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哲理文章(精选7篇)由网友“就是很抑郁”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哲理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 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哲理文章
有人一语道破:“待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
1.
我平常不喜欢和人有冲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气生财,以和为贵是我一直秉承的处世之道。
即使是对方故意挑是非,我也是尽量克制,除非触及我的底线。
要说独来独往,是因为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看不完的书、电影,大量的社交活动要去参加。
和我不相干的人,没有必要也没有精力去和他们闲扯。
但可以做到的是,在需要社交沟通的时候,快速切换状态,进入外向侃大山模式。
你看我独来独往,很有可能只是和你没什么好聊的,我很有可能正在和另一帮朋友玩得正嗨,只是你不在我好朋友圈子内。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外向的人喜欢呆在人群中,而且享受成为人群焦点的感觉。当他们一个人时,常常会感到无聊或者不安。
内向的人更喜欢独处,或者只喜欢与一个或者一小群其他人呆在一起。
周围太多人,会让他们觉得太耗费精力。
性格的倾向是一个光谱,而内向和外向是光谱的两端。这就意味着,人会有不同程度的内向和外向倾向。
在我们的认知里,内向的人被认为是独行侠,总是待人冷漠。外向的人就总是开朗的,总是待人热情。
事实上,并非如此。
影响我们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是我们受到的教育、身处的时代和家庭的环境。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完全的内向或者外向性格的人,内向性格倾向的人都会因为成长环境、教育、家庭的因素,而学习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而外向性格倾向的人,也可能因为不断变化的周遭而变得慢慢往内向的方向倾斜。
人如何去社交,主要由大脑产生的多巴胺,一种让大脑感觉舒服的激素控制。
我们每个人大脑多巴胺的释放不同,会对我们的大脑皮层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
那些天生容易获得刺激的人属于内向型,他们会尽可能地去避免任何额外的社交刺激,因为这可能使他们感到焦虑。
而那些天生难获得刺激的人属于外向型,因为刺激的缺少,会让他们感到无聊,所以他们会尽可能地去寻求额外的刺激。
大多数人的刺激水平并没有达到任何一个极端,它会有所波动,让你觉得有时需要做一些事情去寻求刺激。
而其他的时候,你会觉得刺激太多了,想要去抑制它。
2.
不是孤僻
而是选择性地进行社交
当你觉得别人独来独往,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自己的交际圈,也可能是你还没有进入他的交际圈。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东西越来越多。
我们慢慢地清楚地知道,哪些人值得我们花时间去交往,而哪些人只是泛泛之交。
一切交往的前提都取决于周围的人是否对你的胃口。
之前看到一句话:
只对一部分人温柔,剩下的看心情!
感觉深以为然。
3.
独来独往
是为了留给自己更多时间
与人交往久了,多了以后,我们都或多或少会感到疲倦。
毕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前进的步调,也是有所不同的。
无论你在工作还是在上学,是否都会遇到这种情况:
谁要去吃饭?”
我,等我五分钟。”
二十分钟过去,“好了,我们走吧。”
其实我已经饿过头了……也许一次两次,我们都能接受,可是遇到这样的情况次数多了呢?
上学时,物理老师的一句话让我直到今日还记忆犹新。
如果把那些等人的时间,都用起来,我不知道能做多少事情了。”
当时还年幼的我觉得老师怎么这么冷漠,可今日回想来看,这其实只是因为我们每人的步调不同罢了。
我们总需要充足的独处时间来平复与人交往后的疲倦,以及恢复与人交往后耗费的精力。
或者拿这些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自己的步调来确定是否需要预留更多的时间给自己。
4.
友善的人
也同时是个内向的人
这样的人可以很友善,因为教育环境、家庭影响,让他成为不是一个粗鲁的人,良好的习惯驱使他不能冷漠待人。
但他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更喜欢独处,不喜欢过多地与人相处,不喜欢过多地社交。
因为对于内向的人来说,对独处的渴望不仅仅是偏好,这还影响到健康和心情。
内向者因为社交压力和沟通需要消耗很多能量,所以需要时间来独自恢复。
长期的压抑会让负面的情绪积累,从而引发更大的反应。
社交的幸福感,是来自于社交的质量,而非数量;来自于沟通的深度,而非频率。
我并非独来独往,而是更注重朋友的质量。
篇2: 寂寞总是明码标价,孤独却廉价的随时随地哲理文章
寂寞总是明码标价,孤独却廉价的随时随地哲理文章
有朋友问孤独和寂寞的区别,我说我年轻时矫情,写过一句话:“寂寞可以读懂,孤独无法注解”,文艺范满满。
想说的无非是,寂寞这个东西,除了你,总有人可以了解,可以懂你;真到了孤独,不仅旁人无法理解,连你自己多半都不晓得为什么孤独。
01
这是一个信息俯拾即得的时代,甚至信息不管你需要不需要、是否感兴趣都充满你时间的时代;
这是一个属于个人偏好的时代,不管你想多么的独立思考,大数据都充满心机的按着你的喜好给与你世界的样子,你还不自知;
这是一个物质发达的时代,我们创造着产品、消费着产品,我们只担心是否有钱,但不担心我们享受不了;
这是一个属于消费时间的时代,我们终于明白,我们最值钱的是时间,所有的消费除了金钱之外,蚕食的永远是我们的时间……
时间没有改变我太多,倒是时代让我对“寂寞与孤独”有了新的想法:寂寞总是明码标价,孤独却廉价的随时随地。
02
我们寂寞了,或说我们感到寂寞了,觉得自己寂寞了。这个时代可以随时随地提供你服务和产品,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只要你愿意或有能力负担。
你可以买买买,你可以吃吃吃,你可以逛逛逛,你可以说说说……时间消耗了、金钱消耗了、身体消耗了、拥有东西了……你不寂寞了。
所有的寂寞都是你的能力、时间无法承担你的欲望,你的金钱不足以消耗你的.时间,或是你的时间赚不来你需要的金钱。
残酷不,简单不,事实就是如此。
验证寂寞是人世间最简单的事情了吧,你寂寞了需要人陪,人来了你不寂寞了;没有人来陪,你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打发了时间,把寂寞空落的感觉填满了,你也不寂寞了;寂寞的要发疯?你发泄了,醉过、买过、砸烂过、扔过、出走过……然后,寂寞没有了,一切重新来过。
03
孤独毫无征兆的降临了。
然后你以为孤独就是寂寞的升级版,需要用人民币玩家的方式解决。你对内心说,你开个价吧,要钱、要人、要时间?
然后孤独冷漠的说,孤独是你自己的孤独,与我何干。
哦,孤独是自己的事情?那你觉得更有信心了,寂寞我都解决了,孤独没那么难。
你开始用更多的金钱和时间应对孤独,你提升消费档次、你开始培养爱好、你提升素养、学习加读书、旅游加经历……
然后,你发现你更孤独了。
你消耗了金钱、物质、身体、时间,你融入了人群,你不再为寂寞担心了,但你更加的孤独了。
甚至你发现,孤独不再分场合,不再看你是否付出什么,在什么环境,孤独说来就来。你以为孤独是寂寞的升级版,却发现两者压根什么关系都没有。你对付寂寞的招数,全在孤独面前败下阵来,片甲不留。
你的孤独,像你拥有的人生,你明明知道是属于你自己的,你却无法左右,不知道下一秒会面对什么。
孤独廉价的随时随地,却如影随形,如影随行。
04
确认过眼神,没有遇到对的人,遇到自己的孤独?
假装忙碌让你消除了寂寞,却不会让孤独消失;梳理记忆让你能填充时间,却让你的孤独愈发水落石出;计划未来能让你重新出发,却让你更感觉孤身一人。
你自己的孤独,却如世间万物一样,站在你的对面。唯一的好处是,这是世界上很少的东西,你可以与之平等的对视。
或者说,孤独是你唯一可以与自己对话,认识自己的东西。
因为孤独,你开始审视你的时间,你最宝贵的东西。你将时间消耗在哪里,你就是什么样的人。于是你开始学习独处,学习审视自己的内心,学会分配和分享你的时间。
孤独就是当你发现,你的时间被一切可以明码标价的东西填满时,对自己的存在产生的疑虑。
当你觉得自己和周遭的关系,永远是利益的交换,时间、金钱、物质,而不是彼此安静的相处,那你注定孤独。
当你注定孤独时,你已经不再计算需要多少的时间、金钱、物质,孤独廉价而美丽。当你可以独处且可以选择分配、分享你的时间时,你是富足的,也是孤独的。
05
孤独廉价,却让你丰盛。
这才是孤独廉价的意义。
篇3:关于职场对人友善却伤害自己的文章
有求必应、过分取悦别人,久而久之成为性格缺陷
落花清影:您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有了,在您接触的职场案例里面,“友善病”主要有哪些表现?
焚琴煮鹤:我自己就一直有“友善病”的症状,坚持今日事今日毕,每天处理几百封邮件,晚上是电话会,再加上到处出差,平均每天只有6小时的睡眠。24小时不关机、随时可以工作,且持续多年。每次员工活动都是我最紧张的时刻,担心大家的安全、担心安排得不妥当。平时能量满满,但回到宿舍就会累得趴着不想说话,感觉心力交瘁,很不开心。从这种“友善病”走出来源于一次绩效考评的反馈。我当时的外国老板打电话来,说评估成绩不用多说,唯一对我的希望就是要我在新的一年学会“照顾好自己”。当时我就热泪盈眶,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才开始慢慢调整,告诉自己即使不这样做,大家依然认可我的成绩和专业度。
落花清影:友善病是否就是我们常说的随和厚道、不愿得罪人、缺乏原则性、从不对人说“不”的“老好人”?
焚琴煮鹤: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大家依照血缘关系、地域的远近,用人情这个纽带串在一起,彼此之间相互关照,获取团体的动力。而在这样一种文化大背景下,树立一个大众认可的形象和维护这个形象就成为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人厚道”、“随和”就是公众对于与我们是否可以合作下去的评判标准之一。
“友善病”,其实不是病,但如果过于关照别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承受范围,或者期待自己的“善举”可赢来某个团体的接纳和认可,就会有一些病态特征或行为,被称做“看管人性格紊乱”或“取悦病”。有求必应、过分取悦别人,久而久之成为性格缺陷。
落花清影: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说,对人友善是一种善行。可对他人太友善的无私性格会是一种病态吗?
焚琴煮鹤:对人友善确实是一种善行,但当没有原则的友善伤害到自己的情感或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就会成为一种病态。在职场中,有人会应承了很多同事的要求而过度加班,或者因为性格温和而被当成倾诉对象,亦或是难以对别人说“不”、半夜也会接到客户催货或老板安排工作的电话。
这种人表面对人友善,但大公无私的面具背后可能就是另外一个人,胆小、痛苦、愤怒、焦虑。也就是职场中和生活中表现出纠结的双重人格,甚至生活中也无法将面具摘下来。
落花清影:友善之下掩盖了哪些心理和精神问题?
焚琴煮鹤:美国心理学家莱斯・巴巴内尔认为:过分的友善已经不再是值得赞美的善良性格,而是一种病理状态。巴巴内尔在其著作《揭开友善的面具》中写道:“极端无私是一种用来掩盖一系列心理和情感问题的性格特征。”
友善只是个壳子。随声附和、取悦他人的职场人士内心往往有深深的恐惧,他们怕被拒绝、怕被抛弃、怕正面冲突。在面对流程的变化、强势老板不尊重的说话方式和客户突然提出的新要求时往往手足无措,开会时附和他人的想法,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容易有习得性无助感。这种人往往性格较为自卑。
落花清影:大家眼中最友善无私的人,私底下却有可能身心俱疲。这种过分取悦他人的老好人可能要付出哪些代价?
焚琴煮鹤:我有一个朋友,她的一位前同事被派驻到国外,知道她工作忙碌、经常加班,于是就常常晚上打电话来聊天,抱怨公司或老板。她觉得同事人不错,又出门在外,不容易,于是每次都一边写报告或者回复邮件,一边听他唠叨,一说就是1―2个小时。逐渐地,她觉得“负能量”吸收得太多,看到这位同事的电话打来经常不敢接听,但过后又会内疚,回电话时总是解释很久,编出好几个没接电话的理由,然后又会陷入说谎的自责中。
长时间扮演“友善无私”的人需要耗费时间、耗散能量、耗竭情绪。所以大家眼中友善、乐观、温暖、活泼的人,可能回到家中是完全另外的样子。
不会说“不”的人在因无力完成过多的工作任务的时候也会有自责的感觉。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的双重压力易使他们出现一些身体不适的症状。如果没有太多的社会支持,甚至家人也对于“老好人们”的友善行为表示不解的话,他们会感到更加的孤立无援。
与人为善是真心帮助他人成长,“老好人”有时会“与人伪善”
落花清影:善良,不仅不应受到指责,而应得到赞扬。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和取悦于人,区别在哪里?
焚琴煮鹤:善良和软弱在操作层面非常难界定。善心、助人为乐与取悦于人虽然都会表现为大公无私的行为,但仍有根本目的的不同。取悦于人不是自动自发的,或者只是性格缺陷,因为没有原则的助人、甚至会为了达到他人的期望而再去花费额外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行为者本人可能感受不到快乐;助人为乐是自发的,自己可以控制、能够达到的。
与人为善是真心帮助他人成长,“老好人”有时会“与人伪善”。在职场中,这种老好人是一直带着怨气工作的,做好人只是希望“获得好的关系”,和“其实不喜欢这些工作”的冲突如果积攒得太久,终究会导致对工作不满的爆发,甚至有可能会离职。
落花清影:怎样改变习惯,解救“自 我”?
焚琴煮鹤:1.意识到为人友善本身是一件好事、并没有错,但在能力达不到或自己繁忙时懂得拒绝才可避免未来更多的内疚感。2.改变长期以来和其他人互动的模式,学会说NO。并在每一次说过后小小奖励自己一下。3.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他人。之前一位老师告诉我,自己先成长为根深叶茂的大树才能荫庇别人。在无法帮助别人的时候,先努力生长。4.表达“我想要什么”,学会为自己说话。5.做好时间和能量管理,让自己不要24小时在线提供帮助。6.乐于帮助别人,但前提是不能违背自己的意愿和价值底线。7.刚入职场时勤奋很重要,但慢慢地需要懂得:节奏比勤奋更重要。
[关于职场对人友善却伤害自己的文章]
篇4: 教你看穿别人,却不被看穿哲理文章
教你看穿别人,却不被看穿哲理文章
交换名片就是”观察”的最佳时机
“心理状态会表现于身体的动作”,人的站姿又比坐姿更能反应心理状态。而在商务场合,有一件事一定是站着做。那就是交换名片。一般来说,礼貌上双方都会站起来交换名片,这正是观察对方的绝佳时机。观察的重点为―对方会多么接近自己。
当然,双方如果相隔太远,就无法交换名片,最后一定要来到手可以递交名片的距离才行,我们要看的就是在递出名片之前,观察拿著名片的对方,会走到离自己多远的距离。
1、一口气来到只离五十公分的位置,然后交换名片。
2、来到一公尺前停下来,口头问候之后,再稍微靠近交换名片。之后谈话时也一直保持这个距离。
3、来到一公尺前停下来,口头问候之后,再稍微靠近交换名片。之后又退后到一公尺外,才开始谈话。
人都有个人空间,如果双方是初次见面,又是工作上的关系,一般都会保持1――1.2公尺的距离。
但是上述1的情况,一开始就一口气来到只离五十公分的位置,表示对方很容易与人亲近,态度很轻松。或者可以猜想,他可能是觉得我们很有亲切感。如果是这样的对象,我们就不必显得太紧张,一开始便坦率以对,比较能够带给对方好印象。
但是,这种人也可能是心里怀着“优越感”。他认为没有必要提防什么,所以心无畏惧地靠上前来。如果是这种情况,表现得太亲近,反而会显得没分寸,很可能导致反效果。总而言之,只要不忘记礼仪,再运用后面介绍的“嘴部”及“笑容”等观察重点来判断,就不会有问题了。
再看2的情况,对方来到一般人心里会开始戒备的距离停下来,口头问候之后,再稍微靠近。这算是最标准的做法,问候并交换名片后,双方都感觉距离稍微缩短了,就在这个位置继续谈话。
刚才所举的例子当中,3的情况是警戒心最强的类型。一公尺的距离无法交换名片,没办法只好再走近一点,但是他心里其实还是想保持一公尺左右的距离。所以递出名片后,他又后退,把距离拉开。如果你是男性,而对方是女性的话,这种情况还算平常,但如果双方是同性,可能就表示这个人“心有防备”“不想与我亲近”“不乐意与我打交道”。
对第一次见面的人,说话要像连珠炮
最基本的,就是说话时的速度。一样内容的话,速度不同,给对方的印象也不同。尤其是说服力,会有相当程度的差异。
过去的心理学,根据1976年米勒等人的实验,人们认为以“缓慢、对方能充分理解”的速度说话会比较有效果,可以提高说服力。这的确也有它的道理,不过,1991年史密斯和雪佛的新实验却发现,有一些状况不一定是如此。
比如说,第一次见面的对象、利害关系不一致或是敌对的双方,还有一开始提出企画案或新商品时,这些状况,在对方可以理解的范围内,说话速度越快,越有说服力。因为如果慢慢说的话,对方就有时间慢慢思忖话题的内容,他会一一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换句话说,慢慢说话就会给对方时间去找漏洞,比较容易变成批判的态度。
但是,如果像连珠炮一样,对方很自然地就只有听的份,没有时间思考就没有插嘴批评的余地,心中没有浮现疑问,结果就只好接受了。也就是说,对方会感受到说服力,同时认为你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人。
但是,如果是见过几次面,彼此已经建立互信的对象,就要照过去的理论,慢慢说,使对方能充分理解。让对方有时间应声附和,诉求才能深入内心,增加说服力及信赖感。
关于如何拿捏说话的速度,要细细思忖自己与对方的关系,以及心理的距离、状况,依各种需求来变化。
正面情绪或负面情绪都会显露在嘴角
常听人说:“眼睛和嘴巴一样会说话。”,其实“闭着嘴巴也能说话”。嘴角是非常容易解读对方情绪的部位。它不像眼睛,很少有太大的动作,有易于观察的优点。
当对方被自己的话题所吸引,专心聆听的时候,嘴角的肌肉会自然松弛,嘴巴微张,隐约看得见牙齿。相反地,如果他对话题不感兴趣,或是紧张、怀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嘴巴会紧紧闭上,因为他心里想:“假装认真比较好。”“还是要正经一点才行。”
你可以试着观察一下初识和熟识的朋友,初次见面的人通常都紧闭双唇,而很熟的朋友大概都嘴巴微张。这个观察密技对每一个人都适用,一目了然。
如此一来,就算无法得知对方情绪的细节,光看嘴角就可以知道他对当下的话题有没有兴趣、是否轻松自在、开不开心等,一下子就解读出对方真正的情绪。
对方的嘴角动作和情绪
1、怀着正面情绪(专心、感兴趣等):嘴唇微张。
2、怀着负面情绪(紧张、没兴趣等):嘴唇紧闭、紧绷。
即使是擅长掩饰的人,通常也不会去注意嘴角的动作,无法隐藏。从透露真心的嘴角就可以解读对方的情绪,是判断何时改变话题、是否继续聊下去的最佳参考材料。
“舔嘴唇”证明他在说谎
当我们观察嘴角的时候,同时会注意舌头。比如说,一个人如果说谎,他会无意识地舔上嘴唇。
你可能不以为然地想:“不会吧。”看起来很荒谬,却是千真万确。有些人的动作可能在嘴巴里面,看不太出来,不过仔细观察下去,很快就会显露出来。
这个举动虽然每个人都会做,但因为真的是很细微的变化,有时候连当事人自己都没注意到。我经常在表演的时候用这来判断对方说的是真是假。必须注意的是,这个小动作并不是出现在说谎的当下,而是在“说谎之后”才观察得到。
一个人如果说谎,他会感到紧张,嘴唇里面变得干燥。当他看到对方接受了自己的说法,就会放松心情:“谎言没有被拆穿。”然后无意识地舔嘴唇。换句话说,这其实是一个安心的动作。
假设在某个洽公的场合,你向对方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对方的回答让你觉得「好像不太真实」,不过也只是单纯的臆测,这时就可以试着假装接受对方的答覆,观察一下他的举动。在我们表示接受的时候,刚才说得口沫横飞的对方,如果一下子放松嘴角的肌肉,无意识地舔上嘴唇,就表示他没说真话。
这虽然不是什么确切的证据,但你可以藉此提防对方,或是彻底地质问他。你也可以巧妙地套他的话,总之,后续的洽谈应该能进行得更有效率。重点就是要先掌握对方隐藏的内心,再策略性地出击。
利用心中的“位置”来操控
商场上也好,恋爱也好,与对方交谈的时候,如果能够得知“他说的是真是假”“他对我说的话有没有印象”,就能够取得相当的优势,这是无庸置疑的。
若能巧妙运用“配置”技巧,每个人都能准确掌握对方的心理。只要稍微改变自己站的位置,或是物品摆放的地方,就可以操控对方的情感。
“配置”在读心术中指的是,“人的思考或情感所配置的场所或空间”。
没有人在说话的时候会像石头一样,一动也不动。一般人说话时,脸或眼睛会朝着各个方向动来动去。思考的时候朝右边,回想时眼睛望着上方。这些动作其实都是我们无意识地将某些事物定位的方向。
比如说,当有人突然问你:“昨天吃了什么?”你会一下子陷入沉思:“嗯……我吃了……”这时视线所看的方向,就是你“过去的记忆”,也就是“实际存在的记忆”(真实的记忆)配置的地方。
幻想的时候、考虑现实问题的时候、正面的情感、负面的情绪等等,人都有各式各样的思考和情感,而它们也分门别类地各有“配置”。
因此,例如幻想在右上、负面情绪在左下……随着当时的思考和情绪,视线就会移到那个方向。观察对方视线的方向来解读他的情绪,这就叫做“印象配置解读”。
当然,实际上那些空间并不是真的有什么,这只是人的大脑内部处理信息的结果,而视线则是将这个结果表现出来。眼睛是容易流露情感的部位,常有人说“眼睛是灵魂之窗”,我们平常无意间移动的视线,比我们所想的还要诚实。
经过刚才的说明,我想你已经懂得把握对方“好印象”“坏印象”这些情感的.配置,而且你也知道这些位置可以直接连结对方的情绪。
例如“对方心中浮现正面印象时会看右边”,也就是说,“对方会无意识地对在右侧的东西产生好感”。根据这个原理,利用对方的配置来操控情绪的方法,就是读心术的技巧之一,称为“配置操控”。
当你和对方交谈时,如果站在他会产生“好印象”的位置,他就会无意识地对你有好感。相反地,若你站在“坏印象”的位置,他也会没来由地讨厌你。只要能够把握对方的情感位置,很自然地,你就会知道可以利用什么位置来操控对方。
再来就看你想如何操控对方,再决定要站在哪一边,或是将企画书、简报摆放在那里就可以了。如此就能控制对方产生的印象,真的是非常简单易学的方法。
以同感与信赖感操控对方
有一个心理学的术语叫做“rapport”(调和、一致),读过心理学书籍的人应该都看过至少一、两次,它有“同感”“信赖关系”的意思。
刻意营造这种一致的手法称为“配对”,又叫做“同调法”。 方法非常简单,基本上就是模仿对方的怪癖或动作,与他同调就可以了。
你可能会认为:“太简单了,难以取信。”不过人对与自己举动相似的对象,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亲切感,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
因此,利用配对手法让对方认为自己是“感觉投合的人”,藉着一致感的形成,就可以取得对方无意识中产生的信赖感,使他感到亲切。 最后,对方会自发性地认为:“我可以为这个人努力工作。”或是“跟这个人谈恋爱也不错。”
观察对方,探寻他的情感位置,利用配置埋下心锚的方法,是解读对方内心以展开下一步的方法。
慢一拍与对方做出相同动作
配对基本上只是模仿对方而已,并不困难,任何人都可以马上实践。
例如洽谈公事或是与同事聚餐等场合,如果对方拿起杯子,自己就慢一拍也拿起杯子。对方将手肘靠在桌上,自己也不经意地跟进。如果对方翘起脚,自己也翘脚。总之就是慢一拍模仿对方的举动。
“配对”的重点在于有意的“镜射”。并不是做与对方完全相同的动作,而是像照镜子般地模仿。假设你和对方面对面坐着,他以右手拿杯子,你就用左手;他的左手手肘靠在桌上,你就靠右手。
配对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被对方察觉你在“模仿”他。配对的目的在于触动对方的潜意识,如果被他发现,就没戏唱了。所以一定要在对方不会察觉的范围内,很自然地模仿。
挑有正面印象,例如开心时的举动来模仿,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如果对方说到好笑的事时会拍手大笑,你也一样拍手大笑。如果他笑到流眼泪,你也做出笑到流眼泪的样子。一起兴奋的感觉,在触动对方的潜意识上有更强的效力。
工作场合也是一样,假设某同事签下大笔交易的合约时,习惯性会做出胜利的手势。此时你也一起做一样的动作,或者夸张一点与他双手击掌也可以。特别是情绪激昂的状况下,配对手法会在对方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就会对你产生亲切感。
如果对方也做出相同动作,配对就成功了
一段时间后,就可以看看配对手法是否已经渗透到他的潜意识中。
在这之前,如果对方拿杯子,你就会慢一拍,也拿起杯子。这次则是反过来,你先拿起杯子,看看对方是否也会无意识地做出相同的动作。如果你们俩之间已经感觉一致,他就会不知不觉地做出和你一样的举动。我们以此来确认配对手法是否成功。
常听人说亲子或恋人的怪癖、嗜好很相似,和感情很好的朋友聊天,常常会不约而同地说出一样的话,我想大家一定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事实上,这些都是人在不知不觉当中一次次配对所累积下来的结果。人都以为自己的行为是经过考量做出判断而致,其实不然。
我们每天从五感所获得的信息相当庞大,一一考量这些信息,检讨后做出结论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人的行为和情感有很多部分是在无意识的状况下处理信息而决定的。
换言之,我们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在无意识中决定大多数的情绪和举动。正因为如此,当有人以配对手法做出与自己相同举动时,会不自觉地产生安全感。这个技巧虽然简单,却能有效让对方认为“自己是感觉投合的人”。
篇5: 累却踏实的存在着的哲理文章
累却踏实的存在着的哲理文章
“你说他熬得了几天?”
“一个礼拜吧、”
“额、我估计顶多也就十来天左右”
听听、这就是那两个所谓的兄弟给予本人有生以来第一次做劳力工人的评价………不知道究竟是因为落魄还是没有出路又或者懒得去找也可能是因为这里有伴吧………
每天12个小时的工作量、还又累又脏,两天下来整个手臂都是酸得麻痹得…
饭菜、额…别提了!简直难以开口去形容……
老妈今天打电话说累了就换份去做厨房吧、要还没工作就先待在家…
其实那时有股想回去的冲动!我厌倦这种周围都是陌生人而且搞得脏兮兮的生活、但也不想回去做厨房工作、也许从心眼里抵制这种类厨式的工作…
可能我把脸蛋的过敏归纳于厨房的油烟吧…………
这两天来收获也不错、至少力气估计有所提升、洗衣服技巧也在上升、坦若谁每天都抱着60来斤东西来来回回几次能不强壮吖,何况是俺这种细胳膊细腿的人!
然后每夜洗澡后还对付那被黑油弄脏的衣服刷个几十分钟、能不牛叉吗…
还有对食物的`挑剔度下降N多了、从第一顿的两口到现在的一碗左右也进步了、
也奶娘的体会了汗流的滋味了、这不像打球或者啥运动后的感觉、
而是小小的虚荣感,至少咱也勉强做得来、
哪怕我所待的那只机是全车间最轻松的一只、也累得我有点发寒………
虚荣感仿似被滴湿的干毛巾般缓慢的蔓延着、也许累但很踏实很实在、
所以想说还能挺着、无需为我担忧……我想试试自己的毅力罢了……
下班的时候是一种身心的解脱、这有两个朋友在、也许正因为有伴才显得没那么单调吧………
虽然8点钟要上班、但失眠的习惯依然没得以解脱、
不知道究竟为何、但每天还是很精力旺盛的奋着,50NE生活情感网,
估计正因为刚开始、有点点好奇、有点点挑战性、有点点卖弄罢了吧………
可惜要扣压一个多月的工资、而我连工资是多少也还不知道、
或者本质上并未太过于在乎这个,也许新人也就那么丁点罢了、
连烟钱都不知道补得足没…
累、却踏实的存在着!让自己懂得其实努力点还是可以的、
虽然并不知道自己究竟熬得了多久、
但每过一个小时、一分钟、都是在胜利吧…
篇6: 话虽简单,却告诉我们很多哲理文章
话虽简单,却告诉我们很多哲理文章
1.想要向前迈,就得先站稳!
2.认识错误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3.即使不转的时钟,也有准时的那一刻。
4.真心一笑能解百纳,称心一语足化百疑!
5.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方式表达,意思就大有变化!
6.面对同样的事物,并非所有见解都是同样的。
7.所有风景都是美丽的.,只是看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去欣赏!
所有事物都是美好的,只是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
8.失败,每个人都有,但不是每次都是你的。成功就在失败对面的不远处。
9.为什么电脑总是要你再次确定?因为它怕你的选择是错误的,同时也给你有放弃和重新选择的机会。
10.生活就像一道菜,菜是枯燥无味的,自己是主厨,就看如何把握火候,下什么调味料,怎么煮出一道美味佳肴。
11.不要以为铺好的柏油路都是平坦的,所以请不要大意的往前冲。你不是策划者或施工者,哪里会有转折或坎坷,你不清楚,跌倒的机率很高。等跌倒再爬起来,你会发现自己已是满身伤痕。
12.处事之态能解人,颜面之态能解意!
13.在任何场合,只要交谈失去交集,自然就会失去笑声而产生不适感。
14.节省,有时候则是浪费的表现。坚持,有时候则是不理智的表现。
15.不要相互攀比,因为比是两把匕首,一旦比下去,肯定有一方面会受伤。
16事情开始总是很复杂,结局都是很简单,要不悲要不就是喜!
篇7: 道理浮在水面,而我却沉在水里哲理文章
道理浮在水面,而我却沉在水里哲理文章
《奇葩说》第五季有个辩题是“能者多劳”,被他们那揉在辩词里的逻辑和才思所折服,而辩论结束就像看完一场好莱坞大片后从影院出来,阳光逼走房间里的幽黑静谧,一时的畅快冲碎了散在那车水马龙、人山人海里。
正反双方讲得都是那么有道理,就像两块石头扔到水里,荡起的涟漪彼此冲销,不久那水面重归平静。这平静下是说理的苍白。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你我所读绝不只《论语》,你我所知亦绝不限于能者该不该多劳,我们学了那么多知识,懂了那么多道理,先不说治天下,就那日常生活为何不能在用这些道理把控呢?道理不管用了么?
从获取方式上看,我们的道理是吞的。打小儿我们上学,学的“道理”可多了,大多数人要是劝别人都能说出一套一套的。可什么是道理?
字甲骨文里没有,在金文里才出现,它是个象形字,像人用衣服蒙着头走路,人的眼睛在平衡身体上具有重要作用,蒙眼走路那可是要摸索。
造字者是智慧的,这个“道”就需自个儿摸索。我们距离金文的时代远了,好些个“道”不需要自己摸索,是已经“理”出来的“道”,而且这“道理”甚至可以批量学过来。
淡去摸索的学是要悟性的,金庸笔下的令狐冲只用一个晚上就记下了独孤九剑的口诀,要知道风清扬足足用了三个月方才勉强记下,更难得的是令狐冲记下口诀后能马上运用于实战,这就是悟性。
我们不知道吞了多少口诀,那一套一套的道理咽下去,缺的却是悟性,是消化。
从得到的结果上看,我们的道理是碎的。赶上地铁到单位,敲几份稿子,跑几张报单,回头喝杯咖啡,歇一歇的时间里一上午就过去了。
时不时我们会感叹生活太琐碎,各种窜入和打扰,各种掺杂和耽搁,独立的一段时间完成单独的一件事情的那种成就感越发稀少。
生活真的很碎,而对“完整”的渴求是人心的本能,看着那碎花瓶一样的日常,我们总想着找到东西把它黏合,我们要努力,要进步,要化零为整。
于是,在等车的时候我们看一篇微信文章《三十岁的单身女人都恨嫁!》下车的路上打开电子书又看了篇《谁说三十岁的单身女人都恨嫁?》。
我们努力地去黏合这被琐事撑破的日常,可谁知我们用来黏合的东西本身更扰乱了我们的价值观。
琐碎轻易地制造出宽泛,就像那破成几块的木板在水面各个方向荡去,我们的道理是那样分裂又漂浮,少的是一份完整和体系,是一条贯穿起来的主线。
从道理本身看,我们的道理是虚的。如果道理是实实在在的,那书生都应该是万户侯、大富翁。可道理不是,它是虚的,要有一个变现的过程。
读书时,听到不少对书呆子的揶揄,其实,没有什么书呆子,只是肚子里虚的道理太多,这个道理往东走,那个道理往西奔,搞得人无所是从,呆呆地立在那里。
比如,谈恋爱的时候,那种安安静静听你讲大道理,托腮作崇拜状的女生不多吧,她们要的不是道理,是个趣儿,是一起出游、购物、观影、游戏这样的具体。
生活也是一样,我们需要的往往不是道理是具体,是真真站在面前的`高高的男生、瘦瘦的女生,而不是是抽象的“高”“矮”“胖”“瘦”这些概念。
道理往往是从具体身上剥离出来的,就好像送葬时扎的纸人纸马,那是象征,是没血没肉没温度。活着的人可不是能靠着纸人纸马过活,所以烧给了那边的人。
这个世界上谁在兜售道理?成功者和成功学家,成功者的成功不是道理堆出来的,因为道理是他成功后的副产品,成功学家的成功不是在于使人成功了,而是在于借着普通大众对成功的渴望把自己抬上来了。
人潮如水,那道理就像木板浮在水里面上,我累了时胳膊搭在那木板上歇会,可我身仍沉在水里。道理是我们的“抚慰”与“工具”,而不应是我们的“迷信”与“教条”,更不是贩卖的商品,你说呢?
★ 论沉思阅读及答案
★ 议论文加题目范文
【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哲理文章(精选7篇)】相关文章:
团结的小学生演讲稿2022-12-20
初中最美的微笑作文2024-01-30
团结演讲稿:学习,勤政,团结2023-06-01
初中的读后感心得体会2023-07-22
微笑人生作文700字2022-11-28
关于最美微笑500字作文2023-01-17
我喜欢的一个人是爷爷作文2023-08-07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2022-05-08
我只是喜欢一个人而已散文2023-05-10
微笑是最美的姿态作文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