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专项招生非教育公平核心要义 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时间:2022-04-30 13:12:0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梧桐巷”为你分享3篇“农村专项招生非教育公平核心要义 他们输在起跑线上”,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农村专项招生非教育公平核心要义 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篇1:农村专项招生非教育公平核心要义 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今年,走入清华和北大这两所标杆般高等学府的农村孩子,双双超过了700人。差不多每5个燕园学子中,就有1个是农家子弟。

很多人会问,占据考生总数六成的农村孩子获得不到两成的录取名额,算得上什么大新闻?把它浸润到时间长河中,意义自会显露:以北大为例,30年前农村子弟的比例是30%,而到本世纪的头十年,已然下滑至10%。

其实,众多重点大学的农村生源比例都在世纪之交出现过下滑。近年来止住农村孩子在重点大学比例的下滑,很大程度上依靠了政府那只有力的手。单是今年,中央、地方和高校三方的专项计划就累计录取了农村贫困学生9万余人。差不多每一百个高考生中,就有一人借此进入高校。

“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公平的上升通道和向上的希望”,李克强总理曾这样诠释农村专项招生的意义。在城乡二元结构尚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当下,将招生名额的天平适当向寒门子弟倾斜,为他们减分、特招,确能暂解“教育扶贫”的燃眉之急。

现在,开学季已过,上千名寒门学子走入清华北大,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得到进一步实现”。可放眼看来,通往公平的上升通道上,这只是一环而已。

“上名校”距离“公平”有多远?清华大学的跟踪调查显示,通过该校“自强计划”专项录取的农村贫困生在外语、计算机等学科上有着明显的弱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在牵头评估“农村贫困学生上重点大学”情况时也发现,在某些重点院系,农村贫困专项录取学生的成绩普遍处在中等偏下水平,甚至有人处在学不下去的边缘。

农村孩子应当为“弱势”持续埋单,默默吞下苦果吗?绝对不是。

他们的课外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囿于物质条件,难免和城里的同龄人存在差异。通过专项减分的方式进入名校的学生,入学时的学习水平,自然逊于正常考入的同龄人。

寒门学子进入名校,可真算不上“教育公平”的终点。稍不留神,就会在校园里造就新的“弱势群体”。

必须看到政府和高校为此作出的努力。这些年,确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精神压力。清华北大就为录取的寒门学子提供了分别指导学业和生活的“双导师”。另一方面,国家助学政策已经很大程度上消弭了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

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农村专项招生某种程度上只是“补救”方法,绝不能作为“教育公平”的核心要义。就像清华那项跟踪调查显示的:大部分寒门学子在经历一年的帮扶后,学习都赶上甚至超越了平均水平,展现出同样优秀的才智。什么原因让他们在招考乃至入学时处于“弱势”地位,答案不言自明:来自起跑线上的巨大差距。

在农村贫困学子的教育资源全面逊于城镇孩子的情况下,招生乃至高校的政策,都只能是纠正。纠正只是反向硬拗弯曲的铁棒。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让孩子获得起跑线上的公平,必须要尽可能让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均衡的教育。

而教育均衡,远比实施推动某一个专项计划要难得多。

我们依旧希望,政府那只手可以伸得更远,更有力,尽力填补起这些年农村基础教育已不容忽视的塌陷。

同样,我们也希望“教育扶贫”不要止步于农家子弟的个人发展,更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

在这个9月,我们还希望那些通过专项计划升入重点大学、接触城市繁华的年轻人,能够心怀土地,抱有愿意去改变起跑线的深厚责任感。而政府要营造“公平的上升通道”,欢迎回乡学子,不让冰冷的沙土和萧瑟的山风熄灭了他们的热情。

几十年间,农家子弟进入校园的步伐曾因城乡差异而阻滞,如今再一次加快。我们必须承认,重新响起的脚步声绝不是教育公平的终点。

篇2:关于教育的随笔:大胆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教育面临的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不断改革,难道不是在拿每届孩子当小白鼠吗?改来改去,最后改出名堂来了吗?

众所周知,尤其是语文教改,每次改革都把老师学生折腾得够呛。最终却还是走不通。怨声载道,民愤沸腾。为什么古人学习那么轻松,动辄吟诗作赋,典故历史信手拈来,我们的孩子难道就笨?那么拼尽全力去学习语文,却还是说无文采,写无词藻。

只因为一切从根上就错了。

看看孩子书包里的作业本吧。生字本、抄词本、听写本、练习册、课堂笔记本、复习本、采蜜本、周记本、大作文本、语文书画批作业……单单语文这一科就如此这般,作业多负担重,学生一题题写,点灯熬油,前赴后继,以为这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老师一本本判,一题题批,眼都瞎了,自己本来不写错别字的,但是看孩子本上的错字看多了,也开始写错别字。

语文教学从根上就错了。

英语教学亦是如此。正如没有一个语文老师敢斗胆说语文好的孩子是自己教出来的一样,也同样没有一个英语老师敢厚脸皮说,班上英语好的孩子是自己的功能。谁都心知肚明,那是某培训机构培养的。

数学难道不是吗?非要超前学习,非要追比赶超。每天大量练习。为什么不睁开眼睛看看世界,人家用“自主研究学习法”,老师根本不上课,班上孩子的数学学习热情却一飞冲天呢!

越改革,越困惑。其实每个父母应该独立思考问题,不要跟着外界环境走。

大家都学奥数,我家孩子也得赶紧报个奥数班;现在大家都不怎么学奥数了,我们也不要学了;大家都请外教学英语,我也不能让自己家孩子落后;别人家孩子上名校,咱也得买学区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如果从择校、奥数等角度出发说起跑线,那么请放心大胆地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在起飞线上下功夫。

学龄前的孩子,如果父母坚定上体制内学校,孩子最好在学前做到一点,这一点做到了,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将会是轻松快乐的。

尤其是男孩子。

这一点是什么?

阅读关。

如果做到学龄前识字足够量,阅读习惯形成,阅读感觉良好,博览群书,那么小学阶段体制内的课程基本都是用来玩的,根本不构成任何压力。

不过也有个别孩子学前不识字,在体制内才开始跟着老师一步步识字阅读的。那毕竟是少数,而且这些孩子如果能在学前做好阅读习惯,他们必然超越目前的状态。

也就是说,学前不识字,无自读书习惯的孩子,上了小学大概率疲于奔命;学前识字,读书习惯已经养成的孩子,在小学百分百都是基础优厚,学习优越感极强。

这到底是为什么?

首先,孩子能在学前识字并阅读习惯良好,说明孩子的大脑早期被充分开发过。大脑开发越充分的孩子,必然越聪明。孩子的聪明不仅仅表现在学习上,还表现在各种为人处世上。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关注,成为几十个鼻涕还没擦干净的“傻孩子”中的佼佼者。

其次,孩子能在学前识字并做到阅读习惯良好,说明孩子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等各方面优于那些不识字无阅读的孩子,这些都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大,还发愁学习吗?

最后,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学前识字,培养阅读习惯?

首先,从胎教时就给孩子听经典。经典音乐,四书五经等各种经典,这种胎教时听经典的孩子叫做“读经宝宝”,一出生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表现在不爱哭,好带,不怕生,喜欢探索,不容易生病,各种发育发展领先。

其次,闪字卡。这也是早教的一部分。曾经亲眼看到一个9个月大的孩子认识4000多个字。或许很多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然而并不是。只见孩子面前摆着一些字卡,你问孩子:“宝宝,哪个是某字?”她还不会说话,但是能指,百分百正确。

这种闪字卡的方法,我也在二宝身上试用了。其实她已经过了闪卡的最佳年龄,从两岁多才开始。但是效果仍然让人瞠目。因为她已经会说话,直接指着字说读音,无论多难的字,只要闪过足够的遍数,问她时,居,然,都,认,识!

更可喜的是,闪字卡直接带来另外一个好处,她对字很敏感。每次让我给她讲绘本时,都主动指着封面上的题目,让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她指我念。

同时,孩子的观察能力在这其中会发展比较快,因为她必须对比一些很容易混淆的字。比如“瓢”和“觚”这两个字之前她弄混过,后来特意把两个字放在一起说:“这个是瓢,这个是觚。”

有时候,我在她身边读论语,她也会凑过问:“‘国’在哪儿呢?我听见你刚才念国了。”指给她看后,她自己也会指着说一遍:“国。”然后又开始在书页上找她认识的字,一个个地点着读。我虽然有点儿不胜其烦,耽误我读书的进度啊,但看她这么兴致盎然,只好配合指给她看。

所以对于小小孩来说,闪字卡是一种很好的早教项目。

再次,孩子再大一些,闪字卡就不特别适合了,但因为年龄大了,懂事了,定力也慢慢形成一些了,就可以通过指读经典读书识字了。

无论是古诗还是四书五经,都可以作为读书教材。让孩子在点读的过程中,把读音和字形一一对应上。只要有多遍重复,孩子自然就识字。

因为不是孤立识字,而是在阅读中识字,孩子的阅读能力会越来越强。随着孩子读书兴趣越来越浓厚,还用发愁他的学习吗?

古诗,作为孩子的启蒙教材是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呢?

古诗大多数短小,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孩子都很喜欢有节奏感的东西,因为他从胎儿时就是听着妈妈的心跳声长大的。

更重要的是,古诗的画面感很强。每首诗,都是一副画,或者是几幅连环画。当孩子能慢慢把诗中的字与画面一一对应,那么他不仅认识了这些字,更理解了这些字,这就为后期阅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带孩子读古诗时,适当引导对于画面的观察与想象,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文字感受能力意义重大。

举个例子,有一次在带孩子读《滁州西涧》时,读到“上有黄鹂深树鸣”,我给出了两个画面,一个是一只黄鹂鸟在树上婉转歌唱,另一副画面则是一棵茂盛的大树。这时候大部分孩子都选择了第一幅图,为什么,太明显了,黄鹂在鸣叫啊。只有一两个孩子选择了第二幅图,说到原因是,孩子说的太精彩了:“因为是深,树,鸣。在树中,应该根本看不到,树一定很茂密。所以应该是第二幅。”有的孩子说:“不对啊,第二幅看不到鸟,你怎么知道鸟在叫啊?”选择第二幅的孩子回应说:“你可以根据诗歌想象啊!想象一下就能听到黄鹂的鸣叫声了。”

这个简单的比比看游戏,让孩子们体会到文字的魅力,感受到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是如此有趣。

古诗的背后还隐藏着很多历史故事。

比如杜甫的颠沛流离,那份忧国忧民的圣贤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什么他被称为诗圣?圣者,有才华又有德行。他固然有诗才,同时又兼具为国为民的情怀,所以才是“圣”。

在古诗中穿行,好像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步一样。走到哪一处,都是故事,看到哪一首都是风景。

在不知不觉中,孩子背熟了古诗,熟悉了历史,想要了解更多历史故事,知道更多历史人物,把好玩的历史书送到孩子的枕边,我们的诱导大计基本宣告成功。

公众号:读书巴学园

篇3:是谁让这些农村男孩输在起跑线上? 教师随笔

是谁让这些农村男孩输在起跑线上?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中  韩宗秀

自1987年走上教师岗位至今已经有28年的教育经历,说实话这么多年来我还从来没有发现过一个班存在这么多在语文学习上完全跟不上趟的学生,而且全都是男孩子。过去我一直以为在语文学习上不存在不能动笔的学生,就算数学、英语等学科学不好,语文一般都不会太差。2002年我离开这所农村初中调入区实验初中,2013年9月我再次回到这所我呆过多年的农村初中交流任教,这一年多的教学工作中有一件事让我非常头疼:班上二十多名男孩中竟然有十多名都不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甚至有五六个学生完全读不懂文章,不能动笔回答任何问题,这是我在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从来没有见过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主要出现在男孩身上,去年带的九(4)班如此,今年带的七(4)班依然是这样。不仅七(4)班如此,我们七年级其他几个班也大都这样。这些男孩要么完全不能动笔,最多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只能机械的抄写指定的内容;有些男孩子虽然上课发言非常积极,但是动笔写字的时候就前言不搭后语;绝大多数男孩的字写得都极不规范,不是像个小圈圈圈在一起,就是像一团麻搅成一团……而这一切现象在女孩身上很少出现。

回头想想2002年我离开这所农村初中之前也带过好几届学生,并没有出现过这么明显的男女生差异,按照常理现在每个家庭最多一到两个孩子,就算是农村的家长们也都是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农村初中的男孩和女孩之间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闲暇之余我总喜欢和同事们之间来探讨这个问题,想从中找出答案。

据同事们说,这样的男女生差异从好几年以前就存在啦。自从开始撤校并点,一个乡镇就只留下了一所小学,6岁的孩子就要在学校住读,他们每个星期只能周末回家一次,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中的爷爷奶奶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就算有的父母在身边,他们并不清楚小学一二年级的拼音和汉字学习对孩子今后学习的重要性,一般也是听之任之,孩子学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在学校里因为班级人数较多,老师也没有办法顾及到每个学生,女孩大多发育比男孩早,也比男孩更懂事,所以大多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学习任务。一般男孩比同龄女孩发育迟缓,对拼音、汉字的认知能力比女孩慢,如果没有人耐心的进行辅导,小学一二年级就让他们掉队啦。小学一年级的拼音学习和一二三年级的汉字学习是这些今后学习语文的关键,这些男孩一旦没有跟上队伍,他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上就没有办法跟上大部队,只能非常吃力的跟着同学们混日子。

看着这些男孩又让我想起我的儿子,记得他上小学一年级第一个月结束时语文只考了40多分,那一个月学习的声母和韵母他大多都不认识,更不懂得怎么拼读汉字。由于一开始就没有弄明白那几个字母怎么读怎么写,儿子对语文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经常是当天老师教的生字回家之后一个都不认识,更别说会写啦。为了帮助儿子记住那些字,小学一至三年级所有的汉字我都自制了生字卡片,每天晚上都要花一个多小时来教儿子认识当天的生字,每个周末还要在家里把学过的生字词再复习一遍。就算我这样用心辅导,儿子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语文成绩从来没有超过80分的。如果我不是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我不知道小学一二年级的拼音和汉字学习对于孩子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如果我没有及时发现儿子不认识拼音和汉字,如果我没有耐心一直坚持教儿子记住那些字……就算儿子天生智力并不差,对他后来的学习一定会很大影响,甚至可能像现在的这些男孩一样,只能跟着大部队混日子。

每天面对这样一群不知该如何面对的孩子,真的很为他们感到惋惜,内心里也很矛盾:每天抓着他们不放,逼着他们背几句诗,写几个字,看着那个样子实在可怜;如果完全放弃不去理睬他们,这些男孩恐怕只能成为二十一世界的新文盲啦。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我还是不愿意放弃这些孩子,但看着他们皱着眉头读上几个小时都不能背诵一首四句的诗歌,甚至有时候是一句完整的话都不能背出来,我就只能无可奈何的望着他们苦笑啦。

这些男孩子从表面上看起来并不是医学鉴定上的弱智儿童,真的不知道他们怎么就到了这种地步?我想造成这些农村男孩基础如此之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目前农村小学撤校并点,让6岁的孩子就进入学校住读是导致农村男孩子语文基础特别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大多数女孩的身理和心智发育都比男孩早,6岁上小学一年级大多数女孩有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上也基本能自理,而很多男孩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自理能力都跟不上,小学一年级就没有弄清楚几个拼音和汉字,后来的学习就只能跟着混日子啦。

第二个原因应该是在小学一二年级时老师们对懂事听话的女孩可能关注的多一些,而对那些顽皮还完全不懂事的男孩关注少一些;或者因为班级人数较多,那些行动迟缓或者顽皮好动的男孩子大多不能听明白老师的要求,也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久而久之这些男孩子就会越掉越远。

第三个原因应该就是家长对男孩的基础教育不够重视。现在一般是女孩子性格泼辣,做事主动,而男孩子遇事就退缩,不愿意承担责任,这可能与我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独生子女政策让那些生了男孩的家长从小对他们娇生惯养,而对女孩呢就比较放任自流,这就造成了现在的女孩个个是“女汉子”,男孩倒成了“弱西施”的现象。大多数农村家长并不清楚小学一二年级有多么重要,中国有句古话就说的是“男服学堂,女服嫁!”,家长们以为把自己的男孩送进了学堂就万事大吉啦,有些住的较远的孩子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家长忙着给孩子洗洗漱漱,哪里有时间去关注自家的孩子到底弄清楚那几个拼音和汉字没有,更不可能用什么生字卡片来教孩子认字;大多住在镇上的男孩情况要稍微好一些,就算书写习惯不好、学习习惯不好,但完全不能认字的人很少,毕竟这些孩子每天能生活在父母身边,父母多少对孩子的学习有些关注。

当然孩子本身也有一些问题,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成长需要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在他们还懵懂无知之时就已经被远远的扔在起跑线上,就算他们现在有了那份觉悟、有了想跟上来的想法,恐怕也只能是有心无力啦!

作为一个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面对这种现象除了尽心尽力不放弃那些孩子之外,别无他法。我想,这应该不是哪一所农村初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是哪一个农村家庭的教育出了问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很普遍的社会问题,需要所有的家长们、所有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们、还有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们都来关注这个问题,关心这些农村孩子,长此下去这些农村孩子虽然完成了十二年义务教育,但依然会是二十一世纪的新文盲,这样的文盲可能会越来越多!

2014年12月27日

韩宗秀

[是谁让这些农村男孩输在起跑线上? 教师随笔]

教育扶贫叙事

年度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稿

初中毕业班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稿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国旗下讲话稿

教育局长开学演讲稿

乡镇精准扶贫活动方案

教育局长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演说词

学生考纪考风心得体会800字

教育随笔:怎么做,才公平?

教育部部长岗位职责

农村专项招生非教育公平核心要义 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农村专项招生非教育公平核心要义 他们输在起跑线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农村专项招生非教育公平核心要义 他们输在起跑线上(推荐3篇)】相关文章:

考风考纪心得体会2022-11-30

促进教育公平心得体会总结2023-05-15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2023-04-16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2023-08-02

双减的利与弊作文2022-04-29

乡镇精准扶贫自评报告2023-08-25

学校招生办工作计划书2023-10-19

秋季学校工作计划书2022-10-05

学校工作计划书2024-01-13

关于脱贫攻坚帮扶心得体会2023-01-1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