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在华东交大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推荐13篇)由网友“草莓Lucky”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教授在华东交大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北大教授在毕业典礼上致辞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亲友、各位来宾,2019届全体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特别想和家长们、亲友们说几句话。你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参加了北大马院和的开学典礼,说实在的,那时候我并没有很足的底气告诉你们,我们一定能让你们满意,把孩子们教好,让他们在学校奠定一生成才的基础。今天,我比较有底气地和学院的其他老师一起向你们汇报,在和你们一起配合的两年或四年中,经过共同努力,我们培养出了一批合格的学生。今天有52名全日制硕士生、博士生和23名经济学研究生课程班的学生毕业,我代表学院感谢你们的配合和支持,也特别感谢你们对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信任,你们当初做出了一个英明、正确的决定:把你们的孩子或至亲送到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来培养。
另外,我也向各位老师表示感谢,经过你们的辛勤培育,你们的付出终于迎来了收获,我们在座的同学们都顺利毕业了!这些毕业的同学们就是各位老师工作的成果。因此,我对老师们既表示感谢,也表示祝贺。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对毕业的同学们说几句话。除了对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我也特别想说,你们毕业了,取得了北大马院的硕士、博士学位,这说起来很轻松,但是完成这样一个过程是很不容易的。刚才毕业生代表发言时提到“伤筋动骨”,这个词用到北大马院学生的培养,是我的发明,其实我不希望你们真的“伤筋动骨”。我的原话是:“如果你们在学校不‘脱皮掉肉’,将来走向社会就会‘伤筋动骨’”。什么叫“脱皮掉肉”?就是要认认真真地、刻苦地学习,不仅要学好每门课程、完成好学位论文,还要大量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和马克思等伟大思想家对话两年、四年甚至是一辈子,读他们的著作就是在和他们对话。这个过程需要你们刻苦勤奋甚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因此就会脱皮掉肉、衣带渐宽!
以来,学院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关怀、支持和全力帮助下,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把北大马院打造成中国和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传播、人才培养高地的战略举措,其中一项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卓越人才。大家要注意“卓越”这两个字,我们培养的不是一般的人才,是卓越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要拿出严之又严的办法,制定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案,然后对你们进行一番“脱皮掉肉”般的锻造,让你们毕业时成为同届硕士博士当中的佼佼者,甚至能够鹤立鸡群,这是学院对你们的期待。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认为我们要求的“埋首经典、关注现实、潜心治学、打出山门”已经初见成效,当然还不能说是大见成效。目前你们求得了马克思主义的部分学问,“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你们身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应该说,你们没有辜负学院的期待,没有辜负老师们的期望,也没有辜负自己入学时的承诺。我很欣慰地看到你们的成长和进步,也为你们学有所成感到由衷的高兴。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大学有幸见证、参与、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百年中国许多重要历史节点及其变革与发展,这是我们北大人的荣光。在这里,我特别希望你们记住,北京大学这样的学校真的是了不起!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样的学院真的是了不起!你们知道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最早的办公地点在哪里吗?在红楼李大钊先生的办公室,那就是19前后北大马院的办公场所。那时候虽然还不叫马克思主义学院,但它是当时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活动的主要地方。所以,去年领导人来北大考察时,我们北大马院人非常自豪地汇报,中国共产党“十月怀胎在红楼,一朝分娩在红船”。我们既要弘扬红船精神,也要光大红楼传统,这是北大人的荣光,也是我们北大马院人的荣光。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张太雷等应该说是北大“马院”最早的一批师生,大家可以想象,这个队伍的阵容有多么强大。
然而,前人创立的基业固然值得感佩,可我们不能躺在这些基业上睡大觉,以往的荣光是一代代北大先贤取得的,我们这代人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记得前几年,北大推出了一部名为《星空记忆》的宣传片,里面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百多年了,我们这些人就是在别人笑完了之后,才来到这里的,北大是中国唯一不用害怕别人笑你的地方。”这里我们借用一下,北大马院也是在中国不用害怕别人笑你的地方。作为北大人和北大马院人,我们应该有更长远的眼光、更深重的责任感和更宏大的志向抱负,去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担负起国家的希望、时代的责任以及历史的使命。这对北大人来说是如此,对北大马院人来说更是如此。
我曾经多次讲过,北大是出什么人的地方?北大是出大思想家、大科学家的地方。今天我特别想说,北大马院是应该出大思想家的地方,应该培养出引领中国乃至人类发展的大思想家。北大马院培养的学生必须是掌握大学问、立有大志向、胸怀大抱负并且能够引领国家发展、社会前进的人。以前的北大人就是这么做的,希望我们马院的毕业生能继续前人的足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不渝地将这条充满挑战但意义重大的道路走下去。这些话听起来好像是大话、套话,甚至是空话,但是你们必须明白,当你们20和20入学时,我们就是怀揣着这样的梦想来塑造你们的。
在毕业之际,大家都会祝福你们未来过得美满幸福、健康快乐。这对我们北大马院的毕业生来说当然很重要,但并不是全部。
我希望你们的未来:
第一,把责任扛在肩上,要担当。小到一个家庭、组织,大到国家、社会和人类,总是需要一批人去担当,就像高楼大厦总是需要一系列的柱子来支撑一样。中华民族几千年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有一批又一批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人,他们往往能够唤起民众,汇聚起磅礴的力量,支撑起国家民族的大厦。谈到北大,谈到马院人以及马学科,过去的历史是辉煌的,因为他们改造了百年中国。我们党成立时,旧中国积贫积弱、一盘散沙,而今天的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世界上响当当的大国,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被一批伟大人物所接受并用它来改造中国,这些人里面有很多就是北大人。正是有了这样的担当,我们才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些担当什产党人的担当,也是我们北大人和马院人、马学科的担当。
历史已经过去,你们今天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你们的未来会是怎样,我无法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你们当中一定会产生大理论家、大政治家甚至大思想家。再过二三十年,你们也不过是五六十岁,还有足够多的学习时间和工作奋斗时间。今天你们虽然毕业了,还是要不断学习,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大学问。同学们,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靠谁呢?真正值得依靠的是你们,所以我希望你们把责任扛在肩上。13亿中国人,如果每人多尽一份责任,多一分担当,这个国家和民族将会何等美好!但要是每人都逃脱一份责任,多一分推诿,那这些责任汇聚起来以后,交给谁呢?如果北大人、北大马院人把本来属于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推诿给其他人时,难道我们不感到汗颜吗?大家想想看?
网络上不时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言论,比如有人说,不要和渣人去计较,渣人自有人去收拾他。我就琢磨,碰到渣人欺负好人,碰到渣人损害公共利益,管还是不管?如果我们都认为,这是渣人,我要远离他。如果大家都这样,那渣人会不会越来越渣?渣人会不会越来越多?如果渣人总是横行无阻,总能够得逞,这个社会不就产生了鼓励渣人的机制?这将是多么的可怕!我们说,任何一个健康社会都需要一种自我纠偏机制,每个人都要担起责来,进行斗争,清除社会中“渣”的东西,这个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才会不断地变得更美好。敢于和渣人较真只是一个小事,但以小见大,马院人必须经常扪心自问:国难当头怎么办?国家靠谁?谁能靠得住?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靠谁?谁能靠得住?所以,我今天给你们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把责任扛在肩上,要担当。这句话大家慢慢去品味,因为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有时候逃脱责任是很容易的事,主动把责任扛起来,那是需要下决心的。
20,我们提出“在马言马”的办学原则,那时候是捏了一把汗的。其实不提也行,继续维持是再轻松不过的事情了。但是,我们经过认真思考,一致认为不能这么不负责任,因此顶着压力,坚决提出了“在马言马”的办学原则。后来又加了四个字“马院姓马”,最终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办学原则确立为“马院姓马,在马言马”。领导人去年来学院考察时肯定了这个办学原则,“马院姓马,在马言马”也因此成为全国800多家马院和相应机构共同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这就是北大人的责任和担当。当时,我们受到很多人的诟病,包括到现在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说你们又要盖马克思楼、又要开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又要编《马藏》,就那么一点人,你们能忙得过来吗?的确是,这个批评非常“中肯”。但是,大家想想,这些事北大人不干,你指望着谁去干?北大马院不担当,你指望哪个学院来担当?我们必须把责任担起来。
第二,把国家放在心中,要奋斗。有一句老话,叫要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我今天特别想强调,凡事出于自利的角度去思考去行动,成不了大气候。有些人一碰到事情,起心动念、抬手动脚,首先考虑的是自己会得到什么、会失去什么。如果我们北大马院的学生也都这样想,那就一定成不了气候,徒然浪费了北京大学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办学资源,我们培养出的就是一些自私自利之徒。前几年,有一个教授讲“精致的利己主义”,未必是空穴来风!在我看来,北大人、北大马院人应该从心底发出自己的声音: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
马院人要时刻把国家放在心上,这是大局。你们想想看,现在到2050年还有30年,在历史的长河里,3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这30年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至关重要的冲刺阶段,人人都应该把国家大局和这个冲刺阶段放在心里。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如果一个人天天只围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活动,不仅自己不可能有大出息,而且,这个国家怎么办?谁为之想?反过来,如果每个人都心里装着国家、天下、苍生,我们的国家、社会就会越来越好,每个人的发展和目标自然也就能实现了。所以我们每一位北大马院人,都应该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要奋斗。个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国家强大也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同学们,如果说我在你们毕业之际仅仅祝愿你们平安、健康、幸福、快乐,就够了吗?显然不够!否则,国家怎么办?民族怎么办?还是林则徐说得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第三,把真理挺在前面,要追求。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坚持这种信念不容易,你会碰到各种各样的说法,比如: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老掉牙了,你要搞这个就是“左”,等等。经过几年的学习,你们应该已经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激发了中国百年巨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凝聚中国社会力量,聚沙成铁,百炼成钢,把一个一盘散沙、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打造成今天这样一个任何国家都不敢小觑的大国,这是什么力量?这是真理的力量,这是思想的力量!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我们要坚持真理、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院人的责任担当。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学习和研究非常重要,然后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这是根本。
可能大家会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者和学生有时候会被人“另眼相看”,这当然跟社会的大环境有关,跟一些人的偏见有关。但是,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得反思一下,我们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世界上最怕的就是说一套、做一套,说的是给别人听的,自己怎么做则完全不是一回事。这个说好听点叫知行不一,说不好听叫口是心非,这是很糟糕的。这需要一个艰难的实践过程,做不到的时候,宁可先不说,等能够做到的时候再说。有些人嘴上口口声声马克思主义,实际中却为一些虚名浮利争得你死我活,还在那里给人家头头是道地讲马克思主义,对别人是马列主义,对自己是自由主义,这能行吗?你们当中有些同学以后可能会走上重要的岗位,特别是不少同学将来要去当思政课老师,要坚持做到知行合一,做到领导人强调的“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所以,我们要坚定信仰,要追求真理,要把真理挺在前面,用真信仰培养学生,这个过程可能是一辈子。
第四,把困难踩在脚下,要自信。成长的过程就是面对困难的过程,进步的过程就是碾压困难的过程。当你一帆风顺时,你可能没有必要去思考人生,去思考社会和他人,更不会思考自己的缺点和短板在哪里。当自己受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思考哪个地方没做好,这件事是不是自己有责任,这就是进步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所以,碰到困难,我们一方面可能会皱眉头,另一方面也要拿出直面它的勇气,因为遇到困难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进步的机会来了。如果全是岁月静好,花前月下,何来进步呢?你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进步快,阻力就大;进步慢,阻力就小;不进步,就没有阻力。因此,当你感到阻力巨大时,也正是进步最快时,不必沮丧;当你感到春风得意时,也正是进步最慢时,也不必傲气。
大家应该永远记住,你是北大马院的博士、硕士,更应该不怕困难,更应该自信。当你感觉人生如此不美好,万念俱灰时,不妨拉开抽屉,把你的毕业证、学位证拿出来看一看,把发给你们的毕业纪念章和校园影像拿出来看一看,再想一想今天这个场景,勇敢地再去面对苦难,面对碰到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障碍。你们也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我小时候就想,孙悟空应该把唐僧背上去西天,不就很快能取回真经吗?长大了才知道,人生一辈子,该吃的苦头必须自己吃,九九八十一难,一个都不能少,别人是代替不了的。吃了苦头,经受了历练,才能真正锻炼成长起来。所以我说,要把困难踩在脚下,要自信。必须以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直面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人都需要这种精神。请记住一句话:马院人是不被困难吓倒的!
第五,把情感珍藏终生,要感恩。来到北大,来到马院,这是情感,要感恩北大,感恩马院;遇到老师,认识同学,这是缘分,要感恩老师,感恩同学。遇到学校的一切,包括帮你们清扫楼道的人们,都要感恩。昨天我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得到全场最热烈掌声的是食堂卖包子的大师傅和学校宿舍的一位楼管阿姨。
北大和马院留给你们很多美好,但也留给了你们很多不美好,这才是常态。如果全是美好,那就不美好了,因为它不符合辩证法。有美好、也有不美好,才是常态。请你们把不美好也记在心间,这些不美好也是学院下一步进步的空间和动力。比如,你们入学时,我说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把一批大学者请来当老师,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努力,引进了一批好老师,以后还会陆续请一批著名学者来给学生们上课或指导学生的学业。你们将来回校,还会听到他们上课。你们感觉到的不完美,正在一项项补齐。刚才同学发言中提到马克思楼,这是我们的一个遗憾,原来准备就建成,结果没建成,也是不美好。不美好也行,留给下一步去完善它,希望到能把它建起来。这个马克思楼完全是按照“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设的,是一座为学生和老师学习而建、而不单单是为老师办公而建的楼。大楼将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也将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开放,所以你们终生都可以用,只是晚了几年而已。
此外,如果学校和学院还有哪些做得不好不到位的地方,也希望你们理解。毕业后你们同学之间要多交流、多沟通,你们的班级不要解散,建立轮值班委制度继续为大家服务,经常聚一聚交流学习和工作心得。另外,你们要特别感恩父母、家人。今天你们毕业,最高兴的不一定是你们自己,很可能是你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岳父岳母、公公婆婆。刚才我看到同学们的亲人们在接受鲜花时,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这是人之常情,你们要学会感恩他们。我希望北大马院人是有情有义、有家有国的,各方面我们都要做得很好。
学校一直强调,毕业典礼是你们走出校门之前的最后一堂课。套话俗话不多说,但我还是想强调,北大马院是你们的家、是你们的港湾、是你们的后盾,也永远是你们的背景板。你们要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擦亮这块背景板,同时,在你们面临艰难困苦时,也请充分依靠这块背景板。
希望你们在白发苍苍的时候,依然记得你们的马院!
谢谢你们!祝贺你们!
篇2:北大教授在毕业典礼上致辞
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致辞。在这个喜庆的日子,让我回想起1982年1月我毕业时的情景。北大经济系77级共80人,只有一个政治经济学专业,我们是北大恢复高考招生之后第一届被授予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以前的学生只有毕业证,没有学位服也没有学位帽。记得我们和其他系的毕业生一起,去人民大会堂开了毕业大会。
我当学生的时候,总盼着下课。当了老师以后,老想多讲。每次课后还要和同学们聊好久,但今天会给大家讲短一点。在座的同学们在北大已经饱读经济学了,知道理性人假设;知道人们如何从利己出发,最终达到了利于社会的目标。我今天讲人的利他性及其对北大人的涵义。
北大人的使命
有一种利他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是手段,最终为了利己。《论语· 雍也》里讲:“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种为自己的利他行为很普遍,属于互相帮助,当然应该提倡。
另一种利他来自人性的另一面,即人的同情心、怜悯心,或者善心,利他是目标。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讲,当一个人看到小孩要掉到井里,就立刻去救,这不是为了回报,不是嫌小孩叫声吵人,完全出于恻隐之心。显然,孟子讲的是利他之心。大家看看动物哺育幼子,对对自己没有回报。人类的利他,始于子女、亲属、朋友,扩展到同胞、人类,甚至到动物。利他之心,人皆有之,需要发挥出来。同情一定是强者同情弱者。我们有时也同情强者,那是因为强者的某一方面比我们弱。
我们在书上看的经济学模型,许多都假定纯粹的利己和个人利益最大化。应该明白这是为了分析一些问题的简便而做的假设,我们不能完全按照模型假设的去做,就像很多模型里没有货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离不开货币一样。我们的社会现在缺乏同情心和利他心,有太多的狭隘自私,太多的冷漠。
北大毕业生是天之骄子,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同龄人中的强者,应该发扬人性中利他的一面。把弱者的苦乐也当作自己苦乐,胸怀天下,我想这就是北大人的情怀。北大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资源最多,可以说是得天独厚,有义务回报社会,这就是北大人的责任。为百姓幸福、为国家发展、为人类文明作贡献,这就是北大人的使命。在国家命运转折的重要关头,北大人历来都一马当先,做出可歌可泣的贡献。社会对北大人期待很高,国家的前途命运需要你秘注。
我国面临的挑战
当你们走出校门的时候,国家发展正面临来自国内外的挑战。
一是经济发展减速和人口老龄化。1978年我国开始划时代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为缓和改革的阻力,打破公有制加计划经济式社会主义,我国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所谓特色就是允许搞市场经济,这是一个与世界经济制度接轨趋同的举措,受到广泛的欢迎和支持。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这几年增长率持续下降,到了20的6.6%。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加剧,联合国最新预测,2035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21%,此后超过美国;2050年中国26%,美国22%。目前,65岁以上人口占比年是10.6%,美国为15.4%, 比美国人口年轻,劳动力充沛。加上我国储蓄率高,资本雄厚,技术不断进步,经济增长潜力很大。我们一定要抓住今后几十年的发展良机!
按照中国6%,美国3% 的增长速度,中国人均GDP在2070年,可能赶上美国。追赶不易,维持也难。世行统计,日本1995年人均GDP是美国的150%,德国110%;2017年日本人均GDP仅为美国的64.1%,德国是美国的74.5%。高收入国家增长靠的是技术进步,中国人勤劳智慧,需要营造好的创新环境,把科学技术搞上去。
二是社会的不平等,收入、财富、资源分配不平等。我国基尼系数为46%,标志着我国收入贫富差别大于发达国家。城乡之间收入差别尤其大,财富不平等也十分严重。土地财政将房价推到极端,有大量房产的人拥有巨额的财富。土地财政其实是通过高房价向购房者征税。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突出表现在当代人和子孙后代之间。空气、水和土壤污染,资源野蛮性开采,直接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只顾眼前,不管长远,当代人不仅得到自己应得的,也剥夺属于子孙后代的资源。为子孙后代谋利益的民族,才会兴旺发达。
社会不平等突出表现在机会的不平等,城乡之间机会的不平等。农民工的子女没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受教育的机会,十二年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还有官民之间机会不平等,权力在资源分配中发挥着一定作用。官本位已经波及各个领域,导致关系盛行、做事都得找关系。当官的好办事,老百姓得求人。另外,人人平等的观念还需要普及。人与人之间高低贵贱区别的旧思想残余还在,一些电影电视剧也在无意中宣扬君臣主仆意识。因此,应该减少分配上和机会上的不平等,去除观念上的不平等。平等不仅使人有尊严,也会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使人与人之间和谐。
三是中美贸易战乌云密布,和平发展可能受到影响。去年中美开始了贸易战,中美之间的争议还有可能进入意识形态领域。其实,除共同经济利益外,中美之间还有许多共同点。首先,许多价值观,如善良、诚实、正直、守信都什同的,大家都认为是好的。当然价值观在变化,比如说自由和平等,是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兴起的,中国人也接受了,甚至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也接受这种价值观。再比如,我那个时代小学到大学,学生的成绩都诗开的,现在不然了,大家觉得保护隐私好。人类交往和社会发展,使得很多价值观趋同。
其次,经济制度也在趋同。美国建国后实行市场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引入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这里有个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定义的问题。社会主义源自欧洲,源自对穷人的同情,可以定义为利用社会的力量帮助弱势群体。16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著作,就提倡公有制和按需分配。19世纪末的一些社会主义者,提出维护私有制和市场经济,通过财政手段,向富人收税、向穷人转移以及提高公共福利的方式来实现社会主义,北欧国家就是这个模式。中国早已进行体制改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张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美国的制度也在演变,政府支出从20世纪初占GDP的8%到现在的近40%,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和穷人免费医疗,连美国的教科书都说美国是混合经济。我想说的是在经济制度方面,中美其实也类似,两国政府都在干预经济。相对而言美国在分配领域干预多,中国在生产领域干预多,这些差别也会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逐步缩小。总之,中美之间不仅有共同利益,许多价值观相同,经济制度也类似。我们应求同存异,强调相同点,避免发生重大对抗。
期望
同学们,应对挑战、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将落在你们肩上。
一个国家落后往往是由于精英阶层、既得利益阶层过于狭隘自私。一些发展中国家权力极为腐败,财富十分集中。发展中国家的精英们如果与本国穷人比收入和财富,那么同情心、利他心就会增加。如果他们与发达国家的富人们比收入和财富,那就贪婪了。我去过一些穷国的富人家,那简直是豪华无比。我曾从世界巨富巴菲特家门前经过,他的房子不大,也没有院墙。巴菲特今年89岁了还在工作,和普通人一样去麦当劳吃饭,并且他宣布将自己所有财富捐献给社会。比尔· 盖茨也一样,通过发明创造赚钱后,成立基金帮助世界穷人,也给中国捐款。我谬去一直把赚钱拥有财富的人当成剥削者,这种观念要转变,应该看最终的消费。精英阶层的情怀和责任心对一个国家发展至为重要。
北大毕业生人力资本雄厚,竞争力无以伦比,自己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如果北大人只顾自己、不为社会着想、没有责任感,那这个社会就没有希望了。中国人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也要信奉“己所欲,施于人”。把两者兼顾起来,不仅不害人,还要帮人。应该铭记社会责任,关心社会公平和百姓疾苦,关心国家经济发展,关心国内外大事。你们的生活即将揭开新的一页,我提几点希望,与你貌勉。
第一、遇到挫折,永不放弃。人生的路是不平坦的。大学毕业时,我的同学选择不是做研究就是从政,大家踌躇满志,期待大展宏图。几十年过去了,一些本想从政的没有如愿以偿,计划做学问的做了其他事,没打算经商的经了商。然而他们都在挫折中顽强崛起,书写了人生的辉煌。出北大后,进入复杂的社会,你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一定要勇敢面对,永远不要放弃希望。
第二、平等待人,团结人。有一年,我参加沃顿商学院毕业典礼,一位老师给学生的嘱咐是搞好人际关系,他连讲了“关系,关系,还守系。” 我想生活在咱们这样的社会里,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我这里强调一下和普通人也要搞好关系。多想别人的好处,少想别人的坏处,多感恩,少记仇。许多时候,你把人当朋友,人就逐渐成朋友了;若当敌人,老想着人要害你,老说人坏话,那就成敌人了。营造一个和平友好的环境很重要。
第三、多付出,多积德。贡献多,获得少,这样就有积累;贡献少,获得多,就欠了债。中国人过去说要积德,就这个意思。许多事情对他人、对社会有好处,对自己是没有回报的。但是,历史记住的都是那些为社会贡献多而获取少的人。
同学们,斯密认为,人们从利己出发会达到利他的终点。我们是否可以补充一下,人们从利他目标出发,也会达到意想不到的利己的终点。人有同情心、利他心,他人的幸福也在自己的幸福函数里,那就会更幸福。也就是说,心善的人、同情心多的人,一定更幸福。
最后,请接受我最真诚的祝贺与最美好的祝愿。希望你们为中国和世界的文明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希望在你们手里,世界更加文明、繁荣、美好,人民更加自由、平等、幸福。
篇3:北大教授在毕业典礼上致辞
亲爱的各位毕业生及你们的家人:
在毕业之际这个悲喜交集的日子里,让我们禁不住追忆流逝的时光和憧憬美好的未来。记得,三、四年前你们刚刚报考教育学院研究生时的情景,面对着正襟危坐考官提出的“你为什么要报考我们学院?”这个问题,你们振振有词,要么说你们在上小学时受到某位孔子般老师的启蒙,要么说你们父母和祖父母就是老师,受他们的影响,所以你们儿时心灵中就萌发了当一名“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教师的种子。我们被你们说服或者“欺骗”了,所以允许你们跨进了学院的门。当你们离开时,我们可以检验一下,到底有多少人走上了教师岗位。我没有与徐未欣老师核实数据,之所以没这样做,不适意给你们留情面,而是没有找到说服我自己的理由,怕自己伤心。“学院到底如何影响了你们?”这个问题像是一朵挥之不去的乌云。“出尔反尔”是对教育学院的反讽,还是另有其他原因?我现在好像有点想通了,可以说服自己了,也说给你们听一听,请你们帮助判断一下。长话短说,归根结底是因为你们成长了,改变了当初单纯而稚嫩的想法。你们在哪些方面改变了自己呢?
第一,你们认识到教育以及包含于其中社会的复杂性。教育不是仅靠善良之心和一定的知识技能就可以完成的使命,涉及到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就事业而言,非教育者个人所能为。国内外的教育学术史告诉我们,教育没有简单而明晰的规律可循,我们至今发现的是一些变动不居的规则,甚至是大相径庭的规则。有一本名为《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困扰不断的教育研究的历史》的书,作者是埃伦.康德利夫.拉格曼,哈佛教育学院曾经的院长,这本书讲的就是这方面的事情。你也许会说,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也是如此。我以为,在彼此中,教育学为甚,不仅缺少清晰的规则,甚至连一些基本的概念也是模糊的,比如“教育”这个概念就是这样的。什么是教育?杜威在1938年演讲中有意或无意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一位名叫菲利普.杰克森的芝加哥大学教授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长达六十年的思考和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对于教育,可以从不同层面加以理解,既有“经验”(empirical)的一面,也有“先验”(transcendental)的一面。从哲学上看,下面几对范畴对于区分教育的不同层面是有益的,存在/本质,世俗/崇高,实际/沉思,接受/塑造。教育存在与教育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看得见的,而后者是看不见的。杜威的问题守于教育本质的问题。为此,有必要做一个对比: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探索真理;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知性(understanding),更在于理性(reason)。教学既有形而下的一面,也有形而上的一面,对于形而上宜釆用仪式性的活动,如今天举行的毕业典礼。因此,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你们学习和研究的是世上最为复杂也是最不确定的人类创造物。进入社会职场后,你们可以对于复杂和不确定性具有一种比其他专业毕业生更充分的心理和认知上的准备。这种心理和认知上的准备,无疑就是探索未知的动力,可以导向不断的好奇与思考。
第二,教育还会让你们有一种包容的态度。面对复杂和不确定,我们不得不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之,否则作为人类的我们将无地自容。简单如非大学,复杂如大学,这是我学习组织学的一个心得。对于这个说法,你可能不以为然。下面,让我来陈述一个事实,希望可以改变你的固执。众所周知,北大不乏智力超群的人,他们可以在一个学科领域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和卓越的学术成就,但是就管理这所大学而言,则乏善可陈。大学这个魔宫,竟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走马灯式的校长更替中,就数蔡元培校长最高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通俗地说就是不管,少管比多管好。如此这么说,那不是人人都可以当校长了吗?奥秘就在这里,蔡校长不管可以,你我不管就不行,其他人也不行,这是一个还没有解开的谜。因此,我建议,大家在离开学院之前,一定要到大厅对着蔡校长的画像鞠上一躬,算是对包容的致敬。再让我讲一个例子。,在周雪光老师的关照下,本人去斯坦福大学访学。斯坦福也是闵维方老师的母校。有一天,闵老师的老师,我的师爷Henry Levin从哥伦比亚回到斯坦福,做了一个讲座,内容守于“教育效果”(education effectiveness)。他做元分析(meta-analysis),收集了数百篇发表的研究论文,看一看到底什么样的教育形式是高效的,你猜结果是什么?没有确定的答案。这就是说,教育学人花了纳税人那么多的银子,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啥也没有发现,要是让纳税人知道非气死不可。花就是这样,不能怪看花人。想一想,还是近在咫尺的雪光老师的导师马奇牛,他老人家早就在“人的有限理性”这一基本前设下开展了研究,揭示了一些大学魔宫中的奥秘,其中一条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当你们走出燕园,如果有人想把你的思维改变为简单时,一定要想到我今天讲到的蔡爷爷和马爷爷这两位伟人,他们就在你们身后。
第三,教育让你们向善。面对复杂和不确定,我们只有用包容的心态才能盛的下那用理性无法接受的混乱。但是,光有包容还是不够的,过于被动,长久不了,心灵迟早要出问题。因此,教育还会给你一些幽默,更多给你一些善良。教育之所以没有像其他学科那样纯粹,就在于在求真之外,还要求善。求真,我们可以价值中立,客观地看问题;求善,则要我们融入其中,与我们的对象同呼吸、共命运。北大教你兼济天下,教育学院则教你先独善其身。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有时我们很无力,也很无奈,但是至少可以先把自己打理好,阳光而勃发向上,永不气馁,面对悲观的现实也要做一个乐观的人。
经过一番自我疏导,我好像不太纠结了,因为从狭义上讲,你们中的多数人没有选择教师或者教育工作作为自己当下的职业,但是从广义上讲,你们的工作都与教育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前两天在参加一个会议时了解到,其实北大其他学科的情况也相差无几,情况并不比我们好到哪里去。专业的设立并不是限制同学的职业选择,而是给同学更大的选择空间。离开校园,就是放飞自我之际,人生的真谛是个性的,没有通式。下一次见面不知是在什么时候,请记住复杂、包容、向善是北大教育学人应有的品质。
且行且珍重!
篇4:北大教授在毕业典礼上致辞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亲爱的2019届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铭记和珍藏的日子。大家即将从北大出发,走上新的人生旅程。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大家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学位,表示衷心的祝贺!
过去的几年中,你们把自己的青春时光挥洒在这个校园里,学习知识、结识好友、增长才干。过往的校园生活和师生情谊都将成为你们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今年是北大建校121周年。1前,在救亡图存的维新浪潮中,京师大学堂应运而生。从那以后,每当国家和民族遇到挫折和危难,北大和北大青年,总是以一股向上的力量,去振奋一个时代,点燃一份希望。
今年还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一百年前,北大青年发起了五四爱国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成为一代代北大青年毕生追求和践行的信念。四十年前,北大青年学子喊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为改革开放注入了青春与活力。
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北京大学考察。这是习近平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jpg
去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大考察,向学校师生员工祝贺建校120周年,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的口号再次响彻校园。
同学们,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国家需要青年,青年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一文中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他设计的北大校徽,有一种很形象的比喻是,一个人用双肩奋力向上托举着两个人,三人为众,众志成城。
今天的北大青年,依然需要承担奋力向上托举的重任。所以,临别之际,我想送给大家的话,就是“做永远向上的青年”。“永远向上”是一种奋斗者的姿态,是执着追求的境界与持续努力的方向,更是一种价值观。
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对国家和民族怀有赤子之心、报国之志,是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最大定力。只有具备这样的定力,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贡献一份力量。
西南联大时期,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学校缺少教材,著名物理学家、北大前校长周培源先生就亲自刻钢板,印制讲义。今天北大校史馆还保留着老校长当年亲自刻印的教材。
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王选院士,临终前在遗嘱中写到:“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作出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读来让我们为之动容。
去年,我到延安看望选调生,一位90后的北大毕业生,主动请缨到贫困村工作。初春时节,为了给刚刚开花的苹果树保暖,让老乡们有一个好收成,他在山上坚守了三天三夜,老乡们伸出大拇指夸赞他是“好后生”。每年我们都有一批本科毕业生,到西部和边疆地区开展支教服务,这是北大的传统,已经坚持了。今天,你们中间又有一批同学接过了接力棒,到祖国的最基层去续写向上的青春 篇章。
同学们,北大人对祖国的热爱,流淌在一百二十一年的精神传承之中,是去不掉、断不了的血脉,是我们最强大的精神追求和永远向上的精神定力。
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浮躁,让有的人不再相信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可以有所成就。但是在这里,我想和各位同学说的是,要相信“始终坚持”的力量,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老校友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在本土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她成功的背后充满着艰辛。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她带领团队调查了多种中草药制剂,经历了一次次实验失败后,她不气馁、不放弃,最终在第191次实验中获得了成功。
我们的老教务长王义遒教授,在50年代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刻苦攻关,于1965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批原子钟。他几十年不懈努力,为我国正在建设的独立自主的、国际先进水平的时间频率体系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同学们在未来的事业中,都会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只有耐得住平凡,才能收获不平凡。只有在挫折面前坚强、坚持和坚守,才能积蓄久久为功的动力。
当今世界,如同一个五彩斑斓的拼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一起构成了多元的人类文明。人类社会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命运共同体,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困难、挑战与不确定性。
至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的经历,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因为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共同进步。
,北大学生中共有84人次到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4600多人次通过各级各类项目出国学习交流。我们还有长短期留学生7000多人,今天,他们当中的毕业生也来到了典礼现场。大学已经成为推动各国教育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在北大相互交融,新科技、新思想、新知识在交流切磋中不断迸发。
我希望同学们树立广阔的国际视野,开放包容、交流协作,和而不同,保护文明的多样性,勇于面对人类社会共同的难题,培养与增强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当前,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给这个时代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信息和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几年来,同学们在北大收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收获,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篇幅最大的一部学术著作是有关制糖历史的专著。我曾当面问过他,为什么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他说,“糖”这个字在西方各国的语言中都是外来语,来自梵文,反映了人类文化交流的历史。最终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季老完成了《糖史》这部著作,时年已87岁高龄。北大还有很多老教授们,虽然已到退休年龄,依然从事着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老教师们尚且“志在千里”,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
学无止境。人类对于世界以至宇宙的探索和认知才刚刚开始。现代科学诞生不过几百年,探索航天技术不过几十年,这和地球年龄的46亿年、银河系年龄的100多亿年相比,何异于沧海一粟。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始终保持对新领域、新事物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整体和更广阔的视角,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思考我们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心怀敬畏,勇于探索,只争朝夕。
谢谢大家!
篇5:北大教授在毕业典礼上致辞
今天,你们毕业了。
一个来得有点迟的社会成人式。
今天,在这里,我们送你们离去,送你们登程。
当然,你们早已成人。大学的岁月,老师的工作是扶你们上马,牵马送你们一程。如今,你们独自上路。若你们自此扬鞭绝尘,奔向你们生命的天际线,我们始终会在这里,在你们视野中的某个地平线上,在岁月的此岸,在代沟的此端,伫望着你们,怀着暖意,怀着柔软,怀着祝愿。若你们间或回望,我们将欣然;其实,你们能在某个寂然的时刻,会心或调侃地忆起自己青春岁月的某个瞬间,瞬间中某个老师的侧影,便已足够。惟愿,我们曾在你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某种有美感的刻痕,而非擦伤。
羡慕你们,你们成长于中国崛起的时代,你们不必再如先辈那样痛切地叹息:“我多么痛苦地忆起我是一个中国人”,你们不会再如我们曾有的那样低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如今你们可以坦然而自在地行走在地球之上,你们可以轻松而不无骄傲地做一个来自中国的世界公民。你们拥有近乎无限定的选择和可能。生命正在你们的前方展开。但我,我们也并不羡慕。你们将进入一个地球已格外拥挤、无穷上升的承诺已不时触碰着透明穹顶的世界。你们拥有“宅”之中的无尽自由,你们可以在“二次元”与“三次元”间自由的穿行,与此同时,你们必然要承受的,是置身于角逐与竞争的战场,也许会在在受伤与落败之际的茕茕孑立。在歌咏与膜拜“成功”的流行中,我们都知道,追逐成功,是一场巨型的马拉松的竞赛,起点处千军万马,终点处屈指可数,夺魁者凤毛麟角。祝愿你们夺魁,但那不是人生的唯一模板,唯一目标与价值。
曾经说过,也许人生的第一课,也是毕生之课,是学会输得起。输得起,是当年我步入高考考场时的自勉,也是我一生的功课。我说过,输得起就好。我仍要说,祝你们成功,若果你们不甚成功,甚或落败,那么,输得起就好。输得起,凭借的是一份自知,更是一份自信。生命的价值,原本并不缘自通用价值的评说。愿你们有承当,首先承当起自己,进而承当起时代和社会。愿你们做个好人,利己亦利他,自我亦社会。愿你们快乐地生活,愿你们始终拥有真诚与坦荡,独自扪心,静夜自问之时,磊落心安。愿你们大胆地去爱人,以赢得被爱;愿你们去争取也坚持;愿你们必然与世界谈判并妥协之际,记得自己设定过的底线。不要理会诸如“幸福指数”一类的说辞,幸福原本不可统计,一如缘自心底的微笑从不进入计量。
你们自北大中文系走出,你们带着人文学的底色。而希望与梦想是人文学的特权领域。我相信,这也是今日世界的稀缺资源。再一次重复,“小时代”是一种错觉和误判。你们生逢大时代,文明重新选择方向的大时代。你们个人生命的选择则汇聚为对未来方向的选择。
先生先死。于我们,你们就是未来。
我相信未来。我相信你们。
篇6:北大教授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和同事,
今天我貌聚一起,分享大家的喜悦,祝贺155位同学顺利毕业,欢送他们迈向人生的新旅程。
去年,也是在这里,我代表社会学系给大家的毕业寄语,是保持终生学习。但我深知,这个旅程能够走得怎么样,并不完全取决于所知,更重要的是所行。
大家知道,对北大人社会上有个评价:醒的早,起的晚,这暗喻我们知的很多,但行的太少。行的少不一定因为懒,可能是因为难。
有不少青年人浅尝工作之后,即再回大学,他们拿到人生第一份工资的时候,也深受工作艰难的困扰。为了避免这份困扰,有的学生不愿意毕业,尽可能推迟走上社会的时间。她们中的不少人学习优秀,但对工作环境很不适应:一些同学认为自己名校毕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在同事中无法说了算,还面临各种人际关系障碍;一些同学在学校领导着整个班级,但是在工作场合,抱怨自己不过是一个工具,不得不接受他人的指派;一些同学进入职场后很快发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受到忽视,整天被大量无意义的小事所消耗。
一旦开始行,这些问题就会出现。现实社会不同于想象,它不会重视你已经知道什么,但是却有N多眼睛看着你在做什么,在没有证明出能力时,没有人关心你在想什么。
这正是社会和大学的一个重要不同。大学丰富所知使人充满理想和憧憬,大家竞赛的是学习成绩和考上更高学位,但在社会中不一样,行的是否顺利取决于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学习获知中,越是个体走得也许越快,但进入社会以后,个人马上成为分工体系中的一员。社会是由多个高度竞争的个体及合作体组成,人们在伦理道德、意识形态、利益和目标方面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形下,大家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是,知的多,未必一定会行的好。这实在令人沮丧。
行比知更难,是因为行需要更多的东西。知虽然能够影响行的方向,但完全可能对行的结果无能为力。
举个例子。我有时在课堂上就某一问题发起辩论,以帮助大家不仅学习如何知——比如阐述理由和寻找证据,还学习如何在竞争中与他人合作——比如倾听不同意见、说理、支持、反驳、妥协、认错、甚至吸收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
辩论中大家都希望赢,但我的观察是,有时所知很多不一定能赢:原因在于,虽然知识掌握不错,但却可能输在尊重——比如聆听他人陈述不随意打断,可能输在平等意识——比如给对方留出对等的时间,可能输在态度——比如讲述理由而不是讽刺教训或指责对方,可能输在立场——比如建设性吸收容纳而不是排斥,可能输在目标——比如探寻解答问题而不是扳倒对方,可能输在拙朴——比如正面阐述而不是依靠技巧,可能输在可信——比如真实呈现而不是表演。在这些可能的例子里,之所以输的比赢的多,不是因为所知少,而是因为不善行。
行需要品行。品行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能力。知主要依靠认知能力即可,但行则需要多种能力,而且不是靠油腻的鸡汤技巧,相反需要干净又纯粹的内心追求。知可以使用言辞包装使之美艳,但行则暴露在所有眼光中无法伪装,所以更真实。仅靠书本无法学会如何行。道理很简单,善知是你自己的事,只和阅读与观察有关,但善行一定是在社会中,必和他人发生关系。这样,对与错就不在于个人评断,而必须诗共认受的标准。因此在公共关系中,行更能够全面展示一个人的品德。
合作性与建设性是善行的关键。这些品德并非与生俱来,只能通过实践学习,就像一个球员只有进入球场,才能真正习得竞赛规则。是把球传给位置最佳的队友,还是试图自己进球当明星?这不是足球技术决定的,而是依赖整体观、建设性及合作性做出的选择。
社会学是一门高度重视行的学科,因为我们深知,真知不仅来自书本,更重要的是来自实践。唯有品行才能使人走得更远,这样的人令社会学系骄傲。
在你们即将踏入社会之际,让我重提社会学系网首页的一句话: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与各位共勉。
篇7:北大教授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大家上午好!
几年前,你们踌躇满志、带着忐忑和喜悦来到这里。今天,你们将满怀梦想和期待离开燕园,步入激动人心和充满挑战的未来。作为校长,我要向同学们表示祝贺,也希望借这个机会,向为你们的成长付出辛勤汗水的老师、员工和家长们,送上最美好的祝福和敬意!
几天前,有位同学给我写信,希望我讲讲自己的生活体会。今年的毕业致辞,我就与大家分享两个自己的小故事。
我的母亲像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一样,并没有读过很多书,更没有上过学。从小,我常常听到她讲一句话,“吃亏就是占便宜”,这句话影响了我大半辈子。这不是说为了占便宜而去吃亏,也不是说吃了亏就一定能占便宜,这是一种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小的时候,我把它作为懦弱的借口,尽量避免冲突。再大一些的时候,我把它当作面对失败的理由,少了懊悔与内疚。成年以后,我把它作为远离名利的信念,保持内心的安宁。
中学毕业之后,我曾在一个农场工作了五年。一次,场里推荐工农兵大学生去一个师范学院读书。农场里的很多人都推荐了我,当时的我可以说是信心满满。但不久我便得知农场领导决定的是另一个人,虽据理力争,但最终还是没能改变农场领导的决定。大家可以想象我当时的心情。用了很久,我才使自己慢慢地平静下来。很多年以后,当读到《尼布尔的祈祷文》中的一段话时,我还想起了那些不眠之夜。文中说“请给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请给我勇气,去改变我能够改变的;请给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内心难以接受的事情,如何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与平和的心态,这真的需要很大勇气和智慧,需要我们去体验、去感悟、去历练。世间的事情有时是很奇妙的,当我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继续保持自己的乐观向上,生命中竟获得了意外的惊喜。我没有能够到那所师范学院学习,却幸运地赶上了第二年恢复高考,进入了北京大学。
价值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却随时随地在影响我们的行为。特别是当你要做出重要抉择的时候,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就会被唤起。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根据人们的行为和抉择,了解他的价值观。我再讲一件在美国留学的事情。有一天,导师把一个工具箱带到实验室交给我,并告诉我这是用他自己钱买的。我当时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用研究经费?他解释说,这些工具在实验室和家里都能用,用科研经费购买的话,需要写报告说明情况,很麻烦,还不如自己花钱买方便,反正也不贵。他吃亏了吗?也许是的。但是,在制度的灰色地带,他避免了可能的猜疑,也使大家更加了解了他的为人和价值观,这是一个靠谱的人,值得信赖。
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另外一种人,见利忘义,投机钻营,甚至不惜违规枉法。他们或许能得到所追逐的利益、占到便宜,但这些都不可能长久。在利益面前,人们都难免怦然心动。追求个人发展、保护个人利益和追逐个人成功,都是很正常的,无可厚非。但我们一定要按制度和规矩做人做事,在正当权益与唯利是图的界限比较模糊的地方,宁可自己吃些亏,也不要为了一时的便宜,丧失了对原则和底线的坚守。
人生就像是一场没有裁判的马拉松,自我约束和耐久性远比一时的速度更重要,就像歌词里的:每一步,都算数!
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法律制度健全,社会风气好,犯错成本就比较高,人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就比较强。当社会风气不健康时,人们的心态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一些人看见别人做坏事,不但没受惩罚,反而得到利益,也就跟着随波逐流。久而久之,不良社会风气就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近年来,中央提出从严治党的方针,从小事抓起,正党风,树正气,社会风气和政治生态正在逐步转变。从另一方面看,从根本上改善社会环境,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不懈坚守和坦然淡定,因为善恶的分界线不在社会、也不在他人,而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同学们,有人讲,现在的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并不认同。但是,任何言语上的反驳都是苍白无力的,赢得信赖要靠实际行动。一百多年来,无论是在国家危亡之际,还是在民族伟大复兴之时,北大人始终站在第一线,以自己绵薄的力量,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奋斗、抗争。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马寅初、郭永怀、王选、徐光宪、孟二冬等,代表了不懈奋斗的一代代北大人。新一代的北大人也是一样,我们深深笃信并践行着“守正创新、引领未来”的理念,矢志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我希望,从这里走出去的北大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坚守价值判断,守住底线。希望大家能够风轻云淡地面对成功与失败,温和平静地面对误解与质疑,忍耐克制地面对不公甚至挑衅。
面对成绩,希望大家能谦逊感恩、归功团队;面对问题,希望大家不离不弃、敢于担当。
我们内心永远不能忘记:一个人,品格是最宝贵的财富;一所大学,精神文化是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国家,年轻人的价值观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都是北大这所伟大学校的过客,我们都感恩北大,一定要无愧于北大;我们都感恩这个时代,一定要无愧于未来。我深深相信,总有一天,北大会因有你们而感到自豪!
同学们,大家在校期间,我们的工作有很多不足之处,我要向大家表示歉意。请相信,学校的领导和教职员工一定会不断努力,承担起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把北大建设得更好。
朝夕数载、临别匆匆,任何语言都难以表达此时的心境。今天,你们将离开学校,踏上征程。我想用巴金先生《做一个战士》中的几句话作为结束语,与大家共勉。“在这个时代,战士是最需要的。但是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要持上战场。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弹。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在战斗中,给战士指路的是‘未来’,‘未来’给人以希望和鼓舞。战士永远不会失去青春的活力。”
祝大家永远青春飞扬!
篇8:北大教授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铭记和珍藏的日子。大家即将从北大出发,走上新的人生旅程。
今年是北大建校121周年。1前,在救亡图存的维新浪潮中,京师大学堂应运而生。从那以后,每当国家和民族遇到挫折和危难,北大和北大青年,总是以一股向上的力量,去振奋一个时代,点燃一份希望。
今年还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一百年前,北大青年发起了五四爱国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成为一代代北大青年毕生追求和践行的信念。四十年前,北大青年学子喊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为改革开放注入了青春与活力。
去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大考察,向学校师生员工祝贺建校120周年,“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再次响彻校园。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国家需要青年,青年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一文中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他设计的北大校徽,有一种很形象的比喻是,一个人用双肩奋力向上托举着两个人,三人为众,众志成城。
今天的北大青年,依然需要承担奋力向上托举的重任。所以,临别之际,我想送给大家的话,就是“做永远向上的青年”。“永远向上”是一种奋斗者的姿态,是执着追求的境界与持续努力的方向,更是一种价值观。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要坚守立身处世的定力
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对国家和民族怀有赤子之心、报国之志,是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最大定力。只有具备这样的定力,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贡献一份力量。
西南联大时期,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学校缺少教材,著名物理学家、北大前校长周培源先生就亲自刻钢板,印制讲义。今天北大校史馆还保留着老校长当年亲自刻印的教材。
北大人对祖国的热爱,流淌在一百二十一年的精神传承之中,是去不掉、断不了的血脉,是我们最强大的精神追求和永远向上的精神定力。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要积蓄久久为功的动力
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浮躁,让有的人不再相信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可以有所成就。但是在这里,我想和各位同学说的是,要相信“始终坚持”的力量,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老校友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在本土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她成功的背后充满着艰辛。
我们的老教务长王义遒教授,在50年代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刻苦攻关,于1965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批原子钟。他几十年不懈努力,为我国正在建设的独立自主的、国际先进水平的时间频率体系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你们在未来的事业中,都会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只有耐得住平凡,才能收获不平凡。只有在挫折面前坚强、坚持和坚守,才能积蓄久久为功的动力。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要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助力
当今世界,如同一个五彩斑斓的拼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一起构成了多元的人类文明。人类社会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命运共同体,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困难、挑战与不确定性。
至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的经历,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因为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共同进步。
,北大学生中共有84人次到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4600多人次通过各级各类项目出国学习交流,我们还有长短期留学生7000多人。大学已经成为推动各国教育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在北大相互交融,新科技、新思想、新知识在交流切磋中不断迸发。
希望你们树立广阔的国际视野,开放包容、交流协作,和而不同,保护文明的多样性,勇于面对人类社会共同的难题,培养与增强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还要保持不断探索新知的学习力
当前,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给这个时代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信息和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几年来,你们在北大收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收获,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学无止境。人类对于世界以至宇宙的探索和认知才刚刚开始。现代科学诞生不过几百年,探索航天技术不过几十年,这和地球年龄的46亿年、银河系年龄的100多亿年相比,何异于沧海一粟。
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始终保持对新领域、新事物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整体和更广阔的视角,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思考我们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心怀敬畏,勇于探索,只争朝夕。
一百年前,李大钊先生对青年讲:“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两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你们即将从北京大学毕业,拥抱伟大时代、走向广阔天地。今天,国家发展,正当其时,希望你们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人和奋斗者。
篇9:北大教授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亲爱的2019届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铭记和珍藏的日子。大家即将从北大出发,走上新的人生旅程。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大家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学位,表示衷心的祝贺!
过去的几年中,你们把自己的青春时光挥洒在这个校园里,学习知识、结识好友、增长才干。过往的校园生活和师生情谊都将成为你们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今年是北大建校121周年。121年前,在救亡图存的维新浪潮中,京师大学堂应运而生。从那以后,每当国家和民族遇到挫折和危难,北大和北大青年,总是以一股向上的力量,去振奋一个时代,点燃一份希望。
今年还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一百年前,北大青年发起了五四爱国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成为一代代北大青年毕生追求和践行的信念。四十年前,北大青年学子喊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为改革开放注入了青春与活力。
去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大考察,向学校师生员工祝贺建校120周年,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的口号再次响彻校园。
同学们,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国家需要青年,青年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一文中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他设计的北大校徽,有一种很形象的比喻是,一个人用双肩奋力向上托举着两个人,三人为众,众志成城。
19,鲁迅为北大设计校徽
今天的北大青年,依然需要承担奋力向上托举的重任。所以,临别之际,我想送给大家的话,就是“做永远向上的青年”。“永远向上”是一种奋斗者的姿态,是执着追求的境界与持续努力的方向,更是一种价值观。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要坚守立身处世的定力
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对国家和民族怀有赤子之心、报国之志,是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最大定力。只有具备这样的定力,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贡献一份力量。
西南联大时期,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学校缺少教材,著名物理学家、北大前校长周培源先生就亲自刻钢板,印制讲义。今天北大校史馆还保留着老校长当年亲自刻印的教材。
1939年4月,西南联大新校舍竣工。图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新校舍大门
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王选院士,临终前在遗嘱中写到:“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作出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读来让我们为之动容。
1988年11月,王选与同事讨论
去年,我到延安看望选调生,一位90后的北大毕业生,主动请缨到贫困村工作。初春时节,为了给刚刚开花的苹果树保暖,让老乡们有一个好收成,他在山上坚守了三天三夜,老乡们伸出大拇指夸赞他是“好后生”。每年我们都有一批本科毕业生,到西部和边疆地区开展支教服务,这是北大的传统,已经坚持了。今天,你们中间又有一批同学接过了接力棒,到祖国的最基层去续写向上的青春 篇章。
北大支教团为高原小学捐赠文具
同学们,北大人对祖国的热爱,流淌在一百二十一年的精神传承之中,是去不掉、断不了的血脉,是我们最强大的精神追求和永远向上的精神定力。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要积蓄久久为功的动力
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浮躁,让有的人不再相信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可以有所成就。但是在这里,我想和各位同学说的是,要相信“始终坚持”的力量,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老校友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在本土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她成功的背后充满着艰辛。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她带领团队调查了多种中草药制剂,经历了一次次实验失败后,她不气馁、不放弃,最终在第191次实验中获得了成功。
屠呦呦和团队在实验中
我们的老教务长王义遒教授,在50年代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刻苦攻关,于1965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批原子钟。他几十年不懈努力,为我国正在建设的独立自主的、国际先进水平的时间频率体系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同学们在未来的事业中,都会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只有耐得住平凡,才能收获不平凡。只有在挫折面前坚强、坚持和坚守,才能积蓄久久为功的动力。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要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助力
当今世界,如同一个五彩斑斓的拼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一起构成了多元的人类文明。人类社会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命运共同体,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困难、挑战与不确定性。
2013至20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的经历,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因为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共同进步。
20,北大学生中共有84人次到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4600多人次通过各级各类项目出国学习交流。我们还有长短期留学生7000多人,今天,他们当中的毕业生也来到了典礼现场。大学已经成为推动各国教育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在北大相互交融,新科技、新思想、新知识在交流切磋中不断迸发。
我希望同学们树立广阔的国际视野,开放包容、交流协作,和而不同,保护文明的多样性,勇于面对人类社会共同的难题,培养与增强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还要保持不断探索新知的学习力
当前,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给这个时代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信息和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几年来,同学们在北大收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收获,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季羡林先生伏案工作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篇幅最大的一部学术著作是有关制糖历史的专著。我曾当面问过他,为什么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他说,“糖”这个字在西方各国的语言中都是外来语,来自梵文,反映了人类文化交流的历史。最终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季老完成了《糖史》这部著作,时年已87岁高龄。北大还有很多老教授们,虽然已到退休年龄,依然从事着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老教师们尚且“志在千里”,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
学无止境。人类对于世界以至宇宙的探索和认知才刚刚开始。现代科学诞生不过几百年,探索航天技术不过几十年,这和地球年龄的46亿年、银河系年龄的100多亿年相比,何异于沧海一粟。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始终保持对新领域、新事物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整体和更广阔的视角,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思考我们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心怀敬畏,勇于探索,只争朝夕。
一百年前,李大钊先生对青年讲:“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两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你们即将从北京大学毕业,拥抱伟大时代、走向广阔天地。今天,国家发展,正当其时,希望你们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人和奋斗者。我衷心祝福大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健康快乐,永远向上,前程远大!
谢谢大家!
篇10:清华教授在毕业典礼致辞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学院让我代表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就是MBA和EMBA发言,这是学院给我的巨大荣誉。其实,我代表不了很多同学,但在座每一位同学都能代表大家。,熊建和我等5位同学代表清华大学入选新锐100,我被评为TOP10。当时我曾说过,无论清华经管的哪位同学参赛,都能胜出。这并不是出于自谦,而是我清楚地知道,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经管学院精心选拔出来的,又经历了两到三年的学习,正在一步步地从优秀走向卓越。优秀和卓越是清华经管学院毕业生的基本素质。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天才,既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培育和教化。在上古时代,相传世间有三种神树,东有扶桑,中有建木,西有若木,这些都是通天的神树,高大挺拔,直达云霄。即使是这样的天生神木,也要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一点一点长大。我们能够在两三年时间里,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成长,不断成熟,都离不开学院的悉心培育和老师的谆谆教导。
老师对学生最大的影响,不仅是课堂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他作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他的为学、为文和为人,将会对我们的品性养成和人格完善产生一生的影响。在清华,无论是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老教授,还是年轻有为、思维活跃的青年教师,老师们的诚笃为人和严谨为学都令我们毕生难忘、终生受益。
经管学院就是这样,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地为我们提供难得而又宽松的环境,使我们有机会与大师对话,并和那些对人类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如此地接近。我们的院长钱颖一教授是著名经济学家;我的导师李稻葵教授以及很多其他知名教授,始终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桑顿先生的全球领导力课程中我分享了李开复先生、胡祖六学长等人的思维;沈联涛先生对金融市场监管的真知灼见,使我至今受益。徜徉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人都会进步。我们自知不是天才,只是一群普通人,但我们希望能够进步得快些、进步得多些,能够成为普通人中离天才和大师最近的那一群。这也正是MBA学生一下班就奔向学校,EMBA同学更从千里之外赶来上课的动力源泉。当然,我们中间肯定也潜伏着天才,他们破茧化蝶、脱颖而出只是个时间问题。清华的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但是如果我们这些已经算不上少年的人也能不断进步的话,必将大大加快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的前进步伐。
三年来,我们一起分享知识和思想,分担责任和压力。我们的同学来自不同行业,相互交流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所在的班级专门组织了“我型我秀”交流活动,每周由一位同学介绍所在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分享使我们增加了知识、丰富了阅历。分享也正逐渐从一种行为方式转变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20,正当内地股市高歌猛进的时候,我们班也成立了一个基金,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资本市场的洪流中。我们为这只基金成立了决策委员会、投资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实行决策、运作、监督三权分立,建立了一套近乎完美的制度框架。正当我们摩拳擦掌想大干一番的时候,股市达到了6124点的历史高点。尽管这只基金跑赢了大盘,但亏损却是不可避免的。这曾给了我们不小的压力。可能有人会说我们当时过于冲动。但是,如果在年轻的时候,没有经历过哪怕一件冲动的事情,那将是一种人生的遗憾。股市尚难抄底,人生更无法取巧,面对压力,大家唯有一起分担,以战略的眼光,用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去努力开拓,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空。
三年来,我们收获了知识和技能。有的同学即将踏上新的工作岗位,有的同学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职责,有的同学公司发展蒸蒸日上。我目前在香港中联办经济部工作,负责研究香港经济、金融和中资企业问题,参与处理重大金融事件。在经管学院所学的经济、金融和管理知识,增强了我对问题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
三年来,我们收获了情感和友谊。每一位授课老师在给我们讲授最后一堂课的时候,我们都会送上最衷心的感谢;每一位同学的生日,也都会收到大家最真挚的祝福。三年里,我所在的班级有17位同学结婚。其中非常优秀的一对,一位来自奔驰公司,一位就职于宝马公司,他们来清华求学,在经管学院相遇,成就了美好爱情。如果以后有人问你奔驰撞上宝马结果如何,你可以告诉他,如果是在清华校园外发生的,那只是普通的交通事故,但如果是在经管学院撞上的,那很可能会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三年里,先后有22位同学成为父亲,4位同学成为母亲。明天是我们领授学位的日子,也是我女儿出生第100天的日子。
三年来,我们确实收获了许多许多。更多的收获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女儿的出生使我意识到对生命的责任,当沉甸甸的毕业证书拿在手上的时候,使我认识到对学校的责任。九十五年前(19),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有一场题为“论君子”的演讲。 详解了周易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大学校训。梁先生还勉励清华学生说,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所以,履行对学校的责任,就是要坚忍强毅,不屈不挠,穷其一生,践行校训,以实现家国天下的抱负和民族复兴的大任。这个过程,也是在验证一个已经被无数学长验证过的命题,那就是:清华是改变人一生的地方。
我们有幸生活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我们有幸曾经在清华经管学院求学。我们这些即将远行的学子,衷心祝愿我们的学院桃李成蹊,我们亲爱的老师幸福安康。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会为学校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希望多年以后,当我们再度回到母校,感受到的依然是理性光辉的感召和人文情愫的关怀!
谢谢大家!
篇11:清华教授在毕业典礼致辞
“四年来,你们每天骑着自行车穿行在清华园。清晨到图书馆前排队占座,黄昏去紫荆操场挥汗如雨;在课堂上倾听思考,在寝室里夜话人生。你们是最后一届记得十食堂的同学,是清华路、学堂路、紫荆路命名后第一届毕业的同学,也是让当年的‘校内网’、现在的‘人人网’风靡起来的第一届同学。”
7月21日上午,顾秉林校长在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开场白引起了全场3100余名毕业生的阵阵掌声与欢呼,跟随着这段亲切而朴实的话语,同学们追溯了四年的青春时光。
校级优秀毕业生、来自精仪系的张帆认为:“今年校长的讲话亲切感人,贴近同学们生活,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十食堂、校内网都曾留下我们青春的印迹,校长提起这些让我们觉得十分亲切,我们能感受到校长对同学们的关心。”
“听顾校长的讲话,感觉就像在看一个影展,他带着我们一起回顾了大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重温了一幕幕难忘的瞬间,也重申了清华人的责任与担当。”即将赴基层工作的美术学院毕业生高云亮感慨道。
高云亮说:“毕业这几天我一直在校园里疯狂地拍照片,尽管找了很多角度去拍,仍然觉得还是有遗漏的地方。今天校长的讲话让我从精神层面重温了母校、老师和同学们所给予的关爱。”高云亮将校长的讲话看作是在清华里上的最后一次课,也是母校的最后一次叮咛,“母校教给了我们许许多多,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包括‘行胜于言’,包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些都是清华的精神,已经渗透到我的灵魂中,成为我人生航向上不变的坐标。”
顾校长不仅带大家重温了温馨充实的校园生活,还深情回顾了四年来清华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重大时刻:“还记得你们在紫荆楼前,为汶川灾区群众献血的长龙;也记得在主楼前,你们为玉树人民祈福的身影;还记得国庆六十周年庆典上,你们在天安门前整齐通过的方阵;更记得北京奥运期间,你们在水立方志愿服务的笑容……”
来自四川绵阳地震灾区的毕业生张俊逸就曾是汶川地震灾区献血长龙中的一员,她说:“作为一名四川人,校长的讲话令我十分感动。记得汶川地震后,清华迅速作出应对,学校在经济上给予灾区学生大力支援,在心理上给予救助,广大清华师生也以实际行动来支援汶川地震灾区,这让我们时刻感受到了关怀与温暖。一年多后的今天,当听到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谈起这件事,我在回顾过去的同时更加清楚地感受到学校是我们坚强的后盾,也更加明白作为清华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出一份力、尽一分心。”
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生曹晓阳当过奥运志愿者,也参加过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他对顾校长的这番讲话同样深有感触:“很多人看到的是我们在奥运服务中的灿烂笑脸和国庆60周年庆典上的洋溢激情,其实这背后是每位清华志愿者长达150个小时培训中的汗水与艰辛,是我铭庆前近一个月不分昼夜的训练与彩排。正是以这种踏实肯干的精神,我们清华人坚持了下来,并力求做到最好。我即将离开清华,但清华人身上的这种烙印与四年的精神锤炼却永远地伴我长行。
“做第一等的事业,做中国的脊梁”,顾校长在讲话最后对大家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使在场毕业生在心潮澎湃的同时,也更加明确了肩上的责任和心中的志向。当校歌庄严的旋律响起,每个清华学子都把校长的嘱托深深铭刻于心:“把自己的热忱化为一生都坚定和坚持的行动,为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而努力,不因社会的磨砺褪色,不因个人的坎坷动摇。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处于何种情况,要‘做第一等的事业’,‘做中国的脊梁’!”
篇12:清华教授在毕业典礼致辞
各位嘉宾,同事们,亲友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谨代表清华大学,向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大家出席苏世民书院具有历史意义的首届毕业典礼,共同见证书院首届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踏上崭新的人生征程。各位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勤学奋进、成绩斐然,令母校无比欣喜、引以为荣。祝贺你们!
一年前,你们带着非凡的激情、热忱与梦想来到清华园。在开学典礼上,我鼓励大家努力学好中文。今天,我为大家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非常骄傲、非常自豪。短短一年内,喀麦隆的伯乐思(Blaise Buma)同学已经可以流利地用中文沟通,李凯明(Kes Rittenberg)同学已经能够享受中文小说的阅读乐趣,李锐(Richard Altieri)同学不但能表演单口相声,还开通了自己的中文微博。
过去一年中,你们刻苦学习,取得了可喜的进步。通过学习专业课程、中国社会实践课程(Deep Dive),参与实践培训(Practical Training Program)及文化探索(Cultural Exploration)计划,你们对中国进行了独特的观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正如来自美国的爱小龙(Noah Elbot) 所说:“刚来中国时,我的问题是‘现代中国是何模样?’‘世界如何影响中国?’而现在,我的问题是‘中国如何影响世界?’”
你们的优异表现受到了教授们的一致称赞。来自哈佛大学、主讲“领导力”课程的高塔姆·穆昆达(Gautam Mukunda)教授认为你们潜力无限,并表示在清华的执教经历是他的人生亮点。他说:“每天我走进教室就看到未来,不是任何其他的未来,而是最好的未来。”
听到高塔姆·穆昆达教授的评价我们倍感欣慰、十分赞同。你们,苏世民书院的毕业生,代表着美好的未来;你们,书院的首届毕业生,为将来的同学树立了榜样。你们的毕业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苏世民项目取得了真正的成功。
在过去一年中,你们见证了清华的蓬勃向上、人文日新。尽管尚有不足,我们依然坚信,清华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在过去一年中,你们增进了对中国的理解。尽管面临种.种挑战,我们依然坚信,中国将会拥有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
当今世界并不平静,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尽管国际社会面临着空前挑战,我们对于美好未来的信念却愈发坚定。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为世界的未来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面向未来,价值引领日益重要,面对抉择时能够守护内心的价值显得尤为关键。作为未来的全球领导者,你们应当秉持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从现在开始投身真正的实践。
值此毕业之际,我想与大家分享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的一句诗歌:“To be a sailor of the world,bound for all ports(做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港口)”。中国伟大诗人李白也有一句相似的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A time will come to ride the wind and cleave the waves, I will set my cloudlike sail to cross the sea which raves)”。亲爱的同学们,请不要忘记,你们将成为未来的全球领导者,沟通中国与世界。愿你们志存高远、扬帆启航!
未来,无论你们身处何方,请永远记得,清华一直是你们温暖的家!
祝贺你们,届苏世民书院的毕业生们! 祝愿你们拥有美好的未来与远大的前程!
篇13:清华教授在毕业典礼致辞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家长、领导们:
大家好!
一个多月前,我曾经在杜克大学法学院的毕业典礼上讲过话。那次,他们足足给了我12个月的准备时间。但这次,我是昨天才得知开会发言的消息。不过,既然我现在已经全职加入了我们清华大学法学院,我目前的唯一工作就是教书了,所以我还是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点体会。
我在杜克大学法学院的毕业致辞是用英文做的,有人将我致辞的内容译成了中文,给出了一个颇有文采的题目,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想今天就以这个为题来讲。为什么还要用这个题目呢?因为我们的学生和国外的学生有着、也应该有着显著的不同。从根本上来说,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我们所处的时代,跟他们都是完全不同的。各位进清华的时候,想必都是将自己视为准法律人所以才来到法学院的。那么,我想问大家的是,你的初心是什么?不管你是有心进入法律界还是学术界,是从政,还是从商,在你入校的时候,是不是多少都有那么一种家国的感性情怀和对法治精神的理性思考呢?这些精神和理念在经过了几年的清华生活后会不会仍存在并滥觞于你的内心呢?
我不能确定大家在后一个问题上都会给我肯定的回答,但我确定的知道,你们大多数人在入校的时候都有着对中国法治社会的向往和追求。那么,我还要问一句,我们的初心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之中呢?改革开放30多年了,我们的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要建设一个法治社会,一个用法律的笼子来把公权力关起来的社会。但是,我们做得怎么样呢?就我个人来说,多年来,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迷惑,这样感到揪心;迷惑于我们的法治社会建设在往何处走,揪心于我们的法治社会建设何时能取得真实的成功。但是,我仍然相信每一个真正的法律人的那份初心,那份对于法治的信仰。它不会改变,也不应改变。中国的文人常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说:“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被传了两千多年,但是我们仔细想过这句话的含义吗?犬儒主义的文人们往往是以独善其身做幌子,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总是抱怨说:“我们的社会都这样了,我们还能做什么呢?不是做什么都没用吗?”我想说的是,如果清华大学的法律毕业生也这样想的话,那我们这个社会真的是令人担忧了。
现在有一句时髦的话,叫“活在当下”。我们是要活在当下,但问题是我们要活在什么样的当下?是当下发财、享乐的那一点钱?是当下抑制不住的那一点原始的欲望,声色犬马?还是我们一直无法旁视、淡忘的那份初心?
毕业以后,你可能做了法官,要判断是非,辨明善恶,做出一个又一个的判决;也可能做了官员,要向上打报告,还要向下级做批示、做出大大小小的行政决定;你也可能做了商人,要想方设法赚钱,还要花钱、捐钱;你还可能跻身学术,教书育人,用自己的口和笔向社会表达自己的认知、理念。我希望,你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会时常想一想,自己是否还在坚持自己的那份初心,是否辜负了自己曾经有过的那份对于法治的信仰。
最后,我想给大家一个建议:每天要给自己一点时间考虑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世俗的眼光中,你们很优秀,可谓天之骄子。未来,你们将竖家的栋梁。栋梁,特别是清华大学走出去的栋梁,毫无疑问应当对国家和民族有所担当。所以,我建议你们每天花10分钟的时间,想想自己之外的事情,想想自己直系亲属之外的事情,想一想那些还在受着苦、进不了名牌大学读书的人的事情,想一想没有像你一样有吃、有喝、有穿、有房子、有汽车的人的事情,想想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改变些什么。这是你们,清华的毕业生,应该做的。
我就说这些,谢谢各位。
★ 开学典礼演讲
★ 大学毕业教授致辞
【教授在华东交大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推荐13篇)】相关文章:
辽宁大学校长开学典礼发言稿2022-05-14
大学校长研究生毕业典礼致辞2023-07-09
关于大学毕业教授致辞有哪些2023-11-22
厦门大学校长毕业典礼致辞2023-07-21
本科生毕业典礼的讲话稿2023-06-26
开学典礼大学校长发言稿2022-05-08
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2022-10-21
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的校长讲话稿2023-03-18
本科生班级毕业典礼毕业致辞2023-05-04
研究生典礼致辞精选202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