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合集7篇)由网友“许又之”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坪里村位于@@县西部,毗邻县城不到2公里,全村面积4.3平方公里,8个村民小组,常住居民526户共2148人,村设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58名。近年来,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指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江西省村务公开条例》为依据,按照“规范、创新、提高、落实”的基本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村务公开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建设,保障了村民对村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力推进了村民自治,促进了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以来,我村先后荣获市“红旗党支部”、全省“五好党支部”、省“村落社区建设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全村实现工业产值超亿元,人均纯收入达3600余元,年创税收700余万元。
一、坚持“三到位”,确保全公开、实公开
村务公开就是把知事权、议事权、监督权还给群众,不能流于形式,否则群众对此不满意,群众不信任村干部,影响干群团结,为此,我们坚持“三到位”,确保村务公开落到实处。
一是村务公开的内容到位。为使村务公开真正成为“阳光工程”,我们注意把政策依据、规章制度、办事方式、审核程序及办事结果等内容公开到位,我们认为,凡是群众关心关注的村务都应当公开,只有全公开、实公开才能达到群众满意。我们在规定公开的内容外,拓宽村务公开内容,根据本村实际,主要公开内容包括:财务内容,财务计划、各项收入、支出、收益分配等;村民自治公开内容,村干部工作目标、误工补贴标准、人数、项目承包方案等;政务公开内容,包括计划生育指标安排、宅基地划分、征用地补偿、道路建设、救灾救济款物使用、粮食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等,同时,还及时公开党务内容,党员大会决议、发展党员、党费收缴等内容,使我村的村务公开向纵深发展。
二是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到位。在公开方式上,按照“统一时间、统一版面、统一内容”的要求,除了在村委会设立固定的公开栏上实行公开外,还根据本村的实际,在人群密集、醒目的地方设立临时公开栏和召开村民会议公开。在时间上,定期公开和不定期公开相结合。一般至少每个季度公开一次,涉及到重大问题或群众关心的其他问题及时公开。在程序上,先由村委会提出公开的具体方案,由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方案进行审查、补充完善后,提交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公布。
三是村务公开监督到位。为确保村务公开的透明度,如实的公开给群众,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监督机制,成立了坪里村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监督小组的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既有普通村民、党员、又有各级驻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监督小组对村务公开前、公开中、公开后全过程监督,确保了公开内容的真实性,群众对公布的内容有疑问的,可以向监督小组进行投诉。本网版权所有
二、统一管理,实现“村账镇管”
为加强监督、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从源头治理腐败,20,镇政府成立了村级财务代理室,将农村集体资金的财务管理工作到村级财务代理室统一管理。村级集体资金的财务管理工作,坚持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帐务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收付款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和定期公开制度,层层严格把关,有效地遏制了过去有些村干部大手大脚的不正之风和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为农村集体资产挽回了经济损失,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本村、组财务收支情况和重大事项以黑板报的形式,在村务公开专栏内每季度公开一次,具体方法如下:(一)收入按款项来源单项公布;(二)支出按事项分类逐一公布;(三)重大事项按明细公布。结果表明,这种公布方式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具体地了解、掌握本村组的政务和财务收支情况,真正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三、完善制度,提高民主管理质量本网版权所有
我们不断完善民主管理制度,集思广益,较好地拓宽了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落实了群众对村务工作的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一是强化思想教育,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积极性。通过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把议事权交给群众,管理权赋予群众,实现了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同时,我村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成功申报全国“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评比,强化了村民法律意识,使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参政意识、法制意识愈来愈强,主动学知识、学科技、学文化、学法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近年来,我村先后20次组织党员群众参加法律培训班、科学文化技术培训班,使广大群众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强。
二是完善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制度。在村民自治过程中,村里事务决策的正确与否,有无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是能否取得发展的重要环
节,为此,我村把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放在首位,强化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意识,建立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制度,规定凡村、组重要事项都必须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才能实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增加工作透明度,这样既减少了决策上的失误,也体现了民情民意,发挥了群众的议事权、监督权。,我村钩形里组欲创建“小康文明示范社区”,经村委会讨论,交由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后施行,该组村民都非常支持配合创建工作,拆毁房屋两间,筹资7万余元美化了小区环境,新建了标准篮球场、活动室,,该社区获得了省“村落社区建设示范点”光荣称号。
三是完善监督制度。我村建设了严格的监督制度,不仅有村民代表大会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还建立健全了两项民主监督制度:即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对村班子、村干部进行一次评议。评议时,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村委会班子成员都要作述职报告,并接受党员、群众的质询,由评议者评出称职或不称职,由镇党委、政府考核认定,评议结果与干部的奖惩挂钩。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每年对村干部或者离任村干部财务情况进行审计,形成报告,并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我村虽然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兄弟村的工作和上级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村的先进经验,全面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本村各项制度,努力提高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整体水平,全面推进我村的稳定和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节,为此,我村把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放在首位,强化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意识,建立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制度,规定凡村、组重要事项都必须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才能实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增加工作透明度,这样既减少了决策上的失误,也体现了民情民意,发挥了群众的议事权、监督权。20,我村钩形里组欲创建“小康文明示范社区”,经村委会讨论,交由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后施行,该组村民都非常支持配合创建工作,拆毁房屋两间,筹资7万余元美化了小区环境,新建了标准篮球场、活动室,2005,该社区获得了省“村落社区建设示范点”光荣称号。
三是完善监督制度。我村建设了严格的监督制度,不仅有村民代表大会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还建立健全了两项民主监督制度:即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对村班子、村干部进行一次评议。评议时,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村委会班子成员都要作述职报告,并接受党员、群众的质询,由评议者评出称职或不称职,由镇党委、政府考核认定,评议结果与干部的奖惩挂钩。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每年对村干部或者离任村干部财务情况进行审计,形成报告,并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我村虽然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兄弟村的工作和上级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村的先进经验,全面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本村各项制度,努力提高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整体水平,全面推进我村的稳定和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2:实行村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推进新农村建设
实行村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推进新农村建设
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的重大举措。为了保障农村村民自治,发扬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其中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第二十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下面就实行农村村务公开和加强民主管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充分认识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重大意义
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规范村委会的决策程序,有效地维护和保障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适应当前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只有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落实农民群众对村级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才能使农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近年来,农村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群体上访事件增多,这些问题的存在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村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是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村务不公开、民主管理不落实,有些村组织长期处于管理混乱状态,无法集中民智民力脱贫致富;有些村虽然比较富裕,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等得不到落实,干群关系却很紧张;有些原本富裕的村,因为少数干部独断专行,挥霍侵占集体资产,以权谋私,导致由富返贫、负债累累,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村务公开是适应农村新形势的最具体、最简单、最有效的监督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监督和约束干部行为、消除农村不安定因素的一条有效途径。只有进一步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才能建立起更加民主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制度,才能培养出一支政治强、作风好、善于为农民群众服务的基层干部队伍,才能形成干群同心、和谐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农村的长治久安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二、我市农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现状
1、村委会组织法、选举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幅加强,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新理念家喻户晓。尤其是去年,我市抓住换届选举的契机,深入村组宣传,使广大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大为增强,学会了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民主权利,积极参与到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中来。
2、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初步建立。市委、市政府把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人大监督,民政部门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
3、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新体系基本形成。逐步规范和完善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制度体系。在民主决策方面,各村普遍建立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制定和健全了议事规则,初步实现了村中的大事,由村民群众当家作主。在民主管理方面,探索建立了一套内容较为齐全、体系较为完备、操作性较强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大大提高了村级民主管理的整体水平。在全市推行会计委托代理制或村财乡审等办法,有效地协助村民管好、用好集体财产,维护了广大村民的合法利益。在民主监督方面,各村普遍成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设置了固定的村务公开栏,实行村民群众民主评议“两委”班子成员,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群众参与村内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稳定发展。
我市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干部说了算的现象还较普遍,特别是村委会成员的变动和处置的随意性很大,对村务公开敷衍塞责,应付对付。二是村务公开的组织实施和理财监督还不到位。三是工作力度还不够。
三、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改进措施
我市要真正做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我认为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抓落实。
1、加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群众村民自治的`法律意识。村务公开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从源头治理腐败的有效方法,要让每个村民知道村务公开都有知情权和参与权是法律赋予公民不可侵犯的权利,使广大村民有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民主管理中来。
2、注重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和村民的主体作用。一是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开展争创“五个好”村党支部活动与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结合起来,通过抓好民主选举和支部自身建设,打造有力的党支部领导班子,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全面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达到“两心”,即以身作则赢得人心,为民办事激励人心。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努力改善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能否持久深入,取决于农民群众参与的程度。一方面坚持执行“两会、两组”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召开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引导村民参与村内重要事项的决策。同时坚持从村民代表中民主选举产生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赋予他们对村务活动的监督权和评议权,每年年终都由他们对村级财务活动进行审计和评议,增强透明度,使村干部开心,群众放心,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在村部设立举报箱,并由村务公开监督小组集中听取群众的意见,群众对公开的项目、内容有想法,随时可以反映,并在规定的期限内给予答复。
3、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的落实。首先要在提高村务公开效果上下功夫。村务公开的生命力取决于它的质量和效果。公开的内容要真实。凡是与村民利益相关的重要问题以及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都必须纳入公开的范围,及时准确地向群众交底,不能遗漏,不能隐瞒,更不能弄虚作假,欺骗、糊弄群众。公开的方式要多样。各村既要建立固定的公开阵地,又要根据群众需求和形势的变化,探索一些灵活多样的辅助形式,还可以通过村广播、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村级站点以及“明白纸”、民主听证会、村民来访接待、质询回复等其他有效形式公开。公开的时间要及时。要按照公开事项的性质实行年度公开、季度公开、月公开、即时公开,不得拖延或随意更改。公开的程序要规范。要按照规定的公开程序环环相扣,不能自行缩水,公开后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群众质询,切实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其次要在规范村务决策机制上下功夫。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实质是“还权于民”,村中的事情让村民自己说了算。规范决策的事项。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实行民主决策,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规范决策的形式。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是民主决策的基本组织形式,鉴于农村一些实际情况,如村民居住分散、农忙等难以召集,因此要积极探索村务民主听证制度。如开展村务民主听证工作试点,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选择一些村开展试点,并逐步深化。组织村务民主听证要注意精选议题,慎选代表,规范程序,并建立议题办理、纠偏、督查机制。同时也要注意,民主听证作为村务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能代替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的决策。规范决策的程序。中办发[]17号文件规定的提案、受理、决策、执行四个决策程序,以及会前公告、会后公布结果的要求,是对村务决策程序的科学规范,我们一定要认识贯彻执行。规范决策的责任追究。凡未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任何组织或个人擅自以集体名义借贷,变更与处置土地、企业、设备、设施等集体资产,均为无效,村民有权拒绝,造成的损失由责任人承担,构成违纪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必须依法处理。第三要在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上下功夫。加强公共事务管理,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主要制度,各村都要及时修订、完善制订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要体现合法性,具有适应性,反映时效性,做到有章理事,执章必严,违章必究。突出村级财务管理。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制定民主理财办法,加大工作力度,在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上下功夫,从源头上加强村级财务的管理。在尊重村民意愿、保持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不变的前提下,全面实行和规范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公开的内容,实现工作手段的科学化、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和群众参与途径的多样化,从而提高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提高“村干”素质。建立村支“两委”干部和“两组”人员培训制度,各乡镇办事处要有计划地分别组织村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两委”成员和村民主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培训,通过提高人员素质来保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第四要在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上下功夫。实践证明,监督是否到位是规章制度能否落实的关键环节。加强对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推行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村干部的激励约束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为认真抓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落实,当务之急,各乡镇办事处要认真对照文件要求进行一次检查和清理,重点检查村务公开的内容是否全面、真实;村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是否规范、及时;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是否按照程序实行民主决策;村民民主理财制度是否健全和执行;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是否严格;农村集体财务审计监督制度、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审计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是否建立;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是否充分有效;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是否建立并有效运行等等。各项制度建设中,凡是与中办发[2004]17号文件精神相一致的,要继续坚持,不完全一致的,要及时补充和完善,完全抵触的,必须尽快修改或废止。
4、培育典型,以点带面。实践证明,典型示范是个有效的工作方法,能够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也可以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当前,我们应该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工作组驻点村为典型,大力抓“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点上突破,整体推进。争创一批高水平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村”。创建活动,要注重攻坚克难,切实解决“难点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那些工作止步不前、效果不明显的村,要组织力量,帮助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每个村的村情不一样,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上级的要求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基层的创造,注重总结经验,研究工作规律,不断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5、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一是加强内部经验交流。让各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得到推广,在落实“四个民主”的实践活动中,各乡镇、村紧密联系各地实际,不断深化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机制,引导村民群众的有序参与,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示范村。如有的村村务公开内容真实,公开及时,群众满意;有的村重视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建设,使村务决策与管理有章可循,使许多棘手事务迎刃而解,增进了党群干群之间的沟通理解,化解了不少内部矛盾,促进了干群之间、村民之间的团结,这些村的做法,从不同侧面反映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成果和经验。要多组织各村交流经验,尤其是要组织那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止步不前的村学习取经,让他们明白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意义,并积极投身到这项工作中来,使全市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得以全面深入开展。二是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在探索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经验的同时,要主动学习其他县(市)农村工作好的经验做法,更好地抓好我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篇3: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实施方案
三、方法步骤
(一)准备阶段(10月10日—10月20日)
一是召开会议,制定方案。县里将召开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推进会议,制定下发工作方案。各乡镇也要召开会议进行动员和部署,并根据县里的《方案》要求,认真制定本地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二是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为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县里对原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充实。各乡镇也成立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领导组织,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工作指导组,深入村屯指导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各项工作开展,抓好工作落实。要健全完善村级组织,没有完成“两委”换届选举的村要抓紧组织换届,真正把能够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自觉接受村民监督,具有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的人选举上来,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建立关系协调,工作规范,廉洁勤政,奋发有为的村级领导班子,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落实提供组织保证。10月20日前各村要建立和完善村民代表制度,选出村民代表,成立村民议事会和村民理财小组。三是广泛宣传,充分发动。要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和宣传手段,广泛、深入宣传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重要意义,宣传有关政策文件及公开的内容、程序、监督措施等,使此项工作深入人心,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二)组织实施阶段(月21—12月10日)
1、完善制度,建立机制。一是建立巩固的公开阵地。各村要设有规范的固定公开栏,并辅以会议、有线电视、广播、通知单、明白卡、小册子等形式,及时公开村情村务。公开内容和程序严格按照本方案的规定进行。并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和农民群众的要求,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内容。
二是完善村务民主决策制度。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事项的决策方案,都必须实行“三会一审”的决策程序,进行充分协商,形成共识。各村都要健全完善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合理确定各自的议事规则和议事范围,讨论决定重大村务事项,并督促决策的事项得到有效实施。对违背决策程序擅自决定重大事项的,依照规定及时纠正并作出处理。
三是规范民主管理制度。依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村集体要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财务开支审批制度,对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加强对村集体财务往来的管理。各村设立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其成员由村民代表推选产生,负责对本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参与制定村集体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检查、审核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有权否决不合理的开支。要按照上级要求,各村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资源管理档案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四是健全民主监督制度。建立村集体财务审计监督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对在审计中查出的侵占集体资产和资金等问题,由乡镇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调查核实,按照有关规定处理,构成违纪违法的,移交纪检、司法机关依纪依法处理。结合年终考核或总结工作,每年对村干部至少进行一次民主评议,考评结果与其误工补贴及奖惩挂钩。连续两次被评为不合格的村干部,应依法定程序给予罢免或调整。村民委员会应当设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其成员由村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负责监督村务公开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建立村务公开工作档案,及时整理归档公开资料。村务公开档案要真实、完整、规范,保存期限与村集体财务帐簿相同。
2、抓好典型,分类指导。每个乡(镇)确定2个典型村(可选“难点村”)进行重点分析,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具体指导。按照《孙吴县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严格规范公开的形式、内容和程序,完善各项民主监督和管理制度。要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按照本中要求的公开内容,将1—11月份的应公开的事项全面公开。所选的典型村要有代表性,既要有工作基础好的村,又要有基础薄弱的村;既要有经济条件好的村,也要有经济条件差的村;既要坚持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推动整体工作上水平。
3、突出重点,分级推进。以所选的典型村为重点,加强指导,强化措施,全面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各项任务,规范各项工作。要把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与农村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结合起来,使推进活动贯穿于解决农村实际问题,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全过程。推进活动要以典型村为目标,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其它各村的分级推进计划,力争到年末,全县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群众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满意率达到80%以上。“难点村”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各村没有违反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现象,没有因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问题引发群众上访。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0年12月11日—12月末)
1、乡(镇)自查(10月11日—20日)。各乡(镇)工作指导组要按照《孙吴县加强村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和本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组织自查,重点是所选的2个典型村,总结正反两方面典型经验,明确发展思路和整改措施,为本乡镇及全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有益的借鉴。
2、县里检查(12月21—12月末)。县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有关部门组成检查组,深入各乡(镇),以典型村为重点,开展检查验收工作。主要采取听汇报,查阅文件、档案、入村实地查看、入户调查走访等形式。要将此次检查与创建村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和示范乡(镇)活动相结合,建立激励机制,表彰先进,鞭策后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县里拟上报2个市级示范乡镇和4个市级示范村,并于年底表彰一批县级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对拟命名表彰的示范单位,要严格考核,保证质量,优中选优,并采取适当方式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篇4: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实施方案
四、几点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活动要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各级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各乡(镇)要把推进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分级实施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性地开展推进活动。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教育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加强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各级各部门相互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适应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拓展参与渠道,健全考核体系,建立起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各界支持、村民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
3、加强宣传教育。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开展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活动的重要意义,积极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推进活动,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要分期、分批培训村干部及相关人员,引导村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必要时可组织召开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现场会,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和体会,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充分发挥典型村的示范引导、带动和辐射作用。
4、加强督促检查。要建立健全督查反馈制度,坚持定期检查报告和跟踪督查反馈制度,把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明察与暗访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督查工作落实情况和取得的实效,又要督查各级责任人履行职责情况;既要督查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又要督查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推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健康开展。
篇5: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实施方案
为了提高我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黑河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黑河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实施方案》(黑市社办发8号)和《关于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乡镇、示范村评选活动的通知》(黑市社办发[2010]9号)文件精神,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年着力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并于12月下旬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验收,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健全制度,规范程序,完善机制,进一步推动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有关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和谐孙吴提供有力保证。
二、公开内容
各乡镇、村按照《孙吴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规定的随时公开、季度公开、年终公开的内容,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确定公开的具体内容。
随时公开事项 :
1、财务日常收入支出,支出应逐项逐笔公开。
2、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招投标结果、费用收取、合同履行和经营状况。
3、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情况。
4、救灾救济款物发放。
5、征兵优抚、五保户、低保户、大病救助评议、审批、享受待遇情况。
6、土地征用补偿分配。
7、村委会为村民提供服务的项目、程序、收费标准及收费依据。
8、新增的有关村务公开和经十分之一以上村民或五分之一
上村民代表联名要求公开的其它事项。
9、发展党员情况(积极分子培养:在民主推荐产生后公示7天、确定重点发展对象:在民主推荐产生后公示7天、接收预备党员:最迟支部大会召开前7天进行公示、预备党员转正:最迟支部大会召开前7天进行公示)。
10、离职村干部享受补助人员情况。离职村干部自申请享受补助起,由乡镇党委、政府对其本人进行核实,核实无误后进行首次公示(7天),上报县委组织部,经审核后进行第二次公示(7天)。
11、党员评优及表彰奖励情况。在每次党员评优及表彰确定人选时,对要表彰的党员进行公示。
12、村级后备干部确定及管理使用情况。
13、远程教育设备管理使用情况。
季度公开事项:(后一个月下旬)
1、村集体资产,包括房屋、农业机械、机动地、自然资源和集体经济项目承包、租赁、拍卖等经营所得收益的分配使用情况。
2、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标准。
3、村公益福利事业建设,包括村建道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电)线路改造等。
4、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执行情况。
5、宅基地审批情况。
6、各级党委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国家和省扶贫开发项目。
年终公开事项:
1、村干部本年度目标完成情况和下年度目标。
2、村干部的民主评议、考核和审计结果等事项。
3、财务年度总收支情况。
4、新农村建设各项资金及其使用情况。
5、村集体债权、债务情况。
6、村土地(含机动地和“四荒地”)经营承包方案及土地流转情况。
7、国家惠农政策补贴:包括粮食(良种)、大型农机具、燃油、畜牧养殖贷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教育、兴修水利人畜饮水、退耕还林还草等。
8、建国前老党员生活补贴发放(人员名单固定,生活补贴款由民政部门具体发放)和慰问贫困党员情况(年底“两节”期间发放,具体名单由村党支部报乡(镇)党委审查确定初步人选后,由各乡(镇)党委分别本乡镇范围内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公示结束后无异议的上报县委组织部,经部长办公会研究后确定人选。
9、民主评议党员情况。年底前,党支部内部公开。
篇6: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的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首先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真正受益。其次,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在实践中推进农村各方面制度的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再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同时,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明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有良好开局,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这两年粮食连续大幅度增产,供求矛盾有所缓解,但粮食产需仍有一定缺口。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继续增产难度加大,长期保持粮食供求平衡任务十分艰巨。因此,一定要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积极促进农民增收。这两年农民增收比较多,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扶持和价格因素带来的',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难度很大。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要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沼气和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逐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四是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业税全面取消后,要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同时统筹推进粮食流通、征地制度和农村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明年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加大“多予”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已经出台的各项支农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并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万众一心,扎实推进,把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篇7: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书记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3月 日)(送审稿)同志们:这次农村工作会议,是在市委十一届八次全委会和市“两代会”之后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荣生同志和义友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分别就2006年农业农村工作和民政工作作了很好的报告。市委、市政府还将下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切实抓好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确保我市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下面,我着重就当前“三农”工作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的问题,讲几点意见。一、深刻领会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今后5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建议》展现的亮点很多,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提出的任务很多,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制定的举措很多,一个重大的战略举措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集中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因此,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坚持科学发展,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协调发展,必须立足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建设好农村这个最大的生态屏障。如果脱离农民群众的愿望,忽视农民群众的利益,发展就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长期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十分严峻。据有关资料分析,目前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略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高达2.6:1;占全市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30左右的医疗资源,若再加上教育、文化、市政公益设施等方面的城市福利,城乡差距无疑将会更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一些地方还通不了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喝不上干净水。如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不能摆脱落后面貌,江津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基本市睛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协同发展,把农业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让广大农民群众共同享用现代化成果。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目前,我市城镇化率虽已达到45.20,但大部分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全市也还有60余万的农村居民,农民仍然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农民问题解决得不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
展的持久动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对于我们这个有着近150万人口的区域性大市来说,扩大内需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集中着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们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最有希望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协调快速增长。特别是加强农村道路、住房、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所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活农村的巨大需求,不仅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之策,更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陆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我市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农民负担等方面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引发群体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相当数量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农民生存压力大、待遇不公平、心理不平衡,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大力度,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民合法利益,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和谐江津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我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990年的7.56倍,第一产业的比重从41.16下降到22.20;城镇化率从12.60上升到45.20;城乡居民收入由2.8:1略降为2.6:1。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五中全会和中央、重庆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对当前“三农”问题的正确分析与判断,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用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和求真务实精神,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形势;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的认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和作风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拓宽和创新工作思路与举措,切实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部署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进一步创新观念与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一个“新”字。我的初步理解是,新农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城乡差距越大,农民就越会为了短期的利益而过度采用掠夺式经营,既难以形成我们的食品安全供给,也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加快城市化的倾向,全社会都来更加关注并致力于农村的综合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其二,农村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农业经济问题相比,农村的社会问题显得更为严峻。一些地方不仅生产靠老弱妇孺,而且出现了不少“三无”农民,家庭内部、邻里之间的很多矛盾难以协调;再加上一些基层组织松懈、制度涣散、文化生活缺乏;农村的治安、社会保障、养老救助等问题日趋复杂。我们应逐步建立起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把城市中已经相对过剩的社会文化资源引向农村,帮助农民把各种社会文化组织发展起来。这些工作到位了,才能率先在农村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三,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全面恢复。生产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让农民生活在一种相对比较和缓、比较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之中;让一些城里人被田园诗般的农村所吸引。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创新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以新的理念催生新的举措,以新的举措推动新的变化,以新的变化促进新的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贯彻“重中之重”战略思想和“两个趋向”重要论断,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实施“一路三化”战略,以推动城乡统筹为根本,以实施“三百工程”为抓手,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方向,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民新型化、居住生态化、保障社会化、管理民主化”,加快我市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三个结合”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键在于把以人为本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一切发展都必须以农民群众为出发点。要求在制定规划、确定指标、新上项目等重大事项时,都必须以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为重要前提,都应充分倾听农民群众的意见,不仅使农民得到眼前利益,而且有利于长远发展;不仅使农民获得经济利益,而且有利于创造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次,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农民群众的主动性。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群众,把建设新农村这个主题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利,千方百计增加他们的实际利益,使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第三,一切发展都必须以农民群众为目的,要求把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权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改变农村发展滞后的面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切实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与激发农村内部活力结合起来。在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同时,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等措施,激发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自我建设的能力。二是要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同时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改变农村社会事业滞后的状况。三是要把遵循客观规律与尊重农民意愿结合起业。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搞好规划,抓好示范,防止出现强求一律、盲目攀比、急于求成等问题。要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实行政务公开,切实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使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狠下功夫,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的发展。通过新农村建设,要使我市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农民群众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持续推进。归根到底,就是要切实保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逐步消灭城乡差距。三、切实注重并强化关键环节,整体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我市现阶段的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坚定不移的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一是建设性资金要更多地投向农村。近年来,尽管我市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用于“三农”的比例逐年增加,但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渠道分散等问题比较突出,农村落后于城市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好转。对此,市财政要按照“三个高于”的原则,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要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向农村。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增加资金投入时都要向农村倾斜。各金融机构也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切实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二是城市要加大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要在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部门和企业对口帮扶农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同时,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业机会。1990年我市农民的纯收入中,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分别占77.88和12.62,而2005年这两项指标已变为52.87和40.42。这充分表明,就业结构和收入来源的变化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日益重要。三是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加快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广播电视、饮水困难、农村沼气、农村信息化等建设。同时,国家和地方财政通过直接补助资金、“以工代补”等方式予以鼓励。要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二)以“三百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晚熟柑橘和花椒产业这两个“全国之最”,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根据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在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在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继续抓小城镇建设和劳务开发,不断提高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水平。(三)巩固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新农村建设必然会伴随一系列体制创新,其中一大任务就是推进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今年起,全国将全部免征农业税,农民种地必须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延续了两千多年后到此终结。这是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由此必然提出加快推进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只有下决心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才能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因此,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这些改革任务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核心是要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中央和重庆市的有关规定,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体制保障。(四)搞好乡村建设规划,逐步改善村容村貌,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要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农村各地的发展差距很大,改善村容村貌的工作也必然是起点有差距、过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因此,必须牢牢把握两大重要原则,这就是“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和“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只有始终坚持这两大原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五)注重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五中全会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活跃农村健康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措施,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使新一代农民有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在转变镇(街)政府职能的同时,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六)切实解决民生、维护民利和落实民权,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阶段,既是大有作为的“发展黄金期”,又是各种困难和风险的“矛盾凸显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切实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实现“两地一中心”的宏伟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服从大局,以民政部门为载体,充分发挥其在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竭力推进和谐江津建设。一要立足解决民生,把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放在工作首位。关注困难群众,关心弱势群众,认真做好救灾救济、城市低保、五保供养、农村特困、大病医疗等社会救助工作,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二要立足维护民利,把相关特殊困难群体的`各项政策落实好。落实好优抚对象的各项抚恤优待政策,保障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努力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大力推进安置改革,开发利用军地两用人才;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努力实现第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目标;加强老年福利设施建设,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深入开展社会捐赠活动,大力推进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筹集更多的社会救助资金;扩大福利彩票发行规模,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营造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三是立足落实民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居)民自治机制,坚持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和受益权,维护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促进全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培育发展,依法监管,促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重点规范和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法治服务型政府建设。依法推进殡葬改革、婚姻登记工作,强化地名区划管理。四要立足时代要求,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新机制。各级党政要把民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将民政工作列入我们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研究解决民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充实民政工作力量,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做好民政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通力协作,对民政工作要积极给予支持和配合,在建立公共财政过程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证民生、民利所需资金,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保证民政事业费按时足额拔付,各相关部门应履行自身职责,不折不扣地落实救助和扶持政策。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政事业,努力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民政事业新发展,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四、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良好开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种美好的时代福音,也必然给我们的领导方法、工作部署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重庆市农村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应当看到,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很大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不能因为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下降而放松农业;农业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因为农村发展任务艰巨而避开农村;农民是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成果的平等享有者,不能因为农民人多分散、收入消费水平低而忽视农民。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按照中央县级以下的工作重心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要求,市里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镇街党政主要领导至少要有一人主抓农业和农村工作。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二要用好用活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党的农村政策是农民利益的集中体现,是激发农民生产热情的根本措施。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贯彻十六大五中全会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重庆市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农、惠农政策措施。就今年而言,仅中央出台的支农政策就有15点之多,概括起来就是“三个高于”、“三个终结”、“三个强化”、“三个加大”、“三个加快”。要结合我市实际,将这些政策进行细化、深化和硬化,把政策原原本本地落实到农村,把好处实实在在地给予农民,让农民完完全全地得到实惠,切实保护好、引导好和发挥好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要坚持部门联动、资源整合,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工作部门的职责,市级各部门同样义不容辞。因此,在“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全市统一规划,依托项目搭建平台,整合农业、林业、水利、国土、交通、环卫、城乡建设等支农资金,集中投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和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为协调有关工作的重大事项,我的初步意见是,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提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建设规划、试点工作方案以及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报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后实施,力争今年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试点示范区建设上有所作为。四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做形式主义的假文章,不搞劳命伤财的假政绩。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带领农民群众用辛勤劳动增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扎实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化解各种矛盾,努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当作大事来对待,尽心竭力地办好。要努力贴近群众、深入群众,真心实意地听取群众意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耐心教育群众、细致引导群众,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要求和解决问题;真心爱护群众、切实保护群众,及时疏导群众情绪,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之中,确保全市农村社会稳定。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要认真搞好第三批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目前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巨大的精神力量,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各地要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把注重实效贯彻和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形成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要把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使广大党员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深刻认识保持先进性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障作用,深刻铭记自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光荣责任,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共产党员的奋斗目标和自觉的积极行动。要结合当前农村实际,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基层党组织要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切实转变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多办顺民心、合民意的实事好事,使大方群众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切实感受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同志们,做好当前“三农”工作难度很大、任务艰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发扬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精神,锐意进取、奋力开拓、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任务。我相信,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市今年的“三农”工作将会有一个新的起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有一个良好开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将会书写出更加灿烂的新 篇章。
《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源于本网会员分享,欢迎阅读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展的持久动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对于我们这个有着近150万人口的区域性大市来说,扩大内需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集中着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们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最有希望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协调快速增长。特别是加强农村道路、住房、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所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活农村的巨大需求,不仅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之策,更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陆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我市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农民负担等方面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引发群体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相当数量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农民生存压力大、待遇不公平、心理不平衡,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大力度,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民合法利益,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和谐江津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我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990年的7.56倍,第一产业的比重从41.16下降到22.20;城镇化率从12.60上升到45.20;城乡居民收入由2.8:1略降为2.6:1。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五中全会和中央、重庆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对当前“三农”问题的正确分析与判断,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用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和求真务实精神,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形势;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的认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和作风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拓宽和创新工作思路与举措,切实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部署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进一步创新观念与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一个“新”字。我的初步理解是,新农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城乡差距越大,农民就越会为了短期的利益而过度采用掠夺式经营,既难以形成我们的食品安全供给,也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加快城市化的倾向,全社会都来更加关注并致力于农村的综合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其二,农村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农业经济问题相比,农村的社会问题显得更为严峻。一些地方不仅生产靠老弱妇孺,而且出现了不少“三无”农民,家庭内部、邻里之间的很多矛盾难以协调;再加上一些基层组织松懈、制度涣散、文化生活缺乏;农村的治安、社会保障、养老救助等问题日趋复杂。我们应逐步建立起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把城市中已经相对过剩的社会文化资源引向农村,帮助农民把各种社会文化组织发展起来。这些工作到位了,才能率先在农村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三,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全面恢复。生产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让农民生活在一种相对比较和缓、比较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之中;让一些城里人被田园诗般的农村所吸引。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创新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以新的理念催生新的举措,以新的举措推动新的变化,以新的变化促进新的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贯彻“重中之重”战略思想和“两个趋向”重要论断,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实施“一路三化”战略,以推动城乡统筹为根本,以实施“三百工程”为抓手,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方向,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民新型化、居住生态化、保障社会化、管理民主化”,加快我市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三个结合”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键在于把以人为本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一切发展都必须以农民群众为出发点。要求在制定规划、确定指标、新上项目等重大事项时,都必须以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为重要前提,都应充分倾听农民群众的意见,不仅使农民得到眼前利益,而且有利于长远发展;不仅使农民获得经济利益,而且有利于创造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次,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农民群众的主动性。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群众,把建设新农村这个主题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利,千方百计增加他们的实际利益,使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第三,一切发展都必须以农民群众为目的,要求把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权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改变农村发展滞后的面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切实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与激发农村内部活力结合起来。在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同时,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等措施,激发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自我建设的能力。二是要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同时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改变农村社会事业滞后的状况。三是要把遵循客观规律与尊重农民意愿结合起业。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搞好规划,抓好示范,防止出现强求一律、盲目攀比、急于求成等问题。要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实行政务公开,切实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使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狠下功夫,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的发展。通过新农村建设,要使我市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农民群众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持续推进。归根到底,就是要切实保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逐步消灭城乡差距。三、切实注重并强化关键环节,整体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我市现阶段的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坚定不移的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一是建设性资金要更多地投向农村。近年来,尽管我市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用于“三农”的比例逐年增加,但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渠道分散等问题比较突出,农村落后于城市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好转。对此,市财政要按照“三个高于”的原则,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要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向农村。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增加资金投入时都要向农村倾斜。各金融机构也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切实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二是城市要加大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要在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部门和企业对口帮扶农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同时,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业机会。1990年我市农民的纯收入中,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分别占77.88和12.62,而2005年这两项指标已变为52.87和40.42。这充分表明,就业结构和收入来源的变化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日益重要。三是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加快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广播电视、饮水困难、农村沼气、农村信息化等建设。同时,国家和地方财政通过直接补助资金、“以工代补”等方式予以鼓励。要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二)以“三百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晚熟柑橘和花椒产业这两个“全国之最”,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根据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在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在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继续抓小城镇建设和劳务开发,不断提高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水平。(三)巩固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新农村建设必然会伴随一系列体制创新,其中一大任务就是推进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今年起,全国将全部免征农业税,农民种地必须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延续了两千多年后到此终结。这是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由此必然提出加快推进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只有下决心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才能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因此,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这些改革任务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核心是要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中央和重庆市的有关规定,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体制保障。(四)搞好乡村建设规划,逐步改善村容村貌,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要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农村各地的发展差距很大,改善村容村貌的工作也必然是起点有差距、过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因此,必须牢牢把握两大重要原则,这就是“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和“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只有始终坚持这两大原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五)注重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五中全会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活跃农村健康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措施,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使新一代农民有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在转变镇(街)政府职能的同时,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六)切实解决民生、维护民利和落实民权,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阶段,既是大有作为的“发展黄金期”,又是各种困难和风险的“矛盾凸显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切实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实现“两地一中心”的宏伟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服从大局,以民政部门为载体,充分发挥其在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竭力推进和谐江津建设。一要立足解决民生,把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放在工作首位。关注困难群众,关心弱势群众,认真做好救灾救济、城市低保、五保供养、农村特困、大病医疗等社会救助工作,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二要立足维护民利,把相关特殊困难群体的各项政策落实好。落实好优抚对象的各项抚恤优待政策,保障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努力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大力推进安置改革,开发利用军地两用人才;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努力实现第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目标;加强老年福利设施建设,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深入开展社会捐赠活动,大力推进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筹集更多的社会救助资金;扩大福利彩票发行规模,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营造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三是立足落实民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居)民自治机制,坚持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和受益权,维护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促进全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培育发展,依法监管,促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重点规范和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法治服务型政府建设。依法推进殡葬改革、婚姻登记工作,强化地名区划管理。四要立足时代要求,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新机制。各级党政要把民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将民政工作列入我们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研究解决民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充实民政工作力量,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做好民政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通力协作,对民政工作要积极给予支持和配合,在建立公共财政过程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证民生、民利所需资金,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保证民政事业费按时足额拔付,各相关部门应履行自身职责,不折不扣地落实救助和扶持政策。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政事业,努力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民政事业新发展,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四、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良好开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种美好的时代福音,也必然给我们的领导方法、工作部署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重庆市农村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应当看到,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很大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不能因为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下降而放松农业;农业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因为农村发展任务艰巨而避开农村;农民是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成果的平等享有者,不能因为农民人多分散、收入消费水平低而忽视农民。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按照中央县级以下的工作重心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要求,市里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镇街党政主要领导至少要有一人主抓农业和农村工作。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二要用好用活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党的农村政策是农民利益的集中体现,是激发农民生产热情的根本措施。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贯彻十六大五中全会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重庆市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农、惠农政策措施。就今年而言,仅中央出台的支农政策就有15点之多,概括起来就是“三个高于”、“三个终结”、“三个强化”、“三个加大”、“三个加快”。要结合我市实际,将这些政策进行细化、深化和硬化,把政策原原本本地落实到农村,把好处实实在在地给予农民,让农民完完全全地得到实惠,切实保护好、引导好和发挥好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要坚持部门联动、资源整合,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工作部门的职责,市级各部门同样义不容辞。因此,在“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全市统一规划,依托项目搭建平台,整合农业、林业、水利、国土、交通、环卫、城乡建设等支农资金,集中投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和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为协调有关工作的重大事项,我的初步意见是,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提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建设规划、试点工作方案以及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报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后实施,力争今年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试点示范区建设上有所作为。四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做形式主义的假文章,不搞劳命伤财的假政绩。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带领农民群众用辛勤劳动增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扎实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化解各种矛盾,努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当作大事来对待,尽心竭力地办好。要努力贴近群众、深入群众,真心实意地听取群众意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耐心教育群众、细致引导群众,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要求和解决问题;真心爱护群众、切实保护群众,及时疏导群众情绪,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之中,确保全市农村社会稳定。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要认真搞好第三批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目前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巨大的精神力量,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各地要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把注重实效贯彻和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形成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要把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使广大党员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深刻认识保持先进性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障作用,深刻铭记自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光荣责任,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共产党员的奋斗目标和自觉的积极行动。要结合当前农村实际,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基层党组织要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切实转变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多办顺民心、合民意的实事好事,使大方群众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切实感受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同志们,做好当前“三农”工作难度很大、任务艰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发扬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精神,锐意进取、奋力开拓、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任务。我相信,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市今年的“三农”工作将会有一个新的起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有一个良好开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将会书写出更加灿烂的新 篇章。
《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源于本网会员分享,欢迎阅读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乡镇政府工作总结
★ 市民政局工作总结
★ 农办工作职责
★ 新农村调查报告
【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合集7篇)】相关文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我见2024-01-17
县扶贫办督查工作职责2022-09-13
乡镇政府教育工作总结2022-10-31
新农村调研报告2022-12-04
乡镇政府工作报告总结范文2022-09-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2022-09-29
乡镇党建工作计划开头2023-08-11
民政年度工作计划2022-08-27
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自我检查报告2022-07-10
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202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