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事迹材料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事迹材料都不陌生吧,借助事迹材料可以很好地体现先进对象的先进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时代特征。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拟定事迹材料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风家训事迹材料,欢迎大家分享。
家风家训事迹材料1
彭湃(1896-1929年),原名彭汉育,广东海丰人,被誉为农民运动的大王、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大革命时期,在广州举办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第一和第五届农讲所主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彭湃在广东海陆丰地区领导武装起义后,建立了海丰、陆丰县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家风就是理想主义”,彭湃的孙女彭伊娜说,家里人对物欲都没有疯狂的追求,这个家庭遗传的最珍贵的东西就是为了理想奋不顾身。
彭湃家里原本相当富有,是海陆丰有名的大地主家庭,有“鸦飞不过的田产”。但他目睹了国家贫穷落后,民族积弱被欺,农民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底层,生活十分困苦。他几经寻求选定马克思主义,立志变革中国社会。
彭湃号召农民起来进行斗争,表示愿意拿出家产来支持农民。母亲知道后十分伤心,边哭边说:“祖宗无积德,就有败家儿。想着祖父艰难困苦经营乃有今日,倘如此做法,岂不是要破家荡产吗?”彭湃回到家里没有一个人肯对他说话,好像对着仇人一样,大哥也以分家相威胁。
以救国救民、变革社会为己任的彭湃认定家里的`财产都是从农民手中抢来的,应该归还给农民。堂兄代他领回了分得的田契,彭湃便亲自将田契送到佃户家里,可是佃户们却不敢接受,他决定采取一个更激烈的行动。1922年11月的一天,彭湃请来许多农民,当众烧毁了属于他的全部田契,把财产分给穷苦的农民,带领农民参加革命。当初,他的家长希望他成为家族的接班人,而他却成了旧社会的掘墓人。这是他对旧家风的背叛,与此同时,也逐步形成了新家风。
1929年,彭湃被反动派杀害,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英雄已去,浩气永存。彭湃骨子里为革命为理想奋不顾身的特质代代相传,在后人的血液里澎湃不息。
“爷爷为理想而进行实践是无私彻底的。”彭伊娜说。在彭湃的感召和带动下,彭家多人前赴后继走上革命道路。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先后有7人牺牲,其中6人被追认为烈士,最大的35岁,最小的才17岁。
作为红色家族的后代,彭家人没有把自己看成特殊的人群,也不懂得利用一些关系去谋求什么。他们始终与群众打成一片,为家乡和社会的发展呕心沥血。
彭湃的两个儿子,彭士禄与彭洪自小就是孤儿,靠人民群众的掩护帮助,吃着百家饭幸存了下来。其中彭士禄15岁时,几经艰难被周恩来接往延安,之后留学苏联,他是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1983年,他主持了大亚湾核电站的前期工程,为我国科技事业、核工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他从不居功自傲。
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彭家几代人传承的共同选择。
家风家训事迹材料2
人生路上,风雨同舟,洒下真情款款。王永菊和陈明,这一对普通的职工家庭,却用不普通的人生经历诠释了事业、生活和家庭的真谛,留给了我们“相依一世、相知一世”的真情和感动。
丈夫原是贵阳市南明烟叶复烤厂的一名驾驶员,妻子王永菊是花溪区孟关乡中心完小的一名教师。在结婚十余年的时间里,这对夫妻互敬互爱,孝敬父母、爱戴孩子、宽以待人,在家中以德治家,谱写了一曲文明、感动的华美乐章,成为创建文明家庭的先进典型。
一、爱岗敬业,爱校如家。
作为妻子的王永菊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是一个对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高度责任心的人,曾担任过低、中、高不同年级段的教学工作,由于她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曾先后被评委市、区、乡级的优秀班主任,成为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的好老师。在工作中,她对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在生活中,她对自己的同事们悉心关照、热帮互助,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王永菊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高度负责的工作责任心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并多次在年度考核工作中被评定为优秀。她始终坚持责任心是做人之本,责任心是成事之源,所以她在工作中始终以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的心态努力并且奋斗着。
二、相敬如宾、相濡以沫。
都说人生之路,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但意外却是来得那么突然与沉重,在新婚后的第二年,丈夫陈明因鼻咽癌放化疗留下的后遗症日趋严重,并使得听力、语言能力和吞咽食物的`能力都迅速衰退,以致现在已经完全失去听力,退养在家中。就是在患难之际,妻子王永菊一面多方打听名医帮丈夫治疗病症,一面悉心照顾家中老人与丈夫,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面对丈夫日趋衰弱的身体,王永菊始终对丈夫不离不弃,悉心照料。对她而言,每天下班回家能看到丈夫把食物顺利地吞下去,不噎着、不呛着,就是她最大的安慰。她时常开导丈夫,让丈夫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丈夫陈明也非常支持妻子的工作,在家里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好女儿,自己生活上的琐事从来不让妻子操心,因为丈夫失去听力,那一张张的小纸条成为夫妻俩传达信息和交流情感的纽带。几年的时光,妻子王永菊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压力,是她,支持着丈夫、支撑着家庭。结婚至今十一年,是十一年的坚守,王永菊,用美好的心灵再次诠释了爱心、善良的真实含义,谱写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曲颂歌。面对新婚丈夫的病患,是逃避,是利己,也许会有多种选择,每种选择,也都会找出各种理由,然而正是由于王永菊这种天性的爱心和善良,愈加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十一年来的坚守,王永菊始终没有放弃过,面对长期病弱的丈夫,不抛弃,不放弃,敢于直面艰难困苦,做到一时容易,长期坚持确实很难。正是王永菊这种默默的坚持,愈加突显出人生的壮美!
三、互敬互爱,尽心尽力。
王永菊精心照顾丈夫,更是细心的照顾着公婆的起居,她知道丈夫的病对年迈的公婆打击有多大,尽管自己背后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但是只要面对二老的时候都是笑嘻嘻的,经常给老人讲笑话逗他们开心,经常劝说老人,说开心话,讲大道理,她对二老说:“医学越来越发达,什么病都会有治理的办法的,陈明的病一定会治好的。”十多年来她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善良及对家人的爱,将这个幸福温暖的家维护和经营着。
在生活上相濡以沫,对待家庭和老人,王永菊也是分外的用心和孝顺。陈明生病住院期间,妻子王永菊独自一人在医院照顾,不让家中的二老担心和操心,还经常打电话安慰他们。二老为了给王永菊减轻负担,除了料理好家中的所有事务以外,还尽心尽力替她照顾好女儿。一家人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相依一世、相知一世,这就是和陈明的爱情写照,一对风雨同舟的终生伴侣,一个充满温情的幸福家庭。
家风家训事迹材料3
xx,女,现年12岁,就读于xx省夹江县外国语实验学校。现任学校大队部大队长、班长等职务。20xx年提名为夹江县美德少年候选人,20xx年1月被评为县三好。
她勤奋好学,乐观向上,成绩优异,爱好广泛。一向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同学们的小管家。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父母的悉心熏陶下,同学的关心帮忙下,茁壮长大为一名品学兼优的新时代好少年。
在家里,xx同学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独立自强,自我的事情自我做。她经常帮忙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陪长辈们聊天解闷。遇到邻里主动打招呼,休息日打扫小区卫生,深得小区邻居的一致好评。
在学校,xx同学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善于积累、积极发言。在知识的海洋里,她像一条欢乐的鱼儿尽情的遨游。从一年级开始,她总是每一天早晨第一个来到学校带领同学们早读,在她的带动下,喜欢阅读的好风气在班级蔚然成风。她成绩优异:多次被学校评为全优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干部美德少年。
作为学校大队部大队长,xx同学热心少先队工作,在大队部教师的带领下带头把少先队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她深知:大队长不仅仅要当好领头雁,更要当好服务员。为此,她以强烈的积极心和高度负责的'职责感服务好大队部各项工作。认真参与每周的纪律检查、流动红旗评比、定时召集大队干部开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xx同学爱好广泛、全面发展。她喜欢弹钢琴、跳舞、主持、阅读、画画20xx年6月代表学校参加全县圆中国梦、走复兴路演讲比赛荣获二等奖;20xx、20xx年在学校书香学校活动中被评为读书明星;20xx年在成都迪士尼钢琴比赛中进入全省前20名,获得优秀奖;20xx年5月、20xx年6月分别荣获xx市第十三届青少年硬笔书法大赛优秀奖和二等奖;20xx年儿童节期间分别荣获第6届科技艺术节科技小论文一等奖、摄影绘画比赛二等奖;20xx年1月参加xx音乐学院的钢琴舞蹈大赛荣获钢琴B组二等奖;20xx年参加的舞蹈《青花瓷》表演在xx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中获得一等奖、优秀创作奖;20xx年12月在全校第二届小主持人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xx年12月在第四届青江潮迎新书画比赛中荣获硬笔书法三等奖、绘画作品三等奖。
在校外,xx是一个心地善良、有爱心的志愿者。每次扶贫帮困的关爱活动、公益事业,都自愿捐出自我的压岁钱、零花钱,捐赠课外书籍和生活慰问品,手拉手送关爱,帮扶漹城三小身患残疾的贫困生。在敬老院里,她还给给爷爷们唱歌,给奶奶们梳头,打扫卫生,让孤寡老人们感到这个大家庭里面的温暖和欢乐。
家风家训事迹材料4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孙中山毕生奔走革命,不避艰险奋斗不辍,终于取得革命胜利,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在他身为大总统时,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以公仆自居,人称“公仆总统”。他的革命奋斗精神和为民办事自居公仆的高尚品德深受全民敬重。
勤俭节约每日四毛钱伙食费
孙中山在总统府期间,多是粗茶淡饭。他两个小女儿说,爸爸当了大总统,我们还不如在家吃得好。
为照顾好孙中山的生活,黄兴请来了一位会做广东菜的厨师给孙中山先生做菜。厨师考虑孙中山是大总统,就按当年给洪秀全开餐的标准,做了有各种图案的'六大杂锦拼盘、四个大菜、一个火锅。
孙中山看后说:“今后不要做这么多菜,每餐只给我做一盘豆腐、一盘鱼和一盘青菜。每天标准只用四毛钱伙食费就可以了。”
孙中山勤俭节约,生活十分简朴。他很少花钱,有钱都用于买书,除了书籍他什么家产都没有。他常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卫士,有次天气转凉,有个卫士值夜班,他便把自己用的一顶毡帽、一件雨衣送给这个卫士,怕他着凉。
公私分明拒亲人求职
孙中山非常重视办事公正,主张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反对铺张和腐败。他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时,以人民利益为重,决不谋私利,并反对任人唯亲的做法。
孙中山的大哥孙眉早年在美国檀香山经商,曾数次捐巨款资助弟弟干革命,可以说贡献很大,功不可没。当时不少同志们向孙中山建议派孙眉出任广东省都督,孙中山坚决不同意,并致函其兄:
“粤中有人议举兄为都督,弟以为政治非兄所熟习。兄质直过人,一入政界,将有相欺以其方者。未登舞台,则众人瞩望,稍失策,怨亦随生……”
孙中山秉公办事,不谋私利,不任人唯亲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两袖清风临终不忘托遗志
孙中山曾任民国大总统、大元帅,但他从未置私产,可谓一生正气,两袖清风。除了华侨捐赠他一座房子外,他没有任何私产。
在临终时,他在留给家属的遗嘱中写道:“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所遗的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其爱,以继余志。此嘱”。这里所说的“一切”就是两千多本书籍杂志和一所五间房的住宅。其实这所住宅还是四位华侨见孙中山在上海住的房子不像样,还需交房租之下,合力筹资购买赠送给孙中山的。遗嘱中寥寥数语表明了伟人的坦然心迹,也是这位不谋私利、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光明磊落的写照。
家风家训事迹材料5
詹天佑(1861-19),生于广州市荔湾区(原广州府南海县),是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他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筹划过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礼、新易、京张、粤汉等线,成绩斐然。他为中国的铁路事业奉献了一生,并教育子女要时时以国家利益为重,形成了奉献国家、廉洁自律、勇于创业的好家风。
婉拒两个儿子“官费”出国留学
19秋,正在担任粤汉、粤川铁路督办兼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接到北洋政府的一个通知:批准他的两个儿子“官费”出国留学。看到通知,他并没有感到高兴,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当天晚上,詹天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觉。他想,别人家的.孩子出国留学,都是自己出钱。现在,我的两个孩子出国留学,却是“官费”留学,还不是因为我对祖国的铁路事业做了一点点贡献。要是因为自己对祖国做了一点点有益的事,又有一定的地位,就可以让子女得到特别的照顾,这不仅对国家不利,对孩子的成长也没有好处。
于是,他婉言谢绝了政府的特殊照顾,坚持用自己的薪俸,支付两个孩子留美八年的一切费用。
“不能只顾个人,要多为国家着想”
两个儿子从美国留学归来,有单位要用高薪聘请,詹天佑不同意。他对孩子们说:“我送你们出国留学,不是要你们回到祖国做高官、拿厚禄,而是要你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些有益的事。我看,你们不要到别的单位应聘,我身边正好很需要人手,你们就在我身边工作吧。”
当时,在詹天佑身边工作的,还有几个和他儿子一起回国的同学,每月的工资有一百多元。而詹天佑只给他的两个儿子七十多元的工资。同样的学历,又做同样的工作,可工资收入却不一样,相差都快一半了。有人为他的两个儿子打抱不平,认为这样做不合理。两个孩子也觉得父亲做得有点太过分,闹起了情绪。
詹天佑知道后,十分恳切地对他们说:“不是因为你们工作得不好,而是因为你们俩是我的儿子,要求要更严一点。对自己的孩子徇私是不好的。你们要知道,国家目前有困难,我们不能只顾个人,要多为国家着想。”
不占用一分公款
詹天佑子女较多,原来的住房较为拥挤。政府为了照顾他,在张家口为他安排了一幢寓所,并用公款为他家添置了一些家具。詹天佑知道后,觉得政府之所以这样做,是考虑到他的实际困难,也算是对他为国家做出了贡献的奖赏,他很领这份情。但他又觉得,这样对孩子们的影响不太好,怕他们滋长特殊化的思想。于是,他要来清单,照单子付清了用款,不占用一分公款。不久,考虑到詹天佑工作的需要,铁路局为他买了一辆汽车,供他个人使用。为了节省公款,他谢绝了,而用自己的钱买了一辆马车,供自己工作时使用
家风家训事迹材料6
叶xx是周宁一中老师,丈夫阮松波就职于XX县社保中心,他们有一个可爱活泼的儿子,这是一个氤氲书香的学习型“最美家庭”。
叶xx每一天坚持读书看报两个多小时,在她的影响下,一家人都爱读书,从书中汲取到善良、乐观、宽容、大度、勤勉、进取的丰富营养,教会孩子很多名言、警句、箴言,人生感悟,做人之本,行为之要等,如:忠心报效祖国、孝心善待尊长、诚心与人相处,爱心奉献社会。勤于动脑多学事、肯于专心往做事、乐于助人做好事、严于律己不惹事。用一个母亲的爱好营造了书香家庭,用她的智慧提高了家人的修养,融洽了家人的关系。每一天准时收看电视新闻,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开拓自己的视野。鼓励孩子观看有助于学习的课外书籍和电视节目,了解必须的社会自然、科技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家庭成员有自觉的学习意识,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学习。家庭学习氛围良好,重视智力投资。俗话说:忠厚传家远,xx万事兴。她给儿子取名xx,意意“家庭和睦,母慈子孝”,儿子在母亲的影响下,认识到“没文化,真可怕”,并主动请缨为他伯母扫盲,从幼儿园开始就教他伯母认识常用字。
最美家庭是具有优良家风释放正能量的.家庭。一个具有优良的家风的家庭,家庭成员不自私、不狭隘、不懒散不怠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积极进取。积聚正能量,释放正能量。她重视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深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十分重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始终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孩子的德育放在第一位,坚信只有“德”教育好了,才有资格理解别的教育。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加强亲情培育,不断磨炼,言传身教,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并健康快乐长大成人。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的修养,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在母亲的影响下,七岁的儿子的远大的理想是建立一所最现代化的医院,聘请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免费为穷苦人民治病。还要建一所最现代化的学校,为所有的失学儿童带给教育。会给老人让座。一家人对大街上举办的各种募捐活动经常参加,对乞讨的老人、残疾或小孩,经常教育儿子拿些给他们,对社会弱势群体要有爱心,孩子心甘情愿地把他的钱全部捐出去了,极大地培养了孩子的爱心。
倡导礼貌科学的生活方式,科学锻炼,强身健体。注重科学理财、合理消费、勤俭节约时常教导孩子:“虽然此刻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生活中点点滴滴要从每件小事做起”。家里面的每样东西能修复利用的,从来不轻易地丢弃,尽量使其再发挥作用。为保护环境他们家庭力行低碳生活:手洗服装,节约水电,污水净化重新利用,使用无磷洗衣粉;选用节能电器,随手关灯、空调;出行选取步行,减少污染,分类投放垃圾,废物转化资源等等。热心公益,团结邻里。十几年来,为周围居民自觉打扫巷道,美化环境从家庭做起,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的绿色生活。
多年来,她一家在平凡的生活中传递爱心,传播礼貌风尚,净化社会风气,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家风家训事迹材料7
XXX家庭是教师之家,他是XXX市模范教师,他的父亲也是XXX市模范教师,妻子XXX也是XXX中学一名优秀教师,其家风正,教育严,家庭成员都具有较高的师德素养,是大家公认的清廉家庭。
XXX的父亲扎根乡村教育40余载,受父亲的影响,他子承父业,也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刚刚进入这一行,他的父亲就提醒他:“一定要恪守底线,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毫不夸张地说,这八个字算是他们这个教师家庭的写照。”他担任年级党支部书记、年级主任,从未因私人原因缺席学校、年级活动。作为物理备课组长,他主动承担物理学科大部分的周测试题命制工作和补充练习编写任务。作为实验班班主任,他同时承担两个实验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实验班的所有讲义和练习都不依靠资料书,全部由他自己一力组编。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XXX中学本届物理学科在历次调考、联考中均以绝对优势位居XXX市县市一中前列,他所带实验班物理竞赛成绩斐然,先后5次被省物理学会评为全国高中物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爱生如子,视如己出”是不少同事、亲戚对他家的调侃。他的妻子XXX,同为XXX中学化学教师。她在与同事闲聊时无意中得知届有个学生的家长身患重病,就回家跟他商量。后来他们俩一致同意,每月从家里拿出200元,由该生班主任转交给这名学生,直到家长彻底康复为止。考虑到不能增加该生的心理负担,他们没让班主任告知资助人的任何信息。作为年级主任,他从新生入校开始搜集整理特困生名单,每月拿出一部分自己的工资,以年级奖学金、助学金等名义发给贫困生。担任本届实验班班主任以来,每逢月假、寒暑假等长假,他都放弃休息时间,把自己关在书房,组编个性化作业,分发给学生,趁假期点对点线上辅导,这一坚持就是两年多。新冠疫情刚一解除封锁,他就邀请部分尖子生轮流来他家里义务培优。高二就以689分获得XXX市高考状元的刘亦韬赴港大深造后,特地委托其父亲将劲牌公司的“金榜题名”赞助酒转送给滴酒不沾的XXX,留给老师做念想。每次大型考试、物理竞赛,他都自掏腰包,给学生各种奖励,这一届两年多来,他发给实验班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已达数千元。
熟悉XXX的人都知道,他家是一个自律+他律的家庭。不打牌,不接受吃请,不抽烟,不喝酒,不钓鱼,不进娱乐场所。参加工作,他守住了这些底线。今年上半年有个试卷供应商,几次提出上门拜访被拒后,在他办公桌上丢下一个带姓名、电话的大信封就跑了。信封内,是厚厚的一摞钱。在书商不接电话的情况下,他第一时间将情况报告给学校分管纪检的余果书记和唐琪主任。后来经多方努力,他终于退回了那笔不该属于自己的钱。“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属于自己的不要拿。”担任年级主任后,生活中处处充满诱惑,但他坚信,在家庭这个坚强后盾之前,他能够行稳致远。
“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每次得到表彰,XXX都特想对妻子XXX说这句话,却总是不好意思说出口。他亏欠家庭的实在太多了。也许,在学生、同事的眼中,他是一个好班主任、好老师、好领导,但在他家里,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儿子、父亲、丈夫。老母亲今年已经动了两次手术,作为儿子,他却没能在医院给她端水送饭。大宝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五年来接送孩子的次数屈指可数。幸好,他有一个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妻子。他不在家的时候,她身兼数职:照顾老人,接送、辅导大宝,喂养二宝。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支持他的工作,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丝毫没有落下。让他愧疚的,前段时间她因为过度劳累,晕倒在讲台上。
XXX说:“身前是1000多名怀揣梦想的学生,背后是80万满怀期待的XXX父老,我不敢也不能有丝毫懈怠,唯有脚踏实地、鞠躬尽瘁,才对得起家长的信任、学校的培养和家人的期待。”
家风家训事迹材料8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传承,良好的家风,让我们健康成长。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热爱阅读,这跟我生长的家庭环境和优良的家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爸爸妈妈虽然忙于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但晚上还会坚持给我讲故事,这就让我喜欢上了阅读,从而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我上学以后能够自主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家里虽然有个两岁半的`妹妹,还非常调皮,但是我和哥哥的学习环境一点也没有受到影响。这后面最大的功臣就是我的爷爷和奶奶。每天吃完饭后,奶奶收拾厨房,爷爷为了不影响我们实习,就会带着妹妹出去玩。这样既会让妹妹快乐成长,又使我们能认真学习。
无论是我过生日还是取得小有成绩时,爸爸都会给我买许多我喜欢看的书籍,其中有我喜欢的《哈利波特》与许多世界名著,这些书籍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大,也带我遨游了世界各地,让我见识了哈利波特的勇敢、保尔*柯察金钢铁般的意志……
家风伴我成长,还无声地教诲着我做品格优良的人。
家风家训事迹材料9
尽管已经83岁高龄,住进了县城的楼房,儿媳孝顺,可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的樊桂英老人还是常往郊外的老房子跑,补墙擦窗、浇花种菜。每逢周末,儿孙们也是齐齐地来到这里,陪老人一起打理着承载家庭回忆的“根据地”。
在这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中,有省里的“三八红旗手”,有光荣的人民教师,有大学生,还有研究生……培养和教导他们的樊桂英老人,虽然出身农家、没读过书,却能在生活中言传身教,使四世同堂的36口之家形成了崇德向善、知恩图报的淳美家风。不仅樊桂英老人本人被评为吉林省道德模范、“吉林好人”,她还带领儿孙们赢得了全国“最美家庭”的荣誉。
“只要儿女有书读,苦也是甜的”
“我一出门,总得向人家打听‘这上面写的啥,那墙上贴的`啥。’”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到衣食无忧、生活安稳的今天,83岁高龄的樊桂英心里装着沉甸甸的满足,唯独遗憾没读过书、不识字。“一定要让孩子们读书识字,做有文化的人”,樊桂英说这是她一生的信念。
1962年,14岁的大女儿面临辍学务农,樊桂英和丈夫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从内蒙古举家搬到300公里外的吉林省通榆县向海乡新兴村。
全家人成了外来户,没有土地,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由于丈夫多病,樊桂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做起了“和大泥、脱土坯、垒土墙、打草捆”的泥瓦匠,用血汗换来的收入供子女读书。樊桂英说:“只要儿女有书读,苦也是甜的。”在樊桂英的感染下,儿女们不但成绩优异,还利用课余时间挖草药、捡牛粪、搂柴火,补贴家用。
为了让孩子们继续读高中,1980年,樊桂英带着全家搬到通榆县城郊区。她夏天卖西瓜,春秋打工,冬季卖鞭炮,终将7个子女都培养成才,小儿子还读了研究生。孙辈们更是不乏高才生,硕士学历1人,本科学历17人,专科生5人;全家培养出国家公务员9名,事业单位人员8名,军官2名,个体工商业户7名,在读大学生4名。
生活小事中透着做人的大道理
由于长期高负荷劳动,1979年冬天,樊桂英的脚后跟长起了“骨刺”。为了不让孩子们辍学,她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坚持劳动,直到脚底的“骨刺”被活生生地踩弯。她常常叮嘱孩子们“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对得起自己”“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在樊桂英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果然不负希望。大女儿多次被评为吉林省优秀组工干部、三八红旗手。二女儿成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三女儿和小女儿两家经商诚实守信、依法纳税。四女儿一家三口,都是国家公务员。第三代的孙辈们工作于市、县各级机关单位,其中二女儿家的儿子儿媳还就职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1992年,樊桂英的老伴患病住院,樊桂英为老伴翻身、按摩身体、端屎端尿。在她的带动下,儿孙们自觉地往医院跑,轮流值班。在长达5年的陪护中,一家人默默地展现出不间断的爱与孝。
老伴去世后,樊桂英告诉孩子们:“你爸虽然没了,但这个家不能散,你们一定要像你爸活着时一个样。”从那以后,这个大家庭更加和睦,事业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帮助,儿孙们的小家庭个个和美。
“给人是幸福,欠人是受罪”
尽管已经年过八旬,樊桂英还是坚持年年回向海乡新兴村,看看当年自己困难时帮过忙的老邻居,为他们提供帮助。
“姥姥没工作,也没社保,子女们给她的钱舍不得花,给她买的衣服也舍不得穿,都攒起来捐给社区的困难户。”樊桂英的外孙女焦雯倩说,“姥姥常说‘给人是幸福,欠人是受罪’。”
樊桂英身上“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品质,影响着整个家庭。从县委组织部退休的大女儿常年不留姓名做好事;在农村和郊区工作的小女儿,不仅乐于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还自掏腰包长期资助多名孤儿;在民政部门工作的大儿子除了访贫问苦干好本职工作外,更不忘帮助低保户和贫困户。小儿子拿出7万元资助就读于东北电力大学的一名贫困学生,直至其参加工作。
在樊桂英的教育下,整个家庭都主动承担起社会担当,长期资助6名孤儿。截至目前,这个家庭通过捐助、救济、资助等渠道,累计向社会无偿贡献资金60余万元。
家风家训事迹材料10
安庆江边,陈家的老屋早被拆毁,老屋的遗址归属当地的自来水厂,被修建成了平整的篮球场,原址上竖立着一块碑,说明这是革命烈士陈延年、陈乔年家的旧址,并没提到他们的父亲陈独秀。
陈长璞沉浸在回忆里,面带遗憾地说,当年老屋是安庆有名的陈家大洋房子,有五进三个天井,宅前宅后都有花园,大门楼有一丈多宽,俨然一派官僚地主的气势。
老屋旁残留的一角是当年陈延年、陈乔年的读书室,如今低矮、破落,出门就面对着一个公共厕所。有关部门曾经在墙上镶了块“文物保护单位”的招牌,可是里面还有几家住户,住户们就悄悄地把牌子拆了。
这是一个被忽略、被遗忘的角落,如同安庆城的气质。很少有人记得,这个三级城市一个世纪前是安徽的省府,是个开风气之先的城市,这里产生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孕育了一代革命者。
受到“托匪”的牵连,陈独秀的子女们,自然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叶尚志少时离陈家故居南水关只隔几条巷子,他初中时虽偶然听说陈独秀蹲在南京“模范监狱”的`消息,但没听说过他的两位公子陈延年、陈乔年的任何情况。在延安、在华北根据地的时候,他也未曾听闻过这两位昆仲英烈。
“知道一点信息是在解放之后,曾与陈延年在广州一起工作的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老同志徐彬如直接告诉我,说陈延年是‘小列宁’”,叶说。
叶尚志从工作岗位离休后,多次回到故乡安庆,见到了陈松年。那时陈松年已经是79岁,骨折卧床,家徒四壁,空空如也,只有长女长璞在身边照顾。安庆窑厂退休会计师陈松年先生已于1990年过世,晚年被安排为安庆市政协副主席。
在回忆自己的父母时,陈长璞温情地说,他们都是和善、温润的人。陈松年安徽大学化学系肄业,1950年,这个原来的教书先生没有接受安庆二中的聘书,而是去窑厂做工人,谨慎的他担心,他的身份会给他带来**——“陈独秀的儿子”带给他的不是本应的荣耀与骄傲,而是紧张与忧虑。
家风家训事迹材料11
每到春节,有副传统对联是很多人家的选择:“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家风,传承这中华民族文化和道德,悠悠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家风的好坏,关乎到这个家庭或家族的兴衰,站在高层面说,也关乎到党风、政风和民风的好坏。
风吹日晒,字迹或会模糊,但好家风却会如化雨春风,护着家、护着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人必有家,家必有训”,我国自古就是以家训家谱为纽带,推崇家风文化,时至今日,可以说,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观念一以贯之,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经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华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的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
在传统中国,历朝历代都不缺家风门风的典范。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位高权重但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自律”为司马家之家风;南宋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精忠”为岳家之家风;清朝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他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尚俭”为林家之家风;现代谷文昌简朴清贫、公而忘私、为民奉献,“为民”为谷家之家风,他的“心中四有”也是所有党员干部永远的风向标,教导我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
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良好家风因背景各异,也各有千秋:或仁爱宽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或克勤克俭,常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之念,靠勤奋兴家聚业,讲节约精打细算;或本分做人,不为富动,尽职敬事,诚信待人。以上种种,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终身受益,其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一个案例:在翠屏街道,也有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承着良好家风,影响着周围的百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是他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种良好的家风。林振财,翠屏街道石家庄村人,一家人生活平淡而幸福,但这种生活并没有延续太久,灾难突然而至。原本健康的妻子突发脑血栓,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突如其来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看着躺在床上泪眼婆娑的妻子,林振财咬着牙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住,一定要把妻子照顾好。”就是这个信念支撑着林振财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妻子瘫痪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林振财一个人身上。当别人早已进入梦乡的时候,林振财还在忙活着收拾家务;当别人睡眼朦胧的醒来,林振财早已准备好了饭菜给妻子。农忙时,林振财总是在妻子吃饱后才上山打理果树,累的满头大汗后回到家继续忙里忙外,“不知道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分,遇到了这样一位好丈夫,要没有他我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妻子早已被他深深的感动。
10多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的坚守,让林振财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额头的皱纹、头顶的白发写满了人生的沧桑,但他仍然坦然的接受这一切,每天为妻子端屎端尿、擦身换洗,不离不弃,林振财用执着的守候,撑起了一个家,良好的家风影响着周围每一个邻里,感动了所有人。
第二个案例:在翠屏街道,还有这样一个人,用自己的行动传承良好家风。王福云,翠屏街道西富源村人。“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要照顾他一天,将来我要是动不了了,我就带着他一起住进养老院,不让他受罪”,王福云这样说道。儿子从小得了痴呆,智力和言语能力犹如孩子般状态,40多年来,王福云用父亲的臂膀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着他,彰显了最伟大的父爱。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王福云每天要为儿子打理一切,不管多苦多累,都从不抱怨,默默的承受着这一切。都说父爱如山,最好的父爱是给予我们生活的力量,这些年里,他给儿子的不仅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更是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家风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一个家庭的文化。好的家风是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的表率,而从孩子的一言一行也反映出父母的综合素养。优秀家风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应该加强教育,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一个有责任心的家庭,一贯都有着良好的家风家训。像墨子的家规,曾国潘的家训,这些人无一不爱国爱家,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无私奉献。在这样子的家庭长大的孩子,自小就在良好的家风家训中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无一不懂得做人要有责任心,对父母负责,对师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
家风影响民风,民风体现国风。“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家风还关联着党风政风,是干部作风的外在表现。重家庭、重家教、重家风,以“家风”促“作风”,以“家风”建“新风”,在传统好家风中,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融入到工作中,让优秀家风这朵美丽之花开遍每个角落!
家风家训事迹材料12
小李作为老一辈革命先驱,从早年参加革命活动到建国后历任省纪委书记、省委书记等领导岗位,始终如一坚守信仰、克己奉公、严于律己,献身祖国革命和建设事业60多年,身后没有为自己的亲人留下一分钱。她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家人亲属常怀律己之心,规范言行举止,继承优良品德,并留下不少廉洁家风故事广为传扬。
这样的钱出不得
小李于19出生在丰顺县小胜镇东叶畲小山村,她的弟弟李永良第一次到广州看望她却是在1969年。平时,小李对家乡亲属要求很严格,写信或者捎来的话总是:“我很好,你们不用挂念,不要浪费时间、金钱,不要专门到广州来,你们在家要搞好生产,做好工作。”
这一回,弟弟终于得到姐姐同意,到了广州。他首先感觉就是惊奇:这就是经过长征的姐姐家吗?房子普普通通,家具很旧,几张长条凳,一把藤椅,一张在乡下也常能看见的茶几桌,实在与他想象中姐姐的房子相差太远太远了。
一天,永良小声地说:“姐姐,老家的房子太旧了,我们住的还是你出生时候住的老房子,现在打算盖一座新的。”同时,提出要大姐帮助盖房子的要求。小李听后,笑了笑说:“姐姐没有钱,即使有,也是党和国家的,家里要盖房子,还是自力更生好。”此后,弟弟听从姐姐嘱托,自力更生,真的建起了新房。
这样的字签不得
小李有个侄子叫建强,他父亲原是丰顺县小胜供销社的干部,1985年,已经是到退休的年龄了。当时,建强很想“顶替”退休的父亲,跳出农门。那个时期前后,许多人也是通过“顶替”,办理“农转非”,吃上了“商品粮”。
那年建强41岁,已经超过40岁的界限,申请材料被主管部门退了回来。建强心里很不是滋味,日思夜想,最后,想到了姑姑小李。认为就是“一岁之差”的事情,只要姑姑说说话,让有关部门照顾自己一回,实现自己的愿望应当不成问题。
后来,建强带上申请书,到省城找到了小李,希望她拿起笔来写下能够解决自己问题的`批语。
出乎建强意料,小李听后却是沉默。许久,她才慢慢地说:“共产党不能世袭,不能是一代做官,就要代代做官。你的事情,你的要求,我不能开口,更不能写字。”
这样的“好意”领不得
1973年,亲属得知小李将择时回家乡的消息后,决定修缮被烧毁的房子。当地领导得知后,便在她回乡前,从民政部门的救灾款项中拨出400元帮助修建房屋。
小李回到后,公社领导如实向她作了包括修房在内的情况汇报。她一听到从公社民政救灾款中拨出400元帮助修建自家房屋,顿时脸色变了,当场严肃地批评了公社领导。她说:“搞老区建设有老区建设款,群众有困难有困难补助款,遇上灾害有救灾款,你们知不知道救灾款是国家专项开支,任何人都不能随便转移动用,这是一条铁的纪律。你们以我这次回乡之机,随便动用救灾款修建我家老屋,这样做,在社会和群众中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你们想过没有?必须马上将这笔钱收回来。”
在接见侄儿等亲属时,她还专门就这件事向亲人们语重心长地作了一番解释:“救灾款是救命钱,是党和政府关心灾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一种特殊经费,是体现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照顾、关心的原则性问题。公社领导出于一片‘好意’,特批了400元救灾款给我们家修房子,这样的‘好意’,伯母领不得,你们也领不得啊!”后来,这笔已拨下去的款又被公社收了回来。
家风家训事迹材料13
从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儒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迈和智慧中,不难体会出一个国家的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繁荣昌盛都和“家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将读书定为家风,留下了诸如郑板桥自题书斋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杜甫的《柏学士茅屋》中“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需读五车书”之类赞颂以勤勉耕读为本,教育儿孙读书做人的佳句。
回忆儿时,每遇佳节,亲友团聚,饭菜摆上桌时,长辈们并不提及谁家发了财、地上捡了元宝,三转两转。便由周秦汉唐、唐宗宋祖转至了诸子百家,古今中外,无一不提。从小浸染于长辈们求知若饥、手不释卷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最好的家风一定是有着读书传统的家风。
值得庆幸,我生长于这样一个文化浓郁的书香世家,祖辈和父辈们大都热爱并从事于文学教育事业。作为传承读书家风典范人物的爷爷。是生于清末长于民国初期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早年跟随杨虎城第三十八军与北洋军阀进行过殊死斗争,并结识了许多爱国人士及共产党员,接受了先进的共产主义理论,为党的地下事业贡献过绵薄之力。爷爷曾在革命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的父亲宋绮云创办的《西京朝报》报社中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期间,正值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为广泛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奔走呼号,采写刊发了大量颇具影响力的新闻稿件和时事评论文章,爷爷用笔杆代替枪杆,将他的所学所想化作一篇篇文字,有力地抨击着蒋介石极力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为宣传“国共合作、统一抗日”方针做出了大量工作。
解放后,他回到乡下,毅然选择站上三尺讲台手握书卷为学生们讲述着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史等历史知识,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育工作者。听奶奶说,在爷爷青年时期,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且生活贫苦,他便暗下决心,誓要通过刻苦学习来改变现状,所以那时,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始终将读书学习作为人生的首要大事。好几次,爷爷到县城给家里买粮食,路过小书摊,对几本书爱不释手,便决定把这些书都买下来,但家里给他的钱仅够买粮食和往返的路费,最后他还是用路费买了书本,拖着磨出水泡的双脚,步行几十里路回到家中。就是这股对读书的热情,使爷爷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读完了大量史书、文学经典及中外名著等,并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迪和影响。年迈时,他经常把书中“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等等大道理变作通俗易懂的话语为子孙后辈传授着立世做人的理念。
好的家风不是一日形成的,是仿若“润物细无声”般的持久渗透在日往月来间的言传身教中,爷爷“无声胜有声”的榜样力量,促使了家族中一股“万般皆为下、惟有读书高”的家风形成,并深深地影响着父辈们的一生,如同启明星般,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在大变革的时代里,父辈们凭借着勤勉好学的品质大都实现了以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转变。
深受爷爷影响的父亲,自幼便养成了坚持读书、习练各名家经典书法作品的习惯,他发表的多部长篇小说及书法作品在省、市级的各类赛事中多次获得殊荣,曾入选西安市百名艺术家骨干。记忆中,家里书房的墙面从未寻见过一片空白处,满眼都是高高大大被塞满各种书目的书墙,以及重重叠叠贴满他临墓习练王羲之、颜真卿等古今书法名家字帖的宣纸,而印象中父亲的样子也总停格在那飘洒着浓浓的墨香味里,他埋首于高高的'书垛每日晨起早读、暮习书法的身影中。从父亲和爷爷孜孜不倦、勤勉读书的行动中,我品味出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人们可以通过读书开拓眼界、提升格局,借由纸上之阅历多,来弥补世事之阅历少的不足,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提炼出正确的人生信仰,从而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也正是这种对读书的参悟、对家风的信守,激励着我坚定“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信念,付诸“笃学不倦、聚沙成塔”的行动,不断为自己积累奋斗的资本,护我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家风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传承,是治家的经验,也是人生的财富。良好的家风家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推动了中华民族不断向前,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每个家庭都该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家风和家教,我们作为家庭的每一员,都应承担起这一责任,凝聚家庭力量、促进社会风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家风家训事迹材料14
在凌源市三十家子镇姜杖子村葛家沟组,有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女,25年前,父亲含辛茹苦将女儿养育成人;25年后,父亲患病,女儿放弃高薪的工作和大城市的优越条件,义无反顾的回到偏僻的小山村全力照顾身患脑出血伴股骨头坏死的父亲,不离不弃,用孝心演绎着一段没有血脉亲情,但却有着骨肉相连的那一份难以割舍的人间真情。
25年前,经历婚姻和家庭变故的葛玉春,在宋杖子镇抱养了刚出生5天的女婴,取名小凤。从小懂事孝顺、聪明勤奋的小凤在20岁那年,被沈阳大学食品检测专业录取,毕业后被大连金州区金华中外合资大酒店聘为员工。小凤暗下决心,等工作稳定后,就把父亲接到身边照顾,就在小凤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父亲高血压并发症脑出血伴股骨头坏死突然发作,生命危在旦夕。接到亲属的电话,小凤急速赶回来直奔医院,所有的亲戚都在医院等她回来决定手术的事,当时有个姑姑和她说,你爸病情这么严重,做手术也不一定咋样,家里也没什么积蓄,不然就别做手术了,小凤果断的说,那可不行,无论结果怎样,我都必须给我爸做这个手术,她边哭边说,没有爸爸,我就没家了,她当即在手术单上签了字。
做完手术,葛玉春在医院里昏睡了7天,虽然从死神里把他拉了回来,但是左侧身体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面对残酷的现实,想着含辛茹苦的父亲将自己养育成人,还没享过一天福就病倒了,小凤心如刀绞。她想,如今她就是这个家里的顶梁柱了,她要用柔弱的肩膀撑起这个家,无论如何她也要把父亲照顾好。于是,她毅然放弃了工作,决定在家全力照顾父亲。父亲刚出院的一个月,她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父亲躺着睡一会,就让给抱起来坐一会,父亲身体很胖,每次抱父亲坐起来她得费好大的劲。刚想休息一会,父亲又说大腿疼,还得给揉。一会又要拉一会又要尿的,总是反复的折腾。就这样,在小凤没日没夜的精心照料下,父亲的病情有很大好转,一个月后,就能搀着拄拐下地走路了,由于父亲一条腿没有知觉,小凤就想个办法,在父亲脚上拴个布袋,她在前边拽着这个布袋,父亲往前迈步。本无多少积蓄的小凤连父亲的住院费都不够,但是为了让父亲尽可能的恢复好,她四处筹钱求医问药。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父亲终于自己拄拐能走路了。父亲由于病情所致,性情发生了改变,稍不顺心就发脾气,每当这时,小凤既心疼又委屈,心疼的是父亲刚53岁就重病在身,委屈的是,势单力孤的她过早的经历人生的磨难。想想自己刚24岁,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在这个小山沟里困着,她有说不出的委屈,有时自己郁闷的时候,也想过把父亲送到养老院去,但是又有许多的不舍。
孝心能感天动地,上天很眷顾这个孝女,正当她身处窘境、孤单无助的紧要关头,她通过网络结识了在三十家子高速服务区工作的黎江,在两个人的交往中,了解到小凤的处境,她的孝心打动了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他深深的爱上这个无助的女孩,他决定和小凤一起,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黎江的举动得到了父母支持,母亲表示儿子媳妇结婚后,让儿媳带着她父亲一起到婆家来生活,这样全家人可以一起照顾小凤的父亲。婚后,女婿就把岳父接到家中,专门腾出一间屋子让他住,全家人都以小凤的父亲为中心,尽量让他尽快适应这个大家庭。每年冬天,由于天短,加上家里有个买卖,小凤的婆家都吃两顿饭,今年,由于小凤的父亲在这里,尽管生意再忙,他家也吃三顿饭,小凤的父亲见一家人对他这么好,对于给这个家带来那么多麻烦有些于心不忍,在那住了一冬,现在暖和了,执意要回自己的家,老亲家一家再三挽留,葛玉春还是执意回了家。无奈小凤的婆婆让儿媳先陪父亲回家住一段,让她给父亲做工作,尽早回到她们家,大家一起照顾葛玉春,也能给小凤减少很多负担。
小凤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体贴、相互关爱,生活美满幸福,婆婆待媳妇如亲生女儿一般,婆婆说,金凤从小到大喊的第一声妈是我,我理应把她当亲生女儿对待。小凤从小没享受过母爱,如今她在婆婆身上得到了,她把婆婆当做自己的母亲一样看待,啥事都和婆婆说,遇到不顺心的事,婆婆就安慰她。小凤的丈夫在妻子孝心的感染下,对岳父也是精心照顾。葛玉强是幸运的,上天赐给他一个大孝女;小凤是幸运的,上天赐给她一个疼她、爱她、理解她的好老公的同时,还赐给她一个如亲生母亲一般的好婆婆,正所谓“好人终有好报”。
家风家训事迹材料15
“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与人为善,孝敬长辈”这十六个字的家风家训,是冯村乡中阳村小张的曾祖父订立的。还在他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就给他讲解这十六个字的深刻含义,并以闫景村的“李善人”为例,教育他如何做一个有所作为而且心地善良的人。从此这十六个字的家风家训在小张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学校里,小张不仅刻苦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慷慨无私,乐于助人。六十年代初期,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每当星期一走学校时,母亲总要给他准备一些干粮,作为生活补贴,可是到了学校等不到天黑,他就把所有的干粮分发给同学们,善良之心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
步入青年之后,由于兄弟姐妹多,父母亲实在无力抚养,便把他过继给了中阳村的姑姑,这时候的小张虽然只有十八、九岁,但已经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他干活舍得出力,而且手中出活,同伴们都愿意和他搭班干活。当时他的义父义母年老多病,别说是到地里干农活,就是干家务活也力不从心。小张特别有耐心,从地里干活回来,不是提水扫院,就是烧火做饭,全家人的脏衣服他总是利用晚上时间来洗,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二老生病,他总是及时给二老请医治病、熬药喂汤,从不急躁。二十二岁那年,在众亲友的帮助下,他成了家,娶回了一位聪明、贤惠、宽容、大度而且特别能体贴他人的.好媳妇冯素贞。冯素贞可真是一位贤内助,她不仅心灵手巧,而且有文化、有智慧。在学校担任民办教师那几年,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后来公婆生活不能自理,她便辞掉学校的工作,回到家中专门侍奉公婆,使二老安详的度过晚年,后来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相继出生,她相夫教子,使儿女们个个成才,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尽管他们夫妻二人勤劳能干,但在那农业学大寨,吃大锅饭的年代里,别说是没钱花,连填饱肚子都成了问题,为了摆脱困境,小张包过砖瓦厂、到冯村农机厂、家私厂跑过业务,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所得报酬连出差补助加在一起也不过千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富民政策,这一下,小张有了用武之地,他凭着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孤身一人,到省城太原去闯天下。他先到一家工厂打工,厂领导看到他有能力,专门安排他出外跑业务,两三年时间,他协助厂领导,把工厂办得很有起色。工人们不但每月能及时领到应得的报酬,而且还有非常可观的奖金。厂里百十名工人,只有一提到小张,个个竖起大拇指,称赞他特能干。
后来政策有了更大的变化,允许私人办企业,小张辞掉了原来厂子的工作,多方融资在太原办起了自己的企业。由于他善用人,会管理,企业效益十分可观,不仅年年及时给国家上缴税,而且按时足额给全厂职工发放工资和奖金,小张心地善良,关心职工,他一旦知道哪位职工家庭有了困难或得病住院,他都给予特殊照顾,及时送去现金和营养品。
小张白手起家,创办企业,功成名就,不忘故里。每逢春节,回家过年,总不忘给村里的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和特困户送去现金和慰问品;为村里的文化娱乐活动捐赠现金。二十多年来,每年的捐赠均不下万元。20xx年6月24日,他出资5万元,请来了赫赫有名的临猗眉户剧团在村里演了3天大戏,使全体村民和四方相邻大饱眼福,过足了戏瘾,真正体验到了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今年,村里筹建舞台,小张慷慨解囊,捐资二十万元。他的行动深深地感染了中阳村所有的.父老乡亲,大家交口称赞,这是爱的奉献,这是无私的贡献,这是当代农民企业家的风采,这是我们大家永远应该学习的榜样。
如今,小张虽然已年过六旬,但他年老心不老。他表示,只要是有益于老百姓,有益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益于全社会的先进文化的大发展,有益于社会和谐的事,他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做出无私的奉献。
★ 良好家风作文
★ 良好的家风作文
【家风家训事迹材料15篇】相关文章: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作文2022-08-20
道德讲堂活动方案家风2023-11-29
推广最美家庭倡议书精选素材2023-07-07
家风家训活动总结2022-05-07
良好家风家教工作总结2022-12-13
好家风 我传承 我成长2022-05-13
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方案2022-12-10
传承优良家风演讲稿2024-01-14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通讯稿2023-02-10
晒单有礼 活动方案202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