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三大宝散文

时间:2022-05-02 22:09:1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甜辣狮子头”为你分享10篇“乾县三大宝散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乾县三大宝散文

篇1:乾县三大宝散文

乾县三大宝散文

俗话说:“乾县三大宝:挂面、锅盔、豆腐脑”;“要吃豆腐脑,惟有乾州好。”陕西乾县的传统小吃豆腐脑,因其洁白如玉,柔软细嫩,辣香可口而闻名天下。

豆腐脑的起源颇早,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以大豆为原料,“磨豆为乳脂,名曰豆腐”。这个发明很快传入民间,随即出现了豆腐的姊妹豆腐脑。到了唐代,乾州豆腐脑就已经成为当地的名食了。清光绪时,乾州城有个叫毛老大的人制成的豆腐脑色泽洁白光亮,鲜嫩柔软,筋而不散,辣香可口。每天豆腐脑的担子刚一上市,顾客们便围上一圈,争相就食。当时的毛老大的豆腐脑只此一家,享有盛名,远传省内外。传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慈禧太后带领光绪皇帝仓促逃奔西安,曾到乾县吃过毛老大的豆腐脑。后来慈禧回到北京后,还念念不忘豆腐脑。因此,特下诏乾州,调走毛老大进宫专为御厨承作豆腐脑。

乾县豆腐脑采用颗圆子饱的黄豆用水浸泡、磨成豆浆,滤出浆水烧开,加入适量油根或石膏,使豆浆凝结成半固体,即成细白鲜嫩的豆腐脑。吃时用巴掌大的薄铜浅勺子舀入小花碗中,调上精盐、蒜泥、五香陈醋、酱油、油泼辣子。碗里红白相映,翻而不碎、搅而不散;味浓辣香,鲜嫩可口,诱人食欲。吃一口豆腐脑,咬一口乾州锅盔,双味俱佳,更有独特的享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乾县豆腐脑以刘甲子制作的最出名。他制作的'豆腐脑采用天然水,黄豆一粒粒挑捡,浆用小石磨磨成,这样制作出的豆腐脑鲜白光亮,筋而柔软,调味后溢香可口。当年陈毅来乾县视察工作时,就是用他制作的豆腐脑招待的。如今乾县城乡各地随处可见豆腐脑摊子,豆腐脑已成为乾县普遍流行的民间小吃。不仅如此,咸阳、西安,甚至更远的城市,也常常会见到颇受食客欢迎的乾县豆腐脑 。

豆腐脑制作方法各地大体相同,但由于乾县水质的缘故,就更为独特。县北的窖水,县西的泉水为最佳。现在多用天然水或自来水。乾县豆腐脑好吃,好在乾县的豆子乾县的水,离开乾县不管是那里的师傅那里的佐料,就做不出乾县豆腐脑的那种神味,让人有如痴如醉的感觉!有人在网上发帖:“乾县的豆腐脑,简直太好吃了。在别的地方也吃过许多豆腐脑,但吃来吃去,还是乾县的最好啊!”

篇2:王大宝散文

王大宝散文

王大宝是我的同学,个子高高的,也长得帅帅的,上学时,是个出了名的,调皮捣蛋的家伙,和人说起话时,总是结结巴巴的,大家都说他是故意那样的,说他认为那是一种时尚,什么逻辑!

人常说:“慈母多败儿”,他被爷爷奶奶及妈妈宠的无法无天,父亲在县医院上班,也无暇管他,如果气的上了火,二话不说先把他暴揍一顿。上小学后,他除了恶作剧,就是爱学结巴说话。他不爱写作业,淘的不成样子,今天扯女生的头发,明天给人家背上画乌龟,成绩却没来由的`好。老师批评他习惯不好,爷爷,奶奶,妈妈不从孩子自身找问题,反问老师:“他是学习不好还是怎的,我孩子咋老是回家说老师批评他!这么小的孩子,虽然现在不懂事,长大自然就好了,所以你尽量少批评他! ”初中时,他正值叛逆期,更是坏的出奇,学校天天把家长给学校叫,他妈妈管不下他,就托人捎话把他爸叫回来,打一顿又一顿,还是不起作用。他爸在县医院上班,来回的跑,把人折腾的够呛。

那天放学后,小王闲着无事,一个人跑外边玩去了。那时他刚刚学会抽烟,就坐在离学校不远的麦场里抽烟,抽完后顺手把烟头一扔,就把人家的麦秸堆给点着了。天干物燥的,火借风势,很快就烧起来了。

那时人们家家都养牛,这麦秸一着,等于断了牛三个季节的草料。

他被农人扭到学校,刚回到县里的父亲又被叫了回来,把自己家里的麦秸赔给了人家,事情才算平息。

总以为事情就这样结了,到周六时,他挨着个把教室的玻璃全砸了。

几个和他相好的同学劝他不要这样,他嘴上答应的好,过不了几天就故伎重犯。

砸完玻璃窗的第二天晚上,小王说他这次保证会被开除,所以破例买了几包零食和一些瓜子,说是请我们几个朋友出去玩,大家走的时间长了,都有点累了。小王抱怨说:我说出-出来骑——骑——骑个摩托,你们他妈就——就不骑。骑——骑——骑——骑个摩——摩——摩——摩——摩托,快快快快快快快多了。我们看他翻着白眼一句话都说不完整的样子 ,几乎把吃到嘴里的零食全喷完了,一个个笑的前仰后合,站立不稳。没想到他把眼睛一瞪说:笑笑笑笑笑笑笑——笑什——什——什——什——什——什_什么,大大大惊——小小小——小怪,吃——吃——吃——吃了希尔妈的经奶了。话音刚落,揉肚子的,跺脚的,大家又笑成了一团。过往的行人诧异地望着我们这些笑翻天的人,却不知发生了什么可笑的事。他却一本正经的说;就是么,骑上摩 ——摩-摩-摩-摩-摩-摩-摩-摩-摩-摩,他翻着白眼,那个“托”字就是说不上来,大家齐声说道:你的摩托没油了,要不咋摩了半天那。他这才好不容易的说出:“摩托”还是快点。

周一升完旗,校长宣布了小王的种种罪状,同时声明开除小王。

小王走出人群,把书包往肩上一甩,大摇大摆的从主席台前走了过去。头也不回的走出了校门。

周六我们回家的路上,小王正趴在果园的矮墙上,觊觎那红红的苹果,这家伙,咋就不知悔改那!

因他屡屡给家里捅娄子,暴躁的父亲把他吊起来打了个半死,这才改了过来。

后来他父亲通过关系把他安排在铁路系统,也不知是悔改了还是怎的,这些年,他在外边混的是风生水起,说起话来也很少结巴了。

篇3:乾县丝路回声处处闻散文

乾县丝路回声处处闻散文

“乾县地处古丝绸之路上,无疑是丝绸之路的驿站之一。”日前,记者采访了乾县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作家袁富民先生,他对有关乾县这块热土上的丝路景观和记忆如数家珍。

“要说丝绸之路在乾县段,主要有两个节点,一个是唐以前的灵源镇的佛留村,另一个是唐以后的乾陵。”袁富民说。

秦统一六国后,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各项措施中,大规模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向外呈辐射状的各条道路,这条通往西北的道路由礼泉县(一说兴平县)入乾县灵源镇的佛留村(东西铺村),过杨家庄、上陆陌、铁佛寺、冯市村、新店入永寿安驾宫、监军镇。通过这条道路,西可达甘青新三边,沿用时间长达两千年,古丝绸之路即沿此道。

佛留村是丝绸之路的一个拐点,汉哀帝御笔“佛留寺庙”,隋唐时称佛爷寺,是玄奘及唐高宗、武则天奉佛的寺庙,唐高宗为此御匾“佛留圣地”。周边有五峰山,注泔河,高家庄等,因而传说五峰山即五行山,注泔河即流沙河,高家庄即高老庄,佛爷寺即雷音寺等,成为《西游记》故事的`发源地。由此,佛留村演绎出一部西天取经的佛教故事来。灵源镇的“灵源”正是出自于《西游记》第一回开首语“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再往前追溯,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西方佛文化与东方周礼文化发生了“两教”碰撞,碰撞点就在佛留村,即史料记载“十八罗汉进关中”的故事。即公元前243年的战国初秦,西域的释利房等十八罗汉,走进秦国的关中,投宿秦国傅留亭的傅相祠,即今佛留村。释利房到咸阳传教被秦王嬴政驱逐,又返回傅相祠,埋下《浮屠经》。

佛留村曾是秦汉时期的重镇,现在还有古道遗迹,一直通到杨家庄。汉代的高僧曾走这条道,取“金人”。班超父子也走过这条路,唐肃宗李亨曾夜宿佛留村。

这条丝绸古道上,除佛留村外,人文景观处处可闻。三十里铺与佛留村相连,就在西兰公路与丝绸古道的衔接处。杨家庄是隋恭帝杨侑之后所居之地,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工农红军曾住这一带。陆陌为汉初陆贾置田之地,村名即取义于此,陆贾追随汉高祖刘邦定都关中、出使南越,招谕越王称臣奉汉有功,汉高帝拜为太中大夫。汉惠帝时,因吕后专权,陆贾告病退隐,居于此。冯市是冯道的封地,冯道在五代时的后唐后晋都做过宰相。铁佛寺寺内有明万历年间铁铸大佛一尊,故名铁佛寺,村因寺而得名,据史料记载,铁佛寺是处在古西北商路要道上的重要村镇。

关于佛留村的历史渊源和在丝绸古道上的地位影响,出生于该村的民间文化研究者、作家傅进军先生有部专著《佛留村史话》说得很清楚。

袁富民先生介绍,公元683年,唐高宗葬乾陵,成为以后唐王朝的祭祖之地,长安到奉天乾陵沿途因之而繁华,这里也开始必然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繁华之地。到公元783年,唐德宗派工匠重修奉天县城(即乾县古城),城墙加高,护城河加宽。泾原兵变,唐德宗逃到奉天城,住了半年多,奉天城成了临时都城。德宗回长安后,封奉天为赤县,成为直辖县。此时的奉天城及乾陵更兴盛辉煌,无疑成为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交通经贸文化重镇。《乾县文物志》录一古碑记载:“乾即古奉天,当夷夏之冲。衔命之使,往来如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丝绸之路乾县段的繁荣景象。

袁富民先生认为,在古丝绸之路上,乾陵也是独一无二的。这次,三国联合申报古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乾陵起初被列入预选名录,但因种种原因未最终入选,这是最大的遗憾。

篇4:我与乾县地税同行散文

我与乾县地税同行散文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乾县地税人在税收事业的征途上,已经走过了七年的艰辛路程。我十分幸运的是,在地税刚组建之时,自己就融入到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与大家一起用心承载这十七年的责任和使命,用心品味这十七年的酸甜与苦辣,用心感受这十七年的成就与辉煌,用心思索这十七年的追求和发展。

“税收带来祖国美”,这句老话说得一点不错。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发展,教育要振兴,科技要进步,国防要强大,归根结底都离不开税收。没有税收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证,国家无论要做什么事都将是一句空话。如果把祖国比做母亲的话,那么税收就是祖**亲身上的血脉,而我们这群共和国的税官们,就是为母亲提供血液的孩子。为祖**亲供血,这是多么光荣的`事业和伟大的使命啊!为了这样崇高的事业和神圣的使命,我们这群共和国的税官们绝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默默地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

已过去的十七年,是乾县地税局铸就辉煌的十七年,是改革开放三十二年中的十七年。作为乾县地税人的一员,我亲身目睹和感受了这十七年当中,乾县地税局税收收入跨越式增长的辉煌历程。1994年,166.45万、,1802.32万、,2662.84万、,9722.69万。十七年,增长了58.41倍。作为乾县地税人的一员,我亲身目睹和感受了这十七年当中,乾县地税局征管模式转变的艰难历程:算盘、计算器、计算机、局域网、全省联网。过去税务人员“一人下户,各税统管”,演变成今天的“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纳税人主动上门申报缴税,税务人员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服务。

作为土生土长的乾县人,我亲身目睹和感受了这十七年当中,乾县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整个历程:1994年,GDP8.3亿元、20,GDP27.5亿元、20,GDP52.35亿元、20,71.57亿元。十七年,增长了8.74倍。作为土生土长的乾县人,我亲身目睹和感受了这十七年当中,乾县城市建设发展的整个进程。城市面积扩大了两倍,宽敞的道路增加了二十多条,楼房变得比以前更多更高,城市变得比以前更绿更靓丽……曾记何时,人们出行全靠自行车的现象现在几乎看不到了,代之以是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曾几何时,全家人蜗居斗室的现象现在几乎看不到了,代之以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楼盘,每户人家拥有宽敞明亮的居室。

十七年来,乾县地税人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学历不再仅仅局限于只有初中、高中学历,拥有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的人比比皆是,已占到全局总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所学的专业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税收专业,会计、法律、计算机、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越来越多,报考注册税务师、会计师、律师的人蔚然成风,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地税文化建设也不再是停留在口上,而是真正落到了实处,并趋向了多元化、人文化、趣味化。县局相继成立了乒乓球队、篮球队、羽毛球队、摄影小组、书画小组、读书小组、文学创作小组,每个球队、兴趣小组每年都要举办数次活动,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多人次在省、市局组织的各种文艺演出或者文体竞赛活动中摘取奖项。

人生怎样才算最富有、最快乐、最自豪、最幸福?不是金钱的多少,也不是做官的高低,更不是骄奢淫逸的生活,而是随行一个辉煌的时代,随行一个美好的时代。已过去的这十七年,我最富有、最快乐、最自豪、最幸福。因为我与乾县地税同行,我与改革开放同行,我与祖国同行!

篇5: 我要发明净土三大宝周记

我要发明净土三大宝周记

我们人类一直在污染环境,大自然越来越恶劣化,树木被砍、废气乱排、垃圾乱扔等。人类这么下去,还指望在地球上生存多久,人类是要做这个世界的主人还是罪人?所以,我才要发明”净土三大宝“,来弥补人类的过失。

一、大宝

大宝?听到这两个字,你肯定会问我:”大宝诗什么?用来做什么的?“大宝可是”两栖动物“,它是长方形,两侧有螺旋桨,底下还有四个轮子,有一个大肚子。它看到垃圾就伸出一只手把垃圾放进大肚子里转化为能源和有机物,然后把有机物洒在地上。它不仅能在陆上捕捉垃圾,还能下水呢?

二、二宝

二宝可是我得意的作品之一。它可是空气净化小能手。它是正方形的',有一个嘴巴诗吸尘器,能吸收方圆一百里的工厂排放的废气,把有害物质变成自己的燃料,再转化成新鲜空气排放出来,让人们能呼吸干净的空气。

三、小宝

小宝可是我苦苦研发一年才发明出来的家庭必备再造机,猜猜怎么使用它。它很高,长方形,有一个大抽屉,可以这样使用,比如,你的手机坏了,把它放进小宝的抽屉里,几秒后,抽屉会自动打开,里面的手机是全新的、完好无损的。而且,我们不用担心燃料问题,只需一滴石油,小宝就能运行一年,十分节能。

篇6:三妹经典散文

三妹经典散文

我有个妻妹叫玉芬,比我小五岁。

她人长得俊俏而且心地善良。可惜她三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所以在乡下谁看见她都替她感叹命运的不公。

三妹在三姊妹中最漂亮也最坚强。初中毕业高分考上县重点高中,学校却拒绝了她。父母为此伤心,可是她却没有在乎。

在同学们新学期开学那天,她也背着简单的行装到了省城里一家美容美发学校报到了。

六个月后在省城一家美容院实习,二年后通过考试获得国家二级美容美发师证书。

从此她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她首先在乡下的各个集市的露天广场给人现场美发和美容。

不久全县十二个乡镇都熟悉这个既漂亮又手艺好的柱双拐的女孩子。

后来,她自己在一个叫振兴的小镇开了属于自己的店面:勿忘我美容美发店。

这个事情做得非常保密,房子的租赁和装修期间她照样在各个集市紧张工作着。

集市上的小伙子有事无事都要走过去看看他,有的男孩子故意变换头型,就是想接近三妹。有的看到三妹赚钱辛苦,剪完头发后就用大面值的钱付款,在趁三妹向邻居换零钱的时悄悄溜走。为的是为在下一个集里有理由再来看三妹。 三妹都不认识他们,这些人的行为让三妹很为难,解决的办法就是多带零钱。由于很多男孩子的如法炮制,三妹还是难以应付,没有办法三妹就把每个人都记在本子上等到下一个集市都如数还给他们。比如:欠眼镜90元、大眼睛97元、红摩托车:98元、高嗓门96元、胖嘟嘟95元等。

房子快装修好的那个月,三妹每到一个集市在给每一个顾客美容理发的`时都会递给老顾客一个名片,为的是有一天让他们能到自己的店里作客。

名片上面写着:

“勿忘我”美容美发中心。

二级美容美发师:李玉芬

地址:振兴镇桂花路政府对面

接到名片的每一个男孩子都呆呆看了半天,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他们都知道,这个名片意味着这个美丽坚强的女孩子以后很少再来了,甚至可以说是永远的见不到了。有的男孩子甚至当场流泪;有的当场质问三妹为什么?有几个哥们悻悻离开集市去了酒店里喝酒,居然喝得大醉!

这些小伙子,从此都不愿意再来集市,好像这个熙熙攘攘的集市没有了三妹就失去了吸引力。

工商部门发现全县十二个乡镇集市都出现了冷清的迹象。

通过市场调查,集市的人告诉他们:“那个残疾的美丽女孩儿,不再来集市做生意啦!”。

可振兴镇的小伙子们高兴了,因为三妹店在这里她就不走了!他们把店面装修的活计都包办了。

有一天,天德镇的小伙子凑在一起,又谈起了三妹。他们最不明白的是“你振兴镇凭什么就把她夺走了?”

他们决定去振兴镇看看究竟。否则连他们晚上睡觉都喘粗气!

哥几个乘着汽车来到振兴镇,按照名片的地址找到了“勿忘我”。

这是个只有二十几平方米的二间小屋子,雪白的墙壁挂着发式图片,而且窗明几净,各种理发美容用具应有尽有。装修工程还有点没有完,有一人还在劳动中。

吃午饭的时候,哥几个问饭店老板:“谁在给房子装修?”

老板说:“是镇上十几个小伙子自己出钱给装修的。开始女孩子坚决不同意,那些男孩子都急眼了,最后达成了为他们永远免费理发的协议。他们都喜欢这个女孩子,想让她固定下来不再赶集奔波。”

“噢。”哥几个找到了答案。

后来,凉泉镇、和隆镇、营厂乡、陶然乡、成平乡、房木镇等地的小伙子们都问饭店老板一个同样的问题。

饭店老板迷惑不解了。

不解的还有县工商局长。

最近一个月里乡下报审上来的理发店中有十二个都是一个名字“勿忘我”,而且店主都是一个人:李玉芬。

这个李玉芬是有分身术?还是要做连锁?一个名字这么多的注册,他第一次遇到,再说这也违背工商管理规定的啊!

他分别给各乡镇的工商所长打电话说不行。

各工商所长都急了,他们仿佛统一了口径:“店面房子都在加班加点装修,你通不过,我们镇的年轻人会吃了我!”

工商局长真为难了!他写了报告给县长,县长说:“派公安局调查李玉芬!”

三天后,公安局材料报来:

“李玉芬,生于1977年,左腿残疾,我县一中毕业时曾高分考上重点高中被拒绝。后来考入我省高级美容美发学校。后在省高级美容院实习,获得国家承认的二级美容美发师证书。

她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母亲有病二十年,父亲在我镇乡镇企业工作。她得到证书后回到家乡,每逢乡镇集市都要去露天现场工作。此人专长新潮发型很受年轻人推崇。她给老人理发不收钱,给小孩子理发收半费。受到各乡镇来集市人的好评!她柱着双拐站立工作很不容易,振兴镇的小伙子们看到她太辛苦,就自发给她租赁并装修一个理发店面叫勿忘我,每个人轮流装修干活,不计报酬。现在店面已经竣工。各乡镇年轻人(甚至是老人)纷纷模仿,都愿意留住那个残疾女孩儿李玉芬,都愿意在每周一次的集市上看到她。汇报完毕。公安局治安科。年月日”

县长看完报告,马上拿起电话,告诉工商局长:“特事特办,营业执照全部批准!”

县长又拿起电话给教育局长:“在县职业学校建立一个美容美发班,教师我已经考核好,明天我俩下乡去请她!”

……

篇7:三姐散文

三姐散文

三姐今天来了,这正符合母亲的心愿。母亲一直不想呆在二姐家,所以,母亲瘫痪以后,一直是三姐在我这里伺候。前一段时间,三姐家里有事,回去了。母亲在我这里没有人照顾,我便跟二姐联系,把母亲送到她家。正当我们准备送母亲的时候,三姐来了,这下一河水开了。

提起三姐,我的内心便产生无尽的感慨。

我们姊妹六人中,三姐是最老好的一个,有时候说些话简直幼稚可笑。有一次,她看到我和毕业班学生的合影,很是羡慕,爱不释手。告诉我们她村里某某的孩子也在我们学校上学,并表示很喜欢这些照片;那形象,简直像个小孩。其实,那不过是几张普通的合影,也许对一届一届学生唯一留下的纪念,便是这些照片了。这次她刚来,就欣喜地告诉我,她们村组织旅游了,是去杨陵的'。电视上也放了,并要我立即搜索到杨陵台。我告诉她,这是有线电视,收不上地方台,她才作罢。随后,她拿出姐夫从杨陵带回来的饼子,告诉我们,姐夫一共买了三块,给我这里拿了两块。为了安慰她,我掰了一块,那味道和别的饼子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看她那兴奋劲,我也就把那块吃完了。她老实,不会说话,有时让儿子发笑,我们尽管训斥儿子不知道尊重人,但骨子里同样看不起她。她,简直成了我们家里的刘姥姥,只是我们对她并没有表现出贾府那种刻薄,而是裹了一层涵养的面纱。

可就是三姐,十几年前父亲病卧床头时,见天往娘家跑,为父亲擦屎刮尿,端汤送水,毫无怨言。父亲去世后,逢年过节,三姐总是一个人坐在父亲的坟头上,哭很长时间。我知道,姊妹六人中,三姐的日子过得最差劲,那哭声里,一定有着无尽的辛酸。而我,每每提起父亲,却挤不出一滴泪。

如今,母亲瘫痪了,在几个姊妹都一抽一不开身,没人伺候她老人家的时候,又是她来了。老实说,三姐这么长期呆在我这里,我还真有点害怕:妻子是刀子嘴豆腐心,脾气不好;三姐没眼色*,不会说话,呆一段时间还可以,时间一长,难免有些磕磕碰碰,闹得不愉快。可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她对母亲照顾得很周到,很体贴。跟妻子也相处很融洽;帮我们收拾家务,成了我们家不可多得的好帮手。母亲常给我说:“没想到在你几个姊妹中你三姐最穷,最老好;我以前老骂她打她,把她看得外,可她最有心。以后我死了,你三姐就不用行礼了,她伺候我已经够了。”并给我们交代,自己去世后,要我们好好操心三姐,这样她在那个世界才能安心。妻子也对我说,咱家里多亏了三姐,不然可真忙乱得不像样子。每听到我们表扬的时候,三姐总是说:“没有人管咱妈,我管;我盖了房,把咱妈接到我家去。”我知道,这绝不是虚情假意的豪言壮语,也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肺腑之言。三姐的智力,还没有达到说假话不脸红的水平。

人常说,姊妹都是妈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是最亲近的。我也知道姊妹们今生世在一起,这是缘分,缘分是应该珍重的。可在我的感情中,我对其他姊妹都亲近,唯独对三姐却不以为意---固然不至于很她,但至少对她很淡。也许因为她很穷,也许因为她特别老好,我说不清,不过我瞧不起她却是无法抵赖的。十几年了,逢年过节我从没有去过她家。任凭我找出许多充分的理由,也没法抵挡这十几年冰冷的事实。这么些年来,几个姊妹家里有什么困难,我都全力以赴提一供尽可能的帮助;但一想到三姐要盖房子,我心里却疙疙瘩瘩的。在和三姐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我愈来愈为自己的冷酷而感到惭愧,有时惭愧的让我彻夜不安。现在三姐已经完全成了我家里不可或缺的一个成员,而不是呆在娘家的姐姐。也许再多的补偿,也无法安慰我内疚的情感。可怜这一切,三姐压根就不知道,在她的内心世界中,我永远是她的好弟弟,是她最亲近的亲人。

人呀,聪明咋了,老好又咋了;聪明是人家的,落不到自己身上。贫穷咋了,富贵又咋了;贫穷不见得就妨碍了你,富贵也不见得能给你带来什么感动。唯有善良,才最值得人怀恋。

篇8:三娘散文

三娘散文

上周日外出转一圈回来,母亲问我去了哪里,我告诉她我去了李家楼,母亲说三娘的儿子在那街上开了家摩托修理铺,问我看见没有,我说我从街上笔直过,没有注意到,二十多年没见面,看到了也未必认识。事实上,我当时的确有过一闪念,但我只听说他家在这边,并不知道就在街上,再说,作为陌生人,我不愿意在街上过多停留,我不习惯被异样的目光审视。现在母亲再次提起,我眼前慢慢浮现出一个矮瘦的身影,小脚蹒跚,迈过一道道门槛,脸上的皱纹带着浅笑。

小时候隐约听大人们谈及,三娘幼年沦落风尘,后嫁给北丰河一位李姓大户,可她丈夫被新政权镇压,她生活失去依靠,就拖着年幼的儿子改嫁到本村的三伯,我们因此称她为三娘。三伯是公社合作组扯面的师傅,也是个和气的人。我的老家是个小塆落,背后的靠山挂弓寨像一个坐在地上俯身玩沙子的顽童,两边两腿叉开,中间两道山岗手臂一样从高处急速延伸下来,在末端捉鱼似的形成一个小窝子,而三伯的家就在这个窝子最后的角落里。因为地方狭窄,老建筑暗黑的弄堂与过道有如迷宫,这是我们小时候捉迷藏的好处所,而三伯幽静的老屋更是首选。那时,三娘总在她家堂屋里纺蔴、做鞋,我们就帮她一些小忙,然后捉迷藏的时候请她打打掩护或者提供一点暗示。有一次我与塆子里其他的孩子在山岗上玩耍,有几个孩子向公路上扔石头,砸到了一辆拖拉机,那司机追过来,大孩子跑掉了,我落在后面,被抓住了,还是三娘给我讨饶才解了围的。

而我之所以喜欢到三娘那里去,最主要的原因是三娘有一肚子故事。三娘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不光我爱听,比她年纪大的刘大(我们这里叫婶娘叫姆大)、唐家姆大和我奶奶也常到她那里集中。我奶奶、刘大和三娘都是小脚女人,脚小到估计才成年男人一握,脚趾个个蜷缩折叠成奇怪的形状。我奶奶喜欢讲的是自己生活里经历的苦楚与磨难,唐家姆大传播的是外面听来的小道消息和神鬼故事,刘大则擅长把本埦的家长里短添盐加醋,而三娘说的常常是才子佳人和历史上的奇闻轶事,三娘记性不错,并且本人也能唱不少戏文。从三娘的故事里,我第一次了解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苏小妹三难新郎、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后来我才知道,她的很多故事都出自《三言二拍》和《今古奇观》,但实际上,三娘并不识字。三娘唱曲,十分陶醉,连脸上最深的沟壑也舒展开来。我不知道三娘年轻的`时候是什么模样,但从她唱曲的神情上,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姿。三娘自己经历坎坷,但很少看到她悲戚,相反,她的故事常常充满欢笑、充满智慧,充满了人生苦难消解后的释然。

嫁给三伯后,三娘生了三个女儿,一个比一个漂亮,却以金银铝命名,事实上,现在也证明了,老大铝花经历了最多苦难。金花和银花都嫁得很好,她们的丈夫都很不错,儿女也相继大学毕业了;铝花现在老了,而家庭也终于走出了困境,她的孙子去年在我班上毕业,也是个帅气优秀的小伙子。在塆下,三伯尽管有弟兄三个,但因为懦善,并且缺乏子嗣,他们一样处于弱势,漆匠一家则因为强横而独大。三娘的儿子叫吉尔,他身材魁梧,孔武有力,生产是一把好手,而且头脑灵活,喜欢打猎、捕鱼、做篾匠,在当时都能想办法挣点小钱,很能干,但根本得不到三伯家族的支持和塆下其他人的认同,他与本村一位女子结婚后,与三伯三娘分开单过,也生了一儿一女。吉尔脾气比较火爆,因为经常受到排挤和侮辱,他老婆骂人也挺厉害的,他们夫妻之间也没消停。最终,他们实在受不了这样的日子,就认祖归宗,回李家楼去了,再也没有踏进这个塆落一步。三娘三伯过世后,每年元宵和清明,都是三女儿银花回来到坟前上亮祭奠。

吉尔的儿女却和三伯家族一样懦善,两人都一派天真,似乎根本没有受到什么不良熏染,而这却一直被村人们看成呆傻。我始终记得吉尔女儿满脸无忧无虑的笑意和她的一个笑话。在我们农村,家长常常让小孩子拾粪,聚作肥料,同时也清洁环境,吉尔的女儿“瘦壳儿”第一次拾粪,却把它倾倒在水缸里,她误会了她爸爸说的“缸”。我们茅厕里的粪缸和家里的水缸都是陶土制作的敞口容器,外形完全一样,并且口语中都省略为“缸”,平常说话,因为有语境,并没有人误会,“瘦壳儿”做事不经大脑,意外地出了错。前几年,吉尔的儿女相继结婚,吉尔自己也抱了孙子,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女儿出嫁、儿子归宗,三伯喝了人家的迷魂汤,三娘的晚年很孤独。老漆匠的小儿媳妇说要让自己的丈夫过继给三伯,三伯居然深信不疑,对她言听计从,承诺今后自己的房产和田地归继子。三娘看穿了对方的阴谋,不忿自家的财产旁落到别人的手里,加之先前他们排斥儿子的积怨,就和三伯分了家。一年半之后,三娘把自己的那份产业卖给了八爷,自己就在孤独中死去,而三伯,也印证了三娘之前的预言,人家霸占了他的产业之后,他就连猪狗都不如了,后事也是女儿、侄儿共同处理的。

吉尔还未搬走的时候,在原来准备的屋基坪里种了很多桔梗,每到夏末秋初,屋基坪里总开满纯净的五角形蓝色花,后来屋基归了漆匠的孙子,也就成了宽阔敞亮的平房。三伯和三娘的旧屋早不见了踪影,只剩下幽蓝的桔梗花偶尔出现在我的乡梦之中,提醒我还有几个人也曾在这纷乱的红尘中匆匆走过。

篇9:马三散文

马三散文

寒星点点,月色朗朗,乡里的夜显得更加清冷起来。在这如水的月色中,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直黄鼠狼直立着身子,两爪捧起,伸直脖子,撮嘴在喊:马三炒油!马三炒油!

姑且不论画面的神异,先说说马三其人。那还是我八九岁的时候,听大人们讲,马三是外乡人,从山东逃荒到这儿的,只是小时候听大人都喊他马三,倒不去管他的真实名字,想是姓马,排行老三吧。记忆中的马三皮肤黝黑,粗手大脚,声音洪亮,还真是山东汉子的样儿,一年四季好像很少换过衣服:一顶看不出什么颜色的圆形毡帽,油得发亮的斜大襟的褂子,腰间系一条发白的蓝布带子,还有脚下那一双气皮底鞋垫子。

别看他穿戴寒酸,可马三却是地道的庄稼地里的好把式,真正的种田的行家里手。不管是育苗插秧,锄草撒药,还是耕种收割,打谷扬场,是样样精通。马三尤其使得好牲口,再倔的牛到了他的手里都得乖乖驯服。记得小时候看马三耕地,清亮的鞭声在半空中炸响,却不碰到牛儿的一根毫毛,那牛儿就头勾起了往前使劲拉犁,于是马三就又对着牛儿唱起来,没有歌词,可是曲调悠扬、绵长,时而低沉,时而高昂,这一牛,一人,还有一田,完全都沉醉在这天地间了。现在想来马三使牛犁地确是一门艺术。

马三人缘好,和村里队里的社员都处得极好,我们这些小孩子更是有空就围着他转,大声地喊他马三爷,每当这时,马三就会眯起眼睛呵呵地笑。由于牛使得好,生产队分派马三负责牲口饲养,那些牲口个个被马三喂得体壮毛顺。我们那时经常会跑到队里去玩,看马三和其他人用铡刀铡草,只见一个掌铡刀,一个往铡刀槽口续草,配合默契,动作娴熟已极,“咯嗤……咯嗤……”在锋利的铡刀下,长草变成了齐刷刷的几寸长的碎料。有时我们眼馋,会趁马三不注意掀起铡刀过把瘾,却总是会被眼尖的马三及时喝止。

关于马三的轶事倒还真不少,有许多事现在还是记忆犹新。往年村野里黄老鼠横行,那年冬天马三在队里油坊炒油,几人分组分班,晚间马三在生产队的场屋子里睡觉,至夜里到换班时间换班人员就来喊马三换班炒油,如此数日。忽一夜,马三睡得正酣,听见外面有人喊:“马三炒油!马三炒油!”于是马三像往日一样披衣下床,推开门准备回话接应,但见屋外月光如水,恍如白昼,空旷的四下,哪里有人?马三带着疑惑去到油坊,一问之下,果然还没到换班时间,确是没有人去场屋喊话。第二天夜里,马三朦胧中又听到了那熟悉的喊声:“马三炒油!马三炒油!”这一次,马三留了心眼儿,他蹑手蹑脚地悄声下床,顺着门缝往外瞧去:啊!只见皎洁的'月光下,一直黄鼠狼直立着身子,两爪捧起,伸长了脖子,撮嘴在喊:“马三炒油!马三炒油!”据说黄老鼠轻易是不能惹的,于是马三猛地打开门,大喝一声,把那黄老鼠吓跑了。从那以后,黄老鼠的喊叫声夜里再也没有来过。

如果说上面的传闻有些神异,那么另一则传闻则令人捧腹。马三睡的场屋子在村头,屋子里也偶会有蛇。一日夜间,马三要起身小解,突然触摸到一物,冰凉冰凉的,圆滚滚的几有锨柄粗细,只吓得马三大叫一声:啊!长虫!(蛇的本地方言。)总算马三爷临慌不乱,他抄起床单四角一裹一系,扔在地上,顺手抄起门旁的铁锨,噼里乓啷地就一顿乱拍……看看该差不多了吧,于是小心解开床单,就灯下一瞧:哇!却哪里有什么长虫?分明是一把被揍扁了手电筒!

大集体解散后,马三一家搬走了,据说回了山东老家。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一晃眼,已是快三十年了。在这又是地上明月光的夜晚,我不禁在心底想:马三爷,不知,你还好吗?

篇10:三奶奶散文

三奶奶散文

三奶奶远嫁到我们村的时候,就带来了张掖的剪纸艺术。

妈妈说,三奶奶嫁给三爷时,是个十八岁的俏姑娘,模样俊俏,身材苗条,一条大辫子垂到腰际,走起路来风摆杨柳,那才真叫个俊呐。

俊俏的三奶奶是腊月里过门的,新媳妇回门没几天,就到年根了。腊月二十九这天,羞答答的俏媳妇让婆婆陪着挨家挨户地走一圈,大年三十早上,村里人家的窗户上,都贴上了红艳艳的窗花。村里家家户户的窗户上,便开满了梅花,喜鹊喳喳叫,鱼儿吐泡泡,瓜果李桃惹人馋,飞禽走兽,活灵活现。这一贴,就是六七十年,从来没有断过。

母亲说,有一年三奶奶得了重病,眼看过年了,村里人以为今年就没得窗花贴了。母亲去给三奶奶送年馍,三奶奶挣扎着起来,打开一口古旧的柳木箱子让母亲看,原来,箱子里装满了三奶奶早就绞好的窗花。母亲自然接下了三奶奶的给村里人送窗花的差事。那年过年,家家户户的窗户上,依然开满了红火火的窗花。

三奶奶的闺名叫香秀,农村里习惯按辈分称呼人,她婆家在村里辈分大,三爷在同辈中排行老三,人称三爷,新媳妇香秀也就成了三奶奶,我们这样的后生晚辈,不问父母长辈,甚至不知道三奶奶有这样一个秀气的名字。

三奶奶心灵手巧,不但会剪窗花,还做得一手好女红。三奶奶做的绣花鞋,尖尖的,像精致的小船,鞋帮上绣着飘逸的云朵,翠翠的花草,小巧玲珑的鞋尖上一朵彩色的莲花,穿在脚上更把那双三寸金莲衬得好美。其实那个时候村里的女人都已经不裹脚,有些曾经裹过脚的女人,后来也放开了,有不少还裹着脚的阿婶阿婆,脚丫子虽然也小,但比起三奶奶的还是要大一些。

“你们晓得不?香秀娘家是书香门第,香秀啊,是真正的大家闺秀。”

村里最有名望的八太太敲着拐杖,颇有见识的夸赞,把三奶奶在村里人心目中的地位又提升了几分。

三奶奶手巧,心善,村里女人们瞧着三奶奶漂亮的绣花鞋眼热,去找她学针线女红,三奶奶从不嫌烦,手把手地教,实在教不会的,想要双绣花鞋,三奶奶就慷慨地亲自给做一双。那时候农村里的姑娘要出嫁,得办很多嫁妆,给婆家的直系亲属都要做布鞋,给婚礼上来帮忙的.亲朋邻居还要送绣花鞋垫,十几双鞋子和几十双鞋垫,也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

三奶奶做绣花鞋垫,要先用指甲在鞋垫上掐花,三奶奶掐的花啊草啊,枝灵叶秀,千姿百态,掐十双都不带有重样的。谁家的姑娘要做陪嫁,都会毕恭毕敬地把三奶奶请去,坐在家里的炕头上,给鞋垫上掐花,掐完了,再央求三奶奶亲手给做上几双,结婚时摆上撑面子。

三奶奶心灵手巧又热心热肠,自然讨村里人喜欢。那时候是农业合作社,大集体,全村人除了老人和孩子,都要在生产队参加劳动,不出工挣不上工分,秋收了就分不到口粮。三奶奶手巧,可是身子骨弱,再加上那双小脚,干起农活来可就吃力了,除草、间苗之类的轻活还能勉强干,割麦子、拉车子、翻地那样的重活,三奶奶是力不从心的。村里人厚道,女人们也对三奶奶心怀感恩,干活的时候都帮衬着三奶奶,若干包工活,大家把自己的干完,都过来争着给三奶奶帮忙。后来村里记工分的会计生病了无法上工,队长听说三奶奶识文断字,就让三奶奶当了村里的记工员,也就是村会计,三奶奶就不用干重体力活了,村会计一直当到了农业社解散。

三奶奶什么都好,就是有一样,没生养。也不知道是三奶奶有毛病还是三爷有毛病,听说也多方求治,年年端午都到莲花山拜送子娘娘,三奶奶的肚子却一直瘪着,没生下一儿半女。三奶奶四十多岁的时候,抱养了一个女孩,宝贝一样疼着,还供女儿上学,正好赶上恢复高考,三奶奶的女儿,是全县那年唯一考上的女大学生。毕业后在北京工作,据说后来专门研究民俗文化,三奶奶剪的窗花,还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哩。

有一年三奶奶回娘家,带回来很多好吃的,分给村里的孩子们吃。那些制作精美的糖饼、糕点,都是我们平时没有吃过的。我们吃完了还馋,便缠着妈妈也让给我们做。妈妈为难地说,三奶奶是张掖人,她带来的那些吃食都是张掖的特产,我们武威人哪里会做。

原来三奶奶是张掖人呐,难怪说话口音跟我们不太一样。三奶奶自己没生孩子,却特别喜欢小孩。每到星期天或者假期,村里一帮孩子都爱跑到三奶奶家的院子里玩。村里的女人们下雨天或者农闲的时候,也聚到三奶奶家做针线活,顺便学点女红技巧。所以,三奶奶的家缺少人丁,但不缺人气,三奶奶的小院里,总是飘着一波波笑声。

我记得小时候,还跟着三奶奶学过剪纸。刚开始三奶奶都用废牛皮纸教我们剪,剪最简单的“�帧弊职。�小人啊,灯笼啊,剪熟练了,三奶奶才从炕席底下拿出点明红纸让我们剪上一张。那时候的农村生活还很贫困,经济拮据,三奶奶买明红纸也没有钱,只能攒下些鸡蛋拿到供销社去换。三奶奶喜欢剪纸,村民们更喜欢喜庆热闹。三奶奶不但在过年时给村里人剪窗花,遇上谁家娶媳妇,或者有老人过寿,三奶奶都会剪几副窗花送过去。新房屋的窗户上,要帖一对“�帧弊郑�新人的炕墙上,贴寓意深长的“百年好合”、“早生贵子”之类的。有老人要过寿,三奶奶剪上个“�邸弊郑�再送副“松鹤延年”、“富贵平安”寓意的剪纸给老人贴屋子里,增加点喜气。外村走亲戚的人看到我们村里人家都爱贴漂亮的窗花,便央求自己的亲戚来找三奶奶,说一堆好话,讨几副窗花喜滋滋地回去,下次要再来走亲戚,也会给三奶奶带点吃的喝的,表表谢意。也有人外村人慕名而来,接三奶奶去他们村里剪窗花,过一两天开着三马子送回来,装半车箱好吃的。三奶奶自己吃不了,便转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村里的老人们都说,三奶奶是菩萨转世的,所以不生孩子,专门积德行善。

三奶奶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很少能回来,三爷爷过世后,三奶奶一个人过日月,但她的小院里,一直都热热闹闹的。有一年,三奶奶的女儿回来了,说要带三奶奶寻根去。三奶奶是张掖人,三奶奶的根,自然是在张掖了。三奶奶走的时候说十天半月就回来,可我们足足等了三个月,三奶奶也没回来。正好又到腊月了,村里人惦记着三奶奶,怕老人家是不是在张掖病倒了还是打算落叶归根,不回来了。村干部商量了一下,派了两个人去张掖找三奶奶。过了两天,派出去的人回来了,他们说,三奶奶好好的呢,原来,三奶奶是被当地的民俗馆邀请去当剪纸艺术的培训老师了,过些天就回来。据说,三奶奶是他们家族唯一的剪纸传人。年前,三奶奶就笑盈盈地回来了,我们那一年过年,依然贴上了红红的窗花。

但人老了,终归是要走的,三奶奶活到了九十四岁,是村里的活神仙了。三奶奶直到临终前,还是耳不聋眼不花,还能拿着剪刀剪窗花哩。那年过完春节,下了厚厚的一场雪,三奶奶就在白茫茫的落雪中安静地走了。

三奶奶的丧事办得很隆重,一村子的人都来送三奶奶。三奶奶入土为安后,三奶奶女儿和村干部依照老人的遗言,打开老人那口古旧的柳木箱子,整整一箱子红红的窗花,像一团团跳动的火焰,更是一个奇女子红火火的一生。

窗花都分给了村里的人,以后过年,却没有人舍得再把三奶奶的窗花贴上。至今,我们村里很多人家,都还保存着三奶奶的窗花呢。

故宫作文400字

横店影视城游记作文

介绍北京景点导游词

关于故宫的观后感800字

关于北京景点导游词作文怎么写

游故宫的导游词

故宫介绍的导游词

故宫建成600周年的感想高中作文

400字游记作文:游览故宫

故宫紫禁城600周年观后感字 故宫600周年优秀征文

乾县三大宝散文
《乾县三大宝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乾县三大宝散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写中国文化遗产作文2022-10-11

北京故宫游览作文150字2022-04-30

关于介绍故宫的导游词300字2022-05-13

高二1000字读后感:葬英雄2024-01-20

故宫导游词中英文2022-08-12

参观故宫作文600字范文5篇2022-05-31

故宫观后感精选合集700字2023-05-29

横店导游词2022-12-30

横店导游词800字2023-04-17

建议书范文半篇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