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经典散文(精选10篇)由网友“晴天小狗”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信经典散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信经典散文
信经典散文
亲爱,还有两天我就70了。一别又是30载,我的脸黄了,眼花了,手背上出现了两粒老年斑。今早醒来,习惯性于梦境里找你,你不见了,我有点害怕,我想我是快失忆啦,趁我还能写几个字,我要写几句话给你。千里之外的你,你能听到吗?
你一定还活着吧,没有消息,便是好消息,我说过,无论你活得好与不好,至少在我活着的时候,你务必要活着。因为,我还活着,你没资格死掉。
亲爱的,我第一次这么叫你,也将是最后一次了。我不喜欢这么叫你。年少时,我觉得土气,至少和不羁的我不搭啊,但你喜欢。
你曾扳过我的双肩,盯着我的眼,一边摇晃一边央求,缠着我如此叫你,你说如如,你就不能迁就我一点点你就不能让我开心一下吗?好吧,如果,余生我还能做点你喜欢的事儿,土就土吧亲爱的。
亲爱的,我现在头发也快掉光啦,居然牙还有几颗在。这次你得意了吧,你不必再对着我浓密的黑发咬牙切齿了,你说,你剪光了吧剪光了吧,你剪光了你就不会那么出众我就放心了.
你看,时光,多么锋利的刀,不光剪掉了满头青丝,也剪断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缠绵纠葛。我们生生又被断开了30年。前20里有我的年少轻狂,后30里有我的自觉自愿。
50年雨打风吹过,用我们70岁混浊而未被蒙尘的俗眼回首再看,人生,我们注定是错开的。信吧,这就是命,我们的命。
近几天,我突然觉得自己老得不行了,腰软了,背也不挺了,尽管行走起来还是那么落寞和倔强。
30年前,你说,你微微耸起的.肩,说着你有多孤单。你说,你就买套劳动保护穿吧,我要你把孤单裹起来,不要你打开给别人看。
你说,就算你穿着土布衣衫,不梳头不洗脸,弄不好也会成经典。小城的风沙,为什么没把你的特立独行埋了呢?你看我的眼光多好,你身无饰物,却贵气逼人。你说,我要回来买块地,我要亲手盖上房子,生前,住着你,死后,嗅着你的气息,葬着我.
50年前,我们前后桌小半年,未正面交流过,诗词传情难免有误。你说,怪我,作为男人我太没担当了。我说,怪你,作为女人你太尖锐了。深信,如果没有我伤你,你必比今日更出色。于是,情虽在梦里盘根错节,心也只能颠沛流离着随遇而安着各自开枝散叶了。
30年前,种种机缘巧合,音信全无的我们又见面了。众目睽睽之下,我们简单寒暄,转身不约而泪落。之后是克制和躲闪。之之后,众人嘻笑声中我们匆匆挥手作别。彼此深信这便是生离了,此生再见无望。
可,此后三月间,你往返千里,精心创造了我们人生中的三次再见。合计24小时。你孩童般的顽劣和偏执,成年的率真与炽热,叫我不忍不见。你说,我要在太阳出来时,接你上班,太阳落山时,送你回家。你长长的一生,我只守候你一天,我的后半生就靠这一天而活,奢侈吗?深秋,三三两两褐色的蚂蚱在枯草间蹦蹦跳跳着,跃动着对生命的最后留恋,大片大片饱满硕大的向日葵,眉眼低垂。枯黄的野花,其间竟然还有霜染的花蕾。你说,我们还没有牵过手呢,来,把你的手给我!
我把手插在你上衣口袋里,并你的肩,秋阳暖暖,不言不语,回头看时,你眼中有泪。你说,你怎么不哭呢?你为什么要这么强大?你就不能脆弱一次给我看吗?你有这么狠吗?
你说,八个小时,你竟然去了三次厕所,计时10分钟,离我20米远。我的好时光都被你辜负了。下次别喝水你记住了吗?你说,我想和你一起看书,练字,吃饭,洗碗。我想和你在一起。你能等我到80么?
亲爱的,我们都知道我们没下次了。我们必须停了,停在了荒草萋萋的时空深处。如同被钉在墙上的壁虎,撕裂的疼痛中逃离,之后,躲在各自的洞里,被庞大而芜杂的时光滋养着,再生。再活。
时至老年,我依然很感激,感激让我们停下来的一切细枝末节,感谢那些貌似合理的缘由和种种无奈牵强的借口。感谢你,从风花雪月中抽身出来,帮我帮我们回归到柴米油盐的烟火岁月。你是对的。而且,我对你的“对”,附带着我自以为是的责任和义务。我不允许你错。哪怕你错是为我.
我真的咬破了嘴唇,吐了大滩大滩的血,如你希望的那样,强大的防御系统跳出来救了我,仅隔不久,我又吃得饱睡得香了,你看,这些年,我没哭没闹没生过病,甚至都不曾憔悴过。
亲爱的,我知道,你一直在不定期开车往返十几个小时来看我,只为了看我一眼。从我的背影来揣测我活得如何。我知道,你是断然不敢再看我的眼的.
你静静地等着候着,像收了翅膀的鹰,蛰伏在阴影里,等待云开月明或昨日重现。你兴兴而来,又悻悻而去。途中无伴。但你不孤单。
我想说,50年,你的目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看不见,但感应得到。那深远而荒凉的关爱,如散落在光阴深处的钉子,相信你自己躲闪不及时,也会遍体鳞伤。而我却要在你的目光中下意识地挺直脊梁,兀自坚强地一路走来。
50年前,我曾半蹲半跪毁掉了你所有书信,同时亦娇纵地毁过你的全部自尊。因我,青春时代你不曾快乐过。因你,我的眉头不曾舒展过.
30年前,我又把你手写的东西都删了,包括电子版。而那些墨迹那些词句已经斧刻进了我的血液里,岂是一把火一键就可以还原的么?现在,那些都在,我心里。
我想告诉你,50年来,我不敢听“巧克力”三个字,不敢用你的茶杯喝茶,不敢吃月饼,甚至不敢看月亮。灵魂里有太多你的东西。刨之不尽,剐之不能。
那时,你说,你再不是从前纯净的你了。为你伤神不值得。我说,是。我分得清的。实际我也是势利的,游移的,庸俗的,可耻的。我也学会了权衡得失.我知道哪些更适合我。
就算你杀死了我全部的爱细胞,我也不会再为谁殉情了。如果必须要伤一个,那么请你伤我吧。毕竟我是离你最近的那一个。且,只要不死,我都会不药而愈的。你看,我在活着。
30年前,你问我,你会恨我吗?我说会吧。因为我知道你依然会执拗于有恨必有爱的悖论所以你宁愿我还恨着。
实际我不恨你,我一直担心你,你像个不争气的弟弟。可打骂,却不能彻底从血肉里剥离。
实际我一直想告诉你,如果我们之间就公平而言,原来我欠你的后来你欠我的现在我们扯平了。
实际我一直还想让你知道,除了你夜夜阴魂不散执着于我梦里,更多白天,我是忙忙碌碌的。有时,一个人走着走着,想着你,我真的信你也是真的,也会真的会想着我,于是我便笑了。笑成什么样呢,嗯嗯,疑似狗窦大开状吧。
相信这些年,我们没有带着对彼此的负疚而活,我们,尤其是我们之间,我们之间再谈谁负谁这么浅薄的问题便是负了我们的情意,对吧.我活得平安,你才能快乐.
80?像个神话,也像个笑话。为什么要活那么久呢,太累了。我看我活到79算了。你呢,姑且活到99吧。
篇2:柳信经典散文
柳信经典散文
今年的春,来得特别踌躇、迟疑,乍暖还寒,翻来复去,仿佛总下不定决心。但是路边的杨柳,不知不觉间已绿了起来,绿得这样浅,这样轻,远望去迷迷蒙蒙,像是一片轻盈的、明亮的雾。我窗前的一株垂柳,也不知不觉在枝条上缀满新芽,泛出轻浅的绿,随着冷风,自如地拂动。这园中原有许多花木。这些年也和人一样,经历了各种斧钺虫豸之灾,只剩下一园黄土、几株俗称瓜子碴的树。还有这棵杨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
少年时候,每到春来,见杨柳枝头一夜间染上了新绿,总是兴高采烈,觉得欢喜极了,轻快极了,好像那生命的颜色也染透了心头。曾在中学作文里写过这样几句:
嫩绿的春天又来了
看那陌头的杨柳色
世界上的生命都聚集在那儿了
不是么?
那年轻的眼睛般的鲜亮呵——
老师在这最后一句旁边打了密密的圈。我便想,应该圈点的,不是这段文字,而是那碧玉妆成绿丝绦般的杨柳。
于是许多年来,便想写一篇《杨柳辩》,因为历来并不认为杨柳是该圈点的,总是以松柏喻坚贞,以蒲柳比轻贱。现在呢,“辩”的锐气已消,尚幸并未全然麻木,还能感觉到那柳枝透露的春消息。
抗战期间在南方,为躲避空袭,我们住在郊外一个庙里。这庙坐落在村庄附近的小山顶上,山上蓊蓊郁郁,长满了各样的树木。一条歪斜的、可容下一辆马车的石板路从山脚蜿蜒而上。路边满是木香花,春来结成两道霜雪覆盖的花墙。花墙上飘着垂柳,绿白相映,绿的格外鲜嫩,白的格外皎洁,柳丝拂动,花儿也随着有节奏地摇头。
庙的右侧,有一个小山坡,草很深,杂生着野花,最多的是野杜鹃,在绿色的底子上形成红白的花纹。坡下有一条深沟,沟上横生着一株柳树,据说是雷击倒的。虽是倒着,还是每年发芽。靠山坡的一头有一个斜生的枝杈,总是长满长长的柳丝,一年有大半年绿阴阴的,好像一把撑开的绿伞。我和弟弟经常在这柳桥上跑来跑去,采野花;捉迷藏,不用树和灌木,只是草,已足够把我们藏起来了。
一个残冬,我家的小花猫死了。昆明的猫很娇贵,养大是不容易的。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死。它躺着,闭着眼。我和弟弟用猪肝拌了饭,放在它嘴边,它仍一动也不动。“它死了。”母亲说,“埋了吧。”我们呆呆地看着那显得格外瘦小的小猫,弟弟呜呜地哭了。我心里像堵上了什么,看了半天,还不离开。
“埋了吧,以后再买一只。”母亲安慰地说。
我做了一篇祭文,记得有“呜呼小花”一类的话,放在小猫身上。我们抬着盒子,来到山坡。我一眼便看中那柳伞下的地方,虽然当时只有枯枝。我们掘了浅浅的坑,埋葬了小猫。冷风在树木间吹动,我们那时都穿得十分单薄,不足以御寒的。我拉着弟弟的手,呆呆地站着,好像再也提不起玩的兴致了。
忽然间,那晃动的枯枝上透出的一点青绿色,照亮了我们的眼睛,那枝头竟然有一点嫩芽了,多鲜多亮呵!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杨柳绿了,杨柳绿了,我轻轻地反复在心里念诵着。那时我的词汇里还没有“生命”这些字眼,但只觉得自己又有了精神,一切都又有了希望似的。
时光流去了近四十年,我已经历了好多次的死别,到一九七七年,连我的母亲也撒手别去了。我们家里,最不能想象的就是没有我们的母亲了。母亲病重时,父亲说过一句话:“没有你娘,这房子太空。”这房子里怎能没有母亲料理家务来去的身影,怎能没有母亲照顾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人的呵叱和提醒,那充满乡土风味的话音呢!然而母亲毕竟去了,抛下了年迈的父亲。母亲在病榻上用力抓住我的手时说过,她放心,因为她的儿女是好的。
我是尽量想做到让母亲放心的.。我忙着料理许多事,甚至没有好好哭一场。
两个多月过去,时届深秋。园中衰草凄迷,落叶堆积。我从外面回来,走过藏在衰草落叶中的小径——这小径,我曾在深夜里走过多少次啊。请医生,灌氧气,到医院送汤送药,但终于抵挡不住人生大限的到来。我茫然地打量着这园子,这时,侄儿迎上来说,家里的大猫——狮子死了,是让人用鸟枪打死的,已经埋了。
这是母亲喜欢的猫,是一只雪白的狮子猫,眼睛是蓝的,在灯下闪着红光。这两个月,它天天坐在母亲房门外等,也没有等得见母亲出来。我没有问埋在哪里,无非是在这一派清冷荒凉之中罢了。我却格外清楚地知道,再没有母亲来安慰我了,再没有母亲许诺我要的一切了。深秋将落叶吹得团团转,枯草像是久未梳理的乱发,竖起来又倒下去。我的心直在往下沉,往下沉——。忽然,我看见几缕绿色在冷风中瑟瑟地抖颤,原来是那株柳树。在冬日的萧索中,柳色有些黯淡,但在一片枯黄之间,它是在绿着。“这容易生长的、到处都有的、普通的柳树,并不怕冷。”我想着,觉得很安慰,仿佛得到了支持似的。
清明时节,我们将柳枝插在门外,据说是可以辟邪,又选了两枝,插在母亲骨灰盒旁的花瓶里。柳枝并不想跻身松柏等岁寒之友中,它只是努力尽自己的本分,尽量绿得长一些,就像一个普通正常的母亲,平凡清白的人一样。
柳枝在绿着,衬托着万紫千红。这些丝丝垂柳,是会织出大好春光的。
篇3:旧信散文
旧信散文
翻看旧时的书信,不期然遇到了这一封。非常特别的存在,也是岁月里的难以忘怀。
泛黄的牛皮纸被折叠的整整齐齐,封口很自然的打开,没有被粘贴的痕迹。
没有邮票,没有地址,没有发件人的信封。偌大的封面上只有黑色中性笔画出的邮编和收件人姓名,邮票的位置被画上了虚线,却空空如也,彰显着可有可无的地位,却倔强的存在着。
是的,那是一封手工的信件。因为无需邮寄,因为近在咫尺,别出心裁在那个年岁里,在一堆纸张中显得那样随意……
亲爱的丫头:
首先,生日快乐!
一直在斟酌要怎样写给你,用那些不太煽情的话语,构叙所有回忆。毕竟,时光兜转,像那首歌里唱的,转眼就各奔东西。然后,挥手再见怕是再也不见。只剩下那些回忆在空气中一圈一圈远去,消失,不见踪迹。
总会想,如果当初没有那份执着,我们也许永远都不会相遇。在这里,抛开满世繁华,安然而静谧。我们错过了别人,却遇到了彼此,于是臭味相投的那样不离不弃。
我总是任性,自私的不可理喻。可是亲爱的你善良而坚毅,你多么像个小孩单纯的站在那里,即使是最无奈的包容。我也知道那里满满沉浸的是友谊。
所以,你是我这一年来,最纯粹的朋友。可以嬉笑怒骂而无所顾忌,让我觉得似乎又回到了那里,青春流年里最华丽的记忆,亲切不遥远。包裹了所有忧伤,幸福是唯一的绽放,在开满夏花的六月天堂。
亲爱的丫头,五月已经过半,那些割舍无法言语。你或许会笑我,字里行间的矫情,可就像朴树《那些花儿》里的忧伤,是年少时光里不可避免的情长。他浅唱:我们就这样,各奔天涯。于是剧终,我们终成为过客,在彼此生命里匆匆而过。
我是个恋旧的人,却又最懂得遗忘。你说我无厘头,说我自相矛盾,说我奇怪的不可理喻。
就像在别人眼里,我神经大条,坚强而不懂悲伤。我多么希望她真的是这样。
直到成为朋友,你看清我所有背后的伤感,不可名状。
有人说,朋友是看清了你所有的缺点却选择包容与隐忍的人。
于是我想起小四那句,我对所有不熟悉的人微笑,却对自己喜欢的人生气。
只是想告诉你,我亲爱的你,也许会被忘记,可只要记得,便是最美好的那个回忆。
浪费了五十分钟自习写给你,怕以后不再有机会,就连那些“恶毒”的话语也找不到归属。
亲爱的'你,会去哪里?去哪里笑,去哪里哭,去哪里为你的生命寻找下一个过客,去哪里将那个过客又沦为“已过”。
命中注定无法逃避或选择,那么就像以往,微微笑着,挥手离别。
然后,下一站快乐。
亲爱的丫头,下一站,快乐。
包子DR
看完后,真的也勾起了太多回忆。
那时的嬉笑怒骂,那时的肆无忌惮,在高考压抑的日子里,竟显得如此珍贵。
庆幸我们没有遗忘彼此,庆幸我们依旧时常联系,几年来的友谊,已经固若金汤,在年岁和偶尔的矛盾里。
现在的你,也终于不再是一个人。虽然有小小的不情愿,却也为你默默祝福。
上天是公平的,它送来那样一个他,将你宠的无边无际。而你也因为考虑到两个人的感情,毅然选择留在西安,留在他身边。
或许对于情侣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可你知道,我本就是举双手赞同你们在一起。
都说闺蜜的眼睛是犀利的,我自认为还没有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但是女人的直觉告诉我,你的他,和你也是那样臭味相投到不可理喻。
一个人的性格和人格多多少少都会在脸上显现出来。你不知道,初次见他,我差点憋到内伤,高兴到内伤。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无厘头如你,为什么神经质如你,为什么把丢人当家常便饭如你,为什么一度被认为会成为“灭绝”的你,竟然有一天告诉我,你谈恋爱了。
一物降一物,大抵如此。
亲爱的包子,继续快乐下去,连同我的那份祝福一起将它扩散在未来里。亲爱的包子,“寡人”虽然没有宽厚的肩膀,却也会承载你大大的头颅,分担你偶尔的大雨小雨毛毛雨。
友谊不需要刻骨铭记,只要我们都还在,就算许久不曾联系,也会在见面时,轻松的吐出“恶毒”的话语。
篇4:没齿难忘的信散文
没齿难忘的信散文
临橱抚书寻觅资料时,一封远方来信,映入眼帘,我情不自禁拿起珍藏的信,细细地端详,十多年前的往事又好象历历在目。
那天,我刚下班,门卫喊:“王秘,你有一封江苏常州来信。”我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地接过信。
这封来信对我非同寻常,期盼有好几个月啦,真像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怎会不高兴?那段岁月我受市场经济,下海经商的诱惑、我们坐办公室许多人不甘心每月就拿这点微薄可怜的“银饷”,纷纷抛职下海赚大票子去啦。瞧着那些大金链子绕脖,浑身透着珠光宝气,甩出一沓沓钞票来,潇洒地进出大酒店、养生会所、卡拉OK舞厅,我一个坐班习惯办公室舞文弄墨平时干好本职工作的人,也开始躁动不安份起来,我为自己抠着钱过紧日子懊恼,为自己囊中寒酸而不振,为自己家底薄而自卑。再说在如今商品市场风气正盛之下,没钱的确是狼狈难堪,处处缩手缩脚。什么焦虑感、紧迫感、危机感、贫穷感、困惑感、厌世感一股脑儿涌向我的心头,叫我寝食难安。面对滚滚而来的商品大潮猛烈冲击,我究竟该怎么办呢?连日的苦思冥想,也未获得心怡答案,我就忖到在读大学时结交的班长,现在是常州市工会政工干部,已荣升为主任的赵云飞写信,请他为我解开这个死结。因为班长,过去在班上就是一个睿智、热心、开朗之人,特别善做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在做人与处世方面经验老道,对一切“疑难杂症”均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卷。
我秋水望穿,心里想终于盼来班长大学时的那手羡煞人的“硬笔书法”。晚上打开信却被一排排隽秀漂亮的小楷取代了。一瞧,来信原来是其妻写的。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信的开头这样写道:“你的班长再也不能亲手为你写完这封回信。在前几个月的一次居民楼宇失火之中,他舍生忘死救出两个孩儿,再次冲入时不幸被熊熊燃烧大火吞噬了他的生命……”当我阅到这,两行热泪刹那间夺眶而出,这太意外啦!我怎一点消息勿知呢?莫非班长妻怕我们同学伤心难过,故意封锁?我接着看信:“解答你这个问题,还是用他生前为你回信没写完的内容告诉你吧!他写道:‘钱这玩艺儿,的确是个超乎寻常的东西,特别是在如今的经济时代,大到国家,小至家庭,都不可或缺的,有多少梦想就是因为缺少钱而未成真。但是,钱却是个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知足就行。而且,人活着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钱,自尊、快乐、幸福、健康——其实这些比金钱更为重要。何况,作为一个新世纪的青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再以他向社会收取金钱的多少,而在于他向社会做出贡献的多少!那些名人的成功有两种:活着能够为人类创造什么,死后能给社会留下什么!就是说你给社会带来了啥,你的成功能造福啥,你成就别人了啥,这才是你的真正价值和使命。这些话也是我在一年前曾帮助成功解救一名人质的某老板时说过的,事后他真诚地用二十万酬金报恩于我,被我婉言谢绝……”
读到这我已满脸是泪,我擦了把泪珠又继续看下去:“小王,你班长的信没写完,但你的问题都已作答,我就替他作个结尾吧:时下有些人,像信仰宗教那样崇拜金钱,不择手段,挖空心思捞取国家和人民的金钱、财物,最终判了死罪。而你的班长却是为抢救火灾中的群众英勇献身。同样是死,他死的价值却比万两黄金还要贵重!他早已在人民群众的心里立起一座丰碑……”
阅毕此信,我大彻大悟。我是下海经商,牟取暴利,还是坚守岗位,不离不弃……我已有抉择。
若干年后,我们单位待遇也不断改善,我又评定了中级职称,自然收入也增加;不久,我又走上中层岗位。而以前下海经商的“办友”,却有的日子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有的经商亏本,到处躲债,鲜与家人团聚;有的染上毒瘾,荡光万贯家财……
今日拿起这封信,睹物思人,班长谆谆教诲,让我没齿难忘!
篇5:冰心散文《信誓》
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哀婉凄清、温情脉脉、清丽典雅、隽永雅致、富于哲理和抒情韵味。
冰心散文主情,以抒情见长。在她的文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片段的情思,以及那些晶莹美丽的回忆的抒写。因为她曾说她喜欢做“埋存与发掘”的事。她的那些最精彩,最富灵气,最自然的散文,几乎都是她用饱蘸真挚的情感之笔,对昔日“埋存”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活进行艺术的“发掘”所得。在她感情的天地里,没有大海的壮阔,也没有长江的奔涌。那是山间流出的溪水,平平稳稳:那是地心流出的清泉,汩汩淙淙。她抒发感情的文笔,永远也激不起大波大澜,却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细泉似的脉脉温情。在抒情的章法上,冰心有自己的风格。她善于在绵绵密密的抒情里,轻巧地插入场景的描绘,人物的刻画或哲理的思索,使文章一波三折,摇曳多姿。例如在她的早期散文《笑》中,作者勾勒了三个场景、三个笑容,在不施藻饰,不加雕琢的含而不露的叙述中,表达了自己对“爱的调和”的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她还善于把感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描绘中,使其具有更强的感人力。在《往事》之七这篇佳作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夜雨后两缸莲花的情状:……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白莲在繁杂的雨点摧残下凋零了,洁白的花瓣飘散在水面上,那小小的'莲蓬和淡黄|色的花须孤零零地留在梗上,随风摇曳,显得那样凄清、冷落,这里明显地沉浸着作者怜惜的情感,以此作为与红莲的对比。那朵初开的、亭亭玉立的红莲,是高雅、清芬、瑰丽的形象,可以说是审美主体的象征。在大雷雨中,在毫无遮蔽的天空之下,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斜。这自然界的雷声雨点,无疑也是黑暗动荡时代的风雨,它摧残着娇嫩的花朵,侵袭着美好、纯洁的心灵。在风雨飘摇之中,一个大荷叶,倾侧下来,覆盖着开满的红莲。尽管雨势并不减退,而左右欹斜的红莲又稳静地玉立着,狂暴的雨点,只能在荷叶上面,聚了些无力的水珠。这里的倾侧、覆盖,透露出一种崇高、感人的美。荷叶勇敢地抗击自然界的风雨,无私地遮护红莲同母亲的慈怜,无条件的自我牺牲精神,柔和地交织在一起,寄托着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坚强的力量、英雄无畏的精神、扶持新生、美好事物的行动的赞颂。文章的主题自然得到了升华。
冰心的另一些作品,总是在景物描写中体现出某种哲理来。例如《往事(一)之十四》是以大海为题材的作品。作者在描述心目中的海的女神时,或用“艳如桃李,冷若冰霜。”来形容海上云霞的明媚和风雨的阴沉。或用夸饰以女神曳着白衣蓝裳,头插新月的梳子,挂明星的璎珞,翩翩地飞翔,来描绘海的美丽。还有的认为:“海太大了,我太小了。”全篇既把海景的变幻渲染得溢彩流霞,又点出海的神秘、有容、虚怀、广博。冰心从海的女神的轻柔的潇洒的丰姿中,悟出人生的理想境界:像海那样温柔而沉静,像海那样超绝而威严,像海那样既广博精深,又虚怀若谷。这些特点启迪人们对人生真谛的思考,文章的思想内涵也得到升华。
又如冰心在晚年的力作《霞》中写到:“……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灿多彩的……一个生命会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
这些文字全是诗情的迸发,全是警句,全都发出智慧和哲理之光!
郁达夫曾评论说:“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平,亦即女士文章的极致。”
在《往事(二)之一》这篇散文中,冰心写到:“……生命何其实在?又何其飘忽?他如迎面吹来的朔风,扑到脸上时,明明觉得砭骨劲寒;他又匆匆吹过,飒飒的散到树林子里,到天空中,渺无来因去果,纵骑着快马,也无处追寻。
……
“点缀完了,自己看着,似乎起了感慨,人生经得起追写几次的往事?生命刻刻消磨于把笔之顷……”
这篇文章的艺术韵味鲜明而动人。全文沉浸于淡淡的哀愁之中,宛如流水般的思绪导引读者进入静思默想的境界。在由景而引发的感触中,令人体味到作者纤细而敏感的内心。郁郁黄昏,本已带着沉寂之感;雪中送友,平添了感伤情调;大雪掩迹,更把“山回路转不见君”的惆怅之情加深了一步;东坡诗句,则使深沉的人生感叹扩大化了。全文动人的低回的情感抒发,在作者构筑的冥想世界中变得如歌如泣,哀婉凄清。在文字中,既有乡思乡愁,也微露人生的悲凉感,但同时也透露着渴求进取,把握时间和生命的积极意义。冰心真正做到了“哀而不伤,动中法度”。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冰心创作风格如此异常鲜明,也得益于她的语言功底。郁达夫曾说:“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
“清丽”、“典雅”确为冰心散文的语言特点。她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有深湛的古典文学修养,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远在“五四”初期,冰心就以其超群卓尔的语言而斐声文坛。那时,她响应时代的呼唤,以语体白话文从事创作。但“她的语体文是建筑在旧文学的基础上,不是在口语上。”故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在引诗援典或遣词造句中时而出现某些文言词语。然而,并非文白相加,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既凝练明快,又清新婉丽。或色彩鲜明,或素缟淡雅,都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其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广大读者对这种语言交口称赞,以致把后来的既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炼、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冰心体”语言。“例如《寄小读者之通讯四》这样描写江南水乡:
“一簇一簇的茂亭农舍,树围水绕,自成一村,水漾清波,树枝低亚。当儿村农妇挑着担儿,荷着锄儿,从那边走过之时,真不知是诗是画。”
这一段文字,宛如一幅飞红点翠的图画。它用纯正的北方口语娓娓写来,又借鉴古典文学中炼字炼句的长处,精选词汇,多用对偶,在清丽之中,又具典雅之美,显示了提炼口语而又熔化古文的妙用。又如《再寄小读者之通讯五》中,在写旅行中与海结缘时,她写道:“枕上听见鸥鸣和潮响,用饭的时候,也仿佛在啖咽着蔚蓝的水光。”饮食起居与海相伴的情形逼真地表现出来了。在描写异域的水光天色时,她又信手拈来我国古诗句“水如碧玉山如黛”、“一道残陽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贴切而自然,简洁而生动。
语言好比叶子点缀在思想的枝头。正如冰心说:“我平日总想以‘真’为写作的唯一条件”,“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他自己情感的独特的语言。”
冰心的语言清丽爽洁。在短短的这篇《往事(二)之一》中,幽幽思绪,柔绵情感,都通过细致清丽的语言加以表现,写黄昏的“郁郁”,雪铺的“绒绒”,心的“沉沉”悲哀,都格外传情。因雪而生的沉郁心情,对苏东坡诗的感触,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索等文字,讲究而通畅,秀丽可人。
冰心的语言温琬、雅致。如在《寄小读者之通讯十五》中,作者写到:“今晨黎明即醒,晓星微光,万松淡雾之中,我披衣起坐。举眼望到廊的近处,我凝注着短床相接,雪白的枕上,梦中转侧的女孩子,只觉得奇愁黯黯,横空而来。”这类温琬、雅致的叙述中隐隐蕴含着一种无可名状的清愁:“故国的岁除,红灯绿酒之间,不知有多少盈盈的笑语,这里却只有寂寂风雪的空山……不写了”,话语中深藏着多少羁旅乡思的淡怨。
篇6:微信读书散文
关于微信读书散文
昨天,在简书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提了一嘴微信读书,自己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喜欢传统的纸质版的书籍,出于好奇,下了班自己就下载了这个APP。
发现
初步的体验觉得还不错,大抵跟微信的设计差不多,微信读书在页面设计上分为四个标签:发现、书架、想法、我。而微信的页面上是:微信、通讯录、发现、我。不难看出,微信读书注重读书的同时好像也将社交排的比较靠前。
出于好奇,网上百度了一二,发现这个由腾讯最新推出的移动端阅读APP已经上线一年多了。嚯,自己还真的是孤陋寡闻。但是,正如矛盾具有普遍性,哈哈,网上对于这个APP的褒贬还真的不一。
有不少的网友认为,读书属于个人的私人爱好,不该把这种隐私的事情放到众目睽睽下。但跟多网友认为,微信读书所推广的正是它的社交这一块,在“我”页签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好友的阅读排名、还可以给好友点赞;点击好友头像,还能看到好友的书架、推荐的书以及读书时的想法。
我
一款新的东西面世,指定要备受争议。除了微信读书的社交受到人们争议之外,还有就是它的“付费”原则。首先微信登录之后平台会免费赠送些书币,之后在不断完善书架的时候就需要付费了。不少人说,这是腾讯在玩“套路”,这种先行的'付费模式,使得90后、00后、甚至未来的10后习惯了微信读书的社交和付费方式,那么以后还愁得不到商业利益么?
付费
关于我的个人意见:
其实,我对于微信读书还是很快路转粉的,上午还死气白咧推荐给了老弟,小家伙一副只打游戏不读书的堕落样子,终于好说歹说下载了一个。其实,我就是利用了微信读书社交这个“功能”,我可以实时查看他的阅读进度,及时督促他看书;再者,我可以查看他的书架(当然是不设置私密阅读的情况下),然后跟他一起阅读一本书,个中的不解或疑惑也方便彼此交流沟通。
看完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我都会产生一种想法,迫切地想和周边的人进行交流,我觉得微信读书这个软件正好满足了我的这种小想法。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就当夜页或者某段话更或者某个句子写下自己的想法,当然同时也可以就当前的内容查看其它读者的想法和见解,实时的这种交流让我觉得读书有了更多的乐趣。对于收费这块,其实微信读书是可以根据读书时长兑换一定数量的书币,就像是读书可以赚钱,赚来的钱可以去读更多的书,何乐而不为呢?
兑换书币
某一款产品都是有它自己的优缺点,世人利用好了缺点也可以转化为优点,微信读书我还刚刚使用,以后关于它的想法也会再次分享。忽然觉得在是给腾讯做推广,然而并没有收到企业的一毛钱,哈哈。
另外,北京今天迎来了一场大雪,大家都在感叹她终于办好了“进京证”,心情莫名大好,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时时刻刻保持好心情!
篇7:忆信趣散文
忆信趣散文
星期天,我闲来无事,在整理旧日的包箱时,却意外地看到了昔日的一沓沓信件、贺年卡,心中怦然一动。从五颜六色的信封中抽出尘封多年的信笺,看着那熟悉的笔迹、亲切的问候和真诚祝福,仿佛自己又一次回到了昔日年青的岁月,那尘土的往事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
我的家乡在黄土高原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条简易的碎石子路是通往县城的唯一通道;汽车站每天一趟的公共汽车是传递乡村与县城信息最快捷的方式。村里除二三户在外干公或当兵的人家的书信传递着外头世界的信息外,一般庄户人家与外界几乎没有多少联系。
记得最让人家孩子羡慕的事是,每个月我都会从邮递员手中接过一封从新疆寄来的、信封边沿印有短粗红线的航空信,那是当兵的大哥定期给父母报平安的家书。接到信后,我再也无法安心上课上,只是想着早早放学,早早地把信送到日思暮盼的母亲手中。只等下课铃一响,我会不顾一切地冲出校门,去向家里做家务的母亲报喜。不识字的母亲总是用激动得颤抖的手接过信封,迫不及待而又小心翼翼地用剪刀沿信封的最边沿剪开,抽出信纸;从前到后一行行、一页页地仔细端详好一阵子,然后再递给我,自己像小学生一样安安静静地坐在旁边听我读信的内容。当听到“父母大人安好,儿及全家一切平安,不要远念”的内容时,脸上总是露出幸福的笑容,然后等到晚上父亲从地里回到家时,母亲又会一字不拉地把信的内容说给父亲听;而父亲总会停下手中的活计,神情专注地倾听,生怕漏掉了一个字。如果偶然看到信中夹带的照片时,全家人都会争相传看好久,然后别在主房的旧像框中,有事没事总是看一眼。
父亲因为第二天还要出工,就把要给哥哥说的话先说给母亲,然后早早休息了。当天晚上,由母亲陪我给哥哥写回信。她在炕上认真地说,我爬在炕桌上努力地写,有时遇到不会写的生字,还得打断母亲的话题,在新华字典上查找好半天。往往一两页的信,就得写半晚上。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亲自托人将信带到公社的邮电所发了,才算放心。
有次收到了大哥家寄来的第一张贺年卡时,还真让全家人着急了一阵子。那是我才上初中,记得是元旦前夕吧,正当我们一家吃晚饭时,大队的高音喇叭上通知我们去取信。因为家距大队部近,不到十分钟的功夫信就取回来了。可拆开信一看,只有一行字:“祝爷爷奶奶元旦快乐!”落款是大哥女儿的名字。当时贺年卡在农村是新鲜的东西,大部分人没有见过。这突如其来的新鲜玩艺儿,在乡村一下子引起了不少的骚动,也引起了各种猜疑,猜的最多的是大哥一家的平安问题,因为贺卡上只字未提大哥家平安的事,也没有大哥的只言片语。最后还是专程请学校的老师来家做了详尽的解释,才解除了父母的疑惑。果然不出老师的所料,月底大哥的平安信如期而至。原来是上初中的侄女也学着班里的同学给老家发了一张新年贺卡,这对当时的农村人来说,真是少见多怪了。
我真正有自己的来信或贺卡的时候,那是上高中的时候。学校距家有十多公里的路程,在学校食宿的我们,最开心的事是每天下午在收发室门口争着查看有没有自己的信件。虽然我知道自己的信不多,但每天还是和同学一道去凑热闹。每天下午第二节课的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潮水般地涌向收发室门口。先到的几十个同学,早把学校的收发室门口围得密密实实水泄不通。前面的人一边在翻阅着信件,一边在高声喊着收信人的名字;后面的人一边使劲地往里挤,一边又在侧耳倾听着自己的名字有没有被叫到。被叫到的同学,喊一声“在这儿。”然后胳臂伸过前面同学的头,一把抓过信件,马上拆开,边走边看,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特别是收到女同学寄来的信,更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喜悦。信中虽然都是一些问候或讨论学习的事,但总是舍不得与其他同学分享,有时还要躲到操场无人的角落一遍又一遍地细读。没有收到信的同学,有的打打闹闹也就散了,有的一直等到收发室门口最后一人离开后,还要再查查有没有遗漏,然后怅然若失地走向教室。
当时的农村学校,虽然封建思想相当严重,男女同学自小都不来往,但也禁不住年少的同学的青春冲动和对彼此追求的热望。记得有一对早恋的同学,恋情早就处在地下阶段。他们分属于两个班级。男生有时托人给女生带信,但女生害羞,不方便直接传信,于是就采用邮寄的方式给男生送信,这样经邮电所一转手,最少也有一周的时间才能到手。后来,他们竟然想出了一个妙招:男生、女生收到信后,先小心地从封口处拆开,然后把信封交给对方互换着用,真可谓计高一筹。但这种不用邮寄,直接放在收发室即可让对方收到的方法,最后还是让细心的同学识破了计谋,其中的私密自然会被公布世了,在校园传为“佳话”。现在想来,那时的同学真是天真得可爱。
后来参军了,特别是考上军校后,给昔日的同学、战友写信发明信卡,然后收他们的`来信或明信卡的数量自然多起来了。一次在返校途中,正好遇见了高中时的同班同学,当时我在西安上军校,她在乌鲁木齐读专科;由于学校的经历、生活的地域、方言爱好等的相似,联系也自然要多一些。当时还没有如今这么便利的通讯设备,有时连打个长途电话的愿意都无法实现;于是互通信息的主要手段是书信,对恋爱中的青年人来说,真是鸿雁传书了。
军校的生活,紧张而火热,周一到周六的时间,从军事理论到战术实练,排得满满的,没有一星点休闲时间。只有到了周日自由活动时,我才会到一个理想的去处——在学校北边的林带边打发自由的时光。碗口粗的几十棵槐树并排而立,春天铃铛一样的洋槐花芳香四溢,夏天浓浓的绿荫着档着似火的娇阳,秋天片片落叶像彩蝶一样纷纷翻飞,冬天慢天的雪花给草坪铺上如玉的棉被。不管是什么季节,一有空我就在树下选一块干净的地方坐下,听不到同学的暄闹,也看不到见教官威严的面孔,这里几乎成了属于我自己的空间,于是读信写信成了主要的内容。
记得当时从西安到乌鲁木齐,一封信最快也要七天,一个返程就是半个月。虽然我们每月只能收到彼此的两封信,但在信的内容上都在尽量扩容,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题,叙不完的事。每到周日,拆阅或重读朋友的来信是最开心的事;然后提笔写回信,从军校中的日常生活到所见所闻就这么一页一页地写着,就连眼前的这花、这绿荫、这落叶、这雪花一同写进信中,寄给远方。时间就这么被幸福地打发着,一晃就是三年……
直到军校毕业的前夕,在收拾行装,准备返回部队时,我抽出时间将朋友的来信整理成了厚厚的两大本,将扉页设计成一个信封样,写上地址和收件人,再贴上邮票,严然成了厚厚的书信,然后随行装一同带回了部队,也算是一份珍贵的记忆。直到结婚后,才知道她也把我的回信整理成了两大本,珍藏在随身的箱子里,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了,想来心中又是一种别样的感动……
如今,随着现代通讯手段的日新月异,电话、手机、QQ、短信、微信等联络方式的不断涌现,书信、贺卡早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每当你又一次翻开他们的时候,那种淡淡的墨香、浓浓的情谊又一次涌上心头,曾经的人曾经的事,又一次浮现在眼前,仿佛还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令人回味悠长。
篇8:东风有信散文
东风有信散文
东风来了,东风来了,沟洼洼绿了,碱畔畔绿了。
布谷鸟沿着村头的树枝,催着杨柳的新芽在一节儿一节儿往外长。沉睡了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这个时候,村庄所有的草木,在风信子的呢喃里,吐露着心声。那些躺卧在大棚子里的牛羊们,随着一声长笛,被惊慌的东张西望,个个窜逃出院子里。在山外的空旷沟壑里,尽情地低着头,喘着气,鼻子扑哧扑哧的嗅着刚刚从地皮里钻出的野草。兴致勃勃的神情,仿佛撒了欢似的。
这样的野外,早己招引来了不少的鸟雀,它们轻盈的在枝头上跳跃着,拍打着翅膀。在树杈上悬浮着的鸟巢里,此时此刻,极其安静。也许那些幼鸟儿能够自食其力了,离开了这方栖身之地,各自为家。
三月的朔风,时急时缓,可怎么急性子,也得按捺住日子的脚步。村子里的人们,有时候也像极了这风。高原的磨砺使得高原的人们脾气也变得莫名其妙,就象草儿们,花儿们,个个争着泛绿,个个争着齐放。
渐渐的,在风的促动下,一切的境况都变得扑朔迷离。像刚才阳光明媚,一转眼就是细雨蒙蒙,刚才是风平浪静,一转眼就是狂风怒吼。这种高原的春天,有不同的性格,久了,什么事,什么人,什么物都能经受住煎熬,苦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我们习惯了,习惯了在高原的山窝窝里,土壤壤里,种植一粒粮食,收获一町青菜。
转身时,没有太多的念想。回头时,春已布满整个村庄。在每一处的土地上,锄头与锄头,犁耙与犁耙,农人与农人,交头接耳。一个春天就这样风生水起,在村庄里阻挡不住它多情的双眼,瞅着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每一棵树……
春风来了,春雨来了。惊蛰过后的大地,山川,河流。一片嘶鸣,一江春水向东流,流啊流,流到天涯的尽头。站在山顶望着那一马平川,足够让这花香溢流,足够能装下这个春天。
放在老柜子里发黄的日历,翻开的不是时间,而是一丝丝,一股股从春的气息里散发出的温润,馨香。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还在沉睡中,一夜醒来,满村庄里披上了一层粉红色。桃花开了,杏花开了,极目远眺,像淡淡的.闲云,笼罩在村庄里。
每当桃花,杏花开了时节,村外的庙会也开始了。为了宏运当头,风调雨顺,村民们开始跪拜,祈福,敬奉那些神灵。一步一叩首,一揖一作躬。庙会的戏台上,唱秦腔的人吼破了嗓子,越吼越有劲,一点儿也不觉着累。在神灵面前,心底是坦诚的,真实的,不能容得半点虚情假意。就像这吼秦腔戏,你总不能有气无力,而装作一顶千斤之气势。那种气魄是从骨头里生出来的,才能一展歌喉。
春风得意,桃红柳绿,我们可以随心所欲,任时光飞逝。但在心底,总是有份忆苦思甜,村庄的曾经贫穷,每逢草木返青,杨柳飞絮,忘不了这一生一世的季节。在那棵杏树下,仰望着杏花褪色,脱落到结果,那一枚枚青杏儿,承载了多少岁月里的豪情万丈,又有承载了多少怀念的海誓山盟。
有个月亮的晚上,风轻轻地吹着,月光如水,映照着寂静的夜晚。山外寂静,山内寂静,村庄也是寂静的。那个叫做春儿的女孩,扎着一对乌黑发亮的大辫子,眉目传情,略露羞涩。红扑扑的脸蛋儿在月色里恰似贵妃醉酒。宁静的村庄,杏树下,我们相谈甚欢,春儿依偎在我的怀抱里,我仿佛听到她急促的呼吸声,月光下,她高高耸起的胸部,仿佛是一对磁铁,此刻,夜更静,村庄更美。
春儿闭上双眼,她一语不发。似乎在聆听着什么?对了,是心跳,是月光掉落的声音,是杏花纷飞的声音。
“月亮走,我也走,我送妹妹到村口……”我贴着春儿的耳畔唱起了那首《走西口》,月朦胧鸟朦胧,村庄朦朦胧胧。歌声里,附身在我怀里的春儿,第一次哭了。泪光涟涟中,我拭去了她脸颊上的泪水,她说:“麦子,今夜已过,明儿我们有各处奔跑天边,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但是看着黑夜里的星星和月亮,我们就见面了……”春儿起了身,从一个布袋里掏出一双鞋垫儿,这是她第一次学着做的刺绣,打开一看,上面绣着天长地久,花好月圆。她说,这是她第一次送给我的礼物,说着,脸上泛起了微微的红晕。像极了月亮,像极了杏花。
在她低头的一刹那,我吻着她的额头,脸颊,一阵阵滚烫,烧到心窝窝里。
来年的冬季,我参兵去了部队,春儿又一次送给我一双新钠的布鞋,不同的是鞋垫上换了字,远在千里,只为等你。一个等字,是一辈子,是一个人的承诺,当时间发生着所该发生的一切时,你也许忽然觉得时间不过是与你开了一场玩笑而已。只有等字,听起来会在时间的框子里徘徊。一晃三年过去了,有一天忽然收到了一封信,是春儿从老家寄来的,我的心急速的跳动着,狠不得马上拆开信封来。当那一瞬间的喜悦之情涌向心头时,我才被信里的内容一下子惊呆了。
春儿说,她扭不过父母的要求,找了一个人家,娃儿挺好的,在县城做买卖,年底就娶亲。我不相信这是真的,春儿你不是说好了吗?不管我远在千里,你都会等我的,难道你是骗我的。
那一夜,我手捧着那一封信,走在夜色里,那晚的月亮洒下了清冷的光辉。
那一年的春天,我迎着风站在山岗上,冲着家乡的方向凝视,眼前还是那花红柳绿的春天的色彩。我把探寻的目光伸向草深处,在一汪晶莹中,仿佛看到了春儿,还有跟在她身后的那个朦胧的背影。她在回头,好像看着我站的方向,我想大喊,可是当声音冲出了喉咙,前方已经是一片清明,阳光依旧妩媚,杏花依旧娇羞,春天依旧随着那东风悄然而至……
篇9:信的随想散文
信的随想散文
前些天,接到著名作家浩然先生的儿子秋川发来的电子邮件,告知他和姐姐春水正在编一本浩然书信集,知道我手里有不少他父亲的书信,希望能找出来复印后提供给他们。
秋川的来信,一下撩拨起我对浩然老师的思念。
浩然的名字,对当今的年轻人已属陌生;然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无可遮掩的一隅,这个名字仍像他生前一样,质朴无华、扎根似地存在着。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是读着《艳阳天》《金光大道》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我与大作家浩然的通信,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从报社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工作式”的书信往来,慢慢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那时,在河北三河县扎根生活的他常有信来,主要是谈稿子,推荐农村作者的新作。因他回京少,一些杂事也委托我代劳。他最透着兴奋的一封来信,是标志着他的“文艺绿化工程”结出硕果的三河县文联正式成立。他先是打来长途电话,兴奋地说:“县里原打算让我出任名誉主席,我说你们把名誉俩字去掉,我要当一个实实在在的县文联主席。”随后,他的信到了,拆开一看,他在精致的请柬上写道:“……请一定前来。届时,我当净阶迎候!”
我往他在三河的“泥土巢”跑得更勤了。见面多,信就少了,但浩然写的信并不少,常常是我返京时,他托付给我一摞信件,嘱我到城里一一寄出。看信封,我知道很多是他披星戴月阅读各地来稿后给作者的复信,有的则是寄给他熟识的报刊编辑的,那是他的荐稿信,不知又是哪位幸运者有可能第一次发表作品了。他曾帮三河县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农村青年作者陈绍谦,四次推荐他的小说处女座《灾后》,甚至让自己的女儿春水帮忙抄写原稿,终于使作品发表在辽宁的《庄稼人》杂志上。我还曾偶尔翻出一封天津蓟县的来信,这位叫张树山的业余作者写道:“最敬爱的浩然老师,我不知该怎样表达我的感激之情。那篇稿子我早已不抱希望,早忘了,没想到您却一直惦记着它,当我吃惊地看到它已经您的修改、推荐发表出来后,我要告诉您,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最愉快的事情……”
这些信如果还在的话,希望持有者把它们复印后寄给秋川和春水吧。
信,是人生旅程的镜鉴。虽然今天街边那熟悉的邮筒已不复存在,一身绿色工装邮递员的身影和那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也在记忆中了,然而我要说,有信的日子值得怀念,有信的日子真好!
赵丽蓉老师也曾给我写过一封信。那还得从作家浩然说起。那时我采访浩然,就住在河北三河浩然的“泥土巢”。采访快结束的一天,赵丽蓉从城里来看她的老乡——浩然。那时两位老人身体都挺好,根据浩然的长篇小说改编、赵丽蓉主演的电视剧《苍生》刚刚播放,他们谈得十分投机,我在旁边听着,分享着他们的快乐。午饭后,赵丽蓉老师让我搭她的车回城里,她说:“路上咱们可以聊天,省得闷得慌。”赵老师知道我当时正在采写浩然,就主动给我讲了许多浩然的事儿,还一再说:“浩然是个大好人,值得好好写写。”我采写的报告文学《浩然在三河》发表后,我没忘记给赵丽蓉寄去一份报纸。让我喜出望外的是,在不少读者来信中,有一封竟是赵丽蓉老师的亲笔信,她说她没有文化,但这么长的文章却看了两遍,“觉得是这么回事儿”“你为好人扬名,谢谢你”。
此后,赵老师对我非常信任。和她交往,都是我找她,先打电话再登门。然而有一次,老人家把电话打到了我的办公室:“培禹啊,我有事求你……”我当时一愣。原来,是她的一个晚辈朋友也可说是学生,河北省一个县评剧团的团长,不幸出了车祸,年纪不大就走了。老太太非常痛心,她不顾自己当时身体不好,让家人陪着花几百元钱打车前往那个县,她要最后见上朋友一面。在出事地点,她呼唤着死者的名字,老泪纵横。她还按乡村的老礼儿,给死者家人留下了份子钱,然后才返回北京。彻夜难眠的老人家,第二天拨通了我的电话。赵老师说:“这个评剧团团长是个大好人,好人走了应该留下念想不是?你知道,我没有文化,一肚子的话不知该怎么说。想来想去,我想到了你,就你合适。我想求你帮忙,我说你写,写一篇悼念他的文章,我这心也就不那么堵得慌了……”我在电话里安慰了她几句,立即往她那儿赶。记得那是我在赵老师家待的时间最长的一次,她说我记,老人家时不时地涌出眼泪来。后来,我代她执笔的文章,题目定作《留下念想》……
赵丽蓉老师查出癌症住院期间,和他合作主演过电视剧《爱谁谁》的李雪健也想去医院看看她,得到的答复是:“别来了孩子,你们看见我难受,我见了你们也难受。”我们听老太太的话,没有去医院。送别老人家那天,我和雪健是第一批到达八宝山的。今天,赵丽蓉老师留给我的信,也寄托着我对她深深的“念想”。
人在遭遇坎坷时,收到的每一封信都是带着温度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的工作、生活都处在低谷期。我自觉落魄,很久不愿出门见人。正是在这段苦闷的日子里,我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大信封,打开一看,不禁心头一热:臧老亲笔书写了他的诗送给我。我默默地念着——万类人间重与轻,难凭高下作权衡。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
拙作一绝,录赠培禹同志存念 臧克家
我有一种力量油然而生,夜里难眠,拿起笔,写下一首题为《寂寞》的短诗,那正是我当时处境、心境的写照。我从臧老的深厚情谊中获得了自信与坚强,我在诗的结尾写下这样两句——寂寞是一种情感,寂寞是一种尊严!
臧老看到《北京晚报》登出了我的诗,很是为我走出命运的阴影而高兴。
臧老住院后,我接到过他的夫人郑曼的信,告知我臧老近况,“所幸头脑还不糊涂,但常用字好多写不上来了。谨告,勿念。……”这信使我更加想念臧老,新春佳节,多少年来从不大给朋友寄贺卡的我,出于对臧老的思念,精心挑选了一张贺卡,在图案旁抄写上了臧老《致友人》诗中的名句:“放下又拾起的,是你的信件;拾起放不下的,是我的忆念。”给老人家寄了去。想不到,我竟收到了臧老的亲笔回信。还是那再熟悉不过的蓝墨水钢笔字体,臧老在信中亲切地说:
“收到寄来的贺年卡,很欣慰,上面几行字,多少往事来到心中,感慨系之!……多年不见,甚为想念。我二三年来,多住院。出院将近一年,借寓‘红霞公寓’养病,与郑曼二人住,闭门谢客,体力不足,已94岁了。我们初识时,你才十八九岁,光阴过客,去的太多。我亲笔写信时少,因为想念你,成为例外。……”
这是我得到的臧老给我的最后一封信,今天展读,仍禁不住涌出泪来……
信,无非一个信封、几页纸笺,但有时你与某人的书信来往,会带给你信件之外的.意义。
我在农村插队当知青时就给报社写稿了,那是1975年。给我改稿编稿的《北京日报》编辑叫方孜行。我崇拜老方,他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出名的工人诗人,当时也是报社发稿最多、写得最好的记者之一。我和老方通信颇多。他给我来信或回信,有时是用报社的印有“北京日报”大红字样的信封,不贴邮票;有时是用自己买来的信封,贴有邮票。久而久之,我发现其中的缘由了:凡是工作内容的,比如谈稿件、寄小样、寄报纸等,都是“公函”,他用报社的信封,走“邮资总付”;而谈业余创作、谈生活等与报社无关的事,他一律用自己买的信封,贴邮票后再寄出。后来和他成为同事后,我去他的办公室,见他的桌子上还有一摞待用的邮票呢。其实,报社从未有过这么细的规定,老方却一直坚持到他60岁退休!
一封封旧日书信使我浮想联翩。最长的一封信,是作家陈祖芬的。她对我初学写作的一篇报告文学,逐段逐句地进行点评,帮我分析文中主人公的“了不起”之处和性格特点,连标题制作也提出建议,谆谆教诲当时还是一个青年记者的我,如何从新闻写作向文学创作转变,这信当十分珍贵。我还保留着我的大学、高中、初中,甚至小学班主任老师的信件,每每读起,便依然能感到老师们那殷殷的目光……至于家书、情书,相信读者朋友们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珍藏,都会比我的经历更精彩。
信札承载着的人生,哪里是那个须臾不离身的手机所能替代的啊!遥望窗外,也是“月满西楼”。可是,“云中谁寄锦书来”还有吗?
篇10:微信时代散文
微信时代散文
我有时很佩服现在网络的便捷。在我刚写完一篇随笔之后,就会有我期盼的朋友立刻读到它。而其实我正在修改。等改完之后,才发现已经被阅读过。早知道你已看过,我何必再改呢……有时精益求精,也是因为被重视的人所关注。
而1998年毕业时,同学们遍布全省,家中基本上都没有固定电话,更谈不上手机。却也在这个网络时代,陆续联系上彼此。于是在周宪玲值班的夜晚,她会在微信上唤我一声:“小安子?”已经十七年没有听到她这样呼唤我了。没有笑也没有泪,平静得很。心里却含笑带泪。
听老周夸我当年聪明,我已经很久很久,不曾觉得自己聪明了,也并不知道,我给她留下的是这样的印象。当真是感谢微信。
老周还想和我一起报药师,约我一起报网上的辅导班,“这样我们去考试时,还能在哈尔滨见上一面。”听她的语气里有小狡黠,我在手机这端笑。
于是那一晚,老周以为我睡着了,在微信上自己絮叨很久。其实我在这边听,只笑不答。
第二天早晨,觉得很有必要回复她一下。却忘记她都说了些什么,只回复了一个微笑。
去年刚从茫茫人海中,将她找出来。而她一联系上我,得知我还是单身,就开始大包大揽,想从双城给我“输送人才。”每次看她如此热心,甚至发动了她家的亲戚,我都啼笑皆非。毕竟本地也有好儿郎,鄙人还没困难到需要外援的程度。
想起来了,昨夜她似乎问了我一些她关心的问题,有没有考职称,考到什么程度了。有没有男朋友,相处到什么程度了……让我怎么回答。有时好端端在朋友圈发张自己的照片,泽妍都在下面回复:“什么时候结婚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的朋友们都变成了七姑八婆,热心而琐碎,经常问我的都是:“有没有对象啊,什么时候结婚啊?”而本应唠叨的'母亲,却是鼓励我去做任何我想做,而不敢去做的事情。
网络时代,令我的夜晚很忙碌,却又说不清,自己具体做了些什么。看淘宝,玩微博,懒人听书,扫一眼朋友圈……有时还与朋友探讨一下如何写东西。我不太喜欢称之为写作,或文章,因为这样太正式了。用老顽童周伯通的话来说,不好玩。
本来就想,玩得开心来着。
我也想知道,自己关注的人,这个时间都在做些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每一天每一天,都在想些什么。
可是我不敢问。怕……显得过于关切了。怕过于主动了。
就变成貌似不关心,不主动。
看到一篇文章,如何隐讳的表达想念,就是问,你在干嘛?
转发了一下,林画立刻在下面回我:“你在干嘛?”
我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我都在干嘛呢。可否虚度时光?
强还没有回来,林瑜自从买了中医书之后,天天学得认真,微博都很少写了。妈妈在弟弟家打针,慧有了男朋友……似乎全世界都不太需要我。
倒是微信群经常在闪烁。中学群、中专群、佛友群、文友群、同事群……网络时代,虚假繁荣,实际每一个人,都被淹没在网海的各种信息里,在某些时刻,仍旧独自寂寞空虚冷。
★ 笔尖之恋散文
【信经典散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关于国学经典散文的读后感2022-06-10
往事如歌经典散文2023-09-13
和你有个约会散文2022-06-03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023-04-17
没有寄出的信散文2022-11-11
从“尺素书”到“伊妹儿”阅读理解及答案2024-01-02
王虹艳经典语录2023-03-28
初中语文《论语》优秀说课稿2023-10-15
写给你的一封信经典散文2024-05-16
冰心散文 母爱202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