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整理5篇))由网友“小黄豆不是豆”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指出,“妇联工作说到底就是社会工作、群众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是妇联工作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县妇联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工作,在参与中注重发挥传统工作领域优势,找准工作切入点,紧紧围绕工作重点,积极打造妇女工作品牌,引导妇女参与**县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做好健全组织载体的大文章。
妇联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和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基本职能。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要有效健全组织载体,搭建妇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平台。
一是充分发挥“妇女之家”的作用。**县“妇女之家”已经建立到了每一个村和社区。全县339个“妇女之家”充分发挥了宣传教育、维权服务、组织活动等功能,“妇女之家”真正成为了凝聚妇女、服务妇女的重要阵地。
二是有效开展“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县妇联把党群共建创先争优工作当成是加强妇联基层组织的重要机遇,通过共建组织、共建阵地、共建队伍来全面带动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实现组织全覆盖。首先积极推进村、社区基层妇女组织标准化和示范点建设,实现村、社区妇代会主任100%进两委,使基层妇女在了解和参与基层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决策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益。在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中,陈二乡粟家村和四新岗镇四新岗社区分别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和示范社区。其次县妇联还积极探索在“两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健全妇女组织,已建立10个,这项工作还在进一步的扩大之中。
三是充分发挥“巾帼文明岗”的示范引导作用。**县已培育有国家级巾帼文明岗1个、省级巾帼文明岗3个、市级巾帼文明岗14个、县级巾帼文明岗22个。县妇联通过开展岗台培训、技能比武、岗村结对等活动,使巾帼文明岗成为女性成长岗、机关形象岗、服务窗口岗,切实引导和带动了全县妇女爱岗敬业、创先争优。
二、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做好引导妇女发展的大文章。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解决妇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关键靠发展。为此,**县妇联努力搭建妇女创业就业平台,为妇女增收致富服务。
一是宣传政策,破解妇女创业资金瓶颈。宣传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降低门槛、扩大贷款发放范围和额度,简化流程,及时为妇女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县全年妇女获得财政贴息小额担保贷款人数145人,金额1161万元。从以来,**县妇女共获得财政贴息小额担保贷款人数274人,金额1929万元。扶持的创业项目涵盖了商品服务、种植、养殖等多个行业。实践证明,小额担保贷款成为对创业妇女最实在、最有效、最明显的帮扶助手。
二是整合资源,提升妇女创业就业本领。为解决妇女创业致富技术难求问题,针对不同对象的创业需求,我们充分整合农业、科技、劳动等部门资源,举办特色创业培训班,采取专家现场指导学、远程教育网上辅导学、致富能人帮带学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多元化地对妇女进行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近年来,每年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50余期,培训妇女5000余人,培育种养女专业大户、女经纪人30余名。
三是搭建平台,提供妇女就业岗位。一方面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搜集空岗信息;另一方面深入基层了解妇女求职愿望,并联合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多场**经济开发区企业就业招聘会,为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多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000多人,解决就业500多人。
三、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做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大文章。搭建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护平台,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妇联的法定职责,也是法律赋予妇联的权力。**县妇联注重从制度上、整体上、个体上全方位、多层次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一是参与制定和督促实施《**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近年来,**县妇联积极争取县委、人大、政府和政协等机关的重视支持,从源头上保障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20县妇联力促县政府出台了《**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在妇女儿童与健康、妇女儿童与教育、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管理、妇女儿童与社会保障、妇女儿童与环境、妇女儿童与法律保护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新的目标,为今后几年**县妇女儿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确立了制度保障。
二是开展留守流动儿童结对帮扶活动,打响“爱心妈妈”服务品牌。年5月以来,**县妇联从县直各单位和各乡镇的妇女干部中招募组建了600名“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为全县600名特困留守流动儿童服务。“爱心妈妈”主要肩负起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责任,解决这一特殊群体少年儿童心理缺乏关爱、感情缺乏寄托、学习缺乏帮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现实问题,帮助他们在各方面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管理,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县妇联把推动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结对帮扶活动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并形成了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是在全县推动社会力量大力开展帮困助学活动。近几年来,县妇儿工委每年都号召全县120个县直单位开展帮困助学活动。今年5月份以来,全县已有100家单位为450多名贫困妇女儿童送去帮困助学资金、物品共计15万多元。
四要开展法律宣传,提高妇女依法维权的能力。今年来,县妇联编印了《妇女儿童工作法律法规政策汇编》5000册,发放到了广大女干部、女职工、妇女工作者和女性志愿者手中,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女权益保障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广大妇女民主法制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引导妇女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努力实现妇女有序参与和有效参与社会管理。县妇联还充分利用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短信息平台,长期为妇女发送普法短信息,进一步提高妇女依法维权的能力。
五是认真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县妇联建立健全信访接待制度,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轮流值班接访。2012年全年县妇联共接待来信来访来电57件,案件处理回复率达100%。在信访案件中我们及时和法院、司法部门联系,为她们提供必要的诉讼支持和法律援助,为弱势妇女儿童依法维权争取“娘家人”般的支持。已接访27件,件件有回复,得到了广大妇女的满意和肯定。
六是大力开展社会禁毒工作。通过开展禁毒宣传提高社会禁毒意识。2012年3月县妇联和团县委在县一中篮球场联合组织开展了“禁毒知识进万家”千人宣誓签名活动。()宣誓会上学生代表、志愿者代表、禁毒妈妈代表等分别进行了精彩发言。通过活动的开展,吸引广大的妇女群众和青少年朋友们参与到“禁毒人民战争”中来。成立了64名志愿者组成的“禁毒妈妈联盟”,力所能及地做好对戒毒康复人员的帮教工作。
四、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做好引导妇女创建文明和谐家庭的大文章。
家庭是妇联工作的传统阵地和优势领域,是妇联组织大显身手的舞台。为此,**县妇联积极开展特色家庭创建活动,以家庭文明推进社会文明,以家庭和谐带动社会和谐。
一是开展“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近几年来,县乡两级妇联都狠抓“五好文明家庭”的评选工作,以优秀的家庭影响社区和乡村,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良好风尚。通过报道“五好文明家庭”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家庭成员唱响共建和谐家庭的主旋律。2012年县妇联组织部分优秀家庭参加常德市妇联首届金婚银婚评选活动,四新岗镇刘云龙、关桂姑夫妇荣获全市优秀农村金婚家庭。安福镇推荐的黄生华、龚春秀家庭、新安镇推荐的胡宗元、苏菊玲家庭被评为全市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受到了市妇联的隆重表彰。
二是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年初,我们以“树清廉家风,创廉洁家庭”为主题召开了领导干部家属茶话会,通过编发廉政短信、组织收看警示教育片、发放廉政倡仪书、签订廉政承诺书等多种形式,增强干部廉政意识,筑牢家庭助廉防线。
三是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县妇联积极组织开展“平安家庭”创建宣传服务周、工作推进月活动,探索流动妇女平安之家、平安家庭加油站等阵地建设,通过召开现场会、推进会,发放平安家庭宣传手册,开展平安家庭宣传活动,提高平安家庭知晓率和创建率。
篇2: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报告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报告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党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也对妇联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党对各人民团体的高度重视和充分信任,而且对做好新时期妇女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带来新的契机,提供了新的舞台,拓展了新空间,也对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干部提出了新的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莆田市妇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中,把参与社会管理与依照法律和妇联章程开展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要求联系在一起,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联系在一起,在“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结合点找准工作定位,抓住密切关系妇女儿童切身利益的领域,有针对性地实施参与;发挥优势,充分发挥好妇联组织网络优势,不断扩大覆盖面,提升参与范围和参与层面;突出特色,积极主动承接政府转移给社会的部分职能,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一)抓好切入点,拓展组织网络,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
紧紧抓住党群共建契机,按照“党的基层组织建到哪里,妇联基层组织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不断扩大妇联组织覆盖面,努力构建统筹城乡、纵横交错、条块结合的“党建带妇建”工作网络。一是加强“妇女之家”建设,使之成为基础牢固、覆盖广泛、充满活力、有感召力、有凝聚力、有创造力的妇女群众组织。联合市委组织部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以党的建设带动妇联建设工作的意见》,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开展千村妇代会创先争优活动,使妇联基层组织网络不断巩固健全,基层妇联全面实现有办公场所、有牌有印、有制度上墙、有四簿一册等妇联硬件设施。全市建有“妇女之家”1035个,其中优秀妇女之家287个(全国7个、省级12个、市级268个)。二是推进新经济领域妇女组织建设,努力实现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联组织的要求。把组建工作纳入党组织建设的整体规划,通过采取“建、联、挂、靠”的组建模式、建立党群服务中心等方式,在非公企业中建立妇女组织、女工委员会。全市建有机关事业单位妇女组织124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妇女组织49个,民主党派妇女组织、团体会员1287个。三是搭建推动妇女参政的政策、宣传、教育、推荐平台,提高妇女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注重女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争取将女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年度目标考核,联合组织、人事等部门形成共同负责、共同落实、共同考察、共同选人、共同培养的“五个共同”联动机制,推动更多的优秀妇女干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市现有女干部24009名,占干部总数43.11%,市人大女代表70人,市政协女委员65人,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均达100%,市直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达42.42%,市管后务干部中女干部所占比例达到22.76%,全市已换届村的女性、村妇代会主任进村“两委”比例均为100%,女性进村支委、村委比例分别为50.7%、64.4%。以来共举办了女干部能力拓展、女性竞职村两委、专职专选、妇联业务等培训班30多期,培训女干部3000多人次。
(二)抓好结合点,搭建创业平台,推动妇女平等参与、平等发展
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精心选择工作载体,细心搭建参与平台,组织、凝聚广大妇女群众投身经济社会建设,既为妇女激发活力、实现自身发展创造条件,也为妇女群众展示巾帼风采提供机会。一是以“双学双比”为载体,引领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巾帼科技致富百千万工程”和“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十大项目”,加强科技示范、培训、服务“三大网络”建设,举办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农村妇女近万人次,建立巾帼示范村(基地)、“三八绿色工程”基地200多个,形成枇杷、龙眼、文旦柚、火龙果、茶叶、紫菜等特色产业30多个。二是以“创业就业促进行动”为载体,推动妇女创业就业。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妇女创业与再就业工作,协调社会力量,贴近劳务需求,有针对性的做好政策引导性培训、择业观念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妇女自谋职业、自立创业,通过妇女创业创造更多妇女就业的新岗位,努力营造有利于妇女创业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城镇新增就业女性12万人,2.5万名城镇登记失业女性实现就业,20多万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加强妇女创业小额贷款的宣传普及和贯彻实施,206名妇女获得贴息贷款1220万元。积极开展“春风送岗”活动,主动参与各类招聘会,提供适合妇女的就业岗位4000多个。联合经贸委、工会开展家政服务培训,建立家政培训基地3个,年培训家政服务员名。三是以“巾帼建功”为载体,带动妇女建功立业。广泛开展“巾帼创新功、岗位争优秀”、“百岗千人争创巾帼文明岗”、“巾帼文明岗车组”等主题活动,全市已有100多个巾帼文明岗参与“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活动,掀起新一轮争创巾帼文明岗热潮。开展“百强联百村共建新农村”结对帮扶活动,100个巾帼文明岗、机关妇委会和女企业家与100个村妇代会结对共建,累计为100个村妇代会捐赠办公设备85套,帮扶村贫困妇女400多人,结对春雷女童500多人,举办各类培训班15期,扶持建设项目10个,为村妇代会送技术和资金40多万元,有力推动城乡妇女统筹协调发展。四是以“海内外妇女发展联谊会”为载体,推进妇女合作交流。成立莆田海内外妇女发展联谊会、市女企业家联谊会,通过组织项目推介签约、招商引资、成果展示、参观考察等形式加强海内外妇女交流合作。连续六年组织女企业家参加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共签约项目30多个,项目总投资金额达数亿元,选树100多名“杰出创业女性”典型,进一步激发全市妇女创业热情,增强妇女创业信心。
篇3:妇联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促和谐发展思考
妇联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促和谐发展思考
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努力维护、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党和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最重要的主体,主要是运用行政手段来保证公共事务管理的有序规范。作为政治性社会团体的妇联组织,其机构设置、管理方式,也基本类同于行政管理部门。在履行其基本职能和开展各项工作时,也主要是采用行政化的手段。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各级妇联组织实际上是在以行政管理部门的身份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而且,在计划经济时代,个人不同的才智特征已被社会平等、平均的运行规则所磨平,男同志所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一样能够办得到,妇女从事各种社会劳动和男性一样同工同酬,妇女享有与男性同样多的发展机会。这就为妇联组织顺利履行其基本职能提供了现实的客观条件。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进入转型期,妇女原本享有的社会地位和各种权利的保证,已在利益驱动的经济社会中逐渐失落,妇女群体在经济社会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和被动地位也充分暴露出来,无论是在社会政治参与、 首先,应更新理念,转变观念,准确定位,理顺关系,完善架构。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经济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人民群众的利益主体和需求日趣多样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各种群众性自治组织大量涌现,要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建立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各尽其能、各司其职、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体系。妇联作为党领导下的社会群众团体,应在机构设置和组织体系上努力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社不分”状况,理顺与各政府部门的关系,以能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应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在政府系统内设立专门掌管妇女事务的妇女部或妇女局之经验,推动目前附设在各级妇联的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成为真正意义上之独立行使职权的政府行政部门,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妇联能够“政社分设”,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也使某些政府部门失位和缺位现象不再出现。妇联应依据工作需要完善自身的组织架构,合理设置机构,以避免各机构之间的职能交叉,并根据社会群众团体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具有的非政府的职能开展工作。此外,妇联还应在目前政府主导型的合作关系基础之上努力培养自身的自主性,以能朝着与政府形成合作伙伴型的、平等型的合作关系的未来方向发展。
第二,妇联应加强自身的组织服务功能,扩大网络覆盖和工作渗透,与各种女性社会团体建立紧密型的联系,以提升自己的凝聚力与号召力。目前我国妇女在社会构成、职业分布等方面已呈现出多元化、多层化的特点,但现有的各类妇女组织都存在辐射力不够强、工作渗透里不够等问题。妇联应在现有的纵向组织体系基础之上,与各类自下而上的.妇女组织横向构建合作型组织网络,形成以妇联为核心的,与其他各类妇女组织平等互助的合作型的组织网络体系,要大力发展壮大外围组织即:各种行业协会、柔性妇女组织和妇女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员、志愿者的作用,努力发展成为妇联工作的有效力量。要增强妇联组织的包容性与开放度,提升妇联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使妇联真正成为我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妇女组织。对于各类妇女组织来说,依托妇联也能够实现资源获取、业务指导等方面的帮助,从而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同时,妇联应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各类培训,尤其是要加强对女性社团成员的参政培训,使她们掌握政治参与和权利维护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式,以提高广大女性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觉悟与技能。
第三,妇联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参与层面,拓展参与渠道,创新参与方式,切实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作为自上而下的非政府组织,妇联拥有丰富的组织资源、人才资源、政策资源和群众资源,这正是妇联的资源优势之所在。为有效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妇联应以推动完善妇女权益保障的法律政策体系为目标,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积极参政议政,努力提升参与层面,拓展参与渠道,创新参与方式,以增强妇女对决策过程和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妇联应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提高女性在各级领导岗位上和在各级人大、政协中的合理比例,努力通过《女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规划》推动其实现,以使更多的优秀女性进入决策参与层面,从源头上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妇联应在开展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目前女性在就业、劳动保护、城市拆迁和农村征地权益受损、家庭暴力以及在家庭中财产权利的受侵害等问题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与 乡镇三调联动典型经验做法
近几年,随着河西开发建设的纵深推进,社会矛盾随之呈现多样化、复杂化。我乡坚持以和谐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积极探索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和依托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联调互动的工作机制,联动效果显著,备受媒体关注。
中央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等新闻媒体来我乡就“三调联动”格局形成的典型经验进行采访。乡党委书记、乡长等党政领导亲自接待,司法,综治,妇联,派出所等一同参加并介绍了我乡“三调联动”典型经验,我乡“三调联动”工作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健全机制,构建网络。乡党委、乡人民政府成立“三调联动”工作领导小组,乡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乡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站、乡司法所设立驻派出所人民调解室,驻乡及乡属各企事业单位均有调解组织,7个村1个社区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全乡145村民小组分别成立调解小组,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调解网络,覆盖全乡各个角落。
四、以人为本,促进发展。“三调联动”机制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提供了和谐的方式,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通过“三调联动”机制得到化解,为群众“解了难”,为领导“分了忧”,为公安“缓了压”,为法院“减了负”。全乡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在构建和谐**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到,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全乡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连续三年被评为长沙市“十强十快乡镇”称号。
篇4:高等教育管理创新及实践思考论文
高等教育管理创新及实践思考论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如何使高等教育管理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成为每个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代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华丽转身。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改革的逐渐深化,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其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不容忽视。
1.教育管理观念陈旧
一是把高等教育管理当成行政管理,当成单纯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任务理解肤浅,对管理和教学的密切关系认识模糊。二是重管理轻服务,以行政意志支配教学工作的运行,漠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三是缺乏“人本管理”的理念,与教师、学生的沟通交流不足,不利于激发师生的教学热情和内在潜能。四是把高等教育管理简单地看做执行、传达、归纳、整理的技术性工作,对其管理育人职能重视不够。
2.教育管理体制僵化
一是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大多比照政府的行政模式设置,运行机制也类似于政府部门,按照政府部门的指示和要求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办学目标上没有摆脱精英教育的思想束缚,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教研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都追求规模大、专业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设计没有考虑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人才培养模式千校一面。三是管理制度过于刚性,对教师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方式、考核要求等管理统一性、指令性有余,个性化、自主化不足。四是教学管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陈旧,缺乏对教师教学创新和学生学习创新的激励,教育教学效率低。
3.教育管理方法落后
在高等教育管理方法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形式和手段单一落后。习惯凭传统经验发布各种指令,管理中见物不见人,机械地依靠各种所谓规范化、标准化的规章制度实施管理,忽视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专家和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
二、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实施策略
高等教育管理相对于其他教育和社会管理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核心是促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高校的内涵发展。在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实施策略上应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教育管理理念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以教育思想的突破和革新作为先导,创新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是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关键所在。一是要明确高等教育管理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根本区别,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有内涵,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一般规律,将高校教育功能重新定位,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二是要树立服务意识,关心师生员工在情感与物质上的合理要求,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做好“保障性”工作,实现高校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三是要贯彻“人本主义”教育管理思想,坚持以人为尊、以人为重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体现平等民主精神,尊重师生员工的个性差异、思想认识差异、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差异。四是正确领悟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属性,营造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环境,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每个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2.创新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是高校制度性改革的落脚点,是由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新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的根本性标志。一是要摆脱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模式和运行方式的束缚。按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设置教育管理机构,确定运行方式。二是切实推动“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高校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保障专家学者在相关学术事务中的决策参与。三是结合本校办学实力和学生情况,定位学校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按社会的人才需要确定人才培养总体规划,设计专业和课程,突出人才的培养特色。四是建立更为高效、充满活力的教育管理机制,适当降低教育管理重心,发挥院系的管理主动性,实现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机融合。五是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富有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在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和考核方式等环节给教师以充分的自主权,以科学而灵活的教学评价指标检验教育教学工作,激励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学生的学习创新。
3.创新教育管理方法
高等教育管理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以提高效率为主旨。一是在落实教育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更多地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尊重师生员工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和形式,调动学校全体成员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是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教育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三是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参照制定高等教育管理的各项目标要求,以高等教育管理的标准化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成才创业,增强高校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四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沟通与纽带作用,及时了解高校教职工的愿望和利益诉求,推动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直接要素。
一要根据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从改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入手,在学科设置综合化、专业设置宽口径、课程设置实用化三个层面开展创新联动,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构建更为优质的学习环境和教育平台。
二要制定较为灵活的、弹性化教学管理制度,落实学分制和选课制,使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在选择专业、选修课程上有更大的自由度。
三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教学弊端,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角色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四要完善涵盖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身心素质、个人特长等方面的考核评价机制,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社会的选人、用人提供科学的导向。
篇5:社会管理综治工作方法和理念创新思考
社会管理综治工作方法和理念创新思考
于阳1 都晓敏2(1.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天津300191;2.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天津300210)
【摘要】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与当前国内时代背景高度契合。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完善科学合理、高效民主的社会管理模式,社会管理实现效率与公平,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党中央决定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正式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正是管理理念和工作思路创新的具体体现。以创新社会管理方法为依托,以更新社会管理理念为主导,社会管理精髓在于以人为本和为民服务。
【关键词】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管理方法管理理念
【中国分类号】 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4828( 2012 )11-0029-03
DOI: 10. 3969/j. issn. 1672-4828. 2012.11.007
当前,各地维稳压力高涨、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恶性刑事案件时有发生,而这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违法犯罪问题是多种原因综合所致。从长远看,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组织、协调多个政府管理职能部门加强联动,需要引导各方社会力量(包括非政府组织、民间社团、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公众志愿者等)参与其中。而原先应对这些问题的组织机构――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由于受其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和成员单位所限,在开展具体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时亟需增设新的职能,以应对当前面临的社会维稳工作和治安形势的严峻挑战。
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以解决这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建立与完善科学合理、高效民主的社会管理运行模式,实现社会管理的效率与水平,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和谐(张蔚然,2012)。基于此,2011年9月16日,党中央决定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正式更名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并对其有关职责、任务、成员单位进行相应调整和明确。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协调机构,将担负推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责。可以说,成立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大决策。实践证明,更名一年多来,各地在开展社会管理的综合治理工作时基本适应时代的需求,也契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尽可能满足社会各界的利益和诉求。
一、社会管理创新提出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不同社会群体在承担改革成本、获得改革收益方面差异极大,主要社会阶层对于改革的公正性产生疑问,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愿意协商妥协的空间有限,这就使得推进改革十分艰难(万军,2011:26)。(管理科学论文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和工作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进程和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并且政治体制改革被提上议程,城乡二元的原有社会结构被不断打破,各方利益博弈格局在发生深刻转换,整个国家和公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样一来,社会管理工作就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新事物和新问题,而原有的社会管理在理念创新、机制运行、方法手段更新层面存在许多新问题,在有的学者看来,原有的社会运行机制,包括社会管理的手段、方法,已不能满足时代所需(李恩树,2012)。这就对于党和国家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近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工作体现出高度重视。截至目前看,从十七大以来,“创新社会管理”已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特别是政治活动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孙艳敏,2011)。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2010年3月举行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
2011年,在政策层面上,社会管理创新实现大的跨越,在中央领导的一些讲话和中央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政治热词。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特别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同时指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
2011年7月份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这份文件也被国内主流媒体看作是我国第一份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正式文件。
由以上可见,社会管理创新在2011年被提到空前高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一项突出任务和经济社会改革新的重点。有学者指出,究其原因无外乎两方面:一是中央从时代发展高度清醒认识并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二是现实社会各类矛盾问题频发需要社会管理创新(齐艳红,2012)。社会管理是人们对于社会管理活动的一种理性认识,或者说是对社会管理活动一种观念的把握。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的是敢于对过去不合理的事物进行反思和否定,更需要对现实乃至未来进行科学合理思考和行动的智慧。
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模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下政治文明的产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中央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管理综治工作方法和理念的创新
应当指出,“更名”是加强社会建设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大政治决策,适应了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需求。“更名”是创新、发掘社会管理的新方式,凸显了社会管理工作中的服务为民和以人为本。而从社会治安到社会管理,也不应简单的理解为仅仅只是一个名称或语词的变化。正如有学者所指出,更名意味着其由原来单纯的社会治安管理、打击犯罪功能,向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功能转变,其内涵更加丰富,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大。更加强调社会管理工作,体现了中央对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孙艳敏,2011)。以笔者所见,更名标志着今后的综治工作会以创新社会管理方法为依托,以更新社会管理理念为主导,树立为民服务作为社会管理的思想精髓。同时受更名影响,今后的'综治工作也会在这些方面发生实质性转变(或日转向),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在原有的综治工作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去加以深化和具体落实。
(一)创新社会管理方法、注重社会管理实效
要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取得切实效果,还需要在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方法上寻求新的突破,特别是需要对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适时加以创新。正式更名后,中央综治委组织专门力量,集中做好八个方面相关的专项工作,而这些专项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需要体系化的运作模式来支撑,需要创新现有的社会管理方式和方法,而非原有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可以独自涵盖和完成。由此可见,创新社会管理方法而不落俗套,才能确保和满足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转变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客观实质需要。在某种意义上,更名只是形式,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法或方式,才是在社会治安这一领域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目标的重要手段。
此外,中央综治委在原有40个成员单位的基础上,又新增加11个部门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和五个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对此杨宏山副教授认为,当前社会管理出现一些阶段性矛盾,有些是相关部门履职不到位、越位造成,有些则是部门履职出现空白地带、互相交错造成,需要改过去的“川”字型管理结构为“卅”字型,强化综合协调,从制度上将大量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机构都纳入其中,中央综治委增加成员单位意在构建无缝隙的社会管理体系(张蔚然,2012)。可以说,综合治理成员单位的进一步加强,也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体系化的运作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持和后勤保障,以及更加机动灵活的部门联动。
此外,基于社会管理方法的创新,当前的综治工作在价值取向上也发生重大转变,即更加注重实效化。综治工作不能像以前一样,为了追求眼前的功绩和利益而不计成本的投入。毕竟国家投入,社会资源和社会管理的经费都是非常有限。当前要全面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就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绩、抓出成效。要对社会公正与工作效率进行缜密的分析与权衡,坚守“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基本原则,在保证相对公正的前提下,以最小的成本和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和社会效益。各级综治委要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奖优罚劣的责任体系,要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协调做好源头治理、监管服务、应急处置工作,形成工作合力。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上来,使本地区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让人民群众真正看到发生的变化,并切身感受到取得的实效。
(二)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向纵深发展
从社会治安到社会管理,显示中央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政策倾向。更名不仅拓宽了综治委的功能,也进一步拓宽社会管理思路,确认综治委社会管理的宽口径,为今后发挥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重大决策的功能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同时,从社会治安到社会管理,还可以认为是战略思维方式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则包含着系统论、大系统观等哲学方法论层面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更名表明今后的社会管理理念和思路发生重要变化,体现的是社会管理理念的全新转变。
理念决定行为的方法和方式,而理念的实现通常需要观念的转变和与时俱进,社会管理工作方法的改进和理念的创新也概莫能外,需要将管理的理念向服务的意识方面转变。在当前市场化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与经济转型相适应的社会转型也在积极推进和发挥应有作用。因此,无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都需要对社会管理理念进行更新,并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
对于社会管理理念的更新,蔡拓教授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管理理念的更新需要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首先,要实现“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当前的社会“管理”主要还是国家管理社会、管理人民这种老的思路,这种思路是以国家、政府为主导,由这种思路向社会的自我管理转变现在来看已经非常重要;其次,要实现“维稳”向“维权”的转变。应该意识到维稳与维权并不冲突,而是密切相关,二者维护稳定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权。要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维护好人民的基本权利才能更好的实现科学的社会管理;再次,要实现“单一视角”向“全球化视角”转变。研究中国的社会管理问题不能就中国而讨论中国,应当看到社会管理问题其实是全球化时代日益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后工业社会出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需要从后工业文明的大视角来全面看待,并认真加以对待;最后,就是要实现“利益导向”向“价值观念导向”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强化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作为引导,这有利于防止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发生(齐艳红,2012)。
最后,将社会治安综治工作纳入(或提升)到社会管理综治工作之中,正是社会管理理念更新的具体体现,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契合上述四个转变。社会治安问题从大的方向上讲,说到底还是一个“社会管理”的问题,上述社会管理理念更新需要实现的四个转变对于解决当前国内社会治安、维稳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当前,还要继续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更加注重理念的更新和转变,同时还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提炼具体工作的新方法,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有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 妇联发言稿
★ 妇代会开幕式讲话
【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整理5篇)】相关文章:
区妇联工作总结2023-10-29
关于基层浅议信息调查报告2024-03-02
妇联述职报告2023-12-21
村妇联述职报告2023-03-13
乡镇农村指导员专职化工作的调查与思考2023-04-20
全校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的发言稿2023-10-01
三八妇女节领导优秀演讲稿2023-09-11
农村妇联的述职报告2024-01-05
和谐家庭创建活动调研报告2024-03-13
妇联工作上半年总结202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