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随笔两篇课文

时间:2022-12-28 07:29:4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文艺随笔两篇课文(精选15篇)由网友“致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文艺随笔两篇课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文艺随笔两篇课文

篇1:文艺随笔 教案

文艺随笔二篇 教案

《文艺随笔二篇》   建议一 采用故事激趣法、讨论点拨法 * 教学过程建议: 1.文章运用许多生动的例子来阐释“咬文嚼字”这种创作态度,教师也可补充更多的鲜活的例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更直观、深切的理解“咬文嚼字”的妙处。 2.教学中可以通过大量“炼字”的生动例子,再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从语言表达的语气、意境等方面入手,教会学生“炼字”、“炼情”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课文中涉及很多文学典故,可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相关资料,为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4.文中的例子可由学生自己讨论分析,教师在关键的地方抓住要点作点拨,如:“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等语句的理解。 5.本文可从多角度设计情境导入,如:简短的关于“咬文嚼字”的幽默故事导入;由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入手导入;由名人“炼字”故事导入;由学生熟悉的诗句中的炼字故事来导入…… * 示例: 一、导入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中的“炼字”故事来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其中“绿”字改过十几次,先后曾改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满意,最后定为“绿”字。“绿”字为何精警?因为它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效果,春风的精神,描绘了春过江南后的效果――绿满江南。 ②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玉楼春》 一“闹”字表现出两个sheng字:(1)“声”,“闹”字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蜂飞蝶舞的生动景象。(2)“生”,“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鉴于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二、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展开讨论,教师点拨解疑: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①“咬文嚼字”的含义和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②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2.学生再读课文,展开讨论 ①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②每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抓文中的关键语句) ③教师就疑难问题作点拨、总结。如: 本文是指在哪方面的“咬文嚼字”。作者对“咬文嚼字”怎样理解?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阅读和写作中起到什么作用?如何理解“有时”、“通常”和“但是”等词语的运用?(分析重点段的过程,也是澄清主旨,品味语言的过程) 3.学生讨论,谈体会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研讨学习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后你得到了什么或应吸收借鉴哪些。比如: 从材料方面,可以领会借鉴材料的重要,更领悟到积累材料的方法。 从观点方面,注意领会观点和材料的完美统一。也可以研讨这些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如: ①写文章要“炼字”,表达含糊,往往是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 ②“炼字”要符合具体的语境、语气、情味、意境等。 ③“炼字”的方法,可以诵读,可以比较,可以替换,可以增删等,这些都是锤炼语言的方法。 ④朱光潜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不迷信古人,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拓展训练,炼字炼情 通过炼字训练让学生明白: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鲁迅《秋夜》开篇的句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思考:有人说鲁迅文章太罗嗦了,直接写成“在我家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岂不更好?你认为呢? 2.试从意境及字词与整首诗歌的调和上分析下面这首诗空缺处应填的字。 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讨论:空白处到底是用“一”好还是用“数”好?可先让学生发言,然后教师总结归纳。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题目。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思考: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考:“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折柳”是全诗抒情的“关键”之说,为什么? (提示:“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选择恰当的词填入下面句子中,并说说理由。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A.摇、映  B.舞、隐  C.扶、失 选择C。解说:一个“扶”字,形象又逼真,把无形的风人格化了;一个“失”字,顿时画出月光下梅花若隐若现的朦胧美来。   建议二采用讨论法、拓展训练法 * 教学过程建议 1.教学中尽量做到寓教于乐,多用故事和幽默笑话让学生对“咬文嚼字”有深刻的印象。 2.教学中着重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分析和讨论课文内容。 3.运用拓展训练和生活中妙趣横生的点滴,让学生对“咬文嚼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4.通过生动的“炼字”实例,让学生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 示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炼字”的妙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解题(通过幽默笑话激发学生思考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1.教师可在网上查找到关于“咬文嚼字”的幽默笑话。 2.教师展示“咬文嚼字”在《汉语大词典》中的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三、梳理思路,提炼观点(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请学生速读全文,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提炼本文观点。(学生分成两大组思考讨论问题,然后由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四、分析评价作者观点(通过设置三个逐层深入的问题,使学生在一一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同时逐渐领悟到“文字与思想感情的联系”,从而解答了“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分析评价作者列举的事例。教师提问: 1.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例子? 2.这几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3.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五、拓展训练(拓展训练环节可以使学生运用本文所学观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审美情趣。) 1.巧添字(老师示范引导)。 相传大文学家苏东坡同诗人黄庭坚一起谈诗,苏小妹就调皮地说:“我想请你们填两个字行不行?”“填两个字有什么不行?”东坡才高气盛,根本没把它当作一回事。“对呀,在你老兄面前,哪有什么难事!”黄庭坚也这么说。“好吧,现在有这么两句:‘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请你们各加一字作腰。”东坡略加思索后,说:“加‘摇’、‘映’两字,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这太一般化了,恐怕十岁的童子也写的出。”小妹一句话将它否定了。东坡搔了搔头皮又说:“那就改成‘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吧!”“嗯,这比刚才两个字用得含蓄些,可是也有点俗。”小妹也不赞赏。黄庭坚看见东坡两次加的字都未被小妹看中,也就不敢把自己想好的填字吐露出来,只好说:“看来贴切的字眼只有请小妹填写了。快讲出来让我们欣赏欣赏吧!”小妹笑了笑说:“我想请一个‘扶’,一个‘失’,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你们看怎么样?”“妙啊!”东坡和黄庭坚两人都禁不住拍起手来称好。他们都知道,“扶”字既形象又新鲜,把无形的风和无知的柳都人格化了;而“失”字尽管很俗,但俗字巧用,恰到好处,成功地捕捉了月下朦胧幽美的境界。 2.下列诗词中粗体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诗僧齐已《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 (2)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晴景》) 蝴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 (3)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8)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1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14)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1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16)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3.进行一次炼字课,鼓励学生“修改”名句。(教师可以课前准备一些名言佳句

篇2:文艺随笔特点

著名文艺理论家刘锡庆在《散文新思维?“随笔”随谈》中认为“随笔”和散文有明显的区别:

“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白”色彩,较为热烈。

“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

“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随笔按题材与内容可分为文艺随笔、思想随笔、国际随笔等,其中文艺随笔与思想随笔最为常见。文艺随笔是一种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象、观念、理论为写作对象,或展示作者对作品的独到感受,或表达某种新的见解,或谈论某种独特的美学价值,或阐明某种思想意义的随笔。现在也有些文艺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其可读性强。另外,文化随笔是文艺随笔中的常见类型。人们常说的文艺随笔,往往指的就是文化随笔。这类随笔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

文艺随笔往往是针对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某些现象、观念等发表的感受、见解、体会等。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擅长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虽说文艺随笔也阐明道理,但它并不像规范的议论文那样,特别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更多地关注所选材料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在旁征博引与娓娓而谈中自然地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或阐明某种知识与道理等。例如《咬文嚼字》一文在阐述“咬文嚼字”的好处时,就列举了郭沫若修改“你是”为“你这”、《史记》李广射虎一段中的三个“石”字用得好、贾岛“推敲”的实例等,可谓旁征博引,材料丰富。

2、笔调轻松,注重行文的理趣性

文艺随笔往往语言庄谐皆具,笔调轻松活泼,常在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或巧妙的比喻中营造富有诗意的境界,从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进而避免行文中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使文章在轻松诙谐之中不失理趣。例如林庚的《说“木叶”》,作者为了阐述“木叶”的意象,就在引用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树叶”和“木叶”,指出“树叶”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则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仿佛让人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落木”,则比“木叶”更显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其中道理的阐述,毫不做作与牵强,在优美诗句引用的基础上作对比启发,一路带领读者体味其中蕴涵着的细微差别与耐人寻味的理趣。

3、思想深刻,注重见解的独特性

随笔大多是作者在阅读中确有所感、实有所得而信手写的文字。因此,这类文章往往蕴涵了作者独特的见解与深刻的思想。比如《咬文嚼字》就是从生活中一个含有贬义的词语出发,从文学欣赏和创作的角度,对此作出了新的理解,阐述了在欣赏与写作中应该注重“炼字”的道理。这种从日常阅读中的小事出发进而阐明在欣赏与写作中应当注重“炼字”的大道理,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中,我们不难领悟出文艺随笔注重见解新颖独到的特点。

篇3:文艺随笔特点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现在也有些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这类文章感情充沛,讲求文采,可读性很强,但学理性相对稍弱。

文艺随笔属于杂文的范畴。

篇4:文艺随笔特点

文艺随笔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如:张艾嘉的《轻描淡写》,集结了她这些年来的一些随笔。每章一个主题,均与她的电影、舞台创作有关,可以说是一部私人创作笔记。书里选用约60幅图片,有私人照片,也有旅行照片,以及电影《念念》的剧照。她的文字是轻描淡写,但文章里的她无论看什么、听什么,对任何事物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心。

集合人生之流、岁月场景、工作笔记于一书。她说:“每一个年代必有它的磨练。我们学习着找方法和变化共存,与自己和解,和他人相处。生命是沉重的,但到了某个时候终于明白了是可以轻描淡写。”

篇5:文艺随笔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有一个文艺随笔单元,选录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林庚的《说“木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等文章。文艺随笔的选入体现了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但与此同时,也对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文艺随笔教什么。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构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学生可以借助于同一的语文教材获得种.种不同的内容,相同的内容则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语文教材里学到。这个事实即表明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的不断推进,今天我们许多老师都已认识到“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老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正的或负的)创生”。②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具体教材,我们到底应“沿用执行”或“重构创生”什么,教什么才最准确、最切合语文学科本质要求的,这些问题又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厘定。

文艺随笔,正是这样一种急需我们辨明教学内容的文体类型。因为这一类文章属于散文的范畴,但它文化气息浓郁,知识性、思想性强,不同于一般的叙事写景抒情类散文;它讲知识,说道理,但活泼自由,生动形象,富于文采,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如《说“木叶”》一文,它从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出我国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这一现象,结合个人深厚的学养,展开丰富的想象,大量列举谢庄、柳恽、沈佺期、杜甫、黄庭坚等人的诗句,对“木”与“树”的不同艺术特征作出了精细的美学辨析,阐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从而得出了艺术形象的领域里“一字千里”的结论。文章洞烛发微,典雅厚重;又笔法灵活,极富文采。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体,我们传统的教材处理观受到了一种极大的挑战。

审视当前的课堂实践,《说“木叶”》一文有两种教学内容取向较为典型。一种是把它当成议论文来教。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筛选信息,理解文中难懂的字句,分析理解本文是如何结合大量的古代经典诗句,辨析“木叶”与“树叶”的不同形象,阐述“木”与“叶”的不同暗示性,从而论证诗歌语言中“一字千里”之现象的。还有一种是当成一般的知识短文来教。由文中对“木叶”这一意象的分析探讨,使学生理解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去鉴赏“梅花”、“杨柳”、“月亮”或“乌鸦”等意象。这两种教学取向,应该说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前者,因为《说“木叶”》是论述性的,那么便培养学生议论文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能力。后者,因为教材文本仅仅是课程的一种内容,师生可以对文本进行自主的阐释、拓展乃至反拨,从而形成新的教学内容,因而就把课文简化为一种知识性短文,学生掌握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之后,便弃之不顾,拓展迁移。

但如果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教学取向无疑又都存在着一些片面性。教学内容的确定,取决于课程的目标要求、教材的结构特点,取决于文本特点以及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换句话说,教学内容的准确选择,是对课程目标、教材编者意图、文本自身特点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需要的深度理解与有机契合。我们对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构,必须兼顾这几方面,准确定位,科学安排,切不可随意而为,顾此失彼。文艺随笔放在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一阶段,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显然就是要培养学生这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文艺随笔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它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行文活泼,深入浅出。因此,我们不能因袭传统的阅读文本分类标准,把文艺随笔这种文本简单地当成一般议论文来进行教学。巢宗祺先生提出要根据文本涉及的思维特征来对文本进行分类,相应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和应用能力。③文艺随笔的审美特征,也决定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处理成一般的说理性文章。同时,文艺随笔强烈的文化气息,又决定着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文艺语体的品味能力,感受其活泼灵动的艺术魅力,是其又一教学价值和教学要求所在。

具体就《说“木叶”》而言,教学中必须抓住其文艺随笔的文体特点,既要让学生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提高阅读中国古诗词的能力;更要指导他们学习欣赏文艺随笔的方法,培养文艺语体的阅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兴趣,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准确的知识生成:文艺随笔的文章性,决定我们必须落实文本的知识内容。然而由于对文本解读的深浅层度不一,实践教学中常常又出现一些误读和曲解。一种较为普遍的错误是通过《说“木叶”》来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诗歌的意象,这正是把本文内容错解为了对诗歌的意象阐释。揭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阐明诗歌鉴赏中一字千里的现象,才是本文的要义。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根据作者对“木”与“叶”不同艺术特征的分析,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由于文艺随笔中的知识,常常是隐性的、零碎的,对知识的阐释不如一般说明性文字简明系统,教学中还应深入一层帮助学生把握其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暗示性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文化心理的因素。源自日常生活经验的暗示,主要是由概念所反映事物的形态与色彩产生的,正如本文;文化心理的暗示,则是基于民族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如中国诗文中“松竹梅”常象征着高贵的气节。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并能化为已用。

2、恰当的训练迁移: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拓展已然成为了一种时尚。教学本文,经常见到的拓展,一是由“木叶”这一意象的分析,探讨“松、竹、梅”等意象的含义;二是由作者对“木叶”的理解提出反思和质疑,甚至去探讨作者对“木叶”的经验阐释是不是一种“套板反应”。这些拓展都是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还难以进行跳跃式的拓展,更不可能进行有实际意义的批判。就本文而言,重要的不是拓展,而是迁移,是知识运用上的举一反三。可以举出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类似现象,指导学生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来尝试欣赏诗歌语言的精微之处。比如可引导学生探讨“落花”、“落英”与“落红”,“轻舟”、“孤舟”与“扁舟”等的不同意味。

3、适宜的言语品味:学生进入高中后,将由“读写语言”的学习过渡到“文化语言”的学习。通过文学性、哲学性和科学性语言的学习,受到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文艺随笔表現出的一种通透古今、总揽天下的眼界,一种烛幽显隐、析肌剔骨的笔锋,一种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想像,一种随手拈来、恰到好处的材料使用,都是其语言的魅力所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这一类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进行品味。如“像海潮一样深广的不平”、“这是一个典型的深秋的性格”、“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这些句子,要结合所举诗句引导学生深入体味,从而达到与作者视界的融合,从而提升他们“文化语言”的感悟能力。

4、贴切的艺术鉴赏:“在艺术接受活动中,理解有多种多样的视域和层次,依理解在审美感知过程中的次序分,首先是对不同形态、不同体裁和类型的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理解。没有这种理解,审美感知就可能在一定艺术对象面前陷入僵局或发生错谬和偏差。”④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艺术形式的鉴赏常常被忽视和遗忘。文艺随笔的艺术魅力正在于它的自由灵动。《说“木叶”》一文要讲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但并不是直接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说起,而是采取了一种层层剥笋的写作方法,由浅入深,娓娓道来。在阐述两种艺术特征时,手法也不尽相同。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文艺随笔的行文思路,因为“把作者所想的所说的摸清楚了,真正摸清楚他是怎么想怎么说了,不只是知道他大概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了。达到了这个地步,才叫做理解——真正的理解”。⑤这对培养学生的文脉意识,革除行文时的语脉弊病,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然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内容是在师生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是非确定性的,具有着“由单一性、确定性转向多元性、非确定性”⑥的特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保证“教得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水平和课堂实际,妥善处理好教学内容的预设与动态生成之间的关系。

注释:

①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人民教育出版社,第9页

②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出版社,第300页

③巢宗祺、雷实、陆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第95页

④於可训《艺术接受活动中的感受和理解》,《文学教育》。3月(上),第004页

⑤叶圣陶《评〈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语文学习讲座丛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⑥金玉梅、靳玉乐《论教学观的后现代转换》,《课程•教材•教法》2006。3月,第25页

篇6:文艺随笔特点

文艺随笔是一种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象、观念、理论为写作对象发表见解的随笔。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形式自由,知识丰富。文艺随笔在写作形式上没有什么限制,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文中作者或展示对作品的独到感受,或表达某种新的见解,或谈论某种审美价值。作者为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旁征博引,所以显得材料丰富。

2、语言精辟,笔调轻松。文艺随笔既有议论文的严谨性,又具有散文的形象性,语言如黄钟大吕一样引人思考,同时又摆脱了说教型的刻板,庄谐皆具,笔调轻松活泼。

篇7:精选文艺随笔作文

精选文艺随笔作文【一】:让生命充盈起来

书籍、电影、音乐、旅行、摄影这些东西可以很便当地让生命充盈起来,但是却无法帮你找个人一起过情人节。相反的,它们本身还可能是一种障碍,让你长期卡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出不来。因为它们从本质上来说,只是在丰富你的个人感知。而感知越是丰富,人的情感也就越是细腻复杂。感知就像是在钥匙上开的槽,槽口越多,对应的锁也就越是复杂,谁也不能轻易打开。

一把心锁哪怕落满了灰,它对世界也依然有所期待。这是命中注定那样的事情,因为既然可以领悟世界上如此之多的美,也自然对什么是生活、自己应该如何存在有着更为苛刻的标准。如果是在古代,一个人怀着这样的期待,如果又有那么一点智慧,多半会选择静默内省,尤其是当他生活在一个并非公义也绝非道德的世界上时,沉默有助于内心世界的平衡。而在今天,这种内在平衡并不存在。

我们活在比较级里,世界是动态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静默内省缺乏明确的指向。少有人会在睡前问自己:我是个好人么?我今天是否做了应做之事?更多人会问自己:我是否比昨天更富有了?是否比昨天更强力了?自己活在比较级里,那么只有最高级才能出现在情人节的餐桌前。而谁也都知道,这是全然不可能的事情。

还是同样的理由,活在比较级里的人对自己的不完美不能释怀,也就不能放松对别人的要求。要觉察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似乎人人都那么觉得。而有些东西会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蔓延,就像是这篇博文,从第一段开始就很小心地加入了大量消极和否定意义的字眼,等读到第三四段的时候,大概少有人会觉得情绪振奋昂扬,而是开始皱起眉头做出严肃思考的样子。对自己是个暴君的人,也会是周围人的暴君,而前者被视作自我克制的高贵体现,暗示着某种成功的潜质。没有人喜欢活在别人的批评和挑剔中,他们会远远逃离开去。所以,要么是你远远逃离别人,要么是别人四散而去。刚好两个人都站定不动,那真是很凑巧的事情。

读了太多书,看了太多电影,听了太多音乐,走了太多旅程,拍了太多片子的人在社会里负责讲故事,因为他们的经历使得他们是有故事的人。没有人会主动否定自己,因此在这些动人的故事里会反复言说:感性是好的,复杂细腻的内心是值得推崇和赞美的。这在美学上是对的,因此而带来的误解也是巨大的。

什么让生活美好起来?乞丐经过门口,站在门口的人立即转身取来一个馒头送给他,这是美好的。而这样做的人,只是凭借内心最简单的判断就可以做出决定、产生行为,而不会心潮起伏,念头来回几次,事后含着热泪写下几千字的博文。送馒头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但是人们就是看不到,因为当时大概没有夕阳也没有天涯,事情很容易从记录先哲智慧的字里行间掉落下去。

所以,自己的世界里荒芜一片是有原因的。要么是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如此让人畏惧退避,要么是目光的仰角太过高远,固执地把爱情这种小事当作了革命。而幸福纷纷扬扬、琐碎微小,只有迎着光、低下头才能觉察。

精选文艺随笔作文【二】:文艺至死的理科男

文艺至死的理科男,应该就是大名鼎鼎的费曼先生——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主修数学和电力工程,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博士,196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参加过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提出了费曼图、费曼规则和重正化的计算方法,被认为是“20世纪诞生于美国的最伟大物理学家”。

然后呢?

他心血来潮跑到巴西街头学敲鼓,参加了一个名为“可巴卡班那的骗子”的桑巴乐团,在里面担任“弗利吉得拉手”,赢得了当年嘉年华会冠军;他在罗沙拉摩斯的森林找了根棒子击鼓唱歌,搞得村落里的人到处打听“那个印第安人是谁”;他去温哥华给学生演讲,跑到地下酒吧跟摇滚乐团玩起了颈铃,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剧团,他扮演了一把夜总会桑巴鼓手,甚至还为旧金山一家专业芭蕾舞团当过伴奏——虽然直到最后,他都没搞懂乐谱是怎么回事。

他表示“对看画从来都兴趣缺乏,对艺术品不怎么会欣赏”,然后在加州理工大学举办了“欧飞”(为了不被人议论“物理教授也会画画,这多有趣啊”,他取了这么个化名)个展——搞怪地给其中一幅裸女素描起名为“居里夫人观察镭的辐射”。他的画挂在妓院、脱衣秀餐厅,还有气象局办公室。

他带着些许恶作剧心态研究各种语言,花三个月时间玛雅谜题,之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举办了一场“解开玛雅象形文字之谜”讲座。他致力于总结在酒吧和赌场泡妞的心得,如果他愿意,甚至可以开一个小偷培训公司:“平均每五个保险柜中,我就能打开一个。”

他曾在给第一任妻子阿琳的情书中写:“你就像是山间时涨时落的溪流,而我是水库,如果没有你,我就会像遇到你之前那样,空虚而软弱。而我愿意用你赐给我的片刻力量,在你低潮的时候给你抚慰。”在阿琳因为肺结核去世两年后,他又给她写了一封信,末尾是:“请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还不止如此。美国科学院秋季会议的某次公开演讲中,我们的物理学家创作了一首诗:

潮起潮落/无法计数的分子/各自孤独地运行/相距遥远却又息息相关/泛起和谐的白浪/时代久远/在尚无生物的上古/眼睛还未出现/年复一年/惊涛拍岸/如今为了谁,为了什么/在一个死寂的星球/没有为之欣悦的生命。

精选文艺随笔作文【三】:回眸处,空无一物

这是个起风的日子,随风舞蹈的是晾衣绳上的衣衫和布单,还有我一头黑发。

很少注意头顶的天空,偶尔抬眼,才发现夏日的天空很纯净,湛蓝中渗透着忧郁,忧郁中蕴含着美丽。可我依然是那么的忙!很难停留下来凝视这忧郁的美丽。

转瞬间,夏的尾声伴着秋意而至。我静静地坐在桌前,听着窗外凄紧的风声,我喜欢听,希望它能捎来你的音讯。没风的日子,我喜欢看云,云卷云舒,看看哪朵云上书写着你的心情。

不知从哪天起,我沿着小屋边的河道,开始踱着沉重的步履,落叶擦过我的肩头,默默滑向地面,跌落在我的脚旁,婆娑的雨不知什么时候飘了起来,打湿了发丝,迷离了眼眸,我才知道,踽踽独行的我,是为了开启那段尘封的记忆。

秋风一阵阵,穿过铺有棉厚落叶的林荫道,拂过脸庞,凉凉地透着寒意。

没落之中,捡起一枚落叶,才发现拣起了整个秋天。沿着叶脉游走,游走在秋的记忆里。春夏的热烈渐渐平息,可还留恋地无数次生动回眸,秋水盈盈的双眸,好似静谧的湖面、空灵的深谷、蓝蓝的天空。

回眸处,空无一物,有只有那一树的风。

悠长的林荫道,一声声脚步的叹息,日子就这样悄悄消失。

悄悄消失的,还有那一地落叶,和落叶上的脚步声。

精选文艺随笔作文【四】:文艺它是一颗种子

假如我们没能做好文艺,或者在这个过程中磕磕绊绊不得要旨,那就是我们脱离了生活或者缺少生活。不管多么高深的学问和理论都是来自生活又走向生活的,一旦脱离生活而大谈理论,那就永远摆脱不了纸上谈兵的空泛论调,也就永远没有发言权。

莫言作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其文学造诣不必多说而胜于多说,据他自己所说,曾经有一段时间才思枯竭,江郎才尽,绞尽脑汁搜肝挖胆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无奈回到家乡的小山村。在这落后贫穷的地方,他感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轻松愉悦,他看到乡亲们不言累不言苦不认输的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与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也是在乡村他看到了闲云野鹤炊烟,一瞬间点燃了他整个文艺的生命,从此才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文艺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它是一颗种子,如果离开生活这种土壤,少了经历这份营养,难免会畸形发育,虽然也能开出鲜艳的花朵,但却美而不真,空洞肤浅,就像六朝时期的骈文,词藻华丽却空洞无物,实在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假如你有文艺的慧根,假如你有追逐文艺的不知疲倦的心,务必把它深植于生活的土壤,精心呵护,耐心等待,假以时日定会长成大树参天。用陈鲁民教授的一句话给大家以寥寥慰藉:只要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决心,那么,即使不想成功也很难!

精选文艺随笔作文【五】:诗歌与书法

诗歌与书法相提并论,就像“魂”和“体”一般关系,诗歌为书法的灵魂,诗歌为语言的精华,书法若没有诗歌作为载体,那就空有躯体存在。缘于书法以文字为载体,从上古文字到中古文字,再到今天的文字,作诗雕字,无不体现中国书法与诗歌的孪生团圆。但“书”是手拿着可以呈现字形的工具,做出的字表现出来的活动。而诗歌是心花的怒放,心声的自然的流溢,也许最需要土壤的沾卷。倘若一个诗人,哪怕冰壶干枯,犹如一条涸辙之鲋,都会在眼睛里挤出两行泪花花的诗句来。因为诗人生命的背影是对生活感悟的源泉,心泉淙淙的流淌,最终会湿润巴掌大的天地,让最早的花果树,移植到他乡别处。诗歌格律严谨,意境寥廓,浓缩度精,想象空间广阔。这大概是历来大家承认“诗无达诂”的缘由之一吧!

在一个夜晚,梦见自己乘着一匹天马在苍穹中奔腾嘶叫,凌空回望着幅员辽阔,绚丽多彩的世界,想把自己的才华展现给天上人。看那灵芝烟韵飘渺多情,封住了神圣天宫,蓬莱,琅嬛的大门,可以排闼欣赏上天和谐、迷人的风光。在那皓月千里,静影桂树在蟾陌上云影旖旎,月宫中的嫦娥婀娜多姿,舞态翩翩。月影映着瑶池犹如静影沉璧般的宜人。伴随着婵娟扬起了锦袖丝袂,一缕仙风玉露抹面扑鼻而来,同时邀请着天上各路神仙,把酒临风,吟诗畅饮,但此时的我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微风吹过蟾宫,让我感到格外的凉快舒适,天边卷起了五色的云朵,把我的一支玉兰笔染得简直是郭璞送给江淹的彩笔头了。此时,窗外的风飒飒吹起,惊醒了信天游的我啊!枕边滴下的几颗泪珠,不知是在天上激动的泪水,还是在屋里寂寞的泪水……

手摸着桌子上的宣纸,斟量一番,那无形的灵感,让人顾不得披衣穿鞋。窗缝棂格挤进的星光,点点浮动,逍遥的笔下怎能呈现出墨色的斑澜呢?

书法主要是毛笔写字的艺术,至于要诠释她,那还得深思。我学书法细细算来,已经十载有余了,但是对书法的理解,恐怕还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书法是“目击道存”,不是天天练就要进步的,而是时时“学”才有进步,书法的本质特性是抒发情感,表达己境,驾驭毛笔呈现独特的心灵,展现给看官的是笔墨风神的特有情趣。积学养,感悟,修炼等一身的墨道墨迹。要把书法写好,并不是学好诗歌就有大的境界,但诗歌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对些对学书有很大的裨益。

篇8:尊严课文教学随笔

尊严课文教学随笔

校园里,翠绿的香樟已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墙角的玉兰花也爆米花似的绽放着。孩子们已褪去了冬日的寒装,在泛着青绿的草地上撒着欢儿,他们肆意地笑着、跳着、跑着……是啊,这是孩子们的春天。

有人说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的确,孩子的心是一汪清泉,孩子的话是一缕春风,孩子的笑容是春天里绽放的一朵最美的花。一旦走进课堂,我便走进了春天。在这里,我能聆听到人间最坦率、最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

早晨第一节课,我们正在讲第7课《尊严》,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在年轻逃难时,即使饿到极点也坚持先劳动再吃别人的救济饭,他用言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的故事。讲完后,孩子们长吁短叹,无不对哈默的人格、尊严感到佩服。在孩子这样的情绪中,我马上板书了一句关于尊严的名言: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学生不懂什么是“嗟来”的意思,我用实例演示给他们看,给他们做具体的讲解,并告诉孩子们,做人就要有一点精神,要自尊、自爱、自强。正准备往下讲时,一个叫“李宇桥”的孩子喊了出来:“郑老师,你没有尊严。”此话一出,全班鸦雀无声,孩子们傻愣愣的注视着我,看我如何反映。众目睽睽下,孩子大声地说我“没有尊严”,我一下子“蒙”了,还真觉得有失尊严。我的心有些慌乱,脸也有些臊得热,但我若无其事的问:“我怎么就没有尊严啦?”李宇桥理直气撞地说:“去年,有一次上课时,你饿了,找我讨过包子吃,那就是嗟来之食。”“哈哈哈……”全班学生笑得前俯后仰,我被逗得笑弯了腰,好久,我才忍住笑,反驳道:“妈妈找儿子要食物吃,怎么能算嗟来之食?”那孩子惊奇的.说:“可是,你不是我的妈妈呀?”“怎么不是?班里的男生都是我的儿子,女生都是我的女儿呀。”“你那么年轻,能生这么多?”“哪里,你们都是我最亲爱的干儿子,干女儿呀。”“哦,哦。”听到我如此辩白,孩子们脸上面露喜色,“哈哈哈”

笑了,那开心的笑容就像墙角灿烂的玉兰花儿。李宇桥也喜滋滋的说:“那就不算嗟来之食吧。”那个孩子终于罢口了,我也总算为自己捡了个面子。

这个课堂小插曲虽说把老师给“涮”了一把,但也不无收获,他们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嗟来之食”,什么叫“尊严”。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宽容的,孩子们的思想是自由的,他们率真的就像那《皇帝的新装》里的小男孩。我被他们的快乐情绪所感染,被他们自由的思想所感动,我的心也灿烂起来,芬芳的就象那幽香的香樟。这是些多么可爱的孩子呀!也只有可爱的孩子,才会心无设防的说出那些话。这,就是童心,晶莹剔透的,未被污染的童心。“童言无忌”,在孩子们的童言中,我多么幸福的沐浴在春天里,在这里,我满心欢喜,忘却了烦恼、忘却了疲倦。

在这别样的春天里,我聆听到了孩子快乐的心。但愿我永远生活在春天里。

篇9:课文穷人的教后随笔

课文穷人的教后随笔

听说读写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动态生成的。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为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为促进学生的言语生长而教,应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学者的共识!

和学生一起学习了《穷人》这篇课文后,大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比较全面的,对“温暖而舒适”的领会是深刻的。但如果认为这些就是主要价值,那就太肤浅了。如同说猴子是动物、树木不会走动一样,虽然不错,但却没有揭示具体事物的本质特性。

此次教学成功在何处?

我认为如果把学生的学习比成是登楼的话,那么,在此例中,可以说学生是抬级而上,至少登了三层楼。

第一层,否定“温暖而舒适”的准确性。

一开始,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性认识和积累的经验,不仅断言“温暖而舒适”用得不准确,而且讲出了理由。从孤立的角度看,用我们一般人对“温暖而舒适”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理由不可谓不充分。因为单从文章对小屋描写的文字中很难看出它温暖而舒适的特点。应该说,学生此时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是真实认识的自然流露,是他们拿自己的标准去扭课文描写的小屋比照后得出的结论。这一结论是学生精神操作的结果,是学生从自己的心灵中生长出来的。从自己心灵中生长出来的结论才具有持久的生命意义。它要比老师灌输或强加给学生的现成结论有意义得多。笔者曾不止一次地听老师教这一课时都要问学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的特点呢”,学生很快找到有关文字,把描写的内容读一读,老师说一声“很好”,算是对学生理解的满意性评价。其实,老师的提问隐含着一个毋庸置疑的定论,这就是“小屋肯定是温暖而舒适的”。学生对这样的定论无须质疑,只要找到相应的文字加以佐证就可以了,而这样的文字书上明明白白写着,所以只要原文照读就行了,学生根本用不着动脑子。但是,未与学生已有积累发生精神反应的语言文字是不可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持久的痕迹的。这种含含糊糊、貌似正确的回答实际上远远不及学生用自己的标准比照文字后得出的结论有心理意义──虽然可能还不一定正确。

第二层,肯定“温暖而舒适”的准确性。

虽然学生开始的否定言之有理,但此时的“理’是他们自己的固有经验。而固有经验未必就正确。因此当老师说出“看来,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世界级的大文豪也不过如此,他用词不当的毛病还需要我们来修改”这样似乎有违常理的话以后,引起了有些同学的警觉和沉思,有些头脑冷静的同学很快发现否定者的问题,他们言之有据的反驳和老师的肯定促进了其他同学更全面、更深入地去研读课文,使他们也很快发现“温暖而舒适用得非常准确”,因为“跟寒风呼啸的外面比,小屋里相对是温暖的”,“与在大海上搏击风浪的渔夫比,坐在干干净净的小屋里相对是舒适的”。这是他们联系上下文思考之后得出的新结论,这是他们丢弃了已有的绝对标准而采用相对标准衡量之后的新发现。此时,与“温暖而舒适”相联系的已不仅仅是孤零零的描写小屋的语言文字了,还有描写小屋外呼啸怒吼的寒风、汹涌澎湃的大海的语言文字,还有对在这两种不同环境中的人的处境和感受的联想。词义的内涵拓展了,学生的精神空间扩大了,看问题的视野开阔了,分析言语内涵的方法更辩证了。如果说“温暖”和“舒适”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词语的话,那么在本文的学习中对“温暖”和“舒适”的具体感知则是新的,这种新感知是以学生积极的精神运作为基础的,是精神活动的新产品。如果说,在“一层楼”上,语言和精神还没有在学生心中同构的话,那么,在“二层楼”上,语言和精神已经同构共生了──“温暖而舒适”这样的语言与在本文学习中所发现的新内涵和拓展的新外延在学生的心灵中同构共生了,旧的词语接纳了新的表述对象,新的精神产物找到了恰当的表达形式。

第三层,从“温暖而舒适”中体会到渔家生活的艰难和贫穷。

“那样一个在别人看来简陋无比的屋子,对渔家人来说,能够安稳地呆在里面,就算是温暖而舒适的了,可见渔夫的一家已经过惯了贫穷的日子,他们对温暖和舒适的要求是极低极低的。我感到渔夫一家平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这样的体会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这一发现在学生的心中又成了固化并滋生“温暖而舒适”这一语言之树的新根须。但这种发现又不是空中楼阁,无中生有。因为“这里的温暖和舒适的写法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刚刚学过此文)中最后写小女孩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一样,是用写幸福来反映小女孩的不幸,因为小女孩和她奶奶走问新年的幸福中去,实际上就是讲她已经死了。”这种由“温暖而舒适”引发的思考和联想,是学生在精神领域中的新探索,新拓展。在学生以往的经验中,“温暖和舒适’提和幸福的生活紧密相连的,而在这里却和艰难而贫穷的生活相连了。这是语言与更高层次的精神活动的又一同构。新学到的辩证思维方法和据此方法进行精神操作而产生的认识和情感催生了新的语言,新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又有力地表达了学生的思想情感。语言和精神就这样在新的同构中获得了新生。

篇10:课文尊严的教学随笔

有关课文尊严的教学随笔

课例《尊严》

师:同学们,《尊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逃难者成了庄园主的故事,你学了这篇课文体会到了什么或有什么想法?

生:哈默在饥寒难忍的情况下坚持干完活之后才肯吃杰克逊送到他面前的食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

生:我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师:对,你们对课文理解的很好。

生:杰克逊好心好意将食物送到饥饿难忍的哈默面前,哈默为了尊严不吃不劳而获的食物。如果杰克逊一时还想不出叫他做饭捶背这件事,那么哈默就得继续挨饿,饿的起不来,甚至死了怎么办,值得吗?

全班议论纷纷,都说可以先吃食物,吃完了才更有力气干活。

生:不行,那哈默没尊严了。

生:行,杰克逊送食物不是恶意的,哈默能知恩就报也是有尊严的.表现。

生:我认为先吃了再帮杰克逊干活不丢脸,丢脸的是哈默吃了杰克逊的食物而不感恩。

我想:同学们都能把各自的理解,各自对生活的感受说出来多好啊,我没必要用本文的中心来限制他们,否认他们。

篇11:我最喜欢的课文随笔

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随笔

徐迟的《枯叶蝴蝶》让我喜欢了很久,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觉得作者的笔触让我想到了时常都在伪装的自己,那只蝴蝶不正是我吗?习惯地将自己伪装起来,不敢畅意欢笑,不敢放声哭泣,只悄悄地用“坚毅”的面具遮盖住真实的自己。

枯叶蝶的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我的伪装却是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自己。

在家里时,我会为了父母口中的一句“懂事”而去做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事情;亲戚聚餐时,我会为了获得长辈们的夸耀而拼命展示自己;运动会时,我会为了同学们的赞赏而参加根本不适合自己的长跑项目……在这一次次的妥协、伪装当中,我才发现最初的自己已渐渐被消磨干净。现在的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是的,我就是这样一只渺小的枯叶蝴蝶,我将自己真实的自己禁锢了起来,枯槁又憔悴。

枯叶蝶的伪装使自己踏上濒临灭绝的道路,我的.伪装让我失去了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人和枯叶蝶是如此的相似,因为害怕受伤,我们习惯去伪装自己,可到最后却因为这些伪装而失去了真实的自己。

放弃梦想,放弃抗争的勇气,放弃真实的内心,我的生活就这样成了一潭死水,毫无涟漪。枯黄的双翼是我躲避伤害的铠甲,也让我失却了自己最宝贵的——“真实和勇气”。

我喜欢这篇文章,也是因为它时刻提醒着我,要让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就像文章所说,“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我宁愿从始至终都没有伪装。我愿我永远都是那只有着光耀双翅的蝴蝶,就算被捕捉,但我至少辉煌过,灿烂过。就如飞蛾扑火,壮烈却也值得。

篇12:小学课文《将相和》教学随笔

小学课文《将相和》教学随笔

虽已下课,可孩子们仍三一群、两一伙情趣盎然地表演着、讨论着。这是教学传统课文《将相和》后,教室里出现令人欣喜的一幕。

如此情景的出现,是因为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整体把握了课文后,老师让学生们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在这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个故事,就认真的研读哪个故事”);自主的选择学习方法(“你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把故事所描绘的情景再现给大家?”)

生答:“读读”、“讲讲”、“演演”。

师:“就用你喜欢的方式准备吧!”

在自主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开始了对自己喜欢的故事的认真研读,在较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合作学习(“你喜欢和谁一起学习把你喜欢的故事再现给大家?就去找吧!”)。改变了由教师尽心竭力设计的标准化、程序化的分析轨道,还本该属于学生的个性化、情感化的感悟过程。学生在认真独立自学、自愿结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生成了“我学会”的情感体验,有了充分的表现欲。

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声情并茂的.朗读;集体登台合作的充满真情的惟妙惟肖的表演;观看的同学时而凝神思索,时而啧啧称赞。表演后,学生们积极参与评价,各抒己见,评价演技,评价故事的主人公……教师只做孩子们合作学习的伙伴,相机引导参与他们的评价。在交流切磋中,孩子们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自然呈现出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篇13:课文《麻雀》教学课后随笔

课文《麻雀》教学课后随笔

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才能在劳动中呈现光辉与人性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

伴随着一步步地走进新课程,我想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来总结‘新课改’课堂教学的体验。几个月前,我上了一节“自读自悟”教改实验课,课堂上学生的精彩发言,撞击着我的心灵,我透视了孩子们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体验到他们旺盛的生命活力。这节课,课前我要求学生自学,通过自学,课堂上把自己的所思所悟所疑讲出来,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语句进行朗读,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在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并发挥他们潜在的智能。

由于这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适应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因此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每张小脸都洋溢着光彩。许多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老麻雀为什么绝望地尖叫?”、“老麻雀为什么像一块石头似的飞下来?”、“老麻雀自知斗不过猎狗,为什么还要飞下来,岂不是白白送死吗?”……特别是郑文团同学提出的:既然‘嗅’是‘闻’的意思,文中为什么不用‘闻’,而用‘嗅’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嗅是有目的地闻,带有辨别味道的.意思;有的说:嗅多用于动物……真想不到四年级的学生对谴词造句还有这么多的研究,孩子们的问题既尖锐又深刻,发人深省。更令人感动的是我正准备下课时,一个同学突然高举着手说: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没弄明白,后来,老麻雀能不能把小麻雀救回巢里?多么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我的心为之一动,灵感随之而来,我笑着对同学说:伟聪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比老师想得周到,至于老麻雀能不能把小麻雀送回巢里,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本篇课文续写一篇文章,好吗?课堂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同学们把作文交上来,有的写老麻雀找老鹰大哥帮助,把小麻雀救回巢里;有的写猎狗不死心,趁猎人不注意时又跑回追杀小麻雀,猎人及时赶来,把小麻雀送回巢里?……看了孩子们的作文,使我由衷感到欣喜,孩子们的智慧火花竞相迸射,独特的见解使人叹服,心中涌动着一股说不出的惊喜,身处这样的课堂之中,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在涌动。

多好的孩子们,老师喜欢和你们一起陶陶然乐于知识的殿堂之中。

篇14:文艺小姐的胆怯随笔

文艺小姐的胆怯随笔

文艺小姐今年二十五岁,尴尬至极的年龄。文艺小姐素面朝天,不像新时代的女性。若说文艺是一种潮流的话,她也算应了景。文艺小姐以前并不文艺,她只是普普通通、按部就班的念书的孩子,咋就给扣了文艺的帽子?她一直不解,可是大家既然喊了也不能有愧这个称呼,于是文艺小姐时常也装一下文艺。文艺小姐每天早晨总是孤独的站在站牌,捧着手机,冲着天空晃来晃去。在你在期待咔嚓一声惊现美丽画面的时候,再怯怯的把手机放下,目光呆滞。

文艺小姐四岁开始听儿歌,是那种透明录音带,上边是黄色的索引,让人想入非非,外皮像个小小的书本;文艺小姐五岁开始看电视,黑白影像,有个带白色斗笠的女子,她一直想知道是谁;文艺小姐六岁学习书法,笔墨纸砚,在90年代的铅字报纸上,横撇竖捺,也算有模有样。文艺小姐七岁那年最喜欢玩的游戏是角色扮演,一个人在家里装上各种简陋的道具,开始一场戏又一场戏。文艺小姐八岁那年养了一只猫,喜爱至极,整天捧着在院子里晒太阳,从此不“早朝”;九岁那年文艺小姐开始涉足音乐,用笛子吹着革命歌曲,还在县里演出了那么几次,红色胭脂,白色球鞋,也算风光,可咱们的文艺小姐更想拉二胡,她把笛子当成二胡竖在腿上,右手随身体陶醉的拉着。十岁那年,镇小学运动会,文艺小姐去举了一次彩旗,她那时候特别羡慕鼓乐队里穿着帅气服装的鼓手;文艺小姐想做鼓手,她不止一次用双手在桌子上轻轻打着节拍,她觉得自己应该是有天赋。十一岁那年,文艺小姐做了班级的八门副科课代表,看似风光无比,实则打了一瓶冒尖的酱油。十二岁那年,文艺小姐进了中学,参加了开学典礼,第一次跳集体舞,手上拿着两条红绸,土的掉渣。终于,也是那一年,文艺小姐第一次参加校运动会,还是替补,女子200米跑了个倒数第一。不过好歹也有出彩之处,写了篇作文,糊里糊涂的就获了全国“XX杯”一等奖。十三岁那年,中学合唱团,文艺小姐跟风随大流,和小学民族乐队的“遗民”们唱了有些许清新悦耳的曲目。也是那一年,文艺小姐第一次考了全级第一,那一年,她爱看的电视节目是走遍中国,探索与发现。十四岁那年文艺小姐一鸣惊人,当起了模范好学生,第一次写诗,也不是东坡,也不是清照,写了自己也读不懂的朦胧诗,什么“我站在极顶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向前迈一步,一条是向后退一步”十四岁的少年,竟也将悲情演绎到了极致。十五岁那年,骑着辆咣当咣当直响的破车去拿毕业证,狂风暴雨,淋湿了毕业证,好歹也拿回了五十块钱的稿费,可毕业证一直躺在破车筐,貌似被老鼠君拉去添补了家用。十六岁那年上了高中,偶尔呻吟几句,随笔得了班级十佳,谈了场柏拉图的恋爱,也偶尔来几句莺莺燕尔。十七岁那年,上课经常因为打盹,被拽起来胡言乱语一同,也成了美女老师眼中的异类,偶尔晃荡着和同桌讨论不循语法的美文。十八岁那年,考了一次貌似很重要的试,了了。高考失利,感情失意,文艺小姐理了很短的头发,换上运动装,直到隔壁的`美女看到她羞红了脸才作罢。十九岁那年,上了个二流的大学, so so,却不小心遇到了这一生最爱的人。文艺小姐欣喜之余,写了几首毫无卖点的感叹诗,自我陶醉。随便写了篇我看90后,糊里糊涂当了记者,从此文艺小姐便忙着这里那里的报道。二十岁那年,文艺小姐去学了吉他,让人感觉特文艺的乐器,也偶尔背着吉他出去装装逼;可开始被夸为奇才的文艺小姐,也终没坚持学完,便一头扎进了研究僧的队列,立正,看齐,却没有站好,摔了跟头。二十一岁那年,文艺小姐偶尔会在网上牢骚几句,也去了几个地方,认识了不同的人。二十二岁那年,失恋,绝食一周,挂了点滴。后来,文艺小姐重新整理了一下自己,黑长直发,穿了棉质的衣裙,一股伪文艺的气息。二十三岁那年,和爱人又重归于好,两人干柴烈火,全然把半年来的分离做了空气。文艺小姐想,分分合合,这火坑是怎么都出不去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献了身,怀了孩子。二十四那年,堕胎、失恋,去天桥上兜兜转转,又完完全全的走了下来,在公教16楼,往下看了看,只掉下去了几根头发。之后,毕业,工作。趁着行情好,为自己购进了一衣橱面具,每天一副,光鲜不已。二十五岁那年,文艺小姐一个人回归,想五折出售她那宝贝面具,概不还价。在想着这些的时候,她又孤独的走向站牌,捧着手机,冲着天空晃来晃去。

文艺小姐,总是胆怯,活了三分之一辈子,却也没有勇敢的做过一件事情。爱了那么多,却始终没有勇气去得到。

篇15:教育随笔:课文里的人生

课堂上有时会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在早晚自习看到学生读背自如,我就会拿起学生的语文书翻读,看见那些耳闻目熟的课文很是新鲜,再次详读,别有一种滋味,感悟至深啊!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上学的童年时代,只是觉得好玩,特别印象深刻的就是墙头上美女蛇的叫声和雪地里捉麻雀的片段,那时的感触仅仅是有趣好玩,对墙头的美女蛇做过无数次的臆想和种种吓怕自己的念头,可现在读起来才深感鲁迅先生对童年趣事的怀念以及学生时代的单调枯燥生活的逃避。忆起自己的童年少年,泛黄的课本和粉色的记忆一去再也不复返了!现在才知道童年的纯真时光多珍贵,有些情怀总是诗,我们再也不是少年锦时,走过的日子是再也会不来了。时间飞速,一晃就老,我们很羡慕年轻人的美好青春,哀惋自己逝去的青春,可常听到老人用眼羡的目光和挚诚的话说我们:还年轻,好时光啊!正值年富力强的我们也的确犹如日中天,身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使命,辉煌的年代也的确该好好珍惜。

王安忆的《我家的男子汉》我似乎不止一遍的诵读,语言朴实、细腻、风趣,这些写作方面的技巧不再描述,关键是王安忆写的栩栩如生的小外甥形象每一细处都触动着我一个做母亲的柔软母爱。“看着他那样一点一点长大,他的脸盘的轮廓、他的手掌上的细纹,他的身体他的力气,他的智慧,他的性格,还有他的性别,那样神秘地一点点鲜明突出、扩大、再扩大,实在是一件最奇妙的事情了。这真是比任何文学还要文学,比任何艺术还要艺术。”每一位做过父母的人都能理解这些句子,我们的孩子从一出生的肉蛋蛋一天天的长大,在其生长过程中带给父母多少幸福和喜悦,从孩子呀呀学语到迈出第一步,从模糊的叠音词到奶腔的说词唱句,欣喜了多少次做父母的心。俗话说:“养儿为防老”,我觉得未免太老套伤感了,孩子一路陪伴我们,带给我们的快乐,带给我们的生活鼓励和意义远远超过了我们付出的辛苦,看到“自己的一部分”逐渐长大,演绎着我们曾做过或者不曾做过的梦想,牵动着我们的每一个有奔头的日子,使我们远离孤独和无聊,督促着我们积极向上进取,丰富着人生路上每一个春夏秋冬。这就是生命的轮回,人生的意义!在文中王安忆的外甥在稍大些自己会去小卖部买东西,自己去上学,也最终被父母接走了。我就想到自己的两个儿子,幼时,他们多贪恋父母的怀抱,每天粘着我,半天不见似乎是一个世纪的漫长。慢慢年龄大了,小儿子也上了小学,每天上学放学轻松自如地挣脱了父母的怀抱。大儿子自上了高中,一个月回家一次,现在上了大学半年还没见他一面,也许以后走向社会,一年两年也有可能分离,曾读过龙应台在《目送》

中说:“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是啊!每个人都在长大,父母在不断的变老,时间的跨度永远都无法抗拒。只能看着父母一天天老去,然后被死亡带走,留下自己在这个世上,走完自己的一生。

《挑山工》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无意中阅读,虽然文章不长,但我细细品读了几遍,合上课本,总有一副挑山工的画面浮现在眼前。“他们上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一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他们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大作家冯冀才观察、描写的都很到位,每每读到此处,我就在心里揣摩挑山工的动作,这样曲折的路线,一路走下来,他们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文章里写到: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把他们甩在后边好远了。但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不声不响地从你身边走过,悄悄地走到你前头去了。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现实中人生道路何尝不是这样?自律的人即使身负重担也一往向前,披荆斩棘,踏坎坷也勇往直前。当你沉溺于烛光鲜花时,他人却在默默前行。我们都羡慕首富比尔.盖茨的经济实力,但我们几人知道时间对他来说是以秒为单位精准的计算行程。职场上,很多人急功近利,总抱怨自己薪水或待遇不如人,我们是否想过自己脚踏实地在工作,像课文中的挑山工因为怕担的重物碰着台阶折尺形的来回上山,可想而知他们的任重道远,可一路走来,往往把游山逛水的轻松游客远远落在后面。路,就是一步步地走来。中国有句俗语:“笨鸟先行”,在此形容似乎不太妥帖,但它道出了人生路上坚持着所拥有的毅力和恒心。人生路上的成败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的确如此,没有任何捷径没有任何不费力气就能通向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向前,并且当你有比别人重的担子时,必须多走路多承载,稳当妥帖地串联好每次沉重的步伐才能有最后的轻盈舒适的生活。

每次信手拈来读学生的语文课本,我似乎都有很多诗意情怀和纠结的思想,动起想教语文的念头,想到和孩子们分享优美的词语、哲理深刻的句子、寓意人生的文章那该是多么惬意的时刻,也许自己从教以来就选错了科目,英语虽然贵为国际语言,但它远不及汉语的魅力所在啊!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有哪些

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下册

短文两篇教案

初二语文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短文教案内容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八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计划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学教案

初二语文的教学工作计划

文艺随笔两篇课文
《文艺随笔两篇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艺随笔两篇课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谈读书教案2022-04-30

高二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个人2023-03-11

初二语文学期教学计划2023-02-1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方案2023-08-15

初一语文必知文学常识2024-03-14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2023-07-07

高教版《语文》基础版第一册7―8单元教案2023-12-30

《米洛斯的维纳斯》导读 教案教学设计2023-12-08

初中语文知识点2024-03-29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2023-01-2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