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谁寄锦书来》阅读答案

时间:2023-05-08 07:41:27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云中谁寄锦书来》阅读答案(共11篇)由网友“offer满满”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阅读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云中谁寄锦书来》阅读答案

篇1:《云中谁寄锦书来》阅读答案

云中谁寄锦书来

朱铁志

电脑的普及,使文字书写急剧退场。用惯了纸笔的中老年人,还在挣扎着试图挽住书写的臂膀。而年轻一代,已然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在手机和电子信箱越来越便捷的当下社会,能够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已是一种幸运,能够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传统尺牍信札中所包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似乎正渐行渐远,使即使不算老派的中年人,也不免感到一丝惆怅。

我算幸运的,因工作和个人写作的关系,使我常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的来信,其中不乏理论大家和文学名家的信札。有的文白间杂,言近旨远;有的雅淡平和,娓娓道来;有的词锋犀利,一语中的;有的嘘寒问暖,饱含温情。信封和信札抬头、落款的书写,无不十分讲究,不论是称谓的选择,还是书写工具的使用,都能看出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

与此同时,我也收到大量别样的来信,其中尤以来自报刊者居多。有的在我名字之后不再有任何称谓,迹近被通缉;有的信封书写七扭八歪,偌大的天地间几行纠缠在一起的米粒小字,仿佛捆绑的螃蟹。至于行文的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也是不时要面对的无奈现实。

翻看老一辈学者作家的书信,“先生”“足下”“斧正”“雅教”“拜辞”等敬语谦辞随处可见,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和谦和,透露出长期文明熏陶下谦谦君子所特有的从容和自信,正是“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而今,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只能在杂乱无章的信息洪流中若有若无地存在,只能在先人的收藏中依稀可辨。而在新潮的“穿越剧”中,别人的父亲成了“家父”,自己的爸爸却变为“令尊”。经过“反右”“文革”等文化浩劫,中年以下的朋友旧学功底无从谈起,新学修养也难尽如人意。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肉麻成有趣,流氓成英雄。听一听身边人的谈吐,看一看手边的报刊,文明含量几许、文化水准若何,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至于网络语言,新则新矣,有的甚至不乏有趣,但说到底,无非是一种缺乏文化含量的戏说而已。

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自省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的认知和积累。胸无点墨,何以自觉?就像黄牛,肚子里没有青草,拿什么反刍?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判断标准和不二法门,而在杂多的信息当中飞来飞去的眼球,其实并未收获几多真知。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缺乏这种自觉的所谓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

毛笔、宣纸作为文字书写主要载体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前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什么我们常常默念诸子百家、孔孟老庄?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对前辈思想家、文学家的传世之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样一种祈愿和情怀,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好理想和对优雅文化的无限怀想。

剪不断,理还乱。要用中国语言、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来解读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秘密,解开中国道路的内在密码,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冷酷背景下保留一份温暖的人文情怀,不能靠午夜梦回、撕扯自己的头发冥思苦想,不能指望查阅文件、对比口径找寻思想捷径。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才能发现博大精深的优美存在,才能触发自己愚钝很久的灵感和才华,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

(选自《人民日报》20xx.6.25,有删改)

21.作者为什么说在当下社会收到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是“一种奢望”?(2分)

22.分别概括作者收到的两类来信的特征。(2分)

2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4分)

①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2分)

②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2分)

24.作者指出“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

我们该如何把这一观点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试从三个方面具体说说。(3分)

25.“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一文题寄托了作者内心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3分)

参考答案:

21.(文字书写急剧退场,人们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现实中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所以很难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手写书信了。(大意相同即可)(2分)

22.第一类:蕴含着书写者的学养功底和气质风神。(1分)

第二类:格式不规范,书写不工整,文辞浅陋。(大意相同即可)(1分)

23.①因为当下杂乱无章的信息泛滥,许多人旧学功底差,社会上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而书信文明正在逐渐消失。(大意相同即可)(2分)

②网络人尽管接受了许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杂乱无章,如不加以整理,就收获不了多少真知,头脑也就变成任意踩踏的场地。(大意相同即可)(2分)

24.提示:可从经典诵读、书法训练、文明礼仪等方面作答,一个方面1分,言之成理即可。(3分)

25.a.对当今文化现状的焦虑(惆怅);(1分)

b.对一些中华文明(传统文化)逝去的怀念;(1分)

c.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企盼。(1分)(答到要点即可)

篇2:《云中谁寄锦书来》阅读答案

云中谁寄锦书来

朱铁志

电脑的普及,使文字书写急剧退场。用惯了纸笔的中老年人,还在挣扎着试图挽住书写的臂膀。而年轻一代,已然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在手机和电子信箱越来越便捷的当下社会,能够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已是一种幸运,能够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传统尺牍信札中所包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似乎正渐行渐远,使即使不算老派的中年人,也不免感到一丝惆怅。

我算幸运的,因工作和个人写作的关系,使我常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的来信,其中不乏理论大

与此同时,我也收到大量别样的来信,其中尤以来自报刊者居多。有的在我名字之后不再有任何称谓,迹近被通缉;有的信封书写七扭八歪,偌大的天地间几行纠缠在一起的米粒小字,仿佛捆绑的螃蟹。至于行文的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也是不时要面对的无奈现实。

翻看老一辈学者作家的书信,“先生”“足下”“斧正”“雅教”“拜辞”等敬语谦辞随处可见,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和谦和,透露出长期文明熏陶下谦谦君子所特有的从容和自信,正是“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而今,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只能在杂乱无章的信息洪流中若有若无地存在,只能在先人的收藏中依稀可辨。而在新潮的“穿越剧”中,别人的父亲成了“家父”,自己的爸爸却变为“令尊”。经过“反右”“文革”等文化浩劫,中年以下的朋友旧学功底无从谈起,新学修养也难尽如人意。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肉麻成有趣,流氓成英雄。听一听身边人的谈吐,看一看手边的报刊,文明含量几许、文化水准若何,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至于网络语言,新则新矣,有的甚至不乏有趣,但说到底无非是一种缺乏文化含量的戏说而已。

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自省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的认知和积累。胸无点墨,何以自觉?就像黄牛,肚子里没有青草,拿什么反刍?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判断标准和不二法门,而在杂多的信息当中飞来飞去的眼球,其实并未收获几多真知。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缺乏这种自觉的所谓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

毛笔、宣纸作为文字书写主要载体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前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什么我们常常默念诸子百家、孔孟老庄?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对前辈思想家、文学家的传世之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样一种祈愿和情怀,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好理想和对优雅文化的无限怀想。

剪不断,理还乱。要用中国语言、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来解读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秘密,解开中国道路的内在密码,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冷酷背景下保留一份温暖的人文情怀,不能靠午夜梦回、撕扯自己的头发冥思苦想,不能指望查阅文件、对比口径找寻思想捷径。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才能发现博大精深的优美存在,才能触发自己愚钝很久的灵感和才华,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

(选自《人民日报》20xx.6.25,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说在当下社会收到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是“一种奢望”?(2分)

2.分别概括作者收到的两类来信的特征。(2分)

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4分)

①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2分)

②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2分)

4.作者指出“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 我们该如何把这一观点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试从三个方面具体说说。(3分)

5.“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一文题寄托了作者内心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3分)

答案:

1.(文字书写急剧退场,人们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现实中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所以很难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手写书信了。(大 意相同即可)(2分)

2.第一类:蕴含着书写者的学养功底和气质风神。(1分)

第二类:格式不规范,书写不工整,文辞浅陋。(大意相同即可)(1分)

3.①因为当下杂乱无章的信息泛滥,许多人旧学功底差,社会上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

而书信文明正在逐渐消失。(大意相同即可)(2分)

②网络人尽管接受了许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杂乱无章,如不加以整理,就收获不了多少真知,头脑也就变成任意踩踏的场地。(大意相同即可)(2分)

4..提示:可从经典诵读、书法训练、文明礼仪等方面作答,一个方面1分,言之成理即可。(3分)

5.a.对当今文化现状的焦虑(惆怅);(1分)

b.对一些中华文明(传统文化)逝去的怀念;(1分)

c.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企盼。(1分) (答到要点即可)

篇3:《云中谁寄锦书来》阅读答案

云中谁寄锦书来 (21分)

朱铁志

电脑的普及,使文字书写急剧退场。用惯了纸笔的中老年人,还在挣扎着试图挽住书写的臂膀。而年轻一代,已然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在手机和电子信箱越来越便捷的当下社会,能够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已是一种幸运,能够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传统尺牍信札中所包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似乎正渐行渐远,使即使不算老派的中年人,也不免感到一丝惆怅。

我算幸运的,因工作和个人写作的关系,使我常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的来信,其中不乏理论大家和文学名家的信札。有的文白间杂,言近旨远;有的雅淡平和,娓娓道来;有的词锋犀利,一语中的;有的嘘寒问暖,饱含温情。信封和信札抬头、落款的书写,无不十分讲究,不论是称谓的选择,还是书写工具的使用,都能看出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

与此同时,我也收到大量别样的来信,其中尤以来自报刊者居多。有的在我名字之后不再有任何称谓,极近被通缉;有的信封书写七扭八歪,偌大的天地间几行纠缠在一起的米粒小字,仿佛捆绑的螃蟹。至于行文的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也是不时要面对的无奈现实。翻看老一辈学者作家的书信,“先生”“足下”“斧正”“雅教”“拜辞”等敬语谦辞随处可见,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和谦和,透露出长期文明熏陶下谦谦君子所特有的从容和自信,正是“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而今,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只能在杂乱无章的信息洪流中若有若无地存在,只能在先人的收藏中依稀可辨。而在新潮的“穿越剧”中,别人的父亲成了“家父”,自己的爸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肉麻成有趣,流氓成英雄。听一听身边人的谈吐,看一看手边的报刊,文明含量几许、文化水准若何,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至于网络语言,新则新矣,有的甚至不乏有趣,但说到底,无非是一种缺乏文化含量的戏说而已。

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自省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的认知和积累。胸无点墨,何以自觉?就像黄牛,肚子里没有青草,拿什么反刍?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判断标准和不二法门,而在杂多的信息当中飞来飞去的眼球,其实并未收获几多真知。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缺乏这种自觉的所谓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

毛笔、宣纸作为文字书写主要载体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前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什么我们常常默念诸子百家、孔孟老庄?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对前辈思想家、文学家的传世之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样一种祈愿和情怀,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好理想和对优雅文化的无限怀想。

剪不断,理还乱。要用中国语言、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来解读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秘密,解开中国道路的内在密码,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冷酷背景下保留一份温暖的人文情怀,不能靠午夜梦回、撕扯自己的头发冥思苦想,不能指望查阅文件、对比口径找寻思想捷径。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才能发现博大精深的优美存在,才能触发自己愚钝很久的灵感和才华,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

(选自20xx.6.25,有删改)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在当下社会收到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是“一种奢望”?(2分)

小题2:分别概括作者收到的两类来信的特征。(2分)

小题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4分)

①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2分)

②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2分)

小题4:作者指出“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我们该如何把这一观点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4分)

小题5:“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一文题寄托了作者内心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4分)

小题6:近两年,教育部积极倡导并推进“传统书法进课堂”。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观点。(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文字书写急剧退场,人们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现实中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所以很难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手写书信了。(大意相同即可)(2分)

小题2:第一类:蕴含着书写者的学养功底和气质风神。(1分)

第二类:格式不规范,书写不工整,文辞浅陋。(大意相同即可)

小题3:①因为当下杂乱无章的信息泛滥,许多人旧学功底差,社会上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而书信文明正在逐渐消失。(大意相同即可)(2分)

②网络人尽管接受了许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杂乱无章,如不加以整理,就收获不了多少真知,头脑也就变成任意踩踏的场地。(大意相同即可)(2分)

小题4:提示:可从经典诵读、书法训练、文明礼仪等方面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5:a.对当今文化现状的焦虑(惆怅);(1分)b.对一些中华文明(传统文化)逝去的怀念;(1分)c.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企盼。(2分) (答到要点即可)

小题6:言之有理即可。(5分)

小题1: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第一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大致是两类,分别在2.3自然段描述。一类是“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一类是“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的”。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联系上下文进行赏析即可,写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结合读经典,练好书法,不忘记传统的文化皆可。

小题5:

试题分析:注意“锦书”代指什么。是指优秀的文化传统。传统的现状是什么?作者希望传统继续发扬。

小题6:

试题分析:不唯一,结合本文和发扬传统文化阐述即可。

篇4:云中谁寄锦书来抒情散文

云中谁寄锦书来抒情散文

无意当中翻开了《唐诗宋词》,李清照的《一剪梅》又一次映入眼帘。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直很喜欢这句词,此刻再次品读,婉如雁鸣之声在心中回荡,思绪不由地被带回了大学时代鸿雁传书的情景……

当时,多么热衷在信纸上飞扬文采,在书信中交流思想,在鸿雁中传递情谊。每当收发员拿着一大叠信件走进教室,同学们就会个个神采飞扬,期待着收到属于自己的信件,而那些佳音如期而至的同学,个个手捧书信,如饮甘醇。

收信,读信,写信,成了大学时代业余生活最优美的主题。同学们彼此炫耀,好友们津津乐道,可谓饶有情趣,乐此不疲。私下里同学们似乎在比赛着,看谁收到的信件多,看谁写得信件厚。

什么样的朋友托付给你这份情谊?什么样的心态写下了那么多的文字?多少情怀在书信中抒发,多少思绪在书信中渲染,多少孤独在书信中倾诉,多少苦闷在书信中宣泄。一封一封回信中,又有多少失意得到了鼓励,多少落寞得到了排遣。

读信,收获了无限的喜悦,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写信,融入了深厚的情感,诉说着绵绵的衷肠。

而今,这一切都已远去了。

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上网成了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键盘用手指轻轻一击,便捷的E-mail邮件便神奇地发出,回应迅速现于眼前。屏幕上字字工整,句句珠玑。便捷的还有熟记在心的号码,手机电话轻轻一拨,千里之外的声音如约而至。

然而,那些洋溢着个性的'带有熟悉字体的信件却渐渐消失了,那些期待着的“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日子也被淡忘了,那些渴望收信和专心读信的亦忧亦喜的情感起伏久远了。

现代科技通讯无形中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也让人们远离了书信来往的年代。如今,同学同事好友甚至商务的联络,完全借助互联网或者手机来完成,真不敢想象,假如真有一天离开了这些所谓的现代科技,人们的工作生活会不会陷入瘫痪?

尽管如此,我依然怀念过去曾经读信写信的日子。

在我书架的抽屉里,仍然存放着当年与同学好友来往的信件,闲暇的时候打开来看,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溢满心头。曾经的岁月已经消逝,曾经的话语已随风而去,曾经的心绪也渐渐远离,然而信件记录的点点滴滴却留住了当时的岁月,当时的心情。

抬头,眼望窗外,天依然那么蓝,地依然那么绿,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个星星,而人却已不再是那个人了。忽然想起一句话,“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已经走过的人生历程中,我留下些什么呢?

用今天的阳光翻晒曾经的心情,在已逝的岁月中留下点滴记忆,镌刻成为一种永恒。让眼睛抚摸过去,让心灵梦想方向,所以重读以往的痕迹,美好,温馨,畅想。

已经过去的日子,像是去留无意的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久远的情怀,不时萦绕在我的心头,我知道这不仅仅是怀旧,也是深深地期盼……

篇5:云中谁寄锦书来记叙文

云中谁寄锦书来记叙文

一封封被装入纸箱的信件从她的房里搬出来,尘灰布满的箱子被时光晕染上了些许苍白的色彩,像她单薄无力的一生。

三年,三十六封不同字迹的信,是她最珍贵的遗产。

时光回转,滞留在灰白墙面单调的裂缝之间,八月桂子好似时间的绵延,散发着岁月的味道,在裂缝中流转,流转。小院画一般静美,一切都美好得仿佛昨天。

“大娘,您的信!”门外绿衣裤的邮差抹了一把头上沁出的汗水对着房门叫道。

门帘掀动,勾勒出老人淡淡的面容,还有一双无神的眼睛。“孩子,我看不见东西,你能,帮我念一下吗?”老人睁着泛白的浑浊眼瞳,大声询问。

邮递员愣了一下,显然他在犹豫,按理说邮递员不该私拆人家信件的,但既然她这样要求了,那便这样了。

风微抚桂花,散落一地芬芳。

邮递员拆开信件,那一刹那,他却难以翕动嘴唇,老人面带疑惑:“孩子,你怎么不念呢?是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吗?”他顿了顿,咳嗽了几声后,笑着说:“大娘,刚刚是我嗓子不舒服,您呐,别多想了,您儿子啊,给您写的信,说他一切都好,不用记挂。”

老人笑起来,脸上皱纹像活了似的,动来动去。

太阳在天上,洒下一地暖光,照的人脸微微发烫,邮递员把信递给老人,想说些什么,却又紧闭了嘴巴。

有些事,过去就让它随风而去吧。

清冽的月光照满了整个院落,桂花的味道像是清幽幽的晚风,老人坐在树下,任风拂动白发,只在眉间留下微弱的颤动,又静止了下来。

后来的每月,都有一封信被送到老人的`家,不同的人念出同样的牵挂,不同的声调都叙述着同一个人的口吻,他们都说——

“妈妈。”

老人含着笑一一收下,脸平静地如一抹湖水,除短暂的笑以外再泛不起任何水花。

三年,时光一闪即过,三年来,每个月的每封信,整整三十六封信,老人都收下了。

“妈妈,想你了。我在这里很好。”

“妈妈,不要多牵挂,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我有点事,不回去了,好好照顾自己。”

“妈妈。。。”

时光滴滴答答,雪白的病房雪白的床,像是末日余晖最动人的返照,老人苍白的脸,空洞无力的眼注视前方。

三十六个身着绿色衣裤的邮递员,三十六张不同的脸。

“孩子,我知道我儿子已经去了,谢谢你们的信,让我不再孤独……”

“你们都是我的孩子。”

屏幕上曲曲折折的光线逐渐变缓,变缓,终成为一条笔直的线,老人闭上了双眼。

三年前,当邮递员拆开信件时,上面生硬冰冷的句子刺痛了他的双眼——

“您的家属因故,已卒。”

于是他不想让这个双目失明的老人伤心,他便模仿老人儿子的语气,给老人写了一封封家书,后来一个又一个邮递员加入其中,就是想给老人制造一个永不破裂的梦。

老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她笑了,笑得很灿烂,很满足。

“我的儿子,是从来不会给我写信的。”

篇6:云中谁寄锦书来作文

云中谁寄锦书来作文

卷帘,惊冰封,刺青垂髫斑驳眉宇。清淡的香味,浓化,蝉翼烟岚缕缕,于光阴缝隙绕缠。撩起遮挡眸子的游丝,一朵朵浮云,舒展碧天雪野。净澈的辽阔,横穿山,洞穿水,天涯咫尺,花飞花卷,如云的行踪,流转在眼底的画里。有个熟悉身影,芜儿盈盈回眸,笑魇定格于画卷,是你,真的是你。一枚清欢掠过飘零,在光阴河上,若莲盛开。

你可知,在花枝俏风雪的那个夜里,兰舟被雪海搁浅,无奈,回转。在方寸的天地,时而伏案,指尖触及发黄的竹简,翻开历史烽烟背后的故事。恍然,强力的磁性拽着我的衣角,拉我去到遥远的陌生的国度。一些穿戴古朴的人,好奇地打量不知何地来的生面孔。怯怯地,余光回看,噪杂咬耳嚼舌,似乎我是其它星球来的人,自头到足审视,一遍又一遍,不惑疑问。睽睽众目,聚焦,耳赤面红的我,窘态微云。恰际,梭伦拨开人流,径直近眉,携同长廊,相坐翠荫里,翻开他的长短句,赋涵深刻的.哲理,让我醉在流连,不知归还。

我背灯沉沦智慧丛林里,与先哲,周游列国。爱琴海上,一叶扁舟破浪古希腊,波斯国,埃及,小亚细亚,在大漠落烟直的撒哈拉踏沙行,出了此城,又走进了彼邦,恭拜墨家,客宴布道,沐浴各宗明理禅意。海外的阡陌古辙,承载一栏心思,找寻林归隐通灵的知者,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跋涉雪峰,淌过泥沼,缘着依稀的曙光,走向地平线,辗转回归故里,巧逢永年好大雪,身后深浅的足痕,蜿蜒成岁月的札记,落指生花。轻吟,跳跃的字符,穿越古典的竹帛木槿,落红芊芊,山月照浦荫,扶梦到玉尊前。

听着落花敲棋子,指尖江山,寂寂摇落处,怜君到天涯。五花马腾空,啸天长嘶,溅飞境中花,踏碎云中月,饮水长江,划过雪峰无数,芦香凌波,微醺了千寻的明眸。暮笛声里,铁戟挑开朦胧,手执由缰,策风鞭空,一路丝雨花零,寸心只对横波觉。而你可否在十二栏杆,翘首,等待着马蹄,嗒嗒,落在你的心弦?抑或,你沉睡在红楼梦里,呓语着唐诗宋词,切切将饮水纳兰说。凤鸾钗,脂粉抹,胭脂心思,在莲花座前细说。一生一世一双人,锦年素颜,不慕国色天香倾国倾城,唯求相得一人心,脉脉不烦,那是你响铃公主的憧憬。

风一更,雪一更,吹熄了万家灯火,原驰蜡象,轻轻路过重门,叩响银铃。我折叠了昼日的细琐,独饮你调制的女儿红,抛却何事秋风悲画扇的素问,霜阴淡如云,燕书春花秋月,惜缘人生当初惊鸿,红袖添香,锦瑟华年不悲叹。月移花影,相思饮醉长恨歌,不留遗憾怨日薄,徒看一程云卷云舒,到头来,枉凝眉里粉泪落。你说,好怕,在烟雨的青石板上,凄迷了蒹葭,像我那样搔头青丝短,在尘烟旧事里掂指长短句,冷雨浸泡,香飞不上枝头,空看繁华,衣上落梅,梨花堆门不出门,打坐青莲,木鱼禅心,霜染两鬓,万事成蹉跎。

可是,你可知,自隋堤绿茵洪荒,蝶舞花香,邂逅了青花瓷上走来的你,我的梦不空,我的心有个支撑,我的生命里出现绿洲,你给我的爱,一如甘霖滋润着干枯的枯木,红芽露出春光,那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萌发生机,星月丝雨,滴翠夜阶,秋水照影,一颗心复活,重新燃烧青春,烟雨江南,又见丁香伞,走在水墨画里,渔歌子,浣溪沙,浮沉在长相思的明月下,孤独的影子,不再徘徊在无声叹息里,而是望穿那帘汐水,与你婵娟今生不老的传说。

今夜,我煮酒宴请瑶池的仙子,摘满蟠桃,来这个新的楼兰,为你唱响生日歌。你听,绿笛长鸣,天鹅湖,跳起芭蕾,为你舞醉两袖清风。你看,千树万树琼花开,绛橹天香伴云来,翠箔张灯,彩扇划船,笙歌揽尽,花落花开凤凰台。莫感怀,素骨凝冰,清柔几许,梦不湿行云,为你吟唱一阕翠楼曲,和光同尘,卷尽愁肠,青玉案上旧约新说。

篇7: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散文

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散文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而今纸质书信只能凭借记忆怀念,平常的日子收到一封明信片亦是奢侈了。

由此格外喜欢新年。在飘雪的日子里,开始分发对朋友们的祝福。也许有的人,已经很少联络,而每年一次的新年问候会不期而至。也许,在他收到那张薄薄的卡片时,读到里面的话语时,心里会微微一暖。会明白,她还是记得他的吧。

时光很薄,薄到几张来自同一个人的明信片就可以诉说那些流年。我也曾涨满期待,每当邮递员来时,希望他递给我的那张卡片来自于自己爱的人。就如同,电话响起,你希望是那个人的声音一样。

所以很多明信片都失散了,却仍保留着他的字迹。不用翻看,就能想起你曾经写过的话语。

新年又快到了。我的心中是否还有爱。仍会执笔,从来不是贪心的孩子,有时候,幸福很简单,就是一个微笑。在你想起我的时候,在我走过街头,把一份牵挂和守候丢进邮筒的.时候。

在这个便捷的网络时代,你还写字吗。你还记得我们最初笨拙的表述吗。

也许在一个有雪的日子里,你的心意会化蝶翩然而至。也许在我年老的时候,仍旧如此刻,固执地用一张明信片来寄给你,寄给那已经逝去的青春。那时你一定要仍在,我爱过的人,我做过的梦。也许彼此的眼中会泛起温暖的泪光。

篇8:云中谁寄锦书来优美散文

云中谁寄锦书来优美散文

卷帘,惊冰封,刺青垂髫斑驳眉宇。清淡的香味,浓化,蝉翼烟岚缕缕,于光阴缝隙绕缠。撩起遮挡眸子的游丝,一朵朵浮云,舒展碧天雪野。净澈的辽阔,横穿山,洞穿水,天涯咫尺,花飞花卷,如云的行踪,流转在眼底的画里。有个熟悉身影,芜儿盈盈回眸,笑魇定格于画卷,是你,真的是你。一枚清欢掠过飘零,在光阴河上,若莲盛开。

你可知,在花枝俏风雪的那个夜里,兰舟被雪海搁浅,无奈,回转。在方寸的天地,时而伏案,指尖触及发黄的竹简,翻开历史烽烟背后的故事。恍然,强力的磁性拽着我的衣角,拉我去到遥远的陌生的国度。一些穿戴古朴的人,好奇地打量不知何地来的生面孔。怯怯地,余光回看,噪杂咬耳嚼舌,似乎我是其它星球来的人,自头到足审视,一遍又一遍,不惑疑问。睽睽众目,聚焦,耳赤面红的我,窘态微云。恰际,梭伦拨开人流,径直近眉,携同长廊,相坐翠荫里,翻开他的长短句,赋涵深刻的哲理,让我醉在流连,不知归还。

我背灯沉沦智慧丛林里,与先哲,周游列国。爱琴海上,一叶扁舟破浪古希腊,波斯国,埃及,小亚细亚,在大漠落烟直的撒哈拉踏沙行,出了此城,又走进了彼邦,恭拜墨家,客宴布道,沐浴各宗明理禅意。海外的阡陌古辙,承载一栏心思,找寻林归隐通灵的知者,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跋涉雪峰,淌过泥沼,缘着依稀的曙光,走向地平线,辗转回归故里,巧逢永年好大雪,身后深浅的足痕,蜿蜒成岁月的札记,落指生花。轻吟,跳跃的字符,穿越古典的竹帛木槿,落红芊芊,山月照浦荫,扶梦到玉尊前。

听着落花敲棋子,指尖江山,寂寂摇落处,怜君到天涯。五花马腾空,啸天长嘶,溅飞境中花,踏碎云中月,饮水长江,划过雪峰无数,芦香凌波,微醺了千寻的明眸。暮笛声里,铁戟挑开朦胧,手执由缰,策风鞭空,一路丝雨花零,寸心只对横波觉。而你可否在十二栏杆,翘首,等待着马蹄,嗒嗒,落在你的`心弦?抑或,你沉睡在红楼梦里,呓语着唐诗宋词,切切将饮水纳兰说。凤鸾钗,脂粉抹,胭脂心思,在莲花座前细说。一生一世一双人,锦年素颜,不慕国色天香倾国倾城,唯求相得一人心,脉脉不烦,那是你响铃公主的憧憬。

风一更,雪一更,吹熄了万家灯火,原驰蜡象,轻轻路过重门,叩响银铃。我折叠了昼日的细琐,独饮你调制的女儿红,抛却何事秋风悲画扇的素问,霜阴淡如云,燕书春花秋月,惜缘人生当初惊鸿,红袖添香,锦瑟华年不悲叹。月移花影,相思饮醉长恨歌,不留遗憾怨日薄,徒看一程云卷云舒,到头来,枉凝眉里粉泪落。你说,好怕,在烟雨的青石板上,凄迷了蒹葭,像我那样搔头青丝短,在尘烟旧事里掂指长短句,冷雨浸泡,香飞不上枝头,空看繁华,衣上落梅,梨花堆门不出门,打坐青莲,木鱼禅心,霜染两鬓,万事成蹉跎。

可是,你可知,自隋堤绿茵洪荒,蝶舞花香,邂逅了青花瓷上走来的你,我的梦不空,我的心有个支撑,我的生命里出现绿洲,你给我的爱,一如甘霖滋润着干枯的枯木,红芽露出春光,那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萌发生机,星月丝雨,滴翠夜阶,秋水照影,一颗心复活,重新燃烧青春,烟雨江南,又见丁香伞,走在水墨画里,渔歌子,浣溪沙,浮沉在长相思的明月下,孤独的影子,不再徘徊在无声叹息里,而是望穿那帘汐水,与你婵娟今生不老的传说。

今夜,我煮酒宴请瑶池的仙子,摘满蟠桃,来这个新的楼兰,为你唱响生日歌。你听,绿笛长鸣,天鹅湖,跳起芭蕾,为你舞醉两袖清风。你看,千树万树琼花开,绛橹天香伴云来,翠箔张灯,彩扇划船,笙歌揽尽,花落花开凤凰台。莫感怀,素骨凝冰,清柔几许,梦不湿行云,为你吟唱一阕翠楼曲,和光同尘,卷尽愁肠,青玉案上旧约新说。

篇9:云中谁寄锦书来初中作文500字

云中谁寄锦书来初中作文500字

多少日子里,手机短信频频出现;多少时间中,QQ头像频频闪动。而前几天,我竟然收到好友的一封书信,久违的感觉让我异常激动。

淡黄的信封上,邮票安详地躺着,清晰秀丽的字体映在我的眼帘中。我将这封信捧在手中,体味着这份厚重的友谊。在这个信息日渐发达的社会中,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充斥着我们的交流空间,可这些便捷的交流方式又怎能让人深味“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惊喜之情呢?

写信是一种心灵的低语,一种深沉的寄托。写信如同赴心灵的约会,它赋予时间以意义;写信如同河中的卵石,过了多少岁月也不会被侵蚀。写信与现代通讯方式相比,虽不够方便快捷,却更人性化,更有亲切感,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心底埋藏多年的温馨回忆。在写信中体味纸短情长;在寄信中体味鱼雁传情;在读信中体味深情厚谊,这都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让我们写信吧!在夜阑人静的时候,纵身于信笺之中,斟酌字句,回想沉思。一个观念的转折,一幅美景的描绘,一个突如其来的惊奇,都在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杜甫深知“家书抵万金”,晏殊也会“欲寄彩笺兼尺素”。正是书信,让我们领略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节操;正是书信,让我们饱尝吴均《与朱元思书》中富春江畔的美景;正是书信,让我们深味林觉民《与妻书》中的拳拳深情;正是书信,让我们铭记傅雷家书中的谆谆教诲……

亲爱的朋友,我又忍不住提笔,在这宁静的时刻,铺开洁白的信纸,一句句心里话伴着茶香凝于纸上,满载着思念寄到你的手中。

篇10:情感经典优美文章:云中谁寄锦书来

夏尽秋来的午后,闲来无事,和妻一起简单的收拾了一下蜗居,使物归其位,秩序井然。居然收获了很多的东西:妻久寻不见的首饰,我的旧手表,朋友送的派克钢笔,难得的是还有一大堆捆扎齐整的书信。自制的白信封,彩笔标注的编号,粘贴着从杂志上剪下来的“邮票”,数量足有几百封之巨。

我与妻是大学同学,相恋八年,终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有了可爱的儿子。现在,我们两人白手起家,有着体面的工作,过着稳定的生活。从相知相恋到组建家庭,聚少离多,是书信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学时代的妻子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会干部,而我出身农村,性格上多少有些放浪不羁,再加之家庭种种变故,多少有些自暴自弃。妻出于对同学的关心,多次找我谈心交流,以解开我的心结。在此过程中,我对妻也产生了爱恋。那个年代的大学,男女学生的情感不像现在这样张扬,只能通过一封封的书信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意。大三开始至大学毕业,我陆陆续续给妻子写了大约有四百来封“情书”。现在读来,也许根本算不上严格意义的情书,信中所述多为一些生活、学习上的琐事,大致也就相当于现在男女之间的聊天。

常常是在晚自习的间歇,拿出特意购买的信纸,用铅笔琐琐碎碎地写上一页两页的文字,自制信封,写上编号,贴上杂志上剪下的邮票图片,放学后满怀希翼地放在她的桌洞里。只为第二天看到她意味深长的笑容。妻告诉我,那时候她还是蛮纠结的,毕竟她是省会城市长大的女孩,而我的性格又是那么得敏感与难于琢磨,是我那数百封的文字打动了她。作为彼此的初恋,难得这份坚持与清新。现在回忆起来,那个年代,通讯方式远没有这么便捷,没有手机短信息,没有电邮,更多的人选择了书信这种古朴的形式,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爱意。

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了异地的工作,妻则继续攻读硕士、博士,一晃又是几载。妻子读书的地方与我的工作地,相距有300多公里。尽管有了手机,但我们还是保持了书信联系。每周总持两三封信的频率维系对彼此的情感。那一时期的书信内容,更多的谈及我的工作,她的学业和我们的未来。依然是细细碎碎,工作上遇到什么麻烦了,今天又看到什么好玩的东西了,林林总总。工作学习之余,信手写来,虔诚地封进信封,交由单位收发室发出。然后满怀期待地盼望鸿雁飞来。如此四年来,又是数百封书信,直至我调回省城,与妻长相厮守。

我和妻都是内敛的人,相对也极少言语。我们彼此通过过多年的书信达成了默契,淡淡相守,情意无言。我终究是个怀旧的人,喜欢品读那些经史子集,喜欢中式服装,喜欢老玩意儿,喜欢在斜阳浸染的午后闲坐在书桌前,燃起一枝烟,喝那些细细碎碎的茉莉花茶,任浮尘往事在脑中茵蕴,无尽地回味。我执着地认为,那些传统做派与方式总带有某种仪式的感觉,内容总是大于形式,承载着更多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意蕴。就像书信,数页信笺,邮票一枚,封装在矩形的信封里,形式简朴,却寄寓着彼此的关爱与相思。

作为物化的极为具体的书信,随着时代的进步,也许会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短信、微信、QQ等更具时代感的通讯方式。但我们的书信时代那份质朴的情感交流却永远地固化,生动而具体。值得我们在每个黄昏捧来细读,再回首,再回味,历久弥新!

怀念那些鸿雁飞来或是期盼鸿雁飞来的日子!

(文图/鲁小象)

篇11:谁寄锦书来抒情散文

谁寄锦书来抒情散文

已过了处暑,高大的棕榈树在微风中轻曳,心里便恍惚起来,明明,自己是在北方微微泛黄的槐树下,听着金风吟,听着秋虫鸣——在四季分明的地方长大,生活在这一年有大半年是夏天的亚热带地方,总怀疑时光是不是真的存在,若是不存在,为什么日历一天天地翻过,若是存在,为何又只有冬夏这两个季节?过惯了神经紧绷,忙忙碌碌的生活,总觉得这样晨昏颠倒的日子轻飘飘的,如红酒杯里的浮冰,愉悦醇美伴随着溢出的忐忑,又如小时候偷吃蛋糕,甜蜜之后却是满怀的惴惴不安。

静静地看夜渐渐蒙上面纱,窗外,有风、有月、有星,在闪烁的霓虹之上,疏星朗月仿佛隔水而望,模糊而不真实。想起小时候看星星,深邃的星空里,“河汉清且浅”,而那样灿烂的星天如今再也看不见了。《寂静的春天》最前面那个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是真的存在过的,离我们不远,也不久。如今的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的发达,并洋洋自得地无视美好一点点消逝。何时,在大自然面前,我们的姿态才能更加谦卑一些呢?

读《枕草子》一书,觉得颇有意趣,书中说,偶尔在淅淅沥沥下着雨心情郁结时找到旧书信是非常令人依恋的事情。此时,万籁俱寂的微凉的夜里,我轻轻翻阅着珍藏十多年的书信,怀念那些逝去时光里静静流淌的心事,想象着他们是怀着怎样的憧憬寄出那一封封信,而我又以何等愉快的心情拆开那些信,回复那些信。不知道,他们可曾保留着每一封我写给他们的信?那些信里,我又以怎样的心情和他们交流?他们眼中的我和我眼中的他们,是否曾经拥有过共同的记忆?

周作人曾说“读别人的日记和尺牍,感到很多愉快”。书信和日记一样,既有隐私的吐露,有真切的'表达,有绵绵的思念,也有人生的困惑,生计的窘迫,日常的琐屑。平凡如我,珍藏的信虽非文采斐然,却都是真话,见信如见人。蓉的信,明白如话,她本人则坦率干练;娟的信,嬉笑怒骂,她性格活泼简利;雯的信则温润蕴藉,与她一般如水如玉;琴的文字激情澎湃,她多情多感;云的文字和他本人一样内敛沉稳;君的文字风趣练达,她本人亦幽默俏皮。当然,也有令人不快的书信,如清少纳言所说,那种“满不在乎,全然不把世事放在眼中的派头”让人厌恶,而那些措辞无理或者过于夸张的信,收到时,想必也曾觉得厌恶或者可笑。还有莫名的交友信和匿名信,拆开时候的窃喜与恐惧至今依然记得清楚。

那时候,把写信看做意义非凡的事情,把雪白的信笺当成了岁月的底色,任蓝色的钢笔流淌出青春的懵懂,贴了邮票贴了相思,投进邮筒的是所有的心事。那样的瞬间,忐忑而又虔诚,那些青葱的时光,因了这样的距离和等待而充满诗意。写信与收信,其实是倾诉与倾听,在这样的过程中,两端的人静静地思念彼此、感动彼此、分享彼此,温暖彼此,并任凭这些美好的感觉在汤汤的清露中脉脉含苞,在清清的朗月下次第绽放。

科技发展得如此之快,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里,有了电子邮件、短信、QQ、MSN,天南海北的距离变成了“0”和“1”,然而,这些简单的数字又怎能明白我写信时的千回百转,等信时的万千期盼,收信时的如花笑颜?没有了尽情书写心事时候的投入,没有了亲笔书写的袅袅余香,没有了“欲封重读意迟迟”的踟蹰,没有了双手合十投进邮筒的虔诚——曙色微露,我摊开的浅蓝色信笺上,依然空无一字:我不知道该写给谁,而谁,又愿意耗费他宝贵的时间,认认真真地写一封信给我?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练习与答案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一剪梅阅读答案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练习题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赏析

古词《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

《一剪梅》李清照 原文

李清照一剪梅楷书作品

《云中谁寄锦书来》阅读答案
《《云中谁寄锦书来》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云中谁寄锦书来》阅读答案(共11篇)】相关文章: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2022-11-18

一剪梅李清照 教案2022-06-20

鉴赏一剪梅李清照的题2023-06-09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及翻译2022-11-14

一剪梅李清照的主题赏析2022-04-29

《一剪梅》导学案及课后巩固练习2022-11-10

一剪梅李清照朗诵稿2022-10-31

李清照的一剪梅的赏析2023-11-02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鉴赏2022-09-12

一剪梅 李清照怎么理解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