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焉能求剑

时间:2022-05-04 03:16:2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刻舟焉能求剑((共12篇))由网友“Louise”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刻舟焉能求剑,希望大家喜欢!

刻舟焉能求剑

篇1:刻舟“能否”求剑_

刻舟“能否”求剑_600字

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哲学的观点认为:这是否定运动谈物质。对此我提出不同看法。

我做出了以下设想:

1、船的航行方向是怎样的,如果逆水行驶,那么在出发地点是有可能找到宝剑的。

2、海底(湖底)是否有动物,比如鳄鱼,如果鳄鱼的运动方向与船的行驶方向是一致的,那么在海底(湖底)是有可能找到宝剑的。(当然,生命安全不保障。)

3、宝剑的.质量如何,水的摩擦力如何,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找到宝剑的。

4、离河岸的距离,如果里河岸近,那么潜入水中是有可能找到宝剑的。

5、如果船公的反应快,迅速停下了船,那么在水下是可以找到宝剑的。还有很多观点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我看来万事万物都存在偶然性,这就跟买彩票是一样的,人人都想去碰碰这个所谓的“运气”。对于恐龙灭绝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有人认为是由于自然灾害,比如火山爆发等等引起的。

,John De Haan在BBC的帮助下用猪演示了“烛芯效应”。提出了人体自燃的原因,在这之前一直被认为是神对人的惩罚。但他的观点也是从猜想开始的。

万事万物都有偶然性,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篇2:停舟求剑作文

停舟求剑作文

一个漆黑的夜晚。

面上,一个亮点越来越近,原来是一条小小的渡船.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响,好像有什么东西掉到了水里面。

“船夫,请停船,我的剑落到里去了。”

说话的是上次'刻舟求剑'的那个人。此时他想∶上次过时,我腰里佩的宝剑脱销落到了里,我赶紧在船上刻了个记号,可等船靠了岸,我顺着做记号的`那个地方下水捞,捞了半天,也不见剑的影子.此事还被后人篇成《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来笑话我。今天,我可要吸取教训-----停舟求剑,这下可保万无一失。

船停住了,他“扑通”一声跳进里。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附件的水底都找遍了,就是没那把剑。

船夫取来的灯,同情地责备他∶“你也太不小心了,上次把剑掉到里,今天怎么又掉一把?”

那人说“也不能怪我啊!喏他的嘴边往船头努力努,'这是我儿子闯的祸。”

船夫提了灯看了他儿子一眼-----小孩不过才两三岁,腰里佩着一把木头剑鞘.

“那是什么剑?”'船夫问.

“一把木头剑!'那人得意的说'这还是我花了三天时间的功夫做好的'”听了此话.船夫笑着说“这水这么急,木剑早就被水冲走。”

可寻剑者听不进,他还在停船的地方喘这粗气打捞着.......

篇3:刻舟求鱼的故事的作文600字

刻舟求“鱼”的故事

父子俩去郊外野游。

爸爸:“要小心啊,这里有一种毒蛇叫‘五步蛇’,被它咬伤走五步就会死。”

儿子:“被它咬伤了,我只走四步就不再走了。”

爸爸:“好!聪明的孩子,不过你那样太危险了,离死只差一步。”

儿子:“那怎么办?”

爸爸:“一步也不要走才最保险。”

篇4:刻舟求鱼的故事的作文600字

父子俩租了一条船出海钓鱼,收获不少。快回去时,儿子对父亲说:“爸爸,明天咱们还是上这里来钓鱼,这里鱼不少。”

父亲问:“咱们得想个办法记住这地方才行,你想想看?”

儿子问:“这不难,咱们的'船不是在这里吗?我已经在船舷上做了个记号。”

父亲听后骂道:“你这个小笨蛋,光在船上做记号有什么用,万一明天这条船让别人租走了怎么办?”

短腿母鸡

儿子:“爸爸,母鸡的腿为什么这么短?”

父亲:“傻瓜,要是母鸡的腿长了,下的蛋不就摔碎了吗?”

怎样开罐头

妈妈一面开启一个沙丁鱼罐头,一面对儿子说:“阿冬,你知道吗,有时海里的大鱼会把这种小鱼一口吞掉。”

阿冬问:“海里的大鱼怎样把罐头打开呢?”

比赛说谎

史密斯先生看到一群孩子围着一只小狗,他问:“你们在干什么?”

一个孩子说:“我们在比赛说谎话,谁的谎话说得最大,谁就得到这只小狗。”

史密斯先生:“胡闹,我像你们这样年龄时,可从没说过谎话。”

那个孩子听了,说:“史密斯先生,你赢了,这只小狗是你的了。”

篇5:刻舟记原文和翻译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都涂了石青颜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象在讲什么话。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佛印极象弥勒佛,敞开胸怀,裸露双乳,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他平方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象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象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这只船的底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上名字,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象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色黑。又用上一颗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红颜色。

总计这只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惊叹道: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誉为象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谁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在说谎。可现在这

却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篇6:刻舟记原文和翻译

1. 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奇特.

2. 王叔远:名毅,字叔远.明代民间微雕艺人.

3.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4. 为:做,这里指雕刻.

5.器皿:指器具.盘,碗一类的东西.

6.以至:以及.

7.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罔:无,没有.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各:各自.具:具有.情态:神态.

8. 尝:曾经.

9. 贻:赠.

10. 余:我.

11.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故事.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泛,泛舟,坐船游览.云:句尾语助词.

12. 约:大约.

13. 有(yòu)奇(jī):多一点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14. 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 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一说,古代一百粒排列起来的长度是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是一分.许,上下.

15. 中轩敞(chǎng)者为舱:中间高起开敞的部分是船舱. 轩:高起. 敞:敞开.为:是.

16. 箬篷: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篛的异形字是“箬”.

17. 雕栏相望焉: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望:对着,面对着.

18.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19.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 清:清凉. 徐:缓缓地,慢慢地.兴:起.

20. 石青糁(sǎn)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石青:一种青绿色的矿物颜料. 糁:涂.

21.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词作动词用。

22. 髯(rán):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23.居:位于。

24.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25.鲁直: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26.执:拿着.

27. 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28. 卷端:指画卷的右端.

29. 卷末:指画卷的左端.

30.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语,说话.

31. 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32. 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比,靠近.

33. 各隐卷底衣褶中: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34. 绝类弥勒: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类,像.

35.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36. 不属(zhǔ):不相类似.

37. 卧右膝:卧倒右膝.

38.诎:同“屈”,弯曲.

39. 念珠:信佛教的人念佛时用以计数的成串珠子.

40.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41. 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42. 楫:船桨.

43. 舟子:撑船的人,船夫.

44. 椎髻:梳成椎形发髻,属于词类活用.

45. 衡:通“横”,横着.

46.攀:扳着.

47.啸呼:大声呼叫.

48. 其人视端容寂: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49. 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50. 船背稍夷:船的底面稍平.背,这里指船底.夷,平.

50. 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就是一六二二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51. 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52.钩:钩的形状.

53.了了:清清楚楚.

54. 墨:这里的意思是黑.

55.篆章:篆字图章.

56.丹:朱红色.

57. 为:刻有.

58. 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盈,满.

59. 简:挑选.同“拣”,挑选.

60. 修狭:长而窄.

61.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62.游削:挥动、运用刻刀 。

63.须:胡须眉毛,此处指极小、极细、极短等等。

64.繇-:通“由”。

65.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即棘刺母猴,先秦典故。句意为:荆棘的末端的尖刺,未必不可以刻一个母猴啊。

通假释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与竖相对。)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篇7:刻舟记原文和翻译

整体把握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的表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舟上五人,须眉比见,其他如箬篷、窗、楫、壶、炉等,无不应有尽有;还有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真可谓巧夺天工。本文就是对这件艺术品的文字说明。阅读时,要善于运用想象力再造出这件艺术品的形象,并仔细品味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描写了船的4个部分,分别为,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全文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6]

结构模式

文中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顶部。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此文体类似于现代说明文。

语言分析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与黄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令人不只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神情不属。

这些描地感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使读者深为赞叹。

开头,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出“核舟”所雕刻的内容。第一句就介绍这位“奇巧人”及其“奇巧”的所在——在很小的木头上能雕出各色各样的景物,而且形神毕肖,第二句点明“核舟”所雕刻的内容是“大苏泛赤壁”,为下文张本。

篇8:美文欣赏:人生求刻

美文欣赏:人生求刻

作家刘恒,素以蘸水笔写作,在文坛堪为独一无二的景致。他说使蘸水笔写作,在纸上总有一种“刻”的感觉,很舒服,文思也顺畅。

用蘸水笔写文章,似乎颇显老套,但这个“刻”的感觉令人玩味。因为有这个“刻”,意境和境界也就与众不同。

金石可镂,刻,是刻度,是时刻;是记忆,是劲头……细琢磨,刻的意境很多。自然有“刻”,四季轮回分秒不差;生活有“刻”,“点滴冷暖在心头”;行走有“刻”,一步一个脚印;做事有“刻”,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诸多的刻,是一种境界,没有恪守之心,缺乏刻苦之力,轻飘飘,水过地皮湿,充其量留下些蛛丝马迹。知刻、能刻、会刻,人生沉浮就不是一场戏,总有信念和希望在心头。

刻,镂也。雕刻,用刀子挖,如刻本、刻石、刻字、刻板等等。形容程度极深:深刻、刻意、刻骨、刻苦等等。可以想见,“刻”,是一种极度的认真,是一种不辍的执着,是一种实在的成熟。锲而不舍,倾心用力,做人做事若此,不出类拔萃也饱满敦实,不至善至美也问心无愧。

汪曾祺的作品不多不长,但很优美,独具特色。曾有人好心地提议他写些“大作品”,汪曾祺心平气和解释道,我知道,即使我有那么多时间,我也写不出多少作品,这是我的气质所决定的`,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品作家。找准位置,刻心而为,既不盲目跟风写应景文章,也不急功近利追数量指标,也就有了真的辉煌。

罗素说:“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没有“刻”的感觉,不下“刻”的功夫,浮皮潦草,粗制滥造,不成文化,却成垃圾。如王蒙所说:“大家一讲文化,讲的是卖点、品牌等,而那些古老的名词,比如说思想、艺术、真实、深邃、完美、智慧、才学、激动人心与精益求精,正在被人遗忘。”贪大求洋,贪多求快,量多而质次,速成却速朽;耍酷、扮丑,光怪陆离,喧嚣一时,终是过眼云烟;无滋无味烧白水,改头换面炒剩饭,捞了银子,掉了价值……这些统统令人不齿。

人生求“刻”,奥妙无他,就是真切实在、本分负责,根深叶茂,才会常青。

篇9:刻舟记文言文翻译注释

刻舟记文言文翻译注释

【原文】

核舟记

〔明〕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都涂了石青颜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象在讲什么话。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佛印极象弥勒佛,敞开胸怀,裸露双乳,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他平方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象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象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这只船的底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上名字,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象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色黑。又用上一颗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红颜色。

总计这只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惊叹道: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誉为象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谁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在说谎。可现在这

却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注释】

奇:奇特。

曰:叫。

以:用。

径:直径。

之:的。

为:做,这里指雕刻。

罔:无,没有。

因:依据。

势:样子。

象:模似,仿照。

具:具有。

情:神情。

各:各自。

态:姿态。

尝:曾经。

贻:赠。

余:我。

盖:原来是。

泛:泛舟。

云:句尾语气词,无意。

约:大约。

有奇(jī):有,念yòu,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意思同“又”。奇,零数。

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

可:大约。

许:上下。

轩:高。

敞:宽敞。

为:是。

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覆:覆盖。

之:代词,代指“船舱”。

开:开设。

启:打开。

而:表修饰。

相望:左右相对。

焉:语气词。

之:代窗。

则:就。

徐:缓缓地。

石青:一种矿物质的蓝色颜料,这里译为用石青。

糁:涂染,名作动。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而:表并列,并且。

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居:位于。

为:是。

阅:阅读,看。

执卷端:拿着画卷的右端。执:拿着。卷端:画卷的右端。

抚:轻按。

卷末:画卷的左端。

如:好像

语:说话。

现:露出。

侧:侧转。

其:他们的`。

比:靠近。

绝:极,非常。

类:像。

矫:举。

属(zhǔ):相类似。

诎:同“屈”,弯曲。

而:表并列,并且。

倚:倚靠。

之:代左脚。

可:可以。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楫:船桨。

舟子:撑船的人。

状:的样子。

其:那。

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名作动词。髻,在脑上或脑后挽束起来。

衡:通“横”,与纵相对。

攀:扳。

若:好像。

视:目光。

端:正。

容:神情。

寂:平静

若:好像。

然:的样子。

其:那。

夷:平

题:题写。

其:船的背面,船底。

曰:刻。

甫:同“父”,古代男子的美称。

钩画:笔画。

了了:清楚明白。

其:代字。

墨:黑。

用:刻着。

篆章:篆字图章。

丹:朱红色。

通:总。

为:刻。

并:和。

有:同“又”,连接零数和整数。

而:表转折。

计:计算。

曾:尚,还。(读“zēng”,见古文字典)

盈:满。

简:通“拣”,挑选。

修狭:长而窄。

为:做,这里指雕刻。

之:代“核舟”。

以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奇妙啊!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大苏,苏轼。人们称他和他的弟弟为“大苏”、“小苏”。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

篇10:初中语文刻舟记教案优秀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培养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

1、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检查上节课的“拓展延伸”题。

二、学习研讨

一)、理解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根据上节课疏通的文意,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⑴ 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⑵ 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4、齐读2~5段。

探究思考: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5、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6、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

2)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三 教师小结

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四 巩固练习

(一)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二)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3.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3《核舟记》答案二3 .1)明确(多媒体展示):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2)明确(多媒体展示):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4明确(多媒体展示):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6.2).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篇11:刻舟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刻舟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1.解释下面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佛印绝类弥勒(   )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③一士人善画(   )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 类似,像② 弯曲 ③ 善于,擅长 ④ 早晨

2.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

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

3.(答案合理即可)示例: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限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篇12:《刻木巧匠》《核舟记》比较阅读及答案

《刻木巧匠》《核舟记》比较阅读及答案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皆俱。两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钉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释:①壶觞:酒器 ②饾钉(dòu dìng):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两膝相比者 比至陈(《陈涉世家》)

B.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引凄异(《三峡》)

C.居右者椎髻仰面 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D.篷桅橹舵咸具 各具情态(《核舟记》)

11.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中俄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A.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B. 尝奏荐某人为官(《赵普》)

C. 乡为生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D.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刻木巧匠》)

12.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空间顺序,对船头和船尾的人、物依次进行了介绍,其中对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人的描述不分主次,平分秋色。

B.【甲】文刻画二舟子的`神态栩栩如生:一个粗犷、悠闲,一个平静、专注。

C.【甲】文对船上五人的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可感;【文乙】对船上五人的描写概括、简略。

D. 【甲】【乙】两文都写了中国古代的微雕艺术,赞美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13.请把第Ⅰ 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2)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

参考答案:

10、D

11、A

12、A

13.(1)(3分)(佛印的)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2)(3分)把小船放在水中,(它)能够随着风而行,丝毫不会侧翻。

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

刻舟求剑200字作文

刻舟求剑作文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读后感小学生作文

刻舟求剑读后感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的语文教学方案

刻舟求剑的读后感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刻舟焉能求剑
《刻舟焉能求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刻舟焉能求剑(共12篇)】相关文章:

刻舟求剑翻译2023-05-14

刻舟求剑古文翻译2022-07-25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2023-04-01

用成语组成的检讨书2023-01-05

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_刻舟求剑成语故事及寓意2023-11-11

刻舟求剑作文300字2023-12-30

刻舟求剑阅读及答案2022-04-30

扩写《刻舟求剑》作文300字2022-05-07

刻舟求剑扩写作文2023-04-17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2023-03-1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