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克服高考畏难心理

时间:2022-12-02 08:03:0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帮助孩子克服高考畏难心理(共5篇)由网友“棒棒鸡咚咚咚”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帮助孩子克服高考畏难心理,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帮助孩子克服高考畏难心理

篇1:帮助孩子克服高考畏难心理

帮助孩子克服高考畏难心理

几乎每年都会有一部分高三生出现畏惧考试的情况,这种情况会更多地发生在学习成绩优异但心理素质、承受力较弱的孩子身上。由于心理压力大,这部分孩子越是到关键性的考试就越无法正常发挥。一些考生由于害怕排名落后,对考试产生畏难情绪,更有甚者会找出各种理由逃避考试。

建议

父母遇到上述情况后该怎样处理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第一六六中学心理教师张瑶。张瑶表示,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多半是压力过大导致的。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保持冷静,并及时分析孩子产生压力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帮孩子尽快走出心理低谷,重新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考试,乐观迎考。

首先,父母要学会冷静、客观地看待高考。升入高三后,高考便成了很多考生家中提及频率最高的两个字。不少父母为了能在明年和孩子一起享受金榜题名的欢乐,不仅在生活上嘘寒问暖,换着花样地为孩子补充营养、强身健体,还会绞尽脑汁、想尽办法为孩子创造真空般的环境,陪孩子每日苦读。看着父母为自己精心打造的一切,孩子可能不会过多地表达什么,但心里却会增加许多无形的压力。就贺先生家的情况而言,虽然孩子成绩下滑后父母没有过多责备,但父母表现出的焦虑、无奈却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孩子。想着父母长时间的关照和期待,孩子的压力增加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时,父母要为孩子松绑,要让孩子明白,高考只是人生中一次比较重要的考试,而非决定命运的考核。在当下,成功、成才并非要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才能实现。只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加上勤奋与努力的付出,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父母要帮孩子客观地分析考试失利的真正原因。一些孩子惧怕考试是因为虚荣心作祟。由于高三的.多次考试要进行年级排名,所以一部分成绩相对较好的考生便会在心里产生莫名的压力,患得患失以至影响正常发挥。对于这部分孩子,父母要弱化他们在每次考试后过分关注分数、排名的想法;要让孩子明白,现在每次考试的意义在于发现问题、查缺补漏,而不是比分数高低。只有将孩子的关注点从分数转移到考核本身上来,才能消除他们对考试的畏难情绪。

另外,对于成绩处于中游的考生而言,父母则要帮孩子克服因考试失利而产生的自卑情绪。面对欠佳的成绩,这部分孩子习惯把原因归结于自己脑子笨、能力低或考试题目太难自己应付不了等。一旦产生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赶上别人这种糟糕的心理暗示,孩子便很难再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慢慢地就会产生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的念头,最终丧失自信心。此类孩子的父母要帮孩子卸包袱、多鼓励,扭转孩子不好的心理暗示,帮他们明白只要努力便会有所收获。只要孩子明白命运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便会正视每次考试,主动改变现状,有所进步。

篇2:怎么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

有时候人突然表现出来的害羞往往是因为生活中收到了打击或者活动范围受限导致人很拘谨,比如受人欺负、父母过分保护、离婚或者失恋等打击都可能使人变得胆怯。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害羞呢?

1.调整呼吸,放松肌肉,可以试着握紧拳头再放开,如此重复多次。

2.不要依靠酒精或者药物放松,这种放松的效果会慢慢消失。

3.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购物的时候,学习试着跟陌生人短暂地交谈。

4.为了使谈话得以继续,你必须要有话题。尝试广泛地阅读,关心新闻报道,尝试敞开式的提问,例如“你觉得某人怎么样?”

5.预演可能会谈及的话题。在家对着镜子先练习一遍。

6.善意的小举动,例如在宴会里主动帮人拿饮料等,将令你的社交更成功。

7.记住别人并没有盯着你看,人人都倾向于关注自己。

8.如果别人结束谈话,不要假设那是因为他觉得你很沉闷。

9.不要把别人的拒绝理解为是你个人的问题。你不是一定要和每个人都处得来。

篇3: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焦虑心理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焦虑心理

1、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会让孩子焦虑

案例:王雷的父母让王雷从3岁其就开始背唐诗,5岁的时候开始学书法,周末的时候要练琴,假期的时候还要学绘画。王雷的父母还实施类比教育,让王雷与班上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相比,与各方面有特长的孩子比。这样的结果是王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彻底被击垮,心灵也备受折磨。小小年纪的王雷过早地患上了焦虑症,他不但什么都没有学好,连继续完成学业的勇气都没有了。

望子成龙几乎是所有父母的愿望,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很多父母都费尽心思为孩子寻找成才路。但是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孩子承受的`心理压力过大,而这些压力导致孩子形成了焦虑心理,不仅不利于学习,还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健康。

2、孩子因为惧怕考试而心生焦虑

案例:由于萧萧的父母对萧萧的期望过高,因此他们对萧萧的考试分数很在意,最常见的反应就是高分优待,低分“虐待”。这样的落差让萧萧产生了很强的焦虑心理,这种焦虑导致萧萧每次考试的时候情绪都很紧张,有时甚至会害怕考试。而且由于萧萧每次雀考试之前患得患失。精神紧张,休息不好,使得她在考场上精力不能集中,思维也变得迟钝,更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自己正常水平的发挥。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惧怕考试其实是因为害怕失败。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一旦头场考试失败,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就处于担心的状态,这种恶性循环使孩子失分的现象屡见不鲜。

针对孩子这些焦虑的心理,父母只有采取合理的应对方法,才能帮孩子早日消除这种心理障碍。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克服焦虑症呢?

首先,要创造一个轻松的家庭环境。家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天然的课堂,只有父母言传身教,彼此和睦,孩子才能有健康的心理。

其次,要恰当地指导孩子。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最好能够根据、孩子的天性、爱好、兴趣采取正确的方法,不能急躁;要尽量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最后,不要对孩子期望太高。作为父母,应很好地把握孩子的考试情绪,不要过度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只要孩子尽力而为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对孩子一味地唠叨或者嘲讽挖苦,这样不仅会使孩子感到压抑,还会让孩子产生对抗的心理,进而加重焦虑程度。

篇4: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

案例:小强是个9岁的小男生。他的房间总是十分凌乱,从来没有自己主动收拾过。每天晚上妈妈在小强睡着后,便会过来帮他整理房间,并且把他第二天上学要带的东西准备好。而每天早晨小强也都依赖妈妈叫他起床上学。如果哪一天妈妈急着上班,小强肯定就会因为睡过头而迟到。小强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父母代为安排的,一旦父母不在,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婴儿时期各种能力相当脆弱,对父母产生依赖情有可原,但当孩子逐渐成长,甚至到了完全可以照顾自己时,为什么还是不能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呢?

1—3岁:鼓励儿童不断尝试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在1-3岁的时候,会进入艾里克森(Erikson)所提出的自主——羞怯或怀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会自主地探索环境以及尝试新的事物。比如说,他们会开始试着自己用小勺吃饭。然而,有些父母为了节省时间,或怕孩子把饭菜撒得到处都是,便会把小勺从孩子的手中拿走。类似的做法一时来看确实替父母省了不少事,然而这却是造成孩子依赖行为的根源。孩子尝试新事物的行为如果遭到父母一再地干涉,他们甚至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最后只能放弃对新事物的探索,而这也意味着孩子们掌握新技能的时间会被人为地推迟。这对儿童独立性的发展自然是相当不利的。

4—6岁:强化孩子适应能力

在4-6岁的时候,儿童迈入了另一个新的里程碑,即自动自发——退缩内疚阶段。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究竟是继续依赖父母,还是逐渐培养出独立性格,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儿童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如果此时父母对其新的目标给予支持,儿童自发的责任感便能得到发展。因此,要扭转孩子的依赖心理,就要让孩子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倒垃圾、叠被子、扫地,等等。如此便能增强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摆脱凡事都要依靠父母的习惯。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做事慢,因此不愿意让孩子做家务。如此一来,不但养成孩子依赖的心理,更容易让孩子丧失对家务的参与及责任感。他们不但会认为父母做所有的家务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一旦父母有些事情没有做好,他们反而会埋怨父母没有尽到责任。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学习他人的行为,并对其产生认同。因此,如果能够善于利用榜样的作用,对孩子摆脱依赖及促进其独立自主,也能产生一些积极的效果。在学龄前,儿童所认同的对象是父母,当孩子出现模仿家长而产生自理行为的时候,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比如说“贝贝真棒,已经可以自己穿衣服了”,或是“小宝真乖,已经可以帮妈妈干活了”。类似的话会让孩子产生自豪感,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独立地完成一些事情或是为别人提供帮助。经过反复强化之后,孩子这些适应性的行为便能够保存下来。

学龄阶段:利用他人积极影响

上了小学以后,儿童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知识的获得。如果通过努力得到了学业上的成功,他们就会获得成就感;否则,就会产生自卑感。这个时期便是艾里克森所说的勤奋——自卑阶段。由于此时儿童的'生活重心在学校,加上国内的家长又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因此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家长免不了大包大揽。又形成了孩子对父母的过度依赖。改善这一行为,除了家长自己先转变观念之外,也应该向老师寻求帮助。因此老师在学校教育中,如果适当地增加一些培养其独立性的内容,再加上家长的配合,通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到了中学之后,孩子进入了同一性——角色混乱阶段。他们开始思考自己是谁,以及在群体中的位置如何。此时他们模仿的对象变成了周围的同学,他必须赢得同伴的认同,进而建立起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这个阶段的孩子若有过度依赖的问题,家长可以多熟悉和他经常往来的同伴,并从中找出一些独立性较强的同学,让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逐步改正其依赖的行为。

孩子依赖的习惯是经过较长的时期才形成的。同样,想要纠正这一行为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办到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耐心尤为重要。过于仓促或激烈的矫正措施,都有可能会使孩子误认为他是个不受喜爱的人,从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伤害。因此,一方面要增加孩子成功的经验,积极培养其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还要设法让孩子明白,父母是爱他的,但是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完成。(■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杨德生)

篇5:怎样帮助孩子克服羞怯心理

怎样帮助孩子克服羞怯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羞怯是一种情绪。每个人都有过羞怯的经历,这是非常正常的,只是羞怯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不一样罢了。有的人到成年以后还摆脱不了羞怯,以至形成“对人恐具症”,所以应该重视孩子的羞怯体验和行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羞怯不当回事,那羞怯将有可能伴随孩子终生。

孩子羞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大多数羞怯的孩子都伴有学习成绩差,不与他人交往,不愿与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逃避课堂讨论,不主动发言,不愿在公开的场合抛头露面,做什么事情都要父母陪伴,不能单独外出,怕见陌生的人,在陌生人面前不知如何应对,说话爱低着头,声音比较小,爱脸红,说话办事都爱在别人后面,甚至连笑也不敢先于别人。

除此之外,有时羞怯的小孩也会恃强凌弱,表现出惊人的举动,但在内心深处却是很羞怯的。有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平时总爱一个人玩电动小汽车,看起来很内向,很文静可有时与他的同学却又打又闹,直到他上了小学四年级,他的父母才意识到:孩子实际上很羞怯,他的好强只不过是一种掩饰而已。羞怯的本质就是一种不自信。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环境。

如果家庭环境不好,定会给孩子造成很多心理障碍。据调查,有羞怯行为的孩子,其父母本身就存在羞怯情绪,在别人面前说话办事畏畏缩缩。另外,对孩子经常打骂、责备,或夫妻离异,对孩子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使孩子缺乏依靠,缺乏交流和亲情的抚爱。孩子从小就觉得比别人差,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形成羞怯自卑的症结。

二、是学校环境的影响。

孩子的成长,学校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人缘也好,孩子在学校表现出很自信。而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往往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责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二种害怕、羞怯的情绪,总觉得比别人差,不敢与他人交往,用一种退缩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受伤的心灵。

三、是重大的生活事件。

孩子若体弱多病或受过一次重大的心理刺激,如受人欺负,被人打骂,被人耻笑,造成自尊心受损,都可能使其变得易于羞怯。

如何使孩子克服羞怯心理呢?

首先,要多给孩子以抚慰。

离开母体,孩子就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随之就慢慢形成自我的意识。孩子处在婴儿期间,同样不能忽视其心理的发育。不要过多的或过长地与孩子分离,要尽量用母乳喂养,让小孩在母亲的怀抱中有一种温暖、安全的感觉。无论这时孩子是否能听懂你的语言,也要多与孩子进行语言、目光。情感的交流。当孩子慢慢长大以后,你要多拥抱他(她)。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成人每天要有四个深情的拥抱,孩子每天要有20个拥抱才能达到心理平衡。”

其次,要多给孩子以鼓励。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胆怯的孩子更需要,他们本身就自责,缺乏勇气,在做某件事之前,预见的是自己不行。如果这时给他一些鼓励,增加他的勇气,他会把事情办得很好。一本文摘上有这么一段:有一个8岁的孩子自述羞怯时的感觉“哪感觉自始至终如咒语一般镇住了我,”她的母亲于是鼓励她要有勇气告诉她:不管什么事,你都能把它干好!当母亲这样鼓励她时,她说“就像王子来到我身边解除了咒语”。

第三,要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平等、理解、温馨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勇气和自信。克服孩子的羞怯,要有这样的环境。在孩子面前不要滥用家长权威,尤其是对易羞怯的孩子。家里的事尤其与孩子有关的事,要多征求和尊重孩子的意见。例如,带孩子去公园,要征求孩子去哪个公园,准备带些什么,使他觉得自己是这次小小旅游的组织者和主人。这样他就会以主人的姿态出现,树立他的自信心。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也要多用些民主型的语言,如:“你认为怎样”“这样行吗?”如果孩子为你做了些什么,你要表示“谢谢!”让孩子觉得在家庭中他是平等的,这有利于克服孩子的自卑情绪。

第四,要鼓励孩子交朋友。

结交朋友是孩子社会化的一种表现。羞怯的孩子,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去交友。这时家长就应该鼓励他,首先让亲朋好友或比较熟悉的孩子与他一起玩,克服他交往的恐惧心理,然后再鼓励他在同学中交朋友。当孩子带朋友到家中时,家长要表现出热情,别不当回事,以增加他的勇气。 最后,要支持孩子参加有益的活动。当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就很容易摆脱羞怯。所以平时多让孩子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多鼓励孩子在公共场合发言,千万别让孩子生活在集体活动的圈子之外。

避免七种不良家教 有关专家指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就避免以下七种不良家教:

(1)父母品质不好:父母本身行为不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品行习惯。

(2)破裂家庭:家庭破裂,孩子受冷落或成了出气筒,从而易被社会上的恶习所吸引,自暴自弃或逆反攻击别人。

(3)父母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多表现为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子女无所适从,容易流浪社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4)娇惯溺爱型:由于无止境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容易使孩子形成贪婪、懒惰、自私、任性的性格,适应社会能力差,依赖性强,易受坏人引诱,以至走上邪路不能自拔。

(5)放任型: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挣钱,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忽视了孩子的教育;还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管教方法不奏效,无计可施而放任自流。

(6)矛盾型:父母间或与祖父母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态度不一致,一方管,一方护,孩子利用这种护短心理,说谎,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一是剥夺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如交友、游戏、自尊等。一切以大人的想法出发,望子成龙心切,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或盲目地与其他孩子攀比,并常以讽刺挖苦孩子为刺激手段;

二是负性心理刺激过强,对孩子猜疑,甚至查看孩子日记、跟踪等,在他们眼里孩子总是不够好。孩子好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鼓励,久而久之孩子破罐破摔或逆反,成了问题儿童。

很显然,不良家教的危害是严重的,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心身健康。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常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不注重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教育,一味地强制命令。有的家长抱怨为孩子付出了全部心血和财力,结果还是出了问题。

这主要是以大人的心理状态和对孩子的期望出发,没有根据孩子的心理和气质特点因材施教所致。因此,重视儿童的心理卫生,搞好家教,做到因材施教,才是防治不良家教的基本原则。

成功父母的十大秘诀

1.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

2.给孩子一个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主要供孩子学习和玩耍。不要因孩子房间里或桌面上很乱而责骂他。

3.向孩子提供一些健康向上的书籍和学习材料。定时为孩子读点东西,让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4.抽空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适当给孩子买一些他喜欢的玩具,并和他一起玩。

5.认真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相信孩子的智能并信任他,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制定个人的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6.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鼓励孩子展开想象,让孩子编故事、画画等。有条件者竖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7.允许孩子参加家庭活动的策划和外出旅行。教孩子与成年人和来自不同社会文化层次背景的孩子正常交往。

8.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认真地做出回答。不存在父母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题。

9.当孩子犯错误或做事失败的时候,不要戏弄他,更不能用辱骂来惩治孩子,应该对他说,任何人都有犯错误和失败的时候,并给孩子一个改正错误和成功的机会。

10.抽出适当的时间和孩子单独交谈,对孩子好的习惯与成绩要给予赞许和鼓励。给孩子实践的机会,让他学到更多的知识。教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不要依赖别人。

引导孩子读点名著

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并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怎样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却是见仁见智、颇有学问的。笔者认为,引导孩子读一点名著,应当获益匪浅。因为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体现了人类的睿智,是打开青少年眼界、提高其文化素养不可缺少的养料。

最近教育部重新修订的教育大纲中开列了20部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它们是:

《论语通译》、《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哥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匹克威克外传》、《老人与海》、《读美书简》。

应该说,这是教育决策高层充分考虑到了我国教育的现实情况,本着引导孩子多读些课外书籍,引导孩子成长、成才、成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做出的重要举措。但从实际生活中来看,不少家长对此却略有微词,以为现在孩子是“一级战备状态”,哪有工夫看这些闲书?

如今父母们大多望子成龙心切,这本身无可厚非。问题是,大多数人的视点仅落在升学考试上,平常的复习、阅读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绕考试这个中心,凡与考试无关的知识均被认为不重要。造成这一局面,原因当然极为复杂,要纠正起来也绝非短时之功可奏效,但家长们的认识显然是存在不少误区的。其实,尽管现在的学生们生活面很狭窄,但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却很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课外阅读。

实际上,社会所需要的也是具有多 方面广博知识、一专多能的建设者,而绝非只会背书、考试的书呆子。从2000年起,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实行了3+X,综合能力的测试将逐步替代目前单一的学科考试。如1999年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有这么一题: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综合分析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该题涉及到地理、历史、政治等多方面知识,牵涉到文化、教育、历史基础、市场经济、交通通信、对外交往等诸多方面,如没有广博的课外知识,甭想答好试卷。因为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

在是否引导孩子读点名著这个问题上,不少家长确是存在一些误区的。首先,怕孩子迷恋课外读物而冲淡了课本知识的学习。

其实,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一般说来,课本知识需要精读,课外读物则提倡博览,读得杂点没什么不好。社会发展至今,学科的界限已日渐模糊,时代需要的是一专多能、什么都懂一点的多面手,专家也是建立在通才的基础之上。最近海峡两岸同时出版了一套《火凤凰青少年文库》,收集了中外名家名作,还有关于音乐、书法、集邮、旅游、电脑等多方面的知识,注重知识性、趣味性,颇受两岸青少年读者的青睐。

其次,怕孩子将时间花在读名著上而影响学业。有的家长以为孩子学习紧张,没时间读课外书,尤其是名著。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不去占领这块阵地,孩子自己也会无意识地去寻觅课外读物充实自己的。如不少学生喜欢看品位不高的言情小说,甚至街头的花边小报。要不,就逛商店、看录像。中学生中的追星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也是教育的误区所致。从我们过去崇拜牛顿、居里夫人、保尔・柯察金……到如今的孩子们盲目追星,家长们是不难从中体会出一点什么的。

再次,害怕孩子读课外书分心,导致在考试竞争中失利。在他们看来,现在升学的竞争是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因此,不少家长认为,在考试竞争中取胜,是压倒一切的。这里,家长们有必要从一种片面的认识和急功近利的努力中解脱出来。须知,书读得越多,知识面就越广,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3+X方案考的是学生的全面知识结构,又注重了个性特长的考查。教育改革已从纵向的“深挖井”转变为横向的“广挖渠”。那种死背教科书、知识面狭窄的学生,在今后考试中就会捉襟见肘,而提倡在学好课本知识之外鼓励孩子开卷有益,多多益善的家长们,最终一定是会尝到审时适变、积微成大的甜头的。

另外,从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的角度,引导、鼓励孩子读点名著也是大有必要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生应该读几本垫底的书”,就颇具远见卓识。上述教育部推荐的名著,显然应属“垫底的书”之列。

如何避免和对待孩子的撒谎

可能有许多家长都曾经为孩子撒谎而苦恼过,在上期育儿热线中,我们已经谈了孩子撒谎的几种主要原因,下面我们来谈谈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避免孩子撒谎,以及孩子撒谎时,父母应该如何对待。

一、要帮助孩子区分现实和想像。

孩子说谎并非都是有意的,尤其是年龄小、想像力、创造力丰富的孩子更易进行想象型撒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告诉孩子什么是发生的,什么是想像的,让孩子逐渐把现实和想像区分开来,并告诉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想像,如,用“我想……”、“我希望……”等等。当孩子无意的撒谎给别人带来伤害时,一定要让孩子了解和认识自己这种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

二、父母要做孩子言行一致的榜样。

父母在要求孩子诚实的同时,自己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对孩子或他人的承诺要认真履行,犯错后要及时承认错误,并认真改正。

三、父母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

家长不要盲目地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这样不仅易导致孩子撒谎,还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兴趣和特点施教。只要孩子每天都有进步,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父母就应该为之高兴和骄傲。

四、父母要学会信任孩子。

不能因为孩子一次撒谎,就认定孩子永远撒谎,否则就易“破罐子破摔”,形成恶性循环。信任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力量,父母的充分信任会使孩子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五、要及时制止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撒谎的行为。

信任孩子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当孩子撒谎时,父母要及时、明确地指出孩子的撒谎行为,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但要尽量避免当众批评孩子)。有些家长明明知道孩子在撒谎,却因为是一些小事而不制止,反而觉得有趣,家长要切忌如此,因为这种态度会强化孩子的撒谎行为。

六、父母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

家长不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采取简单、粗暴的奖惩方式来教育孩子,因为这种方式易使孩子产生撒谎等不良行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孩子取得的成果,更要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并对孩子努力的过程给予表扬,尽量不要使孩子从撒谎中得到好处。对孩子进行惩罚时,要明确告诉孩子,之所以要惩罚他是因为他的撒谎行为,并告诉孩子犯错是难免的,犯错时应该如何去做;当孩子犯错后主动承认错误时,父母首先要表扬孩子勇于认错的行为,再告诉孩子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原则上,在惩罚孩子说谎行为的同时,应更多地奖励其诚实的行为,使诚实的行为得到强化。理性对待孩子: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刻。

眼下,许多家长把大部分精力、物力、财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但是,不少家长的苦心最终未必都能获得预期的回报,有时候,孩子反而成了父母的心病。

那么,如何对待孩子的成长呢?笔者认为:

一是家长对孩子要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刻,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长。父母都希望子女有出息、有作为。但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还是普通人占多数。如果家长不顾客观因素,而一味地高要求、高投入,其结果可能就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二是家长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切勿拔苗助长,无限加压。家长在给孩子选择教育时还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教育,也就是说不能跨越孩子在该年龄阶段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

文中的那位女孩,5岁就弹钢琴,之后就上舞蹈班、外语班,一年级发表文章,小学四年级写万把字的武侠小说,初一一个晚上写7000字的言情小说,这种教育正常吗?这是他们这种年龄应接受的教育吗?这种过早开发孩子潜能的教育一时换得了孩子某种超常的才能,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在牺牲孩子的一生幸福。一旦孩子没有达到你的要求,不仅你会失望,孩子也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

另外,家长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积极加以引导,对孩子不能一味地拔高要求,加重负担,但也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什么都由着他。其实,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判断的能力还不够,再加上这个社会错综复杂,因此,还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引导。

让成长远离心理障碍在大中城市,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症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部分城市调查发现,青少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会产生不知所措的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就会形成心理疾患,导致心理障碍。

寻找预防心理障碍的'“良药”,在医院的临床诊断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两类:

1.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学生依赖从众,情感脆弱;有的学生自卑烦恼,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由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由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引起青春烦恼等等。

2.有轻度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症,紧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等。当然,还有一类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幼稚病(低能),情感性精神病乃至变态人格、性变态等等。这些人已无法从事正常的学习和活动,需住院或长期治疗。但是我们的心理辅导重点应该放在第一类心理障碍上,因为它是大量存在的,但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它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

为此,更要给予认真的咨询与矫治。

针对这些症状,有关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心理教育。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此,讲课内容不仅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要矫正学生心理困惑的认识结构。为讲课有针对性,必须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掌握、要求和问题;通过调查测试,分析受试者的心理障碍、偏异情况,然后讲知识、讲保健,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专题讨论,以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与修养的教育。

2.加强心理咨询。这是帮助受询者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咨询员对来访者要给予信任,给予理解,给予换位(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咨询过程中,咨询员还要动之以情,要遵循聆听(让受询者宣泄)、保密(有些深层内容要绝对保密)、疏导(对其提出的特殊问题作面对面的指导)原则。相互信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咨询过程是双方情感和心理交流的过程,只有这样方能取得消除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3.加强心理治疗。心理医生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患者建立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减轻或消除个案的不适应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健全成熟的人格发展。

他们为什么会有心理障碍

案例1:

某女,高一,学习成绩优秀。因面部烫伤较丑,进入青春期后产生嫉妒貌美女生的心态,经常抑郁苦闷。曾几次想轻生,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多余的,怨父母对她照顾不周,认为做人没有意思,不如趁学习成绩好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而告别人生,求得解脱。

这类学生不知人无十全,过分看重自己的弱点,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人的心理状态应该相对平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平衡常会被争吵、歧视、侮辱、压抑等突发事件所破坏。这种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羞耻、怨恨、不满;重者,会变得呆(思维迟钝,记忆衰退)懒(四肢乏力,懒于读书做事),忧(忧心忡忡,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甚至丧失理智,做出意外的出格行为)。

案例2:

某某,初二学生,原是眉清目秀,惹人喜爱的文娱骨干,擅长舞蹈。一次体重测量为100斤,她认为太胖了,将会影响自己优美的舞姿,开始节食。没几个月体重下降到68斤,而且拒食,有呕吐,消瘦脱形,无法坚持学习,只能求助于心理咨询。   这是一种多见于女青年的心理障碍。

据调查,一般这类人从小有挑食、偏食的坏习惯。进入青春期后,片面追求苗条的体态,婀娜的身姿,就有意识地控制饮食。久而久之,导致消化功能减退,看到食物就恶心。

案例3:

某某,初二男生,因其父是知青,政策允许他来沪寄住祖父母家。该生见人腼腆,遇生人或校领导更局促不安,如遇女性,会手足无措,面红心悸,交谈时口吃,惹同学嗤笑;性格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严重时,心烦意乱,消沉苦闷,经常失眠,呆讷。他多次要求中止学业,回江西弋阳农村父母身边。   这是典型的社会适应障碍。失眠、呆讷、心烦意乱、情绪抑郁、学习效率低下,这是社会环境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的表现,加之性格内向孤僻,更易造成心理偏异,甚至缺陷。

一个人能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这就是适应。据了解,这学生原在江西,很适应,学习成绩冒尖,只是较为内向。到了新的环境,遇到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抑郁、焦虑,加上言语不通,又因幼年模仿和生急时口吃的坏习惯,因而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笔者曾对中学生的伙伴交往作了一次抽样调查,发现孤独型学生占被测学生的10%。这中间,有些人在学校里是“小哑巴”,而在家庭中却是“小喇叭”。

这就是“公众场合恐惧症”。还有青春期的异性交往也存在着不少情况。总之,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确实存在诸多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案例4:某某,女,初三,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有时伴有腹泻,痛经,记忆再现困难,见题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抑制自己的紧张情绪,考下来的成绩可想而知,不仅父母焦急,其本人也很担忧。

青少年学生的烦恼集中于学习问题,他们的情绪、心境也随着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转移。因此,我们心理保健的重点应放在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笔者在咨询服务中碰到最多的是这类问题。有的是学习通道障碍,把“辅导”写成“导辅”,写字缺行,发音不肖,讲话像幼童一样困难。

据美国神经病学家奥尔顿研究,认为这些学生智力正常,视听觉器官没有毛病,可能是大脑左右半球功能联系障碍。这类学生考试必会产生心理压力,望考生畏,最后造成恐学、厌学甚至逃学。   案例5:某某,男,高三,外表文静有礼,但内心非常痛苦。其每次作业反复检查十余次,生怕遗漏出错,在家反复洗手,重复关门,生怕疏忽大意。寄封信,要拆了粘,粘了再拆,反复拆封十余次还不罢休。这是强迫行为,无意义的想法无法排除。

此类同学外表正常,但对其强迫行为难以摆脱,思想苦闷,情绪忧郁。据资料表明,此症多见于16至30岁,男性多于女性,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具有强迫性格缺陷:过分怕脏,过分细心,过分不放心,过分穷思竭虑。   因为人的心理千变万化,就中学生心理障碍而言,还有许多表现,这里例举常见的、典型的症状,供参考。

抑郁症的19条报警信号(小贴士)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性疾病,以心情显著而持久的低落为主要症状,并且伴有相应的思维、行为改变。   断抑郁症并不困难,但是病人的表现并不典型,作为核心的抑郁症状,往往隐藏于其他心理和躯体的症状中,含而不露,因而容易导致医生误诊、失治,甚至酿成严重后果。

应当警惕以下一些报警信号:

1.人逢喜事而精神不爽。经常为了一些小事,甚至无端地感到苦闷、愁眉不展。

2.对以往的爱好,甚至是嗜好,以及日常活动都失去兴趣,整天无精打采。

3.生活变得懒散,不修边幅,随遇而安,不思进取。

4.长期失眠,尤其以早醒为特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5.思维反应变得迟钝,遇事难以决断。

6.总是感到自卑,经常自责,对过去总是悔恨,对未来失去自信。

7.善感多疑,总是怀疑自己有大病,虽然不断进行各种检查,但仍难释其疑。

8.记忆力下降,常丢三落四。

9.脾气变坏,急躁易怒,注意力难以集中。

10.经常莫明其妙地感到心慌,惴惴不安。

11.经常厌食、恶心、腹胀或腹泻,或出现胃痛等症状,但是检查时又无明显的器质性改变。

12.有的病人无明显原因的食欲不振,体重下降。

13.经常感到疲劳,精力不足,做事力不从心。

14.精神淡漠,对周围一切都难发生兴趣,也不愿意说话,更不想做事。

15.自感头痛、腰痛、身痛,而又查不出器质性的病因。

16.社交活动明显减少,不愿与亲友来往,甚至闭门索居。

17.对性生活失去兴趣。

18.常常不由自主地感到空虚,自己觉得没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19.常想到与死亡有关的话题。

以上19条,假若有一条特别严重,或数条同时出现,就很可能是抑郁症发作的征兆,一定要提高警惕。   多数抑郁症患者还伴有躯体症状,如睡眠障碍、疼痛、乏力、胃部不适、食欲欠佳、心慌气急,以及各个系统的症状。隐匿性抑郁症患者往往没有情绪低落等典型症状,却以躯体不适为主。其特点是症状虽多,却以头痛、失眠为主,尤其是容易早醒。

此外,还有昼重夕轻的昼夜节律,以及春秋季节重而夏季轻的季节性规律,并多有焦虑情绪,女性病人月经期焦虑症状加重。 如何让未成年人免受伤害 从法院近期受理的案件看,未成年人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日益上升。从中可以发现,部分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对现代社会中威胁着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致害因素,缺乏清醒认识。

在精神痛苦方面,有的受害人出现精神疾病,有的从医学角度来说虽未构成精神疾病,但出现焦虑、抑郁症状。 致使未成年人伤残的、造成身体痛苦程度最严重的此类案件,多为交通事故引起;而校园暴力给未成年人造成的精神痛苦最严重,多数此类案件中的被害未成年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

乡村医生心理素质培养思考论文

高三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寄语

推荐准高三励志语录

一对一辅导教学论文

高考英语教师学期末工作总结

高一英语教师年度总结

高考百日誓师大会讲话稿

冲刺高考励志名言精选

化学教师工作总结

初中化学教师期末工作总结

帮助孩子克服高考畏难心理
《帮助孩子克服高考畏难心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帮助孩子克服高考畏难心理(共5篇)】相关文章:

浅谈高中作文教学困境2022-05-06

高一英语教学工作总结2023-02-23

个人工作总结化学教师2022-05-30

历史老师个人工作总结2022023-09-17

疫情期间写给高三学生的励志语_高三励志的格言警句2022-09-10

学校领导在高考百日冲刺誓师大会上的讲话2023-04-12

高三年级主任在高考壮行大会上的讲话稿2023-01-18

高中生期末操行评语2022-04-30

简析钢琴学习中的若干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2024-05-08

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2022-11-2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