出,这首歌曲也表现出“克隆宗”的演唱形式,内容上从表现乡愁扩展到赞美大自然、歌颂爱情及反映各种生活情趣。了解了以上的背景,主要学唱这首歌曲的二声部合唱,在歌曲中找出相关练声曲,每个声部单独学唱,跟伴奏进行合唱实践,声音的控制,感情的表达,强弱的处理都在排练的过程中进行解决。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本章节是对世界各地区的民歌进行学习,不同的风格体验出不同的情感,结合作品讲解同声合唱与混声合唱的区别,并实践感受合唱的魅力。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科学课堂教学

对高中历史教学备课的一些探究

西方文化课程多模态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实践新课程理念发挥愉快教学论文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

情境教学法在秘书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高中老师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高中历史问题设计教学的探索
《高中历史问题设计教学的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历史问题设计教学的探索(精选17篇)】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2024-04-25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2023-10-04

高中历史成绩低教学反思2023-06-25

浅议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论文2023-11-01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体会2023-09-02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8-26

高中历史总结与反思2022-06-14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5-25

教学论文的题目2022-07-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