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乘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8篇)由网友“苏醒的向日葵”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北师大《乘车》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北师大《乘车》优秀教学设计
北师大《乘车》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乘车
2+1+4=77-3+2=66-3-3=0
篇2:《乘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44页、45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3、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边观察、边说、边算,感知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策略:
1、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乘车这一熟悉的生活情景的描述,为学生创设了充分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联系实际,通过模拟演示,构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概念。掌握有关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充分注意提示学生要注意运算顺序,先计算前两个数的结果,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做游戏:
师:同学们坐过公共汽车吗?每当汽车一到站,就会有上车、下车的人。那我们来做一个“乘车”游戏,愿意吗?
生:愿意。
师:现在我和同学们合作表演上车的情境。咱们把讲台看作是汽车,老师呢,就是售票员,谁愿意来当司机呢?(挑选一个男生当司机)。
师:现在汽车上有2个人,我们要出发了。嘟嘟嘟,……桥北站到了,上车的同学请上车,(先上来了3个同学)嘟嘟嘟,……电力公司站到了,上车的同学请上车,(又上来了2个同学)同学们想一想:你从游戏中看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出示课题《乘车》
二、根据汇报,解决问题: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汇报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边汇报,边解答。)
如果是两步计算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解决计算的顺序问题。
3、汇报讨论结果,根据汇报板书:
(2 + 1 + 4 = 7 )或(2 + 3 + 2 = 7)
4、汇报思维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5、(出示图2、图3)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边观察、边讨论、边提问题、边解决。
(学法同上)
6、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其它有关数学问题,独立解决。(可能提出有关连减的问题)
(以上设想,突破了以往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整理、概括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通过不同坡度的教学活动,达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拓展:
1、说一说,算一算
(1)观察图,把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列出算式算一算。
2、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3、(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思维过程。(a直接数,再填空,比较计算。b先归类、整理图片,再填空,比较计算。c直接数,再填空,然后归类摆图片,再比较计算。……)
4、说一说,填一填。
(1)同桌两人交流。
(2)汇报结果。
四、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模拟”、“观察”、“讨论”、“计算”,初步理解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并掌握了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篇3:《乘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师指导下能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并交流感受,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图中的动作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看恐龙表演吗?
实物演示动画: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知道大家喜欢观看,你看,他们正乘着公共汽车准备来到我们邵小带大家一起去科技馆呢!他们出发啦!(师:小朋友数一数,车上原来有几个乘客?)学校到了,先上了3个人,有2个小朋友在后面边跑边喊:等等我们,等等我们。”最后他们终于没被丢下,也上了车。(师:前门有几个人上车了?这时,又有几个小朋友赶上车呢?)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看画面说图意。
师:小朋友,从刚才的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合作动动手,用小棒摆一摆刚才动画中乘车的情景。
2、探索连加。
指名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动画片的意思:2+3+2=7,指名试读算式,再指导读。
师:2,3,2,7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你们是怎样得出7的呢?
师小结:哦,老师明白了,就是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得出来的数再与后一个数相加,对吗?
(师边讲边板书:2+3+2=7)
5
师:这个加法算式和以前的加法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吗?
3、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有两个加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连加”。(板书:连加)
4、探索加减混合。
我们的公共汽车又要继续往前开。请同学们数一数车上坐了几个小朋友?科技馆到了,后面下来了3个人,前面有2个人上车。
师:谁能把到科技馆后公共汽车上人数的变化情况说一说?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人数的变化,该怎样表示?和你的同桌商量商量。
7+2-3或7-3+2怎样计算呢? 请小朋友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在书上60页。(小组活动,指名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计算的?
反馈板书:7+2-3=6 7-3+2=6
9 4
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第一个算式先算前面的7+2=9,再算9-3=6,所以7+2-3=6。第二个算式先算前面7-3=4,再算4+2=6,所以7-3+2=6。
师:这两个算式是按照什么运算顺序的?(从左边算到右边)
师:看,这两个算式得数是一样的,可列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小组讨论)
师:在这两道算式里都有哪两种运算符号?
师小结:像这样,一道算式里有加又有减的我们把它叫“加减混合”。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淘气、笑笑和另外三个小朋友乘车时做到前门上后门下,可真遵守公共秩序!这三个小朋友去干什么呢?看,他们请来了看门员小猴子,小猴子说要考考你们,只有通过它的考试,才要让我们进去,愿意接受小猴子的挑战吗?
⑴请观察小棒的变化情况,列算式说得数。
(小猴子先拿出5根,再拿出2根,最后拿走3根。)
5+2-3=4
⑵(出示挂图)图一:树上有8只小鸟。图二:飞走了2只。图三:又飞走了3只。
师:小朋友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谁愿意把这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完成书上的填空。
师: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为什么减2后又要减3?
8-2-3=3
师:猜一猜像这样有两个减号的算式我们叫它什么?(连减)
⑶师:看来我们的小猴子难不倒小朋友们。你们自己动手利用手中的学具像小猴子刚才考我们那样来考考同桌好不好。
要求:同桌小朋友轮流,一个做动作摆,另一个根据同桌摆放的情况在纸上列出算式并计算,比一比谁的算式写得又对又快。
⑷师:你们发现了吗,我们在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时候都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2、终于进了科技馆,看,科技馆里的恐龙可真不少呀,它们正列队欢迎我们呢!(多媒体演示)但是,小恐龙提出了要求:小朋友们,想要尽快观看我们同伴的精彩表演,你们必须要先正确地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否则就过不了我们这一关。(出示张片)
一、说一说,算一算 (p45)
师:小朋友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图意,在纸上完成填空。
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集体交流。
二、7+2-8= 8-8+4= 10-4+2=
1+8+1= 10-7-3= 2+7+0=
10-8+5= 6-3+7= 3+5-6=
3、小恐龙:小朋友都很棒,顺得地过关了,请进来吧。你看,我们正在开展“抢红旗”比赛,你们敢不敢接受我们的挑战?听好,同桌两个小朋友一组,每人各做四道题。谁能又对又快地算好,谁就能争到一颗小五星。小组之间也要开展比赛,哪一组的两个小朋友算得又对又快,还可以得到一面大红旗呢!比赛开始。
(总结比赛情况。)
四、课堂总结。
恐龙们说:“谢谢小朋友热情的参与,和我们一起玩。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到时候欢迎大家再来和我们一起游玩。小朋友,再见!”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学得开心吗?
篇4:《乘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提高学生的估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做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1) 2+7-8= 2+4+9= 8+9-10= 9-8-1=
3+9+6= 7+8-4= 6+7+1= 10-6+7=
(2) 27-7+10= 28+8-30= 8+17+20=
36+7-20= 96-6-90= 54-8-30=
2.笔算下面各题.
二、探求新知.
师:同学们,公共汽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你们经常乘坐公共汽车出行吗?那么当公共汽车到达一站时人数会发生变化吗?
生:是的,我经常乘坐, 当公共汽车到达一站是人数会发生变化,因为每到达一站时都会有上车的,也有下车的乘客.
师:谁能说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当上车的人比下车的人多时,车上的人会增加;当上车的人比下车的人少时,车上的人数会减少.
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你能告诉大家这幅图的意思吗?
生:车上原来有56人,到站后上车的有19人,又下车27人.
师:看图,说说这幅图中车上的人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多了还是少了?
学生讨论.
[点评]: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三、独立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上车19人,下车的有27人,下车的比上车的人多,所以现在车上的人数比原来的56人要少.
(2)车上原来有56人,下车27人,就用56减27,又上车19人,再有56减27的结果加上19就是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3)车上原来有56人加上上车的19人再减去下车的27人,就是车上现在的人数.
2.演示算法.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下面我们就用竖式算一算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学生板演
[点评]:在计算方法上,尊重学生的差异,提倡算法多样化.
师:同学们,你们也自己试试用这两种方法算算下面两道题:
学生试算
85-49+27= 56+42-69=
四、课堂练习.
1.看看下列竖式毛病出在哪?
问:同学们,你能把他们改正过来吗?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点评]:在这个练习中,不仅让学生注意到计算方面容易出现的错误,还让学生注意到在竖式格式上的问题.
2.练一练
(1)出示图片.
题目:星星合唱队有52人,有9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了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学生先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2)计算下面各题.
68+25—39= 92—47+36=
3.思维训练.
跳绳比赛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总 数
小 聪
24
30
90
小 明
29
29
94
小 亮
26
30
(1)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 )下,小明共跳( )下,小亮共跳( )下.
(2)第三次比赛时,小聪跳( )下,小明跳( )下.
(3)小亮获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总数可能是( )下,他第三次可能跳了( )下.
注明:教师应让学生先讨论,弄懂这个表格的意思,再填空.(3)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因此答案是不唯一的.
[点评]:这个练习先让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些简单有趣的问题.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在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板书设计
篇5:乘车教学设计
乘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水平。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情境,理解题意,列出相应的算式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
学习难点:
计算的准确和实践运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公共汽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你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吗?乘车时有什么规则?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瞧!笑笑去学校也要坐公共汽车。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和笑笑来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自主探索
出示主题图:
1、教师说明:2路公共汽车驶来了,驶向少年宫.百货站到了。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找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让学生估一估,现在车上的乘客和刚才的56人相比,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为什么?
(4)学生讨论。
(5)全班交流。
3、列式计算
(1)师:那要想准确算出在车上有多少人?(板书问题)你想怎样列式呢?(生说师板书)
师:好,那就动笔计算一下,现在车上究竟有多少人?
(2)生独立做,师边巡视。
4、讨论探究
师:你们在计算得数的时候,是口算的`还是写竖式算的呢?谁愿意把你的竖式展示给大家看?
全班交流,指名说,师适当点拨。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在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48+32—16 39—13+47
师:我希望咱班同学在计算时要做一个细心的孩子,那老师这里有两道题,你们有信心把他做对吗,那就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做这两道题。
2、实践应用
出示星星合唱队背景图。
(1)指名说清题意
(2)估一估,现在合唱队的人数比原来多还是少?
(3)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四、教学回顾
今天,你学会了些什么?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都可以用今天的知识来解决,那么在课下的时候。
篇6:乘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4页、45页“乘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发展数感。
3、在有趣的观察比较中,经历纵向数学化的过程,感悟两步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连加、连减混合、连减的意义。能说出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混合、连减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小朋友,你们一定都坐过公共汽车吧!今天,淘气、笑笑和几个小朋友要乘公共汽车看马戏。里面不仅有精彩的马戏表演,还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我们随着他们去看看。
(设计思考:利用乘车和看马戏表演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连加
(出示课件)笑笑他们要乘公共汽车了,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呢?
根据这幅图的意思,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大多数小朋友提出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名乘客?
该怎样解答呢?应该把车上的2人,和正准备上车的3人,以及后面赶来的2人合起来。应该用加法计算。2+3+2
怎样计算呢?
淘气:先算2加3等于5,5再加2就等于7.
笑笑:我是用画圆圈的方法。先画2个红圆,再画3个黄圆,最后再画2个绿圆。一共有7个圆,就知道一共有7名乘客。
这个加法算式和以前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这个算式相加的数多了,加号也多了。我们把这样的算式叫连加。
2、学习加减混合
(出示课件)公共汽车继续向前行,有到了一个站。你又看到了什么情境,你能说一说吗?
(出示课件录音)小峰:汽车到站了。车上原来有7名乘客。有2人上车,有3人下车。
你能根据这个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现在车上有多少名乘客?
我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用7根小棒代表车上的7名乘客,有2人上车,就加上2根,有3人下车,就去掉3根。所以列式为:7+2-3
该怎样计算呢?先算7+2=9,9-3=6
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呢?
我们来听听小敏的想法。(出示课件录音)小敏:我列的算式是7-3+2,这种方法对吗?
正确。7-3+2又等于多少呢?自己算一算,有困难可以摆小棒或画圆圈。
我们看这两种方法。里面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这样的算式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比较合适呢?
这样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设计思考:通过创设乘车的情境,唤起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把故事的情境用画圆圈或摆小棒的方式反映出来,以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张“乘车”的图像,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较容易地有加法类推到加减混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3、学习连减
(出示课件)汽车继续前行,终于到马戏团这一站了。笑笑和她的同学们要下车了。
你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出示课件录音)小东说:车上原来有6名乘客,先下去4人,有下去2人,现在车上还有多少名乘客?自己列式解答。
6-4-2=0现在车上一名乘客也没有。
我们来看这个算式,像这样有两个减号的算式,我们应该叫它什么呢?
这样的算式叫“连减”。
(设计思考:在连减的学习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体现教学方法的层次性。)
4、试一试
书第44页试一试。
5、总结运算顺序
我们来看这几道题,有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你在算这几道题时,都是按什么顺序算的呢?
(出示课件录音)小宇:我算时,加法在前,就先算加法;减法在前,就先算减法。小茹:我发现,这些题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教师总结: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试题里,我们应该按照从前到后或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
1、过马戏团大门游戏:算一算
2+7+1=10-7-3=
9-3-2=6-3+7=
7+2-8=10-4+2=
10-8+5=3+5+1=
8-8+4=3+5-6=
2、小鸟图
教材第45页第1题:说一说,算一算
3、三只小狗算题游戏
教材第45页第3题:数图形,算一算
4、马术表演
用加减混合方法解决问题。
5、马术表演、刺猬表演
教材第45页第4题:说一说,填一填
6、解决问题:分水果中的数学问题
教材第47页第4题。
(设计思考:10以内的加减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但大量单一的练习会让学生感到厌倦。教师结合学习内容,设计马戏表演,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注意练习的适度,使学生在观看马戏表演的兴趣中掌握了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能力。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无穷的乐趣。)
四、结束
说一说生活中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解决的`数学问题,并把它编成数学题,和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说一说,并和同学互相解决编的数学问题。
篇7:乘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上下车的情境,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图形。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
1、师:我们班有多少小朋友是天天做校车上下学的,请举手。(学生示意)平时坐校车时还记得应该注意什么么?学生回答。(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遵守乘车秩序,还不能把头伸到车窗外,要注意乘车安全……)
2、请大家仔细看一段视频(公共汽车上)人员上下车的情况。
3、指名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人上车,有人下车,车上的人员在发生变化)
4、同学们知道么:每当公交车到站就会有人上车下车,我们坐校车或公交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下后上,讲文明懂礼貌,注意安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些乘车时的数学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淘气、笑笑和几个小朋友要乘公共汽车去动物园。一路美丽的风景,动物园里面精彩的动物比赛,都吸引着他们,让我们也随着他们去看看,喜欢吗?
2、瞧!淘气和笑笑2人坐着公共汽车来接小朋友啦(课件演示图1),三家店到了,先上了3个人,还有2个小朋友在后面边跑边喊:“等等我,等等我。”最后他们终于没被丢下,都上了车。
3、谁能将公共汽车上人数的变化情况完整地说一说?
生:原来车上有2人,到三家店后,先上了3人,又上2人,现在车上有7人。
(在学生叙述时,板书:2,3,2,7四个数字写在黑板上。)
4、根据这幅图的意思,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大多数小朋友提出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名乘客?师:(指着黑板上各数)你能不能试着用一个算式表示人数的变化呢?也就是一共有多少人?
引导说出:2+3+2=7(师板书)。
师:同学们,那你们是怎样得出7的呢?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汇报。)
老师边讲边板书:2+3+2=7
5、谁能借助学具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板前演示。
小朋友真聪明。这个加法算式和以前的加法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吗?(它有两个加号,有3个数相加等。)
6、小结:像这样有两个加号的算式我们叫“连加”。
七里庄站到了,同学们请注意:课件出示图2。
1、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的,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谁愿意说说?
生1:这辆汽车上有8人。
生2:到站后从前门下来1人,从后门下来4人。
师:看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完整,谁能提个问题呢?
生:车上还剩多少人?
2、师:问得很好“车上还剩多少人?”现在大家像老师一样,在小组里用手中的图形摆一摆图中的数学信息,再列式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锻炼。(8—1—4=3)
师:像这样的计算我们叫它连减,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算前面的减法,让第一个数减去第二个数,然后从得数里减去第三个数得到最后的结果。
九棵树站到了,小朋友们请注意:课件出示图3。
1、车上的人数又发生了变化,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的,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车上有9人。
到站后从前门上去1人,从后门下来5人。
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来少了。
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好了,还有人想到了“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来少了”,到底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呢?是比原来少了吗?我们找几个同学来演一演当时的场景。
组织学生表演,再现当时的情境。其余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师:你看懂了吗?
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人数的变化也就是乘客的人数,该怎样表示?
板书:9-5+1=59+1-5=5
师:怎样计算这两个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
引导学生:两个算式都是先算前面两个数,再和后一个数算。
3、设疑:这两个算式得数是一样的,可列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呢?(小组讨论交流)说出:先加上上车的人再减去下车的人和先减去下车的人再加上上车的人。(给学生鼓励的掌声。)
在这两道算式里都有哪两种运算符号?有加号和减号。
小结:像这样一道算式里有加又有减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加减混合”计算。
4、总结运算顺序
我们来看这几道题,有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你在算这几道题时,都是按什么顺序算的呢?
生:我算时,加法在前,就先算加法;减法在前,就先算减法。
生:我发现,这些题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教师总结: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试题里,我们应该按照从前到后或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
三、拓展新知
动物园到了请小朋友下车,要注意安全。
1、师:这一路我们学习了许多与乘车有关的数学知识。大家还想再获得一些新的知识么?让我们走进动物园去看看吧!
2、动物园里好热闹啊!小动物们正唱着迎宾歌在欢迎我们呢!老师现在有问题想考考大家,有信心么?课件出示图:
说一说,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想一想,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师、这么热闹的动物园,原来正在举行运动会,大家想参加么?
3、小猴摘桃子。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小兔子采蘑菇。一共有多少只小兔子?
4、全家总动员。说一说,算一算。
5、谁游得快。
6、齐心协力,团结胜利。
四、全课总结:
1、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2、看来同学们今天的收获的确不少,看小动物们还给你们写了四封信呢!想知道信里写了什么吗?那你得帮老师算一算,这9张邮票如果每封信上贴2张,还剩下几张?最后,老师希望你们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团结合作。
五、作业:47页5,6
篇8:乘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第44-45页“乘车”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经历与他人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
教学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
5+36-48-49+06+410-59-32+85+43+4
2、编数学问题:
(1)加法。
例如:我有3枝铅笔,又买了2枝铅笔。一共有几枝铅笔?
3+2=5(枝)
(2)减法。
例如:原有7个苹果,吃了3个,还剩几个?
7-3=4(个)
二、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都坐过公共汽车,注意公共汽车到站时,会发生什么情况?(车会停下,有人下车,有人上车)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乘车”的游戏,好不好?
板书:乘车
三、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学习连加
请学生表演:
车上原有2人,上来3人,又上来了2人。
当学生表演完“—”时,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人?并列式:2+3当表演全结束时,让学生根据表演编一个数学问题。
车上原有2人,上来3人,又上来了2人,现在汽车上有几人?
列式:2+3+2=7(人)取名字:连加
(二)活动二:学习连减
请学生表演:车上原由7人,下车3人,又下车2人。
让学生根据表演编一个数学问题:
车上原由7人,下车3人,又下车2人,还剩几人?
列式:7-3-2=2(人)取名字:连减
(三)活动三:加减混合
请学生表演:车上原有5人,下去4人,又上来3人。
让学生根据表演编一个数学问题:
车上原有5人,下去4人,又上来3人。现在车上有几人?
列式:5-4+3=4(人)取名字:加减混合
四、巩固练习:
篇9:乘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乘车
2+1+4=77-3+2=66-3-3=0
篇10:乘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乘车
2+1+4=7 7-3+2=6 6-3-3=0
1.《长城》教学设计
2.《Christmas》教学设计
3.《山行》教学设计
4.aoe教学设计
5.《重力》教学设计
6.《雪》教学设计
7.《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8.《山雨》教学设计
9.教学设计的心得
10.电功教学设计
篇11:《乘车安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乘车小常识,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2、激发学生主动关心别人,愿意做一名文明小乘客。
3、在绘画和游戏活动中体验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
学习重点:
掌握乘车的安全注意事项。
学习难点:
学会系安全带。
学习用具:
课件、A4白纸、油画棒
学习过程:
一、放音乐带领学生玩开汽车的游戏,引出主题。
“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开着我们的小汽车来到了我们的课室,那你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乘坐过公交车?
“我们在乘车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二、教师出示教学图片,与学生一起讨论图片上的学生做得对不对?为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文明小乘客呢?
(1)出示图1:有个同学在公交车上与其他同学大声吵闹,走来走去。
――教师:这样的小乘客能做文明小乘客吗?为什么?他该怎么做?
(2)出示图2:有个同学把头伸到窗外东张西望,而且把手伸出去。
――教师:这样的'小乘客能做文明小乘客吗?为什么?他该怎么做?
(3)出示图3:有个同学在公交车上吃东西,而且把垃圾乱扔。
――教师:这样的小乘客能做文明小乘客吗?为什么?他该怎么做?
三、讨论交流:
我们在乘坐公交车时都要做一个注意安全,讲文明、讲礼貌的同学,不能像图中的同学那样不注意乘车安全,不讲文明礼貌。同学你下次乘车时,你会怎么做?
候车时的注意事项:
1、在等候乘坐公共汽(电)车时,要在站台和指定地点等候车辆,不要站在车道(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上候车。
2、排队候车,按先后顺序上车,不要拥挤。
3、上下车均应等车停稳以后。因为在车子还没停稳的时候,如果大家突然拦在车前,往往会使驾驶员措手不及,同时因为候车人的争抢,不巧被人挤倒或把他人挤倒,都可能引发事故。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先下后上,不要争抢。
乘车时必须做到:
1、上车后往里走,站在车门口容易被人挤下车。
2、无论是乘坐公交车还是火车,车辆行驶的过程中都不要把头、手、胳膊伸出窗外,以免被对面来车或路边树木等刮伤;也不要向车窗外乱扔杂物,以免伤及他人。
3、乘坐小轿车、微型客车时,在前排乘坐时应系好安全带。
四、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请个别同学讲述正确的乘车方法,然后让全班同学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乘车的行为。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
活动延伸:
1、展示学生作品,讲述作品内容。
2、组织学生玩“文明小乘客”的模拟游戏。
《乘车的安全》教学反思
首先,我通过提问,了解孩子们平时乘坐公交车的经验,让学生说说他们在车上看到什么?都坐过哪路车?公交车是什么样子的?车里的前排座位是留给谁坐的……,鼓励孩子们能大胆、积极说出自己的经历和想法。
在看图讲述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能积极讲述图中所发生的事,并能正确判断图中的同学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做得不对,这样做有哪些危险,从而了解正确的乘车规则。活动小结时,我请学生说说自己乘坐公交车有没有注意礼貌,遵守交通安全守则,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回答,有的学生还说:“以后我要主动为老爷爷、老奶奶、还有行走不方便的人让座。”在绘画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将自己的想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有些学生的画较空洞,没有画出具体的内容,还需要更多的启发、引导。
通过这次活动,我班学生对安全乘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知道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交通规则。但是在出示最后一张图片司机一只手开车,一只手打电话时,虽然学生能说一只手开车不安全,但是有学生说“我爸爸经常一只手打电话一只手开车”,有的学生说“我爸爸有时候一只手抽烟一只手打电话,烟抽完后用手扔出窗外再开车”。我根据这个情况让学生讨论怎么开车才安全,学生说了很多,我简单总结后让学生回家和爸爸讨论怎样开车更安全,希望学生能了解更多的乘车安全常识,也提醒下爸爸们开车的时候最好不要打电话、抽烟。虽然本次活动还算顺利,学生大多知道了乘车时怎么做才安全。但是我通过本次活动我有一个比较深的感触,我们大人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只注重了言传,没有做到身教。我们用语言告诉孩子怎么做好,怎么做不好,但是有时候我们自己却做不到。这让孩子学他们看到的还是他们听到的呢?作为一个老师,一个成人,我觉得自己应该更加注意在孩子面前的举止,争取不让他们产生怎么老师说一套做一套的困惑!
篇12:小学生《乘车安全》教学设计
小学生《乘车安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安全知识认知
1. 通过探究之旅,认识乘车中的危险行为。
2. 了解并学习正确的安全乘车知识。
3. 知道在遭遇突发事故时的应对方法。
二、安全技能培养
1. 掌握乘坐公交车、小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时的安全技能。
2. 培养在乘车过程中遇到意外伤害时的应急能力。
三、安全意识提升
1. 知道不遵守交通规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
2. 提升主动注意交通安全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乘车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
知道意外发生时如何应对。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 谈话:
同学们:能说说你们上学和放学乘坐的是哪种交通工具吗?你经历过或听说过小学生在乘车中意外受伤的事情吗?
(二) 提出并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车安全方面的`知识。(板书:乘车安全)
二、探究新课:
(一) 认识乘车中的危险行为。
1. 看图听故事,回答问题。
(1) 公交车上发生了什么事?
(2) 妈妈会对小明说些什么?
(3) 小明听了妈妈的话又会怎样说?
2. 阅读故事,回答问题。
(1) 小宇为什么会受伤呢?
(2) 你认为小学生在乘坐火车时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3. 看图,说说下列行为会导致什么危险?
(1) 将身体探出车窗外。
(2) 反坐在自行车后座上。
(3) 在乘车中打闹。
4. 小结:刚才听到、看到的故事和图片中向我们介绍的都是乘车中的危险行为,这些不良行为还有很多,它们会导致非常不好的后果,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二) 了解并学习正确的安全乘车行为。
看图,学会安全乘车。
(1) 乘车中系好安全带。
(2) 乘车中抓牢安全扶手。
(3) 乘车中抓牢驾驶人。
(4) 想一想:我们在乘车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三) 学习遇到意外时的应急方法。
1. 阅读事例,回答问题。
(1) 警方是如何快速找到肇事车辆的?
(2) 你从这个事例中学到了什么?
2.出示重要提示,学习应急方法。
(1) 发生事故后,如果发觉身体某个部位骨折或者失去知觉,千万不要随意乱动,应躺在地上等待救助。
(2) 遇到交通肇事者逃逸,应尽可能地记下肇事车辆的车牌号码,车身颜色等信息,为公安机关迅速破案提供线索。
(3) 及时拨打求救电话。
三、拓展实践:
危险判断:
看图,判断下列行为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1. 乘车时玩尖锐、锋利、危险的玩具。
2. 在公交车上打闹或把头、手、胳膊伸到车窗外。
3. 汽车行驶中不抓扶手。
4. 儿童坐在后排座位,未系安全带。
5. 儿童坐在副驾驶位置。
四、总结提升:
1. 介绍小资料。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安全乘车方面的相关知识及发生危险时的应对办法,请小朋友回家后能讲给爸爸妈妈听,今后乘车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篇13:小学一年级《乘车》教学设计
碛塄学校贺丽华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师指导下能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并交流感受,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图中的动作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小人、公交车)
教学方法:
情景演示、示例教学、自主发现、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卡片(不同的水果卡片)
2+3= 8+1= 9-4=
9+1= 10-5=9-5=
(水果卡片奖励给答对的小朋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乘过哪些车?(挂图出示)公交车,那你乘过这样的车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乘车,瞧一瞧会有什么有趣的事发生。
三、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一)探索连加
课件出示主题图,车上有2人,从前门上车3人,从后门上车2人。
1、看画面说图意。
小朋友,三家店到了,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提出问题:现在车上有几人?
3、解决问题,探索连加。
(学生进行情景演示,体会连加)指名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图的意思:2+3+2=7,2+2+3=7,指名试读算式,再指导读。
①2,3,2,7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②你们是怎样得出7的呢?
4、引导学生理解2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体会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5、师小结:哦,老师明白了,就是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得出来的数再与后一个数相加,对吗?
(师边讲边板书:2+3+2=7 2+2+3=7 )
6、思考:这两个加法算式和以前的加法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吗?
7、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有两个加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连加”。(板书:连加)
8、随练:4+1+5=
(二)探索连减
我们的公共汽车又要继续往前开。请同学数一数车上坐了几小朋友?(课件出示第一幅图情景)七里庄到了(出示第二幅情景)你看到了什么?自主学习
1、说图意:车上有8人,从前门下车1人,从后门下车4人。
2、提出问题:现在车上有几人?
3、解决问题,探索连减
(师生情景演示,体会连减)指名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图的意思:
8-1-4=38-4-1=3指名试读算式,再指导读。
①8、1、4、3各表示什么意思?
②你是怎样的出3的呢?
4、引导学生理解2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体会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5、师小结:哦,对了,是把前两个数相减,得出来的数再与后一个数相减。
6、思考:这两个减法算式和以前的减法算式比较,又有什么不同呢?
7、揭示课题
像这样有两个减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连减”。(板书:连减)
8、随练:7-2-3=
(三)探索加减混合。
我们的公共汽车还要继续往前开。请同学们数一数车上坐了几个小朋友?(投影展示图纸情景图)九棵树到了(老师手动展示第二幅情景图)
(目的为了缓解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性)
1、说图意:谁把到九棵树后公共汽车上人数的变化情况说一说?车上有9人,后面下来了5个人,前面有1个人上车。
2、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人数的变化,该怎样表示? 7+2-3或7-3+2
3、怎样计算呢?
请小朋友2人小组合作学习,可借助学具摆一摆,完成在书上第45页。
4、反馈板书:9-5+1=5 9+1-5=5
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第一个算式先算前面的9-5=4,再算4+1=5,所以9-5+1=5。第二个算式先算前面9+1=10,再算10-5=5,所以9+1-5=5。
5、这两个算式是按照什么运算顺序的?(从左边算到右边)
6、讨论:这两个算式得数是一样的,可列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
7、在这两道算式里都有哪两种运算符号?
8、师小结:像这样,一道算式里有加又有减的我们把它叫“加减混合”。
9、随练:8-6+4=
四、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小朋友乘车时做到前门上后门下,可真遵守公共秩序!现在老师给大家变个魔术。
1、老师先拿出5根小棒,再拿出2根,最后拿走3根。老师现在有几根小棒?
请观察小棒的变化情况,列算式说得数。
5+2-3=4
2、(课件出示)图一:树上有8只小鸟。图二:飞走了2只。图三:又飞走了3只。
①小朋友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谁愿意把这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请小朋友说一说,然后完成书上的填空。
②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为什么减2后又要减3?
8-2-3=3
③猜一猜像这样有两个减号的算式我们叫它什么?(连减)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学得开心吗?
篇14:北师大《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求、宝、剑、急、号、慌、指、靠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及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解决办法:通过活动及投影演示突破本课的难点、重点。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果。
3.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使学生分析理解到: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的。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四)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宝、剑、指这三个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组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熟字,独立认识字形。
求是球字的一部分,以下几个字要做重点指导。
号:上下结构,上边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
慌:左右结构,左边是竖心旁,右边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边是草字头,中间是忙字的右半边,下边是撇、竖、竖弯钩。
急:由?、彐、心三部分组成。彐第二笔不出头。
靠:上下结构,告、非各占一半。
(二)指导看拼音写词语。
(三)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先让学生看思考题背诵。
(1)有个人去干什么,一不小心,发生了什么事?
(2)那个人心情怎样?他做了什么事?
(3)有人催他做什么?
(4)那个人先怎样?后说了什么?
2.再去掉思考题背诵,背熟一段,再背下一段。
3.最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篇15:北师大《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小学教学中的难点。《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课堂上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之后再合作译文,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最后合作汇报,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刻舟求剑》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的21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课文只有53个字,虽文字浅显但蕴含了一个大的道理。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在课文的引入中通过对学生已积累的寓言故事的回忆,将已有的知识唤醒,强调用看注释、结合资料,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同时提出寓言有借事喻人的特点。
学情分析:
1.学生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过两篇古文《滥竽充数》和《狐假虎威》,对这种纯文言文体裁的文章并不是太陌生。
2.学生对文言文中字音字义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诵读文章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3.在教学中应运用看注释,观插图,查字典,找资料等方法学习文言文,注意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使学生对故事蕴含的道理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并用言语说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件来进行故事道理的现实生活映射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涉、遽、契、吾、坠、亦
2.能够熟练地朗读背诵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4.理解寓言的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懂得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五、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上学期我们学过了两则寓言故事,同学们还记得吗?找学生背诵并说明两则寓言要告诉给我们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新的寓言《刻舟求剑》。
【本段导入语有旧知识导入法、谈话激趣法。通过对学过的寓言故事《回忆,加深学生对“寓言”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初步学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利用注释和所查资料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
(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3)标出文章有几句话。
2、整体把握全文大意
①学生试读课文,通过学生试读课文发现并纠正难度易错的字和句子。
②教师范读,纠正字音,解释字义,示范断句。
③齐读课文。(“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主线,应注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朗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并采用幻灯片出示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和易读错的字。字音字形的处理过程穿插在读文的过程中,选择学生朗读时注意兼顾好中差三类学生都有涉及。接下来教师示范朗读,提示朗读中学要注意的地方,如读文停顿。再由学生齐读文章,进一步巩固,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
(三)深入学文,情感提升
1、合作解疑
在小组里提出自己不懂的字和句子,互相解疑。教师巡视后学生提出在小组里仍未解决的问题予以指导和解释。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注释和查询工具书的方法使初步理解文意,在小组里相互质疑解疑,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通过巡视做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2、分析课文
(1)宝剑掉到河里后,“那个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2)“那个人”能找到宝剑吗?为什么?
(3)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这个人找到宝剑?
3、情感升华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故事。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课件出示:做人做事不能不考虑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死板的做事,要机敏灵活,随机应变。
⑤你是怎样看待刻舟求剑这件事的?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或事?如果有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刻舟”、“求剑”来设计,也就是抓住故事中的“那个人”不小心把宝剑掉到江里后,他的一系列做法和想法着手,帮助学生理解:宝剑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船不停地向前移动,刻的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还从船上刻的地方跳到水里捞剑,是不可能捞到的。在学生回答“那个人”能不能找到宝剑问题时,采用电教媒体“演示船移动,而宝剑却不能移动”,帮助学生理解。了解并且说出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真正的把文章学习透彻。】
六、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简练,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偿试创新:
1、强化朗读
组织学生朗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选择学生朗读时注意兼顾好中差三类学生都有涉及。教师示范朗读,提示朗读中学要注意的地方,如读文停顿。再由学生齐读文章,进一步巩固,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
2、讨论习文
通过课下注释和查询工具书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意,并且对同桌说一说,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巡视中做适当的指导。
3、揭示寓意
文章的学习到了尾声,通过多次的读文,老师的讲解和小组的讨论,能够了解并且说出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真正的把文章学习透彻。
总之,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小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应指导小学生好好学习文言文,学好文言文,使文言文这一中国古代文学瑰宝不致因时空的久远而褪色。
篇16:北师大《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投影片一张、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初学生字,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第八课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教学内容:学习本课7个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学生自由领生字,教给大家)如求是球去掉王旁。
宝,玉字上面加个宀头。宝剑:古时候指稀有珍贵,所以是宀头。
捞,劳字加个扌旁,捞东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
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
5.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巩固复习生字词
1.看音写词语。
2.猜字谜。
3.抄写生字。
五、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1)指导背诵课文。
(2)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教给背诵方法。
(1)根据内容,想联系。
(2)参看插图,抓事态。
(3)读完一段,练习一段。
(4)反复练习,记得牢。
2.可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齐背、领背等)
二、写话练习
1.读写话要求。
2.回忆在学雷锋活动中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好事?
3.在班上交流。
4.教师讲明写作要点和格式要求。
5.用一段话写出来。
三、作业:把写出的一段话读给家长听。
篇17:北师大《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剑、舷、号、催、准”5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的寓意。
学情分析:文言文文章,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见不多,因此,教会孩子读古文的方法,即是为孩子们今后学习古文推开一扇窗,铺开一条道路。三年级时,学生虽已经初步接触过古文,但要想真正读懂这篇文章仍有一定难度。,诵读文章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驾驶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明白求剑人的想法错在哪里,从而体会课文中要说明的道理:讽刺那些死心眼,不懂得变通的人。
教学准备:
录音文件、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读过哪些成语故事呢?学生讲完后师述:每个成语故事都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题,请同学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 “刻舟求剑”的字面意思。(出示课件)刻舟求剑:指的是在小船上刻个记号,再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找宝剑。师述:那么这个成语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认真听故事。
2)听课文录音(课件出示要求)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故事中人的语气,在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做记号,标出自然段。
3)检查生字的读音(出示课件)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刚刚大家听故事听得怎么样。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读出这些词语。师纠音。再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生字中易错的地方。
5)出示生字卡片,指导书写。大家已经标出了课文中的生字,请大家再仔细观察每个字的写法。注意把字写规范。
6)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
(三)活动(探究课文,感悟文义)
1)请一名学生回答上面问题。并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句子。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二自然段。提问:这个人宝剑掉
到江里后他是怎样的神情?(一点也不着急)你从课文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学生读出句子。船舷是什么意思?船两边的木沿上。
3)提问:那么这个人宝剑掉了,别人是怎样说的?请一个同学回答。有人催他:“还不赶快捞!在船舷上刻个记号有什么用啊?”
4)提问:那么这句话可以看出旁边的人怎样的心情?着急。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请一名学生读出着急的语气。
5)学习第四自然段。这个人的宝剑掉了,别人很着急,而他反而只在船舷上做了个记号。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来找出答案。注意让学生读出那个人不慌不忙的语气,使学生理解“不慌不忙”这个词语的意思。不慌不忙是指不慌忙不着急的意思。
师:大家看到文中出现了两个“这儿”这两个“这儿”指的是哪里呢?那个人认为指的是同一个地方,也就是船舷做了记号的地方。其实船已经到岸了,那还是同一个地方吗?不是。
6)这个故事我们已经读完了,你们想一想:这个人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课件出示图片)
(四)练习(讨论交流,悟出寓意)
1)学生讨论最后那个人最后没有把剑捞上来,他错在哪里?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现在再请同学们说说学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学生回答,老师补充: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五)测试:师述:这则成语故事我们就学完了,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你能不能把这个道理背诵给大家听呢?
(六)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刻舟求剑》。
2、把这个故事说给同学听。
3、续写《刻舟求剑》。
篇18:北师大《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2.正确翻译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故事的寓意,理解故事中表达的生活智慧。
教学预备
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明确字词读音。
(2)结合书下注释,尝试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模块一:教学目标
老师出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刻舟求剑”,同学们应该都很熟悉这个故事。但是,当熟悉的情节用不太熟悉的文言文写出来的时候,同学们还有信心把文章理解清楚吗?这节课就考考大家,看看同学们能不能运用上节课掌握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来理解这篇文言文。具体来说,就是能够读准字音和停顿PPT2读准字音和停顿,正确翻译文言字词的意思。PPT2正确翻译文言字词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寓意,理解故事中表达的生活智慧。PPT2了解故事的寓意,理解故事中表达的生活智慧。
模块二:疏通课文
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就是把文章读顺畅。下面老师就为同学们朗读课文,同学们注意文中字词的读音。
PPT3遽(jù)、契(qì)、乎(hū)。请同学们参看书下注释,理解这字词的意思。“遽”是立刻的意思;“契”是刻的意思;“乎”是一个特殊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通常表示疑问语气。PPT3立刻;刻;吗
老师在这里给同学们强调一下“契”这个字。“契”在我们现代汉语里是“契约”的意思,PPT3契约但在这篇文章里“契”却是“刻”的意思。同学们可以发现,“契”的字形并没有变,字义却有了不小的差别。古汉语中有大量字词,古代和今天的字形相同,但是意义用法却不相同,这样的自此现象叫做“古今异义”。PPT3古今异义:字形相同,字义变化。
老师再把文章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老师在朗读中表现的停顿。
PPT4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在老师朗读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在文章中标注出停顿来了。老师从文中选取了两个句子,分别请一位同学读读看,该表现出怎样的停顿?
PPT5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为什么要这样来读?请两位同学来说说理由。
“楚人”是人物;“涉江”是楚人所做事情。“剑”是事物;“舟中”是剑起初的位置;“坠于水”是剑的去向。句子内容的不同层次,在朗读中就要以适当的停顿来表现。所谓“适当”,就是上一节课给同学们强调过的“意断气不断”。老师再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两个句子,大家听听他们读出了文言文语句的舒缓、流畅吗?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注意体会准确读音和正确的停顿。(点评齐读,如效果不理想,可进一步指导并再次齐读。)
模块三:翻译课文
刚上课的时候老师就说,这是同学们很熟悉的故事。接下来,老师想换一种方法来帮大家回顾这个故事。PPT6播放动画片《刻舟求剑》
短片看完了,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大家复述一下《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只复述故事情节,不要求学生阐明寓意)
重温“刻舟求剑”的故事之后,同学们翻译文章的难度就小多了。我们可以依据已经知道的情节来推知文中难懂的字词,也就是运用我们前面教过的“上下文推知”。当然,还有另外两种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直接翻译”和“组词推敲”。PPT7上下文推知、直接翻译、组词推敲
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PPT7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同学们在翻译的时候,已经能够的运用组词和上下文联系的方法来理解字词。这其中有三个词我们要关注。
“自”,在《郑人买履》中我们学到过“先自度其足”,那时候的“自”是自己的意思。PPT8先自度其足,自己而在本文中“自”是“从”的意思,PPT8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表示剑是从舟上掉下来的。像这样的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句或者文章里出现不同的意思,叫做“一词多义”。PPT8一词多义:同一字词,不同词义。“坠”,如果按照直译来看的话,应该是下落的意思。如果我们联系剑从舟上掉入水中的情况来看,就应该作为“掉落”来理解。“求”如果我们用组词推敲来理解,就会出现,寻求、追求这样的意思。如果我们联系是要找寻水中的宝剑,那就应该把“求”理解成“捞取”。PPT9自:从;坠:下落-掉落;求:寻求、追求-捞取。
这就提醒我们,在文言文翻译时,要重视上下文的意思通顺,无论是直接翻译还是组词推敲,都要符合上下文需要的意思。
模块四:理解内容
读准了字音和停顿,翻译了文章,我们再朗读课文的话就应该更加流畅了。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同学们,这篇文章好像并没有把故事写完,“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大家觉得楚人下水之后,能捞到自己的剑吗?PPT10楚人能捞到自己的剑吗?同学们都认为不能。那就请大家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说楚人不能捞到剑的原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PPT10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同学们都发现楚人捞不到剑的原因了,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楚人在刻舟的时候觉得自己能捞到剑吗?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结合文中楚人的描写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看他立刻在船上刻下记号,还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PPT10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他的行动多么迅速,语气也很坚定,他以为自己一定能从船身标记的地方找到剑。他为什么会这么想呢?请同学们看一看《刻舟求剑》前传。PPT11从前有一个楚国人,有一天他和妹妹在山上练习剑法时,不慎将剑掉入山下,他要去找剑,可是天色已晚。妹妹劝说道:“我在你掉剑的地方做个标记,明天上山再来找肯定能找到那把剑。”第二天,他果然找到了那把剑。原来,楚人曾经遇到过丢剑的事情,正是在山上做了记号才找回了剑。PPT12刻山求剑-成功;刻舟求剑-失败那么,为什么这一次没有成功?PPT12情况发生了变化。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PPT13楚人之“惑”楚人究竟“惑”在哪里?PPT13没有注意事情的变化,一味照搬以往的做法那么,从楚人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PPT13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模块五:文言现象归纳
学习了两篇短小的文言文,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朗读是我们走进文言文的有效途径,读准字音、节奏;读懂文章内容;读出文章内涵,甚至读出文采都需要朗读来体会。PPT14读准字音、节奏;读懂内容;读出内涵,读出文采翻译文言文也有法可依,“直接翻译、组词推敲、上下文推知”。PPT14直接翻译、组词推敲、上下文推知
当一篇文言文读通读懂之后,我们的学习任务还并没有结束。老师在上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就说过,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读起来不太容易。想要读通读懂更多的文言文,我们就必须勤于积累。这种文言文学习的积累,主要集中在字词方面,也就是实词和虚词的积累。下面,老师就以《古代寓言两则》为例,给同学们介绍实词、虚词积累的办法。
对于实词,我们主要关注这样的四种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PPT15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在《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两则寓言当中,我们学到了哪些通假字?
“坐”和“反”。PPT16坐、反在具体归纳时,每种字词现象都有固定的格式,比如通假字就应该这样归纳。坐:“坐”同“座”,座椅。PPT16坐:“坐”同“座”,座椅。同学们注意,通假字的归纳既要明确通假字,更要指出本字,并将通假字的意思解释出来。请大家仿照老师的方法,把“反”字的通假现象做个归纳。PPT16反:“反”同“返”,返回。
通假字是实词归纳中最重要的一种,接下来就是古今异义。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们就重点讲过,两则寓言故事中的古今异义是“契”字。PPT17契如何归纳呢?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的示范。契:古义,刻;今义,契约。PPT17契:古义,刻;今义,契约。归纳重要把古义和今义的差别清楚的呈现出来。
一词多义主要指在同一篇文章中,同一个字词出现了不同的解释。这两则寓言中有一词多义吗?“度”和“自”PPT18度、自
一词多义的归纳和前几种稍有不同,因为是同一个字词所表现的不同解释,为了明确不同的词义,需要我们把例句也整理出来。比如“度”,度:自度其足,衡量;吾忘持度,尺寸。PPT18度:自度其足,衡量;吾忘持度,尺寸。
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方法,归纳“自”的一词多义。自:自度其足,自己;自舟中坠于水,从。PPT18自:自度其足,自己;自舟中坠于水,从。
词类活用是一类很特殊的实词现象。词类就是词性,这里归纳的就是同一字词在古今运用中的词性差异。这两则寓言的学习中,我们就碰到了一个此类活动,度,名词作动词,衡量。PPT18度,名词作动词,衡量。
从刚刚的归纳可以看出,实词的整理主要关注词义和词性的变化。而虚词并没有固定的词义,所以归纳时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用法”,也就是虚词在具体句子中发挥的作用。老师给大家做个示范,之:置之后坐,代词,代尺寸。至之市,语气助词,不译。而忘操之,代词,代尺寸。反归取之,代词,代尺寸。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子。PPT19之:置之后坐,代词,代尺寸。至之市,语气助词,不译。而忘操之,代词,代尺寸。反归取之,代词,代尺寸。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子。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方法,归纳两则寓言中出现过的“其”、“而”、“以”和“于”。
PPT20其:先自度其足,代词,代郑人。而,而置之后坐,连词,表承接。而剑不行,连词,表转折。以,何不试之以足,介词,用。于,自舟中坠于水,介词,到。
如此细致的将实词、虚词归纳出来,我们就能够掌握《古代寓言两则》中主要的文言现象了。长期坚持在每篇文言文学习之后,都做这样的整理。随着学习的课文变多了,我们自己积累的文言现象也会越来越完备。慢慢的,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就能做到见怪不怪、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自己轻松的读通读懂文言文了。
模块六:拓展延伸
今天才是我们初中阶段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也才做了一点初步的积累。但是,这两则寓言中掌握的文言现象,积累的文言字词,就已经可以帮助我们自己来读文言文了。下面我们就通过一篇课外的文言文寓言故事,来检验大家学习的情况。
PPT17楚人有鬻①盾与矛者,誉②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③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④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⑤能应也。夫⑥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①鬻(yù):卖。②誉:夸耀。③陷:攻破。这里是穿的意思。④或:有的人。⑤弗:不。⑥夫:句首发语词,表示发表议论,表述观点。
这其实同学们很熟悉的一则寓言故事,相信对情节的熟悉可以帮助大家读懂文章的意思。请同学们自读这篇文言文,小组讨论,疏通文章内容。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讨论题,来检验同学们有没有读懂这篇文章。
PPT181、为文章取一个合适的名字。(自相矛盾)
PPT18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坚(坚固)、应(回答)、世(世间)、立(存在)。
PPT193、下列句子中与“吾矛之利”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D)
A.而置之后坐(代词,代尺寸) B.至之市(语气助词,不译)
C.入水求之(代词,代剑) D.不陷之矛(结构助词,的)
PPT204、翻译句子:⑴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⑵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我的矛很尖锐,没有刺不破的东西)
PPT215、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情况。
老师出镜:同学们,我们用两节课的时间学习了《古代寓言两则》。这是我们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课文言文。一个良好的开头,能够让我们今后更加自如的学习文言文,所以两节课的学习当中,我们特别重视了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探讨。学习《郑人买履》,我们重点探讨了用朗读来指导我们理解课文的方法,并且初步掌握了三种文言字词理解的办法。学习《刻舟求剑》,同学们独立运用“直接翻译、组词推敲、上下文推知”的办法理解文章内容,有了宝贵的成功体验。学习《刻舟求剑》掌握了文言字词归纳积累的方法。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遇到的重点字词都要及时的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文言文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自如的学习文言文,读通读懂更多流传千古的佳作名篇。
★ 乘车安全教案
【北师大《乘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8篇)】相关文章:
文明元旦的倡议书2022-09-28
车的世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11-19
大兴教委通知范文2022-12-14
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下册第五部分内容中的第三课时《发新书》 教学案例(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2023-03-07
乘船(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套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2022-08-19
教案《车的世界》2022-08-14
乘车人承诺书参考2023-05-24
乘车标语2023-07-16
《小小运动会》教学反思2023-12-09
乘车体验范文202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