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江雪》体式辨析(共7篇)由网友“wmyx888”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柳宗元《江雪》体式辨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柳宗元《江雪》体式辨析
柳宗元《江雪》体式辨析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关于柳宗元《江雪》体式是如何的呢?下面来看看!
一、源起
柳宗元的《江雪》是我最喜欢的古典诗歌之一。
写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期间。
作品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大背景下,塑造了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一叶小舟上迎着风雪,独自垂钓的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不屈、清高、孤独、苦闷的精神世界。
这首诗共二十个字,字字千钧。每一句看似平常,合起来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每读一次,就会享受一次盛大的艺术大餐。心灵为之震撼,感情受到熏陶。令人百读不厌,真乃千古绝唱也!
不仅意境清冷、幽深,而且声律铿锵。全诗采用雪韵入声,“雪、绝、灭”三字相押,形成了一股短促、有力的声调,迫使音响向上激射,强化了诗的凄清、孤寂的情调,抑扬顿挫间稳藏着诗人的幽愤不平。不是大手笔,绝然写不出这样振聋发聩的诗篇,真乃声情并茂,炉火纯青也!
随着鉴赏的深入,发现这首诗的声律有点怪——近体诗一般都押平声韵,它押仄声韵且不说,甚而第三句失黏反对,这是正格近体诗中从未见过的。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4月广东第4次印刷。本书引用此版本)下册(二分册第1439页)讲唐诗用韵一节中说:“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仄韵的近体诗非常罕见。本单元文选中王维《杂诗》,柳宗元《江雪》是押仄声韵的。”显然,王力先生认定《江雪》、《杂诗》二首诗是律绝,又未展开谈,其它篇什也未谈及。我决心把这个问题搞个水落石出。
二、探讨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燃烧诗友在“中国韵律诗歌网”贴出的格律诗二十八式表。仄韵正格律绝只有四种体式,《江雪》与这四种体式不符。
我与《吉林楹联》杂志副主编,我的好友吕光源先生联系,交换看法。光源亲自把《汉语诗律学》给我送来,经过研读,结合过去的知识,对这个问题心里有了底数。
突然,眼前一亮,产生了一个想法:我是“中国韵律诗歌网”顾问,分区版主,主管“学员专区”栏目版,责任所系,义不容辞,不妨与大家一道探索前进。
我发现飘摇兮诗友古典诗歌功底深厚,我就在他发的帖子上跟帖,向他及诸诗友请教《江雪》体式。
飘摇兮、燃烧、醉茗居、于进水(站长)、寒竹清影诸诗友纷纷跟帖,引经据典,掀起了学习探讨热潮。有的说是阳关体律绝、有的说是拗体律绝、有的说是古绝。醉茗居索性发了王力《诗词格律》,系统介绍了相关知识。
三、辨析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教育出版社 4月第2次印刷。本书引用此版本)中指出:“仄韵律诗很像古风;我们要辨认它们是不是律诗,仍旧应该以其是否用律句平仄为标准。”(第49页)
上述提到的二十八式表中仄韵五言律绝只有四种正格体式
1.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B)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2.首句平起入仄韵式(b)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3.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A)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4.首句仄起入仄韵式(a)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江雪》体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可以看出《江雪》不是上述四种正格体式。所以,不是正格律绝。既然不是正格律绝,就是拗体律绝(古风式律绝)或古绝。到底是哪一种呢?
《江雪》第一句有变格,变为: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救)。五言拗句有以下特点:①二、四字同声;②三字尾是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
从总体情况看,没有古绝句式,不是古绝。正格律绝没有失黏失对情况,如果拗体律绝允许失黏失对,就是拗体律绝,否则,就是出律。
前一阶段,我手里没有《汉语诗律学》这本书,翻阅了大量书籍,找不到答案,形成不了具体分析,倒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后来,终于在《汉语诗律学》里(结合过去的知识)找到了答案。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阐述失黏失对一节中说:“首先我们须知,{对}和{黏}的格律在盛唐以前并不十分讲究,二者比较起来,{黏}更居于不甚重要的地位,直至中唐以后,还偶然有不对不黏的例子。……而唐人并不把不对不黏的情形认为这样严重。因此,有些诗论家并不叫做{失黏}{失对},只认为{拗对}{拗黏}。”(第114页)并且还说:“{黏}的形式在律诗形成的时候虽已有这种倾向,却还未成为必须遵守的规律。中唐以后,黏规律渐严。但是,失黏不像失对那样容易觉察到,所以仍不免偶然违犯。”(第119页)
本书在谈到古风式的律诗时说:“要谈古风式的律诗,首先应该把那些似律非律的诗分辨清楚。律诗有三个要素:第一是字数合律……第二是对仗合律……第三是平仄合律……并且讲究黏对。如果三个要素具备,就是纯粹的.律诗;如果只具备前两个要素,就是古风式的律诗,亦称{拗律};如果只具备第一个要素,就不算是律诗,只是字数偶然相同而已。”(第437页)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十讲》里说:“律绝只有四种句式,即使是仄韵的五言律绝,也不超出这个范围。依照这四种句式写成的诗句成为律句,凡不用或基本上不用律句的五言绝句可以称为‘古绝’。”
综上分析,王力先生把《江雪》认定为拗体律绝是肯定的。
这合乎大多数人的观点。《唐诗三百首》中,就把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仄平仄平仄 拗句),孟浩然《临洞庭呈张丞相》(八月湖水平仄仄平仄平拗句)等均放在五言律诗条目中,可见一般。看一首诗的归类,必须把握总体,不能以偏概全。
仄韵式失对的例子有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等。不仅仄韵式有失黏失对情况,平韵式也有。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第三句失黏。“两地惧秋夕,相望共星河。(aA)高梧一叶下,空齐归思多。(bB)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疴。”(aA)(韦应物《新秋夜》)2、4、6句失对。失对罕见。
必须指出:体式的界定不是绝对的,把《江雪》定为古绝也不为过。这是由于人们界定的标准不一样所致。有的人就主张把押仄韵的诗都定为古风《简明中国古典文学词典》(江西人民出版社)就把《江雪》定为古绝(第203页)。王力先生也曾说过:“仄韵律诗和绝句可以说是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交界处。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界线相当分明,只有仄韵律绝往往也可认为{入律的古风}”(《汉语诗律学》第51页)
可见《江雪》这一类的诗的体式是很难界定的。这是专家们的事,我们没有必要深究。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界定它的体式,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探讨它的体式,理解、把握古诗格律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仄声韵的理论,从而,提高写作和鉴赏水平。
篇2:江雪·柳宗元
江雪·柳宗元
【原文】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解】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笠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韵译】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评析】
《江雪》这首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顾璘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的境界创造来说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是诗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平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人性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做到“人性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我们知道,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届的精神状态。他的“永州八记”,专写穷山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遥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展现。这首诗中的渔翁形象,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心态,不是很令人钦慕吗?和柳宗元约略同时的诗人张志和作《渔歌子》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氏造境选择春暖花开之际,画面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自在之情。柳宗元与张志和不同,他本是个坚持正义的政治家,立脚于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之上,所以。.他遣境专取深冬寒凉之际,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他还写出了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个性尤为突出。
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赏析】
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小诗,它字浅句顺,让人过目成诵,经久不忘。如果一个人只能背诵三首古诗,《江雪》十有八九是其中之一。当我们陶醉于它的凝练的时候,不禁会思考它到底表达了什么?
一首诗的内涵能有多大?《江雪》似乎提供了一个典范。西方中世纪释读《圣经》,曾有“四义释读法”,主张分字义的、寓意的、规训义的、灵义的四个层次理解《圣经》。我们也不妨从多层意义上来欣赏这首小诗。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首先从最浅显的字面上看,《江雪》提供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寒江独钓图”。前两句是天寒地冻的大背景:千山叠嶂,白雪皑皑,万径盘曲,冰封凄凄,天空中没有一只飞鸟,路面上没有一个行人。后两句是小焦点:在这大背景中有条江,江面上有一小渔船,渔船上有一穿蓑戴笠的老渔翁,老渔翁手持一根钓竿,独自垂钓。描绘极有层次,很多的国画常常取材于此。宏阔的天地和微小的渔翁形成鲜明对照,而整幅画面给人直观感受是“冷”和“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马上会想到诗人恐怕不单单是为了画一幅毫无意义的图画吧?这苦寒静寂的图画背后,是怎样一付情怀呢?自永贞革新失败以来,诗人屡遭打击迫害,被贬谪到荒凉的永州,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各一方,生活上又陷入失朋少伴的孤独之中。这陷入幽静寒冷的境地之中,在千山万径的人世间也没有同伴的孤苦老渔翁,不正是此时诗人的自况么?
然而,用诗人的政治、人生遭际作比附,虽然可以一一应验,却不能中止我们对诗意的领会。从更深一层看,这首诗则反映了诗人的在此厄运中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虽深陷绝境而不悔其执着之心,虽历冰雪而不改其高洁之志。有论者以为在这样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犯。这个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不过,精神写照说,还算不得最高层次的理解。因为这样的精神,必得在如此的环境中才能展现出来,诗境真正的高超之处却在于超越这个苦寒的世界,而达到精神的沉寂。这便是禅的境界。诗人深受佛禅思想浸染,必然深悟“色即是空”的佛理,千山也好,飞鸟也好,万径也好,人踪也好,江面、小船、钓钩、老翁,不过都是空无,唯一存在的是渔翁的超脱。所钓非鱼,乃禅也。
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同层次上体会这首小诗的美,层次虽有深浅之分,然而每一层面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美。言有尽意无穷,这也许是《江雪》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已,以二十字而占据中国文学史重要一席的原因吧。
篇3:柳宗元江雪
柳宗元江雪
江雪
诗人:柳宗元 朝代: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江雪古诗赏析
【注释】
①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②绝:一只也没有了。
③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④径:小路。
⑤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⑥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
【译文】
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全诗用简单而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寒江雪钓图: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更加突出了独钓的孤舟。诗人淡墨轻描,渲染出一个洁静绝美的世界。
篇4:柳宗元《江雪》浅析
柳宗元《江雪》浅析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
中国古代文论历来重视创作心态问题,创作心态的正面价值取向,就是养成审美心胸。无论是把文学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还是把文学当做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高尚事业,都容不得庸鄙卑污而虚情假意的创作心态。文学作为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方式,文学创作的良好心态理所当然的具有审美属性,这样的创作心态,就称为文学创作的审美心胸。审美心胸是文学家们独特的审美方式,一旦养成,其感知系统、精神素质都会发生质的飞跃,即可以用空明澄澈的眼界和心境关照宇宙、人生。借此不妨用“涤除玄鉴”、“心斋”、“坐忘”、“澄怀味象”、“林泉之心”来浅析柳宗元《江雪》。
“涤除玄鉴”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老子曰:“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第十章)?”这一思想被一些古代文论家总结为:保持内心的宁静或虚静,以此标榜为绝佳的创作心态或审美心胸。叶朗释义:“涤除”,就是洗涤尘垢,“涤除玄鉴”也就是洗去心中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保持内心的虚静,从而使头脑变得如同镜子一样纯净清明。若是修养心性而“致虚”、“守静”的功夫达到极致,那么久回复到本心了,在这样的心境下观察万物的生长发育,就可以发现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原,其实芸芸众生周而复始,到头来都要归返各自的根源。
庄子忠实地继承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同时把他扩展改进得更加接近人生,使之更突出审美精神,“心斋”、“坐忘”就是这样的哲学美学思想的体现。庄子认为“心斋”是指超越一般的耳目感知与心验思考的精神状态——虚静的心境,即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庄子描述了“坐忘”的境界: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离形”、“堕肢体”是从生理欲望中解脱;“去知”、“黜聪明”,是从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的心智活动中解脱出来。要之,庄子提出“心斋”、“坐忘”的境界是一种非功利、无利害的心境,把这样的心境引入审美领域即可获得“至美至乐”审美心胸。庄子较之老子思想更具有美学韵味,其中最具美学价值的是庄子关于主体必须超脱利害得失的考虑,其特质是虚静,所以说“心斋”、“坐忘”是一种怀持虚静的审美心胸。叶朗先生认为:“老子的‘涤除玄鉴’命题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理论的发端。而庄子‘心斋’、‘坐忘’的命题则可看作是审美心胸的真正发现。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可以说就是由庄子建立起来的。”这一评论是很中肯的。
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可谓是老、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文中提出了“澄怀味象”的文艺美学命题。““澄怀”意思就是“洗心养身”即指虚静的心境,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涤除玄鉴”和庄子所说的“心斋”、“坐忘”。宗炳认为“,外天下”、“外物”、“外生”的虚静空明的心境是实现审美观照的必要条件,只有“澄怀”才能“味象”,才能实现对于宇宙本体和生命之道的观照,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对山水景物的审美观照,艺术家必须要有一个清静玄远的审美心胸,这样才能从自然本身得到审美的享受。只有凭借这样的审美心胸,才可能“味象”、“观道”,并获得“怡身”、“畅神”的审美愉悦。可见,“澄怀味象”的命题与老庄的审美心胸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北宋时期的山水画论中,最能体现审美心胸的理论就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此命题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审美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之美。这个命题是与宗炳的“澄怀味象”的命题一脉相承的。同时“林泉之心”这种审美心胸隐含着佛家禅宗思想的淡泊、虚静的心境。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虽只有短短的四句,但这首五言绝句,以其独特的艺术,用诗的`语言画成了一幅壮美的“寒江独钓图”。
首起二句的“千山”、“万径”形容范围广。鸟绝迹,人绝踪,这里描述的是“奇景”,在这样的寒雪中,竟然有人在江边独钓。这钓叟称得上是“奇人”。幽静的自然环境和傲雪独钓的渔翁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图画,给人宁静致远的享受,超脱出了世俗功利的束缚与禁锢,始终保持着对自然山水“静观”的审美心胸,才使其具备了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哲学基础、美学含蕴和精神内质,具备了“远”的氛围,从而成为“最有心灵价值的艺术”;
《江雪》的深层意蕴,寄托了一种傲然独立,清竣高洁的人格理想。诗人曾参与过政治革新,但改革失败后,受到排斥,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孤独,便通过环境描写反映出来。当时的政治环境就象诗中所说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样,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但诗人不屈服于压力,依然故我,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寒江中那位孤独寂寞,又抗寒傲雪,毅然垂钓的渔翁,正是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孤独而又不屈的精神面貌的曲折写照。寒江独钓的画面和深刻的含义使全诗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意美。由此可见,《江雪》诗不是一首简单的诗,而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个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诗人自我的内心的袒露,一种人格的闪光,情境并茂。特别是诗人那种在逆境中的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几乎成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园。
同时这首诗具有一定的禅理,透过诗的表层深入诗中,就可以发现,禅趣深藏在诗中。有人认为,《江雪》“呈现一种不可言喻的禅说”。此诗创造了一个寂静空无的境界。诗中所写的阔大的境界,完全是一个一尘不染、一声不响的空无世界,除雪之外,千山之中听不到一只鸟的啼叫,万径之上见不到一个人的踪影,寂静空无到了极点,读者在此诗中可充分感受净化了的静远、空旷、明净和空灵,忘却俗世里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享受着禅意带来的愉悦。
篇5:柳宗元 江雪 赏析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篇6:江雪 唐 柳宗元
江雪 唐 柳宗元
诗人柳宗元借助独钓的蓑笠翁形象,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又因为这是诗人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的诗,所以也带着一种郁闷的心情。全诗如下: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解】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笠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韵译】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网友热议】
网上多数在讨论《江雪》一诗是否是“藏头诗”。将《江雪》四句诗的头一个字裁取相连可组成“千万孤独”,苦闷悄然而出,越看越沉重。正好表现了诗人的峻洁心境。但《江雪》并非藏头诗,而是嵌字诗。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赏析】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诗,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被誉为唐人五言绝句最佳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绝:绝迹。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千山:虚指所有的山。万径:虚指所有的路。这两行的意思是: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都没有人的踪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孤零零。舟:小船。蓑:蓑衣。笠:斗笠。这两行的意思是:(在)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
写雪景而前三句不见“雪”字,纯用空中烘托之笔、一片空灵。待结句出“雪”而回视前三句,便知“千山”、“万径”、渔翁,已全覆盖于深雪之中,而那雪还在纷纷扬扬,飞洒不休。要不然,“千山”何故“鸟飞绝”?“万径”何故“人踪灭”?“孤舟”渔翁,又何故披“蓑”戴“笠”?
用“千山”、“万径”反衬“寒江”、“孤舟”,用“鸟飞绝”、“人踪灭”反衬“蓑笠翁”寒江“独钓”,从而在广阔、寂寥、清冷的画面上突出了“孤舟”“独钓”的“蓑笠翁”形象。
篇7:柳宗元江雪古诗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 江雪 古诗
★ 江雪古诗
★ 古诗江雪的解释
★ 古诗江雪的读后感

【柳宗元《江雪》体式辨析(共7篇)】相关文章:
沪教版《四个愿望》优秀教案2022-06-26
江雪教学设计2023-02-18
江雪的古诗介绍2022-08-13
《江雪》课文教学反思2023-01-06
江雪的读书笔记2022-04-30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2023-01-22
七言诗放鹧鸪词赏析2022-06-25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2022-05-07
四年级上册语文《江雪》说课稿2023-05-22
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和答案2023-09-09