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运用连除解决问题》教案(共14篇)由网友“heheukyo”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小学数学《运用连除解决问题》教案,欢迎阅读!
篇1:小学数学《运用连除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数学《运用连除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0页例2,“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1、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连除解决问题能正确求解。
教学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来解答。
教具准备: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两个课时的教学,现在学生已初步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为了让学生区分连乘与连除,结合教材特意设计了这一节连除。(具体设计意图负载各个环节后)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口算。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老师带来了一些口算练习,你来?
出示:5×3×2= 60÷3÷4= 7×7+1= 21÷3+9=
…… ……
(2)简单的解决问题。
出示: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平均分成5行, ?
师:能补充问题吗?
引导学生总结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齐读)
【设计意图】口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两步的口算题给本节课的两部计算埋下伏笔。“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把问题的提出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习主人。
二、新授例题
1、找信息 搜集数学信息
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团体操表演队的60位同学正在紧张的排练着。我们来看看团体操的队形,左边的这些同学围成了一个大圈,右边的这些同学也围成了(一个大圈),我们来看看左边的这一个大圈,这几个同学围成了一个小圈,这一个大圈里有几个小圈(5 个),右边的大圈里有几个小圈(也是5个),那么从这一幅图里你能收集到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说数学、做数学、创数学”是我校数学研究课题“数学阅读”的主旨,通过指导学生仔细认真的阅读主题图,以便保证学生收集的完整性、也是教会学生看图的基本方法,同时让学生知道了数学离不开阅读。
2、提问题 完善解决问题
师:整理题目,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平均分成了5个小圈, ?”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学生默读)
【设计意图】课堂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给学生一个充满遐想的省略号,应留给学生一片未曾开发的滩涂。就像前面说的“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2>>>
3、说思路 理清解题思路
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要求什么(思考)
方法总结:要求每个小圈的人数,可以先求每个大圈的人数,再用1个大圈的人数除以5就得到了,每个小圈的人数?
师:谁还能说一说这一题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说数学”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会说数学,也就是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教师总结后让学生互相说,既是给养学生成功的体验,也体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列算式 尝试解决问题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设计意图】会说不一定会写,让学生在草稿本上把他的想法写下来,也是为了检查学生将解题思路转变成数学符号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5、说意义 掌握解题步骤
师:“60÷2=30(人)”表示什么?
师:是的,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求一个大圈多少人,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同学们,今天我们解决问题用的什么计算方法(除法),几步计算呢?(两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运用除法两部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在解决问题里,我们先要观察图,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问题,也就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解决问题要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时也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足部完善自己的表达,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完善板书。
6、写综合算式。 类比分步计算
师:刚才我们是用分步计算的方法,你能写出这个两步计算的综合算式吗?
师:综合算式和他一样的向老师招招手,好吗?
【设计意图】掌握综合算式的一般计算法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上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用综合算式来解题的经验,在这里直接放手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同时也是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巩固练习。
100页做一做。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0页的.做一做,然后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达出来。
……
师:完成了的同学请用你的正确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要解决这一题必须先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模仿练习题,老师不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独立解答,部分学生完成后并不着急讲解,等待更多的学生完成再讲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四、课堂训练。
1、第104页的第11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1题。
…… ……
师:青蛙和啄木鸟都是消灭害虫的能手,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好好的保护他们。能做到吗?
生:能。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减除类型的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连除、减除类型解决问题的理解,同是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第104页的第12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2题。
师:做好的认真思考,我做的对不对?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题意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后,并不急于评讲,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他们的信心,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把课堂小结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乐学、爱学。
板书设计
运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个大圈, 1、搜集信息。
每个大圈平均分成了5个小圈, 每个小圈有几人? 2、理清思路。
先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列式计算:60÷2=30(人)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列式计算:30÷5=6(人) 3、列式解答
答:每个小圈有6人。
篇2: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连乘连除解决问题》优秀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连乘连除解决问题》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
连乘、连除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利用连乘、连除列出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列式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分步列式或是利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并说出算列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调整补充意图
课前口算
41×20=61×30=11×80=12×40=50×20=640÷8=140÷7=280÷7=350÷7=120÷6=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生态园,在这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花,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学生梳理出的数学信息)
教师适时评价。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2、每个花架摆了多少盆花?
3、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你说我讲
1、教学“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1)师:要解决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啊?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适时出示课件5×8=40(盆)、3×40=120(盆),追问:你能说一下你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通过分步列式,先求出1组花有多少盆,再求出3组花一共有多少盆。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分布计算的过程,并引导学生两个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师:你能不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操作的信息。
组内交流,讨论综合算式的列法,并讲解出该综合算式的含义。
<<<12>>>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展示合作交流的成果,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综合算式的含义,加深学生的理解。
2、教学“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再看情境图,重新梳理信息,先引导学生列出分布算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列式的基础上,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一下自己所列的分布算式?
学生板演自主学习成果:96÷2=48(盆),48÷4=12(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48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96÷2=48(盆),表示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48÷4=12(盆)表示一个花架有四层,每层有12盆。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先算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再算每层花架有多少盆花。然后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讲解。
师:谁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小组内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板演展示。
学生板演:96÷2÷4。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96除以2表示96盆花放在2个花架上,每个花架上有多少盆花;再除以4,表示一个花架上的花分放在4层,每层有多少盆花。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讲解。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2题,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做一张这样的画需要多少个贝壳?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每箱8个什么?每盒6个什么?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教材丰收园图)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学生可能说:摆一摆,操作方面。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都问什么问题了?)
……
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
学生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回答
学生选择学具,利用摆一摆,想一想,再列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操作,利用小纸板摆一摆,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小组内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12>>>
篇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设计说明
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还要拼得尽可能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怎样使学生找到拼出更多三角形的思路和方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1.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求知欲。
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体会到七巧板的神奇和有趣,先让学生欣赏一组用一套七巧板拼组成的图案,五彩缤纷,妙趣横生的图案极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唤起他们对七巧板的好奇心,产生亲自动手拼一拼的强烈愿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重视在操作探究中总结方法。
在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的操作太过盲目,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教者在学生操作之后及时组织汇报交流,加以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找到拼组更多三角形的方法。当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思路以后,组织学生再次进行拼组,巩固并验证所获得的经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一套七巧板
学生准备 一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赏图激趣,认识七巧板
1.课件出示用一套七巧板拼组成的各种图案,请同学们欣赏。
师: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图案是用什么拼出来的吗?
生:一套七巧板。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套七巧板中都有什么图形,哪种图形最多。
(学生观察七巧板)
预设
生1:七巧板中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其中三角形最多。
生2:七巧板中有5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三角形最多。
2.用七巧板能拼出许多有趣的图案,你们想动手试试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用一套七巧板拼组图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学生欣赏用一套七巧板拼组成的各种妙趣横生的图案,使学生对七巧板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然后在此基础上出示七巧板、认识七巧板,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操作实践,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3。
师: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呢?
预设
生1:题目要求我们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
生2:每人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看谁拼得多。
2.自由拼组,组内交流。
(1)独立思考,尝试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
(2)在小组内说说用了几个图形,拼出了什么样的三角形。
3.各小组选代表到教室前面展示自己的拼法。
(1)用两个图形拼。
(2)用三个图形拼。
师:这两种拼法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
生1:用两个图形拼组时,只能选三角形。
生2:用三个图形拼组时,可以都选择三角形,也可以选择其他图形。
4.教师小结:我们在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的时候,既可以全部使用三角形,也可以加入其他图形。
5.利用刚刚总结出的经验,再拼一次三角形。
(1)小组合作,先用两个图形拼,再用三个图形拼。
(2)全班交流,根据使用图形的个数分类汇报。
6.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预设
生:我们解决了“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的问题。
师: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是怎么做的?
预设
生1:我们先读题,明确题目的要求。
生2:我们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经历独立拼组
篇4: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设计说明
例5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及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思考过程,在比较中寻找最佳解题策略。
1.注重审题,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犯低级错误,没有认真审题就稀里糊涂做题。比如例5情境图就隐含着两条数学信息,如果不认真整体观察就很难发现,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观察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数学思考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全员参与。这里的参与并不是简单的行动上的参与,而是思维的参与。在本节课中,学生审清题意之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不仅避免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再随波逐流。在交流中让思维得到碰撞,在碰撞中提升数学思考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大家知道吗?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看看谁反应最快。
(播放歌曲伴奏)
预设
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预设
生:北海划船。
师:大家想象一下,和风旭日,杨柳如茵,轻摇橹桨,泛舟河中,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别光美,你知道吗?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
(板书:租船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审视事物和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阅读与理解
1.租船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在公园划船都有一些具体要求,划过船的学生一定是知道的。让我们一起去公园看看。(打开教材10页)瞧!这是班主任老师和她的学生在春游,你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有关划船的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一共有32人,租小船24元,租大船30元。
生2:这幅图中我还发现了隐含的数学信息:每条小船可以乘坐4人,每条大船可以乘坐6人。
生3: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租船最省钱。
⊙分析与解答
1.32人怎样租船最省钱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好吗?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2)自己有了方案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组长做好不同方案的记录。
(3)整理方案之后准备全班交流。
2.派代表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如果全租小船需要花192元。算式是32÷4=8(条),24×8=192(元)。
小组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如果全租大船需要花180元。算式是32÷6=5(条)……2(人),5+1=6(条),30×6=180(元)。全租大船比全租小船省钱,这个方案比较合理。
小组3: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合租大船和小船,可以租5条大船和1条小船,需要花30×5+24×1=174(元);也可以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需要花30×4+24×2=168(元)。
小组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是最省钱的方案。
篇5: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设计说明
“工程问题”是一类特殊的实际问题,但是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解决形形色色的“工程问题”,而是要借助此例题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用假设、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应注重以下两点:
1、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用分数来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应用题。但就其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而言,它同整数应用题中的“工程问题”一脉相承,仍然是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因此在复习引导中,应重视复习题与例题之间的比较,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是精心设计导学的步骤,有意识地展示学习过程;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加以总结归纳,或启发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适当地指点,使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和谐的统一。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提高了学生从媒体上获取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修一条长1400米的道路,第一小队每天能修150米,第二小队每天能修200米,如果两队合修,几天能修完?
2、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3、请同学说说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说出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求工作时间,用除法计算,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工程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的工程问题,为学生学习新知打好基础;通过比较例7与复习题的不同,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知。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42页例7情境图。
一条道路,如果一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二队单独修,18天才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例7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所求问题相同;不同点:例7没有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只有两队单独完成工作的时间)
2、理解题意。
(1)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求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后汇报:因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所以要求工作时间还要知道这条路有多长和两队合作每天可以修多少米)
(2)讨论:怎样才能知道这条路的总长度和两队每天合修的长度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知道这条路的长度。能不能假设这条路有多长呢?)
(3)教师明确:我们可以假设知道这条路有多长,然后根据假设的长度求出两队每天能修多少米,再进行计算。
3、学生尝试计算。
(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
篇6: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练习,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练习题:小红要写12个大字,已经写完了7个,还要写几个大字?
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计算还要写几个大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20页例5。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师:问题是什么?
生:问题是还有几人没来。
2.选择有用的信息。
想一想:题目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有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条件?
摆一摆:教师引导学生将已知条件和问题制成纸条,让学生把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摆放在一起,不用的已知条件放在一旁。
读一读:让学生将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读一读。
师小结:“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在解决问题时没有用,是多余的条件。
3.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你能把用文字表述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吗?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3)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提问:求还有几人没来,怎样列式呢?
生:16-9=7(人)。
提问:谁能说说算式中的16、9、7分别表示什么?
生:16表示踢球的总人数,9表示已经来的人数,7表示没来的人数。
4.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强化记忆。
(1)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学习检验方法。
提问:“还有7人没来”,解答正确吗?你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
预设
生1:没来的7人加上9人等于16人,解答正确。
生2:7+9=16(人)。
小结: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可以用加法来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2)回顾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提问: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共分为几步?
(生总结)
提问:是不是我们找到的信息在解决问题时都要用到呢?(不是)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这样几个步骤:
①通过看图和文字信息,获取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②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
③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篇7: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设计说明
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属于较复杂的方程问题之一,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根据两个未知数的和或差与倍数所形成的数量关系进行列方程解决的方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做了以下设计:
1.本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已有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篮球比赛情境入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新课的展开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教学中紧紧抓住“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这个已知条件,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分析问题,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并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3.在解题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六(1)班和六(2)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赛。比赛结束后,老师根据比赛得分给六(1)班的全体同学出了一道数学题,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题目吗?
生:想。
师:好,那下面我们就一起到六(1)班看看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41页例6情境图。
六(1)班在与六(2)班的篮球赛中,六(1)班全场共得了42分。其中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2.获取数学信息。
请同学们认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全场共得了42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所求问题: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3.理解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1)理解“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的意思。
①学生小组讨论,理解语句的意思。
②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
生1:下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
生2: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得分的2倍,即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2。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关系式1:上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全场得分。
关系式2:下半场得分×2+下半场得分=全场得分。
4.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1)根据数量关系,学生尝试解答。
(2)汇报。
方法一 根据关系式1解答。
解:设上半场得x分。
x+x=42
x=42
x=42
x=28
28×=14(分)
方法二 根据关系式2解答。
解:设下半场得x分。
2x+x=42
3x=42
x=14
42-14=28(分)
(3)检验。
①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检验方法)
预设
生1:把上半场和下半场的得分加起来,如果正好是全场的42分,说明正确。
生2:用下半场的得分除以上半场的得分,如果正好是上半场的一半,说明正确。
……
②学生按照检验方法,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
篇8: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7172页、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转化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时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 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揭示转化的策略
1.出示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是l平方厘米。
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54=20(平方厘米))
2.出示
师: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怎样思考?(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平移到右边
去,使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演示转化过程。(板书:转化)师:转化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面积相等)
(评析:用较为简单的图形过渡,把它转化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孕伏转化的策略,使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作用)
3.出示例1的两幅图,(作业纸)
师:这两个图形你们学过吗?
我们能用已有的面积公式直接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它们的面积相等吗?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1)同桌讨论。(数方格,转化(割补))
(2)动手操作?
(3)交流自己所用的转化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转化的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数方格,则提示他们进一步想想不完整的方格如何处理)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将两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然后课件演示。
师: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
(第一幅图:先割下上面的半圆,再将这个半圆向下平移5格,就转化成了54的长方形了;第二幅图:先把下半部分凸出来的两个半圆割下来,再绕直径的上端旋转180度,补到图形上半部分凹进去的地方,于是这个图形也转化成54的长方形)
师:转化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什么关系?(都等于20格)
师:你怎么想到把图形分割后重新拼合进行转化的?(原图复杂,转化后的图形容易计算面积,而且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不变)(板书:复杂简单)
(4)总结评价。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先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转化的目的是为了把困难的问题化为容易的问题,或者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利用动画使转化的过程更加直观,更加便于理解,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了转化的好处)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1.回顾以往转化的经验。
师:其实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多次运用过转化的策略,想一想,在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策略?(可适当提示不同领域的转化)
生可能会说:
a、面积或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用过形的转化。(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
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长方形;圆柱长方体;圆锥圆柱)
b、计算中用过数的转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整
数乘除法;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C、简便计算中用过的式的转化。
2、初步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的新问题为熟悉的问题)
板书:新问题熟悉的问题
师:以后你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呢?
(评析:学生曾经多次运用转化的策略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对这些过程进行回忆,从策略的`角度重建相关知识的联系,有利于他们理解转化的共同点)
篇9: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
教学过程:
一、积累铺垫
1.引入:刚才的游戏有意思吗?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课前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
2.要求:刚刚我们根据比划来猜测是什么事物,现在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题目的意思。
3.出示第一关:中山路小学原有一个花圃是长方形,长4米,宽3米。校园扩建时,长增加了2米。(1)学生画图(2)对比交流
4.从图中你能求出什么?
二、初步感知
1.出示第二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40米。在扩建校园时,长增加了20米,这样操场面积就增加了600平方米。原来操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激需:你能想个办法让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题意顺利闯关呢?(画图)
3.看谁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都在图中表示出来?(1)学生画图, (2)对比交流:
4.现在图有了,你能根据图来求出原来操场的面积吗?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2)讨论交流:
5.小结:从开始审题我们觉得有点困难,至现在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出来,你有什么感受?(画图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画图能帮助我们思考……)
三、再次体验
1.出示第三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30米的前操场。因为要造“牡丹公寓”,宽减少了10米,这样前操场面积就减少了400平方米。现在前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后问:长方形操场是怎样变化的?(宽减少)你能把宽减少在图上表示出来吗?
3.学生画图,尝试解答后交流:把题意表示清楚了吗?能指着图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吗?(可能会有几种方法,重点指出宽减少了,长不变,减少的长方形的长就是现在长方形的长。)
4.小结揭题:我们顺利闯过了第三关,你能谈谈画图对我们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清楚地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画图(板书)。
四、深入体验
(一)第四关:
1.引入:应用画图的策略,我们来闯第四关。
2.分层出示:
(1)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再出图列式)
(2)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再出图列式)
(3)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学生猜测。先独立画图,再讨论验证。(得出不是增加1200平方米,应该大于1200平方米)
到底增加了多少?学生解答后交流。(交流“整体”和“分块”两种思路)
3.反思小结:从用经验猜测,到画图验证,最后到解决问题,你有什么启发吗?
(二)第五关:
1.引入:第四关我们都闯过了,下面我们要挑战――第五关!
2.出示第五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如果这个操场的长增加20米,或者宽增加15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600平方米。你知道原来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1)审题后问:与第四关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同时”,一个是“或者”)
(2)学生画图解答后交流:(让学生指了图来说思路。重点交流长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宽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长方形的长)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
篇10: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设计说明
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到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学伊始,先安排一个“摆一摆”的游戏,引导学生重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在比较多少时的优越性,从而自觉地接受并掌握这种方法,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摆一摆”或“画一画”的方法表示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一样,都要用减法计算。从而加深学生对减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形纸片 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1.摆一摆,说一说。
师:第一行摆5个圆形纸片,第二行摆和第一行同样多的三角形纸片。边摆边想:怎样摆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我一眼就看出这位同学摆的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不用数就看出来了,能说说你是怎样摆的吗?
预设
生:我是一一对应着摆的。
师(演示课件):是这样摆的吗?大家觉得这种摆法怎么样?
师: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摆法再摆一摆,摆的三角形纸片要比圆形纸片多4个。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是怎样摆的)
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摆,能很清楚地发现谁多谁少。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数量的.多少,体会一一对应方法的重要性,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1页例6情境图。
师:从情境图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请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预设
生1:同学们在玩套圈游戏。
生2:已知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
生3: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理解题意。
①摆一摆:用圆形纸片将小雪、小华套中的个数分别摆一摆。
②分一分:将小华的圆形纸片分成两部分,看看小华比小雪多多少。
③说一说:图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
生:12-7=5(个)。
师:谁能说说算式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
生:“12”表示小华套中的个数,“7”表示小雪套中的个数,“5”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的个数。
(3)明确比的过程和方法。
思考:如果没有小雪套中的7个,能确定小华套中的被分成了哪两部分吗?
小结:把小华套中的12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雪同样多的7个,另一部分是比小雪多的5个,所以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用减法计算。
篇11:小学数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数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掌握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能用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提高学生对应用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判断。
2、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一:找到题中不变的量;
二:根据不变的量写出关系式;
三:判断成什么比例;
四:列出比例式;
五:解比例。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5: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20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A.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B.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根据比例的意义,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交流。
学生汇报:
解:设要捆元。
30=
= 36030
=12
答:要捆12包。
五.应用反馈 课件出示:
1. 教材60页做一做第2题。(单价乘数量等于总价,总价一定)
2. 课件上的练习题。
指名扮演,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巩固新知,训练解题能力。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篇12: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3年级下册72页例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复习。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面积的相关知识,老师看看大家掌握的如何了?
课件出示,指名回答。
师:看来大家掌握的'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利用面积知识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民主导学
(一)任务呈现
1、师:这不,最近老师家正搞装修,先在客厅铺一些地砖,但是该买多少块地砖呢?孩子们你们能帮帮忙吗?
2、生质疑,提条件。
3、(出示情境图)师:工人叔正在测量呢,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读条件。
4、教师课件出示示意图。照这样铺下去,多少块就铺满了呢?怎样解决呢?学生先初步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自主学习
师:这样行吗?大家快来算一算吧!先独立思考,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三)展示交流
1、请小组成员上台板演成果。全班交流。
2、验证。
师:谢谢大家替老师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但是这200块中到底算对了没有?怎样验证呢?
3、小结。
(1)师:再遇到这类问题,你会解决了吗?谁能总结一下?让学生明确两种方法分别是怎样解答。
(2)师: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我们是怎样做的呢?
4、练习
师:老师的厨房也想铺上地砖。(课件出示题)你能发现给出的数据和刚才有什么不同吗?(让学生明确这次是直接给出了正方形地砖的面积而不是边长)到底需要多少块地砖呢?独立列式解答。
三、目标检测
1、出示检测题。
2、结果反馈。请一个学生说正确答案,做对的给自己打3颗星。
3、反思总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13: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的例5、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比例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关系?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
(2)差一定,减数与被减数。
(3)总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
(4)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与每天生产的`件数。
2、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定量,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板书:正比例: =k(一定) 反比例:xy=k(一定))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活动一】正比例的应用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出示例5主题图,阅读与理解。
(1)阅读题目。
(2)理解题意: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与解答。
(1)提问: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大家认为这道题我们可以怎么进行思考呢?
(2)小组交流
①要解决水费的问题,就要知道水价和用水量。
②水价虽然不知道,但它是一定的。
③可以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的价钱;也可以用比例的方法解决。
(3)用算术方法解答: 28÷8×10
(4)交流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什么?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5)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8=x/10
8x=28×10
8x=280
x=280÷8
x=35
3、回顾与反思。
(1)28:8和x:10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
(2)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28和10:x可以吗?为什么?(可以,因为8:28和10:x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一定的。)
(3)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
4、即时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活动二】反比例的应用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出示例6,阅读与理解。
(1)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2)题目中哪个量是一定的?(总用电量)
2、分析与解答。
(1)题目中的两种变化的量能组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因为“每天用电量×天数=总用电量”,所以每天用电量和天数成反比例关系。)
(2)学生独立用比例知识解答,组织交流
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x天。
25x=100×5
25x=500
x=500÷25
x=20
3、回顾与反思: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哪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只要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就可以用比例关系解答。)
4、即时练习: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多少天?
三、达标测评
1、课本第62页“做一做”第1、2题。
先用比例知识解答,再说一说两道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14: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进行了如下设计:
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突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主动地研究和学习,并因地制宜地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的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2、情境教学贯穿全课始终。
本节课的教学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本节课以情境教学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联了起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紧扣教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地进行引导,使整节课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星星图片或其他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三个同学在开心地折小星星,佳佳折了5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折了7个。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1)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出示问题:怎么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通过创设与教材相同的学习情境,不仅复习了连加的实际问题,巩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加深了对连加算理的运用,还自然地引入新知的学习,从而形成对比,为学习同数连加作铺垫。
合作探究
1、教学教材77页例4,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同数连加问题。
(1)师:过了几天后,他们三人又在一起折小星星了。
课件出示情境图:佳佳折了6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折了6个。
①你知道了什么?还可以怎么说?
生1:佳佳折了6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也折了6个。
生2:3个人都折了6个,3个人折的一样多。
师小结:有3个人,每个人折了6个小星星。
②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③怎么列式计算?
预设
生1:6+6=12(个) 12+6=18(个)
生2:6+6+6=18(个)
师:第一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算式相同,那么第二个算式你是怎么算的?(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这3个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在图上把它们圈起来。
(2)结合图示完成表格。
①出示1个圈,提问:这个圈表示什么?(表示1个6)
②出示2个圈,提问:这2个圈表示什么?(表示2个6,2个6就是12)
③出示3个圈,提问:这3个圈表示什么?(表示3个6,3个6就是18)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表格:
人数
1
2
3
数
6
12
18
④读表格。
师:表格中的6,12,18分别表示什么?
生:表示1个6是6,2个6是12,3个6是18。
★ 买新书教学课件
★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的教学 备课资料(青岛版三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运用连除解决问题》教案(共14篇)】相关文章:
《连除应用题》说课稿2023-11-01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连乘应用题2023-04-10
人教版乘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2023-10-31
六年级数学分数应用题说课稿2022-06-05
《发新书》教学设计2022-04-30
北师大三年级第五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六单元 《一只小鸟》教案2023-03-18
第六单元《除法》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2022-05-06
两步连乘应用题教学后记2022-12-17
《解决问题连乘问题》教学设计2023-06-28
第四课时: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