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沉思阅读及答案(精选11篇)由网友“明天再努力叭”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论沉思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论沉思》阅读答案
①我们只有通过沉思,才能认识最高深的真理,当我们的意识完全沉静在沉思之中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那不仅是一种获得,而且是我们与它的合一。
②因此,只有通过沉思,让我们的灵魂与思想的最高峰联系在一起时,我们所有的活动、言辞、行为才能变得真实。
③让我在这里为你们引用一段在印度经常被引用的有关沉思的话吧:
④“我沉思宇宙创造者那值得敬慕的力量。”
⑤“创造者”这个词的含意由于经常使用而变得庸俗了。只有当你把广漠的宇宙整个带进你直觉的视野之时,你才能说,神从他那无限的创造力中创造了这个世界。但神创造世界并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每时每刻连续不断的创造。
⑥所有这一切表明了创造者无限强大的意志。它不像万有引力定律,也不像我不能崇拜或不能认同的某些抽象物。但这段话说的力量是“值得敬慕的”,它认可了我的崇拜,因为它属于一个至上者,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抽象。
⑦这个力量体现在哪里?
⑧一方面,它是大地、天空、星河;另一方面,它是我们的意识。,
⑨由于这世界在我的意识中有它的另一面,因此在自我和世界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联系。倘若在它的源泉和中心没有意识、没有那种至上意识的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世界。
⑩神的力量‘经进发就向前奔涌,它既是我们的意识,又是外部世界的意识。它的分裂往往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而实际上,创造的这两个方面正如它们出于同一来源一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⑾因此,沉思意味着我的意识和外部广漠的世界的合一。那么,这种统一在何处呢?
⑿在那伟大的力量之中,在发射出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意识的伟大力量之中。
⒀沉思并非使我占有了某物,而是要弃绝自我,使我与一切创造物融为一体。
⒁这就是我们引用的有关沉思的精义,我们要用心记住这话——反复地背诵它,直到我们的心灵安定下来,排除一切迷乱杂念为止。这里没有损失,没有畏惧,没有要我们忍受的痛苦——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变得单纯、自然——我们变得自由了。沉思——就是去领悟真理,去生活,去运动,并在沉思中去获得我们的存在。
⒂让我再告诉你们有关的另一段话,那是在我们的学校里,孩子们沉思和每日祈祷时所使用的一段话:
⒃“给我们意识,让我们在其中顿悟——你是我们的父亲。”
⒄然而,这个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完全实现,这就是我们之所以不完美、受苦和犯罪的原因。因此,我们祈求能够在我们的意识中实现这一真理,我们祈求能够这样去做。
⒅当我们完全实现了这个伟大真理,那么,我的生命将以它的谦卑,以它的自制,在敬仰崇拜的温馨中去表达它自己的真理。
⒆我们在祈祷中有时虽然没有用我们的'全部心思去充分认识所用的词语,而只是机械地说出它们的发音,然而它们使我们得到满足。“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词。
(20)因此,在我们的沉思中必须更深刻地理解“父亲”这个词的意义,以使我们的心灵处于它真实的和谐之中。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沉思能够让人们的“灵魂与思想的最高峰联系在一起”,只有沉思才能“认识最高的真理”;沉思意味着自我意识和外部广漠世界的合一。
B、作者认为,由于自我和世界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而意识之外有一个外部世界。沉思就是要弃绝自我,使我与一切创造物融为一体。
C、作者在文中前后引用了印度有关“沉思”的两句话,并围绕这两句话展开分析,挖掘出“沉思”的精义所在,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我存在的思考。
D、作者在文章第(17)(18)两段连续使用四个“真理”,这四个“真理”的内涵相同。
E、本文是泰戈尔哲理散文的代表作。全文篇幅短小,但微言大义,简洁的语言中蕴涵这深刻的哲理,体现了泰戈尔认识的深刻性和思想的深邃性。
2、文章结尾将“沉思”说成“父亲”,意在说明什么?(3分)
3.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沉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D(B因果关系颠倒。不符合原文“由于这世界在我的意识中有它的另一面,因此在我的世界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联系”的意思。D、四个 “真理”的内涵并不一致,前三个“真理”的内涵一致,都指“沉思”;最后一个“真理”是前三个的升华,其内涵与前三个不相一致。(5分,答对一个给3分,错一个扣2分)
2、(1)答:文中将“沉思”说成“父亲”,意在说明沉思能够像慈父一样给人以真实的和谐和永久的温馨。(3分)
3.①认识最高深的真理;②使我们所有的活动、言辞、行为变得真实;③在领悟真理、生活、运动中获得我们的存在,并使我们的心灵安定,能排除迷乱杂念。(4分,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篇2:论沉思阅读及答案
论沉思阅读及答案
论沉思阅读及答案
①我们只有通过沉思,才能认识最高深的真理,当我们的意识完全沉静在沉思之中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那不仅是一种获得,而且是我们与它的合一。
②因此,只有通过沉思,让我们的灵魂与思想的最高峰联系在一起时,我们所有的活动、言辞、行为才能变得真实。
③让我在这里为你们引用一段在印度经常被引用的有关沉思的话吧:
④“我沉思宇宙创造者那值得敬慕的力量。”
⑤“创造者”这个词的含意由于经常使用而变得庸俗了。只有当你把广漠的宇宙整个带进你直觉的视野之时,你才能说,神从他那无限的创造力中创造了这个世界。但神创造世界并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每时每刻连续不断的创造。
⑥所有这一切表明了创造者无限强大的意志。它不像万有引力定律,也不像我不能崇拜或不能认同的某些抽象物。但这段话说的力量是“值得敬慕的”,它认可了我的崇拜,因为它属于一个至上者,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抽象。
⑦这个力量体现在哪里?
⑧一方面,它是大地、天空、星河;另一方面,它是我们的意识。 ,
⑨由于这世界在我的意识中有它的另一面,因此在自我和世界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联系。倘若在它的源泉和中心没有意识、没有那种至上意识的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世界。
⑩神的力量‘经进发就向前奔涌,它既是我们的意识,又是外部世界的意识。它的分裂往往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而实际上,创造的这两个方面正如它们出于同一来源一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⑾因此,沉思意味着我的意识和外部广漠的世界的合一。那么,这种统一在何处呢?《论沉思》阅读答案
⑿在那伟大的力量之中,在发射出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意识的伟大力量之中。
⒀沉思并非使我占有了某物,而是要弃绝自我,使我与一切创造物融为一体。
⒁这就是我们引用的有关沉思的精义,我们要用心记住这话——反复地背诵它,直到我们的心灵安定下来,排除一切迷乱杂念为止。这里没有损失,没有畏惧,没有要我们忍受的痛苦——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变得单纯、自然——我们变得自由了。沉思——就是去领悟真理,去生活,去运动,并在沉思中去获得我们的存在。
⒂让我再告诉你们有关的另一段话,那是在我们的学校里,孩子们沉思和每日祈祷时所使用的一段话:
⒃“给我们意识,让我们在其中顿悟——你是我们的父亲。”
⒄然而,这个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完全实现,这就是我们之所以不完美、受苦和犯罪的原因。因此,我们祈求能够在我们的意识中实现这一真理,我们祈求能够这样去做。
⒅当我们完全实现了这个伟大真理,那么,我的生命将以它的谦卑,以它的自制,在敬仰崇拜的温馨中去表达它自己的真理。
⒆我们在祈祷中有时虽然没有用我们的全部心思去充分认识所用的词语,而只是机械地说出它们的发音,然而它们使我们得到满足。“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词。
(20)因此,在我们的沉思中必须更深刻地理解“父亲”这个词的意义,以使我们的心灵处于它真实的和谐之中。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 )
A、作者认为沉思能够让人们的“灵魂与思想的最高峰联系在一起”,只有沉思才能“认识最高的真理”;沉思意味着自我意识和外部广漠世界的.合一。
B、作者认为,由于自我和世界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而意识之外有一个外部世界。沉思就是要弃绝自我,使我与一切创造物融为一体。
C、作者在文中前后引用了印度有关“沉思”的两句话,并围绕这两句话展开分析,挖掘出“沉思”的精义所在,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我存在的思考。
D、作者在文章第(17)(18)两段连续使用四个“真理”,这四个“真理”的内涵相同。
E、本文是泰戈尔哲理散文的代表作。全文篇幅短小,但微言大义,简洁的语言中蕴涵这深刻的哲理,体现了泰戈尔认识的深刻性和思想的深邃性。
2、文章结尾将“沉思”说成“父亲”,意在说明什么?(3分)
3.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沉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D( B 因果关系颠倒。不符合原文“由于这世界在我的意识中有它的另一面,因此在我的世界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联系”的意思。D、四个“真理”的内涵并不一致,前三个“真理”的内涵一致,都指“沉思”;最后一个“真理”是前三个的升华,其内涵与前三个不相一致。(5分,答对一个给3分,错一个扣2分)
2、(1)答:文中将“沉思”说成“父亲”,意在说明沉思能够像慈父一样给人以真实的和谐和永久的温馨。(3分)
3.①认识最高深的真理;②使我们所有的活动、言辞、行为变得真实;③在领悟真理、生活、运动中获得我们的存在,并使我们的心灵安定,能排除迷乱杂念。(4分,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论沉思》阅读答案
篇3:美的沉思阅读题及答案
美的沉思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反感官的煽惑,反表现,使中国艺术逐渐压低艺术形式本身的发展,而努力使艺术成为一种观念与哲学。当艺术升高成为一种观念或哲学之后,才能够放弃声音的、色彩的、形状的、动作的各种卖弄,而归回对它们的再思考。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我们看到造型的炫耀常常让位于精彩绝伦的空间转换。拆掉了四面无承重作用的隔墙,中国的建筑原来只是一个开敞的亭或廊罢了,它实有的部分使人感觉只是一个暂存的假象,而一切的实又是指向空白。在西周遗址中已看到中庭这种建筑空白精彩的利用。它是实体的建筑部分围绕出的一个“空间”,而这个“空间”成为建筑的真正主体。建筑本身从遮蔽风雨的实体转变成一种时间与空间的象征,所有可见的部分似乎都只是暂时的假象。
中国建筑的主要部分常常不是那可以摄影、可以描绘的实体造型,而是那形与形之间的关系位置。“简陋到一两间的民房,繁复到皇帝的三宫六院,我们如果不被外在附加的装饰部分所干扰,大概可以发现,这其中共同遵守的准则,那就是:清楚的中轴线,对称的秩序,是一个基本空间单元在量上做无限的扩大与延续的关系。它所强调的,不是每一个个别单元的差别与变化,而是同样一个个别单元在建筑组群中的关系位置。与其说它强调单栋建筑物个别建筑体的特色,不如说它强调的更是组群间的秩序。”
建筑本身是一种纯粹的空间艺术,在造型上做各种空间变化,与思考作为本质存在的“空间”,后者是中国建筑更为主要的课题。无论儒家族群式的建筑还是老庄式的园林建筑,空间都在做时间延长的暗示,意图把空间的建筑艺术转为时间的艺术。
在中国戏剧中,又比建筑面对着更为本质存在的时间与空间。中国戏剧中的空间是一个不加布景的空间。戏剧的舞台一旦加上布景,它的时间与空间的特定性立刻被确定了。即使是具有象征性的布景,也立刻会使舞台上的时空具体化,没有转换的自由度。中国空无一物的舞台是一个归回到纯粹时间与空间的舞台,它不能容纳任何使它发生特定意义的物件或人,它所要呈现的不是某一特定时空中的故事,而是那漫漫无际的时空中人的共同故事。在中国舞台上最具象征性的恐怕是“桌子”与“椅子”,它在空无一物的空间里,代表了人的存在、因此也常常是没有任何造型联想可能的一组最简单的桌子和椅子。
常常在幕启以后,演员尚未登场,在幕后以倒板的高充唱腔唱出第一句,那越翻越高苍凉的声音,配合着空无一物的舞台的“空白”,这“空白”似乎正是那宇宙初始的洪荒,不含任何杂质,是音乐中的“无声”,是建筑里的“中庭”,是绘画中的“留白”,而舞台,以最纯粹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戏剧中又有所谓的“检场”,是在戏与戏之间,上舞台去收拾桌持或摆好桌椅的`人。他们一般毫无表情,与剧情无关,与观众无关,他们走入舞台,将桌椅安排好,又走了,这纯粹是另一个时间与空间的存在物对戏剧内时间与空间的侵入,他似乎以漠不关心的表情安排着时间与空间之内人事的沦桑。戏剧有人间的喜、怒、哀、乐,而至于“检场人”,他是在时间与空间之外的。这在“时间与空间之外”的提醒,使中国的舞台变成高度哲学化的舞台。
(蒋勋《美的沉思》,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艺术逐渐超越对声音的、色彩的、形状的、动作的各种卖弄表现的追求,而思考它们所蕴含的某种观念或哲学。
B.西周遗址中的中庭是被实体建筑部分围绕出的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对建筑空白的精彩利用,也是这个建筑真正的主体。
C.不管简陋的民居还是宏伟的宫院,人们都能发现其有着清楚的中轴线、对称的秩序, 和一个基本空间单元的扩大与延续的关系。
D.建筑不仅要在造型上做各种空间变化,还要思考作为本质存在的“空间”,中国传统建筑更试图把空间的艺术转换为时间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反感官的煽惑和反表现的追求,使中国戏剧在对戏剧时空的看法和处理上形成了非特定性非具体化的舞台传统。
B.中国戏剧中的舞台空间不加布景,不针对特定的对象或人,它以漫漫无际的时空来反映某一特定时空发生的故事。
C.中国戏剧舞台上出现的桌子和椅子,在空无一物的空间里,往往简单得没有任何造型联想的可能,它代表着.人的存在。
D.舞台的“空白”、音乐中的“无声”、建筑里的“中庭”、绘画中的“留白”都体现了中国艺术对纯粹本质的时间与空间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真正的主体不是宏伟的造型,繁复的装饰,而是一种“空”与“无”的“空间”, 这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
B.中国建筑的单栋建筑物和个别建筑体都没有突出的特色,而是简单的空间单元在量上的无限扩大与延续,强调的是组群间的秩序。
C.中国戏剧舞台是高度哲学化的舞台,这不仅体现在舞台空间不加布景,空无一物上,还体现在检场人的设置上。
D.中国戏剧中的“检场人”作为戏剧时间与空间之外的提醒,与戏剧内的时间、空间、人世沧桑、喜怒哀乐没有特别的关联。
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1.C (原文为 “大概可以发现”,“人们都能发现”表述绝对化)
2.B (“它以漫漫无际的时空来反映某一特定时空发生的故事”违背文意)
3. B (“都没有突出的特色”不合文意,原文强调的是 “组群间的秩序”,并非说单个建筑没有突出特色)
篇4:论握手阅读答案
论握手阅读答案
论及握手,便会想到随处可见的两种失态:一是无论亲疏,不分场合,见手即握,一脸殷勤,笑容可掬,让人觉得他们仿佛是天下最密不可分的挚友。若你的手有幸也被握及,对方照样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虽然你与他不过是点头之交或初次相遇。其他接受过握手的荣幸者(握手者肯定已忘了其尊姓大名)抬眼相看,见握手者与他人交会的热情,较之先前丝毫不减。一声“幸会”,诚意欣然,似为肺腑之言,好像对方是刚从遥远沙漠归来的好友。而事实上,他不过是萍水相逢之人。
其二是某些社交场合,一些人唯诺谦卑,手欲伸欲缩,游移不定,好像是手指发炎溃烂,羞于现丑。遇到这种谨言慎行的人,你只好打破一般的礼仪,与其握手加倍热情。因为别人将你们双方作了礼貌的介绍,而且接下来,你还得和这个场合的其他人一一握手,所以,哪怕仅是出于礼貌,你也应该同他有一番热情相握。可他的手却欲伸还缩,像是怕你对他实行恶作剧。你不得不伸手拉住他,但握手的动作仅出自于你自己。对方的手不知为何只有矜持,甚至显得忧郁。手既已握住,那无论尴尬也好,拙笨也好,都只有机械地履行完这个过程。这情形颇似挽着一位陌生的淑女就坐。握手时是否要摇动一番,何时宜与对方松开,均颇费思量。执手相摇易被疑为对人施暴,松手时机不当难免又讨回些尴尬。接下来的聚会中,你对自己是否因握手而见嫌于对方始终把握不定。到分手时你才发现,他的'言行举止与其他与之握过手的人,同样格格不入。
在我看来,以上两种窘态其实都可避免。但若非要在两者中择其一,我倒更倾向于与人热情握手。诚然,握手时的热情并非完全出于真诚,但它至少创造了和睦的气氛。倘若要将真诚与和睦区分得泾渭分明(这种区分并非明智),那么,和睦总还是胜于引人不快的真情(如因厌恶某人而拒绝与之握手)。同时要辩清某人的举止是否出于真诚,远比同人友善相处困难得多。况且就待人接物而言,热情友善应当被奉为至理。肯定这一点,便算是悟出了令人愉悦的处世立身之道。无论接人待物,还是修身养性,择此即为上策,也是最符合生活逻辑。不善与人握手常被视为稳重谨慎,可是事实并非如此。除非那种稳重是出于傲气。对不愿握手的最合理解释,是缺乏殷勤灵动。细究起来,它仍源于傲气。生硬刻板本身,就意味着某人的傲慢或对他人缺乏自信。
13.文中划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14.综合全文,概括作者认为在与人握手过程中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应该怎样做?(3分)
阅读答案:
13、参考答案:用“陌生的淑女”比喻“热情”遭遇了“矜持”,形象地展现了自己与谨言慎行的人握手时的尴尬、拙笨情形。(修辞1分,作用2分,共3分)
14、参考答案:①不能不分场合,见手即握,过分虚假殷勤;②不能过于谨言慎行,过于矜持,唯诺谦卑,手欲伸欲缩;③应该热情友善。(每点1分,共3分)
篇5:《知命论》阅读答案
《知命论》阅读答案
眭夸,赵郡高邑人也。夸少有大度,不拘小节。耽志书传,未曾以世务经心。好饮酒,浩然物表。年二十遭父丧,须鬓致白,每一悲哭,闻者为之流涕。高尚不仕,寄情丘壑。同郡李顺愿与之交,夸拒而不许。邦国少长莫不惮之。
少与崔浩为莫逆之交。浩为司徒,奏征为其中郎,辞疾不赴。州郡逼遣,不得已,入京都。与浩相见,延留数日,惟饮酒谈叙平生,不及世利。浩每欲论屈之,竟不能发言。其见敬惮如此。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亦不开口。夸曰:“桃简,卿已为司徒,何足以此劳国士也。吾便于此将别。”浩虑夸即还,时乘一骡,更无兼骑,浩乃以夸骡内之厩中,冀其维絷。夸遂托乡人输租者,谬为御车,乃得出关。浩知而叹曰:“眭夸独行士,本不应以小职辱之。又使其人仗策复路,吾当何辞以谢也?”时朝法甚峻,夸既私还,将有私归之咎。浩仍相左右,始得无坐。经年,送夸本骡,兼遗以所乘马,为书谢之。夸更不受其骡马,亦不复书。及浩诛,为之素服,受乡人吊唁,经一时乃止。叹曰:“崔公既死,谁能更容眭夸!”遂作《朋友篇》,辞义为时人所称。
妇父巨鹿魏攀,当时名达之士,未尝备婿之礼,情同朋好。或人谓夸曰:“吾闻有大才者必居贵仕,子何独在桑榆乎?”遂著《知命论》以释之。年七十五卒。葬日,赴会者如市。
【注】①桃简:崔浩小名。
②维絷:约束,挽留。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耽志书传,未曾以世务经心
耽:入迷。
B.浩每欲论屈之,竟不能发言
竟:竟然。
C.送夸本骡,兼遗以所乘马
遗:赠与。
D.夸更不受其骡马,亦不复书
书:书信。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B.其见敬惮如此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C.受乡人吊唁,经一时乃止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D.遂著《知命论》以释之
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18.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直接表现眭夸“有大度,不拘小节”的一项是
① 年二十遭父丧,须鬓致白
② 惟饮酒谈叙平生,不及世利
③ 眭夸独行士,本不应以小职辱之
④ 夸更不受其骡马,亦不复书
⑤ 及浩诛,为之素服
⑥ 子何独在桑榆乎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19.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眭夸从小志向高洁,李顺横行乡里,连邦国长者也少有不害怕他的,但眭夸拒绝与之交往。
B.眭夸的朋友崔浩让他来京做司徒,但考虑到眭夸的清高,最终没敢言明,只与他饮酒叙旧。
C.眭夸私还,按照当时法律理应追究,幸亏有崔浩在朝廷中帮助开脱,才免予受到法律制裁。
D.崔浩被杀,眭夸为之戴孝,先后写了《朋友篇》和《知命论》两文来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
参考答案
16.B(竟,最终)
17.D(A在;引出比较对象。B被;“我”。C才;又)
18.B(①为父丧悲痛;③为崔浩语;⑥为别人质询)
19.C(A项中文章未说李顺“横行乡里”,也未说“邦国长者也少有不害怕他的”。B项中崔浩推荐眭夸做中郎,不是司徒。D项中眭夸作《知命论》与崔浩被杀无关)
参考译文
眭夸,赵郡高邑人。年轻时就很有气度,不拘小节。潜心读书,不曾把世俗事务放在心上。喜好喝酒,器宇轩昂,超然于世事之外。20岁时父亲去世,(他悲痛得)以致于鬓发全白,每次恸哭,听到的人都会感动得流泪。他情怀高远,不入仕途,将自己的情志寄托在高山大谷之中。同郡的李顺希望结交他,然而眭夸拒绝了,当地无论年少年长的没有不敬畏他的。
眭夸和崔浩年少时就是莫逆之交。崔浩担任司徒时,进言皇上要征召眭夸作自己的中郎官,然而眭夸却借口自己有病推辞不去。州郡的官员催促他就职,迫不得已,他才到了京城。和崔浩相见后,逗留了好几天,但是只喝酒叙旧,不涉及世务利害。崔浩每每想诱导他顺从自己的意愿,最终都难以说出口来。他就这样让人敬畏。后来崔浩把诏书扔到眭夸怀里,也不开口说话。眭夸说:“你已经作到司徒了,为什么还要用作官来烦扰才能出众的.人呢?我现在就要告辞了。”崔浩想到眭夸就要回去了,来时只骑了一匹骡子,没有其他的坐骑,于是把眭夸的骡子藏在马厩中。希望以此来留住眭夸。眭夸于是就委托送租粮的同乡弄了辆车,谎称是车夫,才逃出关去。崔浩知道后,叹息说:“眭夸是独来独往的人,原本不该用卑微的职务去侮辱他。使他赶着车子回去,我将怎样说才能向他赔罪呢?”当时朝廷律法严峻,眭夸既然偷偷回去,就有私归之罪。因崔浩仍辅佐在君王左右,才得以不受追究。过了一年,崔浩送还眭夸的骡子,并把自己的坐骑赠送给他,写了一封信表示歉意。然而眭夸没有接受他的赠与,也不回信。崔浩被诛杀以后,眭夸为他穿素服,接受乡人的吊唁,过了一段时间才停止。叹息道:“崔公已经死了,谁还能容得下我眭夸呢!”作《朋友篇》一文,篇中的文辞和内容为当时人所称道。
岳父是巨鹿人魏攀,也是当时的知名人士。眭夸没有完全以女婿之礼相待,和岳父的感情如同好朋友之间一样。有人对眭夸说:“我听说有突出才能的人一定会取得高官厚禄,为什么你偏偏留在乡间呢?” 眭夸于是作了《知命论》一文,予以解释。75岁时去世,安葬的那天,送葬的人像赶集一样(多)。
篇6:论礼貌阅读答案
论礼貌阅读答案
①只有内在品格确实很高的人,才可以不计较小节。犹如没有衬景的宝石,必须自身珍贵才会蒙受爱重一样。
②深入观察人生会看出,获得赞扬之道犹如经营致富之道,正像一句俗话所说:“薄利才能多销。”同样,小节上的一丝不苟常可赢得很高的称赞。因为小节更易为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犹如节日,并非每天都有。因此,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③其实要习得优美的举止,只要做到细心就可以。因为人只要不粗忽,他就自然会乐于观察和模仿别人的优点。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现过于做作,那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为举止言谈优美本身就包括自然和纯真。有的人举止言谈好像在作曲,其中的每一个音节都仔细推敲过。但这种明察秋毫的人,却可能不见舆薪。也有人举止粗放不拘礼仪,这种不自重的结果是别人也放弃对他的尊重。
④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礼仪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要善于找到一种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礼。这是最好又是最难的。
⑤要注意——在亲密的同伴之间应保持矜持以免被狎犯。在地位较低的下属面前却不妨显得亲密,这样会倍受敬重。事事都伸头的人是自轻自贱并惹人厌嫌的.。好心助人时要让人感到这种帮助是出自对他的爱重,而并非你天性多情乐施。表示一种赞同的时候,不要忘记略示还有保留——以表明这种赞同并非阿谀而经过思考。即使对很能干的人,也不可过于恭维,否则难免被你的嫉妒者看作拍马屁。在面临大事之际,就不要过于计较形式。否则将如所罗门所说的:“看风者无法播种,看云者不得收获。”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总而言之,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要讲究有余地,宽裕而不失大体,如此行动才能自如。
阅读题:
1.给本文加上恰当的标题:《论____》。(2分)
2.本文可分为两部分,请你把各部分所论述的问题用问句形式表达出来。(4分)
3.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论证。请你在第⑤段中找出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其论证作用。(3分)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2分礼貌(或:礼节、礼仪)
2.4分为什么要讲究礼貌?(2分,答“礼貌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给2分;答“礼貌的重要性”等非问句形式给1分)怎样才能做到有礼貌?(2分,答“如何才能做到有礼貌”给2分;答“怎样掌握礼貌的分寸”给1分;答“掌握礼仪要注意的问题”等非问句形式给1分)
3.3分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1分)以穿衣要合体来生动形象地论证讲礼貌要注意分寸的观点。(2分,不作分析,只答“生动形象”给1分)
4.3分讲礼貌要自然、(1分)注意分寸。(2分)
篇7:《论礼貌》阅读答案
①只有内在品格确实很高的人,才可以不计较小节。犹如没有衬景的宝石,必须自身珍贵才会蒙受爱重一样。
②深入观察人生会看出,获得赞扬之道犹如经营致富之道,正像一句俗话所说:“薄利才能多销。”同样,小节上的一丝不苟常可赢得很高的称赞。因为小节更易为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犹如节日,并非每天都有。因此,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③其实要习得优美的举止,只要做到细心就可以。因为人只要不粗忽,他就自然会乐于观察和模仿别人的优点。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现过于做作,那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为举止言谈优美本身就包括自然和纯真。有的人举止言谈好像在作曲,其中的每一个音节都仔细推敲过。但这种明察秋毫的人,却可能不见舆薪。也有人举止粗放不拘礼仪,这种不自重的结果是别人也放弃对他的尊重。
④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礼仪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要善于找到一种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礼。这是最好又是最难的。
⑤要注意——在亲密的同伴之间应保持矜持以免被狎犯。在地位较低的下属面前却不妨显得亲密,这样会倍受敬重。事事都伸头的人是自轻自贱并惹人厌嫌的。好心助人时要让人感到这种帮助是出自对他的爱重,而并非你天性多情乐施。表示一种赞同的时候,不要忘记略示还有保留——以表明这种赞同并非阿谀而经过思考。即使对很能干的人,也不可过于恭维,否则难免被你的嫉妒者看作拍马屁。在面临大事之际,就不要过于计较形式。否则将如所罗门所说的:“看风者无法播种,看云者不得收获。”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总而言之,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要讲究有余地,宽裕而不失大体,如此行动才能自如。
篇8:《论礼貌》阅读答案
1.给本文加上恰当的标题:《论____ 》。(2分)
2.本文可分为两部分,请你把各部分所论述的问题用问句形式表达出来。(4分)
3.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论证。请你在第⑤段中找出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其论证作用。(3分)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篇9:《论礼貌》阅读答案
1.2分 礼貌(或:礼节、礼仪)
2.4分为什么要讲究礼貌?(2分,答“礼貌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给2分;答“礼貌的重要性”等非问句形式给1分)怎样才能做到有礼貌?(2分,答“如何才能做到有礼貌”给2分;答“怎样掌握礼貌的分寸”给1分;答“掌握礼仪要注意的问题”等非问句形式给1分)
3.3分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1分)以穿衣要合体来生动形象地论证讲礼貌要注意分寸的观点。(2分,不作分析,只答“生动形象”给1分)
4.3分 讲礼貌要自然、(1分)注意分寸。(2分)
篇10:《论友谊》阅读答案
毕达哥拉斯曾说过一句隐秘的格言——。“不要损伤自己的心”。确实,如果一个人有心事却无法向朋友诉说,那么他必然会成为损伤自己心的人。实际上,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所以友谊对于人生,真像炼金术士所要寻找的那种“点金石”。它能使黄金加倍,又能使黑铁成全。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界中,物质通过结合可以得到增强,而人与人难道不也是如此吗?
如果以上所说已证明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因为友谊不但能使人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世界而进入和风细雨的春天,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与理性的思考。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朋友能给你提出忠告,而且任何一种平心静气的讨论都能把搅扰着你心头的一团乱麻整理得井然有序。
当人把一种设想用语言表达的时候,他也就渐渐看到了它们可能招来的后果。有人曾对波斯王说:“思想是卷着的绣毯,而语言则是张开的绣毯。”所以有时与朋友作一小时的促膝交谈可以比一整天的沉思默想更能令人聪明。其实即使没有一个能对你提出忠告的朋友,人也可以通过语言的交流而增长见识。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锐利。
友谊对于人除了以上所说这些益处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益处,多得如同一个石榴上的果仁,难以一一细数。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种益处了。由此可见,友谊对人生是何等重要。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14.选文第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2分)
15.这几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分论点又有哪些?(3分)
16.请说说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一句中“繁华的沙漠”的含义。(2分)
答案
14.引用论证(或“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15.中心论点:友谊对人生十分重要。主要分论点:友谊能够调剂人地感情,友谊能够增进人地智慧。
16.“繁华”指的是物质世界的丰富,“沙漠”喻指缺失友谊的社会。没有友谊的社会尽管物质是丰富的,但是精神(或“情感”)是匮乏的。
篇11:《论友谊》阅读答案
阅读培根《论友谊》中的几段文宇,完成下列各题。(10分)
① 毕达哥拉斯曾说过一句隐秘的格言——“不要损伤自己的心”。确实,如果一个人有心事却无法向朋友诉说,那么他必然会成为损伤自己心的人。实际上,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蒋被分掉一半忧愁。所以友谊对于人生,真像炼金术士所要寻找的那种“点金石”。它能使黄金加倍,又能使黑铁成金。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界中,物质通过结台可以得到增强,而人与人难道不也是如此吗?
②如果以上所说已证明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因为友谊不但能使人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世界而进入和风细雨的春天,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与理性的思考。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朋友能给你提出忠告,而且任何一种平心静气的讨论都能把搅扰着你心头的一团乱麻整理得井然有序。
③当人把-种设想用语言表达的时候,他也就渐渐看到了它们可能招来的后果。有人曾对波斯王说:“思想是卷着的绣毯,而语言则是张开的绣毯。”所以有时与朋友作一小时的促膝交谈可以比一整天的沉思默想更能令人聪明。其实即使没有一个能对你提出忠告的朋友,人也可以通过语言的交流而增长见识。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锐利。
④友谊时于人除了以上所说这些益处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益处,多得如同一个石榴上的果仁,难以一一细数。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种益处了。由此可见,友谊时人生是何等重要。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17.选文第一段主要运用丁哪两种论证方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几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分论点又有哪些?(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说说“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中“繁华的沙漠”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7.引用论证(或“道埋论证”),比喻论证
18.中心论点:友谊对人生十分重要。主要分论点:友谊能能够调和人的感情,友谊能够增进人的智慧。
19.“繁华”指的是物质世界的丰富,“抄漠”喻指缺失友情的社会。没有友情的社会尽管物质是丰富的,但是精神(或“情感”)是匮乏的。
★ 医古文学习心得
★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论沉思阅读及答案(精选11篇)】相关文章:
《蝶恋花·湘水经东安县东》赏析2023-07-12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023-03-30
英语1012 孙晗《沉思录读后感》2022-11-13
疑中留情阅读试题2022-08-11
论学霸和学渣的差别作文650字2022-09-23
五种技巧让高考作文语言出彩2023-01-18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022-08-19
的高三语文教案2023-11-22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2023-06-10
沉思录读后感202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