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渔翁》课例

时间:2023-02-14 07:42:4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柳宗元《渔翁》课例(精选8篇)由网友“边边边”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柳宗元《渔翁》课例,欢迎大家分享。

柳宗元《渔翁》课例

篇1:柳宗元《渔翁》课例

柳宗元《渔翁》课例

1.导入

师:近一段时间,我们都在学习唐诗。不仅了解了初唐四杰的诗风,而且深入探讨了山水诗的闲适,边塞诗的豪壮;进一步领会了盛唐诗人李白/杜甫以及白居易的诗风。今天,我们来学习柳宗元的《渔翁》进一步感受唐诗的风韵。

2.学习新内容。

师:一起读《渔翁》:

生:(齐读)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师: 读的很整齐。我们前几天看了《唐之韵》,还有没有同学记得对这首诗是怎么评价的?

生(1):这首诗清悠,超远。

生(2):柳宗元长于哀怨,有“骚”之余韵。

3.课堂讨论

师:很好!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就是课本上的一句话:“后世评论者认为最后两句应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短暂思索后)

生:我觉得不能删。因为古人写诗,决不仅是为写景而写景,一定要表达某钟情感。最后两句就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感受:官场就像相逐的云,人们为了追逐功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我厌倦了这种生活,所以“无心云相逐”。

师:柳宗元为什么会厌倦官场生活呢?

生:他早年参加政治运动,参加变革,后来因为变革失败,王叔文失宠而被贬官,所以心情压抑。

师:心情压抑我同意。因为有人说他的诗“长于哀怨,有骚之余韵”。还能引用其他诗说明这点吗?

生:比如《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孤苦的柳宗元。

师:说得不错!这些可以说是从作者的`经历来谈,还有别的角度吗?

生(2):我觉得从诗歌的意境上来看也不能删。因为它是对前几句诗的扩展,渔翁夜晚住在西岩下,早上打水燃竹。太阳出来,又驾船打鱼。我们看不见他的长相。而“回看天际下中流”就是空间上的延伸,“岩上无心云相逐”又是时间上的延续。是从晚上写到白天的。而且,整首诗境界超远。所以,才有人评论说“这首诗清幽超远”。

师:说的不错。 生(3):我觉得应该删。前几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朦胧的,隐隐约约的图画。我们不知道渔翁长的什么样, 也不知道他心境如何。我们只看到袅袅炊烟,人的背影;只听到悠远的渔歌,但正因为我们看不清楚他的样子,才引起我们的丰富联想,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回味无穷的诗意天地。按照中国人的审美观点,最后两句是画蛇添足。

师:有道理。而且感悟很深。来,给点掌声。(全班鼓掌)

生(4):我认为不能删。因为柳宗元不是王维,他没有那么洒脱;《唐之韵》说:柳宗元这时候的诗有清悠 ,但骨子里却是“拂之不去的哀怨”。他写诗,一定要倾诉这种哀怨。如果删去这两句,哀怨呢?

师(含笑点头)

生:(5):我认为不能删。既是清悠,就应该有山有水。前四句的山水是远距离的,这两句是近距离的。

生(6):我认为应该删。理由有两方面。一方面,既然“骨子里是拂之不去的哀怨”,而且我们读这首诗又感到朦胧,那么整首诗是不是笼罩着一片灰色呢?另一方面,从诗的表达的最高境界来看,含蓄才是最美的。即使要倾诉,也没必要大喊大叫。所以,最后两句可以删去。

师:很不错!那么,从情感角度来看呢?

生(7):我认为不该删。因为古人读书是为了获取功名的。

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生(7)对!柳宗元也不例外。满腔热情无处挥洒,报国之志无以实现,他肯定是无法压抑这种愤懑的。所以才“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生(8):我觉得柳宗元寄情山水,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所以,后两句应该删。

师:柳宗元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了吗?

生(9):我觉得没有。如果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就会象王维一样超脱。所以 我觉得柳宗元还是入世的。因而,最后两句就多余了。

师:我们从诗人的经历,诗人营造的意境,诗人抒发的情感等角度阐述了删或不删的理由。不仅引经据典,而且有独到的见解。可是,从诗歌的发展规律来看呢?

生:(10)我觉得不该删。因为柳宗元主张向民歌学习,主张革新,删去最后两句就变成绝句。不能体现柳宗元的变革精神。

生:(11)我也认为不该删。到了杜甫,律诗完全成熟。必须寻求形式上的突破和改变,这也符合诗歌发展的一般规律。

师:太好了!形式的突破和变革的确值得重视!

4.提升

师:大家讨论的很好!不仅有广度,而且有深度。我这几天想到了一个问题,还没有想明白,我们大家一起来想,好吗?

生:好!(急不可待)什么问题呀?

师:这首诗是柳宗元什么时候写的?

生:被贬官以后。

师:从后人的评价和我们的讨论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成就很高。我们还读过这类诗吗?有那几首?

生:《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石头城》

师:能分别说说这些诗的成就吗?

生:《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美妙的梦境,表达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理想追求;《琵琶行》借琵琶女高超音乐的描写,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共鸣;《石头城》抒发了作者对国事衰微的感慨。

师:这些诗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的问题就是:贬官和文学成就之间有些什么关系值得研究呢?换句话说,为什么贬官以后,诗歌成就这么高呢?

生:是呀!比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就是千古名句呀!

师:其实像这样的诗句还多得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贬官文学现象探究》,要求以一个或几个唐诗人为例,探讨“贬官”和“文学成就”之间的关系。我相信同学们一定做得很好!

篇2:柳宗元 渔翁

柳宗元 渔翁

《渔翁》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文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注释

⑴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消散。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⑸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⑹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篇3:渔翁 柳宗元

渔翁

唐代: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翻译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注释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销:消散。亦可作“消”。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赏析

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这是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着时间的流转。伴随着渔翁的活动,诗人的笔触又自然而然地延及西岩、清湘、楚竹,西岩即永州西山,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曾极言探得西山的欢悦,并描述了西山的高峻:居于西山之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而流经山下的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湘中记》,见《太平御览》卷六十五)。诗中的“清”字正显示了湘水的这一特点。再加以永州一带(今湖南零陵等地)盛产湘竹,于是,山、水、竹这些仿佛不经意地出现在诗句中的零星物象,却分明在读者脑海中构成了清新而完整的画面:轻纱般的薄雾笼罩着高山、流水、湘竹……司空图在《诗品》中有言:“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正可概括此诗首二句的艺术表现特点。这两句既设制了一个秀丽悦目的空间画面,又以夜幕初启、晨曦微露这样流动的时间感引出了下面对日出的描述,可以说在时空两方面奠定了全诗活跃而又清逸的基调。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若从内容上给予整理,这两句描写的是以下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然而,诗人没有遵循这样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诗句,却从自我感受出发,交错展现两种景象,更清晰地表现了发生于自然界的微妙变异。前一句中“烟销日出”和“不见人”,一是清晨常见之景,一是不知渔船何时悄然离去的突发意识,两者本无必然的联系,但如今同集一句,却唤起了人们的想象力:仿佛在日出的一刹那,天色暗而忽明,万物从朦胧中忽而显豁,这才使人猛然发觉渔船已无踪影。“不见人”这一骤生的感受成为一个标志,划开了日出前后的界限,真实生活中的日出过程得到艺术的强化,以一种夸张的节奏出现在读者眼前。紧接着的“欸乃一声”和“山水绿”更使耳中所闻之声与目中所见之景发生了奇特的依存关系。清晨,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万象皆绿,这一“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给人一种动态感。这不禁使人想起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借春风的飘拂赋“绿”字以动态,而柳宗元则借声响的骤起,不仅赋之以动态,而且赋以顷刻转换的疾速感,生动地显现了日出的景象,令人更觉神奇。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莱辛在指出诗与画的区别时曾说:“一切物体不仅在空间中存在,而且也在时间中存在。物体也持续,在它的持续期内的每一顷刻都可以现出不同的样子,并且和其它事物发生不同的关系。……诗在它的持续性的摹仿里,也只能运用物体的某一个属性,而所选择的就应该是,从诗要运用它那个观点去看,能够引起该物体的最生动的感性形象的那个属性。”(《拉奥孔》)柳宗元没有静止地去表现日出的壮丽辉煌,或去描摹日出后的光明世界,他正是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特长,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气的日出瞬间,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表现得比真实更为美好,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苏东坡论此诗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冷斋诗话》)这是恰如其分的评语。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对这一结尾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因而还引起一场争论,一时间,宋严羽、刘辰翁,明胡应麟、王世贞,清王士禛、沈德潜等人各呈己见,众说纷纭,但是他们的争论都局限在艺术趣味上,却没有深入体会柳宗元作此诗的处境和心情。柳宗元在诗文中,曾多次言及他被贬后沉重压抑的心绪,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他写道:“至永州七年矣,蚤夜惶惶”,理想抱负和冷酷的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他“但当把锄荷锸,决溪泉为圃以给茹,其隟则浚沟池,艺树木,行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以此为适。”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表露得更明白:“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见他并非以一颗平静恬淡的心徜徉于山水之间,而是强求宽解,以图寻得慰藉。但是,正如他在《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中所叹的那样:“谪弃非隐沧,登陟非远郊”,事实上,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有时候,他因一山一水的遭遇而想及自己的不幸,于是不胜怅惘感慨,有时候他在登陟跋涉中意有所感,情不自禁地显露出不平和抗争,正因为如此,他更强烈地希求摆脱这种精神的压抑。所以,与其说《渔翁》以充满奇趣的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不如说更袒露了隐于其后的一颗火热不安的心。这是热烈的向往,是急切的追求,诗中显示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情趣对于处在禁锢状态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美好了。于是,在写下日出奇句之后,诗人不欲甘休,以更显露地一吐自己的心愿为快,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作了这样的收尾。只有真正体会柳宗元的现实处境,才能理解他结句的用心。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样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这也说明,要深入领会一篇作品的艺术风格,常常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篇4:柳宗元《渔翁》评析

柳宗元《渔翁》评析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解】:

1、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2、乃:摇橹的声音。

3、无心:指云自由自在飘动。

【韵译】: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

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

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

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评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 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 “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 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 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款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 境俱活。

篇5:《渔翁》柳宗元

《渔翁》柳宗元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评析:

这首七古与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绝《江雪》,都是描写渔翁的。渔翁的形象都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而艺术上各具特色:《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着寒光,而这里的渔翁却于高逸中透着凄清。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805 )被贬为永州司马,曾遍游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了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 》,借山水以写幽怀。我们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放在一起参读,让这一作品群所展示的山水美与人格美相互映照,会更容易看清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的情怀,而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诗人这种审美情趣的印记。柳宗元在青山绿水间为什么特别注目于渔翁的形象?他是否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到潇湘之间,在江畔与渔父对话的情景?是否屈原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的悲剧形象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以柳宗元的谦卑自放的性格,决不会自比为先贤屈原,但我们从渔翁的生活情趣中隐约看见了诗人的影子。这位渔翁的居处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班竹。何等高洁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这个渔翁不象是一位高人逸士吗?时间由“夜”而“晓”,画面由幽暗转为明丽,再加上“清湘”、“楚竹”的轻灵诗笔点染,更令读者悠然而神往。“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晨炊既毕,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这位渔翁也该驾着他那一叶扁舟出现了吧?然而却不见其人,正当你凝眸远望时,忽然一声欸乃摇橹的欢快渔歌自山间传来,你禁不住心头喜悦,正准备一睹仙颜,那歌声却又飘然远去,消溶于满目绿色之中了。人呢?终于可望而不可及 —— 这望也只不过是想望,原来前面的“夜宿”、“晓汲”云云,都是打听来的关于这位高人的传说而已。然而多么奇妙,隐约却又真切,“欸乃一声山水绿 ”,当你从想望中醒来,再看眼前景色时,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难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叹为“奇趣”,这实在是一种飘逸超然得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寻访而不得见,你也许有点儿怅惘,只好泛舟而下 。然而当你驻舟中流 ,回望渔翁居住的山巅时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简直就是一位仙翁,居处如在天际,缥缈虚无,超然于尘世之上。你看,“古今隐逸之宗”陶渊明所向往的“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悠然境界又在这儿的“岩上”出现了。

应该说,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的客体化。这个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其背后还浮动着屈原和陶渊明的影子。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色。

篇6:柳宗元《渔翁》

柳宗元《渔翁》

《渔翁》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赏析:

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篇7:柳宗元渔翁翻译

柳宗元渔翁翻译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文】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注释】

⑴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消散。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⑸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⑹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创作背景】

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公元8(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篇8:渔翁 柳宗元注音版

渔翁 柳宗元注音版

诗人柳宗元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描写了山水小诗《渔翁》,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yúwēnɡ》

《渔翁》

zuòzhě:liǔzōnɡyuán

作者:柳宗元

yúwēnɡyèbànɡxīyánxiǔ,xiǎojíqīnɡxiānɡránchǔzhú。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yānxiāorìchūbùjiànrén,āinǎiyīshēnɡshānshuǐlǜ。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huíkàntiānjìxiàzhōnɡliú,yánshànɡwúxīnyúnxiānɡzhú。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文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注释

⑴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消散。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⑸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赏析

本诗作于永州。作者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抒政治失意的孤愤。诗中的西严即指西山,在山青水绿之中自遣自歌、独来独往的渔翁,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看似写渔翁,实际是写诗人自己。诗人通过对渔翁生活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高的品格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全诗生动真切、情景相融、奇趣荡胸、意味深长。“奇趣”二字可以概括全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柳宗元《渔翁》译文及鉴赏

柳宗元《渔翁》唐诗

古诗文《渔翁 柳宗元》阅读答案参考

唐诗:柳宗元《渔翁》

江雪赏析

江雪唐代柳宗元赏析

柳宗元《渔翁》全诗翻译及赏析

江雪的古诗介绍

柳宗元的山水小诗〈江雪〉》教案

江雪教学设计

柳宗元《渔翁》课例
《柳宗元《渔翁》课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柳宗元《渔翁》课例(精选8篇)】相关文章:

古诗江雪柳宗元2024-02-05

《渔翁》柳宗元的唐诗鉴赏2022-12-15

江雪柳宗元课件2023-07-03

江雪柳宗元诗句意思2023-05-15

古诗江雪的读后感2022-08-28

《江雪》古诗的意思2023-12-11

柳宗元阅读答案2023-10-14

江雪古诗2022-11-21

古诗江雪的解释2024-02-11

江雪 古诗2023-01-2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