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课时训练题(精选8篇)由网友“勇敢牛牛在哪里”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观潮》课时训练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观潮》课时训练题
《观潮》课时训练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京尹( ) 雷霆( ) 艨艟( )( ) 奔腾( )
乘骑( ) 如履平地( ) 倏尔( ) 一舸无迹( )
善泅者( ) 罗绮( ) 倍穹( ) 僦赁( )( )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 方其远出海门( )
② 吞天沃日( )
③ 则一舸无迹( )
④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 ( )
⑤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
⑥ 则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 ( )
⑦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⑧ 倏尔黄烟四起( )
⑨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
⑩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
3、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动词。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 )发( )身,手( )十幅大彩旗,( )先鼓勇,溯( )而上,( )于鲸波万仞中,( )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4、翻译下列句子。
①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 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二、阅读
(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6、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7、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8、第二段文字主要写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9、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二)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0、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 、、等特征。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11、概括两段内容。
12、第一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13、上文第二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三、写作
14、你欣赏过那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吗?请写一段话,写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和表演经过。
【参考答案】
一、1、yǐn tíng méng chōng bēn jì lǚ shū gě qiú qǐ qióng jiù lìn
2、① 当时 ② 用水淋洗 ③ 船 ④ 马 树立 ⑤ 加倍高
⑥ 租用 即使 ⑦ 巨浪 浪头高 ⑧ 忽然 ⑨ 江岸 ⑩ 城墙 连接
3、披 文 持 争 迎 出没 腾身
4、① 当潮远远地从海口起来的.时候,仅像一条银线。
② 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③ 出没在洪涛巨浪之中。
④ 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块席子大的地方也没有闲着。
二、(一)
5、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 最后一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6、形、色、声、势
7、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
夸张:际天而来,吞天沃日。
8、水军演习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水兵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
9、烟消波静 动静相衬 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二)
10、勇猛 矫健 灵活 旗尾略不沾湿。
11、① 段写吴地健儿精湛的水上表演。② 段写观潮的热闹场面。
12、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13、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
三、14、(略)
篇2:观潮阅读训练题
观潮阅读训练题
【基础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雷霆( ) 艨艟数百( )( ) 罗绮( )
僦赁看幕( )( ) 渡万仞( ) 如履平地(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方其远出海门 ⑵仅如银线
⑶吞天沃日 ⑷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⑹随波而逝
⑺珠翠罗绮溢目 ⑻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⑴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 )
⑵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 )
⑶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 )
【综合练习】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1.解释词语(2分)
鲸波
心寒
2.翻译(2分)
而旗尾略不沾湿。
3.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及农历等常识来看,“既望”指的是哪一天?( )(2分)
A.初一 B,初五 C.十六 D.二十
4. 文中从听觉角度来写潮水的句子是
5.文中从视觉角度来写潮水的句子,先用比喻写潮水的变化,初时 ,后如 ,又用夸张手法写出白浪滔天景象。此句是 。
6.文中写弄潮儿挺立潮头,搏击巨浪的奇观,用了一处细节描写展示出他们高超的技艺,句子是 。
【拓展练习】
一.阅读
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②,号焉。有渔者以舟行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③,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人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④,舟薄于石而覆⑤,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观潮阅读答案
[注]①济阴:济水南岸。贾人:商人。 ②浮苴:水中浮草。 ③巨室:世家大族 ④吕梁:地名。 ⑤薄:迫近,这里指冲撞、触击。覆:翻,这是指翻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贾人急号曰 号:
(2)予尔百金。 予:
2.选出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有渔者以舟行往救之:有个打鱼的划着船去救他
B.我济上之巨室也:被我救上岸的人很多都是大户人家
C.渔者载而升诸陆:渔夫把他拉上船后,就自己跑上岸去
D.立而观之,遂没:站在岸上观看的人,也慢慢的`被水淹没
3.按要求填空。(4分)
(1)与“向许百金”中的“向”相对的词是
(2)与“舟薄于石而覆”相呼应的语句是
(3)贾人许百金而酬十金的原因是
(4)渔人见死不救的原因是
4.选出与原文内容相符合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
A.本文记叙了一巨商不讲信用,许百金而酬十金,最终逃脱不了灭顶之灾的事。
B.本文揭露了商人奸狡巨猾,许金不酬,同时也讽刺了渔夫见利忘义,贪得无厌。
C.本文借一巨商翻船落水求救的故事,批判了渔夫的唯利是图、乘人之危。
D.这则寓言讽刺了只重钱财、不守信用的商人,告诫人们“言必信,行必果”,而不能出尔反尔,失去信用。
E.本文写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贾人许金不能酬,说话不算数;渔者财迷心窍,见死不救。
5.翻译句子
(1).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2).是许金不酬者也 。
二.作文
文学大师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北京一位大学教授说:“我小时候读过一篇童话,它影响我一辈子,那就是《海的女儿》,我被那种献身精神深深感动,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底予’……”
亲爱的同学,你学过的语文课本中就有许多文学作品,至于语文课本外的文学作品就更多。哪一篇课文或哪一本文学名著令你感动,激起你感情的波澜?请你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围绕“文学的启迪”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②要写出真实情感,不说假话、空话。不要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③全文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略
2.(1).指潮 (2).几乎,将近(3).用水淋洗 (4).年 (5).穷尽 (6).消失 (7).满 (8).高
3.(1).比喻、夸张 (2).引用、比喻 (3).比喻;夸张
【综合练习】
1.比喻巨大的波涛 此处指心中害怕恐惧。
2.但旗边几乎一点没被沾湿。
3.C
4.大声如雷霆
5.仅如银线 玉城雪岭 际天而来 吞天沃日
6.而旗尾略不沾湿
【拓展练习】
1 . (1)呼号,大叫 (2)给,给予
2.A
3.(1)今 (2)渡河而亡其舟 (3)认为渔夫不应一下得那么多钱 (4)贾人许金不酬(商人说话不算数)
4.A D
5.(1)你是一个打鱼的人,一天的收获能有多少? (2)这个人就是许诺给别人金钱却不给的人。
篇3:《理想》课时训练题
《理想》课时训练题
训练一
一、选择题
1、指出下列加粗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 )
A、蜕变(tuì) 饥寒(jī) 缀连(zhuì) 倔强(jiàng)
B、洗濯(zhuó) 玷污(zhān) 扒窃(qiè) 诅咒(zòu)
C、海天相吻(wěn) 碌碌一生(lù) 坚贞(zhēn) 庸人(yōng)
D、鬓发(bìn) 寂寥(liáo) 榆扬(yú) 当心(dāng)
2、指出下列诗句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
A、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B、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C、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D、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3、请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连结)
B、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清洗、冲洗)
C、理想更多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静、空旷)
D、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染上杂质)
4、下列诗句,不构成比喻关系的一句是。( )
A、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B、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航。
C、理想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D、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二、阅读分析
阅读本诗的第8、11两节,回答后面问题:
第8节: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第11节: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5、这两节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6、这两节诗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7、“大写的人”是指怎样的人?结合你身边的生活,列举出你所知道的“大写的人”的名字,并简说其事迹。
8、“夸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是“可厌”的?
9、“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是“可笑”的?
训练二
一、请摘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两句,并简述喜欢的理由
二、比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理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揄扬会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在山的那边
……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
1、分别摘出两首诗中能表明主旨的诗句:
《理想》:
《在山的那边》:
2、说说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3、为什么说“人类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请结合你所知道的人和事,举出一二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这个论断正确。
4、仿照《理想》中“理想是……”的比喻句式,写几句话。
三、将下面语句工工整整地抄在摘录本上,并背诵下来,把它介绍给你的父母。
4、理想是人生的太阳,理想是世界的主宰。
5、微风难寻,落日难追,但心中的目标只要执着地去追寻就一定能得到。
6、一个有远大理想而不付诸行动的人,犹如一片没有播种的土地,一条不经流水的江河,一株永不结果的大树,一只失去舵手的航船。
篇4:《台阶》课时训练题
《台阶》课时训练题
1、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字是( )
⑴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 。
⑵ 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 。
⑶ 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 材料,干到半夜。
⑷ 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 上了高空。
① 阴躁 划 蹿
② 阴燥 画 蹿
③ 荫躁 划 窜
④ 荫燥 画 窜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成语。
⑴ 非常渺小,不值一提。( )
⑵ 指人数众多的公开场合。( )
⑶ 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
⑷ 神色、态度不自然。( )
3、调整下面句子的.顺序,使之组成一句连贯的话。
⑴ 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
⑵ 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
⑶ 垒在门墙边
⑷ 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
⑸ 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
⑹ 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
⑺ 把柴靠在墙根上
答:
篇5:《春》课时训练题
《春》课时训练题
《春》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 rùn( ) wǎn( )转 酝酿( )( )
liáo( )亮 hōng( )托 应和( )
二、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 ) ( )
1、涨 2、散
( ) ( )
( ) ( )
3、晕 4、藏
( ) ( )
三、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
3、比喻姿态优美。( )
4、舒展、活动。( )
四、阅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节): 春
宏观勾勒:
第二部分(第2~7节): 春
春 图( 春)
春 图( 春)
具体描绘:春 图( 春)
春 图( 春)
春 图( 春)
第三部分(第8~10): 春
训练二
一、下列各句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
B、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C、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带着笠。
D、“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希望,有的是工夫。
二、仔细揣摩下列加粗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三、古人描写景物,由于观察入微,写了许多佳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试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人体感觉的哪个角度写的
1、春风又绿江南岸( )
2、两个黄鹂鸣翠柳( )
3、踏花归来马蹄香( )
4、一枝红杏出墙来( )
5、处处闻啼鸟( )
6、天街小雨润如酥( )
训练三
一、阅读下文,回答如下问题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酝酿”一词的原意是: ,本文指 ,还经常用来比喻事物 。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 ,杨柳风指的是 ,整个诗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杨柳风” 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3、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请给本语段划分层次,并说说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
① ② ③ ④
答: 。
4、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春风 和 的特点。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春的色彩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代表色。春的色彩是什么呢?
一出门,到处都是一片雾蒙蒙般的绿色,一山的_______。一树的_______,一地的_______,一湖的_______。不知是谁,把一瓶绿色的颜料掀翻了,泼撒在宣纸上,点点滴滴都是绿。枝头最顶端的也是朦胧的绿,于是一叶绿而知天下春了。
绿色是富于生命力的,在它的感召下,各种各色的花儿盛开了,到处都是,粉色、淡紫色、白色……
绿是生命的本色,是春的色彩。
5、选词填入文中空白处。
嫩绿 翠绿 草绿 浅绿
6、解释下面词语:
朦胧:
感召:
7、文段中写到“春”的色彩有哪些?最突出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
答:
8、加粗的句子是活用了别人的句子,请问原句是什么?
答:
9、加横线的句子和课文《春》里写春花色彩相似,但没有课文里写得具体、生动,请将课文有关的句子默写出来。
答:
10、语段首句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代表色”,语段中已点明了春的色彩,在你看来,其余三季的代表色分别是什么呢?请否谈谈你的理由。
答:
篇6:《观潮》第二课时
《观潮》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 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感受如临其境。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多媒体设计]
1、教学平台:多媒体网络课室。
2、教师自制网络软件(基于WEB)。
3、准备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切入课文
1、谈话引入: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天下奇观”是什么?
2、《观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3、谁来说说“潮来前”当时的情景与人们的心情怎样?
板书:“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4、可是到了“午后一点左右”呢?人们又怎样?学生读出相应的句子
(1)形容声音:“闷雷滚动”
(2)描写心情:“潮来了”(学生比读,说明急切心情);
“踮”(学生示范,说明人多)
“沸腾”(学生示范,说明高兴)
5、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想必同学们也快等不急了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磅礴气势。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视屏导入 ,感受情景
(1)、[课件]视屏放映“潮水”片段录像。
(2)、发挥想象,当时的潮水是怎样的'气势磅礴?
(3)、学生互相说感想。
2、引入课文,精读句子
(1)齐读课文: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象,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大家读课文。
(2)选读课文: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逐句分析,感受壮观。
A、找出描写声音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声)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课件]放声音,体会“山崩地裂”的声音。
再读句子
B、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或句子:(板书:色)
“白色”
[课件]放图片,感受颜色
再读句子
C、找出描写形状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课件]放图片,直观形状。
再读句子
D、找出描写气势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势)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课件]放“战马”录像,感受“浩浩荡荡”的气势
再读句子
(4)放映声音,展开想象。
A、[课件]放一段潮水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感受如临其境与气势磅礴。
B、说感想,把你刚才的想象说一说,在画一画。
C、[课件]学生展示(学生把自己的图片上传到教师机,全班讨论)
三、基础教学,写作特色
1、词语教学
(1)看得出来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课件]屏幕显示(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作品展示。)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2)大家评论,体会用得好的地方。
2、写作顺序
(1)文章要有顺序,这篇文章总的顺序是什么呢?
(2)那“观潮时“的顺序呢?大家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课件]屏幕显示:(教师显示部分学生作品,集体反馈校对。)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
篇7:《观潮》第二课时 之一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8:《杜甫诗》课时训练题
《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题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
岱( ) 眦( ) 簪( ) 逾( )
二、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 》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 》和《 》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三、默写
1、岱宗夫如何?________。
2、________,浑欲不胜簪。
3、暮投石壕村,__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天明登前途,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造化钟神秀( )
决眦( )
家书抵万金( )( )
浑欲不胜簪( )
五、阅读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 )新战死( )未去( )犹得( )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⑴ 戍( )________戌( )________戎( )________
⑵ 衰( )________哀( )________衷( )________
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 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⑵ 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
⑶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⑷ 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
⑸ 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
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
“________”,揭示主题。
六、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解释下列词语。
⑴ 妻子:
⑵ 纵酒:
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编者按】要想学好数学,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老妇出门看( ) 老妪( ) 力虽衰( ) 如闻泣幽咽( )
不胜簪( ) 决眦( )
2、填空:
① 《望岳》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
② 《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造化钟神秀(聚集)
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
C、浑欲不胜簪(混乱)
D、二男新战死(最近)
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一)语段点将: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 )
A、清新自然
B、壮阔雄奇
C、含蓄蕴藉
D、慷慨悲凉
【参考答案】
一、dàizìzānyú
二、1、子美;少陵野老;唐;现实主义
2、唐;盛;衰
3、望岳;春望;石壕吏
三、1、齐鲁青未了
2、白头搔更短
3、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4、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
四、钟:聚集;眦:眼角;书:信;抵:值;浑:简直。
五、1、书:信;新:最近;去:离开;犹得:还能够。
2、⑴ 戍shù,戍守;戌xū,壬戌;戎róng,戎马一生。
⑵ 衰shuāi,衰老;哀āi,悲哀;衷zhōng,无动于衷。
3、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4、⑴ 三男邺城戍 ⑵ 二男新战死 ⑶ 出入无完裙 ⑷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⑸ 听妇前致词
5、安史之乱
六、1、⑴ 妻子和儿女 ⑵ 纵情饮酒
2、剑外忽传收蓟北
3、“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
初二语文试题栏目
【编者按】要想学好数学,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重难点语句】
1、说说文章第二句中的“人”、“使”字的作用。
〖解析 联系这两个词的语境作答,当然如果了解古文中常有的省略现象,或诗词赋中的领字更好。
〖参考答案 这两个字是领字,“人”字领其后两句,理解时前后句都要加上这个字。同理,“使”字领其后四句,理解它们时都要加上这个字。
2、说说文中的.排偶句式的作用。
〖解析 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 内容上看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形式上看句式整齐,语气强烈,排山倒海而来,能增强表达的效果。
3、如何评价孔子的“大同”理想?
〖解析 对于先贤思想的评价,始终应该坚持辩证的观点联系历史背景看。
〖参考答案 孔子的“大同”理想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因素,这决不是倒退,而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崇高目标,两千多年来一直激励着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当然,这样的理想也是从维护阶级统治的根本出发的,有其局限性。
【重难点讲解】
翻译句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害人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 观潮教学方案
★ 观潮的教学谈
★ 观潮教学过程
【《观潮》课时训练题(精选8篇)】相关文章: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2022-04-29
火烧云 导学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23-09-01
观潮说课稿2022-07-29
观潮教学实录2023-06-03
观潮 教学设计2024-02-06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22-09-22
观潮的教学设计2023-05-27
《观潮》第二课时的说课设计2023-05-23
《观潮》教学设计2023-01-07
《中国结》教学设计(复习课)(网友来稿)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202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