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农业产业化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2-25 07:48:4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区农业产业化的探索与实践(精选7篇)由网友“池步鼎”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区农业产业化的探索与实践,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区农业产业化的探索与实践

篇1:区农业产业化的探索与实践

----万州区五桥移民开发区以重专大户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民温饱问题解决后,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小康进程,是贫困山区党和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重庆市万州区五桥移民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从开始,探索出了以扶持发展重专大户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奔小康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19农业增加值还呈负增长,起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实现农业增加值6.1亿元,较上年增长6%,分别高于全国、重庆市和万州区3.5、1.8和1.7个百分点,其中重专大户在农业增加值增长的6个百分点中贡献了1.9个百分点。中央电视台、《中国农村科技》、《重庆日报》等多家媒体曾先后报道了五桥农业发展模式。

成效:破解了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五大难题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商贸薄弱,“龙头”带动不强的问题。五桥是1993年新建的县级行政区,工业及商贸基础十分薄弱,在实践中实施农业产业化,推行发达地区“公司农户”的模式,缺乏工业“发动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因而产业化十分艰难。面对现实,五桥探索扶持发展重专大户,让重专大户充当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化链条中的作用,取得好的效果。全开发区从年至对没有龙头企业的产业中新发展346户加工大户、672户运销大户,引领农民奔市场,推动了辖区走马片的长毛兔产业、沿江一线柑桔产业、城郊商品蔬菜产业的起步发展。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为突破口,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链条不紧,质量不高的问题。重专大户是五桥探索产业化“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农户,大户撑基地”模式的中心环节,在产业化链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以往产业化发展实践中,龙头企业无法与普通农户实施有效的经济对接,产业化基地因分散在完全没有抗御市场风险的千家万户中发展,践约率低,结果是公司埋怨农户,农户埋怨政府。同时,由于农民经济实力有限,种养规模化程度不高,农民往往视产业为副业,基地建设难以避免一年种二年毁的局面。五桥发展有实力的重专大户支撑基地建设,并通过重专大户签订经济合同,一头连接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广大农户,有效地克服了以上两个问题。五桥突出在林业产业发展中推行重专户、业主制,近年实施退耕还林产业化项目85%由重专户承担,发展了29.7万亩中纤板原料林、2.3万亩香料林、3.2万亩笋竹、2.2万亩果桑、1万亩柑桔等基地,通过以重专户为主体实施的退耕还林效果,受到重庆市林业部门的高度评价。以上林产业基地的重专大户正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有实力的林业公司。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农资转“非”,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贫困山区农业比较效益一直较低,不仅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而且农村资金(储蓄)也大量溢出,农业各类生产要素大量“农转非”,农业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重专大户,从三个方面有效扭转了农村资金“转非”势头,增加了农业投入。一是发展重专大户为信贷部门扶持农业找准了投资主体。重专大户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信誉吸引信贷部门为其倾斜投资,解决了过去银行投资农业主体难找的问题,减缓了农村储蓄向二三产业及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近年为重专户发放的信贷资金呈逐年上升趋势,达到1500万元,带动农业投入年增长7.5%。二是发展重专大户使外出务工人员找到了回乡创业投资农业的主渠道。五桥年外出务工人员12万人,年务工收入超过3亿元,近年共有850人回乡创业成为重专大户,投入农业项目的资金达到2400余万元,年递增15.6%。三是发展重专大户吸引了城镇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业主投资农业。近年共有万州名亨集团、万州中学等10余家单位及68户城镇个体户到五桥开发农业项目,累计投入资金940万元。据统计,五桥近年共发展重专大户2500户,年投入农业领域的资金达到4260万元。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素质不高,发展现代农业市场主体缺位的问题。现代农业的特征是产供销一体化、生产发展集约化、经营管理企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贫困山区农民长期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下,形成了“种粮饱肚子、养猪供孩子、打工盖房子”的生产生活模式。农民素质和资本实力决定了他们只能是传统温饱农业的主体,而不是现代市场农业的主体。特别是现阶段农村有一定素质的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发展现代农业主体缺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重专大户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头脑、有知识、有技术、有实力,有的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才能担当起推进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通过发展重专大户,也解决过去内地与沿海发达地区

篇2:区农业产业化的探索与实践

现代农业实施有效对接的主体问题,重专户成为贫困山区推进农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五桥共组织4批200余名重专大户到上海、宁波考察学习,他们带回了先进的理念、技术、项目,在当地办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植场、养殖场,成为当地农民学习的样板。近两年五桥重专大户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农村一个新的经济阶层,支撑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撑了农业产值的年年增长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政府职能错位、工作方式不适应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抓农业的抓手是什么?是沿袭过去抓千家万户催种催收,政府找市场逼农民致富?还是培育重专大户,让大户找市场,示范引导带动农民致富,这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五桥近几年发展重专大户的实践,一方面有力推进了广大群众思想观念的解放,另一方面促进了广大干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方式的转变。政府抓农业由过去对农民的普遍号召变为了培育重专大户,依靠重专大户示范带动,依靠重专大户协会组织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的全新工作方式,政府职能归了位,找准了以市场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做法:两个保障、三种模式、四条途径、五项改革

――建立各级领导分工抓产业和强力推行村组干部重专户化两个组织保障。一是针对现行领导分工从上到下基本上是按条条分工,不利于农工贸联动发展的实际,五桥对开发区“四大家”领导分工实行双轨制,即在抓好原有分管工作的基础上,一个领导负责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项目,对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及发展、市场开拓全程负责。各乡镇街道也根据产业化发展要求,实行领导牵头抓产业的责任制,整合了开发区干部资源,形成了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产业化的合力,为产业化发展在领导干部层面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大力实施村组干部重专户化,切实解决村组干部发展经济无思路、无组织力、无带动力的老问题。在-四年内,村组干部重专户化率达到85%以上,重专户在五桥成为了村组干部的“入场券”,基层党建工作找到了一条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的路子,探索出了贫困地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因地制宜实施三种模式推进产业化。五桥把重专大户作为产业化链条的中心环节,实行“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三种模式。一是对有龙头加工企业的农产品,推行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基地的发展模式。如五桥发展的3万亩榨菜产业就是引导重庆鱼泉榨菜、万州华龙食品、九洲食品等榨菜加工企业与348个种植大户签订合约带动广大农户实施的。二是对有一定规模、无龙头加工企业的特色农产品,推行以重专大户为骨干,政府引导上规模,招商引资办龙头的发展模式。近年在退耕还林所实施的项目中80%实施了这一模式。三是对大宗农产品,实行运销大户找市场,种植大户带基地的发展模式。五桥的红桔、柠檬等年产量达到5万吨,所发展的上百户运销户从事柑桔运销,把市场拓展到了香港、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带动了产业的发展。

――因势利导采取四条途径发展重专大户。重专大户发展的数量、质量关系到产业化的质量。五桥近年来采取营造氛围、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发展了重专大户2500户。一是引导农村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济头脑的能人扩大经营规模成为重专大户,共1470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58.8%;二是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成为重专大户,共850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34%。三是鼓励乡镇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干部“下海”领办创办农业实体、成为重专大户,共124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5%;四是吸引城镇个体工商业主由二三产业转向投资农业成为重专大户,共56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2.2%。

――配套推进五项改革。一是积极探索推行土地“三权分离”,推进土地有效流转。适应发展产业化重专大户对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在农民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前提下,实施土地“三权分离”:即集体享有土地所有权,农民依法享有土地使用权,大户有偿获得土地经营权。实施土地“三权”分离后,确保了农民基本生产资料不丧失,并可获得土地租金和劳务收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促进了土地向大户集中,使土地生产要素发挥最大效益。据统计,五桥移民开发区累计流转土地面积达到4.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二是改革农业科技服务体制。为推进重专大户发展,五桥对乡镇农业站所进行了合并,优化了人员配置,组建了开发区重专大户服务中心和36个乡镇重专大户服务站;对农业事业站所引入竞争机制,合理分流,开展有偿服务,组建了26个乡镇重专户协会和8个专业协会,促进了产业化发展。三是改革政策性投入机制。改变过去国家政策性投入平均撒“胡椒面”的`做法,捆绑各类农业项目资金集中投入产业化重点项目,促使主导产业尽快做成特色,形成规模、形成拳头;对国家政策性资金重点向大户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农业项目资金向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倾斜的力度,近年共落实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重点扶持企业的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增强了龙头企业对产业化的带动力。四是改革财税分配机制。五桥在产业化发展中,实行城区和中心镇办龙头、一般乡镇建基地的分工,为解决产业化发展中办加工业的乡镇有税收、基地乡镇没有税收这个利益矛盾,探索实行按乡镇重专大户签约供应原材料多少分配龙头企业税收的机制,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五是改革农村工作考核方式。为增强政府指导农村工作的实效性,对乡镇的农村工作不再考核农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软指标,重点考核重专大户发展、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财税收入等硬指标,各地形成了围绕中心一心一意抓发展的良好局面。

启示: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现代农业的特征是农业经济市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增长集约化、农业管理企业化。一般农户和重专大户的本质区别,前者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后者为面向市场的集约经营。只有发展重专大户,才能推进农业生产向农业经营的根本转变。重专大户是农业企业的雏型,是产业化链条中连接龙头企业的纽带,是带领千家万户农民奔市场的领头羊。贫困山区工业的发展现状、农民的基本素质、市场的发育程度,决定只有打牢重专大户发展基础,才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奔小康的有效途径。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是农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发展经济的排头兵,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后备军,是进入集镇安家落户的主力军,扶持发展重专大户对于加快推进贫困山区奔小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前瞻未来农村小康社会结构变迁,小康社会的进程就是农村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民不断减少的过程。现实山区农村人多地少,大量农民附着在有限的土地上只能解决温饱,不可能奔小康。按照农民人均1.5亩耕地平均收入约200美元计算,要达到人均1000美元的小康基本标准,农民必须向外转移约80%,留下的20%应该是重专大户为主体,否则农村生产力水平就难以提高,小康难以实现。因此,贫困山区农村奔小康的进程就是重专大户阶层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农业机制创新,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的突破口。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和农村各项改革的落脚点,而发展重专大户是破解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难题的“钥匙”。推进农业产业化是贫困山区思想观念的一次革命,发展重专大户对干群思想观念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是贫困山区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发展重专大户对于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举措。重专大户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代表,同时重专大户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领路人,因此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山区农村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的问题,必须从提高素质、改善结构入手,让重专大户成为村级组织的骨干力量。加快村干部重专户化进程对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篇3:XX区农业产业化的探索与实践

----万州区五桥移民开发区以重专大户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民温饱问题解决后,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小康进程,是贫困山区党和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重庆市万州区五桥移民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从开始,探索出了以扶持发展重专大户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奔小康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19农业增加值还呈负增长,起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实现农业增加值6.1亿元,较上年增长6%,分别高于全国、重庆市和万州区3.5、1.8和1.7个百分点,其中重专大户在农业增加值增长的6个百分点中贡献了1.9个百分点。中央电视台、《中国农村科技》、《重庆日报》等多家媒体曾先后报道了五桥农业发展模式。

成效:破解了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五大难题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商贸薄弱,“龙头”带动不强的问题。五桥是1993年新建的县级行政区,工业及商贸基础十分薄弱,在实践中实施农业产业化,推行发达地区 “公司+农户”的模式,缺乏工业“发动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因而产业化十分艰难。面对现实,五桥探索扶持发展重专大户,让重专大户充当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化链条中的作用,取得好的效果。全开发区从年至20对没有龙头企业的产业中新发展346户加工大户、672户运销大户,引领农民奔市场,推动了辖区走马片的长毛兔产业、沿江一线柑桔产业、城郊商品蔬菜产业的起步发展。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为突破口,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链条不紧,质量不高的问题。重专大户是五桥探索产业化“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农户,大户撑基地”模式的中心环节,在产业化链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以往产业化发展实践中,龙头企业无法与普通农户实施有效的经济对接,产业化基地因分散在完全没有抗御市场风险的千家万户中发展,践约率低,结果是公司埋怨农户,农户埋怨政府。同时,由于农民经济实力有限,种养规模化程度不高,农民往往视产业为副业,基地建设难以避免一年种二年毁的局面。五桥发展有实力的重专大户支撑基地建设,并通过重专大户签订经济合同,一头连接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广大农户,有效地克服了以上两个问题。五桥突出在林业产业发展中推行重专户、业主制,近年实施退耕还林产业化项目85%由重专户承担,发展了29.7万亩中纤板原料林、2.3万亩香料林、3.2万亩笋竹、2.2万亩果桑、1万亩柑桔等基地,通过以重专户为主体实施的退耕还林效果,受到重庆市林业部门的高度评价。以上林产业基地的重专大户正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有实力的林业公司。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农资转“非”,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贫困山区农业比较效益一直较低,不仅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而且农村资金(储蓄)也大量溢出,农业各类生产要素大量“农转非”,农业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重专大户,从三个方面有效扭转了农村资金“转非”势头,增加了农业投入。一是发展重专大户为信贷部门扶持农业找准了投资主体。重专大户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信誉吸引信贷部门为其倾斜投资,解决了过去银行投资农业主体难找的问题,减缓了农村储蓄向二三产业及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近年为重专户发放的信贷资金呈逐年上升趋势,年达到    1500万元,带动农业投入年增长7.5%。二是发展重专大户使外出务工人员找到了回乡创业投资农业的主渠道。五桥年外出务工人员12万人,年务工收入超过3亿元,近年共有850人回乡创业成为重专大户,投入农业项目的资金达到2400余万元,年递增15.6%。三是发展重专大户吸引了城镇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业主投资农业。近年共有万州名亨集团、万州中学等10余家单位及68户城镇个体户到五桥开发农业项目,累计投入资金940万元。据统计,五桥近年共发展重专大户2500户,年投入农业领域的资金达到4260万元。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素质不高,发展现代农业市场主体缺位的问题。现代农业的特征是产供销一体化、生产发展集约化、经营管理企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贫困山区农民长期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下,形成了“种粮饱肚子、养猪供孩子、打工盖房子”的生产生活模式。农民素质和资本实力决定了他们只能是传统温饱农业的主体,而不是现代市场农业的主体。特别是现阶段农村有一定素质的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发展现代农业主体缺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重专大户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头脑、有知识、有技术、有实力,有的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才能担当起推进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通过发展重专大户,也解决过去内地与沿海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实施有效对接的主体问题,重专户成为贫困山区推进农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2003年,五桥共组织4批200余名重专大户到上海、宁波考察学习,他们带回了先进的理念、技术、项目,在当地办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植场、养殖场,成为当地农民学习的样板。近两年五桥重专大户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农村一个新的经济阶层,支撑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撑了农业产值的年年增长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政府职能错位、工作方式不适应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抓农业的抓手是什么?是沿袭过去抓千家万户催种催收,政府找市场逼农民致富?还是培育重专大户,让大户找市场,示范引导带动农民致富,这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五桥近几年发展重专大户的实践,一方面有力推进了广大群众思想观念的解放,另一方面促进了广大干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方式的转变。政府抓农业由过去对农民的普遍号召变为了培育重专大户,依靠重专大户示范带动,依靠重专大户协会组织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的全新工作方式,政府职能归了位,找准了以市场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做法:两个保障、三种模式、四条途径、五项改革

――建立各级领导分工抓产业和强力推行村组干部重专户化两个组织保障。一是针对现行领导分工从上到下基本上是按条条分工,不利于农工贸联动发展的实际,五桥对开发区“四大家”领导分工实行双轨制,即在抓好原有分管工作的基础上,一个领导负责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项目,对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及发展、市场开拓全程负责。各乡镇街道也根据产业化发展要求,实行领导牵头抓产业的责任制,整合了开发区干部资源,形成了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产业化的合力,为产业化发展在领导干部层面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大力实施村组干部重专户化,切实解决村组干部发展经济无思路、无组织力、无带动力的老问题。在-四年内,村组干部重专户化率达到85%以上,重专户在五桥成为了村组干部的“入场券”,基层党建工作找到了一条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的路子,探索出了贫困地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因地制宜实施三种模式推进产业化。五桥把重专大户作为产业化链条的中心环节,实行“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三种模式。一是对有龙头加工企业的农产品,推行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基地的发展模式。如五桥发展的3万亩榨菜产业就是引导重庆鱼泉榨菜、万州华龙食品、九洲食品等榨菜加工企业与348个种植大户签订合约带动广大农户实施的。二是对有一定规模、无龙头加工企业的特色农产品,推行以重专大户为骨干,政府引导上规模,招商引资办龙头的发展模式。近年在退耕还林所实施的项目中80%实施了这一模式。三是对大宗农产品,实行运销大户找市场,种植大户带基地的发展模式。五桥的红桔、柠檬等年产量达到5万吨,所发展的上百户运销户从事柑桔运销,把市场拓展到了香港、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带动了产业的发展。

――因势利导采取四条途径发展重专大户。重专大户发展的数量、质量关系到产业化的质量。五桥近年来采取营造氛围、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发展了重专大户2500户。一是引导农村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济头脑的能人扩大经营规模成为重专大户,共1470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58.8%;二是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成为重专大户,共850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34%。三是鼓励乡镇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干部“下海”领办创办农业实体、成为重专大户,共124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5%;四是吸引城镇个体工商业主由二三产业转向投资农业成为重专大户,共56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2.2%。

――配套推进五项改革。一是积极探索推行土地“三权分离”,推进土地有效流转。适应发展产业化重专大户对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在农民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前提下,实施土地“三权分离”:即集体享有土地所有权,农民依法享有土地使用权,大户有偿获得土地经营权。实施土地“三权”分离后,确保了农民基本生产资料不丧失,并可获得土地租金和劳务收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促进了土地向大户集中,使土地生产要素发挥最大效益。据统计,五桥移民开发区累计流转土地面积达到4.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二是改革农业科技服务体制。为推进重专大户发展,五桥对乡镇农业站所进行了合并,优化了人员配置,组建了开发区重专大户服务中心和36个乡镇重专大户服务站;对农业事业站所引入竞争机制,合理分流,开展有偿服务,组建了26个乡镇重专户协会和8个专业协会, 促进了产业化发展。三是改革政策性投入机制。改变过去国家政策性投入平均撒“胡椒面”的做法,捆绑各类农业项目资金集中投入产业化重点项目,促使主导产业尽快做成特色,形成规模、形成拳头;对国家政策性资金重点向大户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农业项目资金向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倾斜的力度,近年共落实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重点扶持企业的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增强了龙头企业对产业化的带动力。四是改革财税分配机制。五桥在产业化发展中,实行城区和中心镇办龙头、一般乡镇建基地的分工,为解决产业化发展中办加工业的乡镇有税收、基地乡镇没有税收这个利益矛盾,探索实行按乡镇重专大户签约供应原材料多少分配龙头企业税收的机制,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五是改革农村工作考核方式。为增强政府指导农村工作的实效性,对乡镇的农村工作不再考核农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软指标,重点考核重专大户发展、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财税收入等硬指标,各地形成了围绕中心一心一意抓发展的良好局面。

启示: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现代农业的特征是农业经济市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增长集约化、农业管理企业化。一般农户和重专大户的本质区别,前者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后者为面向市场的集约经营。只有发展重专大户,才能推进农业生产向农业经营的根本转变。重专大户是农业企业的雏型,是产业化链条中连接龙头企业的纽带,是带领千家万户农民奔市场的领头羊。贫困山区工业的`发展现状、农民的基本素质、市场的发育程度,决定只有打牢重专大户发展基础,才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奔小康的有效途径。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是农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发展经济的排头兵,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后备军,是进入集镇安家落户的主力军,扶持发展重专大户对于加快推进贫困山区奔小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前瞻未来农村小康社会结构变迁,小康社会的进程就是农村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民不断减少的过程。现实山区农村人多地少,大量农民附着在有限的土地上只能解决温饱,不可能奔小康。按照农民人均1.5亩耕地平均收入约200美元计算,要达到人均1000美元的小康基本标准,农民必须向外转移约80%,留下的20%应该是重专大户为主体,否则农村生产力水平就难以提高,小康难以实现。因此,贫困山区农村奔小康的进程就是重专大户阶层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农业机制创新,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的突破口。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和农村各项改革的落脚点,而发展重专大户是破解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难题的“钥匙”。推进农业产业化是贫困山区思想观念的一次革命,发展重专大户对干群思想观念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是贫困山区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发展重专大户对于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举措。重专大户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代表,同时重专大户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领路人,因此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山区农村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的问题,必须从提高素质、改善结构入手,让重专大户成为村级组织的骨干力量。加快村干部重专户化进程对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篇4:XX区农业产业化的探索与实践

----万州区五桥移民开发区以重专大户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

成效:破解了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五大难题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为突破口,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链条不紧,质量不高的问题。重专大户是五桥探索产业化“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农户,大户撑基地”模式的中心环节,在产业化链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以往产业化发展实践中,龙头企业无法与普通农户实施有效的经济对接,产业化基地因分散在完全没有抗御市场风险的千家万户中发展,践约率低,结果是公司埋怨农户,农户埋怨政府。同时,由于农民经济实力有限,种养规模化程度不高,农民往往视产业为副业,基地建设难以避免一年种二年毁的局面。五桥发展有实力的重专大户支撑基地建设,并通过重专大户签订经济合同,一头连接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广大农户,有效地克服了以上两个问题。五桥突出在林业产业发展中推行重专户、业主制,近年实施退耕还林产业化项目85%由重专户承担,发展了29.7万亩中纤板原料林、2.3万亩香料林、3.2万亩笋竹、2.2万亩果桑、1万亩柑桔等基地,通过以重专户为主体实施的退耕还林效果,受到重庆市林业部门的高度评价。以上林产业基地的重专大户正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有实力的林业公司。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素质不高,发展现代农业市场主体缺位的问题。现代农业的特征是产供销一体化、生产发展集约化、经营管理企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贫困山区农民长期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下,形成了“种粮饱肚子、养猪供孩子、打工盖房子”的生产生活模式。农民素质和资本实力决定了他们只能是传统温饱农业的主体,而不是现代市场农业的主体。特别是现阶段农村有一定素质的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发展现代农业主体缺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重专大户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头脑、有知识、有技术、有实力,有的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才能担当起推进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通过发展重专大户,也解决过去内地与沿海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实施有效对接的主体问题,重专户成为贫困山区推进农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20-2003年,五桥共组织4批200余名重专大户到上海、宁波考察学习,他们带回了先进的理念、技术、项目,在当地办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植场、养殖场,成为当地农民学习的样板。近两年五桥重专大户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农村一个新的经济阶层,支撑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撑了农业产值的年年增长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政府职能错位、工作方式不适应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抓农业的抓手是什么?是沿袭过去抓千家万户催种催收,政府找市场逼农民致富?还是培育重专大户,让大户找市场,示范引导带动农民致富,这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五桥近几年发展重专大户的实践,一方面有力推进了广大群众思想观念的解放,另一方面促进了广大干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方式的转变。政府抓农业由过去对农民的普遍号召变为了培育重专大户,依靠重专大户示范带动,依靠重专大户协会组织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的全新工作方式,政府职能归了位,找准了以市场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做法:两个保障、三种模式、四条途径、五项改革

――因地制宜实施三种模式推进产业化。五桥把重专大户作为产业化链条的中心环节,实行“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三种模式。一是对有龙头加工企业的农产品,推行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基地的发展模式。如五桥发展的3万亩榨菜产业就是引导重庆鱼泉榨菜、万州华龙食品、九洲食品等榨菜加工企业与348个种植大户签订合约带动广大农户实施的。二是对有一定规模、无龙头加工企业的特色农产品,推行以重专大户为骨干,政府引导上规模,招商引资办龙头的发展模式。近年在退耕还林所实施的项目中80%实施了这一模式。三是对大宗农产品,实行运销大户找市场,种植大户带基地的发展模式。五桥的红桔、柠檬等年产量达到5万吨,所发展的上百户运销户从事柑桔运销,把市场拓展到了香港、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带动了产业的发展。

启示: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现代农业的.特征是农业经济市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增长集约化、农业管理企业化。一般农户和重专大户的本质区别,前者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后者为面向市场的集约经营。只有发展重专大户,才能推进农业生产向农业经营的根本转变。重专大户是农业企业的雏型,是产业化链条中连接龙头企业的纽带,是带领千家万户农民奔市场的领头羊。贫困山区工业的发展现状、农民的基本素质、市场的发育程度,决定只有打牢重专大户发展基础,才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农业机制创新,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的突破口。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和农村各项改革的落脚点,而发展重专大户是破解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难题的“钥匙”。推进农业产业化是贫困山区思想观念的一次革命,发展重专大户对干群思想观念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是贫困山区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发展重专大户对于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举措。重专大户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代表,同时重专大户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领路人,因此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山区农村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的问题,必须从提高素质、改善结构入手,让重专大户成为村级组织的骨干力量。加快村干部重专户化进程对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篇5: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今年,国家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省委、省政府将*纳入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范畴,*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围绕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目标不懈努力。客观地讲,*市虽然区位优势独特,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无法回避400万人口、300万在农村的现实。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业竞争力,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进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为湖北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欢迎光临517878秘书网 www.517878.com并全力而为的一件大事。

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把农业和农民作为重要链条,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以此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到目前,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2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1家,营业收入过亿元16家,共带动农户48万户,网络基地200多万亩。全市水果、畜牧、茶叶、蔬菜、水产、中药材六大农业特色产业产值达到70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72%。到底,全市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13:55:32,已初步具有三元经济结构特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龙头企业集群成为*农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中坚力量。我们利用三峡工程在*的优势,大打三峡牌,抢抓对口支援机遇,引进浙江娃哈哈、均瑶乳业、丰岛食品、北京汇源、河南双汇、蒙牛乳业、台湾鸿新、海南椰风等20多家国内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培育安琪酵母、枝江酒业、稻花香酒业、采花毛尖绿茶等一批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行业龙头,全市县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1家,其中市级24家,省级8家,国家级1家。龙头企业集群的初步形成,带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全市农产品搏击市场的中坚力量。

――特色产业板块带动了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龙头强,产业兴,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全市初步形成由四个优势产业带构成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即高山地区的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基地,中山地区的茶叶、魔芋及中药材基地,低山河谷的蜜柑、脐橙、甜柚基地,丘陵平原的优质粮油、小水果及水产养殖基地。这些基地总面积达400万亩,其中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十大特色品种板块基地达到30万亩以上。*水果业一直在全国全省具有重要地位,其中柑桔生产规模居湖北首位,年产量65万吨以上,占全省55%,占全国5%。茶叶、蔬菜、生猪、山羊及牛奶等农产品产量也居全省前列。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2888元,其中70%来自产业化经营。

――农业结构调整和种养品种优化推进了农业素质快速提升。在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逐年下降,以畜牧、水产为代表的养殖业比重以“半壁河山”之势快速提高,拓展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空间。同时全市大宗农产品优质化率大幅提高,优质水稻占到95%以上,优质油菜达到90%,果品、茶叶、生猪、水产优质率分别达到60%、50%、70%、54%,培育开发出清江鱼、*柑、秭归橙、五峰茶、百里洲梨、清平猪、鸣凤米、反季蔬菜等一大批地方名特产品。全市注册农产品品牌128个,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119个,并有17个农产品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

――产业规模和企业聚集夯实了农村城镇化的经济基础。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的规模化建设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园区式聚集,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它们不仅构筑起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坚实经济基础,而且也成为小城镇对外展示形象的特色和“名片”,一批各具特色的明星城镇成为新的区域中心。目前,全市小城镇已发展到108个,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0多万人进城镇办厂、打工、居住和发展第三产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各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一批龙头企业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并成为地方骨干财源。20,全市13个县市区新上农产品加工项目40多个,实际投资10多亿元,可新增产值2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积蓄了力量,与神农架林区接壤的兴山县,近两年先后引进了双汇、椰风两家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使全县食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了6.5亿元,预计全部达产后突破10亿元。目前*双汇公司年屠宰生猪200万头,带动了*全境及周边地区生猪业的发展;*椰风公司经过分期建设,已形成年产2万吨饮料、1万吨罐头规模。

当前湖北农村经济正进入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爬坡阶段,一个充满希望和战略性调整的转折阶段。*的农村经济要在这个特殊阶段获得突破性发展,必须把进一步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融于整个经济全局之中。根据近些年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的实践,我们有这样几点切身体会,值得今后继续运用好、坚持好、发挥好。

一、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就是要求我们借鉴工业的组织形式培育市场主体,移植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采用工业技术手段推动农产品加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引入工业融资方式增加农业投入,全面创新抓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从*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来看,应该努力解决四个问题――

明确三个方向。首先是树立以工业带动农业的意识。农业所处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与农业相配套的加工业,依靠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物资装备,改善生产条件,吸纳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配置农村资源,使农业获取更高效益。其次是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农业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吸引各类资本和市场主体投资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再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像生产工业产品那样,按标准组织生产,培育农产品市场品牌,壮大产业产品规模,抢占市场份额。

把握四项原则。把握非均衡发展的原则,突出壮大龙头企业群,避免建设上的“平面推进”;把握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发展及与之相联的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形特色鲜明的加工企业群和主导产品群,我们近几年推动粮油加工、果汁果奶、乳业系列、白酒果酒杯、桔瓣罐头等加工业发展,年销售收入已超过100亿元,使*迅速成长为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加工基地;把握互惠互利原则,大力推动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让农民不仅享受到出售农产品的直接利润,而且逐步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间接利润;把握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和政策激励,调动农民参加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不搞命令式,也不搞“一刀切”。

树立五种观念。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对传统生产观念提出了挑战,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第一,树立“市场第一”的观念。以需求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立新机制。第二,树立“比较优势”的观念。我们在确定抓好六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特色、规模和效益,选择以柑桔、生猪、蔬菜三大产品率先突破,促进了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迅速转变。第三,树立“适当超前”的观念。针对*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实际,我们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高举调整的旗帜,积极引导农民追踪市场,超前调整,大力推广种草养畜、猪沼果(鱼)、粮经套种、林中间作、种养加一体化等新型高效模式,使农民收获到可观的调整效益。第四,树立“整体联动”的观念。做到经济与社会、农业与其它产业、农村与城镇协调发展,整体联动,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在社会循环中获得可靠依托和支持。第五,树立以改革促调整的观念。通过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生产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方式,促进农业结构有序调整,探索构建新的经营管理机制。

突破六大难点。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质上存在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既是工作推动的难点,是我们实施突破的重点。这些难点概括起来就是培植主导产业难、建设标准基地难、发展龙头企业难、拉长产业链条难、扩大经营规模难、拓宽销售渠道难“六难”,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认真研究,做到一“难”一策,一“难”多策,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破解难题。如面对农业产业链条上存在的一断二短三恶性的情况我们就一一采取措施进行“链接”,针对“一断”即多数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利益分别由不同主体独享,农民得利少的情况,我们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并支持他们发订单、返利润、让股份、几提供一回收等办法,形成与基地和农民利益的紧密联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天蓬养殖有限公司为生猪养殖户提供仔猪、提供饲料、提供技术,育肥后回收产品,只管饲养,每头猪由公司付给60元工资,农民不承担任何风险,农民说“我们这是在自己家里打工”;针对“二短”即加工链条短,营销距离短的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发展精深加工和鲜活产品远程营销,仅夷陵区鸦鹊岭镇农民史光权一年就向广东销猪20万头,平均每天近600头;针对“三恶性”即农产品销售恶性竞争的情况,我们主要是倡导农民建立专业协会,有序组织生产销售,较好地化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死结”。

二、坚持用农业产业化引领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近年来,我们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并选择龙头企业建设为突破口,夯实基础,完善链条,舞活农业产业化“一条龙”,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

龙头企业集群化。我们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牛鼻子”来抓,坚持园区分布、集群发展的思路,全市形成了八大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即以椰风、鸿新为代表的水果加工企业集群,以双汇、安琪、均瑶、蒙牛为代表的畜牧加工企业集群,以萧氏茶、采花毛尖为代表的茶叶加工企业集群,以五东薯业、际天时泡菜、新桥公司为代表的蔬菜加工企业集群,以清江系列食品为代表的水产加工企业集群,以仝鑫制药为代表的中药材加工企业集群,以建鑫生物为代表的食用菌加工企业集群,以稻花香、枝江酒业、天颐油脂为代表的粮油加工企业集群。*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一是全力招商,打造龙头。全市瞄准国内产业化优强企业和知名品牌,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出马带队外出招商。共引进国内知名龙头企业100多家。二是搭建平台,建设园区。市里确定8个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城建部门每年拿出100多万元专项支持园区建设,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各方投资主体参与园区建设,吸引了大量龙头企业落户。均瑶、汇源、娃哈哈落户夷陵区小溪塔工业园,年创产值达10多亿元。三是大力扶持,增强竞争力。全市上下形成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共识,除了给予政策优惠外,每年还将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近亿元捆绑使用,集中帮助重点园区、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发展,仅年全市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8000多万元,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产业发展板块化。我们特别注重建设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全市实施了“三步走”:第一步是区域规划。我们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地理位置及传统优势,按照畜牧、水产、水果、茶叶、蔬菜、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科学布局定位,制定发展规划,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板块基地,目前已形成了4个优势产业带、10大板块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第二步是示范带动。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建基地带农户,帮大户带周边,实施了优质果和优质茶工程、“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种草养羊和生猪模式化养殖、“三牛”替代等示范工程,产业基地建设明显加快。第三步是重点突破。各地选择最有特色和能带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产业及品种,集中力量加速建设,形成规模。

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农村各类专业协会、生产合作社、产销联合体等民间流通组织,能够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促进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我们大力倡导和扶持发展这些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既注重新生农民意愿加速发展,又加强制度化建设严格规范其行为,引导他们在为农户提供产加销服务时,有效规避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截止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和服务功能完备的中介服务组织已达40多个。如枝江市白洋镇农民向永益牵头成立白洋柑桔产销服务协会,吸收会员61名,为浙江隆华*公司收购柑桔,同时向市场推销鲜果,年流转量达到1万吨以上。由宜都市清江高坝洲水产公司发起成立的*市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协会,20初与韩国联合水产品公司签订了3000吨美国t鱼产销合同后,积极组织协会网络的农户进行订单生产,目前网箱养殖面积已达1.3万平方米,并引进一家中型加工企业。

基地生产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把农业科技和实践经验转化为标准模式,是工业领域的先进大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我们积极推动市、县、乡各级明确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并制定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就*有机茶、秭归脐橙、远安食用菌、百里洲梨、晓曦红碰柑等特色产品制定发布了39项农业地方标准,其中15项上升为省级地方标准。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示范带动、企业引路、全程监控、订单约束、技术支撑“五法”并举,交叉覆盖,把标准化生产落到了实处。在2003年五峰绿茶、兴山甜橙列入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后,我们今年又向国家申报了枝江白洋柑桔、清江无公害水产品网箱养殖等7个国家第五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全市还启动了10个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重点扶持了5个无公害柑桔示范乡镇,并有23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42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

农业产业化是一场农业产业革命,它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的事务,而且关系到社会经济各个层面的资源配置、要素组合和利益调整。农业产业化也决不是简单的“企业+基地+农户”的重组,而是一种体制上的创新。应该说,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实现农业农村协调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和手段。要做到统筹协调,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使之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加快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农村工业化的水平也相应较高。*是城市带动型发展模式,从实际出发,我们提出要把城市工作做到农村去,积极引导城市投资向农村中小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分流”。据粗略估算,全市近三年来流向农村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的民间资超过10亿元。我们欣喜地看到,产业化发展再次点亮农村工业之火,目前县市区一级新上工业项目70%以上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而农产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2003年,全市自发投资柑桔选果、分级、打蜡包装线的就有20多家,新上生产线40多条,总投资3000多万元。

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推进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在全市城镇建设发展规划中,农业产业化既是产业支撑又是城镇的特色所在。我们努力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在龙头企业布局上实现由零星分散向城镇园区集中转变,在产权结构上实现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在经营形式上由经营向民营转变。年,我们制定了《*市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将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启动8个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以后,园区所在城镇骨架拓展明显加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夷陵区鸦鹊岭镇食品项目功能区建成后,城镇面积将新增0.67平方公里,新增就业人员8000多人。该镇现已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总投资1.6亿元,加上配套的制罐和包装业,预计未来三年每年可新增工业产值2亿多元。农业产业化繁荣了城镇的商贸业,做旺了城镇的人气、财气、商气,增强了乡镇经济实力。

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一主三化”战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农业产业化是关键。近年来,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一部分农民经过培训外出务工,一部分农民就近转化到非农产业,1994年到2003年间全市年均有3万多名农村劳动力从农田转移出来,近几年有加速之势,年转移劳动力近5万人。这些农民向非产业的转移,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给城市带来更大的消费市场,形成了良性发展。我们用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还表现在推进了产业扶贫帮困工程,通过扶持项目和发展特色产业基地改善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致富能力。

四、坚持创新领导方式驾驭全局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我们体会,对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的驾驭,是检验我们特别是县以下党的执政能力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创新对农业的领导和指导方式,从过去单纯用行政手段抓农业转到用市场经济办法引导发展,从过去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生产上转到指导发展、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上,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民转移,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社会进步。

改进党委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方式。首先,树立产业融合思想。我们把农业看成一个包括工、商、建、运、科、教、文、卫在内的大产业,不仅三次产业之间要融合,农业内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产业之间也要相互融合。坚持让农业与其他产业在分工的基础上合作,在合作的指导下分工,不离开农业,不抛弃农业,不损害农业,拧在一起,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第二,运用典型推动发展。许多真知灼见、鲜活的经验往往来自基层,及时推而广之,以点带面,就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收到“一个典破道题,一批典型活全局”的事半功倍之效。就畜牧业发展而言,我们推广了生猪销售大户典型并在全市开展“史光权现象”大讨论,推广了把农户作为生产车间、创造了“天蓬模式”的天蓬公司典型,推广了兴山县开展小区养殖生猪,一年净增出栏10万头的典型,在全市掀起了养猪热潮,2004年可以净增出栏30万头以上。第三,整合部门资源。采取多种措施,整合部门资源,聚合部门力量,让部门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形成共建合力。近几年,我们把统战部门开展的“光彩事业”活动、文明办开展的“文明创建”活动、团委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妇联开展的“知音农业园”扶持活动、市直机关开展的“民心工程两本帐”活动、小康建设工作队帮扶活动、老区建设促进活动等z统一起来,实行“事情共办,分别记功”的办法,共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良好效果。

改进党委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方式。我们努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注重发挥政策性投入的引导作用。一方面“给政策”,对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直接给予资金、信贷、税费优惠,通过政府担保、财政贴息等办法,为企业和农户分散风险,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争政策”,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支持。今年初,省里出台有关支持农业的政策后,我们迅速组织市直和各县市区对照政策,研究对策,明确项目,建立责任制,落实到单位和责任人,争取到一批农业项目列入省及国家计划。

改进党委政府秘书网网址:6636.bak.cn对农业产业化的服务方式。环境就是生产力,只有环境搞好了,服务上去了,才能引来投资者,才能保证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首先是加强行政环境建设。我们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学会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领导方式的根本转变,把领导力量向特色产业、重点项目倾斜。各县市区及乡镇把农业产业化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主要考核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及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情况,看引进和扶持的龙头企业的带动力有多大,对农民增收、地方税收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多大。对龙头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求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提出解决意见。第二是加强信用环境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增强信用意识,不断提高信用等级,使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信贷服务的安全区。第三是加强舆论环境建设。2003年市级主要新闻媒体优惠开展了农业龙头企业风采展示活动,2004年又为山区县市的一个农业品牌进行全年性免费宣传,营造龙头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宽松环境。市委市政府决定,每年对产业化经营成绩突出的企业进行一次奖励、每两年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一次奖励,用优良的环境推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篇6: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供应链实践现状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它们的供应链实践日益凸现涉农供应链的运用价值和战略重要性,本文主要分析中国第一批151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在供应链建设上的实践。从三个角度进行评价:(1)上游的协同性和稳定性;(2)若将供应链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基础建设、职能集成、内部供应链集成、外部供应链集成以及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那么我国涉农供应链集成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如何;③管理理念的创新。

我国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供应链实践的基本情况是:(1)大部分龙头企业的涉农链上游比较稳定。60%的龙头企业积极运用单项或多项高新技术,以增强涉农链上游农业环节的稳定性、可控性及柔性。(2)至少已单功能进行管理改进或信息技术应用的企业,占龙头企业的77%左右;有约12%的企业通过上ERP、SCM并辅之以其他单项技术和系统,实现了内部供应链比较全面和有效的集成;极个别企业以ERP、SCM为核心和支撑,并结合其他技术手段,等实现了外部供应链的初步集成;而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的比例为零(3)涉农供应链实践的其他基础支撑体系进一步巩固,如地理布局优化的大幅度展开,战略联盟趋势明显加强,基于SCM的协作式竞争理念的觉醒和用户观的重塑等。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实践有五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构建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系统成为它们供应链实践的主要方式,

151家龙头企业中上ERP系统进行内部供应链集成的有23家,有1家企业以ERP为核心并结合其他技术而进行外部供应链的初步集成。

(2)涉农链上游的协作和集成在深化。例如,山东横店草业公司以GIS、GPS和RS为核心的完善的精准农业体系的建设,表明涉农链上游农业环节同样可以达到极具价值的“精确度和高度”,从而革命性地降低与中下游的“强落差”局面。

(3)基于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协作式竞争理念的觉醒和用户观的重塑。许多企业正从追求本企业“局部的最优”或“农业产业一体化组织内最优”,转向从涉农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待市场竞争优势,追求聚焦于广义用户满意目标的整个链最优化。

(4)涉农链下游成为关注的重点,涉农链驱动模式发生转移。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模式或其组合:结盟与直控相结合模式、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结合模式、业态扩展与转移模式(即龙头企业由农业、制造业向服务业扩展,以服务业拉动制造业)。

(5)基于核心能力的横向一体化模式初露端倪。光明等龙头企业在扩展上已不再停留于对“拓展产业一体化链条”的机械理解,而是逐渐审视和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寻求利用核心能力实施横向一体化的战略联盟。

为推进我国涉农供应链建设,作者提出三项建议:(1)要强化内部管理,夯实基础;(2)要加强集成化涉农供应链研发的力度和针对性,尤其要加深IT厂商对上游农业环节的理解;(3)目前我国涉农供应链理论发展的步伐落后于涉农供应链实践的步伐,需要宏观关注和政策支持。

篇7:论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

论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前,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农业职业教育中的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历和职业技能。

5.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培养输送的新型劳动者,应是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起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观念;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使学生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体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备深厚扎实的文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备创新意识、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一专多能、能适应多个职业岗位的能力;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能经受挫折和承受环境变化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副市长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省委巡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

论广东有创新特色的民办高校的实施和发展

农口部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小学科技教育工作计划

农村工作现场会领导发言

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农村小学规划活动方案

同志在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会议上的讲话

布莱尔在联合国安理会60周年上的发言

区农业产业化的探索与实践
《区农业产业化的探索与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区农业产业化的探索与实践(精选7篇)】相关文章:

xx同志在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3-03-01

上半年农村农业工作总结2023-01-30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2023-04-25

服务业综合改革的工作方案2022-12-31

市委书记在全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2-12-08

乡镇政府年度活动方案2023-01-31

科技三年推进计划2023-06-19

江夏区政府工作报告2023-03-29

市政协会议简报2022-09-24

村委会乡村振兴工作报告2022-11-0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