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短路实验现象的心理分析

时间:2022-05-02 20:49:3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又要画画了”为你分享10篇“物理短路实验现象的心理分析”,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物理短路实验现象的心理分析

篇1:物理短路实验现象的心理分析

物理短路实验现象的心理分析

短路(实验)是初中物理电学中常见故障,即在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直接由导线连接叫局部短路;另一种情况电源未经任何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相连通叫电源短路。由欧姆定律:I=U/R可知,当电源电压v一定,R很小时,电路中电流将瞬间增幅很大,由焦耳定律Q=I2 Rt,时间T一定,导线将发热升温,乃至发生火灾。

由于短路现象的危险性,爆炸性(产生电弧),教师怕做,甚至回避不做,学生对短路没有全面深刻了解,对短路事故严重性无明确直观认识,更易在生活、实验、工作中导致短路事故的发生机率增加,危害极大。短路现象在生活中的危险性危害性的事实,迫切要求我们对短路现象要有一个明晰,正确地认识。

首先,短路实验是否该做,什么场合做,应怎样做,应该根据物理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师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主客观心理分析得出结论。

(一)短路实验教育性。

短路实验教育性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提供短路知识的感性材料,二是提供安全教育的感性材料。

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电学中有关短路原理知识仅作简单介绍。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内化短路认知目标而设计短路实验,提供典型的感性实验材料,这对理解短路现象物理本质及规律十分有利。在物理实验中电学安全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包括实验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用电安全,设计短路实验,为学生提供模拟性生活环境,典型性感性材料,进行安全教育具有现实性,很有说服力。

(二)短路实验趣味性

我们对289名初三学生进行电学知识学习心理调查,?结果表明喜爱看短路实验的占24%,喜欢做短路实验的占59%,但也有11%的人害怕做短路实验,且多数为女生,总体上对短路实验感兴趣的学生达83%;由此可见,短路实验深受学生欢迎,因为短路实验现象一般伴有强烈的电弧火光及小声的熔丝断声。

事实上短路实验只能激发学生暂时兴趣,而暂时兴趣易生易灭,在学生大脑中枢此联系软弱、常有盲目性,广泛性,是学生实验兴趣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初中生心理有两个明显特征:①容易形成不正确兴趣品质,甚至造成变戏法,看热闹的感觉;②容易产生害怕担心,惧怕的心理状态,阻碍学生对电学欧姆定律1=U/R本质的进一步理解与深化。而短路实验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两种心理特征产生不利影响因素,因为过多的短路实验容易滋长学生不正确的兴趣品质;强烈,惊险的短路实验易加剧学生的害怕心理。所谓强烈,就是短路时威力大,电弧火光强,伴有小声爆炸声,对眼、耳感官有强烈刺激;所谓惊险,就是线连接错误时,电路一旦接电导通,短路就即刻发生,难于挽救。

从短路产生效果看:似乎实验中发生轰然巨响,电孤火光越亮越好,但是这类实验愈多对学生害怕心理会有负向加剧作用,使他们感到电现象可怕,我们对289名初三学生电学学习心理调查,结果表明11.2%学生对短路实验现象感到害怕,(导致)这对学生在做电学实验时,会常怀着恐惧心理,甚至可能不间断地问实验指导教师他所在进行地电学实验是否有无危险性,对学生物理电学学习产主消极地负面影响。因此,学生长期在实验时怀着恐惧心理进行电学实验操作,很易将此不良心理迁移到其他物理电学实验操作中,造成电学实验操作上的学习心理障碍。因此,对于发生在电压过高、电流过大等实验条件下短路现象,虽然能激发和满足部分学生暂时兴趣与心理需要,却不宜在课堂上演示。实验指导教师尤应明记此点。

(三)短路实验刺激性

1.刺激性的强烈性

心理学中感知与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表明,作用于耳、目等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被客体所清晰感知。短路实验刺激强度,无论是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都达到能引起学生注意良好的效果,因此,从刺激的物理特征看,短路实验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足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感知,但对听觉阀限研究表明,?声音超过140分贝时,对耳所引的不再是听觉,而是不舒适的触压和痛觉。尽管短路实验声响不是十分强烈,但声与电孤光亮的交互刺激,会使学生两手习惯性捂住两耳,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心理恐惧的存在。

2.实验中学生情绪的两极性

良好的情绪能使反应的强度与引起情绪的刺激强度相适应,情绪的过度强烈和过度的抑制都是不正常的。短路实验对学生情绪反应具有两极性。有些学生对短路的强亮光,伴随小声响,感觉满足了自我猎奇的感知需要,从而产生愉快、喜悦、兴奋等积极情绪反应;有的学生则对这种短路现象感到不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和主观愿望,从而产生紧张、厌恶、恐惧的消极情绪反应,这种情绪两极性还表现在积极的增力和消极的减力作用上。前者由于喜爱这类实验而感到兴奋,能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后者则往往使学习和积极性受抑制。心理的生理机制研究认为:当刺激物过于强烈的时候,兴奋过程过强烈,会超过神经细胞兴奋性限度,因此,从刺激的情绪特征看,短路实验对初中学生的情绪有明显两极性。

对于一个班级而言,一般两种极端对立情绪反应的学生比例稍有所不同,通常,女生常易产生消极情绪。当做完短路实验后,由于脑神经细胞强烈的反射作用,往往使学生的情绪不能立即静下来,需要几分钟的骚动后才能使全班情绪趋于稳定,逐步转入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对优化课堂教学时间量是一个矛盾,需要教师妥善处理好短路实验的强度与刺激度。

(四)短路实验紧张度

短路实验能提高学生注意的紧张度,因为他们对即将发生短路的静态实验器材,存在着迫切希望观察到短路的实验现象的企盼心理。由于紧张加强了注意,注意范围缩小,所以,对实验现象的印象极为深刻,因此,从刺激的强调特征看,短路实验提高了学生注意的紧张度,因而达到了高度强化的效果,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中设计短路实验用以强调短路的危害及严重性,是可以收到理想效果的。

根据以上分析知道,短实验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为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有发生短路的可能性,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具有真实感、警惕感,从而达到理解电学基础知识和安全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短路实验本身又有不安全因素,容易发生事故,还可能产生一些消极因素,影响一些学生情绪,因此,对待设计短路实验,应当采取高度谨慎的态度,我们认为必须在教学实践中遵循以下实践原则。

1.尽量排除不安全因素

短路实验本身就孕育着不安全因素,设计这类实验必须尽量排除不安全因素,诸如电流不宜太大,电压不宜太高,熔丝不宜过粗,否则短路现象太强烈,可能涉及人身安全,绝对禁止学生靠近、围观实验。

2.课堂演示不易过会

从教育性分析,过多演示短路实验,会导致不安全事故几率增加;从兴趣性分析,由于这类实验只能激发学生的暂时兴趣,而且过多的这类实验可能滋长学生不正确兴趣品质;从刺激性分析,过多这类实验,会使学生减弱警惕感、新异感,现有初中教材短路知识只稍带讲了,较为妥当。

3.不能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短路实验操作稍有不慎,容易发生事故。而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所不同,操作技能熟练度也不一样,心理状态亦有差异,实验分组操作,教师不易控制每组实验进行情况,危害隐患增加,而且器材损耗也可能同时增加,所以短路实验不能做为学生分组实验,在课外演示实验中或学生深外活动中,则可以进一步演示说明短路的严重性。总之,不能让学生单独地操作此项电学实验,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篇2:物理短路实验现象的心理分析 论文

物理短路实验现象的心理分析 论文

短路(实验)是初中物理电学中常见故障,即在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直接由导线连接叫局部短路;另一种情况电源未经任何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相连通叫电源短路。由欧姆定律:I=U/R可知,当电源电压v一定,R很小时,电路中电流将瞬间增幅很大,由焦耳定律Q=I2 Rt,时间T一定,导线将发热升温,乃至发生火灾。

由于短路现象的危险性,爆炸性(产生电弧),教师怕做,甚至回避不做,学生对短路没有全面深刻了解,对短路事故严重性无明确直观认识,更易在生活、实验、工作中导致短路事故的发生机率增加,危害极大。短路现象在生活中的危险性危害性的'事实,迫切要求我们对短路现象要有一个明晰,正确地认识。

首先,短路实验是否该做,什么场合做,应怎样做,应该根据物理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师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主客观心理分析得出结论。

(一)短路实验教育性。

短路实验教育性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提供短路知识的感性材料,二是提供安全教育的感性材料。

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电学中有关短路原理知识仅作简单介绍。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内化短路认知目标而设计短路实验,提供典型的感性实验材料,这对理解短路现象物理本质及规律十分有利。在物理实验中电学安全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包括实验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用电安全,设计短路实验,为学生提供模拟性生活环境,典型性感性材料,进行安全教育具有现实性,很有说服力。

(二)短路实验趣味性

我们对289名初三学生进行电学知识学习心理调查,?结果表明喜爱看短路实验的占24%,喜欢做短路实验的占59%,但也有11%的人害怕做短路实验,且多数为女生,总体上对短路实验感兴趣的学生达83%;由此可见,短路实验深受学生欢迎,因为短路实验现象一般伴有强烈的电弧火光及小声的熔丝断声。

事实上短路实验只能激发学生暂时兴趣,而暂时兴趣易生易灭,在学生大脑中枢此联系软弱、常有盲目性,广泛性,是学生实验兴趣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初中生心理有两个明显特征:①容易形成不正确兴趣品质,甚至造成变戏法,看热闹的感觉;②容易产生害怕担心,惧怕的心理状态,阻碍学生对电学欧姆定律1=U/R本质的进一步理解与深化。而短路实验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两种心理特征产生不利影响因素,因为过多的短路实验容易滋长学生不正确的兴趣品质;强烈,惊险的短路实验易加剧学生的害怕心理。所谓强烈,就是短路时威力大,电弧火光强,伴有小声爆炸声,对眼、耳感官有强烈刺激;所谓惊险,就是线连接错误时,电路一旦接电导通,短路就即刻发生,难于挽救。

从短路产生效果看:似乎实验中发生轰然巨响,电孤火光越亮越好,但是这类实验愈多对学生害怕心理会有负向加剧作用,使他们感到电现象可怕,我们对289名初三学生电学学习心理调查,结果表明11.2

[1] [2] [3]

篇3:“伪娘”现象心理分析

快乐男声正如火如荼地唱响,最红的选手人称“著姐”——他原名刘著,四川音乐学院的学生,他是个男孩子,却因化烟熏妆、穿蓝色丝袜和高跟鞋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不论在舞台上还是在生活中,刘著的声音、打扮都是一个活脱脱的女生。连评委都当面怀疑:“是我看错了,还是你参加错了节目。”“你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

网友称刘著为“伪娘”,“伪娘”一词来自日本,指的是本是男儿身,但容貌、穿着、动作、声音等各方面都像极了女孩。伪娘是一种心理疾病吗?伪娘是不是同性恋?针对网上铺天盖地的疑问,记者采访了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心理科主任、新乡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陈佐明教授。

“著姐”是易性癖

刘著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生理上是男孩,但心理上完全是一个女孩。刘著的爸爸也承认:“著著从小就很像女孩子,这个我们也担心过。”对于刘著一直女装打扮这件事情,他一点也不避讳,“还记得他很小的时候,我们带他去剪头发他就会不开心好长一段时间,

可能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已经有那种倾向了吧。”到初中的时候,刘著已经开始刻意留长发了。

陈佐明教授告诉记者,按照媒体描述的情况,刘著应该是一种易性癖。这种人群在心理上是女性,而在生理上是男性,这就是心理与生理性别刚好相反的情况。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对自己的生理性别不认同,打扮成异性的装束,有改变性别的要求。刘著就是如此,他穿女生的衣服觉得很舒服,穿男生的服装却不自在。记者注意到,刘著虽然表示自己不希望做变性手术,但实际上是担心手术带来的风险,他内心还是希望做一个彻彻底底的女性的。有数据显示,易性癖的发病率为1/14万~1/10万。

有网友提出刘著需要看心理医生。那么,刘著患有心理疾病吗?陈佐明教授说:“在我国,易性癖目前暂时被认为是一种心理障碍,而在西方国家,易性癖被认为是正常现象,或者称之为特殊群体。”今年2月,法国卫生部发布消息表示,易性癖在法国不再被认定为精神疾病,法国正式将易性癖从精神疾病的名单上剔除。据介绍,易性癖是指从心理上否定自己的性别,认为自己的性别与外生殖器显示的性别相反,而要求变换生理的性别特征,属于性别身份识别障碍。男女都有,以男性较多,男女比例约为3:1。一般来说,易性癖不算是患了心理疾病,这一群体也很少求助心理医生。

据了解,变性手术是目前对易性癖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外科医生在术前必须仔细排除这种易性的想法是否与某些精神疾病有关,并要仔细说明术后可能受到的环境压力。

篇4: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异常实验现象.本文总结归纳和简单分析了高中化学实验出现异常现象的'常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在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使实验异常现象变废为宝进行综合利用等方面结合我自身经验与体会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不妥之处望同行批评指正.

作 者:付丽  作者单位:贵州省湄潭县职业高级中学,贵州湄潭,5641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8 关键词:化学实验   现象异常   分析   解决方法  

篇5:九年级化学实验现象与错误点分析

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答题策略

一、题型特点

1、命题的形式较简单,考了这么多年题型也较成熟。主要以填空题和实验报告的形式出现;2、知识面广,从所考查的知识点来看覆盖面广,可以考查初中化学所有的知识;3、题形新颖,因为命题的素材广泛,可以来自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科技前沿、环保等领域;4、灵活多变,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考查,体现灵活多变。

二、实验探究题的类型

1、提出问题类探究类:通过呈现社会、生活、生产、自然和科学研究等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通过一系例的探究。

2、猜想与假设类探究:提出问题,在现有的知识层面上来假设或猜想,用实验方法来加以验证。

3、设计方案类探究:根据猜想和假设来设计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类探究:主要是根据所需的实验方案来完成实验探究,填写实验的步骤。

5、收集证据类:要求填写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绘制图表。

6、解释与归纳类:试题在试题的情境中呈现出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要求针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7、反思与评价类:对试题情境中所呈现的猜想与假设、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论等做出评价,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8、表达与交流类:要求以书面方式对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比较明确地表述。

当然除了这些类别以外,还有些综合性的题目类型。

二、解题方法

1、熟知初中化学实验规则,平时的复习中注得实验操作要点,常见气体的制方法。

2、审题:通读全题,心中对题目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数,再有针对性的解决。这样可以做到心里有数,明确题意,避免答题的盲目性。

3、注重课本中的典型实验,考试命题规则是基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千变万化不离其宗。

4、细心分析,明确实验设计的意图,揣摩出题人的意图。

5、答题时注意细节,避免在小处出错,得不偿失。①涉及到化学方程式书写要考虑到气体符号、沉淀符号、反应条件、是否配平、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②注意化学用语的准确性,如检验CO2应该用澄清的石灰水,不能说石灰水。③语言叙述时要作到简练明了,注意答题的完整性。

实验探究题对初中生来说是较难的,把握好命题的特点和解题的方法,还要进行适当的强化训练,探索解题的思路,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初中化学实验操作中的15个“不”

1、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品尝味道。

2.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

3.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标签不应向里。

4.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硫酸,不得先用水洗,应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若万一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腐蚀性药品不能用纸,应用烧杯或表面皿。加法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人量筒(试管)或接触筒壁(试管壁)。

7.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8.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9.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1.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去拿同,应用坩埚钳夹取。

13.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15.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篇6:对艺术实践过程中通感现象的心理分析

关键词:主体(人);客体(艺术作品);艺术实践;通感现象;心理分析

摘 要: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的心理现象,这种移借和互通在艺术心理学上统称为通感现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可能就事论事,而是通过艺术作品唤起更多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达而没表达的东西,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也叫二独创作)。本文对通感现象的形成从艺术心理学上作了一番分析,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所起的作用,这有利于主体艺术修养的提高。

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一种现象,如在我们欣赏美术作品时出现的对画面色彩的温度感;在欣赏音乐和文学作品是大脑意象中出现的视觉画面感;又如我们在称赞歌手时常说的“这个人歌唱的真甜美”等等,这些感官转换的现象在艺术心理学上称为通感现象,也就是人的.各感官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互通现象。艺术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通感现象早已有之,如在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和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都有过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如他们提出的“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论点。在本文中,不打算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来加以考证,只对这种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中的运用做一番心理分析,以便在艺术课教学上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感悟艺术作品。

通感一词的涵义在艺术心理学上指主体(人),在情感观照的媒介(艺术产品)过程中出现的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现象,是一种各感官联觉感受和创造性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提出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的感官移借现象加以概括总结后提出的,并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规范了这一现象的内涵,以便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和认识。

通感一词最早是在对唐诗的创作特征分析时出现的,现已成为唐诗语言艺术六种表达方式之一(散中见整、互文见义、指代关系、灵活倒文、通感、平字见奇)。由于艺术有着共同的特性(都是以形象、情感为表达目的),所以通感现象不仅存在于文学艺术中,也同样存在于其他艺术种类中。下面就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因素、形成的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实践中的运用。

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与先决条件

1、审美需要

艺术欣赏实践活动是主体对客体媒介作用的过程,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的关系,但占主导地位的是主体的人。我们知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追求物质满足外还要不断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追求美的事物,并从美的事物中感受到一种物质所不能替代的精神方面的愉悦和兴致。这种追求是建立在人的审美需要基础上的,只有当主体对美有所需要时艺术实践活动才能进行下去,所以从艺术心理学角度来看,审美需要是艺术欣赏实践和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

2、大脑信息的存储

大脑信息的存储是通感现象产生的先决条件。大脑对信息的存储并非是通感现象产生的一个环节,而是它的前期准备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主体的各感觉器官来对外部事物获取大量的信息,并在大脑中加以存储。主体只有在大脑中存储了丰富多样的信息后,才能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对艺术作品产生联觉的感悟作用,从而使主体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艺术作品。如果我们的大脑存储的信息太少或太单一,就很难在大脑内部产生通感现象,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认识艺术作品。

例如:我们在欣赏王式廓的绘画作品《血衣》时,如果我们前期有关作品的信息存储的多而广,就很容易利用这些信息在大脑内部唤起各感官对作品联觉认识,并与画家产生共鸣。我们从画中劳苦大众翻身斗争恶霸地主的场面中看到群众呐喊愤怒的情绪、画面前景那全身瘫痪的青年人、拿着卖身契的虚弱老人、画中高举血衣控诉的妇女及抱者母亲大腿哭泣的孩子、愤怒声讨的群众等等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刺激着我们的视线,这时大脑有关类似情节已存的信息就会随着对画面的进一步欣赏感受而被唤起,同时大脑利用这些已存的信息进行各感官的联觉感悟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电影《白毛女》中喜儿的凄惨遭遇、雕塑作品《收租院》中挣扎在死亡线上穷苦的农民形象(视觉上的);又仿佛听到了二胡曲《江河水》那痛苦、凄惨、悲愤的旋律中所表达的对万恶旧社会控诉(听觉上的)等等。

篇7:高中生物理实验教学心理需求的现状与分析

高中生关于物理实验教学心理需求的现状与分析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和教学内容,而且也是物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手段.但以往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在实现上述重要的教学功能上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对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实验心理需求的研究.

作 者:王军晖 朱铁成  作者单位:王军晖(浙江省余姚中学,浙江,余姚,315400)

朱铁成(浙江师大物理系,浙江,金华,321000)

刊 名:物理教师 英文刊名:PHYSICS TEACHER 年,卷(期): 28(4) 分类号: 关键词: 

篇8: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光谱奇异现象的特性分析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光谱奇异现象的特性分析

研究了完全相干光和部分相干光分别照射双缝时,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干涉场区的光谱变化现象.根据干涉场中光谱标准矩定义了光谱的相对光谱移动和相对光谱增宽,并利用相对光谱位移和相对光谱增宽分析了光谱奇异现象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入射光的'某些光谱参量(如源光谱宽度Γ0,中心拦截比∈,相对空间相干度△0)对相对光谱增宽的影响相当大.结果还表明了光谱标准矩方法是定量研究光在传输中的光谱变化以及光谱奇异现象的有效工具.

作 者:陈子阳 蒲继雄 CHEN Zi-yang PU Ji-xiong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光学与光子学研究所,泉州,36 刊 名:光子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PHOTONICA SINICA 年,卷(期):2007 36(4) 分类号:O433 关键词:物理光学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相对光谱增宽   光谱奇异现象  

篇9:课间心理保健操缓解大专生考试焦虑的实验分析论文

课间心理保健操缓解大专生考试焦虑的实验分析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焦虑是紧张、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交织组成的一种特殊的情绪体验,是个体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威胁将要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焦虑发生有时候有明确的原因,有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原因。焦虑总是与某些威胁或危险相联系,会让个体主观上感到抑郁、紧张和不愉快,甚至痛苦难以抑制,同时还可能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

焦虑作为一种情绪表现,最早出现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有关焦虑的研究不少,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焦虑进行了研究。弗洛伊德最早从心理学角度重视并探讨了焦虑的问题,先后提出了两种焦虑理论。早期他认为焦虑是由被压抑的力比多转化而来,本我是焦虑的根源;后来,弗洛伊德认为焦虑的根源不在本我,而在自我。

考试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绪反应,是与考试环境有关的特殊焦虑类型。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产生,受个体的个性、认知等因素的影响,以对考试结果成败的担心和紧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心理反应状态。考试焦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在考试来临前的一段时间产生的焦虑;另一类是指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的焦虑。考试焦虑对学习和考试产生不利的影响,它会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考试成绩,严重者甚至形成焦虑型人格,进而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Zeider将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归纳为三个方面:a)以情绪为中心的疗法,包括行为治疗(生物反馈BT、放松RT、系统脱敏SD)、认知治疗(紧张预防训练SIT)、整合的治疗(焦虑管理训练AMT、模仿M、认知-行为改变CBM、认知-注意训练CAT);b)以认知为中心的疗法,主要是认知重构治疗CRT;c)以技能为中心的疗法,主要是学习技能训练SST。

上述研究方法在缓解考试焦虑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是实验时间较长,比较适合小众个体。如何既能简便有效缓解考试焦虑,同时又能适合团体训练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研究试图采用心理保健操这种既简单易学又适合团体在同一时间进行操作的方式,重点研究心理保健操在缓解学生考试焦虑方面是否具有一定的作用。

心理保健操是参照雅各布森“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编制而成,是将“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这种随意调节身心方式与打哈欠、伸懒腰等不随意调节身心方式相合起来编排的一种心理保健操。“渐进放松”是美国学者雅各布森(E.Jacobson)在20世纪代设计出来的一种放松训练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个体主动地先收紧某一肌肉,体会这种紧张,然后让它充分释放,并把这种紧张“排出”体外。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对比,使大脑逐渐入静,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从而达到缓解紧张情绪,增强大脑对全身控制的支配能力。

Johnson的研究验证了放松训练能够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并能够提高学习成绩。渐进性肌肉放松技巧对降低焦虑具有明显的作用,我国干预研究的结果也证实放松训练是有效减轻考试焦虑的方法。作者曾对心理保健操缓解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分析了心理保健操对大专生考试焦虑的缓解作用,为缓解考试焦虑提供数据依据。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选取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在面对考试时,会不同程度产生一些考试焦虑现象,大一新生的考试焦虑程度会高于大二、大三的学生。本研究按照班级规模和男女数量抽取了2个同专业同级班级,将其分为实验班(男生39人,女生14人)和对照班(男生38人,女生11人)两组。

(二)工具

1.译码测验。由安徽师范大学崔立中教授根据龚耀先等人编制的“长鞍团队智力测验”中“编码测验”中的9个图形码编制而成。每套译码测验采用不同形式编制而成,以避免重复和练习效应;译码测验时间为3分钟,编对1码记1分,最后对总分进行统计。

2.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本研究采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量表包含33个题目,采用Liket 4级量表式进行评定,即1为很不符合自己情况,2为较不符合自己情况,3为较符合自己情况,4为很符合自己情况;统计所选数字的个数,每选“1”得0分,“2”得1分,“3”得2分,“4”得3分。通过公式计算总得分,其中0-24分表示镇定;25-49分表示轻度焦虑;50-74分表示中度焦虑;75-99分表示重度焦虑。

3.心理保健操。心理保健操由安徽师范大学崔立中教授参照雅各布森“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结合日常一些动作编制而成。本操共有8节,整套完成需要8分钟。本操通过头、颈部、四肢的放松训练来达到全身心放松,从而缓解考试焦虑。本操简单易学,操作简单且不受场地和空间限制,适合学生在座位上进行操作,也适合团体一起操作。

(三)实验操作

本实验采用实验班前测-后测,对照班前测-后测进行测验。前期在不进行任何活动的情况下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译码测验和考试焦虑测验,测量学生在平时状态下的焦虑程度和译码成绩。实验班在期末考试前1个月,每天上午课间进行一次心理保健操训练,对照班正常活动。在考试时实验班和对照班再次进行译码测验和考试焦虑测验,通过比较前后两次译码成绩和考试焦虑成绩,以检验心理保健操缓解考试焦虑的实际作用。

三、实验结果

(一)实验班-对照班训练后横向比较

为考查研究效果,本次实验特设一个实验班,一个对照班,通过一个月的训练,将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后的译码成绩、考试焦虑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大专生实验班译码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班,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考试焦虑上看,进行过心理保健操训练后,实验班考试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班,通过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为进一步考察心理保健操的效果,本次实验还将考试成绩作为一个衡量项目,以两班期末考试中C语言成绩(C语言由同一个老师教授、试题,考试时间一致,确保实验效果)作为一个参考指标。通过检验,发现实验班C语言成绩高于对照班,通过差异检验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二)实验班训练前后纵向比较

为了进一步检验心理保健操的效果,本实验还对实验班的训练前后的译码测验成绩和考试焦虑程度进行了检验。经过心理保健操训练后,实验班训练后译码测验成绩显著高于训练前,考试焦虑程度显著低于训练前,两者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心理保健操确实能够提高译码成绩,并且对考试焦虑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三)实验班男女训练前后差异比较

为了进一步了解心理保健操对于男女是否具有性别差异,实验还对实验班男、女译码成绩以及考试焦虑程度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男生训练后译码成绩显著高于训练前,考试焦虑成绩显著低于训练前;女生考试焦虑显著低于训练前,女生训练后译码成绩稍高于训练前,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实验表明,心理保健操对于男女均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男生效果更为显著。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相比女生而言,男生在运动技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因此更容易接收这种保健操训练,效果也更为显著。

(四)对照班训练前后差异比较

本次实验中,相比于实验班心理保健操训练,对照班课间采用正常休息方式,通过前后两次译码测验和考试焦虑成绩比较,进一步检验心理保健操效果。通过研究表明,对照班前后两次译码测验成绩和考试焦虑成绩没有明显的差异,该结果进一步表明,心理保健操能够缓解考试焦虑,提高译码成绩。

(五)对照班男女训练前后差异比较

本文实验同时对对照班男女生进行差异性检验。研究表明,对照班男生训练后译码成绩高于训练前,考试焦虑成绩低于训练前,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女生训练后成绩低于训练前,考试焦虑略高于训练前,但没有统计学差异。

四、讨 论

放松是人体对自身紧张状况的一种自我控制能力。人体的放松包括肌肉放松和精神放松。放松训练是以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方法。这种暗示语可以是自我暗示、他人暗示,也可以是放松录音磁带、生物反馈诱导等,还可以用意念来替代套语。

放松训练的原理为:肌肉和大脑之间是双向传导的,大脑可以支配肌肉放松,而肌肉的放松,又可以反馈给大脑。放松训练不仅作为一种心理训练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而且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放松训练可以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能够实现身体放松与心理放松,调节焦虑水平,减轻心理压力。实验研究表明,心理保健操能够有效缓解学生考试焦虑。经过心理保健操训练后,学生译码成绩以及考试成绩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而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对于男女学生都适用。本实验中采用C语言考试成绩作为一个衡量指标。研究表明,经过训练后,实验班C语言成绩高于对照班,而且有显著性差异。虽然实验研究表明,心理保健操对C语言成绩有影响,但是考虑到实际影响C语言成绩因素较多,因此,C语言成绩只能作为一个参照,还需要在未来实验中进一步考察。

本文实验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指导员,实验班使用的心理保健操也是采用统一视频形式,并在训练之前进行学习。本实验中采用的译码测验经过科学设计,避免重复,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练习效应,虽然对实验效果会有一些影响,但总体结果还是可信的。同时,本实验还采用考试成绩作为另一参考指标,以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可靠。

心理保健操整体操作需要8分钟时间,动作简单,不受场地、时间限制。目前大专生课间休息形式单一,既没有课间操,又没有其他可进行放松、锻炼的形式。因此,建议本操可以在学校进行推广,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方面得到放松和调整。

篇10: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类微课资源设计分析论文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类微课资源设计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实验探究类微课资源设计的理论依据、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感悟。通过分三个主题介绍微课资源设计案例,展现此类微课设计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锻炼物理学科科学思维,养成核心素养的作用。

关键词:实验探究类;微课设计;科学思维导向

笔者参加了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物理教学难点的深层研究”。针对某些难点,内化物理学研究方法进行微课流程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还锻炼具有深刻性、批判性的科学思维,构建学生物理学科核心概念、规律,养成重实证的意识。

1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他们面对新情境时解决问题的能力[1]。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是指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2]。“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2]。实验探究类微课则是微型化教学视频,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再现或放大一些有难度、有特色、有危险的演示实验,展示出课堂不易观察到的事实现象。以科学思维为导向的微课品质,不是简单地由展现的技术形式决定,更取决于有层次的设计。物理学研究方法正是破解学习难点的“特征不变量”。每节微课都有相对完整的观察、综合分析、巩固练习的过程,使学生有能力基于事实、深入思辨、及时反馈。笔者结合课题研究成果,分主题介绍以科学思维为导向的微课设计在突破学习难点上的尝试。

2设计案例

2.1质疑创新、科学论证主题

以“碘的升华和凝华”微课资源设计为例:(1)设计背景学生观察沪科版九年级教材演示实验“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常见以下几个误区。其一,碘只会升华和凝华;其二,碘可能经历熔化再汽化的过程。这说明该演示实验未能有效的揭示本质,而发现问题、表达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又能锻炼学生“质疑、推理、论证”的能力,是宝贵的生成资源。(2)资源设计微课视频设计四个环节:①实验演示;②实验反思③实验改进;④实验拓展。第一个环节介绍装置、演示酒精灯加热碘锤的实验。视频先展播碘锤中的碘受热后的变化,再按照12倍速度播放碘锤冷却后的变化,最后再倒置碘锤重新加热观察碘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结论,引入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第二个环节设计题干:“小聪查阅资料发现如表1所示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他认为刚才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只不过密闭的玻璃锤中较难观察,所以刚才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提出问题,该怎样验证碘能够直接从固态转变成气态呢?第三个环节针对玻璃器皿传热慢、紫色碘蒸气浓烈等缺点,选择在开放的化学消毒柜中用铁勺子盛装碘颗粒再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碘受热后的物态变化。进而视频展播碘在铁勺中发生了熔化、汽化现象。再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归纳结论:①碘受热可以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②碘受热可以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由于碘蒸气也可能来自汽化,这个实验依旧不能说明碘可以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进一步反思,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验证碘能够升华呢?第四个环节请学生选择合适的器材,结合表1中的数据,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碘可以从固态直接转变成气态。要求:①写出实验步骤;②写出判断依据和方法。提供的器材有:铁架台、碘颗粒、酒精灯、火柴、支架、试管、石棉网、烧杯和水、玻璃片。

2.2科学推理、科学论证主题

以“托里拆利实验原理的探究”微课资源设计为例:(1)设计背景由于教材只给出结论式的表达:“正是管外汞面上受到的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管内760mm高的汞柱[3]。”学生对研究对象的选取、实验原理模糊不清,形成了学习上的一个难点。但是学生接触过实验加推理的方法。如果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演绎推理,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原理的力学本质,破除难点,还能帮助学生建构模型、内化物理学研究方法。(2)资源设计微课视频设计为三个环节:①提出问题;②实验视频展播并分析总结;③当堂反馈。第一个环节介绍“300多年前意大利煤矿抽水时,水柱总是到十米多就不再上升。”以此建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第二个环节设计共六个步骤。①视频演示吊起一根三至四米多高的透明塑料管,一端插入红墨水,另一端连接一双用打气筒。引导学生确定管内一小液片为研究对象,使用特写镜头帮助观察不抽气时塑料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思考管外大气压强p0与管内液片上方的大气压强p0(如图1甲)的关系。②采用画中画的技术手段,视频演示用双用打气筒抽一部分空气,让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对比第二次和第一次实验,发现管外的压强不变,还是大气压强P0。对比管内的现象,分析第二次管内液片上方压强等于什么,列出等式(如图1乙)。③视频演示再抽出一部分空气,让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对比第三次和第二次实验管外的压强还是不变,等于大气压强P0。对比管内的现象,分析管内液片上方压强变化趋势(如图1乙箭头所示)。④动画演示在实验基础上进行推理,引导学生推理如果水柱上方被抽成真空,分析管内液片上方压强等于什么,列出等式(如图1丙)。⑤视频演示教师在教学楼附近用水柱做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做实验时不便之处,改进实验器材(换密度较大的液体水银)。⑥视频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当时当地的大气压强值。第三个环节设计试题,例如要求学生根据水银柱展示不同高度、不同倾角读取图中大气压强值等。

2.3模型建构、科学推理主题

以“力臂概念的建立”微课资源设计为例:(1)设计背景力臂教学难点在教具制作和概念的推导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难通过自习或者强记这个概念。同时,存在“找点线”和“画圆”两种经典案例。“找点线”能直击问题的本质,但操作难度更大;“画圆”渗透数学知识强化等量意识,但问题呈现特别是圆的呈现比较突兀,各有优劣。如果突破教具上限制,同时做好数学知识的铺垫,或可以合二为一,取长补短,帮助学生破除难点。(2)资源设计微课视频设计为三个环节:①演示实验展播引导建立概念;②课件演示展播介绍力臂作图、学科渗透深化概念;③当堂练习。第一个环节,视频展播教师演示实验,共有七个步骤。①先用磁吸挂钩吸附在黑板上,用一米长轻质木条作杠杆挂在挂钩上。以挂钩做支点,在支点左右两侧同一直线各分布九个等距作用点。实验开始前,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②在左侧点六位置挂上两个钩码,松手后,要求学生观察现象。为使杠杆平衡,在右侧的点三位置挂上四个钩码(FA),松手后,引导学生观察现象。③接下来,依次逐个改变点三位置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归纳结论。④再保持力的大小不变,同时改变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引导学生猜想、观察现象。当发现杠杆保持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力的三要素和效果,提出问题:是否存在一个量与力的方向、作用点都有关,在两次实验中是相等的,并能替代方向、作用点的共同作用产生一个相同效果?如果找到这个等量,将会极大简化研究的问题。⑤这时引入力的作用线的定义,引导学生分析两次实验支点是相同的,这个等量可能与支点和力的作用线都有关系。⑥然后借助自制刻度尺教具测量支点到FA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对比支点到FB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帮助我们找到这个等量。⑦最后引导出力臂的定义。第二个环节,设计有三个步骤。①先运用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录下课件展播力臂作图流程,总结方法,演示画出FA和FB的力臂lA、lB(如图2)。②然后设计以支点为圆心,以lA的长做半径画一个圆。渗透数学几何知识,引导学生找出lA、lB与各自力作用线的关系(垂直),强化等量意识。③最后设计在圆上再做一个切线(过右侧作用点五),然后撤去正在作用的力FB,在右侧点五的位置沿切线的方向施加一个新的力FC。使FC的作用效果等于FA或FB单独作用时产生的效果,并使FC的大小等于FA或FB的大小,引导学生猜想FC对应的力臂lC的大小等于多少,说明理由。第三个环节,布置当堂练习精选作图两道,,选择一道。例如:如图3所示,可绕O点转动的轻质杠杆,在D点挂一个重为G的物体M。用一弹簧测力计依次在A、B、C三点沿与圆O相切的方向用力拉,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读出三次的示数分别为F1、F2、F3,则()[4]A.F1<F2<F3<GB.F1>F2>F3>GC.F1=F2=F3=GD.F1>F2=F3=G

3教学感悟

(1)信息技术巧助攻实验探究类微课资源包,好比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窗”。如果上传至腾讯课堂组建成资源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问题,挑选需要的微课学习。微课制作软件(CamtasiaStudio)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手段如视频剪辑、加标注、加画中画、加讲解字幕等,这是教师当场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无法比拟的。比如第一例中使用沪科版教材教学很少涉及碘的熔化和汽化。由于碘蒸气呈紫色,浓度大,在实验室中也很难展现碘熔化的演示效果。笔者通过化学消毒柜外加电吹风辅助,抵进拍摄下碘在铁勺中熔化再汽化的现象,有力的形成了认知冲突。又如第三例中通过视频剪辑,在黑板实验图片基础上加入一个圆,解决了真实实验较难操作的问题。(2)思维锻炼有层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推进思维深度的教学设计才是微课的核心。比如第一例中学生在学完微课,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熔化条件、沸腾条件、表格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联想水浴法解决问题。使其经历了观察、质疑、猜想、验证、再设计的过程,思维锻炼有层次。再如第二例中以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为情境,应用实验加推理的方法进行演绎推理,更通过明确比较对象,强化了对比推理训练,突破托里拆利实验原理难点。又如第三例中演示实验视频从问题入手,从只改变一个要素到同时改变两个要素,寻找等量引入力臂。再通过信息技术补圆,引导学生发现力的作用线对应圆的切线、力臂对应同一个圆的半径,加深对等量的理解,养成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这一切既实现了真探究,超越了教材布置验证实验或灌输教学的设计思路,同时锻炼了高阶思维方式,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朱晓安,张凤英.比较教学:防治知识负迁移促进核心素养提升[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6).

[3]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物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物理)[S].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第二节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教案二

初三物理电学怎么学好

“电路图”教学反思

电流和电路课程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电学串联电路知识与电路故障分析

物理怎么学好电

初二物理学的很差的学生怎么提升,初三物理考试备考方法

电路教学反思

磁生电教学设计人教版

新人教版电生磁教学设计

物理短路实验现象的心理分析
《物理短路实验现象的心理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物理短路实验现象的心理分析(推荐10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电路图教案有哪些2023-10-15

初中物理电路教学教案怎么设计2022-09-12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2022-12-08

《电和磁》的教学反思2022-05-14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2023-10-10

电路教学设计2023-02-22

电流的磁场教案2023-11-14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能教学设计2022-08-23

串联和并联教案2022-12-30

第四节电流的磁场教案2022-05-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