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的青衣,看不穿的灵魂散文(精选12篇)由网友“游走蓝细菌”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戏里的青衣,看不穿的灵魂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 戏里的青衣,看不穿的灵魂散文
戏里的青衣,看不穿的灵魂散文
你是戏里的青衣,我看不到真实的面目。我是台下大看客,你却洞穿了我的灵魂。-----题记
那年杏花微雨,稚嫩的春天撩开了沉闷已久的面容,接待世间万物的亲赖。你站在风中,矗立而望,风知晓你的心思,雨明白你的动容,你在等待,等待一段你与我的相逢,一场你可以为之奋不顾身的爱情。
那年春雨飘香,我静坐木禅,敲响木鱼,点起焚香,不停地转动佛珠,像佛诉说着我的心事。我在祈祷,岁月静好安定从容,得一心人,携子之手,与子偕老。
如果姻缘前世定,我想你一定是那佛前的一株青莲,静坐修炼。而我则是那点起禅香的信女,为家人祈福,为亲人求安,为自己求缘。也许就在那一瞬间,风吹起我发上的香灰,散落在你的青叶上,就这样,我们注定了今生今世的相遇。
你的到来,掀起了我苦闷的心帘,驱除了我不佳的烦恼。你握住我的手,说你可以走进我的心扉,让我的世间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你亲吻我的额头,说我是你此生的清荷,只为你一个人绽放,只为你花开花落。我也说过,你是我的青山,我的树木,我这一波江水,只为你环绕,只为你倾泻。我以为,我们就这样,幸福不老;我以为,我们就这样,地老天荒。
春雨难留,冬雪易走。你的誓言犹如一道闪电,一阵惊雷,掀起风雨雷云之后,划过天际,踪迹难寻。我痴傻的'相信,我们的缘分源于佛的赐予,将终身不老;我以为,你的话语,出自你的内心,带着你的灵魂,千年不变。我甚至以为,我们的将来,有着彼此,有着今生与前世。
原来你是戏里的青衣,带着面具,我看不到真实的面目;而我,只是台下的看客,欣赏你的演技,那虚假的面目戳穿我的心扉,洞穿我的灵魂。你的故事感动了你自己,伤了我的爱情,欺骗了世间所有的看客。
也许从一开始,便是错的。不是你的错,你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演绎你自己的人生,扮演自己的角色。也不是我的错,我只是在走一段期待的路程,追求一段属于自己的缘分。错就错在,前世那一瞬间,我不该来到佛前,掀开拂袖,点燃那一根注定熄灭的佛香,你也不该来到佛前,绽放你的花香。
岁月无情,时光荏苒,注定永恒不了的缘分就这样让它随风而去吧!只愿岁月静好,温和从容。
篇2:看川戏散文
看川戏散文
小时候我很迷恋川戏。且不说它那五花八门的脸谱,能够从嘴里吐出火焰的绝技,便是那宽袍大袖的古代衣装,咚咚咔咔的锣鼓声响,以及撕心裂肺的特色唱腔,无一不吸引着儿时的我们。
记得有一次,县川剧团送文化下乡,在镇上连续地演出了一个多星期。可是,每一张门票需要两角钱呢。看戏的人大多是那些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也有一些农村的老头子,他们虽然手中没有多少钱,但是因为自己当着家,逢了这样的机会,自然不会错过。我们这些孩子们都无钱买票。生产队的工分一个劳动日才值一角多钱,买油、盐、酱、醋、柴、米才是正事,孩子们看不看戏又有什么要紧呢?所以家长是一定不会给我们钱的。在众多的小伙伴中,也许我的家境还稍微好一点,我的父亲是个中学教师,每个月有着五十多元的固定工资。但是当家的母亲也绝对不会给我钱,让我却看戏。因为全家七八口人在生活,而且家中没有一个男劳力,每年必须给生产队补一些超支。更加重要的是,我们五兄妹读书,学费、生活费也都指着父亲那点工资。
但是家长们并不禁止我们去“守戏”。何谓“守戏”?就是每场演出结束以前的大约十多分钟,剧团的.守门人便允许我们进去看看戏的结尾。这时候我们可以蜂拥而入,尽情的欣赏一下。但是“守戏”很艰难。首先是将近两个小时的苦苦等待,必须站在门口,眼巴巴地看着人们陆陆续续的进去。我的心中羡慕已极,却又没有任何法子可想。我尤其害怕遇见家住街道的同学,远远的看见了他们,就只好往人丛中躲藏。睛天倒还没有什么难处,听一听剧场里传出来的锣鼓声,演员的唱声、吼叫声,或者抬头望一望天空,数一数星星,可以慢慢的捱过时间。如果天上下雨,又刮风,寒风钻进了脖子,竟有可能冻得浑身颤抖。
县川剧团在街上演出了十天,我们就苦苦地“守戏”了十天。“守戏”之时殊无感觉,一旦结束,所有积蓄起来的疲惫便一齐钻了出来,硬压着我躺在床上整整地睡了一天两夜!开初母亲被吓坏了,后来听说别人家的孩子也是这样,她就放下了心来。
那时候我常常想,倘若我长大以后,自己有了钱,一定要堂堂正正地看一场川戏。那时我们对戏与剧常常觉得糊涂,难以分辨,什么是戏,又什么是剧呢?戏与剧谁个的范围更大呢?以后慢慢地知道了,剧比戏的内涵大得多!剧有戏剧、话剧、歌剧、舞剧之分,还有正剧、喜剧、悲剧之别。戏剧呢,川剧本来就说不上其中的魁首,只能是地方戏曲当中的一种,京剧才是精典,才是“国粹”。县里的川剧团仍然存在,但只是在逢年过节时表演一些赶编赶排的歌舞,或者只在什么大型会议上作个礼仪式的出场,川戏却不大认真唱了。据说是因为电影电视普及以后,人们不大爱看它了。这也许是真的,也许并不是真的。如今,政府拨款的川剧团基本上不再演出,但是民间却常常有些小型的川剧队演出,人们还纷纷前往观看。更加扫兴的是,听说重庆和四川分家以后,精明的重庆官员将川戏申报为重庆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川戏从此姓“渝”而不姓“川”了!虽然姓“渝”不姓“川”以后,四川人照样可以表演川戏,但我猜想,川戏演员们或许有一种抱着别人家孩子逗乐的别扭的感觉。唉,我在四川大约再也看不到川戏了!
我如今已经六十多岁了,也许是落伍于时代的原因,却常常想看一看正式的川戏表演。但是在网络上搜索,好像成都的川戏表演集中在青羊区,而且多是夜场,门票也颇贵,更为困难的是,它在成都以西,我在成都以南,也许走出戏园以后,就再也没有了公交或者地铁可以乘坐回家了。这样,家人也不放心。因此,我对看川戏又没有丝毫的兴趣了。只是偶尔听一听《驼子回门》等唱段,以慰我心,但儿时那种“守戏”的感觉肯定永远找不回来了。
但是我仍然要感谢川戏,因为川戏是我见过的最早的戏剧品种。由于电影和电视的发达,京剧和越剧、黄梅戏更多地进入了我的视野。也许是自己老了的缘故,我越来越喜欢各种戏剧,因为相比纯音乐、歌曲、舞蹈而言,中国的戏剧别有一种深邃的韵味在其中。而这种韵味,又只能在欣赏中去领略和体会。
篇3:戏里戏外散文
戏里戏外散文
喝罢晚汤,父亲夹着一只凳子要出门去。我问他去哪儿?他说,邻村龙渠寺过庙会,今天是最后一天,今晚还有一场戏。我又问请的是哪儿的剧团?他说是长安县人民剧团。于是,我决定与老父亲厮跟着一块去看戏。
刚走到村中心十字口,忽然想起一件事:我们村的刘宏智在西安开公交车,上个周末他来看望我,说他前几天回老家带了一本书,想送给我,却被他家邻居刘建刚抢先拿去看了。临走时他叮咛:那本书是一个商洛人写的,那人曾当过司机,后来忽然搞起了写作,前两年出版了这本书,他已看完了,写得很精彩,希望我下次回老家取回来好好看一下。
刘建刚家就在我们村十字口附近。我让父亲先行去看戏,我要了书随后便到。
我拿到书后急忙向龙渠寺村戏园赶去。毕竟是最后一天庙会了,天黑以后街道上已经没有什么小摊点了,只是戏园门口有一个卖凉粉的和一个卖油糕的,但几乎没有吃客光顾。我穿过一道仿古门楼进入戏园,远远地就看见明亮的戏台上正上演着一部古装大戏,高音喇叭里传来一阵激越悠扬的秦腔,随着二胡、边鼓等乐器的伴奏直冲耳膜。
我站在观众最外围看了一会儿,感觉这出戏像是《二进宫》,但又不能肯定,就想从父亲那里得到证实。可我瞅了半天,戏台下黑压压一片,寻不见父亲的身影。
戏台中央的`一张桌案后边稳坐了一个花旦,两侧站了几个侍卫,看她一身的凤冠霞帔、珠光宝气,应该是一个公主的角色。桌案前也坐了两个人:左边的是一个须生,那公主口口声声叫他杨侍郎;右边的是一张花脸,怀中持一柄大锤,公主称他徐太尉。公主正襟端坐在那儿,不紧不慢咿呀嗯啊地唱着,动作不多,偶尔才露一下兰花指。须生先是坐着对唱了几句,过一会儿站起来,提袍,甩袖,皱眉,捋须,摇翅,作揖,听不清在唱什么,但感觉他是一脸的忧国忧民,一身的正义凛然气。那个花脸呢,也是坐一会儿站一会儿,动作幅度大,嗓门儿更大,一副慷慨激昂、气冲云天的架式。看他们的脸谱和神色,应该都是小孩子们眼中所谓的“好人”,而绝非“坏蛋”。
戏台上唱得挺闹激烈,戏台下雅静无声。但我看了不到十分钟就有点不耐烦了,因为没看上戏头,又听不清唱词,有点不知所谓。我走到戏台跟前用手机随意拍了几张剧照,看到戏台角落挂着一张戏牌,上面写着:今日夜场《大升官》。我从小是一个秦腔发烧友,但从未听过这个戏名,也看不大懂,便决定回家看书去。转身的一瞬,我看见戏园东边、庙墙西门的文体广场上一片亮光,就慢悠悠散步过去了。
文体广场上亮一个路灯,有几个小孩正在玩着运动器械。我也上前玩了一会儿,忽然从我胳肢窝里掉下来一本书,正是我从刘宏智邻居家拿过来的那本书,我就坐在一个蹬力器上翻阅起来。书名是《城里城外》,作者叫康铁岭,封面上没有出版社名称,封底上也未见书号;书名是贾先生题写的,书中还附有杨乾坤、方英文、陈彦等几位陕西名作家的推荐文章。
别人都在欣赏着戏里的悲喜人生,我却独处一隅,在路灯下看书一一尽管喇叭很嘈杂,路灯也不太明亮,我却很快将一颗心沉浸在书本里,感受着另一种精彩人生。戏里戏外的人生都很精彩,而谁在我的戏里和戏外,我又在谁的戏里和戏外呢?
看到精彩处,我用手去摸烟盒,就剩下最后一根了。我点燃烟后美美地咂了一口,朝戏台上望了一眼,看见那个花脸对须生说:“你老了?全不了龙也保了国了么?”突然,我激动起来,这不正是我所熟悉的《二进宫》么?记得小时候,我多次跟着父亲在方圆几里的乡村庙会的戏园里看过这出戏,此时再看忽然感到格外亲切;只是那时候,看戏的人很多,几乎要将戏园挤破,而如今的戏园里的观众相比之下却少得可怜,且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刹时,我的思绪随着悠扬的秦腔穿越故乡的夜空,一些与秦腔有关的儿时记忆如潮水一般漫上心头……
外界的声响忽然停止了,记忆之门也戛然阖上。我向戏台上望去,红色大幕已然拉上,戏台下散场了,人们正往戏院门口走去。戏结束了,我也该回家了。
到了自家大门外,我沒带钥匙,想着母亲和孩子应该早睡了,便没有敲门,倚在门外等待父亲的归来。很快,父亲也回来了。我问:“今晚的戏是不是《二进宫》?”他说:“是的,也叫《黑叮本》、《大升官》。”
门开了,很快又关了,门里是故园,门外是夜晚。戏开了,很快又完了,戏里是人生,戏外还是人生。
篇4:戏里戏外优秀散文
戏里戏外优秀散文
人生就如一台戏,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大舞台。年年在咚咚锵锵中度过几天,因为唱戏的缘故,年年对于舞台都有不同的感触。有人说人生没有彩排,每一次登场都是真实的自我在淋漓尽致地挥洒,想一想是极有道理的。
春天里的舞台更是色彩纷呈。你看,追光灯异常明亮,湖蓝色的幕布渲染出一些神秘色彩。在昏暗的夜色中,从远处看到的是一座仙台楼阁抑或是一座海市蜃楼,那若隐若现迷离着暗夜中的眼睛。翠绿色的戏服,衬托着美貌女子的身姿更加袅娜;雪白的水袖一推一送,使女子更加飘逸;满头的钗环随着莲步摇曳生辉。春天里的戏曲开始登场了,乡村大舞台又演绎着那古往今来悲欢离合。年年看戏年年都有不同的感触。
今年更是与众不同,因为我在讲鲁迅先生的《社戏》这一课。在学生预习课文时我就问过学生没有看过在舞台上所演的戏剧的,我让学生举一下手,结果出乎我的意料,讲台下黑压压地举起了一片手臂,我实在是懒得数。于是就换一种问法:谁看过举一下手。好的,这次数清楚了,十四个人在戏台下看过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跳,看到这种情况我的心凉了半截,原来备好的课通通推翻。究其原因,《社戏》这一篇课文写作于1922年,现在是,差了快一个世纪了,在时间的跨度上很大。《社戏》中描写的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而我们大部分学生生活在北方,对于那里的自然环境风俗人情知道的太少了。跨越时空的距离,搜寻切合点肯定会提高课堂效率的。于是在赏析课文时让学生描述出自己看戏的经过,回忆一下有没有有趣的印象深刻的事情发生。这一回忆还真的带出孩子们妙趣横生的童年趣事:偷“老玉米”、“顺手牵羊”、“挖山药”等等。在学生绘声绘色地描述过程中我们也很好地掌握住了小说的三要素。
回到家里,听说唱戏,我想我无论如何也要带我的孩子们去看戏。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不可以落下这具有北方特色的舞台表演艺术。也许他们的兴趣不在关注舞台上的“咿咿呀呀”而是热衷于在舞台下打闹嬉戏;或许他们没有“夏夜行船”的激动兴奋,但是他们有“抢椅子”游戏的热情;或许他们没有“偷豆吃豆”的经历,但是他们参与过几十个小孩子的玩闹追逐。生活是一个大舞台,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课本,也不仅仅是电脑、手机和电视。与人协作交流的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把他们扔在群体中历练出来的。儿子从小到大不喜欢别人触摸他,但是那些孩子们可以拽着他,甚至扳着他的身子左摇右晃,他没有任何气恼的样子,照样玩儿得很开心。女儿口语表达比较差,但是她照样可以归拢几个孩子做游戏,并且可以清楚叙述出游戏规则。戏里戏外要学会转换自己的角色,生活的大舞台每个人都不是看客,在生活中不仅仅是为了生活而生活,生活中更有诗意和远方,在滚滚红尘中做到“心远地自偏”恐怕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曾经一集不落地看《中国诗词大会》,赫然发现喜爱古典诗词的人都很有自己的个性,也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吧,也许是在唐诗宋词中熏陶的结果把,所以才会有气质和底蕴的不同。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人身上会演绎出不同的结果,台上台下,戏里戏外很是耐人琢磨和品味。
沐着日光,吹着春风,思绪一直是一种流淌的状态,那一个个方块字在我指尖自由地流淌宣泄。困了累了乏了,出去走走。蔚蓝的天空下,周围是高楼大厦,窗玻璃在日光下反射出刺目的光芒。长久的伏案,脊椎都有些发疼了,漫步悠然地转两圈,披星戴月的日子因为周末终于可以舒缓一些,这里一切就显得那么安宁,因为操场上只有我一个人在溜达,虽然前面还是一片喧嚣和热闹,但是这里好像是被遗忘的角落一般。日光很是暖和,隔着黑色羽绒服分明感觉到暖洋洋的,风还是有一些厉害的从脸边耳畔掠过有些许凉意。一团白色在我面前起起伏伏,很快就飘到我面前来。
蒲公英,带着种子的蒲公英!
阳光下,那一根根纤细的细丝透明发光,朦胧的白似乎很遥远似乎又在眼前,伸手握住,唯恐她随风而去,摊开来,就在我手心,我捏住她的细丝唯恐风儿她悄悄溜走。这一刻,她是安静的就如我一样在独享日光下的温柔。想一想刚刚她还在起起伏伏飘飘摇摇,此刻是多么地安静和温顺!毛球一般的细丝,那么白,白得你不忍心用力去拿捏她,唯恐呼吸会把她呵化。那小伞下面还带着一个小小的褐色的种子,比瓜子还小呢!哪个爱美的少女把一粒项链的吊坠遗落在这里,以至于蒲公英的种子这么唯美!我想仔细看看它的模样。随手放松,没有想到,一阵风吹过,它,竟然飞走了!
天很蓝,那一抹白忽忽悠悠飞过墙角飞过高楼,不见了……
我知道,不远处有一片广阔的田地,那里有成片成片的麦田,蒲公英的种子是去找寻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倏然明白:这一次,是我入戏太深!我以自己的思维来揣度蒲公英的心思,即使前生有约,又能如何?
更多时候,人的梦想很唯美,为了这个梦想可能会付出很多很多。例如写作,人们只看到大片大片文章的铺就,怎么会想到一个拼音一个字母去敲击,我曾经把一部红米手机点击到屏幕没有反应。但是我坚信有梦想在就好,因为即使没有看到成片的蒲公英的种子如何萌发成长,但是曾经亲眼看到过蒲公英的海洋!
人生就如一个大舞台,任何人都在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世间万物莫不如此,那么我就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不惊不扰,只愿岁月静美!
篇5:灵魂里的欲望散文
灵魂里的欲望散文
走进春天,不完美的24小时总在忙碌中冲冲而过。匆忙的都市生活,压抑着纯粹苦行的追求精神和美好物质生活的理想,像似把自己孤立在一个囚牢中。明明可以轻松,却让自己的身心感到疲惫不堪,莫名的空虚和寂寞,丛生中的欲望压得自己无法呼吸!
穿梭在彼岸之间,体会熟悉和陌生的距离。梦境,泪光,交集在虚伪的身躯里,没有人知道心里在想什么,疯言疯语的背后暗藏这怎样的故事?傻傻的站在屋檐下,像一个被遗弃的孩子,无助过一次又一次,没有人真正走进过,不理解,不懂这个年华流逝而忧伤感的女人!
这个现实的社会,我们都是可怜的人,无论我们怎么去努力都无法改变宿命的安排,试图去改变的时候最后被这个残忍的社会给改变。反抗过,伤痕累累的不得不低头和这个社会同流合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我的在哪?像走进迷宫,前面的路很黑,一直在摸索,一路摔倒一路又站起来,很努力的给自己开一道窗,期待看见阳光,给自己寻找一丝希望!
我是一个渴望怀抱的人,喜欢在寂寞的文字里呻吟,孤独的享受着这一切带来的快乐。灰暗的灯光下,突然感觉自己被这个世界给搁置了,总在困惑中渴望得到一个温暖的怀抱。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易发脾气也任性,可悲的是在很多年前已失去了任性的`权利,如今一丝的慰籍中偶然的任性却是我幸福的向往,期待着有这么一个人他懂我,它可以包容我的一切!
结束寒冷的冬天,我的心情是否也跟着换季?消失了那个曾经给你承诺的人,幸福随着记忆一起被埋没。一段段独白的寂静后,感觉自己是一个虚荣心很重的平凡女人,试图将爱情实现在想像里,以为相爱了就可以在一起,然而,并非如此!心有点乱,失落占据了整颗心无法集中去思考。
寂寞拘留了我的灵魂,孤独占据了我的心房。谁愿意与我同行?烟雾中我看见了自己颓废的样子,显得有些可怜,让人自嘲。今夜,我不想伪装,不想用笑容来掩饰自己的脆落。其实我根本不坚强……
篇6:灵魂住进麦子里散文
灵魂住进麦子里散文
据母亲回忆:那时候,爷爷和我们与二伯、三伯一大家子十几个人一起过日子。我出生的那一天,其他人,上工的上工,上学的上学,都走了。炎炎烈日下,母亲一个人挺着大肚子,在自留地里割小麦。当麦子割到一半的时候,母亲累了,便站直了身子休息。她摸着肚子向北望,自留地的地势比较高,可以看得更远,她看见无边无际的麦子在阳光下起着麦浪,收获的喜悦在母亲心里跳跃着,翻腾着,还没等到她发出一声感叹,就感到我在她肚子里一阵不安分的手舞足蹈,她赶紧抱着肚子,强忍剧痛往家赶。结果晚上,院子里,一大家子人在焦急的盼望着,父亲满头麦草衣子,衣服脏着也顾不得换,搓着双手,在院子里不停走动;老屋里,母亲受尽了疼痛,在请来的两个稳婆的帮助下,我就出生在宽大的土炕上了。
可是,我总感觉自己不是深夜出生在老屋的土炕上,而是中午出生在那一望无际的麦田里。每到夏收季节,我站在省城的高楼里,面向家乡的方向,轻轻地合上眼,我能听到算黄算割亲切而认真地催促:“算黄算割,算黄算割……”如果有人慢慢悠悠,磨磨蹭蹭,或者无动于衷,它们就聚拢一处,合起来的叫声就响得哭天抢地,是扯着嗓子啼血般的撕心裂肺;我能看到黄透了的麦根处,黑色的蚂蚁排着队,往窝里搬运着因曝晒而炸裂继而掉在地上的麦粒,白色的飞蛾懒洋洋地抓着黄色的麦叶子,摇摇欲坠地打着瞌睡,七星瓢虫憨憨地展开彩色的软翅起飞,却在不远处的麦穗上落了下来,接着慢条斯理地把翅膀折叠起来,收进葫芦瓢状的硬壳里,然后摇摇晃晃地伏在麦穗上歇着脚;我能闻到麦子成熟时散溢出的清香的味道,农人们大汗淋漓,酸酸涩涩的臭汗的味道,还有嘴里吃过葱嚼过蒜的味道,随了空气中流动的热气浪而起起伏伏地四处弥漫;甚至,我还能体会到烈日暴晒在身上火辣辣的感觉,手臂和脚踝处无数麦芒扎刺的痛感。我想:我和土地有感情,我和麦子有感情,那我就是麦地里出生的生灵;或许母亲站起身子遥望麦浪的那一瞬,我的灵魂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出生了。
我出生在陕西省武功县,一个古代叫“邰”的地方,邰的异体字作“斄”,古文字中表示手拿棍子一类去敲打麦穗,是作为”来“字的动词用法来表现的。“邰”是神农后稷的封地,传说中,当时后稷就是在家乡武功镇的教稼台上教民稼穑。根据《诗经.大雅.思文》记载,后稷在农业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发现并推广牟(大麦)和来(小麦)。
大概家乡种麦子就源于后稷时代吧,乡亲们就像先祖一样善待庄稼,珍惜粮食,并敬重后稷赐予的.麦子。在地里,我不止一次看到我的乡亲们,炎炎烈日下,汗水浸透衣衫结成白斑,跪在麦田里收割麦子,皎洁的月光下,满头麦草衣子,灰尘覆满脸面,跪在麦场里扬场。路上偶尔有遗落的麦穗,被枯瘦的手拾了去,一阵揉搓,吹去麦芒麦壳,送进豁了牙的嘴,发出一阵咯嘣咯嘣的脆响声;村子里,我不止一次看到:穿戴整齐,一身光洁的老太太,用软馍擦碗底;皂角树下的“老碗会”,“光葫芦”的老汉伸出长舌舔碗底;磨坊附近的老人,圪蹴在地上一粒一粒捡拾遗落的麦粒……
麦子得来不易,冬小麦尤为难得。
秋天,麦种在农人们殷殷的期待中入土,历经白昼和黑夜三五个交替,就迫不及待地生根发芽,麦苗站成队列,欢呼着新生的喜悦,辽阔的天空下,大地被新绿点亮。当霜降来临时,麦子已经站稳立直,可以经受寒冷的洗礼了。
冬天,寒风凛冽,万物萧条,麦子却更稳重了,不知不觉中新绿更迭为苍翠的绿。西北风呼啸着来了,恶狠狠地将裹挟着的灰尘,杂物,劈头盖脸地一次次砸在麦子身上;麦子被迫匍匐着,灰头土脸,却又一次次坚强地挺立起来,抖抖灰尘,与同伴结成一片,蔑视狂风的淫威。这种磨难是命中注定的考验,麦子的祖辈们也是这么过来的,只要活着就能等到转机。更冷的时候,雪来了,先是颗粒状的,一阵“枪林弹雨”,没能把麦子怎么样;接着是片状的,厚厚地堆积着,想把麦子压垮,结果麦子却欣喜着,把积雪当作棉被盖。深冬里,一日冷过一日,身子被冻麻了,冻僵了,麦子却把根扎得更深,扎得更牢,祖辈传承的意志在内心里一点一点地强大着,那怕睡着了,停止生长了,也要先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春天,当第一缕春风拂过大地,麦子就醒了,麦子发现经过冬天的所有磨难,自己更成熟了,变得愈加坚强和沉着。乍暖还寒的春风已经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了,于是麦子笑着伸个懒腰,继续返青。随着时间的推移,麦子义无反顾地拔节、孕穗、抽穗、扬花。当灌完浆的麦子坚定地站在大地上,青黄不接中的农人们已经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夏天,麦子成熟了,一望无际的麦田,随了夏风起着金浪,阳光下金黄灿烂,壮丽而辉煌,空气里四处弥漫着麦子的清香。算黄算割从地这头勘探到那头,满意地扯着喉咙喊:“算黄算割,算黄算割……”农人们手里抓着光亮锋利的镰刀,拉着架子车,兴冲冲地到地里来了。
到麦田里去,小心点,别踩踏,往前走,让麦浪将你淹没,凝视麦子,和麦子对视,听麦子诉说数千年的风雨,数千年的肥沃与贫瘠,数千年历经的轮回。你会体会到麦子平凡表面下内心的深邃,你会感悟生命的伟大与坚毅。
到麦场去,山丘一样的麦堆旁围满了疲惫而喜悦的人们,从满头白发的老人到穿着“开裆裤“孩子,所有人眼里平实的麦子都在放着璀璨的光芒。
当我满含热泪,捧起一把麦子虔诚地注视着,每一粒麦子呈汗珠状,泪珠状,如新生的婴儿样蜷缩着,我低下头去轻轻地嗅,顺着那略带泥土的清香味道,灵魂住进麦子里,饱满每一粒丰收的喜悦。
篇7:灵魂,在唐诗里飞翔散文
灵魂,在唐诗里飞翔散文
一场怡人的秋雨,一阵悦耳的松涛,在这样一个时节,拜访隐居的友人,虽然友人或是驾车游览,或是持一钓鱼竿,如闲云野鹤一样漫游,拜访终是落空,但那一种幽静的山色,清淡的景色却并没有让自己扫兴,反而从中获得一种清净的道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这就是唐人的洒脱,其风度并不亚于魏晋名士之风。
想那诗人的朋友也许真是一位得道高士,看那高高居于山顶的茅屋,一来一去也要走三十里,那曲曲弯弯的登山路亦非坦途,那独居茅檐的生活也真是不易,然而寂居的生活却也能自得其乐,交游名士诗客,吟啸于山林松间,达观于渭水垂钓,真是一世外仙人。
而这样的意境,这样的氛围,在喧嚣的`闹市里,宦场上,几乎常常成为传统士人放松身心,放飞灵魂的一方神圣之地,甚至连那些达官贵人也要附庸这样的风雅,在他们的书房里,也可常常见得几幅这样难得的山水隐逸图。
灵魂,在唐诗里飞翔,不仅仅是一种情结,更是一种怀念。因为唐诗里有那种清洁的精神。朋友从东面来到长安,衣服上沾满了灞陵细雨,路旁的花儿,正默默开放;乳燕,在空中轻盈飞翔。我与朋友去年一别,今年春天里相逢,但看他的两鬓,又平添了白发几缕。这细细的惦念,就是友情的深深眷念。这里远没有尔虞我诈,俯视嘲弄,甚至于落井下石,也没有如陌路相逢的躲避,这是一种惺惺相惜,更是一种美好的留恋,美好的祝福,人性的光芒在这里闪烁。在一个人情淡薄的社会里,唐诗总给我们心灵的温暖。
灵魂,在唐诗里飞翔。一座古塔,拾级而上,就如盘旋在空中,“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高峻,但见眼下,白鸟翻飞,劲风阵阵,远处的山连着山,就像大海的波涛,奔走向东,巍峨玲珑的宫殿啊,掩映在青色的槐树丛中,绵延望不到边,而青雾笼罩的五陵北原,就能使人淡去功名利禄,产生挂冠离去的思想。唐诗,这一种清洁的思想总是从那茫茫的时空中穿越而来,从那愉悦的精神审美中遽然产生。
阅读唐诗,总让人回味无穷;展望唐诗,总让人向精神的高度驰骋。阅读唐诗,灵魂,就像一只青鸟,无线无挂,飞向那浩瀚长空,悠久,香醇,耐人回味。
篇8: 周末,陪父亲看一回戏散文
因之十一岁的小方语抱恙,父亲惴惴不安地从乡下来到了南昌省城,来看他的小孙女。当我开门进屋的时候,看见暗茶色脸庞的父亲安静地躺在沙发椅子上。父亲清瘦清瘦的,身上盖着自己脱下来的旧的中山装。一眼看过去,父亲像一截饱受风雨洗礼过的木材。着实令我即是喜又是疼。喜的,是他老人家来到了我的身边;疼的,是岁月将父亲磨砺成沧桑的模样。我并没有打扰他的小酣,而是蹑手蹑脚地走进房间,拿了一条毛毯轻轻地为他盖上。我又仔细地端详父亲,心想:“还好,父亲的脸上还泛着红晕。”世人都说老人像个孩子。此刻,父亲就是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我如是地想着,又走进了房间,坐在床缘上。
“午休之后,怎么让父亲打发无聊的时光呢?”
陪父亲去逛逛超市,外头下着雨,他是不会去的。那么,就让他在家里看看电视,他也会感觉到闷的。还是在网上搜索南昌采茶戏给他看吧。记得我刚上班的时候,从省城带回去一盘《方卿戏姑》的'南昌采茶戏的VCD碟子。父亲与母亲津津有味地看着,那声音就如同酒香一般飘向了远方。邻居家的大妈与伯父都慕名而来,也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画面,竖起耳朵听着。父辈们的表情随着电视画面里的剧情变化着,或喜或忧,抑或恨都来自真实的他们。我想,他们对地方戏曲的追求,就如同我们年轻人对港台的靡靡之音一样着迷。而《方卿戏姑》是他们百看不厌的经典戏曲。
《方卿戏姑》讲的是一个家族没落的方卿,听从母命来到姑父家拜寿,也顺道借贷上京赶考。可借贷二字还没说出口,就被姑母“三击掌门栓打”地羞辱了一番,并在大雪天无情地轰出了家门。后来,方卿高中,假扮穷鬼化郎重回姑父家,将姑母狠狠地羞耻了一番。并痛批姑母就是一个“嫌贫爱富”的真“小人呐”。
我将这幕戏从网上搜索出来,点击之后,那高昂而优美的声音与旋律立刻回荡在小小的房间里,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光阴。声音有些大,我赶紧把音量调小,怕惊醒了父亲。却不想,父亲不穿外套就从厅堂里快步地走了进来。
“你在做什么?”父亲试探性地问。
“爸,过来,一起看《方卿戏姑》。”我笑着道。
于是,我们父子俩安静地看了起来。时不时地,我偷偷地看父亲的形容。他总是脸带微笑,感觉回到了从前。
我想,父辈们如此钟爱这幕戏曲。究其原因,是这幕戏曲迎合了他们的口味。如人生三大喜事之一的“衣锦还乡”,在方卿的身上重演;如真挚而纯洁的社会地位两重天的爱情,在方卿与其表姐身上重演;再如就是戏曲鞭挞的“嫌贫爱富”的世道以及赞扬的人性美。再有就是戏曲所刻画出的四个典型人物:方卿、其表姐、姑父、姑母。方卿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木讷老实的通过科举高中的儒家典范。其表姐是一个善良、知书达理又对爱情专一的封建大家闺秀。其姑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封建家长。他高瞻远瞩、知恩图报,并毅然决然地把女儿许配给穷鬼方卿,并以死相要挟,非得方卿答应不可。父女俩都具备优良的品德,在“戏姑”一幕中,都接纳并感叹道:“你(方卿)来了就是好的。”而尖酸刻薄的姑母却是另一番模样。姑母见了亲侄儿,却显出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她说方卿是“穷鬼化郎”。又向女儿讽刺说:“……体体面面的八抬官的表弟,脸都丢尽了。”当姑父问及方卿在何处安身时,姑母却抢先一句:“……他在前面破庙里蜷禾草安身。”当方卿要唱道情时,她又百般刁难说:“要唱也可以,要钱的话哪,我是半文都没有。要么就到猪间里撮两升碎米子去。”还手足舞蹈地羞辱方卿道:“人穷,脸都不要……一张荷包样的嘴……”通过姑母的行为举止,把一个“嫌贫爱富的真小人”刻画得入木三分。而戏曲的另一大特色,是地道的地方语言,把人物串得活灵活现,将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
父亲一个劲地看着,不时地骂着方卿的姑母,“世间哪有这么狠毒的姑母啊……是亲侄子呀!”然后又不时地赞扬方卿的姑父,“姑父想得周到,在理!人聪明,听事听音。那姑母是蠢的。那表姐也‘恰噶’!”
而我,最喜爱看的是戏曲的高潮部分“戏姑”。这幕戏里最经典的还是方卿唱出的“道情”――“鱼鼓夹板轻轻扬,御史府里我要戏戏姑娘啊。古来事物真稀奇:人往高来水往低,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深山树木长不齐,荷花出水有高低。人家说强盗狠。我偏说势利人。门前系着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挂着破草帘,亲生骨肉我的姑娘啊,当作陌生人哪。”直弄得姑母坐不住了,唱道:“也,咯只穷鬼,哪里是在唱道情哪,分明是句句耻辱于我。”并记恨在心,以有赏为诱饵将方卿打了一记耳刮子。而戏曲的结局,更是符合了老百姓的口味:在对万恶的姑母解恨之时,以皆大欢喜作结。
戏曲折射出了儒家风范的世间况味。很好地将功名利禄巧妙地穿插在爱情的甜蜜之中,活画出了世间人物的脸谱。父亲一气呵成地看完《方卿戏姑》,又嚷着要看《天仙配》。于是我从网络上导了出来,父亲则欢喜异常地看着。
篇9:雪原里的野台子戏经典散文
雪原里的野台子戏经典散文
正如初三到初五,北大荒人要唱三天野台子戏。一天到头了,谁都要乐和乐和,别要数九寒天下大雪,可他们喜悦的心情一点也不减。憋足了劲儿,把积蓄一年的快乐、追求和渴望都要在正月里庆新春之中甭发出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乐,就怎么乐。唱起来,跳起来,扭起来,乐起来,是北大荒人唱野台子戏最尽兴、最热闹的三天。
野台子戏就是将戏台搭在室外。室外敞敞亮亮。宽宽绰绰的,能容纳很多观众。戏台搭好的时候,北大荒人开始忙起来,接姑娘、唤女婿、应亲戚、串门子、逛商店、置新衣,带足好吃的食品,准备去看野台子戏。有的从几十里外赶着马车,开着四轮拖拉机,吆三喝四地、耀武扬威地携带家小来看戏。戏台前人山人海,摩肩擦背。有的.里戏台一二百米远,演员唱的是什么到听得清,可那是变了调的扩音器传出来的,演员是男是女都分不清了。这倒没关系,北大荒人在乎的是凑凑热闹,图图开心快乐足够了
醉翁之意不在酒。看野台子戏期间,北大荒人常常进行很多其它的活动。小鸡不撒尿,另有其道道。入道了婚假年龄的男女青年和他们的父母,可以借看戏之机想看对方,或找个机会,找个理由“偷看”对方,为今后的婚姻决策打下基础;以出嫁的姐妹们天南海北的个忙个的家,很难有机会相聚,借看野台子戏可以重逢娘家,在戏台子地下倾诉姐妹们的分离之苦、思念之情;老头老妪可以凑到戏台子底下扯闲话,回忆年轻时的俊美浪漫,但不是图“这张旧船票”再登“那条破船”;姑娘们则乔装打扮,尽可能展示自己的妩媚动人,引起如意郎君的注意;少妇则可以解开束缚想怎么美,就怎么美,自由轻松一番;潇洒走一回小伙子们也要快活快活,聚到一起喝酒、吹牛、撒欢,在漂亮发香的女人中间挤来蹭去,不是寻找梦中情人,也不是寻找失去的感觉,他们喜欢拿眼前的女人和自己的爱妻比,越比越觉得老婆人家的好,孩子自己的好。又一想,野花没有家花长,一饱眼福也就是。戏台子地下和戏台子上同样热闹,卖麻花糖果的,卖冰棍雪糕的、卖糖葫芦冻梨的、卖瓜籽花生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台上演员扯嗓子喊,台下卖小吃的拼命地吆喝,你有唱腔,我有卖腔,你来我往,遥相呼应。虽然天冷点儿,心里倒满有激情的,那调门儿,那架势,那场面,蹲在城里的人是无法享受得到的。北大荒人自我感觉,这样才算是见了世面,享受到了城里人像见都见不到的人生最大的快乐。
野台子戏主要是唱二人转。北大荒的二人转一东北名歌、秧歌为基础,表演中的说、唱做、舞为基本功。男女演员古装打扮,左手执帕,右手舞扇,在舞台上边唱边舞,边逗边演,歌剧表演剧目的内容,男女演员随时充当一某角色,诙谐风趣,激活灵动,极富地方特色。伴奏的乐器有唢呐、二胡、锣鼓、竹板,节奏鲜明,音乐悦耳。演员和着曲调儿,或急或缓,或悲或喜,说学逗唱,饶有情味儿,常常引逗观众捧腹大笑。尤其是那清脆高昂的唢呐声,把观众的音乐细胞调动起来,浑身每个关节都在动。就是不允许上戏台掺乎,要不,早就跳上台去吼他几嗓子才过瘾。因此,北大荒五十超外的人都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说。
篇10:让灵魂在季节里玩耍散文
这是一个让我不知所措的季节?
它在操纵着尘世
当桃花泫染人间的时候
我中了桃花的“毒”
到处寻找桃园
即使在山坳
桃香醉了我
朦胧中不愿走出
我被桃红染了色
梦幻中醒来
已不知桃花的去向
我依然存活于红尘里
当我放眼望去
一片素白
这
是纯粹的白
我抗拒不了它的纯洁
我又爱上了 梨花
它让我爱的不亦乐乎
它的洁净滤透了我的经脉
我迷上了它
被它的素美征服了
疯狂的'与它依偎着
它的花蕊让我有一种爱的欲望
我的生命变得简约、淡然、祥和
它把我回归了
我痴迷着
被纯色控制着
很累、很累
好想在这柔柔的 奶白的 花瓣里停歇
假如不再醒来
也愿意
难道,我被白茫茫的光笼罩了吗?
万物在轮回
我想回到我的世界
其实我不怎么喜欢梨花
它太单薄
我只是抗拒不了它的纯情驾驭
我被春、夏的交接撞回了尘世
姹紫嫣红的世界里训练着我
我又将自由自在
在岁月里“为所欲为”的活着
季节的轮回打劫不了我的美
我又将“肆无忌惮”的享受着所有的欲望
就算时光很是小气
回收着我的年华
我也会让我的人生 活得很是美妙
篇11:醉里挑灯看剑散文
醉里挑灯看剑散文
瑞斋单永辉与我是相交多年的好兄弟,他学的是中文专业,又在书法领域勤耕几十年,不但写得一手好字,文章也是非常的了得。近几年他担任了《草书观察》平台的编委,主笔书坛人物的评论,于是有关书法评论的文章常见于网络,每每读来总让人艳羡不已。出于一种好奇,又加上这样一层关系,前几天我把刚刚练习写的字发了两张照片给他,请他写几句话,想听听他的看法。当时他回复要我给他一点时间,让他好好想想。几天后他抽空在一个晚上写下了标题为《可能这就是传说中的古法——观濯堂德良作书有感》的文章,文章的重点落在对用笔方法的思考和对笔画力度的肯定。写文章嘛,老单是勉不了要对我加以褒奖的,但我个人认为还是写得比较真诚的,因为他比一般人更加了解我。
卜姐在长沙非遗馆开了个小店,店名叫禅雅小屋,牌匾是我写的,装裱的原稿。店里陈列的主要作品是她从印度进的唐卡,看上去确实品种显得太单一了。卜姐曾几次找我想让我写上二三幅书法小品挂在店里让光顾的客人有更多的东西看。我知道卜姐是关心我,她更多的意思是想帮我卖点作品,让我不要只顾着练字,顺便要赚点钱。而我练字又是特别的投入,并且只喜欢临帖,不喜欢写作品,总是觉得学习的时间太少生怕漏掉了什么没有关注得到。所以卜姐每次和我商量的时候我都答应说,好!但都没有付之行动。年前卜姐又一次提起,我都感到有点不好意思了!年后回来想想还是去她店里看看,要写就得做到摆放在那里要得体,大小形式要讲究些。去到店里,卜姐泡茶,我和她先生聊天。先生是一个知识分子,工作之余喜欢文玩、集邮,对字画也常有研究,所以我跟他聊天有话题也对路。在我们聊到写字的话题时,卜姐笑着插话说:顾客们走到门口都只看我写的招牌,进门看唐卡的很少,看客们都说这字写的太有力度了!先生起身走到门口再次端详了门匾上的字,对我说,你的字不光是有力,还有味!我说,我在写字的时候是求力不求味的,但我希望自己的字除了有力更能耐品和含味!
卜姐的店内摆放了唯一的一幅书法作品,是一幅小楷。临走时先生想听听我的看法,我说,这字初看不觉得有多好,准确地说是不抢眼,但细心观来能体会到作者的从容与心静,心宽和内敛,是一个不计过往,不惧将来的人。先生说,你说的很对!这是一个修道僧人所书。我说,嗯,应该是这样,修书者修人,修人者修书,二者各主一块,但又无不相互关联和统一。
曾经有一个玩收藏的朋友与我聊天时说,齐白石的字是用生命在写的,他的每一根线条都倾注着他的心血和生命!当时我就觉得这也太玄了吧,点画间是否写入了生命也知道?几年后我慢慢地感受到了他所说的心血与生命其实就是一种味儿!是一种身心的投入和情愿,是一种玩味的体现和态度…,是不一样的态度决定出不一样的`味道,蕴含着不一样的生命状态。
儿时因为别人的夸赞我更加喜欢写字,那时就想怎么写的更好看收获更多的赞美,这种字迹里无疑体现出一种炫丽的虚荣;青年时期因为崇尚创造我更加喜欢写字,那时就想怎么别具一格收获更大的认可,这种字迹里无疑饱含着一种强求;中年时期因为生活的逼迫失去了大量的练字时间而突然醒悟的时候,自己开始变得异常的勤奋,虽然也感觉到很累,但能坚持,这时的字迹里无疑体现着一种对功底的强调和矜持;青壮年更多的是感悟生命,倾情哲理,这时的字迹里更多地强调理性,希望升华;天命之年越来越懂得自然的规律,唯有做好自己,只求勤勉耕耘的道理,这时的点画间就会现得更加的自然;心绪上的不骄不躁才会得到扎实而又朴实的结果。
瑞斋文中所说的古法是千百年来人们谈论书法的焦点。沈从文在《谈写字》一文中说,自宋人开始便不认真写字,沈从文的细心观察和用心体会无疑是睿智的。宋代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宋人与古人相比起来,在人心与社会环境上的差别离得越来越远。不认真写字的状态源自于环境的变化和人们普遍心态的改变。
关于笔法的古法一说其实并没有人们传说的那么神秘!单就笔法的古法而言:印印泥,锥画沙等都是一种力求自然的流露和表现,了解它并不难,运用也不难!难在什么地方呢?一是功底的积累,没有达到一定的功底就算知道也用不上;二是运用的能力,灵活运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一个好的工具如果你不会运用它,就生产不出好的产品,那么它永远只能是成为摆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行气与章法,处处要自然;四是墨法,用墨量的适当也是相当的重要;五是生活的经历和文化的功蕴;六是性格与情操…等等,影响和左右的因素太多太多了,一句话就是一切都要做到自然而然。古法就是自然!艺无止境,其实古人既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只是古人做得相对的要好,相对的接近自然。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论书者论人,书作者书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书法艺术表面上是一种艺术形式,但形式的背后却深藏着不易为人知的生命状态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什么我说写字求力不求味?这里并不是说写字不要有味,而是要让心和生命自然地去刻画,让笔墨自然地去流露;一味地去求味往往只会得到娇柔造作的结果,就会失之自然。我知道自己在书法上仅仅还只是一个开始,但我要做的仍然只是尽心尽力地于实处着力,重视过程,就像不求字味一样不去追慕虚幻的光环。
篇12:风里雨里看瑶里经典散文
风里雨里看瑶里经典散文
走进瑶里时,天下起了忽大忽小的雨,让我们一行人遇见了古镇别样的秀美和柔情,仿佛走进了唐诗宋词、走进了戴望舒的《雨巷》、走进了扬州八怪的中国山水画。
典型的江南初夏天气,只要下雨,连绵起伏的山峦就会升腾起袅袅的烟雾,如同朦朦胧胧的纱帏淡去远处黛山的翠色。古镇建于明清时代的房舍、房舍顶上的马蹄高墙、房舍的灰瓦青砖和房舍之间石板铺成的狭长小巷在烟雨中若隐若现,十分幽静。
瑶里古镇依着一条小河的'两边而修建,小河边成排古树上的叶儿在风雨中摇晃,静下心时隐隐约约可听见树叶的窃窃的对话声。我们一行人就在雨中带着浓浓的兴致,彳亍在古镇的街道上、仄巷里、小桥中,体验着诗里画里风里雨里之瑶里古镇的浓浓韵味。
无论是青石铺成的小街,还是逼仄的古巷,行走其中,能体会到悠长雅韵,但绝无寂寥的感觉,十几个人手举十几把五颜六色花布伞,在雨中的古镇信马由缰地行走着,油纸伞的时代过去了,谁也没有也不用期盼能在这里邂逅丁香般的姑娘,只是享受烟雨中古镇中的那份难得的情调和婉约、风雨洗礼中青砖灰瓦的古色古香,洗涤久居闹市的烦躁,放松劳累的身心,融入古镇风景之中,不经意地我们也成为古镇中一道风景。
古镇的路面是用石板或鹅卵石铺成的,由于镇上供人进出的几个街口都很狭窄,古镇内是无法通行汽车的,因而街面也保护得十完好,青石板和鹅卵石经过雨水冲洗后更是洁净透亮。由于下雨,虽说是星期天,但游客并不多,古镇上的风情自然只能让几群人数不多的游客去尽情独享了,当然也包括我们这群来自湖北的游人。有那么一两次,我不仅与“组织”走散了,甚至与爱人也没走在一起,一人独自徜徉在寂静的小巷,恍惚间顿生一种穿越到明清时期的感觉,眼前的一景一物、一墙一瓦、一门一窗,无不透露着只有在古曲小说中才能读到的安居乐业景象,不时可见到几只被雨水淋透的公鸡或母鸡,或在树冠下,或在屋檐下躲雨。所看到的几群鸭子似乎并不怕雨水,虽说雨水也湿透了它们的羽毛,可它们依然乐此不疲地在室外裸露的土壤中或小河边寻找食物,并不时展开羽翼抖落在身上的雨水。甚至在一栋古民居的门口,我看到了一条大狗和一只小猫偎依在一起。
不是那种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雨,也有暂停的时候,雨停时,小河边会出现三两个洗衣女洗涤衣物,这情景自然也让人想起了唐人“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的诗句,但在我看来,那些洗衣女就是西施或王昭君在浣纱,只是离得太远,也不知水中的那些鱼儿是否看见洗衣女的倒影,也忘记了游弋而渐渐地沉到水底?
古镇的布局设计是匠心独具的,似乎早就知道我们来参观时会有风雨,因而除了有一座横卧在小河上面的的风雨桥外,还有几处亭廊独立在风雨中等候我们到来。风雨桥上呈现的是一幅祥和的画图,我们上桥时,已有几位镇上的老爷爷老奶奶坐在桥边的长条木凳聊着天、品着茶、走着棋。几位老奶奶面容都很慈祥,因而我们一行中有人前去与她们合影,老奶奶没有拒绝,而且很配合。我们也坐到了长条木凳上,与他们融为一个群体,并与他们聊了起来,他们中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到过九江南昌,最远只去过景德镇,虽说老人们有些话我们还听不大懂,但从他们表情和语气中,能感受到他们很幸福、很知足、很感谢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领路者。
之后,风雨桥上又陆续来了两拨游人,雨也更大了,都在桥上避雨,桥上就显得更热闹了,后来的两拨游人中竟有几个典型的文艺范儿,他们把风雨桥当作舞池,开心地跳起了交谊舞。
雨中游瑶里,可想象“夜坐听风,昼眠听雨”的意境,更能咀嚼现代同事和朋友之间那份浓浓的真实情义。这次我分散在湖北各地的十几个三十多年前的老同事能相聚在赣东北,得益于汪君的邀约,大家一见面那份亲热的情形让人分手数日后还回味良久。民谚云“今世同船前世修”,我不相信有什么前世后世,只相信今世,今世分散后能在异乡聚在一起共游一座迷人的古镇,是真情使然,是友谊使然,是汪君个人魅力使然,是一行人相同的志趣使然。
记得早晨我们从浮梁县城出发时,就有过担忧,怕起风下雨游瑶里不得尽兴,没想到游完后,我们不仅十分尽兴了,还领略了古镇另一番美景。人生旅途亦如此,不要认为“天公”不作美,就不想走下去,要相信,只要勇敢地向前走去,就会有惊喜在等着你。
★ 如水的岁月散文
★ 天地大戏散文
★ 跟父亲学戏的散文
★ 梅开,梅落作文
★ 心灵维生素散文
★ 霸王别姬之观后感
★ 忘记的折子戏散文
★ 岁月人生作文
★ 青衣愁诗歌
【戏里的青衣,看不穿的灵魂散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优秀古风散文2024-05-08
《风月》阅读答案2022-12-09
各站停靠情感散文2023-08-11
精美散文语句2022-07-22
感悟人生岁月的随笔:不急2023-04-01
雪小禅:看取莲花净2022-05-07
听戏初中作文2022-05-08
看电影《霸王别姬》个人观后感300字2022-11-10
《爱如禅 你如佛》参禅语录2023-05-17
散文诗精美语句20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