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竹产画教学方案

时间:2022-11-24 07:56:1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妙趣横生竹产画教学方案(精选18篇)由网友“overthegrass”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妙趣横生竹产画教学方案,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妙趣横生竹产画教学方案

篇1:妙趣横生竹产画教学方案

妙趣横生竹产画教学方案

活动目标:锻炼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竹铲子、画纸、各色颜料、画笔等等。

活动过程:

1.先在画纸上把竹铲子的外形画好。

2.在纸铲匕画草稿。

让学生们看着这个形状产生联想,当然要注意,纸可以横着看,也可以竖着看,还可以倒着看,再时不时地把铲子拿出来比划比划,以提高积极性,尽快让孩子进入状态,提前达到兴奋点。

3.在竹铲上画画。

活动小结:

孩子们想象的部分东西如下:

船桨、扫把、漏斗、啤酒瓶、酒杯、手电筒、大炮、大象的鼻子、长颈鹿、蛇、毛笔、刷子、剑鱼、乒乓球拍、高尔夫球杆、老头乐、古代人的帽子、鸭子、拳头、埃菲尔铁塔、郁金香、扇子、梳子、电灯、鳄鱼的嘴巴等等。

这个课程的效果非常好,孩子们异常兴奋;家长也觉得画好后的东西非常漂亮,像工艺品;我们老师觉得把孩子的想象力提高了。

小班美术活动:花儿朵朵

设计意图: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也是菊花绽放的季节,幼儿园里种着许多美丽的菊花,这几天开得特别旺盛,每次带孩子们到园里散步时,孩子们都争着问我:“老师,这些是什么花呀?”其实我也只知道它们都是菊花,具体叫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是孩子们常常会被这些漂亮的花儿吸引,在那里留恋忘返,我想怎样能让孩子们更好的了解呢?于是我想到了手指点画,这是一种新的作画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不同的作画方式可以带来不同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感受不同的作画方式带来的乐趣。2、学习点画的作画方式,提高动手操作能力。3、能大胆随意点画,学习围绕花蕊点画花瓣。

活动准备:稀稠适当的各色水粉颜料,纸,抹布。

活动过程:

一、活动层次

第一层:学习单点画,即用手指一点,点画出花形。

第二层:在学会单点画的基础上学习用多点画的方式点画出花瓣。第三层:要求幼儿能注意颜色的变化,在一张画面中交替画单点和多点的花。

二、活动指导

1、导入①小朋友,刚才我们看了漂亮的花,有的花开了,有的还没有开,老师想了个办法把它们留下来,你们看!这跟我们平时画的一样吗?你们猜猜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把它留下来的?②教师引出:手指点画。③教师讲解手指点画的方法:伸出食指,喝点水,擦擦嘴巴,轻轻地在草丛中一按,一个漂亮的花骨朵就画好了。④请幼儿上前示范。⑤出示另一张图片,让幼儿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教师讲解如何画一朵盛开的花。⑥提出活动要求:想尝试手指点画的小朋友请去橘色月亮美工区,请颜色宝宝帮忙,其它月亮宝宝家里都有许多好玩的,小朋友去玩的时候一定要爱惜月亮宝宝家里的玩具,不争也不抢,玩好后哪里拿就要放回到哪里去。

2、幼儿自主活动①重点指导:美工区(花儿朵朵)教师关注幼儿参与情况,鼓励能力弱的幼儿大胆点画,引导能力强的幼儿点画盛开的花朵,并对画得好的`幼儿及时进行表扬,提高幼儿的积极性。②鼓励幼儿选择不同的颜色进行点画。 ③ 提醒幼儿注意卫生。 ④ 鼓励幼儿之间会用短句进行交流。

3、一般指导:其他区①教师环顾全体区角,了解每个区幼儿的活动情况。②教师以角色身份关注幼儿活动状态,进行常规遵守、收拾等方面的提醒,以及积极性、专注性等方面的肯定,促进幼儿体验活动成功感,提高参与的有序性。③关注个别特殊幼儿,引导其积极地参与活动,协助解决遇到的困难。

4、交流分享①展示美工区花儿朵朵作品进行交流分享:你画的是什么?有哪些好看的颜色?你喜欢手指点画吗?②其他区域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玩得怎么样?③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简单小结,并提出下次游戏要求。

5、收拾整理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收拾操作材料,知道哪里拿放回到哪里。

反思: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活动不仅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发现了不同的作画方式所带来的无限乐趣,小手指体现大本领,花骨朵、盛开的花都能用一个小小的手指点画出来,小朋友们可开心啦!画了一朵又一朵,都争着要我看他们的作品。只是有的小朋友在能力方面较弱,因此都只画了一个个的花骨朵,于是我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画盛开的花,通过教与孩子们自己尝试后,大部分的孩子已能较完整地画出一朵盛开的花来,所以本次活动也还是比较成功的。而其他区域中的孩子们也都玩得较开心。

篇2:《画》教学方案

《画》教学方案

《画》这篇课文中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语的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根据刚入学的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首谜语诗,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谜语诗。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展示山水画,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图画,然后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进行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这样,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像,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像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引导分析。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句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见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句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句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引导学生猜出谜底: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朗诵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课间玩谜语竞猜游戏。

篇3:画鸡教学方案

画鸡教学方案

教材分析:

《画鸡》是明代著名画家唐寅为表达自己对鸡的喜爱与赞美,写的一首咏物诗,语言浅显易懂。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鸡并不陌生,对于写鸡的古诗,学生乐于学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鸡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品读诗,理解意,感悟情。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动物的古诗。

教学过程:

导学:

1、小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动物,你们猜是什么?(出示谜语,打动物名字。)

红冠子,白外衣,

每天早上喔喔啼,

它叫人们早早起。

(大公鸡)

2、你见过大公鸡吗?什么样子?你们喜欢它吗?

3、我国明代杰出的大画家大诗人唐寅,他也喜欢大公鸡,为它画了一幅画,还为它写了一首诗,名字叫《画鸡》(板书课题)。

4、(大屏幕出示大公鸡的图片)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图,你看到什么?(从感官上感受大公鸡的美。)

2、图上的大公鸡真美丽,诗中的大公鸡更美你们想读吗?

自学:

1、出示自学要求:

(1)根据屏幕上的停顿提示,自由读诗歌,要求读通、读正确。 画鸡

(明)唐寅

头上/ 红冠/ 不用裁,

满身/ 雪白/ 走将来。

平生/ 不敢/ 轻言语,

一叫/ 千门/ 万户开。

(2)注意红色的字的读音,把它们多读几遍。

2、自读诗歌。

共学:

一、读诗,整体感悟。

1、指名读。学生互相评价。

2、教读。

3、读给同桌听。

4、齐读诗歌。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听,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诗句,感受唐寅对公鸡的喜爱。

二、品读诗,感悟情。

1、出示前两句。

(1)指名读前两句诗。思考:读了第一句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回答。 板书(红冠)。看到红冠你想到了什么?观察鸡冠花图片,对比,感受公鸡的美丽。

(3)第二句诗人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雪白)。你能描述一下“雪白”吗?

( 4 )像“红冠”里的'“红”和“雪白”这样的词语就是表示颜色的词语,你还能说说这样的词语吗?

(4)师:大公鸡头上长着红红的冠子,满身羽毛像雪一样的白,它正向我们走来,我们一起来夸夸它。这真是一只( )大公鸡。来,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第一句吧。(读出公鸡的美丽。)

过渡:公鸡不仅有红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非常漂亮,而且它还会叫。

(1)谁知道公鸡怎样叫?(模仿)

(2)公鸡什么时候才叫?公鸡一叫就怎么样呢?平时公鸡乱叫吗?所以诗人说——

2、出示后两句

(1)朗读后两句。

(2)公鸡叫,人们就知道天怎么了?就把门怎么了?

(3)大家知道农民伯伯很勤快,但公鸡比农民伯伯起得早,你们想想这是一只怎样的公鸡?

(引导学生体会公鸡的可爱、勤快。板书:勤快)

(4)指导朗读后两句。(读出勤快)

过渡:小朋友,我们感受公鸡的美丽、勤快,诗歌的优美,那是谁为我们画鸡?谁为我们写诗?

3、介绍唐寅。

三、创设平台,自我展现。

1、四人一小组朗诵诗歌,边读边配上动作。

2、上台展示。

四、拓展积累。

1、唐伯虎把这只大公鸡画得这么漂亮,古诗写得这么美,那你还搜集到哪些描写动物的古诗呢?指名回答。(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师展示收集的写动物的诗,集体朗读。

五、总结全文。

1、你喜欢大公鸡吗?你想怎样夸夸这只大公鸡?

2、再读古诗,表达对公鸡喜爱之情。

板书:

画 鸡

红冠

美丽

雪白

叫、勤快

篇4:《画家乡》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原”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教师的指导下,画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写字。

【课前准备】

课前了解自己的家乡,搜集资料。

篇5:《竹颂》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阅读这篇抒情散文,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

篇6:《竹颂》的教学方案

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贵有志,竹贵有节”。挺拔的翠竹,有着宽容大度的胸怀,有着令人臣服的谦逊气度,它立身千岩万壑,笑对风雨雷电,为人间输爽送绿,这是多么无私的品质!今天我们学习《竹颂》,更深入的感受竹的精神内涵。

二、自主学习:

1.读标注音: 劲(jìng)竹 僵(jiāng)石 坚贞(zhēn) 攀附(pān) 不朽(xiǔ)摇曳(yè)

吞没(mò) 郁郁(yù)葱葱(cōng) 尘埃(āi ) 潜藏(qián) 千仞(rèn)

2.解词:

a) 凌云:在空中,升高,登上。

b) 攀附:跟地位高的`人拉关系。

c) 积习:经过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

d) 郁郁葱葱:(草木)繁盛。

三、合作学习: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1、2段,.写作者对劲竹的热爱。

第 3 段,写劲竹的奉献精神。

第 4 段,写劲竹给人带来的精神慰藉。

2、感知文章主题:本文描绘竹子外形、生长、气节等方面,突出他的坚毅顽强、纯洁朴素、虚心有节、无私奉献的精神。

3、重点分析竹的精神:如板书

四、探究学习:

1、文中写桃花,紫罗兰,牡丹等花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与竹对比,突出了劲竹如同苍松一般抗击风雪,并在酷热的夏天里,给人送去绿色和凉意,写出了劲竹的奉献精神。)

2、找出表现竹子抗击恶劣环境的顽强精神的句子:(明确:在命运的风暴中,你轰响着翻卷碧波,击打着汹涌的云海。你全身闪耀着电光,你的吼声吞没了雷声。为了给人间以春天的绿色,寒霜冰雪里你更加郁郁葱葱。)

3、本文中用“你”称呼劲竹,读一读,体会作者需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明确:“你”是拟人化的称呼。作者表面赞“竹”,实际赞美具有高风亮节的人)

五、回顾反思:

1、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通过对《墨竹图题诗》和《竹颂》的学习,谈谈对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外形——坚毅顽强

生长——纯洁朴素

气节——虚心有节

态度——无私奉献

篇7:线条想象画教学方案

线条想象画教学方案

大班美术教案

概要:

1.借助用不同的乐器声音去表现不同线条的特点;

2.幼儿依据对线条的理解,在绘画时将它表现出来,训练了运笔的能力,美术教案-线条。

关键词:线条想象画。

情况分析:

针对幼儿作画时画面内容比较单一的情况,我设计了线条想象画,以此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和创作,锻炼他们的表现能力。

一、教学名称:美术《线条想象画》

二、教学目的:

1.要求幼儿知道什么是线条想象画;

2.要求幼儿正确说出四边种线条的名称,并知道各种线条所表示的意义;

3.让幼儿想象构思随意画出来的乱线,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想象力;

4.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绪。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线条想像画,根据各种线条所表示的意义听音乐用线条作画

难点:根据自己的线条想象构思,使它变成一个或多个物体的的形象

四、教学准备:

录相带、录相机、投影机、幻灯片、录音机、磁带、龙头饰一个,纸、笔、油画棒若干,各种小乐器,四个线条娃娃,两幅幻灯范画。

五、教学过程:

(1)看录相引出舞龙灯,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老师让小朋友看一段非常好看的录相,请看吧!”幼儿看过录相后,引导幼儿说出录相里人们舞龙,老师讲一些关于舞龙方面的知识,然后带领幼儿根据录相也来舞龙,幼儿教案《美术教案-线条》。

(2)线条娃娃舞龙灯,教师示范强调

“刚才,小朋友舞龙灯时无意中已经走成了许多美丽的线条,你们想认识他们吗?”

(1)利用不同小乐器的声音引出四位线条娃娃,使幼儿知道各种线条的名称及所代表的意义。例如:听到大鼓的声音,折线娃娃走出来,表示折线和鼓声一样粗壮有力。听到小铃声的声音波浪线,娃娃走出来,表示波浪线和铃声一样优美、婉转。

(2)利用线条娃娃也想和小朋友舞龙的.形式引出教师听音乐示范讲解,并强调:a 线条娃娃舞龙的时候,要不断地改变它的位置和方向,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动;b线条不允许断;c根据音乐的不同用不同的线条作画。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想象

1.引导幼儿看一看,想一想,线条娃娃舞龙走的路线,看它能变出一个什么有趣的图案,并用完整的语言讲出来。

2.老师总结:象这幅画一样,由各种线条组成并且又经过小朋友的想象,把它变成许多种有趣的图案,这样的画叫做线和条想象画,明确线条想象画的定义。

3.引导幼儿欣赏两幅线条想象画,从而总结出线条想象画有的可以从整体来想象,有的可以从其中一部分来想象。

(4)幼儿进行线条想象画的创作活动

1.幼儿听音乐作画,要求幼儿根据音乐的变化而运用各种线条来作画。

2.幼儿绘画涂颜色。

(5)评讲作品,游戏结束

1.老师自评

2.幼儿自评

3.幼儿互评

4.和四位线条娃娃一起舞龙出教室。

评析:

本节课改变了以往美术课中单纯画画、呆板的教学形式,而是采用了有绘画、游戏、音乐、动手操作有机相结合的手段,培养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绪,发展了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和创作,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美术教案-线条

篇8:果壳添画教学方案

果壳添画教学方案

活动目标

感受果壳制作的乐趣

能根据果壳的不同外形特征展开想象并进行动植物造型

能大胆添画有关形象,丰富画面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能利用各种果壳进行大胆地造型感受果壳制作的乐趣

难点:画面内容丰富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各种果壳,知道有关动植物的外型特征

物质准备:各种果壳、辅助用品、较厚实的废纸(做底板)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出示各种果壳,提问:这种果壳的外形像什么?有什么用?

二、教师演示

教师示范2―3种果壳造型,做出有趣的图画,激发幼儿兴趣。

三、制作要求

1.用棉签蘸白胶进行粘贴,用完后把棉签放到指定处;

2.用水彩笔进行添画;

3.大胆想出各种造型。

四、幼儿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丰富画面。

五、参观欣赏

展示幼儿作品,互相参观评价,说说哪些造型又好看又有趣,哪些作品画面最丰富。

延伸活动

在美工区投放各种果壳,供幼儿自选活动时使用。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开展本次活动主要是为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学习利用自然物制作工艺品。大班幼儿的想象力较为丰富,而造型美观、立体感强的果壳能激发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启迪他们的'智慧。活动开始先向幼儿展示各种果壳,启发幼儿进行大胆的想象,再观看果壳组合成的图画,引起幼儿操作的兴趣,而且也能让幼儿自然、愉快地了解自然物的有用之处。接着让幼儿动手操作,利用果壳进行贴画,在做做玩玩时进一步感受其中的乐趣。

二、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让幼儿感到又新鲜又好奇,一开始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操作中,全体幼儿积极投入,把各种果壳组合成形态各异的蚂蚁、小兔、乌龟、蘑菇、花朵、葡萄……,充分享受到了自然物制作的乐趣。幼儿对本次活动相当喜欢,久久不肯停止操作,因此活动结束后,仍在美工区进行着果壳添画活动。

篇9:一幅难忘的画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 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感受老大爷美好的心灵。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学习第1段,引入新课

1. 展示教学挂图,图文结合,观赏图中风景,感受这幅画的简单和朴素。

2. 这样一幅简单的画,放在“我”习作的`首页,让“我”永久难忘,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板书:一幅难忘的画。

二、学习2~10段,揭示文章主题

1. 赏析“美丽的风景”。

(1)用笔勾画出描写“美丽风景”的句子。

(2)利用教学挂图帮助学生理解“连绵”、“清澈”、“粼粼”等词语的意思。

(3)同桌互读,相互交流。

(4)自由品读,并想象画面。

2. 感悟“老大爷美好的心灵”。

小组讨论学习,用笔勾画出相关句子并读一读。

(1)小木船有怎样的变化?

(2)从小木船的变化,可以看出老大爷是个怎样的人?

“水波散开”、“准确无误”看出老大爷技艺高超。

“居然划回来了”、“别急,我等着”、“划着小木船走了”可以看出老大爷真诚善良的心灵。

(3)“我”的心情有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心情。

(4)讨论:“风景是美啊,可是最美的还不是风景。”那最美的是什么呢?

三、听配乐录音CD,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最难忘的一件事或一件物。

板书设计参考:

老大爷:划走 划回 划走

(水波散开) (准确无误) (笑了笑)

我 :急哭 感到高兴

参考资料

☆写生:直接以实物为对象进行绘画。如:人体写生、风景写生等。

☆做平凡小事,塑美好心灵。

每年的3月5日是纪念毛泽东同志为雷锋同志题词的日子,算起来雷锋离开我们已经40多年了,可谁也没有、也不能忘记他,尽管关于他的记忆和理解,一千个人有一千个雷锋的样子。

40多年来,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观念日益更新,但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作为雷锋精神的本质—爱与奉献—并不会失宠,这是因为它是全人类共有的美好品质,它还原了人类社会长期奋斗过程中的一种必需的伦理准则。

篇10:有趣的石头画的教学方案

有趣的石头画的教学方案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颜料或各种辅助材料来装饰石头,体验在石头上做画的乐趣。

2、能大胆的进行石头的组合,创造出新颖的形象。

3、尝试用装饰好的石头造型来创编故事,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小石头(已洗净凉干并分类)

2、油画棒、棉签、橡皮泥、各色纸、毛线、假花、双面胶、吸管、稻草、瓶盖、牙签、皱纹纸等。

3、各组一块抹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动画片形象引入,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问题:

1、他们是什么做的呀?

2、你们觉得这块小石头象什么吗?

3、**和**有什么不一样的呀?

(二)教师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想想石头象什么?

要求:

1、每个小朋友去挑选一块自己最喜欢的石头,玩玩、说说、想想它的形状象什么,可以变成什么?

2、和同伴说说你的石头可以变成什么?为什么?

3、如果将石头组合起来,你觉得它又象什么?

(三)教师介绍制作方法,引导幼儿先在纸盒内组合石头,然后对石头进行装饰,再用双面胶将石头固定在纸盒上,最后对纸盒进行装饰,完成作品。

(四)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要求:

1、小朋友要先想好要把你的小石头变成什么。

2、要用上各种好看的颜色。

3、在装饰纸盒的时候要先想好,你要如何装饰才能编出一个好听的故事来。

(五)幼儿创作石头画,教师指导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大胆想象,能利用各种石头进行组合,创作出各种造型。鼓励幼儿大胆选择各种辅助材料及工具。

(六)创编故事

教师组织先完成作品的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石头来创编故事。

课后反思:

(一)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 石头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物,本次活动的生成也是来源于孩子的一次偶然发现,可以说该活动是生成于孩子的兴趣。众所周知,我们泉州是盛产石头的地方,是石头的“故乡”。孩子们家中都有一两件石头工艺品,石头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常见,十分熟悉的。这就符合了新纲要中所提到的“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教育活动要生活化”的精神。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都体验到了进行石头画创作的乐趣,大多数孩子的作品能够不受老师范例的影响,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并能大胆、合理的运用各种辅助材料。可以说孩子们还是较好的达到了我预定的活动目标。除此之外,我觉得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教育价值的取向还是比较确定的,这节美工活动的教育取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技能方面来看,我主要是发挥想象里,能够通过石头的组合来表现事物,在这基础上,在利用各种辅助材料来完善整个石头画;二是从生活化的纲要精神来看,具体的就是我上述的内容。

(二)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及提出新的设想 在这次活动中,经过过后的反思,我认为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老师在向幼儿介绍制作方法的时候,有的孩子却是在张望着他刚刚在摆弄的石头。课后我在思考,如果我把介绍制作方法这个环节提前到前面,过后在让幼儿去操作石头,这样是否比较能够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在幼儿操作完材料后,再来听老师的讲解,这时候,太多数的孩子的注意力都被石头给吸引了,而非在老师的语言上了。

2、由于老师材料摆放的位置不合理,造成了幼儿操作的不便。这个问题在于我课前准备活动时没有考虑周到,没能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材料的摆放。以前我的观念是上好一节课就是在你组织的时候孩子们能够按照你的思路走,能够较好的达到你预定的目标,可是不然,一次好的活动,除了活动中老师的指导要到位,能够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达到你预定的目标外,老师课前的准备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准备既包括知识方面的准备,也包括老师材料的摆放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是否便于幼儿操作等等。

3、刚开始的引入过于繁琐,导致了在后面介绍制作方法,特别是用双面胶将石头粘在鞋盒这个重点没能与孩子交代清楚,导致后面孩子们在操作的时候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我想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除了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外,还能具备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果把你的语言,把你要表达的意思让幼儿听明白,这是当前我的困惑,我想也是我们几个新老师的困惑。今后,我想自己除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外,关键的就是要找到一条正确的与幼儿交谈,交流的“路”,让孩子能够“听”得懂你所要表达的意思,打破孩子与我之间的那堵墙。

4、教师的范例过小,不利于幼儿的观察。我的范例在这次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没能很好的体现,由于范例过小,就造成了幼儿观察的不便。本来范例在这个活动中是起到一种示范并协助老师讲解方法的作用,可是过想细想,我本未能很好的来体现范例的这一特征,范例在活动中就象走场一样,并无其他用处了。

(三)幼儿的创新之处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有许多创新之处。如,腾祥小朋友用石头组合了一个小人,最后用稻草给小人弄了一头美丽的“头发”;予晴小朋友用吸管为她不倒翁的气球制作了一条绳子,并且懂得用吸管的折叠来体现绳子的动态。另外,也有许多孩子对石头外型观察的十分仔细,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来创作,很多孩子的作品都让我们刮目相看。 总之,作为一名刚刚毕业工作一年的年轻教师来说,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还要跟老教师好好学习,多看相关方面的资讯,多了解有关幼教界的信息,以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业务水平。除了这些之外,我们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这样才能做到从孩子出发,了解孩子,贴近孩子。

篇11:手的想象画教学方案

手的想象画教学方案

活动目标:

1能充分展开想象,给手掌随意添画;

2学会与同伴合作完成作业,体会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人手一张白纸、油画棒、范画等

活动过程:

一 说说手的.用途

1每个人都有一双手,请说说它的作用;

2假如现在要给手添加一样东西,让它变成另外一个物体。你打算添什么?

二给手添物

1,鼓励、赞同幼儿的大胆想象,同时分享老师的想象画(欣赏范画);

2,鼓励幼儿发现教师范画的做画方式:两人合作,鼓励幼儿将画尽量画地丰富,同时学着与同伴合作绘画;

3,注意范画中颜料的选用,提醒幼儿在上色时用上渐变色;

4,幼儿随意想象绘画,鼓励幼儿尽量将手‘添绘’得丰富;

三欣赏手的想象画

1,找出典型的手掌想象画,对作者的充分想象表示赞同

2,引导孩子欣赏别人的作品,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

延伸活动:

‘有趣的手影游戏’

篇12:扇面画的美术教学方案

关于扇面画的美术教学方案

课题:扇面画

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本课以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精华的团扇为学习内容,进行欣赏、评述、设计等活动。教材呈现了扇面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题材的团扇欣赏。

课时2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各种扇子的欣赏,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不同的扇面形式。

2、技能:尝试运用山水或花鸟画技法作扇面绘制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扇面作画的特点及步骤。

3、情感:通过学习、欣赏,了解我国丰富的扇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验扇子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第一课时:通过各种扇子的欣赏,走近祖国传统扇文化,了解并掌握扇面的各种不同形式。

第二课时:扇面的构图与布局。

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了解扇面画的装饰作用,体会扇面画之美

第二课时:用水墨技法绘制扇面,注意扇面的构图与布局,题字的方式,要注意利用扇面纸质和宣纸吸水性不一样的特点。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不同种类的扇子范作、空白扇面。国画颜料、宣纸、毛笔、调色盘、较硬的白纸、扇架。

学具准备课前收集各种各样的扇子。笔墨纸砚、国画颜料、裁纸刀、剪刀等工具。(可带造型各异的白坯扇)

课件内容1.谜语2常见的扇面外形3、四幅古代山水、花鸟扇面画。

4.欣赏多幅扇面画作品5.扇子博览会6.时尚的扇面画

教学评价1、能否体会扇面画的装饰作用,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

2、能否根据所选扇面的形状合理的进行构图。

3、能否积极参与自评与互评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绕口令,咱们来一个比赛,看谁读得最顺畅。

课件1出示绕口令:“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

学生在小组间内展开读绕口令比赛。

这段绕口令实际上是个谜语,你知道它说的是什么吗?(扇子)

虽然空调、电扇早已面世,可是扇子因其经济实用、小巧玲珑、携带方便,更因扇文化的历史悠久及扇面画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人们所喜爱。

咱们今天就一起来体会扇面画的魅力。(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绕口令和谜语是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通过绕口令比赛和猜谜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内容——扇面画。

活动二:

1、交流讨论,了解扇子种类。

同学们,请将你自己带来的扇子拿出来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扇子的形状、材质、画面有什么不同。

每组选一位代表代前面来介绍。

(课件2出示常见的扇面外形)我们常见的扇子有这么三种形状:

(1)折叠扇面形

(2)圆扇面形

(3)鹅毛扇面形

总结: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后来的扇子取材广泛,有竹、木、纸、草编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扇子多样的外形与材质。

2.听故事,了解扇面画的装饰作用。

(出示空白的和绘画的扇面)同学们,这两把扇子的大小、形状、材质完全一样,扇出的风也一样凉爽。如果要你选择,会要哪一把?为什么?

中国古代的文人、艺术家也喜欢在扇面上画画、写字,即用来美化、装饰,又可抒发自己的情感。有一个故事还与扇文化有关呢,现在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题扇桥》的故事:

传说在王羲之家门前东边有条小河,河上有座石头砌的拱形小桥。这一天,天气很热。王羲之经过这座桥回家,看见有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抱着一大包扇子在桥上叫卖。走近一看,是一大包制作粗糙质量低下的纸扇。虽然便宜,但没人买。老婆婆站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满脸是汗,愁眉苦脸地叫着:“要扇子吗?买扇子吗?”王羲之见了很同情,问道:“老婆婆,你这扇子卖几文钱一把呀?”老婆婆说道:“三十文,少两文也卖给你。”王羲之听了,向旁边店家借来一支笔,就站在桥头,把扇子一把一把都题上字,说道:“老婆婆,这题上字的扇子,要八十文一把,少了你不要卖。”哪晓得这时桥上已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大家一看王羲之题字的扇子,人人争着要,一下就卖光了。

请问:为什么没有王羲之题字的扇子卖不出,而被王羲之题过字的扇子出高价都有人买呢?(说明扇面被赋予一定的艺术字迹或画面,就具有了一定的艺术收藏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听故事,了解扇面画的装饰作用。

3.通过欣赏体会扇面画之美。

不少的艺术家也在扇面上落下了精彩的一笔,咱们现在就来欣赏一下大师画的扇面作品。

课件3展示四幅古代山水、花鸟扇面画。

引导学生从扇面画的作者、内容、造型、色彩、风格、构图特点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根据不同的扇面画可以有所侧重。教师鼓励学生,并与学生交流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课件,引导学生注意扇面的构图与布局。

活动三:

今天欣赏了这么多的扇面画,你想不想自己设计一把扇子?你想设计一把什么形状的,用什么材料来做?准备在扇子上画什么?(讨论汇报)

这节课我们先来完成扇子的制作,可将宣纸或图画纸裁成各种扇面形状,并简单的装饰一下边框。下节课我们来画扇面画。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白胚扇的制作。提醒学生下节课带国画工具。

第二课时

活动一:

1.展示完成的形状各异的白胚扇。

这节课我们也来学学王羲之在扇面上作画,让我们的扇子也充满艺术气息。

2.教师示范、指导。

(1)根据扇面形状构图构思、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山水或花鸟水墨画。

比如咱们学过画金鱼,老师就以金鱼为创作主题。

在不同形状的扇面上,需要不同的构图。比如老师今天选择的是折扇,(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在构图上应该注意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

提出建议:折扇一般由左右两条直线和上下两条弧线组成四边。在扇面上绘画要考虑扇面的形状,画景物时可先在扇面上画出浅浅的水平线,以免景物随扇子弧线歪斜。但在特殊情况下,画的景物随弧线弯曲也别有风味。

(2).示范在扇面上作画:

今天咱们都在提前准备好的白坯扇上作画,需要利用扇面纸质和宣纸吸水不一样的特点。如果想表现出国画中洇开的效果,笔中的水分可适当多一点。(教师示范画金鱼,在用墨用色上,加以讲解)

(3)在扇面上题字方式:通常在作画完毕之后要提上诗文或画名、作者的姓名,再加盖印章。题字分横竖题两种:竖题依斜线斜写;横题则依弧线曲行。

设计意图:通过示范解决“用水墨技法绘制扇面,注意扇面的构图与布局,题字的方式,要注意利用扇面纸质和宣纸吸水性不一样的特点。”的教学难点。

活动二:

运用水墨形式创作扇面画,不要将画面安排得太满,有时适度的'空白也会产生丰富的效果。

看课件4,欣赏多幅扇面画作品。并请学生点评这些作品的精彩之处。

欣赏了这么多扇面画,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扇面好吗?

作业要求:

在上节课做好的白胚扇上,尝试用国画中的山水或花鸟形式画扇面画。

教师着重指导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注意扇面的构图与布局,题字的方式,要注意利用扇面纸质和宣纸吸水性不一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欣赏作品能让学生学有所悟,自己动手作画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活动三:

现在大家都画好了扇面画,但是我们的扇子还不能使用,想一个办法让我们的作品具有实用性。各小组讨论,也可以尝试一下,怎样让不同形状的扇子“动”起来。

小组汇报。

教师总结:

扇形的画面可以采用反复折纸的方式来做成扇子。(请一位同学做简单示范)

团扇、其它形状的画面可以采用背后贴卡纸,中层插入冰糕棒的方法做成实用的扇子。

既然找到了方法,大家赶快动手做吧。做好的扇子请按不同的形状放到老师给大家准备好的扇子架上,让我们来开个“扇子博览会”吧!(课件5)

学生完成扇子的制作。

活动四:

我们的“扇子博览会”还真吸引了不少收藏爱好者呢。现在请每组评出你们认为最棒的作品放到这个“拍卖台”上,请小作者来为自己的作品作一下“广告”,也就是说说自己的作品好在哪儿。作为主办者,我发给每位同学三张代币券,在听完介绍后,你希望收藏谁的作品,就将代币券放在这件作品前面。

1.各组推选出的学生以做“广告”的形式进行自评。

2.其他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作品投代币券。

3.评出得到代币券最多的作品。并请两位同学说说自己为什么选择收藏这把扇子。

4.师评:选择一把在小组内就落选的扇子,为它提出修改建议。

拓展:今天我们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出了这么多漂亮的扇子,为我国的“扇子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设计元素。近年来也有许多的设计师将一些时尚的元素带入了扇子的设计中。(课件6展示)

在即将毕业之际,让我们把亲手做成的扇子当成友谊的见证物,在同学间互相赠送留作纪念吧!(学生互相赠送)

篇13:《儿歌变画》的教学方案

《儿歌变画》的教学方案

一、学情分析

儿歌内容浅显,语言简练,描写的都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过的,见过的,学生们一定很喜欢,但儿歌中也有一些如动物的形象在绘画的过程中有一定难度,教学中要加强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排除“障碍”。

二、教材分析

儿歌伴随着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孩子们的世界里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儿歌,比如拔萝卜、小白兔等等,如果能给这些儿歌配上图画,孩子们的童年就会永远的留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把儿歌变成画的创作方法,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儿歌,抓住儿歌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变成有意思的画面,进行形象化的再创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说一说、看一看、试一试,把自己喜欢的儿歌变成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造美的激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儿歌的前提下,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将儿歌的意思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创作的画符合儿歌的意境。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学生准备:画纸、水彩笔。

六、课时:1课时(40分钟)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学过或背过儿歌,你能不能给大家朗诵一首?(学生朗诵儿歌)

师:儿歌是我们孩子的艺术品,它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遐想,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就是吧儿歌变成画。这堂课,就让我们根据自己对儿歌、童话的感受,创造美丽的画面吧!

板书课题:儿歌变画

(二)、探索新知

1、分析为儿歌配画的形式特点:赏析课本意图,使学生了解儿歌配画的形式特点。例如:课本中《拔萝卜》是一篇叙述小朋友集体拔萝卜的配画,画面创作大胆,具有丰富的想像力,为大家增添和展示了奇妙的意境和幻想世界。

(1)课件上出示《咏鹅》、《大公鸡》、《小白兔》等儿歌变画的作品启发学生的思维。

(2)出示教师范画一张让同学们欣赏并从中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三)、课堂实践

为儿歌配画采用的手法多样,可以采用水粉、水彩绘画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线描的方法来完成。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儿歌

(1)选好儿歌: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儿歌。

(2)构思:在理解领会儿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构思,可以选取某一情节、某一场面来设计。

(3)构图:按儿歌的主要内容把画面设计出来,合理安排画面内容,做到主题突出,主次分明,如果是儿歌配画,在画面中还可以设计出文字的位置。 注意事项:

(1)考虑到学生绘画水平差距较大,预备两首儿歌并板书主体部分作示范。

(2)作画过程中加强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启发学生采用合适的手法表现创意。

(四)、作业讲评

请同学们说出喜欢哪一幅作品?说出喜欢的原因(本环节达到学生自评,互相学习的效果)。

八、教学反思

篇14: 《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教学反思

《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散文之部的一篇内容丰富,且有一定难度的作品。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加强学生课前预习,设计好学案。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有效的方法。于是在我在预习学案中让学生首先明白了“胸有成竹”的故事与成语的含义,这就给课堂导学提供了一个捷径。因为,本文虽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但与传统的纪念性散文的写法有所不同,第一段主要是议论为主,这样就给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造成了困难。

有了预习学案中的故事和文学常识的积累,导学案就能够很快直奔主题,进行合作性学习。让学生很快理解第一段议论实际上是评价画家在绘画理论上的`贡献,进入了纪念性文章歌颂评价人物一生主要功绩的主题,突破了重点。那第二段的内容就不难理解了,可以说是主要写画家其他方面的事迹,主要从为人,为画,为官来进一来歌颂,表现失去表兄的悲痛心情,表达深深地缅怀、追忆、悼念之情,体现了表兄弟之间的深挚友谊和密切关系。

教学设计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阅读能力为宗旨,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读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也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课文人物形象。

重视了学生的情感参与。这是表兄已去世几个月了,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oY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的优秀悼念文章,这篇悼念散文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体现了作者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散文特点。理解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就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目标:做任何事都要胸有成竹。也就是说在作任何一件事前,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反复实践,不断探索,“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解决这个目标并不是难,那是因为第一部分学生对画家的精神画家的理论与思想都有了明确的理解,因此对事理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篇15: 《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教学反思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oY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到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才能与己有益。

篇16:《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除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外,学生理解其内容也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第一段的绘画理论。鉴于绘画理论并非语文课探究的主体,所以从简处理。这节课采用了以小组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发挥其各自的知识特长,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启迪智慧,以便使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探究人物个性,把握文章情感,体会文章散而不乱、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掌握“蹑、遗、妄、实、少、斫、与”等重点实词和“诸、然、所以”等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2.了解文与可的为人以及他与苏轼之间深厚情感。

3.感受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二  师生合作,研读文章第三段

1.学生齐读第三段。

2.师生共同疏通句意。

强调“没、曝、废、载、畴昔、见”等重点实词的释义。

3.品味苏轼和文与可的情感。

苏轼与文与可感情如何?(亲厚)

三  小组合作,研读文章第二段

1.请学生读第二段。

2.小组合作,研读第二段。

(1)疏通字词,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式。

特殊句式: ①初不自贵重  ②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重点字词:蹑、诸、以为、口实、遗、拟、妄、实、寻、许、辩、发

(2)合作探究本段写了苏轼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每件事所反映的文与可的特点及其与苏轼关系。

三件事。

第一件:文与可 “淡泊”“率性”“狂放”“洒脱”,两人是关系很好的朋友。

第二件:文与可 “温和”“厚道”“风趣”,两人不是一般朋友,而是亲密的挚友。

第三件:文与可是个清廉的太守,两人是心有灵犀的知己。

(3)探究第二段与第三段的关系。

明确:欢乐之事和苏轼最后的失声痛哭进行对比,以乐衬哀,倍增其哀。

3.小结本段内容。

四  研读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小组合作,疏通句意。

特殊句式:庖丁,解牛者也

重点字词:蜩腹蛇k、乃、熟、振、少、所以、然、平居、斫、与、斯

3.师生合作,研读第一段。

(1)朗读第一层,探讨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关系,理解“胸有成竹”的绘画技法。

(2)朗读第二层,探讨苏轼对此绘画技法的认识和体悟。

(3)朗读第三层,探讨苏子由对文与可的评价。

4.小结本段内容。

五  课堂小结

归纳情感线索,引领学生体会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厚情感,感受苏轼文章“信笔挥洒,姿态横生”和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六  随堂小测

七  布置作业

课下诵读文章两遍,巩固文言知识,体会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厚情感。

附板书

敬佩     师生       高超

淡泊

亲厚     知己       厚道

(挚友朋友)    清廉

痛哭

篇17:《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难点: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二、题解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oY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的音

与可以书遗余(     )    近语士大夫(      )   萃(     ) 寒梢(     )

笔砚(     )  斤斧何曾赦箨龙(     )       喷饭(     )

畴昔(     )

四、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3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1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2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oY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  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五、知识积累

(1)、重点掌握词语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2、投诸地而骂

3、以为口实

4、而读书者与之

5、余因而实之

6、月落庭空影许长

7、近语士大夫

8、因以所画《oY谷偃竹》遗予

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2)、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与可没与陈州

2、少纵即逝矣

3、初不自贵重

4、月落庭空影许长

5、废卷而哭失声

6、吾将以为袜

7、发函得诗

8、而读书者与之

9、以书遗余曰

(3)词类活用现象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2、余因而实之

3、与可厌之

4、自蜩腹蛇k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5、初不自贵重

(4)虚词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余为徐州

4、而予以为有道者

5、吾将以为袜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乃见其所欲画者

1、乃见其所欲画者

2、岂独得其意

3、而予亦悔其随之

4、以追其所见

5、其所以然

6、岂独得其意

1、自视了然

2、予不能然也

3、然二百五十匹绢

1、因以所画oY谷偃竹遗予

2、与可以书遗予曰

3、吾将以为袜

1、竹之始生

2、一寸之萌耳

3、生而有之也

4、临事忽丧之

5、士大夫传之

6、而读书者与之

(5)文言句式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足相蹑于其门

4、自蜩腹蛇k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6、吾将以为袜

7、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0、轮扁,斫轮者也

11、岂复有竹乎:

12、世岂有万尺竹哉?

(6)难句翻译

1、自蜩腹蛇k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5、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6、袜材当萃于子矣。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六、问题探讨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明确:

1、文体,杂文。

2、记叙了文与可厌世俗求画,不自贵重,说明了他的脱俗淡泊,与苏轼诗画互答,说明了他是个才情过人、无拘率直的人。

3、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七、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到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才能与己有益。

篇18:《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单元阅读提示就强调了散文学习要注意其“散而不乱,气贯中脉”的特点,文章既回忆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又回忆了和文与可交往的诸多趣事,还叙写了见到文与可赠画时自己的失态之状,以及联想到孟德与桥公的故事,内容繁杂,似乎信手拈来,娓娓而叙,但散文“形散神聚”“气贯中脉”的特点却十分鲜明。因而,可以从散文常见的行文思路入手,设计文本的教学流程,这样就可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使问题简明又富有层次性,重点突出又富有纵深性,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苏轼悼友伤己的思想与情怀。

目标定位:

1.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领会“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艺术特征。

2.梳理概括文与可的形象特征。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形象导入

上课之前,提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农历7月7日是什么日子吗?除“七夕节”“乞巧节”,唐代还是“晒书节”“晒衣节物”呢。公元939年的7月7日,文艺全才、年已过四十的苏轼苏大学士和家人们将一摞摞书画摆到院中的几案上晾晒,突然,他的手顿住了,他紧紧地盯着案上正徐徐摊开的一幅画卷,喃喃道:“这……这不是与可的墨竹画吗?”他兴奋地举起来,仔细地端详着,旋即,他颓然地放下画,掩面失声痛哭了起来。

这文与可是谁呢?他跟苏轼有什么关系呢?

2.预习检测、解读题目

(1)大家知道快速读懂文章的方法有哪些吗?

明确:看题目、读作者、看文体(回顾与梳理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

(2)解读题目,获取信息。

题目断句、关键词语的理解、“记”的文体特征(题目往往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特点,培养学生从题目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①并筛选信息。

文与可: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开后世“湖州竹派”,与苏轼为中表兄弟。

筼筜(yúndāng)谷:盛产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得名。

偃竹:仰斜的竹子。

教師补充:文与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画竹为主的画家,对后代的郑板桥影响很大,他是“诗文书画”的全能文豪,比苏轼大18岁,31岁考中进士。他为官30年,为民解困,为君分忧,刚真不阿,直言敢谏,深受百姓爱戴,被称为廉吏,清贫太守(补充内容既是文与可的真实情况,更为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引导学生压缩题目:文与可画竹。

行文线索为:竹(师板书)。

(3)梳理行文思路。

提示:散文一般思路:缘起—叙事(写景)—联想—感悟。

明确:此文的写作思路:叙事(学竹—戏竹—赠竹)—(缘起)忆竹—(联想)孟德忆桥公—(感悟)二人亲厚无间。

总结:本文信笔挥洒,姿态横生,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完整,都是在表达对文与可的怀念与哀悼,体现了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此环节既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又可引导学生借助文体特点快速梳理行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此文的目的)。

3.合作学习,把握形象

(1)在苏子对文与可的深情追忆中,你认为文与可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画技高超、(美而不自知)清高有节、淡泊名利、憨厚可爱率真、坦率淳厚、廉洁自守、志趣高雅、爱竹成癖、品行高洁(率性而为)、清新脱俗、襟怀开阔(以学生能够总结出的词语做板书内容)。

此环节的设计既是抓住写人散文的核心人物形象,又是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过渡:斯人已逝,独留画卷,对他的怀念是正常的,正如归有光看到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想到了妻子;史铁生每到地坛,就会想起他自己的母亲一样,睹物思人,悲从中来,但是苏子对文与可是“废卷而哭失声”啊,因为他们的感情是“亲厚无间”的。

(2)你认为苏子与文与可的“亲厚无间”体现在哪里?

学生可能会聚焦在第二段关于万尺竹的争辩一节:看出两人情趣高雅、性情相投、亲密无间、相知相契,是感情深厚的挚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苏轼调侃自己兄长、老师、朋友的语句“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苏轼在这里用“二百五十”极言多,但是古人常常用“三”“六”“九”言数量之多,如“覆压三百余里”“会须一饮三百杯”“大战三百回合”,通过比较,让学生明晰苏轼是用“二百五十”调侃文与可的憨厚、纯真与率性,二人至深感情、莫逆情谊已跃然纸上了。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聚焦第一段:

“学竹”一段除写出二人的师生关系外,从此段后四句反复出现了相同的句式、相同的词语,“岂独竹乎?”“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看出,文与可的“胸有成竹”“心手相应”抓住规律的`“道”对苏子不仅是在画竹上,而且在生活上、学习上、事业上都有极大的帮助与引导,文与可可以说是苏子学习上、生活上甚至人生道路上的导师,这段也是苏轼与文与可“亲厚无间”的体现。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聚焦“赠画”的描写,可以追问“为什么偏偏赠送‘偃竹与我,而不送剑拔十寻之竹呢?”

(出示ppt)偃:僵也。“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说文》)”。文与可在苏轼仕途不顺时送偃竹画是希望苏轼像偃竹一样“天地得正气,四时无易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啊!由此可见,文与可不仅是苏轼的老师,亲戚,更是与苏轼情趣相投、精神共通的知己,人生道路上互相扶持、鼓励与不屈的同道者(对貌似平淡语言的细细涵泳,触摸潜入其中丰富的情愫恰是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3)你认为苏子文与可的关系同孟德桥公的关系一样吗?

典故“曹孟德祭桥公”的作用。

明确:结合课下注释可知,孟德桥公仅是知遇之恩、忘年之交,但是苏轼与文与可不仅是亲戚、忘年交、知音,还是志同道合、情志节操相投者,他们身上都有竹所赋予的君子之气。宋朝徐庭筠在《咏竹》中有言“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同时代的王珪在《竹》中也说“天地得正气,四时无易心”。受文与可墨竹影响较大的清朝竹画家郑板桥在《题竹石》中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苏轼自己也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见君子的虚心有节、正直坚贞、昂扬不屈、清高脱俗都与竹有相似之处。

4.小结

苏子与文与可,不仅是知己、挚友,还是志同道合者,他们身上都有着共同特点:凌然有节、志趣高雅、淡泊名利,他们都是仕途坎坷,刚正奋发、视天下为己任、仁政爱民,他们就是挺立天地间的修竹,即使饱受打击,也将自己站成了偃竹,郁郁青青、昂然向上,站成历史上一幅幅绝美的风景,可以说:

孟德祭桥公,知遇交友情。苏子忆文可,岂独亲厚意?惺惺相惜处,飒飒偃竹生。浩然天地气,由来君子风。

文学亦是人学,引导学生领悟经典作品背后鲜活而灵动的人文关照,既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也收获了一定的精神养料。

妙趣横生的科普活动作文

绿色蝈蝈 教案教学设计

幼儿园开学活动方案

开学典礼组织方案

妇女干部培训学习个人总结

快乐美术教学的教学反思

《满井游记》优秀教学方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演讲稿教案优秀

六年级口语交际的语文教案

秋季幼儿园开学活动策划

妙趣横生竹产画教学方案
《妙趣横生竹产画教学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妙趣横生竹产画教学方案(精选18篇)】相关文章:

《绿色蝈蝈》新课标教案设计2022-11-02

《所见》教学设计方案2024-01-18

激发创新技术的魅力2023-06-07

学生写人作文点评评语2023-05-21

学校组织生活会会议简报2024-01-01

教你玩游戏学生作文2023-05-28

庆祝3.8妇女节的活动总结2023-08-15

前台学习内容总结体会2023-07-31

《绿色蝈蝈》教案设计2023-08-13

小学数学《运用连除解决问题》教案2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