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八记散文

时间:2022-12-26 07:36:4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核桃八记散文(合集11篇)由网友“瓜瓜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核桃八记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核桃八记散文

篇1: 核桃八记散文

核桃八记散文

60年代初,为了吃饱肚子,我家由凤翔平原地区迁到北山一个叫刘家匾的小山村,我的儿童时代也随之在山区度过,与大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和核桃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种核桃、摘核桃、旋核桃、打核桃、拾核桃、抢核桃、吃核桃、玩核桃的情景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种核桃

有句农谚是:“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核桃得九年。”由此可见,那时要吃到核桃多么不易呀!而我所在的小山村漫山遍野散落着核桃树。但那些核桃树不是人类的成果,而是喜鹊的杰作。喜鹊想吃核桃却k不破,于是就把核桃埋在土里,核桃在土壤里吸收水分后发芽,芽尖会把外壳撑破。这时喜鹊又把核桃从土里刨出来,顺着核桃发芽的裂缝啄开,随即吃掉核桃仁。如果发现喜鹊在地上啄,或看到地上有拳头大的一坨新土,只要从那里下手,刨开或剜开,准能找到核桃。喜鹊记性不好,有时把核桃埋藏后就忘记了,或找不着了。于是,这些核桃就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天长日久,漫山遍野就长满了核桃树。现在,核桃的营养价值越来越被大家认知,无论山区或平原都开始栽种核桃。人工栽种核桃要经过育苗、嫁接、栽种、管务四道工序,但挂果期较短,两、三年即可挂果。

摘核桃

包产到户以前,核桃由生产队统一管理,不能随便采摘。但是,小小山村,不过二十口人,占据着几座大山。沟边、崖边、路边、田边、塄边、村旁、河畔都是核桃树,谁能管得过来呢?其实,想吃随便摘,就是不能大量采摘带回家。有句农谚是“麦子上场,核桃满瓤。”从那时起,山里人就开始吃核桃。村子对面有一块地,中间隆起,四周较低,酷似鳖盖,大家叫它“鳖盖地”。鳖盖地中间有棵核桃树,高过数丈,粗达两搂,树冠硕大,树荫一亩。核桃成熟时果实累累,压弯枝头,有的枝条垂吊下来接近地面,躺在树下就可够着。我常常去那棵树下摘核桃,躺在树下,把枝叶拉到眼前,尽情的观赏她那宽大的叶片,细细观察叶片上清晰的脉络,捏着叶柄轻轻煽动,丝丝凉风,沁人心脾。闻着核桃叶子发出的淡淡清香,让人迷恋,令人陶醉。摘一堆核桃,旋出核桃仁,剥去桃仁上乳黄色的嫩皮,桃仁洁白如玉,嫩嫩的、甜甜的,没有油腻感,朵颐起来香甜可口,余味无穷,妙不可言。

旋核桃

核桃未成熟前,青皮与壳粘连很紧,难以剥离,想把核桃瓤剥出来很难。于是,人们就发明了一种专门旋核桃的刀具,叫“旋旋”,用废旧的马蹄铁制成,一只马蹄铁可以制作两把。其工序是先把废马蹄铁从U型顶端中部截断,制成“7”字形状,再把“7”字横的外沿砸扁、磨利,制成刀刃,竖直的一端安上长约两、三寸长的木柄。制成的“旋旋”好像镰刀,所不同的是镰刀的刀刃向里,而“旋旋”的刀刃向外,用他旋核桃效率极高,一个人旋,三、四个人吃不退。

打核桃

核桃成熟后由生产队统一组织人员采打,收获的核桃由生产队统一分配。每当核桃成熟季节,生产队就安排人员上山打核桃。有一次,我跟着大人们去打核桃,要去的地方叫“上院”,在半山腰,是一座废弃的老村庄,背靠大山有十几只窑洞,都已经废弃了,窑洞前是一片平坦的玉米地,地边有三棵核桃树,高低、粗细基本相同,高过五丈,粗约两搂。矫健灵巧的男子爬上树,站在树杈上抓着树枝摇,或用竹竿打,妇女、老人在树下拣拾。有的核桃下落时还带着青皮,一接触地面,青皮就被摔掉了,光亮的核桃满地乱滚。这时,我特别高兴,左右开弓,东奔西跑,不停的拣拾,拣到脱了皮的核桃就用石块砸着吃,因吃得太多拉肚子,我以为生病了,胆怯地告诉了父亲。父亲若无其事地说,滑肠了,少吃点核桃就好了。后来我才明白了,核桃成熟后含油量较高,吃多了会滑肠,拉肚子。

拾核桃

山里的核桃树大多长在山坡上、悬崖边、草丛中,集中采摘很难打光、拣净,遗漏的谁拣到归谁。大人们要参加生产劳动,没有时间拣拾,于是便把这样的好事留给了我。生产队采摘完核桃后,我就提着篮子上山拾核桃。在草丛里寻,爬上树摘,用木棍、石块打,一天可拣一、两篮子。

树上的核桃很难采净,树下的核桃很难拣净,即使拣上十遍、八遍仍然会有,且一年四季都可拣拾。村子旁边核桃树很多,秋末冬初,每逢刮风下雨,未采摘的核桃会被秋风刮落下来,会被秋雨打落下来。所以,一有风吹草动,我就会跑到树下拣拾核桃,总是兜装手捧,满载而归。冬天,核桃树下落叶很厚,寻找核桃比较困难。但我有绝招,就是把核桃树根部的落叶刨掉,柴草割净,再把落叶外沿的柴草割掉,与外界隔开,形成一圈隔离带。然后,点燃树下的'落叶和柴草,落叶和柴草燃烧殆尽后,核桃就会裸露出来。从灰烬里拣出来的核桃是烧烤过的,特别好吃。

抢核桃

核桃是松鼠的美食,它用牙齿嗑掉核桃表面的青皮,把核桃晒干后藏到洞里,等冬天食物匮乏时食用。如果碰见松鼠晒核桃就会有意外的收获,而松鼠可就遭殃了。有一次,父亲上山给牛割草,我给猪拔草。突然,我发现一块石板上晒着一片核桃,我很惊奇,就叫父亲来看。父亲看后说,是松鼠晒的,让我拣起来。我高兴极了,很快把核桃拾到了篮子里,大约有四五十颗。不过,有的松鼠很狡猾,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能把核桃收走。有一次,我发现松鼠晒核桃,就弯腰去拣。突然,一只松鼠窜到晾晒的核桃上,用爪子乱刨,核桃铛铛铛铛滚进了洞,松鼠也钻了进去,我一棵核桃也没拣到。原来,那只松鼠把核桃晒在了洞口,鼠洞在悬崖边,呈漏斗形,洞口直径一尺左右,棚盖了一排筷子粗的树枝,然后把核桃架在枝条上。它听见或许看到人来了,就窜上去把枝条刨掉,核桃就自动滚进了洞里。那时我懵懂无知,与松鼠抢夺核桃只觉好玩,现在想起来却觉得有点霸道,有点不近人情。我把松鼠的核桃抢走了松鼠吃什么呢?

吃核桃

核桃属干果,一年四季都可食用。核桃仁酷似人脑,于是人们认为多吃核桃会变聪明。核桃营养价值较高,按照人体需求,每人每年要吃4斤核桃。但在我国,这个指标以前没有达到,现在仍然没有达到。

每到核桃成熟季节,山里的大人、小孩都随身携带着核桃刀,即“旋旋”,干活歇息时,摘一堆核桃,坐在树下,边休息边旋着吃,十分惬意。我常常跟着父亲上山放牛,回家时总要旋一包核桃仁,再拔一捆野韭菜。回家后,把韭菜切细,把核桃仁捣烂,制成饺馅。用嫩核桃仁制作的饺馅包的饺子特别好吃,现在,一想起来那时吃核桃饺子的情景就流口水。

核桃成熟后外壳坚硬,就不能旋着吃了,需脱掉青皮,制成干果,用榔头或石头砸着吃。核桃的吃法很多,把核桃仁焙干捣烂,蒸核桃花卷、包核桃包子、烙核桃烧饼,都非常好吃。用核桃仁还可炸油,核桃油是香油,特别好吃。现在,核桃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高,食用方法也越来越科学。除传统吃法外,还能油炸、凉拌,制成核桃粉等保健食品。

玩核桃

核桃不但能吃,还能玩。小孩玩核桃,玩的是天真稚气,是开心快乐;老年人玩核桃,是为了舒筋活血,强身健体;年轻人玩核桃,玩的是时尚。回想起来,我童年时玩核桃还蛮有创意,用核桃制作了一种玩具叫“知了”。其制作方法是拣一颗个头硕大、外壳坚硬的核桃,把芽尖磨平,用烧红的八号铁丝在核桃上垂直钻一个洞,再在侧面钻一个眼,把核桃仁掏净。裁一段十公分左右的细竹棍,削一块宽约一公分,长约七八公分的竹片,在竹片正中钻一小孔,把竹棍插入小孔,在竹棍上系一根细绳。把竹棍插进洞里,从小孔把线绳抽出,知了就制成了。玩时把线绳缠绕在竹棍上,左手捏着核桃,右手拉着线绳一Y一松,竹棍就会顺时钟、逆时钟交替转动,竹片就会像螺旋桨一样旋转,随即发出像知了一样的叫声。因此人们把这种玩具叫“知了”。还可在竹片两端装上两只小核桃,这样一来,看起来会更美观,叫声会更大,玩起来会更开心。

有一种核桃,桃仁较小,只能把玩,不可食用,人们称她为山核桃,凡把玩都是这种核桃。玩核桃玩的是派、求的是雅、品的是味、修的是道、展示的是深沉、收藏的是珍奇、炒作的是价格、目的是赚钱。求雅必有雅名,如:红灯笼、狮子头、官帽、落地红等。炒作炒的是价格,品相不同、存量不同,价格悬殊。品相一般,存量较多的每个几十元,品相较好,存量稀少的高达上千元。

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人类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吃核桃了,而我既能吃到核桃,还能玩核桃,这可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核桃,是我童年的美食,她救了我的命;核桃也是我的玩具,她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这一切,令我终生难以忘怀。

篇2:核桃沟散文

核桃沟散文

距离巩留县城十几公里处,有一条沟。

这条沟很有名。

给这条沟带来名气的,不是沟本身有什么神奇之处,而是这条沟里长满了野核桃树。于是,这条很平常的沟,也就有了名气,也就有了一个俗气十足,但却形象之极的名字――核桃沟。

核桃沟的确很平常。游人不是很多,这就是一个例证。沟也不宽,让人的视野总是没有眺望和那么一亮的机会。形成沟的山,也很不特别。完全就是草原上的那种“丘”,除了用“堆”这个字来表达感觉外,实在找不出合适的词来描述那山了。拾级而上,也谈不上九曲回肠。潺潺的流水,鸟鸣蝶舞的景色更是没有。没有这些,反而成了这条沟的特色。倒是一颗平常的心,在平常的路上,寻找平常的脚印。

说来也怪,这一系列的平常,竟然没有生出一丝的厌烦来。如回家的路,没有不寻常,但总要走,轻松地走,常态地走、自觉地走。从骨子里,从血液里认为,那才是该去的地方。奇怪,不知怎么在这条沟里,就平生出了这样的感觉。感觉不奇怪,奇怪的是怎么会在这里有这样的感觉?犹如在盛开的棉花地里,做起了床上才有的美梦。

看见核桃树,准确地说,看见野核桃树,也无人发出“啊、啊”的惊叹,甚至连说话的.声音都没有。核桃树就绿在很突出的地方,没有神秘地潜进潜出,自然用不着千寻万觅。野核桃树就那么静静地站着,结着小小的果,透出沧桑老人的那种不在乎。其实,那是岁月独有的沉稳。这是一种境界,这个境界,再回头走一步,你就感受不到了。

一般的人,分不清这野核桃树和家核桃树有什么不同,就是觉得结的果小,产生不了文物和国宝的感觉。我也如此,就象疆外来的人看新疆的白杨,就那么一看。反而觉得古今对白杨树的礼赞,完全是骚人墨客的一种作秀。我有些不甘心,难道这核桃沟的野核桃,当真就不能使我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我把目光仔细地投在那些树上。我看见,这树是编了号的,是生活在21世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们,钻进这深山沟里,用数钱的手,给这里的每一棵野核桃树编了号。这等于是给这里漫山遍野的树都起了名字,报了户口。而且这名字还是官名,这户口还和城市户口一样,吃的是“皇”粮。真是不简单!任何时候,总是有太史公那样的人,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诱。凭着那一份“孝”,把就要消失的,让他永远也消失不了。再看树上的牌子,也是现今的人挂的。牌子上的字,也是现今的人写的。牌子上的数字,是现今的人用科学的手段研究出来的科学数据。这些树,有的拥有千年的年龄。

我的腿一软,坐在了树旁的木凳上。我眼前,站着一个千年的老人。无人照料,但却自己照顾着自己活过了千年。千年的老人,用和缓的语气对我说了两个字:“来了。”

我羞愧得掉下泪来。我的祖先,你独自生活了上千年,无依无靠。我们直到现在,才在一个无意的时刻来看你了。我们家的老人啊,儿孙满堂的老人,你自己是怎么活到现在的?你还是那么健硕,面容老态,但身姿却不龙钟。这一刻,我知道人们见到野核桃树为什么不惊讶、不言语了。我们把自己家的老人,遗忘在这山沟里已经上千年了。

上千年的老人,依然还活着。他是怎么活的?他都看见了什么?他看见的,我们有多少不知道?我们自以为知道的,又有多少需要他来纠正?在他的面前,我们多少高深的思想,该有多么幼稚?当我们举起斧子,想要砍伐他们的时候,可曾想过,我们砍伐的到底是什么?

尊重他们,就是尊重历史,尊重他们,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一阵柔风,顺着野核桃树的叶间滑落。我惬意极了,不由自主地要闭上眼。那风如祖母的手,也如母亲的手,就那样把我抚摩到振翅的那一天。再想有那种抚摩的感觉,已经万万不可能了。我唇上的胡茬,已经挂霜。但在这千年的核桃树下,这种感觉从我的心坎里溢了出来。我想,这哪里是自然之风呀!这分明是民风,那么淳朴,温暖、那么平常,那么厚重。就象祖母的手,母亲的乳。

这种风,和家里的炊烟是一个味儿。

要下山了,我坐在凳子上,不愿离开这平常的山。

当年,我就不愿离开那几间茅草屋,还有家里那只属于我的粗糙的碗。

我还知道,巩留县已经建立起了万亩核桃之乡。

这就对了,野核桃树的根不能断,野核桃树的苗苗,也不能只长在那个山沟里。那从叶间滑落的风,也不能只在那条沟里萦绕。它应该到广袤的田野里去,唤起更多的人,对祖母和母亲的记忆。

篇3:送核桃散文

送核桃散文

每年腊月二十三“小年”已过,我们淳化农村有舅舅给外甥送核桃的风俗习惯,至于它的来历,自己不曾考证过。总之,这个多年的习俗,雷打不动地被人们流传了下来。

小时候,可能是家里穷,时常吃不饱的缘由,我们这些天真的碎娃,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上大人们去亲戚家送核桃,因为出门送核桃,不但能出外逛逛散散心,更重要的是,能吃顿可口的`臊子面,填饱肚皮,联络感情。那时候,出行交通工具不发达,每年年节送核桃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靠“11”号步行至亲戚家,返回的时候依然如故。靠着两条腿逛了一天,尽管身体有点累,可人们的心情却是舒畅的。记得当年到莫寺村送核桃,我领着张晓,还不是每次从枣林翻沟越岭,即使翻沟上坡走得气喘吁吁,可从没有人叫苦叫累。有一次,在返回的途中,我们俩翻沟的时候,没有了小路,差点走到绝境,无可奈何,我们俩只好从原路返回塬面上,就这样,我们都没有半点怨言。

圆圆的核桃,代表着吉祥与和谐。不管是雪花飘飘,还是阳光明媚,那些背着核桃或者其他礼物的人们,便掸掉身上的雪花后,高高兴兴地步行或者骑着自行车,赶到十多里以外的亲戚家以后,见有远方的客人来给娃们送核桃,男女主人家格外热情,连忙取出上好的烟茶招待。一番番玉米种植、苹果丰产收成的话题倾心长谈完毕后,到了两三点钟,系着围裙的女主人,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臊子面,端到炕头上来,有钱的富裕人家,还特意备了丰盛的“小葱拌豆腐”“凉拌粉条”等酒菜盘子。“老虎杠子”“魁梧子手”等几关下来,午饭吃到高兴处,喝了酒红着脸蛋的两个大人,开始各自从口袋中摸出几毛钱,甚至几块钱,给旁边摔着纸包,跳着皮筋绳的碎娃们,散发压岁钱。阵阵猜拳行令的欢声笑语,顿时飘荡在农家小院中。

年节送核桃,胡家庙人记忆深处的一段话题。

篇4:核桃往事散文

核桃往事散文

记得小时候老屋外面有颗核桃树,高高的,枝繁叶茂;也记得曾爬上树去打核桃,但却不记得吃过核桃,也不记得核桃是怎样的味道,但我却一直记得在门缝里压核桃的声音。

工作后,来到了现在这个小县城。这里是山区,种大量的核桃,每年八九月份核桃成熟的时候,街上到处摆满了待售的核桃。许多年前核桃是论颗颗卖的,一颗八分、一毛、一毛二不等,如果买得多,一般八分钱可以买。卖核桃的生意很好,大家讨价还价,数核桃数钱,不亦乐乎,然后提着一大袋离开,脸上是满足的笑。

每年核桃刚出来的'时候总会买一些,因为游哥喜欢吃,而我也知道了核桃原来很香很香的,但其实我不是很喜欢吃核桃的。那时候我们好几家住在学校的小院里,下课后就坐在我们家门口晒着秋天的太阳吃着核桃,闲聊。核桃自然不再是在门缝里夹,而是用小铁锤敲。我不怎么喜欢吃核桃,所以经常我责任敲,大家拿着敲破的核桃把仁取出,然后把皮剥掉,白的,放入嘴里,好香。由于不会买核桃,常常买到铁核桃(铁核桃虽然不好剥,但却比别的核桃香),壳不好剥,大家就用牙签一点点地挑出来,然后慢慢地吃。那个香,那个满足弥漫了整个院子,整个秋天。许多年后曾经一起吃核桃的同事都步入中年,但想起秋日的阳光下吃核桃的时光惚若隔世却又那样温馨。

核桃大量上市后,核桃的价格就会便宜下来,人们总会买一些晒干放着冬天吃,或者给远方的新朋好友寄去。我也会买一些晒干带回老家,妈妈和三哥很喜欢吃。干核桃更香些,但感觉更油腻些,没有新鲜核桃的清香,所以我更是不吃的,但打豆浆的时候放一些会很香。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核桃也涨价了,二毛,五毛一颗,再后来就不再论颗卖,而是论斤了。刚上市的核桃可以卖到二十元一斤,但买的人依然很多。有的人是买来自己吃,有的人却是晒干了送亲朋好友。而核桃也不再用小铁锤了,而有了专门夹核桃的铁夹子,简单轻便,可以很轻松地得到一个完全的核桃仁。那些专门卖核桃的店家会配把夹子,当然市场上也有卖的,不贵,三五元一个吧。有的卖核桃的直接把壳剥后卖仁,只是价格贵些,但这样其实是少了吃核桃一个重要的过程。

后来妈妈在院子里也种了两棵核桃树,没几年就长大结果了。每年核桃成熟的时候,妈妈和三哥总会把核桃打下剥了壳给我们带一些来。自从三哥会用微信后,他总会在群里发些照片,招呼大家回家吃核桃了,虽然我们并没有回去,但他依然乐此不疲。

又到了打核桃的季节,街上又到处摆满了核桃。可是今年游哥不能吃核桃了,或者说不能多吃核桃了,只能吃一两个,因为他患了糖尿病。每晚散步看到那么多核桃,游哥说好想吃。我说要不我们买几个,或者去问价假装偿一个。他苦笑,摇摇头。

上周游哥提了两斤左右的核桃回家,因为他不能吃,我与女儿又不是很喜欢吃。他对我和女儿说:“你们两个以后每天一人吃六个核桃。”女儿问为什么,游哥笑,坏坏的,女儿还在问为什么。我说意思是说你笨呗。女儿说已经笨了,再吃也没有用。游哥说可以补足后天的不足。然后又叹口气说:“我这辈子与核桃也没有缘了哦!”语气间满是无奈。

篇5: 核桃进城散文

核桃进城散文

咔嚓、咔嚓、咔嚓,是一种声音咬住了另一种声音。

声音渺小,在人潮汹涌的大街上往往被人忽视,但此刻,这种声音紧紧地抓住了我。

我回过头去,声音仍在继续。声音是从一个人手上发出来的,那个人的手上捏着一把钳子,钳子上卡着一棵核桃,声音就从他手腕的力量上传了出来,一颗颗硬邦邦的核桃被这种声音夹碎了。

我看见了核桃,一颗一颗彼此依靠,互相支撑,堆码在他的面前,等着被人挑选。躺在大街上的核桃的的确确被人忽视了,没有顾客上门的时候,他就这样用一把钳子把核桃夹碎,制造一种声音吸引来来往往的脚步。

我专注的看着他的动作,让这种熟悉的声音抓住我的目光。按理说,现在正是鲜核桃上市的`时候,大街上突然出现这么一堆堆核桃,一定会特别吸引人的眼球,但他和一堆鲜核桃淹没在人潮中,显得实在渺小。

城里人喜欢尝鲜,鲜核桃的肉,白,嫩,还散发出像青草一样绵长的幽香。小时候,核桃一成熟,挂在树枝上就被我们摘下来,去了青青的皮,敲开硬邦邦的壳,把白而嫩的核桃仁嚼得脆香香的,那种味道至今仍让人回味。吃鲜核桃,城里人往往没这口福,土产市场上的核桃,都是经过太阳风干的,桃仁失去水分后,早已变成了另一种味道。

鲜核桃上市了,核桃却不能像苹果、梨一样,把自己的鲜嫩直接挂在脸上。放在店里的和躺在大街上的,外观上没有什么两样。

鲜核桃,钓不住城里人的口味,也勾不起城里人的回味。看得出,他是从山里来的,他有吃鲜核桃的感受,他特意弄来鲜核桃想给城里人偿偿。

没人来挑选,他就用一把钳子把刚刚下树的核桃,一颗颗夹碎,让又白又鲜的核桃肉暴露出来,让水分也从钳子的嘴角往下流,让钳子与核桃之间,发出一种短暂而硬朗的声音,让这种声音,成为一种信号。

我停靠在这种声音里。在乡下,每年的核桃成熟后,母亲给我们吃核桃,就是这样用钳子咬住,咔嚓一声后,我们的嘴里就多了一股股青草的幽香。声音 一直在响,直到有人弯下腰来。

我也弯下了腰。他把一颗夹碎了的核桃塞进我的手中,让我免费尝尝。我又偿到了消失了多年的童年的味道。

核桃,是老家的特产,漫山遍野都是核桃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那么几棵。乡下人不会把这东西当宝贝,只要客人一进屋,一大堆核桃就摆上了桌。如果核桃还挂在树上,只要熟了,客人一来,也会从树上摘上一脸盆,一边用钳子夹核桃吃,一边聊发生在田边地角的事情。手里忙着,嘴里也没有闲着, 咔嚓咔嚓夹核桃的声音,在院子里特别响亮,空气中 飘散着鲜核桃奶汁的清香,很远很远都能闻到。

让鲜核桃进城,是他今年的一次创举。他相信,城里人是有眼力的,好东西不会被人错过。有人的嘴角在蠕动,他专注的盯着嘴角之上的表情。他很满意对方的表情。他总算把带着青草和乳香味的鲜核桃送到了城里人喜欢尝鲜的嘴边。他的嘴角也开始蠕动起来,鲜核桃的味道一直在诱惑着他。

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来自我童年的村庄。那里的核桃树,已长成了一片森林。

篇6: 山里核桃散文

山里核桃散文

农历七月中旬,是山里核桃成熟的季节。

我的家乡在商洛山里的一个小村里,那里生长着成千上万棵核桃树,家家户户都有祖上分家时分来的核桃树,核桃树生长的很慢,但却经久不衰,有的树能成活几百年。山里的核桃经过出絮、挂果、结仁、上油四个阶段就成熟了,熟了的核桃要采摘,隐藏在枝茂叶密中核桃不能用手去摘,要用一根长竹杆去打,等把一树的核桃打落完,再去树下草丛里寻,收集好的青皮核桃要堆放一段时间,等青皮变黑,退皮、凉干便好了。

核桃是山里人的命根子,靠着它能维持一家人几个月的生活,晾干了的核桃,经过山里人剥壳后,黄亮亮的核桃仁暴露出来,非常诱人;剥一瓣白嫩的'果仁,慢慢的嚼在嘴里,油滋滋、甜蜜蜜,犹如做神仙般的忘我享受。山里人会留够给孩子解馋和招待客人的核桃,其余全部卖掉,换来米、面、油、盐,一家人的生活就有了着落。

我小的时候,土地还没有分配到户,很多核桃树都是生产队的,有专人看管,结了仁的核桃是孩子们最稀罕的果实。放了学的孩子们,在腰间挎一个竹篮,佯装着在核桃树下寻猪草,趁大人不提防的时候,捡一块石头向核桃树最茂密的地方塌去,哗啦啦掉下来一堆核桃,捡起打落的核桃,藏在竹篮的猪草下面,急匆匆跑到河边,拿出自制的核桃刀子,剥了壳,剜出刚上油的桃仁,美滋滋的享受起来。

山里人最器重核桃了,家里来客人了,上菜前先来一盘核桃,客人尝了核桃,还会点评一番,这核桃皮薄、油重,口感好,是那棵树上结的;到了冬季,山里人围在一起烤疙瘩火,主人在火堆旁温一壶包谷酒,端一盘核桃,男人们会吃着核桃,喝着包谷酒,吆三喝五的喊叫起来。核桃也是山里人商定儿女婚事时桌上的重要佳品,男女双方谈妥了婚事,择一吉日,女方到男方家举行订婚仪式,娘家亲戚上桌后,核桃、柿饼、花生、瓜子等四个果盘端上桌,订婚仪式才拉开序幕。女儿出嫁时,母亲要在陪嫁的被子里藏好大枣、花生、桂圆和核桃,意喻着“早生贵子”。

核桃好吃,打核桃却是一件很劳累的事,山里的核桃树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生长,高大的枝干挂满了成熟的核桃。年轻人光着脚不假思索的爬上大树,从分枝的顶端开始往下打,一颗颗的青皮核桃就落下来;打核桃要眼神好,叶和果混在一起,要准确判断,藏在叶子后面的核桃在太阳光照射下很难看到,站在树下的人往往会指挥树上的人,那个方向还藏有核桃,竹杆打下去的方向偏向了那里。站在树上打核桃的人要抱紧枝干,或站或坐,运足劲挥舞着沉重的竹杆,不急不慢的打。打核桃也是个危险的活,在树上要时刻注意安全,抱紧树杆时还要留意身边的叶子,在叶子后藏着一种被山里人称做“洋拉子”的绿色毛毛虫,这种虫子身上有毒,碰到就会受伤,受了伤的皮肤会有火辣辣的剧痛,持续好几天才能好。

等年轻人在树上打完核桃,老人、孩子便可以到树下捡核桃,落地的核桃散落在树下的草丛中、菜叶下和庄稼地里,用一节短棍划开青草,耐心的捡拾;山里人不会把树上的核桃全部打完,总要有意的留一些在树上,这种做法叫做“养树”,也是对核桃树的一种奖赏和鼓励,期盼来年会结更多的核桃。

山里的核桃被商贩收购,运送到外地或当地的加工厂家,被做成琥珀桃仁和核桃软糖等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还有精明的当地人把核桃压榨成核桃油,卖给城里人。核桃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有健脑益智、补血润肺、安神补肾的功效;山里人指望着核桃换钱生活,城里人品尝着核桃享受生活,核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

篇7:核桃熟了散文

核桃熟了散文

(一)

又到了核桃快要成熟的季节了,我想起了儿时与小伙伴们的核桃情缘,还有“看秋”的二狗大伯。与核桃结缘,可以追溯到我的童年。人的童年记忆深刻而永久,铭刻在心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一段充满杂陈的回忆,美好而悲怆。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北方农村,太行山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从我记事起,两件事情永远萦怀难忘,仔细想想与现时代的儿童也不无两样:一件事情是寻玩,一件事情是寻吃。

单说吃吧,我们的小时候可没有现在的副食超市,没有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儿童食品供我们挑选食用。那时候馋嘴的我们为了寻吃费劲了心思、吃尽了苦头,也尝到了终身难以忘怀的酸甜苦辣的记忆。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谁吃水”。我们所住的村庄贫瘠秃岭,缺水少雨,没有水中食物供我们享用,只能到山上、到野地里寻找吃的东西。太行山里野果多,什么野桃、野杏、棠梨、酸枣啦,什么瓜蒌、山葡萄、榆果啦都是我们最喜爱吃的零食。为了寻找这些东西,爬山上树,穿山越岭,现在想起来真是受尽了千难万苦。

最香的零食那就是核桃了。采摘并经过加工后的核桃都颗颗归仓到了大队了,我们是吃不上的。我们只能吃还挂在树上,介于半成熟期间,内壳与外皮尚未分离,内壳不太坚硬,果仁能撕掉包在外边的那张黄皮的时候的核桃。那时候的核桃仁柔中带脆,香中带甜,无丝毫油腻感,那种清香的味道简直让人吃起来欲罢不能。半成熟的核桃按照农历节气应该在立秋以后。

(二)

秋天到了,庄稼瓜果都渐渐地成熟了起来。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半生不熟的庄稼瓜果最鲜美、最香甜,生吃、烧烤、水煮都特别好吃。

我们生起来一堆篝火,把玉米连着包衣埋进炭火中烤成略糊的金黄色,粒粒清香扑鼻;把棠梨、土豆裹上泥巴后扔进火堆里烧到金黄酥软,撕掉皮啃着吃,滚烫的食物在手里翻转着,口中呵着热气,啃着满嘴皮发黑;带皮的核桃直接丢进火里烧到青皮焦糊,四周滋滋地冒热气的时候就可以砸开吃了,烤熟的核桃仁外焦里嫩,甜香绵绵,回味无穷。

立秋后,生产队就有了专门“看秋”的人了。“看秋”人的职责是为了保护即将成熟的农作物不被偷盗、糟蹋而设置的专职人员,这些人在秋后三四个月的时间内啥事情也不干,专职于“看秋”工作,类似于现在的保安。

自从村里设置“看秋”的人后,以上的煎烤食品是不能再吃了,生烟冒火极易被人发现,因此我们把寻吃的专攻目标又转向到“旋核桃”上了。

旋核桃是必须有专用工具的。用一根长约一寸的铁洋钉,中间折弯成直角,用铁锤把带尖的一端砸成柳叶状,外援磨出锋刃来,比较讲究的小伙伴还要再在洋钉头上拴上一根红布条,这样一把精致的旋核桃工具就做好了,我们冠以其名曰:“旋核桃小刀”。

旋核桃小刀是必须时时刻刻带在身上的,它小巧玲珑,装在口袋里不易被人发现。小时候可以说我们小伙伴们每人都有一把。上学前,出门时都要摸摸口袋里是否忘了带,带旋核桃小刀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它简直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了,就跟我们出门要带嘴一样重要。

(三)

放了学我们是不往家里去的,放学后大人们还没有下工,家里没人管,是我们放纵玩耍的极好的时间。约好几个小伙伴,七拐八拐,偷偷摸摸就潜到了山里。经过一番艰难的顶推拉拽,我们终于爬上了一颗高大茂密的核桃树,找一股枝繁叶茂、隐蔽性好、核桃满枝的树枝坐靠平稳,掏出口袋里的旋核桃小刀,开始紧张而熟练地忙碌了起来。

随手从树枝上揪下一颗青皮核桃,刀尖对准核桃屁股眼扎进去,顺手一拧,“蹦儿”的一声青皮核桃就开裂成两半。左手托起一半,右手持刀照着核桃瓤边缘,逆时针推一圈,半圆形的核桃仁便脱了出来,手一翻空壳的核桃皮掉到了树下,同时半圆形的核桃仁装进了口袋里,手起刀落的过程,干净、利索、快捷。当装核桃仁的口袋渐渐地鼓了起来的时候,空核桃皮也如一只只鼓胀着空壳肚皮的青蛙布满了树下的地面。为了在最短时间能收获到更多的劳动成果,在树上是只旋核桃不吃核桃,待口袋满了,我们便从树上爬了下来,逃到一个既安全又隐蔽的地方才能开始慢慢地享用。

口袋里的核桃仁是很少能装满的,大多数的情况是这样的:当核桃仁装满口袋约一多半的时候,不远的路上就传来了“看秋”老头的咳嗽声,老头低着头,猫着腰,迈着方步向我们这边的核桃树下走来。这时候我们一动也一不敢动地埋在树叶里,屏住呼吸,心咚咚地跳个不停,树上的我们面面相觑,伙伴们的脸都是青白样的颜色,一脸的恐怖状如同《动物世界》中上演的一群树上的猴子看到了树下徘徊来了一只狮子的电视画面。

“看秋”的老头走到树下,慢条斯理地捡起一个个空壳的核桃皮,向远处的草丛中扔去,边扔边骂:“谁家的兔崽子,祸害人的'东西,别让我逮着了啊……”这样说着、嘟哝着、骂着,低头弯腰向远远的地头走去,背对着核桃树,坐在堰帮上,吧嗒吧嗒地抽起来了旱烟来。

说时迟,那时快。我们如松鼠般从绿叶中钻了出来,吱溜吱溜地滑下树,飞也似地向深山跑去。跑到一个远离“看秋”老头的隐蔽处,躺在地上喘息一会儿,方才感到肚皮有点疼,原来下树时磨破了肚皮。等缓过来了神,从口袋里掏出核桃仁,边撕皮边嚼,满口直流白沫,那种香啊,无法形容,肚皮的疼痛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了。

(四)

“看秋”的人是大队里专门挑选的,一般都是老头。他们工作起来认真负责,自己又无爱沾公家小便宜之嫌,办事六亲不认。这样的人在农村确实不好找,一般的候选人都是无妻无子、孤苦伶仃且无后顾之忧的老光棍。

老光棍们被选为“看秋”人后,更加负起了责任,大队交给的任务光荣而伟大,当然容不得半点马虎。本来都是些不好看的长脸,耷拉起来显得比平时更长了许多,驴脸一样。他们在行职期间,见了谁都不啃声,俨然在瞬间就改头换面变成了一个大干部似的。

“看秋”的老头六亲不认、铁面无私是很多人领教了的。我儿时的伙伴二毛的父母亲还有二毛本人经常被看秋的二狗大伯抓现行,二毛的爹再也不敢到山上去砍农具棒了,急需了都是找我叔叔家去要。二毛的娘也不养猪了,本来就困难的家境,越来越糟糕。但是二毛跟着我们旋核桃还一次也没有被抓过呢,也真怪呢。

小时候有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不得其解,在我们玩耍时,从来没有见过他,只要我们搞点吃的,他跟个幽灵似的就出现了,不管我们计划多周密,隐藏多秘密。除了在树上旋核桃没有被二狗大伯发现以外,我们寻吃的事情,一般都被二狗大伯追赶过。这也是我不得其解的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最终达到解释,是二狗大伯与我爷爷的一次谈话让我听见后,才明白了的。

我爷爷跟二狗大伯关系好,老爷儿俩经常唠唠嗑。有一次二狗大伯跟我爷爷说:“核桃树那么高,我可不能咋胡,本身孩儿们就胆小,从树上摔下来那个不得了!”爷爷说:“是啊,孩儿们都可怜,吓唬吓唬就算了,可别太当真!”从那以后,我对二狗大伯的看法也有了一定的转变,认为他还是有点善良心肠的。

后来我到外上学,成家立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小伙伴们都成了青壮年了。我对二狗大伯及那些看秋的老人的恐惧感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淡化了。有时候,回老家住几天,看到他们也是一脸的和蔼慈善,与村里的其他老人家没有什么区别,儿时对他那种黑煞神般的老驴脸的印象再也没有找回来。

前几年回老家闲住,母亲说二狗大伯快不行了,嘱托我去看看。我走进了长满毛草的阴森森的二狗大伯的院子,向他住的土坯房子走去。二狗大伯的屋子黑乎乎的,空空的屋子阴暗死寂,一股霉湿气味。他蜷曲着身体躺在炕上,黑瘦的不像个人样。看我来看他,竟然从那浑浊无神的眼窠里滚出了绿幽幽的两行泪,青核桃似的……

篇8:柳宗元散文永州八记

柳宗元散文永州八记

柳宗元散文永州八记是怎样的'呢?柳宗元散文永州八记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呢?散文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1、《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2、《钴鉧潭记》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馀。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3、《钴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4、《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袁家渴记》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支流者为“渴”。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黑,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颺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6、《石渠记》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7、《石涧记》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8、《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封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篇9:八峰记游记散文

八峰记游记散文

早在参加“赤步”连穿三十四峰时,我就对这类高强度线路羡慕不已;后来和海城的西门吹雪做了挑战“千山二十七峰”的约定,也对我们本溪市缺少这样高强度线路而感觉到遗憾。在后来的出队活动中,在和老队友们探讨时,才知道,我们本溪市并非缺少这样的高强度线路,只是宣传的力度不足而已。那时,穿“八峰”就成为我的一块心病。在辽宁的旅者中,本溪队友的强悍一直得到其他市旅友的推崇,做为本溪强旅中的一员,没有穿过八峰,说出都会遭人耻笑。当队友们相约十二月二十二日穿八峰后,便欣然应约……

穿八峰的“八峰”并非指的是八座山峰,而是指以老母岭、恒山、大峪顶等八座高大山峰为主体,连接几十座小峰组合而成的高强度穿越山脊路线。据我从队友那里了解,“穿八峰”强度要比“赤步”连穿小一些,但要比“千山二十七峰”强度大一些;难度要比“千山二十七峰”小一些,却比“赤步”连穿的难度大一些。

为了能够为“穿八峰”积累足够的体能,十二月二十一日,我将每日的万米长跑缩短为六千米。不想,当晚单位加班一直工作到晚九点多,等到回家收拾妥当上床睡觉时,早已是十二月二十二日凌晨。

十二月二十二日凌晨五时三十分,我在一阵眩晕中起床。考虑到今天的登山强度很大,便强迫自己喝了一碗粥,然后开始做出队准备。

因为是高寒的山地运动,保暖的要求极高;我在往日的冬服内又多加了一层厚内衣裤。根据上一次滴水湖出队的经验,冲锋衣内的汗水会打湿衣内所有的衣服,非常难受,所以我选择了一套棉线军品春秋季出队服,为了达到保暖的需要,我又在衣内加了一件同款式的摄影马夹。鞋子选用刚刚买来的高腰登山靴,并携带着我从未穿用过的雪套。手套选用的也是刚刚买来的冬用户外手套,帽子仍然选择那顶只露双眼和呼吸口的套帽,并且配上了雪地护目镜。

十二月二十二日六时三十分,我走出家门,乘坐出租车赶到距离我家最近的二十五路公交车站。仅仅八九分钟的时间,我就已经晕车了。到了公交车站,扔下钱,便连滚带爬的下了出租车,借用寒冷的晨风,舒缓身体的不适。

二十五路公交车的车次很少,近十分钟,没见到一辆车。在焦急的等待中,一名大约和我走相同路线的不相识队友招来出租车,赶往集结地。我有心一同搭个A车,这样双方可以省一半的钱,不过考虑到我晕车的状况,便胆怯了。

六时五十三分,终于盼来了一辆二十五路公交车。一上车便听到后面有队友在招呼,内心顿时平缓了些。考虑到晕车状况比较严重,我没敢在车后停留,选择到车前站立。

七时,路漫期远打来电话,问我的位置。

七时四分,我在集结地和队友们汇合。

七时十分,在招呼了队友和做了出发准备之后,我们开始沿公路前行。

二十五路公交车站的终点樱桃小区位于居民较为集中的区域。我们一行近三十人分成两支队伍。一支是由体能稍差的队友组成,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走得更多和更远。另一支是由我们体能较好的队友组成,在安全走完全程的目标前提下,尽量缩短完成的时间。

由于以往出队活动中,我的体能储备一直很好,快乐把其中一部对讲机挂到了我的身上。对讲机以前带过,并没有不适。只是装对讲机的腰带束缚腰身,感觉很不顺畅。

由于状态奇差,我急于让汗水来改变不佳状况,便紧紧跟随走在前面的水哥。

很快,着装的失误就彻底显现出来。由于过于担心严寒的影响,整个身上穿着薄厚两套内衣,一件瘦身毛衣,一件摄影马甲,一件厚实的军品出队服,外面系着装对讲机的腰带,下面薄厚两件衬裤,一件棉裤,一件出队外裤,最内层衬裤里面的膝盖上还紧紧箍着两个护膝。其实这样并未达到保暖的目的,反而影响了血夜循环。由于血液流通不畅,严重影响了运动,我的消耗要远远超过其他队友。

刚刚进入山区不久,我便开始大汗淋漓了。其实这些汗水也并非全都是剧烈运动产生的,有相当多的汗水是由于身体不适而产生的虚汗。

很快,山区的斑驳印记全都消失,取代的是银色世界。又行不久,我们便遭遇了第一个陡坡。

由于体能消耗过大,我无奈选择跟随的方式,毕竟这只是开始,后面的路还很长。

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变得更低了,严寒的考验最先光临在我的身上。体能大量消耗虽然产生了不少热量,同样也产生了大量的汗水。大量出汗虽然极大缓解了我的不适;但严寒的气候很快就把汗水浸透的内衣变得冰冷,而且外面的衣服开始在严寒的气温下,冻得僵硬;僵硬的衣服严重影响了运动。这种束缚和影响又极大消耗体能,消耗了体能又产生了更多的热量和更多的汗水,汗水再次浸透衣物,在严寒的作用下,衣物再次冰冷或结冰。如此这般的恶性循环,对我的影响极为严重。

很快,我的护目镜便不能再用了。由于出汗产生的水汽凝结在寒冷的护目镜片上,变成了美丽的霜花,从而极大的影响了我的视线。无奈之下,我把护目镜从眼睛上拿掉,停放在额头。

在山脊穿行间,茂密的灌木阻挡在我们的道路上。这样的状况在以前的“赤步”连穿中从未遇到,我们需要克服这些灌木的阻挡与束缚,还要战胜厚厚的积雪。体能消耗的速度要远高于“赤步”连穿。

茂密的灌木对我们的伤害很大。稍一疏忽,水哥的脸上便给灌木枝划出了一道血痕;其他队友也多有划伤和给灌木打击头脸的现象。我同样无法幸免,在穿出一个灌木丛时,一条忽然弹起的灌木枝袭了过来,我避之不及,眼睛给扫到,立时眼前一阵模糊。眼睛疼痛的感觉一直持续了五六分钟,才在我不断搓揉下,慢慢恢复。

这种伤害引起了我的极大警惕,便刻意和前面队友拉开了距离。其他队友的经验都很丰富,也不再相互紧紧跟随。

由于处于高速的运动中,产生的热量干扰了大部分队友的判断,总感觉今天的天气不错,并没有觉察到严寒的威胁。在个把小时之后,大家才发现,差不多每个人的头脸都结出了霜花。这时,大家才醒悟,原来今天的天气是非常恶劣的。当我们在精疲力竭之后,严寒的气候会成为致命的杀手。对于我们这些身体强悍的,能够完成全程的人来说,严寒构不成威胁;而对另一队跟在我们后面体能较弱的队友来说,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和后面队友联系了一下,发现我们之间已经拉开了很远的距离。

一个多小时之后,我们开始迎接第一个峻险之处——克服大峪顶。

大峪顶是我们第一个目标,在到达大峪顶的途中,山脊地势极险,要攀爬好几个陡坡和低崖,两侧又大部分是八十度以上的高坡或断崖。稍一不慎,很容易滚下山脊。

我由于跟在队伍的中游,前面一位队友体能储备不足,阻挡了我和后面的队友,和最前面开路的五名队友拉开了较大距离。在最开始的山脊穿行中,我并不敢超过这名队友,在险峻的地势中,必须要稳健。在一个平缓之处,我超过了这名队友,并开始追赶最前面越走越远的水哥等人。

在我的带动下,后面的队友开始加快速度,去追赶最前面的队友。

严格来说,这个追赶过程极为艰难。前面队友的速度原本非常快,和我们拉开的距离又很远。我的状态处于低谷,还需要克服雪地束缚。

大约追赶了接近二十分钟,我才跟上最前面的队伍。因为消耗太大,追上先导队之后,我也只能保持勉强跟随的速度,不太可能走到前面开路了。

两个半小时之后,我们到达大峪顶,并开始做第一次休整。

在和后面队友的联络中,知道他们刚刚走过我们所走路程的一半。

我因为第一次“穿”八峰,大峪顶根本未曾来过,便约了两名队友,爬到大峪顶的顶峰照相留念。等我们从大峪顶上爬下来,才发现休整的队友已经开始出发。为了避免如最开始那样和先导队拉来过大距离,我便加快速度追赶已经走了一段距离的先导队。

这时还能够跟上来的队友都是能够按计划完全走完全程的队友,后面的队友则很难走完全程了。

后面的路依然在厚厚的雪地和茂密的灌木间穿行,并不时穿越和攀爬地势险要的山脊。由于严寒,大家的视线大受影响,不时有队友把头撞到树干上,或者滑倒在雪坡上。我也数次在倒卧的树干上碰头,好在我的反应速度还算灵敏,没有造成任何伤害。不过考虑到头上的护目镜会受损,便将护目镜收到背包中。

在攀爬一个较陡的雪坡时,走在前面“吃亏是福”,忽然滑倒。我连忙伸手去拉,却不想,新买的手套并不灵光,救之不及。幸好这里不是陡坡和断崖,不然就有危险了。

反思之下,对这款手套深恶痛绝,保暖程度尚可,灵活度却不够;而且并非如介绍中的那样结实耐用,仅仅第一次使用,手指处便已经开线了。由此可见,店里买的东西未必有地摊货好用。这款手套或许并不适合登山,用作公路徒步更恰当。

有了前面的插曲,我们更加小心了;特别是那种地势并不特别险峻的地方,更要加百倍的小心。

在整个行程中,对我们考验最大的还是我们本溪特有的那种陡坡,极度消耗体能。有时能否战胜一个较长的陡坡,全凭一口气撑着,大部分队友无法坚持走完全程并非难度有多大,也不是强度有我大,全在于能否凭借顽强的意志克服这种没完没了的陡坡,有时稍微一松懈,就会失去信心,从而无法完成下面的路段或者会让全程变得极其缓慢和漫长。

四个半小时之后,我从水哥那里得知,我们已经完成全程的一半,下面是坡度相对较缓的恒山。

由于在克服下坡路段时,包括我在内的所有队友全是连滚带爬的,或者干脆从雪坡上滑下;差不多每个人的身上都是斑驳的冰雪。我是所有人中最严重的。这不是说我比别人滑倒的次数更多,主要原因还是着装的问题。我的军品出队服始终处于热汗和严寒的对峙之中,更容易沾附冰雪。我因此比以往更早达到极限,现在能够坚持走在前面,完全是凭借体能储备的优势。

按照水哥的说法,恒山的坡度相对较缓。然而事实上,因为体能消耗过度,即使平日里感觉平缓的雪坡,也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整支队伍中,还有多余体力的就剩下“飞”一个人了。

在恒山的半山腰,以水哥为首的先导队终于无法忍受了,开始做短时的休整,以恢复体能。

我状态不佳,体能耗尽,同样无法保持以往继续前行的热情,随同大家一起休整。

因为全程过半,我的'顾虑少了一些,开始补充饮水。这也是我以往出队活动中,消耗水量最大的一次,零点七五升的水壶差不多空了一多半。我克制了继续饮水的愿望,因为午饭需要大量的饮水,现在消耗过多,一会儿午餐时就要麻烦了。

我大致看了一下队友,路漫期远、飞、缘由愿来等人都在。北斗七星和青妹卓玛却落在了后面,寻不到踪迹了。整个队伍中,差不多有一半人丢在了后面很远处。

短暂休整很有效果,差不多每个队友都恢复了状态。我们继续前行……

不久,我接到第二支队伍领队天佑的呼唤,忙询问,方知他们在大峪顶迷失了方向,错把我和两名队友因为照相而攀爬的大峪顶顶峰当成了主方向。联络与解释间,一抬头,先导队又走出好远。这时也真的体会到老队友所说的,溜号会落后的说法。

为后面队友指明了方向后,我又开始追赶前面的先导队。幸好先导队走的并不太远,不然又将是漫长的煎熬。

这时我已经彻底推翻了原本的用七个半小时冲击全程的念头。在这样的严寒天气下和如此恶劣的旅途条件下,我的体能不佳,状态也极差;想用七个半小时冲击全程无疑于痴人说梦。现在最聪明的选择便是小心调整状态和合理分配体力,为走完全程打下铺垫。当然,对于我来说,这一次已经不可能走完全程了。因为十六时有一个录像任务,我必须在十五时五十分到达现场。这意味着我必须于十五时前返家换衣服,并赶奔学校去取录像设备。这意味着我必须在十三时三十分开始下山。按时间计算,我最多在走到全程三分之二多的老母岭时下山,乘坐公交车返家。

在遗憾中,我也只能坚持走最远的距离了。

因为无法走完全程,我反而不再着急,不紧不慢的走在先导队之中。十二时左右,我比以往更早的进入了饥饿期。同时,身体机能下降,出现了血糖变低的征兆。

我吃了一惊,血糖低的征兆在以往的出队活动中从未出现过,哪怕最煎熬的岗山之行也没出现过。看来昨天的紧张工作、缺少睡眠、晕车和着装错误对我的伤害很大。

我很想解下背包,拿一块巧克力应急。不过考虑到时近正午,一会便会到午饭休整时间。同时考虑停留会落后,追赶会加重低血糖的征兆。便深吸了一口气,坚持不受心慌的影响,继续随先导队前进。

十二时二十分左右,应一些急于休整午餐的队友的强烈要求下,我们在接近老母岭的一个山口背风处停留,开始休整和午餐。

我了保存体力,我在后半程基本上是一言不发。在得到休整的指令后,便坐在雪地中,闷头吃饭,补充饮水,力求用最快的速度解除自己的不适。

因为是强度线路,队友们都有所准备,全都选择雪地里适宜的食品。但也有个别队友带着方便面,自己却又没准备热水,向有热水的队友求助。

对此,我没有回应。虽然我的水完全可以供给他冲泡方便面,但我的午餐会受到很大影响,更主要的是,会耗尽我的全部饮水,为后面的路造成巨大的负担。在无法自保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很不理智。同时,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其他队友抱着和我相同的心思,提供其他的食物帮助完全可以,用宝贵的饮水供对方挥霍,没人会同意。

午餐时间我们休整了二十分钟。由于天气严寒,五分钟之内,我们剧烈运动产生的热量便消耗殆尽,后面十五分钟完全靠一口气撑过来的。

休整过后,继续后面的路程前,我便提出将在老母岭与大家分手下山,去完成自己的录像任务。另一位叫欲望的队友因为选择错误的鞋子,整个双脚已经给冰雪浸透,无法继续坚持,提出将和我一同在老母岭下山。

我们的退出让大家感觉到惋惜,不过我们已经用实力证明自己,如果不是出现特殊状况,完全可以和大家坚持下去,走完全程。

这时那名缺水的队友再次提出把我的饮水留给他。我拒绝了。

在和大队分开后,我们只有两个人,如果遇到意外,应对能力和反应能力将大大减弱,遭遇的危险也会增加。把自己仅的补给送给别人是非常不合理的。

那名队友显然并不甘心,低场抱怨,认为在下山的情况下,饮水是应当上缴的。为此我非常恼火。因为这名队友犯了大忌,犯是旅行活动的大忌。

在出队活动中,我会经常性的帮助需要帮助的队友,个别的时候也会需要队友的帮助。但是,包括自己在内的任何队友都没有权力去计划或者算计其他队友背包里的补给。某些情况下,和这样的队友出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在最危急的时刻,最需要防备的便是这样的队友;而这样的队友,本身就是一种危险。

每一名队友在出队活动中,都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可以忽略或忘记,也可以和队友相约,合作携带补给品;但决不能做“判断队友可能带什么东西,而自己不必带”的事情。这就是犯忌。

在跟随队友共同走到老母岭后,看到了随后赶来的北斗七星和青妹卓玛。我和欲望便彻底的放心了,也可以安心的与大家告别。

辞别了大家后,我和欲望按照水哥和路漫期远给出的方向寻找路径。结果眼前全是一望无迹的雪地,深的齐腰,浅的也要没膝。原本我和欲望还期望找到以前队友走过的路,却深深陷在雪海里,艰难得很。不得以之下,我们两人便不再循着大家给出的路径。完全根据自己的判断,按照大致的方向开路前进。雪地上既然没有路,我们便不再找路,因为我们走过的地方就是路。

艰难的克服了深及大腿的雪坡之后,我和欲望到达了老母岭的顶峰,并沿着依稀的路径,在没膝的雪地上,向坡下跋涉。很快我们就看到了另一支攀登老母岭的户外群队伍。我和欲望彻底的松了一口气。

很快,我们找到了下山的路径。这条路是我以前走过的,只是欲望走的次数更多,便由他在前,我在后,慢慢的向山下走。

这条人迹踩踏过的山路崎岖难行,对膝部的伤害也极大。我们两人不时的滑倒,最后干脆坐在陡坡上,向坡下滑行。这种滑行其实极宜受伤,特别是尾骨与腰部。好再我们二人都不是弱者,知道用双手撑地避开危险的方法。走走停停间,耗时半个多小时,终于下了老母岭。并按照往日常走的便道开始向公交车站徒步。

这时我们两人都很艰难,他的双脚已经无法忍受。我的坚硬“外壳”不仅束缚身体,还配合里面冰冷汗水不断侵袭身体,在寒风下,我因为冷透心骨而连连打着冷战。

二十分钟后,我们来到公交车站;又过了二十分钟,我们乘上了十七路公交车返程。

公交车上,我摘下了雪套,双脚和鞋子保护得很好,没有受到伤害。闭目感觉了一下,发现湿冷已经彻底的侵入了身体内部,毛衣、棉裤、内衣裤全是湿透的(一半汗水,一半雪水),甚至箍在膝盖上的护膝都是湿冷的。

反思之下,虽然我是因为有事未完成全程,但准备中的诸多失误仍然值得自己警惕。希望在下一次“穿八峰”中,能够真正走完全程……

篇10:核桃补脑记记叙文

核桃补脑记记叙文

六月底,小姨来上海游玩,给我们带来了一大包核桃,个个大如鸡蛋,表面橘黄光滑,吃起来也感到格外鲜美爽口。

“谢谢小姨,你辛苦了!不过应该少买点,礼物嘛,意思一下就行了,怎么千里迢迢背来这么多核桃?”我拉着小姨的手,高兴地说道。

“只意思一下,那怎么成呢?你们现在学习任务很重,也很伤脑子,核桃可是补脑子的最好营养品哦!我还总觉得带的有点少了呢。”小姨微笑着说道。

“核桃为什么能补脑子呢?”我疑惑不解地又问道。

“核桃仁的曲曲回回,凹凹凸凸,都很像人的大脑结构。”小姨说得神秘兮兮,使我们连连点头。

从此吃核桃补脑的活动忙忙碌碌,叮叮当当地开展起来,可惜用锤子砸开的核桃,都是支离破碎,难以看到它们完美真实的样子,其实我更想通过核桃仁的模样儿仔细瞧瞧人脑的真面目。猴精猴精的哥哥知情后,立刻明白了我的心思,拿起手机迅速淘宝了两个剥核桃的神器,第二天下午快递员就敲门送到家了。

拿起核桃放入核桃神器的大嘴巴里,圆圆的核桃刚好被它一口咬住,无论个头多大它都可以自动伸缩,接下来用手使劲地捏住神器的把柄,核桃就开始“嚓嚓嚓嚓”地裂开嘴来,随即就四分五裂,然后再仔细地剥离开核桃皮,核桃仁的真面目就完全暴露在我们面前。掌握用核桃神器的练习持续了很长时间,被剥离出来的核桃仁才逐渐完整起来,一步步接近我们观察探索的理想目标。

不经意间,半脸盆油光发亮的核桃已被我们夹破,小姨和妈妈的`手劲大,一点点仔细剥离破碎的核桃皮,小心翼翼地挑选完整的核桃仁,随后我们又把这些入选的核桃仁泡入水中,水很快就变成浑浊的黄水,我们就过一会儿换一次清水。第二天早晨我们发现核桃仁全都被水泡得涨涨的,也洗得干干净净,我们从中挑选出最完整的的五个核桃仁依次摆放在餐桌上,观察起它们那神秘莫测的外表,看久了才看出一点名堂,相互比对一番,才发现它们虽然大致轮廓相似,但却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一对,这核桃仁的世界实在美得让人惊叹不已。

从核桃仁的上方看,有一个十字形裂口;从核桃仁的底面看,也有一个十字形的裂口;如果拿起一个完整的核桃仁转着圈儿看,真是像一只老虎看刺猬,既看不明白,也无处下手:核桃仁上遍布着沟沟渠渠,像是黄土高原的山坡;处处都凸凸凹凹,好像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堆积体,但它们手拉手肩并肩非常紧密。我们曾试图分开它们,但总是收获更加莫名其妙的答案:许多样品被探索的双手破坏成碎小的桃仁颗粒。

功夫不误有心人,我们终于发现了能够把核桃仁完整地一分为二的机关,那就是核桃仁表面夹着的一片厚厚硬膜,从此处切入,能立刻将核桃仁一分为二,从断面处看到的是一对如飞鸟的翅翼,与身体断裂的肌腱粘附点,其余部位都是由一层贴身薄膜保护的完整肌肤。两半核桃仁形态大体相似,上端好似一只螃蟹张牙舞爪的大钳子;下端又好像一只缩头缩脑的小乌龟;接下来把两片核桃仁翻过来摆在桌面上欣赏,那风景更是让人惊叹不已,好似两只憋足劲儿跳远的青蛙,又像两只静卧网中央随时准备扑向猎物的大蜘蛛。总之说啥像啥,这是两件富有魔力的宝贝。

“核桃仁像人的大脑,说得是整个核桃仁像人的大脑,还是核桃仁的其中一半像人的大脑呢?”我和哥哥都有些吃不准,于是就拿着核桃仁标本去请教见多识广的小姨。

“真是两个小傻瓜,你小姨又不是学医的,怎么能知道这些呢,我也只是道听途说而已。”小姨一边咯咯地笑着,一边拿出手机搜索起来,她的动作轻盈迅速,矫健的手指如弹钢琴一般在键盘上跳跃着。

没多会儿,一幅幅人脑图片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仔细比对好一阵,大家得出一个非常接近的结论来:其实核桃仁表面的那些凹凸不平,婉转曲折的纹路与人脑的表面构造非常相似,相似之中好像传出靡靡之音告诉我们:“多吃点核桃仁吧,它的营养很丰富,不但会补脑,还会补心。”小姨的那颗热心肠,情深意切,正期盼着我们心想事成,学业优异呢!我们一定会努力实现这个心愿,肩负着小姨的嘱托,虽然“鸭梨”山大,但是自信心也满满的。加油!AMIGO!

篇11:一袋健身核桃散文

一袋健身核桃散文

前一天赶场,我从集市买回一袋外壳发亮的核桃。回到家用自备的电子称一称,居然有22斤。我对老伴说:“明明是20斤,怎么多出两斤?价钱也比超市每斤便宜5角。”老伴带着疑惑反问:“莫不是外货哟?”我说:“我是看着那个卖核桃的人将核桃拿起在水泥地上轻轻一扔,核桃就裂开成三四瓣了,而且里面的仁既新鲜又很饱满。”“那他为啥便宜卖呢?”老伴问。我说:“我听他说是自己树上结的,愿意‘薄利多销’。”

父亲听说我买回核桃,就高兴地走出来抓起一个来尝。父亲是石匠出身,一把铁锤足有3斤半重,百十斤的石头一伸手就举起来。只是近年才安闲在家。父亲把核桃往水泥地板上一摔,核桃顺势滚到椅子下面。父亲见摔不烂,就找来他的铁锤把核桃按在水泥地上砸,一连砸了三下,那核桃还是“固若金汤”,按核桃的手反被震荡得发麻。母亲看见,知道有“问题”,也来帮父亲砸核桃,两人配合默契,一人按一人砸,结果呢?核桃一蹦,铁锤砸到母亲手上,母亲的手顿时起了个紫乌包。气得母亲大声叫喊:“这是铁核桃,好硬!”

老伴闻声赶来,她也来检验我买的核桃。只见她戴上手套,一手用克丝钳夹住核桃,一手拿过父亲的铁锤往下砸,一连用力砸了四五下,核桃才破开成两半,坚硬的水泥地板竟然被砸起几处白印。里面的.核桃仁更是小,瘪瘪地嵌在壳内,父亲为了吃到核桃仁,又找来镊子,细心地掏了一阵,才“如愿以偿”。

我理所当然地受到一家人埋怨,我立即扛起口袋赶到买核桃的那里,不见贩子的影子,只有十来个与我一样上当的人在那里骂娘……

我只好把核桃扛回家,与全家一起商量如何对付这一袋核桃。结果,我家出现了一场与核桃的“战争”。

父亲挂帅,他准备了五件“武器”:手套、克丝钳、铁锤、镊子、垫子(保护地板的)。父亲一人砸,半天才砸开十来个核桃,母亲、老伴和我就品尝父亲的“战利品”。父亲的手砸软了,母亲和老伴就轮流换班砸。一天到晚,我家响个不停,邻居好奇地问:“你们这个旧瓦房还要搞装修呀?”母亲据实相告,惹得他们哈哈大笑。

读书的孙子放学回来,他也要吃核桃。开始他拿起核桃就咬,怎么也咬不破,就把核桃习惯地放到木门缝隙里挤压。“咔”的一声,核桃没碎,门框上倒留下深深的凹痕。

于是,他就学着他祖祖的样子,拿起核桃,用铁锤在大门外敲打,不料小手拿不稳,核桃跳弹起来,顺着地坝滚到三米外的坎下。他三番五次地追赶着核桃,来回累得额头冒汗。老伴吃核桃时也是用锤子砸,累得汗流浃背,有时我还得去帮忙。

父亲计算了一下,五个人一天“消灭”50个核桃,那袋核桃足够吃一个多月。

我家就这样天天砸核桃吃。半个月刚过,奇迹就出现了。父亲和母亲都觉得自己的手腕有力了,也灵活多了。老伴觉得自己体重减轻,高血压也没有了。周末,孙子回来高兴地说:“我在学校运动会上参加的60米短跑获得年级第一名。”

没想到这袋“健身核桃”,倒使我们一家的身体都得到了锻炼。

选修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教案

解读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小”

柳宗元小石潭记文章思路

人教版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案优秀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案例

河大版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作者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

核桃八记散文
《核桃八记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核桃八记散文(合集11篇)】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面试教案2023-01-27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示例2024-01-24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的文章2022-11-16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2023-10-03

小石潭记 教案2022-07-09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与练习2023-09-15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示例2022-05-06

小石潭记的教案2023-08-06

小石潭记思想感情2022-11-14

小石潭记说课稿(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12-2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